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并存问题的研究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并存问题的研究
摘要:中国大学自1999年扩招以来,大学录取率不断攀升,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大学教育以基本从“精英型”教育转为为“大众化”教育,扩招带来了就业难的问题,也带来了很多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伴随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的同时,沿海制造业发达的城市也出现了用工荒的问题。自2004年以来,节后用工荒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沿海许多企业的正常运转。
(一)大学扩招的问题
自1999年以来,中国大学开始扩大高校招生规模,以下是2000年以后各年毕业生人数:
200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07万人;
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15万人; 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45万人; 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212万人; 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280万人; 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338万人; 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13万人;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95万人;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559万人; 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11万人;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31万人; 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58万人。
根据国家2009年统计的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超7000万,累计到2011年7月,中国历年已毕业大学生总人数预计达到8400万,占中国人口的7.4%,再过几年大学生将完全“平民化”。
2010年,中国高校录取率总体上超过70%。此外,据记者了解,在全国其他多个省市,今年高考录取率也创出新高。今年北京市高考录取率超过了80%,其中本科录取率首次超过50%,高达54.9%,比去年提高了5.6个百分点。上海今年高考录取率超过85%,较去年再升一个多百分点。此外,浙江为83.8%,山东突破80%,重庆达78.55%,广东超78%,云南超过70%,安徽也达到了创历史的67.3%。
(二)沿海企业用工荒的问题
自2004年以来,沿海地区企业用工荒的问题层出不穷,用工荒的问题登上各类媒体节后头版。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90年代以后,第一代农民工进城打工,他们吃苦耐劳,中国的制造业凭借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创造了中国“世界工厂”的超级生产规模,铸就了中国经济的腾飞。
进入2010年后,85后、90后登上时代的舞台,他们基本上是纯独生的一代,没有吃苦的习惯,其中很大一部分通过大学扩招基本上已不太可能回头成为农民工,剩下的一部分由于家庭的呵护和所处时代形成的性格特点,大多宁可在家游荡也不愿进入制造型企业。另外,随着中国商业服务业的高速发展,不少“农民工”二代选择了环境相对宽松的商业服务行业。
加上近几年中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大量沿海企业的内迁策略,形成了中西部与沿海争夺劳动力的局面,客观上加剧了用工荒的程度。
(三)大学生就业难与经济产业结构的关系 中国能成为“世界工厂”,客观上也反映了中国企业的主流结构——劳动密集型。中国的社会形态和历史原因,造成了中国高端技术产业和金融服务产业的相对落后。
中国教育体制的失败,又决定了中国的科研人才素质总体不高,缺乏创新意识,反过来又制约高新尖产业的发展,这是社会悲哀。
而真正需要人才的企业是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只在少数环节需要少数的大学生。这个特点客观上加剧了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四)冰火两重山——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并存
现在,大学本科毕业生可能会为了2000元工资的一份工作挤破头,与此同时是一些生产制造企业开出3000元的工资却招不到农民工,真是冰火两重山。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归纳下来有以下几点:
1.大学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加剧了就业的难度;
2.扩招带来的教育质量下滑,专业与企业实际要求不匹配,培养了大批不符合企业要求的半成品和废品;
3.中国的劳动密集型经济产业结构决定了对大学生的需求量有一定的限制; 4.受中国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学学到了知识,也学会了虚荣,很多大学生还自视为“天子骄子”,放不下身段。
企业用工荒的问题归纳下来有以下几点:
1.沿海地区生活成本逐年升高,工资上涨相对缓慢,减少了农民工到沿海打工的欲望;
2.内地经济的发展、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内迁,沿海与内地工资差距的缩小,让许多原来在沿海打工的农民工有了新的就业途径;
