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教案》

时间:2019-05-13 12:02: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犯罪学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犯罪学教案》》。

第一篇:《犯罪学教案》

2013/1/31

本章引例

2003年3月,浙江大学应届毕业生周一超参加嘉兴市秀洲区政府招收9名乡镇公务员的考试。经笔试、面试,周排名

一、犯罪学的概念

是关于犯罪的科学,包括犯罪的本质属性及其特征、犯罪变化和支运行基本规律,犯罪产生的原因以及打击和预防犯罪的对策的学科。

二、犯罪学的研究对象

1、犯罪现象,指一个国家在某一时期内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包括犯罪的本质属性及其特征、犯罪变化和支运行基本规律、犯罪行为、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辩证关系等。

2、犯罪原因,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与演变的各种因素,包括犯罪根源、特定社会历史阶段上犯罪升降变化的原因(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犯罪主体和犯罪的相关因素和条件等。犯罪原因是一个多元的、多变量的动态系统,是犯罪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3、犯罪对策,指为减少和预防犯罪的发生而采取的社会性与专门性的综合治理措施。其主要内容:构建治理犯罪的基本理论;进行犯罪预测;研究犯罪主体及其各自的职责、总结推广治理犯罪的措施和经验;研究如何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体系。

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 在抨击封建主义专制刑罚的野蛮、残酷与黑暗的同时,提出新的刑罚主张,尤其是提出现代刑法所确认的三大原则:

1、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2、罪刑相适应原则;

3、刑罚人道化原则。

对这一学派理论的简单评价:对封建特权和罪刑擅断进行无情的批判,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同时,所提出的三大原则具有重要意义。

贝卡利亚简历:

贝卡利亚16岁进入帕维亚大学攻读法律专业,于1758年获得法学学士学位。

其后他参加了经济学家彼得罗·韦里组织的进步青年小团体—拳头社,就是在这个社团的那段时间,在与朋友们的讨论中,他撰写了那部不朽著作—《论犯罪与刑罚》,奠定了其刑事古典学派创始人的地位。

23岁加入“拳头社”,于1763年3月到1764年1月写出了《论犯罪与刑罚》。1768年被授予米兰宫廷学校的政治经济学教授,1771年被任命为最高经济委员会顾问,几年后又担任了财政法官,接着又接受了朱塞培二世的任命,领导国务委员会 1月28日,公安人员将卢建平抓获归案,并从其住处查获盗窃而来的女性内衣共计619件。经法医鉴定,卢建平患有“恋物症”(俗称“恋物癖”),是指在强烈的性欲望与性兴奋的驱使下,反复收集异性使用的物品。卢建平案发时具有部分刑事责任能力,根据刑法规定,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广东省中山市 纪初发展起来的应用生物学方法研究犯罪的理论。犯罪人类学与狭义的犯罪生物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不同。

当代犯罪生物学的主要流派:内分泌失调理论、染色体异常论和人种论。(1)内分泌失调理论

这是20世纪20年代由迪·杜里奥首先提出来的。

其基本观点:内分泌是人体无管腺体的分泌物,它对人体起调节作用。当内分泌失调时就会引起人的某些行为异常,甚至实施犯罪行为。(2)染色体异常论

这是1965年由英国女学者帕特里西娅·雅各布斯首先提出来的。其基本观点:人的染色体异常容易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认为犯罪行为的发生是犯罪人的染色体与正常人相比异常的结果。

染色体是动植物细胞核内载有遗传基因的物质。有两种类型: 常染色体:控制除性别遗传之外的所有遗传特征。性染色体:控制性别,决定人和动物的性别。

正常人的每个细胞中包含46个染色体,分为23对,其中22对是常染色体,1 对是性染色体。正常人的配合形式是: 男性:X Y;女性:X X 染色体异常:X Y Y,这指一些人的性染色体数量多于正常数量,其中较常见的是男性的染色体多一个,即多了一个Y。

3、当代西方犯罪心理学

这是从与犯罪有关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来研究犯罪原因的理论。这一学派有很多分支流派,主要有:不适应理论、判别交往论、智力低下理论、精神分析理论、挫折攻击理论和犯罪人格论。(1)精神分析理论

这是由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弗洛伊德(1856—1936年)首先提出来的。他通过分析人的人格心理结构来说明犯罪的原因。

其基本观点:认为人格(或人的精神结构、心理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

“本我”:指“潜在的我”。“自我”:指“现实的我、实在的我”。“超我”:是从“自我”中分裂出来的、道德化了的“自我”。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心理中的三个层次即“本我”、“自我”和“超我”能保持平衡,人格就能健康发展,否则就会导致精神病,或产生犯罪。(2)挫折攻击理论

这也是从心理角度分析犯罪原因的一种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当个人的动机行为受挫折后,就会产生攻击和侵犯性反应,从而引起犯罪。在攻击下,人们一般的反应可能有三种:

与古代西方一样,我国古代也没有形成犯罪学,只是涉及犯罪的概念、犯罪产生的原因及对犯罪的处罚、预防和治理等犯罪学问题。

(一)犯罪概念方面

1、李悝:“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

2、《墨子·经说上》:“罪,犯禁也”。

3、庄子:“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二)犯罪原因方面

我国古代思想家在这一方面的探索极为丰富,涉及人性、政治、法律、经济、财产和人口等犯罪原因。

在人性方面有性善论、性恶论。

墨家认为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铺张浪费,造成人们“饥寒并至,故为奸邪”。

韩非子认为“欲利之心”才是犯罪的根本原因。“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即“衣食足,思淫逸”。

3、犯罪惩处、预防方面

影响深远、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

1、替天行刑、替天行道

2、以刑去刑

3、以德去刑

4、德刑并用

二、犯罪学在旧中国的传播

1922年:刘麟生最先翻译《犯罪人论》。

1934年严景耀代表作《中国的犯罪问题和社会变迁的关系》(芝加哥大学博士论文)

三、新中国犯罪学的形成与发展

★本章思考题

1、简述犯罪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2、简述犯罪学的学科体系。

3、当代西方主要的犯罪学理论流派有哪些?各有哪些内容?

(1)权利侵害说:费尔巴哈。认为:犯罪的本质是对权利的侵害,刑法的任务是保护权利并保障公民的自由。对于不作为犯罪,此说缺乏说服力,因为此犯罪主要是一个义务违反问题。

(2)法益侵害说:毕伦鲍姆认为,犯罪的本质是对刑法所保护的一定利益的侵犯。

(3)规范违反说:宾丁:规范论。认为犯罪在实质上是侵害了法益,在形式上违反了规范。迈耶:文化规范违反说

(4)义务违反说:夏弗斯塔茵(5)社会伦理规范违反说

2、马克思主义关于犯罪本质的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指出:“犯罪——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和法一样,也不是随心所欲地产生的。相反地,犯罪和现行的统治都产生于相同的条件。同样也就是那些把法和法律看作是某种独立自在的一般意志的统治的幻想家才会把犯罪看成是单纯对法和法律的破坏”。

这个犯罪本质的定义有四层意思:(1)犯罪是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

(2)犯罪是“孤立的个人”进行的反抗行为。(3)犯罪和现行的统治都产生于相同的条件。(4)犯罪不单纯是对法和法律的破坏。

三、犯罪现象的概念 在犯罪学,有二个层面:

表层:犯罪是严重背离一个社会的国家所确立与倡导的主流社会规范的行为。深层:犯罪是严重侵犯一个社会绝大多数人共同利益的行为,而其具体内涵根植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所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刘文成教授:(《犯罪学—犯罪现象·原因·对策》,群众出版社,2001年,占整个刑事犯罪人员总数的年,而到了代年上升代为以后,青少年犯罪则高达,已成为危害社会治安的严重问题。

(5)犯罪主体改变。首先表现在年龄结构上,即青少年犯罪的比例不断增大。在青少年犯罪中,低龄化趋势也比较明显。尤其是近几年来,不但14-18岁的未成年罪犯所占比例不断上升,而且14岁以下的儿童犯罪案件也屡甚至见不鲜,时有手段残忍、情节恶劣的少年儿童杀人、抢劫、绑架等犯罪发生。

(6)流窜犯罪突出。流窜犯罪并非一种罪名,它是犯罪分子利用时间延伸性和空间广阔性,实施犯罪活动的一种运动犯罪形式。在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新形势下,全国人、财、物大流动,特别是流动人口大量增加。与此同时,改革中各种新的管理制度一时不能完善,社会控制间隙增大,诱发犯罪的因素增,给流窜犯罪活动提供了可利用的空隙,流动人口中流窜犯罪分子也开始增多。

(7)农村犯罪逐年增多。由于当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新旧体制更替,新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转换以及农村人口年轻化和流失学生的增多“,劳动力过剩”,人口素质 低,文化生活贫乏,宗教迷信活动盛行等因素的作用,特别是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和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中存在的与现实社会总体发展不相适应的因素,决定了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农村的犯罪仍然将逐步增多。

3、犯罪特点

指犯罪现象所表现出来的、发生于加害—被害、犯罪人—被害人互动过程中的个别或一般的特殊性或共同性。如某一阶段的某种犯罪的普遍而大量的发生等。

4、犯罪规律

犯罪规律是指犯罪状况的变化、犯罪行为的实施和犯罪主体的条件等诸多关系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或者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犯罪变化发展的一般趋势或必然倾向,即犯罪的流量、流向的一般运动过程。

犯罪规律是最深层次的犯罪现象。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犯罪状况和犯罪特点,并通过后者体现出来。

如犯罪现象必然律、犯罪现象依存律、犯罪现象概然律和犯罪现象饱和律等。

二、犯罪现象的属性(特性)

1、历史性;

2、阶级性;

3、社会性;

4、法律性;

5、时间性;

6、空间性;

7、因果性。

性犯罪等。

(8)按有无犯罪历史记载分,有初次犯罪与重新犯罪等。

(9)按犯罪行为承担责任的主体分,有自然人犯罪、单位犯罪和国际犯罪等。

二、犯罪现象的结构

所谓犯罪现象的结构是指一定国家或地区在相应时期内的用以综合反映犯罪状况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一)犯罪数量结构

这是反映犯罪程度轻重和司法机关办案能力和水平的结构。该结构主要有三对表示数量的概念。

1、犯罪数量和犯罪率(反映犯罪程度轻重)

犯罪数量是指一定地区和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的犯罪总量。可用犯罪案件数和犯罪人数表示。

犯罪率是指一定地区和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的犯罪数量与同期总人口数之比,通常按万分比计算,计算公式为

犯罪数

犯罪率(0/000)= —————— ×10000 0/000

总人口数 犯罪率也可用两种数据表示:

一是犯罪案件数与总人口数之比;二是犯罪人数与总人口数之比。对于现实中的犯罪数量,有两点应注意:

(1)犯罪数量的明数和暗数

犯罪明数:即官方统计数。指实际发生并经正式立案而纳入司法机关统计的犯罪数量。犯罪暗数:又称黑数。指虽已实际发生,但由于种种原因未经正式立案并未经纳入司法机关统计的犯罪数量。

犯罪暗数又可分为绝对暗数与相对暗数两种。

绝对暗数,又称绝对犯罪隐案数,指虽然已实际发生,但尚未被被害人以及社会所觉察和识别,或者无法回忆起来而未纳入 统计的犯罪数量。

相对暗数,又称相对犯罪隐案数,指虽然已实际发生,并且已经被被害人以及社会所觉察和识别,但因被害人、知情人等不报案,或者因公安司法机关接报案后不给予立案因而未能纳入统计的犯罪数量。

犯罪明数

犯罪案件的实际发生数 {

绝对暗数

犯罪暗数{

相对暗数

2、立案数与立案率(反映犯罪程度轻重)

立数案指一定地区和时间内(通常为一年)的犯罪案件的立案总量,即犯罪明数。

立案率指一定地区和时间内(通常为一年)的立案数与同期总人口数之比。一般以每万人中的立案起数来表示。其计算公式:

立案率(起/万)= 立案数 / 总人口数 × 10000 0/000

3、破案数与破案率(反映了司法机关办案能力与水平)

破案数 指一定地区和时间内(以年、季度、月为单位)的侦破犯罪案的总量。

破案率指一定地区和时间内(以年、季度、月为单位)的破案数与同期立案数之比,一般以百分比表示。

破案率()= 破案数 / 立案数 × 100

问题:破案数和破案率反映了司法机关办案能力与水平。但2011年公安机关取消这二个一直以来作为公安机关考核成绩的重要指标。其原因何在?

