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现象的剖析

时间:2019-05-14 05:50: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用工荒”现象的剖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用工荒”现象的剖析》。

第一篇:“用工荒”现象的剖析

“用工荒”现象的剖析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个别地区、个别行业出现了对技术工人需求增加但是又招不到人的怪现象,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用工荒”。据相关媒体报道,近年来 “用工荒”在中国呈愈演愈烈态势,不但东南沿海缺工,就连一些劳动力输入大市也开始缺工,2012年春节后凸显的“用工荒”成为很多企业面临的难题,全国人才市场从高端人才到基础岗位劳动力普遍出现短缺。

“用工荒”、“用工难”究其经济原因,主要是相对于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和生活成本的大幅攀升,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没有太大变化,企业的工资水平难以有力吸引劳动者的加入。解决这些矛盾,除了努力实现企业技术升级,提高效率外,规范企业用工、依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利、同时积极维护企业的合法用工权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用工荒”背后,是民工保障制度的缺失,用工单位忽视劳动者的基本利益,导致“用工荒”的产生。企业职工的高流动性与附着在户籍壁垒上的各种社会保障政策制度所形成的突出矛盾,导致企业职工无法享受到应有的社会保障待遇,导致其在诸如医疗、养老、工伤等方面的合法权益难以实现。随着民工自身权益观念的觉醒和不断进步,一旦其利益诉求与现实相差过大,民工往往会投弃权票,去主动炒老板的“鱿鱼”,从而引发用工荒。

(一)户籍制度导致城乡分离

户籍制度导致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对农民工身份及权益制约,是造成农民工权益缺失的根本性原因。户籍制度是指以195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为核心的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规定以及配套的具体措施,同时加上定量商品粮油供给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福利保障制度、医疗保健制度等辅助性措施,以及在接受教育、转业安置、通婚子女落户等方面又衍生出的许多具体规定。它们构成了一个利益上向城市人口倾斜、包含社会生活多个领域、措施配套、组织严密的体系。从上述对户籍制度的介绍中,不难发现,户籍制度并非纯粹的户籍管理,而是划分了城乡的利益差别,把农村人口排除在城市利益之外,禁止人口流动。这样,农民工作为更为特殊的群体,被这一制度设计排除在外,很难享受合法权益,并缺乏有效地法律保障。当然,户籍制度不会是也不应该是影响农民工基本权益的唯一的和决定性的因素。

(二)相关法规和司法援助体系不健全

权益保障法规和司法援助体系的不健全导致农民工权益无法可依,维权无路可走,是造成农民工上述权益缺失的决定性原因。一是立法本身存在缺陷。目前国家还没有针对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专门性法律法规,当农民工面临就业权不平等、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无法可依。例如我国《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规定养老、失业保险费的征缴范围为:“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据此,用人单位只为本部门的“城镇职工”缴费,由于农民工无法可依,被排除在外。二是执法不力。使农民工面对侵害得不到支持和保护。一方面是政府对于企业之间的非正当竞争监管乏力,使为数不少的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采取加大劳动强度、减少工人工资等诸多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方式,间接伤害农民工权益;一方面是在处理企业与农民工纠纷时有失公正,如工资拖欠、工伤补偿等问题在实际中能够得到满意解决的数量少之又少,直接损害农民工合法权益。还有,由于司法援助体系的不健全,导致农民工遭遇劳资纠纷和人身伤害时,不是投诉无门,就是因费用过高或程序过繁而无奈放弃;甚至因担忧城乡身份差异带来司法的不公,而被迫放弃。

(三)政策空隙与政策执行不当

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中利益博弈,导致政策空隙的存在以及政策执行不作为及变相与走样,是农民工权益问题的行政性原因。上级政府部门对下级政府部门进行考核是以行政辖区为单位的,而行政辖区有地理边界和常住人口方面的划定和规定。因此,按照既定的行政辖区负责制,农民工往往也会“自然”沦为无人管的状态。于是,没有哪个城市管理者会在计算本市人均GDP的时候会把农民工的数量计算进去,同时,也没有哪个城市管理者在计算本市年度GDP时会把农民工的贡献扣除在外。体制和政策设置的空当俨然成为城市及城市管理者维护自身 利益的合法依据。这就使得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为求得自身利益最大化,排除农民工的利益,而导致政策空隙。同时,即便政策顾及到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时,政府存在着“不作为”的问题,即当出现侵犯农民工权益问题时,没有积极履行查处的职责,更没有实现建立预防机制,甚至自身的一些行政行为也在侵犯着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因此,科学合理设计企业的用工制度,依法依规防范和化解企业劳动纠纷,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对于解决“用工荒”问题至关重要。

第二篇:浅谈“就业难”和“用工荒”现象

浅谈“就业难”与“用工荒”现象

“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近年来的社会焦点问题,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讨论也一直持续着。然而在当下,虽然有很多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思考与建议,就业难的问题依旧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反而同时出现了“用工荒”——这一与就业难相对的现象。这看似矛盾,其实并不意外,这反映出了现今个人与社会在就业上的种种问题。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个人的就业观念,相关社会制度,学校教育模式,等等,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一些简单地分析。

(一)从个人角度而言,对于大多数人,就业的目的就是要维持生存。因为要生存,必须有一定的经济来源,一份稳定的、收入可观的工作就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来源。但这不是全部,能否找到工作和做什么样的工作还会关系到一个人的心理感受和社会地位。其实大多数家庭的背景还是很普通的,家里的孩子从小受到的教育告诉他们,以后要找一份好工作,出人头地,生活得更好,实现个人价值,或者说,他们承载着一个家族的希望。这样就使得他们在日后的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去追求高薪水和大城市,要求很高。可以说,这种思想非常普遍地存在,是一种很现实的人生动力。

很多人提出,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放下身段,到基层去。但在当今这个社会,想让大学生轻易地彻底地抛弃这种观念,去从事最基层的工作,去条件差的地方,难度还是很大的,毕竟这些对他们的吸引力是很微弱的。因此,有很多人在用工荒的情况下找不到工作,其实是找不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高不成低不就,同时加重了“就业难”和“用工荒”。

当然,现实的压力让很多大学生开始考虑放低要求,很多学生迫于严峻的就业形势而降低了对于薪水和地区的要求。有时选择薪金较低但有发展前途的工作,其实也是一个比较积极的就业观。然而,这些转变完全是环境所迫,不是个人的真正意愿。摆在大学生面前的问题,还是需要有足够的收入来维持生活。

(二)从社会的角度考虑,在大学生转变了观念之后,还是有很多问题存在。有的专家指出,中国在世界经济分工中处于底层地位,在世界经济运作中仅仅是粗放型的基础生产,缺少了很多经济环节。这是针对目前中国的制造业还大规模地停留在低端产品上的现象而言的。低端产品的生产与流通缺少经济环节,不需要中高级人才,也不能给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无法有效地解决就业难。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市场经济体系,人才流动应是市场在起作用。但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地区间差异迅速扩大,落后地区的人才流失情况非常严峻。长期的人才单向流动,也不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现在很多人提倡自主创业,然而创业并非很容易。很多人创业都是从中小型企业开始,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国家出台过一系列的政策来帮助中小型企业发展,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发展,而目前在很多地方这些政策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加上经济危机的冲击,这些企业受到的影响很大。

此外,有些企业和单位也并不是完全按照求职者的才干来招聘员工,或多或少地掺杂进了人际关系的因素,造成了一些不公平的竞争。以上这些问题,也并不是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就可以迎刃而解的。这需要相关社会体制的建立与健全,从现在就开始,不能把问题越积越多,否则长此以往,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不会得到解决,还会有加重的可能。在学生转变观念的同时,政府部门也应该转变观念,做到以人为本,考虑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要想推动大学生到边远地方去、到相对较艰苦的地方去、到基层去,需要各方面切实地制定相关政策,给大学生创造施展才华的舞台。

(三)高校的教育培养存在着一定问题。

有的评论指出,我们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上出现了问题。在教育观念上,只去培养大学生,不培养技术型的工人,让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应该做脑力劳动,而不是去做体力劳动。这造成整个社会观念出现了问题。如果想让大学生做出观念上的转变,社会就必须先做出转变,高校教育与此分不开的。在教育方法上,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培养出的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归根结底,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好坏,和高校培养出的学生的素质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从高校走出来的毕业生本身素质不高,又不能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符合,在就业上就会出现问题。

我们还可以发现,学生毕业后求职时的竞争者,有很多不是同一届的,而是往年因为没有找到工作而又“沉积”下来的学生。可以说,扩招是导致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

