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课程论文

时间:2019-05-12 12:46: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犯罪学课程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犯罪学课程论文》。

第一篇:犯罪学课程论文

上海政法学院 2011-2012年度春季学期 《犯罪学》课程论文

浅析非法传销犯罪现象的原因

内容摘要:非法传销发展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社会危害性,不仅给社会正常的经济秩序造成了冲击,而且严重危害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对商业诚信体系和社会伦理道德体系也造成了巨大破坏。传销和变相传销活动往往伴随着侵害消费者权益、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偷税漏税、走私贩私、非法集资、非法经营、非法买卖外汇等大量违法行为,不仅违反国家禁止传销和变相传销的规定,还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市场行为管理、税收、金融、外汇管理等法律规定。与传统的犯罪相比,传销和变相传销违法犯罪具有组织上的封闭性、交易上的隐蔽性、传销人员的分散性等特点。它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推销产品,而是非法吸收资金,以高额投资回报为诱饵,对传销人员实施人身和精神的双重控制。所以,这种犯罪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其本质就是“经济邪教”。因此,分析研究产生非法传销犯罪现象的原因对于全面地认识和有效地打击这一违法犯罪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非法传销犯罪现象犯罪原因

一、非法传销的概念 传销,在国(境)外又称直销,一般是指企业不通过店铺经营等流通环节,将产品或服务直接销售、提供给消费者的一种营销方式。由于传销销售成本较低等优点,国外许多企业采用了这种营销方式。传销传入我国后,立即发生了异变,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传销具有组织上的封闭性、交易商的隐蔽性和传销人员的分散性等特点,利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和群众消费心理尚不成熟,进行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传销组织通过多层次、独立的传销来销售或提供劳务,每个传销员除了将货物销售以赚取利润外,还可以介绍、训练他人为新的传销人,并建立新的销售网络来销售公司货物,在公司获取更多利润的同时,每个传销员也在自己的销售网络中获取相应的差额。传销方式在世界各地都较为流行,传销企业因此获取大量货物的差额利润,但并非佣金。正因为传销的巨大商业利润,趋使有

些不法商人利用传销的方式开展非法传销,将正当传销演变为“网络连锁”等非法形式,变相聚敛财富、欺诈群众,从而连锁引发非法传销人追求财产为核心的各类型犯罪。

根据第444号国务院令,公布的《禁止传销条例》中给出了非法传销的定义:非法传销,是指组织者或者经营者发展人员,通过对被发展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或者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扰乱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①。

二、非法传销犯罪现象的特点

(一)组织严密,内部分工细,呈“金字塔”管理模式。传销组织不仅有严密的工作和组织纪律,还有一整套的操作流程,分工细,责任明确,易于躲避打击。一个“品牌”的传销,多个窝点授课,少则一、二十人,多则几百人,窝点头目实行单线联系,直接对其上一级负责,其它成员互不往来,而且采取人盯人的办法,互相监视,互相控制,以防与外界联系和外逃。传销人员之间只知道自己上线,真正的幕后老板谁也不认识。

(二)跨地区传销居多,人员结构复杂。一是传销公司不在其注册地而是跨省、市进行传销活动;二是传销公司不在传销行为地发展本地传销人员,传销人员均来自外地。

(三)涉及面广,涉案人数多、涉案金额大。因为传销是通过欺骗同学、同乡、战友、同事、亲属等熟人,或者通过网络进行宣传,所以涉及的人员和层面较多,地域范围较广,涉案金额少则上百万元,多则上亿元。

(四)传销对象特殊,欺骗性大。传销商品与其它商品的销售渠道和对象存在的根本的差别,在于它不需进入商场,也不需要用产品面对面的与消费者交流,而是靠是传销者对产品的夸大其词和巨额的利润回报。销售的对象也不是普通的消费者,而是自己的亲戚、朋友和同学这一特殊的群体,传销者正是利用这一特殊的关系,使其传销屡屡得逞。

①刘辉光.“传销罪”写入《刑法》[J].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08(09),48-49页.三、非法传销犯罪现象的原因分析

(一)非法传销犯罪现象的社会因素②

犯罪的社会因素是指能够引起和影响犯罪行为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各种社会现象的总和。作为犯罪现象存在的重要原因因素,犯罪的社会因素具有十分广泛和复杂的特点,是犯罪原因系统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因素。犯罪的社会因素对于所有犯罪现象的生成来说,具有原因影响意义上的普遍性、影响作用存在的客观性、各种因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系统性特点。犯罪的社会因素包括文化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大众传媒因素和微观环境因素,下面就犯罪的社会因素包括的这几个方面来对非法传销这一犯罪现象的原因来进行分析。

1、文化因素

人是文化的载体,犯罪是人的一种行为选择。包括犯罪行为在内的人类行为,都是文化的产物。一定的文化模式、文化背景决定了人的行为模式及其特点。犯罪人之所以选择犯罪行为,体现的正是他在一定文化模式支配下所具有的价值观念。非法传销犯罪现象的文化因素主要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的是低信任度的社会文化,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往往是建立在亲人、朋友、老乡、熟人之间,对陌生人往往会加强防范,对于熟人的防范心理则没那么强。非法传销人员正是利用人们的这种文化背景特点,往往是从熟人中来扩充“下线”的。

2、政治因素

政治是社会中的一个极为重要并且十分活跃的因素,它对其他一切社会事物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也包括对犯罪现象的深刻影响。非法传销犯罪现象的政治因素主要体现在缺乏系统的有关预防和打击非法传销犯罪的法律法规。我国刑法目前并未规定有非法传销罪,对非法传销的行为本身没有作质的分析,缺乏对非法传销的详细而明确的定罪和处罚。虽然2001年4月18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情节严重的传销或者变相传销行为如何定性问题的批复》中规定,对于情节严重的传销或变相传销活动应依照刑法第225条第3款的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传销或变相传销作为非法经营活动的一个要件是情节严重,但在适用中如何认定情节严重、情节特别严重,没有一个具体的操作规定,②张远煌、吴宗宪、刘广三等著.《犯罪学》(第二版),157-185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增加了操作上的难度,且对此在全国各地关于传销一类的判决案例中,判决结果也各不一样,影响了法律的统一性③。

3、经济因素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一切社会现象都可以从与之相适应、相联系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找到根据,犯罪行为也不例外。经济因素与犯罪现象的关系,实质上就是社会的经济结构与犯罪现象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关系。引发非法传销犯罪现象的经济因素主要体现在:首先,非法传销犯罪虚夸致富捷径,“一夜暴富”颇具诱惑性。传销组织利用青年人发财心切的特点,以宣扬“高收入”的伎俩进行洗脑,并让所谓成功人士交流心得,软硬兼使,直至受骗自甘陷入传销泥潭。其次,非法传销犯罪以传销为就业的新门路。传销活动之所以盛行,就是利用了当前就业难的困境,投机取巧,以“高收入”,“好工作”为诱饵,骗取无业人员的信任,特别是大学生,刚步入社会,对生活充满激情,急于实现人生价值,却因社会阅历浅,易上当受骗,甚至执迷不悟,甘愿陷入传销歧途④。

4、大众传媒因素

大众传媒,是指通过专业化的大众传播媒介,运用先进的传媒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由于大众传媒内容的具体性和形象性,其题材鲜明、情节复杂曲折,因而具有强大的艺术宣染力和感染力,是人们对社会正气及其弘扬的内容易于在心理上认同和接受。同时,传播又具有强烈的暗示、模仿效果,容易使人对有刺激性的、冲击力的内容产生模仿行为。因此人们通过传媒对犯罪现象形成的认知当中,既可以对犯罪现象具有预防控制功能,也有对犯罪诱发作用的影响。引发非法传销犯罪现象的大众传媒因素主要体现在:传销犯罪分子通过互联网络等一些技术系统和社会设施来宣传一些非法传销的理念,在互联网上大肆散布传销歪理邪说,通过伪造政府公文、捏造国家领导人讲话、编织政府支持的谎言,打着“纯资本运作”、“连锁销售”、“网资”、“电子商务”、“网络销售”、“网络加盟”、“网购平台”、“私募基金”、“股权投资”等各种各样的幌子建立传销网站,从事传销活动骗人③宋浩波著.犯罪社会学[M].45-47页.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5.赵斌,包海勇.我国的传销犯罪[J].中国刑事警察.2005(06),41-42页.④

钱财。网络传销组织分工越来越细,有计算机、财务等专业人员和所谓“专家”提供技术支持和传销谬论,隐蔽性和欺骗性越来越强。由于通过互联网进行传销犯罪具有虚拟性强、欺骗性高、隐蔽性强、跨地域性传播、以及处于工商监管的“灰色地带”等特点,因此利用互联网从事传销和变相传销的犯罪行为日益突出。

5、微观环境因素

所谓微观环境因素,是指能够直接、具体影响人们生活,对人的行为起到重大或必要作用的社会环境,主要有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和社区环境。微观环境是个体生活于其中的环境条件,它规定着个人生活和交往的基本范围,它对个体的影响是通过直接交往进行的,因而对个人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模式特征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在犯罪学意义上,不良的微观环境往往是刺激、诱发、吸收或放纵犯罪产生的直接原因。非法传销罪犯中的来自农村的占到这类罪犯总人数的很大一部分。究其原因,是由于微观环境因素中的农村社区的特点导致非法传销犯罪现象的产生。来自农村人员家庭贫困。深陷非法传销的大多数是农村人,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家庭贫困,急于摆脱贫困,迅速致富。另一方面是因为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落后,文化生活比较贫乏。缺少文化教育、科学知识的普及,使他们见识较少、思想单纯,对纷繁复杂的欺骗手段缺乏识别和判断能力。加上自身的一些性格弱点,如自卑、内向,往往为非法传销分子对其进行洗脑所利用。