3.农民工结构的转变,85后、90后独生“农二代”逐渐成为企业用工的主力,他们的观念已与第一代农民工大不相同,宁可进商业服务等环境宽松舒适行业或在家游荡也不愿到艰苦的生产制造型企业工作;
4.农一代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大学扩招导致升学率的提升、分流了很大一部分青年人群转向高等教育,以不大可能回转到产业工人岗位。
以上诸原因,造成了中国目前的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两难的局面。
(五)未来大学生的趋势分析
从目前中国的教育产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状况看,中国的大学招生录取率将会进一步扩大,大学教育将彻底“平民化”,也即大学只是多读了几年书而已,并不能把学历和身份、能力、待遇挂钩。未来的大学生也是普通劳动者,只是有一定知识的普通劳动者。大学生从事一切目前看似不应该是大学生该干的行业将越来越司空见惯,大学生农民、大学生屠夫、大学生商贩、大学生清洁工将成为正常现象,一切光环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失。
(六)未来中国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问题近二十年来,我们亲历了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近十年来出现了“国进民退”,中国的现状和危机,很多方面是政治和经济体制造成的,这里就不分析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问题了。
根据目前的情况看,国际市场形势的变化,导致欧美国家都中国出口的抵制;国内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原材料成本提高、用工成本上升,加上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压力,中国以出口为经济增长支撑的模式将越来越难维持经济的增长,这也是国家为什么反复提倡并践行“扩大内需、鼓励消费”的原因。
中国未来经济转型的方向预测:
1.沿海地区将被迫首先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因为不升级面临的将是倒闭;
2.劳动密集型企业将向内地和包括印度在内的东南亚诸国、非洲等国家转移,以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维持企业的利润;
3.中国将由外向型经济逐步向内向型经济转变,生产制造型企业将依托资源优势、用工优势、物流优势在内地蓬勃发展。
4.出口市场的除欧美外,也将开拓其他市场,同时竞争将会逐步加剧。
中国的经济在未来20年仍然是世界上最有机会的市场,未来的经济走向必将是全面的、纵深的发展。
作者简介:程凡,男,汉族,大学本科学历。市场营销与运营类职业经理人,先后担任江浙沪地区多家大型企业销售经理、办事处经理、分公司经理、运营总监等职务。多年致力于现代企业管理实战与理论研究,尤其专注于建材行业与服装行业门店连锁管理系统研究。曾协助多家公司筹建分公司、办事处,并进行后期招商拓展与运营管理,对市场战略规划、市场整顿、团队建设、员工激励、业绩提升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第二篇:浅谈“大学生就业难”与“用工荒”
浅谈“大学生就业难”与“用工荒”
用工荒PK就业难 “大学生赚不过农民
工”?
前言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近几年来全国“两会”以及社会各界的热议话题。对近几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表明,“供需失衡、同专业人才过剩、薪酬低”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鲜明特点。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连年增长,大学生就业形势还在继续恶化。人保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大学生就业难”已俨然成为一个影响国民教育和经济两大领域的社会问题。
在大学生劳动力大量剩余的同时,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却出现了“用工荒”。“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看似矛盾,却同时在中国存在着。本文将从原因、对策等方面全面分析这一现象。
原因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大学生的基数成倍增加,从06开始,大学生就业达到扩招后的高峰,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量和实际毕业人数严重失衡,求职竞争空前激烈。而另一方面,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却有所减弱。各级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减员增效,国有单位这些传统的就业领域对毕业生的需求没有明显增加,而且还相对萎缩。而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这个失衡的天平显然倾斜得更厉害了。此外就业的结构性也存在严重不足,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严峻形势无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次从大学生自身来说,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中,由于部分专业、课程设计脱离了社会的实际需求,使部分专业的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成为空白,失去竞争优势,甚至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另外很多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忽视了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有知识储备而不会灵活运用已成为大学生的普遍现象。而企业所需要的是能直接给企业带来效益的有经验的人才,只会纸上谈兵的大学生自然不能受到青睐。
