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论文5篇

时间:2019-05-14 06:17: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用工荒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用工荒论文》。

第一篇:用工荒论文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

管理学论文

关于“用工荒”的思考

系部:市场营销系 专业:电子商务 姓名:彭婷 学号:

指导老师:陈小燕

完成期限:

目 录

摘要··················································································

1.“用工荒”分析·······························································

1.1什么是“用工荒”····························································· 1.2“用工荒”的现状····························································

2.“用工荒”的原因······························································

2.1出现原因·······································································

2.1深层原因········································································

3.解决措施·········································································· 3.1国家政策········································································ 3.2地方政策········································································ 3.3企业政策········································································

4.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4.1用工荒的出现是市场逻辑的结果··········································· 4,2农民工价格成因变化分析··················································

5.从“用工荒”得出反省························································

5.1招工难是挑战更是机遇····················································· 5.2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摘要

本论文针对当前“用工荒”问题进行论述,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用工荒”这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焦点,在某些方面它已经严重影响了沿海经济发展,本文通过介绍“用工荒”的意思以及目前的一些现象来使读者来理解大体形式,接下来解释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深层原因,透过现象来找到措施解决问题。最后综合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同时反省。

1.用工荒的分析

什么是用工荒

定义一:用工荒,是指用工短缺现象。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最具中国特色的新现象,一边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一边却企业招不到人。它暴露了我国以前之政策不合理之处,急需要调整。

定义二:“用工荒”也叫“民工荒”,也是民工权力荒,单纯依靠提高工资尚不足以解决当下民工荒的难题,而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能否得到市民待遇,直接决定着对这座城市的归属感。

用工荒的现状

①2004年以来。我国沿海地区逐渐产生用工荒现象。在金融危机背景下.2008年用工荒现象再次发生,主要表现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中小型制造企业缺乏普通工人,以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企业缺乏熟练工人。然而在出现用工荒的同时,中国社会却普遍存在就业难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围经济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即使在金融危机严重的2009年。GDP的增长幅度也有8.7%.是否我国已经进入劳动力短缺的时代,告别了过去的劳动力过剩?我国的产业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低价值的加工产业,对于低成本劳动力的需求仍然旺盛,但是目前沿海地区出现用工荒问题,导致许多企业不得不提高用工成本,从而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那么,我国企业如何面对用工荒问题和如何突破产业升级瓶颈?

②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公布,中国总人口13.39亿,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实际上,我国的人口在不断的增长的,并且增长的人口总数很大,按道理一般情况下我国的劳动力应该继续保持以前过剩的情况,但是实际上我国的东南沿海的确出现了用工荒现象。我国东南沿海的用工荒主要出现在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企业,这类企业通常情况下是以低成本、低利润为生存之道。然而,当出现低成本劳动力短缺的时,这些企业就会面临停工、倒闭的危险。这些企业最后会被淘汰或者进行产业转移,由更具有生存力的企业或产业来代替,这就是一般产业升级的正常状态。从国际经验来看,用工荒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前奏,如在上世纪60年代,日本就出现过此现象,当时日本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约50%,产业工人的短缺使日本制造业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但是我国东南沿海的这些企业的产业升级却十分困难,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是阻碍企业转型的瓶颈。

③“缺工”、“抢人”,成了节后企业老板开工后的第一件大事。用工荒似乎是近几年节前节后的例牌菜,每到春节前后,老板们都要使出各种招数,到处抢工人。而且今年表现得尤为明显,随着实体经济的复苏,外贸订单的恢复性增长,缺工更为严重。如此大范围的普遍缺工,是否意味着劳动力市场“拐点”的到来,眼下还不好说。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却不容忽视,那就是与用工荒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就业难的事实也客观存在。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少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境。

2.用工荒的原因

出现原因

①直接原因 与更深层次的原因 用工荒有出口订单恢复增长、企业纷纷扩大生产的直接原因,但从用工荒本身的出现以及发展趋向看,它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与中国发展模式的结构瓶颈甚至财富分配的调整都有莫大关联。人不好招了,原因其实也简单。几十年了,中国的各种经济指标都在增长,但沿海出口型企业普通工人的工资基本没有多大变化。与此同时,都市生活的成本日益增大,富裕了的沿海城市居民、企业主和来自内地的普通工人之间的财富与生活鸿沟日益扩大。当打工者认识到沿海不再是改变自己命运的财富梦想之地时,用工荒现象也就自然产生了。

短短几十年里,中国建立了一个依托世界贸易、面向全球市场的出口加工型经济结构,支撑它的就是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低廉劳动力优势。这种优势之所以存在,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口多的现实,另一方面也缘于国人易于满足、吃苦耐劳的民族特性,还有打工者对自身权益认识不足的原因。不管怎么说,靠着低廉的劳动力优势,再加上其他有利条件,我们积累了巨大的财富,迅速崛起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如今,这种模式遭受了挑战,用工荒也算是对这种发展模式的一个回应。

虽然很多企业为找不到工人而着急,但我们应该更看重用工荒的必然性和它的积极意义。作为一种经济现象,用工荒的出现打破了中国廉价劳动力优势可以永远持续的神话,也将促使那些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改变在国内一味压榨本国劳动力、在国际上压缩自己利润空间的生产模式。同时,用工荒也会促使企业提高工人工资和福利,使得整个社会正视几十年大发展中被忽视了的人群的正当权益,正视不同群体之间巨大、不合理的收入差异。

中国的崛起不能只依赖沿海地区,沿海地区也不能只把自己变成世界的加工厂。用工荒是民工潮的一个反向运动,从经济领域看,它提醒我们: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时不我待;从社会生活领域看,它会把我们从“为了发展而发展”中解放出来,促进劳动者对自身权益的认识,从而营造一个更加和谐发展、繁荣共享的社会环境。[1] ②根本原因与主要原因

专家称劳动者权益得不到保障是“民工荒”根本原因。一项对珠三角五市1500余名农民工的最新调查表明,2009年加班费收入为0元者为839人,但工作时间为1至8小时者有640人,也就是说有199人有加班,但是没有加班费,工作时间更长,收入却没有增加。另外,从2007年开始,农民工每月、每周、每天的工作时间均值都在增加。但小时工资却在下降,从2007年的8.0258元/小时,降至2009年的6.9658元/小时。

2.2具体原因

①“大量招普工”却并不是“大量招长期普工”。

企业因季节性生产旺季来临而产生的短期用工焦虑,大量招工只是应对短期订单增加的权宜之计,“大量招普工”却并不是“大量招长期普工”。由于很多招聘都是短期行为,为节省成本,企业希望低工资大量招入普工,这些直接造成了报酬不高的普通制衣工不安于现状,流动性大的特点。新《劳动法》出台后,为节省成本,他们就更多考虑通过外包中介的形式来雇用员工。由于不直接跟工人签订合同,放大了普通工人的流动性,进而整体营造出“用工荒”的社会表象。然而,对于工作时间较长、拥有熟练技术的工人,尽管稀缺,却仍未到“荒”的地步。其实,任何一家劳动密集型企业都拥有一批具有一定年龄、经验的“老人”,企业对这部分员工往往都是提供行业内最好的待遇和环境,因此,这部分人很难进入人力市场,同行业也不大可能从人才市场中招到这些人,更不可能出现所谓“荒”的局面。②产业结构低端化,结构性用工“短缺”。

这次暂时性、结构性的“用工荒”暴露了珠三角产业结构仍然低端化。从珠三角的实践看,缺工的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据广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介绍,珠三角企业用工缺口约90万,其中普工缺口约为61.2万,约占缺工总量的68%,技工缺口仍处高位,占缺工总量的32%,缺工行业、企业比较集中,主要在制衣、制鞋、玩具、纺织、建筑、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劳动密集型领域。东莞是我国、我省加工贸易大区,也是缺工大区,目前缺口约20万,而普通用工需求占80%。这次暂时性、结构性的缺工现象,充分暴露了珠三角产业结构仍然低端化的弊端,体现了传统型、加工贸易型、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仍未得到根本性的扭转,经济增长仍倚重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2009年,珠三角人均GDP折合9855.2美元,逼近1万美元,表明珠三角已处于工业化后期,正在向现代化迈进,而与之相适应的是高端化、新型化、高新化的现代产业结构,随之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也将发生重大变化,对产业工人的要求更加专业化、高学历化。但由于目前用工教育培训不及时,缺乏超前性,无法跟上变化了的产业发展要求,造成一些行业、企业用工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出现结构性劳动力“短缺”的现象。透过珠三角劳动力“短缺”的经济现象,传递出倒逼珠三角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的重大信号。

就如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在3月8日答记者问时说:“近一段时间来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的‘用工荒’现象,表述为‘招工难’更准确。”

③内陆省份加速发展,农民就近就业是重要原因。

这轮招工难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这些企业的净利润大多只有3%到5%,招工难将导致用工成本提高,本来十分微薄的利润将被“吃掉”相当一部分,对这些企业和行业来说,大幅度地提高工资是不现实的,也就出现了十多年来,民工的工资基本未涨的现象。另外一方面,4万亿和与此配套的更大数额的贷款大量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内地各省高速的基础设施建设,暂时留住了大量本该到珠三角和长三角打工的农民工。根据中国媒体的报道,“内地红火的房地产建筑业吸住了农民工。”现在内地建筑业月收入稳过2000元,而在东莞普工一月只有1400元左右。一位来自内地的农民工李飞表示,“在老家,一个建筑小工每天也可以挣到60元到80元,比背井离乡打工挣的还要多。”

“‘民工荒’从总体上表现为一种区域经济在经济转型中出现的不适症状。”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周德文的解读最近也广获认同。不少专家表示,除了经济复苏的本质诱因,近年来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差距缩小导致的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也促使东部、南部沿海地区招工难现象突出。而中西部地区的加速发展,也对用工提出了超乎寻常的强烈需求。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西部地区已有河南、湖南、四川、湖北、安徽等5省迈入GDP“万亿俱乐部”,占到全国“万亿俱乐部”成员总数的近36%,而这几个省份,均为以往的劳动力输出大省。去年刚迈入GDP“万亿俱乐部”的安徽省,2009年工业化率已由2008年的39.3%跃升到45%左右,这意味着其对工人的需求成倍增长。

2009年,国务院批复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崛起、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海南国际旅游岛等11个区域振兴规划,几乎是此前4年的总和。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研究制定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规划、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规划和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重要指向,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行业洗牌将在一系列推进措施下加速完成。

