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差异性分析及教育对策
摘 要:当代大学生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方面既存在一般共性,也存在特殊差异性。找出其差异所在并探讨其形成原因是进一步因材施教的前提。总体来说,基于各方面原因,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专业差异和“干群”差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高度重视上述差异,并由此入手,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针对性。
关键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7-0074-02
美国学者安东尼?奥罗姆说:“国家建设的核心是确立和维持一套共同信仰。”[1]而国家共同信仰的确立和维持主要是通过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来实现的。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其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状况关系到党的事业和国家的未来发展。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目标。当代大学生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方面既存在一般共性,也存在特殊差异性。本文试图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进行差异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认同是个体的一种带有肯定性的心理判断。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指社会成员对党和国家所倡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自觉接受和遵从。通过调查和访谈等实证研究并结合相关研究成果,本文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在性别、年级、专业及干群身份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
(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性别差异
研究表明,男女大学生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具体表现为,一是从总体认同程度来看,特别是基于认知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程度,女生高于男生。这与女生强于接受性有关,与男生相比,她们更加善于消化、理解理论知识和接受既定结论。二是从认同深度来看,男生往往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识更为深层,但也更容易产生偏颇。相比于女生,男生思维往往具有更强的发散性,同时也更具批判性。面对主流意识形态价值理念与社会实践的反差,他们更易于产生质疑,并常伴随着强烈的外在表现。女生在此方面往往表现得较为平和,但认同深度往往不及男生。三是从认同内容来看,男生对于国际国内形势与国家发展等问题,如世界格局、国际战略、反腐倡廉、社会改革等议题总体上更为关注和敏感,而女生对于伦理道德、文化价值观等方面内容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四是从不同方式的认同影响来看,总体来看,男生由于更擅长逻辑思维,对于透彻的理论逻辑和理性分析具有更高的接受度,而女生更擅长形象思维,对感性方式的教育影响具有较高的认同度。
(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年级差异
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存在年级差异。一是从理论认知程度来看,一、二年级理论认知程度偏高,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掌握程度明显高于三、四年级。这应当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安排在这一阶段有关,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效果。二是从理论接受态度来看,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看,大一学生最为认真,随年级提高大体呈反向趋势。大一新生刚走出高中校园,原有的应试备考学习习惯仍然有所延续。课堂上能够比较认真地接受来自教师的思想理论教育,课堂抬头率、参与度都相对较好。而大
二、大三学生的表现明显不如大一学生。大四学生面临就业压力,更呈现出功利化取向,如形势政策课的出勤率受到较大影响。三是从认同程度来看,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加深的趋向。大一学生的书本理论认同掌握较好,但由于社会经验还比较少,所接受理论还未经历与现实的对接,因而往往浮于表面。而随着年级上升,大学生社会认知程度逐步提升,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会相应加深,当然往往也会伴随认同反复现象。
(三)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专业差异
通过对政治、历史、中文、思想政治、外语、物理、数学、交通运输、工业工程、电气工程等不同类别专业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状况存在明显的专业类别差异。总体来看,文科诸如政治、历史、中文等人文社会科学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明显高于理工科大学生。其中,思想政治专业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最高。这一结果可以归结于接触效应,即文科大学生总体上会更多接触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影响。同时,文科大学生往往在相关专业课程学习中会涉及更多的社会历史内容,并有更多的机会来发展自身分析社会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这会使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更加深入。而相比之下,理工科大学生在这方面有所欠缺。当然,这也与文科大学生中女生比例相对较高存在着一定关系。
(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干群”差异
通过对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的对比研究,发现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方面存在明显的干群差异,学生干部的认同程度明显高于普通学生。这种结果的影响因素大体上包括:一是学生干部的整体素质较高。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都是大学校园中的精英分子,他们在学习成绩和政治思想诸方面表现往往更为突出,正因如此,他们能够成为学生干部而在学生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二是学生干部具有更多的社会实践经历。他们通过组织和参加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诸如党团活动、志愿者活动、义工活动、迎接新生、演讲比赛等,在实践中深化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三是学生干部基于自身优越感而更具有正能量。学生干部属于学生中的佼佼者,他们往往对国家和社会各种现象的评价比较倾向于积极和乐观,更加易于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影响。
基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差异性及原因分析,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对策来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不断增强教育针对性。
第一,基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性别差异采取更加有效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方式。要深入挖掘性别差异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效果的影响,从而发挥认同优势,弥补认同不足。一般来说,和男生相比,女生情感更加细腻,更容易和他人形成情感连接,有更强烈的共情体验和同情心,因此,对于女生及女生占比高的班级可更多地采用感性为主的教育方法。在进行国际国内形势等宏观理论教育时,应注意加入感性情节因素,使得女生更易于融入其中进而认同相关理论。针对男生思维逻辑性和发散性较强的特点,对于男生以及男生为主的班级,要注意授课的理论逻辑力量和宏阔视野。针对男生的认同外显特点,应关注男生的认同反应,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认同冲突与认同危机,因势利导,进行针对性教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照顾到男女生的认同特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情理交融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第二,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认同特点采取多种教育形式,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表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过程包括理性认知、情感共鸣、思想转化、心理调适和沉淀固化五个阶段[2]。大学生要达到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深层认同,理性认知是基础,但不能停留于理性认知。能否形成情感共鸣、进行思想转化、实现心理调适,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沉淀固化都非常重要。而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任何教育途径和手段都无法一次性地完成全部任务。因此,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应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大学低年级即一、二年级阶段是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基础阶段。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强化主流意识的理性认知,适时地推动其情感共鸣,为思想转化奠定重要基础。在大学高年级即三、四年级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应紧密跟进,时刻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关心他们的思想动向,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困惑。在此基础上,以专题讲座、辅导谈心、学术讨论、形势与政策教育等各种形式来进一步增进其理性认知,激发其情感共鸣,促进其思想转化和心理调适,不断释疑解惑,推动主流意识形态沉淀固化,从而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深度和稳定性。
