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办好地市党报副刊(5篇)

时间:2019-05-15 03:13: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办好地市党报副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办好地市党报副刊》。

第一篇:浅谈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办好地市党报副刊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办好地市党报副刊

甘肃陇南日报社

冉创昌

地市党报副刊以其较高的文学性和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深受读者欢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张报纸的品位。随着传媒技术的更新,互联网、3G手机等新媒体进入大众生活,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移动传媒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和生活方式。由于新媒体新闻时效强,阅读方便,对传统纸媒新闻版块造成强大的冲击,但是文艺副刊具有内容深入、语言生动、读者群稳定等优势,在新媒体环境下,办好党报副刊,不仅可以提升报纸品味,形成报纸独特的风格,继续使副刊保持“半壁江山”的地位,而且可以继续巩固读者群,在促进报业的发展乃至加速社会进步的进程中发挥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办好地市党报副刊,笔者结合《陇南日报》谈几点看法。

一、要从思想上重视副刊工作

副刊是报纸版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因名为副刊而视其为报纸的副产品,认为可有可无。报社领导必须把办好副刊看作增强报纸可读性和提升报纸品位的大事,放到重要的位置,拿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关心支持副刊部的工作。近年来,陇南日报社非常重视副刊的编辑出版工作。报社领导帮助副刊的同志想办法、出点子、搞策划、解决实际问题,为办好副刊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11年陇南日报社新班子上任以来,每年都要邀请陇南市文艺界知名人士召开座谈会,听取他们对《陇南日报》副刊的意见和建议,并加强同省上和全市的文艺人才的联系,为办好副刊打下人脉基础。同时,报社每年都为副刊部征订大量的与副刊有关的报刊杂志,让副刊编辑开阔视野,提高编辑能力。报社每年还要举办几次副刊征文活动,以提高副刊的影响力,丰富副刊的内容。

二,认清党报副刊在宣传上的价值

新闻、言论、副刊和广告,是一张报纸版面结构的四大部分。人们阅读新闻和言论,是为了获取新鲜的动态信息;翻看广告,是为了得到购买商品和服务的决策参考,这三项大都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过期”就会“作废”。品读副刊,则更多源于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是为了得到身心的休息、情感的体验、眼界的开阔和心灵的愉悦。这种魅力来自编辑的精心培育和辛勤耕耘,更依赖于一批副刊作者队伍的才华付出和鼎力支持,所以说文艺副刊的价值会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对报纸来说,可以丰富报道的品种,增强报纸的人情味,从而扩大报纸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二是对读者来说,文艺副刊具有拓宽思维,引领思想的功能,副刊通过社会文明进步的生动故事,形象反映时代进步的声音;通过传递人民群众的呼声,追求公平正义的时代诉求;通过作品情节的心灵震撼,实现思想引领;通过鞭挞丑恶,弘扬社会正气;通过揭示真理,增强精神力量。从而给人以方向,这就是党报副刊的价值所在。《陇南日报》的文艺副刊主要有“竹实”、“论苑”、“阅读”、“文化视野”四大版块。“竹实”版已发1300多期,该版块也是《陇南日报》副刊的主打板块,始终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论苑”也出了1200多期,“阅读”和“文化视野”是近年

来新开辟的栏目,可读性、知识性强,读之轻松愉快。《陇南日报》副刊始终坚持 “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方式,更容易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对读者的思想观念、精神境界、认知水平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渗透。副刊编辑人员从组稿、编辑、排版的每一个环节,都站在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角度,力争把副刊办成宣传先进思想文化的主阵地。

三、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合理设置栏目

副刊作为报纸的一部分,其编辑思想和价值取向必须与整个报纸的格调保持一致,时刻高扬主旋律。而作为大众性的文艺版面,又必须做到雅俗共赏、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较高的文学品位,能够以清新的文风、多样的文艺体裁和表现形式在党报的各个版面中独树一帜,因而其准确的定位非常重要。《陇南日报》副刊“竹实”栏目定位于文学艺术,主要刊发高品位的散文、诗歌、小说,以及书法绘画作品。《论苑》主要刊发能够开阔视野、启迪思想、引导舆论的各类论文以及颇具时代感的小评论、漫谈类文章。“阅读”栏目主要刊登名家散文、随笔。“文化视野”主要刊登趣味性、知识性强的文化类稿件。副刊的各个栏目定位清晰,读者群目标明确,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阅读需求。

四、注重多元化,满足受众各种需求

报纸副刊面对不同的受众群,其受教育的程度、年龄、职业有所不同,阅读的兴趣、着眼点也不尽相同。虽然党报副刊的版面少,不能细化版面,但在有限的版面中更要体现多元化,以满足更多读者的阅读需求。一是内容的多元化:题材广、品种多,世事沧桑、人情冷暖,天南海北、古今中外,经典品析、风物赏玩,都兼容并蓄。其表现形态也就风格迥异:高雅的与通俗的,哲理的与抒情的,现实的与历史的,精神性的与实用性的,千姿百态。内容的组合搭配杂而有章,按轻重大小有层次地组合起来,既不一味地凝重,读者会累,又不一味地轻松,读者会感觉俗。编辑如厨师,呈现给读者的版面如一桌菜,色香味俱全,既要有冷盘、热炒,也要有汤羹、点心、水果,使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修养的读者在同一份副刊上均可找到与自己的思想、情感相契合的文章。《陇南日报》副刊内容涉及散文、小说、诗歌、随笔、书画、摄影、评论、漫谈、历史文化、地理文化、域外文化,文化人物,题材可谓广泛,品种可谓丰富,满足了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需求。二是作者的多元化:为副刊写稿件不光是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的事,很多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都可以成为副刊的作者。随着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日益丰富,有很多普通百姓也加入其中,有教师、军人、职员、打工者和学生,他们要讲述自己身边人、身边事,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克服焦虑与迷惘,表达希望和理想,报纸副刊就成了他们敞开心扉释放感情的平台。《陇南日报》办刊一直坚持推荐精品与扶持新人相结合的原则,这必然就丰富了作者群体,不同行业,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作者都被《陇南日报》接纳,从而保证了作者多元化。内容的多元化和作者的多元化,必然会带动读者的多元化,副刊的读者面就会逐步扩大。只有读者面扩大了,副刊的影响力才会上升,进而带动整个报纸的受众面的扩大。只有有了众多的读者,党报才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字数2478)

第二篇:《新媒体环境下英语词汇》阶段总结

《新媒体环境下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研究》

阶段总结

镇赉一中 包春艳

按照上级下发的2011年申报有关要求,我申报的课题为《新媒体环境下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研究》。本学期是课题实施研究方案的第二学期。一学期来,在领导的支持下,在同事们的配合下,通过学习有关文献书籍资料,学习其他实验学校的典型示范等,从中学习并吸取别人的经验,切合本校实际开展课题研究,初见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研究的计划

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在几年来的英语教学中,我虽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在英语教学中仍然村存在着一些误区。如学生对一些单词的理解模糊,记忆单词效果差。课堂教学不生动,不能足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针对以前我们总结出来的问题,再结合本课题所要研究的目标,我重点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如何发挥媒体的优势,运用新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巧妙的一处单词的呈现形式与策略。