所有这些区域经济的起步与发展,都将进一步扩大用工需求。④打工成本的提升,民工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是招工难的根本原因。

招工难看上去是由于工厂订单多了后出现的,但实际情况可能远没那么简单。打工成本的提升,民工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是招工难的根本原因。

不管是消费水平、物价水平、医疗、保险等生活成本早已经大幅增加了,但收入增加却实在很有限,生活成本的提升速度远远高于收入的增加。以广州为例,广州市最低工资标准860元/月,而现在广州最低工资是包括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等‘三金’的。860元在扣除‘三金’后,通常工人们到手只能拿到500—600多元。加班挣的那点钱够不够自己消费的呢?一项对珠三角五市1500余名农民工的最新调查表明,2009年加班费收入为0元者为839人,但工作时间为1至8小时者有640人,也就是说有199人有加班,但是没有加班费,工作时间更长,收入却没有增加。另外,从2007年开始,农民工每月、每周、每天的工作时间均值都在增加。但小时工资却在下降,从2007年的8.0258元/小时,降至2009年的6.9658元/小时。

“工资太低,企业不遵守劳动合同法,我的各项权益得不到保障,在外面打工还不如回家种地挣得多。”一位多年外出务工人员如是说。

⑤人口红利时代的即将终结是招工难的深层原因。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经济呈现“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2003年,珠三角地区第一次出现了招工难,但在当时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被归于农民工对于待遇的要求提升,以及“三农”政策带来农村收入的提高,使得农村劳动力不再热衷于外出打工等原因。从2004年开始,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不断经历着严重招工难的痛楚。这种招工难已并非岁末年初的季节性偶然现象,而是成为一种常态和必然,且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目前来看,当时的种种迹象应该是“人口红利”衰退的先兆,未来中国人口结构将会是倒梯形的结构,中国将面临劳动力缺乏的问题。经济学家们表示,招工难持续加剧的背后是“中国人口红利时代”的即将终结。长期以来,业内对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基本判断是总量充足,只是存在结构性短缺。而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发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普遍所说的农村大约有1/3劳动力剩余、绝对数约为1亿到1.5亿,但40岁以下的农村青壮年剩余劳动力,绝对数只有5212万。与此同时,“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也越来越慢,2013年前后将达‘零增长’。而从2004年开始,新增的劳动年龄人口数就已经开始持续低于劳动力需求量,且两者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一报告建立的预测模型显示,最早在2009年,我国将出现劳动力整体供给不足。中国计生委进行工作总结时的一句口号:“计划生育三十年,人口减少三个亿”。但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指出,计划生育的成功其实是把双刃剑:中国在这三十年中可能少了三亿张嗷嗷待哺的嘴,但也少了三亿劳动力。

3.解决措施

3.1国家政策

①这几年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好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逐步实现他们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②已出台新的《劳动合同法》,用法律来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③政府也将给他们提供更好的职业技能培训的政策支持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与培训力度。在教育资源上,可以整合义务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机制和成本资源,创办各种形式的民工学校,并把民工学校纳入政府管理。中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过亿,因此光靠政府的努力还只能是杯水车薪。③农民工选择性就业是进步”。所以这个时候就要要求企业和沿海过去不愁用工的这个地方政府要转换一下思路,过去是中西部这些城市要到你这儿来招商引资,现在你要学会到那个地方招商引工。3.2地方政策

①东莞市拟规划建设新莞人居住区,按照相应的条件给予新莞人购房租房补贴,政府部门将通过行政服务来切实改善新莞人居住环境,如加强新莞人居住区的治安管理,加强居住区的服务配套,增设公交站点、购物场所以及娱乐设施等。

②珠三角将大力推广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政策,提高珠三角地区对高素质劳动力的吸引力。具体实施将根据农民工的工作经历、文化程度、职业资格、纳税贡献、社保缴纳等情况进行积分入户,每年计划解决60万外来工的入户问题。3.3企业政策

①结合实际 逐步引进现代化设备

以宠物用品厂为例,从生产各个环节出发,减少用工的方法很多。经济实用的方法之一是引进现代化设备,效率提高了,质量也提升了,人为因素造成的质量波动大大减少,同时还可以减少专职管理人员。只是限于目前生产水平,此举尚需时日。

②以人为本

爱心留住新老员工

“民工荒”的出现并非偶然。根本上说,“民工荒”与农民工基本权利的缺失不无关系。长期在外打工的农民工身处他乡,本身属于一个弱势群体,在内心和行为上都比较脆弱。

因此,他们需要企业和社会的更多关注。在这方面,公司应首先与工人签订正规合法的劳动合同,使职工在法律上得到应有的保障。其次,公司为企业所有职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这为职工解决了后顾之忧,哪怕以后退休、失业或者发生意外,他们也能有备无患。对于求职者而言,这些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使他们对企业增加了信任,更放心也更愿意到公司来工作。

③转变观念

实行规范化管理

除从技术、生产流程上找出减少用工、提高生产效益的方法外,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目前,一些大型的宠物食品公司已经引进了海尔的OEC管理模式,对公司的管理人员进行OEC管理模式的培训,提升基础管理工作的效率。企业实施OEC管理后,员工的工作目标更清晰了,工作积极性有所提高,且不论改革是否会有阵痛,这点已见其积极意义。

要赶上国内国际一流水平,首先要转变观念。与先进企业的差距,首先是管理理念、思维方式的不同所致,所以,如果企业改变管理模式,完全可以改变现有的低水平状况。④注重企业诚信

关注员工生活

企业和个人都要诚信相待。而现在一些企业的情况是:企业对职工不放心,要求扣留押金,而职工对企业也缺乏信任,怕企业欠薪。对此,可实行佩蒂的薪酬月月结制度,按时发放员工工资,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仅可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更使员工对企业有信任感和归属感。事实表明,诸如佩蒂等这样一些大型公司的诚信举措,不仅留住了老员工,一些老员工还介绍自己的老乡来佩蒂工作,而他们提到最多的理由就是佩蒂的诚信。

⑤调优品种结构

打造企业品牌

进行品种结构调优、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是企业从劳动密集型中解脱出来的必由之路。经过多年的努力,一些实力强一些的公司已经赋予了许多产品新的价值。

4.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4.1用工荒的出现是市场逻辑的结果

①农民工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劳动力要素市场,供需失衡导致价格失衡用工荒的出现固然是很多因素综合的结果,近日来报章中给出的大大小小原因可列出一个长长清单。但从微观经济理论出发,去年的大面积失业和今年的大规模用工荒,都是市场价格的结果,或说用工荒的出现,是因为农民工的劳动力要素价格过低造成的。

②用工荒是农民工价格自发调节的市场现象,是劳动力要素市场的周期性结果发达地区用工需求较大,工资水平较高,农民工比较集中 4,2农民工价格成因变化分析

①近年来,尤其是29年,农村福利条件的极大改善提高了外出务工的机会成本,农民工的市场价格含义开始发生变化从农民工的价格结构上看,在以往的务工价格中,其机会成本非常小。但近年来,异地进城务工的机会成本不断提高,尤其是29年,抗击金融危机的一揽子刺激措施的实施,一系列惠农举措和社保新政的出台等,都骤然提高了农民工外出异地打工的机会成本,使农民工对其现行市场价格低估,其货币价值打了折扣,没有达到农民工供方的预期价格,于是便减少了其劳动供给,出现了用工荒。

②新生代农民工观念发生较大变化,休闲逸乐正逐渐成为他们的一个机会成本,导致价格含义发生较大变化在新生代农民工及其父辈之间,他们的机会成本是不一样的,甚至存在较大代沟。

③大学生就业难作为一个反例,恰恰证明农民工用工荒是价值规律和市场经济的结果一面是农民工用工荒,一面是大学生毕业就业难,如何解释劳动力要素市场的这个奇特现象?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也是市场价格规律的结果。

5.反省

①招工难是挑战更是机遇。

招工难预示着人口优势的丧失、人力成本的增加、廉价农民工时代的终结正在向我们走来。这是市场的法则,是增长的危机,也是发展的必然;是前行的挑战,也是转型的机遇。招工难对实现增长方式转变不是坏事,而是一个内生动力。农民工市场价格的上涨对促进城镇化不是坏事,而是一个市场推力。招工难对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不是坏事,而是一个上升拉力。

招工难大多发生在劳动密集型企业,缺口较大的主要是普工,而且在沿海发达地区大多发生在外向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这预示着,人口优势的丧失、人力成本的增加、廉价农民工时代的终结,正在向我们走来。这是市场的法则,也是经济的进步;是增长的危机,也是发展的必然;是前行的挑战,也是转型的机遇。

第一,招工难对实现增长方式转变不是坏事,而是一个内生动力。转变增长方式是近年来政府和社会的一个共识,对金融危机和庞大外储的热议更使人们意识到其紧迫性。此时此刻出现的招工难充分显示,增长方式转变不仅仅是政府提出的一个发展战略,也是要素市场提出的一个发展要求,它逼使增长方式进行转变。用工成本上升的结果之一是迫使更多的企业眼睛向内看,这种增长方式转变的动因是内生的,尽管过程是痛苦的,但客观上为合理减少贸易顺差做出了理性选择。这里虽无数据支撑,但可以肯定的是,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更多的是来自用工成本低廉,而较少的是来自产品质量,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个竞争力是难以持续的。用工成本的上升将会自动改变产品成本结构,而产品成本结构的改变将有利于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摆脱通过出口吸收过剩产能的路径依赖,有利于国际收支双顺差趋向于理性发展趋势。

第二,农民工市场价格的上涨对促进城镇化不是坏事,而是一个市场推力。工业化是增长的必由之路,城镇化则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但是,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既互为条件,又常常不是完全同步。如果工业化速度较快,而城镇化速度跟不上,就有可能出现“城市病”,而“城市病”的牺牲品就是“非农化”过程中的农民工。由城镇化与现代化不协调导致的城市病现象被描述为“拉美化”。农民工市场价格的上升将有助于“新生代农民工”对城镇的融入和“市民化”进程,有利于社会融合,有助于防止城市病的发生和克服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失调,以促进城镇化的步伐跟上工业化的高度发展,促进由“国强民富”向“民富国强”转型。