(二)非法传销罪犯自身的心理因素

国家对非法传销的宣传、打击力度一直在不断加大,普通百姓对非法传销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一个从对非法传销怀有抵触排斥的人到自己加入非法传销大军中,这是一个态度上的转变。心理学上态度转变指一个人通过接受某一信息或意见的影响而改变原有的态度。态度转变的过程也即是被非法传销组织说服即通常说的“洗脑”的过程。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个人从接受熟人邀请开始到步入非法传销组织的全过程。第一步,非法传销组织邀人,具体方法是对亲戚、朋友、同学、同事等熟人打电话,先摸清他们比如爱好、特长等,有无工作,现在是否满意自己的工作,再对症下药,没有工作的许诺有工作、有工作的许诺比他现在更好的工作,更高的收入。总之找出各种合适的理由将其骗来。在日常的生活中,很难想像一个人受朋友邀请去做客,晚上睡觉时,朋友还会给他洗脚。但在一些非法传销组织里,这是“行规”。当一个人来到一个陌生的群体,受到热情到过

分的接待时,被欺骗的想法会被降到最低限度,会在心理上对他人有一种感激甚至愧疚感,对他人的敌意及警惕会迅速消失。这是第二步,即是非法传销组织在新人身上所实现的心理学上称之为“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许多被骗来的传销人员刚来会发现邀请者以前承诺的所谓好工作根本不存在时,会感到有欺骗的感觉,但是在“首因效应”的作用下,这种被骗的感觉很快消失,而且,邀请者会告诉他这是“善意的欺骗”,是为了他的将来着想,这时,被邀请者已经被非法传销所蒙蔽,抵触情绪也逐渐消失。第三步是非法传销组织通过各种方法让新人的抵触态度完全消失。当一个新人每天面对一群人热情的招待,带他出去逛街,端茶倒水,象供神一样供奉着他,只字不提非法传销组织的事情时,很容易会产生满足感,几天之后,新人对非法传销的抵触态度就会完全消失。第四步是让他加入非法传销组织,几天之后会有人带新人去听课,非法传销组织往往会利用人先入为主的心理进行“造神”,塑造榜样的力量。讲课人会讲该非法传销组织的上线人员如何出生如何贫困,经历和自己如何相似,通过加入组织后如何赚钱,他们从事的是直销而非非法传销等内容,这让有类似经历和背景的人很容易相信他们的谎言,进入加入非法传销组织⑤。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从心理学的角度讲,非法传销的“洗脑”手法就是根据不同对象,把他们的心理欲望挑起来,然后再加以催眠和控制。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而非法传销的受害者之所以很难跳出这个圈套,是因为他面临着一个人们最不愿意面对的事情---自我否定。这在经济学上叫做“退出成本”,就是说进入时付出的成本越高,退出的过程会越缓慢越困难。当然,这个成本是综合的,不仅包括他们投入的钱财,还包括投入的时间、精力,以及寄托在这个事业上的梦想等等。

四、总结

本论文对产生非法传销犯罪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全面而深入地分析,这对非法传销犯罪现象全面地了解与认识以及更为有效地打击这一违法犯罪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为国家有关部门制定有关预防和控制这一犯罪行为的法律法规可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⑤张浩著.非法传销解密[M].67-70页,东方出版社,2005.(1)刘辉光.“传销罪”写入《刑法》[J].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08(09),48-49页.(2)张远煌、吴宗宪、刘广三等著.犯罪学(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宋浩波著.犯罪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5.(4)赵斌,包海勇.我国的传销犯罪[J].中国刑事警察.2005(06),41-42页.(5)张浩著.非法传销解密[M].东方出版社,2005.

第二篇:犯罪学论文

网络犯罪的概念,特征,发展趋势及控制

对策分析

学生姓名 代长江 学

号 6051213310 班

法学17-3 指导教师 赵山星

网络犯罪的概念,特征,发展趋势及控制

对策分析

【摘要】 网络犯罪是指行为人在网络空间内,以计算机网络为犯罪工具或者攻击对象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网络犯罪作为与网络的产生和发展相伴而生的一种现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必然有新的发展。这主要表现为: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将更加严重,网络诈骗犯罪会愈演愈烈,网上贩毒将发展迅猛,针对网络银行的犯罪将不断增多。对此,必须站在全球化的视野上,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防控。

Snippet :Cyber crime refers to the person in the network space, based on computer network crime tools or serious anti-social behaviour of a target.Network crime, as with the network suffers from the co-existence of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 kind of phenomenon, must be the new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The main performance i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crime will be more serious, Internet fraud crime will be intensified, online drug will develop rapidly, the crime of the network bank will rise.To this, must stand on the global perspective,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control and prevention.【关键词】 全球化网络犯罪特征态势对策

当今世界,全球化已经成为受各个领域重视的一种社会现象,并成为各国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重要命题。可以预料,在21世纪的现代社会,全球化将以更为明显的态势,以其在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多维表象而为世人所接受。网络是全球化发展的产物,是经济一体化的典型表现手段和形式,全球化的进程将深刻影响互联网业的发展。网络犯罪作为与网络的产生和发展相伴而生的一种现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必然有新的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全球网络安全问题以每年30%的速度增加,平均20秒钟就会发生一起黑客事件,目前全世界约有80%的网站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安全隐患。在全球范围内,除原有的计算机犯罪频频发生外,其他新型的网络犯罪如网络赌博、网络诈骗也在蔓延。网络犯罪与其他犯罪交织在一起,对各国的主权、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在这种背景下,对网络犯罪及其控制对策予以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网络犯罪的概念

网络犯罪(cybercrime)是随着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概念。20世纪90年代,网络从狭窄的部门应用扩大到公众领域,成为个人和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不仅如此,网络的普及和发展还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强劲的动力,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政府上网、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虚拟社区这些新生事物不断发展,网络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然而,科技总是一个两面性的事物,网络在为人们提供便利、带来效益的同时,也使人类面临着控制网络犯罪的新问题。关于网络犯罪的概念,可谓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网络犯罪是对计算机犯罪的另一种称谓。[1]还有学者认为网络犯罪是指行为人在网络空间内,以计算机网络为犯罪工具或者攻击对象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2]笔者基本赞同后者的观点,但需要补充的是,网络犯罪不是刑法专业的一个具体罪名,而是一类罪名,属于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类型。

络犯罪与计算机犯罪有相同之处,比如行为人都以计算机为工具。但二者毕竟是不同的事物,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为:首先,网络犯罪是一种犯罪的新形态。一般而言,新经济形态会带来新的经济犯罪。网络犯罪正是经济一体化、网络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从历史的角度考察,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生产方式,而生产方式的物质形式与其社会形式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历史演进的根本动力。在西方学者阿尔温•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和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以及奈斯比特的《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向》等著作中,人类社会的历史被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农业社会(或称前工业社会),第二阶段是工业社会,而现阶段则处于信息社会(或称后工业社会)。托夫勒最近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农业社会是在地上挖、种植各种农产品;工业社会是往地下挖,挖出原料,生产出产品;而网络社会是在地表上,用有线或无线的通讯网络,以终端机连接起来,人类的疆界被打破,是“四海为家”。

农业社会展示了农业犯罪的一些特征,主要是以暴力犯罪和偷盗犯罪为主;工业社会犯罪,主要是以工业特征如组织化、集团化犯罪为主;而网络犯罪是由于新的经济成分诞生,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产生的一种犯罪,是在传统犯罪的基础上“孵化”出来的一种新的犯罪类型。说它是一种“孵化”或者叫“衍生”,因为从历史上看,有些犯罪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本质上是一样的。但是,由于新经济成分的产生,会出现新的犯罪类型,如“盗窃”,在农业社会里有,工业社会里同样有,网络社会里也会有。但是,有些犯罪却是过去没有的,如证券犯罪在农业社会是没有的,是在证券市场建立之后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还有,从研究犯罪历史思路上看,犯罪动力由体力逐步转化成智力,犯罪原因由单一逐步转化成综合,犯罪的类型由传统暴力犯罪、财产犯罪逐步转向科技犯罪、“知识”型犯罪。

网络犯罪则是在计算机犯罪基础上“孵化”出来的,因为计算机发展迅猛,广泛为经济服务,而经济发展要求建立网络,网络正是由这种需求而构造起来的。它使经济得到更为迅速发展的同时,又给社会带来了负面效应———网络犯罪。其次,网络犯罪必须在特定的空间内实施。网络犯罪常常发生在特定的场所———网络空间内,有人称之为“虚拟空间”、“赛博空间”或“第五空间”。行为人通过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和调制解调器进入网络空间,以特定的程序非法侵入他人的计算机系统,或者对他人计算机中的数据进行篡改,或者侵犯他人隐私,或者进行电脑诈欺,或者制作、复制病毒妨碍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根据美国学者爱德华、A•卡瓦佐和加斐诺•莫林的观点,网络空间,又称赛博空间(cyberspace)是指计算机网络化把全球的人、机器、信息源都连接起来,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社会生活和交往空间,它区别于现实的生存生活空间,是一个没有客观实体的世界,是一种数字化的虚拟空间、精神生活空间和文化空间。赛博空间代表的是为数众多的可以被远程访问的计算机网络,而网络犯罪则必然发生在该空间内。