(二)犯罪类型结构(反映性质不同的犯罪发生情况)

这指犯罪现象总量中不同犯罪类型的比例关系。不同类型的犯罪有不同的结构,它的主要特点是层次性。比如犯罪的基本类型分为财产犯罪、经济犯罪、性犯罪、杀伤犯罪等;但经济犯罪这一基本类型犯罪又可分为走私贩私罪、偷税漏税罪、侵犯知识产权罪、金融诈骗罪、非法集资、非法吸纳公众存款罪等等。

三、犯罪现象的主要构成要素(犯罪行为、犯罪人和被害人)

1、犯罪行为

指行为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当受严厉处罚的有意识的客观外在活动。也有学者认为,犯罪行为是指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受到刑罚处罚或者必须进行社会监控和矫治的行为。

2、犯罪人

指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违法犯罪行为以及其他严重的越轨行为,应被采取矫治措施的人。

3、被害人

广义:指受到包括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在内的外力损害的人。

狭义:指自身的合法权益被他人的犯罪行为所直接侵害的自然人、单位和国家。它与犯罪人相对应。

本章思考题

1、如何理解犯罪学中的犯罪概念与刑法学中的犯罪概念的不同?

2、犯罪现象有哪些基本属性?

3、犯罪现象有哪些分类?

4、简述犯罪现象的结构及其各要素。

5、简述犯罪现象的构成要素。

3、犯罪人会选择防范意识薄弱,对抗能力低的侵害对象。

四、逃避处罚律

指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总是设法逃避社会发现和惩处的规律。因此,犯罪人总是企图规避法律制裁,寻找适合的安全系数较高的犯罪方式和手段来达到目的。

1、避开行政管理与治安防范相对严密的地段或部门。

2、避开法律界定清楚的犯罪类型。

3、避开法律惩罚严厉的犯罪方式。

本章思考题

1、犯罪规律的含义是什么?

2、犯罪增长的变化规律有哪些?各自的基本内容

是什么?

3、犯罪行为运行的规律有哪些?各自的基本内容

是什么?

2004年2月23日,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大学6幢317号宿舍发现4具男性尸体,经查死者是该校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的4名学生,唐学礼、杨开红、邵瑞杰和龚博。云南省公安厅和昆明市公安局在之后的现场勘查和调查访问后认定,4人的同学马加爵有重大作案嫌疑。而此时马加爵已失踪数天。

2004年4月24日,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故意杀人案一审作出判决,马加爵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此案案发后,得到了来自社会的巨大关注。

人们对马加爵的犯罪原因进行探讨。随后,全国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健全。

(3)对犯罪公正及时的惩罚,有助于增强社会成员守本份的优越感,以及增强社会的疑聚力。

2、犯罪存在与发展的作用,这又体现如下几个小方面:

(1)犯罪存在与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集体所存在的缺陷,从而为社会的改良指明了方向。

例如:2012年2月开始的“三打二建”。作为服务于“平安广东”和“幸福广东”的有力保障,2012年1月6日,在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上,广东在全国率先提出2012年要组织开展以“打击欺行霸市、打击制假售假、打击商业贿赂,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市场监管体系”为内涵的“三打两建”、建设幸福广东的活动。

(2)犯罪的状态与变化趋势,是检验现行刑事政策和制定的法律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客观标准。

(3)犯罪存在与发展,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剌激人类社会技术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为犯罪行为以及社会群体把某些行为视为犯罪行为并作出相应反应的过程。

2、社会反应的分类

依据作出反应的不同,有社会群体、新闻媒体、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等反应。

本章思考题

1、如何理解犯罪行为的概念?

2、如何正确犯罪行为的特征和构成要素?

3、应如何辩证理解犯罪行为的价值?

5、它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

二、犯罪人的类型

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犯罪人进行鉴别、比较之后,再根据其相似特征而划归的犯罪人群落。犯罪人类型的通常分类

1、以犯罪人生物、生理为标准,可分为男性罪犯与女性罪犯;少年犯、青年犯、中年犯和老年犯。

2、以犯罪人实施犯罪的手段为标准,可分为暴力性罪犯与智力性罪犯。

3、以犯罪人实施犯罪的需要倾向和动机为标准,可分为淫欲型犯罪人、贪利型犯罪人与游戏型犯罪人。

4、以犯罪人的精神状态是否正常为标准,可分为常态犯罪人与精神异常犯罪人。

5、以犯罪人反社会的强度为标准,可分为初犯、偶犯、再犯、累犯和惯犯。

6、以犯罪人的组织形式为标准,可分为个体犯罪人、团体犯罪人、集团犯罪人与法人犯罪人。

7、以犯罪人实施犯罪时的情绪状态为标准,可分为激情犯罪人与预谋犯罪人。

8、以犯罪人实施犯罪的行为性质为标准,可分为政治罪犯、经济罪犯、涉外罪犯和综合型罪犯。

三个小时过去了,讯问还在继续。我对张平说:“你知道吗?被你掐死的那个女人是黑龙江省的,她有男人,还有两个读书的孩子。她家里非常贫穷,为此才出来谋生,挣钱,养家„„因为没有挣到钱,她今年春节都没有回家。你为了区区钱财,就杀害了这个可怜的女人。”

听到这里,张平浑身微微地颤抖起来。他眼圈红了,低下光头,泪珠开始扑簌簌地往下掉。

等了一会儿,张平说,他毁了两个家庭,犯了死罪,假如被判处死刑,这是他的报应,罪有应得。他身体非常健康,平时感冒都很少,他要求被执行死刑后,把身上的零件——心、肝、肺、肾等都通通卖掉,把所得的钱赔付给那女的家人,他死也瞑目了。他有父母、妻子和孩子,他对不住家人。他的父母都已经七十多岁了,需要有人照顾,他不能尽孝了。他的孩子还在念书。孩子们是杀人犯的后代呀,这将影响孩子们一生。他希望家人尽快把他忘掉。

张平又开始流泪,啜泣。突然,“啊——”一声,他发出一声撕心裂肺般的哀号。这次讯问在张平的号啕大哭中结束了。

二、犯罪人的特殊属性:反社会性与亲社会性的统一

犯罪人的反社会性是指犯罪人的人格中所呈现出来的与社会法律规范、伦理准则等相悖的品质和倾向。

这些品质和倾向是: 错误的信念体系;具有歪曲的需要结构或者需要的满足经常处于挫折状态;自我意识发展的欠缺;具有不良的性格特征;不良行为方式或者生活方式的习癖化。犯罪人的亲社会性是指犯罪人的人格中所呈现出来的与社会法律规范、伦理准则等相一致的品质和倾向。

案例:于某一年半来“辛苦工作”,不仅“工资”每月按时交给妻子,“奖金”和“加班费”也时不时地上交,被妻子称为“模范丈夫”。然而,这位“模范丈夫”却背着妻子在山东省胶南市制造了三十多起入室盗窃案,案值10万余元,“工资”“奖金”都是他的偷盗所得。

据介绍,30岁的于某于2006年和妻子来到胶南市。因妻子照顾孩子,全家只能靠于某每月1000多元的工资维持生计。为养家糊口,于某决定“搞点外快”。2006年8月5日上午,他窜到公司附近的一户居民家盗窃了2000元现金和一枚价值千余元的金戒指。他感觉找到了发财捷径,干脆辞职做起“职业独行大盗”来。

于某知道妻子最恨盗窃之徒,就想出个蒙骗妻子的办法:每天按公司上班时间出去,“下班”回家总装出副疲劳不堪的样子;每月到发工资的时间,就用赃款当工资交给妻子,有时还交“加班费”和“奖金”。妻子见丈夫“辛勤工作”,逢人便夸他是“模范丈夫”。今年3月2日上午,于某窜到隐珠办事处大荒村李某家中盗窃时被抓获。于某被抓后,他的妻子才知道他这一年半来的所作所为。

本章思考题

1、简述犯罪人的概念和类型

2、如何理解犯罪人的属性?

与犯罪人关系密切的被害人和与犯罪人是亲属关系的被害人。

3、以被害状态以及被害可能性为标准,有潜在被害人、正在被害人和已经遭受了不法侵害的人。

4、以犯罪被害人的意愿为标准,有自愿型被害人和被迫型被害人。

5、以被害的责任为标准,有无责任的被害人、有一定责任的被害人和属于罪犯的被害人。

6、以犯罪被害人的心理原因为标准,有贪财型的被害人、轻信型的被害人、情欲型的被害人、粗暴型的被害人、抑郁型的被害人和习惯型的被害人。

本章思考题

1、简述被害人的概念、分类。

2、犯罪被害人的特征有哪些?

3、如何理解被害人与加害人之间的互动性?

二、犯罪原因的特征

1、综合性;

2、社会性;

3、系统性;

4、复杂性;

5、动态性;

6、等级性。

2、贫穷与犯罪

3、失业与犯罪

4、人口与犯罪

二、政治因素与犯罪

1、阶级斗争对犯罪的影响

2、政治体制弊端与犯罪(1)权力过于集中;(2)政治运作过程缺乏透明度;(3)权力运行缺乏监督

三、文化因素与犯罪

1、文化的含义及犯罪的文化原因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社会制度、文学艺术、音乐美术、哲学、历史、宗教和科学技术等意识形态和劳动成果。

人类社会文化形成于各民族的不同文化背景。这就使得不同背景下的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善恶标准和道德容忍度,使其对行为的价值评价殊异。特别是,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边缘,会出现因文化标准不同的行为冲突。

案例:

1985年,美国加州桑塔蒙尼卡海岸,一名美籍日本妇女携二子跳海自杀,后她本人获救。洛杉矶检察厅在起诉书中,认为该日妇犯了“ 家庭。

这类家庭会促使未成年人的子女形成不良人格甚至犯罪人格。

3、贫穷家庭与犯罪

指经济状况不好、生活供给不足的家庭。

这类家庭的成员 犯罪成本明显低于富裕家庭成员,因而反社会的倾向更易被唤起。

二、社区与犯罪

社区指因生活地点与活动范围的临近以及相互熟悉、交往频繁而形成的社会局部环境。

1、社区的功能

(1)生产互助功能;(2)守望相助功能;(3)思想教育功能

2、不良社区环境与犯罪

不良社区环境与犯罪之间的关系:(1)可诱发和纵容犯罪行为;(2)给犯罪活动以可乘之机;(3)往往导致犯罪活动的流行。

三、学校环境与犯罪

1、学校教育在人成长中的作用(1)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2)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3)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的教育;(4)对学生进行法制的教育;(5)对学生的教育纳入当地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规划。

2、不良的学校环境与犯罪

两者的关系:不良的学校环境也是犯罪诱因之一。(1)忽视德育教育;

(2)存在“淘汰”或“放水型”的不良教育;(3)教育方法失当;(4)学校管理失当;(5)流失生增多。

本章思考题

1、简述犯罪社会原因的概念和特征。

2、犯罪社会原因中的宏观因素有哪些?

3、犯罪社会原因中的微观因素有哪些?

本章引例

福建省南平市2010年“3·23”杀人案疑为蓄意行凶。

福建省南平市公安局副局长徐京平在24日晚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经过公安机关全力侦查,“3·23”恶性杀人案件犯罪嫌疑人郑民生因感情挫折,悲观厌世,遂蓄意行凶杀人。公安机关以涉嫌故意杀人罪依法向检察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郑民生。3月23日7时20分左右,在福建省南平实验小学门口,犯罪嫌疑人郑民生连续砍伤砍死13名小学生,目前已有8名孩子死亡,5名孩子受伤。

2、老年犯罪

三、智力与犯罪

近代启蒙主义者认为,智力低下与犯罪的发生呈现正比例的关系。但现在这种观点受到质疑和批评。

三、法律意识与犯罪

1、法律意识缺失

2、法律意识扭曲

本章思考题

1、犯罪的个体原因的概念和特征?

2、犯罪的个体原因有哪些?其中决定方面是什么?

