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问题探讨

时间:2019-05-13 16:29: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问题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问题探讨》。

第一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问题探讨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问题探讨

摘 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党内理想信念动摇、党内意识形态多元化、党员质量有待提高,以及后意识形态化、社会思潮混乱等现象。为了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合功能,这些现象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难题。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问题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8-0269-02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谈及当前的问题时说道,“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1]5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如何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严重问题,实现十八大报告里讲的凝聚人心、攻坚克难,首先就需要在意识形态领域理清指导思想、道路方向问题,让其为人民群众所认同并内化为人民群众实践的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人如果不能真正从理论到实践及时解决上述报告中所讲的各种矛盾以及由此带来的意识形态混乱问题,那么“后共产主义”现象、逐渐西化甚至开历史倒车等问题就极有可能发生。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当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

一、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

《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中第一句话旗帜鲜明地写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2]1然而,世人皆知共产主义理想任重而道远,一部分甚至包括我们党内的一些“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的人都认为共产主义是个虚无飘渺的“乌托邦”。党的先锋队性质和核心的领导地位,决定了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党自身的行为和结果对于坚定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作为共产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共产党内部出了意识形态问题,那么,很可能整个社会主义大厦都将渐渐从内部变质甚至在内忧外患中动摇以致崩溃。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戈尔巴乔夫放弃了意识形态的斗争”[3]202与马克思和列宁教育他们的追随者要抵制“普世”理想的教导反其道而行,以致造成戈尔巴乔夫领导集团对共产主义信仰原则的整个背叛。此举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就是放弃意识形态斗争而导致亡党亡国的活生生的前车之鉴。所以党内必须要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宗旨意识,要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坚强领导和表率。

二、党内意识形态“多元化”

伴随中国的改革开放,各种社会思想如潮水般涌进中国,这些思想的多面同时也在党内反应出来,表现为党内意识形态的“多元化”,这导致有些人丧失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继续坚持和开拓的严重挑战。如果连共产党员都对理想道路和信仰问题模棱两可,说一套做一套,人民怎么会相信社会主义事业能够长久,共产主义理想又怎么能够实现。从这一点来讲,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显得至关重要,否则,如何能做到“三个代表”。不能实现“三个代表”,就不能解决当前社会阶层和利益多元化情况之下党的执政合法性问题,就不能凝聚各个阶层的力量,就不能带领人民群众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意识形态领域往往非黑即白,共产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会来渗透。意识形态“多元化”是党内意识形态建设大忌,此举不仅会从内部导致思想混乱,同时也给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战略或者说文化入侵打开大门,给“和平演变”带路。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曾说,“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我们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4]380邓小平的话到今天依然振聋发聩,对党内意识形态建设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后意识形态”现象浮现

侯惠勤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中提到“后意识形态”时说,“除了‘非意识形态化’外,与之有异曲同工之用的是‘后意识形态’现象,即表面上仍然坚持意识形态立场,实际上并不信奉,当然也不去实践。”[5]49美国学者布热津斯基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断言,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将经由这种“后意识形态化”最终走向灭亡。他的一段话精辟地描述了那些言行不一的共产党员,他说:“那些声称共产主义理论是他们的政权之本,那些口头上说着实践共产主义理论而实际上却在背离其实质的共产党人,那些毫无顾忌地公开否定共产主义理论的共产党人,所有这些自称‘共产党人’的人,都不再认真地将共产主义理论作为指导社会政策的方针。”[6]298很显然,中国共产党必须要从理论到实践解决此类问题,否则“后意识形态”现象难以避免。社会思想的多元化使得广大人民群众作为接受主体常常不能分清哪些是时代的精华,哪些是应该坚决摒弃的糟粕,容易导致思想混乱甚至在利益面前采取绝对的实用主义态度替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现象对于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2007年党的十七大强调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7]34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由此观之,要抵制“后意识形态”现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教育势在必行。

四、党员质量有待提高

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先锋队的性质,决定了其组织必须严格入党条件才能保持其先进性,保证其创造活力。严格入党条件意味着不能一味的追求党员数量,不是所有工人阶级或者其他各阶层的人都能入党。不选拔出真正信仰坚定、愿意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人入党,将很难保证党的纯洁性和战斗力。尤其要注意对青年的培养和选拔,历史证明谁拥有青年谁就拥有未来,广大青年怀着怎样的目的和思想觉悟入党关系到我们的事业将由怎样的一代人来接班,这是事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兴衰的重大问题。要注重科学培养与选拔程序,杜绝持实用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唯心主义等观念的人入党。党员的先进性是党内团结一致的保证,党内团结一致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和整合功能的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不偏不倚地前进而不被颠覆。列宁说过,“徒有其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世界上只有我们这样的执政党,即工人阶级的党,才不追求党员数量的增加,而注意质量的提高和清洗‘混进党里来的人’。”[8]215此外,还要看到党员的质量与腐败问题有着直接的关系。邓小平在1989年5月的政治交代中说过,“腐败的事情,一抓就能抓到重要的案件,就是我们往往下不了手。这就会丧失人心,使人们以为我们在包庇腐败。这个关我们必须要过,要兑现。是一就是一,是二就是二,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一定要取信于民。”[4]297党员质量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休戚相关,一定要把党员质量问题放在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议程之上。

