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分析
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分析
“未成年人”是指不满14周岁的人。“未成年人犯罪”是指不满14周岁的人犯罪。未成年时期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一个人生阶段。但是,由于这一特定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不稳定性,使得他们极易在社会中接受到错误的、消极的影响,进而产生一定的犯罪心理,从而实施不可预想的犯罪行为。
未成年时期应当是一个充满幸福与憧憬的时期,为什么目前未成年人犯罪的机率越来越高呢?如果我们想真正的解决解决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这是不太现实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找到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降低他们犯罪的几率,这倒是不无可能的。说到犯罪原因,其定义是指:处于犯罪原因系统中,具有较大致罪力量,能够相对独立的引起犯罪结果和犯罪现象的现象和进程。那么未成年人走向犯罪道路的过程则是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家庭、教育、思想、道德及未成年人心理、生理,性格等一系列综合作用的结果。
安阳市殷都区人民法院近四年受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和犯罪人数为2004年13件23犯,2005年27件52犯,2006年28件71犯,2007年31件74犯。其中盗窃案件为45件,占总数的45.4%,抢劫、抢夺案件为34件,占总数的34。3%,故意伤害案件为15件,占总数的15.1%,其他案件为6件,占总数的5.2%。在这一系列的问题中,我们不难看出未成年人犯罪在总犯罪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率。现在让我们来探讨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以预防措施。
一、家庭因素
作为一个特殊主体犯罪的原因,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家庭的因素。家庭教育和家庭影响对未成年人的精神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常常对孩子起主导的决定性作用。俗话说:“家才是一个人一生的避风港”,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的起点。在未成年人成长的过程中,家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家庭结构残缺
未成年子女父母的离异,家庭的残缺,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催化剂”。父母的离异,在一定程度上本身就对未成年人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加之外来因素及家庭成员之间交流的欠缺,再加上他们心理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在不良环境的影响下,极易导致未成年人放任自流,误入歧途。
(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也是导致未成年人走上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据调查,广东少管所反映:在该所服刑的少年犯80%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有关。俗话说:“父母的行为是影响孩子的根源”,这话一点不假。做父母的行为不良,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父母为孩子走上歧路种下的种子。其次,不正确的关爱方式,如溺爱、不管不问,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正常成长。溺爱的过程中,会使孩子形成一种“自我为中心”的想法,在对别人的一点不满时,很有可能造成不可预想的后果。不管不顾的态度,会使孩子形成冷酷、狂傲的性格,对自身缺乏正确辨别是非的能力,一有诱惑,则导致犯罪。
二、学校及社会因素
考虑到家庭对未成年人产生一定影响之外,我们应当想到的是学校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是培养和教育未成年人的重要阵地。学校不仅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教师工作的优劣都会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
(一)学校教育脱离其本位产生不良后果
众所周知,学校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地方,教书育人是我们的优秀传统。可是当今世界,很多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连最起码的做人的知识都不教授学生,更有甚者,有的老师连最起码的做人的资格都谈不上,何以来教授学生。致使一些学生缺少思想道德修养,形成了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外界诱因的作用下,极易产生犯罪心理,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社会现象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当今社会,各种低级的文化市场正腐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理。社会不良文化的泛滥已经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诱因。网吧,歌舞厅等各种娱乐场所鳞次栉比,他们正遭受着各种淫秽色情的“黄色污染”中,心领神守着影响,思想也在不断扭曲,这也是导致其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影响。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措施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使用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家庭的、教育的各种手段,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的犯罪。