至于社会风气、观念、学说、制度、风俗等人文气象,则属于可能构成犯罪的社会原因或文化原因的诸因素。

二、犯罪自然环境因素的特征

1、原生性

犯罪的自然原因之所以为“自然”,就在于就特定的犯罪及其主体而言,它们均属先验地存在的自在之物,即特定个体所无法选择与抗拒的“天时地利”。人们不可能消除这种“自然”,而只能防止其他因素与之结合而形成足以滋生犯罪的情境或触引、推导犯罪的合力。

2、关联性

一般来说,导致个体犯罪的原因不外乎社会、自然、心理和生物四大因素,即环境因素(社会一自然因素)和主体因素(心理一生物因素),犯罪正是在环境因素的背景下,经由主体因素的内在导引、融发而爆发的。而环境因素,特别是自然环境因素,要臻达“犯罪原因”的程度,必须借助若干中项,逐步渗透、浸延,始能形成一股合力,摇身一变而成“原因”。

3、具象性

无论是特殊空间这类一望可知的具体的自然环境,还是城、乡差别这类人文地理,乃至于诸如昼夜周期、季节周期、自然周期和社会周期这类时间性的事实,都是可视或可测定的具象存在。

程度上的相关性。

妇女在例假期间常因生理反应而出现心请烦躁、易受刺激、偏于嫉妒、易于疲劳等身心现象,并出现神经质性的举措失常等等心理一行为反应,社会性冲突亦因之有所增加。经验和统计都表明,此

时犯罪的女性明显增多。一般来说,女性实施店内行窃、放火、杀人,以及妨害公务等行为与经期具有重要关系。

在大约一月复始一次的生物节律低潮期,人的心理易于出现烦躁不安、情绪低落、悲观失望、判断力和理智减弱等等失常现象,此时亦易发生越轨 行为。特别是从事驾驶车船、铁路调度以及医疗卫

生等需要全神贯注工作的专业人员,稍有懈怠便可能造成事故。

犯罪与气温、气压和湿度以及日月的阴暗圆缺等因素均具有一定的关系。

四、季节周期与犯罪

在四季差别分明的地带,犯罪随季节交替而出现的涨落曲线最为明显。正像昼夜反差与犯罪发生频率的反差成正比一样,四季中冬、夏两极对于犯罪的涨落影响最大,春、夏与秋、冬交替,即换季之际次之;就罪种而言,性犯罪和暴力犯罪等受内在的生命力制约的侵犯人身的犯罪,受季节影响最为明显,财产犯罪、妨害公务犯罪等侵犯物权或政权的犯罪次之。

统计材料表明,强奸等性犯罪率每年从三、四月开始递升,六、七月间达至顶峰,八、九月渐次下降,十一月后降至最低;杀人、伤害等暴力犯罪也呈现类似的涨落交替规律。

盗窃、抢劫等财产犯罪的季节曲线与上述两类犯罪截然相反,一般冬季为高峰期,夏季次之,春、秋季最少。一些有关气候与犯罪的经验研究表明,气温低的寒带地区多发财产罪,而气温高的热带地区则多发侵犯人身的暴力犯罪。

五、自然灾害时期与犯罪

在社会控制机制处于常态运作下,犯罪率一般会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曲线变化,但是当自然灾害突然发生的时期,这种相对的自然状态会被破坏,犯罪率有所增加,尤其是掠夺性、财产性、渎职性犯罪,可能出现短暂的犯罪高峰期。犯罪的高发区。

(5)国、边境地区常系走私、贩毒和抢劫、间谍活动的频繁之地。

(6)僻远的矿山、工厂区。这类地区由于远离城市,缺乏文化娱乐活动和消遣场所,甚或存在着男多女少的人口比例的非正常失调,居民闲暇时间无法打发,便常常诉诸酗酒和嫖赌行为。同时,这类地区又兼具城、乡交接地带的某些特点,而使得流氓、伤害等犯罪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7)城市死角。所谓城市死角,指都市中具有触引、便利或隐匿犯罪的有利环境、社会控制力所不及的空间,如立交桥桥洞、地铁、梯间、转角、厕所、窄小的胡同或里弄,以及贫民窟、公园、流动人口聚居地等等待殊空间。这些空间因其特殊的地理因索而常常沦为案件多发地带。

地铁常常是贩毒、卖淫者的理想交易场所,也是“暴走族”之类的“非行”少年的寻衅滋事之地,至于无人值守的自动电梯间,亦常发生抢劫、绑架和谋杀案件。此外,城市居民上班家中无人值守之时,亦常易发生盗窃案件。

二、农村地区与犯罪

农村地区可分为城市外围的农村环境和边远的农村地区,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环境和内地农村环境,一般农村环境和集镇农村环境。

在这些区域,犯罪率不同,犯罪高发的类型也不同。在边远农村腹地,传统性犯罪较为常见。在集镇农村地区,犯罪率高于边远农村地区。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环境,涉及的制假造假方面的经济犯罪接近于城市犯罪,但侵犯人身的犯罪率远比边远农村地区要低。

本章思考题

1、犯罪的自然环境原因的概念和特征?

2、犯罪的自然环境原因有哪些?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

一、犯罪被害因素的概念和分类

1、概念

指诱发或者强化犯罪行为产生、变化的被害人自身因素、被害的社会因素和被害条件的总和。

2、分类

包括被害人自身因素、被害的社会因素和被害条件。

二、有关犯罪被害因素的理论

1、个人被害因素理论

2、生活方式暴露理论和日常活动理论

3、被害人化理论

诱发加害人对其实施犯罪行为的作用模式。

4、斯德哥尔摩模式

指补救害人基于生命、安全、前途和声誉等方面的严重威胁而出现了创伤性的心理倒退,从而使其与犯罪人之间的关系由敌对转化为融洽的一种“不打不成交”的特殊作用模式。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犯罪被害因素?

2、犯罪被害因素有哪些类型?

3、如何理解被害人与加害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4、犯罪被害人与犯罪 人的互动模式有哪些?

案例讨论:2009年10月8日凌晨,罪犯林文栋伙同同案被告人王江、赵国福、杨胜才、李青松(均已判刑)在租来的蓝色别克凯越轿车上共谋抢劫后,即由赵国福驾车在贵州省贵阳市市区寻找作案目标。

当林文栋等五人驾车行驶至贵阳市延安西路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门口时,发现被害人高某和李某(两人系来自毕节的青年法官)在人行道上行走,便商定停车对二人实施抢劫,并进行了分工。

林文栋、王江上前踢打高某,高某反抗并欲逃跑。赵国福见状上前拦住高某,林文栋、王江分别持随身携带的猎刀朝高某的腰、背部及大腿、臀部等处捅刺,致高某左侧股动静脉断裂造成失血性休克死亡。林文栋、王江、赵国福、杨胜才、李青松劫取高某、李某的现金人民币1700元,后驾车逃离现场。

被公安机关抓获归案后,民警发现5人其实并不缺钱,他们为的只是好玩刺激。当天5人租了一辆别克商务车后,先在一家酒吧喝酒,喝到次日凌晨,出了酒吧就开车在街上到处逛。到了高院门口,看到高某两人。因看不惯两人走路姿势,遂决定实施抢劫。5人还交代,他们准备逃到杭州玩几天后,再想办法逃到香港。

2012年5月8日法院审理后认为,林文栋结伙采用暴力手段劫取他人财物,致人死亡,其行为已构成抢劫罪。在共同犯罪中,林文栋是起主要作用和罪行最为严重的主犯。

问题:分析本案的犯罪原因有哪些?为什么?

案例讨论:

短短几年时间,一个曾被劳教的农村青年——王文光(1981年生)成为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头目,并当上村委会主任。

从2005年开始到2012年,以王文光为首的黑社会性质组织,在山东省莒南县汀水镇周边地区打砸抢,成为破坏当地生产、生活秩序的一颗“毒瘤”。王文光犯罪组织从发展到壮大,恣意横行7个年头。2012年2月,莒南县法院对王文光等29名被告人涉嫌犯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寻衅滋事罪、非法拘禁罪、敲诈勒索罪、抢劫罪、窝藏罪一案作出一审判决,以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寻衅滋事罪、敲诈勒索罪、非法拘禁罪数罪并罚,判处王文光有期徒刑十三年。王文光初中一年级时辍学。此后,结识了一些辍学的“问题”学生,他们从家里偷钱,凑在一起学成年人抽烟、戴墨镜,三五成群溜冰,去录像厅看电影。1999年的一次群殴中,王文光为表现给“大哥”看,与对方打得头破血流。事后,王文光因寻衅滋事被劳教两年。

劳教出来后,回到汀水镇的王文光,如鱼得水。他经常跟王廷涛等人玩在一起,几个人都曾因抢劫、盗窃被劳教过。在电影里“结拜”情节的熏陶下,王廷涛、王开磊、王文光、王俊、王发波、王泽鑫六人结拜为“把兄弟”,按年龄大小排位置,每个人肩膀上都文着龙

虎狼头。后来,王文光又吸纳了吴仕杰等11名两劳释放人员及社会闲散青年加入团伙。结拜之初,王文光就因胆子大、脑子活、点子多、会笼络人心在团伙中树立了威信,很快当了“老大”。

为了发家致富,王文光想到了“黑社会”经常干的事——收保护费。首先,要求建筑市场 的老板交保护费,然后,到2010年,他和手下先后垄断了肉鸡、兔子、生猪、草莓、校车接送、麦子收割、高速公路供料等多个市场。通过垄断集市市场,王文光的“原始”积累达到了几十万元。他多次组织手下外出旅游,并用这些钱赌博、吸毒、放高利贷。2007年春天,汀水镇王家沟村选举村主任。村里有人对王文光开玩笑说“你能行”。王文光说,当时“自己也想当官,过过官瘾,以后好揽活”。于是决定竞选村主任。

怎么当这个村主任?王文光采取的办法是贿选。他派手下十几个兄弟挨家挨户送钱,每户一百,全村419户,花了好几万。这还不够,他还在酒店里摆下五桌酒席,一拨一拨地请村里人来吃席,一直吃了三四天。

选举的结果自然是王文光当选村主任。王家沟村1000多口人,跟王文光同姓的家族占一半多,王文光得选票1000多张,反对票仅几十张。有了村主任“光环”,他更加为所欲为。

讨论:王文光等人犯罪原因有哪些?为什么?

分析:有政治、经济和文化(文身、宗族等);也有学校、家庭和社区方面的原因。

案例讨论:陈磊和蔡靖在辽宁省朝阳市本来过着让人艳羡的生活。2005年,这两个80后的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双双来到朝阳市社会保险局工作,在工作中互生好感并结婚。后来,他们在市区繁华地段买了一套高档住房,还有一辆POLO私家车。陈磊家和蔡靖家都家境不错,双方的父母经常贴补小两口的家用。二人结婚以来,作为丈夫的陈磊特别疼爱妻子蔡靖。朋友们都特别羡慕蔡靖有这样一个体贴的好老公,羡慕他们有着如此幸福美满的生活。

看似美满的生活也会有不如意的地方。陈磊和蔡靖分别在朝阳市社会保险局的信息科和退休人员管理中心工作,两人都希望能升职。他们平时在工作上十分努力,彼此还经常帮助对方解决工作上的难题,他们的能力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同,二人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2010年10月份的时候,单位内部进行调整,实行竞聘上岗,两个人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希望能借这次机会充分展示一下自己并在竞聘中取得成功。经过很长时间的准备,两个人十分自信地参加了单位的竞聘。然而这次竞聘两个人都失败了,强烈的挫败感让这对从小没有经历过什么风雨的年轻人一时难以接受。

陈磊足足为此郁闷了一个月,而蔡靖更因此对单位产生了不满,她觉得自己是单位里最努力的,可是单位却忽视了她,而比她能力差很多的人却竞聘成功,当上了科长、副科长,真是不公平。

很快,年终的评先选优工作又展开了,结果还是一样,他们两个人都没有被评上。

从出生、上学、工作、结婚,一路走来没有遇到什么挫折的蔡靖面对这样的事实有些无法接受,她觉得单位辜负了她,没有给她应得的东西。

蔡靖开始心理失去平衡,对工作失去信心,觉得在工作上自己没有什么前途了,于是,埋藏在心底多年的一个愿望开始变得强烈起来——拥有100万元现金供自己随意支配!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她将自己的计划告诉了丈夫,并要求丈夫帮助她完成更“宏大”的犯罪计划。陈磊听后甚是震惊,可他最终还是同意帮助妻子。

2011年3月,夫妻二人在社保系统中虚增了六个人的退休信息,成功套出了17万余元的养老保险 金;2011年4月,二人更是肆无忌惮地一次性虚增五十名退休人员信息,套取养老保险金185万余元。蔡靖终于达到了自己拥有百万现金的梦想。

2011年6月,陈磊和蔡靖再次共同犯罪,他们虚增了15名退休人员,套取养老保险金59

万余元。至此,二人已经疯狂套取养老保险金280余万元。

2011年8月,距离陈磊和蔡靖最后一次套取养老金一个多月后,社保局工作人员发现一名参保人员无法缴费,仔细查档发现这个参保人已经退休并领取养老金了,社保局立刻开始着手调查此事,陈磊和蔡靖案发。

问题:陈磊和蔡靖最主要的犯罪原因是什么?