五、社会思潮活跃,泥沙俱下

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与各种社会思潮并存的局面伴随中国的改革开放而出现,这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的难题。

当前,在中国比较有影响力的社会思潮都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例如新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民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以及中国复杂的民间信仰等等。新自由主义随着资本主义由国家垄断转向国际垄断,成为国际垄断资本实现其全球一体化的重要战略手段,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消极影响。社会民主主义属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一种理论体系,该理论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挑战,成为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必须解决的问题。民族主义对人类历史进程一直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但那些狂热激进、偏执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却会危及中国社会和政治的稳定,破坏和平发展局面甚至引发争端,这也是一把需要用马克思主引导其健康发展的“双刃剑”。对历史虚无主义,我们应当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事实、坚持唯物史观,做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避免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中国的民间信仰历史悠久,包含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但其中与唯物主义相对立、阻碍科学发的诸多内容则需要我们用马克思主义加以解释和引导。“意识形态是一组相对稳定的价值信念。”[9]5它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真伪善恶的判断,并支配着人们思想与行为的原则或信念。所以,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各种社会思潮也是非常重要的借鉴和批判对象。

古人云,天下大乱始于人心丧乱。显然,凝聚人心要先于攻坚克难,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内在动力。所谓欲成大事者,必先正名,为了凝聚人心,防止“人心丧乱”,就“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1]29以此来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识形态不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使其更加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和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美]R.R帕默尔.冷战到全球化:意识形态的终结[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1.[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侯惠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6][美]兹?布热津斯基.大失败[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8]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9]刘少杰.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变迁[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第二篇: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

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

〔摘要〕 从“意识形态”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概念转换,体现出列宁在革命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在中国尚处于转型期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价值理想弱化、政治信仰缺失、多元文化并存导致鱼龙混杂等诸多现实问题。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应在全社会范围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新方法,使马克思主义为普通民众所接受;将新媒体作为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效阵地。

〔关键词〕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5)03-0060-03

长期以来,意识形态问题就是一个全球关注的焦点,当下,学术界又兴起意识形态问题研究的热潮,意识形态革命论、意识形态批判论、意识形态终结论等问题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在我国尚处于转型期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我们应正视问题,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意识形态”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经济学家特拉西提出来的。特拉西所讲的“意识形态”即创建研究观念的方法的科学,“目的是建设一门基础性的哲学理论,即‘观念学’” 〔1 〕(P30)。然而,特拉西的“观念学”只是提出了意识形态概念。真正使“意识形态”概念发生实质变化的是马克思。1841年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首次使用了德语的“意识形态”,后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明确“意识形态”为“观念的上层建筑”,并从生活实践出发去阐释意识形态的来源、作用等问题,认为意识形态的本源及其存在方式就是真实的现实生活,由此确立了意识形态唯物史观的地位,从而创建了意识形态的哲学意义。从社会科学角度讲,意识形态就是对既有社会秩序的一种世界观的反映,它既包含政治变迁的历史,也表现出对理想社会的看法。但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意识形态其实就是阶级社会中特殊利益者假借共同利益而在观念世界的必然反映,本质上是编造幻想、歪曲现实关系。因此,在其著述中“意识形态”实际上是一个否定和批判的概念。之后,列宁承继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首次提出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概念,明确赋予意识形态肯定的内涵从而改变了其“否定和批判”的性质。在列宁看来,一定的意识形态总会代表一定的阶级利益和政治倾向,他强调由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不同,资本主义社会思想领域必然会有意识形态的对立。很显然,列宁所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是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相对立的思想观念。英国学者麦克里兰曾分析,列宁之所以提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概念,就是“为了避免工人群众遭受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侵蚀” 〔2 〕(P33)。

由此看来,从“意识形态”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概念转换,并非对意识形态问题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而是在革命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20世纪初期,在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一批接受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如李大钊等革命先驱,大量译介马列著作,使意识形态这个概念逐渐被我国广泛地使用和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形成一套符合中国革命实际及其发展前途的系统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实践成果,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

