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工荒的反思
【新闻背景】
“用工荒”新闻调查组在前两篇,瞄准贵州一、二、三个产业劳动力及用工状况进行调查,发现第一和第二代农民工“打工” 的不同诉求,第一代农民工是“生存型” 打工,即打工收入除维持自己最基本的生存外,全部用来养家糊口;第一代农民工的子女,如果可以称为第二代农民工的话,“打工”即为“发展”,并融入城市。调查中,记者还发现 无论是养家糊口的第一代或渴望融入城市的第二代,未来的目标都是创业,每一个人心中蛰伏着强烈的创业力量。于是采访从追踪“用工荒”事件,延伸到农民工创业,有多少农民工返乡创业?返乡农民工怎样创业?记者想起去年在贵州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发起轰动全国“温暖农民工万里行”活动的组织和策划者,贵州农村信用社安顺办事处主任胡良品。
记者拨通胡良品电话,听完我的选题后他欣然应诺,带我们到条件最差,农民工外出打工最集中的国家级贫困县,麻山地区紫云县采访。
大坡村模式: 从东部打工到返乡创办工业园
——对贵州返乡创业农民工的调查(上)
题记;
从三个返乡农民工创办的三家庭式工个厂,引来坝羊乡大坡村返乡农民工创业工业园。表面看是农民工自发式民间行动,倒“逼”政府跟进的个案,实则是一场从自发到自觉的工业化发展路径。观察欧美工业化道路,概莫能外,已然是从民间开始,包括作为世界加工厂的沿海制造业,从民间家家户户家庭草根式创业,到规模、规范和集约化。
——记者一、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西式别墅村
别墅门前几乎无人,只零星站着几个老人和鲜活乱跑的一群年龄在3-6岁的孩子,偶有1、2个衣着鲜亮的女人,在好奇地看着我们。别墅里一应俱全的彩电、冰箱、沙发,但青壮年男女都出去打工了,只有老人在家种地看孩子。
3月7日早8点30分,胡良品驱车如约来接记者,到安顺时,看了一些去年他们 “温暖农民工万里行”影像资料,画册一反常规,用了大量留守老人和儿童图片,记者初次感受到胡良品真实善良的性情。
中午1点,胡良品和他直接领导的安顺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党委副书记段应安携记者一行向紫云出发。
越野车在破烂的428国道上颠簸盘桓两小时,才到麻山地区国家级贫困县紫云县的坝羊乡大坡村,此行采访目的地。
2009年,紫云财政收入首次破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701.5元,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100元低800元,比全国农民人均5000元低差不多一倍。
此时已是下午3:00。村子只有400多户人家,分散在公路旁的山坳里,村中心街由一字排开,在公路两旁的西式别墅群组成,约几十栋。别墅的外屋顶和梁柱是白色罗马柱装饰,在周围群山映衬下,颇有些欧洲乡间别墅风情。前来迎接我们的大坡村能人娄方成指着别墅,用自豪的口气告诉我们,“别墅不是政府的形象工程,而是打工的村民们返乡建的”,投资在十几万,最多的花60万,大都在信用社贷部分款。他特别说别墅图是在广东打工的村民们拍下人家的别墅图,照图设计的。
娄方成很兴奋,一边滔滔不绝介绍一栋栋别墅情况,一边提高嗓门,与两三个出现的村民叔婆弟妹地叫着寒暄着,炫耀式地向他们介绍我们这些来自省报记者。
娄方成在自家屋子办起来的老厂
别墅门前几乎无人,只零星站着几个老人和鲜活乱跑的一群年龄在3-6岁的孩子,偶有1、2个衣着鲜亮的女人,在好奇地看着我们。别墅里一应俱全的彩电、冰箱、沙发,但青壮年男女都出去打工了,只有老人在家种地看孩子。
娄方成是坝羊乡大坡村凯成实木厂厂长,清瘦,中等个,头发蓬乱,身穿有些廉价西装,脚蹬一双敷满黄土的解放鞋,然而,看着我们的两眼却是坚定自信,毫不躲闪。
通过娄方成,我们了解到,大坡村是打工经济。从80年代开始,人均年收入仅几百元的大坡村人便开始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全村16—50周岁之间,基本在外,每户估计每年汇回家的钱平均在1.5—2万元之间,主要是打工经济。
二、农民工老板娄方成娄方成说:“在广东农民工们,大都象我一样,打工时抱着学技术的想法,目的是学好技术,自己办厂,不再给别人打工”。
娄方成的实木厂是在自家的住房里办起来的。
2009年10月,带着一家三口回乡的娄方成看到家乡人用的广东实木门,是用紫云产的木材,运到深圳加工,返销回贵州的。在广东实木门厂打工多年的娄方成便打起了办实木门厂的主意。
娄方成原来的住房是半间木房,便用10多万积蓄在公路边建起了两层楼的住房,同时投资30万元,买来机器,在新房一楼,开起了实木门加工厂。他既当老板,又当技术员,还当工人,请来6个木工师傅,日夜生产。第一个月产出15套门,全部卖光。
他只卖500元一套,广东同类型产品卖800元一套。
他说“我就地取材做货真价实的实心实木门销给老乡们,价钱比广东的那些空心门便宜。”他说,广东的门许多都是空心门。
于是市场供不应求,必须扩大规模。在去年下半年,娄方成与同村人王凯合作投资250多万,把厂扩张到县城,县城主厂房投产几个月销售额有70多万元,20多万利润。
娄方成说,“我看好市价800元左右中档门市场,打算3年做到年产一万套,5年做到5-10万套门的规模。”他说,一个楼盘就可以消化几千上万套门。
娄方成有野心,想把门销到广东、上海他的师傅厂所在的市场。
娄方成打工前的生活怎样?,“打工前,一家三口守着几亩旱地求食,如果风调雨顺,加上老婆养的两头猪,除去成本一年收入大约是2000多块钱”娄方成这样对记者说。
忍受不了极贫生活的娄方成尝试种烤烟、做小买卖,后来与人合作借钱开矿亏了十几万。1997年,走入绝境的娄方成带上老婆儿子,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开始了背井离乡下广东的打工人生。时年他28岁。
到了广东,托几个老乡才在一家具厂找到一份工资只有300元的扫地工作。娄方成没有钱买铺盖,睡了半月的光板床,一老乡看不下去拿100元借他买了铺盖。
娄方成一心想学技术,经常乘扫地时偷偷在旁学习,后来做组装维修工,勤奋的娄方成很快把活做得又快又好,得到工厂信任并送出进行专业培训。娄方成很努力,培训完成后考起了技师资格证,工资涨到3000,再后来又涨到6000元。又到台湾东风集团搞电脑零配件维修,工资在7000元以上。
2005年,娄方成在深圳龙岗开办了自己人生第一家喇叭加工厂,厂发展到100人规模,那时是台湾厂家提供配件,他的厂组装,喇叭厂两年赚了100来万,但2008年那场金融风暴一来,订单突然减少,厂子被迫关门,此时,娄方成站在空无一人的厂里,突然感到很孤独,突然想起了已经7、8年没有回去的家乡。他突然产生想回家看看的冲动。
2008年底,多年在外打工的娄方成带上打工挣下的几十万元,携妻将子,第一回到家乡。然而他发现家乡正在大搞新农村建设,发现家乡充满无限商机。
娄方成说:“在广东农民工们,大都象我一样,打工时抱着学技术的想法,目的是学好
技术,自己办厂,不再给别人打工”。
三、三个农民工要办工业园
在坝羊乡大坡村返乡创业园,是娄方成、舒明勇、舒建江三个返乡农民工办的三个家庭式工厂引来的工业园。
一天娄方成、舒明勇、舒建江这三个能人聚在一起,谈起广东、浙江建工业园,三个人竟然都想到,以他们三个厂为基础,联合一些返乡创业的老乡,一起办工业园。
这个想法让他们很兴奋,马上找到乡党委书记张正贤。张一听很高兴,可怎么搞?四人都不知道,于是上网查资料„„。请示县委政府,边学边干了起来。
在娄方成的厂兼家坐定后,闻讯赶来的坝羊乡党委书记张正贤给我们讲到,大约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部分有了一定积蓄的农民工开始返乡搞运输、办小加工厂、开小超市、小百货„„,具有工业意义的返乡创业是从舒明勇的汽门芯加工厂开始的。
在2002年,村民舒明勇在外打工多年后,回到家修了一栋三层别墅楼,然后用在汽车配件厂打工学到的技术,在别墅的一楼办起生产汽车零配件的汽门芯加工厂。
娄方成说,舒明勇有技术,原材料渠道和销售网络都在手上,从开始生产就很正常,产品销到珠三角、长三角、北方和中西部的大量汽车生产厂家。后来订单越做越大,汽门芯加工厂只好搬出别墅,买下门前几千亩地,投资数百万,建成一家现代化标准厂房。
娄方成指着开发区最大的厂——舒明勇的汽门芯加工厂给记者看,记者一行走进去,发现该厂约几千平方米,呈四合院状,从北面正在贴瓷砖的厂门进去,东、西、南面是全框架钢结构标准厂房。舒明勇在县城办事,赶不回来,娄方成告诉我们,舒明勇的产品销往全国大多数汽车生产厂家,包括一汽大众,本田都用他的汽门芯,老厂保持生产,新厂是按照年产几千万定单规模建的,设备很快就进厂。
随娄方成走进一间正在生产彩瓦的厂,只见厂里堆满了刚刚退坯的白色罗马柱和蓝色、黄色的彩瓦,几个工人正在机器上作业。张正贤半认真半开玩笑说,这是返乡农民工紫云县著名企业家舒建江的彩瓦厂。
娄方成、舒明勇、舒建江三个工厂可以解决近300人左右就业,另外有10几家农民工办加工企业进园后,用工将达500-800人,按照规划30—50家企业落户后,将解决上千人就业。
娄方成指着远远近近的新房说,那些房顶的彩瓦,别墅的罗马柱,都是舒建江的厂出的。彩瓦厂的产品销往周围县乡,目前,舒建江打算扩大规模后进入贵阳建材市场。
娄方成带我们顺着交错的田埂路走进工业园,发现有的厂房甚至没有打地坪,杂草丛生,或门窗不齐,然而厂房里竟传出隆隆机器声。
娄方成看记者在观察刚刚漆过的厂门,他搓了搓手,充满歉意对记者说:“我们的园区比不得广东、江苏的现代化工业园,配套设施样样齐全,我们资金很少,厂是企业边生产边赚钱滚动建设的,园区主道路是政府投资建设的,县财政太穷,拿不出多少钱来,一些规划的次干道和配套暂时还没有资金渠道。”
记者看到,工业园占地约几十亩,全然的白墙蓝顶厂房群,每一间约在十几、几十方平米之间,最大的约一千多平方米,无围墙,无景观树木,无办公楼„„
四、及时跟进服务的政府
张正贤说,工业园办起来的根本成因是,三家企业落地后,从政府、企业已然感到返乡创业已呈趋势。
后来联系在外的农民工和一些企业,有几十家返乡农民工企业有进园的意向,请示县委政府和市委省政府,得到领导们支持。
“尤其是市委陈坚书记,要求我们主动积极做好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张正贤说。于是开始规划高基础设施。在去年,仅有60万元财政收入的坝羊乡政府,拿出
60万元搞园区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说明政府的决心很大。
胡良品说,“有市场前景和成长性好的企业,又有决心很大的党委政府,对银行来说是优质项目。”
娄方成的厂也“被规划”进工业园。
陪同采访的胡良品现场表示,将把大坡村工业园作为重点支持对象,并现场指示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再简化贷款手续、再放长贷款期限、再调低贷款利率和放宽额度。张正贤则表示,有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支持,工业园会加快发展速度。
后来,胡良品告诉记者。
据悉,娄方成、舒明勇、舒建江三个工厂可以解决近300人左右就业,另外有10几家农民工办加工企业进园后,用工将达500-800人,按照规划30—50家企业落户后,将解决上千人就业。
调查结果:
大坡村经验是,从三个返乡农民工创办的三家庭式工个厂,引来坝羊乡大坡村返乡农民工创业工业园。表面看是农民工自发式民间行动,倒“逼”政府跟进的个案,实则是一场从自发到自觉的工业化发展路径。观察欧美工业化道路,概莫能外,已然是从民间开始,包括作为世界加工厂的沿海制造业,从民间家家户户家庭草根式创业,到规模、规范和集约化。记者调查还发现,不只大坡村,在全省各地农村,大量农民工们,正在用“打工”积累的资金、技术和市场返乡创业。
我们建议,全省每一个乡镇,计划性选择一些村,重点扶持几户有成长能力和带动效应的农民工办企业为基础,建成乡村工业园,以此为载体,让在外积累了资金、技术和市场返乡的农民工进园创业,这无论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发展乡村经济,是一条既能解决产业,又能解决就业,包括促进农村家庭和谐,城市社会稳定等多赢途径。我们以为,这一经验,对全省正在进行城镇化和工业化的1449个乡镇,具有复制和推广意义。记者手记:创业 是农民工本能内生动力
胡燕妮
谈到打工带来的变化,张正贤说,大坡村有三个变化,一是房子,二是经济,三是文化。关于房子的变化,张正贤说,原来大坡村多是木房、毛草房,汉族布依族杂居,新房子是近5年建的,农户们打工多年,积累了资金,第一件事是建房。目前该村90%住房都改造了。关于经济变化,张正贤这样描述,5年前,大坡村人赶场,60%是重背兜出村空兜回来,是背粮食去卖钱买盐巴;现在是95%的人背空背篼赶场重背篼回来,去买肉买菜买生活物资。文化的变化,张正贤则认为是以村为单位每晚在村篮球场上的中老年秧歌舞。“花的比挣少,吃的比猪差,起得比鸡早,睡得比谁都晚”是记者采访中听到的关于外出打工农民工生存状态的描述。为此,改善农民工生活、工作条件,提高农民工福利待遇,涨薪等似乎成为从政府到企业的集体无意识行为。
“我打工,我的子女不能再打工”透过娄方成这句话,记者发现,创业已然是农民工发自本能的内生动力。
从刚结束的全国“两会”各方面信息来看,增加农民工收入,保护农民工权益,已经上升到国家经济持续发展战略层面,这是农民的福祉,更是对农民的返哺。尽管经历了一个痛苦博弈过程,毕竟是社会真的在进步。
【述评】让金融“普惠”返乡创业农民工
胡燕妮
需要提醒的是,这种从自发、分散、零星的返乡农民工创业潮,到集中、规范和规模化及有政府主导的工业园区,不仅需要来自政府的支持,还需要金融的支持。比如,上海浦东开发得益于进入陆家嘴金融区,来自世界各国的几十家银行。
坝羊乡党委书记张正贤告诉记者,在去年园区开工仪式上,几家企业打出的横幅竟然是,“感谢农村信用社的大力支持!”当时他很没面子,县长大骂他们工作主动性差,了解下来,发现尽管园区水、电、路等共用设施是财政资金投资的,但企业创业资金除自有资金外和民间借贷,只有农信信用社的信贷资金支持。娄方成告诉记者,一些创业农民工通过民间借贷的资金成本很高,利息一般在八分之一角五之间。
我们不是不相信把“三农”作为目标市场,已经成长为贵州省第一大银行的农村信用社的实力。金融服务机构单一,同样对个头小、数量多、成长性较快和规模效益在增大的众多返乡创业农民工,也是一种不公平。
当下的金融是,城市过度饱和,农村供给严重不足,如果返乡创业农民工得不到正常渠道资金支持,只有寻找利贷,如此回带高利贷泛滥及延伸的社会问题。
采访中我们发现,除农村信用社外,大量金融机构在服务农村上往往是服务机构少,主动性差,服务产品单一,缺乏手段等。一方面有悖于世界范围正在成为主流的“普惠性”金融服务原则,一方面对正在崛起的我省农村经济是一种伤害,并影响正在崛起的贵州工业化城镇化。甚至,融资单一会使农民工创业走弯路。
陪同采访的胡良品现场表示,将把大坡村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业园作为重点支持对象,并现场指示对创业农民工,贷款手续再简化、贷款期限再放长、贷款利率再调低和额度再放宽,这让娄方成们感到温暖。
为此,建议地方政府在农民工返乡创业方面多作些专题调研,提前预测并做好返乡创业农民工创业服务,包括土地使用政策、税收政策,尤其是金融支持,及时引导多家银行多多开发一些支持农民工创业的金融产品,而不仅仅是农村信用社一家。如此才能加快发展速度并做大规模。
【延伸阅读】