不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博士生,近年来都在扩招,招进来的人多了,制度的健全完善却没有跟上,导致培养出的学生总体质量并不是很高,影响学生的就业。因此,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扩招。扩招的确给更多的学生带来了进一步提升自我的机会,但在扩招之前,相关教育部门和高校需要准确分析人才市场的需求,针对经济发展及企业情况、行业发展趋势,在哪些专业需要扩招以及要扩招的数量上都要进行认真科学的研究与评估,做到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接口,而不是盲目地扩招。

在扩招之后,也要注意学生素质的保持与提高。这就要求高校要加快教育模式的优化与转变,完善教育设施,增强师资力量,最重要的是,要打破专业之间的限制,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于各种人才的要求。

以上是关于就业难和用工荒现象的一些简单讨论。

产生就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我们在各方面共同努力。当然,有效地解决就业问题并不是短期内就能完全解决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制定科学的计划,并认真落实,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为大学生就业带来帮助。

第三篇:用工荒论文

“用工荒”浅析

【摘要】金融危机接近尾声,伴随着经济形势的回暖,各类企业重新回到了人才需求的旺季,但随之而来的“用工荒”却困扰着各大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在中国这个人力资源如此丰富的国家,造成这种现象,其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解决“用工荒”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本文通过对当前中国人力市场“用工荒”现状分析,分析原因,判断影响,最终提出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用工荒 形成原因 产生影响 缓解措施

自2008年底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各地频现“用工荒”,不仅珠三角、长三角等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聚集的沿海开放城市缺工,就连四川、重庆、安徽等传统的劳务输出地也频频告急,而且从技工蔓延到普工。与此同时,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一边是“就业难”,一边却是“用工荒”,这看似矛盾的 两面纠结在一起,却恰恰反映了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而具体延伸到我公司,则造成了人力贮备不足、人才流失等诸多问题。

一、“用工荒”现状 新年伊始,我国沿海地区的多个省份频频爆发“用工荒”现象,例如浙江省用工缺口就达到了25万人。另外,根据有关部门近期到一些工业园区进行的调研显示,几乎所有企业都面临用工短缺的困扰,招工难、留工难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一些企业生产订单已经排到下半年,但由于招不到工人,机器设备无法全部开通运转,导致部分订单因无力接应而不得不忍痛割弃。

麻省理工大学的黄亚生教授以及中山大学政务学院郭巍青教授,为深入研究金融危机下农民工的生存状况,于2009年7-8月、11-12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的收入与支出状况组织深入调查。在11月的现场调研结果中发现东莞最大的人才市场呈现“供求两旺”的局面。但大部分接受访问的工人指出,工厂给出的条件并没有大幅度提升,仅仅提升了10%到20%。与此同时,根据对人才市场招聘信息的观察,大部分岗位都要求有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因此,很可能存在大量要求有劳动技能的工作无人应聘,而同时大量外来工找不到符合薪水预期工作的情况。

所以,我认为,所谓的“用工荒”现象并非单一的表象,而是 “用工荒”与“就业难”同时共存的供求结构错位现象。

二、形成原因

“用工荒”的形成并非由某一独立的原因铸就的,而是由多方面共同作用的产物,彼此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就像是一个首尾相连的圆圈,循环反复,没有明确的开端,没有固定的终点,是真正所谓“牵 一发而动全身”。

所以要想真正追究“用工荒”的根源,是复杂的,每个企业也有每个企业的特点,难以一概而论,而我们首先只能先简单的讨论一下共同的原因,分析“用工荒”现象其中的相同因素。

首先,经济回暖,用工需求增加。国际金融危机的见底和外需的逐步回暖,以及国内经济刺激计划作用的发挥,使得我国经济形势已经企稳回升,并向好的方面发展。其中外贸回升、内需强劲是经济回暖最直接的体现,需求的回升为企业的生产运营提供充足的业务订单,这样以来,企业的用工需求也就必然跟着增大了。

其次,薪酬不高,难以满足预期。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促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让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的生活成本不断提高,使得作为企业工人的外来民工在无法享受到与本地一样的各种社会福利和保障的同时,却同等地承受和本地人相同的生活成本,这样以来,民工对工资预期也会随之有所提高,企业如果继续靠低廉的工资招工,显然难以吸引到更多所需要的工人了。

第三,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90年代开始全国的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从2006年起,乡村的劳动适龄人口每年减少400万~600万,这些人是目前劳动力流动的主体。到2010年,已成为劳动大军主力的十几、二十岁的90后年轻人数量比前几代人明显下降,大幅度减少了新增劳动力的数量。

第四,企业不重长远,缺乏用工储备。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 仍错误地认为我国劳动力资源充沛,企业用人可以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在用工方面仍然固守临时观念,缺少长远打算,对劳工缺乏应有的尊重,不注重建立自己的劳动力储备,习惯于签订短期、零散用工合同,从而导致一旦用工需求急剧增加时就变得手足无措、无法应对。而前些时受金融危机影响,一些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采取降薪、裁员的举措也让不少民工身心受伤。

第五,劳动力流动的地域变化也对外用工情况产生了很大影响。由于2009年中西部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东部沿海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这带动了中西部地区用工需求的大幅增长,加之中西部地区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大大弱化了沿海地区招工时的竞争优势。并且近年来城镇化的进程也影响到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尤其是受2009年房地产市场爆炸式发展的影响,更多农民用外出务工的收入在附近城镇购置房产,他们不再愿意到距离遥远的沿海地区打工。

第六,经过多年的发展,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面临转移压力。自2008年年底起,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政府都在大力推动“腾笼换鸟”战略,中西部地区则承接了部分从沿海转移的低端加工制造业,使得地区内的劳动力不用背井离乡,分流了一部分本来要去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劳动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期的调查结果就显示,在准备外出务工的人员中,打算去东部地区的占70%,去中西部的占30%左右,后者比往年增加了7个百分点。

第七,随着老一代打工者由于年龄等原因逐渐淡出打工行列,80 后、90后打工者成为流动劳动力的主力,与老一代相比,他们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除工资薪酬外,更加注重工作环境和整体福利,以及职业前景的选择,更看重个人价值的体现、扩大视野和体验享受生活,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已不愿意从事流水线的普工工作,对季节性的短期合同就更加不感兴趣。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的企业还象当初对待老一代民工那样来对待这些80、90后民工,显然已经不合时宜。

第八,现在中国基本上度过了经济危机的影响,与2009年初强调保增长、解决就业不同,如今政府重新强调调整收入分配,确保居民收入增长,希望通过“用工荒”向企业释放出提高员工工资和待遇、促进简单制造业向科技型和创新型升级的信号。

由此可见,这种局部地区“用工荒”现象不是暂时性的波动,而将会长期存在下去。今后,中国的沿海地区将不会再恢复到以前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期了。

在这种全国普遍性“用工荒”现象的影响下,我公司的外雇工情况难以独善其身,而究其各种原因,首先难以逃脱全国“用工荒”的普遍因素,但此外针对我公司发展的特点,又包含了我公司独有的一些因素。

第一,工资略低于市场平均水平。我公司作为国有大型企业,在工作效率上常常以人数取胜,而大多个体私营企业,以追求质量为目标。通俗的讲,就是国有企业的推脱延误现象严重,而私企注重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不浪费每一份工资。这就造成雇佣了更多劳动力的国企要想控制成本,必然会降低工资标准,以致工资方面国有大型企业 在私企面前毫无优势可言,甚至略逊于私企。

第二,保险、休假等福利待遇较低。在如今法律制度越来越健全的时代,全民的法律意识都有所提高,保险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外雇工十分看重,视为自己未来保障的一部分,而在这一问题上,我公司是欠缺的。另外,最为建筑单位之一,我公司也存在建筑单位的通病,就是根据工程需求,往往要牺牲很多节假日和个人休息时间,而这对本已远离家庭的外出劳动者来说更是个心灵的冲击,因为他们可能一年只回一次家,尤其是每逢佳节,思亲犹重。第三,在以80后为主力军的劳动力市场,不再像他们的父辈一样单纯的只讲工作、拿工资,他们更加重视自我价值的体现,对人格尊严的尊重,对生存环境的追求。所以建筑单位“脏、苦、累”的环境,已不再是年轻劳动力的首选。此外,建筑行业重复性、枯燥性的工作性质,压制了年轻人对创造性、多变性的追求,80后的年轻人多认为此不利于自我个性化的发展。

三、产生的影响

由于心理准备不足和早期缺乏必要的应对举措,“用工荒”的突然降临,让不少企业一时措手不及,一些企业尽管想尽一切办法到处招兵买马,但效果却不尽人意。企业有订单业务需求却因用工短缺而不得不减缓生产,在给企业的经营效益带来损害的同时,也势必会对经济复苏回暖和持续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对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引起足够重视,来遏制这一恶性循环的势头。