2、研究如何让利用新媒体,根据英语单词本身的基本发音规律归纳总结、选择和开发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利用新媒体辅助教学,提升学生们的英语素养。

3、研究利用新媒体,总结出一套切合学生实际的操练方法。

4、如何运用新媒体进行巩固练习,目标检测等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有效。

5、根据不同的课型,集体研究制作成符合本课实际的教学课件,并建立学校媒体资源库。使大家在英语教学中做到资源共享,更好地为本校的英语教学服务。

二、研究过程

而近阶段,我们就问题1和问题2进行了重点的研究。通过研究对比,我们发现:以前,由于学校的条件有限,教师授课一般只是运用手中的粉笔,自制的简笔画,或者一些静态的图片。而今天,新媒体技术的引入和应用给英语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也为英语教学创造了新的教学环境,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因其既有存储量大、准确性高、直观性强、处理速度快、交互对话等诸多优点,又有图文并茂,集文本、图表、动画、视频、音乐于一体,生动形象的优势。也基于这个优势。我在开始阶段认真学习了有关新媒体教学的理论意义以及具体的多媒体软件的实际操作。具体研究工作如下:

1、课题组的全体成员立足课题组成员现状,积极进行理论学习。

利用接近两个月的时间,一起学习讨论《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再一次明确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目标及基本理念。用扎扎实实的理论来武装自己,引导英语课的教学。

2、通过网络学习,互帮互学的方式,掌握了多媒体的使用方式和方法,学会了基本课件的制作与使用。

3、将新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在我所授课的俩个班级中,一年十一班我采取新媒体词汇教学。而我所课的一年一班按照以前的教学方方进行授课。在试验班,我们使用了新媒体,不仅让学生听到了清晰、正确的英语发音,规范的语音语调,流利的英语口语,而且通过创设语言学习的情境,通过精美图片、声音与文字的结合,刺激学生感官,能让学生在特定的英语学习环境中迸发出无比的热情,满足其不同的学习需求,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模式的使用,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合作精神等素质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三、研究过程中采取的措施。

1、总结出了呈现单词的方法。

新媒体在呈现所学的新内容时发挥了其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师在教“Destination”一课时。教师呈现出了孩子们野外旅行的视频。自然而然地导入了本节课要学的五个短语。使学生犹如亲临其境,以这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在展示提到的主要单词时,并配以图及关键词,并加入原汁原味的英语作为声音。代替了教师教一句学生跟着学一句的传统教学方式。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词语的理解;对重点短语,句型还进行大量的操练,达到了口、手、心、脑并用之目的。充分发挥了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使教学效率明显提

高。

2、认真开展听课评课,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3、本学期每周开展一次课题组的教研活动,就词汇有效教学尤其是多媒体辅助下的教学展开听课、评课活动,深化组内研讨,积极思考、探究适合词汇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全新的教学理念,英语教研组的老师能够坐在一起,交流教学中的困惑与难点,交流彼此的教学心得,通过互相的切磋,共同探讨教学难点与重点,尤其是运用多媒体如何进行词汇教学上制定了多个教学方案。通过研究讨论。课题组教师逐步提高了运用新媒体授课的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新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优势不言而喻。然而,因为我们尚处于探索阶段,问题与不足也日益凸现。在我们实验的过程中,主要发现如下一些问题急需解决:

1、新媒体使用技术不足,能力不够,需要提高操作技术。新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其理论研究、技术进步、硬件发展,实践应用关系紧密。它是一种新型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一种先进、超前意识的强化,是一种探索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所以教师使用多媒体不是简单地进行媒体替换,简单的鼠标操作,而是先从思想认识、操作技术等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探讨新的教改思路,培养新的教与学的思维方式,努力培养创新精神,使新媒体教学应用与教改创新相结合,从而使其更具

创造性与实用价值。

而我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目前学校提供使用的多媒体还有它的局限性,只能简单的幻灯片放映,没有处理一些课堂突发的修改能力,从而导致课堂的不可控制性,甚至中断。这当然达不到整合,相反,有时候会被多媒体所驾驭。这就要求我们从理论、思想认识上先得以提高,然后在多媒体操作技术上加以改进和提高。

2、存在的认识误区。

使用多媒体的确可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画图、板书等程序,且能够增大课堂信息量,加快教学进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但如果教师稍不注意,就会发生课堂信息量过大,重难点不突出,教学进度过快等情况,究其原因不外乎教师对恰当使用多媒体认识不足,只图减轻工作量,认为反正我已讲过了,也给你展示过了,而根本没注意学生的反应或接受效果。而且过于依赖多媒体,造成了滥用,未能体现因“材”制宜,灵活处理。

3、角色把握不当,人“机”位臵倒臵。

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不自觉的把自己变成了多媒体的“操作员”而非课堂的组织者,处处被多媒体牵着走,失去了主动性,从而使得人“机”本末倒臵。

4、课件制作多、乱、杂。

在制作课件时,未能做到“短小精悍”,而是纷繁复杂中,结果使课堂变成“电影院”,教师变成“放映员”,学生变成“观尝者”,既没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也未体现创造性和趣味性,从而失

去了使用多媒体的根本目的。

回顾一年来课题实验进展情况,我虽深感收获不少,但冷静思考,认真反思,同上级的要求,与兄弟单位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1、研究成果不够系统,质量层次不高。就参与方面来讲,虽然有很强的进取心,对搞好课题研究信心十足,但由于工作任务繁重,自身对多媒体应用技术掌握不够,且学生人数众多,基础较差,接受能力有限,知识面狭窄等原因,也制约了研究的深入发展。

2、学习资料不够多,认识不很到位,视野不够开阔。目前,我们只能立足实践,在实践中边摸索边总结经验,在探索中前进,争取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相统一。

“路漫漫,修其远兮,吾将上下面求索”。我们深感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加大力度改变思想认识,改进方法技术,深入学习,认真实践,发扬优势,弥补不足,脚踏实地,争取圆满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第三篇: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

大连艺术学院学年小论文 第1页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

摘 要

当今社会,互联网越加发达,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和团体之间以及国与国之间产生了极其紧密的联系,也正因互联网的高速发达,使得世界时时刻刻便可呈现在眼前。网络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原有传统传播时空上的限制,给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捷,同时使得一种“快餐文化”也日益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跟着时期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状态,媒体形态获到了有效开发,发生了以新技术为支柱的新媒体。新媒体的诞生让信息传播与接收之间几乎要达到一种无缝链接的状态,尤其实时通讯工具手机的出现使得移动媒体得以发展,不论人们在何时何地只要有网络就能接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本文主要以移动媒体中的即时通讯软件“微信”为例来讲述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特点,首先论述传统四大媒体的特点,进而引入新媒体,深入挖掘新媒体的特点,最后预测未来受众将有什么样的特点。