在今天全球化大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工作之重要,主要在于其能在规范人的思想行为、传播正能量等方面发挥导向性作用。

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不仅需要我们从理论上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其引导方向和调控大局等功能,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改进工作方法,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充分发挥其统领思想、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未能充分有效地转化为对于社会主义的认同” 〔3 〕(P7)。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意识形态领域衍生了一些不得不重视甚至已经产生消极影响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价值理想弱化,“利己主义”甚嚣尘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本身欠完善,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消极影响,社会上一些人物欲膨胀,一味追求个人享受,沉湎于吃喝玩乐,丧失了社会理想。有人甚至为了谋取个人利益不择手段,制假卖假、投机倒把,权钱交易、损公肥私,拜金炫富、招摇于世。发展市场经济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但因未能及时树立起合理的价值标准,从而产生了价值观念的迷失,最终导致一部分利益群体的精神荒芜。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成冲击,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不能不令人深思。

二是政治信仰缺失,产生了“怀疑主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世俗化倾向的流行,部分民众在追求实用主义的同时逐渐淡化了政治信仰,失去了以往对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另外,腐败现象也直接影响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严重削弱了意识形态凝聚人心的作用。而西方政治制度的传播、外部意识形态的侵入在一定程度上动摇着普通民众的信念,有些人开始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持怀疑态度。毫无疑问,政治信仰是民族团结和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保障,政治信仰缺失、忽视意识形态的作用会影响这条道路的方向,这给我们提出了深刻的警示。

三是多元文化并存,形成鱼龙混杂的局面。现代传媒的迅速发展,网络、手机的日益普及,使人们对多元文化的接受更加便捷。在东西方文化交汇、雅俗文化并存的今天,如何去伪存真地辨析文化精华,吸收正确意识形态引导的文化,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保持其霸权地位必然要强化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用以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思想,部分信仰缺失的民众容易误入歧途,甚至相信一些歪理邪说,这就促使我们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搞清楚对外开放与“西化”之间的严格界限,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作用。

针对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首先,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价值观问题,意识形态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发展而变化时,人的价值观也会随之变化。马克思曾说:“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 〔4 〕(P611)

新世纪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一个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这种变革不仅表现为经济社会的转型,也体现了价值观的巨大转变。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不仅使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方式以及人际关系等社会模式日趋多样化,而且带来价值观念、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特别是各种良莠不齐的价值观念冲击着传统的自上而下集中统一式的价值取向。那么,在利益观、价值观日趋多样化的时代,怎么才能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居主导地位呢?笔者认为,要靠“疏导”而不是单纯的“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其中既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社会主义荣辱观、爱国主义精神,也包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它是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向心力。然而,如果仅仅从政治的高度宣传核心价值观似乎难以真正发挥其引导、激励、育人等效应。因此,我们应该从人性和道德的角度对群众加以宣传灌输,实实在在地将道德元素蕴含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利用网络等新媒体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比如发现和宣传先进典型,让人们以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为榜样,自觉克服在人生价值取向上的错误观念,坚定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虽然说意识形态的本质在于试图以一定的价值目标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从而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控制,然而,意识形态对人的行为的规范却不应该是强制的,相反,温情的规范或许更能被人接受。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念渗透到民众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使民众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有效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创新方法,使马克思主义为普通民众所接受。意识形态只有内化于个体的精神世界中并作为其思想与行为的出发点,才能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其研究的根本问题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基于我国复杂的历史和国情,我们自觉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同时,又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一系列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并将之内化为中国人民的思想规范,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与核心。然而,个人在智力、需求、观念等个体因素方面的差异对个人行为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个体差异决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对象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每个人总是基于自己独特的阅历和体验,生成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评价,从而表现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不同兴趣。由此可见,意识形态的思想及理论体系是要被某个特定的群体中的个体所接受的,而意识形态本身必须有足够强的吸引力,才会更容易被个体接受,从而形成统一的意识形态。

在13亿中国人中,相当大一部分人只知道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甚至有一部分人连这一概念都没听说过),普通民众更是感到高深的理论与他们的生活无关紧要,要让社会认识相对感性的普通群众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涵并用以指导其生活实践还是艰巨复杂的工程。如今,政治信仰的淡化是一个令人忧心的社会问题,要想提高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应该在寓教于乐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力。读图时代,音乐、影视、网络等形式对民众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平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使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

概而言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积极引导可以化解社会矛盾,凝聚人心民心、整合大众力量,我们既要防止意识形态的淡化倾向,又要避免把意识形态完全政治化。