而在企业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企业间的竞争加剧,加之大学生的大量剩余,使得企业对人才的选用更加挑剔。一般企业都已停止招纳新手,而选择综合素质好、专业对口的人才。尽管如此,面向大学生的岗位还是能迅速饱和,运气和实力不够的人只能被关在门外。而在大学生“不屑”触及的低端产业,包括电器制造、机械加工、服装制鞋等低端制造业,尤其是需要熟练技工的岗位,却因此出现了大量的岗位空缺,这就是“用工荒”的真正原因。大学生和农民工都不具备这些岗位所需要的技术,而拥有这些技术的技工却随着大学生的增加而逐渐减少,成为稀缺资源。由次可见,“大学生就业难”和“用工荒”并不是矛盾的存在,而是相互助长、共同恶化的关系。
劳动力市场的整体趋势是供大于求,就业难势必仍将长期存在,而“用工荒”是暂时的,但是以目前的形势来看,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其后果仍是不可预计的。
对策
针对“大学生就业难”和“用工荒”的产生原因,当务之急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在这点上,政府应对此有所作为。一方面应该把经济中心调整到科技创新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使企业能吸纳更多高校人才,从而从根本上改善并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而另一方面应该保持传统制造业的优势,注重培养民工技能和素质,在解决“用工荒”的同时,形成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链。高等院校方面,在合理确定招生规模的同时,也应该考虑改革教育体制。应当结合实际社会需求,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并根据专业和方向,有目的给予学生实习机会,帮助积累工作经验。同时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工作,并鼓励学生到企业以外的地方发展,拓宽其就业道路。个人方面,作为大学生首先在在校期间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再就业困难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继续深造,更大程度的提高自己的能力,所面对的就业机会也会更多。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不要盲目投入热门行业。高新产业并不是就业的唯一出路,技术工人也并不是什么“低等”的职业,应结合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同时应降低就业的期望值,要有“低起点,高目标”的觉悟。此外,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大学生应该考虑并勇于自主创业。全国多个省市都已实施针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大学生应当充分利用这些政策,在充分做好市场调研的基础下,选择合适的行业,以勇于创新、乐于拼搏、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开创自己的事业。这不仅能很好的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同时还能为社会劳动力的供求平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而企业方面,应该摒弃学历的偏见,降低招人的门槛,启用真正适合岗位的人才,实现劳动力价值的最大化,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对于能力和经验不足的员工,应当组织培训,提高员工素质,从而弥补“用工荒”所造成的空缺。
总结
从目前中国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来看,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社会对“用工荒”问题也因此需要一些时间去消化。根据上文的分析和探讨,“大学生就业难”和“用工荒”的原因有多方面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它们是社会性问题,需要政府、高校、个人、企业乃至家庭等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才能克服,这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所必需的。
第三篇:浅析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
浅析企业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 09市销 林钻 09110214115 摘要:随着实体经济的复苏,企业“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表现得尤为明显,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对企业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并从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解决对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用工荒;就业难;结构性就业矛盾问题;提出对策