关键词:互联网,新媒体,传统媒体,微信

绪 论

互联网的出现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不可磨灭的作用,是迈向新时代的重要的历史性的一步,而以互联网和手机等数字化设备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以及它对文化所产生的意义不亚于造纸术的发明。新媒体的衍生对于大众而言产生的影响是极其全面而且彻底的,它不仅在日常生活和思维模式上影响乃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更是在世界领域内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正因为新媒体巨大的影响力,令它成为时兴的热媒体。

一、新媒体概述

(一)新媒体的含义

新媒体究竟是什么?有着什么样的界说?针对这一点,众说纷纭,有如诸子百家般各家有各家的说法。美国《连线》杂志把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新媒体是:“以数字技巧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的讯息流传的媒介。”总的来说,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观念,它是在电视、广播、杂志和报纸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样式,它囊括了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广泛的说,新媒体同时亦是一个使用数字技能、网络技术,经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和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供给讯息和文娱办事的流传形态。简单说,新媒体便是能对民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实质内容的媒体,是传受两方对等式的交换形式,个人与个人之间极具独特性的媒体。大连艺术学院学年小论文 第2页

(二)新媒体的特征

1、无限大的容纳性

从传播形态上来讲,新媒体具有超大的容纳性,它不像传统媒体那样把媒体的形式划分的那么的界限分明,它将所有的不同类型的东西集中在了一个平台上,既可以进行文字上的传播,也可以进行画面和声音的传播,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储存以供随时浏览。是创造的无止境性决定了新媒体的无限大,伴随着时光,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持续进步,新媒体的容纳性在未来会更为广大。

2、兼具个性化和精准性

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新媒体在在使用上更加的富于个性化与精准性。这对于现在年轻化的受众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受众参与到新媒体的行列中,扩充受众群,促进新媒体消费。

3、价格低廉

传统媒体由于媒介的限制,更多的偏向于电视媒介以及纸媒介,价格相对高昂,但是新媒体由于其平台的广泛性,操作上的多样性使得新媒体在费用上更为低廉,为广大制作商提供了方便。

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

(一)传统媒体的传播特性

日常说传统媒体即指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媒体,指代的是人类社会初期孕育出的媒体模式,其宗旨是为了对一些社会信息进行宣传或者实现主体之间的一个交流。生活在长久的发展进程中,传统的四大媒体拥有其既定的发展线路、业务范围、市场规模以及专门的技术和人才等,不仅如此,传统媒体同时还在不断的发展中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传统的四大媒体曾经在各大领域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一度成为各大信息行业的龙头大哥。但是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信息化技术以及相关平台的建构,打破了原有的固有的信息市场,传统的四大媒体的地位也开始受到了各方面的挑战。传统媒体的优点在于市场基础深厚,受众数量多。传统媒体占据市场的时间长,受众尤其是年纪较长的受众对于传统媒体的信赖度强,数量上也相对的很多,市场基础雄厚。

从报纸来讲,从古罗马时代至今2000多年报纸仍旧是主要媒体之一,虽然其发展逐渐走向衰落,但其承载的信息正在以新的形式呈现给大家,电子报的发展就是很好的例子。历史悠久决定了它的相对成熟和稳定。报纸的优点在于它以纸张承载文字信息,便于受众保存能够反复查阅,报纸版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在日益丰富起来,而价格仍旧比较便宜,同时目前报纸的类型多种多样,有时政类的大报如《人民日报》、《参政消息》等,生活服务类的各大晚报、晨报如《北京晚报》、《羊城晚报》、《湘潇晨报》等各种专业类的报纸也不少如经济类的报刊《中国经济时报》,科学类报刊《中国社会科大连艺术学院学年小论文 第3页

学报》等等。但尽管这样报纸对人的受教育水平有所限定,如果受众是文盲,报纸所传播的信息就无法直接被他吸收,这是报纸相比其他传统媒体最大的弱点。

广播最开始是应用于军事方面。广播信息的传播相比报纸更为及时,信息的承载媒介就是电波,只要有电波信号的地方就能收听,不用浪费纸张。广播是全天候的播放时间上限制的比较小,以声音的形式传播信息更加生动活泼,受众更加喜闻乐见,受众面广渗透力较强,战争时期常作为攻陷地方的心理战术的常用手段。但是一些偏远山区没有电,也没有电波就无法接收到信息。目前的广播就是交通广播和音乐广播比较活跃,其余广播的受众偏于老龄化,广播中的广告太多且类型单一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从电视来讲,电视的出现让报纸广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当时人们就预言报纸可能马上就要消亡。因为电视画面的生动可感,让受众感到接收到的信息无比真实,而且电视中的内容比报纸的更为丰富,传播的信息也更为及时。同时电视只要有电的情况下都可以不间断的传播信息,对于受众来讲限制不多,人们可以边做家务边看电视,典型的例子就是肥皂剧。电视在信息分类上面比报纸更胜一筹,衣食住行无所不包,而且利用蒙太奇等手段让信息更深入人心。但是电视的出现让人们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少,周末人们宁愿周末躲在家中看电视也不愿出门走走,邻居之间也变得陌生,“沙发人”、“土豆人”就这样诞生了。杂志作为所有媒体中最顽强的生命体,有针对性的将受众分为若干部分之后为受众提供专业性的信息化服务,使得受众的选择性更为多元;除开时尚杂志以外它的受众多为精英和知识分子,受众面不如前三个媒体宽。长久的发展历史可以带给传统媒体固有的受众以及深厚的市场基础,也使得其形成固有的发展模式,守旧,不善于接受新事物以及在市场经济发展新模式下改变发展方式。互联网这一第五大媒体出现后,传统媒体的生存面临极大的挑战。

(二)新媒体的传播特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以其独有的一种新形势、新姿态、新技术的达成实现市场植入,成功地褫夺和攻下了极大一部分的传统媒体的墟市和受众。最大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新媒体可以更加快速而且便捷地进行信息交换,并且通过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等新型平台进行实时传播,符合当下新生代的需求,80、90、00后受众,尤其是90、00后受众对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等新媒体传播模式偏爱度甚高,日前还因为当下学生对于智能终端的迷恋将其称为“低头一族”,意思是说现在的孩子过多的沉溺于智能终端中,在新媒体的大量信息轰炸下不间断的获取新的信息新的知识以期达到与同龄人的共鸣。这正说明了新媒体的信息流动性强,涵盖面积比传统媒体更为广泛,同时跳脱出了传统的传播模式,有新媒体所独有的个性化的突破性的传播方式,它可以更加细致的对受众进行划分并依照不同受众的需求对受众提供相应的需求,与杂志以及报纸等纸媒相比更加富于针对性。同时,不可忽略的是新媒体的内容和形式更加的丰富具体,实现了文字、画面以及声音的多元化合体,使得信息更加的立体化,富于欣赏性。

新媒体时代受众的地位发生了转变,从原有的接受者改变为现有的传受皆可,这样大连艺术学院学年小论文 第4页

极大的丰富了受众的参与性。然而,相对的新媒体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有必然的一些弊端,其一因为成长过于迅速,市场、技术、人力资源等总的根抵较浅,难以做到厚积薄发,使得内容常常会出现失真的情况,同时内容过多繁杂使得管理有一定的困难且容易出现一些安全上的问题,对受众个人信息等缺乏安全保障,对市场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会催发不正当行为的发生,对健康的市场环境有较大影响。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