第三,招工难对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不是坏事,而是一个上升拉力。近期内,用工成本上涨显然提高了劳动密集型和外向型企业的门槛,对其造成的冲击较大。但长期内,长痛不如短痛,民工成本上升可以拉动调整产业结构和节能减排,拉动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转型。此外,招工难作为一个拉力,可以促使企业主动转变观念,顺应潮流,服从市场,超越自我,迫使其从廉价成本型的产品竞争力向自主创新型企业竞争力转变,拉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②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表面上看,招工难和就业难是对悖论性存在,既然有招工难,就不该有就业难。但剖析两者的背后成因,即可发现两者之间又是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其根本症结都在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产业链条的不完善导致低端制造业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新生代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就不能与第一代农民工形成差异化的就业竞争,又不具备制造业的就业成本优势,于是就形成了这种奇异的一边是招工难、另一边是就业难的现象。

实际上这也是经济转型时期的一种阵痛,表现在企业方面就是招工难,表现在社会方面就是就业难。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应该既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劳动力需要。让农民工就业集中于那些低端的生产制造环节,让大学生和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集中于相对中高端的创意设计、销售、服务环节等;而且还能促进经济结构由外向型向内需型的转变,内需增加了,就业岗位的数量必然会相应地增加,可供大学生选择的机会也就大大增加了。同时也可以解决那些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重走父辈、专门从事低端制造业的老路。可是由于我们现在的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环节,难以摆脱对廉价劳动力的依赖,结构性缺工就在所难免;而产业链的单一化又不能很好地带动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大学生、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难也就容易理解。

因而,出现招工难并不能说明就业难问题已经解决了,在低端制造业招工难的背后,就业难问题依然存在。问题其实很明了,破解招工难和就业难的路径都指向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招工难在倒逼企业加快转型,不能仅满足于提高工资来吸引农民工,解决暂时的招工难;同时,企业的升级换代又能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难的现实压力。

第二篇:用工荒论文

“用工荒”浅析

【摘要】金融危机接近尾声,伴随着经济形势的回暖,各类企业重新回到了人才需求的旺季,但随之而来的“用工荒”却困扰着各大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在中国这个人力资源如此丰富的国家,造成这种现象,其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解决“用工荒”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本文通过对当前中国人力市场“用工荒”现状分析,分析原因,判断影响,最终提出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用工荒 形成原因 产生影响 缓解措施

自2008年底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各地频现“用工荒”,不仅珠三角、长三角等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聚集的沿海开放城市缺工,就连四川、重庆、安徽等传统的劳务输出地也频频告急,而且从技工蔓延到普工。与此同时,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一边是“就业难”,一边却是“用工荒”,这看似矛盾的 两面纠结在一起,却恰恰反映了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而具体延伸到我公司,则造成了人力贮备不足、人才流失等诸多问题。

一、“用工荒”现状 新年伊始,我国沿海地区的多个省份频频爆发“用工荒”现象,例如浙江省用工缺口就达到了25万人。另外,根据有关部门近期到一些工业园区进行的调研显示,几乎所有企业都面临用工短缺的困扰,招工难、留工难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一些企业生产订单已经排到下半年,但由于招不到工人,机器设备无法全部开通运转,导致部分订单因无力接应而不得不忍痛割弃。

麻省理工大学的黄亚生教授以及中山大学政务学院郭巍青教授,为深入研究金融危机下农民工的生存状况,于2009年7-8月、11-12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的收入与支出状况组织深入调查。在11月的现场调研结果中发现东莞最大的人才市场呈现“供求两旺”的局面。但大部分接受访问的工人指出,工厂给出的条件并没有大幅度提升,仅仅提升了10%到20%。与此同时,根据对人才市场招聘信息的观察,大部分岗位都要求有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因此,很可能存在大量要求有劳动技能的工作无人应聘,而同时大量外来工找不到符合薪水预期工作的情况。

所以,我认为,所谓的“用工荒”现象并非单一的表象,而是 “用工荒”与“就业难”同时共存的供求结构错位现象。

二、形成原因

“用工荒”的形成并非由某一独立的原因铸就的,而是由多方面共同作用的产物,彼此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就像是一个首尾相连的圆圈,循环反复,没有明确的开端,没有固定的终点,是真正所谓“牵 一发而动全身”。

所以要想真正追究“用工荒”的根源,是复杂的,每个企业也有每个企业的特点,难以一概而论,而我们首先只能先简单的讨论一下共同的原因,分析“用工荒”现象其中的相同因素。

首先,经济回暖,用工需求增加。国际金融危机的见底和外需的逐步回暖,以及国内经济刺激计划作用的发挥,使得我国经济形势已经企稳回升,并向好的方面发展。其中外贸回升、内需强劲是经济回暖最直接的体现,需求的回升为企业的生产运营提供充足的业务订单,这样以来,企业的用工需求也就必然跟着增大了。

其次,薪酬不高,难以满足预期。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促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让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的生活成本不断提高,使得作为企业工人的外来民工在无法享受到与本地一样的各种社会福利和保障的同时,却同等地承受和本地人相同的生活成本,这样以来,民工对工资预期也会随之有所提高,企业如果继续靠低廉的工资招工,显然难以吸引到更多所需要的工人了。

第三,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90年代开始全国的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从2006年起,乡村的劳动适龄人口每年减少400万~600万,这些人是目前劳动力流动的主体。到2010年,已成为劳动大军主力的十几、二十岁的90后年轻人数量比前几代人明显下降,大幅度减少了新增劳动力的数量。

第四,企业不重长远,缺乏用工储备。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 仍错误地认为我国劳动力资源充沛,企业用人可以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在用工方面仍然固守临时观念,缺少长远打算,对劳工缺乏应有的尊重,不注重建立自己的劳动力储备,习惯于签订短期、零散用工合同,从而导致一旦用工需求急剧增加时就变得手足无措、无法应对。而前些时受金融危机影响,一些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采取降薪、裁员的举措也让不少民工身心受伤。

第五,劳动力流动的地域变化也对外用工情况产生了很大影响。由于2009年中西部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东部沿海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这带动了中西部地区用工需求的大幅增长,加之中西部地区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大大弱化了沿海地区招工时的竞争优势。并且近年来城镇化的进程也影响到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尤其是受2009年房地产市场爆炸式发展的影响,更多农民用外出务工的收入在附近城镇购置房产,他们不再愿意到距离遥远的沿海地区打工。

第六,经过多年的发展,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面临转移压力。自2008年年底起,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政府都在大力推动“腾笼换鸟”战略,中西部地区则承接了部分从沿海转移的低端加工制造业,使得地区内的劳动力不用背井离乡,分流了一部分本来要去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劳动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期的调查结果就显示,在准备外出务工的人员中,打算去东部地区的占70%,去中西部的占30%左右,后者比往年增加了7个百分点。

第七,随着老一代打工者由于年龄等原因逐渐淡出打工行列,80 后、90后打工者成为流动劳动力的主力,与老一代相比,他们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除工资薪酬外,更加注重工作环境和整体福利,以及职业前景的选择,更看重个人价值的体现、扩大视野和体验享受生活,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已不愿意从事流水线的普工工作,对季节性的短期合同就更加不感兴趣。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的企业还象当初对待老一代民工那样来对待这些80、90后民工,显然已经不合时宜。

第八,现在中国基本上度过了经济危机的影响,与2009年初强调保增长、解决就业不同,如今政府重新强调调整收入分配,确保居民收入增长,希望通过“用工荒”向企业释放出提高员工工资和待遇、促进简单制造业向科技型和创新型升级的信号。

由此可见,这种局部地区“用工荒”现象不是暂时性的波动,而将会长期存在下去。今后,中国的沿海地区将不会再恢复到以前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期了。

在这种全国普遍性“用工荒”现象的影响下,我公司的外雇工情况难以独善其身,而究其各种原因,首先难以逃脱全国“用工荒”的普遍因素,但此外针对我公司发展的特点,又包含了我公司独有的一些因素。

第一,工资略低于市场平均水平。我公司作为国有大型企业,在工作效率上常常以人数取胜,而大多个体私营企业,以追求质量为目标。通俗的讲,就是国有企业的推脱延误现象严重,而私企注重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不浪费每一份工资。这就造成雇佣了更多劳动力的国企要想控制成本,必然会降低工资标准,以致工资方面国有大型企业 在私企面前毫无优势可言,甚至略逊于私企。

第二,保险、休假等福利待遇较低。在如今法律制度越来越健全的时代,全民的法律意识都有所提高,保险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外雇工十分看重,视为自己未来保障的一部分,而在这一问题上,我公司是欠缺的。另外,最为建筑单位之一,我公司也存在建筑单位的通病,就是根据工程需求,往往要牺牲很多节假日和个人休息时间,而这对本已远离家庭的外出劳动者来说更是个心灵的冲击,因为他们可能一年只回一次家,尤其是每逢佳节,思亲犹重。第三,在以80后为主力军的劳动力市场,不再像他们的父辈一样单纯的只讲工作、拿工资,他们更加重视自我价值的体现,对人格尊严的尊重,对生存环境的追求。所以建筑单位“脏、苦、累”的环境,已不再是年轻劳动力的首选。此外,建筑行业重复性、枯燥性的工作性质,压制了年轻人对创造性、多变性的追求,80后的年轻人多认为此不利于自我个性化的发展。

三、产生的影响

由于心理准备不足和早期缺乏必要的应对举措,“用工荒”的突然降临,让不少企业一时措手不及,一些企业尽管想尽一切办法到处招兵买马,但效果却不尽人意。企业有订单业务需求却因用工短缺而不得不减缓生产,在给企业的经营效益带来损害的同时,也势必会对经济复苏回暖和持续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对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引起足够重视,来遏制这一恶性循环的势头。

第一、影响中国实业竞争力。一方面,由于我国大多数出口企业 奉行的是都外贸订单机制,加上缺乏定价话语权和稳定的销售渠道,出口企业不可能把上涨的直接成本转移给客户,但是自己又不能有效地转移和消化成本。这样很多企业就算是有订单也不能开工,因为一开工就亏损。长此以往,他们会失去自己的客户,这样的代价比成本上涨来得更厉害。另一方面,沿海城市多为对外贸易的跨国公司,对人工成本敏感度非常高,这一点从过去三四十年间跨国公司资本的流向就可以看清楚,从拉美到东亚,从西欧到东欧,从“四小龙”国家到“金砖四国”,促使这些资本流动的最直接因素就是当地的人工成本。中国对于这极具灵活性的国际产业资本而言也不会是个例外,然而随着这一波“用工荒”,国际资本对于选择投资中国实业的兴趣值会自然地减少。