(一)加强家庭的预防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作为家长,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不论是生活方式,还是言谈举止,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为孩子做好榜样。同时,父母更应该注意家庭的温馨,尽可能的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素质的高低与否,直接关系到未成年子女的家长。因此,提高其父母、长辈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行为养成素质,对构建好预防子女违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尤为重要。父母应为人师表,注重自身修养及言语举止,用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和健康行为影响、带动子女,为子女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作为父母,不仅要关注其温饱,更重要的是当好子女的启蒙老师。关注其品格和人生追求的教育引导,使之不偏离正确的人生方向。
(二)加强学校和社会的预防
学校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孩子们“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其次,学校应到注意对教师修养的考核,自身没有素质且不具有教授学生资格的老师,应当严格予以清退,加强学校师资力量的建设。
在社会方面,社会环境的好否既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又关系到预防犯罪工作的有效开展。未成年人处在生理、心理都尚未成熟、可望性极强的年龄阶段,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理解较为单一,辨别事非的能力较差,缺乏抵御“疾病”的免疫力。因此,认真实施国务院《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强化监管与执法,大力纯洁文化市场政府应当加大对文化市场整顿的力度,积极扫除对未成年人有心理伤害的“黄毒”,为未成年人的正常生活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注意法律的运用
我国目前处于依法治国的风口浪尖,但是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的主体。面对未成年人犯罪,我们应当实施“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政策,毕竟他们都是祖国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强”。当然,我国也颁布实施了一些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在未成年人犯罪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也规定了未成年人只有犯八大类犯罪才适用刑法,其他情况不得使用刑法处罚,这也体现了国家对未成年人犯罪处罚的注意性。与此同时,我国的民事及刑事诉讼法规定,涉及犯罪主体为未成年人的审判,一律适用不公开审理的制度,这也表明国家注意保护未成年人的心理等。
(四)强化思想、法制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治本之策,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是学校、家庭乃至全社会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认真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义务教育法》、《儿童权利公约》,学校是读书育人的摇篮,家庭是未成年子女生活成长的居所,社会是其未来走向自立和建功立业的舞台。学校、家庭既要为其传授书本、生活知识,又要教导其怎样做人、明辨事非、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更要重视对个别“差生”的教育管理和引导,帮助其树立信心,向正确的方向走好。这就要求学校在抓好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注重抓好思想品德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把“德、智、体、美、劳”有机地结合起来,齐抓共管。
综上所述,当今社会未成年人犯罪正处于上升的阶段,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也处于上升阶段,为了更好的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的犯罪,我们应该及时的掌握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从原因出发找到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方法,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效果。