一份调查表明,直接影响农民工返乡创业或创业成功率的主要原因是人才、资金和服务,为此此项调查提出如下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对策建议:(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政策保障;(二)加强职业技术培训,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技能保障;(三)加大宣传工作力度,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舆论保障;(四)保障政策连续性和公平性,激励创业积极性;(五)构建农民工返乡创业服务机构,确保创业成功率;(六)创新金融服务,解决创业资金;(七)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向小城镇集聚;(八)实施积极的人才扶持政策。
第二篇:用工荒论文
“用工荒”浅析
【摘要】金融危机接近尾声,伴随着经济形势的回暖,各类企业重新回到了人才需求的旺季,但随之而来的“用工荒”却困扰着各大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在中国这个人力资源如此丰富的国家,造成这种现象,其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解决“用工荒”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本文通过对当前中国人力市场“用工荒”现状分析,分析原因,判断影响,最终提出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用工荒 形成原因 产生影响 缓解措施
自2008年底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各地频现“用工荒”,不仅珠三角、长三角等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聚集的沿海开放城市缺工,就连四川、重庆、安徽等传统的劳务输出地也频频告急,而且从技工蔓延到普工。与此同时,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一边是“就业难”,一边却是“用工荒”,这看似矛盾的 两面纠结在一起,却恰恰反映了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而具体延伸到我公司,则造成了人力贮备不足、人才流失等诸多问题。
一、“用工荒”现状 新年伊始,我国沿海地区的多个省份频频爆发“用工荒”现象,例如浙江省用工缺口就达到了25万人。另外,根据有关部门近期到一些工业园区进行的调研显示,几乎所有企业都面临用工短缺的困扰,招工难、留工难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一些企业生产订单已经排到下半年,但由于招不到工人,机器设备无法全部开通运转,导致部分订单因无力接应而不得不忍痛割弃。
麻省理工大学的黄亚生教授以及中山大学政务学院郭巍青教授,为深入研究金融危机下农民工的生存状况,于2009年7-8月、11-12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的收入与支出状况组织深入调查。在11月的现场调研结果中发现东莞最大的人才市场呈现“供求两旺”的局面。但大部分接受访问的工人指出,工厂给出的条件并没有大幅度提升,仅仅提升了10%到20%。与此同时,根据对人才市场招聘信息的观察,大部分岗位都要求有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因此,很可能存在大量要求有劳动技能的工作无人应聘,而同时大量外来工找不到符合薪水预期工作的情况。
所以,我认为,所谓的“用工荒”现象并非单一的表象,而是 “用工荒”与“就业难”同时共存的供求结构错位现象。
二、形成原因
“用工荒”的形成并非由某一独立的原因铸就的,而是由多方面共同作用的产物,彼此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就像是一个首尾相连的圆圈,循环反复,没有明确的开端,没有固定的终点,是真正所谓“牵 一发而动全身”。
所以要想真正追究“用工荒”的根源,是复杂的,每个企业也有每个企业的特点,难以一概而论,而我们首先只能先简单的讨论一下共同的原因,分析“用工荒”现象其中的相同因素。
首先,经济回暖,用工需求增加。国际金融危机的见底和外需的逐步回暖,以及国内经济刺激计划作用的发挥,使得我国经济形势已经企稳回升,并向好的方面发展。其中外贸回升、内需强劲是经济回暖最直接的体现,需求的回升为企业的生产运营提供充足的业务订单,这样以来,企业的用工需求也就必然跟着增大了。
其次,薪酬不高,难以满足预期。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促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让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的生活成本不断提高,使得作为企业工人的外来民工在无法享受到与本地一样的各种社会福利和保障的同时,却同等地承受和本地人相同的生活成本,这样以来,民工对工资预期也会随之有所提高,企业如果继续靠低廉的工资招工,显然难以吸引到更多所需要的工人了。
第三,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90年代开始全国的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从2006年起,乡村的劳动适龄人口每年减少400万~600万,这些人是目前劳动力流动的主体。到2010年,已成为劳动大军主力的十几、二十岁的90后年轻人数量比前几代人明显下降,大幅度减少了新增劳动力的数量。
第四,企业不重长远,缺乏用工储备。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 仍错误地认为我国劳动力资源充沛,企业用人可以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在用工方面仍然固守临时观念,缺少长远打算,对劳工缺乏应有的尊重,不注重建立自己的劳动力储备,习惯于签订短期、零散用工合同,从而导致一旦用工需求急剧增加时就变得手足无措、无法应对。而前些时受金融危机影响,一些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采取降薪、裁员的举措也让不少民工身心受伤。
第五,劳动力流动的地域变化也对外用工情况产生了很大影响。由于2009年中西部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东部沿海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这带动了中西部地区用工需求的大幅增长,加之中西部地区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大大弱化了沿海地区招工时的竞争优势。并且近年来城镇化的进程也影响到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尤其是受2009年房地产市场爆炸式发展的影响,更多农民用外出务工的收入在附近城镇购置房产,他们不再愿意到距离遥远的沿海地区打工。
第六,经过多年的发展,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面临转移压力。自2008年年底起,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政府都在大力推动“腾笼换鸟”战略,中西部地区则承接了部分从沿海转移的低端加工制造业,使得地区内的劳动力不用背井离乡,分流了一部分本来要去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劳动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期的调查结果就显示,在准备外出务工的人员中,打算去东部地区的占70%,去中西部的占30%左右,后者比往年增加了7个百分点。
第七,随着老一代打工者由于年龄等原因逐渐淡出打工行列,80 后、90后打工者成为流动劳动力的主力,与老一代相比,他们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除工资薪酬外,更加注重工作环境和整体福利,以及职业前景的选择,更看重个人价值的体现、扩大视野和体验享受生活,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已不愿意从事流水线的普工工作,对季节性的短期合同就更加不感兴趣。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的企业还象当初对待老一代民工那样来对待这些80、90后民工,显然已经不合时宜。
第八,现在中国基本上度过了经济危机的影响,与2009年初强调保增长、解决就业不同,如今政府重新强调调整收入分配,确保居民收入增长,希望通过“用工荒”向企业释放出提高员工工资和待遇、促进简单制造业向科技型和创新型升级的信号。
由此可见,这种局部地区“用工荒”现象不是暂时性的波动,而将会长期存在下去。今后,中国的沿海地区将不会再恢复到以前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期了。
在这种全国普遍性“用工荒”现象的影响下,我公司的外雇工情况难以独善其身,而究其各种原因,首先难以逃脱全国“用工荒”的普遍因素,但此外针对我公司发展的特点,又包含了我公司独有的一些因素。
第一,工资略低于市场平均水平。我公司作为国有大型企业,在工作效率上常常以人数取胜,而大多个体私营企业,以追求质量为目标。通俗的讲,就是国有企业的推脱延误现象严重,而私企注重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不浪费每一份工资。这就造成雇佣了更多劳动力的国企要想控制成本,必然会降低工资标准,以致工资方面国有大型企业 在私企面前毫无优势可言,甚至略逊于私企。
第二,保险、休假等福利待遇较低。在如今法律制度越来越健全的时代,全民的法律意识都有所提高,保险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外雇工十分看重,视为自己未来保障的一部分,而在这一问题上,我公司是欠缺的。另外,最为建筑单位之一,我公司也存在建筑单位的通病,就是根据工程需求,往往要牺牲很多节假日和个人休息时间,而这对本已远离家庭的外出劳动者来说更是个心灵的冲击,因为他们可能一年只回一次家,尤其是每逢佳节,思亲犹重。第三,在以80后为主力军的劳动力市场,不再像他们的父辈一样单纯的只讲工作、拿工资,他们更加重视自我价值的体现,对人格尊严的尊重,对生存环境的追求。所以建筑单位“脏、苦、累”的环境,已不再是年轻劳动力的首选。此外,建筑行业重复性、枯燥性的工作性质,压制了年轻人对创造性、多变性的追求,80后的年轻人多认为此不利于自我个性化的发展。
三、产生的影响
由于心理准备不足和早期缺乏必要的应对举措,“用工荒”的突然降临,让不少企业一时措手不及,一些企业尽管想尽一切办法到处招兵买马,但效果却不尽人意。企业有订单业务需求却因用工短缺而不得不减缓生产,在给企业的经营效益带来损害的同时,也势必会对经济复苏回暖和持续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对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引起足够重视,来遏制这一恶性循环的势头。
第一、影响中国实业竞争力。一方面,由于我国大多数出口企业 奉行的是都外贸订单机制,加上缺乏定价话语权和稳定的销售渠道,出口企业不可能把上涨的直接成本转移给客户,但是自己又不能有效地转移和消化成本。这样很多企业就算是有订单也不能开工,因为一开工就亏损。长此以往,他们会失去自己的客户,这样的代价比成本上涨来得更厉害。另一方面,沿海城市多为对外贸易的跨国公司,对人工成本敏感度非常高,这一点从过去三四十年间跨国公司资本的流向就可以看清楚,从拉美到东亚,从西欧到东欧,从“四小龙”国家到“金砖四国”,促使这些资本流动的最直接因素就是当地的人工成本。中国对于这极具灵活性的国际产业资本而言也不会是个例外,然而随着这一波“用工荒”,国际资本对于选择投资中国实业的兴趣值会自然地减少。
第二、加大企业生产成本。有人认为,“用工荒”现象是金融危机后中国企业和经济向好发展的直接表现,随着新一代农民工教育程度的增加,以及对收入需求的增高,粗放型模式来管理已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用工荒”会倒逼中国企业进行产业升级。但不论是出口贸易继续好转,还是倒逼企业进行产业升级,一个不能被忽略的事实就是,企业生产成本都会随着这波“用工荒”而大大地增加。这里的生产成本有两层含义:第一是直接成本,第二是机会成本。直接成本就是人工费用的提升。企业招不到人,只有增加工人的工资和福利,当然这只是短期的成本增加因素。长期而言,为了能够留住工人,还要给他们提供培训、生活保障以及未来的职业预期。
四、缓解“用工荒”的措施 在生产需求旺盛的时机,企业用工短缺所导致的设备开工不足,势必对企业的效益造成严重不良影响,也势必会阻碍经济的快速复苏和发展。因此,解决企业发展中出现的用工短缺瓶颈,促进经济的好转和发展应该成为企业和政府共同的责任和任务。
国家层面:一是打破城乡二元户籍壁垒,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在社会保障方面应率先考虑城乡一体化。让曾经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过巨大牺牲的广大农民享有城镇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是对农民的一种必要补偿,也是实现改革成果共享、社会保障普惠、公共利益均等化的具体体现。二是打破区域壁垒,实现社会保障全国联网。通过建立社保一卡通和相应的国家补偿机制,解除民工后顾之忧,促进民工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和就业。三是加强预警监测,建立就业信息统一发布机制。在全国范围进行劳务输出、劳务需求和用工岗位专业情况的监测,及时发布有关讯息,实现劳务提供和劳务需求的有效对接。
当地政府层面:作为地方政府,应该想方设法为企业用工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服务。一是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两大平台作用,发布各种用工信息,组织用人单位举办大型招聘会。二是牵线搭桥,组团招聘。根据企业用工需求情况,积极主动与劳务输出地政府联系,以政府名义组织用工企业到劳务输出地进行集中招聘。三是政策支持,保障配套。出台相应政策给到本地务工的外来民工以准市民或者市民待遇,使他们在医疗、养老、工伤以及子女就学等方面享有当地人同等待遇。四是完善机制,及时预警。完 善用工信息监测和收集措施,建立用工信息发布和预警机制,使劳务和用工双方都能及时了解用工需求准确情况,便于双方及时进行接洽。