第一、影响中国实业竞争力。一方面,由于我国大多数出口企业 奉行的是都外贸订单机制,加上缺乏定价话语权和稳定的销售渠道,出口企业不可能把上涨的直接成本转移给客户,但是自己又不能有效地转移和消化成本。这样很多企业就算是有订单也不能开工,因为一开工就亏损。长此以往,他们会失去自己的客户,这样的代价比成本上涨来得更厉害。另一方面,沿海城市多为对外贸易的跨国公司,对人工成本敏感度非常高,这一点从过去三四十年间跨国公司资本的流向就可以看清楚,从拉美到东亚,从西欧到东欧,从“四小龙”国家到“金砖四国”,促使这些资本流动的最直接因素就是当地的人工成本。中国对于这极具灵活性的国际产业资本而言也不会是个例外,然而随着这一波“用工荒”,国际资本对于选择投资中国实业的兴趣值会自然地减少。

第二、加大企业生产成本。有人认为,“用工荒”现象是金融危机后中国企业和经济向好发展的直接表现,随着新一代农民工教育程度的增加,以及对收入需求的增高,粗放型模式来管理已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用工荒”会倒逼中国企业进行产业升级。但不论是出口贸易继续好转,还是倒逼企业进行产业升级,一个不能被忽略的事实就是,企业生产成本都会随着这波“用工荒”而大大地增加。这里的生产成本有两层含义:第一是直接成本,第二是机会成本。直接成本就是人工费用的提升。企业招不到人,只有增加工人的工资和福利,当然这只是短期的成本增加因素。长期而言,为了能够留住工人,还要给他们提供培训、生活保障以及未来的职业预期。

四、缓解“用工荒”的措施 在生产需求旺盛的时机,企业用工短缺所导致的设备开工不足,势必对企业的效益造成严重不良影响,也势必会阻碍经济的快速复苏和发展。因此,解决企业发展中出现的用工短缺瓶颈,促进经济的好转和发展应该成为企业和政府共同的责任和任务。

国家层面:一是打破城乡二元户籍壁垒,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在社会保障方面应率先考虑城乡一体化。让曾经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过巨大牺牲的广大农民享有城镇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是对农民的一种必要补偿,也是实现改革成果共享、社会保障普惠、公共利益均等化的具体体现。二是打破区域壁垒,实现社会保障全国联网。通过建立社保一卡通和相应的国家补偿机制,解除民工后顾之忧,促进民工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和就业。三是加强预警监测,建立就业信息统一发布机制。在全国范围进行劳务输出、劳务需求和用工岗位专业情况的监测,及时发布有关讯息,实现劳务提供和劳务需求的有效对接。

当地政府层面:作为地方政府,应该想方设法为企业用工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服务。一是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两大平台作用,发布各种用工信息,组织用人单位举办大型招聘会。二是牵线搭桥,组团招聘。根据企业用工需求情况,积极主动与劳务输出地政府联系,以政府名义组织用工企业到劳务输出地进行集中招聘。三是政策支持,保障配套。出台相应政策给到本地务工的外来民工以准市民或者市民待遇,使他们在医疗、养老、工伤以及子女就学等方面享有当地人同等待遇。四是完善机制,及时预警。完 善用工信息监测和收集措施,建立用工信息发布和预警机制,使劳务和用工双方都能及时了解用工需求准确情况,便于双方及时进行接洽。

企业层面:一是产业升级,技术改造,挖潜增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现有设备进行更新或技术改造,淘汰落后设备,同时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和优化组合,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二是增加薪酬,提高待遇。用人单位能否提供一份有竞争力的工资待遇是每个应聘员工首要考虑的因素。因此,企业招工,要充分考虑员工生活成本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等现实因素,适当提高工人工资和福利待遇。三是搞好配套,加强保障。考虑到现在的80、90后民工对生活质量、生活舒适度有一定要求等特点,企业除了优化生产环境外,还要注重搞好生活设施配套和文化娱乐配套,以营造“拴心留人”环境。四是未雨绸缪,建立储备。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在搞好企业自身现有员工保有储备的基础上,还应根据企业未来发展情况加强与当地政府、劳务输出地政府建立联系,为企业发展建立人力储备。五是人文关怀,增强凝聚力。企业能否招到人、留住人,除了有竞争力的工资待遇和良好的生活硬件设施外,重要的还要看企业能否尊重人、关心人,看企业有没有自己的人文特色。一个能够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的企业必然是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企业,这样企业的何愁聚不到人力人才。

“用工荒”是我国近年来出现的新现象,确切的说是在金融危机之后,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造成的深远影响,是最具中 国特色的新现象,一边是人口大国,一边却是企业招不到人。它暴露了我国之前政策的不合理之处,其急需要调整的方方面面。

以常规思维来看,“用工荒”意味着劳动力供小于求,市场会依据供求双方的博弈结果自发上调均衡工资水平。但事实表明,低端简单劳动供给者因替代性强而不被企业重视,工资水平仍旧偏低。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无可厚非,所以“民工荒”不能指望企业单方面解决,必须要有政府调控部门的积极介入与引导。

而有效地缓解“用工荒”现象,将会促进企业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对外贸易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大社会保障制度的推广力度及范围,缩小地域、城乡、公民收入的差距,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更加和谐、持续、平稳地发展。

第四篇:“就业难”与“用工荒”现象研究计划书(范文)

“就业难”与“用工荒”现象研究计划书

一 选题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伴随着大学扩招,大学生累计失业人数也在一直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的话题一年热过一年。特别是自经济危机以来,这种趋势尤为明显。而另一方面,企业招工难也越来越明显。自20世纪初,东南沿海地区陆续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而现如今,这一现象已经在全国范围内频繁出现。涉及的行业也由低端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企业蔓延到企业高级技术人才的匮乏。一方是大学生“就业难”、一方是企业“招工难”,这两种现象初看是完全相反的,只能在某一时段内发生一种,但现在两者同时发生,而且都愈演愈烈。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关系?

因此,本研究将调查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和企业“招工难”的原因,分析两者的内在联系,结合当前的国家帮助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为大学生实现就业提供建议。

对企业招工难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并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解决对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二 相关文献综述

民工荒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各个领域的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探究。本文在总结部分文献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民工荒”问题进行了综述和全面剖析。国外相关研究动态(1)刘易斯二元模型

1954年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指出在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性质不同的两个经济部门,一个是“资本主义”部门、一个是“维持生计”部门。刘易斯模式的劳动力转移机制是:在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只要工业部门能够提供最低生活水平以上的实际工资,农业部门就能够向工业部门无限供给劳动力,而工业部门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发展;这种发展情况,一直延续到农业部门的边际生产力增大而使实际工资上升至与工业部门实际工资相等时,劳动力的转移便结束了。(2)国外职业搜寻理论

劳动力市场信息是不完全的,同时每个企业给劳动者的报酬不同,劳动者为了获得报酬满意的工作,必须在劳动力市场搜寻。这种为寻找工作而采取的失业时间越长,劳动者就越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获得的工作报酬就越高,但是随着他在劳动力市场寻找职业时间的延长,未来寻找到的工作岗位报酬的提高幅度递减,即职业搜寻时间的边际收益递减。2 国内的研究成果(1)结构短缺论

“民工荒”在很大程度上是指年龄、性别、地域和技能型民工荒。“民工荒”并不是由于农村劳动力绝对数下降,而是由特定人群短缺而造成的结构性供给不足,或者可以说是结构性有效供给总量不足,是劳动力市场区域性和结构性失衡的结果。吕小燕、杨文选(2006)从“经济理性人”学说出发,假设农民工是经济理性人,会精确地考虑进城务工的成本和收益,只要收益大于其成本,农民工就会选择进城。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的“民工荒”就是农民工对进城务工的成本和收益进行理性分析的结果。与我国较快的经济增长率相比,农民工工资增长缓慢,再加上雇主拖欠工资时有发生,这些都打击了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积极性。与此同时,王呈斌、毛晓燕(2010)通过市场问卷调查分析了“民工荒”的现状、特征,认为劳动力流动相对收益减少是其根本原因。(2)基于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的就业难

在一个典型的二元劳动力市场下,由于就业机会分布的高度不均匀,而且进入一级劳动力市场与进入二级劳动力市场存在明显的反差,因此工作搜寻对于劳动者来说显得十分重要。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特征尤为明显,并且表现出多重二元性质,制度性分割、城乡分割、地区分割、职业分割、行业或部门分割并存,这种状况大大提高了劳动力市场中大学毕业生的流动成本,降低了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