引言:企业用工荒,是劳动密集型发展中国家的必经阶段,更是中国经济社会大变革的一个缩影。为此本人通过实地采访宁波某劳动密集型企业,通过企业方面的调查了解到了一些相关问题,及本人的一些建议。
调查分析:调查的对象为某塑化厂,招聘对象主要有三类,一类是与塑化有关的技术型人才,一类是企业管理类及财务类人才,一类是车间的普通工人。在采访该工厂负责人的时候,他向我表示最近确实招工有困难,首先是车间的普通工人,对于这类工人企业对他们的学历要求不高,主要以外省的务工人员为主只要他们肯吃苦耐劳并且接受工厂的薪资,基本都会录用。但是现在的这类工人也不好找,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外来务工人员,往往对工厂的薪资要求较高,对工作环境及工作时间也有较高要求,而这些对于他们这家企业来说很难达到他们的要求,工厂经常性会要求工人加班,虽然对于工人来说也可以选择不加,但如果不加班仅凭基本工资是不够的。负责人向我述说上次有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来这工作,但仅仅一个月就不干了,原因第一工作太辛苦,第二环境太差,车间里充满了刺鼻的塑料味,第三工作枯燥而无技术含量发展空间有限。这就是第一类人员的招聘难问题,也是对于他们这种生产类企业来说最大的招工问题。第二类是管理型人才,一般的管理类职务他们的要求是本科以上学历,按理说这类员工应该是企业占据主动权,但事实上这类员工的招聘也并不容易,现在的应届毕业生都对薪资要求较高,并且他们当中大多数人都看不上这样的小企业,他们认为应该进入国企或者是外企在这种小企业是鲜有发展空间的,另外,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缺少工作经验,虽然理论知识强,但实践不足,刚入职场的他们很难为企业创造价值,这也是对于应届毕业生无法给予他们满意的薪资的原因。所以另一方面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产生了就业难的问题,因为大企业的岗位根本远远无法满足每年海量的应届毕业生。最后一类则是技术型工人,这类工人应该说是当前比较吃香的,对于他们这类生产类企业来说最需要的人才,所以往往企业对这类员工的待遇较高,属于有价无市。综合这家企业面临用工荒问题其实也是代表了广大制造类企业面临的问题,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
(一)劳动力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两者的信息不对称。千万适龄劳动力上大学被“白领化”,高校扩招给农村适龄孩子更多上学机会的同时,也间接“剥夺”了他们成为产业工人的可能性。据统计,大学扩招从上世纪末5%的毛入学率到2008年已达到23%,大学生毕业后不甘心做产业工人,纷纷扎堆“白领”阶层,导致“白领”严重供过于求。
(二)企业用人机制方面有些以廉价劳动力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由于生产成本攀高,利润不断缩水,薪酬待遇未能满足大学生的要求。其次中小企业职工福利、保障制度不完善,导致了部分中小企业招工难。
(三)教育制度方面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教育方向与劳动力需求方向严重脱节。主要在于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匹配,使得学生毕业后找不到相应岗位,而社会紧缺的各种高级技工却又是各大高校不屑于培养的。二是就业供给结构与现实就业需求相背离。普通工人所从事的低端岗位劳动量大且工作时间长,无法吸引大学生,而且新生代大学生的择业需求关注的层面更为多样,如开阔视野、增加经历、注重企业培训、晋升。
(四)大学生自身素质和就业观念方面目前,一些高校大学生自身素质欠缺,缺乏胜任力,学历文凭与实践经验脱节。
总结:就业难和用工荒同时出现,折射出一个共同的命题,即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同时也提醒我们必须转变“劳动力低成本优势”观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才能从根源上破解就业难和用工荒,实现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1]黄海涛.大学生就业中社会歧视现象的表现及危害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2]林益彬.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16)[3]戴前虎,刘南槐.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探寻[J].人民论坛,2010(8)
第四篇:用工荒和就业难的奇怪并存
用工荒和就业难的奇怪并存
一、引言:
“就业难”对于大家,尤其是大学生,早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招,大学生早已经不是当年的天之骄子,而逐渐成为一种大众教育;每年输送到职业市场的毕业生也是一年比一年多。人保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我们在媒体上也能不断看到关于毕业生找工作困难的报道,甚至在社会上,出现了毕业即是失业的说法。
与此同时,“用工荒”问题也开始凸显,在今年年初,我们发现各地报纸电视等媒体相继报道这样一条新闻:许多企业在火车站汽车站等地点搭建临时招工摊位,招录将要离开本地的外出务工人员,同时抢先招收外来的务工人员。事实上,企业选择在汽车站或火车站进行招聘工作,这是因为这些地方是本地外出务工人员离开前的最后一站,也是外来务工人员来到这座城市的第一站。企业必须在这里抢先招录到自己需要的员工。而这一切都是因为用工荒的出现。这一问题 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以珠三角为例,近段时间媒体报导,广东、东莞等珠三角城市劳动缺口达200万之巨。
这就是目前我国就业市场上出现的在一定意义上是矛盾的却又有其合理性的问题: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用工荒表明企业招不到人或者难招到适合岗位等人;而就业难表明劳动者难找到工作岗位,是人等岗位。简单地说,也就是一方面企业招不到人,另一方面人还找不到工作。
那么,究竟什么是产生这一“两难”问题的成因?