随着社会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的迅速发展,社会上形形色色的犯罪正逐渐从低层次的计算机犯罪转向在网络空间内实施网络犯罪。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网络犯罪进行不同的划分。比如美国学者Thomas J•Smedinghoff将网络犯罪划分为:非法进入或使用电脑;篡改或毁损资料;窃取或滥用资讯服务;电脑诈欺;妨碍他人使用电脑和非法持有密码,等等。[3]根据美国学者劳拉•昆兰蒂罗的观点,赛博犯罪则可以分为四大类:未经许可使用与计算机相关的财产;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欺诈性的记录和数据;修改、毁坏信息或文件;使用电子手段或其他方式偷盗金钱、金融设备、财产、公共设施及数据等。[4]台湾学者则将计算机犯罪分为:资料之不当操作;资料之不当刺探、取得;非法使用电脑;电脑破坏等。[3]为研究的方便,笔者从犯罪学的角度对网络犯罪作了以下划分:一是以网络计算机系统为攻击对象的犯罪。这类行为主要包括以单纯获取信息、数据破坏、干扰或控制网络系统为目的,或者以攻击为手段实现其他犯罪目的等犯罪。二是以网络计算机系统为工具的犯罪。这类行为对网络本身并没有破坏效果,而是利用网络功能,对现实生活中的人或物实施的犯罪行为。

二、全球化背景下网络犯罪的基本特征

从20世纪60、70年代始,全球化已经成为一股强大的、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马克思说,随着生产日益社会化,历史“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5]而把全社会、全世界连成一个整体的技术纽带,则是各种各样遍布全社会、遍布全球的各种物质的能量和信息的网络。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已连接了世界上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具有全球性和超地域性的系统。在这种背景下,网络犯罪的特征明显不同于其他犯罪,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犯罪现场和空间的虚拟性。计算机网络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空间的虚拟性,所有的交往和行为都是通过一种数字化的形式来完成的,即是通过一条电话线,通过光缆、有线电视网、卫星传送等方式将世界连成一片。

传统犯罪大多有犯罪现场和空间,犯罪现场是指犯罪行为实施的地点和遗留与犯罪有关的痕迹、物证的一切场所。犯罪现场是客观实在的,犯罪行为是在特定的空间内发生的,有时一个案件一个犯罪现场,或者几个案件几个犯罪现场。网络犯罪由于是发生在网络空间,是使用操作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用数字化的形式来完成的。所以网络犯罪并不像传统犯罪一样有一个实在的犯罪现场和空间,犯罪行为地与犯罪的结果地也不像传统犯罪一样在一个现场里,处于“共生体状态”,而是通过虚拟空间,跨越国界、地域来实现其犯罪目的,它的行为地和结果地往往是分离的。一行为人在美国,但他侵入了中国信息系统,修改、破坏中国信息系统的数据,造成了网络犯罪,可以认为,其行为地在美国,但其犯罪结果地在中国。因此,如何确定网络犯罪的现场和空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网络犯罪现场和空间的确定应基于网络的超时空和超地域特点,将其分为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物理空间是指网络犯罪行为实施的场所,虚拟空间是指网络、服务器、信息系统等。

由于网络犯罪行为是通过虚拟空间来实施和完成的,虚拟空间就产生了犯罪行为带有虚拟的特征。犯罪行为虽带有形式上的虚拟,但它还是客观存在的,其犯罪后果是一种实体行为,因而只要是犯罪,就应受到法律的制裁。其次是犯罪行为的隐蔽性。网络犯罪人往往利用网络技术达到自己的犯罪目的,有的删除、修改、增加、干扰、制造、传播各种信息数据,使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转,有的借助通讯工具对网络系统传输特殊的信息和指令,破坏信息系统,这些犯罪行为只要点一点鼠标或打几下键盘或借助于手机或电话等就能完成,十分隐蔽,不易被人察觉。从网络犯罪时间来看,它是用分、秒计算的,可在瞬间完成,其作案时间很难判定。此外,网络犯罪人往往利用自己的技术特长、职业特点实施犯罪,有些还是高学历的“智人”。由于他们有体面的身份,较高的文化素质,还有各种掩护方法,所以,在公众眼里不像“犯罪人”,因而更具隐蔽性。现在网络犯罪很少被发现和查证,一方面是由于被害单位涉及名誉和秘密,不愿向司法部门报案;另一方面是由于网络犯罪的证据多存在于电磁介质如程序、数据等无形的信息中,很容易被更改和删除,有的甚至不留痕迹,侦查难度相当大。据国外的一项调查表明,传统犯罪方式每次作案平均渴望获得15000美元,而被抓获的危险是30%;对网络犯罪来说,每次作案被逮的概率仅有3%,而获利高达1500万美元,网络犯罪与抢劫银行一样可以获暴利,但比抢劫银行安全得多。[6]第三是犯罪手段的智能性。同传统犯罪相比,网络犯罪更多是依靠智力,而非体力去实施犯罪。网络犯罪有一种知识化的过程,掌握这种知识,才能实施犯罪,才能达到预期的犯罪目的。美国犯罪学家埃得温•H•萨瑟兰在分析计算机犯罪时提出,才智和现代技术工具的结合产生犯罪的可能性。网络犯罪就是由于掌握网络技术相关知识的才智和网络条件的形态而产生的一种新形态的犯罪。网络犯罪一般主体较年轻,他们知识化程度较高,信息灵通,头脑灵活,有网络技术和技能,犯罪手段往往带有专业性。在美国财政部公布的金融业39起网络犯罪案件中,计算机人员占70•5%;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厅报告统计,在网络犯罪中,计算机专业人员约占55•8%,这些实例和数据说明网络犯罪确实具有“智能性”。

网络犯罪,特别是侵入数据库的犯罪,要求网络、专业水准相当高,因为这些数据库有严密的防范屏障,有很难破解的密码,只有具备扎实的网络知识,精通网络技术的人才能侵入这些地方。第四是犯罪危害的扩散性。由于因特网正以极快的速度把社会的各个部门、各行各业以及各国、各地区联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地球村”或称“网络社会”,因此,网络犯罪的危害极为广泛。网络犯罪的危害领域既可以是政府机关、新闻出版、文化教育、科技行业,也可以是工厂、矿山、粮食、商业、供销、石油、煤炭、运输、银行、证券、外贸和房地产等领域。由于其犯罪动机不同或者其目的不同,产生的危害结果也不同,侵害一个犯罪对象,可能给众多的人带来危害。如黑客侵害一个网站,虽然他本身意图是破坏数据或者修改数据,但由于其侵入,对数据本身造成影响,可能给该网站带来极大的危害,网站被迫停运,从而给众多的人带来不便,使侵害带有一种扩散的意义。从网络上的病毒看,如银行网络染上病毒,所有储户的存款、取款记录将荡然无存,银行金融管理系统将会引起混乱,因为病毒具有“传染性”,这种“传染性”的病毒危害是巨大的,有时会使整个网络都会受到影响。这就是其危害的“扩散性”。由于危害扩散,造成的损失往往是巨大的。

网络犯罪使世界众多国家都遭受到巨大的损失,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年损失额为几十亿美元。根据1997年美国计算机安全研究所(CSI)与FBI国际计算机犯罪中心旧金山分部合作对563家美国公司、政府机构、金融机构以及大学所做的“1997年计算机犯罪与安全调查”发现: 1996年计算机犯罪给其中的249个机构造成的经济损失,合计超过1亿美元。在被调查单位中只有59%能够量化其所遭受的经济损失,有75%报告在过去一年中遭受过侵袭。据估计网络犯罪造成损失已连续几年高达5亿美元以上,而实际数字远远高于这一估计数据。

三、全球化背景下网络犯罪的发展态势

作为社会发展的伴生现象,犯罪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犯罪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在网络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当今世界,几乎所有犯罪都可以在网络空间中完成,并且,网络技术的运用大大方便了这些犯罪的实施。因此,笔者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以下几种犯罪将是今后发展较快且较为突出的:第一,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将更加严重。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是指人类智力劳动产生的智力劳动成果所有权。它是依照各国法律赋予符合条件的著作者、发明者或成果拥有者在一定期限内享有的独占权利。

在世界贸易组织管辖范围中,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并重的三大支柱之一,且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经济的高速发展倍受国际社会的关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涉及面广、保护水平高、保护力度大、制约力强的一个国际知识产权公约。其内容涉及知识产权的各个方面:版权及邻接权、商标权、地理标志、工业品外观设计、专利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未经披露的信息等。近年来,由于网络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之市场失范和法律的不健全,网上假冒、盗版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屡禁不止,十分猖獗,案件数量持续增长,重、特大案件增多,犯罪后果严重,损失巨大。在众多的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中,尤以侵犯著作权和侵犯商业秘密犯罪最为严重。

网络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信息的数字化。信息的数字化为在瞬间内大量复制享有著作权及其他受保护的作品提供了条件,并使这些复制品有可能被同时发送给上百万人。在网络上,只需要在几分钟内将受保护的作品登录到公共网页,顷刻间便可能有成千上万的人将其下载。网络令即使最穷困的人有能力不经授权复制他人享有著作权的作品,并使其广泛扩散。据美国学者估测,在国际互联网上实施的侵犯著作权犯罪每年可导致数百亿美元的损失。与商业交往的机密性紧密相连的不正当竞争和侵犯商业秘密或专有技术在网络空间变得更加复杂。例如,在网络上因信息交流和储藏易为人所知,使得商业秘密的所有人比在其他交易中更容易遭受损失;而其竞争者可能非法利用这些信息从事不正当竞争。