受众,是传播过程当中紧要的组成因素,是传播链条的一个重要步骤,亦然也是传播进程中赖以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前提。现下的传播并不是仅仅只是单向的以受传者承接信息为终止的过程,而是以受传者对信息再度作出反应为新的出发点。传播者则可以根据受众提出的反馈信息,调整传播的内容和方式,对提高传播的针对性以及有效性,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微信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供给的即时通讯服务的无偿应用程序,微信支持跨通讯运营商、跨编制系统平台历经网络疾速发送无偿(需损耗少数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也能够利用通过同享流媒体实质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交际插件“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服务插件。微信现在也已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微信作为现在时兴的聊天软件,受众涉及广泛,上至七旬老人下至三岁幼童皆知。以下将从三个方面结合微信对新媒体受众进行分析。

(一)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群划分以及特征

受众定位是指以受众的本位为思想基础,加上确定的目标接受人群,在信息传播活动中,以受众为核心,满足受众获得信息的需要。微信的受众划分并不受限,老人乃至小孩儿都会玩儿能玩儿,只要拥有微信的载体—智能设备都可以接触微信,现在微信还实现了网页登陆,只需要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登陆电脑终端,方便且具有其实现性。相对于传统的四大媒体来说微信的受众群划分更为丰富,而新媒体下受众可选择性大幅提高,所提供的服务丰富,各年龄层、受教育程度等皆可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而微信在受众文化程度、性别以及年龄上没有限制,只要你想你就可以实现。当然了,微信目前最多的使用者是80年代之后的人群,这部分人群年轻态,易于接收新事物,敢于尝试,对于新媒体的喜爱程度相较于传统媒体更大。受众群体变得更加精确,微信主要依托智能手机等移动平台,用户庞大,这就使得微信在推广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更关注自身的利益,从自身需求去选择信息、接收信息并传播信息,受众兴趣趋于多元化,权利意识增强,自主性、分解性社会给个人的无拘无束的成长提供了空间,为利益群体的自由活动缔造了前提,也使得个人的人格尊严受到推崇,个人及群体的权利得到了保护。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地位 大连艺术学院学年小论文 第5页

从传播的来源和效果来看,受众占有极其重要地位。没有公众,传播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讯息来源于生活实践,人民大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没有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信息便成为了一个单独体,无有能够依托的物体。广大人民群众是讯息传播的隐形接受者,这是不言自明的事实。是以,我们务必正视新闻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资源功用。同时受众是讯息主体达成的归宿。没有受众,传播就无法进行,就失去了对象和目的。受众的信息反馈是传播活动走向深入的唯一途径。

强烈的感情意识以及情感粘性使得媒体本身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传统媒体下受众是接受者,你说我围观的状态,而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在新媒体情境下,受众由本来的传统媒体下纯本的“接受者”转变成了“传播者+接受者”的形态,身份地位上产生了很大的转变。互联网下新媒体的出现使得自媒体的的大力发展,所谓自媒体,即受众自身是一个信息传受源,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传播信息。在微信朋友圈,用户可实时的对自己周边发生的事情发布出去,当然受众也可以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发表在上面达到与微信圈好友的互动。传播和接受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再像以前传播环境下盲目的接受状态,受众更加积极的参与到传播过程中。

传播学五大奠基人之一的拉斯韦尔指出的“5W模式”即线性传播模式是早期的新媒体涌现以前以广播、电视、报纸这种大众传播媒介为主的传播式样,分为传播者-信息-媒介-接受者-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其中“传播者”是整个链条的第一个环节,处于第一个中心的位置,作为基础决定后面的四个环节,而在这之中受众对于信息的接受处于相对被动的位置,对于主体的把握不够,但是在现今的新媒体环境下,早期的这种信息传播模式完全被打破了,“传播者”和“受众”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不清,媒介中心逐渐丧失。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心理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了解受众的喜好是各大媒介都不可忽视的一点。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好奇心增强,关于媒体以及传播媒介的探知欲望也开始增强,与此同时对媒介的自主选择性加强,强烈的主体意识开始在受众心中萌芽,这就在一方面使得受众的消费心理加大,由此对待媒体的态度开始发生转变。

首先说受众的好奇心与探知欲。微信朋友圈就像是QQ空间一样,实时的更新着好友们的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对于他人的一个窥视欲,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微信用户们心理上的一种满足感。微信与微博、邮箱等相关联,达到信息媒介的整合性,究其根本其多元性对于受众内心满足感的增强是极大的。

其次受众对于媒介的选择性上,微信中植入了公众账号以及服务号,用户可以通过搜索端口查找自己中意的栏目中意的内容,并不会造成信息的泛滥性,只是将众多的栏目信息摆在上面,犹如菜市场的蔬菜瓜果一般任君采颉。用户的选择范围大,可获知信息多元化。受众主体意识性的增强引领产品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微信关联支付宝、购物等,满足受众消费心理,在微信终端即可开始购物,衍生出大连艺术学院学年小论文 第6页

微商行业,即微信营业开设微店的营销方式,产品详情可通过与卖家微信聊天获知,并且支付方便。微信更是与企业达成合作,企业可通过公众账号宣传树立企业形象,并研发设计一系列活动吸引消费者,在一定意义上属于广告宣传的一种,在树立公司形象的同时对自营产品做宣传达到营销的目的。

不管怎么说,微信作为智能终端在一定程度上对受众生活产生便利并加强了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关系,起到了一个良好的桥梁的作用。

(四)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展望

介于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微信终端会囊括越来越多的功能,受众的体验性与满足感也会更好。未来的受众会更加的富于个性化与自主性,与媒介的联系也会越来越密切。在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有效地传达了社会信息,引领人们不断的进行交流和促进,不断提高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速度,而且同时踩在传统媒体的肩膀之上成长起来的新媒体,还在满足当代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之外作为媒体大军中的一种进步势力存在着。

结 论

目前,传统媒体如果想要继续生存,最好的出路就是选择与新媒体相结合,走媒介融合的路子。随着微博、微信等一系列的自媒体出现后,人们似乎更加喜欢在140个字符之内获取及时信息,它们比大篇幅的新闻报道传播的迅速及时,获取更加方便,便宜,内容更加简洁明了,最重要的是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发布者,一个“全民记者”的时代真正到来。自媒体的产生让新闻信息不再必须经过把关人,更加自由的传播,从某个角度来说它给人们创造了比传媒行业设定的“拟态环境”更加真实的世界,并且改变了以往媒体行业独霸信息的高姿态,信息生产作为一项权利逐渐为全民共享。而受制于互联网的信息的广泛性,信息传播的及时性,传统媒体的记者“无冕之王”、“第四权力”的光环也不再耀眼,行业内部的残酷的竞争压力,繁重的工作任务换来的却是不高的工作经济收入和不期而至的人身风险,同时记者也被列入了全球十大即将消失的职业之一。在媒介融合上,报纸可以采取的方式就是进一步发展电子报,微博账号和微信公众号。电子报方面可以在跟纸质版内容同步的同时增加新闻评论,读者反馈等页面,帮助报纸提供更加优质有深度的报道,微信公众号也是一个很有效的订阅与信息反馈平台可以加以利用,广播现在跟微博合作,有微电台这就能够在吸引青年听众方面起到作用,电视则在网络电视方向上有很大前途,乐视,优酷,爱奇艺等几大视频网站相继推出了机顶盒,将互联网和电视相连接,让受众能够用大屏享受更极致,更丰富视觉盛宴等等这一系列,都有赖于互联网的发展。既然新媒体有如此之大的能力,那么为什么不抓住这些优势来让传统媒体得以生存?作为受众,人们最根本和最直观的目的就是消除信息的不确定性,我们采用媒介融合的方式则会更好的满足受众的需求。大连艺术学院学年小论文 第7页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2、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3、郑超然、《外国新闻传播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