最后,将新媒体作为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效阵地。在中外文化频繁交流与碰撞的新时代,西方意识形态借助新媒体强势渗透。但是,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既对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机遇。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5 〕(P412)新媒体具有开放性、互动性特点,面对纷繁而复杂的社会生活,我们必须提高认识,将新媒体作为全面而有效地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阵地。

在我国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纷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充分吸收优秀的人类文化成果,为自身发展与创新汲取充足的文化养分。同时,必须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坚决摒弃繁杂文化中消极丑恶的内容,抵制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腐蚀。相应地,我们要创建全体公民的共同理想和共同追求,融合党的政治理想、中华民族的社会理想和全体公民的生活追求,以铸造中华民族腾飞的精神动力,从而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导权,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和满意度。邓小平指出:“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 〔6 〕(P144)

毫无疑问,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只有认识到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时效性,我们党的意识形态才有可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永葆旺盛的生命力,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英〕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M〕.孔兆政,蒋龙翔,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3〕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责任编辑 周 荣

第三篇: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摘要: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时引入了特拉西的“意识形态”一词,并将其发展成为唯物主义历史观中的一个重要范畴.科学发展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具有引导、凝聚、稳定、转化和自建构等意识形态功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包容性、丰富性、先进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等方面不断完善,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关键词:意识形态 科学发展观 意识形态功能 意识形态建设

0 引言

发展观和意识形态是两个不可分割的话语。意识形态是以一定价值观为指导,按照某种发展模式,以实现一定政治目标或社会理想的思想观念。在上层建筑领域,两者引领了时代的发展并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壮大。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内容和最新发展成果。意识形态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自18世纪末法国哲学家D•特拉西在其巨著《意识形态原理》中首次提出“意识形态”后,这个词便开始被不同学者赋予多种内涵,广泛运用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领域中。

1.1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

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时引入了特拉西的“意识形态”一词,并赋予其两种用法,即“虚假的意识”和“观念的上层建筑”。“虚假的意识”,借指当时德国各种旧的思想体系。这时他们是在否定的意义上来理解和使用这个概念。后来,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成熟,意识形态亦逐渐成为唯物主义历史观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为人们广泛接受,用以表示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它由经济基础决定,但其亦能对政治的上层建筑及负载自己的社会经济基础发挥巨大反作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以其科学性、实践性,不仅为后人在不同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借鉴,更为无产阶级在认识资本主义以及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策略选择上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1.2资产阶级学者的意识形态理论

资产阶级学者曼海姆认为,意识形态有两类:广义的意识形态和狭义的意识形态。前者主要是指人们对于思想或观念的一种特别的态度;后者特指个人或集体对某一社会情境的掩饰和扭曲,因为对该社会情境真相的了解不符合其利益,而“意识形态”有意识的撒谎、半意识或无意识的掩饰实际上正是体现了某个特定主体的自我利益。尽管曼海姆完全是从否定意义上来理解意识形态的,但是他也已经认识到,意识形态实际上体现着一种思想观念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由于主体阶级基础、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影响,它不一定与现实相吻合,但它无疑能够发挥某种特定功能,而反作用于现实生活。