此外,在网上传输的商业秘密如专利申请材料有可能被黑客截获从而使尚未获得专利的技术秘密泄露,使研发者的成果被他人非法利用。与网络有关的知识产权中还存在着大量的软件保护问题。软件由于其本身的特性,极易被复制;而网络的快速搜索功能使得软件盗版轻而易举。现在网上还出现了专门下载解密软件的网站,网上黑客免费为欲下载正版软件者提供相应的解密软件,号召信息共享。如美国联邦政府诉LaMacchia一案,被告人LaMacchia是马萨诸塞工学院的学生,他在互联网上就设立了一个任何人都可以进入的公告牌,将他人享有著作权的计算机软件登录到公告牌上,使其可以被人随意下载, LaMacchia的行为极大地损害了权利人的利益。

第二,网络诈骗犯罪会愈演愈烈。不断走向全球化的电子商务为商界和消费者都提供了重要的商机,互联网的优势既吸引了众多商家守法经营,也为不法分子行骗提供了沃土。大量的网络诈骗对电子商务市场的健康发展构成很大的威胁。网络诈骗是指行为人利用网络技术及媒介实施诈骗、谋求非法利益的犯罪行为。据美国一咨询机构的统计数字显示, 2000年全球范围内网上被骗金额达到16亿美元,该机构还预测,随着网上支付金额的增加,到2005年网上损失金额将达到57亿美元。美国著名电子商务网站“电子港湾”2001年首季发生诈骗案2000多起。2001年5月23日,美国司法部和联邦调查局宣布,全国已破获数起网络诈骗案, 62名嫌疑犯被捕,涉案金额高达1•17亿美元,受害者多达57万人。2000年7月21日,中国晋江市刑警局摧毁了一个以安溪籍人员为主的网络诈骗团伙。该团伙从2000年3月份以来,利用国际互联网向全国各地的客户发送虚假的电子邮件,先后5次诈骗上海、吉林、山东等地客户,诈骗金额46万多元。据兰州市公安局计算机安全警察部门的同志介绍,兰州网警自成立以来,仅仅几年时间就破获网上违法案件6起,查处违法违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52家(其中无任何执照的19家)。美国司法部副部长汤普生警告说:“网络诈骗已经成为增长最快、涉及面最广的一种白领犯罪行为。”英国首相布莱尔曾经说:“电子商务是现代知识经济的核心,但其安全问题常令人头痛万分。”一份研究发现,英国约有8%的商品在网上订购后始终没有送到消费者手中。骗子利用人们善良的天性,在电子交易活动中频繁诈骗用户,对此各国法律专家也很头痛。2001年4月1日美国Caylner研究公司发表的一份报告称,未来两年,在网上交易过程中被窃取大量金钱的互联网消费者人数将有增无减。

归纳起来,目前比较普遍的网上商务诈骗主要有以下几类:利用网上购物、网络拍卖、虚假的网络服务等手段欺骗消费者和商家,采用信用卡、国际数据拨号等方式诈骗、窃取消费者巨额款项;谎称提供免费网页取得网友信用卡号,而后陆续索要钱财;抓住消费者和商家致富心切的心理,用诱人动听的说词,在网上刊登虚假广告或利用电子邮件搞非法多层次传销;推销所谓物美价廉的商品,提供虚假商机和搞诈骗性的投资活动。除此之外,他们还用金钱连销函式、高价回收骗局、非法出售电子邮件地址、保健医疗骗局和“折扣卷”支票等卑劣手段在网上行骗。高明的诈骗犯可在网上突然出现,对消费者迅速实行欺诈,然后消失得无影无踪,根本无法确认他的身份或地址。

要想制止这种诈骗,执法人员需行动迅猛,并需要前所未有的协同作战。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认为,与其他国家同行协同行动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打击网络诈骗犯罪的关键所在。联邦贸易委员会同世界各地执法人员合作了多项具体行动。联邦贸易委员会组织了一个名为国际“浏览日”的活动,让执法人员和消费者团体在一个特定时间在网上搜寻某一特定种类的诈骗活动,瞄准目标,依法惩治。在搜寻之后,联邦贸易委员会向那些违规者发出“警示性电子邮件”,警告他们可能违反了国家的有关法律,如不改正或停止,将会受到法律制裁。第三,网上贩毒将发展迅猛。全球化和网络通讯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并给社会的经济、教育和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许多条件。

然而,这些条件正在受到追求非法收入的个人和犯罪集团的利用。网络技术不仅给公众提供了很多的机会,同时也给毒品贩运及犯罪等反社会行为提供了很多机会。与合法的商业组织一样,麻醉品贩运组织也在进行重新调整、分散和全球化。比起以往,麻醉品贩运活动更为扩散,跨过了原来某些权限的管辖范围,因此用通常的执法技术手段很难发现这些犯罪活动。就目前来看,毒品犯罪利用新技术进行的活动主要有: 1•在线进行毒品交易;2•利用因特网聊天室相互联系,因受到网络防火墙的保护而无法对他们进行了解;3•通过使用可以匿名预先支付费用的电话卡,用移动电话进行联系。加密技术使得毒品走私者能够进行毒品交易而几年不被发现。

网络新技术使得犯罪活动容易进行,麻管局称有关毒品犯罪呈“业余化”的趋势:将来可能成为麻醉品药剂师的人和毒品贩运者不再需要有特殊的联系和资源,他们可以利用因特网功能检索到很多有用的信息。因特网也把在世界不同地方的有类似意向或目的的人联系到一起,并且使他们能通过因特网确定供应来源。在这种环境下,传统的利用等级结构图和清晰的地域边界的执法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网络毒品犯罪的发展。这些对国际麻醉品管制公约(1961年)的任务提出了新的挑战,联合国麻醉品管制局作为国际麻醉品管制公约的捍卫者,有责任提醒各国政府和公众警惕全球化和网络通讯技术所引发的对实施麻醉药品法的挑战。对各国政府而言,应当建立专门的机构和高科技麻醉药品管理组织,以专门对付网上毒品犯罪。对国际社会来说,应当尽可能地协调措施以确保对罪名、制裁及证据标准在世界各国大致相同,防止因网络的超地域性从而产生“避风港”问题。第四,针对网络银行的犯罪将不断增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新技术的发展,全球首家以网络银行冠名的金融组织———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FNB)于1995年10月18日打开了它的“虚拟之门”,从此一种新的银行模式诞生,并对300年来的传统金融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网络银行又称在线银行,是指银行利用网络技术,通过网络向客户提供开户、销户、查询、对账、行内转账、跨行转账、信贷、网上证券、投资理财等传统服务项目,使客户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够安全便捷地管理活期和定期存款、支票、信用卡及个人投资等。[7]可以说,网上银行是在Internet上的虚拟银行柜台。银行业务与互联网的连接,使得网络银行容易成为非法入侵和恶意攻击的对象。如英国国家罪案署破获的英国首宗网上银行抢劫案,犯罪分子成功利用伪造的身份掳走了该国最大的网上银行———埃格(EGG)的1万英镑现金。多项调查表明,安全已成为网络银行的最大顾虑。从目前来看,对网络银行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其一是电子扒手。一些被称为“电子扒手”的银行偷窃者专门窃取别人的网络地址、银行账号和密码,将资金据为己有,这类窃案近年来呈迅速上升趋势。因为Internet服务在给银行和用户提供共享资源的同时,也为窃取银行业、用户秘密数据的非法“侵入者”敞开了大门。据美国官方统计,银行每年在网络上被偷窃的资金达6000万美元,而每年在网络上企图电子盗窃作案的总数高达5—100亿美元之间,“电子扒手”平均作案值是25万美元,而持枪抢劫银行只有7500美元。“电子扒手”多数为解读密码的高手,作案手段隐蔽,不易被抓获,通常能够查获的约为1/6,而只有2%的网络窃贼被抓获。

其二是电脑黑客。对电脑超级“黑客”来说,破译各家银行的程序、密码并不是一件难事,在国外,类似的事件层出不穷。据美国参议院一个小组委员会的估计,全球企业界1995年损失在“黑客”手中的财富达8亿美元,其中,美国企业损失4亿美元。“黑客”对网络银行安全的潜在风险是极大的。其三是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对银行电脑系统形成了巨大的威胁。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在1996—1997年的18个月中,世界范围新发现的计算机病毒数量几乎翻了一番。平均每个月新发现的计算机病毒数从过去200种上升到500种左右。全世界已知的计算机病毒数已达18000种,尚有上百种待查明的计算机病毒在流传。此外,随着国际互联网络的普及,银行的电子函件也成为计算机病毒传播的主要渠道。面对这些威胁,网络银行的安全体系不能不令人担忧,而商业银行经营的“三性”原则,即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安全性是决定一切的前提。只有保证了安全,才谈得上盈利。资金安全对银行、顾客和商家永远是至关重要的,如何确保交易安全,就成为网络银行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四、全球化背景下网络犯罪的控制对策

正如德国刑事社会学的创始人李斯特所言,“最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8]犯罪作为一种反社会现象,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是与人和社会的发展水平相关联的。因此,要有效防控与计算机网络同步发展起来的网络犯罪,必须在全球化的视野下采取有力措施。具体来说,应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坚持网络犯罪的综合治理之路。对于网络犯罪也必须坚持综合治理的犯罪控制总方略,把道德约束、技术防范和刑事惩治有效地结合起来。一是要注重网络社会的道德建设。高科技的发展使传统伦理受到很大冲击,道德失范成为网络犯罪泛滥的重要动因。构建适应网络时代的新型道德,充分发挥社会伦理的调节功能,是控制网络犯罪的第一道防线。

