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对大学生就业难及用工荒现象的认识
我对大学生“就业难”和“用工荒”认识
班号:06111001 学号:1120101522 姓名:钱昱
[摘要]当我国很多用人单位都说“用工荒”的时候,却有一大部分毕业大学生在为“就业难”而诉苦。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 用工荒 现状 原因 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从2003年至2008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每年增加量超50万,而每年毕业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在70%到75%之间,未就业人数逐年增加,从2006年开始,未就业人数已经超过100万。据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11万,就业形势紧张的现状似乎已很难避免。而2010年尤甚,达到了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却在抱怨无人可用而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
二、大学生就业难与用工荒的原因分析
1.由于高校扩招和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高峰与全社会就业高峰相遇,需要就业的人数急剧增长。而我国高校经过连续几年的扩招,造成了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的局面,仅2010年就有630万大学毕业生参加就业,比2009年多出了19万人。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的现象,致使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严重失衡,造成了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困难,与此同时大规模的扩招情况下,教育质量的整体水平却没有如此快速的随之增长。2.在世界大环境方面,受到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企业效益下滑,由于企业破产或者停产而产生的失业劳动者连续增加而多达800万。同时随着农村城镇化加速发展所产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高中、技校、中专这类院校毕业后选择不再继续深造而选择参加就业而新增的劳动者,使得务工人员大大增加,他们也都将会与毕业大学生争夺就业机会。3.在高校方面,目前有的高校追逐热门专业,但是配套的师资,教学设施等重要教学资源没有同步增长,毕业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专业设置不合理,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毕业生的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很多高校就业指导往往毕业前才进行,对毕业生的指导缺乏针对性,没有给予毕业生足够的专业技能的训练以适应现在的市场环境,因此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同时也出现了用人单位“招人难”的现象,因为根本原因是用人单位招的是其需要的对口人才。
4.大学毕业生就业过分注重薪酬、待遇和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大学毕业生选择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工资水平较高的地区,造成发达地区的就业压力显著增加而西部城市求贤若渴。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理更加严重影响择业与就业。
5.观念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希望在政府、国企等所谓“铁饭碗”的部门工作。但这些部门吸纳的劳动力毕竟有限,如果大家都把目标索定在这些范围较小的行业或者地区,必然加大毕业生的竞争压力和就业难度,同时也造成了部分地区用人单位选择机会过剩而有些地方的却不足。6.而在社会方面,很多用人单位常常要求求职者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工作经验而很难寻找到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过分追求高学历,还有一些限制户籍等一些现象,在造成“用工荒”的同时也造成了“就业难”的现象也使得许多大学生与许多合适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三、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对策。
1.首先,要对我们现在的教育现状进行一定的改变。所以在不影响教学科研风气的情况下以市场导向为方向标适当改变教育体制,进一步加快高校专业的调整以及对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实现高校毕业生水平的提升,增强毕业大学生的市场竞争力,从本质上提升高素质大学生人才的就业和社会上的用工难问题。
2.再而,大学生自己应当转变就业观念,目前大学毕业生们的就业观念还滞后于时代发展。面对就业形势的变化,就业观念也要更新,按照社会就业现状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同时因为基层岗位和动手操作性岗位将成为大多数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大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背景,搜寻专业比较对口的工作岗位选择就业。
