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由“用工荒”反思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原因
由“用工荒”反思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原因
【摘要】中国高校自从1999年大规模扩招以来,大学生年毕业数从1998到2009年翻了6倍。因扩招过快所带来的就业难题,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一些部门和媒体把产生问题的根源指向了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到位,以及大学生就业能力低等方面。本文认为,这些并不是问题的主要原因。大学生就业难和“用工荒”同时出现反映出的是劳动力的结构不合理。要解决大学生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应该从高校招生规模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协调性和学校现有的招生和就业体制着手。
【关键词】学生;结构性失业
2010年春节过后,“用工荒”成了新闻媒体关注报道的热点,曾经一度被标识为文化水平低、就业困难的农民工突然成了市场的香饽饽。而与“用工荒”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学生就业难。据央视经济半小时记者观察,现在农民工与大学生工资差别越来越小,很多农民工职位的月工资都在1500元以上,一些技术工人的月工资甚至能拿到2000元以上,且处于增长态势。而目前很多为大学生提供的职位,待遇通常在1500元至2000元之间,甚至出现了大学生“零工资”就业状态。“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同时出现说明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中,大学生就业难并非绝对的岗位缺乏,而是结构性失业。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显著的结构性失业呢?
一、产业结构和大学生本身不是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
(一)调整产业结构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对于“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现象,说明我国目前的劳动力结构与产业结构存在着不一致的状况。对此,相关部门和媒体提出的解决办法是从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手。固然,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升和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必将从粗放式逐渐转向集约式。但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受经济规律的驱动,它绝不会因为要解决大学生就业而主动增加高新科技产业。因此,缓解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的矛盾,不能从经济产业结构着手,让经济适应教育就业要求,而只能从教育调整和改革想办法,使教育适应经济发展要求。否则,就违背了规律,颠倒了主次。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不是导致其结构性失业的关键因素
有论者提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出路。事实上,大学生经验、观念、学习等能力的强弱从总体上,并不影响其整体的就业难易。当大学生在扩招前供小于求的情况下,无论就业个体就业能力的强弱或质量的高低都会因“稀缺商品”而被抢购。纵然高校毕业生的个人就业能力很强,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还是有一部分大学生会竞争失败。所以就业能力的强弱影响的只是个人就业层次,不是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高校招生规模增长过快是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直接原因
(一)高校规模超越了经济承受和发展要求的速度
在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过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对招生的反馈,招生规模和经济保持相同速度发展,可以达到供需的相对均衡。
从宏观层面来说,经济基础对教育发展起着物资保障的决定性作用,同时经济是教育要服务的对象,教育的发展水平总体上要与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经济指标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参考。从1998年到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短短的5年内由9.1%增长到15%,比1999年我国《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中所确定的“2010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的目标提前了8年之多。而从国际上看美、欧、日、韩以及巴西等国家和地区实现这一过程普遍经历了10-30年[1]。至200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4.2%,十年时间规模翻了一番还要多,这个速度明显超越了我国实际的经济供应能力和发展需求。
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分析,我国在1999-2009年GDP的年均增长率为10%左右,而高等教育毕业人数的年均增长率为20%左右,远远超出了经济发展的增速。教育上的冒进积累了就业问题,大量毕业生无业可就从而直接导致了近几年的结构性失业难题。当然,我国当前的基本教育政策是教育优先发展,可以有一定比例的超前,以引领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全面发展。但我们绝不能以此为借口做出违反经济与教育发展规律的事情,这样不但不会推动经济的发展,反过来会产生大众对高校的信任危机,阻碍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
(二)国际的对比分析为我们提供前车之鉴
高等教育扩招对于我国是前所未有的事情,从纵向来看,没有历史经验可以借鉴。但从横向来看,国外的做法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阶段看,印度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对我们有启发之处。上世纪50-60年代,印度为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以13%-14%的速度进行扩招[2],但付出的代价却是教育质量的迅速下降,据统计在4个工程专业中只有一个具备就业能力。到20世纪80年代,其增速大致维持在4%-5%左右,而在最近几年则维持在6.1%左右[3]。印度在2001年的就业率为83%,个人收益为18.2%,社会收益为10.3%。中国在2007年就业率为70.9%,个人与社会收益率为6.0%,而实际社会收益可能还要小些[4]。
新加坡的教育质量,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新加坡严格控制高校招生规模比例,其录取率一般在20%左右,并且不鼓励大学生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以免引起恶性竞争、学历泛滥,维护高等教育的权威和质量。
虽然美国的招生相对规模大于我国,但在总体上,美国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比较大,美国有相当大规模的高新技术和第三产业可以吸收大量的高校毕业生,虽然人数较多但总体上是处于一种供不应求的状况。
从目前现实情况和国际经验来看,大规模扩招不仅超出高校的软件和硬件所承受的能力,也超出了经济的承受和需求能力,并直接造成了大学生的就业难。
三、政策性过强与市场化不足是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间接原因
从理论上讲,在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当大学生供给大于需求时,大学生供给量在市场的调节之下会自动减少。然而由于强有力招生政策的引导和教育本身的滞后性,招生数量依然呈骤增态势,这展现了我国市场化不足和政策指导性过强的现实。