二、当前现状
(一)就业形势异常严峻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将有2400万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其中将有超过700万大学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数据显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比2008年增长52万;而据预测,2011年这一数字将达到峰值758万。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将成为政府与社会长期而艰臣的任务。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考虑到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层次和毕业生群体庞大的现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仍是所有就业群体中就业的难点。
(二)“用工荒”现象
用工荒指用工短缺现象。相对于持续多年的民工潮,用工荒的出现是多方原因造成的,其中既受世界经济形势影响,也和农民工待遇问题有很大关联。用工荒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新现象,一边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一边企业却招不到人。它暴露了中国以前之政策不合理之处,急需要调整。无论是坊间还是媒体,对各企业招工难一直用一个“荒”字来形容。实际上,用工荒彰显了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观念的变化,也证明在中国“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已成为历史。2009年开始中国内陆地区纷纷呈现出“用工荒”的苗头,连劳务输出大省四川也未能“幸免”,仅在重庆,就有百余个工业园出现“用工荒”。2009年7月份以来,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相继出现用工短缺。7月份的供求报告显示,企业总需求人数60.3万人,而同期的求职总人数却只有35.4万人,用工缺口达到25万人。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最新统计显示,到7月底,江苏省新增就业人数66.5万人,月均增长9.5万人,尤其7月份单月新增就业人数达到13.3万人,已基本恢复到去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数据显示,7月份上海实际净增就业人数约3.9万人,比6月份的1.8万人增长了一倍多。
按照国内企业招聘习惯,很多知名企业往往选择在每年的2-4月份进行大规模招聘。每年春节过后,都是服务行业最先开始招聘,特别是酒店、餐饮、娱乐行业用工需求最旺,不过却都会面临招工难的问题。
2013年全国31个省区的一份调查显示,51.7%的受访打工者年后不愿回原单位工作。84.4%的企业忧虑年后人员流动问题。其中35.1%的企业表示,有员工提出春节后将不再返回企业上班,人数还不少;49.3%的企业也遇到同样的情况,但人数不多;只有15.6%的企业没有收到员工这样的申请。
打工者年后不愿回原单位的原因依次为:工资太低、工作发展没前景、想换行、工作枯燥、和老板同事相处不和睦等。对此,专家认为,“用工荒”折射出制度短缺。新生代基层打工者特别注重公平公正的环境、自我价值的实现、未来发展的空间以及下一代发展的可能性。但是很多企业并未给基层打工者创造适合全面发展的环境,使得打工者看不到长远发展的希望。
三、原因分析
(一)国家:
1.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大幅度依赖廉价劳动力
新生代公民权利意识苏醒,无论是第二代农民工,还是80后、90后大学生,他们不愿低薪、不愿工作环境差,不愿当廉价劳动力。这种维权意识的苏醒和增强并没有错,但却和我国目前依然大幅度依赖廉价劳动力的产业结构形成冲突和矛盾。造成就业市场供需的不平衡和企业待遇低的深层次原因就是我国不健康的产业结构。当前我国产业结构情况是:以加工为特色的第二产业发达,而以服务为中心的第三产业仍很不健全。传统的第二产业的工厂化、大规模、流水线已经难以提供无论是对大学生还是农民工体面的工作环境和有良好生活保障的待遇;与此相对,第三产业除了旅店、餐饮、商业,也包括教育、政府、金融、保险,毫无疑问的,工作环境和社会评价都比较高。传统的第二产业正失去吸引力,而我国当前的第三产业又不足以吸纳足够多的劳动力,导致了就业市场供需的不平衡,是造成“就业难”与“用工荒“的深层原因。
而且,由于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单纯地提高企业待遇以希望解决“用工荒”问题,也是不可能的。由于吸纳农民工就业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处于产品链的最低层。这一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它的廉价劳动力。一个售价9.99美元的芭比娃娃,加工它的中国企业只得到了0.35美元;一双售价100美元的耐克鞋,中国企业只得到了5美元。这些都是大家熟知的事实。对于中小企业,把农民工的工资从800提到1000可能还可以承受,提高到1500可能就面临破产的危险,所以农民工的议价能力是有限的。
2.社会薪酬体系的不科学,工种间社会地位的不合理
目前我国社会工种薪酬体系并不完整,贫富差距日益扩大,高薪者的工资福利待遇更加优渥,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虽然也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经济财富、推动社会发展,但是他们的工资待遇迟迟不能提高,工作环境也十分恶劣。同时,他们也未获得而社会应给予其的尊重,他们的社会地位仍然比较低。部分毕业生自恃学历较优,歧视这类劳动者,不愿从事这类工作,从而造成了矛盾的出现。
3.对内搞不活,内需难增长,工作岗位也难增长