第三,丰富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途径,挖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潜移默化地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研究表明,一般来说,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作为一种外在刺激因素,增加其呈现频次,会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程度。也就是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更多接触对增进认同具有提升作用。因此,要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程度,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多管齐下地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使其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当然,教育方法的选择十分重要。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孩子们愈少感到落在他们身上的教育设想,教育效果就愈大,一旦他明白了你专门找他谈话是为了教育他――他的心灵,便会整个封闭起来。”[3]因此,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要避免简单重复,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第四,注重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环节,使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在实践中加以夯实。理论来源于实践,但对于大学生来说,主流意识形态更多地停留在理论层面。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衔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理论,是增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关键所在。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干部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程度高也说明了这一点。高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社会实践,并将之做到实处,通过校内社团活动及各种文体活动来增加学生的实践体验,并通过参考观察、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走出校门,初涉社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让大学生在各种社会实践中更好地体悟理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产生理论与实践反差的心理冲突,此时,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做好跟踪指导,及时进行思想疏导,使学生思想从“山穷水尽疑无路”转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不断增进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
第二篇: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意识形态是特定阶级的社会意识总体,是代表一个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的总和。主流意识形态是国家中占统治地位阶级的社会意识的总和,是代表该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价值观念、情感意志等的思想体系,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其阶级统治的思想武器。主流意识形态对于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根本的指导、稳固与强化作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存、稳定和发展。在当代中国,建设主流意识形态就是要强化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对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与渗透。这对于当前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根本保障作用。然而西方国家打着“意识形态淡化”的幌子,对中国不断加强意识形态的“西化”渗透,再加上伴随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而带来的多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的冲突,使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及其复杂的局面。而对于处在思想意识冲击最前沿的当代大学生来说,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面临更为繁重的任务。
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的突出问题
中国革命的胜利也是意识形态斗争中马克思主义的胜利。革命胜利使得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成为了全社会的指导思想,也就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从此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就成为中国宣传和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然而,面临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中国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1.宣传力度的弱化、教育方式的僵化导致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时效性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党把国家的工作重心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打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逐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的各项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但另一方面,由于过去“阶级斗争为纲”危害性和破坏性的影响,在部分党员干部思想中留下了严重“后遗症”,他们不敢理直气壮的宣扬马克思主义,害怕意识形态领域的过度宣传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对意识形态教育的郊区会重蹈过去的“阶级斗争为纲”的覆辙。
这种轻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思想在高校教育中同样存在,首先,在教师资源配置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配置严重不足,在教育教学上只能通过扩大课堂规模的方式解决,所以动不动上百人,甚至几百人的课堂导致教育教学效果极差。其次,在资金投入、课时安排上,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比例极为悬殊,严重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再次,当前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式僵化,方法简单,观念陈旧。在大学生的教育中这种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培养而不重视甚至忽视主流意识形态的现象,造成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落后于现时代的要求,给一些消极、不健康思想造成了可乘之机。
2.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不足