4、程曼丽、《新闻传播学辞典》

5、麦奎尔、《受众分析》

[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第四篇:新媒介环境下报纸副刊的衍变和发展思路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报纸副刊研究》期末作业

新媒介环境下报纸副刊的衍变和发展思路

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专业:新闻(07级)

学号:07022069

姓名:梁梦菊

任课教师:杨小玲

摘要:1897年上海《字林沪报》随报赠送‚附张‛《消闲报》产生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报纸副刊。百余年来副刊一直是我国报纸的一个重要特色, 担负着关注现实,彰显时代特征、向读者传播先进思想、提供精神食粮的角色。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中国的新媒体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高速发展时期。将我们带入了传播迅捷、信息海量新媒介环境时代,再加上社会的变迁、受众心理的变化,传统的文艺性副刊读者的骤减。在市场化、产业化、集团化的媒介运作中,副刊因势而动,不断深化和扩展。本文将着眼于副刊变革这一命题,研究新媒介环境下副刊的衍变,并寻找发展思路。

关键词:报纸副刊新媒介环境传播特征衍变发展

一,新媒介环境及其传播特点

《日本现代设计事典》中对新媒介的解释主要分为三个类型:(1)有线类:情报提供与终端均有线连接的。(2)无线类:卫星播送与高解像度电视、数码电视等,是电波传送的。(3)商品类:光碟,八毫米录像带等。在这个界定中,数字传输与数字制作成为新媒介的主要指标。本文认为新媒介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 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新媒体的定义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而新媒介环境是指以新媒介为传播载体营造的信息传播环境。

新媒介是基于大众传播多年发展的基础上,依托数字技术不断创新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方式。但它并不等于大众传播在数字传播平台上的简单延伸,它是一种正在发展完善的传播形态。从目前新媒介的发展历程来看它具有以下传播特点。

1,从传播方式上看,新媒介环境下的传播是一种复合型传播。基于网络和数字技术的传播载体中(比如网络、数字电视、手机等),所有的媒体既能进行文字的传播,同时又能进行视频和图片声音的传播,并且还能把文字、视频、声音存储下来,供受众在自己方便的时间浏览。新媒介是多种传播形式复合的媒介,例如网络在传播过程中既可以是电视、广播,同时也可以是报纸和杂志(这里是指网络具备以上传统媒介所具有的传播形式和功能)。

2,从传播主体和受众的角度看,新媒介环境下的传播是一种全民性传播,即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东方宽频总经理郭炜华曾说:‚新媒介与传统媒介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状态的改变: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

例如,任何网络的使用者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信息、言论等各种内容进行交流。像近来发展迅猛的由网民个人用文字或图片进行传播的博客,由于网络平台对所有的网民都是开放的,其中一些网民所发布的内容由于其价值会得到广泛传播,并逐渐形成稳定的读者群。他们以完全个人化的方式形成强势传播。如韩寒的新浪博客访问次数达379、462、097次,韩寒因此于2010年4月29日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全球最有影响力百人榜。这就意味着,由于技术和社会的原因,大众传播时代文化与传播精英对传播主体的把控被打破了。

3,从传播主体和受众的关系来看,新媒介环境下的传播是一种互动性传播。例如网站发布新闻后,网友可在后面跟帖评论。还有博客、围脖、播客、BBS上传者和受者都可进行互动交流。

4,从传播的时间和空间上看,新媒介环境下的传播时间固化、范围广泛,仅从技术角度看可以达到无边界传播。新媒介消除了传统大众传播中信息组织方式的时间性,例如,电视广播传播内容只有在特定时间受众能接受到而且难以保存。而新媒介传播中所有的信息都被固化在新媒体的平台上。如网民如果想要了解有关某一信息的所有内容,都可以任意时间在网上检索、阅读或观看。而传播范围上,本文借用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的一句话来描述新媒介传播,‚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介(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

二,新媒介环境下报纸副刊的衍变

报纸副刊是我国报刊史上特有的产物,关于副刊,《辞海》中的解释是:‚一般报纸上刊登文艺作品或理论文章的固定版面,每天或定期出版,多数有专名。最初称副张或附张、大都刊登‘清闲’文字。报纸的副刊一般要求与新闻、评论起配合作用。‛报纸副刊的发展进程与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息息相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报纸副刊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以此划分报纸副刊的发展衍变可分为四个大阶段。

1,清末至民国初期:萌芽与初步发展阶段。最先把文学稿件纳入报纸版面的,是1872年问世的《申报》,但《申报》上刊登的文学稿件是与新闻混编在一起的,还没有开辟专门的版面,可算是副刊的萌芽。1897年上海《字林沪报》随报赠送‚附张‛《消闲报》是副刊的诞生。1921年10月12日,北京《晨报》把其专门刊载文艺作品的第七版,改为四版单张出版,并成为《晨报副镌》,从此这种‚附张‛被正式定名为‚副刊‛。此时副刊主要刊登一些小说街谈巷议供人娱乐消闲。

2,五四运动时期:改革阶段。这个阶段我认为是副刊大放异彩并反应现实,发出时代强音的时期。人们对于副刊的认识已不再局限于供人消闲或提供娱乐上,而是看到了副刊应当肩负的传播知识、启迪思想以及广泛开展社会批评的多项功能。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五四‚四大副刊‛——《晨报副镌》、《京报副刊》、《时事新报〃学灯》以及《民国日报〃觉悟》。四大副刊应运而生,又顺应思想界的潮流,丢弃陈腐滥调,关注社会的每一个的新思想、新动向。

3,五四后至建国前:在混乱中艰难发展。这一时期的报纸,由于处在特殊的战争年代,各种政治力量和不同角色的参与,使得这个历史阶段中报纸副刊的功能呈现出不同的倾向。但是不同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都已经懂得将副刊作为实现其政治、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理想的有力工具,并且对其可能承担与产生的作用仍在不断地追寻和探索。