根据西奥多?W?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接受高等教育是一项投资行为,教育成本成为其人力资本的一部分。在随后的工作中,个人将获得丰厚的个人和社会回报。当收益大于投资之和时,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就会愿意为此进行不断投资。但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买方市场逐渐掌握话语权,并不断降低大学生雇佣价格。当大学毕业生的实际雇佣价格低于应有价值时,高等教育投资行为就是一项失败的投资。当一部分举债投资高等教育的农村家庭和不富裕的普通家庭因教致贫,而那些初中或者高中毕业就参加工作的同龄人在同一时间已经工作3-7年,逐渐过上富裕生活时,一些家庭就会减少投资高等教育的热情,甚至撤离高等教育市场。然而,中国的现实是在国家扩招政策的惯性指引下,高校为了自身发展给予积极回应,加大招生宣传力度,继续大规模扩招。而广大民众由于市场意识的不足和观念转变较慢,在长期形成的接受高等教育可以产生高额个人及社会经济、精神回报的思维惯性之下,对高等教育投资的热情不会很快减退。在这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之下,使市场的滞后性越加明显,大学生结构性失业更加严重。
四、体制滞后是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根本原因
本源性问题应该从教育本身而非外部因素入手。如果说上世纪末的大规模扩招冲动是源于国家在1997亚洲金融风暴影响下为扩大内需所做的部属,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迎合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但接下来的10年平均20%的扩招增速则显示了政策不受约束的体制原因。同时,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下,我国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在连续2年以5%的速度增长之后,为缓解就业压力又增加到12.7%,显示了招生的非规范性。在当前我国高校招生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的情况下,政府在招生方面起着主导作用,而就业市场却相对市场化。政府和高校有招生的义务却没有安置就业的责任。这种体制的缺陷使政府有关部门一方面存在招生规模扩张的冲动,但另一方面,却没有解决大学生就业的相应压力。
总之,当国家取消高校毕业生包分配政策后,就把毕业生推向了市场,在这个市场当中,教育部门成为人才培养和供给的卖方,企业以及其他用工部门则成为人才消费需求的买方,供需双方以人力资本价值为基础进行自由交易。作为人才供给的高校应该根据人才消费的主体――公司企业――的需求来决定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数量并确保质量,否则就会遭到市场的无情惩罚。大学生结构性失业说明了人才市场的供需失衡,这种失衡如不能得到合理控制,必将会引发更深刻的社会问题。因此,在中国现有体制不可能完全转变的情况下,需要认清问题关键所在、转变观念、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依据国民经济发展现有状况及结构构成,根据市场的需求、遵循经济和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控制好教育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速度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米红.人口因素与未来20年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变化的实证分析[J].人口研究,2003(6).[2]阎月桥,施晓.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印度高等教育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J].比较教育研究,2009(2).[3]Gnanam, A.Accredit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India.I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World 2007: Accreditation for Quality Assurance :What is at Stake?.GUNI.2007.239~241.[4]UNDP,http://hdrstats.省略/en/countries/country_fact_sheets/cty_fs_IND.html;UNESCO,http://www.uis.省略/ev.php?URL_ID=5263&URL_DO=DO_TOPIC&URL_SECTION=201.2008-04-04.作者简介:刘峥(1983―),男,河南南阳人,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与经济、教育与管理方面研究。
第二篇:用工荒的反思
【新闻背景】
“用工荒”新闻调查组在前两篇,瞄准贵州一、二、三个产业劳动力及用工状况进行调查,发现第一和第二代农民工“打工” 的不同诉求,第一代农民工是“生存型” 打工,即打工收入除维持自己最基本的生存外,全部用来养家糊口;第一代农民工的子女,如果可以称为第二代农民工的话,“打工”即为“发展”,并融入城市。调查中,记者还发现 无论是养家糊口的第一代或渴望融入城市的第二代,未来的目标都是创业,每一个人心中蛰伏着强烈的创业力量。于是采访从追踪“用工荒”事件,延伸到农民工创业,有多少农民工返乡创业?返乡农民工怎样创业?记者想起去年在贵州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发起轰动全国“温暖农民工万里行”活动的组织和策划者,贵州农村信用社安顺办事处主任胡良品。
记者拨通胡良品电话,听完我的选题后他欣然应诺,带我们到条件最差,农民工外出打工最集中的国家级贫困县,麻山地区紫云县采访。
大坡村模式: 从东部打工到返乡创办工业园
——对贵州返乡创业农民工的调查(上)
题记;
从三个返乡农民工创办的三家庭式工个厂,引来坝羊乡大坡村返乡农民工创业工业园。表面看是农民工自发式民间行动,倒“逼”政府跟进的个案,实则是一场从自发到自觉的工业化发展路径。观察欧美工业化道路,概莫能外,已然是从民间开始,包括作为世界加工厂的沿海制造业,从民间家家户户家庭草根式创业,到规模、规范和集约化。
——记者一、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西式别墅村
别墅门前几乎无人,只零星站着几个老人和鲜活乱跑的一群年龄在3-6岁的孩子,偶有1、2个衣着鲜亮的女人,在好奇地看着我们。别墅里一应俱全的彩电、冰箱、沙发,但青壮年男女都出去打工了,只有老人在家种地看孩子。
3月7日早8点30分,胡良品驱车如约来接记者,到安顺时,看了一些去年他们 “温暖农民工万里行”影像资料,画册一反常规,用了大量留守老人和儿童图片,记者初次感受到胡良品真实善良的性情。
中午1点,胡良品和他直接领导的安顺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党委副书记段应安携记者一行向紫云出发。
越野车在破烂的428国道上颠簸盘桓两小时,才到麻山地区国家级贫困县紫云县的坝羊乡大坡村,此行采访目的地。
2009年,紫云财政收入首次破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701.5元,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100元低800元,比全国农民人均5000元低差不多一倍。
此时已是下午3:00。村子只有400多户人家,分散在公路旁的山坳里,村中心街由一字排开,在公路两旁的西式别墅群组成,约几十栋。别墅的外屋顶和梁柱是白色罗马柱装饰,在周围群山映衬下,颇有些欧洲乡间别墅风情。前来迎接我们的大坡村能人娄方成指着别墅,用自豪的口气告诉我们,“别墅不是政府的形象工程,而是打工的村民们返乡建的”,投资在十几万,最多的花60万,大都在信用社贷部分款。他特别说别墅图是在广东打工的村民们拍下人家的别墅图,照图设计的。
娄方成很兴奋,一边滔滔不绝介绍一栋栋别墅情况,一边提高嗓门,与两三个出现的村民叔婆弟妹地叫着寒暄着,炫耀式地向他们介绍我们这些来自省报记者。
娄方成在自家屋子办起来的老厂
别墅门前几乎无人,只零星站着几个老人和鲜活乱跑的一群年龄在3-6岁的孩子,偶有1、2个衣着鲜亮的女人,在好奇地看着我们。别墅里一应俱全的彩电、冰箱、沙发,但青壮年男女都出去打工了,只有老人在家种地看孩子。
娄方成是坝羊乡大坡村凯成实木厂厂长,清瘦,中等个,头发蓬乱,身穿有些廉价西装,脚蹬一双敷满黄土的解放鞋,然而,看着我们的两眼却是坚定自信,毫不躲闪。
通过娄方成,我们了解到,大坡村是打工经济。从80年代开始,人均年收入仅几百元的大坡村人便开始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全村16—50周岁之间,基本在外,每户估计每年汇回家的钱平均在1.5—2万元之间,主要是打工经济。
二、农民工老板娄方成娄方成说:“在广东农民工们,大都象我一样,打工时抱着学技术的想法,目的是学好技术,自己办厂,不再给别人打工”。
娄方成的实木厂是在自家的住房里办起来的。
2009年10月,带着一家三口回乡的娄方成看到家乡人用的广东实木门,是用紫云产的木材,运到深圳加工,返销回贵州的。在广东实木门厂打工多年的娄方成便打起了办实木门厂的主意。
娄方成原来的住房是半间木房,便用10多万积蓄在公路边建起了两层楼的住房,同时投资30万元,买来机器,在新房一楼,开起了实木门加工厂。他既当老板,又当技术员,还当工人,请来6个木工师傅,日夜生产。第一个月产出15套门,全部卖光。