案例讨论:家住重庆北部新区的李某今年35岁,2011年11月上旬,未婚的她参加了某电视台的一个征婚栏目。电视录制结束后,她把自己的身份信息留给了栏目组。

“你是李某吗?我在电视上看到的你。”大约10天后,李某接到了一个电话。节目播出后,她每天都能接到十几个类似内容的电话。

“我叫周强,今年33岁,在某市工作,希望和你认识。我过几天要到重庆出差,不如见面再说。”

周强比李某小两岁,原本她是想拒绝的,但电话里周强很真诚,她也不好再拒绝。挂电话时,周强给李某留下了QQ号码。

几天后,周强又和李某通过几次电话,在QQ上两人也聊了几回,周强的网名叫“铁血柔情”,李某发现周强说话轻声细语的,很有涵养。

李某对周强开始有些好感,但还有一点让她很疑惑。

“不要给我主动打电话,我的工作性质比较保密。”每次聊完天,周强总会这样叮嘱她。电话里李某几次想问清楚,但都被周强回绝了,两人商定等见面时再说清楚。

“车子买了这么久还没见影子,别墅逛了五六个楼盘也没见影子,寄来的银行卡账户还是冻结的,现在又让我拿2万元给一个没见过面的朋友„„”李某越想越怕,自从认识周强后,他除了给自己这些“空头支票”外,其他什么都没给,反倒是自己为周强花了近8000元。北部新区分局的民警经过侦查,很快抓获了周强,并印证了李某的猜测。落网后周强承认,他根本不是国安局的,名字也都是虚构的。他叫李立,重庆綦江人,初中毕业,曾因抢劫、诈骗、盗窃三进宫,在和李某交往前的几个月,他才出狱。问题:分析本案的犯罪原因有哪些?为什么?

案例讨论:40多岁的李繁,多年的“江湖生涯”使她期盼人生的新转机。于是,她瞄准了当今社会人们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青睐,扮演起厅局级干部的角色。

2007年至2008年间,李繁通过关系在香港注册成立了“中国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委员会”、“中国农村经济委员会”(下称“农经委”)。2007年底,“农经委”在有关部门注册了英文、中文域名,成立了自己的网站。李繁雇人专门维护,在网站上打出“农经委”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牌子,并在网页显著位置悬挂国徽标志,在“农经委”负责人一栏下面擅自挂上了国家领导人的名字,她自己的名字则放在中央领导的后面。

从此,李繁到处吹嘘自己的地位,承诺能够给人解决事业单位编制,能够审批很多项目。李繁的亲朋好友为求做官发财纷纷前来投奔,李繁则以“农经委”领导人的身份明确表示,缴纳5万元至15万元不等的资金就可以成立“农经委”分会,成为国家事业单位,在解决事业编制的同时,还可以获得中国农业科学院批准的农业项目,进而获得项目资金支持等等。

很快就有十几人送钱给李繁,随后被“批准”成立了“中国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生态环保委员会”(下称“中环委”)等“农经委”下属分会。2010年7月21日,李繁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2011年10月10日,李繁因诈骗罪被北京市一中院判处有期徒刑十四年。问题:分析本案的犯罪原因有哪些? 为什么?

案例讨论:杨苹,1961年生,四川人,大学文化,因涉嫌受贿罪于2011年6月2日被逮捕。

检察机关认定,杨苹于2004年至2008年,在担任北京市财政局经济二处处长期间,明示并收受一些单位为其办理的美容卡进行个人美容消费,金额共计人民币38.9万元;于2009年至2011年案发前,在担任该局农业处处长期间,在一些单位报销个人美容消费发票,并将报销款据为己有,金额共计人民币16.9万元;于2010年上半年,利用其在实施农业项目中有权对外聘任会计师事务所的职务便利,直接确定由北京一会计师事务所负责该项目,并收受该所负责人给予的贿赂款人民币15万元。她把受贿来的钱卡都用在了美容上。杨苹到案后供述,“我从2005年开始在一家女子会所消费,但费用太高,不是我这种收入水平的人可以消费得起的。后来我在跟一些预算单位的财务负责人聊天的时候,就明示或暗示他们我喜欢去女子会所消费。”

问题:本案杨苹最主要的犯罪原因是什么?为什么?

前、犯罪中、犯罪后的罪前罪中罪后预防。其特点是不限于犯罪发生之前的预防,还包括犯罪中的阻遏措施和犯罪发生后的惩罚与改造方法。犯罪预防的科学涵义。所谓犯罪预防,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消除或者减少犯罪产生的一切原因和条件,防止、阻遏(è)犯罪行为的发生,减少乃至根治犯罪现象,对全体社会公民所采取的一系列防治措施体系及其控制过程。

二、犯罪预防的特征

1、预防犯罪的主体是国家和社会,而不仅仅是国家刑事司法机关。

2、犯罪预防的对象是全体社会公民,而不仅仅只是具有犯罪危险的行为人。

3、预防犯罪的目的是防范、减少与根治犯罪。预防犯罪的目的是力图通过消除和减少犯罪发生的一切原因和条件,防止、阻遏犯罪行为的发生,减少和根治犯罪现象。

4、预防犯罪的措施是一系列的对策体系。

由于犯罪是一个综合的社会问题,诱发促成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是一个系统,它不仅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问题,而且还涉及到具体行为人社会化过程中的家庭、学校、社区环境等方面的问题,除了这些客观因素外,还有主观生理和心理因素。因而预防犯罪的措施不应该是单一的,或者是某几项措施的简单相加,而应该是一个多环节、多层次的对策体系。

5、预防犯罪是一个控制过程,它不仅表明防治犯罪的对策体系需要在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挥出整体大于部分的综合预防功能,而且表明对犯罪现象和犯罪行为的防治需要一个艰苦的过程才能实现目的。正因为如此,预防犯罪工作尤其是防治犯罪体系的设置与实施,必须符合系统科学的控制论原理。

三、犯罪预防的地位

犯罪预防是我国犯罪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解决犯罪题的治本之策,是整个犯罪研究带有根本性和战略性的重大课题,在犯罪学学科体系、社会实践与理论研究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首先,从犯罪学的学科体系及其结构内容来看,犯罪学主要研究的是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和犯罪预防。

其次,从现实的打击犯罪的实践来看,任何加重刑罚的办法和任何形式的“严打”斗争,均不能从根本上治理犯罪,只有将打击与防范工作结合起来,标本兼治才能实现理想的效果。

最后,研究犯罪预防是我国犯罪学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目的在于通过产生犯罪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分析,提出根治犯罪的理论、政策、措施、方法,建立、健全预防犯罪的科学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防止犯罪的发生。思想、文化等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犯罪行为的发生是主客观因素的综合产物,只要寻找出发生犯罪的原因、进而相应地采取措施,就能有效地控制、破坏或消除形成犯罪的原因与条件,便可以减少或防止犯罪现象的数量和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社会互助原理

社会互助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乃至社会主义社会等,渊远流长的人类历史长河足足能够证明这一点。尤其是在当今这个高度文明、高度发达、高度现代化而又十分脆弱的人类社会,社会化大生产的分工起来越细,也就更能体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这个社会互相准则。

三、自我保护原理。

可以说,自我保护抵抗外来力量袭扰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也是每个人的本能。对待犯罪也是这样,从整体上讲,社会上的犯罪现象在危害或威胁着每一个社会空间和角落,以及每一个生活在这个空间的人,犯罪的泛滥是太家所不愿看到的。这种威胁说不定哪一天就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甚至威胁到自己的生命。倘若这样,每一个受害者又都会奋起抗争和抵御,从而加强自身的保护。

四、平等竞争原理

人类社会中的互助和竟争是并行不悖的,对于任何一个自然人来说,离开了人与人之问的相互协助就将无法生存,同样离开了相互之间的竞争也不会很好地生存。当然,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否则不仅不会很好地生存,甚至会导致争斗和互相残杀。从某种意义讲,不平等的竟争是导致和产生犯罪的总根源,因为它扰乱着社会秩序,破坏着社会的平衡机制。

平等竟争能使人们步入一个健康的竞争状态,这种状态巩固着社会的平衡机制和平衡秩序,不仅不会导致犯罪,而巨在客观上还起着预防和控制犯罪的积极作用。

二、犯罪预防体系的依据和内容

(一)犯罪预防体系的依据

犯罪原因不外是客观社会原因和主观心理原因两大块。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存在是由社会原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综合作用的结果,犯罪作为一种人的行为则是行为人犯罪心理(包括生理、心理等)的外化。

根据量变、质变规律,犯罪行为人一般是从不良行为到违法行为再发展到犯罪行为的运动轨迹,针对社会管理失控和个体心理失控的程度,采取防范、制裁与惩罚改造的专门性预防措施,做到层层设防,以实现对社会行为人尤其是不良和违法犯罪人的控制。

(二)犯罪预防体系的内容

通说认为:犯罪预防体系应该是由社会预防、心理预防、治安预防、刑罚预防所组成的有机和谐的系统。

三、犯罪预防体系的特点

四道防线犯罪预防体系,即由上述社会预防、心理预防、治安预防和刑罚预防所组构成的犯罪预防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一)有序性

(二)层次性

社会预防、心理预防、治安预防、刑罚预防不仅是有序的,而且是有层次的。对于消除整个犯罪现象而言,社会预防、心理预防是最根本的、最一般的预防措施。

(三)动态性

动态性是系统保持平衡的源泉。犯罪预防体系要想保持防治犯罪的高效益,必须是针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罪因结构呈现出动态的随机的能动性反映。

(四)整体性

整体性是系统的生命及最大外显特征。社会预防、心理预防、治安预防和刑罚预防从预防对象的全体到个体,从预防措施的一般到专门,从有序衔接到层次相连,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由此可见,社会预防、心理预防、治安预防符合系统原理,是一个较为合理的犯罪预防体系。

企业、事业单位的自我管理和自我保护的形式参与预防犯罪活企业、事业单位自我管理和自我保护的具体形式主要有:

在法律和政策规定的业务和职责范围内开展经营和业务活动;建立健全工作纪律和经营管理制度; 加强对本单位职工和工作人员的管理和教育,经常开展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本单位的治安保卫意识和工作,建立单位治安保卫组织 和人民调解组织,健全治安保卫制度‘积极协助公安司法部门调查和处理本单位内部发生的违法犯罪案件。

④公民个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防卫

公民作为社会的主体,有责任以其实际行动参与犯罪预防活动。公民个人参与犯罪预防活动的具体形式是: 遵守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自我约束;增强自我防卫意识和能力,采取必要的财产保护和人身保护措施以及报警求助措施,减少被害的可能性;要勇于与犯罪行为做斗争。

(5)文化传播媒介

2、社会文化和社会规范传授与学习的主要内容

(1)道德规范。道德规范的传授与学习应当包括如下层次:道德的教育与学习,如世界观、责任感、良心感、羞耻心教育与学习;美的观念与情操的教育与学习;劳动观念与劳动技能教育等。通过学习,把它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准则和人格的核心。这种社会文化和社会规范的传授与学习过程,就是人格的基本道德的教育与学习尤为重要。

(2)法律规范

(3)社会习俗、行为模式

(4)科学文化知识

3、大力开展心理卫生工作和心理健康咨询活动

(二)自我修养——人格的自我养伤和完善

1、加强自我修养

自我修养是指个人在正确的自我观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检点、修正和完善的主观活动。

2、善于自我调节

自我调节是人凭借自我意识和内在的自我调控机制而进行的自我克制和缓冲。

三、变态人格的矫治

如何使明显偏离正常的人格——变态人格恢复正常。

(一)物理疗法(理疗)

物理疗法是利用药物或其他手段,对患者进行身体上的侵入,以达到心理矫治目的治疗方法。物理疗法包括化学疗法、电痉挛疗法、心理外科手术、维生京疗法、睡眠疗法(用电流或药物刺激,使思 者连续睡眠)等。

(二)精神分析疗法

(三)行为疗法

对变态人格者或反常行为者要采用心理学技术、药物或器械,个别给以惩罚或强化。行为疗法包括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消退训练法等

(四)人本主义疗法

人本主义疗法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这治疗必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上进行。人本

主义疗法包括思者中心疗法、存在疗法、现实疗法等。

(五)生物反馈疗法

生物反馈疗法就是使思者能够控制和获得有关自身某一生理过程的连续信息,并进行强化或奖励这样一个过程。

(六)认识领悟心理疗法(中国心理分析)

2、专门性

犯罪治安预防依靠专门的社会控制力量来进行。这种专门的社会控制力量,在我国,主要是拥有行政处置权的治安行政管理部门。

3、有效性

犯罪治安预防工作做好了,便可以直接减少犯

罪的实际发生,使一定时问、一定区域内的犯罪数量明显降低。这种预防犯罪的有效性,使犯罪治安预防在犯罪预防体系中历来都是备受重视的部分。

(三)犯罪治安预防的分类

按照犯罪治安预防的规模把它分为犯罪的宏观控制和犯罪的微观控制两类。此外,犯罪的技术预防作为辅助措施,为 罚的罪犯不愿或不能再次犯罪。刑罚预防主要表现为国家立法机关、审判机关以及监狱机关的设刑、量刑和行刑活动。

2、功能:

(1)传达刑法禁令,规范公民行为。(2)引导社会心理,制止犯罪冲动。(3)减少再犯机遇,改善犯罪心理。

二、刑罚预防的主要内容

1、犯罪心理的矫治

2、犯罪习性的矫正

本章思考题

1、犯罪预防的概念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2、犯罪预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是什么?