企业层面:一是产业升级,技术改造,挖潜增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现有设备进行更新或技术改造,淘汰落后设备,同时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和优化组合,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二是增加薪酬,提高待遇。用人单位能否提供一份有竞争力的工资待遇是每个应聘员工首要考虑的因素。因此,企业招工,要充分考虑员工生活成本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等现实因素,适当提高工人工资和福利待遇。三是搞好配套,加强保障。考虑到现在的80、90后民工对生活质量、生活舒适度有一定要求等特点,企业除了优化生产环境外,还要注重搞好生活设施配套和文化娱乐配套,以营造“拴心留人”环境。四是未雨绸缪,建立储备。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在搞好企业自身现有员工保有储备的基础上,还应根据企业未来发展情况加强与当地政府、劳务输出地政府建立联系,为企业发展建立人力储备。五是人文关怀,增强凝聚力。企业能否招到人、留住人,除了有竞争力的工资待遇和良好的生活硬件设施外,重要的还要看企业能否尊重人、关心人,看企业有没有自己的人文特色。一个能够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的企业必然是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企业,这样企业的何愁聚不到人力人才。
“用工荒”是我国近年来出现的新现象,确切的说是在金融危机之后,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造成的深远影响,是最具中 国特色的新现象,一边是人口大国,一边却是企业招不到人。它暴露了我国之前政策的不合理之处,其急需要调整的方方面面。
以常规思维来看,“用工荒”意味着劳动力供小于求,市场会依据供求双方的博弈结果自发上调均衡工资水平。但事实表明,低端简单劳动供给者因替代性强而不被企业重视,工资水平仍旧偏低。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无可厚非,所以“民工荒”不能指望企业单方面解决,必须要有政府调控部门的积极介入与引导。
而有效地缓解“用工荒”现象,将会促进企业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对外贸易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大社会保障制度的推广力度及范围,缩小地域、城乡、公民收入的差距,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更加和谐、持续、平稳地发展。
第三篇:用工荒的论文
中国发展观察2011年03月 China Developm
解决“用工荒”问题的四大举措
自2004年国内首次出现“用工荒”报道以来,几乎每年春节前后,“用工荒”必然成为各企业、媒体、大众和学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2009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的中小企业停业或减产而裁员,许多民工找不到工作无奈返乡,但随着全球经济的好转,2010年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又立马重新爆出“用工荒”,企业叫苦不已。不仅熟练的技术工紧缺,就是一般的普工也难满足。四川、安徽、河南等劳动力输出大省的企业也大叫缺工,一些政府部门出台文件,限制劳动力外流。刚刚进入2011年用工荒问题就已凸显,各个车站、工业园区、企业门口,到处可见招工启事,却鲜有上门应聘。“用工荒”俨然成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的新问题。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劳动就业关系经济发展,关系民生,关系社会稳定。按照我国男16—59岁、女16—54岁作为劳动适龄人口统计,我国的劳动力适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60%—70%之间,可见资源之丰富。根据官方统计,全国高校毕业生2009年有611万多人,1/3没有顺利就业,2010年毕业的有630万人,也有上百万人正在待业。近几年每逢事业单位招工、党政机关招考公务员,往往出现几十人,数百人甚至上千人竞争一个岗位的局面。这表明中国整体劳动力供应仍然充裕,就业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
那么,为什么企业“用工荒”现象反而越来越严重呢?“用工荒”与“就业难”两个相悖的问题并存,根本原因是劳动力供需之间的结构性不平衡。从劳动力供给角度看,过去20多年间有两大显著变化:一是民工大军数量、文化素质、就业要求的变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大农村尤其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在当地的收入微乎
其微,有的近乎于零,而珠三角、长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员工几百上千的月薪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他们潮水般地涌向这些地区城镇找工作,这些民工大都文化素质较低,但身强力壮,不计条件,脏活、累活抢着干。如今,这批老一代民工许多已过知天命之年,不愿再外出打工,民工大军中80后、90后的新生代已成为主力。由于7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新生民工数量上比前几代民工明显少,但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们找工作注重工资福利,同时意工作环境,追求个人价值的现,对就业岗位往往会挑挑拣第二大变化是由于教育事业的展,高学历人才迅速增加。每都有数百万的大学毕业生进入动力市场,他们比普通民工的业要求更高,向往机关事业单和能展示自己才能的白领工作位,否则宁愿待业,也不肯进小企业做一般员工。再从劳动力需求来看,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家西部大发战略的实施,广大农村及中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人均收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吸引了少民工回乡创业或到当地城镇企业打工;而珠三角、长三角东部沿海地区中小企业迅猛发其产业基本上还以制造业为主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用工求量不断增加,工作岗位依然多为蓝领的工作。正是由于就业需求和工作位供给上的不适应,导致“用工解决“用工荒”问题的四大举措。“两会”话题和“就业难”两个相悖问题并存的尴尬现象。这个问题不是一朝
一夕能够解决的,预计近几年内“用工荒”问题将越来越突出,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当多的中小企业可能由此陷入困境。在“用工荒”问题一年比一年严重的形势下,为了留住员工,企业使尽解数,有的打“温情牌”、“友情牌”,春节前就把年终奖和
各项福利发到员工手中,有的企业还包车、包机将员工送回家,节后接回厂;有的则把奖金提高到行业平均水平以上,留到春节回厂上班后发放,以防员工流失;最普遍的做法是给员工加工资,不断为员工改善工作、住宿、生活、娱乐条件。这些措施的确起到了稳定员工队伍的作用。但企业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因为许多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就在于低工资和低成本。比如一个售价9.99美元的芭比娃娃,中国企业只能得到0.35美元的加工费,一双售价100美元的耐克鞋,只能得加工费5美元。这就很难大幅度地为员工涨工资,提供更加优越的工作环境。“用工荒”问题反映了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表明我国
经济发展已开始进入经济学中说的“刘易斯拐点”,昭示着廉价劳动力时代即将结束,靠低工资、拼资源的生产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必须重视发展高科技,培育新兴产业,但并不意味放弃传统优势产业。事实上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有很大潜力。一双鞋子有的只卖几十元,有的卖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一件衣服有的也卖几十元,有的卖几千元,这就是科技和品牌附加值的体现。所以中小企业解决“用工荒”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增强创新能力,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才能真正摆脱“用工荒”的影响,实现企业健康发展。解决“用工荒”问题,企业要努力,政府也责无旁贷,需要政企紧密配合,政府应当在更广范围、更高层面上发挥更大作用。
(一)进一步完善平台,疏通民工流动渠道。要加强有形人才市场的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发展就业中介机构,规范其业务运作方式,提高服务质量;要充分运用互联网,不断地向全国发布企业招聘信息,提供有效的就业岗位;政府有关部门加强与劳动力富余地区政府、职业学校联系,建立长期的用工合作关系,促进 民工有序有效流动。
(二)为民工创造良好的工作 和生活社会环境。能否吸引和留 住外来民工,除了企业的工资福 利及工作、生活条件外,社会环 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要让外来 民工感到家的温暖,仅仅依靠企 业自身是难以办到的,因为人们 的工作、生活是不能够局限在某 个小天地里,必然与整个社会紧 密相连。政府的责任就是要为外 来民工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和完善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切实维护民工的合法权益;解决 民工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等实际 困难;宣传教育当地市民与外来 人员互敬、互让、互帮、互学,共建和谐社会,使外来民工从情 感上真正融入当地社会。
(三)为企业减负,扶持企业 转型。在“用工荒”问题一年比 一年严重的形势下,劳动力成本 大幅度增加,同时原材料价格不 断上涨,企业的利润越来越少,负担越来越重,相当多的中小企 业面临生存危机。政府应当采取 有力措施,给予更多的政策,减 轻中小企业的税负和各种规费; 运用税收、财政、信贷政策,鼓励、支持企业改革创新,加大技术改 造,革新生产工艺,改善经营管理,加快调整产业、产品结构,有效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从 而使企业增强应对“用工荒”的 承受能力和稳定发展的后劲。
(四)加快城市化进程和户籍 制度改革。人口大量地从农村向 城市集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为什么目前大量农民进城打工心 情不定,流动性很大?要想留住 人,必须留住其心;而要留其 心,必须留其根。这个根就是户 籍、户口关系。民工进城打工多 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但户 籍户口关系一直在农村,不能享 受城市的社会福利,怎么能安心? 为此建议:加快城市化进程和户 籍制度改革,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特别在规划工业发展园区时应充 分考虑建设新城区,采用政府投 资,政企联合投资或吸收民间资 本等多种形式,建设大量的廉租 房、经适房作为“民工公寓”、“新 市民公寓”,制定相关条件标准,出让有限产权(使用权),或出售 给外来民工,让民工能够在工作 所在地真正安家落户,这是解决 “用工荒”问题的根本性措施。作者系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
聚焦用工荒
2011/03 江苏农村经济第309期 聚焦用工荒 现象透视
剖析“用工荒”背后的深层原因
为何用工如此紧张?从表面看,这与外贸需求复苏、一部 分外向型企业订单增加,致使劳动力“供不应求”有关。但连 年不断的招工难、用工荒有着更深刻的原因。业内人士分析 认为,这是在沿海地区近年来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劳 动需求结构变化与供给相对不足这一矛盾的集中反映,也是 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例长期偏低而城市生活成本又大 幅刚性上涨导致的必然结果,还跟内地不少省市经济快速发 展、就业机会增加、薪资待遇提高,使农民工纷纷“回流”返乡 有关。因此,随着产业调整转移进程的加快、区域之间比较优 势的弱化,部分地区劳动力资源供不应求的问题将在一段时 期内持续存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终结 今年的“民工荒”“招工难”比以往来得早、来得猛,山东 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卫国说:“当前,我国已进入 工业化中后期,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加速提升,农村劳动力加 快向工业转移,长期受压抑的劳动力收入不可持续。种种迹 象表明,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已经结 束。”“无限劳动力供给终结后,我国劳动力市场开始进入存 量劳动力竞争时代。在剩余劳动力消化殆尽,劳动力增量受 限的情况下,各产业必然要在既定劳动力中展开竞争,劳动 力因各产业间的生产力变化而进行再分配或许将成为常态,由此带来的‘摩擦性失业’也将不可避免。” 报酬长期偏低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记者近日在济南举行的一些招聘会上看到,拿着大堆推 荐材料的大学生依旧是求职主力,一些学生表示,要想找一 份满意的工作比较困难,一般本科生毕生后每月1500元即 可满足。但在劳务市场上,却出现截然不同的情况。一些农 民工工资已超过100元/天,并且他们对找工作充满信 心,对涨工资充满预期。记者发现,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 代农民工的就业偏好不同,他们更倾向于劳动强度不大、工作环境相对舒适的工作。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例长 期偏低而城市生活成本又大幅刚性上涨的情况下,对比留 在家乡的同乡人的生活,重新外出的农民工纷纷要求老板 涨工资已不奇怪。
农业收入、产业转移、留守儿童留住部分农民工 记者在山东农村采访发现,除了外出务工的以外,许多 人选择在家发展蔬菜种植或养猪养牛,间或在附近工厂干点 零工。近年来,正是国家惠农政策力度的加大及农产品价格 的不断上升,使农业对劳动力的吸引力日渐增强,更多的农 民开始选择留在家乡创业。