二是加强网络犯罪司法人员的网络专业技术训练。如前所述,网络犯罪是一种智能化犯罪,科技含量高,所以要在司法领域实现对网络犯罪的“以技制技”的目的,就必须加强司法人员的网络技术培训。否则司法机关在对网络犯罪的刑事侦查、起诉、审理中就会十分被动。另外,针对网络犯罪技术性强这一特征,许多国家设立了专门的网络犯罪的刑侦组织。例如,德国为打击Internet上的犯罪行为, 1995年特设了网络警察工作小组,其任务是在环球计算机网络中巡逻,搜索非法材料,追查互联网络各种形式的犯罪活动。

三是要提高刑事司法的效能,严密刑事法网。网络犯罪黑数高,侦查难,犯罪人侥幸心理强,因此,提高破案率,增大犯罪的风险成本,强化刑罚的必定性和及时性,是惩治犯罪的关键所在。

其次,加强网络犯罪的刑事立法。刑事立法是运用刑法手段预防和打击网络犯罪的前提,只有在刑法中对网络犯罪作出相应规定,才能从立法上表明国家对犯罪的严正姿态,也才能在刑事立法中做到有法可依,达到罪刑法定的要求。在对计算机犯罪的刑事立法上,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工业化国家已有了成功的立法例。在美国,绝大多数州都颁布了涉及计算机犯罪的法律,如1978年《佛罗里达州计算机犯罪法》,还有全美国适用的联邦法律,如1984年《伪造进入程序装置和滥用计算机欺诈法》, 1986年《美国计算机欺诈与滥用法》;在英国有1984年《数据保护法》、1990年《计算机滥用法》。有的国家直接在刑法典中对计算机犯罪进行了规定,如瑞士、奥地利等。在这些计算机犯罪的立法中,部分网络犯罪已涵盖在其中。就我国有关网络犯罪的刑事立法看,我国一系列的行政法,如《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涉及到了网络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但规定得极为笼统。我国有关网络犯罪的刑事责任主要是在刑法典中作出规定。《刑法》第285、286条分别规定了“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第287条规定了利用计算机实施的犯罪,依照刑法典有关规定定罪处罚。应该说,我国刑法规定的计算机犯罪也涵盖了部分网络犯罪,但必须承认,在网络犯罪上,我国刑事立法还刚刚起步,还有部分网络犯罪没有被包括进来。例如:通过网络非法下载其他计算机用户储存的数据、应用程序等行为在刑法上就没有作出规定。另外,《刑法》第287条的规定也不科学,因为利用计算机实施的犯罪以刑法中有关罪名定性,没有体现计算机犯罪或网络犯罪的特征。

再次,确立刑事一体化思路。近年来,我国有学者倡导刑事一体化的思路,这对于推动刑法研究的纵深化、刑事立法的科学化和刑事司法的高效化具有积极影响。在理论上,“刑事一体化”意味着应加强刑法学同其他刑事科学,尤其是犯罪学之间的沟通与对话,把实证分析同规范分析的方法结合起来,共同探讨网络犯罪的规律和对策。在立法上,“刑事一体化”要求加强刑事实体法与刑事程序法之间的互动与协调,在立法过程中通盘考虑,尽力避免二者之间的脱节。在网络环境下,电子证据的地位、收集与提取的途径、审查判断的规则等,都亟待刑事诉讼法来规范,而刑事诉讼法的完善直接制约着刑法作用的发挥。

同时,刑事诉讼法本身具有独立的价值,程序正义同实体正义都是现代刑事法治的应有之意。在网络犯罪的追诉中,是否应赋予受害人举报义务,如何对司法机关的网络监控权合理定位,等等,都是刑事诉讼法面临的新课题。最后,强化国际间的司法合作,严厉打击网络犯罪。互联网本身是一个无国界的空间,网络犯罪也同样不受物理国界的限制。网络犯罪与传统犯罪的重要区别在于其可迅即之间同时发生在多个国家甚至全球。因此有人认为网络犯罪是一种“无国界”的犯罪。由于国家的管辖权是有限的,各国在与网络犯罪这种非传统犯罪作斗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如何规定管辖权以及协调管辖权冲突而引起的难题。单靠一国的努力,或各国各自为政,不可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如何协调各国的刑事法(包括实体法和程序法),并在实时数据收集、通信数据的快速保存和披露、电子证据保全、相关信息的交流等具体侦查措施方面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合作机制,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这就意味着各国应加强刑事司法合作,在打击网络犯罪方面取得共识,进而达成一项国际协议以应付挑战。2001年11月23日,欧洲理事会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召开的网络犯罪大会上举行了《关于网络犯罪的公约》(Convention on Cybercrime)的开放签署仪式。这个公约是国际社会第一个控制网络犯罪以及其他形式的计算机滥用行为的国际刑法公约,其旨在通过敦促缔约国进行适当的立法和建立有效的国际合作,以达成一种共同刑事政策来加强社会保障。更重要的是,公约创建了一个全天候的“协作网络”,可以在缔约国间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情报交流及相关协助。这对在网络全球化的环境下打击犯罪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守芬,孙晓芳•论网络犯罪[J]•北京大学学报,2001,(3): 115•

[2]冯卫国,张立宇•网络犯罪及其相关问题[J]•科技与法律季刊, 2001,(4): 28• [3] [美] Thomas J•Smedinghoff•网络法律相关论文[M]•[台]张台先,陈月菁译•台北:美商艾迪生维斯理和儒林图书公司合作出版, 1999•24•

[4] [美]劳拉•昆兰蒂罗•赛博犯罪———如何防范计算机罪犯[M]•王勇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8•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51•

[6]文军,艾湘涛•略论信息犯罪及其安全对策[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 1998,(1): 35 [7]吕永朝•网络银行: e时代的恐龙或泡沫[J]•重庆商界, 2001,(8)• [8]杨焕宁•犯罪发生机理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144•

第三篇:犯罪学论文

女性犯罪浅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不但充当着重要的家庭角色,也开始充当重要的社会角色,在社会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女性犯罪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是长期而巨大的。从近年来的女性犯罪的统计可以看出,女性犯罪的比率不断上升,这种趋势向社会敲响了警钟。本文针对当前女性犯罪现状、犯罪的特点及原因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预防女性犯罪的对策。

【关键词】女性犯罪;女性犯罪的现状;女性犯罪的原因;女性犯罪的特点;女性犯罪的对策

一、女性犯罪的现状

女性犯罪自古有之,从总体上看,与过去相比女性犯罪数量是逐年增加的。最近女性犯罪又有新的发展趋势:

首先是低龄化发展。据最新统计,女性犯罪的年龄段逐渐向低龄化发展,越来越多的犯罪女性都是青年人。

其次是高知犯罪上升。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犯罪主体的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具有较高知识的女性犯罪多是贪污受贿,诈骗等经济犯罪。高知女性在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同时,也要用法律约束自己,才能远离犯罪。

二、女性犯罪的特点

1.隐蔽性、非暴力性。与女性内在情感体验较强,不轻易表露心声和行为较为谨慎的一般人格特点相适应,女性实施犯罪的手段较为隐蔽、间接。女性由于体力相对较差,往往不具有攻击性。从而很少利用暴力手段犯罪而常常利用自己女性的魅力和不易引起人警觉和怀疑的方式,去实施与此相适应的犯罪。

2.情感性、突发性。女性情感丰富、情绪稳定性差、情绪情感的起伏性大、多种性质的情绪体验交错刺激,陷入情绪之中,被情绪所左右容易引起内心的强烈冲突和矛盾。女性意志力薄弱且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当意志不了情绪的爆发而成为感情的俘虏时,容易在激情状态下实施伤害、杀人等突发性犯罪行为。

3.犯罪类型增多,但相对集中。男性犯罪所涉及的类型非常广泛,而女性犯罪的类型却相对集中。女性犯罪的种类主要集中于与其社会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财产型犯罪和家庭方面的犯罪如盗窃、诈骗、重婚、流氓、卖淫、杀人等

4.文化教育程度低,认知能力差。教育程度低导致女性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逻辑性差,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和盲从。她们不善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同时,看待问题带有很大的片面性,缺乏逻辑和连贯,不能从多角度认识事物,认识问题带有很强的情绪色彩。

三、女性犯罪的原因

1、社会原因。社会原因是以女性在家庭中传统的作用、社会地位、任务、行动范围的狭隘为背景的。其中最突出的即是“性别歧视”的社会观念。传统思想认为,女性的社会地位是低下的女性只是传宗接代的工具,所以几乎不让女性上学接受教育。这导致女性文化水平都普遍较低。这进一步致使女性较无知愚昧,心理上长期受到压抑性格上得不到解放而容易扭曲,当女性因爱人或恋人的行为受到伤害致使一些性格偏激者会将爱化为愤怒和怨恨,从而产生复仇心理,孤注一掷地选择极端的方式。

2、家庭原因。致使女性犯罪的家庭方面原因主要集中在家庭暴力及婚姻和情感方面,以下是对家庭原因的细化:

首先是家庭暴力。我国自建国以来女性的社会地位虽得到了普遍的大幅度提高,但是持续而严重的家庭暴力依然相对普遍。家庭暴力致使一些受虐妇女在求生不得、欲死不能、走投无路、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往往为避免自己或家人免遭更为持久而惨烈的危害而选择了极端的“自救”方式走上犯罪道路。家庭暴力是当今女性犯罪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家庭暴力一旦发生总有女性无法继续忍受的时候。当受暴女性不再勉强维持婚姻、她们的恐惧、爱情梦幻、依赖感、负面的自我概念等不再存在;丈夫会改好离婚丢人,低自尊的想法不再强化;当激情冲动转为憎恨、仇视、毁灭时;家庭暴力下的女性采取的就是最简单直接的方法——犯罪。

