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污名化”现象剖析

时间:2019-05-12 13:42: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污名化”现象剖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污名化”现象剖析》。

第一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污名化”现象剖析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污名化”现象剖析

钟君 郑承军

2010-3-9 16:18:33

来源: 郑州大学学报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使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了复杂的态势,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毫不动摇地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同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前,曲解意识形态概念的基本内涵,诋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赋予“意识形态”一词贬义色彩,使意识形态“污名化”的现象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污名化”的历史背景

首先,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客观现状使一部分人的社会主义信念产生动摇,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一定的怀疑。自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巨大的挫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期。在这种情况下,国际上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或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趁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了恶毒地攻击,严重诋毁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其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单质化和历史扁平化消解了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伴随着全球市场的日益形成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各国的同质性越来越大,世界单质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同时,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由于长期共存,历史扁平化的倾向也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条件下,看似“中立”的全球主义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具有很大的迷惑性。

再次,以市场化为趋向的社会改革也影响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当前,我们正在致力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倡导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而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然而,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有的人把利益导向作为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滋生泛滥,致使一部分人歪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吹取消公有制,主张实行全面私有化的市场经济。

最后,多元化的社会构成也消解着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社会分层和社会利益日趋多元,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总之,种种多元化的社会现实,决定了人们社会价值观和社会思潮的多元化,这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元化指导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污名化”的基本表现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污名化”现象的重要表现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被公然诋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否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内出现“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淡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倾向可以说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诋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最好注脚。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和“马克思主义边缘化”,公开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当前一部分所谓“公共知识分子”诋毁、否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伎俩。“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者”为达到攻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常常采取以下方式:曲解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思想(如邓小平的不争论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杀鸡取卵、断章取义;错误判断当前中国社会形态与社会性质;故意放大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把马克思的个别过时的论断和观点置换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过时。当前在知识分子队伍中,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观点,仍有相当的市场。某些理论工作者和高校教师,甚至在课堂内外公开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已经过时,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解决不了当前中国的实际问题,主张用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取代马克思主义。一些所谓“公共知识分子”等公开否定四项基本原则,主张资产阶级自由化。还有少部分人,公开诋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诋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制造三大理论成果与马克思主义之间、三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对立。他们或者用毛泽东思想否定邓小平理论;或者用邓小平理论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或否定毛泽东思想;或者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或邓小平理论。

(二)歪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吹取消公有制,实行全面私有化的市场经济 自从上世纪80年代我国逐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取消公有制,实行全面私有化”、“资本统治劳动”、“市场经济条件下,两极分化不可避免”的市场原教旨主义尾随而来。市场原教旨主义作为一种影响巨大的意识形态直接作用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企图误导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全盘私有化的主张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实质上就是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釜底抽薪。虽然我国政府对新自由主义思潮“西化”中国的企图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但是其社会影响不可低估。市场原教旨主义不但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视为市场经济无用的附加,更视为市场经济的牢笼和阻碍,其目的是通过大力鼓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去意识形态化”,从而在思想上、经济上根本颠覆社会主义制度。

(三)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鼓吹多党制,实行资产阶级宪政民主

一部分“政治浪漫主义者”鼓吹多党制和宪政民主的实质就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翻无产阶级专政,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他们认为,我国现行政治体制存在的权力软约束、腐败、权大于法、民主化程度低等弊病都是由一党专制政体和集权造成的,因此主张用“宪政民主体制”代替四项基本原则,其真实目标并非促进中国社会的政治文明而是颠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鼓吹多党制的实质就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翻无产阶级专政,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四)歪曲社会主义主流文化,鼓吹消费主义,大肆宣扬大众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消费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正在迅速扩张。消费主义鼓噪消费是生活的主要目的,一味地宣扬极端个人主义和消费至上,以追求享乐主义为目的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媚俗的大众文化借势迅速蔓延。某些电视选秀等节目,过度娱乐化,以收视率为唯一目标,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消费主义指导下的大众文化最大的危害就是使广大人民群众在不知不觉中对西方资本主义宣扬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产生价值观认同,最终从文化上颠覆社会主义制度。与此同时,近几年来,在历史学领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蔓延,否定中国人民爱国主义行为、诋毁毛泽东、周恩来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言论时有出现。这些观点力图从历史的角度否定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传统,根本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存在的历史基础。我国既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种双重性质决定了否定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造成的冲击将更为严重,并直接威胁到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的优秀民族文化传统。

