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当今书评广告化现象
迷途书评
——以《与神对话》的书评为例谈当
今图书书评广告化现象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从书评的历史起源和作用开篇,引出当今出现书评广告化现象并重点探讨书评广告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和未来发展的方向等各个方面。关键词:图书评论,书评者,广告化,读者
图书评论在我国的历史是很悠久的,几乎是有图书就有书评。孔子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这些都是对《诗经》的评论,由此可以看出,在春秋战国时,书评就比较发达了。书评的发展史也是文化发展史的一部分,我国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学术水平不断的提高都和图书评论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同时图书评论也体现的是一种时代的特征和时代的精神。而当今物质极度发达,文化异常繁荣,图书评论发展到现在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特征,其中书评的广告化就是一个重要的特征。
昨天京东商城图书又搞大型的促销活动,折后再省钱。于是我决定买几本书。看到琳琅满目的介绍我彻底地被迷晕了也被征服了,动辄全球第一,销量破千万要不就是万人推荐,最受欢迎,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当代人必读,现代圣经之类。当然我明白这些都是编辑苦心积虑想出来的广告,所以在心里还有一点免疫。真正让我按下鼠标确认购买的还是那些“糖衣书评”,书评还是给人信任之感的,我总一厢情愿的觉得评者还是会对自己的话负责的。我买下的第一本书就是《与神对话》,以下是我我被征服的点滴证据: 说的是专业书评
王菲
我最喜欢的书是《当鞋合脚时》和《与神对话》。
蔡健雅
我先前工作时遇瓶颈,还产生自我怀疑,后来和录音师讨论到心里的障碍,录音师介绍一本书《与神对话》,我阅读后获得鼓舞,从书中得到好多好多的礼物。
刘德华
最近我看完四册的《与神对话》,这本书不是说宗教,只是说生命,人生路上的一切及整个世界的变化。神说了很多我从来不曾想过的问题,也回答了很多我一直想不通的东西。如果你初看此书看几页可能不太懂别把它放下来有空的时候慢慢看我已全部看完不过一年后再看可能又有不一样的领悟。
“这本《与神对话》被誉为‘我们时代的灵魂圣经,它已经改造许多心灵,也必将改善你的生活’。最起码,作者本人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文汇报》,2009年8月10日 它(《与神对话》)真能让人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东方早报》,2009年8月4日。。。。。
姑且不想争论“专业书评”几字,就说说内容。精神的需要,灵魂的的需求。真是天衣无缝的说辞,而仔细想来又怎么可能会有完美无缺的书,为何在带“评”字的书评中,看不到除称赞以外的任何元素。这样的书评还算不算书评。读者可以傻傻分不清楚,难道编者也是昏的。由此看出不管是谁的有心或无意,当今的书评广告化已成不争的事实。
而书评应该是帮助读者提高认识深化认识,要使书评发挥这样的功能,就需要书评者不虚美,不隐恶。每一位读者面对总目繁多的书籍难以选择时,就得依靠书评来帮助读者选择,该读哪本书不该读哪本书,而现在广告式的书评大多是奉承赞美,让读者觉得什么都该读。这何来帮助,实则失职。就拿《与神对话》来说,有书评说:这本书让人们看到了过上一种没有忧愁、没有恐惧的生活的希望。这本书真能让人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是人们一生等待的书,是现代人的圣经。感觉是每个人都不得不读,但它实际的功效真有那么大么?恐怕这也不是能定论的吧,一定是因人而异的。毕竟那是西方作者所著,中西方的文化还是有很大的差异的,所以对中国的读者接受起来是有一定的阻碍的,绝对不能像那书评写的那样自然而然。再说一本书对一个人的影响力到底能有多大,这也不应该是用一生等待来解说的吧。在论坛里还是有很大一部分人觉得这本书说的都是真理性的废话。还有一部分人觉得自己看了这本书后陷入了虚无主义。所以它也有它的 弱点,它的负面。而书评在其中为何没有发挥指出这些问题的作用。