在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时期,由于社会观念,、社会意识多样化、社会文化多元化以及西方文化的入侵,作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要的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再者由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诸如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分配不公、少数党员干部腐败突出等问题,致使一些人的思想存在着迷茫和失望,他们对国家前途命运缺乏信心,失去社会责任心,简单拒绝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这一切都造成了当前一部分人尤其是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同感的下降甚至缺失。
3.影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对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缺乏规范的导向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在文化、信息、观念等的传播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西方国家更是利用他们的技术优势加强了其文化、价值观、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全球范围的鼓吹和渗透。美国中情局在其所谓的《十条戒令》中提到:“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宣传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核心是宗教传布。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为此,他们利用网络、影视、文化交流等方式传播其经济、政治、价值模式,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战略。中国在抵御其渗透方面的工作明显做的不够。特别是近几年电视、电影的制作在片面追求收视率、上座率的驱使下,对主流意识的宣传越来月淡化,只强调娱乐化,不重视教育意义,以至于对“帝王戏”、“王后戏”等的热拍、翻拍乐此不疲,“超级女生”“快乐男生”等节目更是层出不穷。这些节目在给大学生带来娱乐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向大学生们宣扬追名逐利、争权夺势的功利思想和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投机思想,在一定意义上配合了西方国家的西化策略,给我们的主流意识教育起了不良的消解作用。另外,我们在加强大众传媒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时,在内容的创新上做的不够,不能适应时代的进步。譬如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影片,十几年来都极少更新,严重脱离时代,难以引起他们的共鸣。而美国在这一方面做的比较到位,他们根据“911”事件拍摄了多部电影,在美国乃至全世界都引起了巨大反响,尽管宣扬了一些诸如个人主义、人道主义以及反恐怖主义的主题得到了人们的认同。相比之下中国某些导演动辄斥巨资拍摄的一些只追求场面宏大而内涵粗糙的影片只能给人们留下肤浅的感官享乐,没有丝毫的感染力。这些现象都表明我们在倡导言论、舆论,新闻自由的同时,忽略了对大众传媒的主流意识导向的规范。
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对策
全球化背景下造成的大学生对意识形态认同危机等各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因素的,因此要加强当前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必须要有新的思路,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创新。
(一)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尤其是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是强调教育内容的强势灌输,较少关注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使他们对主流意识思想只是被动地接受,缺少主动性。尽管意识形态的“灌输”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但片面强调施教者的主动性而忽略受教对象的能动性对于教育的效果是不利的。
首先,我们要改变过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强势灌输的教育理念,应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与工作之中。居高临下的灌输方式常会在充满逆反心理与思想的大学生那里取得截然相反的效果。有人把思想政治教育比喻为食盐:食盐适量放在汤水、菜肴之中,人们就会乐于食用、欣然接受,而不能以打包的形式让人们直接食用。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我们不能把主流意识形态“打包”强加于人,而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于大学生生活的点滴之中,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其次,要尊重个体差异,把普遍教育与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结合起来。由于大学生的阅历、成长环境不同,人的思想觉悟、认知能力、性格特点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所以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既要注意解决普遍性的问题,又要正视和尊重个体差异,确立相应的目标内容,选择适宜的方式方法,做到因人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再次,充分发挥情感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的先导作用,达到以情动人。在主流意识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最常使用的是板着面孔的说教,时不时就“扣帽子”、“揪辫子”,影响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在任何教育过程中,情感都是打开心灵的钥匙,是沟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交往关系的基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情感越融洽,教育的效果就越好,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也不例外。要使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行之有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情感的先导作用是非常必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加大情感投资,方下架子,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相处,增强主流意识教育的人情味,要使学生“信其道”,必须使学生先“亲其帅”。
(二)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教育
第一,要毫不动摇、理直气壮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对科学发展观的教育。
当前中国主要任务是进行经济建设,这一条是我们必须毫不动摇来执行的。但是加强经济建设并不是要舍弃或放松上层建筑的建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对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思想保证和强有力的精神动力。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建设与经济建设绝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我们必须要摒弃对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偏见,增强危机感、使命感,切实把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提高到维系国家安全、保障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在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对科学发展观的宣传中发下包袱,加大力度,以巩固其在当代大学生思想中的统领地位。
第二,努力尝试新方法,注重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形式和方法的改进、创新。
思想灌输是主流意识形态信息获得的正面手段,对于培养人的政治立场、观念和方法,树立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十分重要。但是填鸭式的说教与古板的教育形式经常使教育效果不佳,往往使得事倍功半。如何巧妙地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与形式进行宣传和教育,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对主流意识的认同就更为重要。
第三,吸收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精华,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时代性、生命力
中国的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具有与时俱进、自我发展的品质。在当代意识形态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的环境下,意识形态的建设要增强其稳定性和凝聚力,必须彻底摒弃不合乎时代要求的观念和错误意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和中国转型时期的社会特点,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作为自己发展的原动力。只有这样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才具有时代意义,反映时代要求,才能增强大学生对它的认同和支持。