(3)除了以上几种种主流观点外,还有一些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解释“民工荒”现象。例如,黄婧、纪志耿(2010)从科斯特的“生存理论”视角分析说明“民工荒”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民对就业机会、全年收入预期的不稳定性,以及难以承受的生活成本、迁移成本的上涨压力。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分析,及研究设想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概述,再从工作搜寻理论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目前的大学生就业难可以简单从工作搜寻的成本和收益的角度来探讨。从成本角度出发,基于拓展型的工作搜寻理论,大学毕业生的搜寻成本可以分为直接成本和机会成不。而从收益的角度来看,工作搜寻是从最有希望的工作开始,同时由于搜寻中获得的工资越来越高,进一步搜寻获得更高工资的难度也越大。

三 研究假设

在经济好转背景下,部分地区、企业在招工中存在的结构性短缺现象是企业用工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结构失衡的一种反映。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局面,也反映了以高校毕业生和新生代农民工为主体的青年劳动者的就业预期,与一些企业的薪酬待遇、劳动环境、用工方式不相适应。剖析两者的背后成因,不难发现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其根本症结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条不完善导致低端制造业对廉价劳动力的过分需求,而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大学毕业生既不能和农民工形成差异化的就业竞争,又不具备制造业的就业成本优势,于是就形成了这种奇异的一边是招工难、另一边是就业难的现象。

四 基本观点

具体原因剖析: 劳动力市场结构方面:劳动力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两者的信息不对称,千万适龄劳动力上大学被“白领化”,高校扩招给农村适龄孩子更多上学机会的同时,也间接“剥夺”了他们成为产业工人的可能性。企业用人机制方面:首先,有些以廉价劳动力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由于生产成本攀高,利润不断缩水,薪酬待遇未能满足大学生的要求。其次中小企业职工福利、保障制度不完善,导致了部分中小企业招工难。最后部分企业在用人机制方面也存在着偏失。产业结构方面:主要是三大产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4 教育制度方面:一是教育方向与劳动力需求方向严重脱节。主要在于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匹配,使得学生毕业后找不到相应岗位,而社会紧缺的各种高级技工却又是各大高校不屑于培养的。二是就业供给结构与现实就业需求相背离。普通工人所从事的低端岗位劳动量大且工作时间长,无法吸引大学生,而且新生代大学生的择业需求关注的层面更为多样,如开阔视野、增加经历、注重企业培训、晋升。5 大学生自身素质和就业观念方面: 一是,某些学生自我评价较高,客观上不能全面认识自己,缺乏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他们的综合能力又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新形势下的人才标准一改过去单靠文凭或职称来认定人才的普遍做法,提出了把品德、知识、能力与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五 研究内容结构与对应目标

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各部分主要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部分——引言。基于现有的时代背景,通过分析目前中国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大学生就业的优劣势,阐述研究的目的及意义,总结已有的文献,分析现有的研究水平与进展,并提出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针对研究中涉及到的关键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现状与企业招工的形势,对己有研究基础进行阐释,为本次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研究设计。在对已有文献、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理论模型及研究假设,介绍研究的问卷工具,对问卷进行预测试,并选取合适的被试样本。

第四部分——研究结果分析。运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即在检验研究结果的信度及效度之后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差异分析、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第五部分——研究结论与展望。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验证研究假设及模型,并总结得出论文的主要结论,分析研究的局限及创新点,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六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研究初期,通过广泛的文献阅读,找出研究的问题和初步构思。并通过文献归纳,找到需要研究的变量,确定研究拟采用的变量维度,利用SPSS13.0检测问卷的信度、效度状况;研究中期,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武汉理工大学部分抽样学生为正式测试的被试样本而进行调查,利用SPSS13.0对所发放问卷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集中统计、差异性分析、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统计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研究后期,采用观察法和个案专访调查法,浏览校园BBS网站和专业C2C网站,观察学生的交易状况,并走访网络创业的成功人士,完善调出结论,提出网络创业存在的问题和相应意见。(3)技术路线

七 预期七 主要研究成果及其形式

(1)调查报告一篇:大学生网络创业现状调查及研究;(2)发表学术论文: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篇。

八 相关参考文献 李志霞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 2007年01月 2 雷震云 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索[J] 企业家天地 2006年11月 Banerjee Biswajit,and Bucci Gabriella.On the job search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 an analysis based on Indian data onmigrant[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 1995年6月 姜继红、汪庆尧 职业搜寻理论视野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 研究版)2009年4月 都阳 农村劳动力流动:转折时期的政策选择[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0年第5期 6 李宝元、王泽强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契机—关于近年来“民工(技工)荒”现象的劳动经济学分析[J]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09第3期 7 陆晓禾 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中国的“民工荒”问题—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一种反思[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0第10期 舒服华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J] 中国建设教育 2006年4月

第五篇:用工荒的论文

中国发展观察2011年03月 China Developm

解决“用工荒”问题的四大举措

自2004年国内首次出现“用工荒”报道以来,几乎每年春节前后,“用工荒”必然成为各企业、媒体、大众和学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2009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的中小企业停业或减产而裁员,许多民工找不到工作无奈返乡,但随着全球经济的好转,2010年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又立马重新爆出“用工荒”,企业叫苦不已。不仅熟练的技术工紧缺,就是一般的普工也难满足。四川、安徽、河南等劳动力输出大省的企业也大叫缺工,一些政府部门出台文件,限制劳动力外流。刚刚进入2011年用工荒问题就已凸显,各个车站、工业园区、企业门口,到处可见招工启事,却鲜有上门应聘。“用工荒”俨然成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的新问题。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劳动就业关系经济发展,关系民生,关系社会稳定。按照我国男16—59岁、女16—54岁作为劳动适龄人口统计,我国的劳动力适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60%—70%之间,可见资源之丰富。根据官方统计,全国高校毕业生2009年有611万多人,1/3没有顺利就业,2010年毕业的有630万人,也有上百万人正在待业。近几年每逢事业单位招工、党政机关招考公务员,往往出现几十人,数百人甚至上千人竞争一个岗位的局面。这表明中国整体劳动力供应仍然充裕,就业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

那么,为什么企业“用工荒”现象反而越来越严重呢?“用工荒”与“就业难”两个相悖的问题并存,根本原因是劳动力供需之间的结构性不平衡。从劳动力供给角度看,过去20多年间有两大显著变化:一是民工大军数量、文化素质、就业要求的变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大农村尤其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在当地的收入微乎

其微,有的近乎于零,而珠三角、长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员工几百上千的月薪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他们潮水般地涌向这些地区城镇找工作,这些民工大都文化素质较低,但身强力壮,不计条件,脏活、累活抢着干。如今,这批老一代民工许多已过知天命之年,不愿再外出打工,民工大军中80后、90后的新生代已成为主力。由于7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新生民工数量上比前几代民工明显少,但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们找工作注重工资福利,同时意工作环境,追求个人价值的现,对就业岗位往往会挑挑拣第二大变化是由于教育事业的展,高学历人才迅速增加。每都有数百万的大学毕业生进入动力市场,他们比普通民工的业要求更高,向往机关事业单和能展示自己才能的白领工作位,否则宁愿待业,也不肯进小企业做一般员工。再从劳动力需求来看,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家西部大发战略的实施,广大农村及中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人均收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吸引了少民工回乡创业或到当地城镇企业打工;而珠三角、长三角东部沿海地区中小企业迅猛发其产业基本上还以制造业为主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用工求量不断增加,工作岗位依然多为蓝领的工作。正是由于就业需求和工作位供给上的不适应,导致“用工解决“用工荒”问题的四大举措。“两会”话题和“就业难”两个相悖问题并存的尴尬现象。这个问题不是一朝

一夕能够解决的,预计近几年内“用工荒”问题将越来越突出,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当多的中小企业可能由此陷入困境。在“用工荒”问题一年比一年严重的形势下,为了留住员工,企业使尽解数,有的打“温情牌”、“友情牌”,春节前就把年终奖和

各项福利发到员工手中,有的企业还包车、包机将员工送回家,节后接回厂;有的则把奖金提高到行业平均水平以上,留到春节回厂上班后发放,以防员工流失;最普遍的做法是给员工加工资,不断为员工改善工作、住宿、生活、娱乐条件。这些措施的确起到了稳定员工队伍的作用。但企业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因为许多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就在于低工资和低成本。比如一个售价9.99美元的芭比娃娃,中国企业只能得到0.35美元的加工费,一双售价100美元的耐克鞋,只能得加工费5美元。这就很难大幅度地为员工涨工资,提供更加优越的工作环境。“用工荒”问题反映了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表明我国