艾略特在《传统与尝试》中说:“这年头批评不景气,一半也是为生计所迫,多数批评家都沦为”书评家“,成为草率马虎的工资奴隶了”这里把书评家与广告员等同视之,说书评行同广告了,是一种误解么?我想并不冤枉吧,现在很多所谓的“书评家”的确如此。他们利用书评可以赞美这一特点,混淆广告与书评。使广告书评化书评广告化。其实这对于敢于直言坚持公正的书评家来说简直就是一种侮辱。
书评广告化的影响对书评的发展是极其恶劣的。你可能会觉得“恶劣”两字是否有失妥当略显夸张,但其实一点也不。书评广告化的影响就像白蚁蛀大堤一样,蛀咬着书评的精髓,慢慢地使书评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毁于一旦。失去了公正性客观性,书评只能沦为商品化社会的奴隶。真到了“化”字没有的那一天想挽回也就难于上青天了。不像是某产品有瘦肉精,找几个专家来检测不含瘦肉精就清白了,总不能找几个权威专家来说此书评没有广告吧,那谁又是权威谁让人信服,搁谁谁信。有些东西一旦失去了,就很难找回来,信任就是。
而其更大的危害更在于使书评丧失了其应有的功能。书评有认识功能,学术功能,教育功能。“社会是无院墙的大学,书籍就是人生的课本。书评呢?至少也是辅导教材吧。各种各样的书籍在教育着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书评同样也和书籍一道在 教育各种各样的人”当书评逐渐广告化这些功能也只能逐渐的褪去,对社会的发展都是有一定影响的。
那为何在如今会出现书评广告化的现象呢?
首先不得不承认书评广告化是图书宣传的需要,是利益的驱动。图书也是一种商品也需要宣传而书评在图书传播信息和推广工作上是有很大作用的。一般来说,在报刊或杂志上发表了一本书的书评,销售就容易提上去。好书需要宣传,庸书更需要欺骗,于是有心人就使书评就变了质,成为获取利益的工具和手段。
其次书评者本身也有问题,生活所迫也好,利益熏心也罢,最重要还是自身的素质和认识问题。并未能意识到书评所能产生的影响和自己所说的话将会产生的责任。有些书评者评一本书甚至看都没看过就圆滑赞美两句卖个人情。根本不明白作为一个书评者该有的坚持。龙应台的母亲曾说过:“她写出书评,首先要从书摊或书店买回好多的书,一本本看了以后,从中决定几本可评的。对这些书,她在灯下还要正襟危坐:第一遍凭感觉采撷印象;第二遍用批评的眼光去分析判断做笔记;然后读第三遍,重新印证检查工作的价值判断。最后才动笔写文章。”这才是真正的书评者该有的作为。而现在有几个书评者能有这样的坚持,所以如今书评广告化的产生有一部分原因也正是书评者的失职。
最后书评广告化愈演愈烈也是读者的需求“优化”出来的结果。内心的浮躁使大多数的读者难以用心的去看一篇用心写的书评,而广告式的书评正能附和他们的需要,字够少又够夸张,最 好两句话说完,几个字更完美。于是广告式的书评便大行其道大受欢迎。“此书绝对是当代人的圣经””好,圣经,我买“其他的懒的看了。这样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挨一个当然给力的打狠狠的打。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书评却未得到应有的发展。“我们不但有政治家、军事家等,而且有文艺评论家之类专业评论家,却似乎还没有书评家。我们有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之类,却没有中国书评家协会。甚至还没有专业的书评者。这些情况都说明,我们还没有一支有组织的书评家或者说书评工作者得专业队伍。这种书评不够繁荣、书评队伍不够壮大的情况,与我们作为一个拥有最广大读者、年出版图书达十几万种的出版大国实在是很不相称的”可能也正是因为书评的发展不够成熟而产生了书评广告化得问题,但我相信随着书评工作的重要性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书评广告化之风一定会逐渐扭转过来,书评将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到时书评将会发挥其真正该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徐柏容《现代书评学》
吴道弘《书评例话》
伍杰《百年书评史散论》
关于《与神对话》相关内容来自于互联网。
编辑出版班 罗晟茜1041047035
第二篇:《中介化》书评
《中介化》书评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我有幸地看到了美国作家托马斯·德·曾戈提塔的《中介化》这本书。怎么说呢?我非常幸运,在百度和师大图书数据库没有找到关于它的任何书评,我真想大笑三声然后晕过去。为什么会这样呢?只能怪我太有眼光了。这本书是在2009年1月出的。虽然新,但它讲的东西还是不错的,下面看看这本书的基本内容。