他只卖500元一套,广东同类型产品卖800元一套。
他说“我就地取材做货真价实的实心实木门销给老乡们,价钱比广东的那些空心门便宜。”他说,广东的门许多都是空心门。
于是市场供不应求,必须扩大规模。在去年下半年,娄方成与同村人王凯合作投资250多万,把厂扩张到县城,县城主厂房投产几个月销售额有70多万元,20多万利润。
娄方成说,“我看好市价800元左右中档门市场,打算3年做到年产一万套,5年做到5-10万套门的规模。”他说,一个楼盘就可以消化几千上万套门。
娄方成有野心,想把门销到广东、上海他的师傅厂所在的市场。
娄方成打工前的生活怎样?,“打工前,一家三口守着几亩旱地求食,如果风调雨顺,加上老婆养的两头猪,除去成本一年收入大约是2000多块钱”娄方成这样对记者说。
忍受不了极贫生活的娄方成尝试种烤烟、做小买卖,后来与人合作借钱开矿亏了十几万。1997年,走入绝境的娄方成带上老婆儿子,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开始了背井离乡下广东的打工人生。时年他28岁。
到了广东,托几个老乡才在一家具厂找到一份工资只有300元的扫地工作。娄方成没有钱买铺盖,睡了半月的光板床,一老乡看不下去拿100元借他买了铺盖。
娄方成一心想学技术,经常乘扫地时偷偷在旁学习,后来做组装维修工,勤奋的娄方成很快把活做得又快又好,得到工厂信任并送出进行专业培训。娄方成很努力,培训完成后考起了技师资格证,工资涨到3000,再后来又涨到6000元。又到台湾东风集团搞电脑零配件维修,工资在7000元以上。
2005年,娄方成在深圳龙岗开办了自己人生第一家喇叭加工厂,厂发展到100人规模,那时是台湾厂家提供配件,他的厂组装,喇叭厂两年赚了100来万,但2008年那场金融风暴一来,订单突然减少,厂子被迫关门,此时,娄方成站在空无一人的厂里,突然感到很孤独,突然想起了已经7、8年没有回去的家乡。他突然产生想回家看看的冲动。
2008年底,多年在外打工的娄方成带上打工挣下的几十万元,携妻将子,第一回到家乡。然而他发现家乡正在大搞新农村建设,发现家乡充满无限商机。
娄方成说:“在广东农民工们,大都象我一样,打工时抱着学技术的想法,目的是学好
技术,自己办厂,不再给别人打工”。
三、三个农民工要办工业园
在坝羊乡大坡村返乡创业园,是娄方成、舒明勇、舒建江三个返乡农民工办的三个家庭式工厂引来的工业园。
一天娄方成、舒明勇、舒建江这三个能人聚在一起,谈起广东、浙江建工业园,三个人竟然都想到,以他们三个厂为基础,联合一些返乡创业的老乡,一起办工业园。
这个想法让他们很兴奋,马上找到乡党委书记张正贤。张一听很高兴,可怎么搞?四人都不知道,于是上网查资料„„。请示县委政府,边学边干了起来。
在娄方成的厂兼家坐定后,闻讯赶来的坝羊乡党委书记张正贤给我们讲到,大约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部分有了一定积蓄的农民工开始返乡搞运输、办小加工厂、开小超市、小百货„„,具有工业意义的返乡创业是从舒明勇的汽门芯加工厂开始的。
在2002年,村民舒明勇在外打工多年后,回到家修了一栋三层别墅楼,然后用在汽车配件厂打工学到的技术,在别墅的一楼办起生产汽车零配件的汽门芯加工厂。
娄方成说,舒明勇有技术,原材料渠道和销售网络都在手上,从开始生产就很正常,产品销到珠三角、长三角、北方和中西部的大量汽车生产厂家。后来订单越做越大,汽门芯加工厂只好搬出别墅,买下门前几千亩地,投资数百万,建成一家现代化标准厂房。
娄方成指着开发区最大的厂——舒明勇的汽门芯加工厂给记者看,记者一行走进去,发现该厂约几千平方米,呈四合院状,从北面正在贴瓷砖的厂门进去,东、西、南面是全框架钢结构标准厂房。舒明勇在县城办事,赶不回来,娄方成告诉我们,舒明勇的产品销往全国大多数汽车生产厂家,包括一汽大众,本田都用他的汽门芯,老厂保持生产,新厂是按照年产几千万定单规模建的,设备很快就进厂。
随娄方成走进一间正在生产彩瓦的厂,只见厂里堆满了刚刚退坯的白色罗马柱和蓝色、黄色的彩瓦,几个工人正在机器上作业。张正贤半认真半开玩笑说,这是返乡农民工紫云县著名企业家舒建江的彩瓦厂。
娄方成、舒明勇、舒建江三个工厂可以解决近300人左右就业,另外有10几家农民工办加工企业进园后,用工将达500-800人,按照规划30—50家企业落户后,将解决上千人就业。
娄方成指着远远近近的新房说,那些房顶的彩瓦,别墅的罗马柱,都是舒建江的厂出的。彩瓦厂的产品销往周围县乡,目前,舒建江打算扩大规模后进入贵阳建材市场。
娄方成带我们顺着交错的田埂路走进工业园,发现有的厂房甚至没有打地坪,杂草丛生,或门窗不齐,然而厂房里竟传出隆隆机器声。
娄方成看记者在观察刚刚漆过的厂门,他搓了搓手,充满歉意对记者说:“我们的园区比不得广东、江苏的现代化工业园,配套设施样样齐全,我们资金很少,厂是企业边生产边赚钱滚动建设的,园区主道路是政府投资建设的,县财政太穷,拿不出多少钱来,一些规划的次干道和配套暂时还没有资金渠道。”
记者看到,工业园占地约几十亩,全然的白墙蓝顶厂房群,每一间约在十几、几十方平米之间,最大的约一千多平方米,无围墙,无景观树木,无办公楼„„
四、及时跟进服务的政府
张正贤说,工业园办起来的根本成因是,三家企业落地后,从政府、企业已然感到返乡创业已呈趋势。
后来联系在外的农民工和一些企业,有几十家返乡农民工企业有进园的意向,请示县委政府和市委省政府,得到领导们支持。
“尤其是市委陈坚书记,要求我们主动积极做好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张正贤说。于是开始规划高基础设施。在去年,仅有60万元财政收入的坝羊乡政府,拿出
60万元搞园区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说明政府的决心很大。
胡良品说,“有市场前景和成长性好的企业,又有决心很大的党委政府,对银行来说是优质项目。”
娄方成的厂也“被规划”进工业园。
陪同采访的胡良品现场表示,将把大坡村工业园作为重点支持对象,并现场指示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再简化贷款手续、再放长贷款期限、再调低贷款利率和放宽额度。张正贤则表示,有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支持,工业园会加快发展速度。
后来,胡良品告诉记者。
据悉,娄方成、舒明勇、舒建江三个工厂可以解决近300人左右就业,另外有10几家农民工办加工企业进园后,用工将达500-800人,按照规划30—50家企业落户后,将解决上千人就业。
调查结果:
大坡村经验是,从三个返乡农民工创办的三家庭式工个厂,引来坝羊乡大坡村返乡农民工创业工业园。表面看是农民工自发式民间行动,倒“逼”政府跟进的个案,实则是一场从自发到自觉的工业化发展路径。观察欧美工业化道路,概莫能外,已然是从民间开始,包括作为世界加工厂的沿海制造业,从民间家家户户家庭草根式创业,到规模、规范和集约化。记者调查还发现,不只大坡村,在全省各地农村,大量农民工们,正在用“打工”积累的资金、技术和市场返乡创业。
我们建议,全省每一个乡镇,计划性选择一些村,重点扶持几户有成长能力和带动效应的农民工办企业为基础,建成乡村工业园,以此为载体,让在外积累了资金、技术和市场返乡的农民工进园创业,这无论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发展乡村经济,是一条既能解决产业,又能解决就业,包括促进农村家庭和谐,城市社会稳定等多赢途径。我们以为,这一经验,对全省正在进行城镇化和工业化的1449个乡镇,具有复制和推广意义。记者手记:创业 是农民工本能内生动力
胡燕妮
谈到打工带来的变化,张正贤说,大坡村有三个变化,一是房子,二是经济,三是文化。关于房子的变化,张正贤说,原来大坡村多是木房、毛草房,汉族布依族杂居,新房子是近5年建的,农户们打工多年,积累了资金,第一件事是建房。目前该村90%住房都改造了。关于经济变化,张正贤这样描述,5年前,大坡村人赶场,60%是重背兜出村空兜回来,是背粮食去卖钱买盐巴;现在是95%的人背空背篼赶场重背篼回来,去买肉买菜买生活物资。文化的变化,张正贤则认为是以村为单位每晚在村篮球场上的中老年秧歌舞。“花的比挣少,吃的比猪差,起得比鸡早,睡得比谁都晚”是记者采访中听到的关于外出打工农民工生存状态的描述。为此,改善农民工生活、工作条件,提高农民工福利待遇,涨薪等似乎成为从政府到企业的集体无意识行为。
“我打工,我的子女不能再打工”透过娄方成这句话,记者发现,创业已然是农民工发自本能的内生动力。
从刚结束的全国“两会”各方面信息来看,增加农民工收入,保护农民工权益,已经上升到国家经济持续发展战略层面,这是农民的福祉,更是对农民的返哺。尽管经历了一个痛苦博弈过程,毕竟是社会真的在进步。
【述评】让金融“普惠”返乡创业农民工
胡燕妮
需要提醒的是,这种从自发、分散、零星的返乡农民工创业潮,到集中、规范和规模化及有政府主导的工业园区,不仅需要来自政府的支持,还需要金融的支持。比如,上海浦东开发得益于进入陆家嘴金融区,来自世界各国的几十家银行。
坝羊乡党委书记张正贤告诉记者,在去年园区开工仪式上,几家企业打出的横幅竟然是,“感谢农村信用社的大力支持!”当时他很没面子,县长大骂他们工作主动性差,了解下来,发现尽管园区水、电、路等共用设施是财政资金投资的,但企业创业资金除自有资金外和民间借贷,只有农信信用社的信贷资金支持。娄方成告诉记者,一些创业农民工通过民间借贷的资金成本很高,利息一般在八分之一角五之间。
我们不是不相信把“三农”作为目标市场,已经成长为贵州省第一大银行的农村信用社的实力。金融服务机构单一,同样对个头小、数量多、成长性较快和规模效益在增大的众多返乡创业农民工,也是一种不公平。
当下的金融是,城市过度饱和,农村供给严重不足,如果返乡创业农民工得不到正常渠道资金支持,只有寻找利贷,如此回带高利贷泛滥及延伸的社会问题。
采访中我们发现,除农村信用社外,大量金融机构在服务农村上往往是服务机构少,主动性差,服务产品单一,缺乏手段等。一方面有悖于世界范围正在成为主流的“普惠性”金融服务原则,一方面对正在崛起的我省农村经济是一种伤害,并影响正在崛起的贵州工业化城镇化。甚至,融资单一会使农民工创业走弯路。