经济发展已开始进入经济学中说的“刘易斯拐点”,昭示着廉价劳动力时代即将结束,靠低工资、拼资源的生产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必须重视发展高科技,培育新兴产业,但并不意味放弃传统优势产业。事实上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有很大潜力。一双鞋子有的只卖几十元,有的卖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一件衣服有的也卖几十元,有的卖几千元,这就是科技和品牌附加值的体现。所以中小企业解决“用工荒”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增强创新能力,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才能真正摆脱“用工荒”的影响,实现企业健康发展。解决“用工荒”问题,企业要努力,政府也责无旁贷,需要政企紧密配合,政府应当在更广范围、更高层面上发挥更大作用。

(一)进一步完善平台,疏通民工流动渠道。要加强有形人才市场的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发展就业中介机构,规范其业务运作方式,提高服务质量;要充分运用互联网,不断地向全国发布企业招聘信息,提供有效的就业岗位;政府有关部门加强与劳动力富余地区政府、职业学校联系,建立长期的用工合作关系,促进 民工有序有效流动。

(二)为民工创造良好的工作 和生活社会环境。能否吸引和留 住外来民工,除了企业的工资福 利及工作、生活条件外,社会环 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要让外来 民工感到家的温暖,仅仅依靠企 业自身是难以办到的,因为人们 的工作、生活是不能够局限在某 个小天地里,必然与整个社会紧 密相连。政府的责任就是要为外 来民工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和完善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切实维护民工的合法权益;解决 民工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等实际 困难;宣传教育当地市民与外来 人员互敬、互让、互帮、互学,共建和谐社会,使外来民工从情 感上真正融入当地社会。

(三)为企业减负,扶持企业 转型。在“用工荒”问题一年比 一年严重的形势下,劳动力成本 大幅度增加,同时原材料价格不 断上涨,企业的利润越来越少,负担越来越重,相当多的中小企 业面临生存危机。政府应当采取 有力措施,给予更多的政策,减 轻中小企业的税负和各种规费; 运用税收、财政、信贷政策,鼓励、支持企业改革创新,加大技术改 造,革新生产工艺,改善经营管理,加快调整产业、产品结构,有效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从 而使企业增强应对“用工荒”的 承受能力和稳定发展的后劲。

(四)加快城市化进程和户籍 制度改革。人口大量地从农村向 城市集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为什么目前大量农民进城打工心 情不定,流动性很大?要想留住 人,必须留住其心;而要留其 心,必须留其根。这个根就是户 籍、户口关系。民工进城打工多 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但户 籍户口关系一直在农村,不能享 受城市的社会福利,怎么能安心? 为此建议:加快城市化进程和户 籍制度改革,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特别在规划工业发展园区时应充 分考虑建设新城区,采用政府投 资,政企联合投资或吸收民间资 本等多种形式,建设大量的廉租 房、经适房作为“民工公寓”、“新 市民公寓”,制定相关条件标准,出让有限产权(使用权),或出售 给外来民工,让民工能够在工作 所在地真正安家落户,这是解决 “用工荒”问题的根本性措施。作者系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

聚焦用工荒

2011/03 江苏农村经济第309期 聚焦用工荒 现象透视

剖析“用工荒”背后的深层原因

为何用工如此紧张?从表面看,这与外贸需求复苏、一部 分外向型企业订单增加,致使劳动力“供不应求”有关。但连 年不断的招工难、用工荒有着更深刻的原因。业内人士分析 认为,这是在沿海地区近年来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劳 动需求结构变化与供给相对不足这一矛盾的集中反映,也是 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例长期偏低而城市生活成本又大 幅刚性上涨导致的必然结果,还跟内地不少省市经济快速发 展、就业机会增加、薪资待遇提高,使农民工纷纷“回流”返乡 有关。因此,随着产业调整转移进程的加快、区域之间比较优 势的弱化,部分地区劳动力资源供不应求的问题将在一段时 期内持续存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终结 今年的“民工荒”“招工难”比以往来得早、来得猛,山东 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卫国说:“当前,我国已进入 工业化中后期,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加速提升,农村劳动力加 快向工业转移,长期受压抑的劳动力收入不可持续。种种迹 象表明,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已经结 束。”“无限劳动力供给终结后,我国劳动力市场开始进入存 量劳动力竞争时代。在剩余劳动力消化殆尽,劳动力增量受 限的情况下,各产业必然要在既定劳动力中展开竞争,劳动 力因各产业间的生产力变化而进行再分配或许将成为常态,由此带来的‘摩擦性失业’也将不可避免。” 报酬长期偏低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记者近日在济南举行的一些招聘会上看到,拿着大堆推 荐材料的大学生依旧是求职主力,一些学生表示,要想找一 份满意的工作比较困难,一般本科生毕生后每月1500元即 可满足。但在劳务市场上,却出现截然不同的情况。一些农 民工工资已超过100元/天,并且他们对找工作充满信 心,对涨工资充满预期。记者发现,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 代农民工的就业偏好不同,他们更倾向于劳动强度不大、工作环境相对舒适的工作。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例长 期偏低而城市生活成本又大幅刚性上涨的情况下,对比留 在家乡的同乡人的生活,重新外出的农民工纷纷要求老板 涨工资已不奇怪。

农业收入、产业转移、留守儿童留住部分农民工 记者在山东农村采访发现,除了外出务工的以外,许多 人选择在家发展蔬菜种植或养猪养牛,间或在附近工厂干点 零工。近年来,正是国家惠农政策力度的加大及农产品价格 的不断上升,使农业对劳动力的吸引力日渐增强,更多的农 民开始选择留在家乡创业。

另外,随着我国东中西产业的梯次转移,劳动力在东中 西部之间的竞争今年尤其明显。东部企业自雇大巴车开进村 接人的现象并不少见,四川、安徽、湖南等一些劳务输出大省 的部分企业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招工难”现象。东中西地区间 的产业转移导致劳动力“截留”,成为导致东部民工荒加剧的 原因之一。

另外,记者走访河南安徽发现,留守儿童问题是许多农 民工不愿再外出主因之一。一些农民工已经意识到留守儿童 引发的严重问题,并开始采取行动。全国妇联的调查数据显 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 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近三成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 年限在5年以上。对许多留守儿童来说,爸爸妈妈就是电话 里的声音,长期亲情缺失,代管不力,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 了在外务工的农民工的严重关切。专家支招

给钱补贴不如营造“留人的软环境”

劳动力的日益短缺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会挤压企 业的生产经营利润,增加成本负担,但另一方面也会逼使企 业提高劳动效率,转向用工更少、产出率更高的高附加值行 业,进而推动整个产业升级与进步。上海社科院城市化发展 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认为,应对“用工荒”,政府部门应积极 作为,营造好“留人的软环境”。应用“服务优势”对冲“工资劣势”

上海宝山区外地劳动力管理所于去年9月针对1200多 名进城农民工进行过调查。调查显示,75.9%的来沪求职人 媒体链接 122011/03 江苏农村经济第309期

员在35岁以下;在所有被访者中,79.8%的人关 注岗位发展前景;有57.0%的人要求企业提供培 训,36.3%的人要求政府提供培训。郁鸿胜认为,政府不应直接用资金补贴等手段去帮助遭遇用 工荒的企业,而应更多地从提升“软环境”入手,加快医疗、教育、培训等公共资源覆盖农民工群 体,这实际上就是在提升企业的吸引力。沿海地 区的公共资源优势比较明显,对更关注发展的年 轻农民工更有吸引力。打破农民工求职的“信息壁垒” 上海蓝云保洁有限公司行政人事部部长李 影告诉记者,招聘中常发现“有活没人干”与“有 人没活干”同时存在的情况。公司跑遍街道、社 区、职介机构等四下招人招不到,不少农民工却 因找不到工作而犯愁。记者采访发现,很多求职 者对政府公共职介机构的地址、联系电话等信息 一无所知;一些专为农民工设置的政府职介机构 以及相关招聘会,则常常由于“知名度不够”等原 因而显得人气不足。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劳动 就业部门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走出办公大 楼”,深入企业、农民工居住区等基层一线,掌握 一手的就业市场信息;同时,应该创新手段,提高 就业信息传播的到达率和有效性,让劳动力供需 双方充分“对接”。利用机遇助推产业升级