简介
原书名是“Mediated: How the media shape your world and the way you live in it”。本书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媒体,把我们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和意义深远的社会发展趋势联系起来:带我们浏览了我们这个被媒体所充斥的社会的每个角落:戴安娜王妃的葬礼、911恐怖事件、牛仔政治、办公室的性骚扰、婚姻治疗、博客、电视纪实等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巨细,都浸润在媒体的辐射之下。作者以敏锐的眼光、不无争议的观点和幽默风趣的笔调,启发我们重新思考那些人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为我们揭示了后现代社会中,媒体正在如何改变我们的世界和生活方式的真相
作者介绍
托马斯•德•曾戈提塔是以传播学研究闻名全球的哥伦比亚大学的人类学博士,美国知名杂志《哈珀斯》和《国家》的编辑。
目录
序言
引言 体验派表演方法(Method Acting)
第一章 学会热爱“变形虫”
第二章 对孩子的崇拜
第三章 英雄的微光
第四章 身份政治
第五章 忙与盲
第六章 自然的宿命
第七章 人人都是超人
尾声 恐怖
下面就进入我个人对此书的看法:
读了这本书以后,我发现我被骗了。当时选这本书就是因为它比我看到的其它理论书薄,而且最重要地事,看它的简介,它应该是一本不会太理论化的书,可是我就点背。从我看的第一眼我就差点没被它绕死。
这本书你开头理解它非常难,直到你读到后面几个章节你才能觉得它讲的是这个。
就这几天的所读、所思,我不得不说曾戈提塔所想之远,所考虑之广。《中介化》这本书和许多批评学派的观点不尽相同,对大众文化都是一种批评的态度。
我个人总结它主要观点有:
一、大众文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狂欢的时代,而且发展到现在还是个“目中无人的自我狂欢”时代;
二、我们这个社会不断趋于“表面性”。
在这本书中反复提到三个词,分别是:中介化、变形虫、表现性,而在下面我也会反复提到。这本书的作者可能因为本身就是这个时代的人,所以很多东西都很新,在文中他也很好的分析了后现代文化现象。
曾戈提塔在文中用反问语气指出“其实文化不是一直都在用某种方式对现实进行过滤,然后通过一些’表现’方式来支配着我们的生活吗?”也提出在早期的精英们就是掌握了文化这种特质而掌控人们,随着大众文化的发展,人们普遍认识到了这一点,由此中介化的文化思潮也随之确立。人们为了让自己有更多的信息,但不可能亲力亲为,只有通过一些外力才能获得信息。这时媒介就产生了,并且不像古代只在小众中起作用,而是在大众中产生其作用,而媒介所发出的信息不管怎么传播都是被加工的,也就是被“中介化”的。
在“中介化”盛行的今天,作者认为,我们面临了众多的选择,就好比进入了一个聚会、狂欢节,而“管它呢,什么都行”也渐渐成为我们的口头禅。我们面临着选择迷茫的状态,“什么都行”仿佛是你想得到的什么都行,“你可以什么都吃,什么都看,什么都读,甚至你什么都可以‘成为’。‘没有限制’—这是大多数SUV或是互联网广告中惯用的煽情字眼。”如书中所言难道很多广告不是打出这样的标语吗?
书中也指出我们这个世界是个充满效应的世界,这难道不是吗?那为什么很多人把效率挂嘴边呢?在这个效率的世界中,“我们在一切注意力交汇的中心,”这就带来了“表现性”的发挥。什么是“表现性”呢?书中没有给出明确界定,就我个人理解,它就是中介化后的产品。这些“表现性”带有它的空洞性,带有它的平滑性,带有它的模糊性。引用文章中作者的话就是“就好像是梦工厂的神奇效力无声无息的作用在我们的身上,用它的数字化喷枪将理念刻写到现实的幕布上。”
很多人注意到这种“表现性”,你在万豪、华美达、喜来登等高端酒店的大堂中都能体验到这种景象—那些闪光、木质、大理石般的、淡紫色以及带给人巨大舒服体验的雕花设计,无不洋溢着一种氛围,每件小东西都在争相模仿iPod的式样—甚至包括一些小汽车。
在各大商家为了吸引大众的注意而增加其产品的“表现性”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复制,在那些带有“历史性”意味的街区,比如巴尔的摩的内港、昆西市场或是约克郡全受一家大公司秉承同一观念的装修风格,其实不止这些吧。许多的仿真艺术品又是哪来的呢?