其次是婚姻和情感。婚姻和情感因素也是导致女性犯罪的重要原因。婚姻的危机很容易使女性产生消极思想,使其感情上受到伤害,进而为改变自身处境铤而走险采取极端手段。此外,一些职业女性以贪污、挪用公款来满足家人、恋人甚至情人的物质需要,利用职务便利侵吞公款或私人财物等。

3、自身原因。女性有两个特性生理期,一是青春期,一是更年期,在这两个时期的女性易烦躁、易忧郁、易产生攻击行为。有些女性心理存在障碍自私自利,认识狭隘报复心理极重,因而在遇到冲突时,易采取极端的方式解决。还有一些女性爱慕虚荣、贪图享受、好逸恶劳,为了获取财物,她们常常利用工作,职务之便进行贪污、受贿、走私等犯罪或直接进行诈骗、盗窃等犯罪。此外,还有一些女性文化层次低、愚昧、无知迷信,缺少法律知识,进而走向了犯罪的歧途。例如女性相信法轮功能治病解难。

四、预防和减少女性犯罪

1、要加强法制教育。通过宣传、普及法律知识来强化女性的法律意识,增强女性自我约束、依法办事的能力,避免犯罪行为的发生。要大力宣传和认真贯彻《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社会各方面要认真全面履行。在针对家庭暴力方面我国到目前没有专门的法律来制止、规范家庭暴力,我国应当尽快制定有关方面的法律。加强法制教育,对于预防女性犯罪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法制教育,可以使她们分清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什么行为是受法律保护的,什么是法律禁止的,分清罪与非罪的界限,逐步养成守法意识,并懂得依靠法律来处理各种矛盾纠纷,学会运用法律来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依法律己,不行违法之事。

2、相互配合综合治理。各部门要统筹安排,相互配合,建立协调一致的管理机制和措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量涌入城市,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女性,而犹以年轻女性为主。所涉及的相关部门很多,其中主要有公安、工商、税务、城建、计生、劳动、妇联、教育、社区、居委会等。政府应加大管理力度,协调好各部门的配合支持。对外来务工女性居住相对集中的地区,社区居委会应同妇联、司法行政机关、派出所一同发挥职能作用,形成多种形势的宣传教育活动。工商、劳动、税务部门在保障她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的情况下提供帮助,使她们能尽早地解决就业、生活问题。农村乡镇、村委会、妇联也要及时掌握外出打工人员的基本情况,特别是女性外出暂住人员的暂住地、务工情况、生活状况、经济收入、婚育状况等,加强城乡沟通。各级妇联要充分发挥在保护女性权益方面的独特作用,指导解决她们遇到的各种问题,排解她们的心理压力,减轻她们的精神负担,真正成为她们的呵护神和贴心人。

3、加强管理,维护权益。公安机关是暂住人口的管理机关,既是社会管理的职能部门,同时又担负着打击各种违法犯罪的功能。在预防女性犯罪中更应承担起更大的责任,特别是应当从源头上控制女性犯罪的增长,以及防止卖淫、吸毒和艾滋病等性病的传播和漫延。对涉嫌强迫、容留妇女卖淫的违法犯罪要坚决打击,决不姑息。从根本上铲除社会丑恶现象,净化社会环境。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在保护合法权益上多做工作,真正履行职责,及时化解邻里纠纷和家庭矛盾。在调解无效的情况下积极引导受害者通过法律途径和司法协助解决矛盾,防止因矛盾的升级和激化而导致悲剧和犯罪活动的发生。

五、小结

总而言之,妇女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女性犯罪的上升趋势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女性犯罪在当今社会中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从某中意义上讲,女性犯罪率是衡量社会道德水平的标志之一。因此,研究女性犯罪的原因、特点、以及防治对策,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多管齐下,形成有效的措施,以期望对抑制女性犯罪产生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参 考 资 料】

1、谢岳、程竹汝著《法治与德治:现代国家的治理逻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梅传强著《犯罪心理生成机制研究》中国检查出版社2004年

3、金鑫:《家庭暴力下的女性犯罪研究》,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5年第六期。

4、高华:《浙江省女子监狱女犯调查报告》,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5第五期。

5、李傲:《性别歧视的界定》,载《河北法学》2007年第一期

6、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今日说法》相关报道

第四篇:犯罪学学期论文

学 期 论 文

浅谈邪教组织犯罪的预防措施

Introduction to cult crime prevention measures

摘 要

当今,邪教组织仍分布在我国各个地区,邪教组织以迷信、反对科学为主,危害着人民,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破坏了良好的社会秩序,更有可能危害国家安全。所以,对邪教组织犯罪的预防迫在眉睫,必须加强对邪教组织预防和惩治的工作,加强立法,提高对邪教组织犯罪的打击力度,还社会一个安定的秩序。

关键词:邪教、邪教组织犯罪、预防措施

近来山东招远市发生的血案备受瞩目,在麦当劳快餐店里一女子因拒绝提供电话号码而被6名邪教分子殴打致死。事后经调查,行凶的一行六人均信全能神,向别人要号码是为了发展教徒,殴打受害人时还称受害人是“恶魔”。

邪教组织犯罪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近二三十年来,随着世界性宗教热的出现,邪教活动再度活跃。从那些大大小小的邪教组织犯罪活动来看,邪教组织不仅极大的危害着公众的身心健康,还对安定的社会秩序、国家安全造成威胁。邪教组织大都罔顾法纪,有着秘密组织和基地,这样的存在对公众、社会、国家都像是一颗定时炸弹。所以,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对邪教组织犯罪的打击力度和预防措施。

一、邪教和邪教组织

(1)邪教的定义

中文“邪教”一词的“邪”来源于佛教概念附佛外道的定义,其中“邪”是用来称呼与正统佛教教义抵触的教派。这说明有正才有邪,要科学的界定“邪教”,还要从宗教问题谈起。

宗教以外的信仰,在我国表现为众神信仰,甚至鬼怪信仰,比如老百姓信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但就是这种信仰,让不怀好意的人加以利用,对传统宗教、传统信仰进行改造,或者加以扭曲,建立起自有的一套歪理邪说,或者干脆采取神魔恐吓、末世来临、神仙下凡等等绝不为正统宗教所齿的手段强力推行。“邪教”首先是一种“理论”,这种“理论”是对某个正教理论的抄袭,并随个人意愿的改变,对某个正教进行信仰移位,从而夸大创立者的功德能力,形成对创立者的个人崇拜。

在英文中,被认为最贴切“邪教”的词汇是“cult”。英文中的“cult”含有负面价值的评断,但其贬义色彩远没有中文邪教一词强烈。美国邪教研究专家精神健康研究师史蒂夫.哈桑对邪教的解说:“邪教四个主要元素:当四项在整体上加强人对教主的服从和依赖,即有可能是邪教组织,不是要以下各项项目齐全方算的是——行为控制、信息控制、思想控制、情绪控制。”

我国也从法律上给邪教下了定义,《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和利用邪教组织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邪教的定义:冒用宗教、气功或者其他名义建立,神话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迷信邪说等手段蛊惑、蒙骗他人,发展、控制成员,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

(2)关于邪教组织

从法律上关于邪教组织的定义可以看出,邪教组织是一个危害社会非法组织。各类邪教组织都有共同的特征:搞教主崇拜要求成员绝对的服从从而使教主拥有绝对权威和至高的权力;对每一个新入成员进行“洗脑”,向他们灌输异于正教的邪教思想;然后向教徒宣扬末世说,在教徒中造成恐慌,使教徒相信只有他们才能拯救世界;接着通过教徒大量敛财;最重要的是邪教组织都是明显的反社会、反传统道德、反人类,而且邪教都有严密的组织,一旦加入想要退出就会收到种种威胁。

二、我国邪教组织犯罪的现状和特征

(1)我国邪教组织犯罪的现状

在新中国建国以前我国就长期处于封建制度时期。建国以后,虽然经过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改造和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但因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加之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所以有些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传达受阻,使得一些地方人口受教育程度低,医疗和文化事业落后。伴随着缺医少药、无钱治病、文化生活贫乏,科学教育不普及,一些愚昧的、落后的、封建迷信、反科学的邪教组织便借此猖狂起来。

20世纪90年代前五年,是境外邪教组织渗入和由于我国“气功热”而形成的“功法”组织的前期,这个时候“法轮功”等邪教组织也随之产生。而后五年,这些邪教组织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公开进行活动,将其活动由地下转到地上,公开宣教,聚众“练功”,集体“护法”。并且“法轮功”在新闻媒体报道有关邪教组织的新闻后,公然组织教众围攻新闻机构、政府工作要地,给政府和新闻媒体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破坏了良好的社会秩序。

(2)邪教组织犯罪的特征

一是其复杂性程度高,包括组织成员的复杂性和邪教组织自身的复杂性。邪教组织的发展对象形形色色,成员复杂,有城市的,也有农村的,有发达地区的,也有落后地区的,有文化高的也有文化低的。再者其自身也复杂,邪教组织有历史上的,也有新创立的;有境外渗透的,也有“土生土长”的;有借这个宗教名义的,也有借那个宗教名义的;有以农村发展为主的,也有先发展农村后发展城市的;有发展特定人群的,也有全面发展的。这些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打击邪教组织犯罪的工作难度更大,但也从其复杂性看出受邪教组织危害的人群和地方多,加强防范措施迫在眉睫。