第二篇:老人犯罪现象分析
浅谈老年人犯罪现象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大力改善,“高龄化社会”的现象波及到许多国家,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的人口数量不断增长。人口的增多必然会带来许多新问题,其中就包括老年人的犯罪问题。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比例逐步提高,老年人犯罪现象也逐渐增多。本文通过分析老年人犯罪的形势,探析老年人犯罪的原因,提出了减少老年人犯罪的措施,希望可以达到预防老年人犯罪的效果。
关键字:老年人;犯罪特点;犯罪原因;对策和建议
一、老年人犯罪的特点
老年人犯罪问题已变得越来越突出,从不同的角度看,老年人犯罪表现出如下不同的特点:
1、从犯罪率上看,老年人犯罪率低。虽然近年来我国老人犯罪率有所上升,但老年人犯罪的人数在所有犯罪人数中的比例还是低的,并未形成严重的社会影响。
2、从文化程度上看,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老年人犯罪案件中的老年人大多数文化低,修养差,大多数是文盲或小学文化,由于文化有限,他们道德缺失、行为失范,法制观念淡薄,有的犯了法还不知道。
3、从老年人犯罪类型上看,老年犯罪与青、中年犯罪不同。由于受身体衰老的限制,一般难以实行暴力犯罪。男性多属猥亵、强奸、流氓犯罪、诱骗、放火、盗窃、侵占、窝赃、赌博、伪造、投毒、诈骗等。老年女性犯罪的类型多为扰乱社会秩序的犯罪,如利用邪教组织破坏法律实施、聚众扰乱交通秩序等。
4、从犯罪对象上看,老年人犯罪对象多为弱势群体,多以儿童、妇女或残疾、弱智、病患者为其侵害对象,手段简单,均为单独作案。
5、从犯罪区域分析,农村老人犯罪比例大。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和不良风气不断地向农村曼延和发展,农村的老年人长时间得不到健康、文明精神的洗礼,以致步入歧途,不惜以身试法。
6、犯罪行为趋于男性化。老年人犯罪中,男性犯罪人的数量大大超过女性犯罪人。
①
二、老年人犯罪的原因
老年期是人生中最后一个时期,老年人的社会地位与作用的变化,对其心理会发生重大的影响,因而这个时期也是老年人很重要的再适应时期。对他们的犯罪产生深刻的影响。分析他们的犯罪特点可以了解到他们犯罪的原因主要有下几点:
1、腐朽思想的影响。在当前形势下,腐朽思想往往借助各种不正之风在社会上传播,并占据一定的市场,社会上还存在着大量的“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时时污染和腐蚀人们的灵魂。老年人闲暇多,与社会交往复杂,不健康的一些非法场所是老人犯罪的滋生地,②
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以此,一些老年人受其影响,追求物质享受和不健康的精神刺激,不惜铤而走险,导致犯罪。
2、法制观念淡薄。在老年人犯罪中,农民往往占有绝大部分比例,且基本上为小学以下文化程度,文化素质很低,有的甚至目不识丁,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极其淡薄,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3、是老年人心理特征发生改变。老年人精神与身体衰退,感官功能降低,反应迟钝,使其人格心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往往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固执、偏狭、幼稚、易被激怒,在遇到挫折或受到刺激时就会失去已经形成的成年人的那种克制和理智,变得像儿童一样任性、固执、冲动起来。这种情绪回归现象常常使老年人在产生人际冲突时牢骚满腹,缺乏宽容、通融态度,不能恰当解决所遇到的纠纷,很容易因为小事而激起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出现攻击性的语言和行为,易于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4、社会、家庭对老年人特别是孤寡老人关爱较少。随着工业化都市的迅速发展,城市居住环境造成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加了老人生活的孤独感和匿名程度,弱化了“邻里相望”的互助功能和监督功能。“空巢”老人、独居老人日益突出,家庭情感功能和教化功能严重的衰退,由此而来的独居老年性犯罪比率不断增多。
5、我国的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尚不够完善。我国还处于经济发展期,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各种养老制度不健全,特别是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制度不健全,造成老年人晚年生活没有保障,使一部分老年人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老年人犯罪的预防对策
在老年人犯罪的预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1、建立健全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规政策体系。完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从养老、医疗、救助等方面制定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刑法修正案
(八)增加了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罚的原则,但该原则过于粗放,建议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制订专门的《办理老年人刑事案件的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具体划分老年人刑事责任的年龄段,确定老年罪犯刑种的适用,做好老年人犯罪刑事司法解释的具体工作。