上海宝山区外地劳动力管理所的调查显示,来沪务工人员中大专及以上的人员已占 13.1%,且有不少人员拥有较高等级的技能证 书。该机构负责人说,沿海地区对高技能人才的 吸引力还是很突出的。历年的跟踪调查显示,近年来来沪求职人员的素质有明显提高,且其从 业志趣和岗位选择也在变化,一些条件较好的 “高素质农民工”更趋向于在劳动条件好、人力 资源回报率高的行业工作,有向高端产业、高端 岗位发展的动向,体现出该群体体面劳动的诉 求。专家建议,相关区域应进一步大力扶持、发 展高技术含量的第二产业及新兴的第三产业,合理吸纳、引导外来求职人员,适当满足其择岗 择业要求。在应对“流出”部分劳动力的过程中,应吸引更多高素质、高技能劳动力“流入”。———北京日报(综合新华社报道)媒体链接

(记者梁宇广、聂建江)春节过后,企业“用工荒”在各地出现。与 往年相比,今年“用工荒”中的一个新现象是,一些农民工输出大省多 以“方便子女就学”“就近照顾老人”等为说辞,劝农民工留在本省就 业。记者采访发现,许多农民工被这些“留工”理由打动,在远去他乡 与就近打工之间徘徊。

上述现象提醒我们,近年来愈演愈烈的“用工荒”背后,是越来越 严重的农民工后顾之忧。而要破解城市企业“用工荒”,必须加快解决 农村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问题,下决心破除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口 向城镇转移的体制机制壁垒,为进城打工的农民彻底转化为城镇居 民提供社会保障。

谈到“用工荒”,以往人们习惯于想到东部发达地区,像珠三角、长三角等地。事实上,“用工荒”已经不是东部地区特有的现象。记者 最近在甘肃省两个劳务输出大县秦安县和陇西县举行的两场劳务用 工洽谈会现场看到,参加招工的企业月平均工资都在2500元到3000 元之间,比往年大幅度增长,不比东部一些地区给农民工开出的工资 低。尽管如此,这些企业还是受到了冷遇,部分企业竟然连一个工人都 没有招到。

而在传统的劳务输出大省湖北和四川,春节后当地企业纷纷打

出“方便子女入学”“就近照顾老人”等“留工”口号,许多企业在车站 码头堵截劝说农民工就近就业。记者在广西采访到的一些农民也正 因此迟迟按兵不动,在留本地就业还是去珠三角、长三角打工之间犹 豫不决。这些现象显示,在农民工就业选择上,地区差别已经不重要,愈 演愈烈的“用工荒”现象背后,是城乡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差距以及长 期以来农民工普遍遭受的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大、权益难保障等不 公平境遇。

应当看到,新生代农民工不像父辈那样单纯为了养家糊口进城 打工,而是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改变命运的机会,利益诉求呈现多元 化。他们不愿意过“年轻在城市、年老回农村;工作在城市、保障靠农 村”的“候鸟生活”,不愿意抛却年迈的父母、稚嫩的儿女背井离乡。从 某种意义上说,“用工荒”现象,恰恰暴露了长期以来城镇化过程中进 城农民无法真正融入城镇生活的严酷现实。如果农村社会保障、公共 服务不尽快跟上,城镇化过程中不能使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落地 生根”,解除后顾之忧,“用工荒”现象就难以消除。

愈演愈烈的“用工荒”不仅是招工企业的难题,而且直接影响经 济发展。只有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深化城镇化进程中的一系列 制度改革,才是破解“用工荒”的治本之策。———新华网 新华时评

“用工荒”的根源在于城镇化问题

2011年第2期 ﹃

用 工 荒 ﹄ 现 象 及 其 启 示

从上世纪末期渐显波澜的“民工潮”到本世纪初 期渐露端倪的“民工荒”,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之初 “民工荒”淡出视野到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用工荒” 再次涌现,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广大普通职工群众就 业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可以预见,随着工 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深入发展,劳动力就业问题仍 会继续成为牵动未来几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那 根最为敏感的神经。这其中,“用工荒”现象也 必将是一个谁也无法绕开的重要话题。

一、如何看待“用工荒”现象

2009年下半年特别是2010年春节以来,伴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渐复苏及国际金融危机 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冲击的日渐式微,沿海 地区一些以来料加工、贴牌生产为主的外向 型企业订单开始大幅增加,企业用工需求也 相应急剧增长。然而,许多用工企业焦虑地发 现,那种“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传统用工方 式已不再灵验,不仅本地劳动力市场上可招 的普通工人屈指可数,通过劳务机构到经济 落后地区招工时也依然是应者寥寥。从“等米 下锅”到“等人开工”,“不忧市场忧用工”的连 锁效应开始成为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感到颇 为头疼的难题之一。

大致言之,本轮“用工荒”现象主要有以 下几个特点:一是出现区域逐渐扩展,不仅在 珠三角、闽东南、长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愈演 愈烈,在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输出大省的部分 城市中也有所体现;二是涉及对象逐渐泛化,不仅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外来务工劳动力用 工需求得不到满足,甚至新成长失业青年等本 地劳动力用工需求也得不到满足;三是延续时间逐渐 拉长,一改过去的仅局限于某些季节性时间段,自 2009年下半年开始到现在在部分地区和行业中都不 同程度地存在着;四是产生性质发生变化,并非如原 初那样是由于区域劳动力供给暂时锐减导致的,而是 基于地区间劳动力用工需求相互竞争所致,因而不会 再出现随农民工大批返城而得以消解的情况。

编者按:招工难和“用工荒”反映了我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依靠人口众多、劳动力成本低,实现经济发展 的模式正在逐步发生变化。我国的经济地图也在发生变化,中西部开始与东部展开吸引农民工的激烈竞争。农民工队伍的结

构、自身条件和择业需求也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深刻折射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改善民生、提高农

民工队伍素质的必然性和紧迫性。解决招工难和“用工荒”问题,涉及到多方面因素,需要党和政府、各级组织、有关部门和企

业的共同努力,需要创新思路、采取措施、扎实工作。刊登下面这篇文章,希望引起大家更深刻的思考,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有

效方法,总结典型经验,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202011年第2期 按理讲,在我国这样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 的人口大国里,“用工荒”现象的出现似乎让人有点 难以理解与想象。但是,这种现象真实地存在于我国 劳动力市场之上,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并不以人 们的意志为转移。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那种始终认 为我国劳动力供过于求的说法,在“用工荒”现象的 事实面前已经不言自破了。同样地,如果我们的企业 不重视这一点,而依然把脑袋埋在一些所谓专家学 者们制造的沙砾中,他们失去的将不仅仅是职工。

二、“用工荒”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区域内劳动力供给不足。从总量上看,随着计划 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增量显著下降,劳动力人口供 给增量明显萎缩。据测算,2004~2009年,我国 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年供给增量从1208万人降至 822万人。并且,从劳动力地区流动来看,在劳动力 供给总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劳动力向中西部 地区流动数量的显著增加直接意味着东部地区劳动 力供给规模的明显减少,东部地区企业用工需求出 现巨大空间亦在所难免。

地区工资支付水平相当。近年来,东部地区企业 工资支付水平依然维持在低位,并渐被中西部地区 赶上。从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结果来看,中西部 地区企业工资支付水平与东部地区的已相差无几,工资增幅更是明显高于后者。同时,受物价、房租等 影响,外来劳动力在东部地区生活成本不断增加。东 部地区原先所具有的工资比较优势已基本丧失,这 必然会对外来劳动力在流入地选择上产生一定阻抑 作用。

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由于劳动法律体系相对 不健全及某些地方政府短视行为,但更主要的是高 额利润刺激,一些企业漠视职工合法权益,采用极为 不合理的用工制度。从实质上看,这种用工制度仅是 把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普通职工视为企业攫取利润的 “工具”,而并非是企业的一员。这种状况也在一定程 度上导致这些职工游离于现代工业文明之外,对企 业缺乏归属感和信赖感。

职工自我维权意识彰显。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 新生代职工开始成为就业主体,这些职工文化程度 相对较高,权利意识不断觉醒。在就业取向方面,他 们不仅看重企业工资支付水平和相关福利待遇,更 看重企业工作环境、管理制度以及在企业中发展空 间等。因此,对于那些依然沿袭传统用工制度且生产 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的企业,他们要么不愿意去,要么 作为临时跳板而去。

劳动者技能素质与市场脱节。受教育产业化倾 向等影响,职业教育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并在客观 上造成两种后果,一是数量愈来愈庞大的高校毕业 生学历有余、技能不足,难以与市场顺利对接;二是 技术工人严重短缺,特别是农村外出劳动力基本上 没有非农就业技能,与市场需求差距较大。当然,劳 动者技术技能素质偏低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企业造成 的。职业技术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形式,但许多企业并不重视,而通常实行“拿来主义”。这种 投机取巧有害无益,最终受伤的还是企业自身。