提高国内消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困难。我们的收入增长非常慢,老百姓的收入在国民收入比重还在下降,再谈增加消费有点天方夜谭。另一方面,保障体系不健全“房子、医疗、教育”三座大山压在老百姓的肩上,人们不敢花钱内需难拉动。
(二)企业:
1.企业待遇、福利保障太低
由于市场高速发展,企业需要支付更多的厂房租金,同时生产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生产成本大大增加,这就压低了员工的涨薪空间。而由于经济泡沫的出现,物价不断攀升,特别是房地产价格的恶劣上涨,劳动者在衣、食、住、行方面的支出也要大大增加,如果劳动者工资待遇的上涨跟不上企业工资的上涨幅度,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将严重下降,甚至无法满足自己的生活。目前,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不断扩大生产,他们要求更多的劳动者参加生产,这就使劳动者有了一定的选择余地。此时,如果企业仍然保持着低工资、低福利得话,那么企业必然招不到员工。
2.企业需求的人力资源,与市场所提供的在类型和级别上不相符
用工荒现象出现前企业需要的劳动者大多数是进行流水线制造,低学历、低技能的劳动者即可胜任,但是现在企业大多处在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型转变的过程中,企业需要更多具有专业技术技能的高层次劳动者来满足企业发展技术改造的内在要求。但是,满足这些要求的毕业生又因为觉得这些工作的社会地位较为低下而不愿意参加这样的工作。这两者之间的矛盾造成了部分企业找不到员工,部分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3.原料和用工成本关系高耗能企业逐渐向内陆转移
一方面内地城市发展起来了,缺工已不仅是珠三角、长三角,而是全国性的问题,现在连安徽这样以前的劳务输出地也都发展起来,开始出现缺工现象。另一方面企业仍然是以高耗能企业为主,因为原料和用工成本的关系,工厂不得不向内陆转移。
4.企业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企业间恶性竞争
外贸订单的价格战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亏本接单”的现象又重新抬头,在原材料成本价格不断上升的局面下,企业外贸订单的利润水平亮起“红灯”。更糟糕的是,低价竞争正在损害产品的质量,从而影响到中国制造在海外的形象。
(三)就业者:
就业观念落后甚至错误
有部分劳动者尤其是大学毕业生缺乏正确的职业定位和对自身清醒的认识,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他们太高估自己的能力,认为以自己多年的学习一定能够胜任看起来比较舒服的工作。殊不知,一些毕业生的知识、技能并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尤其是学生在学校只顾埋头学习,动手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比较差,而企业却希望新招人员能够在短期内迅速适应企业的业务,并能为企业创造一定价值。这也就是许多用人单位倾向于招收具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的原因,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与劳动力市场的脱节。
四、举措
(一)国家:
1.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如上所述,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造成两难问题的根本原因,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也就在于产业优化。产业优化主要面临两方面的转变:一是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支持。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提供的平均工资更高、工作环境也更好,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其对劳动力的容纳能力,是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二是改变当前第二产业处在产业链下游的位置,实现产业升级。这一点不是意味着放弃原有的产业,而是实现其向产业链高附加值的上游方向发展。实现产业升级的方式多种多样,推广自主品牌、做强做大是一条路子。当然,产业优化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2.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改善社会薪酬体系
政府应通过一系列政治手段,抑制物价上涨,尤其是房价。同时要努力缩小百姓贫富差距,让已经先富起来的带动未富的,提高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数,让劳动者真正的安居乐业。
3.提倡人文主义,增加劳动者保障
现在中国的一些中小企业仍然存在着压榨劳动者剩余价值的剥削赢利行为,拖欠农民工工资、节假日工作无加班费,无视农民工权益,使普通农民工生活难以保障,难在大城市找到容身之感。政府在这方面应起到引导作用,通过制定最低工资标准、监督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企业也提倡人本主义,提高薪酬、增加福利及就业保障,才是吸引农民工就业、缓解“用工荒”当下的解决途径。
4.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