3、犯罪预防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4、犯罪预防的分类有哪些?

专家探讨:女性犯罪原因分析与预防

“母性”和“女儿性”缺失:女性犯罪深层原因

女性犯罪的原因很多,因个案而异。有的属于文化素质低、法治观念淡薄,有的属于精神空虚、寻求刺激,有的属于贪图享乐、希望不劳而获,有的属于追求不合法的“爱情”„„

应该说,有些原因用来分析男性犯罪同样成立。那么,女性犯罪和男性犯罪最大的不同是什么?这还要从女性的性别特征、心理因素上来分析。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巫昌祯认为,女性有两种天性,一个是“母性”,一个是“女儿性”。“母性”和“女儿性”从根本上说都是美好的力量,女性走向沉沦,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丧失了这种“母性”和“女儿性”。而导致“母性”和“女儿性”丧失的原因,大多与感情因素有关,与女性的成长经历有关。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高鸿钧和心理学专家毕金仪也不约而同地提及这个因素。他们认为,女性天生情感细腻、丰富,爱好浪漫和幻想,渴望纯真的爱情和温馨的亲情。一旦女性的成长经历遭遇挫折和坎坷,受到刺激或伤害,就可能留下心理阴影,导致女性心理因素甚至性格特征发生变化。比如家庭不和睦,父母闹离婚,遭遇暴力性侵害,在单亲家庭中成长„„这些都对女性性格特征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女性一旦缺失了“母性”和“女儿性”,性别特征就是有缺陷的,严重的很可能就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情感因素是很多女性犯罪最初、最基本的动因。来自实务部门的调查同样印证了这一点。深圳市检察院的调查显示,女性面对情敌极易丧失理智。据办案检察官反映,深圳近年来发生的多起女性杀人案件之中,感情纠葛是犯罪起意的主要动因,而且被害人多为与丈夫有暧昧关系的“小三”。

据北京市石景山区检察院检察官介绍,女性情感因素导致犯罪的比重较大,即使在女性职务犯罪案件中,基于母爱、情爱而引发犯罪者也占有较大比重。

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为情所困。当极端的情绪堆积在内心的时候,女性应该怎么排解? “社会多给予她们人文关怀显得尤为重要。”深圳检察官余宏文说,“当她们的感情出现纠结时,单位、家庭和社工组织应主动跟上,引导她们有效疏缓情绪。同时,要多通过一些公益活动体现社会对于女性的关爱,不要让她们感觉孤立、甚至绝望。”

毕金仪建议,社会设立更多的渠道疏解女性情绪,而女性朋友应该多进行心理咨询,学会控

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及时化解、转移不良情绪。

社会化预防:研究女性心理特征

女性是家庭的纽带,女性犯罪对家庭乃至社会的负面影响无疑是长期而巨大的。预防和减少女性犯罪,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巫昌祯建议,提高女性整体素质,增强法治观念。加强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女性的文化素养。针对女性犯罪的特点,开展符合女性心理、生理特点的法治宣传教育,使女性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解决问题。“及时化解家庭矛盾,有效预防家庭暴力也很重要。” 加大对侵害女性权益行为的制裁处理,及时调解各种纠纷,防止“民转刑”案件的发生。针对个别家庭存在的婚外恋、包“二奶”和家庭暴力等不良社会现象,及时进行调解和干预,防止因家庭纠纷引发刑事犯罪案件。高鸿钧认为,必须坚持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依法妥善处理女性犯罪案件。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从有利于悔过自新的角度作出量刑处罚。还要注重对女性罪犯的心理矫正,避免其重新犯罪。毕金仪则呼吁建立社会保障机制,为女性就业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禁止对女性就业予以歧视性待遇,保证女性在就业方面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使女性就业、生活有保障。她还建议,重点加强对宾馆、饭店、舞厅、KTV、发廊等场所的监控,随时掌握与发现女性犯罪的苗头。要充分发挥妇联、工会组织的作用,对外来女性开展多形式、多方位的教育与服务,从而达到遏制与减少女性犯罪的目的。

综合治理社会治安是涉及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和各个部门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要有各级 党政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和协调。

2、明确了综合治理的力量问题

综合治理不能只靠某个部门、某些人或某种力量,而是要综合各个部门,动员各种力量依靠全社会,使各行各业的人都来关心和参加综合治理社会治安的活动。

3、明确了综合治理的手段问题

治理社会治安不能用单一的手段,而必须要针对违法犯罪的不同层次、不同情况,综合运用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文化的、教育的、行政的、法律的等多种手段实施治理。

4、明确了综合治理的对象问题

综合治理的对象是一切破坏、危害和影响社会治安的不安定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各种违法犯罪现象及其产生、诱发和助长违法犯罪的因素。

5、明确了综合治理的目的问题

综合治理不只是为了解决某时或某地的违法犯罪问题,而主要是通过处理犯罪、改造罪犯和挽救失足者,预防和减少犯罪,以实现社会风气和社会洽安的稳步好转,保障社会生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总之,综合治理社会治安的基本特点就是它的“综合性”,即组织、动员各种力量,运用各种手段,从各个方面来治理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

二、综合治理的提出及其客观依据

(一)提出

199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同年3月2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 立足于改造。这就是说,只要不杀头,都要给出路。出路就是改恶从善,办法是改造罪犯成为新人。我们完全相信在依法予以惩罚的前提下.通过教育和劳动等手段,可以把犯人改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材。

上述四个环节相互关联,前后衔接,环环相扣,协调统一,构成了我国综合治理社会治安的系统工程和“测”、“防”、“处”、“改”的工作网络体系.它们之间只有侧重点的不同,没有根本目的分歧、决不能人为地将各个环节割裂开夹,更不能把它们对立起来。

本章思考题

1、综合治理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分别是什么?

2、如何正确处理“预测”、“预防”、“处理”和“改造”之间的关系?

第二篇:犯罪学论文

网络犯罪的概念,特征,发展趋势及控制

对策分析

学生姓名 代长江 学

号 6051213310 班

法学17-3 指导教师 赵山星

网络犯罪的概念,特征,发展趋势及控制

对策分析

【摘要】 网络犯罪是指行为人在网络空间内,以计算机网络为犯罪工具或者攻击对象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网络犯罪作为与网络的产生和发展相伴而生的一种现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必然有新的发展。这主要表现为: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将更加严重,网络诈骗犯罪会愈演愈烈,网上贩毒将发展迅猛,针对网络银行的犯罪将不断增多。对此,必须站在全球化的视野上,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防控。

Snippet :Cyber crime refers to the person in the network space, based on computer network crime tools or serious anti-social behaviour of a target.Network crime, as with the network suffers from the co-existence of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 kind of phenomenon, must be the new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The main performance i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crime will be more serious, Internet fraud crime will be intensified, online drug will develop rapidly, the crime of the network bank will rise.To this, must stand on the global perspective,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control and prevention.【关键词】 全球化网络犯罪特征态势对策

当今世界,全球化已经成为受各个领域重视的一种社会现象,并成为各国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重要命题。可以预料,在21世纪的现代社会,全球化将以更为明显的态势,以其在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多维表象而为世人所接受。网络是全球化发展的产物,是经济一体化的典型表现手段和形式,全球化的进程将深刻影响互联网业的发展。网络犯罪作为与网络的产生和发展相伴而生的一种现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必然有新的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全球网络安全问题以每年30%的速度增加,平均20秒钟就会发生一起黑客事件,目前全世界约有80%的网站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安全隐患。在全球范围内,除原有的计算机犯罪频频发生外,其他新型的网络犯罪如网络赌博、网络诈骗也在蔓延。网络犯罪与其他犯罪交织在一起,对各国的主权、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在这种背景下,对网络犯罪及其控制对策予以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网络犯罪的概念

网络犯罪(cybercrime)是随着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概念。20世纪90年代,网络从狭窄的部门应用扩大到公众领域,成为个人和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不仅如此,网络的普及和发展还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强劲的动力,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政府上网、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虚拟社区这些新生事物不断发展,网络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然而,科技总是一个两面性的事物,网络在为人们提供便利、带来效益的同时,也使人类面临着控制网络犯罪的新问题。关于网络犯罪的概念,可谓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网络犯罪是对计算机犯罪的另一种称谓。[1]还有学者认为网络犯罪是指行为人在网络空间内,以计算机网络为犯罪工具或者攻击对象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2]笔者基本赞同后者的观点,但需要补充的是,网络犯罪不是刑法专业的一个具体罪名,而是一类罪名,属于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类型。

络犯罪与计算机犯罪有相同之处,比如行为人都以计算机为工具。但二者毕竟是不同的事物,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为:首先,网络犯罪是一种犯罪的新形态。一般而言,新经济形态会带来新的经济犯罪。网络犯罪正是经济一体化、网络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从历史的角度考察,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生产方式,而生产方式的物质形式与其社会形式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历史演进的根本动力。在西方学者阿尔温•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和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以及奈斯比特的《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向》等著作中,人类社会的历史被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农业社会(或称前工业社会),第二阶段是工业社会,而现阶段则处于信息社会(或称后工业社会)。托夫勒最近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农业社会是在地上挖、种植各种农产品;工业社会是往地下挖,挖出原料,生产出产品;而网络社会是在地表上,用有线或无线的通讯网络,以终端机连接起来,人类的疆界被打破,是“四海为家”。

农业社会展示了农业犯罪的一些特征,主要是以暴力犯罪和偷盗犯罪为主;工业社会犯罪,主要是以工业特征如组织化、集团化犯罪为主;而网络犯罪是由于新的经济成分诞生,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产生的一种犯罪,是在传统犯罪的基础上“孵化”出来的一种新的犯罪类型。说它是一种“孵化”或者叫“衍生”,因为从历史上看,有些犯罪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本质上是一样的。但是,由于新经济成分的产生,会出现新的犯罪类型,如“盗窃”,在农业社会里有,工业社会里同样有,网络社会里也会有。但是,有些犯罪却是过去没有的,如证券犯罪在农业社会是没有的,是在证券市场建立之后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还有,从研究犯罪历史思路上看,犯罪动力由体力逐步转化成智力,犯罪原因由单一逐步转化成综合,犯罪的类型由传统暴力犯罪、财产犯罪逐步转向科技犯罪、“知识”型犯罪。

网络犯罪则是在计算机犯罪基础上“孵化”出来的,因为计算机发展迅猛,广泛为经济服务,而经济发展要求建立网络,网络正是由这种需求而构造起来的。它使经济得到更为迅速发展的同时,又给社会带来了负面效应———网络犯罪。其次,网络犯罪必须在特定的空间内实施。网络犯罪常常发生在特定的场所———网络空间内,有人称之为“虚拟空间”、“赛博空间”或“第五空间”。行为人通过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和调制解调器进入网络空间,以特定的程序非法侵入他人的计算机系统,或者对他人计算机中的数据进行篡改,或者侵犯他人隐私,或者进行电脑诈欺,或者制作、复制病毒妨碍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根据美国学者爱德华、A•卡瓦佐和加斐诺•莫林的观点,网络空间,又称赛博空间(cyberspace)是指计算机网络化把全球的人、机器、信息源都连接起来,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社会生活和交往空间,它区别于现实的生存生活空间,是一个没有客观实体的世界,是一种数字化的虚拟空间、精神生活空间和文化空间。赛博空间代表的是为数众多的可以被远程访问的计算机网络,而网络犯罪则必然发生在该空间内。