三、“用工荒”现象发展态势判断

观察近些年的实际情况,早自2004年开始,“用 工荒”现象就一直在东部沿海地区中不同程度地存 在着。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提供的 相关数据,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 年上半年、2009年下半年以及2010年前三季度全国 劳动力市场上的求人倍率(劳动力市场需求人数与 求职人数之比)分别为0.93、0.96、0.96、0.98、0.98、0.96和1.02。对比可见,在出现“用工荒”现象的同 时,劳动力市场上的求人倍率始终超过0.93的水平。据此可以保守推断,只要全国劳动力市场上的求人 倍率超过0.96的水平,“用工荒”现象就有可能在我 国部分地区和行业中出现。并且,求人倍率的数字越 大,这种现象发生程度、覆盖范围、持续时间、社会影 响等也就相应越大。

再来考察未来若干年内我国劳动力供给情况。据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相关预测,2006~2016年,劳 动年龄人口供给增量从1091万人降至123万人,其 中2016年为峰值。按此估算,劳动年龄人口供给量 在2006~2016年每年净增约581万人,从2017年始 将基本转入负增长状态。另据社科院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人口与发展研究课题组相关成果,劳动年龄人 口绝对数将从2000年的8.67亿人增加至2017年峰 值时的10.01亿人,其后呈减少趋势。按此估算,2000~2017年劳动年龄人口年均增量约为788万人。无论哪种判断,未来若干年内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年 本期视点

21供给增量都不会超过800万人的水平。与此同时,如 果按照8%的经济增速测算,通过经济增长我国每年 可以新增就业岗位约1200万个,这还不包括每年的 离退休人员空岗数。综言之,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出现 劳动力供小于求的新矛盾将并非是遥不可及的,“刘 易斯拐点”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

应该说,与早期“民工潮”一样,“用工荒”现象是 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本身所带来的必然产物,具有不 可逆转的特性。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和经济持续 快速发展,受劳动力人口供给规模、地区工资收入水平、区域产业结构、就业人口流动意愿等诸多因素影 响,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用工荒”现象 在我国部分地区中将会继续存在,并会呈现出现象 常态化、区域加剧化的发展态势。进言之,如果我国 继续依赖于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式来实现经济社会发 展的话,“用工荒”现象将会向中部地区主要城市以 及西部地区工业城市扩散,并可能在未来十年内逐 渐演变成一种全国性的现象。从这种意义上讲,东部 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用工需求竞争也必将逐 渐进入一个白热化阶段。

四、“用工荒”现象的启示

如前所述,“用工荒”现象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 的结果,虽然从现状上看仅表现出区域性、局部性和 结构性的特点,但其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我 国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是我国长期存在的区域发展 失衡、城乡差距拉大等社会问题的客观反映,隐含着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症 结,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并且,从发展态势来看,这种现象不是一个暂时性的社会现象,而是一个长 期存在并有可能泛化和加剧的结构性问题。不过,我 们完全有理由认为,“用工荒”现象的出现其实是一 种良性信号、一种有利契机。关键问题是,我们是否 愿意以正确的眼光加以看待,或者简单地说,我们是 否愿意从民生角度而不是简单地从企业利益攸关者 角度来看待。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所取得的经济成就,与 其说主要得益于我们自身所具有的比较优势,毋宁 说主要是通过数以亿计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在 国际竞争中所获取的分工利益。事实上,因为国际竞 争,因为基本国情,我们选择的这条路是不得已而为 之的。但是,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如果还想继 续保持这样高的发展速度和国际竞争力的话,前面 的这条路势将难以继续行得通,传统经济增长方式 已经走上不可持续的穷途。“用工荒”现象的出现,不 仅在敲响警钟,更是在进行某种昭示,即必须顺应时 代发展趋势,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 加快工人阶级知识化进程来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新的 着力点和制高点。

如果说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动力极,那 么,中国工人无疑是另一个更为强大且不可替代的 动力极。事实上,如果没有数代中国工人的艰苦奋 斗、忘我奉献,就不可能有我们今天的伟大成就,同 样也就不可能有笼罩在企业家身上的美丽光环。但 是,“用工荒”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却折射出某 些企业家对劳动的不尊重、对工人的看不起。时代在 变迁,社会在进步,企业若想在未来继续做大做强,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想法是不明智的,依靠传统用工 模式的做法更是不可取的,毕竟,我国廉价劳动力资 源正在枯竭,而这种迅速到来的枯竭正是多年来透 支“人口红利”的结果。我们的企业只有在加快技术 改造和结构升级的同时,从尊重劳动的基点出发,保 障职工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才能真正增强企业 自身的生存力、发展力乃至竞争力。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中国工人 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出了巨大贡献。但 是,与贡献不相对称的是,我们工人的经济地位却因 种种原因而不断降低。应该说,各级党政和工会为提 高普通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做了很多工作,但很明显,努力与现实还存在着差距。换句话讲,“用工荒”现象 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我们在关注社会弱 势群体生存状况方面的努力还不够,在缩小贫富差 距方面的努力更是不够。因此,各级党政都应更加注 重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提高工人的经济 地位。同样地,各级工会组织更有义务重视职工利益 诉求,替职工说话、为职工办事,在经济社会发展可 承受范围内尽可能推动提高工资收入水平,推动实 现体面劳动,真正发挥出职工群众利益代表者和维 护者的作用。

(作者单位:全国总工会研究室)本期视点

第33卷总第201期LOGISTICS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收稿日期】2011-02-21 【作者简介】杨学廉(1972-),湖南科技职业学院任教经济类课程,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经济与管理

doi:10.3969/j.issn.1674-4993.2011.03.053 企业用工荒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杨学廉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摘要】近十多年来,我国许多地方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逐步呈现出“工荒”局面,分析原因主要是人力资源

需求持续扩张、人力资源结构发生变化、劳动力资源服务机构“缺位”以及劳工需求结构矛盾所致,对症下药,我

们应从企业应急对策、企业长远对策、行业对策以及综合对策四方面采取措施,来解决工荒局面,克服这一难题并 充分利用其背后的机会。

【关键词】工荒;人力资源;生手;熟手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993(2011)03-0132-02 Causes of Corporate Labor Shortage and Countermeasures □YANG Xue-lian(Hu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sha 410004,China)【Abstract】Over the past decade,many parts of the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in China and gradually showing a “shortage of work”situation,mainly because of the continued expansion of human resource needs,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human resources,labor resources services“absence”and due to structural problems in labor demand,the right remedy,we should emergency response business,corporate long-term strategy,industry response and integrated response to four to take measures to address the situation of shortage of workers to overcome this problem and take advantage of the opportunity behind.【Key words】workers shortage;human resources;novice;proficient近十多年来,我国许多地方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逐步呈现 出“工荒”局面,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局面并未得到缓解,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如电子行业、皮革行业。员工的缺乏 进而导致企业“有单不能接”、“接单不能出”等等现象,严 重地制约了企业的持续发展。目前,随着生产旺季的日益临近,新一轮的招工已启动。笔者依据自己所见所闻对“工荒” 的成因以及对策进行了深入的剖析。1成因分析

1.1人力资源需求持续扩张

近年来,我国的皮革、电子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产量产 值一直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在产量高速增长的背后,是企业 的持续投资直接拉动了行业的劳动力需求。另一方面,在企 业自身建设和政府对企业人权高度关注的双重作用之下,劳 工工作状况得到逐步改善。因此,即使企业生产规模保持不 变,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也有较大的增长。1.2人力资源结构调整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的 国家,从绝对数量来讲,劳工资源是能够保证的。那么,是 什么原因导致了当前大面积的“工荒”局面呢?如果深入分 析一下我国的人力资源结构,答案将变得比较清晰:七十年 代是我国的人口出生高峰期,那个时期出生的人有很多在沿 海地区,也正好是在皮革制品行业、电子行业的几大生产基 地务工。目前,这一拨人大多已经处在成家育子的阶段,由 于家庭的需要,出现了大量的劳工回流现象。我国的西部开 发进程也为劳工回流带来了契机,因此,在沿海地区,七十 年代出生的“蓝领”工人数量出现较大幅度的减少。八十年 代以后,我国新生人口数量逐步回落,而恰好这一批人赶上 了我国的高校扩招,高校扩招从客观上延缓了劳动力进入市 场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近几年来的工人供给状况。同时高校毕业生普遍对自己有一个比较高的薪资定位和社会 地位期望,从而几乎不可能成为企业的生产操作员工。因此,新投入市场的劳动力数量逐渐减少,原先在外务工的员工逐 渐回流,人力资源的结构矛盾就凸现出来了。1.3劳动力资源服务机构“缺位”