二是组织、犯罪方式隐蔽,虽然有一段时间邪教曾敢公开进行活动,但经打击处理后,邪教组织大都比较隐蔽。其联络都是通过主干人员进行的,并且单线联系,主干人员再将教众聚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见的就是纸币上印有一些邪教组织的经文和宣言,这样隐蔽的手法使得难以找出主要破坏人物,却又容易达到邪教人员蛊惑人心的目的。

三是具有煽动性,邪教组织往往充分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引起一定范围内的群众共鸣,煽动群众的反政府情绪。通过宣扬末世说,先在人群中制造恐慌,再以其所谓的教义煽动群众,使群众产生厌世心理,进而无畏的做些违法乱纪的事情。

四是其犯罪预谋性强,邪教组织头目利用一切机会,甚至互联网技术,对信徒进行精神控制,其宣扬的内容具有明确的暗示目的,也就是为了实现头目和骨干的犯罪目的。为了能与政府长期“斗争”做打算,举办各种培训班,发展新生力量,尤其重视发展未成年人。

五是其犯罪破坏性强。先从公众来看,邪教组织往往会宣扬其有救世治病的能力,哄的一些平民百姓放弃正常的科学治疗,要求民众心诚则灵,不看医生反而好的更快,但到最后却是害了无辜民众白白丢了性命,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其次,邪教组织宣扬世界末日,让相信的人认为生无可恋,不少人选择自杀,也有一些人认为世界末日来临,做什么都是白费,让工人不上班,农民不耕田,破坏生产关系,也破坏了一个又一个和美的家庭。再者有些邪教组织甚至聚众闹事,如“法轮功”曾聚众围着新闻媒体工作单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和公众,影响了交通,也会给人们心里造成不安。另外,如2002年6月,“法轮功”竟使用非法电视信号,攻击我国的鑫诺卫星,蓄意破坏无线电通讯秩序,公然践踏国家公法和行为准则,犯下了挑战人类文明的罪行。

三、预防和惩治邪教组织犯罪的措施

打击邪教犯罪的对策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由于邪教组织犯罪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千家万户的安危,预防和打击邪教犯罪应在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广大群众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贯彻全民参与的原则。

(1)加强有关邪教组织犯罪的立法工作,为打击邪教组织犯罪活动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据。

目前我国关于邪教组织犯罪的法律只是散见于不同的法律法规中。我国《刑法》第三百条规定“组织和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或者利用迷信破坏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这是从刑罚上对邪教组织犯罪的处罚,因为规定了一定刑罚所以也起到震慑的作用。

此外还有一些法律法规也做了相应规定,可以适用的。如依照《集会游行示威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依法对公共场所进行管理,依法对集会、游行、示威进行管理,对邪教组织扰乱公共秩序行为和妨害公共行为,依法进行处罚和处理。依照《人民警察法》依法行使职权,对邪教组织的犯罪行为和违法行为进行调查、侦查和其他职权活动。依照《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为了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维护宗教场所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对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抵制邪教组织渗透,宗教管理部门应做好管理活动,公安机关也应给予配合。

但是仅仅这些是不够的,这也正让“法轮功”等邪教组织钻了法律的空子,才在无法可依,无人敢敢管的情况下蔓延起来的。邪教组织本身是非法组织,但在目前尚无民政方面的注册法律,一些邪教组织利用气功研究会的名义注册登记,取得合法身份,公开活动。所以我国应该制定一部关于反邪教的法律,对反邪教的法律系统化,具体化,以便在打击邪教组织犯罪活动中更有力度。

(2)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双重着手。

首先,应持久的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开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的教育。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石,是人们认识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和理论基础,是反对歪理邪说封建迷信的思想武器。实践证明,只有当马克思主义唯物理论占据了人们的思想,那些封建迷信才不会乘虚而入。另外还要普及科学文化知识,铲除各种伪科学反科学思想滋生的土壤,也要大力开展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活动。各级政府应该采取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宣传科学文化知识,对于一些生老病死的自然现象自然规律要让群众了解的透彻,这样才能杜绝邪教法科学思想对公众的侵害。

还有就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这是打击和预防邪教犯罪,逐渐减少犯罪的物质基础。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平衡,这样才能保证人们的就业问题,减少失业率,也就减少了人们去犯罪的动力。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就有可能以必要的经费保障公安司法机关有足够的警力、先进的装备,能及时有效的打击和震慑邪教犯罪。

(3)提高民众协助公安机关打击邪教犯罪的积极性,并且做好帮扶工作,拯救受邪教蒙蔽的群众。

前面说到邪教组织犯罪的一大特征就是极强的隐蔽性,所以这个时候就要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这也需要公安机关有组织的举办各种社会活动,全方面的沟通与社会各阶层的联系,经常向民众通报邪教犯罪情况和公安机关工作状况,及时听取群众呼声,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以求得民众对公安机关打击邪教犯罪的协助和支持。

另外就是要做好帮扶工作,根据群众的反映,加强侦查工作,对受蒙蔽者做好思想工作,争取做到既解救受蒙蔽者,又能摧毁邪教组织的基地。

(4)推进公安机关的现代化建设,提高预防和打击邪教组织犯罪的能力。

为了有效的遏制日益猖狂的邪教组织犯罪,除有教完善的立法外,还应充分发挥公安机关打击犯罪的职能作用,加强公安机关的现代化建设,建立完整的公安工作机制,保证公安机关具有快速的反应能力。还要逐步实现公安装备现代化,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为了及时捕捉邪教组织犯罪信息及相关信息,并立即分析处理,迅速反馈,必须建立统一的公安指挥系统。

(5)关心弱势群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从邪教组织发展教众来看,邪教组织首先会将那些社会上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作为发展对象,比如说一些下岗人员,偏僻农村里的人,这些人的生活都有困难,最容易被邪教组织蛊惑。所以,政府应该多关心这些弱势群体,建立一套完善的保障体系,解决人们的基本问题,从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群众深刻理解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自觉的抵抗邪教组织那些迫害人们的思想。

[1] 史蒂夫.哈桑 参考文献

2000年 《释放束缚:使人们能够为自己着想》

[2] 黄风林 《论对邪教组织的预防和侦控措施》

[3] 于俊平、孙彬 《现代国外邪教犯罪研究与我国打击邪教犯罪的对策》

第五篇:犯罪学论文性别与犯罪

犯罪学考核论文:性别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级:电气091

姓名:杨庆旭

学号:2009060101

212010.4.18

摘要:自古以来,犯罪一词几乎只是作为相对男性而言,解释男性行为的。即便有极少数女性犯罪,也被定性为其具有男性特征。法律界一直缺乏对女性犯罪的关注。犯罪的性别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呗忽略。二战以来,随着女性参与和从事社会事务的机会不断增大,女性犯罪也在逐渐增多。但男女犯罪比率的差距依然差异很大。因此,我认为,男女的性别因素,对犯罪发生的频率、性质、心理和后果由着很大的关联。

关键词:犯罪,性别,差异,特征

正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犯罪现象呈现了许多新的规律的特点,而女性主义犯罪学也从上世纪末开始逐渐被提及和关注。社会的复杂性,导致了矛盾的多样性,进而滋生为犯罪。现代社会犯罪学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化、专业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由于性别差异而造成的犯罪差异的研究话题,越来越被社会学界重视。除了本身的高学术价值原因外,其还有很高的现实意义。早在1899年龙勃罗梭对女性犯罪人做人类学分析开始,就引起了有关学者们的注意。此后各国的犯罪学家、社会学家从各自学科的角度出发,对女性犯罪及男女两性犯罪的异同进行研究和探讨,其中德国犯罪学家汉斯,约阿希姆,施奈德在《犯罪学》一书中,就犯罪的性别问题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和深入的研究。我国法律界和犯罪学很多专家也对这方面有着不同的探讨。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不仅可以为按照社会群体的性别组织社会预防,而且也是贯彻刑罚个别化原则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必须用科学务实的态度,投入到性别因素对犯罪的影响的研究当中。

一、男女性别特征的对比

1,女性思考问题总是比较细腻,总是把能够想象的各种备选取方案加于比较,总是把影响自己决择的因素全部纳入自己理性的视野加于考量与权衡。因此她们的思考富有极强的慎密性。与此同时女性具有丰富的感情性,自然把家庭看得比较重。她们在做出行动之前总是把自己置于家庭的背景之中,总是思量自己的行为可能给家庭及其家人带来的各种得失。换句话说,正是由于女性的感性化使她们的行为更具有理性化。而男性总是在家庭与自己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一点在男性操持家务与教育孩子上面体现的尤为突出。也正是基于这种原因,家庭观念对男性的行为的约束力相对于女性而言较低,他们把自己的行为更多地放在个人感受上(比如酗酒)。而女性总能够在社会活动中更多地把关系放在规则之上,把爱护放在公正之上,把亲密放在个性的追求之上。因此女性总能够真正做到“三思而后行”。除此之外,女性的生理特征也是女性犯罪率低于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2攻击性,男性往往比女性富于攻击性

3支配,男性比女性更具有支配欲

4自信,男性具有较高的自信

5移情作用,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产生移情作用

6暗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暗示

二,各国男女犯罪比率的对比

在美国,从,1932年到1946年,女性犯罪从占犯罪总数的7.4%上升到10.7%。上世纪60年代开始,女性犯罪率不断上升,到1970年女性犯罪率已经上升到15.3%。1971年到1982年,美国的女性犯罪占总犯罪人数的比例一直处于22%~24%之间。不仅美国如此,俄罗