3.用人单位适当改变其用人取向。由于大学毕业生只是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实习期最多也就是半年,在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结合工作学习的东西还很多。现在许多用人单位因为自身利益的需要动辄要求员工具有两三年的工作经验,而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大部分没有就业经验,如此硬性条件吧大部分的大学生拒之门外。而同时有部分企事业单位在目前毕业生数量庞大的情况下,把录用人才的门槛抬得过高,本来是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工作岗位,却要聘用硕士生,甚至博士生。用人标准虚高,使得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难找到工作,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
4.我们的国家可以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到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就业,消除就业歧视,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尽量弱化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就业失衡现象避免正面和用工难问题正面交锋。
5.同时毕业大学生自己也应当深入各行各业努力寻找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多方争取外援,积极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例如可以通过大学生组织或各种招聘会寻找就业岗位。机会不仅仅需要一双会发现的慧眼也要勇于敢于给自己创造机会。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最适合自己的舞台。
1邵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中国大学生就业 2 寇杨,浅谈当今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技术监督教育学刊 3穆林,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调查分析与思考.择业与就业 4陈永昌,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思路和对策,北方经贸 5刘东菊,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东北大学学报
6姚裕群,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演变与近期发展趋势.人口学刊
第二篇:浅谈“就业难”和“用工荒”现象
浅谈“就业难”与“用工荒”现象
“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近年来的社会焦点问题,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讨论也一直持续着。然而在当下,虽然有很多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思考与建议,就业难的问题依旧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反而同时出现了“用工荒”——这一与就业难相对的现象。这看似矛盾,其实并不意外,这反映出了现今个人与社会在就业上的种种问题。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个人的就业观念,相关社会制度,学校教育模式,等等,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一些简单地分析。
(一)从个人角度而言,对于大多数人,就业的目的就是要维持生存。因为要生存,必须有一定的经济来源,一份稳定的、收入可观的工作就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来源。但这不是全部,能否找到工作和做什么样的工作还会关系到一个人的心理感受和社会地位。其实大多数家庭的背景还是很普通的,家里的孩子从小受到的教育告诉他们,以后要找一份好工作,出人头地,生活得更好,实现个人价值,或者说,他们承载着一个家族的希望。这样就使得他们在日后的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去追求高薪水和大城市,要求很高。可以说,这种思想非常普遍地存在,是一种很现实的人生动力。
很多人提出,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放下身段,到基层去。但在当今这个社会,想让大学生轻易地彻底地抛弃这种观念,去从事最基层的工作,去条件差的地方,难度还是很大的,毕竟这些对他们的吸引力是很微弱的。因此,有很多人在用工荒的情况下找不到工作,其实是找不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高不成低不就,同时加重了“就业难”和“用工荒”。
当然,现实的压力让很多大学生开始考虑放低要求,很多学生迫于严峻的就业形势而降低了对于薪水和地区的要求。有时选择薪金较低但有发展前途的工作,其实也是一个比较积极的就业观。然而,这些转变完全是环境所迫,不是个人的真正意愿。摆在大学生面前的问题,还是需要有足够的收入来维持生活。
(二)从社会的角度考虑,在大学生转变了观念之后,还是有很多问题存在。有的专家指出,中国在世界经济分工中处于底层地位,在世界经济运作中仅仅是粗放型的基础生产,缺少了很多经济环节。这是针对目前中国的制造业还大规模地停留在低端产品上的现象而言的。低端产品的生产与流通缺少经济环节,不需要中高级人才,也不能给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无法有效地解决就业难。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市场经济体系,人才流动应是市场在起作用。但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地区间差异迅速扩大,落后地区的人才流失情况非常严峻。长期的人才单向流动,也不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现在很多人提倡自主创业,然而创业并非很容易。很多人创业都是从中小型企业开始,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国家出台过一系列的政策来帮助中小型企业发展,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发展,而目前在很多地方这些政策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加上经济危机的冲击,这些企业受到的影响很大。