在我国有着为数不少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但其中绝大 多数是在本市、本省范围内为企业提供劳动力服务。跨省际 的劳务输出机构由于其输送成本较高等原因而为数很少,以 致“工荒”出现后,当前的职介机构很难满足企业需要。另 一方面是劳务机构在服务时,承诺不能兑现,服务不到位等 情况常有发生,务工者对服务中介的信任度相对降低,从而 使劳动力服务机构的触角难以延伸,形成“缺位”。

1.4劳工需求结构矛盾第3期杨学廉:企业用工荒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133 对具体某个企业来说,“招工难”的最直接原因却仍然是 技术性的,即供求双方能力结构矛盾。在招工的现实中,招 工告示贴出来以后,应征者往往也是人山人海,然而最终被 企业确认,进入工厂大门的却又寥寥无几。这是因为应聘者 存在“生手”和“熟手”。“生手”指缺乏工作经验,不懂相 应工种技术的普通求职者;对应的“熟手”当然就是有相关 工作岗位一定时间工作经验的务工者了。“熟手”在劳务市场 上很是抢手,但从“生手”走向“熟手”的技术门槛却难倒 了一大批求职者,也令很多企业感到无可奈何。一是企业本 身原来应具备相当数量的熟练工人,生手只有在熟练工人的 耐心指导下才有可能获得较快的进步。而且生手的比率不能 太大,否则如果相应的管理细节不能到位的话,就会出现产 品质量和交货期两个方面的严重考验;其二是员工的忠诚度 问题,如果老员工流动性过大,内部培训将无法保证,而一 旦新手培训后又反复跳槽,进行培训的企业也确实会得不偿 失。然而,市场上企业相互挖角等现象正在加剧这种流动性。所以可以预见“大量生手找不到工作,许多企业招不到工人” 的矛盾现象还将会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里继续存在。2解决方案

“工荒”不是一个短期现象,“工荒”的解决也不是某个 企业可以一锤定音的。“工荒”对很多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人才战略都提出了挑战,对某些地区的务工环境提出了质疑。在管理学界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理念:“没有问题等于没有机 会”。企业的管理水平、抗风险能力、企业“软件”的综合实 力只有在不断遇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不断积累经验教训 的过程中才能获得实质性成长。所以,对于立志做大做强、期望持续成功的很多企业来说,“工荒”既是不易克服的困难, 也是不可多得的机遇。利用这个机会,企业可以增强自我,超越对手,可以通过自己的稳定表现赢得更多订单,进而可 以借机形成企业的美誉,走上企业文化品牌经营之路。具体 来说,面对“工荒”,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2.1企业应急对策

在劳工供求结构性矛盾关系中我们看到,当前并非无工 可招,而是生手相对太多,熟手不足,这个技术瓶颈卡住了 供求双方;而对员工培训的门槛形成了另一道障碍。如何突 破这两大难关呢?业务流程重组将是切实可行的方法。以制 鞋行业为例,在大多数鞋厂里面,一款鞋的工序所有工作通 常都是由一个人从头做到尾。这样做的好处是管理方便、责 任容易明确,产品质量也容易保证,但是显然对于员工的技 术要求被提高了,而且员工的培训难度无疑加大了。缝制工 序在制鞋业中是个关键工序,缝制工序的8道小工序中,有 好几项工作的难度是比较低的。招到的新员工,经过

一、两 天的练习就可以开始做,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随着工人熟练 程度的提高和对其他小工序的耳濡目染,就可以逐步做一些 相对较难的工作,直到全面掌握缝纫技术。这样,员工的培 训就变成了一个可以循环渐进的阶梯,而不至于产生难以克 服的障碍。每个员工只做一项具体的细小工作,熟练起来比 较容易,生产效率因此得以提高,同时逐步让新员工承担重 要的工作,成就感和被重视感油然而生,加上技术得到锻炼 再加上经济收入稳步提高,对企业的忠诚度和责任心往往也 会慢慢滋生。当然了,最直接的好处是企业对熟练技术工的 依赖正变得越来越小,招工的压力也会降低。2.2企业长远对策

对于单个企业来说,“招工难”除开技术障碍之外,另一 个问题就是劳工的就业环境问题。工资拖欠、过度加班、劳 保缺失、住宿条件恶劣、伙食不好等等现象在各地的中小企 业中并不鲜见。而为招揽工人,老板在招工时又会许诺许多 优厚条件,到后来“优厚条件”变成了“美好愿望”,劳资双 方的信任危机立刻显现。此时,“留不住人”与“招不到人” 就会夹击这类企业。失去了员工对企业的称颂,没有了市场 的口碑,企业举步维艰就可想而知了。要想逆势上扬,在一 片“工荒”中保持员工队伍的稳定,企业必须切实解决以下 几个问题:①杜绝工资拖欠现象;②调节生产能力,控制加 班时间;③建立合理的劳动保障制度;④树立企业诚信,管 理者应真正把普通员工当做自己的兄弟姐妹、亲戚朋友来看 待。就业环境得到改善,管理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人性化,惟 有如此,企业才谈得上长远发展。2.3行业对策

劳动密集型行业,“工荒”是拦在大家面前的一头猛虎,要打虎,最终还得依靠群众的力量。可由行业协会(商会)牵头组织相关院校、服务机构、地方政府为企业提供劳务输 送、管理咨询等服务,一则分担企业后顾之忧,二则加强校 企联系,提高行业整体凝聚力。另外,以行业协会为龙头优 化企业务工环境最终会赢得行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行业规 范了,打工环境改善了,技术瓶颈突破了,等于切断了“工 荒”这只猛虎的“尖牙、利爪与尾巴”,打虎将不再是一件艰 难的任务。2.4综合对策 2.4.1投资内陆化

在我国内陆各省、市、区的农村、城市,存在着大量的 闲置劳动力与半闲置劳动力。适龄的闲置劳动力可以成为外 出务工人员;而更多的半闲置劳动力则由于家庭、年龄、身 体状况等因素影响不能外出打工。如果交通运输条件得到保 证,企业搬迁到闲置劳动力充足的省份,将获得更大的产品 劳动成本竞争优势,借助信息网络化,利用地方政府的引资 优惠条件,企业经营前景仍将持续看好。2.4.2转变思想观念

许多大中专毕业生失业或者不能就业已经是公开的事 实,在他们的失业与无法就业背后,并非没有工作机会,而 恰好是“高不成,低不就”造就了当前的局面。从社会的长 期发展趋势来看,“蓝领高材生”将会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就 业走向。与其抱残守缺,等待着遥远的白领工作,不如退而 求其次,扎扎实实从基层做起。何况,很多的大企业家,成 功人士都是从基层不起眼的工作做起,我们今天的大学生又 为什么不能这样一步一步通向成功呢。

下载“用工荒”现象的剖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用工荒”现象的剖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用工荒和就业难

    小谈“用工荒”和“就业难” “用工荒”和“就业难”的现象及原因 近年来,“用工荒”和“就业难”问题越来越多的困绕着我们,用人单位无人可用,无业人员无工可干,这一矛盾越来......

    珠三角用工荒研究

    珠三角中小企业“用工荒” ——以东莞企业为例分析 目录 内容摘要 .......................................................................................................

    用工荒论文5篇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 管理学论文 关于“用工荒”的思考 系部:市场营销系 专业:电子商务 姓名:彭婷 学号: 指导老师:陈小燕 完成期限: 目 录 摘要··············......

    餐饮用工荒问题

    摘要:餐饮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传统支柱产业,近年来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餐饮业服务员更成为企业与顾客交流的直接窗口,承载餐饮生产过程链最后的环节,其表现和行为......

    2012年用工荒新形势

    2012年用工荒新形势:高流动性突出 短工化趋势明显 编者按:年前饱受用工荒困扰的企业,都寄望于年后大量的农民工返工之后,可以为用工难题带来缓解,但是这些企业发现,今年并没有如往......

    用工荒的反思

    【新闻背景】 “用工荒”新闻调查组在前两篇,瞄准贵州一、二、三个产业劳动力及用工状况进行调查,发现第一和第二代农民工“打工” 的不同诉求,第一代农民工是“生存型” 打工,......

    应对用工荒五篇

    拍鞋网:电子商务企业如何留住人才 “我从大年初四就来人才市场招聘,十几天过去,来咨询的人挺多,但对口的专业人才太少,好不容易招到两个,培训了几天却又跑了。”一家网上卖服装的......

    我对大学生就业难及用工荒现象的认识范文合集

    我对大学生“就业难”和“用工荒”认识 班号:06111001 学号:1120101522 姓名:钱昱 [摘要]当我国很多用人单位都说“用工荒”的时候,却有一大部分毕业大学生在为“就业难”而诉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