总之,尽管国际国内各种消解和诋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潮披着形形色色的面纱,怀揣着林林总总看似自洽的逻辑,具有相当的迷惑性和欺骗性。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各种消解和诋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社会思潮从根本上违背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违背了中国具体的国情与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根本对立。其根本目的是否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推翻共产党的领导,颠覆社会主义政权,引导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污名化”现象的成因

(一)“意识形态”概念被曲解为“虚假意识”和“政治标签”

意识形态是随着近代西方哲学发展而形成的一个重要范畴。对其解释和界定,国内外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意识形态现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复杂多变、歧义丛生的政治哲学概念。正是因为如此,意识形态的概念被“污名化”成为可能。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意识形态概念做出了科学的界定。马克思主义话语和视野中的“意识形态”概念需要系统、全面的理解和分析。一般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特定阶级利益的、系统地、自觉地、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观念上层建筑的部分。在阶级社会中,由于统治阶级把自己的特殊利益抽象成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因此,阶级社会的意识形态通常是“虚假的意识”。

然而当前,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被曲解为“虚假意识”。有个别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进行了有意或是无意的肢解,从而从根本上曲解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基本内涵。他们紧紧抓住马克思早期关于意识形态的个别论断,意识形态的“要害是为现状辩护,因此它是‘虚假意识’”[ 1 ](P367),认为意识形态的实质功能就是统治阶级把自己的特殊利益抽象成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理、有普遍意义的思想”[ 2 ](P100),以达到支配全体社会成员的思维和意识、维护其统治地位的企图。因此,意识形态所反映的利益是狭隘的利益,是虚假的普遍利益,意识形态具有虚假性和欺骗性,其真正功能在于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服务和统治现状服务。诚然,他们关于意识形态的这种认识的确来源于马克思。

但是,他们有意地回避而且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逻辑前提,即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根源于阶级社会的阶级对立,换言之,意识形态的虚假性特点只存在于严重阶级对立的阶级社会之中,而对于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灭的社会主义社会来说,意识形态所反映的阶级利益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利益,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是虚假的,而是真实的。基于意识形态“虚假性”的前提,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受到质疑。在意识形态威信扫地的同时,意识形态成为贬义词。值得注意的是,“意识形态虚假论”在学术界似乎越来越受到“追捧”,成为一些所谓经济学家和法学家诋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鼓吹私有化和民主宪政的“哲学依据”和“理论根据”。

另一方面,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意识形态被曲解为“政治标签”。有人认为所有的意识形态都是为少数统治阶级利益服务,为少数人的统治合法性进行辩护的政治工具,不具有实质而普遍的意义。按照这样的逻辑,他们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为维护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而坚持和维护的一种政治标签,是可有可无的东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维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来说是必要的,而对于经济发展,对于大众来说,则是毫无意义的,甚至是约束经济发展,约束改革的重大阻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改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全是“两张皮”,是相互对立的。与此同时,他们还把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把改革开放之前(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存在中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挂帅”等左倾错误看做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忽视或者诋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做出的与时俱进的创新和发展,把意识形态与冷战思维、政治斗争、强制灌输、思想压制等联系在一起,将意识形态与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和虚伪性联系在一起,赋予意识形态更多贬义色彩。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悬空化”现象

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某种意义上存在“悬而不落,空而不实”的悬空化现象。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内含的一部分思想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对一些人民群众疑惑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能做出较好的回答。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创新对一些与社会现实和理论传统密切相关的“党的阶级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界定”、“社会主义优越性”、“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相结合问题”等基础性和根本性问题,在理论上的论证还不够充分。理论创新如果不能针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论困惑自圆其说,不能对实际问题做出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就会使党的思想理论在某种意义上看起来大而不当、空洞无物,导致党的思想理论说服力和感召力不足。