另外,随着我国东中西产业的梯次转移,劳动力在东中 西部之间的竞争今年尤其明显。东部企业自雇大巴车开进村 接人的现象并不少见,四川、安徽、湖南等一些劳务输出大省 的部分企业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招工难”现象。东中西地区间 的产业转移导致劳动力“截留”,成为导致东部民工荒加剧的 原因之一。
另外,记者走访河南安徽发现,留守儿童问题是许多农 民工不愿再外出主因之一。一些农民工已经意识到留守儿童 引发的严重问题,并开始采取行动。全国妇联的调查数据显 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 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近三成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 年限在5年以上。对许多留守儿童来说,爸爸妈妈就是电话 里的声音,长期亲情缺失,代管不力,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 了在外务工的农民工的严重关切。专家支招
给钱补贴不如营造“留人的软环境”
劳动力的日益短缺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会挤压企 业的生产经营利润,增加成本负担,但另一方面也会逼使企 业提高劳动效率,转向用工更少、产出率更高的高附加值行 业,进而推动整个产业升级与进步。上海社科院城市化发展 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认为,应对“用工荒”,政府部门应积极 作为,营造好“留人的软环境”。应用“服务优势”对冲“工资劣势”
上海宝山区外地劳动力管理所于去年9月针对1200多 名进城农民工进行过调查。调查显示,75.9%的来沪求职人 媒体链接 122011/03 江苏农村经济第309期
员在35岁以下;在所有被访者中,79.8%的人关 注岗位发展前景;有57.0%的人要求企业提供培 训,36.3%的人要求政府提供培训。郁鸿胜认为,政府不应直接用资金补贴等手段去帮助遭遇用 工荒的企业,而应更多地从提升“软环境”入手,加快医疗、教育、培训等公共资源覆盖农民工群 体,这实际上就是在提升企业的吸引力。沿海地 区的公共资源优势比较明显,对更关注发展的年 轻农民工更有吸引力。打破农民工求职的“信息壁垒” 上海蓝云保洁有限公司行政人事部部长李 影告诉记者,招聘中常发现“有活没人干”与“有 人没活干”同时存在的情况。公司跑遍街道、社 区、职介机构等四下招人招不到,不少农民工却 因找不到工作而犯愁。记者采访发现,很多求职 者对政府公共职介机构的地址、联系电话等信息 一无所知;一些专为农民工设置的政府职介机构 以及相关招聘会,则常常由于“知名度不够”等原 因而显得人气不足。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劳动 就业部门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走出办公大 楼”,深入企业、农民工居住区等基层一线,掌握 一手的就业市场信息;同时,应该创新手段,提高 就业信息传播的到达率和有效性,让劳动力供需 双方充分“对接”。利用机遇助推产业升级
上海宝山区外地劳动力管理所的调查显示,来沪务工人员中大专及以上的人员已占 13.1%,且有不少人员拥有较高等级的技能证 书。该机构负责人说,沿海地区对高技能人才的 吸引力还是很突出的。历年的跟踪调查显示,近年来来沪求职人员的素质有明显提高,且其从 业志趣和岗位选择也在变化,一些条件较好的 “高素质农民工”更趋向于在劳动条件好、人力 资源回报率高的行业工作,有向高端产业、高端 岗位发展的动向,体现出该群体体面劳动的诉 求。专家建议,相关区域应进一步大力扶持、发 展高技术含量的第二产业及新兴的第三产业,合理吸纳、引导外来求职人员,适当满足其择岗 择业要求。在应对“流出”部分劳动力的过程中,应吸引更多高素质、高技能劳动力“流入”。———北京日报(综合新华社报道)媒体链接
(记者梁宇广、聂建江)春节过后,企业“用工荒”在各地出现。与 往年相比,今年“用工荒”中的一个新现象是,一些农民工输出大省多 以“方便子女就学”“就近照顾老人”等为说辞,劝农民工留在本省就 业。记者采访发现,许多农民工被这些“留工”理由打动,在远去他乡 与就近打工之间徘徊。
上述现象提醒我们,近年来愈演愈烈的“用工荒”背后,是越来越 严重的农民工后顾之忧。而要破解城市企业“用工荒”,必须加快解决 农村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问题,下决心破除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口 向城镇转移的体制机制壁垒,为进城打工的农民彻底转化为城镇居 民提供社会保障。
谈到“用工荒”,以往人们习惯于想到东部发达地区,像珠三角、长三角等地。事实上,“用工荒”已经不是东部地区特有的现象。记者 最近在甘肃省两个劳务输出大县秦安县和陇西县举行的两场劳务用 工洽谈会现场看到,参加招工的企业月平均工资都在2500元到3000 元之间,比往年大幅度增长,不比东部一些地区给农民工开出的工资 低。尽管如此,这些企业还是受到了冷遇,部分企业竟然连一个工人都 没有招到。
而在传统的劳务输出大省湖北和四川,春节后当地企业纷纷打
出“方便子女入学”“就近照顾老人”等“留工”口号,许多企业在车站 码头堵截劝说农民工就近就业。记者在广西采访到的一些农民也正 因此迟迟按兵不动,在留本地就业还是去珠三角、长三角打工之间犹 豫不决。这些现象显示,在农民工就业选择上,地区差别已经不重要,愈 演愈烈的“用工荒”现象背后,是城乡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差距以及长 期以来农民工普遍遭受的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大、权益难保障等不 公平境遇。
应当看到,新生代农民工不像父辈那样单纯为了养家糊口进城 打工,而是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改变命运的机会,利益诉求呈现多元 化。他们不愿意过“年轻在城市、年老回农村;工作在城市、保障靠农 村”的“候鸟生活”,不愿意抛却年迈的父母、稚嫩的儿女背井离乡。从 某种意义上说,“用工荒”现象,恰恰暴露了长期以来城镇化过程中进 城农民无法真正融入城镇生活的严酷现实。如果农村社会保障、公共 服务不尽快跟上,城镇化过程中不能使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落地 生根”,解除后顾之忧,“用工荒”现象就难以消除。
愈演愈烈的“用工荒”不仅是招工企业的难题,而且直接影响经 济发展。只有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深化城镇化进程中的一系列 制度改革,才是破解“用工荒”的治本之策。———新华网 新华时评
“用工荒”的根源在于城镇化问题
2011年第2期 ﹃
用 工 荒 ﹄ 现 象 及 其 启 示
从上世纪末期渐显波澜的“民工潮”到本世纪初 期渐露端倪的“民工荒”,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之初 “民工荒”淡出视野到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用工荒” 再次涌现,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广大普通职工群众就 业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可以预见,随着工 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深入发展,劳动力就业问题仍 会继续成为牵动未来几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那 根最为敏感的神经。这其中,“用工荒”现象也 必将是一个谁也无法绕开的重要话题。
一、如何看待“用工荒”现象
2009年下半年特别是2010年春节以来,伴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渐复苏及国际金融危机 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冲击的日渐式微,沿海 地区一些以来料加工、贴牌生产为主的外向 型企业订单开始大幅增加,企业用工需求也 相应急剧增长。然而,许多用工企业焦虑地发 现,那种“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传统用工方 式已不再灵验,不仅本地劳动力市场上可招 的普通工人屈指可数,通过劳务机构到经济 落后地区招工时也依然是应者寥寥。从“等米 下锅”到“等人开工”,“不忧市场忧用工”的连 锁效应开始成为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感到颇 为头疼的难题之一。
大致言之,本轮“用工荒”现象主要有以 下几个特点:一是出现区域逐渐扩展,不仅在 珠三角、闽东南、长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愈演 愈烈,在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输出大省的部分 城市中也有所体现;二是涉及对象逐渐泛化,不仅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外来务工劳动力用 工需求得不到满足,甚至新成长失业青年等本 地劳动力用工需求也得不到满足;三是延续时间逐渐 拉长,一改过去的仅局限于某些季节性时间段,自 2009年下半年开始到现在在部分地区和行业中都不 同程度地存在着;四是产生性质发生变化,并非如原 初那样是由于区域劳动力供给暂时锐减导致的,而是 基于地区间劳动力用工需求相互竞争所致,因而不会 再出现随农民工大批返城而得以消解的情况。
编者按:招工难和“用工荒”反映了我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依靠人口众多、劳动力成本低,实现经济发展 的模式正在逐步发生变化。我国的经济地图也在发生变化,中西部开始与东部展开吸引农民工的激烈竞争。农民工队伍的结
构、自身条件和择业需求也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深刻折射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改善民生、提高农
民工队伍素质的必然性和紧迫性。解决招工难和“用工荒”问题,涉及到多方面因素,需要党和政府、各级组织、有关部门和企
业的共同努力,需要创新思路、采取措施、扎实工作。刊登下面这篇文章,希望引起大家更深刻的思考,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有
效方法,总结典型经验,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202011年第2期 按理讲,在我国这样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 的人口大国里,“用工荒”现象的出现似乎让人有点 难以理解与想象。但是,这种现象真实地存在于我国 劳动力市场之上,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并不以人 们的意志为转移。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那种始终认 为我国劳动力供过于求的说法,在“用工荒”现象的 事实面前已经不言自破了。同样地,如果我们的企业 不重视这一点,而依然把脑袋埋在一些所谓专家学 者们制造的沙砾中,他们失去的将不仅仅是职工。
二、“用工荒”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区域内劳动力供给不足。从总量上看,随着计划 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增量显著下降,劳动力人口供 给增量明显萎缩。据测算,2004~2009年,我国 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年供给增量从1208万人降至 822万人。并且,从劳动力地区流动来看,在劳动力 供给总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劳动力向中西部 地区流动数量的显著增加直接意味着东部地区劳动 力供给规模的明显减少,东部地区企业用工需求出 现巨大空间亦在所难免。
地区工资支付水平相当。近年来,东部地区企业 工资支付水平依然维持在低位,并渐被中西部地区 赶上。从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结果来看,中西部 地区企业工资支付水平与东部地区的已相差无几,工资增幅更是明显高于后者。同时,受物价、房租等 影响,外来劳动力在东部地区生活成本不断增加。东 部地区原先所具有的工资比较优势已基本丧失,这 必然会对外来劳动力在流入地选择上产生一定阻抑 作用。
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由于劳动法律体系相对 不健全及某些地方政府短视行为,但更主要的是高 额利润刺激,一些企业漠视职工合法权益,采用极为 不合理的用工制度。从实质上看,这种用工制度仅是 把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普通职工视为企业攫取利润的 “工具”,而并非是企业的一员。这种状况也在一定程 度上导致这些职工游离于现代工业文明之外,对企 业缺乏归属感和信赖感。
职工自我维权意识彰显。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 新生代职工开始成为就业主体,这些职工文化程度 相对较高,权利意识不断觉醒。在就业取向方面,他 们不仅看重企业工资支付水平和相关福利待遇,更 看重企业工作环境、管理制度以及在企业中发展空 间等。因此,对于那些依然沿袭传统用工制度且生产 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的企业,他们要么不愿意去,要么 作为临时跳板而去。
劳动者技能素质与市场脱节。受教育产业化倾 向等影响,职业教育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并在客观 上造成两种后果,一是数量愈来愈庞大的高校毕业 生学历有余、技能不足,难以与市场顺利对接;二是 技术工人严重短缺,特别是农村外出劳动力基本上 没有非农就业技能,与市场需求差距较大。当然,劳 动者技术技能素质偏低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企业造成 的。职业技术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形式,但许多企业并不重视,而通常实行“拿来主义”。这种 投机取巧有害无益,最终受伤的还是企业自身。
三、“用工荒”现象发展态势判断
