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恐怖主义犯罪现象调整 犯罪学论文(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04:52: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今恐怖主义犯罪现象调整 犯罪学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今恐怖主义犯罪现象调整 犯罪学论文》。

第一篇:当今恐怖主义犯罪现象调整 犯罪学论文

系 别 年级专业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2011年10 月 30 日题 目 当今恐怖主义犯罪现象调整

一、前提印象

2001年美国纽约发生9·11事件,2002年10月12日印度尼西亚巴利岛发生恐怖汽车炸弹爆炸事件,至少造成186人死亡数百人受伤。2002年10月23日莫斯科剧院发生恐怖劫持人质事件,造成无辜平民120人丧生。在菲律宾连续发生爆炸攻击事件等,让人们对恐怖主义特别回教恐怖主义的极端教义派系印象深刻。这种危害立即而直接,顿时成为文明世界公敌。也使恐怖主义成为人类目前最棘手问题之一。我们看到回教问题成为文明冲突的典范,已形成奇特的新型世界大战。(注:我们还看到国家恐怖主义的蔓延,目前冲突最剧烈之一地区,首推以巴纷争区,车臣武装恐怖斗争区,本.拉登基地组织活动区、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巴尔干地区,非洲大陆地区,欧盟也零星出现中。)

二、恐怖主义主要定义

恐怖主义是为了改变某一政治进程和达到某些政治目标而对个人、集团采取的一种极端的行动。国际恐怖主义是指国际社会中某些组织和个人采取绑架、暗杀、爆炸、空中劫持、扣押人质等恐怖手段,企求实现其政治目标或某项具体要求的主张和行动。国际恐怖主义与刑事犯罪的国际恐怖活动两者所采用的手段和造成的社会危害大同小异,但一般说前者具有政治色彩,故又被称为政治恐怖主义。通常人们认为,极端的意识形态、残酷的暴力手段、特定的政治目的是恐怖主义行动的三大特征。据此,政治恐怖主义又可分为四大类型:(1)国家政治恐怖主义,这类恐怖主义活动或多或少地受到某国政府直接或间接的支持;(2)极端政治恐怖主义,主要指极“左”派和极右派的政治恐怖主义,这类恐怖主义活动在极端意识形态的左右下,往往采取暴力的手段对待意识形态上的持不同意见者;(3)民族主义的政治恐怖主义,主要是指为实现民族独立、自治权利或因为种族歧视和种族矛盾而引起的恐怖主义;(4)种族宗教政治恐怖主义,这类恐怖主义往往带有狂热的宗教信仰,或者抱着强烈的种族歧视情绪,或者因为种族上的矛盾激化,而采取极端暴力的手段。当然,有的恐怖主义组织兼及几种性质,如宗教和民族的政治恐怖主义是常常混合和纠缠在一起的。

2001年6月15日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通过的《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依照法规的方式用外延法为恐怖主义下定义。公约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排除了恐怖行为的动机,明确指出“无论其动机如何,在任何情况下不得为其开脱罪责”,“应被绳之以法”。二是指出恐怖主义包括了“国际上一系列反恐怖条约认定并定义为犯罪的任何行为”,以及公约中列举的恐怖行为且“依各方国内法应追究刑事责任的任何行为”。这种排除了动机的定义法,为打击任何形式的恐怖主义提供了法理依据。而明确将目前国际上已通过的12个国际法认定为犯罪行为的恐怖主义,以及公约列举的恐怖行为,连同有关国家国内法认定的恐怖主义犯罪行为全部列入打击之列,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三、当代国际恐怖主义的基本特征

纵观20世纪以来的国际恐怖主义,特别是近期的恐怖主义活动,我们可以归纳出当代国际恐怖主义的基本特征:

1、恐怖主义活动日趋国际化。与历史上各恐怖组织单独行动的方式不同,当代恐怖主义组织经常组织跨国恐怖活动。恐怖主义分子常来自不同的国家,为着共同的目标实施恐怖主义行为。法国总统希拉克在联合国大会上说:“恐怖主义已经成为没有边界的往往是阵线不明的战争经常采用的有力武器。”恐怖主义的国际化给国际社会打击恐怖活动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2、恐怖主义分子的装备和作案工具日益高科技化。新技术革命为恐怖主义分子提拱了十分便利的条件,现代化的交通、通讯手段和各种极具杀伤力、破坏力的高科技经常为恐怖主义分子所使用。这一方面增加了恐怖主义分子的恐怖威力和对社会的危害性,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国际社会打击恐怖主义的难度。当前,计算机黑客、生化武器和小型核武器等新形式的恐怖活动手段已成为21世纪人类和平与安全的主要威胁之一。

3、恐怖主义分子的手段极为残酷。恐怖主义的性质决定了恐怖分子采用暴力手段进行恐怖活动。当前,恐怖分子采用极为残酷的手段重点攻击人的肉体,不择手段,动不动就进行绑架、爆炸、纵火、暗杀、劫机等恐怖活动。

4、恐怖主义活动的国家背景日益突出。当代恐怖主义受到一些政府直接或间接支持,包括提供金钱、外交设施、护照、庇护、专家、训练营地、武器和爆炸物等。同时,利用新闻媒介对恐怖主义进行宣传报道,以扩大恐怖主义的影响,增强其威胁力。

5、恐怖主义具有恐吓、要挟社会的目的。当代恐怖主义分子通过实施暗杀、绑架、爆炸等恐怖活动制造恐惧和惊慌来影响公众的情绪,对政府形成压力和威慑,并籍此来实现其政治目的或其他目的,如获得对某项活动的承认或对当局的决定施加压力和影响。

目前,国际恐怖主义分子一般都具有宗教性质、财政上自给、倾向于滥杀无辜、国家操纵、全球网络等特点。他们的一个新趋势,就是对大批人员或一国家的基础设施进行高技术袭击的可能性剧增,这就是所谓的“超级恐怖主义”形式,也就是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施暴力行动,造成对人口和公共及私人支持网络的巨大破坏,包括故意破坏军事、经济设施等,如美国9·11恐怖事件就是如此。

四、恐怖主义滋生根源:

(一)贫困、失业、贫富两极分化严重并造成阶级矛盾激化往往是恐怖主义型活动滋生与

蔓延的主要根源。

(二)地区经济落后或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经济矛盾往往是民族主义恐怖主义或宗教极端型恐怖主义活动滋生蔓延的经济根源。

(三)不合理的民族政策等激化民族矛盾是滋生恐怖主义的重要原因。

(四)宗教矛盾以及宗教矛盾的政治化、政治矛盾的宗教化是滋生恐怖主义的重要原因。

(五)政治专制、政治腐败以及政治权威的丧失是恐怖主义滋长的重要政治原因。

(六)种族歧视、移民与难民问题往往也是引发恐怖主义的原因。

(七)民族主义、宗教原教旨主义、巴枯宁式的无政府主义、法兰克福左派思潮、种族主义、新纳粹主义等理论思潮的影响是恐怖主义滋生与蔓延的重要原因。

(八)文化危机或精神危机也是滋生恐怖主义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注:心理变异的不平衡与过激反应)

总之,马列主义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认为它严重玷污了工人运动的声誉和形象,分散革命力量,破坏工人阶级革命组织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并严重损害无产介级革命运动事业的发展。恐怖主义与马列主义是格格不入的,任何企图将恐怖主义与马列主义联系在一起的想法与做法,都是极端错误的。(注:国际上毛派革命份子的恐怖活动,与马列思想无关。)

五、预防恐怖主义滋生与蔓延:

(一)我们认为,恐怖主义滋生与蔓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因也有外因,既有国内的原因,也有国际的原因。从总体上来说,当代世界恐怖主义滋生与蔓延的主要原因是民族国家内外的各种利益矛盾(民族、宗教、阶级、经济、政治、文化等矛盾)的尖锐化或畸形化。一方面,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极少数国家的支持是当代恐怖主义(主要是国际恐怖主义)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危害了国际安全与世界和平;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国家支持并不是恐怖主义滋生与泛滥的主要原因。有关国家国内的民族宗教矛盾、贫富分化悬殊的矛盾严重,国际关系中政治、经济与文化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泛滥,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与经济旧秩序酿成的南北经济矛盾的日益恶化等等,才是当代世界国内、国际恐怖主义滋生与泛滥的主要原因。当代世界绝大多数的恐怖组织和恐怖分子所为,他们大多数都没有国家支持的背景,但危害却常常超过国家支持的恐怖主义。

必须强调指出的是,只要全球社会的各种矛盾(如南北矛盾、巴以领土矛盾)或各国内的各种矛盾(如民族压迫、贫富两极分化、贫穷和失业问题)等恐怖主义滋生与蔓延的根源没有有效解决;那么,无论在国际层面上还是在国内层面上,总会有那么一些极端的激进组织或极端分子可能会以恐怖主义等极端手段为武器表达自己的政治或社会诉求,谋求实现某种政治或社会目标,谋求改善自己(或群体或地区)的地位,谋求影响社会政治进程,甚至谋求建立新政权或新国家。因此,即使没有任何国家的支持,恐怖主义也决不可能因此而消失,各种没有国家支持的激进组织或极端分子的恐怖主义仍然会不断滋生与蔓延。不但如此,还应看到,国家支持型恐怖主义作为国际政治斗争的一种武器,往往具有相当的计划性与可控制性,而非国家支持型的激进组织特别是单个极端分子的恐怖主义,则其计划性和可控制性相对较差,甚至差得多,从而可能导致恐怖主义更加肆无忌惮或无组织无规则约束的恶性蔓延与发展,危害甚至更为突出与严重,并且难以控制。如果西方社会仍然不能正确和客观地看待国际国内恐怖主义滋长的根源,不想办法消除日益严重的南北差距,依旧在国际关系中推行政治、经济、文化的三重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政策;在国内社会中继续推行民族歧视与压迫、贫富悬殊的政策,那么无论是国际恐怖主义还是国内恐怖主义都远不可能有效遏制,相反甚至会越反越严重。

此外我们坚决反对以打击恐怖主义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和侵犯他国主权与领土完整的霸权主义行径,一般也不赞成在国际关系中以对他国进行军事打击作为反国际恐怖主义的手段。