陪同采访的胡良品现场表示,将把大坡村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业园作为重点支持对象,并现场指示对创业农民工,贷款手续再简化、贷款期限再放长、贷款利率再调低和额度再放宽,这让娄方成们感到温暖。
为此,建议地方政府在农民工返乡创业方面多作些专题调研,提前预测并做好返乡创业农民工创业服务,包括土地使用政策、税收政策,尤其是金融支持,及时引导多家银行多多开发一些支持农民工创业的金融产品,而不仅仅是农村信用社一家。如此才能加快发展速度并做大规模。
【延伸阅读】
一份调查表明,直接影响农民工返乡创业或创业成功率的主要原因是人才、资金和服务,为此此项调查提出如下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对策建议:(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政策保障;(二)加强职业技术培训,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技能保障;(三)加大宣传工作力度,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舆论保障;(四)保障政策连续性和公平性,激励创业积极性;(五)构建农民工返乡创业服务机构,确保创业成功率;(六)创新金融服务,解决创业资金;(七)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向小城镇集聚;(八)实施积极的人才扶持政策。
第三篇:我国结构性失业原因与对策研究
我国结构性失业原因与对策研究
一、结构性失业的表现
西方经济学家很早就开始了对结构性失业的研究。美国经济学家汉森(Hansen ,1947)在《经济政策与充分就业》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结构性失业‛的概念。他认为 ,在一个动态的市场经济中 ,季节性的、过渡性的和技术上的失业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把因技术进步、经济结构的调整使一部分人处于劳动力市场中待业的现象称之为失业 ,那就只能叫做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表现为劳动力市场上所需要的技能与劳动者实际供给的技能之间出现的不匹配。由于经济结构、体制、增长方式等的变动,使劳动力在技能、经验、工种、知识、年龄、性别、主观意愿、地区等方面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一致而失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经济结构变动的过程 ,这种变动要求市场通过洗牌重新进行劳动力资源的配臵 ,以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化。在配臵过程中 ,大量素质较低、技能老化的劳动者难以适应市场的要求 ,无法进入新的产业部门而失业。同时 ,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 ,使适合该产业发展需求的劳动力出现暂时性短缺 ,从而造成了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最主要的特征是 :(1)求职者的劳动技能、受教育程度和年龄等与劳动力需求方的要求不相符;(2)求职者对薪酬、福利待遇、职业、工作环境和地点等的要求与劳动力需求方提供的条件不相符。
究其实质 ,劳动力就业中的结构性问题实际上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后 ,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与产业发展的要求不相一致 ,即劳动力的供给状况与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要求不相匹配。
与发达国家一样 ,我国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造成的职位空缺与失业并存的问题长期存在。具体表现在:(1)劳动力人口技能素质偏低 ,参与市场就业竞争能力较弱。全国约 217亿城镇就业人口中 ,有技能的仅占 3219%。接受教育和职业培训较少的低技能、无技能人员 ,特别是从农村向城市大量转移的劳动力 ,寻找工作较为困难。(2)现有劳动力素质结构无法满足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促使第一产业、传统产业逐渐衰退 ,对劳动力需求减少 ,而新兴产业层出不穷 ,需要大量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但现有的劳动力素质结构包括工种、技能、技术、知识、经验等在短期内都无法快速调整 ,难以满足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计划经济时期 ,产业结构分布不合理问题突出 ,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部分行业过度竞争、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等影响依然存在。现阶段 ,在产业结构大调整时期 ,从传统产业中分流出来的劳动力 ,特别是 40岁以上的原国有企业员工 ,由于知识技能和就业观念老化 ,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上缺乏竞争优势 ,成为结构性失业的主体。(3)教育体制落后、教育结构不合理使 ‚学非所用‛矛盾突出。目前我国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缓慢 ,劳动者的素质不能与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同步提高。高等教育专业设臵不合理 ,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陈旧或单一 ,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脱节。如一些高校专业结构调整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变化 ,形成人才数量、学历结构、专业设臵三个方面的供需差异 ,许多大学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压力和窘况。(4)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客观上要求劳动者的知识结构、知识、能力同步调整。但目前大量劳动力的知识结构和水平难以及时适应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的变化,一些大城市既存在为数众多的失业人口,也出现中高级技术工人极其短缺的状况。(5)市场体制不完善,尚未建立合理流动的劳动力市场。由于没有形成统一的、能够自由流动的、由市场决定价格的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不能完全自由、顺畅地流动 ,导致出现严重的失业与岗位空缺同时并存的结构性悖论。(6)缺乏正确的劳动观念,就业期望值过高。一部分员工下岗后 ,竞争意识淡薄 ,即使无工作可做也不愿去非公有经济单位就业;部分下岗职工自身技能单一,接受再培训的能力有限,但又拒绝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较低的脏累工作,处于失业状态;一些应届大学生在择业时期望超高于所能得到的就业岗位,宁可失业也不愿意降低‚身份‛,造成许多大城市就业供给远大于需求,而大部分偏远的、经济落后地区和若干小城镇,高学历人才却异常紧缺。
二、结构性失业的原因
(一)结构性失业的一般性原因
1、产业结构失衡导致就业比例失调。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6年统计数据显示,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约为15 %、50 %和34 % ,呈现出第一产业相对减少而第二、第三产业相对增加的趋势。与此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有关部门最近对我国10所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调查发现,北京、重庆、武汉等城市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占总需求的80 %以上,天津、西安、成都、西宁等城市也在50 %以上,同时也显示第三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为农业的数倍。而目前我国农业从业人员占劳动人口的一半,第三产业为2715 % ,工业仅占2215 %。这种就业比例显然与经济结构的状况相去甚远,由于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多集中于城镇,劳动人员的分配比例严重失调,结构性失业状况突出。