其次,党的思想理论在宣传教育过程中以自上而下的灌输为主,流于简单化和形式化。突出表现为部分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重视只停留在口头上和笔头上,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政治标签,哪里需要,哪里贴,大搞“两层皮”。在实际工作中,处处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论;基层干部的理论学习要求不严,形式老套,师资严重不足,并且流于形式。开会读文件,散会写体会;强行摊派党报党刊;领导干部政绩观扭曲;中小学生的政治课以强制灌输为主;大学生的两课教育形式化严重,多数老师在授课时照本宣科,不注重授课的效果。多数学生被动学习,学习的目的仅为拿学分。大学生的两课教材与高中的政治课内容相差无几,形式单一,内容单调,容易引起学生反感;有些媒体的意识形态宣传多使用抽象的文件语言,缺乏生动、形象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也有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方面缺乏主旋律,风花雪月、社会不公等负面内容曝光过多,不仅没有起到正面的积极作用,相反对社会风气的败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消极作用。

再次,党的思想理论宣传存在空白地带,作为社会沟通桥梁和纽带的社会中间组织的意识形态工作几乎是空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断出现新的空白点甚至是空白地带。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民营企业、会计师、律师等社会中介组织的意识形态教育亟需加强,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也需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尽快占领。

当前,民营经济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民营企业不仅增强了社会主义经济活力,而且解决了大量社会成员的就业问题,民营企业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阵地。会计师、律师等社会中介从业人员大多是自由职业者,有知识,有文化,积累了一定的财富。社会中介组织是现代社会中重要的社会团体,是政府和社会之间重要的沟通桥梁,在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和传输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对民营企业、中介从业人员的意识形态教育缺乏配套的制度机制,单纯依靠体制内(党的宣传系统)的宣传教育明显刚性过强,力度不够,并且覆盖面过小,效果不理想。对民营企业和各类中介组织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非常薄弱。

在当前的信息社会,在互联网上,意识形态的存在形式、传播方式、作用方式及斗争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互联网盛行的信息时代,承载着各种意识形态的文学作品、理论文章、新闻报道、思想观点,在互联网上能够自由地、快捷地同时也是激烈地争夺着全球有限的受众。然而,当前我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互联网上的建设存在明显的不足。因此,如何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上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新问题。

(三)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攻击

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冷战虽然结束,但西方敌对势力一刻也没有放松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攻击和诋毁。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借全球化浪潮之机,宣称“意识形态终结”,鼓吹“全球共同价值”、“人类普适价值”、“全球意识”和“全球公民社会”等概念,在其话语体系中,将社会主义制度诬蔑为专制制度、将社会主义国家丑化为集权国家,将资本主义制度美化为自由民主制度。

美国中央情报局制定了对付中国的《十条诫令》,采取一切可能手段攻击中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中国实行和平演变战略。《十条诫令》中明确指出要“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接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替他们制造对色情奔放的兴趣和机会,进而鼓励他们进行滥交。让他们不以浮浅、虚荣为羞耻。一定要毁掉他们强调过的刻苦耐劳精神。”“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传播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播。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要不断制造消息,丑化他们的领导。我们的记者应该找机会采访他们,然后组织他们自己的言辞来攻击他们自己。”“要利用所有的资源,甚至举手投足,一言一笑,都足以破坏他们的传统价值。我们要利用一切来毁灭他们的道德人心。摧毁他们的自尊自信的钥匙,就是尽量打击他们刻苦耐劳的精神。”[ 3 ] 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明确提出了攻击和诋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和平演变战略。他明确主张西方要对社会主义国家奉行一种不同于遏制政策的更为有力或更为主动的政策。他要求西方资产阶级及其政治领导人,必须时刻记住对苏维埃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占世界1 /3的人口的“解放问题”。他声称美国作为“自由世界的领导者”,要带头推销西方的“价值观念”,发挥它的“深远影响”,“以缩短共产帝国主义的预期寿命”[ 4 ](P303-20.(作者单位:钟 君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郑承军系北京语言大学)来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 第3期