以上是作者书中两个主要观点,作者认为当今是个满是选择的世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物欲横流的世界,就好像书中所说“你正身在一套控制台中,每个控制台都有它自己的‘取消’键和‘重放’键”,你可以随意的丢弃,而这丢弃还不只是物品,也可能是两性。这些说了什么,说了我们大众文化面临着以上的缺点,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相似,人们变得越来越随便。
作者提到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这个社会越来越虚化,在技术的革命中我们所得的信息便是:能够发挥作用的仅仅是代码而已。数码或是DNA都是很容易受到“中介化”以及人类对它们所代表含义界定影响的。是的我们的界定随时可能改变,作者在书中提到自从后现代开始人们就不断地在打破权威,不停地强调自我,就像“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广告语,我们不断改变观点,作者就提出了他的担心,他举了一个夸张的例子:未来,我们拿自己的细胞去培养出另一个我们,去掉它的大脑,然后把它像养金鱼一样养着,我们哪个器官出问题了,我们就拿另外一个我们的那个器官就行了。这现在听了是多么可怕,可到未来谁知道他不
可能存在呢?
作者提出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现实世界正在从本质上发生更新,同表现性融为一体,其实这个观点我个人认为是对的,我们不知道好多事情是不是真的,你知道大洋彼岸发生了啥吗?欧美人说我们不讲人权,他们在媒体上放一些被“中介化”了的图片、文字不就是一个例子吗?
但曾戈提塔也指出有很多人反对他的现实与表象融合的观点,这群人认为他们能辨别真实与表象,这是真的吗?就像曾戈提塔说的他们其实大多就像酒鬼,非要说自己是探寻自己那富有诗意的自由灵魂。是的,我们还是有辨别力的,但现在是个什么时代,一个中介化的时代。
我们在这个中介化的时代,我们的渴望不断被商家发现,我们会发现我们看到越来越多信息,这些信息多到你不在会为某地发生什么灾难而感到担心,或感动,看看我们中国的两次地震就可知。
人们越来越难被现实感动,那我们就很难被感动吗?怎么可能,你曾今为过多少电影、广告流过眼泪,但是你出了那个电影院你又会回到自己,你甚至会忘了你刚刚看过什么,然后你接着被下一不东西感动,作者看到我们在不断地被“媒体轰炸”,已经数不清究竟有多少次类似的调整了,只是反反复复重现,直到我们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都被这些“中介化”的交换过程深深影响,彻底重塑。
在文中,作者也反复提到了“变形虫”这一概念词,那么它是什么意思呢?曾戈提塔指出“对于‘中介化’来说,任何太过具体的概括都容易产生某种误导的,因为中介化本身的进程充满多变性”而这变形虫往往指的就是中介化中变种的、与原有观点或现实不同的思想、观点、人、物。这些“变形虫”创造了你的“锐利”,而这份正是变形虫最积极活跃的“消化酶”,这么说你可能不理解,打个比方,就好像你绝地在牛仔裤上剪两个洞你就个性了,实际你不过是被牛仔裤同化到临一个世界,你没发现很多人的牛仔裤上都有两个洞吗?变形虫就是这样消化你,在你以为你很个性时,你可曾发现这个个性其实是变形虫给你的,说白了就是媒介给你,然后它就变成大众文化了。
曾戈提塔拿跑步机为话题,提出人们对自然的忽视,我们在一个跑步机上尽情的跟自己较劲,不断地跑,我们看不到环境的变化,我们听不到汽车的声音,同时我们也远离了人声,自然的声音。
曾戈提塔在表示自己对大众文化的批评时,所涉及范围之广也不得不让人佩服。
在对孩子的崇拜一章就说到,人们为什么很多东西都会围绕孩子转呢?因为我们唯有孩子的世界是不受污染的,通过孩子的来看世界总是焕然一新,因为孩子们具有创新。
我们被淹没在大众文化。,孩子们是张白纸,在他们眼中不管原始社会还是现在都没有区别。有一天,一小孩问你“为什么你要和他握手呀”?你可能会回答:“大家都这么做”。有人会狡辩,我这是出于礼貌。那你还在别人因流鼻血而头往天上仰的时候,自己也往天上瞄一眼?我们被淹在大众文化中还不自觉,就好比人呆在大雾中,以为一切都会是这样,直到有人把你拉出(那个拉你出来的人不能被中介化迷住),你才惊觉外面世界,以及自己的荒唐。这时候你是怕小孩的,因为他把你拉出了原有的环境,让你意识到了自己的可笑。
曾戈提塔就是想通过孩子指出大众文化的弊病。同时他也提出了童年逝去的观点。他通过不同时代的儿童读物给我们进行了说明。由20世纪50年代前的《彼得.潘》到60年代后的《哈利波特》,在《彼得潘》中,它描写了孩子们的真实
性格快乐、纯真以及冷漠。彼得潘答应温蒂第二年去找她,可他只因玩忘了而没去,第三年又固我得去找温蒂。他不觉得这会伤到温蒂,只想到了自己的快乐。这本书对于孩子们来说其实是讽刺,但他们看不出,这书其实是给那些读的大人听的。在这本书中有着对人本我的思考,而《哈利波特》呢?曾戈提塔指出它其实与《星球大战》很相似,应该说它与很多好莱坞片相似。给你以视觉的冲击,让你觉得神奇。它一如很多大众文化作品,只是给你留下感觉的世界,如曾戈提塔说的虚幻的世界。人们越来越关注表现性文化,而忘记本我忘记本我。
同时,很多儿童电视剧也在发生变化从《反斗小宝贝》到《辛普森一家》。在《反斗》中还提到父母的指导作用,虽然还是忽略了对孩子的真实描述,但它好歹还有领导者,但在《辛普森一家》中,没有谁是领导者,没人都是自我,拥有表现权。这其实就反映着孩子们的变化,他们需要家长领导的年龄越来越小。