观察近些年的实际情况,早自2004年开始,“用 工荒”现象就一直在东部沿海地区中不同程度地存 在着。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提供的 相关数据,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 年上半年、2009年下半年以及2010年前三季度全国 劳动力市场上的求人倍率(劳动力市场需求人数与 求职人数之比)分别为0.93、0.96、0.96、0.98、0.98、0.96和1.02。对比可见,在出现“用工荒”现象的同 时,劳动力市场上的求人倍率始终超过0.93的水平。据此可以保守推断,只要全国劳动力市场上的求人 倍率超过0.96的水平,“用工荒”现象就有可能在我 国部分地区和行业中出现。并且,求人倍率的数字越 大,这种现象发生程度、覆盖范围、持续时间、社会影 响等也就相应越大。
再来考察未来若干年内我国劳动力供给情况。据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相关预测,2006~2016年,劳 动年龄人口供给增量从1091万人降至123万人,其 中2016年为峰值。按此估算,劳动年龄人口供给量 在2006~2016年每年净增约581万人,从2017年始 将基本转入负增长状态。另据社科院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人口与发展研究课题组相关成果,劳动年龄人 口绝对数将从2000年的8.67亿人增加至2017年峰 值时的10.01亿人,其后呈减少趋势。按此估算,2000~2017年劳动年龄人口年均增量约为788万人。无论哪种判断,未来若干年内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年 本期视点
21供给增量都不会超过800万人的水平。与此同时,如 果按照8%的经济增速测算,通过经济增长我国每年 可以新增就业岗位约1200万个,这还不包括每年的 离退休人员空岗数。综言之,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出现 劳动力供小于求的新矛盾将并非是遥不可及的,“刘 易斯拐点”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
应该说,与早期“民工潮”一样,“用工荒”现象是 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本身所带来的必然产物,具有不 可逆转的特性。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和经济持续 快速发展,受劳动力人口供给规模、地区工资收入水平、区域产业结构、就业人口流动意愿等诸多因素影 响,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用工荒”现象 在我国部分地区中将会继续存在,并会呈现出现象 常态化、区域加剧化的发展态势。进言之,如果我国 继续依赖于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式来实现经济社会发 展的话,“用工荒”现象将会向中部地区主要城市以 及西部地区工业城市扩散,并可能在未来十年内逐 渐演变成一种全国性的现象。从这种意义上讲,东部 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用工需求竞争也必将逐 渐进入一个白热化阶段。
四、“用工荒”现象的启示
如前所述,“用工荒”现象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 的结果,虽然从现状上看仅表现出区域性、局部性和 结构性的特点,但其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我 国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是我国长期存在的区域发展 失衡、城乡差距拉大等社会问题的客观反映,隐含着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症 结,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并且,从发展态势来看,这种现象不是一个暂时性的社会现象,而是一个长 期存在并有可能泛化和加剧的结构性问题。不过,我 们完全有理由认为,“用工荒”现象的出现其实是一 种良性信号、一种有利契机。关键问题是,我们是否 愿意以正确的眼光加以看待,或者简单地说,我们是 否愿意从民生角度而不是简单地从企业利益攸关者 角度来看待。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所取得的经济成就,与 其说主要得益于我们自身所具有的比较优势,毋宁 说主要是通过数以亿计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在 国际竞争中所获取的分工利益。事实上,因为国际竞 争,因为基本国情,我们选择的这条路是不得已而为 之的。但是,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如果还想继 续保持这样高的发展速度和国际竞争力的话,前面 的这条路势将难以继续行得通,传统经济增长方式 已经走上不可持续的穷途。“用工荒”现象的出现,不 仅在敲响警钟,更是在进行某种昭示,即必须顺应时 代发展趋势,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 加快工人阶级知识化进程来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新的 着力点和制高点。
如果说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动力极,那 么,中国工人无疑是另一个更为强大且不可替代的 动力极。事实上,如果没有数代中国工人的艰苦奋 斗、忘我奉献,就不可能有我们今天的伟大成就,同 样也就不可能有笼罩在企业家身上的美丽光环。但 是,“用工荒”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却折射出某 些企业家对劳动的不尊重、对工人的看不起。时代在 变迁,社会在进步,企业若想在未来继续做大做强,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想法是不明智的,依靠传统用工 模式的做法更是不可取的,毕竟,我国廉价劳动力资 源正在枯竭,而这种迅速到来的枯竭正是多年来透 支“人口红利”的结果。我们的企业只有在加快技术 改造和结构升级的同时,从尊重劳动的基点出发,保 障职工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才能真正增强企业 自身的生存力、发展力乃至竞争力。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中国工人 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出了巨大贡献。但 是,与贡献不相对称的是,我们工人的经济地位却因 种种原因而不断降低。应该说,各级党政和工会为提 高普通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做了很多工作,但很明显,努力与现实还存在着差距。换句话讲,“用工荒”现象 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我们在关注社会弱 势群体生存状况方面的努力还不够,在缩小贫富差 距方面的努力更是不够。因此,各级党政都应更加注 重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提高工人的经济 地位。同样地,各级工会组织更有义务重视职工利益 诉求,替职工说话、为职工办事,在经济社会发展可 承受范围内尽可能推动提高工资收入水平,推动实 现体面劳动,真正发挥出职工群众利益代表者和维 护者的作用。
(作者单位:全国总工会研究室)本期视点
第33卷总第201期LOGISTICS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收稿日期】2011-02-21 【作者简介】杨学廉(1972-),湖南科技职业学院任教经济类课程,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经济与管理
doi:10.3969/j.issn.1674-4993.2011.03.053 企业用工荒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杨学廉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摘要】近十多年来,我国许多地方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逐步呈现出“工荒”局面,分析原因主要是人力资源
需求持续扩张、人力资源结构发生变化、劳动力资源服务机构“缺位”以及劳工需求结构矛盾所致,对症下药,我
们应从企业应急对策、企业长远对策、行业对策以及综合对策四方面采取措施,来解决工荒局面,克服这一难题并 充分利用其背后的机会。
【关键词】工荒;人力资源;生手;熟手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993(2011)03-0132-02 Causes of Corporate Labor Shortage and Countermeasures □YANG Xue-lian(Hu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sha 410004,China)【Abstract】Over the past decade,many parts of the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in China and gradually showing a “shortage of work”situation,mainly because of the continued expansion of human resource needs,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human resources,labor resources services“absence”and due to structural problems in labor demand,the right remedy,we should emergency response business,corporate long-term strategy,industry response and integrated response to four to take measures to address the situation of shortage of workers to overcome this problem and take advantage of the opportunity behind.【Key words】workers shortage;human resources;novice;proficient近十多年来,我国许多地方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逐步呈现 出“工荒”局面,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局面并未得到缓解,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如电子行业、皮革行业。员工的缺乏 进而导致企业“有单不能接”、“接单不能出”等等现象,严 重地制约了企业的持续发展。目前,随着生产旺季的日益临近,新一轮的招工已启动。笔者依据自己所见所闻对“工荒” 的成因以及对策进行了深入的剖析。1成因分析
1.1人力资源需求持续扩张
近年来,我国的皮革、电子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产量产 值一直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在产量高速增长的背后,是企业 的持续投资直接拉动了行业的劳动力需求。另一方面,在企 业自身建设和政府对企业人权高度关注的双重作用之下,劳 工工作状况得到逐步改善。因此,即使企业生产规模保持不 变,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也有较大的增长。1.2人力资源结构调整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的 国家,从绝对数量来讲,劳工资源是能够保证的。那么,是 什么原因导致了当前大面积的“工荒”局面呢?如果深入分 析一下我国的人力资源结构,答案将变得比较清晰:七十年 代是我国的人口出生高峰期,那个时期出生的人有很多在沿 海地区,也正好是在皮革制品行业、电子行业的几大生产基 地务工。目前,这一拨人大多已经处在成家育子的阶段,由 于家庭的需要,出现了大量的劳工回流现象。我国的西部开 发进程也为劳工回流带来了契机,因此,在沿海地区,七十 年代出生的“蓝领”工人数量出现较大幅度的减少。八十年 代以后,我国新生人口数量逐步回落,而恰好这一批人赶上 了我国的高校扩招,高校扩招从客观上延缓了劳动力进入市 场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近几年来的工人供给状况。同时高校毕业生普遍对自己有一个比较高的薪资定位和社会 地位期望,从而几乎不可能成为企业的生产操作员工。因此,新投入市场的劳动力数量逐渐减少,原先在外务工的员工逐 渐回流,人力资源的结构矛盾就凸现出来了。1.3劳动力资源服务机构“缺位”
在我国有着为数不少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但其中绝大 多数是在本市、本省范围内为企业提供劳动力服务。跨省际 的劳务输出机构由于其输送成本较高等原因而为数很少,以 致“工荒”出现后,当前的职介机构很难满足企业需要。另 一方面是劳务机构在服务时,承诺不能兑现,服务不到位等 情况常有发生,务工者对服务中介的信任度相对降低,从而 使劳动力服务机构的触角难以延伸,形成“缺位”。
1.4劳工需求结构矛盾第3期杨学廉:企业用工荒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133 对具体某个企业来说,“招工难”的最直接原因却仍然是 技术性的,即供求双方能力结构矛盾。在招工的现实中,招 工告示贴出来以后,应征者往往也是人山人海,然而最终被 企业确认,进入工厂大门的却又寥寥无几。这是因为应聘者 存在“生手”和“熟手”。“生手”指缺乏工作经验,不懂相 应工种技术的普通求职者;对应的“熟手”当然就是有相关 工作岗位一定时间工作经验的务工者了。“熟手”在劳务市场 上很是抢手,但从“生手”走向“熟手”的技术门槛却难倒 了一大批求职者,也令很多企业感到无可奈何。一是企业本 身原来应具备相当数量的熟练工人,生手只有在熟练工人的 耐心指导下才有可能获得较快的进步。而且生手的比率不能 太大,否则如果相应的管理细节不能到位的话,就会出现产 品质量和交货期两个方面的严重考验;其二是员工的忠诚度 问题,如果老员工流动性过大,内部培训将无法保证,而一 旦新手培训后又反复跳槽,进行培训的企业也确实会得不偿 失。然而,市场上企业相互挖角等现象正在加剧这种流动性。所以可以预见“大量生手找不到工作,许多企业招不到工人” 的矛盾现象还将会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里继续存在。2解决方案