(二)消除恐怖主义,就要改革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国际秩序指的是以一定世界格局为基础而形成的国际行为规范和相应的保障机制,包括国际政治秩序和国际经济秩序。这个秩序公正、合理,运行良好,则世界和平、有序地发展,反之,世界就会陷入**冲突的无序状态。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是资本主义在殖民扩张和争夺世界市场的过程中形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尽管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新秩序开展了长期不懈的斗争,取得了某些阶段性成果,但是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依然普遍存在,没能够从根本上得到改善。这种旧秩序在经济上表现为资本主义在国际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垄断地位;在政治领域表现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随处可见,凭借经济和军事实力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侵略、颠覆别国。这种做法必须引起被干涉国家或地区人民的反感,遭到各种形式的抵制和反抗。国际旧秩序在政治领域的另一个表现是国际关系民主化远未实现,弱小国家和民族在平等参与解决国际事务方面仍然困难重重,国际关系中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的不平等、不公正现象比比皆是,而且这种局面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无法根本改变,这为国际关系中的弱势群体选择极端的方式表达不满提供了可能。去年9月14日,德国总统约翰内斯·劳在柏林勃兰登堡门前举行的哀悼“9·11”事件伤亡者的群众集会上发表了长篇讲话指出:“防止恐怖、暴力和战争的最好方法就是建立一个公正的国际秩序,公正的果实将是和平的到来。” 结论:

A.近来恐怖主义却愈演愈烈,形成瘟疫扩散效果,成为地球目前最棘手的问题。若要根本解决的话,提高经济收入,降低贫富不均的物质现状以及宗教的求同存异和平共处是首要,但精神心理的安抚,宇宙更高真理的阐发才能釜底抽薪,更加长久。(注:人权追求与恐怖主义是势不两立的。)

B.第一,在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努力倡导和完善民族自治制度与多元文化主义,促进国际社会和多民族国家内部不同民族的互助友爱、和平共处,加强反对民族歧视、种族压迫的法律化和机制化建设,追求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第二,强调民族自决权适用的范围和历史条件,揭露和批驳”一族一国论”和”民族自决权至上论”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荒谬性和非理性,辨证地处理国际法中国家主权原则和民族自决原则的统一关系;第三,任何政府和团体都要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充分发挥各宗教团体种级的社会作用,增进宗教之间的宽容与理解,促进宗教组织与政府部门、宗教与社会相适应,加强各国民间与政府间反邪教组织的机构之间合作,互通信息,协力防范;第四,在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民族成分复杂,宗教型态多样的地区,要致力于推行正确、妥善、务实的民族和宗教政策,避免把一般的社会矛盾复杂化、尖锐化,防止其上升为宗教矛盾和民族矛盾。第五,政府应加强宗教理论研究,避免宗教与恐怖主义挂勾。总之,理想美好太平世界是许多人期待的,但地球上目前的种种差异不评等现象将很难根本抑制恐怖活动,只能各国通力合作在法律层面先达成强力抑制的共识,再谈未来理想。

参考文献:

杭亭顿(Samuel P.Huntington):《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7年版。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丹麦〕奥斯特罗姆.莫勒:《全球化危机》,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P115.-P122。恐怖主义和国家恐怖主义。

王秀梅:《论恐怖主义犯罪的惩治及我国立法的发展完善》。

第二篇:犯罪学论文性别与犯罪

犯罪学考核论文:性别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级:电气091

姓名:杨庆旭

学号:2009060101

212010.4.18

摘要:自古以来,犯罪一词几乎只是作为相对男性而言,解释男性行为的。即便有极少数女性犯罪,也被定性为其具有男性特征。法律界一直缺乏对女性犯罪的关注。犯罪的性别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呗忽略。二战以来,随着女性参与和从事社会事务的机会不断增大,女性犯罪也在逐渐增多。但男女犯罪比率的差距依然差异很大。因此,我认为,男女的性别因素,对犯罪发生的频率、性质、心理和后果由着很大的关联。

关键词:犯罪,性别,差异,特征

正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犯罪现象呈现了许多新的规律的特点,而女性主义犯罪学也从上世纪末开始逐渐被提及和关注。社会的复杂性,导致了矛盾的多样性,进而滋生为犯罪。现代社会犯罪学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化、专业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由于性别差异而造成的犯罪差异的研究话题,越来越被社会学界重视。除了本身的高学术价值原因外,其还有很高的现实意义。早在1899年龙勃罗梭对女性犯罪人做人类学分析开始,就引起了有关学者们的注意。此后各国的犯罪学家、社会学家从各自学科的角度出发,对女性犯罪及男女两性犯罪的异同进行研究和探讨,其中德国犯罪学家汉斯,约阿希姆,施奈德在《犯罪学》一书中,就犯罪的性别问题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和深入的研究。我国法律界和犯罪学很多专家也对这方面有着不同的探讨。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不仅可以为按照社会群体的性别组织社会预防,而且也是贯彻刑罚个别化原则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必须用科学务实的态度,投入到性别因素对犯罪的影响的研究当中。

一、男女性别特征的对比

1,女性思考问题总是比较细腻,总是把能够想象的各种备选取方案加于比较,总是把影响自己决择的因素全部纳入自己理性的视野加于考量与权衡。因此她们的思考富有极强的慎密性。与此同时女性具有丰富的感情性,自然把家庭看得比较重。她们在做出行动之前总是把自己置于家庭的背景之中,总是思量自己的行为可能给家庭及其家人带来的各种得失。换句话说,正是由于女性的感性化使她们的行为更具有理性化。而男性总是在家庭与自己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一点在男性操持家务与教育孩子上面体现的尤为突出。也正是基于这种原因,家庭观念对男性的行为的约束力相对于女性而言较低,他们把自己的行为更多地放在个人感受上(比如酗酒)。而女性总能够在社会活动中更多地把关系放在规则之上,把爱护放在公正之上,把亲密放在个性的追求之上。因此女性总能够真正做到“三思而后行”。除此之外,女性的生理特征也是女性犯罪率低于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2攻击性,男性往往比女性富于攻击性

3支配,男性比女性更具有支配欲

4自信,男性具有较高的自信

5移情作用,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产生移情作用

6暗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暗示

二,各国男女犯罪比率的对比

在美国,从,1932年到1946年,女性犯罪从占犯罪总数的7.4%上升到10.7%。上世纪60年代开始,女性犯罪率不断上升,到1970年女性犯罪率已经上升到15.3%。1971年到1982年,美国的女性犯罪占总犯罪人数的比例一直处于22%~24%之间。不仅美国如此,俄罗

斯1997年女性犯罪占13.6%,到2003年就上升到16.6%。此外,一些发达国家如英国、日本等国家女性犯罪也在10%~20%之间。德国犯罪学家汉斯,约阿希姆,施奈德《犯罪学》中也有相关论述,他认为在当今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中,犯罪女性大致为罪犯总数的10%~20%,在发展家则是在3%~5%之间。

在我国,女性犯罪的比率大大低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1950年我国的女性犯罪只占犯罪总数的2%~3%。在改革开放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广泛就业和女性社会地位提高的同时,女性犯罪也开始逐步上升,犯罪种类涉及经济、杀伤、危害公共安全、性犯罪等方面。我查阅了近几年北京在押罪犯的人数。1996年北京关押的罪犯总数为16309人,其中女性罪犯所在比例为3.26%。2001年北京地区共关押罪犯总数为16919人,其中女性所占比例为5.25%。尽管女性罪犯比例有所上升,但男性犯罪的绝对数目远远高于女性。

三、男女犯罪形式的不同

传统社会中,犯罪无非表现为杀人、盗窃、强奸等形式。这类犯罪行为一般都是“时间短”、“强度大”、“效率高”的“体力活”。因此这类犯罪行为对犯罪实施者的生理素质要求比较高。自然女性无论是在体能上还是在体质上都不便于完成这项“危险而艰巨的任务”。近年来女性犯罪呈上升的态势,而主要体现在高科技犯罪、智能犯罪领域,这也从侧面说明这一点。

随着女性参与和从事社会管理事务的机会不断增加,女性职务犯罪也在不断增多,且在全部职务犯罪中占据了相当的比例。

四,男女犯罪特点和犯罪因素的比较

从统计结果看,男犯和女犯为了钱财犯罪均占第一位,说明目前为了钱财的物欲型犯罪仍然占绝大多数。

据了解,1998年女性犯罪类型前十位分别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盗窃抢劫、运输贩卖毒品、组织卖淫、拐卖妇女儿童、诈骗贪污贿赂等。2008年女性犯罪类型前十位分别是运输贩卖毒品、故意杀人、抢劫故意伤害、组织引诱卖淫、利用邪教组织破坏国家安全、诈骗拐卖妇女儿童等。

对于一种犯罪来说,犯罪目的可能只有一个,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犯罪人的主观恶性程度。由于男女两性在心理特点、思维方式、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男女两性的犯罪目的也有所不同。犯罪目的不同将直接导致犯罪类型、作案手段以及作案地点的选择等方面的差异。目前以盗窃罪为主的财产犯罪是男女犯罪人最主要的犯罪行为。犯罪目的多是谋财,其犯罪手段均是以暴力手段非法抢劫他人的合法财物。值得注意的是,女性犯罪的暴力性越来越接近男性犯罪,但与男性有所区别的是,由于女性体力不足,实施暴力抢劫时多有同伙相伴,很少单枪匹马作案。女性犯罪占第一位的是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卖淫和性淫乱是近几年女性犯罪的主要类型。透过现象看本质,目前之所以犯卖淫和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的女性犯罪人这么多,主要是因为卖淫行为本身是一种无经济投入、且拥有高额回报的特殊行为。正是为了满足赚钱发财的欲望,卖淫现象不仅屡禁不止,而且越来越猖狂。

和男性犯罪不同,女性犯罪表现出了鲜明的性别特点,比如,“利他性”、“顺从性”等等。职业女性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及不良现象时,更容易因为感情、虚荣心或性格弱点等因素失去正确把握自身的能力。