政府应参与职业培训体系的质量保障和开发、课程设置、考试规则和核心教材认证、推动创新等,应针对不同的工种,制定统一的验收标准、财政补贴标准,引导职业培训以“质量”为主导。随着劳动力市场由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培训尤其应充分尊重农民工的自主权,以经济发展需要和农民工的需求为导向,实行订单、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这有利于提高低学历劳动者的知识水平、锻炼毕业生的技术技能,从而推动企业科学生产改造,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拉动经济发展。
(二)企业:
改善薪资福利待遇,进行人性化管理
我国的生产目前还处于廉价劳动力阶段,企业若想要转型升级,就必须吸纳更多的技术型人才,这就要求企业势必要对目前的低工资、差福利进行改变。只有比较好的待遇才能在招聘一开始就吸引住并留住大部分人才。企业管理者要改变旧观念,放弃中国的劳动力都天经地义是廉价劳动力,对待他们可以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老观念,在管理上真正体现出一种比较切实的人性化的做法,真正将工人当做人,特别是当成企业不可或缺的成员看待与对待,努力建立一种让企业与员工能够同甘共苦的企业文化,让员工有一种家的归属感。
(三)学校:
1.学校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培训,改正错误、落后的职业观念
工作不分贵贱,所有劳动者都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为社会做出贡献。没有底层劳动者为社会建设基础设施,其他工作甚至无法展开。同时,学生必须看清自身能力,找工作时不要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找工作不是找最好的,而是要找最适合自己的。
2.学校可与企业进一步合作
通过合作,让企业一定程度上参与讨论学校的教学和考试内容,让企业资深人力资源总监、职业规划师等经验人士参与学生的职业咨询、就业指导、面试技巧等方面的培训,同时,企业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四)就业者:
转变就业观,提高自身素质
对于我们大学生,如果打算就业,我们所能做到的更现实的途径是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素质,提前了解劳动力市场对求职者的要求,加强自身职业技能的培养,这一点应当是自主的过程。我不同意有些人所说的“学校和企业联合,联手培养用工单位需要的专业对口人才”。在我看来,大学之所以为大学,与一般的职业技校是有区别的,不应以企业需要培养人才,仍应当以理论研究作为主要方向。当然,学校就业处可以对打算就业的学生加以引导,对这些学生另外提供课余的培训等等方法却是可行的。另外,还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能思想大众化,把眼光放长远,不必非得呆在大城市。大城市就业空间小,生活压力大,相比之下,西部开发、小城市可能有着更大的发展机会。诺奖学家也推荐中国大学生多到小城市去,这些都是可以借鉴的,结合自身情况对自己正确分析,定下合理的就业期望。
五、小结
分析了用工荒和就业难同时存在的矛盾后,我们也应发现,在社会中,有一少部分恶劣媒体故意夸大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在社会大生产转型期间,这两种问题并存也是合理的,媒体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不必过分夸大和渲染用工荒和就业难的影响。否则,一些错误言论可能会误导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降低人才培养质量,对职业教育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农民工带来不正确的预期,产生不应有的误导。总的来说,我们还是要客观地看待用工荒与就业难两者间的关系。大学生“就业难”和农民工“用工荒”并存,真实地反映了宏观经济中的分配不公和产业结构不合理、泡沫严重等诸多严峻问题,而不是“用工荒是局部性、结构性用工短缺”的说法那么简单。这不是企业一涨工资就能解决的问题。即便企业咬牙上调工资也只是治标不治本,一旦有经济泡沫和通货膨胀,它们便会死灰复燃。根本的出路在于国家应该尽快消除造成“用工荒”和“就业难”的诱因。这样不仅能解决“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的局面,还能促进中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第五篇: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摘要 世界是一个很神奇的环境,当很多人还在为被解雇和失业所困扰时,许多企业却还在为着用工荒的大难题而焦头烂额,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值得玩味的话题,也值得我们去深思,去探究!
关键字:用工荒就业难大学生(正文:)
1、所谓用工荒,是指用工短缺现象。相对于持续多年的民工潮,用工荒的出现是多方原因造成的,其中既受世界经济形势影响,也和农民工待遇问题有很大关联。用工荒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新现象。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新现象,一边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一边却企业招不到人。它暴露了我国以前之政策不合理之处,急需要调整。
有业内人士指出,以常规思维来看,“民工荒”意味着劳动力供小于求,市场会依据供求双方的博弈结果自发上调均衡工资水平。但事实表明,低端简单劳动供给者因替代性强而不被企业重视,工资水平仍旧偏低。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无可厚非,所以“民工荒”不能指望企业单方面解决,必须要有调控部门的积极介入与引导。
而这儿的就业难主要是针对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特殊人群,像大学生等受过专门教育的人!