曾戈提塔指出为什么年轻人中会有女王。在初中,13年级,往往是女王的高峰期。这些女霸王为什么会存在呢?你看过青春欧美剧吗?其中,女王都是传最新款衣服,最接近自己的明星。是的,她们就是因为掌握最新的“变形虫”成为女王。
这要归功与谁,应该是媒介、科技、大众文化吧。它们宣传美女怎么穿,怎么打扮。
你看看现在的欧美政治领导人怎么样?克林顿因为性丑闻事件都火啊!布莱尔在任期间也不断向媒体伸出橄榄枝,小布什不去《泰晤士报》,却跑《太阳报》去。有专家说,我们伊拉克战争会出现那么难堪的情况是正常的,因为我们的总统、议员都在忙着演讲呢?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座,因为大众不会对那些纯政治的东西感兴趣。你问问,有多少人关心毛泽东,又有多少人关注李宇春,这就是差距。政治人为了自己利益,不得不在媒介上大秀自己。
这就是我所看的一本关于大众文化的书。我个人觉得这本书不错,作者观点也不错,但是,他的某些观点太过偏激。他不同意或者喜欢后现代文化中的反权威后的一些现象,比如同性恋走上人前等。
我个人建议看了我的书评,你就可以不用去看那本书了。因为你要不停看不停回味,才能看出他讲啥,然后你看完你发现它其实表述的观点和现在很多学说都一样,而且读这本书你还很费劲。所以你就别看了,就看我书评吧。
第三篇:谈谈当今教育乱收费的现象
谈谈当今教育乱收费的现象、原因及治理对策
庐江县乐桥中学 董选照
一、教育乱收费的具体表现
据调查, 目前引起人们指责, 引起社会反响极大的教育乱收费现象, 主要有以下三类: 1.巧立名目的主动性乱收费。这类乱收费主要是指某些学校或老师违反有关规定, 自立名目, 自定标准, 或擅自提高规定收费项目的收费标准, 向学生及家长收取不合理的费用。最突出的是对国家规定的收费项目进行分解收费或自行设项收费。如讲义费、资料费、阅卷费、留级费、补考费、补课费、印卷费、辅导费、自习费等等, 对规定收费项目外收取不足龄生代培费、线下生代培费、文体费、勤工俭学费、学籍保证金、赞助费、自行车车栅费等等。还有各种各样的罚款以及一厢情愿统一收取的书包、红领巾、书本文具代购费等等, 详细统计起来, 可达二三十种之多。有些家长和学生还反映, 在这些乱收费以外, 教师本人及其家中的婚丧嫁娶、生日生病升学生孩子等大小事情, 学生也情愿或不情愿 地搞集资、赞助、随礼。这类乱收费的特点是: 立项无依据, 没有或缺少正当理由;标准混乱, 即使同一名目, 在同一学校也有高有低, 有先有后;纯属巧立名目, 带有明显的主动性和强制性。2.迫于压力的被动性乱收费。这类乱收费范围较广, 一是指学校迫于有关部门或单位的压力, 使其收取各种不应收取的费用。如学校代一些部门或单位收取人身保险费、报刊读物费、资料费等, 学校虽不情愿, 但因来头很大, 或与学校生存、发展休戚相关的微妙联系等因素, 不便抵制, 不便违抗, 属于被迫作乱”。二是社会各界向学校的摊派。如环境卫生保护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费、等等。这种额外负担在农村反映特别强烈。这些摊派对那些办学经费本来就十分紧张的学校无疑是雪上加霜, 学校迫于无奈, 只好转嫁给学生。三是城镇条件较好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受到更好的教育, 主动向学校或某科教师支付超过正常范围的特殊教育费用。如部分家长因为子女选择重点学校、名牌学校、特色学校、重点班级而主动向学校交纳高额费用;一些家长请求教师在业余时间为子女开办学习“ 小灶” 而支付家教辅导费;为子女中午在学校进餐而支付劳务费等。这类费用多发生在重点中学, 属于家长盼子成龙, 心甘情愿, 学校和教师被动接受, 这类乱收费也属于被动性, 但在社会上的影响也很大, 对教育乱收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无章可循的盲目性乱收费。这类收费是指政府和有关部门没有明文规定该收还是不该收的收费。这类乱收费主观上得到社会相当一部分人的认同, 有的甚至还得到了教育行政部门或有关领导的同意或默许, 客观上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如为统一学生着装而收取的校服费;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特长, 开展兴趣活动而收取的兴趣活动费;为解决相当一部分学生早餐不落实的问题, 开办中间餐而收取的加餐费等。这类收费的主要问题是, 主管部门没有明确规定, 缺少统一规范, 具体管理松散不力, 甚至夹杂经营性活动和以盈利为目的的行为, 个别人或部分人从中谋取好处, 因而出现了在不同学校名目不
一、标准各异、手段多样的混乱现象, 而引起人们的反感和不满。
二、教育乱收费产生的原因
教育乱收费缘何屡禁不止, 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经费不足。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由于财力的限制, 使得政府在财力上尚不能完全保证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从2001 年起, 国务院为了保证教师工资的发放, 决定将教师工资全部纳入县级财政,这对于贫困地区来说, 更增加了县级财政的压力。据了解部分县, 为了保证教师工资的发放, 不得不挪用教育专项资金。于是, 有的学校只得通过各种名目繁多的收费来填补教育经费的缺口。