2、要加强法制宣传,提高法制观念。要坚持打击与教育并重的原则,在依法严惩严重刑事犯罪分子、震慑犯罪的同时,还要通过报刊、电视、电台等形式以案说法、以案普法,进行广泛的法制宣传,教育老年人学法,懂法,用法,自觉抵制犯罪。特别是要把法律宣传教育深入到最基层的农村地区,因老年人具有不易集中、文化偏低、沟通困难等特点,法律宣传的形式要有针对性,采取更易被老年群体接受的法律宣传形式,如将法律知识融入戏曲、地方戏等表演中。切实提高农村老年人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从而预防和减少犯罪。
3、要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特别是老年人的家人、子女,要“常回家看看”,多一些时间陪陪老人,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排解他们精神上的孤独和空虚,避免因精神上的空虚寂寞,在客观上受外界不良因素刺激下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如农村“空巢”现象引发的③
老年人以幼女作为性侵害对象案件。要多通过心理疏导作用,减少导致老年人犯罪的个人因素。除此之外,应动员全社会关心尊重老人,切实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不使他们产生失落感,教育他们保持晚节,老有所为。
4、打击与警示教育相结合。要突出打击重点,对严重刑事犯罪分子,要加大打击力度,依法从重从快惩处,以伸张社会正义,震慑犯罪,并以案说法,教育老年人学法,懂法,用法,认识犯罪的危害性,自觉抵制犯罪,从而预防和减少犯罪。严格落实帮教措施。对老年犯可以在司法行政机关内设立专门的社会行刑和矫正机构,统一管理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和剥夺政治权利的执行工作,并逐步建立专业化的矫正队伍,引进义工服务制度。家庭、居民委员会、民政部门和社会福利部门,及时解决老年犯生活出路问题,落实生活保障措施,预防再次犯罪。
5、健全社会福利制度。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养老制度,努力提高农村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每月定期定额发放五保户生活费和最低生活保障户的补助,将无人照顾的五保孤寡老人安置妥当。完善农村老年人活动场所建设,为农村老年人创造安享晚年的良好环境。建立完善的老龄体系,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禁”的要求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服务网络;各乡镇成立老年人俱乐部、敬老院、老人服务中心,引导老年人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6、对老年人犯罪案件的判处时,可根据老年人犯罪情节的轻重,结合案件具体情况,打击与教育并重,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以从宽处理为条件,包括减轻刑罚,依法可判可不判的,尽量以不判为主;判刑可轻可重的,尽量以轻判为主;尽量照顾老年人身心特点,注意说服教育;审理用语规范化,讲究策略,保护老年人的自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快速办理并简化办案程序。以便老年犯罪嫌疑人尽快回归正常的生活秩序。
五、小结
总而言之,老年人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老年人犯罪的上升趋势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老年人犯罪在当今社会中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因此,研究老年人犯罪的原因、特点、以及防治对策,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多管齐下,形成有效的措施,以期望对抑制老年人犯罪产生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河南信阳市固始县检察院,《老年人犯罪率高发应引起重视》,2012-03-09
[2]吴宗宪,论老年男性的犯罪心理,政法论坛,1992
[3]陈丽平.关爱老年人就是关爱自己,法制日报,2003-05-11
第三篇:未成年人犯罪(范文)
青海广播电视大学
社会调查报告评审表
题目工读学校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情况
姓名_ 胡金兰教育层次_ 专 科____
学号20097630130139专业__法学
分校教 学 点
指导教师
青海广播电视大学制
2011 年__3__月_10日
工读学校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
西宁市**学校目前是**省唯一的工读学校。工读生90%是由家长送来的犯有严重不良行为或违法轻微犯罪行为难以管教的初中生,现有在校学生72人。最近,我们先后到该校进行调查。通过听取汇报,分别召开班主任和管教文秘资源干部座谈会,下发无记名测验卷,查阅学生档案,找部分在校工读生谈话,并有重
点地走访一些工读生。
一、**学校的概况
西宁市**学校1998年11月由西宁市人民政府批准建校,1999年4月正式开办。工读学校由市教育局主办、市公安局和司法局协办,并派员参加管理工作的一所特殊学校。它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把接受工读教育的学生改变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并掌握一定生产劳动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合格公民。在校学习期限一般是一至三年,参照原来的文化程度,将72名在校生编为初
一、初二各一个班,初三年段两个班,学籍仍保留在原学校,其进入工读学校的经历不记入学籍档案。毕业后由原校发给毕业证书,并一视同仁参加升学考试,在校生按同等初中收费,另收生活等费用450元。工读生毕校还有一年时间对他跟踪,发生问题,还要帮教。