女性犯罪既有令人同情的一面,也有给社会、家庭和个人造成严重危害的一面。因此,如何降低女性犯罪的发案率,应当引起各方面重视。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一般的预防性对策外,有关部门还应针对女性职务犯罪的特点,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与男性职务犯罪不同的是,女性犯罪往往体现出“利他”、顺从、多情的特点

因为女性耐心、细心等特质,女性犯罪更具长期性和周期性,体现出“蚂蚁搬家”、“细水长流”等特点

畸形婚恋是导致女性职务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减少女性职务犯罪的发案率,应该从社会和家庭两个层面寻找“药方”

由于受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女性在生活和工作中较男性要担当更多的角色与责任,加之女性天生较为脆弱与敏感,使其更容易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因此,首先要在家庭环境与氛围上给予女性更多的关注与关爱,要充分肯定其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恤她们的辛劳;其次,在社会层面上,应该弘扬正确的婚恋观,这样才能确保女性在人生的道路上健康顺利地发展。

五、男女犯罪的心理差异

1,爱慕虚荣、贪图享受心理成为女性犯罪的第一犯罪心理

根据对琼山监狱1998年7月——2008年7月所收押女性罪犯的分析,女性犯罪呈现出四点明显心理特点,其中爱慕虚荣、贪图享受心理成为女性犯罪的第一犯罪心理。

近年来女性犯罪除故意杀人与伤害居高不下外,贩卖毒品抢劫、盗窃、拐卖妇女儿童以及组织卖淫等以获取利益等犯罪也不断增加。女性参与犯罪人数越来越多,年平均增长14%,涉毒犯十年平均每年增长65人,年平均增长88%。

女性犯罪比例:一,侵占财产的犯罪比例增多。二,涉黄涉毒比例较多。

三、贪污贿赂罪增多。

四、故意杀人居高不下,这些女性罪犯大多数是因为虚荣爱慕心理,向往一些高消费生活,当缺乏经济条件时就以非法手段来谋取所致。

2,脱贫急功近利的心理成为女性犯罪的第二大心理

据介绍,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可避免出现了城乡差距的矛盾,表现在社会行为上,农村女性犯罪人数越来越多。根据琼山监狱近十年来关押女性犯罪情况表明,城镇户口女性罪犯人数近占总人数的20%,而农村户口人数罪犯占总人数的80%。对他们来说,生存的条件还有地域环境制约已经成为女性犯罪原因之一,有部分农村女性向往外面精采世界,渴望过有钱生活,一心想摆脱贫困现状。在我省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一些女性一方面苛求脱贫,一方面又无资金无文化无纪律,近十年来,琼山监狱关的押女性罪犯,无业人员年增加41%,他们为了追求所谓的幸福,变急功近不择手段拐卖妇女儿童,他们普遍将目光瞄准农村妇女儿童,然后以几千元甚至几百元,将其拐卖给所谓经济人,更有甚者,以色情为诱饵事实诈骗和抢劫。

3,盲目听信男人心理成为女性犯罪的第三大心理

据介绍,市场发展外出打工人聚增,这部分犯罪人群中共同犯罪人数称呈大幅上升趋势,主要是交友不慎,盲目轻信他人和依赖男人的犯罪。这些年来女性罪犯属于共同犯罪占总案犯38%,犯罪前他们主要从事以体力劳动和服务型劳动为主的工作,这些在城市女性,大

多租住廉价出租屋或在厂区集体宿舍,收入少生活艰苦,为了多赚钱往往轻信老乡朋友依附他人,没有主见容易上当受骗,甚至为了牟利不惜以身试法。

4,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成为女性犯罪的第四大因

女性罪犯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从琼山监狱女性罪犯分析情况看出,大专以上占押犯总人数3.8%,文盲达到30.5%,小学初中文化达到70.7%。这充分说明女性罪犯受教育程度很低,由于文化水平低自我判断能力差,缺乏理想和目标,只顾目前不想将来,有些女性甘愿堕落追求物质享受,以致走上犯罪道路。

参考文献:

女性犯罪心理因素》《当前犯罪主体的性别特征分析》《犯罪心理学》《《犯罪学》

第三篇:犯罪学论文

网络犯罪的概念,特征,发展趋势及控制

对策分析

学生姓名 代长江 学

号 6051213310 班

法学17-3 指导教师 赵山星

网络犯罪的概念,特征,发展趋势及控制

对策分析

【摘要】 网络犯罪是指行为人在网络空间内,以计算机网络为犯罪工具或者攻击对象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网络犯罪作为与网络的产生和发展相伴而生的一种现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必然有新的发展。这主要表现为: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将更加严重,网络诈骗犯罪会愈演愈烈,网上贩毒将发展迅猛,针对网络银行的犯罪将不断增多。对此,必须站在全球化的视野上,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防控。

Snippet :Cyber crime refers to the person in the network space, based on computer network crime tools or serious anti-social behaviour of a target.Network crime, as with the network suffers from the co-existence of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 kind of phenomenon, must be the new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The main performance i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crime will be more serious, Internet fraud crime will be intensified, online drug will develop rapidly, the crime of the network bank will rise.To this, must stand on the global perspective,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control and prevention.【关键词】 全球化网络犯罪特征态势对策

当今世界,全球化已经成为受各个领域重视的一种社会现象,并成为各国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重要命题。可以预料,在21世纪的现代社会,全球化将以更为明显的态势,以其在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多维表象而为世人所接受。网络是全球化发展的产物,是经济一体化的典型表现手段和形式,全球化的进程将深刻影响互联网业的发展。网络犯罪作为与网络的产生和发展相伴而生的一种现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必然有新的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全球网络安全问题以每年30%的速度增加,平均20秒钟就会发生一起黑客事件,目前全世界约有80%的网站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安全隐患。在全球范围内,除原有的计算机犯罪频频发生外,其他新型的网络犯罪如网络赌博、网络诈骗也在蔓延。网络犯罪与其他犯罪交织在一起,对各国的主权、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在这种背景下,对网络犯罪及其控制对策予以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网络犯罪的概念

网络犯罪(cybercrime)是随着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概念。20世纪90年代,网络从狭窄的部门应用扩大到公众领域,成为个人和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不仅如此,网络的普及和发展还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强劲的动力,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政府上网、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虚拟社区这些新生事物不断发展,网络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然而,科技总是一个两面性的事物,网络在为人们提供便利、带来效益的同时,也使人类面临着控制网络犯罪的新问题。关于网络犯罪的概念,可谓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网络犯罪是对计算机犯罪的另一种称谓。[1]还有学者认为网络犯罪是指行为人在网络空间内,以计算机网络为犯罪工具或者攻击对象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2]笔者基本赞同后者的观点,但需要补充的是,网络犯罪不是刑法专业的一个具体罪名,而是一类罪名,属于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类型。

络犯罪与计算机犯罪有相同之处,比如行为人都以计算机为工具。但二者毕竟是不同的事物,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为:首先,网络犯罪是一种犯罪的新形态。一般而言,新经济形态会带来新的经济犯罪。网络犯罪正是经济一体化、网络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从历史的角度考察,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生产方式,而生产方式的物质形式与其社会形式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历史演进的根本动力。在西方学者阿尔温•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和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以及奈斯比特的《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向》等著作中,人类社会的历史被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农业社会(或称前工业社会),第二阶段是工业社会,而现阶段则处于信息社会(或称后工业社会)。托夫勒最近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农业社会是在地上挖、种植各种农产品;工业社会是往地下挖,挖出原料,生产出产品;而网络社会是在地表上,用有线或无线的通讯网络,以终端机连接起来,人类的疆界被打破,是“四海为家”。

农业社会展示了农业犯罪的一些特征,主要是以暴力犯罪和偷盗犯罪为主;工业社会犯罪,主要是以工业特征如组织化、集团化犯罪为主;而网络犯罪是由于新的经济成分诞生,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产生的一种犯罪,是在传统犯罪的基础上“孵化”出来的一种新的犯罪类型。说它是一种“孵化”或者叫“衍生”,因为从历史上看,有些犯罪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本质上是一样的。但是,由于新经济成分的产生,会出现新的犯罪类型,如“盗窃”,在农业社会里有,工业社会里同样有,网络社会里也会有。但是,有些犯罪却是过去没有的,如证券犯罪在农业社会是没有的,是在证券市场建立之后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还有,从研究犯罪历史思路上看,犯罪动力由体力逐步转化成智力,犯罪原因由单一逐步转化成综合,犯罪的类型由传统暴力犯罪、财产犯罪逐步转向科技犯罪、“知识”型犯罪。

网络犯罪则是在计算机犯罪基础上“孵化”出来的,因为计算机发展迅猛,广泛为经济服务,而经济发展要求建立网络,网络正是由这种需求而构造起来的。它使经济得到更为迅速发展的同时,又给社会带来了负面效应———网络犯罪。其次,网络犯罪必须在特定的空间内实施。网络犯罪常常发生在特定的场所———网络空间内,有人称之为“虚拟空间”、“赛博空间”或“第五空间”。行为人通过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和调制解调器进入网络空间,以特定的程序非法侵入他人的计算机系统,或者对他人计算机中的数据进行篡改,或者侵犯他人隐私,或者进行电脑诈欺,或者制作、复制病毒妨碍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根据美国学者爱德华、A•卡瓦佐和加斐诺•莫林的观点,网络空间,又称赛博空间(cyberspace)是指计算机网络化把全球的人、机器、信息源都连接起来,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社会生活和交往空间,它区别于现实的生存生活空间,是一个没有客观实体的世界,是一种数字化的虚拟空间、精神生活空间和文化空间。赛博空间代表的是为数众多的可以被远程访问的计算机网络,而网络犯罪则必然发生在该空间内。