第二篇: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如何涤荡污名化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自我构建形象方面的主要障碍来自国民党媒介的污蔑丑化以及国际上对中国的“刻板印象”。面对国民党政府对中共的政治隔离和新闻封锁,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如何让外界真正认识中共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形象,如何把延安的声音发出去,让世界认识真实的延安,争取话语权,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筹办新华社积极主动发声

为了突破国民党顽固势力的舆论封锁,发出红色中国的声音,中共中央把开展对外宣传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强调“宣传上要以我为主”,精心部署,主动作为,把传播媒介办起来了。成立由毛泽东负责的宣传委员会,在办好新华社、《新中华报》《解放日报》的同时,还在国民党统治区办起了《新华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对外宣传的重要平台。延安新华社工作条件与通讯设备都极为简陋,被称为“窑洞通讯社”,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展舆论工作。延安新闻媒体在宣传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和反映陕甘宁边区及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抗战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许多报刊也发行到敌后抗日根据地,有些还传到国民党统治区,扩大传播效果。

善于和外国记者交朋友

延安主动向中外来宾打开了热情的大门。借由外国记者的观察记录,澄清了国内外对中共的误解。延安大门的开启,是国际舆论处于弱势的中共对外宣传策略的重要一环。通过外国记者及其所代表的主流媒体,在国际上宣传了中共的主张,对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正面形象起到了关键作用。

中央领导以身示范,善于与外国记者交朋友,善于与新闻媒体打交道,正确引导国际国内舆论。在陕北苏区,毛泽东曾敞开心扉,向第一个进入苏区,也是第一个采访他的外国记者斯诺讲述了红军长征、抗日战争、共产党的基本政策等重大问题,并破例地讲述了自己的身世和成长经历。这在毛泽东一生中,是绝无仅有的一次。1936年7月15日,毛泽东在接受斯诺采访时说:“这里很穷,出无车,食无鱼,不过我们以诚交友。”斯诺启程离开保安时,毛泽东挥毫抄就《长征》一诗相赠。毛泽东和斯诺在长期交往中已经建立了相互尊重、相互信赖的深厚友谊。

朱德热情接受史沫特莱的采访并主动提供写作素材,最终促成史沫特莱为其撰写自传,完成了《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中共也曾安排中外记者团参观根据地的红军学校、歌剧团以及到前线考察,开放了几个模范村供外国记者去参访。通过有效地应用议程设置,积极引导外国记者的关注点,取得了积极的宣传效果,赢得了国际舆论的支持。

周恩来要求南方局下属的国际宣传组的每个人都要结交一些外国记者朋友,向国内外人士说明中共的立场。《新华日报》对于中共在重庆争取话语权方面功不可没,实际上已经成为陪都文化界的“舆论领袖”,把抗战的坚定信息传达给了后方的广大人民。

中共领导人在与外国记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的良好风范赢得了外国记者的赞誉。某种意义上,他们代表着中共的形象,通过外国记者和媒体这条纽带传向世界。

善用外媒通过“他塑”进行形象构建

延安时期,在国民党的层层封锁之下,共产党借助外国媒介的传播力量,通过“他塑”完成自我形象的建构,表达我党的主张和方针政策,将根据地的真实情况向国际传达。

1946年6月,斯特朗经宋庆龄牵线,搭乘美军飞机来到延安。毛泽东在杨家坪接受斯特朗的采访,这次他谈话的中心点就是“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个论断一经提出来,立刻传遍国内外,深入人心,产生了人们意想不到的巨大力量。1947年3月当党中央准备暂时撤离延安时,斯特朗请求留下,她想要写一本有关中国的书。周恩来在窑洞里邀请斯特朗等外国朋友吃饭,毛泽东和朱德也来了。周恩来说:“毛主席交给你很重要的材料,只有你才能送到美国发表。”斯特朗随最后一批外国人离开延安,到东北旅行,每天撰写的报道都传到美国,发表在《人民世界》《圣路易斯邮报》等十几家报刊上。就这样,斯特朗成了中国对英语国家的重要代言人。