五年多来,**学校先后接收工读生372名,从其中145名调查的错误、违法性质来看,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长期旷课,夜不归宿,严重违反校规的19名,占13.1%;二是打架斗殴,无理取闹,对抗辱骂老师的31人,占21.38%;三是有偷盗、赌博、抢劫、勒索行为的85人,占58.62%;四是有流氓习气,挑逗女同学,直至犯有两性错误的6人,占4.14%。
几年来,**学校认真贯彻“立足教育、挽救孩子,科学育人,造就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对在校生要求集中食宿,实行半封闭式、半军事化管理,进校三个月不让回家,切断社会关系。在管理教育中坚持严格管理和耐心说服教育相结合;在课程安排上,以部编教材为主,正课教育与社会辅助教育、适当劳动锻炼相结合;在教育方法上以表扬鼓励为主,坚持表扬鼓励与批评惩诫相结合。全体教师既是传道授业的师长,又是他们学习生活的密友。几年来,他们在教育挽救这批后进生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明显的成绩,把这批处于犯罪边缘的后进生中的大多数改造成好学上进,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好孩子。据已经离校的83名工读生调查,已拿到毕业证书的有34名,占离校总数的40.96%,有44名工读生因表现好,学习进步,被批准返回原校就读,占离校总数的51%。还有2人入团,1人入党参军。原工读生林某某,去年毕业后考入某中等专业学校。当他拿到入学通知书时,激动地哭了。他说:“我是个浪子,我所以有今天,是老师帮助教育的结果。”初二年段阮某某的妈妈一再夸工读学校办得好。她说:“是**学校挽救了我的孩子,现在小阮的学习成绩不仅是公认的好,还学会了洗衣服,干劳动活。放假一回到家,就帮助家里干这
干那。”现在她对孩子的前途充满了信心。
二、在校生犯错违法的根源
从现有在校的72名工读生的年龄来看,大部分是十三、四岁的孩子,最小年龄仅12岁,最大年龄也才16岁,他们是怎样走上错误违法道路的?从59名犯有各种错误违法行为工读生来看,大部分都可以从他们的家庭和家教中找到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情况影响着未成年人的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是家庭结构不健全。有父无母或有母无父,或父本文来源于文秘资源母双亡或父母离异。这种不和谐的家庭在小孩的心理和性格形成上产生负面影响。
二、是家长丧失或缺乏监护管教能力。使这些小孩长期无人管束,致使他们为所欲为恶习不断。
三、是溺爱娇惯型的。使小孩从小养成娇横行为,无心读书,大把花钱,无钱便勒索同学。
四、是双职工、双劳力型的。家长平时没精力管,听之任之,孩子出了问题又不够冷静,态度粗暴,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家长对立。如果说家庭缺乏管教或管教方法不当,是孩子走向后进违法的主要原因,那么社会的不良影响就是它的外因或条件
一、是受不良思想和社会风气的影响。诸如“金钱第一”、“利己主义”贪图享受等思想行为,对孩子们的毒害作用不可低估。
二、是受后进未成年人群体的影响。这些孩子不少人爱交朋友,如果交上了有不良行为的孩子,就有可能在他们的影响下走上邪路。
三、是受不良娱乐场所的影响。一些孩子入迷于泡网吧、玩电子游戏机,这是许多孩子逃学旷课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孩子就是从玩游戏机、泡网吧开始,逐步走上偷窃“勒索”、赌博等违法道路的。在校学生出现错误违法行为,学校当然难辞其咎。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放松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一些教师对教育后进生缺乏爱心,总想把他们推出门去了事。一些老师管教方法不当,促使一些后进生越走越远。
三、调查后提出的建议
通过这次调查对我们有以下几方面启示:
1、创办工读学校是预防未成年学生走上犯罪道路有效形式。西宁市**学校创办五年多来,挽救了许多处于犯罪边缘的后进生,成绩是明显的。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工读学校,不知这372名后进生会有多少人走上犯罪道路。因此,结论只有一个:工读学校只能办好,不能办坏。
2、各中小学对在校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应对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尤其是法制教育。建议在初中阶段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真正、有效地进行一些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教育、,“两法”的教育、《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教育、初步的《刑法》知识教育以及禁毒知识教育等,这对未成年学生的成长是必不可少的。学校老师尤其要关爱帮助、引导后进生,包括犯有严重不良行为、轻微违法行为的后进生,使他们不致于滑入歧途,应把他们“拉进来”求进,而不能“推出去”变坏。
3、各级领导、各个部门和工、青、妇等群众团体应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这就要求各家庭各学校和全社会都要提高对未成年人的管理教育,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网络。同时,要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这是预防未成年人走向错误违法道路的重要环节,对只顾赚钱,不顾社会后果者应予有力制约。
第四篇:未成年人“两抢”犯罪现象的调查