这之后,西方学者相继把意识形态引入其他非哲学领域。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开始把意识形态引入经济学领域。他认为,在社会发展中存在着两种力量: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社会力量与个人力量;这两组力量相互牵制,共同作用于社会发展。在研究中,李斯特并没有直接使用“意识形态”一词,而以“精神力量”代之,并撇开它的阶级性。但在他的理解中,无疑也是很突出作为思想观念体系的“精神力量”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与此同时,不少政治学家如阿尔蒙德、马丁•利普塞特、密利本德、波朗查斯等,都曾用不同的概念来指代意识形态,把它引入到政治学范畴,强调意识形态对于维持和巩固国家政权合法性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而英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更是把“意识形态”引入到社会学领域。尽管在对“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上,韦伯与马克思主义甚至与其他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不完全一致,但在其著作中,韦伯敏锐地洞察了渗透在基督教、新教伦理中的资本主义精神在西方世界兴起以及西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并揭示了重农不重商、重人治轻法治、过度突出和谐意识的儒教精神对于东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韦伯的论述虽不完全符合事实,但也显示了他已经充分认识并高度重视一种思想观念体系对于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1.3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的意识形态理论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也给予意识形态以高度的重视。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人物之一的卢卡奇提出“阶级意识”,认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必须要高度重视培养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社会主义运动的振兴只有依靠工人阶级“阶级意识”的“回归”。意共早期领导人葛兰西在其代表著作《狱中札记》中更是提出“文化领导权”理论,认为统治集团主要通过说服、教育等意识形态一致化的途径来实现对从属集团的精神和道德领导。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无产阶级进行推翻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也必须重视意识形态文化的作用,牢固占领和巩固自己在无产阶级中的“文化领导权”。1.4新制度经济学派的意识形态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派特别重视意识形态的经济学效应研究,提出了一整套有关意识形态经济效应的理论。在新制度经济学视域中,意识形态是一种非正式制度安排,其与正式制度一样,都对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意识形态是非正式制度安排的核心。新制度经济学学者道格拉斯•C•诺思认为,作为非制度安排,意识形态通过给人们提供一种世界观而对个体发挥强有力的约束,影响人们的行为决策,从而达到节省交易成本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总之,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新制度经济学,或是其他的视角、领域,都非常关注意识形态问题。他们一致认为,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的意识形态,其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具有全面性、实践性、开放性、灵活性、系统性、创新性等特征的意识形态是科学的、成功的意识形态;这种科学而成功的意识形态能发挥诸多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社会文化功能、外交功能等,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进行意识形态理论建设的最新成果。发展是一个社会的常态,研究和化解社会发展中面对的矛盾和问题,是一个以执政为主题的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内容。在当今中国,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各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对外开放的扩大,逐步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制约和各种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的问题,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需求日趋多样化与人们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正是认真总结世界各国和我国长期发展的经验,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来的,它以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为基础,立足于科学发展思想、科学发展战略、科学发展模式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把以人为本的发展价值取向与执政为民要求统一起来,把社会发展的动力与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把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个体发展和整体发展、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统一起来。它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2 创造性地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为什么发展、取得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和靠什么发展的基本问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理论建设,将始终以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为主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为研究对象,开创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和当代世界新的发展路径。科学发展观的意识形态功能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具有引导、凝聚、稳定、转化和自建构等意识形态功能。3.1科学发展观的引导功能

意识形态的首要功能就是引领社会的价值观念,并进而引导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建立起全体社会成员的主导文化信念,认同和维护现行制度和秩序,为实现统治集团的目的服务。科学发展观从一开始提出,就不是一个纯粹解决经济问题的举措,而是在解决经济问题的同时,全面解决政治、文化、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理论。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等一系列观点,其核心观点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是人的属性、人的功能、人的情感、人的发展、人的利益在社会各个层面和与自然关系层面的展开。通过全面发展,让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多方面属性都能生长;通过协调发展,让人的个体以及由个体组成的群体和谐共存;通过可持续发展,让人的幸福指数和长远发展得到自然环境和物质资源的支持;通过统筹兼顾,让人的利益协调有序。3.2科学发展观的凝聚功能

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凝聚功能。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是这个社会统治集团自身根本利益的自我意识,集中反映了这个统治集团所在成员的共同意志和愿望、奋斗信念和理想。它总是通过系统性的论证,以深刻的学术性语言证明其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抵御和排斥相异和对立的价值观念体系,从而凝聚和团结全社会成员为实现其共同的奋斗目标而努力。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其形成本身就是一个凝聚成果。它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社会文明之路的艰辛探索,凝聚了新中国近60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只有“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个对发展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才能让当代中国不同阶层、不同观念、不同追求的人凝聚共识,集中智慧,积蓄力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前进步伐。3.3科学发展观的稳定功能

意识形态与所有社会价值观念系统一样,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大的稳定性。意识形态,虽然属于人类思维的意识范畴,但其中的思想观念、理论体系产生后,就会脱离人类思维而属于社会,不再随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消失而消失,并通过语言、文字和其他手段传扬于社会,成为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并且会以自身的稳定去综合发挥引导、凝聚、转化、建构等功能来稳定整个社会。科学发展观作为“稳定器”,发挥作用的首要表现是化解社会矛盾。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领域和方面出现的发展不够平衡问题,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思路,深刻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人关键时期的新要求。

3.4 科学发展观的转化功能

转化功能是意识形态能动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部分,最终来自于社会存在,但它形成以后又会通过群众的掌握,转化为物质力量。意识形态转化为物质力量,首先表现为维护或推动政治上层建筑的发展,其次表现为直接或间接地维护或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在被深人学习和广泛实践中,它的上述两个方面的转化功能已 3 经或正在充分地发挥出来。在维护和推动政治上层建筑的发展上,科学发展观能为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提供信念支撑。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基本路线的“一个中心”就是经济建设。发展首先就是经济发展,发展观是经济建设如何搞好的基本观点。其次,科学发展观能为积极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依据。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以人为本”不是空洞抽象的,体现在社会治理层面就是:政治模式上的民主法治,价值追求上的公平正义,人际关系上的诚信友爱,运转机制上的充满活力,秩序结构上的安定有序,可持续发展上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再次,科学发展观能为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指明方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取得很大成绩,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任务还远未完成,必须继续深化。继续深化的方向就是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在维护和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上表现在直接促进经济发展。由于科学发展观建立在对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科学分析上,具备了一种与时俱进的品格,它能很好地符合人们对当代世界的经验和感受,从而赢得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持续的认同和忠诚。其次表现在规范社会利益团体之间的关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团体利益倾向明显。这些团体之间的关系既可以互相宽容合作,也可以彼此对立排斥。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等原则能够指导人们很好地确认和保障经济活动主体的权能和合法地位,规范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交换和正当竞争的空间;抑制约束各种利益集团自发性、盲目性的非序化倾向和片面强调个人利益的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3.5科学发展观的自建构功能