2、科技进步加速知识老化。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调查显示,1970年代,知识以20年增长一倍的速度积累,而到1990年代则为10年,现如今已不足5年。知识呈几何几率增长,知识半衰期又日益缩短,职业教育只有5年,职业培训更缩短至315年,至于如数理统计、计算机技术则仅有1年。可见,越是有就业岗位需求的专门知识,其折旧率越高。愈来愈快的知识折旧,使劳动者的知识结构面临愈来愈严峻的挑战。
3、现代企业人员结构变化使低技能工人数量减少。现代企业中对作为工程师与熟练工人之间桥梁的技术员的需求大量增加。据国外有关资料表明,普通工厂中工程师的数量占4 % ,技术人员占14 % ,熟练工人占68 % ,非熟练工人占14 % ,而现代企业中工程师的比例仍为4 % ,熟练工人减至38 % ,非熟练工人为0 ,技术人员则扩大到58 % ,达到普通工厂同类人员的4倍。这一发展趋势使技工和非熟练工人濒临失业的境地。
(二)结构性失业的具体原因
1、劳动力人口整体素质较低,难以满足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要求。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进步对劳动力的以初中及以下为主,占总劳动力的85 %;从技能培训情况看,广东85 %左右的农村劳动力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由此不难解释,相当部分急需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成为结构性失业的主体。44素质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我国的整体劳动力素质较低 ,高达 82 %的人口仅有初中及以下教育水平。此外 ,城乡劳动力人口素质整体差异过大 ,特别是待转移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与用工企业的要求不相符。
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当年 ,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口 15~64岁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 7133年 ,农村具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比例只有 8146 %,比城市整整低了 35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比例尚不足 1%,比城市低 13个百分点。
目前 ,城市人力资本积累基本上处于中等和高等教育阶段 ,而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尚处于普及初中和小学教育阶段。以广东为例 ,从文化程度看 ,该地区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
2、缺乏合理的教育培训体系 ,不能适应迅速更新的市场要求。主要表现在 :(1)劳动力人口普遍重视学历教育 ,轻视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2)相当部分高校毕业生未能顺应新形势及时调整就业预期。虽然近10年高校连年扩招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但不少高校毕业生未能顺应这种大众化的趋势 ,在就业选择中宁愿等待 ,也要到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3)职业教育呈学历化发展的趋势。多年来 ,有关部门一直强调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技术学院在我国也确实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不少职业技术院校并未真正按照对学生重点进行职业技术培养的要求来办学 ,在课程安排和专业设臵等方面与普通高等教育趋同化 ,结果是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市场的要求难以适应。
3、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 ,就业渠道不畅。近年来 ,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为保证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的传递通畅 ,做了大量的工作 ,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建立了众多的职业中介机构。但是 ,在现有的信息传递渠道下 ,还是难以做到迅速、全面、准确地将劳动力供求信息传递给供求双方。一方面 ,广大农村劳动力对用工信息的获取相当程度上仍主要是通过老乡、亲戚和朋友;另一方面 ,绝大多数劳动力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劳动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和技能的判断还存在相当大的主观性和盲目性 ,使得不少人虽然有求学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愿望 ,却不知该学什么。
三、解决结构性失业的建议
国际社会解决劳动力结构性失业问题的对策一般有两种 :一是调整收入政策;二是调整人力政策 ,重点在后者。进入 21世纪 ,发达国家针对结构性失业问题采取的人力政策已经由‚消极‛转向‚积极‛ ,即从以保障失业者的生活为目标转向以充分就业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为目标。具体措施主要有教育与培训、人力资源计划、促进劳动力合理迁移、就业市场信息的收集与传播、反歧视政策等。
我国的结构性失业既有与其他国家相似的原因 ,如技术进步、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又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的特殊历史背景以及特殊的政策限制因素 ,如在现有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下 ,劳动力市场分割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因此 ,我国结构性失业的缓解难以在短期内得到彻底解决 ,既需要进行相关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 ,也需要经济层面的产业结构调整、制度层面的教育体制改革、户籍改革、福利制度调整以及社会文化层面的就业观念转变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采取有效措施 ,大力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的关键是依靠劳动者素质、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的提高。随着新兴产业、新型传统产业的发展 ,社会对技术工人 ,尤其是掌握多门技术 ,既有较高理论素养又有较复杂操作能力的高级技工需求呈长期稳定甚至快速增长的态势。如‚十一五‛期间,广东劳动力市场中级工缺口约180万人,而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缺口则超过200万人,与‚十五‛期间的用人需求形成巨大反差。(1)提高在岗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素质,实施企业职工岗位培训工程。充分发挥企业在实施职工教育与培训中的作用,鼓励高校、职业学校和各类培训机构主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开设适合企业需求的实用课程,广泛开展在职职工岗位技能培训。(2)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素质,扎实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以土地流转农民、转产渔民、下山或开发移民中的中青年农民为重点,开展转岗就业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通过培训能够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3)积极开展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工程。采用多种形式对外来务工人员开展就业指导和培训。
(二)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不同形式的职业培训,重点推行职业教育和创业教育