此外,有些企业和单位也并不是完全按照求职者的才干来招聘员工,或多或少地掺杂进了人际关系的因素,造成了一些不公平的竞争。以上这些问题,也并不是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就可以迎刃而解的。这需要相关社会体制的建立与健全,从现在就开始,不能把问题越积越多,否则长此以往,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不会得到解决,还会有加重的可能。在学生转变观念的同时,政府部门也应该转变观念,做到以人为本,考虑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要想推动大学生到边远地方去、到相对较艰苦的地方去、到基层去,需要各方面切实地制定相关政策,给大学生创造施展才华的舞台。
(三)高校的教育培养存在着一定问题。
有的评论指出,我们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上出现了问题。在教育观念上,只去培养大学生,不培养技术型的工人,让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应该做脑力劳动,而不是去做体力劳动。这造成整个社会观念出现了问题。如果想让大学生做出观念上的转变,社会就必须先做出转变,高校教育与此分不开的。在教育方法上,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培养出的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归根结底,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好坏,和高校培养出的学生的素质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从高校走出来的毕业生本身素质不高,又不能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符合,在就业上就会出现问题。
我们还可以发现,学生毕业后求职时的竞争者,有很多不是同一届的,而是往年因为没有找到工作而又“沉积”下来的学生。可以说,扩招是导致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
不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博士生,近年来都在扩招,招进来的人多了,制度的健全完善却没有跟上,导致培养出的学生总体质量并不是很高,影响学生的就业。因此,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扩招。扩招的确给更多的学生带来了进一步提升自我的机会,但在扩招之前,相关教育部门和高校需要准确分析人才市场的需求,针对经济发展及企业情况、行业发展趋势,在哪些专业需要扩招以及要扩招的数量上都要进行认真科学的研究与评估,做到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接口,而不是盲目地扩招。
在扩招之后,也要注意学生素质的保持与提高。这就要求高校要加快教育模式的优化与转变,完善教育设施,增强师资力量,最重要的是,要打破专业之间的限制,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于各种人才的要求。
以上是关于就业难和用工荒现象的一些简单讨论。
产生就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我们在各方面共同努力。当然,有效地解决就业问题并不是短期内就能完全解决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制定科学的计划,并认真落实,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为大学生就业带来帮助。
第三篇:用工荒和就业难
小谈“用工荒”和“就业难”
“用工荒”和“就业难”的现象及原因
近年来,“用工荒”和“就业难”问题越来越多的困绕着我们,用人单位无人可用,无业人员无工可干,这一矛盾越来越突出。从逻辑上讲,我国“用工荒”和“就业难”是一对矛盾的共同体,只要企业提高工资待遇,劳动者不挑不检,就一定能够解决就业问题。但事与愿违。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化的进步,如今的农业生产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因此大量农民拥有了大量空闲时间,也就出现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也就产生了大量的农民工。但农民工自身能力差,很多需要技术的工作,农民工并不能轻松应付。而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会涌入城市,而相应的,很多工作对员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些还要求掌握很多科学技术知识,这个矛盾越来越突出,也就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找不到工作。而那些只需求劳动力的产业,由于本身利益就不是很高,无法给农民工提供较好的待遇,无法满足农民工的需要,也就造成了相应的农民工无工可干。
而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也是表现的十分明显适合大学生的技术密集型的就业岗位还很少,如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先进制造业等研发性、知识性的技术岗位,未能形成国际竞争优势,不具有区域性、行业性和阶段性特点。
据报道,全国的女大学生就业率只有54%。
在社会化发展的过程中,就业岗位应该逐步逐步进化,我国有大量的农民工需要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也需要大量的知识劳动者实行产业结构升级和进入高端技术行业。
因此,用工荒和就业难将长期存在:
一是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技工需求缺口大,在今年初诸多沿海企业订单量日益增大、用工数日益攀升。仅广东省技工缺口达32%,其岗位主要是技术工种和熟练工。