第二、加大企业生产成本。有人认为,“用工荒”现象是金融危机后中国企业和经济向好发展的直接表现,随着新一代农民工教育程度的增加,以及对收入需求的增高,粗放型模式来管理已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用工荒”会倒逼中国企业进行产业升级。但不论是出口贸易继续好转,还是倒逼企业进行产业升级,一个不能被忽略的事实就是,企业生产成本都会随着这波“用工荒”而大大地增加。这里的生产成本有两层含义:第一是直接成本,第二是机会成本。直接成本就是人工费用的提升。企业招不到人,只有增加工人的工资和福利,当然这只是短期的成本增加因素。长期而言,为了能够留住工人,还要给他们提供培训、生活保障以及未来的职业预期。

四、缓解“用工荒”的措施 在生产需求旺盛的时机,企业用工短缺所导致的设备开工不足,势必对企业的效益造成严重不良影响,也势必会阻碍经济的快速复苏和发展。因此,解决企业发展中出现的用工短缺瓶颈,促进经济的好转和发展应该成为企业和政府共同的责任和任务。

国家层面:一是打破城乡二元户籍壁垒,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在社会保障方面应率先考虑城乡一体化。让曾经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过巨大牺牲的广大农民享有城镇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是对农民的一种必要补偿,也是实现改革成果共享、社会保障普惠、公共利益均等化的具体体现。二是打破区域壁垒,实现社会保障全国联网。通过建立社保一卡通和相应的国家补偿机制,解除民工后顾之忧,促进民工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和就业。三是加强预警监测,建立就业信息统一发布机制。在全国范围进行劳务输出、劳务需求和用工岗位专业情况的监测,及时发布有关讯息,实现劳务提供和劳务需求的有效对接。

当地政府层面:作为地方政府,应该想方设法为企业用工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服务。一是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两大平台作用,发布各种用工信息,组织用人单位举办大型招聘会。二是牵线搭桥,组团招聘。根据企业用工需求情况,积极主动与劳务输出地政府联系,以政府名义组织用工企业到劳务输出地进行集中招聘。三是政策支持,保障配套。出台相应政策给到本地务工的外来民工以准市民或者市民待遇,使他们在医疗、养老、工伤以及子女就学等方面享有当地人同等待遇。四是完善机制,及时预警。完 善用工信息监测和收集措施,建立用工信息发布和预警机制,使劳务和用工双方都能及时了解用工需求准确情况,便于双方及时进行接洽。

企业层面:一是产业升级,技术改造,挖潜增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现有设备进行更新或技术改造,淘汰落后设备,同时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和优化组合,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二是增加薪酬,提高待遇。用人单位能否提供一份有竞争力的工资待遇是每个应聘员工首要考虑的因素。因此,企业招工,要充分考虑员工生活成本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等现实因素,适当提高工人工资和福利待遇。三是搞好配套,加强保障。考虑到现在的80、90后民工对生活质量、生活舒适度有一定要求等特点,企业除了优化生产环境外,还要注重搞好生活设施配套和文化娱乐配套,以营造“拴心留人”环境。四是未雨绸缪,建立储备。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在搞好企业自身现有员工保有储备的基础上,还应根据企业未来发展情况加强与当地政府、劳务输出地政府建立联系,为企业发展建立人力储备。五是人文关怀,增强凝聚力。企业能否招到人、留住人,除了有竞争力的工资待遇和良好的生活硬件设施外,重要的还要看企业能否尊重人、关心人,看企业有没有自己的人文特色。一个能够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的企业必然是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企业,这样企业的何愁聚不到人力人才。

“用工荒”是我国近年来出现的新现象,确切的说是在金融危机之后,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造成的深远影响,是最具中 国特色的新现象,一边是人口大国,一边却是企业招不到人。它暴露了我国之前政策的不合理之处,其急需要调整的方方面面。

以常规思维来看,“用工荒”意味着劳动力供小于求,市场会依据供求双方的博弈结果自发上调均衡工资水平。但事实表明,低端简单劳动供给者因替代性强而不被企业重视,工资水平仍旧偏低。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无可厚非,所以“民工荒”不能指望企业单方面解决,必须要有政府调控部门的积极介入与引导。

而有效地缓解“用工荒”现象,将会促进企业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对外贸易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大社会保障制度的推广力度及范围,缩小地域、城乡、公民收入的差距,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更加和谐、持续、平稳地发展。

第三篇:用工荒的论文

中国发展观察2011年03月 China Developm

解决“用工荒”问题的四大举措

自2004年国内首次出现“用工荒”报道以来,几乎每年春节前后,“用工荒”必然成为各企业、媒体、大众和学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2009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的中小企业停业或减产而裁员,许多民工找不到工作无奈返乡,但随着全球经济的好转,2010年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又立马重新爆出“用工荒”,企业叫苦不已。不仅熟练的技术工紧缺,就是一般的普工也难满足。四川、安徽、河南等劳动力输出大省的企业也大叫缺工,一些政府部门出台文件,限制劳动力外流。刚刚进入2011年用工荒问题就已凸显,各个车站、工业园区、企业门口,到处可见招工启事,却鲜有上门应聘。“用工荒”俨然成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的新问题。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劳动就业关系经济发展,关系民生,关系社会稳定。按照我国男16—59岁、女16—54岁作为劳动适龄人口统计,我国的劳动力适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60%—70%之间,可见资源之丰富。根据官方统计,全国高校毕业生2009年有611万多人,1/3没有顺利就业,2010年毕业的有630万人,也有上百万人正在待业。近几年每逢事业单位招工、党政机关招考公务员,往往出现几十人,数百人甚至上千人竞争一个岗位的局面。这表明中国整体劳动力供应仍然充裕,就业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

那么,为什么企业“用工荒”现象反而越来越严重呢?“用工荒”与“就业难”两个相悖的问题并存,根本原因是劳动力供需之间的结构性不平衡。从劳动力供给角度看,过去20多年间有两大显著变化:一是民工大军数量、文化素质、就业要求的变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大农村尤其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在当地的收入微乎

其微,有的近乎于零,而珠三角、长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员工几百上千的月薪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他们潮水般地涌向这些地区城镇找工作,这些民工大都文化素质较低,但身强力壮,不计条件,脏活、累活抢着干。如今,这批老一代民工许多已过知天命之年,不愿再外出打工,民工大军中80后、90后的新生代已成为主力。由于7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新生民工数量上比前几代民工明显少,但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们找工作注重工资福利,同时意工作环境,追求个人价值的现,对就业岗位往往会挑挑拣第二大变化是由于教育事业的展,高学历人才迅速增加。每都有数百万的大学毕业生进入动力市场,他们比普通民工的业要求更高,向往机关事业单和能展示自己才能的白领工作位,否则宁愿待业,也不肯进小企业做一般员工。再从劳动力需求来看,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家西部大发战略的实施,广大农村及中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人均收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吸引了少民工回乡创业或到当地城镇企业打工;而珠三角、长三角东部沿海地区中小企业迅猛发其产业基本上还以制造业为主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用工求量不断增加,工作岗位依然多为蓝领的工作。正是由于就业需求和工作位供给上的不适应,导致“用工解决“用工荒”问题的四大举措。“两会”话题和“就业难”两个相悖问题并存的尴尬现象。这个问题不是一朝

一夕能够解决的,预计近几年内“用工荒”问题将越来越突出,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当多的中小企业可能由此陷入困境。在“用工荒”问题一年比一年严重的形势下,为了留住员工,企业使尽解数,有的打“温情牌”、“友情牌”,春节前就把年终奖和

各项福利发到员工手中,有的企业还包车、包机将员工送回家,节后接回厂;有的则把奖金提高到行业平均水平以上,留到春节回厂上班后发放,以防员工流失;最普遍的做法是给员工加工资,不断为员工改善工作、住宿、生活、娱乐条件。这些措施的确起到了稳定员工队伍的作用。但企业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因为许多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就在于低工资和低成本。比如一个售价9.99美元的芭比娃娃,中国企业只能得到0.35美元的加工费,一双售价100美元的耐克鞋,只能得加工费5美元。这就很难大幅度地为员工涨工资,提供更加优越的工作环境。“用工荒”问题反映了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表明我国

经济发展已开始进入经济学中说的“刘易斯拐点”,昭示着廉价劳动力时代即将结束,靠低工资、拼资源的生产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必须重视发展高科技,培育新兴产业,但并不意味放弃传统优势产业。事实上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有很大潜力。一双鞋子有的只卖几十元,有的卖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一件衣服有的也卖几十元,有的卖几千元,这就是科技和品牌附加值的体现。所以中小企业解决“用工荒”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增强创新能力,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才能真正摆脱“用工荒”的影响,实现企业健康发展。解决“用工荒”问题,企业要努力,政府也责无旁贷,需要政企紧密配合,政府应当在更广范围、更高层面上发挥更大作用。

(一)进一步完善平台,疏通民工流动渠道。要加强有形人才市场的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发展就业中介机构,规范其业务运作方式,提高服务质量;要充分运用互联网,不断地向全国发布企业招聘信息,提供有效的就业岗位;政府有关部门加强与劳动力富余地区政府、职业学校联系,建立长期的用工合作关系,促进 民工有序有效流动。

(二)为民工创造良好的工作 和生活社会环境。能否吸引和留 住外来民工,除了企业的工资福 利及工作、生活条件外,社会环 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要让外来 民工感到家的温暖,仅仅依靠企 业自身是难以办到的,因为人们 的工作、生活是不能够局限在某 个小天地里,必然与整个社会紧 密相连。政府的责任就是要为外 来民工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和完善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切实维护民工的合法权益;解决 民工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等实际 困难;宣传教育当地市民与外来 人员互敬、互让、互帮、互学,共建和谐社会,使外来民工从情 感上真正融入当地社会。

(三)为企业减负,扶持企业 转型。在“用工荒”问题一年比 一年严重的形势下,劳动力成本 大幅度增加,同时原材料价格不 断上涨,企业的利润越来越少,负担越来越重,相当多的中小企 业面临生存危机。政府应当采取 有力措施,给予更多的政策,减 轻中小企业的税负和各种规费; 运用税收、财政、信贷政策,鼓励、支持企业改革创新,加大技术改 造,革新生产工艺,改善经营管理,加快调整产业、产品结构,有效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从 而使企业增强应对“用工荒”的 承受能力和稳定发展的后劲。