对第二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农民工、失业人员等不同群体,应结合不同需求,选择不同内容,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流转培训和各类从业人员在岗培训以及继续教育等不同形式的培训。(1)针对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重点组织开展在岗科技培训和继续教育,以提高其科学素质,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要求。(2)针对失业人员,重点加强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帮助其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其再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尽快实现再就业。在失业人员的培训中,应突出职业指导,帮助他们科学地分析就业形势,更新就业观念,树立自主就业意识;为他们提供职业需求信息和介绍求职方法,指导他们科学合理地制定个人再就业计划和措施;组织职业技能培训,着力开展适应性职业技能培训,使失业人员较快地提高再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进行创业培训,使准备自谋职业特别是有创办小企业意向的失业人员熟悉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了解开业或创办企业必备的知识、程序和经营管理方法,指导他们制定科学、切实可行的创业方案,提高创业成功率。(3)《劳动法》规定:‚从事技术工种的城镇劳动人口,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职业教育法》提出,‚国家实行城镇劳动人口在就业前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 ,‚积极推行劳动预备制度 ,坚持实行‘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制度。‛因此 ,针对准备就业的青年城镇劳动人口 ,应大力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 ,使其在就业前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 ,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 ,具备适应工作的能力 ,成为随时可上岗的劳动后备军。(4)针对农民工特别是土地流转亚失地群体 ,应围绕城镇化进程的要求 ,重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 ,提高其职业技能水平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投入 ,同时注意培训的通用性与适用性 ,特别是注意同用工企业合作 ,提升培训后的就业率 ,增强职业技术培训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
(三)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针对当前大学生严重的结构性失业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高校在连年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必须注意搞好市场调研,科学预测未来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合理安排招生的专业结构 ,力求做到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和层次设臵、人才供给与经济产业发展的结构和层次以及需求相匹配。(2)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帮助高校毕业生制定恰当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确定合理的就业预期。(3)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模式 ,强化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4)做好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指导工作。在大学生的创业培训中 ,首先着力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提高他们的创业技能 ,可以在毕业班中开设创业教育的相关选修课程 ,诸如创业知识讲座、创业案例分析等 ,丰富其创业知识 ,拓展其社会眼界 ,为毕业创业打下理论基础。同时 ,鼓励学有余力的大学生在读期间多参加社会实践或兼职或假期打工 ,增加与社会和今后的职业接触面。(5)改变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资料显示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在大中城市就业者占总数的 8018%,在县镇和农村就业者仅占 1912%,大多数来自农村的毕业生 ,也不愿意回到农村或基层单位就业。因此 ,大学毕业生应有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艰苦奋斗 ,为广大农民服务的决心与态度。要鼓励大学生勇于创业 ,大胆创业。创业的同时创造一定数量的工作岗位 ,从而带动就业。
(四)进一步完善地区劳务合作机制 ,疏通劳动力市场信息传递渠道
(1)进一步完善跨省和省内跨地区的劳务合作机制 ,同时 ,在劳动力需求较多地区与需要转移的劳动力较丰富的地区之间建立起全方位的合作 ,在职业中介机构与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之间建立起全面的合作关系。(2)通过健全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来增强劳动力市场运作的有效性。对此 ,国家应当建立起职业信息、职业培训、职业介绍一体化的服务体系。通过规范化的职业介绍机构、就业办公室等开展信息、培训、咨询和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安臵指导等系列化服务。增加资金投入 ,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 ,加快推进区域内、区域间乃至全国性统一信息网络建设 ,包括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职业培训网络和职业介绍网络。为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提供迅速、准确、权威、完善的信息服务 ,充分发挥现代通讯工具和手段传递信息的作用 ,降低在劳动力市场寻找职业的成本。在完善劳动力市场中介机构的服务功能上 ,政府应该投入必要的资金建立跨地区、跨行业的全国性信息网络。就业服务机构在职业介绍、就业指导、就业培训、法律服务、社会保险、劳动保护等服务工作上 ,跟上市场机制转换和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 ,有效地收集并分析、整理劳动力市场的信息 ,指导和引导劳动力的流动 ,为国家的劳动政策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五)规范各级劳动力市场 ,加强对劳动力需求变动的预期研究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 ,对劳动力需求变动的预期研究都有重要意义。(1)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台 ,建立了权威的官方网站 ,为就业群体提供就业信息。如 ‚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人事部人才市场公共信息网‛和‚中国企业人才网‛ ,有利于实现就业信息的及时与对称。但是 ,由于受到劳动者自身条件的限制 ,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3)进一步克服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促进劳动力市场的统一 ,促进劳动力跨产业、跨地域的流动 ,适当放宽对不发达地区的就业政策 ,实施一定程度的倾斜 ,尽快解决我国当前的结构性失业问题。
失业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各国政府无不认真对待。而因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 ,进而导致全球性经济下行而出现的大面积失业狂潮 ,较战后任何时候都来得更猛。正是这种原因 ,加之国内某些政策制定上的偏颇失误和长期以来经济结构上的相对失衡 ,使得我国政府当前必须面对的结构性失业问题比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任何时候几乎都更加严峻。
在危机和考验面前 ,信心和方法都十分重要。只要始终充满信心 ,政策选择运用得当 ,扩大内需、促进发展、扶持民生、确保就业的目标必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 [1]保罗•萨缪尔森 ,威廉•诺德豪斯 1经济学 [M]1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1 [2]汉森• A•H1经济政策与充分就业 [M]1上海 :上海人民出