2、㈠两难问题如此堂而皇之地在我国境内大摇大摆的穿梭于各个地区之间。最近几年,用工荒的状况,一年更甚于一年,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的形势!从2004年的珠江三角洲开始,现如今已蔓延至长三角乃至中西部等众多地区。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都面临着用工不足问题,年后或者节后,这种现象更为严重。以珠三角为例,2006年整个珠三角缺工达100万以上,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服装纺织业,建筑业,餐饮业等。不少企业纷纷想办法招工,许多企业将工资提升仍收效甚微。
而我国的大学身就业难问题也仍困扰着许多人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08年高校毕业生再创新高,达559万人,比2007年比2007年增加了64万(此前,2007年比2006年增加了85万。)截止9月1日,全国有351万毕业生实现就业,仍有144万毕业生未能如期就业。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加上需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其他富余和剩余转移人员每年需安排就业的达2400万,从劳动需求看,每年可新增800~900万个就业岗位,可安排1200万人就业,但劳动力供需缺口仍有1200万。
㈡两难问题成因简析:①劳动力供求失衡:a可提供的岗位远远少于待就业人员所需的工作岗位,像上文提到的,1200万劳动力仍无工作机会,b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未相应拉动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导致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c劳动力结构失衡,对技工跟女工的需求较大但此类工人较少,但人数相对较多的男工则呈现出无人问津的地步,d劳动力地域失衡,孔雀东南飞现象此乐不疲。工人一直往东南沿海走,中西部工人的数量虽然在近几年有所增长但仍在东南沿海占大头;②教育培养机制失当:a大学生长期以来重学术轻技术的教育体制使得学生在校时过于注重课本成绩内容而对社会实践跟技术或有所轻视或者根本就不去做那些方面的事情和训练b劳工技能培养不到位,或者为了省时间干脆就不训练,让他们自己摸索③大学生自己的问题,许多大学生太把自己当回事,在面对用人单位是,错误地估计自己所要干的岗位的重要性和自己的能力提出不合理的要求④户籍制度及地方保护阻碍了劳动力的正常流通,随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许多重大城市纷纷采取措施保护当地务工人员,户籍制度就是在这个时候新鲜出炉,严重阻碍了劳动力市场的自由流通。⑤我国的经济结构是一种以密集型工作为主的经济架构,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较大,相反的,对有过高等教育的人群的需求不大,况且有过高等教育的人群的工资可能相对较高,对企业盈利不利!
归根到底,用工荒和就业难这困扰人的两难问题还是教育和体制的不完善造成的!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题,还得从国家的政策和教育入手!
㈢用工荒于就业难两大难题的解决方案:①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更少的针对性约束,只要能保证不损害国家的利益就不应该过分的干预,这样的话既能减少对工作岗位的需求又能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满足更多的人的需要还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一举数得!②调整教育机制,提倡更多的人们进行职业学校的选择,选择职校并不是无能的象征,相反的,它能更好的教会我们如何才能在进入社会工作岗位后尽快尽好地融进去并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许多人对高职有着深深的成见,应该试着去纠正人们的观念!③出台更多的经济政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应该让劳动力闲置,这是一种严重的浪费跟极大的危害!④重视地域均衡发展,尽可能的保障中西部的劳动力需求的同时兼顾东南沿海对劳动力的渴求⑤加大对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同时更快的发展我国的经济脉络,更快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结论:用工荒与就业难虽然看似是一对互不相容的冤家,但在我国这一特殊的社会环境里却同时出现,在纠结与她们带来的困扰时,也不得不感慨一句不是冤家不聚头!但既然有结,就必然有解。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有抓住这个解,将引起事件的源头连根拔起,消除它!
参考文献:①谢建杜,朱明,谢蓬勃,“民工荒”挑战中国用工体制——以珠江三角州为例,学习与实践;
②刘文勇,李国栋,以人力资本投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现象的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③曾湘泉,刘彩凤,我国劳动力供需形势分析及展望——对我国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思考,中国劳动;
④何建雄,招工难与就业难——农民工现象的两难选择,中国民营经济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