二是房价、物价上升,劳动力成本提高。
物价水平的上升是由生产成本的提高推动的,工资作为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工资的上涨必然使得生产成本提高,又由于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企业便会提高产品价格,减少就业量,同时对劳动者技能又提出新的要求。
据广东省调查,500家企业有300家企业缺工,其工资水平比不缺工企业低200-400元;月工资水平达1800元以上的企业基本不缺工。其它,劳动安全和社会保障也存在问题。
三是劳动力多元分流加快。由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对劳动力需求急剧加大。在国家促进劳动力流动政策引导下,人们就业观念也随之产生了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劳动就业“孔雀东南飞”的局面。
劳动者就业从先前的定向流动变为现在的多元流动。在劳动力多元分流格局的影响下,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招工优势逐渐丧失,近年出现了招工困难的局面。
四是我国劳动参与率下降。
预计到2010年我国超过60岁的老年人将达到亿,约占总人口的12.8%;到“十二五”末期该比例将达到15%左右。人口的老龄化,使劳动力的年龄结构、人口抚养比例、代际关系发生着重大变化,直接影响劳动力供给,五是科学技术进步,促使劳动者的技能更新。
我国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升级,需要素质更高的劳动者。随着经济垒球化的到来,具有传统优势豹产业经过结构调整和优化,客观上要求企业产品结构作相应的调整和升级,以获得薪的竞争优势。这就对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六是大学生毕业人数的连年增加。
2008年新毕业了610万以上,流动人口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教育的人数开始迅速上升。我国未来每年大学毕业生会在810万以上。
就业难和用工荒,折射出一个共同的命题,那就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急需转变。
在GDP崇拜的背景下,各级地方政府想得最多的是迅速做大经济总量。这其中最便捷的路径就是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重化工业等,而这类产业恰恰缺少就业弹性,远没有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创造的就业机会多。
在重低成本优势、轻自主创新的背景下,顶着“世界工厂”光环的中国企业更多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来赚取微薄利润。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的企业,需要的往往只是普通熟练工,赚钱的法宝则在于拼命压低人工成本,自然会导致就业向下竞争。
在产业结构畸轻畸重的背景下,低端制造业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走父辈老路只赚辛苦钱,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大学毕业生又不具备就业低成本优势,最终形成一边是用工荒、另一边是就业难的怪象。
“用工荒”和“就业难”的解决方案
从农民工本身来讲,必需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要不断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劳动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更让自己满意的工作。而相对大学生而言,在学校努力掌握知识的条件下,也要想好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及时为自己的以后的生活做好准备。同时要放低自己对工作起点的要求,不能总是要求超过自己所能创造价值的要求。另外,有能力的人要勇于自主创业。
当经济陷入这样的发展惯性,结构性地缺工在所难免,大学生就业难只会愈演愈烈。因此,从某种角度看,用工荒和就业难,最后都指向一个问题,那就是加快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东部沿海企业要想保持和巩固先发优势,根本出路也只有靠加快产业升级,迅速从劳动力密集的加工业跨越到资金、技术、人才密集的新兴产业。
只有进入利润空间更大的新兴产业,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才能有实力去吸引高端人才,实现“腾笼换鸟”。而每年成千上万的应届毕业生们,正是农民工回流之后的接续人才。这样,用工荒和就业难两大难题才能同时破解,从而形成真正的双赢局面。
所以,从促进产业结构加快调整的角度看,目前出现的用工荒和就业难,或许正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产业升级的推动力。
发展经济、促进就业,最终都是为了让劳动者拥有更好的生活。就业难和用工荒同时出现,提醒我们再不能抱着“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不放,因为这样的发展方式必然是不可持续的。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劳动者会做更多权衡,苦活累活,钱再多可能也没多少人愿意干。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才能从根源上破解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实现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
“用工荒”和“就业难”问题毕竟是一对矛盾的共同体,并不是不可调节的矛盾。我们相信,在国家和我们自身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克服“用工荒”和“就业难”的问题
第四篇:浅谈“大学生就业难”与“用工荒”
浅谈“大学生就业难”与“用工荒”
用工荒PK就业难 “大学生赚不过农民
工”?