关于我市未成年人“两抢”犯罪现象的调查(摘编)近年来,我市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趋突出,尤其是未成年人参与实施的抢劫、抢夺等刑事案件发案一直居高不下,已经成为严重危害我市正常的社会治安秩序,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突出方面性犯罪之一。据统计,仅2002年6至8月,我市五城区及高新区范围内共发生未成年人实施的抢劫、抢夺案件569起,占全部两抢案件的38%。如何切实防范和有效打击未成年人实施和参与两抢犯罪,有效遏制此类案件在我市的持续高发势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我市未成年人实施“两抢”犯罪的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我市从事“两抢”、“两盗”犯罪活动的未成年人有1000余人,其中绝大部分是外地来蓉人员,分别来自新疆、河南、内蒙古等地,也有部分是从我省的自贡、达川等地及我市的郊区、(市)、县流入我市市区的,年龄大多在11岁至16岁之间。经过对挡获的未成年违法犯罪嫌疑人进行审查,发现其中大多数是因为父母离异或死亡等家庭原因辍学,离家出走或者被拐卖到我市的,他们往往开始以捡破烂、行乞为生,后来逐渐被一些成年人控制和利用,在威逼利诱下被迫学习各种犯罪方法和技巧,并在这些成年人的组织和教唆下,在我市的火车北站、青
龙场、站北地区等人口流量大、治安环境相对复杂的地区大肆进行抢劫、抢夺等犯罪活动。
二、我市未成年人实施“两抢”犯罪的主要形式
目前,我市未成年人进行“两抢”、扒窃等犯罪活动主要采取所谓“带幺儿”的形式。即由一至两名成年犯罪分子,组织和教唆几名或十几名未成年人(即所谓的“幺儿”)进行犯罪,为其敛财。这些成年犯罪分子事先把实施“两抢”犯罪的经验、技能传授给“幺儿”,并采取暴力威胁和物质引诱等手段对“幺儿”们进行严格的控制和操纵,由“幺儿”实施具体的侵财犯罪活动,抢得的赃款、赃物,由成年犯罪分子进行统一分配或销赃。以2002年4月站前分局打掉的叶俊中两抢集团为例,安岳来蓉的犯罪嫌疑人叶俊中在火车北站地区向李天贵、江军等未成年人传授抢夺、抢劫、转移赃物等违法犯罪活动的方法和技巧,带领这些幺儿到火车北站地区熟悉地形,教幺儿们谎报年龄、身份等方法来逃避公安机关的打击,这些经过系统培训的幺儿,在叶俊中的组织和教唆下,先后在火车北站疯狂作案达10余起。目前,我市部分两抢犯罪集团已经逐渐发展形成了老大带大幺儿,大幺儿带小幺儿的金字塔结构,其组织的严密性、系统性已经带有地方流氓恶势力犯罪集团的基本特征。
三、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存在难度
由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与成人犯罪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司法机关处置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也应当与成年人的犯罪有所不同。然而,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制定一部完整的未成年人方面的刑事特别法,司法机关主要是依据《刑法》以及《刑事诉讼法》中关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有关规定来予以定罪量刑,这使得司法机关对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处置难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实践中,公安机关在处理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过程中存在下列主要问题,亟需解决。
一是打击处理手段有限。根据我国《刑法》第十七条的有关规定,公安机关挡获的14岁以下的两抢涉案人员,因不满法定的刑事责任年龄,而无法进行处罚;14岁—16岁的两抢犯罪嫌疑人,最多也只能用少管手段对他们进行处理,据统计,2002年1—8月,全市只有6人被少管,2001年全年我市也只有6人被少管,打击处理力度明显不足。
二是有限的手段没有用好用足。由于运用少管收容手段必须要得到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的同意,而基层民警在具体工作中,往往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去找这些孩子的监护人,或着由于确认不了未成年人身份,找不到监护人,因而在不能批捕的情况下,经过治安处罚就把这些未成年人放了。由
于这些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还很差,在没有经过充分教育和转化的前提下回到社会,重新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比例很高。
三是由于刑法规定对未满14周岁的人的不适用刑事处罚和劳动教养,唯一的处理办法是将其送至工读学校,但一方面工读学校基本上只收那些年满十二周岁未满十七周岁的未成年人,对十二周岁以下的人不适用;另一方面,公安机关与工读学校之间的关系未能完全理顺,公安机关将违法未成年人送至工读学校学习、转化的渠道不畅。因此,公安机关对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处理几乎是束手无策。
四、对策思考
(一)明确标准,严格执法。针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批捕标准模糊的问题,特别是对“犯罪情节轻微”应如何理解的问题,法制部门应加强同检察院、法院的协调,明确统一标准。工作中,对够批捕条件的,要及时移送检察机关提请批准逮捕;对符合收容教养条件的,要严格按照市局《成都市公安局关于办理“两抢”“两盗”案件适用收容教养的意见》执行,该收容教养的要收容教养;对情节轻微,不够收容教养条件的,要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九条的规定从轻予以治安处罚。实施治安处罚后,对
户口所在地不在本市的,要送市收容遣送站遣返回原籍,交由其法定监护人监管并通知当地公安机关。