随着社会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的迅速发展,社会上形形色色的犯罪正逐渐从低层次的计算机犯罪转向在网络空间内实施网络犯罪。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网络犯罪进行不同的划分。比如美国学者Thomas J•Smedinghoff将网络犯罪划分为:非法进入或使用电脑;篡改或毁损资料;窃取或滥用资讯服务;电脑诈欺;妨碍他人使用电脑和非法持有密码,等等。[3]根据美国学者劳拉•昆兰蒂罗的观点,赛博犯罪则可以分为四大类:未经许可使用与计算机相关的财产;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欺诈性的记录和数据;修改、毁坏信息或文件;使用电子手段或其他方式偷盗金钱、金融设备、财产、公共设施及数据等。[4]台湾学者则将计算机犯罪分为:资料之不当操作;资料之不当刺探、取得;非法使用电脑;电脑破坏等。[3]为研究的方便,笔者从犯罪学的角度对网络犯罪作了以下划分:一是以网络计算机系统为攻击对象的犯罪。这类行为主要包括以单纯获取信息、数据破坏、干扰或控制网络系统为目的,或者以攻击为手段实现其他犯罪目的等犯罪。二是以网络计算机系统为工具的犯罪。这类行为对网络本身并没有破坏效果,而是利用网络功能,对现实生活中的人或物实施的犯罪行为。

二、全球化背景下网络犯罪的基本特征

从20世纪60、70年代始,全球化已经成为一股强大的、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马克思说,随着生产日益社会化,历史“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5]而把全社会、全世界连成一个整体的技术纽带,则是各种各样遍布全社会、遍布全球的各种物质的能量和信息的网络。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已连接了世界上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具有全球性和超地域性的系统。在这种背景下,网络犯罪的特征明显不同于其他犯罪,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犯罪现场和空间的虚拟性。计算机网络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空间的虚拟性,所有的交往和行为都是通过一种数字化的形式来完成的,即是通过一条电话线,通过光缆、有线电视网、卫星传送等方式将世界连成一片。

传统犯罪大多有犯罪现场和空间,犯罪现场是指犯罪行为实施的地点和遗留与犯罪有关的痕迹、物证的一切场所。犯罪现场是客观实在的,犯罪行为是在特定的空间内发生的,有时一个案件一个犯罪现场,或者几个案件几个犯罪现场。网络犯罪由于是发生在网络空间,是使用操作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用数字化的形式来完成的。所以网络犯罪并不像传统犯罪一样有一个实在的犯罪现场和空间,犯罪行为地与犯罪的结果地也不像传统犯罪一样在一个现场里,处于“共生体状态”,而是通过虚拟空间,跨越国界、地域来实现其犯罪目的,它的行为地和结果地往往是分离的。一行为人在美国,但他侵入了中国信息系统,修改、破坏中国信息系统的数据,造成了网络犯罪,可以认为,其行为地在美国,但其犯罪结果地在中国。因此,如何确定网络犯罪的现场和空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网络犯罪现场和空间的确定应基于网络的超时空和超地域特点,将其分为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物理空间是指网络犯罪行为实施的场所,虚拟空间是指网络、服务器、信息系统等。

由于网络犯罪行为是通过虚拟空间来实施和完成的,虚拟空间就产生了犯罪行为带有虚拟的特征。犯罪行为虽带有形式上的虚拟,但它还是客观存在的,其犯罪后果是一种实体行为,因而只要是犯罪,就应受到法律的制裁。其次是犯罪行为的隐蔽性。网络犯罪人往往利用网络技术达到自己的犯罪目的,有的删除、修改、增加、干扰、制造、传播各种信息数据,使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转,有的借助通讯工具对网络系统传输特殊的信息和指令,破坏信息系统,这些犯罪行为只要点一点鼠标或打几下键盘或借助于手机或电话等就能完成,十分隐蔽,不易被人察觉。从网络犯罪时间来看,它是用分、秒计算的,可在瞬间完成,其作案时间很难判定。此外,网络犯罪人往往利用自己的技术特长、职业特点实施犯罪,有些还是高学历的“智人”。由于他们有体面的身份,较高的文化素质,还有各种掩护方法,所以,在公众眼里不像“犯罪人”,因而更具隐蔽性。现在网络犯罪很少被发现和查证,一方面是由于被害单位涉及名誉和秘密,不愿向司法部门报案;另一方面是由于网络犯罪的证据多存在于电磁介质如程序、数据等无形的信息中,很容易被更改和删除,有的甚至不留痕迹,侦查难度相当大。据国外的一项调查表明,传统犯罪方式每次作案平均渴望获得15000美元,而被抓获的危险是30%;对网络犯罪来说,每次作案被逮的概率仅有3%,而获利高达1500万美元,网络犯罪与抢劫银行一样可以获暴利,但比抢劫银行安全得多。[6]第三是犯罪手段的智能性。同传统犯罪相比,网络犯罪更多是依靠智力,而非体力去实施犯罪。网络犯罪有一种知识化的过程,掌握这种知识,才能实施犯罪,才能达到预期的犯罪目的。美国犯罪学家埃得温•H•萨瑟兰在分析计算机犯罪时提出,才智和现代技术工具的结合产生犯罪的可能性。网络犯罪就是由于掌握网络技术相关知识的才智和网络条件的形态而产生的一种新形态的犯罪。网络犯罪一般主体较年轻,他们知识化程度较高,信息灵通,头脑灵活,有网络技术和技能,犯罪手段往往带有专业性。在美国财政部公布的金融业39起网络犯罪案件中,计算机人员占70•5%;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厅报告统计,在网络犯罪中,计算机专业人员约占55•8%,这些实例和数据说明网络犯罪确实具有“智能性”。

网络犯罪,特别是侵入数据库的犯罪,要求网络、专业水准相当高,因为这些数据库有严密的防范屏障,有很难破解的密码,只有具备扎实的网络知识,精通网络技术的人才能侵入这些地方。第四是犯罪危害的扩散性。由于因特网正以极快的速度把社会的各个部门、各行各业以及各国、各地区联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地球村”或称“网络社会”,因此,网络犯罪的危害极为广泛。网络犯罪的危害领域既可以是政府机关、新闻出版、文化教育、科技行业,也可以是工厂、矿山、粮食、商业、供销、石油、煤炭、运输、银行、证券、外贸和房地产等领域。由于其犯罪动机不同或者其目的不同,产生的危害结果也不同,侵害一个犯罪对象,可能给众多的人带来危害。如黑客侵害一个网站,虽然他本身意图是破坏数据或者修改数据,但由于其侵入,对数据本身造成影响,可能给该网站带来极大的危害,网站被迫停运,从而给众多的人带来不便,使侵害带有一种扩散的意义。从网络上的病毒看,如银行网络染上病毒,所有储户的存款、取款记录将荡然无存,银行金融管理系统将会引起混乱,因为病毒具有“传染性”,这种“传染性”的病毒危害是巨大的,有时会使整个网络都会受到影响。这就是其危害的“扩散性”。由于危害扩散,造成的损失往往是巨大的。

网络犯罪使世界众多国家都遭受到巨大的损失,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年损失额为几十亿美元。根据1997年美国计算机安全研究所(CSI)与FBI国际计算机犯罪中心旧金山分部合作对563家美国公司、政府机构、金融机构以及大学所做的“1997年计算机犯罪与安全调查”发现: 1996年计算机犯罪给其中的249个机构造成的经济损失,合计超过1亿美元。在被调查单位中只有59%能够量化其所遭受的经济损失,有75%报告在过去一年中遭受过侵袭。据估计网络犯罪造成损失已连续几年高达5亿美元以上,而实际数字远远高于这一估计数据。

三、全球化背景下网络犯罪的发展态势

作为社会发展的伴生现象,犯罪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犯罪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在网络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当今世界,几乎所有犯罪都可以在网络空间中完成,并且,网络技术的运用大大方便了这些犯罪的实施。因此,笔者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以下几种犯罪将是今后发展较快且较为突出的:第一,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将更加严重。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是指人类智力劳动产生的智力劳动成果所有权。它是依照各国法律赋予符合条件的著作者、发明者或成果拥有者在一定期限内享有的独占权利。

在世界贸易组织管辖范围中,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并重的三大支柱之一,且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经济的高速发展倍受国际社会的关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涉及面广、保护水平高、保护力度大、制约力强的一个国际知识产权公约。其内容涉及知识产权的各个方面:版权及邻接权、商标权、地理标志、工业品外观设计、专利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未经披露的信息等。近年来,由于网络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之市场失范和法律的不健全,网上假冒、盗版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屡禁不止,十分猖獗,案件数量持续增长,重、特大案件增多,犯罪后果严重,损失巨大。在众多的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中,尤以侵犯著作权和侵犯商业秘密犯罪最为严重。

网络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信息的数字化。信息的数字化为在瞬间内大量复制享有著作权及其他受保护的作品提供了条件,并使这些复制品有可能被同时发送给上百万人。在网络上,只需要在几分钟内将受保护的作品登录到公共网页,顷刻间便可能有成千上万的人将其下载。网络令即使最穷困的人有能力不经授权复制他人享有著作权的作品,并使其广泛扩散。据美国学者估测,在国际互联网上实施的侵犯著作权犯罪每年可导致数百亿美元的损失。与商业交往的机密性紧密相连的不正当竞争和侵犯商业秘密或专有技术在网络空间变得更加复杂。例如,在网络上因信息交流和储藏易为人所知,使得商业秘密的所有人比在其他交易中更容易遭受损失;而其竞争者可能非法利用这些信息从事不正当竞争。

此外,在网上传输的商业秘密如专利申请材料有可能被黑客截获从而使尚未获得专利的技术秘密泄露,使研发者的成果被他人非法利用。与网络有关的知识产权中还存在着大量的软件保护问题。软件由于其本身的特性,极易被复制;而网络的快速搜索功能使得软件盗版轻而易举。现在网上还出现了专门下载解密软件的网站,网上黑客免费为欲下载正版软件者提供相应的解密软件,号召信息共享。如美国联邦政府诉LaMacchia一案,被告人LaMacchia是马萨诸塞工学院的学生,他在互联网上就设立了一个任何人都可以进入的公告牌,将他人享有著作权的计算机软件登录到公告牌上,使其可以被人随意下载, LaMacchia的行为极大地损害了权利人的利益。