斯1997年女性犯罪占13.6%,到2003年就上升到16.6%。此外,一些发达国家如英国、日本等国家女性犯罪也在10%~20%之间。德国犯罪学家汉斯,约阿希姆,施奈德《犯罪学》中也有相关论述,他认为在当今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中,犯罪女性大致为罪犯总数的10%~20%,在发展家则是在3%~5%之间。

在我国,女性犯罪的比率大大低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1950年我国的女性犯罪只占犯罪总数的2%~3%。在改革开放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广泛就业和女性社会地位提高的同时,女性犯罪也开始逐步上升,犯罪种类涉及经济、杀伤、危害公共安全、性犯罪等方面。我查阅了近几年北京在押罪犯的人数。1996年北京关押的罪犯总数为16309人,其中女性罪犯所在比例为3.26%。2001年北京地区共关押罪犯总数为16919人,其中女性所占比例为5.25%。尽管女性罪犯比例有所上升,但男性犯罪的绝对数目远远高于女性。

三、男女犯罪形式的不同

传统社会中,犯罪无非表现为杀人、盗窃、强奸等形式。这类犯罪行为一般都是“时间短”、“强度大”、“效率高”的“体力活”。因此这类犯罪行为对犯罪实施者的生理素质要求比较高。自然女性无论是在体能上还是在体质上都不便于完成这项“危险而艰巨的任务”。近年来女性犯罪呈上升的态势,而主要体现在高科技犯罪、智能犯罪领域,这也从侧面说明这一点。

随着女性参与和从事社会管理事务的机会不断增加,女性职务犯罪也在不断增多,且在全部职务犯罪中占据了相当的比例。

四,男女犯罪特点和犯罪因素的比较

从统计结果看,男犯和女犯为了钱财犯罪均占第一位,说明目前为了钱财的物欲型犯罪仍然占绝大多数。

据了解,1998年女性犯罪类型前十位分别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盗窃抢劫、运输贩卖毒品、组织卖淫、拐卖妇女儿童、诈骗贪污贿赂等。2008年女性犯罪类型前十位分别是运输贩卖毒品、故意杀人、抢劫故意伤害、组织引诱卖淫、利用邪教组织破坏国家安全、诈骗拐卖妇女儿童等。

对于一种犯罪来说,犯罪目的可能只有一个,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犯罪人的主观恶性程度。由于男女两性在心理特点、思维方式、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男女两性的犯罪目的也有所不同。犯罪目的不同将直接导致犯罪类型、作案手段以及作案地点的选择等方面的差异。目前以盗窃罪为主的财产犯罪是男女犯罪人最主要的犯罪行为。犯罪目的多是谋财,其犯罪手段均是以暴力手段非法抢劫他人的合法财物。值得注意的是,女性犯罪的暴力性越来越接近男性犯罪,但与男性有所区别的是,由于女性体力不足,实施暴力抢劫时多有同伙相伴,很少单枪匹马作案。女性犯罪占第一位的是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卖淫和性淫乱是近几年女性犯罪的主要类型。透过现象看本质,目前之所以犯卖淫和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的女性犯罪人这么多,主要是因为卖淫行为本身是一种无经济投入、且拥有高额回报的特殊行为。正是为了满足赚钱发财的欲望,卖淫现象不仅屡禁不止,而且越来越猖狂。

和男性犯罪不同,女性犯罪表现出了鲜明的性别特点,比如,“利他性”、“顺从性”等等。职业女性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及不良现象时,更容易因为感情、虚荣心或性格弱点等因素失去正确把握自身的能力。

女性犯罪既有令人同情的一面,也有给社会、家庭和个人造成严重危害的一面。因此,如何降低女性犯罪的发案率,应当引起各方面重视。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一般的预防性对策外,有关部门还应针对女性职务犯罪的特点,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与男性职务犯罪不同的是,女性犯罪往往体现出“利他”、顺从、多情的特点

因为女性耐心、细心等特质,女性犯罪更具长期性和周期性,体现出“蚂蚁搬家”、“细水长流”等特点

畸形婚恋是导致女性职务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减少女性职务犯罪的发案率,应该从社会和家庭两个层面寻找“药方”

由于受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女性在生活和工作中较男性要担当更多的角色与责任,加之女性天生较为脆弱与敏感,使其更容易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因此,首先要在家庭环境与氛围上给予女性更多的关注与关爱,要充分肯定其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恤她们的辛劳;其次,在社会层面上,应该弘扬正确的婚恋观,这样才能确保女性在人生的道路上健康顺利地发展。

五、男女犯罪的心理差异

1,爱慕虚荣、贪图享受心理成为女性犯罪的第一犯罪心理

根据对琼山监狱1998年7月——2008年7月所收押女性罪犯的分析,女性犯罪呈现出四点明显心理特点,其中爱慕虚荣、贪图享受心理成为女性犯罪的第一犯罪心理。

近年来女性犯罪除故意杀人与伤害居高不下外,贩卖毒品抢劫、盗窃、拐卖妇女儿童以及组织卖淫等以获取利益等犯罪也不断增加。女性参与犯罪人数越来越多,年平均增长14%,涉毒犯十年平均每年增长65人,年平均增长88%。

女性犯罪比例:一,侵占财产的犯罪比例增多。二,涉黄涉毒比例较多。

三、贪污贿赂罪增多。

四、故意杀人居高不下,这些女性罪犯大多数是因为虚荣爱慕心理,向往一些高消费生活,当缺乏经济条件时就以非法手段来谋取所致。

2,脱贫急功近利的心理成为女性犯罪的第二大心理

据介绍,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可避免出现了城乡差距的矛盾,表现在社会行为上,农村女性犯罪人数越来越多。根据琼山监狱近十年来关押女性犯罪情况表明,城镇户口女性罪犯人数近占总人数的20%,而农村户口人数罪犯占总人数的80%。对他们来说,生存的条件还有地域环境制约已经成为女性犯罪原因之一,有部分农村女性向往外面精采世界,渴望过有钱生活,一心想摆脱贫困现状。在我省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一些女性一方面苛求脱贫,一方面又无资金无文化无纪律,近十年来,琼山监狱关的押女性罪犯,无业人员年增加41%,他们为了追求所谓的幸福,变急功近不择手段拐卖妇女儿童,他们普遍将目光瞄准农村妇女儿童,然后以几千元甚至几百元,将其拐卖给所谓经济人,更有甚者,以色情为诱饵事实诈骗和抢劫。

3,盲目听信男人心理成为女性犯罪的第三大心理

据介绍,市场发展外出打工人聚增,这部分犯罪人群中共同犯罪人数称呈大幅上升趋势,主要是交友不慎,盲目轻信他人和依赖男人的犯罪。这些年来女性罪犯属于共同犯罪占总案犯38%,犯罪前他们主要从事以体力劳动和服务型劳动为主的工作,这些在城市女性,大

多租住廉价出租屋或在厂区集体宿舍,收入少生活艰苦,为了多赚钱往往轻信老乡朋友依附他人,没有主见容易上当受骗,甚至为了牟利不惜以身试法。

4,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成为女性犯罪的第四大因

女性罪犯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从琼山监狱女性罪犯分析情况看出,大专以上占押犯总人数3.8%,文盲达到30.5%,小学初中文化达到70.7%。这充分说明女性罪犯受教育程度很低,由于文化水平低自我判断能力差,缺乏理想和目标,只顾目前不想将来,有些女性甘愿堕落追求物质享受,以致走上犯罪道路。

参考文献:

女性犯罪心理因素》《当前犯罪主体的性别特征分析》《犯罪心理学》《《犯罪学》

下载犯罪学课程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犯罪学课程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犯罪学参考书目

    犯罪学参考书目 1、 吴宗宪著,《西方犯罪学史》(第二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第一版。 2、 严景耀著,《中国的犯罪问题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8月第......

    《犯罪学教案》

    2013/1/31 第 1 页 共 49 页 本章引例 2003年3月,浙江大学应届毕业生周一超参加嘉兴市秀洲区政府招收9名乡镇公务员的考试。经笔试、面试,周排名第八。4月1日体检,周被检查出......

    犯罪学总结报告

    总结报告 本调查问卷一共设计了十一道题目,包括单选和多选题,总共有二十五份有效答卷,以下是对答卷所做的简要分析。 一本次调查男13人,占全部比例的52%,女12人所占比例为48% 二......

    犯罪学课程设计介绍

    犯罪学课程设计介绍一、课程定位 犯罪学既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犯罪学对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预防等内容进行深入研究,运用法学、社会......

    犯罪学教学案例

    案例 刘某,女,1979年出生致聋原因不明,在聋校读至四年级时因父亲病逝退学,家境困难,刘某试图找份工作供妹妹继续上学,后来在街上遇到一聋人(同案),在交谈时同案告诉刘某,可以带她去......

    犯罪学作业 2

    犯罪学作业 一.请结合社会失范理论论述我国流动人口犯罪的原因及治理策略 答:社会失范字面意义为没有或失去社会规范。在社会学中,主要指人们对什么是适当的社会规范的理解存在......

    犯罪学作业1

    犯罪学视角下的中国维稳 所谓“维稳”主要是指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 一是打击和控制犯罪,二是排查化解社会矛盾和纠纷。 一、中国维稳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

    犯罪学读书心得

    《论犯罪与刑罚》书评 摘 要:贝卡里亚是刑事古典学派的创始人,其著作《论犯罪与刑罚》对后世刑法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本文中,笔者在对贝卡里亚及《论犯罪与刑罚》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