随着社会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的迅速发展,社会上形形色色的犯罪正逐渐从低层次的计算机犯罪转向在网络空间内实施网络犯罪。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网络犯罪进行不同的划分。比如美国学者Thomas J•Smedinghoff将网络犯罪划分为:非法进入或使用电脑;篡改或毁损资料;窃取或滥用资讯服务;电脑诈欺;妨碍他人使用电脑和非法持有密码,等等。[3]根据美国学者劳拉•昆兰蒂罗的观点,赛博犯罪则可以分为四大类:未经许可使用与计算机相关的财产;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欺诈性的记录和数据;修改、毁坏信息或文件;使用电子手段或其他方式偷盗金钱、金融设备、财产、公共设施及数据等。[4]台湾学者则将计算机犯罪分为:资料之不当操作;资料之不当刺探、取得;非法使用电脑;电脑破坏等。[3]为研究的方便,笔者从犯罪学的角度对网络犯罪作了以下划分:一是以网络计算机系统为攻击对象的犯罪。这类行为主要包括以单纯获取信息、数据破坏、干扰或控制网络系统为目的,或者以攻击为手段实现其他犯罪目的等犯罪。二是以网络计算机系统为工具的犯罪。这类行为对网络本身并没有破坏效果,而是利用网络功能,对现实生活中的人或物实施的犯罪行为。

二、全球化背景下网络犯罪的基本特征

从20世纪60、70年代始,全球化已经成为一股强大的、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马克思说,随着生产日益社会化,历史“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5]而把全社会、全世界连成一个整体的技术纽带,则是各种各样遍布全社会、遍布全球的各种物质的能量和信息的网络。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已连接了世界上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具有全球性和超地域性的系统。在这种背景下,网络犯罪的特征明显不同于其他犯罪,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犯罪现场和空间的虚拟性。计算机网络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空间的虚拟性,所有的交往和行为都是通过一种数字化的形式来完成的,即是通过一条电话线,通过光缆、有线电视网、卫星传送等方式将世界连成一片。

传统犯罪大多有犯罪现场和空间,犯罪现场是指犯罪行为实施的地点和遗留与犯罪有关的痕迹、物证的一切场所。犯罪现场是客观实在的,犯罪行为是在特定的空间内发生的,有时一个案件一个犯罪现场,或者几个案件几个犯罪现场。网络犯罪由于是发生在网络空间,是使用操作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用数字化的形式来完成的。所以网络犯罪并不像传统犯罪一样有一个实在的犯罪现场和空间,犯罪行为地与犯罪的结果地也不像传统犯罪一样在一个现场里,处于“共生体状态”,而是通过虚拟空间,跨越国界、地域来实现其犯罪目的,它的行为地和结果地往往是分离的。一行为人在美国,但他侵入了中国信息系统,修改、破坏中国信息系统的数据,造成了网络犯罪,可以认为,其行为地在美国,但其犯罪结果地在中国。因此,如何确定网络犯罪的现场和空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网络犯罪现场和空间的确定应基于网络的超时空和超地域特点,将其分为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物理空间是指网络犯罪行为实施的场所,虚拟空间是指网络、服务器、信息系统等。

由于网络犯罪行为是通过虚拟空间来实施和完成的,虚拟空间就产生了犯罪行为带有虚拟的特征。犯罪行为虽带有形式上的虚拟,但它还是客观存在的,其犯罪后果是一种实体行为,因而只要是犯罪,就应受到法律的制裁。其次是犯罪行为的隐蔽性。网络犯罪人往往利用网络技术达到自己的犯罪目的,有的删除、修改、增加、干扰、制造、传播各种信息数据,使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转,有的借助通讯工具对网络系统传输特殊的信息和指令,破坏信息系统,这些犯罪行为只要点一点鼠标或打几下键盘或借助于手机或电话等就能完成,十分隐蔽,不易被人察觉。从网络犯罪时间来看,它是用分、秒计算的,可在瞬间完成,其作案时间很难判定。此外,网络犯罪人往往利用自己的技术特长、职业特点实施犯罪,有些还是高学历的“智人”。由于他们有体面的身份,较高的文化素质,还有各种掩护方法,所以,在公众眼里不像“犯罪人”,因而更具隐蔽性。现在网络犯罪很少被发现和查证,一方面是由于被害单位涉及名誉和秘密,不愿向司法部门报案;另一方面是由于网络犯罪的证据多存在于电磁介质如程序、数据等无形的信息中,很容易被更改和删除,有的甚至不留痕迹,侦查难度相当大。据国外的一项调查表明,传统犯罪方式每次作案平均渴望获得15000美元,而被抓获的危险是30%;对网络犯罪来说,每次作案被逮的概率仅有3%,而获利高达1500万美元,网络犯罪与抢劫银行一样可以获暴利,但比抢劫银行安全得多。[6]第三是犯罪手段的智能性。同传统犯罪相比,网络犯罪更多是依靠智力,而非体力去实施犯罪。网络犯罪有一种知识化的过程,掌握这种知识,才能实施犯罪,才能达到预期的犯罪目的。美国犯罪学家埃得温•H•萨瑟兰在分析计算机犯罪时提出,才智和现代技术工具的结合产生犯罪的可能性。网络犯罪就是由于掌握网络技术相关知识的才智和网络条件的形态而产生的一种新形态的犯罪。网络犯罪一般主体较年轻,他们知识化程度较高,信息灵通,头脑灵活,有网络技术和技能,犯罪手段往往带有专业性。在美国财政部公布的金融业39起网络犯罪案件中,计算机人员占70•5%;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厅报告统计,在网络犯罪中,计算机专业人员约占55•8%,这些实例和数据说明网络犯罪确实具有“智能性”。

网络犯罪,特别是侵入数据库的犯罪,要求网络、专业水准相当高,因为这些数据库有严密的防范屏障,有很难破解的密码,只有具备扎实的网络知识,精通网络技术的人才能侵入这些地方。第四是犯罪危害的扩散性。由于因特网正以极快的速度把社会的各个部门、各行各业以及各国、各地区联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地球村”或称“网络社会”,因此,网络犯罪的危害极为广泛。网络犯罪的危害领域既可以是政府机关、新闻出版、文化教育、科技行业,也可以是工厂、矿山、粮食、商业、供销、石油、煤炭、运输、银行、证券、外贸和房地产等领域。由于其犯罪动机不同或者其目的不同,产生的危害结果也不同,侵害一个犯罪对象,可能给众多的人带来危害。如黑客侵害一个网站,虽然他本身意图是破坏数据或者修改数据,但由于其侵入,对数据本身造成影响,可能给该网站带来极大的危害,网站被迫停运,从而给众多的人带来不便,使侵害带有一种扩散的意义。从网络上的病毒看,如银行网络染上病毒,所有储户的存款、取款记录将荡然无存,银行金融管理系统将会引起混乱,因为病毒具有“传染性”,这种“传染性”的病毒危害是巨大的,有时会使整个网络都会受到影响。这就是其危害的“扩散性”。由于危害扩散,造成的损失往往是巨大的。

网络犯罪使世界众多国家都遭受到巨大的损失,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年损失额为几十亿美元。根据1997年美国计算机安全研究所(CSI)与FBI国际计算机犯罪中心旧金山分部合作对563家美国公司、政府机构、金融机构以及大学所做的“1997年计算机犯罪与安全调查”发现: 1996年计算机犯罪给其中的249个机构造成的经济损失,合计超过1亿美元。在被调查单位中只有59%能够量化其所遭受的经济损失,有75%报告在过去一年中遭受过侵袭。据估计网络犯罪造成损失已连续几年高达5亿美元以上,而实际数字远远高于这一估计数据。

三、全球化背景下网络犯罪的发展态势

作为社会发展的伴生现象,犯罪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犯罪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在网络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当今世界,几乎所有犯罪都可以在网络空间中完成,并且,网络技术的运用大大方便了这些犯罪的实施。因此,笔者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以下几种犯罪将是今后发展较快且较为突出的:第一,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将更加严重。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是指人类智力劳动产生的智力劳动成果所有权。它是依照各国法律赋予符合条件的著作者、发明者或成果拥有者在一定期限内享有的独占权利。

在世界贸易组织管辖范围中,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并重的三大支柱之一,且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经济的高速发展倍受国际社会的关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涉及面广、保护水平高、保护力度大、制约力强的一个国际知识产权公约。其内容涉及知识产权的各个方面:版权及邻接权、商标权、地理标志、工业品外观设计、专利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未经披露的信息等。近年来,由于网络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之市场失范和法律的不健全,网上假冒、盗版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屡禁不止,十分猖獗,案件数量持续增长,重、特大案件增多,犯罪后果严重,损失巨大。在众多的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中,尤以侵犯著作权和侵犯商业秘密犯罪最为严重。

网络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信息的数字化。信息的数字化为在瞬间内大量复制享有著作权及其他受保护的作品提供了条件,并使这些复制品有可能被同时发送给上百万人。在网络上,只需要在几分钟内将受保护的作品登录到公共网页,顷刻间便可能有成千上万的人将其下载。网络令即使最穷困的人有能力不经授权复制他人享有著作权的作品,并使其广泛扩散。据美国学者估测,在国际互联网上实施的侵犯著作权犯罪每年可导致数百亿美元的损失。与商业交往的机密性紧密相连的不正当竞争和侵犯商业秘密或专有技术在网络空间变得更加复杂。例如,在网络上因信息交流和储藏易为人所知,使得商业秘密的所有人比在其他交易中更容易遭受损失;而其竞争者可能非法利用这些信息从事不正当竞争。

此外,在网上传输的商业秘密如专利申请材料有可能被黑客截获从而使尚未获得专利的技术秘密泄露,使研发者的成果被他人非法利用。与网络有关的知识产权中还存在着大量的软件保护问题。软件由于其本身的特性,极易被复制;而网络的快速搜索功能使得软件盗版轻而易举。现在网上还出现了专门下载解密软件的网站,网上黑客免费为欲下载正版软件者提供相应的解密软件,号召信息共享。如美国联邦政府诉LaMacchia一案,被告人LaMacchia是马萨诸塞工学院的学生,他在互联网上就设立了一个任何人都可以进入的公告牌,将他人享有著作权的计算机软件登录到公告牌上,使其可以被人随意下载, LaMacchia的行为极大地损害了权利人的利益。

第二,网络诈骗犯罪会愈演愈烈。不断走向全球化的电子商务为商界和消费者都提供了重要的商机,互联网的优势既吸引了众多商家守法经营,也为不法分子行骗提供了沃土。大量的网络诈骗对电子商务市场的健康发展构成很大的威胁。网络诈骗是指行为人利用网络技术及媒介实施诈骗、谋求非法利益的犯罪行为。据美国一咨询机构的统计数字显示, 2000年全球范围内网上被骗金额达到16亿美元,该机构还预测,随着网上支付金额的增加,到2005年网上损失金额将达到57亿美元。美国著名电子商务网站“电子港湾”2001年首季发生诈骗案2000多起。2001年5月23日,美国司法部和联邦调查局宣布,全国已破获数起网络诈骗案, 62名嫌疑犯被捕,涉案金额高达1•17亿美元,受害者多达57万人。2000年7月21日,中国晋江市刑警局摧毁了一个以安溪籍人员为主的网络诈骗团伙。该团伙从2000年3月份以来,利用国际互联网向全国各地的客户发送虚假的电子邮件,先后5次诈骗上海、吉林、山东等地客户,诈骗金额46万多元。据兰州市公安局计算机安全警察部门的同志介绍,兰州网警自成立以来,仅仅几年时间就破获网上违法案件6起,查处违法违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52家(其中无任何执照的19家)。美国司法部副部长汤普生警告说:“网络诈骗已经成为增长最快、涉及面最广的一种白领犯罪行为。”英国首相布莱尔曾经说:“电子商务是现代知识经济的核心,但其安全问题常令人头痛万分。”一份研究发现,英国约有8%的商品在网上订购后始终没有送到消费者手中。骗子利用人们善良的天性,在电子交易活动中频繁诈骗用户,对此各国法律专家也很头痛。2001年4月1日美国Caylner研究公司发表的一份报告称,未来两年,在网上交易过程中被窃取大量金钱的互联网消费者人数将有增无减。

归纳起来,目前比较普遍的网上商务诈骗主要有以下几类:利用网上购物、网络拍卖、虚假的网络服务等手段欺骗消费者和商家,采用信用卡、国际数据拨号等方式诈骗、窃取消费者巨额款项;谎称提供免费网页取得网友信用卡号,而后陆续索要钱财;抓住消费者和商家致富心切的心理,用诱人动听的说词,在网上刊登虚假广告或利用电子邮件搞非法多层次传销;推销所谓物美价廉的商品,提供虚假商机和搞诈骗性的投资活动。除此之外,他们还用金钱连销函式、高价回收骗局、非法出售电子邮件地址、保健医疗骗局和“折扣卷”支票等卑劣手段在网上行骗。高明的诈骗犯可在网上突然出现,对消费者迅速实行欺诈,然后消失得无影无踪,根本无法确认他的身份或地址。