2.政策难以兑现。教育事业是全党全民的大业,在资金调拨上应属于重点倾斜的现象。但由于干部考核主要注重经济指标, 造成有些地方领导在政策上重教而资金上不重教, 文件上重教而行动上不重教, 形式上重教而实质上不重教。不少出台的重教政策难以兑现, 优惠政策难以执行, 倾斜政策难以落实。尤其是农村学校,教育经费不到位, 教学设施无人问, 边远地区的穷乡镇的中小学, 有的连必备的教学条件都难以保证。为了保证教学的正常运转, 学校只好通过收取学生费用来解决。
3.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目前正值中学生年龄段的高峰期, 学生数量空前庞大, 而优质教育资源又相对紧缺。家长们个个都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 于是“ 要上好学校, 先得交钞票” 的择校收费现象就自然产生了。在这种风潮下, 权力、金钱、知识、社会关系等都进入了这场竞争。名校门庭若市, 普通学校则门可罗雀。尴尬的局面造成了教育乱收费的温床。学校则迎合和利用了家长们的心理, 使择校费日趋公开化且逐年提高, 有的甚至超过了普通家庭的年收入。收入的不同, 造成了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不同, 也造成了乱收费难以杜绝的原因。4.自身利益的驱动。改革开放以来, 一部分先富起来后, 各条战线把通过乱收费来作为改善本单位职工福利的一条致富门路。作为教育战线, 也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 把乱收学生费用作为改善福利的捷径。如社会上的择校风猛然兴起时, 学校收取择校生的费用大大增加。学校开始意识到生源是一种财富,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开始富有起来后, 另一些学校也通过办特长班、补课班、乱发复习资料, 以各种名目征收赞助费等等, 为部门和小集体牟取利益。再加以民办学校、贵族学校高收费的标准作参考和教育产业化的舆论为导向, 教育收费越来越乱, 教育市场也越来越乱, 导致教育乱收费现象成为一道难以治愈的顽疾。5.外部检查监督不到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财政局、物价局、审计局及学生家长都是学校收费的检查监督主体, 但这种检查监督往往只是文件上和口头上的, 很少有纲性措施保证这种检查监督落到实处,导致有些学校有法不依, 把党和人民开办的学校认为是自己的天地, 你上学就得多缴钱, 你考上学校是学校的功劳, 你就得多资助。而家长的法律意识不强,对学校又怀着畏惧心理, 明知是乱收费, 也不敢与学校理论, 甚至心甘情愿地与学校签订所谓的“ 家长自愿资助协议书”, 从而导致乱收费日趋猖獗。
三、治理教育乱收费的对策
1.治理教育乱收费, 必须建立起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教育乱收费问题是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尖锐化的产物, 是一个十分庞杂的问题。任何部门的“ 头疼医头, 脚疼医脚”的改革都是注定不会成功的。教育乱收费不是孤立的现象, 更不是教育系统所固有的。因此, 治理教育乱收费全社会都有责任。为了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达到综合治理的目的, 必须建立起由各级政府统一领导, 统筹各方, 各部门积极参与, 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齐抓共管, 形成合力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2.治理教育乱收费, 必须依法保障教育经费的投入。因此, 治理教育乱收费, 必须正本清源, 从源头入手。各级政府依法保障教育经费的投入是最根本的问题, 是治理工作的源。“ 教育兴国” 必先“ 国兴教育”。各级政府应努力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有关规定落到实处, 依法保障教育经费的投入, 有计划地改善教学条件和教师待遇, 稳定教师队伍, 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平衡、有序、快速地发展。
3.加强学校法制教育, 完善教育收费制度。学校就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教师更是为人师表, 有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誉。教育乱收费既导致教师声誉的下降, 又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首先要帮助部分教师端正教育观念, 增强法律意识, 自觉抵制教育改革中的不正之风。其次, 学校要自觉提高收费透明度, 改进收费办法, 按《教育收费公示制度》的要求, 对外公布收费的项目和标准, 使社会、家长和学生都心中有数。