4,建国后:和平年代的变革发展。十年浩劫期间,众多报纸副刊连同报纸本身,厄运临头,销声匿迹。直至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的报业获得长足的发展,报纸副刊才真正迎来新发展。各类副刊在新格局中争奇斗艳。副刊刊载内容突破了传统纯文学的框架,延伸到文化、生活、休闲娱乐、汽车、房产等领域;副刊的大众倾向日甚,尤其是其中的周末版、星期刊、特刊突出了社会性,强调了可读性和娱乐性,副刊变得异彩缤纷。副刊多元化的格局,彻底打破了过去报纸副刊的单一格局,成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新门类。

简要回顾一下中国的报纸副刊的发展历程,发现从它的诞生到今天,无论是形式、内容以及功能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着。本文将着重分析报纸副刊在当今新媒介环境下的衍变。

新媒介环境中,当代社会进入信息爆炸时代,信息发布和传递方式远比五四时代丰富得多,公众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加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作为资讯发布和传递者的报纸自然而然地加大了新闻(包括时政、社会、经济、文化、体育、娱乐、国际等新闻)量的投入,公众的精神需求已不是文学所能提供的了。新闻信息可能比—篇小说一行诗歌更有吸引力。人们从对文学的虚拟生活的失望转向对更坚实的生活的追求,在这种情况下纯文艺性副刊的读者骤减。而年青的一代更倾向于使用新媒介获取信息。

报纸副刊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许多报纸压缩甚至取消了副刊版面。更有人提出了‚纯新闻纸‛概念。04年《南方周末》发表了《纸上风云:副刊时代的终结》,提出‚副刊没落了‛。

说副刊没落了应该是指它的辉煌时期成了过去式。副刊做为报纸内涵的体现和它的‚留客‛功能即使在新媒介环境下仍是有用武之地的。只是需要变革以适应新环境。于是由传统的文学副刊转向大副刊,即由单一的文学性副刊转变为向读者提供各种文化信息、精神思考和思想传递的载体了。

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大小报纸掀起了‚周刊‛热,90年代中后期又开始了‚扩版‛热,特别是2001年前后,以《人民日报》、《北京日报》、《解放日报》等为代表的全国数十家党委机关报,从改革开放的大势着眼,掀起了新的‚改版‛

热潮。一方面调整、巩固、加强了原有的副刊版面,另一方面又推出了一些别具特色的专刊、特刊、周刊乃至半月版式的副刊。譬如,《人民日报》的‚大地‛、《中国青年报》的‚冰点‛、《经济日报》的‚今日视点‛。当然还有一些文艺性副刊也需要在保持文化品位和求新求变寻求生存发展之间找到新的平衡。成为各自报纸的品牌。如‛、《北京晚报》的‚五色土‛、《文汇报》的‚笔会‛、《新民晚报》的‚夜光杯‛、《羊城晚报》的‚花地‛。

新媒介通过新的技术手段提供了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也在慢慢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适应了这种阅读模式的读者兴趣点广泛,却难以专注,厌恶长文和说教,喜欢短小的文字,新奇的变化,养眼的图像,个性化的表达,追求时尚,喜欢平民化。这一切对于传统的副刊版面从形式到内容都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报纸副刊在内容和版式上都有所变革。

如《南方都市报》的《城市笔记》、《每日专栏》、《小品》、《阅读周刊》等版面中,作品和文章的体例遵循的依然是传统的体例--随笔、小品、评论等。版面设计也十分时尚新潮。而且对文学艺术要求不像以前副刊那么高,如《城市笔记》的体裁是随笔和故事,多以第一人称为主。内容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以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点滴遭遇和经历,真实反映了时代给予个体的烙印,是当下生活的世说新语和真实比录。

报纸副刊的衍变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大型化专刊的出现。所谓大型化,即是版面和文字的大容量,如《南方都市报》的‚地球周刊‛一次刊出16版,‚阅读周刊‛一次刊出5个版;《新民晚报》的‚时尚‛和‚环球‛专刊,每次刊出16个版。充分的版面,容纳了多种选题,丰富了编辑和阅读的层次感,满足了当今读者对阅读量的需求。可以看做是传统副刊像新媒介靠拢扩大信息量。

三,新媒介环境下报纸副刊的发展思路

一份好的报纸副刊不仅可以展示一份报纸的品位和风格,也可以第一线去争取读者。所以在新媒介环境下也不可轻言放弃。纵观新媒介环境的传播特点和报纸副刊自的发展历史。我认为新媒介环境下报纸副刊的发展思路是,实施优势竞争策略,既要扬长避短,巩固发扬报纸媒体的传统价值优势;又要与时俱进,借鉴利用网络媒体技术特点,在新媒体环境下保持纸质媒体的竞争活力。

发挥报纸副刊的传统优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坚持和发扬自己的文化品位,营造报纸独特的文化氛围。新媒介时代信息易得但是传播门槛降低、传播渠道过剩,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由副刊营造的独特氛围可以提高报纸的独家性耐读性。如《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多年来始终坚持兼容并蓄、雅俗共赏的原则、文章短小而富有生活情趣;它营造的文化氛围对读者的凝聚力、渗透力,是处于‚浮躁阅读‛状态的网络媒体难以媲美的。

2,坚持信息引导价值,传统媒体的优势首先在于信息权威。而网络资源固然丰富,但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报纸副刊要坚持为读者提供雅俗共赏的信息。如《新民晚报》的‚夜光杯‛至今还有很多家长把它并作为提高他们阅读写作能力的参考材料。

3,品牌优势,传统报纸多年积累下的品牌优势,也是新媒体短时间内难以建立的。如《羊城晚报》的‚花地‛《新民晚报》的‚夜光杯‛《北京晚报》的‚五色土‛等。可以利用报纸品牌效应开办了读者俱乐部,举办各种营销活动等,让品

牌资源效益最大化。

4,坚持传统副刊特色中的地域色彩,标题制作的方言化以及叙事文风的贴近性,吸引本土读者。如华西都市报在创刊之初推出的‚街坊‛副刊。

新媒介对于传统媒介来说并不是洪水猛兽,报纸副刊可以借鉴新媒介的优势实现自身价值的扩张。

1,改变副刊的办刊风格,使之符合新媒介环境下的阅读习惯。报纸副刊既要讲究高品味,又要注重现代气息,强调视觉效果和互动性,创造一种独特的版式风格和浓郁的文化气氛。

2,报纸副刊可以借鉴新媒介的版式和内容。新媒体的开放、平等、个性、及时、立体、时尚、多元既是新的技术特点,也是新的文体特点,更是一种新的阅读体验,而这些特点正与文艺追求自主自由的特性相吻合。

3,借鉴新媒介的分众性和互动性。报纸副刊可以细化版面,更有针对性,主动出击,走出小圈子作者,联络更广泛的作者群和读者群;开放式编辑模式,版面与新媒体联手。

4,增加副刊的服务功能。服务于读者的日常生活。像夏季如何饮食才能更有助于健康、家庭装修怎么样才能更环保、皮衣如何保养等方面的内容。

5,副刊也上网,借助网络传播优势。如《新民晚报》推出 ‚新民网‛,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互动优势,探索一条传统媒体打造网络影响力的模式。