白求恩说过,“假如你要问我为什么来到中国,就请认真读一读爱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1938年1月3日,《西行漫记》在美国向公众出版,成为美国人民和政府了解中国的第一手珍贵资料。美国总统罗斯福对中共的了解就始于这本《西行漫记》,并因此调整了对华政策:由“扶蒋”改为“扶蒋联共”。

美军观察组成员赴延安考察后撰写了大量报告。谢伟思的报告从国共两党对比、中共与苏联关系、中共人民武装、中共群众支持等角度分析,得出结论为:“观察组成员认为共产党很明显是一支迅猛扩张的政治、经济力量,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对抗日战争贡献巨大。”谢伟思在与中共领导人进行广泛接触后得出一个总体结论:这个领导集体由精力充沛、成熟和讲求实效的人们组成,他们忘我的献身于崇高的原则,具有杰出的才干和坚毅的领导素质。

美军观察组组长包瑞德认为,“这是一支年轻的、经过战斗锻炼的、受过良好训练、伙食穿着都不错的志愿军队,这支队伍身体素质极好,情报工作水平很高,士气旺盛”。

开展积极的舆论斗争

中国共产党争取话语权实际上是一场斗争。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善于利用舆论战可以产生积极的效果。1943年7月,蒋介石准备发起对陕甘宁边区的“闪击”,毛泽东获悉这一信息,决定以发起舆论宣传而先发制人,阻止内战。新华社转入战时工作轨道,与《解放日报》一起,以主动积极的防御姿态发表一系列报道揭露国民党意图,形成了舆论攻势,使国民党此举受到外国媒体的质问,英、美、苏驻华大使也发出不得发动内战的警告,否则就停止向国民党提供援助。蒋介石不得不向外界宣称“误会”,下令撤去部分军队。积极主动的对外传播化解了军事危机。

国民政府在国统区取缔、查禁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宣传。以拥护政府拥护抗战并得蒋介石批准之《新华日报》在西安翻印,竟被国民党封闭,禁止《新华日报》在各地代售。国民党还以新闻检查为名限制中共宣传。国民党各地新闻检查机构对刊载关于中共方面的新闻报道均刻意刁难,对《新华日报》《群众》等刊物更是绞尽脑汁,肆意“砍杀”,常常弄得一篇文章语不成句,话不成章,无法使用。《新华日报》时常被强行铲版,一个版面上有时要开三个天窗。更有甚者,有时整版文章都被“扣押”,如《新华日报》揭露皖南事变真相的消息和驳斥国民党反动军令的社论等。

从1940年12月至1941年5月,《新华日报》原稿有260件被免登,有150次被删节,仅1月8日送检的15篇稿件就有11篇被扣。1941年1月18日《新华日报》漏检刊登周恩来为“江南死难者志哀”的题词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挽诗,上午6点发送,10点即遭禁。国民党宪警四处搜查、没收,逮捕了100多名售卖《新华日报》的人员。但这一天的报纸发行数量却比平常多了好几倍,各界读者均以一睹周恩来此沉痛之题词为快。

第三篇:大学生族化现象

浅谈大学生族化现象

摘要:在分析“族化”现象原因的基础上,指出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社会化存在的不足和过度社会化的严重问题,并认为通过思想教育、心理辅导和大学生活规划的整合,促成积极负责,可持续的社会化而非被既有的社会浮躁之风所同化。

关键词:“族”;就业焦虑;就业;途径

当代社会人们越来越习惯用“某某族”来概括生活方式,、兴趣爱好和价值诉求等总体独特而内在趋同的某一特定群体,这些词基本上是对中国某类青年群体的特殊符号化解读。与社会学上的的社会群体不一样,族内个体间关系式松散的,彼此之间不存在持续的互动,没有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规范,更谈不上一致行动的能力,为了统计分析上的需要,人为划分的并名称化了的说法。

一、大学校园族现象原因分析

大学校园“族化”现象现在已呈蔓延之势,从生活状态相关的宅一族,啃书族,顽乐族,生意族,到跟消费习惯相关的月光族,透支族,辣奢族,再到就业相关的考试族,草签族,名目甚多,不胜枚举。