(四)加快城市化进程和户籍 制度改革。人口大量地从农村向 城市集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为什么目前大量农民进城打工心 情不定,流动性很大?要想留住 人,必须留住其心;而要留其 心,必须留其根。这个根就是户 籍、户口关系。民工进城打工多 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但户 籍户口关系一直在农村,不能享 受城市的社会福利,怎么能安心? 为此建议:加快城市化进程和户 籍制度改革,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特别在规划工业发展园区时应充 分考虑建设新城区,采用政府投 资,政企联合投资或吸收民间资 本等多种形式,建设大量的廉租 房、经适房作为“民工公寓”、“新 市民公寓”,制定相关条件标准,出让有限产权(使用权),或出售 给外来民工,让民工能够在工作 所在地真正安家落户,这是解决 “用工荒”问题的根本性措施。作者系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

聚焦用工荒

2011/03 江苏农村经济第309期 聚焦用工荒 现象透视

剖析“用工荒”背后的深层原因

为何用工如此紧张?从表面看,这与外贸需求复苏、一部 分外向型企业订单增加,致使劳动力“供不应求”有关。但连 年不断的招工难、用工荒有着更深刻的原因。业内人士分析 认为,这是在沿海地区近年来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劳 动需求结构变化与供给相对不足这一矛盾的集中反映,也是 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例长期偏低而城市生活成本又大 幅刚性上涨导致的必然结果,还跟内地不少省市经济快速发 展、就业机会增加、薪资待遇提高,使农民工纷纷“回流”返乡 有关。因此,随着产业调整转移进程的加快、区域之间比较优 势的弱化,部分地区劳动力资源供不应求的问题将在一段时 期内持续存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终结 今年的“民工荒”“招工难”比以往来得早、来得猛,山东 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卫国说:“当前,我国已进入 工业化中后期,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加速提升,农村劳动力加 快向工业转移,长期受压抑的劳动力收入不可持续。种种迹 象表明,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已经结 束。”“无限劳动力供给终结后,我国劳动力市场开始进入存 量劳动力竞争时代。在剩余劳动力消化殆尽,劳动力增量受 限的情况下,各产业必然要在既定劳动力中展开竞争,劳动 力因各产业间的生产力变化而进行再分配或许将成为常态,由此带来的‘摩擦性失业’也将不可避免。” 报酬长期偏低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记者近日在济南举行的一些招聘会上看到,拿着大堆推 荐材料的大学生依旧是求职主力,一些学生表示,要想找一 份满意的工作比较困难,一般本科生毕生后每月1500元即 可满足。但在劳务市场上,却出现截然不同的情况。一些农 民工工资已超过100元/天,并且他们对找工作充满信 心,对涨工资充满预期。记者发现,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 代农民工的就业偏好不同,他们更倾向于劳动强度不大、工作环境相对舒适的工作。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例长 期偏低而城市生活成本又大幅刚性上涨的情况下,对比留 在家乡的同乡人的生活,重新外出的农民工纷纷要求老板 涨工资已不奇怪。

农业收入、产业转移、留守儿童留住部分农民工 记者在山东农村采访发现,除了外出务工的以外,许多 人选择在家发展蔬菜种植或养猪养牛,间或在附近工厂干点 零工。近年来,正是国家惠农政策力度的加大及农产品价格 的不断上升,使农业对劳动力的吸引力日渐增强,更多的农 民开始选择留在家乡创业。

另外,随着我国东中西产业的梯次转移,劳动力在东中 西部之间的竞争今年尤其明显。东部企业自雇大巴车开进村 接人的现象并不少见,四川、安徽、湖南等一些劳务输出大省 的部分企业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招工难”现象。东中西地区间 的产业转移导致劳动力“截留”,成为导致东部民工荒加剧的 原因之一。

另外,记者走访河南安徽发现,留守儿童问题是许多农 民工不愿再外出主因之一。一些农民工已经意识到留守儿童 引发的严重问题,并开始采取行动。全国妇联的调查数据显 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 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近三成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 年限在5年以上。对许多留守儿童来说,爸爸妈妈就是电话 里的声音,长期亲情缺失,代管不力,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 了在外务工的农民工的严重关切。专家支招

给钱补贴不如营造“留人的软环境”

劳动力的日益短缺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会挤压企 业的生产经营利润,增加成本负担,但另一方面也会逼使企 业提高劳动效率,转向用工更少、产出率更高的高附加值行 业,进而推动整个产业升级与进步。上海社科院城市化发展 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认为,应对“用工荒”,政府部门应积极 作为,营造好“留人的软环境”。应用“服务优势”对冲“工资劣势”

上海宝山区外地劳动力管理所于去年9月针对1200多 名进城农民工进行过调查。调查显示,75.9%的来沪求职人 媒体链接 122011/03 江苏农村经济第309期

员在35岁以下;在所有被访者中,79.8%的人关 注岗位发展前景;有57.0%的人要求企业提供培 训,36.3%的人要求政府提供培训。郁鸿胜认为,政府不应直接用资金补贴等手段去帮助遭遇用 工荒的企业,而应更多地从提升“软环境”入手,加快医疗、教育、培训等公共资源覆盖农民工群 体,这实际上就是在提升企业的吸引力。沿海地 区的公共资源优势比较明显,对更关注发展的年 轻农民工更有吸引力。打破农民工求职的“信息壁垒” 上海蓝云保洁有限公司行政人事部部长李 影告诉记者,招聘中常发现“有活没人干”与“有 人没活干”同时存在的情况。公司跑遍街道、社 区、职介机构等四下招人招不到,不少农民工却 因找不到工作而犯愁。记者采访发现,很多求职 者对政府公共职介机构的地址、联系电话等信息 一无所知;一些专为农民工设置的政府职介机构 以及相关招聘会,则常常由于“知名度不够”等原 因而显得人气不足。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劳动 就业部门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走出办公大 楼”,深入企业、农民工居住区等基层一线,掌握 一手的就业市场信息;同时,应该创新手段,提高 就业信息传播的到达率和有效性,让劳动力供需 双方充分“对接”。利用机遇助推产业升级

上海宝山区外地劳动力管理所的调查显示,来沪务工人员中大专及以上的人员已占 13.1%,且有不少人员拥有较高等级的技能证 书。该机构负责人说,沿海地区对高技能人才的 吸引力还是很突出的。历年的跟踪调查显示,近年来来沪求职人员的素质有明显提高,且其从 业志趣和岗位选择也在变化,一些条件较好的 “高素质农民工”更趋向于在劳动条件好、人力 资源回报率高的行业工作,有向高端产业、高端 岗位发展的动向,体现出该群体体面劳动的诉 求。专家建议,相关区域应进一步大力扶持、发 展高技术含量的第二产业及新兴的第三产业,合理吸纳、引导外来求职人员,适当满足其择岗 择业要求。在应对“流出”部分劳动力的过程中,应吸引更多高素质、高技能劳动力“流入”。———北京日报(综合新华社报道)媒体链接

(记者梁宇广、聂建江)春节过后,企业“用工荒”在各地出现。与 往年相比,今年“用工荒”中的一个新现象是,一些农民工输出大省多 以“方便子女就学”“就近照顾老人”等为说辞,劝农民工留在本省就 业。记者采访发现,许多农民工被这些“留工”理由打动,在远去他乡 与就近打工之间徘徊。

上述现象提醒我们,近年来愈演愈烈的“用工荒”背后,是越来越 严重的农民工后顾之忧。而要破解城市企业“用工荒”,必须加快解决 农村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问题,下决心破除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口 向城镇转移的体制机制壁垒,为进城打工的农民彻底转化为城镇居 民提供社会保障。

谈到“用工荒”,以往人们习惯于想到东部发达地区,像珠三角、长三角等地。事实上,“用工荒”已经不是东部地区特有的现象。记者 最近在甘肃省两个劳务输出大县秦安县和陇西县举行的两场劳务用 工洽谈会现场看到,参加招工的企业月平均工资都在2500元到3000 元之间,比往年大幅度增长,不比东部一些地区给农民工开出的工资 低。尽管如此,这些企业还是受到了冷遇,部分企业竟然连一个工人都 没有招到。

而在传统的劳务输出大省湖北和四川,春节后当地企业纷纷打

出“方便子女入学”“就近照顾老人”等“留工”口号,许多企业在车站 码头堵截劝说农民工就近就业。记者在广西采访到的一些农民也正 因此迟迟按兵不动,在留本地就业还是去珠三角、长三角打工之间犹 豫不决。这些现象显示,在农民工就业选择上,地区差别已经不重要,愈 演愈烈的“用工荒”现象背后,是城乡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差距以及长 期以来农民工普遍遭受的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大、权益难保障等不 公平境遇。

应当看到,新生代农民工不像父辈那样单纯为了养家糊口进城 打工,而是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改变命运的机会,利益诉求呈现多元 化。他们不愿意过“年轻在城市、年老回农村;工作在城市、保障靠农 村”的“候鸟生活”,不愿意抛却年迈的父母、稚嫩的儿女背井离乡。从 某种意义上说,“用工荒”现象,恰恰暴露了长期以来城镇化过程中进 城农民无法真正融入城镇生活的严酷现实。如果农村社会保障、公共 服务不尽快跟上,城镇化过程中不能使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落地 生根”,解除后顾之忧,“用工荒”现象就难以消除。

愈演愈烈的“用工荒”不仅是招工企业的难题,而且直接影响经 济发展。只有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深化城镇化进程中的一系列 制度改革,才是破解“用工荒”的治本之策。———新华网 新华时评

“用工荒”的根源在于城镇化问题

2011年第2期 ﹃

用 工 荒 ﹄ 现 象 及 其 启 示

从上世纪末期渐显波澜的“民工潮”到本世纪初 期渐露端倪的“民工荒”,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之初 “民工荒”淡出视野到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用工荒” 再次涌现,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广大普通职工群众就 业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可以预见,随着工 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深入发展,劳动力就业问题仍 会继续成为牵动未来几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那 根最为敏感的神经。这其中,“用工荒”现象也 必将是一个谁也无法绕开的重要话题。

一、如何看待“用工荒”现象

2009年下半年特别是2010年春节以来,伴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渐复苏及国际金融危机 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冲击的日渐式微,沿海 地区一些以来料加工、贴牌生产为主的外向 型企业订单开始大幅增加,企业用工需求也 相应急剧增长。然而,许多用工企业焦虑地发 现,那种“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传统用工方 式已不再灵验,不仅本地劳动力市场上可招 的普通工人屈指可数,通过劳务机构到经济 落后地区招工时也依然是应者寥寥。从“等米 下锅”到“等人开工”,“不忧市场忧用工”的连 锁效应开始成为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感到颇 为头疼的难题之一。