自建构功能是指意识形态在外界环境和各种价值观念的作用下,科学地吸收新因素,克服不合理因素,不断发展和超越自身的自我调节和完善的过程。科学发展观的自建构功能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同化外来信息过程;第二,自我超越过程。科学发展观同化外来信息首先在于它把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作为自己观察和研究问题的现实基础。科学发展观的“又好又快”内容的提出,就是发展观外界环境的变化即发展阶段性变化在理论上的概括。科学发展观同化外来信息还在于它把其他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关于发展合理思想作了科学吸收。科学发展观中关于“人本”、“协调”、“可持续”等观点的形成正是科学地吸收这些发展观的合理思想的结果。同化外来信息过程的后果就是自我超越过程的出现。科学发展观的自我超越过程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当代中国的继承和发展的过程。科学发展观站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剖析发展过程的内在矛盾,确立发展观的基本问题,提炼发展问题的一般规律,构筑发展观的新体系,因而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超越。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意识形态建设

科学发展观既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高屋建瓴的方法论,也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党的意识形态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包容性、丰富性、先进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等方面不断完善,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主动权。

4.1通过科学途径使党的意识形态更多地以民族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形式表现出来,增强意识形态的包容性

执政党的意识形态要真正为政党扩大自己的群众基础服务,就应该为尽量多的群体成员所认同、认可和接受。也就是说,其意识形态除了要具有思想上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以外,还必须具有普遍性和广泛的涵盖性,它不是将越来越多的群体排斥在自己之外,相反要将越来越多的群体凝聚在自己周围。换言之,就是要把执政党的意识形态通过科学途径转变为代表民族的、国家利益的意识形态。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从执政党的地位出发,尽可能广泛地体现各社会群体的共同利益要求,着眼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断增强意识形态的 4 包容性,提高党的意识形态的社会影响力。4.2 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实现意识形态内容的与时俱进,增强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实践指导意义

在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客观基础。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经济运行形式和资源配臵方式。由于在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发挥了充分的作用,不仅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同时由于对传统社会关系的冲击,不可避免地在意识形态领域引起相应的变化,促使与市场经济活动相适应的新观念形成。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同时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意识形态领域。这就要求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实现意识形态内容的与时俱进,增强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实践指导意义。我们应当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在弄清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上采取允许存在、积极引导的方针,及时把其中一些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因素吸收到主流意识形态中来,实现意识形态内容的与时俱进,扩大意识形态的代表性。

4.3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特别是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意识形态工作水平,巩固和扩大党的意识形态阵地

面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一方面,我们绝不能畏首畏尾、裹足不前,产生困难情绪和畏俱心理;另一方面,需要努力熟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探索意识形态传播和发挥作用的新途径与新方式,特别是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而对互联网上国内外各种意识形态的挑战,我们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积极有效地扩大主流意识形态在互联网上的影响。而要使主流意识形态在与各种意识形态的冲突斗争中站稳脚跟、守住阵地,一项基本的工作就是要建立各种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站,牢牢地把握话语权,以传播足够的准确的科学的信息,充分地表达真理,不断发出强大的声音。此外,还要切实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和引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网络法规建设,保证网络健康发展。