族化现象形成的根本原因,一是青年性,青年时期对于我们是一个过渡时期,在我们主体意识在形成过程中,产生种种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会反映在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上。另一方面,在这个变动的时代,固有的生活方式在消解,社会许多群体的生活方式出现了“不稳定性”,“族”和“奴”现象正是典型表现。

就业压力剧增及引起的就业焦虑成为族现象产生的最直接原因。近几年就业压力表现出常态化导致就业焦虑泛化。这种焦虑、情绪不稳定现象普遍存在于大

三、大四的学生中,甚至影响到低年级的学生。低年级的这种现象主要来自于种种“听说”,自己并未亲身经历,反映出学生们心理的脆弱。

二、族现象的解决途径

就业是族现象产生的最直接原因,想找份好工作,单有漂亮的成绩单是肯定不够的。大学生就业事关高校的声誉与发展,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提高大学生就业,需要学校和大学生共同努力。学校方面首先要考虑社会需求完成学科建设;其次教育模式要随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改变;最后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对学生自己准确定位,提高就业能力。学生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是最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才。在校大学生要在四年的时间内努力锻炼各种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累就业的砝码。对自己有正确的就业观,不攀比,不自卑,定准目标,提高应聘能力。

参考文献:[1]杨宏亮,《浅议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高教发展研究》,2001年第3期.[2]新华社 《七成高校毕业生认为应先就业后择业》,2009年6月25日

第四篇:大学生族化现象

大学毕业生“族化”现象及对在校生的启示

当代社会人们越来越习惯用“某某族”来概括生活方式,、兴趣爱好和价值诉求等总体独特而内在趋同的某一特定群体,这些词基本上是对中国某类青年群体的特殊符号化解读。

随着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族化”现象现在已呈蔓延之势。社会上十分生动地描绘了大学毕业生的几种典型处境:群体性蜗居的“蚁族”、留恋校园伺机等待的“校漂族”、在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摇摆不定的“候鸟族”和久不就业、靠父母养活的“啃老族”等。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主要分为外因和内因。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外因主要有世界经济不景气、经济增速放缓使得大学生就业困难、社会转型无形中给予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以及我国的户籍、人事、分配制度的不完善。全球失业率居高不下,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内因主要有:就业问题实质是一种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为结构性失业:专业设置不匹配、人才培养模式不匹配、择业观不匹配。

我觉得消除这种现象需要全体社会的努力。政府应努力发展经济,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力求均衡,积极改变旧的观念,让时代所留下的制度惯性消失,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就业机制体制。社会应积极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社会资本占有不均,劳动力市场双重分割,用人单位盲目选才。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全面培养,既要关注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也要时刻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给予必要的帮助,帮助学生走出误区,积极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有正确的人生定位和目标。高校在管理方面也要加强,约束学生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心理习惯,积极健康的面对社会,迎接社会,拥抱社会。

同时,作为在校生的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客观认识自己。大学生首先要客观认识自己,对个人发展目标理性定位,在充分认

识自我的情况下合理制定大学期间的个人发展目标。大学生要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和做事能力,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根据自己的规划和目标充实自我,不断积累沉淀,提升自己的价值,加大实现自我价值的砝码。

2、转变就业观念。大学生要直面就业压力,正确研判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改变对高收入、大城市、安逸舒适工作的片面追求。择业时更应注重职业规划、自我发展的长期性,把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

3、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应从自身实际和社会需要出发,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了解实现职业目标需要具备的素质,充分认识实现和实现目标需要面临的挑战。并且脚踏实地地学习好专业知识和相关非专业知识,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学习和考试,还要具备专业知识运用、实践操作、团队协作、人际交往等多方面能力。

第五篇:大学生思想汇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尊敬的党组织:

众所周知党的根本宗旨体现代表性。作为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我们会自然的运用专业知识去分析社会意识形态上的深刻影响。人是意识形态活动的主体,利益是人一切活动的动力,任何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都与其代表民众利益的广泛程度和满足程度密切相关。为民性决定向心力。历史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就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吸引和凝聚广大人民群众。作为中国***的执政理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其他意识形态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它始终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凸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性和为民性特点。中国***作为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阶级和群众基础空前广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始终如一的根本宗旨。坚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必将进一步凸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性和为民性的本质特点。

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中国***的执政地位,决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优势,这一行政权威和其组织权威与其内在的理论权威相得益彰,使之以主流姿态展示其吸引力和影响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来就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体系。一方面,它始终坚持继承和吸收前人的优秀思想成果,并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创新;另一方面,始终把丰富的社会实践作为自身不断完善、永葆生机的不竭源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始终将与异质文化的交流与交锋作为其发展的必由之路。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生命力的表现。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理论,具有现实实践意义;作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规范,具有价值导向意义;作为行为规范,具有个体行为约束意义。***员和各级领导干部,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定的信仰者和模范的践行者。由他们构成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倡导和力行的骨干队伍,对发挥其影响力意义重大。我们都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实践证明,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理论和政策的理解和接受与其说是通过舆论,不如说更多地是通过身边党的执政成员的实际行动。由此可见,党员干部的典范作用,会直接对广大群众树立共同的政治理想、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积极性产生重大影响。

正如列宁所说 “任何负有远大使命的政党的第一个任务,都是说服大多数人民,使他们相信这个党的纲领和策略正确。”党的领导权固然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影响力的组织前提,但是,广大群众的认同效果还取决于党的领导力的强弱。领导力即领导权的实现程度和实现效果。领导力越强,民众对其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就越高。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挑战党的执政地位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出现的新情况挑战党的执政能力的情况下,通过实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广泛开发执政资源、消除腐败现象不仅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强化广大人民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效果的重要前提。

在我看来包容性体现政治胸怀和兼容能力。包容性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开放性的必然要求,也是主流意识形态强大生命力和战斗力的鲜明体现,因为“只有具有兼容并蓄其他意识形态的合理、科学的气度和能力,才能在与其他意识形态的竞争中,提升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当前我国社会非主体意识形态存在的现实性,也决定了主流意识形态包容的必然和必要。

综上我的感受是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你当前所学的东西,而是要养成发散思维的方式,联系自身,联系实际,并做出自己的思考结论。我深信在我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组织的关怀和培养下,我一定能提高和进步,我一定能在日入党,并争做优秀的党员,做人民群众的楷模。请党组织考验我,我会以实际行动证明我的决心。

汇报人:xiexiebang

xx年x月

下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污名化”现象剖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污名化”现象剖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问题探讨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问题探讨 摘 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党内理想信念动摇、党内意识形态多元化、党员质量有待提高,以及......

    浅谈我校大学生族化现象

    浅谈我校大学生族化现象 王胜军 (重庆科技学院 石油学院地质学2011) 摘要:在分析“族化”现象原因的基础上,指出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社会化存在的不足和过度社会化的严重问题,并认......

    浅谈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

    浅谈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 ——09303班34号王丹丹 幼儿园原本是一个人人生当中最快乐、最幸福的时段,然而从我国目前的幼儿教育现状来看,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十分普遍,这对......

    大学生“族化”现象

    摘要:分解大学生“族化”成因,从族化的主要矛盾中寻求解决方案,能更有效的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降低族化透明度,使社会整体健康发展,对中华民族的正强化有重要意义。......

    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

    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 〔摘要〕 从“意识形态”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概念转换,体现出列宁在革命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在中国尚处于转型期这样......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第八章加入WT0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创建和传承的物质精神成果。作为历史上存在过的观念体系和知识体系,任何一个国家的传统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内涵明确、内容严整、理论严密的逻辑体系,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在精神和灵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剖析上海文化现象有感(合集)

    剖析上海文化现象有感 摘要:第38场人文素养讲座,学校有幸请到了上海文广集团演艺中心总裁,上海电影集团公司副总裁吴孝明先生,为我们剖析上海文化现象。吴先生的讲座,让我们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