“工荒”不是一个短期现象,“工荒”的解决也不是某个 企业可以一锤定音的。“工荒”对很多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人才战略都提出了挑战,对某些地区的务工环境提出了质疑。在管理学界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理念:“没有问题等于没有机 会”。企业的管理水平、抗风险能力、企业“软件”的综合实 力只有在不断遇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不断积累经验教训 的过程中才能获得实质性成长。所以,对于立志做大做强、期望持续成功的很多企业来说,“工荒”既是不易克服的困难, 也是不可多得的机遇。利用这个机会,企业可以增强自我,超越对手,可以通过自己的稳定表现赢得更多订单,进而可 以借机形成企业的美誉,走上企业文化品牌经营之路。具体 来说,面对“工荒”,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2.1企业应急对策
在劳工供求结构性矛盾关系中我们看到,当前并非无工 可招,而是生手相对太多,熟手不足,这个技术瓶颈卡住了 供求双方;而对员工培训的门槛形成了另一道障碍。如何突 破这两大难关呢?业务流程重组将是切实可行的方法。以制 鞋行业为例,在大多数鞋厂里面,一款鞋的工序所有工作通 常都是由一个人从头做到尾。这样做的好处是管理方便、责 任容易明确,产品质量也容易保证,但是显然对于员工的技 术要求被提高了,而且员工的培训难度无疑加大了。缝制工 序在制鞋业中是个关键工序,缝制工序的8道小工序中,有 好几项工作的难度是比较低的。招到的新员工,经过
一、两 天的练习就可以开始做,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随着工人熟练 程度的提高和对其他小工序的耳濡目染,就可以逐步做一些 相对较难的工作,直到全面掌握缝纫技术。这样,员工的培 训就变成了一个可以循环渐进的阶梯,而不至于产生难以克 服的障碍。每个员工只做一项具体的细小工作,熟练起来比 较容易,生产效率因此得以提高,同时逐步让新员工承担重 要的工作,成就感和被重视感油然而生,加上技术得到锻炼 再加上经济收入稳步提高,对企业的忠诚度和责任心往往也 会慢慢滋生。当然了,最直接的好处是企业对熟练技术工的 依赖正变得越来越小,招工的压力也会降低。2.2企业长远对策
对于单个企业来说,“招工难”除开技术障碍之外,另一 个问题就是劳工的就业环境问题。工资拖欠、过度加班、劳 保缺失、住宿条件恶劣、伙食不好等等现象在各地的中小企 业中并不鲜见。而为招揽工人,老板在招工时又会许诺许多 优厚条件,到后来“优厚条件”变成了“美好愿望”,劳资双 方的信任危机立刻显现。此时,“留不住人”与“招不到人” 就会夹击这类企业。失去了员工对企业的称颂,没有了市场 的口碑,企业举步维艰就可想而知了。要想逆势上扬,在一 片“工荒”中保持员工队伍的稳定,企业必须切实解决以下 几个问题:①杜绝工资拖欠现象;②调节生产能力,控制加 班时间;③建立合理的劳动保障制度;④树立企业诚信,管 理者应真正把普通员工当做自己的兄弟姐妹、亲戚朋友来看 待。就业环境得到改善,管理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人性化,惟 有如此,企业才谈得上长远发展。2.3行业对策
劳动密集型行业,“工荒”是拦在大家面前的一头猛虎,要打虎,最终还得依靠群众的力量。可由行业协会(商会)牵头组织相关院校、服务机构、地方政府为企业提供劳务输 送、管理咨询等服务,一则分担企业后顾之忧,二则加强校 企联系,提高行业整体凝聚力。另外,以行业协会为龙头优 化企业务工环境最终会赢得行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行业规 范了,打工环境改善了,技术瓶颈突破了,等于切断了“工 荒”这只猛虎的“尖牙、利爪与尾巴”,打虎将不再是一件艰 难的任务。2.4综合对策 2.4.1投资内陆化
在我国内陆各省、市、区的农村、城市,存在着大量的 闲置劳动力与半闲置劳动力。适龄的闲置劳动力可以成为外 出务工人员;而更多的半闲置劳动力则由于家庭、年龄、身 体状况等因素影响不能外出打工。如果交通运输条件得到保 证,企业搬迁到闲置劳动力充足的省份,将获得更大的产品 劳动成本竞争优势,借助信息网络化,利用地方政府的引资 优惠条件,企业经营前景仍将持续看好。2.4.2转变思想观念
许多大中专毕业生失业或者不能就业已经是公开的事 实,在他们的失业与无法就业背后,并非没有工作机会,而 恰好是“高不成,低不就”造就了当前的局面。从社会的长 期发展趋势来看,“蓝领高材生”将会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就 业走向。与其抱残守缺,等待着遥远的白领工作,不如退而 求其次,扎扎实实从基层做起。何况,很多的大企业家,成 功人士都是从基层不起眼的工作做起,我们今天的大学生又 为什么不能这样一步一步通向成功呢。
第四篇:用工荒和就业难
小谈“用工荒”和“就业难”
“用工荒”和“就业难”的现象及原因
近年来,“用工荒”和“就业难”问题越来越多的困绕着我们,用人单位无人可用,无业人员无工可干,这一矛盾越来越突出。从逻辑上讲,我国“用工荒”和“就业难”是一对矛盾的共同体,只要企业提高工资待遇,劳动者不挑不检,就一定能够解决就业问题。但事与愿违。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化的进步,如今的农业生产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因此大量农民拥有了大量空闲时间,也就出现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也就产生了大量的农民工。但农民工自身能力差,很多需要技术的工作,农民工并不能轻松应付。而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会涌入城市,而相应的,很多工作对员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些还要求掌握很多科学技术知识,这个矛盾越来越突出,也就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找不到工作。而那些只需求劳动力的产业,由于本身利益就不是很高,无法给农民工提供较好的待遇,无法满足农民工的需要,也就造成了相应的农民工无工可干。
而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也是表现的十分明显适合大学生的技术密集型的就业岗位还很少,如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先进制造业等研发性、知识性的技术岗位,未能形成国际竞争优势,不具有区域性、行业性和阶段性特点。
据报道,全国的女大学生就业率只有54%。
在社会化发展的过程中,就业岗位应该逐步逐步进化,我国有大量的农民工需要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也需要大量的知识劳动者实行产业结构升级和进入高端技术行业。
因此,用工荒和就业难将长期存在:
一是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技工需求缺口大,在今年初诸多沿海企业订单量日益增大、用工数日益攀升。仅广东省技工缺口达32%,其岗位主要是技术工种和熟练工。
二是房价、物价上升,劳动力成本提高。
物价水平的上升是由生产成本的提高推动的,工资作为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工资的上涨必然使得生产成本提高,又由于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企业便会提高产品价格,减少就业量,同时对劳动者技能又提出新的要求。
据广东省调查,500家企业有300家企业缺工,其工资水平比不缺工企业低200-400元;月工资水平达1800元以上的企业基本不缺工。其它,劳动安全和社会保障也存在问题。
三是劳动力多元分流加快。由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对劳动力需求急剧加大。在国家促进劳动力流动政策引导下,人们就业观念也随之产生了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劳动就业“孔雀东南飞”的局面。
劳动者就业从先前的定向流动变为现在的多元流动。在劳动力多元分流格局的影响下,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招工优势逐渐丧失,近年出现了招工困难的局面。
四是我国劳动参与率下降。
预计到2010年我国超过60岁的老年人将达到亿,约占总人口的12.8%;到“十二五”末期该比例将达到15%左右。人口的老龄化,使劳动力的年龄结构、人口抚养比例、代际关系发生着重大变化,直接影响劳动力供给,五是科学技术进步,促使劳动者的技能更新。
我国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升级,需要素质更高的劳动者。随着经济垒球化的到来,具有传统优势豹产业经过结构调整和优化,客观上要求企业产品结构作相应的调整和升级,以获得薪的竞争优势。这就对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六是大学生毕业人数的连年增加。
2008年新毕业了610万以上,流动人口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教育的人数开始迅速上升。我国未来每年大学毕业生会在810万以上。
就业难和用工荒,折射出一个共同的命题,那就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急需转变。
在GDP崇拜的背景下,各级地方政府想得最多的是迅速做大经济总量。这其中最便捷的路径就是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重化工业等,而这类产业恰恰缺少就业弹性,远没有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创造的就业机会多。
在重低成本优势、轻自主创新的背景下,顶着“世界工厂”光环的中国企业更多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来赚取微薄利润。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的企业,需要的往往只是普通熟练工,赚钱的法宝则在于拼命压低人工成本,自然会导致就业向下竞争。
在产业结构畸轻畸重的背景下,低端制造业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走父辈老路只赚辛苦钱,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大学毕业生又不具备就业低成本优势,最终形成一边是用工荒、另一边是就业难的怪象。
“用工荒”和“就业难”的解决方案
从农民工本身来讲,必需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要不断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劳动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更让自己满意的工作。而相对大学生而言,在学校努力掌握知识的条件下,也要想好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及时为自己的以后的生活做好准备。同时要放低自己对工作起点的要求,不能总是要求超过自己所能创造价值的要求。另外,有能力的人要勇于自主创业。
当经济陷入这样的发展惯性,结构性地缺工在所难免,大学生就业难只会愈演愈烈。因此,从某种角度看,用工荒和就业难,最后都指向一个问题,那就是加快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东部沿海企业要想保持和巩固先发优势,根本出路也只有靠加快产业升级,迅速从劳动力密集的加工业跨越到资金、技术、人才密集的新兴产业。
只有进入利润空间更大的新兴产业,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才能有实力去吸引高端人才,实现“腾笼换鸟”。而每年成千上万的应届毕业生们,正是农民工回流之后的接续人才。这样,用工荒和就业难两大难题才能同时破解,从而形成真正的双赢局面。
所以,从促进产业结构加快调整的角度看,目前出现的用工荒和就业难,或许正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产业升级的推动力。
发展经济、促进就业,最终都是为了让劳动者拥有更好的生活。就业难和用工荒同时出现,提醒我们再不能抱着“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不放,因为这样的发展方式必然是不可持续的。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劳动者会做更多权衡,苦活累活,钱再多可能也没多少人愿意干。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才能从根源上破解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实现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
“用工荒”和“就业难”问题毕竟是一对矛盾的共同体,并不是不可调节的矛盾。我们相信,在国家和我们自身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克服“用工荒”和“就业难”的问题
第五篇:珠三角用工荒研究
珠三角中小企业“用工荒”
——以东莞企业为例分析
目录
内容摘要...................................................................................................................................................................................................1 1珠三角中小企业“用工荒”现状...............................................................................................................................................................3