大致言之,本轮“用工荒”现象主要有以 下几个特点:一是出现区域逐渐扩展,不仅在 珠三角、闽东南、长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愈演 愈烈,在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输出大省的部分 城市中也有所体现;二是涉及对象逐渐泛化,不仅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外来务工劳动力用 工需求得不到满足,甚至新成长失业青年等本 地劳动力用工需求也得不到满足;三是延续时间逐渐 拉长,一改过去的仅局限于某些季节性时间段,自 2009年下半年开始到现在在部分地区和行业中都不 同程度地存在着;四是产生性质发生变化,并非如原 初那样是由于区域劳动力供给暂时锐减导致的,而是 基于地区间劳动力用工需求相互竞争所致,因而不会 再出现随农民工大批返城而得以消解的情况。

编者按:招工难和“用工荒”反映了我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依靠人口众多、劳动力成本低,实现经济发展 的模式正在逐步发生变化。我国的经济地图也在发生变化,中西部开始与东部展开吸引农民工的激烈竞争。农民工队伍的结

构、自身条件和择业需求也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深刻折射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改善民生、提高农

民工队伍素质的必然性和紧迫性。解决招工难和“用工荒”问题,涉及到多方面因素,需要党和政府、各级组织、有关部门和企

业的共同努力,需要创新思路、采取措施、扎实工作。刊登下面这篇文章,希望引起大家更深刻的思考,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有

效方法,总结典型经验,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202011年第2期 按理讲,在我国这样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 的人口大国里,“用工荒”现象的出现似乎让人有点 难以理解与想象。但是,这种现象真实地存在于我国 劳动力市场之上,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并不以人 们的意志为转移。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那种始终认 为我国劳动力供过于求的说法,在“用工荒”现象的 事实面前已经不言自破了。同样地,如果我们的企业 不重视这一点,而依然把脑袋埋在一些所谓专家学 者们制造的沙砾中,他们失去的将不仅仅是职工。

二、“用工荒”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区域内劳动力供给不足。从总量上看,随着计划 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增量显著下降,劳动力人口供 给增量明显萎缩。据测算,2004~2009年,我国 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年供给增量从1208万人降至 822万人。并且,从劳动力地区流动来看,在劳动力 供给总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劳动力向中西部 地区流动数量的显著增加直接意味着东部地区劳动 力供给规模的明显减少,东部地区企业用工需求出 现巨大空间亦在所难免。

地区工资支付水平相当。近年来,东部地区企业 工资支付水平依然维持在低位,并渐被中西部地区 赶上。从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结果来看,中西部 地区企业工资支付水平与东部地区的已相差无几,工资增幅更是明显高于后者。同时,受物价、房租等 影响,外来劳动力在东部地区生活成本不断增加。东 部地区原先所具有的工资比较优势已基本丧失,这 必然会对外来劳动力在流入地选择上产生一定阻抑 作用。

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由于劳动法律体系相对 不健全及某些地方政府短视行为,但更主要的是高 额利润刺激,一些企业漠视职工合法权益,采用极为 不合理的用工制度。从实质上看,这种用工制度仅是 把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普通职工视为企业攫取利润的 “工具”,而并非是企业的一员。这种状况也在一定程 度上导致这些职工游离于现代工业文明之外,对企 业缺乏归属感和信赖感。

职工自我维权意识彰显。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 新生代职工开始成为就业主体,这些职工文化程度 相对较高,权利意识不断觉醒。在就业取向方面,他 们不仅看重企业工资支付水平和相关福利待遇,更 看重企业工作环境、管理制度以及在企业中发展空 间等。因此,对于那些依然沿袭传统用工制度且生产 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的企业,他们要么不愿意去,要么 作为临时跳板而去。

劳动者技能素质与市场脱节。受教育产业化倾 向等影响,职业教育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并在客观 上造成两种后果,一是数量愈来愈庞大的高校毕业 生学历有余、技能不足,难以与市场顺利对接;二是 技术工人严重短缺,特别是农村外出劳动力基本上 没有非农就业技能,与市场需求差距较大。当然,劳 动者技术技能素质偏低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企业造成 的。职业技术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形式,但许多企业并不重视,而通常实行“拿来主义”。这种 投机取巧有害无益,最终受伤的还是企业自身。

三、“用工荒”现象发展态势判断

观察近些年的实际情况,早自2004年开始,“用 工荒”现象就一直在东部沿海地区中不同程度地存 在着。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提供的 相关数据,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 年上半年、2009年下半年以及2010年前三季度全国 劳动力市场上的求人倍率(劳动力市场需求人数与 求职人数之比)分别为0.93、0.96、0.96、0.98、0.98、0.96和1.02。对比可见,在出现“用工荒”现象的同 时,劳动力市场上的求人倍率始终超过0.93的水平。据此可以保守推断,只要全国劳动力市场上的求人 倍率超过0.96的水平,“用工荒”现象就有可能在我 国部分地区和行业中出现。并且,求人倍率的数字越 大,这种现象发生程度、覆盖范围、持续时间、社会影 响等也就相应越大。

再来考察未来若干年内我国劳动力供给情况。据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相关预测,2006~2016年,劳 动年龄人口供给增量从1091万人降至123万人,其 中2016年为峰值。按此估算,劳动年龄人口供给量 在2006~2016年每年净增约581万人,从2017年始 将基本转入负增长状态。另据社科院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人口与发展研究课题组相关成果,劳动年龄人 口绝对数将从2000年的8.67亿人增加至2017年峰 值时的10.01亿人,其后呈减少趋势。按此估算,2000~2017年劳动年龄人口年均增量约为788万人。无论哪种判断,未来若干年内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年 本期视点

21供给增量都不会超过800万人的水平。与此同时,如 果按照8%的经济增速测算,通过经济增长我国每年 可以新增就业岗位约1200万个,这还不包括每年的 离退休人员空岗数。综言之,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出现 劳动力供小于求的新矛盾将并非是遥不可及的,“刘 易斯拐点”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

应该说,与早期“民工潮”一样,“用工荒”现象是 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本身所带来的必然产物,具有不 可逆转的特性。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和经济持续 快速发展,受劳动力人口供给规模、地区工资收入水平、区域产业结构、就业人口流动意愿等诸多因素影 响,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用工荒”现象 在我国部分地区中将会继续存在,并会呈现出现象 常态化、区域加剧化的发展态势。进言之,如果我国 继续依赖于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式来实现经济社会发 展的话,“用工荒”现象将会向中部地区主要城市以 及西部地区工业城市扩散,并可能在未来十年内逐 渐演变成一种全国性的现象。从这种意义上讲,东部 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用工需求竞争也必将逐 渐进入一个白热化阶段。

四、“用工荒”现象的启示

如前所述,“用工荒”现象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 的结果,虽然从现状上看仅表现出区域性、局部性和 结构性的特点,但其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我 国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是我国长期存在的区域发展 失衡、城乡差距拉大等社会问题的客观反映,隐含着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症 结,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并且,从发展态势来看,这种现象不是一个暂时性的社会现象,而是一个长 期存在并有可能泛化和加剧的结构性问题。不过,我 们完全有理由认为,“用工荒”现象的出现其实是一 种良性信号、一种有利契机。关键问题是,我们是否 愿意以正确的眼光加以看待,或者简单地说,我们是 否愿意从民生角度而不是简单地从企业利益攸关者 角度来看待。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所取得的经济成就,与 其说主要得益于我们自身所具有的比较优势,毋宁 说主要是通过数以亿计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在 国际竞争中所获取的分工利益。事实上,因为国际竞 争,因为基本国情,我们选择的这条路是不得已而为 之的。但是,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如果还想继 续保持这样高的发展速度和国际竞争力的话,前面 的这条路势将难以继续行得通,传统经济增长方式 已经走上不可持续的穷途。“用工荒”现象的出现,不 仅在敲响警钟,更是在进行某种昭示,即必须顺应时 代发展趋势,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 加快工人阶级知识化进程来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新的 着力点和制高点。

如果说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动力极,那 么,中国工人无疑是另一个更为强大且不可替代的 动力极。事实上,如果没有数代中国工人的艰苦奋 斗、忘我奉献,就不可能有我们今天的伟大成就,同 样也就不可能有笼罩在企业家身上的美丽光环。但 是,“用工荒”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却折射出某 些企业家对劳动的不尊重、对工人的看不起。时代在 变迁,社会在进步,企业若想在未来继续做大做强,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想法是不明智的,依靠传统用工 模式的做法更是不可取的,毕竟,我国廉价劳动力资 源正在枯竭,而这种迅速到来的枯竭正是多年来透 支“人口红利”的结果。我们的企业只有在加快技术 改造和结构升级的同时,从尊重劳动的基点出发,保 障职工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才能真正增强企业 自身的生存力、发展力乃至竞争力。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中国工人 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出了巨大贡献。但 是,与贡献不相对称的是,我们工人的经济地位却因 种种原因而不断降低。应该说,各级党政和工会为提 高普通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做了很多工作,但很明显,努力与现实还存在着差距。换句话讲,“用工荒”现象 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我们在关注社会弱 势群体生存状况方面的努力还不够,在缩小贫富差 距方面的努力更是不够。因此,各级党政都应更加注 重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提高工人的经济 地位。同样地,各级工会组织更有义务重视职工利益 诉求,替职工说话、为职工办事,在经济社会发展可 承受范围内尽可能推动提高工资收入水平,推动实 现体面劳动,真正发挥出职工群众利益代表者和维 护者的作用。

(作者单位:全国总工会研究室)本期视点

第33卷总第201期LOGISTICS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收稿日期】2011-02-21 【作者简介】杨学廉(1972-),湖南科技职业学院任教经济类课程,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经济与管理

doi:10.3969/j.issn.1674-4993.2011.03.053 企业用工荒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杨学廉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摘要】近十多年来,我国许多地方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逐步呈现出“工荒”局面,分析原因主要是人力资源

需求持续扩张、人力资源结构发生变化、劳动力资源服务机构“缺位”以及劳工需求结构矛盾所致,对症下药,我

们应从企业应急对策、企业长远对策、行业对策以及综合对策四方面采取措施,来解决工荒局面,克服这一难题并 充分利用其背后的机会。

【关键词】工荒;人力资源;生手;熟手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993(2011)03-0132-02 Causes of Corporate Labor Shortage and Countermeasures □YANG Xue-lian(Hu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sha 410004,China)【Abstract】Over the past decade,many parts of the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in China and gradually showing a “shortage of work”situation,mainly because of the continued expansion of human resource needs,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human resources,labor resources services“absence”and due to structural problems in labor demand,the right remedy,we should emergency response business,corporate long-term strategy,industry response and integrated response to four to take measures to address the situation of shortage of workers to overcome this problem and take advantage of the opportunity behind.【Key words】workers shortage;human resources;novice;proficient近十多年来,我国许多地方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逐步呈现 出“工荒”局面,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局面并未得到缓解,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如电子行业、皮革行业。员工的缺乏 进而导致企业“有单不能接”、“接单不能出”等等现象,严 重地制约了企业的持续发展。目前,随着生产旺季的日益临近,新一轮的招工已启动。笔者依据自己所见所闻对“工荒” 的成因以及对策进行了深入的剖析。1成因分析