(二)建议成立专门的机构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九条第二款规定,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犯案件应当由专门机构或专职人员负责,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鉴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不断上升的趋势以及检察院和法院已经设立未成年人相关违法犯罪的检控和审判制度,区级以上公安机关可以设立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侦查部门,派专人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侦查和讯问,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针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办案方法,掌握其犯罪规律,便于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三)建议市局会同市教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等部门,就下列问题进行研究并尽快出台相关政策,使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处理中的难点问题尽快得到解决。一是对有“两抢”违法犯罪行为的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公安机关能否强制将其送至工读学校进行矫正教育;二是对外地来蓉的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的,其原籍又没有工读学校的,能否在我市的工读学校就读;三是对吸毒或者患有严重传染性疾病的未成年违法犯罪人员,能否先强制收治,再依法进行处理;四是对家庭或监护人无力承担工读教育、治疗费用的,能否由政府财政帮助解决。
(四)要加强对“幺儿帮”中“老大”的打击力度。针对“幺儿帮”中操纵和教唆未成年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老大”,公安机关要摸索出具有针对性、目的性的打击方法和手段,要尽可能地充分运用各种侦查手段,取得确凿证据,将打击的重点和矛头指向在幕后教唆和组织未成年犯罪的“老大”。此外,在取证方面,公安机关要积极与法院、检察院联系,及时协商,达成共识,争取到他们的最大支持,有效地打击处理这些犯罪人员,从源头上减少和杜绝我市“带幺儿”形式的犯罪活动。
第五篇:残疾儿童犯罪现象分析及对策
残疾儿童犯罪现象分析及对策
摘要:我国的残疾儿童数量逐年递增。相应的,残疾儿童的犯罪问题正在摆在我们的面前。关注残疾人犯罪问题成为了公众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残疾儿童犯罪案件已经呈上升趋势,且呈现出团体化、专业化和地域化的特点,本文从近年来残疾儿童犯罪率上升的实际情况出发,探讨了聋哑儿童产生犯罪的原因,提出了预防聋哑儿童犯罪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残疾儿童犯罪原因对策
残疾儿童是指在心理、生理和人体结构方面有残疾的儿童。残疾包括视力、听力、语言、肢体、智力、精神和综合残疾6类。据统计,我国共有残疾儿童大约817万人(指0至14岁儿童),其中视力残疾儿童18万,听力残疾儿童116万,肢体残疾儿童539万,智力残疾儿童62万,精神残疾儿童1.4万,多重残疾儿童80万。占全国残疾人总数的15.8%,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66%。我国残疾儿童的绝对人数在世界上是最多的。
中国的残疾儿童不仅基数大,增长速度快。这是我国残疾儿童的一大特点。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残疾儿童的比率在逐年下降。但是这主要集中在大城市,而广大农村地区及边远山区等相对不发达地区医疗水平还是有些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尽管相对以前来说残疾儿童比率下降了不少,由于人口基数的原因,残疾儿童的增长还是很快。过多的残疾儿童的数量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特别是伴随着残疾儿童犯罪问题逐年增加。
一、残疾儿童犯罪的特点
1、犯罪的成因有明显的侵财性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贫穷很容易使人对生活产生错误的解释。出身贫寒的儿童在家庭之外可能会受到社会的歧视。他容易发生误解,以为得到优越感的方法就是对金钱的不劳而获。盲目的追求金钱和满足欲望,以盗窃、抢劫为谋生手段。
2、作案手段简单直接、目的明确
残疾人违法犯罪大多与其生理缺陷有关,甚至以此作为掩护手法。他们作案的目的主要是针对财物,另有一部分是由于缺乏社会道德观念的正确引导而发生的侵犯公民人身的违法犯罪行为。由于社会群体对残疾人违法犯罪缺乏防范,大多对其抱着同情的态度,使其容易得逞。残疾人在钱财上,一般不大可能像健全人那样侵占、受贿,他们围绕钱物往往采取最直接、粗暴的偷盗、抢劫、抢夺方式。
3、易被他人引诱、教唆、操纵作案
一些不法分子专门引诱、教唆、操纵残疾人违法犯罪。残疾人文化素质偏低,大多处于文盲状态。他们当中有的仅能陈述自身及家庭情况,有的则由于愚昧无知,根本不能提供自身及家庭情况。特别是聋哑青少年。
4、文化程度;偏低,法律意识淡薄
残疾儿童读书一般都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不仅文化知识贫乏,法律知识也是空白,走进监狱还不知道自己已犯了严重的杀人罪。
二、残疾儿童犯罪的原因分析
家庭因素