第二,网络诈骗犯罪会愈演愈烈。不断走向全球化的电子商务为商界和消费者都提供了重要的商机,互联网的优势既吸引了众多商家守法经营,也为不法分子行骗提供了沃土。大量的网络诈骗对电子商务市场的健康发展构成很大的威胁。网络诈骗是指行为人利用网络技术及媒介实施诈骗、谋求非法利益的犯罪行为。据美国一咨询机构的统计数字显示, 2000年全球范围内网上被骗金额达到16亿美元,该机构还预测,随着网上支付金额的增加,到2005年网上损失金额将达到57亿美元。美国著名电子商务网站“电子港湾”2001年首季发生诈骗案2000多起。2001年5月23日,美国司法部和联邦调查局宣布,全国已破获数起网络诈骗案, 62名嫌疑犯被捕,涉案金额高达1•17亿美元,受害者多达57万人。2000年7月21日,中国晋江市刑警局摧毁了一个以安溪籍人员为主的网络诈骗团伙。该团伙从2000年3月份以来,利用国际互联网向全国各地的客户发送虚假的电子邮件,先后5次诈骗上海、吉林、山东等地客户,诈骗金额46万多元。据兰州市公安局计算机安全警察部门的同志介绍,兰州网警自成立以来,仅仅几年时间就破获网上违法案件6起,查处违法违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52家(其中无任何执照的19家)。美国司法部副部长汤普生警告说:“网络诈骗已经成为增长最快、涉及面最广的一种白领犯罪行为。”英国首相布莱尔曾经说:“电子商务是现代知识经济的核心,但其安全问题常令人头痛万分。”一份研究发现,英国约有8%的商品在网上订购后始终没有送到消费者手中。骗子利用人们善良的天性,在电子交易活动中频繁诈骗用户,对此各国法律专家也很头痛。2001年4月1日美国Caylner研究公司发表的一份报告称,未来两年,在网上交易过程中被窃取大量金钱的互联网消费者人数将有增无减。

归纳起来,目前比较普遍的网上商务诈骗主要有以下几类:利用网上购物、网络拍卖、虚假的网络服务等手段欺骗消费者和商家,采用信用卡、国际数据拨号等方式诈骗、窃取消费者巨额款项;谎称提供免费网页取得网友信用卡号,而后陆续索要钱财;抓住消费者和商家致富心切的心理,用诱人动听的说词,在网上刊登虚假广告或利用电子邮件搞非法多层次传销;推销所谓物美价廉的商品,提供虚假商机和搞诈骗性的投资活动。除此之外,他们还用金钱连销函式、高价回收骗局、非法出售电子邮件地址、保健医疗骗局和“折扣卷”支票等卑劣手段在网上行骗。高明的诈骗犯可在网上突然出现,对消费者迅速实行欺诈,然后消失得无影无踪,根本无法确认他的身份或地址。

要想制止这种诈骗,执法人员需行动迅猛,并需要前所未有的协同作战。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认为,与其他国家同行协同行动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打击网络诈骗犯罪的关键所在。联邦贸易委员会同世界各地执法人员合作了多项具体行动。联邦贸易委员会组织了一个名为国际“浏览日”的活动,让执法人员和消费者团体在一个特定时间在网上搜寻某一特定种类的诈骗活动,瞄准目标,依法惩治。在搜寻之后,联邦贸易委员会向那些违规者发出“警示性电子邮件”,警告他们可能违反了国家的有关法律,如不改正或停止,将会受到法律制裁。第三,网上贩毒将发展迅猛。全球化和网络通讯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并给社会的经济、教育和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许多条件。

然而,这些条件正在受到追求非法收入的个人和犯罪集团的利用。网络技术不仅给公众提供了很多的机会,同时也给毒品贩运及犯罪等反社会行为提供了很多机会。与合法的商业组织一样,麻醉品贩运组织也在进行重新调整、分散和全球化。比起以往,麻醉品贩运活动更为扩散,跨过了原来某些权限的管辖范围,因此用通常的执法技术手段很难发现这些犯罪活动。就目前来看,毒品犯罪利用新技术进行的活动主要有: 1•在线进行毒品交易;2•利用因特网聊天室相互联系,因受到网络防火墙的保护而无法对他们进行了解;3•通过使用可以匿名预先支付费用的电话卡,用移动电话进行联系。加密技术使得毒品走私者能够进行毒品交易而几年不被发现。

网络新技术使得犯罪活动容易进行,麻管局称有关毒品犯罪呈“业余化”的趋势:将来可能成为麻醉品药剂师的人和毒品贩运者不再需要有特殊的联系和资源,他们可以利用因特网功能检索到很多有用的信息。因特网也把在世界不同地方的有类似意向或目的的人联系到一起,并且使他们能通过因特网确定供应来源。在这种环境下,传统的利用等级结构图和清晰的地域边界的执法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网络毒品犯罪的发展。这些对国际麻醉品管制公约(1961年)的任务提出了新的挑战,联合国麻醉品管制局作为国际麻醉品管制公约的捍卫者,有责任提醒各国政府和公众警惕全球化和网络通讯技术所引发的对实施麻醉药品法的挑战。对各国政府而言,应当建立专门的机构和高科技麻醉药品管理组织,以专门对付网上毒品犯罪。对国际社会来说,应当尽可能地协调措施以确保对罪名、制裁及证据标准在世界各国大致相同,防止因网络的超地域性从而产生“避风港”问题。第四,针对网络银行的犯罪将不断增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新技术的发展,全球首家以网络银行冠名的金融组织———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FNB)于1995年10月18日打开了它的“虚拟之门”,从此一种新的银行模式诞生,并对300年来的传统金融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网络银行又称在线银行,是指银行利用网络技术,通过网络向客户提供开户、销户、查询、对账、行内转账、跨行转账、信贷、网上证券、投资理财等传统服务项目,使客户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够安全便捷地管理活期和定期存款、支票、信用卡及个人投资等。[7]可以说,网上银行是在Internet上的虚拟银行柜台。银行业务与互联网的连接,使得网络银行容易成为非法入侵和恶意攻击的对象。如英国国家罪案署破获的英国首宗网上银行抢劫案,犯罪分子成功利用伪造的身份掳走了该国最大的网上银行———埃格(EGG)的1万英镑现金。多项调查表明,安全已成为网络银行的最大顾虑。从目前来看,对网络银行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其一是电子扒手。一些被称为“电子扒手”的银行偷窃者专门窃取别人的网络地址、银行账号和密码,将资金据为己有,这类窃案近年来呈迅速上升趋势。因为Internet服务在给银行和用户提供共享资源的同时,也为窃取银行业、用户秘密数据的非法“侵入者”敞开了大门。据美国官方统计,银行每年在网络上被偷窃的资金达6000万美元,而每年在网络上企图电子盗窃作案的总数高达5—100亿美元之间,“电子扒手”平均作案值是25万美元,而持枪抢劫银行只有7500美元。“电子扒手”多数为解读密码的高手,作案手段隐蔽,不易被抓获,通常能够查获的约为1/6,而只有2%的网络窃贼被抓获。

其二是电脑黑客。对电脑超级“黑客”来说,破译各家银行的程序、密码并不是一件难事,在国外,类似的事件层出不穷。据美国参议院一个小组委员会的估计,全球企业界1995年损失在“黑客”手中的财富达8亿美元,其中,美国企业损失4亿美元。“黑客”对网络银行安全的潜在风险是极大的。其三是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对银行电脑系统形成了巨大的威胁。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在1996—1997年的18个月中,世界范围新发现的计算机病毒数量几乎翻了一番。平均每个月新发现的计算机病毒数从过去200种上升到500种左右。全世界已知的计算机病毒数已达18000种,尚有上百种待查明的计算机病毒在流传。此外,随着国际互联网络的普及,银行的电子函件也成为计算机病毒传播的主要渠道。面对这些威胁,网络银行的安全体系不能不令人担忧,而商业银行经营的“三性”原则,即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安全性是决定一切的前提。只有保证了安全,才谈得上盈利。资金安全对银行、顾客和商家永远是至关重要的,如何确保交易安全,就成为网络银行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四、全球化背景下网络犯罪的控制对策

正如德国刑事社会学的创始人李斯特所言,“最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8]犯罪作为一种反社会现象,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是与人和社会的发展水平相关联的。因此,要有效防控与计算机网络同步发展起来的网络犯罪,必须在全球化的视野下采取有力措施。具体来说,应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坚持网络犯罪的综合治理之路。对于网络犯罪也必须坚持综合治理的犯罪控制总方略,把道德约束、技术防范和刑事惩治有效地结合起来。一是要注重网络社会的道德建设。高科技的发展使传统伦理受到很大冲击,道德失范成为网络犯罪泛滥的重要动因。构建适应网络时代的新型道德,充分发挥社会伦理的调节功能,是控制网络犯罪的第一道防线。

二是加强网络犯罪司法人员的网络专业技术训练。如前所述,网络犯罪是一种智能化犯罪,科技含量高,所以要在司法领域实现对网络犯罪的“以技制技”的目的,就必须加强司法人员的网络技术培训。否则司法机关在对网络犯罪的刑事侦查、起诉、审理中就会十分被动。另外,针对网络犯罪技术性强这一特征,许多国家设立了专门的网络犯罪的刑侦组织。例如,德国为打击Internet上的犯罪行为, 1995年特设了网络警察工作小组,其任务是在环球计算机网络中巡逻,搜索非法材料,追查互联网络各种形式的犯罪活动。

三是要提高刑事司法的效能,严密刑事法网。网络犯罪黑数高,侦查难,犯罪人侥幸心理强,因此,提高破案率,增大犯罪的风险成本,强化刑罚的必定性和及时性,是惩治犯罪的关键所在。

其次,加强网络犯罪的刑事立法。刑事立法是运用刑法手段预防和打击网络犯罪的前提,只有在刑法中对网络犯罪作出相应规定,才能从立法上表明国家对犯罪的严正姿态,也才能在刑事立法中做到有法可依,达到罪刑法定的要求。在对计算机犯罪的刑事立法上,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工业化国家已有了成功的立法例。在美国,绝大多数州都颁布了涉及计算机犯罪的法律,如1978年《佛罗里达州计算机犯罪法》,还有全美国适用的联邦法律,如1984年《伪造进入程序装置和滥用计算机欺诈法》, 1986年《美国计算机欺诈与滥用法》;在英国有1984年《数据保护法》、1990年《计算机滥用法》。有的国家直接在刑法典中对计算机犯罪进行了规定,如瑞士、奥地利等。在这些计算机犯罪的立法中,部分网络犯罪已涵盖在其中。就我国有关网络犯罪的刑事立法看,我国一系列的行政法,如《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涉及到了网络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但规定得极为笼统。我国有关网络犯罪的刑事责任主要是在刑法典中作出规定。《刑法》第285、286条分别规定了“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第287条规定了利用计算机实施的犯罪,依照刑法典有关规定定罪处罚。应该说,我国刑法规定的计算机犯罪也涵盖了部分网络犯罪,但必须承认,在网络犯罪上,我国刑事立法还刚刚起步,还有部分网络犯罪没有被包括进来。例如:通过网络非法下载其他计算机用户储存的数据、应用程序等行为在刑法上就没有作出规定。另外,《刑法》第287条的规定也不科学,因为利用计算机实施的犯罪以刑法中有关罪名定性,没有体现计算机犯罪或网络犯罪的特征。