1.1人力资源需求持续扩张

近年来,我国的皮革、电子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产量产 值一直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在产量高速增长的背后,是企业 的持续投资直接拉动了行业的劳动力需求。另一方面,在企 业自身建设和政府对企业人权高度关注的双重作用之下,劳 工工作状况得到逐步改善。因此,即使企业生产规模保持不 变,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也有较大的增长。1.2人力资源结构调整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的 国家,从绝对数量来讲,劳工资源是能够保证的。那么,是 什么原因导致了当前大面积的“工荒”局面呢?如果深入分 析一下我国的人力资源结构,答案将变得比较清晰:七十年 代是我国的人口出生高峰期,那个时期出生的人有很多在沿 海地区,也正好是在皮革制品行业、电子行业的几大生产基 地务工。目前,这一拨人大多已经处在成家育子的阶段,由 于家庭的需要,出现了大量的劳工回流现象。我国的西部开 发进程也为劳工回流带来了契机,因此,在沿海地区,七十 年代出生的“蓝领”工人数量出现较大幅度的减少。八十年 代以后,我国新生人口数量逐步回落,而恰好这一批人赶上 了我国的高校扩招,高校扩招从客观上延缓了劳动力进入市 场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近几年来的工人供给状况。同时高校毕业生普遍对自己有一个比较高的薪资定位和社会 地位期望,从而几乎不可能成为企业的生产操作员工。因此,新投入市场的劳动力数量逐渐减少,原先在外务工的员工逐 渐回流,人力资源的结构矛盾就凸现出来了。1.3劳动力资源服务机构“缺位”

在我国有着为数不少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但其中绝大 多数是在本市、本省范围内为企业提供劳动力服务。跨省际 的劳务输出机构由于其输送成本较高等原因而为数很少,以 致“工荒”出现后,当前的职介机构很难满足企业需要。另 一方面是劳务机构在服务时,承诺不能兑现,服务不到位等 情况常有发生,务工者对服务中介的信任度相对降低,从而 使劳动力服务机构的触角难以延伸,形成“缺位”。

1.4劳工需求结构矛盾第3期杨学廉:企业用工荒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133 对具体某个企业来说,“招工难”的最直接原因却仍然是 技术性的,即供求双方能力结构矛盾。在招工的现实中,招 工告示贴出来以后,应征者往往也是人山人海,然而最终被 企业确认,进入工厂大门的却又寥寥无几。这是因为应聘者 存在“生手”和“熟手”。“生手”指缺乏工作经验,不懂相 应工种技术的普通求职者;对应的“熟手”当然就是有相关 工作岗位一定时间工作经验的务工者了。“熟手”在劳务市场 上很是抢手,但从“生手”走向“熟手”的技术门槛却难倒 了一大批求职者,也令很多企业感到无可奈何。一是企业本 身原来应具备相当数量的熟练工人,生手只有在熟练工人的 耐心指导下才有可能获得较快的进步。而且生手的比率不能 太大,否则如果相应的管理细节不能到位的话,就会出现产 品质量和交货期两个方面的严重考验;其二是员工的忠诚度 问题,如果老员工流动性过大,内部培训将无法保证,而一 旦新手培训后又反复跳槽,进行培训的企业也确实会得不偿 失。然而,市场上企业相互挖角等现象正在加剧这种流动性。所以可以预见“大量生手找不到工作,许多企业招不到工人” 的矛盾现象还将会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里继续存在。2解决方案

“工荒”不是一个短期现象,“工荒”的解决也不是某个 企业可以一锤定音的。“工荒”对很多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人才战略都提出了挑战,对某些地区的务工环境提出了质疑。在管理学界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理念:“没有问题等于没有机 会”。企业的管理水平、抗风险能力、企业“软件”的综合实 力只有在不断遇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不断积累经验教训 的过程中才能获得实质性成长。所以,对于立志做大做强、期望持续成功的很多企业来说,“工荒”既是不易克服的困难, 也是不可多得的机遇。利用这个机会,企业可以增强自我,超越对手,可以通过自己的稳定表现赢得更多订单,进而可 以借机形成企业的美誉,走上企业文化品牌经营之路。具体 来说,面对“工荒”,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2.1企业应急对策

在劳工供求结构性矛盾关系中我们看到,当前并非无工 可招,而是生手相对太多,熟手不足,这个技术瓶颈卡住了 供求双方;而对员工培训的门槛形成了另一道障碍。如何突 破这两大难关呢?业务流程重组将是切实可行的方法。以制 鞋行业为例,在大多数鞋厂里面,一款鞋的工序所有工作通 常都是由一个人从头做到尾。这样做的好处是管理方便、责 任容易明确,产品质量也容易保证,但是显然对于员工的技 术要求被提高了,而且员工的培训难度无疑加大了。缝制工 序在制鞋业中是个关键工序,缝制工序的8道小工序中,有 好几项工作的难度是比较低的。招到的新员工,经过

一、两 天的练习就可以开始做,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随着工人熟练 程度的提高和对其他小工序的耳濡目染,就可以逐步做一些 相对较难的工作,直到全面掌握缝纫技术。这样,员工的培 训就变成了一个可以循环渐进的阶梯,而不至于产生难以克 服的障碍。每个员工只做一项具体的细小工作,熟练起来比 较容易,生产效率因此得以提高,同时逐步让新员工承担重 要的工作,成就感和被重视感油然而生,加上技术得到锻炼 再加上经济收入稳步提高,对企业的忠诚度和责任心往往也 会慢慢滋生。当然了,最直接的好处是企业对熟练技术工的 依赖正变得越来越小,招工的压力也会降低。2.2企业长远对策

对于单个企业来说,“招工难”除开技术障碍之外,另一 个问题就是劳工的就业环境问题。工资拖欠、过度加班、劳 保缺失、住宿条件恶劣、伙食不好等等现象在各地的中小企 业中并不鲜见。而为招揽工人,老板在招工时又会许诺许多 优厚条件,到后来“优厚条件”变成了“美好愿望”,劳资双 方的信任危机立刻显现。此时,“留不住人”与“招不到人” 就会夹击这类企业。失去了员工对企业的称颂,没有了市场 的口碑,企业举步维艰就可想而知了。要想逆势上扬,在一 片“工荒”中保持员工队伍的稳定,企业必须切实解决以下 几个问题:①杜绝工资拖欠现象;②调节生产能力,控制加 班时间;③建立合理的劳动保障制度;④树立企业诚信,管 理者应真正把普通员工当做自己的兄弟姐妹、亲戚朋友来看 待。就业环境得到改善,管理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人性化,惟 有如此,企业才谈得上长远发展。2.3行业对策

劳动密集型行业,“工荒”是拦在大家面前的一头猛虎,要打虎,最终还得依靠群众的力量。可由行业协会(商会)牵头组织相关院校、服务机构、地方政府为企业提供劳务输 送、管理咨询等服务,一则分担企业后顾之忧,二则加强校 企联系,提高行业整体凝聚力。另外,以行业协会为龙头优 化企业务工环境最终会赢得行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行业规 范了,打工环境改善了,技术瓶颈突破了,等于切断了“工 荒”这只猛虎的“尖牙、利爪与尾巴”,打虎将不再是一件艰 难的任务。2.4综合对策 2.4.1投资内陆化

在我国内陆各省、市、区的农村、城市,存在着大量的 闲置劳动力与半闲置劳动力。适龄的闲置劳动力可以成为外 出务工人员;而更多的半闲置劳动力则由于家庭、年龄、身 体状况等因素影响不能外出打工。如果交通运输条件得到保 证,企业搬迁到闲置劳动力充足的省份,将获得更大的产品 劳动成本竞争优势,借助信息网络化,利用地方政府的引资 优惠条件,企业经营前景仍将持续看好。2.4.2转变思想观念

许多大中专毕业生失业或者不能就业已经是公开的事 实,在他们的失业与无法就业背后,并非没有工作机会,而 恰好是“高不成,低不就”造就了当前的局面。从社会的长 期发展趋势来看,“蓝领高材生”将会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就 业走向。与其抱残守缺,等待着遥远的白领工作,不如退而 求其次,扎扎实实从基层做起。何况,很多的大企业家,成 功人士都是从基层不起眼的工作做起,我们今天的大学生又 为什么不能这样一步一步通向成功呢。

第四篇:大学生用工荒与就业难论文

对“用工荒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认识

近几年随着各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在逐年提高(如去年毕业生人数为630万,比2009年的611万多了11万),同时,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另一方面,有些单位的工作岗位却人员短缺,招不到人,出现了“用工荒”现象,这两个矛盾体在我国时刻存在,而它们又该如何协调,解决已成为当务之急。

要想找到解决办法,首先要分析这两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有人说,如果没有忘记大学生就业难,那么就会发现,用工荒并不是真的无工可用,全国用工缺口不过二十几万,而待就业大学生却达百万之多„但我们不能说,出现用工荒就代表中国的就业问题已经解决。

就业难与用工荒并不是针对所有企业,也不是针对所有人。第一,就业难主要是针对有稍微较好的待遇的单位,人很多;而对于真正需要高端技术实力的企业,才会出现“用工荒”。就如计算机专业而言: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越来越“热”,无论哪一专业,或深或浅,都要学习计算机的知识,好多单位也看准了计算机的前景,招技术人员,而且工资也不低,这样就导致很多大学毕业生挤在这样的门槛里,但真正能进的却没有多少人。很多人对于计算机的基本技术的掌握差不多,这样,一些非技术因素就成为招聘的主导因素(如责任感,对事件的处理能力„),而不像在计算机刚刚起步的年代,在很少有人懂计算机的年代,技术是主因。而在需要高端计算机人才的地方,门槛很高,而中国很缺少这样的高端技术人才,就出现了企业的“用工荒”。