四,结语

纵观人类媒介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新媒体对旧媒体的替代效应往往是暂时性的;所以新老媒介终将在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共生、共赢状态将长期保持。而报纸副刊在短期内页不会消亡,要在新媒介环境下办好报纸副刊,就要适应新媒体环境采取优势竞争策略。

五,参考文献

1,谭云明《新闻编辑学》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

2,《南方周末》2004,09,25《纸上风云:副刊时代的终结》

3,《辞海》

4,夏燕琴 《报纸副刊:变革还是颠覆 》 《武汉晚报》2007-05-21

第五篇: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小学英语教学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小学英语教学

五陵镇南小章小学:王现珍

内容摘要:小学英语教育如今已经渐渐融入到小学教育中,并逐渐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在小学阶段能让学生快速掌握必须的英语重点和难点是教学工作的主题,所以,解决英语词汇的教学方法也是刻不容缓。而如今,新媒体已经走进我们的课堂,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广泛而实用的,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用简单快速的方法记住词汇并进行有效运用。本文就结合当下新媒体的优势和小学英语教育的特点,着重谈论如何有效运用新媒体实现教学课堂的最优化,真正了解新媒体环境下的教育改革、教育方法改良、教育模式创新,这对“小学英语教育改革”这一研究课题也有着一定的借鉴理论。

绪论:如今,在小学英语教育中新媒体已经走进我们的课堂,多媒体参与教学,能多渠道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增进学生学习兴趣,扩大教师教学信息容量,优化教师板书形式,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实现教学课堂的最优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为了能帮助学生通过简单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快速、准确的掌握英语单词,为了在英语教学中更好地实施自主学习,在新媒体环境下,结合小学生固有的特点,需要对小学英语教育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鼓励学生用简单地方法学习英语,并为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我们需要继续研究的重点。

一、小学英语的特点

(一)小学英语学习要求

我们知道,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之一,是语言的基本材料,离开词汇就无法表达思想。没有足够的词汇也就无法进行交流和学习,有了大量的词汇,即使不懂语言,也能进行大量的交流。大量的再任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对于初学者来说,词汇更是重中之重,词汇教学在小学阶段乃至初中阶段都是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主要人物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培养学生初步用英语做事的能力。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中,要求能听说读写大约431个单词和短语;55组句子和38个单句。学生能否有效记忆单词,将直接影响四会单词的掌握,对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也有直接的影响。

(二)小学英语教育实施办法

小学英语除了有相关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也有自身存在的特点。小学英语这一时期儿童的语法、词汇及会话技能构建的关键时期;处于机械记忆阶段,学得快忘的也很快,语言应用能力不强;开始需要面对学校考试的压力。主要针对在校小学生,7-11岁的儿童在学校已经开始接触少量词汇并对口语会话有了进一步要求,而且这个阶段对于打好语音语调基础至关重要,由于公立学校班级人数过多的因素,儿童在这一阶段很容易产生“把英语当成学科而不是语言”的错觉,大量时间放在语言输入上而降低了语言输出能力,具体表现就是背单词,背课文,没有主动表达,没有兴趣。因此,通过紧贴新课标的学习进度,系统地梳理各个语法点,消化语言输入,学会主动表达,锻炼自己的胆量,纠正自己的发音,储备一定量的词汇,显著提高在校学习成绩,最重要的保持对英语的兴趣,而不是走向哑巴英语。

现在,小学生开始学习英语的时间越来越早,有的学校一年级就开设了英语课。但是,由于许多孩子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觉得学英语太枯燥、太难,导致对英语学习产生厌烦甚至畏惧心理。现在,许多小学生学英语还存在不少陋习,如习惯于死记硬背,喜欢通过汉语注音来记忆英语单词,不会用英语交流,不太讲究英语阅读技能的学习,课后不复习等,家庭也缺乏英语学习氛围。目前,许多家长过于看重学生的英语学习,盲目让孩子参加英语培优,或布置过多的听、说、读、写练习,反而忽视了对孩子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的培养。学法的掌握,如同知识的获得一样,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不会到会的发展过程。开始,在很大程序上要靠教师在教给知识的过程中,主动明确的指点。诸如怎样发言答问,怎样执笔写字,怎样拼读音节,怎样观察插图,怎样识记字形理解字义,怎样读词读句,怎样组词造句,怎样说完整的话等等,都需要教师在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的同时,讲明学习的方法。不单对初入学无知少法的学生需要事先指明,就是中高年级已经掌握了一些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学生,在进入较难的学习内容时,也需要事先指明。如运用中心句做段意的方法;连接段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作者写作目的的基础上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等等,也都要在第一次接触这些方法时由教师事先指明。在每节课之前,快速预习是一个好学生的普遍做法。预习能使你在课堂上抓住自己不会的地方有所突破,课下你会觉得轻松愉快。合理安排预习的方法因人而异,不必强求一律,有的同学是边读书边思考,对新的内容产生了浓厚兴趣;有的同学是在预习时读、画、圈、点,在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做上记号,以便上课时注意。

二、新媒体的优势

由于小学英语教育的特殊性,不仅要让学生有学习的兴趣,而且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所以,传统的板书形式已经不能有效满足新形势下的小学英语教育,所以,有效运用新媒体,参与到英语教育当中去已经刻不容缓。

(一)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二)新媒体传播的特点

1、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 :

从岩画和巫会的模拟传播,到诗歌和戏剧的口语传播,到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之后的文字传播,到无线电发明之后的电子传播,回顾人类的大众传播史我们可以发现,传播的媒介形态日趋丰富,而传播行为日趋自由。印刷品传播和电子传播的形态、通道是固定的,其传播的专业要求和边际成本都很高,传播者具有较强的垄断性和控制权,而数字化必然带来的网络化,以及网络化必然导致的交互性,使传播者和接收者的身份转换极其容易。如今,一个人通过发送手机短信、撰写博客日志、发起网络群聊,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对任何人”进行大众传播,突破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壁垒。

2、“信息”与“意义”无关 :

尼格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说:“比特就是比特”。在数字语言里,所有的文本、声音和影像都只是0和1的组合。传播的信息从传播的意义中抽象出来,使“把关人”的能力大大削弱。因为意义是完整、单一而不能分割成片段来进行传播的,易于甄别,而信息是可以编码、分段、压缩,进行传播,再组合、复原、解码,进行读取的,很难在传播过程中判别每一片断的信息意味着什么。上海目前发展很快的楼宇视频和地铁视频系统是电视还是计算机?曾经发生一场定性之争,就是这种突破的生动案例。

3、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 :

在传统传媒一统天下的鼎盛时期,传播的效果似乎是无坚不摧的,大众媒体对于公众有着“魔弹”般的效力。但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信息和“噪音”越来越多,以一个人的接受能力,根本不可能全部进行接收和处理,同时,在技术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复制和传递已经非常容易,因此,信息接收者按照什么样的标准,通过什么途径,如何选择和过滤信息,又如何屏蔽噪音,在最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传送者的传播意图能否实现。这意味着受众在接收信息时的主动性和消费偏好变得日益重要。

4、大众传播的“小众化”:

传播学研究中曾经有一个“沉默的螺旋”的发现,表明人们为了避免成为异类,陷入孤独,往往在大众媒体或舆论活跃分子发表了意见之后,不再表达自己与之不同的观点。而在数字加网络的新媒体时代,任何一个人通过互联网、手机等,就可以随时进行信息沟通,甚至成为传统媒体的重要信息来源,人际传播的性质得到凸显和强化,传统的,倾向于无差异的普遍的广大受众,开始分割为气味相投的或者利害相关的“小众”,如各种各样的网络游戏团体、户外旅游论坛、短信交友俱乐部等。在小众中,人们也许更容易找到声气相投的伙伴,以对抗大众传播所造成的“社会孤立。

(三)小学教育中的新媒体

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显而易见,但是从小学教育的自身特点出发,并非所有现存的新媒体都可以并适用于小学英语教育,我们还是应该去粗取精,实事求是。广播和电视、计算机应该是我们的首要选择,校园广播的合理运用,计算机的有效运用结合电视的特点等都可以应用教育教学当中去。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小学英语教育实施方法

新媒体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侧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情感的五优化。

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教师必须对参与这个系统的各个要素进行优化的组合,以求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最优化有两个标准:一是效果最优,即在现有条件下,教学设计及实施效果达到实际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二是时间耗费最优,即在课程计划规定的时间内最 佳地完成教学任务,收到“少投入,多产出”的效益。

做好教学情感的最优控制,采取“赏识教育”,形成学生有效学习的策略目标。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依照教材以及学与教要达成的目标,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如:创设情景与激励情意相结合;理解学生和培养学生相结合;统一要求和个别对待相结合;教法研究与学法指导相结合。在这一过程中就不得不应用到新媒体,可以运用计算机和投影将课堂游戏展示出来,多一些音乐、图片、对话,通过开展游戏和投影仪结合的方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中,就要求教师设计好教学内容,设法将教材内容转换成生动活泼的语言交际情景,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语言实践。

如:在完成一段对话,“What is your name? My name is XXX”时,可以首先让学生先听计算机上的示范对话,然后再让学生自己组成小组发言。

同时,我们还强调教师要重视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设法激励学生 的情意因素,以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学习热情和创造意识。如,可以让学生回家自己动手做课题图片,然后第二天来自己上台讲自己的想法,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精神。

精心设计活动课,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原则。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充分运用好多媒体这个平台。一节成功的活动课往往需要教师的周密思考,在课程设计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考虑师生的共同参与性与互动性,操练过程中的趣味性和交际性,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学生活动的形式力求丰富多彩,定内容、定时间、定专题、定场地、定专人进行。试图通过开展英语朗诵比赛、单词比赛、诗歌剧表演赛、课本剧表演赛、手抄报比赛、演讲比赛,在学校范围内创设一种英语学习的氛围,丰富学生的语言生活,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加强学习的自主性和目的性,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但是这些比赛的举办并不需要进行实地的表演,在计算机、投影仪、电视的辅助下完全可以完成,教师定期将学生分成几大小组,定期举行单词比赛,通过电脑的协助,运用图片的优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参与到英语学习中去,并形成互助和谐的学习氛围。例如,讲单词“girl”时,可以通过大屏幕将女生的形象和图片展示出来,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

正确认识考试评价的功能,让学生学有长进,增添自信感和成功感。学习困难学生最害怕考试。为了帮助他们克服害怕考试的心理,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程度,制定出不同的层次要求。实验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实行“同分不等值”,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多形式进行分层评价,合作达标,促进每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 境中求得最佳发展。主要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1、实行无人监考制度,让学生淡化“一考定终身”的观念,形成自主学习。尝试无人监考时,仍需要拉开学生的座位间隔,讲明无人监考的作用与目的,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起初学生颇感新鲜和高兴,一部分学生认为是机会来了,另一部分学生则由平时考试时的埋头苦干变得东张西望,不知所措。但是这种无人监考制度的实施也是建立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教师可以通过在隐蔽处安装摄像头,在学生考试时观察学生的举动,从而了解和判断学生的问题。

2、根据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巧妙地处理部分学生的分数,让学生在学习中有自信心和成功感。按照学生的学习程度与个体差异,考试制订不同的层次要求。例如:月考根据整 体的测试情况,可以分别按A B C定出不同的分数等级为达标,这样,有助于层次教学的正常进行,更重要的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减少两极分化,培养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在揭晓分数的时候可以利用计算机,将学生的分数等级化、轻松化、可以让每个学生查找自己的分数,但是其他同学又不知道自己的分数,只知道排名,这样就会让学生增强信心。

英语教学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学习者,更重要的是老师的教学设计,所以我们老师要重视精心设计好每一单元、每一堂课。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专心听讲积极思考。

新媒体在小学教育中的运用已经开始普及,既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要让学生快乐成长,只有乘势而上,大胆创新,改良教学方法,才能不断融入学生中去,更真切地了解学生,也才能更好地从事小学英语教育。

小结:我们常说:“亲其师而信其道”要让学生愿学,首先就要师生情感交融。教师通过自己的一举一动去感染学生,把亲切、信任、尊重、友好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要想让学生乐学最重要的是需要教师想方设法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从教师的激励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体验到胜利的果实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如今的小学英语教育正蓬勃发展,我们一定要新媒体的环境下不断改良自身的教学方法,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创新,真正将小学英语教育和新媒体融合地淋漓尽致!

下载浅谈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办好地市党报副刊(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办好地市党报副刊(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以“晋城在线”为例 目前,以电脑终端和手机终端为载体的新媒体已经成为我市市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据统计,2013年‚晋城在线‛网民......

    新媒体环境下正能量的传递

    新媒体环境下正能量的传递 摘要:21世纪,是我国大展拳脚之时,和谐共处的国家发展战略和世界发展趋势的结合,给予新媒体提供了机遇和空间环境。新媒体的发展成为趋势,也将势不可......

    新媒体环境下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

    新媒体环境下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 洗新乡:刘俊 9日,李源潮同志在中国—新加坡“新媒体环境下领导力建设”论坛上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坚持以积极主动、开放包容的态度对......

    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发展路径

    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发展之浅见松山湖办事处 梁晓云我和每天忙碌在东莞广播电视台里的同事们一样,作为一名我台一名普通职工,在平凡的岗位上,干着平凡的工作。当拿到“我为广......

    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公关管理

    海南大学2012-2013学年度第2学期 《危机公关》课程论文 题目: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公关管理 学号: 姓名: 年级: 学院: 系别: 专业: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公关管理......

    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问题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问题研究 摘 要 网络与数字新媒体时代下的信息安全是文化产业安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乎社会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福祉的重要问题。分析新媒体时......

    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产业链的构建思考

    1 新媒体及广告产业的相关理论依据。 1 . 1 新媒体及新媒体环境。 新媒体主要是指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电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的使用与满足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的使用与满足 摘要:使用与满足理论 新媒体传播特点 微博的使用 从报纸,杂志,电视到互联网,手机,我们作为受众每天都接触这些媒体,受众个人为什么要接触大众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