再次,确立刑事一体化思路。近年来,我国有学者倡导刑事一体化的思路,这对于推动刑法研究的纵深化、刑事立法的科学化和刑事司法的高效化具有积极影响。在理论上,“刑事一体化”意味着应加强刑法学同其他刑事科学,尤其是犯罪学之间的沟通与对话,把实证分析同规范分析的方法结合起来,共同探讨网络犯罪的规律和对策。在立法上,“刑事一体化”要求加强刑事实体法与刑事程序法之间的互动与协调,在立法过程中通盘考虑,尽力避免二者之间的脱节。在网络环境下,电子证据的地位、收集与提取的途径、审查判断的规则等,都亟待刑事诉讼法来规范,而刑事诉讼法的完善直接制约着刑法作用的发挥。

同时,刑事诉讼法本身具有独立的价值,程序正义同实体正义都是现代刑事法治的应有之意。在网络犯罪的追诉中,是否应赋予受害人举报义务,如何对司法机关的网络监控权合理定位,等等,都是刑事诉讼法面临的新课题。最后,强化国际间的司法合作,严厉打击网络犯罪。互联网本身是一个无国界的空间,网络犯罪也同样不受物理国界的限制。网络犯罪与传统犯罪的重要区别在于其可迅即之间同时发生在多个国家甚至全球。因此有人认为网络犯罪是一种“无国界”的犯罪。由于国家的管辖权是有限的,各国在与网络犯罪这种非传统犯罪作斗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如何规定管辖权以及协调管辖权冲突而引起的难题。单靠一国的努力,或各国各自为政,不可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如何协调各国的刑事法(包括实体法和程序法),并在实时数据收集、通信数据的快速保存和披露、电子证据保全、相关信息的交流等具体侦查措施方面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合作机制,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这就意味着各国应加强刑事司法合作,在打击网络犯罪方面取得共识,进而达成一项国际协议以应付挑战。2001年11月23日,欧洲理事会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召开的网络犯罪大会上举行了《关于网络犯罪的公约》(Convention on Cybercrime)的开放签署仪式。这个公约是国际社会第一个控制网络犯罪以及其他形式的计算机滥用行为的国际刑法公约,其旨在通过敦促缔约国进行适当的立法和建立有效的国际合作,以达成一种共同刑事政策来加强社会保障。更重要的是,公约创建了一个全天候的“协作网络”,可以在缔约国间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情报交流及相关协助。这对在网络全球化的环境下打击犯罪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守芬,孙晓芳•论网络犯罪[J]•北京大学学报,2001,(3): 115•

[2]冯卫国,张立宇•网络犯罪及其相关问题[J]•科技与法律季刊, 2001,(4): 28• [3] [美] Thomas J•Smedinghoff•网络法律相关论文[M]•[台]张台先,陈月菁译•台北:美商艾迪生维斯理和儒林图书公司合作出版, 1999•24•

[4] [美]劳拉•昆兰蒂罗•赛博犯罪———如何防范计算机罪犯[M]•王勇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8•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51•

[6]文军,艾湘涛•略论信息犯罪及其安全对策[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 1998,(1): 35 [7]吕永朝•网络银行: e时代的恐龙或泡沫[J]•重庆商界, 2001,(8)• [8]杨焕宁•犯罪发生机理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144•

第四篇:犯罪学论文

女性犯罪浅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不但充当着重要的家庭角色,也开始充当重要的社会角色,在社会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女性犯罪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是长期而巨大的。从近年来的女性犯罪的统计可以看出,女性犯罪的比率不断上升,这种趋势向社会敲响了警钟。本文针对当前女性犯罪现状、犯罪的特点及原因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预防女性犯罪的对策。

【关键词】女性犯罪;女性犯罪的现状;女性犯罪的原因;女性犯罪的特点;女性犯罪的对策

一、女性犯罪的现状

女性犯罪自古有之,从总体上看,与过去相比女性犯罪数量是逐年增加的。最近女性犯罪又有新的发展趋势:

首先是低龄化发展。据最新统计,女性犯罪的年龄段逐渐向低龄化发展,越来越多的犯罪女性都是青年人。

其次是高知犯罪上升。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犯罪主体的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具有较高知识的女性犯罪多是贪污受贿,诈骗等经济犯罪。高知女性在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同时,也要用法律约束自己,才能远离犯罪。

二、女性犯罪的特点

1.隐蔽性、非暴力性。与女性内在情感体验较强,不轻易表露心声和行为较为谨慎的一般人格特点相适应,女性实施犯罪的手段较为隐蔽、间接。女性由于体力相对较差,往往不具有攻击性。从而很少利用暴力手段犯罪而常常利用自己女性的魅力和不易引起人警觉和怀疑的方式,去实施与此相适应的犯罪。

2.情感性、突发性。女性情感丰富、情绪稳定性差、情绪情感的起伏性大、多种性质的情绪体验交错刺激,陷入情绪之中,被情绪所左右容易引起内心的强烈冲突和矛盾。女性意志力薄弱且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当意志不了情绪的爆发而成为感情的俘虏时,容易在激情状态下实施伤害、杀人等突发性犯罪行为。

3.犯罪类型增多,但相对集中。男性犯罪所涉及的类型非常广泛,而女性犯罪的类型却相对集中。女性犯罪的种类主要集中于与其社会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财产型犯罪和家庭方面的犯罪如盗窃、诈骗、重婚、流氓、卖淫、杀人等

4.文化教育程度低,认知能力差。教育程度低导致女性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逻辑性差,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和盲从。她们不善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同时,看待问题带有很大的片面性,缺乏逻辑和连贯,不能从多角度认识事物,认识问题带有很强的情绪色彩。

三、女性犯罪的原因

1、社会原因。社会原因是以女性在家庭中传统的作用、社会地位、任务、行动范围的狭隘为背景的。其中最突出的即是“性别歧视”的社会观念。传统思想认为,女性的社会地位是低下的女性只是传宗接代的工具,所以几乎不让女性上学接受教育。这导致女性文化水平都普遍较低。这进一步致使女性较无知愚昧,心理上长期受到压抑性格上得不到解放而容易扭曲,当女性因爱人或恋人的行为受到伤害致使一些性格偏激者会将爱化为愤怒和怨恨,从而产生复仇心理,孤注一掷地选择极端的方式。

2、家庭原因。致使女性犯罪的家庭方面原因主要集中在家庭暴力及婚姻和情感方面,以下是对家庭原因的细化:

首先是家庭暴力。我国自建国以来女性的社会地位虽得到了普遍的大幅度提高,但是持续而严重的家庭暴力依然相对普遍。家庭暴力致使一些受虐妇女在求生不得、欲死不能、走投无路、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往往为避免自己或家人免遭更为持久而惨烈的危害而选择了极端的“自救”方式走上犯罪道路。家庭暴力是当今女性犯罪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家庭暴力一旦发生总有女性无法继续忍受的时候。当受暴女性不再勉强维持婚姻、她们的恐惧、爱情梦幻、依赖感、负面的自我概念等不再存在;丈夫会改好离婚丢人,低自尊的想法不再强化;当激情冲动转为憎恨、仇视、毁灭时;家庭暴力下的女性采取的就是最简单直接的方法——犯罪。

其次是婚姻和情感。婚姻和情感因素也是导致女性犯罪的重要原因。婚姻的危机很容易使女性产生消极思想,使其感情上受到伤害,进而为改变自身处境铤而走险采取极端手段。此外,一些职业女性以贪污、挪用公款来满足家人、恋人甚至情人的物质需要,利用职务便利侵吞公款或私人财物等。

3、自身原因。女性有两个特性生理期,一是青春期,一是更年期,在这两个时期的女性易烦躁、易忧郁、易产生攻击行为。有些女性心理存在障碍自私自利,认识狭隘报复心理极重,因而在遇到冲突时,易采取极端的方式解决。还有一些女性爱慕虚荣、贪图享受、好逸恶劳,为了获取财物,她们常常利用工作,职务之便进行贪污、受贿、走私等犯罪或直接进行诈骗、盗窃等犯罪。此外,还有一些女性文化层次低、愚昧、无知迷信,缺少法律知识,进而走向了犯罪的歧途。例如女性相信法轮功能治病解难。

四、预防和减少女性犯罪

1、要加强法制教育。通过宣传、普及法律知识来强化女性的法律意识,增强女性自我约束、依法办事的能力,避免犯罪行为的发生。要大力宣传和认真贯彻《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社会各方面要认真全面履行。在针对家庭暴力方面我国到目前没有专门的法律来制止、规范家庭暴力,我国应当尽快制定有关方面的法律。加强法制教育,对于预防女性犯罪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法制教育,可以使她们分清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什么行为是受法律保护的,什么是法律禁止的,分清罪与非罪的界限,逐步养成守法意识,并懂得依靠法律来处理各种矛盾纠纷,学会运用法律来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依法律己,不行违法之事。

2、相互配合综合治理。各部门要统筹安排,相互配合,建立协调一致的管理机制和措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量涌入城市,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女性,而犹以年轻女性为主。所涉及的相关部门很多,其中主要有公安、工商、税务、城建、计生、劳动、妇联、教育、社区、居委会等。政府应加大管理力度,协调好各部门的配合支持。对外来务工女性居住相对集中的地区,社区居委会应同妇联、司法行政机关、派出所一同发挥职能作用,形成多种形势的宣传教育活动。工商、劳动、税务部门在保障她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的情况下提供帮助,使她们能尽早地解决就业、生活问题。农村乡镇、村委会、妇联也要及时掌握外出打工人员的基本情况,特别是女性外出暂住人员的暂住地、务工情况、生活状况、经济收入、婚育状况等,加强城乡沟通。各级妇联要充分发挥在保护女性权益方面的独特作用,指导解决她们遇到的各种问题,排解她们的心理压力,减轻她们的精神负担,真正成为她们的呵护神和贴心人。