第二,在一些需要体力劳动的单位,有时也出现了“用工荒”。理由很简单,很多大学生仍有一种思想:大学生应该和笔杆子打交道,对于体力劳动,工资很低,而且感到很丢人。

从深层次来讲,这两种现象的出现与中国发展模式的瓶颈甚至财富分配有很大关系。

不可否认,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让中国成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之中的巨大赢家,中国引起世界的震惊。靠着廉价的劳动力,再加上其他有利条件,我们积累了巨大的财富,迅速崛起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但是,廉价的劳动力并不是一成不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人不在满足于现有工资,跳槽,投奔于更高的待遇的单位。这样也导致了有的单位就业难,有的地方没人干。同时,即使是同一份工作,工资高低差距也大,人们当然选择更好的。因而,劳动力变得“不廉价”。

解决就业难,最简单的办法是要企业能够扩大招聘人员数目,国家政府能够给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大学生自主创业也是解决就业难的方法之一。近几十年,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的事例充分彰显出了当代大学生的实力:如杨致远和雅虎,于1999年由清华大学学生创建的“北京易得方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都显示的大学生的风采。而这种自主创业,又会给其他人增加就业机会。另外,现如今,好多本科毕业生选择读研,更深层去学习,来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或是为以后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这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解决用工荒,最重要的是解决“民工荒”。农民人口仍在中国占有大部分比例,解决好农民问题才是真正的“以民为本”。可以从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高农民工工资待遇。这是最简单易行也可能是最有效的办法。农民打工就是为比在家能赚更多的钱,企业不能再把他们看成是一种廉价的劳动力,而应视为企业必不可少的员工,适当提高工资,给予更好的待遇,那么体力劳动也就不会

没人干了。

2.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实际上,劳动合同法,不仅保障了工人的权益,同时,也维护了企业的合法利益。我们以前总说台资企业在大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每年春节后他们都会闹“用工荒”;然而台湾老板们早就有了对策,因为他们与自己的员工签订了固定的劳动合同;所以台资企业并没有出现“用工荒”。这样既避免了公司无故裁人,拖欠工资,同时也避免了工人无故旷休,减少企业亏损的风险。

无论是就业难还是用工荒,最重要的是政府能提出相关的政策来解决,无论是提高工资还是自主创业,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在两会期间,大学生就业难和用工荒是重点内容之一,科学的解决这一矛盾,对于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都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政府部门在解决群众就业的过程中,要推进卓有成效的教育培训机制,让更多的就业者能够拥有一技之长,而且,所学技术要紧紧结合企业所需。在解决就业问题时,政府部门绝不能仅仅满足于解决就业率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着力提高民众的就业质量。那么,采取更多举措,做好对就业群体的培训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除了才刚提到的,政府要尽量增加将就业岗位,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政府还应该加快我国产业调整和升级的步伐。(人民日报)。只有加快产业调整,让其更适合当今中国的经济形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大矛盾。

另外,政府可以鼓励在校大学生有专研精神,并出台相关政策经济政策(经济补助)使大学生自身发展不局限于本科毕业后找工作,而是继续深造,为中国高端技术方面培养人才,改善高端技术科研方面缺人才的现象

有人说中国的“用工荒”远不及就业难严重,也有人说用工荒是中国经济形势下的一种伪现象„总之,这两者的关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没有人会有所谓的“标准答案”,而解决这二者的矛盾,政府要出力,企业要伸手,更关键的是,要看企业对于政府政策的支持程度和企业自身的运作。

第五篇:用工荒和就业难

小谈“用工荒”和“就业难”

“用工荒”和“就业难”的现象及原因

近年来,“用工荒”和“就业难”问题越来越多的困绕着我们,用人单位无人可用,无业人员无工可干,这一矛盾越来越突出。从逻辑上讲,我国“用工荒”和“就业难”是一对矛盾的共同体,只要企业提高工资待遇,劳动者不挑不检,就一定能够解决就业问题。但事与愿违。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化的进步,如今的农业生产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因此大量农民拥有了大量空闲时间,也就出现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也就产生了大量的农民工。但农民工自身能力差,很多需要技术的工作,农民工并不能轻松应付。而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会涌入城市,而相应的,很多工作对员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些还要求掌握很多科学技术知识,这个矛盾越来越突出,也就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找不到工作。而那些只需求劳动力的产业,由于本身利益就不是很高,无法给农民工提供较好的待遇,无法满足农民工的需要,也就造成了相应的农民工无工可干。

而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也是表现的十分明显适合大学生的技术密集型的就业岗位还很少,如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先进制造业等研发性、知识性的技术岗位,未能形成国际竞争优势,不具有区域性、行业性和阶段性特点。

据报道,全国的女大学生就业率只有54%。

在社会化发展的过程中,就业岗位应该逐步逐步进化,我国有大量的农民工需要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也需要大量的知识劳动者实行产业结构升级和进入高端技术行业。

因此,用工荒和就业难将长期存在:

一是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技工需求缺口大,在今年初诸多沿海企业订单量日益增大、用工数日益攀升。仅广东省技工缺口达32%,其岗位主要是技术工种和熟练工。

二是房价、物价上升,劳动力成本提高。

物价水平的上升是由生产成本的提高推动的,工资作为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工资的上涨必然使得生产成本提高,又由于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企业便会提高产品价格,减少就业量,同时对劳动者技能又提出新的要求。

据广东省调查,500家企业有300家企业缺工,其工资水平比不缺工企业低200-400元;月工资水平达1800元以上的企业基本不缺工。其它,劳动安全和社会保障也存在问题。

三是劳动力多元分流加快。由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对劳动力需求急剧加大。在国家促进劳动力流动政策引导下,人们就业观念也随之产生了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劳动就业“孔雀东南飞”的局面。

劳动者就业从先前的定向流动变为现在的多元流动。在劳动力多元分流格局的影响下,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招工优势逐渐丧失,近年出现了招工困难的局面。

四是我国劳动参与率下降。

预计到2010年我国超过60岁的老年人将达到亿,约占总人口的12.8%;到“十二五”末期该比例将达到15%左右。人口的老龄化,使劳动力的年龄结构、人口抚养比例、代际关系发生着重大变化,直接影响劳动力供给,五是科学技术进步,促使劳动者的技能更新。

我国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升级,需要素质更高的劳动者。随着经济垒球化的到来,具有传统优势豹产业经过结构调整和优化,客观上要求企业产品结构作相应的调整和升级,以获得薪的竞争优势。这就对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六是大学生毕业人数的连年增加。

2008年新毕业了610万以上,流动人口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教育的人数开始迅速上升。我国未来每年大学毕业生会在810万以上。

就业难和用工荒,折射出一个共同的命题,那就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急需转变。

在GDP崇拜的背景下,各级地方政府想得最多的是迅速做大经济总量。这其中最便捷的路径就是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重化工业等,而这类产业恰恰缺少就业弹性,远没有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创造的就业机会多。

在重低成本优势、轻自主创新的背景下,顶着“世界工厂”光环的中国企业更多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来赚取微薄利润。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的企业,需要的往往只是普通熟练工,赚钱的法宝则在于拼命压低人工成本,自然会导致就业向下竞争。

在产业结构畸轻畸重的背景下,低端制造业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走父辈老路只赚辛苦钱,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大学毕业生又不具备就业低成本优势,最终形成一边是用工荒、另一边是就业难的怪象。

“用工荒”和“就业难”的解决方案

从农民工本身来讲,必需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要不断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劳动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更让自己满意的工作。而相对大学生而言,在学校努力掌握知识的条件下,也要想好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及时为自己的以后的生活做好准备。同时要放低自己对工作起点的要求,不能总是要求超过自己所能创造价值的要求。另外,有能力的人要勇于自主创业。

当经济陷入这样的发展惯性,结构性地缺工在所难免,大学生就业难只会愈演愈烈。因此,从某种角度看,用工荒和就业难,最后都指向一个问题,那就是加快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东部沿海企业要想保持和巩固先发优势,根本出路也只有靠加快产业升级,迅速从劳动力密集的加工业跨越到资金、技术、人才密集的新兴产业。

只有进入利润空间更大的新兴产业,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才能有实力去吸引高端人才,实现“腾笼换鸟”。而每年成千上万的应届毕业生们,正是农民工回流之后的接续人才。这样,用工荒和就业难两大难题才能同时破解,从而形成真正的双赢局面。

所以,从促进产业结构加快调整的角度看,目前出现的用工荒和就业难,或许正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产业升级的推动力。

发展经济、促进就业,最终都是为了让劳动者拥有更好的生活。就业难和用工荒同时出现,提醒我们再不能抱着“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不放,因为这样的发展方式必然是不可持续的。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劳动者会做更多权衡,苦活累活,钱再多可能也没多少人愿意干。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才能从根源上破解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实现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

“用工荒”和“就业难”问题毕竟是一对矛盾的共同体,并不是不可调节的矛盾。我们相信,在国家和我们自身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克服“用工荒”和“就业难”的问题

下载用工荒论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用工荒论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珠三角用工荒研究

    珠三角中小企业“用工荒” ——以东莞企业为例分析 目录 内容摘要 .......................................................................................................

    餐饮用工荒问题

    摘要:餐饮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传统支柱产业,近年来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餐饮业服务员更成为企业与顾客交流的直接窗口,承载餐饮生产过程链最后的环节,其表现和行为......

    2012年用工荒新形势

    2012年用工荒新形势:高流动性突出 短工化趋势明显 编者按:年前饱受用工荒困扰的企业,都寄望于年后大量的农民工返工之后,可以为用工难题带来缓解,但是这些企业发现,今年并没有如往......

    用工荒的反思

    【新闻背景】 “用工荒”新闻调查组在前两篇,瞄准贵州一、二、三个产业劳动力及用工状况进行调查,发现第一和第二代农民工“打工” 的不同诉求,第一代农民工是“生存型” 打工,......

    应对用工荒五篇

    拍鞋网:电子商务企业如何留住人才 “我从大年初四就来人才市场招聘,十几天过去,来咨询的人挺多,但对口的专业人才太少,好不容易招到两个,培训了几天却又跑了。”一家网上卖服装的......

    大学生用工荒与就业难论文(xiexiebang推荐)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 形 势 与 政 策 》课程考核 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院班级:______________......

    浅谈就业难与用工荒

    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与用工荒分析 摘要:发展经济、促进就业,最终都是为了让劳动者拥有更好的生活。就业难和用工荒同时出现,提醒我们再不能抱着“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不......

    浅谈“就业难”和“用工荒”现象

    浅谈“就业难”与“用工荒”现象 “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近年来的社会焦点问题,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讨论也一直持续着。然而在当下,虽然有很多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思考与建议,就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