4.4 从社会各群体的实际状况出发,区分宣传思想工作的层次性,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区分宣传对象的层次性。显然,对党员干部与一般群众的要求不能上下一般粗,采取“一刀切”的办法,而要有所区别,将先进性与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对不同层次的人区别对待:对于一般社会成员,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是引导他们遵守以“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主要规范的社会主义道德,提倡通过诚实劳动致富,划清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与非、荣与辱、守法与违法、罪与非罪等界限;而对于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则重点是要引导他们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主要规范的共产主义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二是要区分意识形态本身的层次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基,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普遍性,因为作为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具体的现实问题作出详细解答,然而这并不代表意识形态工作一定是高深莫测、晦涩难懂的理论灌输,相反,我们要贴近群众,使其通俗化、大众化。意识形态宣传要深入人心,其关键在于贴近百姓思想、生活的实际,从中找准理论宣传与现实的结合点。如果意识形态所倡导的精神、所推崇的理想,总是高深的理论,罗列空洞的政治口号,其结果只能是使传播的内容严重脱离大众的实际生活,导致大众对意识形态的消极态度。因此,意识形态必须自己主动揭开神秘的面纱,去掉笼罩于自身的神圣光环,拉近与大众之间的距离,将理论观念转化为既具有时代特色又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使其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 中宣部.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5] 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8.[6] 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7] 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当代价值[J].江苏社会科学,2006,(2).[8] 杨生平.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问题[J].哲学研究,1997,(9).[9] 郑永廷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N].人民出版社,2002.[10] 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N].上海三联书店,1991.6

第四篇:建设具有强大引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 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大任务,为新时代进一步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明确了主要任务,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也面临着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也将呈现出新面貌新特点新格局。

一、坚持问题导向,准确把握意识形态建设的突出问题

当前,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巩固、创新、提升提供了大好机遇和广阔空间。同时还要清醒看到,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社会环境和现实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意识形态领域长期积累问题与新出现问题交织、思想认识问题与实际利益问题交织、国内国外问题交织、网上网下问题交织,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艰巨复杂。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仍然是一项长期的重大任务。要坚持问题导向,正视问题,准确把握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探索和把握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规律。从宏观上看,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面临多样化社会思潮影响与挑战的问题。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根本指导思想的地位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各种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地位的冲击和挑战也日益凸显,比如长期存在的新自由主义、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等,总体上看其影响程度在逐渐下降,但它们总是寻机发声,有时彼此呼应,形成噪音杂音,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和影响。“意识形态终结论”、“意识形态淡化论”、“去意识形态化”、“非意识形态化”等错误思潮,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也构成了挑战;有的领域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等,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多元化价值观念影响与挑战的问题。随着社会变革在广度和深度上的不断发展,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样性、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也随之加大,这导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整合多元价值观念的难度也在加大。比如市场经济的逐利性,会导致或助长功利主义、物质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蔓延,冲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基础的集体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精神、奉献精神等;西方消费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了许多不利影响。

三是我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过程中面临国际上一些敌对势力遏制与渗透的问题。随着中国崛起及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引领力进一步提高,中国发展道路、发展理念、发展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充分肯定和广泛认同。但一些西方国家的敌对势力认为中国崛起是对其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价值观的挑战,是对现存国际秩序的挑战,渲染“中国威胁论”、“中国称霸论”等;有的甚至歪曲中国社会制度,将其说成是“国家资本主义”、“威权资本主义”等;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一直没有改变,有时还会借机插手我国国内矛盾和问题,蓄意制造 各种事端;一些西方国家拉拢我周边国家共同遏制我国的崛起,竭力堵截我国发展前进的道路等等,这些也都直接体现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四是意识形态管理工作方式面临各种新媒体影响与挑战的问题。当今时代,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也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和最前沿阵地。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往往因网而生、因网而增,许多错误思潮以网络新媒体为平台迅速生成发酵及传播。因此,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首先要过新媒体这一关。此外,西方国家由于信息技术的控制权等原因,在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中仍占据优势地位,新媒体已经成为一些西方国家对我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依托,开放互动的新媒体给我国意识形态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传统的宣传管理方式和做法还不能够完全适应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新媒体的迅速发展。

二、着力增强凝聚力和引领力,全面落实新时代意识形态的主要任务

新时代是意识形态建设任务更加繁重的时期,也是大有作为的时期。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不断增强“两个巩固”为目标,以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方针,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为着力点,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强大的思想引领、舆论引导、理论支撑和精神力量。

一是加强理论武装,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魂。当前,理论武装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和全体人民,切实增强干部群众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深刻领会这一科学理论贯穿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掌握其精神实质、核心要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树立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这一科学理论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是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使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决不能让意识形态领导权旁落。意识形态工作是各级党组织的重要工作,必须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党管宣传、党管阵地、党管舆论、党管媒体,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使党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

三是弘扬主旋律和壮大正能量,持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引领力。要围绕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具有说服力的理论阐释、具有号召力的教育引导、具有感染力的典型宣传,更加高昂地弘扬主旋律、更加强劲地壮大正能量。要以丰富发展壮大主流意识形态为目标,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话语权建设,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巩固和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构建对外话语体系,传播中国优秀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人民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