1.1珠三角中小企业用工现状................................................................................................................................................................3 1.2珠三角中小企业“用工荒”的特征................................................................................................................................................3 2.珠三角中小企业“用工荒”原因分析.....................................................................................................................................................4
2.1中小企业员工工资上涨跟不上物价上涨........................................................................................................................................4 2.2中小企业员工管理制度落后...........................................................................................................................................................4 2.3中小企业缺乏文化建设...................................................................................................................................................................5
3.解决“用工荒”的对策...............................................................................................................................................................................6
3.1整合人力资源,为长远发展储备劳源............................................................................................................................................6 3.2积极建设信息平台,优化招聘渠道................................................................................................................................................6 3.3 促进企业内部员工的培训与开发..................................................................................................................................................7 3.4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福利机制.......................................................................................................................................................7 3.5加强企业文化建设............................................................................................................................................................................7
内容摘要
近年来,随着全国范围出现的用工荒欲知明显,从
2004年开始,沿海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均出现季节性、区域性的“用工荒”现象,并逐渐向内陆蔓延。此现象在珠三角地区表现较为突出,尤其在密集型产业中。至今这一现象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愈演愈烈,并对企业的发展及区域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影响,“用工荒”对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越来越不容忽视。如何切实有效地解决“用工荒”问题,是新时期摆在各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针对“用工荒”这一问题的重视性,本论文将在参考国内外各类文献的基础上,基于珠三角地区出现的“用工荒”原因的基础上,从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针对广州、深圳和东莞的“用工荒”现象,进行原因的分析并提供确实有效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珠三角地区、用工荒、Absr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emergence of the country's labor shortage For obvious, beginning in 2004, the coastal Yangtze River Delta,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are seasonal, regional “labor shortage” phenomenon, and gradually spread to the inland.This phenomenon is more prominent performance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particularly in intensive industries.This phenomenon has not only not disappeared, but intensified,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had an impact, “labor shortage” impact o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rought more and more can not be ignored.How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labor shortage” is placed in front of each new period of important business issues.For the “labor shortage” importance of this issue, this paper will refer to all type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on the basis on the basis of “labor shortage” reasons that appear o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for SMEs, for Guangzhou, Shenzhen and Dongguan, “labor shortage” phenomenon, to analyze the reasons and provide truly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Keywords: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the labor shortage,1珠三角中小企业“用工荒”现状分析
1.1珠三角中小企业用工现状
在珠三角缺工现状中,在东莞、广州、深圳这种有较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城市较为突出,在2009年随着企业订单的逐渐恢复,企业用工需求也随之加大,部分企业就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
据报道,从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获悉,节后广东省企业用工和异地务工人流动总体平稳。预计今年节后广东省企业用工缺口峰值为60-80万,节后用工缺口将有所收窄。
据悉,广东省计划3月份举办不少于500场专场招聘会。
随着经济新常态下企业转型审计、淘汰落后产能步伐加快,部分企业用工需求下降,加上部分关停倒闭企业员工换岗需求上升,预计今年广东企业用工缺口将会收窄,缺口峰值有往年80-100万人减少到60-80万人。虽然“用工荒”现象得以缓解,但珠三角缺工的情况依然严峻,“大量招聘工人”等横幅在大多工厂门口依然可见。以东莞为例,为了应对节后缺工的问题,东莞虎门一家知名玩具生产公司早以加入了智能化设备,部分工作流程采用机器人施工。目前拥有50多个机器人,但还是不能解决缺工问题,为此该公司决定提前将最低工资提到1580.并极大公司福利设施的投入,希望能尽快招满工人。
1.2珠三角中小企业“用工荒”的特征
第一,“用工荒”的出现存在时间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用工荒”现象在珠三角地区出现了端倪,而到了2004年,“用工荒”的发展愈演愈烈,引起了政府企业的重视,并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由于大量中小企业倒闭,使珠三角地区用工需求减少,客观上减轻了“用工荒”现象。随着经济的复苏,实际上自2004年到现在,珠三角地区的“用工荒”现象在持续深入,总体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目前形势已然严峻,因此解决“用工荒”问题迫在眉睫。第二,“用工荒”呈现季节性缺工
珠三角地区的“用工荒”现象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春节过后是最严重的时期,而7、8月是相对较好时期。由于薪酬待遇、保障制度、外部吸引等原因,导致大量员工在春节过后选择留乡或者选择别的城市工作,且很多员工选择元宵节过后再回来上班,因此导致春节过后“用工荒”现象最为严峻。而到了7、8月,为企业的淡季,订单的减少导致工人的需求量减少,甚至有企业出现裁员的现象,因此与春节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三,“用工荒”呈现结构性缺工
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如服装业、制鞋业、手工制品、服务业等等。而这一类企业都统一偏向喜欢找女工,且大多数岗位特点都更适合女工,因此女工比男工更有职业优势。而女工出于结婚生子等原因,工作年龄较短,加之大多数女工愿意留在家乡。这就形成了“女工荒”的现象,且女工的供给量本来就低于男工,使得“女工荒”更为严重,所以这种结构性缺工现象也是“用工荒”的一大特点。
2.珠三角中小企业“用工荒”原因分析
2.1中小企业员工工资上涨跟不上物价上涨
在产品生产链中最辛苦最累付出最多的要数基层一线工人,但是工资水平普遍在珠三角地区最低水平工资上下浮动。随着国家物价持续上涨,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成本也随之增长,很多企业也对工人工资做出了一定幅度的提高,如加薪15%-20%,可“工资增长”幅度与物价、生活成本的支出增长幅度不平衡,工资收入仍然是相对意义上所说的 “负增长”。在珠三角等发达一、二线城市中相对体现明显。所以外来务工人员的提前返乡、留乡发展,和高物价有着莫大的关系,实际收入减少生活压力的增大,让越来越多的务工人员不得不权衡异地打工背井离乡是否值得。
2.2中小企业员工管理制度落后
在珠三角的中小企业中绝大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处于生产链的低端环节,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也比较薄弱,产品科技附加值较低,许多企业还一直维持以产品数量与廉价劳动力赚取企业利润的旧模式当中,使得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对廉价劳动力的依赖性很强。结构性缺工是无法避免的事情。由于珠三角地区大多企业属于密集型的旧模式企业,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落后:
(1)人力管理观念落后
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在珠三角地区内,外来工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企业宝贵的资源。然而,在珠三角很多企业没有把农民工当成是企业的第一生产力,在管理观念、管理制度依旧以“人治”为主,即设岗招人,从岗位的职位要求去设人,而没有从人才的角度去设岗,力求以岗位控制人。在经济发展的驱使下,竭力追求以最低劳动成本换取最大的利润。这种价值观念将对企业的持续发展产生一种极大负面的、消极的影响。
(2)劳动人事制度缺乏制度化、规范化
制度化的劳动人事制度会使企业在员工的录用、工资和升迁等方面都有章可循,在制度面前是人人平等的。然而,珠三角地区大多企业一直都还在用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制度,没有设立独立的人事部门,老板充当着董事长、销售经理、人事经理等多个角色,直接决定着所有员工的录用、工资、福利、发展空间和机会等,使企业的人事管理工作没有实质的管理制度,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也导致外来工的各种权益缺乏“制度”的保障。
(3)工资制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
美国学者Judith Banister的调查结果中认为,和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工资水平作对比,我国的制造业工人工资水平最低,而且随着各国经济的水平的发展与提高,其他企业国家工人的工资水平上升速度较快。而在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工资增长的速度仍然较为缓慢。[16]
2.3中小企业缺乏文化建设
珠三角地区中小型企业发展历史比较长,所以绝大部分都存在着共同的特点:
受岭南文化影响较深
珠三角的中小企业具有浓厚的岭南文化,佛三的陶瓷业、东莞、新塘的纺织服装业、中山的五金灯饰也等驰名中外的产品,这与岭南文化滋润下的传统手工技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岭南文化结合了传统文化和海洋文化,从而形成了广东人 “兼容并蓄、勇于开拓、喜欢标新立异、敢于创新、吃苦耐劳、善于抓住商机” 的独特的文化精神。
家族血缘型的企业文化
以民营企业著称的珠三角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有显著浓郁的家族血缘型。家族企业在珠三角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是有现实原因的:很多企业在创立初资金基本来源于家庭和家族,企业员工最初也是以家庭成员为主;其次企业家创业成功后,局限于开始的创业理念,“人情化”传统的观念思想,都以家庭成员占据重要岗位居多,这最后导致了世袭制。带有较强的集权型色彩。
珠三角企业创业初期,很多都是企业家一个人说的算,个人做决策,从而企业家的管理风格、创业思想、经营理念等会影响企业文化的起源。从而导致企业文化上带有明显的企业家的个性特点。[17] 就是因为有这些特点同时也反应出了企业文化的问题:
(1)企业文化认识不够,流于形式
认识度不够,重视不足,企业文化流域形式是目前珠三角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许多企业认为:生存是企业的关键,谈不上企业文化建设问题。这些企业未能认识到企业文化是整个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指导企业可持续发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直白的说,没有企业文化,就没有企业可持续发张。另一方面,珠三角部分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流于形式,只注重表面功夫,未有文化应有的实质内涵,更别说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能为员工所共同认可。例如,有些企业把理念化成一句简单的口号让员工牢记,这种方法无法将企业文化渗透到员工思维和工作实践中。
(2)企业文化重短期利益
从企业文化建设内容来看,许多中小企业在创业和原始积累阶段,其价值取向与行为往往注重眼前利益与短时效益,背离顾客,过分追求“短、平、快”,导致没有长远的眼光。目前很多珠三角中小企业仅停留在简单的“来料、来件、来样”加工;此外,那个产品赚钱哪个市场有利可图,就会一窝蜂的扑过去,跟风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产品和市场经营雷同性很强,这种经营模式导致这些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差。2.4惠民政策给用工资源的影响
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国家有能力对全国区域经济重点规划和帮扶,特别是近年来的西部大开发、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让外出打工者就业选择区域更广,他们更愿意选择在比珠三角工资福利和生活成本更具有优势的城市和地区就业。同时由于“用工荒”和人工成本的增加,东部沿海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都往四川、贵州等往西部劳动力富裕的省份转移。
近几年国家推出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鼓励农民创业和在家就业,促使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愿望降低;同时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吸引了一批中小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由于正处在产业转移过渡期,仍然有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留在珠三角等地,还是需要大量的外来劳动人员,而国家的政策和产业转移导致珠三角等地“用工荒”更加的严重。
2.5务工人员年龄结构和就业观的改变
过去是为了生存,对工作条件和待遇环境要求不高的老一代外来务工人员逐渐步入老年,他们也慢慢退出沿海城市返乡务工过日子,取而代之的是新一代的外来人员。新一代的外来人员不仅把工资待遇看成唯一考虑的因素,他们更看重企业前途、工作环境、发展空间、个人价值观是否体现等。同时,近几年经济发展,国家惠农政策,物价持续上涨,房价的飙升就算工资有了上调还是无法承受社会生活环境的经济压力,所以一部分外来工选择放弃沿海地区就业,返乡工作,不仅降低了生活成本还可以解决子女入学等问题。[18]
3.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用工荒”问题的对策分析
31整合人资,为长远发展储备劳源
在经济不稳定、人员流动较快的环境下,企业更应该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充分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由于企业人员减少所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并且帮助企业选对人才留住人才。企业应该正确评估适应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明确企业真正需要的劳动力的类型,明确企业需要通过数年时间培养或者才能替代的劳动力的类型,然后针对性地整合人力资源,为长远发展储备后续劳动力资源。重视员工、尊重员工,根据现实发展需要,调整人力资源政策,编制人力资源预算,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19]
当然应该看到这一策略是要付出代价的,就是要付出相当多的人才储备费用。为员工提供培训和锻炼的机会,从内部培训人才。推行激励性高的薪酬制度。另外提高农民工的自我学习意识与能力,可以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是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资源,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双赢。[20]
3.2积极建设信息平台,优化招聘渠道
全面而完善的信息平台能让求职者更加直观的得到更多与企业有关的有效信息,让求职者对企业的理念、企业发展过程和企业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加强了求职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企业也可以凭借其规范的信息平台,及时、准确的发布相关的招聘信息,从而更快更好的解决企业的缺工问题。因此,企业需要建设区域信息平台,利用最新技术设计信息的收集渠道、方式,构建集信息采编、解码及信息发布为一体的招聘渠道和信息平台。就目前而言,可以在区域信息平台构建中进行充分探索,通过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和发展自身的信息平台优化招聘渠道,最终稳妥地将信息平台从区域、地区推向全国,进而完成全国信息平台的建设。[21]
3.3 促进企业内部员工的培训与开发
加强员工职业培训是解决“用工荒”问题的重要一环。现代企业要快速发展,就要加快产业升级,拥有一批掌握技术的人才。因此,企业应与政府强强联手,各级政府要把培训员工作为提升员工素质、拓宽员工就业渠道、解决“用工荒”的出路,采取积极措施,通过政府、培训机构、企业三方联合的方式组织引导员工参加职业培训,实现培训就业一体化。同时,企业要转变员工的不良习惯,加强个人道德修养,使员工的素质和技术都有一个质的飞跃。政府在劳动力流动中应发挥引导、服务的积极作用,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合作与沟通,要在全国各地相应建立起劳动力输出、输入服务机构,创办劳动力市场,加强劳动力供需计算机网络建设,为劳动力、人才供需建立良好的平台,也为员工跨区域流动搭建桥梁。另外,政府可以考虑把培训费用补贴给企业,这样既能有针对性地提高员工技能,又可以让企业通过培训更清楚地了解员工的特点,更有利于建立合同契约规范用工,还减轻了企业的用工成本。[22]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政策,企业应在人口红利逐渐减少的情况下,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应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增强技能培训针对性,对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员工重点加强技能培训。要创新员工教学培训模式,完善职业教育链,以培训和就业相衔接为导向,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为原则,培养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23]
3.4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福利机制
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当前解决用工荒最为直接有效的办法莫过于提高工人的工资待遇。企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通过提高工资待遇,通过改善工作和居住环境,通过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用企业文化熏陶来吸引和留住工人,可以比较迅速地解决因劳动力短缺造成的生产停滞、产能不足的局面。但是,在同等用工数量的基础上提高工资待遇会导致企业人力成本的快速增加、企业利润的不断减少,从而不利于企业长期持续的健康发展。因此,从中长期角度看,企业必须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在扩大自己生产规模的同时,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自己的品牌,从而实现其生产模式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以补偿因增加外来劳务工工资而提高的产品成本,从根本上缓解用工荒。[24]
3.5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应注重文化的建设,明确企业追求的目标、价值观和企业准则,培养员工的个人素质,构建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使员工对企业有强烈的归属感,保证组织职能的完善与高效。与各职能部门各阶层人员进行充分沟通,让全体员工正视眼前的困难,上下达成共识,理解企业的危机处理思路和政策,稳定员工安心工作,激发员工努力工作。用感情来留人,让员工能够感觉到在企业工作时,自己并不是充当一台赚钱机器的角色,而是这个大家庭的一份子,在这里每个人都乐意与企业中的其他家人,一道与企业共渡难关、不断进步、壮大发展。[25]企业要积极塑造“以人为本”的企业组织气候,营造强有力的企业文化,除了在物质方面善待民工以外,还要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突出每个人都是企业重要的一员,让民工自身感受到一种成就感和尊重感。这样,才能增强民工同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提高民工在企业工作的稳定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罗杨,杨博,汪浩.东部沿海“用工荒”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金融经济.2013(02):22-23 [2]惠宁,霍丽.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3]徐丽红.“用工荒”背后是“技能荒”[N].中国财经报,2011(03).[4]杜吟.“用工荒”实质上是“技工荒”[N].中国质量报,2011(05).[5]徐阿根.从“民工潮”到“用工荒”彰显农民工诉求的尊严[J].农业经济,2010.(11)[6]张云霞.“用工荒”与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护[J].农业经济,2011.(07).[7]王呈斌,毛晓燕.后危机时代民营企业“用工荒”现象探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04).[8]陈璐.面对“用工荒”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及建议[J].中国商贸.2011(20)[9]郭小利,崔岱.用工荒波及莱州产业升级刻不容缓[J].山东统计,2010(02).[10]焦建华,陈凯鸣.“用工荒”之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倒逼”效应[J].经济观察,2011(08).[11]笑禹.用工荒警示国家投入须即刻转向[N].南方周末,2010(01).[12]黄敬宝.“用工荒”问题的三点思索[J].理论探索,,2011(06).[16]刘丽辉.珠三角中小企业用工短缺及管理机制缺失分析[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8.26(2):56-61 [17]陈能浩.珠三角中小企业文化建设探析[J].企业导报.2012.(01):128-129 [18]胡月彬.当前我国“用工荒”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04)[19]陈璐.面对“用工荒”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及建议[J].中国商贸.2011(20).[20]孙晓娴.浅谈中国的用工荒问题[J].现代商业.2012(05).[21]李玲瑞.我国企业“用工荒”问题的成因分析和对策研究[M].2013 [22]张赵晋.用工荒形成原因及对策分析[J].学理论.2010.(29):67-68 [23]何光军,王斌.广东出现用工荒的原因及对策建议[J].广东经济.2012.(04):34-37 [24] 张赵晋.用工荒形成原因及对策分析[J].学理论.2010.(29):67-68 [25] 陈璐.面对“用工荒”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及建议[J].中国商贸.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