[5]程连升 1中国反失业政策研究(1950-2000)[M]1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1 [6]顾建平1中国的失业与就业变动研究 [M]1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1 [7]周其仁 1体制转型、结构变化和城市就业 [J ]1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 1997 ,(3)1 [8]张允建 1转型国家就业问题的解决途径及其启示 [J ]1科学前沿 ,2007 ,(5)1 [9]孙 强 1中国失业治理机制模型的构建 [J ]1统计与决策 ,2008 ,(23)1 孙 强 : 我国结构性失业原因与对策研究及时[4 ]乔 榛[3]张烈军学报,19971 版社 ,19591 工资制度 ,使工资水平能够反映劳动力的供求状况。(2)完善多层次、多形式的劳动力中介组织 ,提高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信息的流动与利用 ,其中关键是建立信息快速、准确、1中国失业引论 [M]1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的中介组织。近几年来 ,政府有关部门依托网络信息化平社 ,20031 1西方失业理论及其借鉴意义[J ]1武汉教育学院
第四篇:当前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
当前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 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引起的失业。”此时,劳动力的变化不能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动,有效社会岗位结构、与社会有效就业和求业人口的专业结构发生错位,同时劳动者的现实水平与社会对其知识、技能、经验、素质的要求不相适应,使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人才供需“双缺口”的矛盾局面。当前,我国大学生结构性失业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专业结构性失业、层次结构性失业、区域性结构失业和观念结构性失业,其主要原因是:
1、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滞后于职业岗位的变化导致专业结性失业
专业结构性失业主要指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滞后于职业岗位的变化,使得培养的人才职业技能不能适应新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某些专业的大学生供大于求,而另一些行业对大学生的需求大于供给。从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总体状况来看,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滞后于职业岗位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于市场变化,导致了人才市场上的结构性过剩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胡瑞文研究员认为,在新的形势下,有必要对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做出重大调整,本科毕业生的培养目标应该调整为中级人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相应地大专、高职毕业生的培养目标应调整为初级人才(以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技术操作工人为主)。目前我国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非常注重理论的教学,对于学科的基本原理、理论讲述很透彻,但是对于专业实验课程很少涉及。因此,本专科生应适当调整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时间的比例,加强实践教学、现场教学。特别应加强工科类、商科类、农科类大学生的技能训练,以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需要
另一方面,全国人才供求形势和岗位需求都发生了变化。前几年在人才市场热门专业和低办学成本的双重驱动下,许多高校不顾自身条件,盲目争上社会热门专业,造成部分学科专业规模严重失控的状况,其中管理学类、经济类、计算机与电气信息类、外语类、艺术类和新闻传播学类六大专业的表现尤为明显,这些学科规模发展过快,远远超出了人才市场的吸纳能力,是造成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主要原因,需要在今后几年适度调减招生规模。与此同时,国家工业发展急需的地矿类、能源动力类、机械类、轻纺食品类、化工与制药类等这几年招生规模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在高等教育总规模中的比例有所下降。而这些学科的毕业生需求却比较大,近几年就业率也相对较高,许多小企业和县镇两级的工业企业都招不到大学毕业生,市场空间很大,应该适度扩大招生规模。
2、高等教育培养模式趋同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导致层次结构性失业
层次结构性失业主要指高等教育培养模式趋同,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在工作岗位有限的情况下,造成高层次人才对低层次的职位排挤,导致学历层次越低,失业率越高。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都处在快速发展阶段,然而经济和社会教育不协调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层次、科类结构与经济产业结构的错位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岗位闲置”与“劳动力闲置”的畸形现象日趋严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出现层次结构性失衡。从总体情况看,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供需持平,专科、高职毕业生明显供大于求,出现层次结构性失衡。目前,专科、高职毕业生出现的过剩态势,问题不在于专科生不为社会所需,而在于我们培养出的专科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操作技能不强,特色不鲜明,在人才市场上的不可替代性差,没有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加之我国社会正处转型时期,新兴产业没有发展起来,传统产业处于“减员增效”的调整之中,社会对人才需求增长缓慢,而本科、研究生的供给又正随高校大幅度扩招急剧增加,就出现了很多用人单位,非本科以上学历不用的现象,使得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④。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研究生供不应求的现象不是要求我们盲目发展研究生教育,任何学历层次的教育都必须培养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从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本质要求上来发展教育,才能真正生产出能立足于就业市场的优势人才。
另一方面,出现学科专业结构失衡。要使学科专业结构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各高校就必须依据各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对未来人才需求有一定的预测,并针对性地设置专业,传授学生就业急需的基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然而,很多高校却跟随大众化教育之风,盲目扩大教育规模,以当下的就业热点设置专业、以师资特点决定专业、不参考全国高校专业设置的总体形势,结果造成急需型人才变过饱和人才、热门专业变冷门专业以及各专业毕业生空有其表不具其能,不能胜任该专业相应的社会岗位。如有的高校盲目设置有发展潜力的生物技术专业吸引考生,却由于自身师资配备的原因,不得不把该专业当生物科学专业培养,而最终高校在顺利“招进来”之后却无法成功“送出去”,进而造成毕业生就业率下降。另外,一些学科内部的专业就业也呈显不平衡现象,同样以教育部有关部门公布的2004年至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部分专业的就业情况为例,历史学专业就业率在85%以上,而同一学科范围内的民族学专业就业率却只能在50%-70%之间徘徊;同属经济学科的金融工程就业率高于85%,而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专业却只有75%-80%的就业率。
3、劳动力过剩与市场需求之间不匹配导致区域结构性失业