(1)有的家庭对外不承认家有残疾人,对内甚至不愿意让孩子出门,千方百计地掩盖。(2)有的甚至觉得残疾儿童给他们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担,更愿意把他们孩子推出家门,严重者出现抛婴弃婴,甚至溺婴现象也不鲜见。(3)有的觉得对不起残疾孩子,从而溺爱孩子,导致忽视了对其他孩子的照顾和关注。(4)有的觉得无所谓,让其自生自灭。即使愿意照顾孩子,却因对国家政策了解不足,不知道因该让孩子按时接受义务教育。(5)有的则觉得孩子十分可怜,过于关注孩子的残疾与治疗,以至于忽视了孩子也是个人的事实。家长对残疾儿童的不正确做法,不仅会影响到残疾儿童的身体健康,还影响到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对残疾儿童的成长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甚至会影响残疾儿童的一生。很多残疾儿童一生都不能抹去那心底的“伤痕”。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家长的问题一日不解决,残疾儿童犯罪现象就不会减少。
学校因素
(1)、为了残疾儿童的安全,聋校一般采取封闭式管理。其目的不外乎防止他们出走或受骗。这种做法不仅是学生交往范围缩小,交往对象局限,而且严重导致学生本来受制约的社会实践活动,致使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再一次受到阻碍。虽然他们喜欢好奇冒险,追求独立行事,但由于自身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旦进入社会便很难适应。(2)、我国特殊教育法制教育还没有专门对残疾儿童编写的适合他们的身心认知特点的法律教材。对学生的法律教育还停留在思想;品德教育的水平上,学生的法律意识根本没有很好的树立起来。不知法,不懂法,在残疾儿童中是普遍现象。(3)、目前对残疾儿童教育手段传统、单调,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特教没有定期为他们做心理分析、咨询与疏导。
缺乏法律意识
不知法、不懂法、不会用法导致残疾儿童不遵守法,错误地走上犯罪道路。在我们的社会中,人们对残疾儿童及家庭一般都抱以同情、谦让的态度。生活中磕磕碰碰的事是难免的,而少数残疾儿童或家庭却用狭隘自私的心理来对待社会和别人,甚至以残疾为借口,采取过激的报复行凶行为,对他人的人身财产构成伤害,结果走上犯罪的道路。因用野蛮的手段行凶报复别人,结果害了自己。
心理障碍
因为生理缺陷,残疾儿童在许多方面都比正常人差,容易导致其自信心不足。部分残疾儿童人存在较强的自卑心理,更需要得到亲友、老师等人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及时矫正其心理问题。否则,经过长期的压抑容易形成心理疾病,在遭受不公正待遇时,自卑的心理会让他们比正常人更狭隘、更偏颇,更容易产生报复心理,从而导致犯罪。
三、残疾儿童犯罪的对策
1、转变家长的观念
(1)、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教育孩子正视现实,正确对待自己的残疾。世界上的事情没有绝对的公平,每个人都会经历不同的苦难,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述许许多多的人和事证明这个道理,消除其消极的关于“命运不公平”的思想!(2)尽可能为孩子提供学习的机会。只要有可能上学的,要克服一切困难让孩子上学。实在上不了学的,也要采用不同的方式让孩子学习文化知识,以便于让孩子能够学会独立生活。这对孩子的一生是十重要的,让其未来能够自主生活才是最优的选择。(3)支持孩子参加各种群体活动,特别是有较多残疾孩子参加的群体活动。这样做不但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丰富生活内容,更重要的是会使他们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增长适应社会的本领。
2、建立适合残疾儿童教育机制
国家应当提供一定设施、师资条件,深入聋哑学校,深入基层,深入农村,通过散发法制图书资料、解析个案、以案说法、聘请翻译人员联合举办法律知识讲座等形式,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残疾人员知法、守法意识,努力减少或根除法盲,杜绝残疾人因不知法而铤而走险的犯罪现象。(1)针对聋哑人,聋哑学校应增设专门的法律教育课。创办聋哑学校,进行特殊教育,是社会的进步,文明的象征。(2)采取以思想教育、心理辅导为主的教育,由盲哑学校教师、残联工作人员和社区及用人单位共同负责,方式可以是定期到社区或用人单位,开展讲座、讨论和答疑,沟通与单位之间的关系,以解决聋哑人生活工作中的思想和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3)应尽快编制出适合聋哑人教育的法制教材,从聋人的生理、心理出发,结合聋哑人实际,特别是多编制一些聋哑人犯罪的真实事例,这样对他们的教育才会有效。还应该把理论和一些影像资料结合起来,或聘请当地公安机关进入课堂给学生讲课,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并配备从法律专业毕业的老师,开设法律课,将培养心理健康的残疾人作为教育目标,使聋哑学生在校时学法、懂法,走向社会后守法、用法,做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合格公民。
3、社会采取的对策
健全社会保障:除了家庭、学校对残疾儿童的亲情化感化教育外,政府和社会要建立保障体系和关爱环境,完善社会对残疾儿童的教育、就业的社会救济保障机制,提高残疾儿童的素质和就业率,解决其工作和生活、婚姻等问题,防止残疾儿童因生活无助而走上犯罪。健全社会保障的措施还应包括:一方面要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市和农村统筹发展,形成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另一方面能够创造一些适合残疾人的工作岗位,满足残疾儿童的工作需求,使他们能全面的融入社会生活,形成全社会关心、理解、尊重、帮助残疾人的良好风尚。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我国残疾儿童决定人数居世界第一 2010-06-03新岛网 康久来李树春吴德《中国残疾儿童康复事业发展60年》 2009-8杨再明秦扬《犯罪学》2004-4 钱公平《聋人青少年犯罪的调查、分析及其对策》2002-3 孙小荣,《正确认识聋人犯罪建立聋人犯罪预防机制》,中国特殊教育,2005-5 李长波 李建飞 《残疾人犯罪及其预防》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