4.加大对教育收费的监管力度, 要做到日常监督、社会监督和专项检查“ 三管齐下”。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是主管教育收费项目、收费标准的各级财政、物价部门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这些部门必须尽职尽责,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 将教育收费项目和标准公示于社会;依法规范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行为。《教育法》第78 条规定: “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受教育者收取费用的, 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还所收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据此, 凡巧立名目, 肆意乱收费者, 都应该视违法行为, 均应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5.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资源。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子女接受优质教育, 想方设法挤入重点学校, 这就给部分重点学校乱收费以可乘之机。要解决这一问题, 根本的办法就是要深化教育改革,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确保有限的教育经费用于改善办学条件, 大力促进公办教育均衡发展。具体做法可实行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教师轮岗制度, 重点学校部分收费按比例上交, 支持普通学校的建设, 加大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 千方百计地缩小公办学校之间的差距, 下大力气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努力从根本上满足绝大多数群众对于优质义务教育的需求。
第四篇:大学生族化现象
浅谈大学生族化现象
摘要:在分析“族化”现象原因的基础上,指出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社会化存在的不足和过度社会化的严重问题,并认为通过思想教育、心理辅导和大学生活规划的整合,促成积极负责,可持续的社会化而非被既有的社会浮躁之风所同化。
关键词:“族”;就业焦虑;就业;途径
当代社会人们越来越习惯用“某某族”来概括生活方式,、兴趣爱好和价值诉求等总体独特而内在趋同的某一特定群体,这些词基本上是对中国某类青年群体的特殊符号化解读。与社会学上的的社会群体不一样,族内个体间关系式松散的,彼此之间不存在持续的互动,没有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规范,更谈不上一致行动的能力,为了统计分析上的需要,人为划分的并名称化了的说法。
一、大学校园族现象原因分析
大学校园“族化”现象现在已呈蔓延之势,从生活状态相关的宅一族,啃书族,顽乐族,生意族,到跟消费习惯相关的月光族,透支族,辣奢族,再到就业相关的考试族,草签族,名目甚多,不胜枚举。
族化现象形成的根本原因,一是青年性,青年时期对于我们是一个过渡时期,在我们主体意识在形成过程中,产生种种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会反映在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上。另一方面,在这个变动的时代,固有的生活方式在消解,社会许多群体的生活方式出现了“不稳定性”,“族”和“奴”现象正是典型表现。
就业压力剧增及引起的就业焦虑成为族现象产生的最直接原因。近几年就业压力表现出常态化导致就业焦虑泛化。这种焦虑、情绪不稳定现象普遍存在于大
三、大四的学生中,甚至影响到低年级的学生。低年级的这种现象主要来自于种种“听说”,自己并未亲身经历,反映出学生们心理的脆弱。
二、族现象的解决途径
就业是族现象产生的最直接原因,想找份好工作,单有漂亮的成绩单是肯定不够的。大学生就业事关高校的声誉与发展,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提高大学生就业,需要学校和大学生共同努力。学校方面首先要考虑社会需求完成学科建设;其次教育模式要随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改变;最后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对学生自己准确定位,提高就业能力。学生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是最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才。在校大学生要在四年的时间内努力锻炼各种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累就业的砝码。对自己有正确的就业观,不攀比,不自卑,定准目标,提高应聘能力。