区域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尽管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人才过剩,毕业生还拼命往大城市里挤,小城市、内陆地区和西部地区,尤其是边远地区和基层单位人才相对短缺,结果形成了欠发达地区人才紧缺,发达地区人才过剩的局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招生规模的扩大造成高校毕业生剧增。2006年5月19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明确指出:“要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我国高校就此告别“扩招时代”,而短短7年的扩招已经使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迅速增长到546.1万人,在此期间,高校数量的迅速增加也是确保招生规模连年扩张的重要因素,而这些新兴学校在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就业服务指导等方面的年轻不成熟则在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方面埋下了隐患,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前景。
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就业岗位的迅速增长。近几年我国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取得可喜进展,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带动下,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达到1100万个劳动力市场景气度小幅回升。然而,受第三次生育高峰(1983—1992年)影响,2001—2010年期间劳动力资源的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约达1500万人,而城镇需要就业的人数年均维持在2400万人以上,在现有经济结构下,以每年提供1100万个就业岗位计算,就业岗位缺口仍在1300万人左右,劳动力供需矛盾十分尖锐
4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于就业市场的变化导致观念结构性失业/ 观念结构性失业是指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正确,普遍存在对工资期望值过高,希望在相对稳定的国家机关、各类事业单位和收入相对较好的三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就业,由于对岗位的期望值脱离实际而造成的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企业人才相对过剩的结构性失业。大学生就业观念与社会就业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就可以推进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不适合的则会加重大学生就业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就业观念应该随着就业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就业观念应该具有时间性和变化性。就业观念滞后于就业市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就业观念固执不转变。受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很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还停留在传统水平,部分毕业生甚至没有形成独立完善的就业观念,就业依赖性、就业随意性还很严重。一部分学生盯着“金饭碗”、“银饭碗”不眨眼,非国企不“嫁”,非外企不“娶”,认为非国有企业既无高薪又不稳定,却将以公务员为代表的党政机关作为首选,却不从自身工作能力和大学生就业的总体形势思考,会使就业意愿和就业现实的矛盾更加突出。新就业观念。一些毕业生根据往年就业信息,枉下结论,认为自己的专业是仍然是自己入学时的专业还是就业热门,盲目抬高身价,结果却因为专业就业趋近饱和而无人问津
另一方面,就业观念更新不及时。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往往都是在就业前夕才开始关注就业市场的信息,而面对众说纷纭的就业信息,一般大学生又很难辨别真伪,因此不能及时根据就业市场的特点更
第五篇:大学生失业的原因
大学生失业 中国之痛
【摘要】 中国社会燃眉的问题是失业问题,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失业是社会问题,影响社会安稳和发展。本文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和成因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 大学生 失业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31万人;2011年高校毕业人数达660万,2012年时680万,2013年逼近700万,2014年将首次突破700万。曾几何时,大学生这一生活在象牙塔上的特殊人群,一直是大家心目中向往的,而如今,随着国家产业布局的调整以及大学扩招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成为一道社会难题。
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大的原因,包括中国的低工资制度、低社会保障、低劳动者权力保障、低实质城市化、低经济自由度和法制发展不足、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政府干预过多、垄断等诸多因素。因为这些因素,或降低内需,或降低就业岗位创造,都直接或间接的危害到大学生就业。
“知识改变命运”这是一句不知激励了我们多少代人的口号,然而面对大学生就业日益严峻的困境,我们表现出的更多的是无奈,甚至有人发出这样的声音:大学生就业可以到西部去,可以做屠宰工,可以去扫厕所,可以做家庭保姆。对于今天多元化的中国来讲,有这种论调发出似乎一点都不奇怪。但如果知识不能改变命运真正成为中国的一种社会现实,那的确是中国之痛。毕竟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相对于总的人口比例,大学生的数量还非常少,相对于整个社会发展对于技术动力和精神动力的需求还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发出大学生应该调整自己心态、接受一般工作这样一种不正常的高调,肯定是一个国家的悲剧。大学生失业,到底是谁的错?
从学生自身来讲,内因是决定因素,学生失业当然从自己先找原因。现代学生的价值观沦落是导致学生素质下降的主因之一。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盲目崇拜享乐主义,导致学生主观能动性较差,缺乏对自身能力的培养,进而导致缺乏应有的竞争力。在市场经济竞争加剧的今天,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自然有被淘汰的危险了。
从高校的角度看,作为生产商品的工厂,高校当然是直接责任人!现在在高校,不断扩大的生源与低劣的教学质量之间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近些年来,高校“扩招”不断,校园里大搞基础建设,座座高级教学楼、高级图书馆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与之相伴则是学校“升级”成风:中专升大专,大专升学院,学院升大学,大学争进211,211争取合并„„一路奔“大”而去。可是教学质量每旷日下,一个导师带几十个研究生的现象比比皆是,试问这样的现状如何能够保证教学质量?
从政府的角度看,学生的大量失业从另外一个角度也说明了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一个大学生从上幼儿园到上大学,少说也有16年以上,也就是说,如果这帮大学生失业的话,国家投资了16年之后将面临零收益的窘迫,这是对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国家产业经济的调整纵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结果,但是要以国计民生为优先考虑要素。如果老百姓没有饭吃,国家再强也是虚胖,很难长久发展。大学生毕竟属于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他们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技术,而国家在调整产业布局的过程中,如果充分考虑以高科技产业、知识型产业作为优先发展产业的话,不仅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而且对提高国家竞争力有极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