要想制止这种诈骗,执法人员需行动迅猛,并需要前所未有的协同作战。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认为,与其他国家同行协同行动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打击网络诈骗犯罪的关键所在。联邦贸易委员会同世界各地执法人员合作了多项具体行动。联邦贸易委员会组织了一个名为国际“浏览日”的活动,让执法人员和消费者团体在一个特定时间在网上搜寻某一特定种类的诈骗活动,瞄准目标,依法惩治。在搜寻之后,联邦贸易委员会向那些违规者发出“警示性电子邮件”,警告他们可能违反了国家的有关法律,如不改正或停止,将会受到法律制裁。第三,网上贩毒将发展迅猛。全球化和网络通讯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并给社会的经济、教育和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许多条件。

然而,这些条件正在受到追求非法收入的个人和犯罪集团的利用。网络技术不仅给公众提供了很多的机会,同时也给毒品贩运及犯罪等反社会行为提供了很多机会。与合法的商业组织一样,麻醉品贩运组织也在进行重新调整、分散和全球化。比起以往,麻醉品贩运活动更为扩散,跨过了原来某些权限的管辖范围,因此用通常的执法技术手段很难发现这些犯罪活动。就目前来看,毒品犯罪利用新技术进行的活动主要有: 1•在线进行毒品交易;2•利用因特网聊天室相互联系,因受到网络防火墙的保护而无法对他们进行了解;3•通过使用可以匿名预先支付费用的电话卡,用移动电话进行联系。加密技术使得毒品走私者能够进行毒品交易而几年不被发现。

网络新技术使得犯罪活动容易进行,麻管局称有关毒品犯罪呈“业余化”的趋势:将来可能成为麻醉品药剂师的人和毒品贩运者不再需要有特殊的联系和资源,他们可以利用因特网功能检索到很多有用的信息。因特网也把在世界不同地方的有类似意向或目的的人联系到一起,并且使他们能通过因特网确定供应来源。在这种环境下,传统的利用等级结构图和清晰的地域边界的执法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网络毒品犯罪的发展。这些对国际麻醉品管制公约(1961年)的任务提出了新的挑战,联合国麻醉品管制局作为国际麻醉品管制公约的捍卫者,有责任提醒各国政府和公众警惕全球化和网络通讯技术所引发的对实施麻醉药品法的挑战。对各国政府而言,应当建立专门的机构和高科技麻醉药品管理组织,以专门对付网上毒品犯罪。对国际社会来说,应当尽可能地协调措施以确保对罪名、制裁及证据标准在世界各国大致相同,防止因网络的超地域性从而产生“避风港”问题。第四,针对网络银行的犯罪将不断增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新技术的发展,全球首家以网络银行冠名的金融组织———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FNB)于1995年10月18日打开了它的“虚拟之门”,从此一种新的银行模式诞生,并对300年来的传统金融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网络银行又称在线银行,是指银行利用网络技术,通过网络向客户提供开户、销户、查询、对账、行内转账、跨行转账、信贷、网上证券、投资理财等传统服务项目,使客户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够安全便捷地管理活期和定期存款、支票、信用卡及个人投资等。[7]可以说,网上银行是在Internet上的虚拟银行柜台。银行业务与互联网的连接,使得网络银行容易成为非法入侵和恶意攻击的对象。如英国国家罪案署破获的英国首宗网上银行抢劫案,犯罪分子成功利用伪造的身份掳走了该国最大的网上银行———埃格(EGG)的1万英镑现金。多项调查表明,安全已成为网络银行的最大顾虑。从目前来看,对网络银行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其一是电子扒手。一些被称为“电子扒手”的银行偷窃者专门窃取别人的网络地址、银行账号和密码,将资金据为己有,这类窃案近年来呈迅速上升趋势。因为Internet服务在给银行和用户提供共享资源的同时,也为窃取银行业、用户秘密数据的非法“侵入者”敞开了大门。据美国官方统计,银行每年在网络上被偷窃的资金达6000万美元,而每年在网络上企图电子盗窃作案的总数高达5—100亿美元之间,“电子扒手”平均作案值是25万美元,而持枪抢劫银行只有7500美元。“电子扒手”多数为解读密码的高手,作案手段隐蔽,不易被抓获,通常能够查获的约为1/6,而只有2%的网络窃贼被抓获。

其二是电脑黑客。对电脑超级“黑客”来说,破译各家银行的程序、密码并不是一件难事,在国外,类似的事件层出不穷。据美国参议院一个小组委员会的估计,全球企业界1995年损失在“黑客”手中的财富达8亿美元,其中,美国企业损失4亿美元。“黑客”对网络银行安全的潜在风险是极大的。其三是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对银行电脑系统形成了巨大的威胁。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在1996—1997年的18个月中,世界范围新发现的计算机病毒数量几乎翻了一番。平均每个月新发现的计算机病毒数从过去200种上升到500种左右。全世界已知的计算机病毒数已达18000种,尚有上百种待查明的计算机病毒在流传。此外,随着国际互联网络的普及,银行的电子函件也成为计算机病毒传播的主要渠道。面对这些威胁,网络银行的安全体系不能不令人担忧,而商业银行经营的“三性”原则,即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安全性是决定一切的前提。只有保证了安全,才谈得上盈利。资金安全对银行、顾客和商家永远是至关重要的,如何确保交易安全,就成为网络银行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四、全球化背景下网络犯罪的控制对策

正如德国刑事社会学的创始人李斯特所言,“最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8]犯罪作为一种反社会现象,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是与人和社会的发展水平相关联的。因此,要有效防控与计算机网络同步发展起来的网络犯罪,必须在全球化的视野下采取有力措施。具体来说,应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坚持网络犯罪的综合治理之路。对于网络犯罪也必须坚持综合治理的犯罪控制总方略,把道德约束、技术防范和刑事惩治有效地结合起来。一是要注重网络社会的道德建设。高科技的发展使传统伦理受到很大冲击,道德失范成为网络犯罪泛滥的重要动因。构建适应网络时代的新型道德,充分发挥社会伦理的调节功能,是控制网络犯罪的第一道防线。

二是加强网络犯罪司法人员的网络专业技术训练。如前所述,网络犯罪是一种智能化犯罪,科技含量高,所以要在司法领域实现对网络犯罪的“以技制技”的目的,就必须加强司法人员的网络技术培训。否则司法机关在对网络犯罪的刑事侦查、起诉、审理中就会十分被动。另外,针对网络犯罪技术性强这一特征,许多国家设立了专门的网络犯罪的刑侦组织。例如,德国为打击Internet上的犯罪行为, 1995年特设了网络警察工作小组,其任务是在环球计算机网络中巡逻,搜索非法材料,追查互联网络各种形式的犯罪活动。

三是要提高刑事司法的效能,严密刑事法网。网络犯罪黑数高,侦查难,犯罪人侥幸心理强,因此,提高破案率,增大犯罪的风险成本,强化刑罚的必定性和及时性,是惩治犯罪的关键所在。

其次,加强网络犯罪的刑事立法。刑事立法是运用刑法手段预防和打击网络犯罪的前提,只有在刑法中对网络犯罪作出相应规定,才能从立法上表明国家对犯罪的严正姿态,也才能在刑事立法中做到有法可依,达到罪刑法定的要求。在对计算机犯罪的刑事立法上,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工业化国家已有了成功的立法例。在美国,绝大多数州都颁布了涉及计算机犯罪的法律,如1978年《佛罗里达州计算机犯罪法》,还有全美国适用的联邦法律,如1984年《伪造进入程序装置和滥用计算机欺诈法》, 1986年《美国计算机欺诈与滥用法》;在英国有1984年《数据保护法》、1990年《计算机滥用法》。有的国家直接在刑法典中对计算机犯罪进行了规定,如瑞士、奥地利等。在这些计算机犯罪的立法中,部分网络犯罪已涵盖在其中。就我国有关网络犯罪的刑事立法看,我国一系列的行政法,如《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涉及到了网络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但规定得极为笼统。我国有关网络犯罪的刑事责任主要是在刑法典中作出规定。《刑法》第285、286条分别规定了“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第287条规定了利用计算机实施的犯罪,依照刑法典有关规定定罪处罚。应该说,我国刑法规定的计算机犯罪也涵盖了部分网络犯罪,但必须承认,在网络犯罪上,我国刑事立法还刚刚起步,还有部分网络犯罪没有被包括进来。例如:通过网络非法下载其他计算机用户储存的数据、应用程序等行为在刑法上就没有作出规定。另外,《刑法》第287条的规定也不科学,因为利用计算机实施的犯罪以刑法中有关罪名定性,没有体现计算机犯罪或网络犯罪的特征。

再次,确立刑事一体化思路。近年来,我国有学者倡导刑事一体化的思路,这对于推动刑法研究的纵深化、刑事立法的科学化和刑事司法的高效化具有积极影响。在理论上,“刑事一体化”意味着应加强刑法学同其他刑事科学,尤其是犯罪学之间的沟通与对话,把实证分析同规范分析的方法结合起来,共同探讨网络犯罪的规律和对策。在立法上,“刑事一体化”要求加强刑事实体法与刑事程序法之间的互动与协调,在立法过程中通盘考虑,尽力避免二者之间的脱节。在网络环境下,电子证据的地位、收集与提取的途径、审查判断的规则等,都亟待刑事诉讼法来规范,而刑事诉讼法的完善直接制约着刑法作用的发挥。

同时,刑事诉讼法本身具有独立的价值,程序正义同实体正义都是现代刑事法治的应有之意。在网络犯罪的追诉中,是否应赋予受害人举报义务,如何对司法机关的网络监控权合理定位,等等,都是刑事诉讼法面临的新课题。最后,强化国际间的司法合作,严厉打击网络犯罪。互联网本身是一个无国界的空间,网络犯罪也同样不受物理国界的限制。网络犯罪与传统犯罪的重要区别在于其可迅即之间同时发生在多个国家甚至全球。因此有人认为网络犯罪是一种“无国界”的犯罪。由于国家的管辖权是有限的,各国在与网络犯罪这种非传统犯罪作斗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如何规定管辖权以及协调管辖权冲突而引起的难题。单靠一国的努力,或各国各自为政,不可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如何协调各国的刑事法(包括实体法和程序法),并在实时数据收集、通信数据的快速保存和披露、电子证据保全、相关信息的交流等具体侦查措施方面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合作机制,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这就意味着各国应加强刑事司法合作,在打击网络犯罪方面取得共识,进而达成一项国际协议以应付挑战。2001年11月23日,欧洲理事会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召开的网络犯罪大会上举行了《关于网络犯罪的公约》(Convention on Cybercrime)的开放签署仪式。这个公约是国际社会第一个控制网络犯罪以及其他形式的计算机滥用行为的国际刑法公约,其旨在通过敦促缔约国进行适当的立法和建立有效的国际合作,以达成一种共同刑事政策来加强社会保障。更重要的是,公约创建了一个全天候的“协作网络”,可以在缔约国间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情报交流及相关协助。这对在网络全球化的环境下打击犯罪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守芬,孙晓芳•论网络犯罪[J]•北京大学学报,2001,(3): 115•

[2]冯卫国,张立宇•网络犯罪及其相关问题[J]•科技与法律季刊, 2001,(4): 28• [3] [美] Thomas J•Smedinghoff•网络法律相关论文[M]•[台]张台先,陈月菁译•台北:美商艾迪生维斯理和儒林图书公司合作出版, 1999•24•

[4] [美]劳拉•昆兰蒂罗•赛博犯罪———如何防范计算机罪犯[M]•王勇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8•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51•

[6]文军,艾湘涛•略论信息犯罪及其安全对策[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 1998,(1): 35 [7]吕永朝•网络银行: e时代的恐龙或泡沫[J]•重庆商界, 2001,(8)• [8]杨焕宁•犯罪发生机理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144•

第三篇:犯罪学参考书目

犯罪学参考书目

1、吴宗宪著,《西方犯罪学史》(第二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第一版。

2、严景耀著,《中国的犯罪问题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8月第一版。

3、马克昌、莫洪宪主编,《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4、(意)恩里科.菲利著,《犯罪社会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

5、(日)大谷实著,《刑事政策学》,法律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6、张甘妹著,《犯罪学原论》,台湾汉林出版社,1986年9月第4版。

7、(美)路易斯.谢利著,《犯罪与现代化》,中信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8、(美)乔治.B.沃尔德等著,《理论犯罪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9、(德)汉斯.约阿希姆.施奈德著,《国际范围里的被害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3月第1版。