3、加强管理,维护权益。公安机关是暂住人口的管理机关,既是社会管理的职能部门,同时又担负着打击各种违法犯罪的功能。在预防女性犯罪中更应承担起更大的责任,特别是应当从源头上控制女性犯罪的增长,以及防止卖淫、吸毒和艾滋病等性病的传播和漫延。对涉嫌强迫、容留妇女卖淫的违法犯罪要坚决打击,决不姑息。从根本上铲除社会丑恶现象,净化社会环境。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在保护合法权益上多做工作,真正履行职责,及时化解邻里纠纷和家庭矛盾。在调解无效的情况下积极引导受害者通过法律途径和司法协助解决矛盾,防止因矛盾的升级和激化而导致悲剧和犯罪活动的发生。

五、小结

总而言之,妇女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女性犯罪的上升趋势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女性犯罪在当今社会中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从某中意义上讲,女性犯罪率是衡量社会道德水平的标志之一。因此,研究女性犯罪的原因、特点、以及防治对策,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多管齐下,形成有效的措施,以期望对抑制女性犯罪产生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参 考 资 料】

1、谢岳、程竹汝著《法治与德治:现代国家的治理逻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梅传强著《犯罪心理生成机制研究》中国检查出版社2004年

3、金鑫:《家庭暴力下的女性犯罪研究》,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5年第六期。

4、高华:《浙江省女子监狱女犯调查报告》,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5第五期。

5、李傲:《性别歧视的界定》,载《河北法学》2007年第一期

6、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今日说法》相关报道

第五篇:浅析恐怖主义犯罪的研究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浅谈恐怖主义犯罪的研究

作者: 学校:

专业:法学

年级:2014秋法本 学号:

指导教师: 日期:

目 录

一、恐怖主义犯罪的概念..........................................6

(一)恐怖主义犯罪的定义........................................6

(二)恐怖主义犯罪的特征........................................6

二、国内外恐怖主义的立法研究...................................7

(一)国外恐怖主义犯罪的立法....................................7

(二)我国恐怖主义犯罪的立法....................................8

三、恐怖主义活动的类型和动机...................................8

(一)恐怖主义活动的类型........................................8

(二)恐怖主义活动的动机........................................9

四、防治恐怖主义的对策和建议...................................9

(一)加强国内外立法工作.......................................10

(二)消除恐怖主义犯罪的根源...................................10

(三)树立反恐怖主义意识.......................................10

五、结语......................................................10 参考文献...........................................................11

浅析恐怖主义犯罪的研究

【摘要】:近几年以来,恐怖主义犯罪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的越来越频繁,我国西北地区出现的恐怖活动日益增多,纵观过去几十年的中国,虽然没有受到严重的恐怖主义犯罪威胁,但却少之又少。但就当今世界来看,国内外国际局势严峻,恐怖主义犯罪活动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中国虽然作为国际大国但也并不能完全避免恐怖主义犯罪活动的发生。所以,我国公民必须认识到恐怖主义犯罪的本质和危害,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反恐怖主义犯罪法律的建设。通过对以往的反恐怖主义的教训、吸取经验,为我国反恐怖主义犯罪奠定基础。本文通过对我国反恐怖主义犯罪进行分析,对我国现行的反恐怖主义立法现状和内容进行研究,为打击反恐怖主义犯罪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文首先对恐怖主义的概念和特征进行定义,然后对恐怖主义的立法现状和恐怖主义的类型及其动机进行分析,以此为打击恐怖主义犯罪的实践进行有效指导,然后对相关反恐怖主义犯罪的法律进行修改,分别从恐怖主义犯罪的犯罪主体、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进行归纳,从而为我国反恐怖主义犯罪立法的完善提出建议。

关键词:恐怖主义 打击犯罪 法律完善

一、恐怖主义犯罪的概念

(一)恐怖主义犯罪的定义

就当今世界局势来看,恐怖主义犯罪分子进行的恐怖主义活动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绑架、劫持、爆炸等等此类活动层出不穷,已经严重危害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在一定程度上还阻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引发了国内外各界的高度重视,但国际法学界和政治学界却始终没有对恐怖主义犯罪的定义及范围作出明确的概念,而且也没有形成完整的反恐怖主义犯罪的国际法律,这在一定程度对反恐怖主义犯罪的打击一致性产生了影响。如果要对恐怖主义犯罪的概念进行界定,必须要以打击恐怖主义犯罪为前提。首先必须对恐怖主义犯罪的概念进行界定,才能真正打击恐怖主义犯罪。除此之外,还有利于加强国际之间反恐怖组织的国际合作,防止反恐怖注意犯罪现象的发生。本文从国际法学界、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的不同角度和立场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结合恐怖主义犯罪行为产生的根源和动机进行剖析,对恐怖主义进行了界,恐怖主义犯罪是指犯罪者以团体或者国家为单位,使用暴力进行的谋杀、爆炸、绑架等进行恐怖活动,危害国际公共秩序或社会安全的行为,或者非暴力手段对恐怖活动给予支持,造成国际恐怖氛围等的危害行为,以此来达到一些政治性目的的犯罪行为。

(二)恐怖主义犯罪的特征

1、恐怖主义的思想体系。恐怖主义虽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没有明确的政治信仰。他们推行宗教极端主义,思想体系以宗教信仰为精神支柱,对信教群众进行教化和统治,然后培养出一批极端的宗教主义分子,使其成为“人肉炸弹”,进行恐怖活动,他们对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社会具有强烈的排斥心理和复仇心理,产生的破坏性极大。

2、恐怖主义的组织基础。宗教极端势力和黑恶势力是恐怖主义组织的基础,是非政府组织,但又与其他非政府组织不同,恐怖主义组织是会对国际社会安全产生巨大威胁的组织,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3、恐怖主义的活动形式。恐怖主义的活动形式有很多种,第一是较为先进的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恐怖活动,采用这样的手段破坏力和危害性都很大。第二是采用军事手段和恐怖手段,以一个组织为首,然后利用民族情绪和民族信仰制造恐怖事件,在联合恐怖武装力量和反恐组织进行对抗。第三是利用比较先进的现代化武器进行恐怖活动,不仅劫持、绑架,甚至对大使馆、领事馆等公共场所实施恐怖行为。

4、恐怖主义的生存条件。恐怖主义能在当今国际社会存在必定是有一定的生存空间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恐怖组织在国际间的发展空间也相对扩大,更能进一步的结成恐怖主义组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地区间的贫富差距也进一步加大,社会矛盾突出,产生对社会不满的极端分子增加,这使得恐怖分子在社会中有生存的空间。国际社会民族之间出现的矛盾以及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出现的矛盾也日益加剧,这些都是恐怖主义产生的有利条件。

5、恐怖主义发展趋势。恐怖主义属于非政府组织,在国际社会中的生存空间较小,难以寻找立足点,这是各种国际因素制约的结果,在他们制造恐怖活动进而产生破坏性,对国际社会的稳定构成安全威胁,但随着国际社会反恐措施的建设和发展,恐怖主义犯罪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是相互违背的,只能随着国际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而灭亡。

二、国内外恐怖主义的立法研究

(一)国外恐怖主义犯罪的立法

最早的恐怖主义犯罪国际立法始于1937年的《防止和惩治恐怖主义公约》,直到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和其他国家组织制定一系列的有关恐怖主义犯罪的国际公约,反恐怖主义犯罪的国际立法中的大部分学者把劫持、绑架等一系列的行为确定为恐怖犯罪。这也是联合国对恐怖主义犯罪的认定,公约在打击恐怖主义犯罪行为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接下来的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再一次制定了与恐怖主义相关的国际公约,依次通过了《制定向恐怖主义提供自资助的国际公约》、《公约防止和惩处侵害应受国际保护人员包括外交代表的罪行公约》等四个条约,这些都是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犯罪的打击力度正在加大,而且联合国安理会还通过了三个反恐会议,成立了反恐怖主义委员会还进一步加强了国际间的司法合作和信息交换。联合国这一系列的立法都表明其意图都是解决恐怖主义犯罪的问题。

但是从一定程度上看,恐怖主义犯罪的立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反恐公约不能直接适用,《国际刑事法院规约》规定,国际刑事法院管辖的范围主要有灭绝种族、侵略罪和危害人类及战争罪等。所以说实际上恐怖主义犯罪时不属于国际刑事法庭管辖范围内的。由于缺少专门的武装力量和审判机构,国际刑事法院对恐怖组织的威慑力并不大,而且就一部分恐怖组织的规模和财力支撑来看,完全可以和当地的地方政府和武装力量进行抗衡,他们拥有的经济实力和军用设备及军事能力也很大,这些都是打击恐怖犯罪活动的原因。为了达到打击恐怖犯罪活动的行为联合国安理会《联合国宪章》第七条规定,反恐部队有权力对恐怖组织进行军事行动,然后由国际刑事法院进行判决,这不但可以有效促进国际刑法的运行机制,同时也为各国开展反恐军事行动提供了合法性。

(二)我国恐怖主义犯罪的立法

由于近年来恐怖主义犯罪活动的蔓延和恐怖势力的扩大,我国虽然作为国际大国,但恐怖主义犯罪行为在我出现的频率也在增加,已经影响到了我国的国家安全。恐怖主义犯罪活动的手段具有多样化,这使我国在打击恐怖主义犯罪活动的难度系数上升,导致恐怖势力进一步扩大。同时,由于我国对世界反恐组织的支持和强大打击力度,导致恐怖分子对我国的仇视心理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极端恐怖行为的发生,也使我国的反恐形势加剧,所以制定并完善我国相关反恐主义制度的法律和措施势在必行。