前言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近几年来全国“两会”以及社会各界的热议话题。对近几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表明,“供需失衡、同专业人才过剩、薪酬低”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鲜明特点。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连年增长,大学生就业形势还在继续恶化。人保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大学生就业难”已俨然成为一个影响国民教育和经济两大领域的社会问题。
在大学生劳动力大量剩余的同时,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却出现了“用工荒”。“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看似矛盾,却同时在中国存在着。本文将从原因、对策等方面全面分析这一现象。
原因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大学生的基数成倍增加,从06开始,大学生就业达到扩招后的高峰,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量和实际毕业人数严重失衡,求职竞争空前激烈。而另一方面,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却有所减弱。各级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减员增效,国有单位这些传统的就业领域对毕业生的需求没有明显增加,而且还相对萎缩。而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这个失衡的天平显然倾斜得更厉害了。此外就业的结构性也存在严重不足,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严峻形势无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次从大学生自身来说,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中,由于部分专业、课程设计脱离了社会的实际需求,使部分专业的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成为空白,失去竞争优势,甚至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另外很多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忽视了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有知识储备而不会灵活运用已成为大学生的普遍现象。而企业所需要的是能直接给企业带来效益的有经验的人才,只会纸上谈兵的大学生自然不能受到青睐。
而在企业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企业间的竞争加剧,加之大学生的大量剩余,使得企业对人才的选用更加挑剔。一般企业都已停止招纳新手,而选择综合素质好、专业对口的人才。尽管如此,面向大学生的岗位还是能迅速饱和,运气和实力不够的人只能被关在门外。而在大学生“不屑”触及的低端产业,包括电器制造、机械加工、服装制鞋等低端制造业,尤其是需要熟练技工的岗位,却因此出现了大量的岗位空缺,这就是“用工荒”的真正原因。大学生和农民工都不具备这些岗位所需要的技术,而拥有这些技术的技工却随着大学生的增加而逐渐减少,成为稀缺资源。由次可见,“大学生就业难”和“用工荒”并不是矛盾的存在,而是相互助长、共同恶化的关系。
劳动力市场的整体趋势是供大于求,就业难势必仍将长期存在,而“用工荒”是暂时的,但是以目前的形势来看,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其后果仍是不可预计的。
对策
针对“大学生就业难”和“用工荒”的产生原因,当务之急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在这点上,政府应对此有所作为。一方面应该把经济中心调整到科技创新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使企业能吸纳更多高校人才,从而从根本上改善并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而另一方面应该保持传统制造业的优势,注重培养民工技能和素质,在解决“用工荒”的同时,形成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链。高等院校方面,在合理确定招生规模的同时,也应该考虑改革教育体制。应当结合实际社会需求,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并根据专业和方向,有目的给予学生实习机会,帮助积累工作经验。同时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工作,并鼓励学生到企业以外的地方发展,拓宽其就业道路。个人方面,作为大学生首先在在校期间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再就业困难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继续深造,更大程度的提高自己的能力,所面对的就业机会也会更多。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不要盲目投入热门行业。高新产业并不是就业的唯一出路,技术工人也并不是什么“低等”的职业,应结合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同时应降低就业的期望值,要有“低起点,高目标”的觉悟。此外,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大学生应该考虑并勇于自主创业。全国多个省市都已实施针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大学生应当充分利用这些政策,在充分做好市场调研的基础下,选择合适的行业,以勇于创新、乐于拼搏、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开创自己的事业。这不仅能很好的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同时还能为社会劳动力的供求平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而企业方面,应该摒弃学历的偏见,降低招人的门槛,启用真正适合岗位的人才,实现劳动力价值的最大化,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对于能力和经验不足的员工,应当组织培训,提高员工素质,从而弥补“用工荒”所造成的空缺。