10、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11、(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2、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

第四篇:犯罪学论文

女性犯罪浅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不但充当着重要的家庭角色,也开始充当重要的社会角色,在社会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女性犯罪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是长期而巨大的。从近年来的女性犯罪的统计可以看出,女性犯罪的比率不断上升,这种趋势向社会敲响了警钟。本文针对当前女性犯罪现状、犯罪的特点及原因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预防女性犯罪的对策。

【关键词】女性犯罪;女性犯罪的现状;女性犯罪的原因;女性犯罪的特点;女性犯罪的对策

一、女性犯罪的现状

女性犯罪自古有之,从总体上看,与过去相比女性犯罪数量是逐年增加的。最近女性犯罪又有新的发展趋势:

首先是低龄化发展。据最新统计,女性犯罪的年龄段逐渐向低龄化发展,越来越多的犯罪女性都是青年人。

其次是高知犯罪上升。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犯罪主体的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具有较高知识的女性犯罪多是贪污受贿,诈骗等经济犯罪。高知女性在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同时,也要用法律约束自己,才能远离犯罪。

二、女性犯罪的特点

1.隐蔽性、非暴力性。与女性内在情感体验较强,不轻易表露心声和行为较为谨慎的一般人格特点相适应,女性实施犯罪的手段较为隐蔽、间接。女性由于体力相对较差,往往不具有攻击性。从而很少利用暴力手段犯罪而常常利用自己女性的魅力和不易引起人警觉和怀疑的方式,去实施与此相适应的犯罪。

2.情感性、突发性。女性情感丰富、情绪稳定性差、情绪情感的起伏性大、多种性质的情绪体验交错刺激,陷入情绪之中,被情绪所左右容易引起内心的强烈冲突和矛盾。女性意志力薄弱且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当意志不了情绪的爆发而成为感情的俘虏时,容易在激情状态下实施伤害、杀人等突发性犯罪行为。

3.犯罪类型增多,但相对集中。男性犯罪所涉及的类型非常广泛,而女性犯罪的类型却相对集中。女性犯罪的种类主要集中于与其社会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财产型犯罪和家庭方面的犯罪如盗窃、诈骗、重婚、流氓、卖淫、杀人等

4.文化教育程度低,认知能力差。教育程度低导致女性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逻辑性差,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和盲从。她们不善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同时,看待问题带有很大的片面性,缺乏逻辑和连贯,不能从多角度认识事物,认识问题带有很强的情绪色彩。

三、女性犯罪的原因

1、社会原因。社会原因是以女性在家庭中传统的作用、社会地位、任务、行动范围的狭隘为背景的。其中最突出的即是“性别歧视”的社会观念。传统思想认为,女性的社会地位是低下的女性只是传宗接代的工具,所以几乎不让女性上学接受教育。这导致女性文化水平都普遍较低。这进一步致使女性较无知愚昧,心理上长期受到压抑性格上得不到解放而容易扭曲,当女性因爱人或恋人的行为受到伤害致使一些性格偏激者会将爱化为愤怒和怨恨,从而产生复仇心理,孤注一掷地选择极端的方式。

2、家庭原因。致使女性犯罪的家庭方面原因主要集中在家庭暴力及婚姻和情感方面,以下是对家庭原因的细化:

首先是家庭暴力。我国自建国以来女性的社会地位虽得到了普遍的大幅度提高,但是持续而严重的家庭暴力依然相对普遍。家庭暴力致使一些受虐妇女在求生不得、欲死不能、走投无路、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往往为避免自己或家人免遭更为持久而惨烈的危害而选择了极端的“自救”方式走上犯罪道路。家庭暴力是当今女性犯罪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家庭暴力一旦发生总有女性无法继续忍受的时候。当受暴女性不再勉强维持婚姻、她们的恐惧、爱情梦幻、依赖感、负面的自我概念等不再存在;丈夫会改好离婚丢人,低自尊的想法不再强化;当激情冲动转为憎恨、仇视、毁灭时;家庭暴力下的女性采取的就是最简单直接的方法——犯罪。

其次是婚姻和情感。婚姻和情感因素也是导致女性犯罪的重要原因。婚姻的危机很容易使女性产生消极思想,使其感情上受到伤害,进而为改变自身处境铤而走险采取极端手段。此外,一些职业女性以贪污、挪用公款来满足家人、恋人甚至情人的物质需要,利用职务便利侵吞公款或私人财物等。

3、自身原因。女性有两个特性生理期,一是青春期,一是更年期,在这两个时期的女性易烦躁、易忧郁、易产生攻击行为。有些女性心理存在障碍自私自利,认识狭隘报复心理极重,因而在遇到冲突时,易采取极端的方式解决。还有一些女性爱慕虚荣、贪图享受、好逸恶劳,为了获取财物,她们常常利用工作,职务之便进行贪污、受贿、走私等犯罪或直接进行诈骗、盗窃等犯罪。此外,还有一些女性文化层次低、愚昧、无知迷信,缺少法律知识,进而走向了犯罪的歧途。例如女性相信法轮功能治病解难。

四、预防和减少女性犯罪

1、要加强法制教育。通过宣传、普及法律知识来强化女性的法律意识,增强女性自我约束、依法办事的能力,避免犯罪行为的发生。要大力宣传和认真贯彻《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社会各方面要认真全面履行。在针对家庭暴力方面我国到目前没有专门的法律来制止、规范家庭暴力,我国应当尽快制定有关方面的法律。加强法制教育,对于预防女性犯罪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法制教育,可以使她们分清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什么行为是受法律保护的,什么是法律禁止的,分清罪与非罪的界限,逐步养成守法意识,并懂得依靠法律来处理各种矛盾纠纷,学会运用法律来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依法律己,不行违法之事。

2、相互配合综合治理。各部门要统筹安排,相互配合,建立协调一致的管理机制和措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量涌入城市,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女性,而犹以年轻女性为主。所涉及的相关部门很多,其中主要有公安、工商、税务、城建、计生、劳动、妇联、教育、社区、居委会等。政府应加大管理力度,协调好各部门的配合支持。对外来务工女性居住相对集中的地区,社区居委会应同妇联、司法行政机关、派出所一同发挥职能作用,形成多种形势的宣传教育活动。工商、劳动、税务部门在保障她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的情况下提供帮助,使她们能尽早地解决就业、生活问题。农村乡镇、村委会、妇联也要及时掌握外出打工人员的基本情况,特别是女性外出暂住人员的暂住地、务工情况、生活状况、经济收入、婚育状况等,加强城乡沟通。各级妇联要充分发挥在保护女性权益方面的独特作用,指导解决她们遇到的各种问题,排解她们的心理压力,减轻她们的精神负担,真正成为她们的呵护神和贴心人。

3、加强管理,维护权益。公安机关是暂住人口的管理机关,既是社会管理的职能部门,同时又担负着打击各种违法犯罪的功能。在预防女性犯罪中更应承担起更大的责任,特别是应当从源头上控制女性犯罪的增长,以及防止卖淫、吸毒和艾滋病等性病的传播和漫延。对涉嫌强迫、容留妇女卖淫的违法犯罪要坚决打击,决不姑息。从根本上铲除社会丑恶现象,净化社会环境。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在保护合法权益上多做工作,真正履行职责,及时化解邻里纠纷和家庭矛盾。在调解无效的情况下积极引导受害者通过法律途径和司法协助解决矛盾,防止因矛盾的升级和激化而导致悲剧和犯罪活动的发生。

五、小结

总而言之,妇女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女性犯罪的上升趋势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女性犯罪在当今社会中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从某中意义上讲,女性犯罪率是衡量社会道德水平的标志之一。因此,研究女性犯罪的原因、特点、以及防治对策,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多管齐下,形成有效的措施,以期望对抑制女性犯罪产生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参 考 资 料】

1、谢岳、程竹汝著《法治与德治:现代国家的治理逻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梅传强著《犯罪心理生成机制研究》中国检查出版社2004年

3、金鑫:《家庭暴力下的女性犯罪研究》,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5年第六期。

4、高华:《浙江省女子监狱女犯调查报告》,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5第五期。

5、李傲:《性别歧视的界定》,载《河北法学》2007年第一期

6、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今日说法》相关报道

第五篇:犯罪学总结报告

总结报告

本调查问卷一共设计了十一道题目,包括单选和多选题,总共有二十五份有效答卷,以下是对答卷所做的简要分析。

一本次调查男13人,占全部比例的52%,女12人所占比例为48%

二在问到人性的问题时占64%,即大部分人都认为人性本善,同时也有36%的比例认为人性本恶,证明人们对人的期望总是好的。

三第三题仅占28%的比例同意天生犯罪这种观点,72%的比例大多数人部同意这种观念,就都认为天生犯罪这种价值观太片面,太偏激

四占仅 48%的比例的人认为犯罪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占52%的比例认为不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即认为犯罪应该被消灭。

五占6%的比例认为社会最有可能的犯罪是为获取经济利益的犯罪,而占28%的比例认为性犯罪最有可能,这样的结果可能与女性答题者较多有关。最多的是认为侵犯他人人身权利的犯罪更有可能占36%,反应出人们对人身安全的担忧与极为重视。选择其他的占12%

六除个人因素外,大多数人认为社会因素对犯罪的形成影响最大,占到了44%。可见大多数人们认为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有效降低犯罪的最重要的条件。同时占36%的比例认为家庭因素是促使犯罪形成的第二大原因。认为学校因素影响的占到16%,可见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其他因素的仅占4%

七占76%的比例,即绝大多数人认为评判犯罪的标准与我国刑法相一致,即社会危害性作为标准,但是,同时占20%的比例竟认为是罪孽的深重4%的人认为是犯罪者得主观意图

八在调查犯罪原因此处设计为多项选择,占36%的比例认为犯罪者是为发泄私愤。绝大多数比例,有72%的比例认为是为追求利益,而犯罪。44%认为犯罪者心理变态。超过半数的比例认为犯罪是迫于生存压力。绝大部分人,占到72%,认为是社会不公引发犯罪。其他选项占32%

九在调查犯罪与那些因素联系最深时,大部分认为与个人心理,学习模仿,社会控制,被贴犯罪标签联系最大,分别占到76%,64%,68%,52%。遗传,体质占的比例较少占12%,36%

十问到在当代法制建设中,人们的法制观念如何,认为很健全的仅占8%,普遍呢认为人们法制意识还好,但需要改进,占到了68%。而有24%的比例认为一点也不健全。

十一调查到大学生预防犯罪和自我保护观念是超过半数,占52%。32%%的比例认为较强,认为没有的占12%,认为很强的仅有4%

下载《犯罪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犯罪学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犯罪学课程设计介绍

    犯罪学课程设计介绍一、课程定位 犯罪学既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犯罪学对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预防等内容进行深入研究,运用法学、社会......

    犯罪学教学案例

    案例 刘某,女,1979年出生致聋原因不明,在聋校读至四年级时因父亲病逝退学,家境困难,刘某试图找份工作供妹妹继续上学,后来在街上遇到一聋人(同案),在交谈时同案告诉刘某,可以带她去......

    犯罪学作业 2

    犯罪学作业 一.请结合社会失范理论论述我国流动人口犯罪的原因及治理策略 答:社会失范字面意义为没有或失去社会规范。在社会学中,主要指人们对什么是适当的社会规范的理解存在......

    犯罪学学期论文

    学 期 论 文 浅谈邪教组织犯罪的预防措施 Introduction to cult crime prevention measures 摘 要 当今,邪教组织仍分布在我国各个地区,邪教组织以迷信、反对科学为主,危害......

    犯罪学作业1

    犯罪学视角下的中国维稳 所谓“维稳”主要是指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 一是打击和控制犯罪,二是排查化解社会矛盾和纠纷。 一、中国维稳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

    犯罪学读书心得

    《论犯罪与刑罚》书评 摘 要:贝卡里亚是刑事古典学派的创始人,其著作《论犯罪与刑罚》对后世刑法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本文中,笔者在对贝卡里亚及《论犯罪与刑罚》认......

    犯罪学课程论文

    上海政法学院 2011-2012年度春季学期 《犯罪学》课程论文 浅析非法传销犯罪现象的原因 内容摘要:非法传销发展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社会危害性,不仅给社会正常......

    犯罪学的发展[最终定稿]

    犯罪学的发展 犯罪学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8世纪的古典犯罪学派;19世纪的实证犯罪学派;20世纪至今的现代犯罪学派。 (一)古典犯罪学派。又称刑事古典学派,是一种抨击封建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