就目前来说,我国反恐立法单一而且缺乏执行性,我国也没有专门的反恐怖主义立法,有关恐怖主义的相关法律也只是在刑法中有部分体现,并没有具体的法律规范。法律方面对惩治恐怖分子制定相应的法律条款,使得在惩治恐怖分子的法律相对较为单一。而且刑法中也仅是单纯的规定了恐怖主义活动罪,但是并没有对恐怖组织以及恐怖主义犯罪的类型等做出相应的法律界定,这导致在对恐怖主义活动罪认定时候容易产生偏差,恐怖分子并不会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这也降低了刑事立法对惩治恐怖主义犯罪的打击力度和可执行性。

就我国来说,我国并没有专门的反恐怖犯罪的立法,上世纪九十年代到现在,我国虽然没有受到严总的恐怖主义威胁,但没有完全避免恐怖主义的威胁,依然存在一些恐怖势力,他们利用宗教矛盾、政治反动等形式制造恐怖活动,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在成严重损害,由于我国的反恐法律体系并不完善,所以导致打击恐怖犯罪犯罪的进程受到严重阻碍。

三、恐怖主义活动的类型和动机

(一)恐怖主义活动的类型

恐怖主义活动的类型主要有民族主义型恐怖主义、宗教极端型恐怖主义、极右型恐怖主义、极左型恐怖主义。

民族主义类型的恐怖主义主要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据不完全统计民族主义类型的恐怖犯罪占世界恐怖组织的三分之一,其所造成的影响范围波及广、危害程度深、严重威胁世界和平。宗教极端型恐怖主义则带有明显宗教色彩和具有团体性,他们捍卫所信奉宗教至高无上,采用暴力手段来铲除异己,并且试图建立单一的宗教制国家的残暴行为。宗教极端恐怖主义是当今世界存在的最严重的恐怖活动类型,是最活跃的恐怖活动而且具有惨忍性和狂热性。除此之外,恐怖主义还有极右型恐怖主义和极左型恐怖主义,极右势力主要是以教条形式,阻碍社会进步,对左派政党和组织采取的恐怖活动,该恐怖主义类型具有明确的目标对象:犹太人、有色人种、外来移民等,而且还具有又有不确定性,对广大的平民与普通公共设施具有很强破坏性。与其相反的典型代表是极右恐怖组织,这类组织大多数信息比较发达,一般与现代化信息网络融为一体,制造恐怖活动的频率较高,主要表现为对现行社会政治制度的不满,以暗杀、爆炸、劫持等恐怖活动的行为。

(二)恐怖主义活动的动机

1、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随着经济社会和社会环境的日益进步和改变,恐怖分子生存的法律空间越来越来小,大多位于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和落后的地区,这些地区大多是生产力水平不高,生活物质资源缺乏,经经济发展水平地的地区。而且这些地区生产总值普遍偏低,贫富差距较大、弱势群体多,这些原因容易导致引发暴力倾向和出现具有攻击性和一些行为。

2、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

从国际政治局势看,恐怖主义组织产生的地区大多都为专制主义的独裁地区,政治局势混乱,人民群众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还有一些国际大国干涉他国政治,导致的霸权主义。这就导致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弱势群体,因为无法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产生一些极端行为,严重的直接导致恐怖主义活动的产生。

3、民族矛盾的影响

国家地区之间的民族矛盾,也是世界上的一个重要问题。部分国家和地区,由于民族政策、民族歧视和压迫,导致弱势民族群体的利益和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遭受严重的危害。进而使民族矛盾激化,这些民族矛盾都是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也为恐怖活动的产生提供的条件。在二战后,民族恐怖主义渐渐带有民族分裂的色彩,他们仇视国家政治,反对国家统治,采取一系列的恐怖活动和军事行动来达到要追求的政治目的。

4、宗教信仰的影响

宗教信仰是产生恐怖主义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具有浓厚宗教主义色彩的伊斯兰教徒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因为资本主义国家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推行,受到伊斯兰教徒的强烈反对,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一些宗教信仰的极端分子也会采取一些暴力手段进行反抗。

四、防治恐怖主义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国内外立法工作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国际间的联系加强,恐怖主义组织之间的联系也在日益加强,而且跨国跨区域之间的恐怖活动也在增加,所造成的国际危害也越来越大,加强国际反恐合作已经成为不得不重视的国际问题。因为单凭一个国家的力量是无法消除恐怖主义威胁的,只有充分发挥联合国的国际优势,对恐怖主义进行打击,加强各国之间的反恐组织合作,才能对恐怖组织的存在造成严重威胁。结合本国恐怖活动的实际情况与国际反恐公约相适应,从根本上打击恐怖主义活动的发生,联合世界各国的力量,维护世界和平。坚决打击恐怖主义犯罪活动。

我国刑法立法虽然有相关恐怖犯罪的规定,但却没有明确立法。必须以实际情况增加相应的法律条款,进而制定出打击恐怖活动的刑事立法。由于我国反恐经验不足而且反恐活动历史较短,必须要在结合国际反恐公约的条件下建立我国的反恐立法,来维护我国的社会秩序二和保障公民利益。但是想要从根本上解决恐怖主义组织的势力,加一定要建立长期的反恐组织和反恐的相关法律制度,同时还要保护公民利益和财产安全。根据我国存在的客观实际制定相应的反恐法律制度,打击恐怖主义犯罪行为。

(二)消除恐怖主义犯罪的根源

冷战结束后,国际恐怖主义不断滋生和蔓延,美国作为国际强国,在全球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一些处于弱势地位的国家和地区受到不平等待遇,长期不公平的待遇导致这些国家和地区产生极端行为。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恐怖主义存在的问题,必须首先破除存在的强权政治和不公正的国际秩序。只有实现了国际秩序的政治民主化,才能解决民族分裂的问题,减少恐怖活动发生的频率。同时,宗教情绪对恐怖主义活动的行为也有严重的影响,不能把宗教信仰激化成为产生恐怖活动的根源,压迫自觉抵制利用宗教主义进行恐怖活动的犯罪行为。

(三)树立反恐怖主义意识

树立反恐意识,对恐怖组织进行打击,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恐怖主义组织的存在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并且还要有作为依托的政治力量,当前威胁我国的恐怖主义组织主要是“东突”恐怖主义。其组织结构比较严密,而且所用的现代设备和科技手段相对先进,这在无形中加大了我国对恐怖组织打击的难度。这就要求我国在进行恐怖活动打击力度时,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客观进行经验总结,建立反恐法律体系,并完善相关的法律规定。

五、结语 进行反恐怖主义,必须从我国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结合,来制定和完善反恐立法,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没并不是短期内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发生的恐怖活动给我国造成的影响不容小窥,必须对恐怖主义活动进行强烈打击。增强我国的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从根本上消除贫富差距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解决民族矛盾,从真正意义上打击恐怖主义,消除恐怖主义犯罪。

参考文献

[1]刘帅,浅谈我国恐怖主义犯罪的主要类型及防范策略[J].才智,2011(09).[2]王小粉,恐怖主义犯罪的新特点及应对策略[J].知识经济,2010(16).[3]雷康,戚超英,张彦文.中国应对恐怖主义的政策措施[J].政工学刊,2011(05).[4]邹生才,李彩云.恐怖主义的定义与特征探析[J].学理论,2012,(1).[5]杨秉,基于地理环境分析恐怖主义的活动与分布[J].才智,2009,(30).[6]孙晓红,恐怖主义的根源及其防治对策分析[J].政法学刊,2003,(5).[7]李悦勤,试论国际恐怖主义蔓延的原因[J].武警学院学报,2006,(3).[8]王梓伊,民族主义型恐怖主义刍议[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2).[9]安高乐,从文明冲突的角度浅析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及解决办法[J].承德族师专学报,2009,(3).[10][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1]陈静.伊战后国际恐怖主义的发展态势及反恐对策[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12]吴宁,周艳华.恐怖主义中的非理性因素及其对策[J].襄樊学院学报,2005,(6).[13]孙宝财,吴志飞.谈恐怖主义的形成发展及反恐对策[J].武警学院学报,2009,(5)

[13]杨琪,惩治国际恐怖主义公约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14]王国飞,恐怖主义犯罪定义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下载当今恐怖主义犯罪现象调整 犯罪学论文(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今恐怖主义犯罪现象调整 犯罪学论文(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犯罪学学期论文

    学 期 论 文 浅谈邪教组织犯罪的预防措施 Introduction to cult crime prevention measures 摘 要 当今,邪教组织仍分布在我国各个地区,邪教组织以迷信、反对科学为主,危害......

    犯罪学课程论文

    上海政法学院 2011-2012年度春季学期 《犯罪学》课程论文 浅析非法传销犯罪现象的原因 内容摘要:非法传销发展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社会危害性,不仅给社会正常......

    俄罗斯的恐怖主义犯罪及反恐措施

    俄罗斯的恐怖主义犯罪及反恐措施 张杰  2011-02-04 15:51:39 来源:《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年第1期 【内容提要】俄罗斯恐怖主义犯罪近年呈上升趋势,不论是对个人实施的恐......

    航空安全与恐怖主义论文(精选合集)

    航空安全与恐怖主义 101142503 程宽 *** 航空安全与恐怖主义系我校民航大学的一门选修课程,老师授课十分风趣幽默,也确实能学到很多东西, 给我很多不同的感想和启......

    浅谈当今书评广告化现象

    迷途书评 ——以《与神对话》的书评为例谈当今图书书评广告化现象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从书评的历史起源和作用开篇,引出当今出现书评广告化现象并重点探讨书评广告化现象产生......

    大学生犯罪现象调查报告

    大学生犯罪现象调查报告 犯罪概念是对犯罪各种内在、外在特征的高度、准确的概括,是对犯罪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简要的说明。犯罪概念一般分为形式概念、实质概念、混合概念......

    食品安全犯罪现象调查报告

    食品安全犯罪现象调查报告 —以双汇发展公司为线 摘要:当今社会,食品安全已成为一重大问题。食品安全关乎人 的健康甚至生命。在老师的要求下,我以双汇发展公司为 主线,从其给消......

    老人犯罪现象分析

    浅谈老年人犯罪现象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大力改善,"高龄化社会"的现象波及到许多国家,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的人口数量不断增长。人口的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