总结
从目前中国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来看,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社会对“用工荒”问题也因此需要一些时间去消化。根据上文的分析和探讨,“大学生就业难”和“用工荒”的原因有多方面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它们是社会性问题,需要政府、高校、个人、企业乃至家庭等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才能克服,这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所必需的。
第五篇:浅析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
浅析企业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 09市销 林钻 09110214115 摘要:随着实体经济的复苏,企业“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表现得尤为明显,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对企业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并从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解决对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用工荒;就业难;结构性就业矛盾问题;提出对策
引言:企业用工荒,是劳动密集型发展中国家的必经阶段,更是中国经济社会大变革的一个缩影。为此本人通过实地采访宁波某劳动密集型企业,通过企业方面的调查了解到了一些相关问题,及本人的一些建议。
调查分析:调查的对象为某塑化厂,招聘对象主要有三类,一类是与塑化有关的技术型人才,一类是企业管理类及财务类人才,一类是车间的普通工人。在采访该工厂负责人的时候,他向我表示最近确实招工有困难,首先是车间的普通工人,对于这类工人企业对他们的学历要求不高,主要以外省的务工人员为主只要他们肯吃苦耐劳并且接受工厂的薪资,基本都会录用。但是现在的这类工人也不好找,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外来务工人员,往往对工厂的薪资要求较高,对工作环境及工作时间也有较高要求,而这些对于他们这家企业来说很难达到他们的要求,工厂经常性会要求工人加班,虽然对于工人来说也可以选择不加,但如果不加班仅凭基本工资是不够的。负责人向我述说上次有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来这工作,但仅仅一个月就不干了,原因第一工作太辛苦,第二环境太差,车间里充满了刺鼻的塑料味,第三工作枯燥而无技术含量发展空间有限。这就是第一类人员的招聘难问题,也是对于他们这种生产类企业来说最大的招工问题。第二类是管理型人才,一般的管理类职务他们的要求是本科以上学历,按理说这类员工应该是企业占据主动权,但事实上这类员工的招聘也并不容易,现在的应届毕业生都对薪资要求较高,并且他们当中大多数人都看不上这样的小企业,他们认为应该进入国企或者是外企在这种小企业是鲜有发展空间的,另外,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缺少工作经验,虽然理论知识强,但实践不足,刚入职场的他们很难为企业创造价值,这也是对于应届毕业生无法给予他们满意的薪资的原因。所以另一方面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产生了就业难的问题,因为大企业的岗位根本远远无法满足每年海量的应届毕业生。最后一类则是技术型工人,这类工人应该说是当前比较吃香的,对于他们这类生产类企业来说最需要的人才,所以往往企业对这类员工的待遇较高,属于有价无市。综合这家企业面临用工荒问题其实也是代表了广大制造类企业面临的问题,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
(一)劳动力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两者的信息不对称。千万适龄劳动力上大学被“白领化”,高校扩招给农村适龄孩子更多上学机会的同时,也间接“剥夺”了他们成为产业工人的可能性。据统计,大学扩招从上世纪末5%的毛入学率到2008年已达到23%,大学生毕业后不甘心做产业工人,纷纷扎堆“白领”阶层,导致“白领”严重供过于求。
(二)企业用人机制方面有些以廉价劳动力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由于生产成本攀高,利润不断缩水,薪酬待遇未能满足大学生的要求。其次中小企业职工福利、保障制度不完善,导致了部分中小企业招工难。
(三)教育制度方面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教育方向与劳动力需求方向严重脱节。主要在于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匹配,使得学生毕业后找不到相应岗位,而社会紧缺的各种高级技工却又是各大高校不屑于培养的。二是就业供给结构与现实就业需求相背离。普通工人所从事的低端岗位劳动量大且工作时间长,无法吸引大学生,而且新生代大学生的择业需求关注的层面更为多样,如开阔视野、增加经历、注重企业培训、晋升。
(四)大学生自身素质和就业观念方面目前,一些高校大学生自身素质欠缺,缺乏胜任力,学历文凭与实践经验脱节。
总结:就业难和用工荒同时出现,折射出一个共同的命题,即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同时也提醒我们必须转变“劳动力低成本优势”观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才能从根源上破解就业难和用工荒,实现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1]黄海涛.大学生就业中社会歧视现象的表现及危害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2]林益彬.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16)[3]戴前虎,刘南槐.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探寻[J].人民论坛,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