四是敢于亮剑和善于斗争,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要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辨析和引导,敢于发声亮剑,善于释疑解惑,守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要开展积极的舆论斗争,针对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新动态、新特点和新趋势,及时分析研判,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特别是对新自由主义、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等以及各种质疑改革开放、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观点,必须旗帜鲜明地坚决予以反对和抵制。

五是适应新形势新变化,不断创新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式和方法。既要注重意识形态的教育性、灌输性,又要注重意识形态的说服性、说理性,根据受众需要精准施策。同时还要适应现代传播方式的发展变化趋势,做好各种新媒体意识形态建设。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做大做强网上正面宣传,汇聚传播正能量,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问。准确分析研判网络舆情,善于把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与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紧密结合起来。紧跟各种传播平台发展步伐,创新传播手段,拓宽工作渠道,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要善于运用大众的、通俗的内容和形式,善于将主流意识形态的学术话语、政治话语、理论话语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形式。

第五篇:大学生思想汇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尊敬的党组织:

众所周知党的根本宗旨体现代表性。作为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我们会自然的运用专业知识去分析社会意识形态上的深刻影响。人是意识形态活动的主体,利益是人一切活动的动力,任何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都与其代表民众利益的广泛程度和满足程度密切相关。为民性决定向心力。历史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就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吸引和凝聚广大人民群众。作为中国***的执政理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其他意识形态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它始终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凸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性和为民性特点。中国***作为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阶级和群众基础空前广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始终如一的根本宗旨。坚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必将进一步凸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性和为民性的本质特点。

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中国***的执政地位,决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优势,这一行政权威和其组织权威与其内在的理论权威相得益彰,使之以主流姿态展示其吸引力和影响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来就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体系。一方面,它始终坚持继承和吸收前人的优秀思想成果,并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创新;另一方面,始终把丰富的社会实践作为自身不断完善、永葆生机的不竭源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始终将与异质文化的交流与交锋作为其发展的必由之路。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生命力的表现。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理论,具有现实实践意义;作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规范,具有价值导向意义;作为行为规范,具有个体行为约束意义。***员和各级领导干部,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定的信仰者和模范的践行者。由他们构成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倡导和力行的骨干队伍,对发挥其影响力意义重大。我们都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实践证明,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理论和政策的理解和接受与其说是通过舆论,不如说更多地是通过身边党的执政成员的实际行动。由此可见,党员干部的典范作用,会直接对广大群众树立共同的政治理想、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积极性产生重大影响。

正如列宁所说 “任何负有远大使命的政党的第一个任务,都是说服大多数人民,使他们相信这个党的纲领和策略正确。”党的领导权固然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影响力的组织前提,但是,广大群众的认同效果还取决于党的领导力的强弱。领导力即领导权的实现程度和实现效果。领导力越强,民众对其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就越高。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挑战党的执政地位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出现的新情况挑战党的执政能力的情况下,通过实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广泛开发执政资源、消除腐败现象不仅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强化广大人民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效果的重要前提。

在我看来包容性体现政治胸怀和兼容能力。包容性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开放性的必然要求,也是主流意识形态强大生命力和战斗力的鲜明体现,因为“只有具有兼容并蓄其他意识形态的合理、科学的气度和能力,才能在与其他意识形态的竞争中,提升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当前我国社会非主体意识形态存在的现实性,也决定了主流意识形态包容的必然和必要。

综上我的感受是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你当前所学的东西,而是要养成发散思维的方式,联系自身,联系实际,并做出自己的思考结论。我深信在我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组织的关怀和培养下,我一定能提高和进步,我一定能在日入党,并争做优秀的党员,做人民群众的楷模。请党组织考验我,我会以实际行动证明我的决心。

汇报人:xiexiebang

xx年x月

下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问题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问题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分析[范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分析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民、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始终是关系国家稳定的根本性问题。我国的三农问题,是长达半个世纪城乡发展不平衡积累的结果,严重制约了......

    关于葫芦岛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

    关于葫芦岛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的 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时间:2011-10-31 社会实践目的:了解当前葫芦岛市社会主义建的发展问题 社会实践内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我......

    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探讨

    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探讨 毕年 专 姓论 文级:2010级 业:经济管理 名:赵安国业......

    建设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与凝聚力

    建设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内容提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是党的正式文件中关于意识形态......

    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以“晋城在线”为例 目前,以电脑终端和手机终端为载体的新媒体已经成为我市市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据统计,2013年‚晋城在线‛网民......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指导意义

    【摘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他解决了道路、主体、领导者及指导思想的问题,规定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所根本不同的东西,由此使得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成为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第八章加入WT0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创建和传承的物质精神成果。作为历史上存在过的观念体系和知识体系,任何一个国家的传统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内涵明确、内容严整、理论严密的逻辑体系,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在精神和灵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