参考文献:[1]杨宏亮,《浅议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高教发展研究》,2001年第3期.[2]新华社 《七成高校毕业生认为应先就业后择业》,2009年6月25日
第五篇:大学生族化现象
大学毕业生“族化”现象及对在校生的启示
当代社会人们越来越习惯用“某某族”来概括生活方式,、兴趣爱好和价值诉求等总体独特而内在趋同的某一特定群体,这些词基本上是对中国某类青年群体的特殊符号化解读。
随着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族化”现象现在已呈蔓延之势。社会上十分生动地描绘了大学毕业生的几种典型处境:群体性蜗居的“蚁族”、留恋校园伺机等待的“校漂族”、在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摇摆不定的“候鸟族”和久不就业、靠父母养活的“啃老族”等。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主要分为外因和内因。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外因主要有世界经济不景气、经济增速放缓使得大学生就业困难、社会转型无形中给予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以及我国的户籍、人事、分配制度的不完善。全球失业率居高不下,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内因主要有:就业问题实质是一种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为结构性失业:专业设置不匹配、人才培养模式不匹配、择业观不匹配。
我觉得消除这种现象需要全体社会的努力。政府应努力发展经济,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力求均衡,积极改变旧的观念,让时代所留下的制度惯性消失,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就业机制体制。社会应积极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社会资本占有不均,劳动力市场双重分割,用人单位盲目选才。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全面培养,既要关注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也要时刻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给予必要的帮助,帮助学生走出误区,积极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有正确的人生定位和目标。高校在管理方面也要加强,约束学生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心理习惯,积极健康的面对社会,迎接社会,拥抱社会。
同时,作为在校生的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客观认识自己。大学生首先要客观认识自己,对个人发展目标理性定位,在充分认
识自我的情况下合理制定大学期间的个人发展目标。大学生要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和做事能力,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根据自己的规划和目标充实自我,不断积累沉淀,提升自己的价值,加大实现自我价值的砝码。
2、转变就业观念。大学生要直面就业压力,正确研判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改变对高收入、大城市、安逸舒适工作的片面追求。择业时更应注重职业规划、自我发展的长期性,把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
3、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应从自身实际和社会需要出发,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了解实现职业目标需要具备的素质,充分认识实现和实现目标需要面临的挑战。并且脚踏实地地学习好专业知识和相关非专业知识,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学习和考试,还要具备专业知识运用、实践操作、团队协作、人际交往等多方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