(三)加强和规范影视网络传媒的意识形态导向
首先,党的宣传部门在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下,借助新闻媒体工具来接触民众,扩大政治影响的同时,也要增强引导舆论、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的本领。大众传媒应以传播先进文化为己任,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决杜绝误导青少年的舆论报道和节目。要加强对重大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的引导,进一步完善舆论监督的管理规定,各类新闻、专题、谈话等节目要注意热点问题的引导,要确保把公众情绪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既是现代媒体的历史责任,也是现代媒体发展的历史机遇。
其次,影视作品应当立足时代背景,挖掘时代内涵,确实达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目标。所以我们在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化的同时,一方面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对于意识形态的载体功能,重视影视、网络、报纸等大众传媒的主流意识形态导向,另一方面要不断推进文化产品与文艺作品创新,紧扣时代脉搏,倡导时代精神。
再次,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并努力占领网络思想文化阵地。互联网是一柄“双刃剑”,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既有消极影响,更有其宣传速度快捷、影响范围广阔的优势。目前我们的网络制作水平不够高,内容陈旧,信息量缺乏,版面制作呆滞等不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而造成的。面对这种现状,大力培养和聚集大批网络技术人才,把网络建设纳入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议事日程,使网络成为我们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是当前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需阶级的重要问题只一。
总之,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是中国应对全球化挑战,粉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西化”、“分化”阴谋,保证中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顺利进行与实现的前提,而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工作又是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能否取得成果的关键环节,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样采用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能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正确认识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规律,推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进程。
第三篇:主流意识形态在城市社区形成价值认同的几点思考
主流意识形态在城市社区形成价值认同的几点思考
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也必然有其主流意识形态,它构成了一个社会思想文化的中枢和支柱,构成了一个民族精神信仰的基础和载体。在当代中国,有多种意识形态成分并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其自身的科学性与先进性,无疑占有主导地位;它通过执政党的地位和权威,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是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保持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转型、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社会利益集团的分化,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多样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弱化淡化。本文以城市社区为例浅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存在的现状和影响传播的因素,同时结合实践调研谈谈主动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的几点思考。
一、主流意识形态在城市社区中传播的现状分析
城市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基本细胞。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单位人”的职业变动日趋频繁,以居住区域为归属的“社区人”观念逐步形成,城市社区越来越成为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基本实体和情感交流的重要场所,越来越成为各种社会群体组织的聚集区、各种利益关系的共同体和各种社会资源的承载体。因此,社区的本质不在于地域结构,而在于社区成员在共同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互动中形成的社区意识,在于有一个共同的精神生活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共同的精神纽带。当前,在我国城市社区,作为社区人共同的心理认同和价值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却存在缺失状态,社区居民普遍缺乏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普遍的看法有以下几点:
一是对社区工作的普遍不重视。不少人认为社区工作是非专业工作,任何人都可以做。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使部分居民对社区活动不屑一顾,且直接影响到街道、居委会工作人员的职业意识。
二是认为社区建设与自己无关。居民有了问题,很少想到向社区求助,同时,社区整体氛围也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三是社区成为了中老年活动的平台。大部分年轻人不愿参加或被排除在社区建设及活动之外。
四是只注重社区的生活功能,忽略了它作为思想教育最直接前沿的功能。
二、影响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价值认同的因素
1.市场经济的影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市场经济不仅是一种经济形态,也是一种价值体系。市场经济主体的多元化,也导致人的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人不再盲目地信仰某种意识形态。而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也使人们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利益,并根据自身的利益来选择和评判意识形态。这些都使主流意识形态被冲击、被淡化的倾向越来越突出。
2.多元信仰的冲击。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以来,国内外各种因素导致了政治信仰危机重新浮出水面。从“全盘西化”的主张到90年代后期,法轮功的泛滥等危及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的多元政治信仰一直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念。这种信仰危机在城市社区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一是缺失型,主要指一般公民没有明确的政治信仰与政治理想,处于一种自在状态;二是虚伪型,即有的人口头和表面上表示信仰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而实质上官本位、权力本位占据着他们的灵魂,权力与官位成了他们的追求目标;三是异端型,指一些人持与主流政治文化相对立的政治理想、政治信仰,处于自在或隐藏状态。
3.传播方式的局限。传统的宣传教育,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缺乏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当代现实、回答当代问题的勇气和自觉性,也缺乏与当代各种思想学术体系对话、交流并论争的热情与魄力,不能真切地解读民间的文化生存和生活诉求,空话、套话盛行,思想和表达显得苍白无力与枯燥乏味。这样,也导致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有所降低。
三、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的对策与建议
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减弱或者丧失,将会使社会的稳定和向心力减弱,从而引起社会矛盾和冲突,引起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合法性的怀疑,甚至影响党的执政的稳定。因此,面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多元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的冲击,如果主流意识形态对此不能做出有力的回应,就很可能会处于被动的境地。要充分整合城市社区出现的纷繁复杂的多元价值观,培养形成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增强社区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必须注重调研、注重对话、注重实践。
1.注重调研,通过把准脉搏科学引领社区群众的思想潮流。在当前的不少城市社区里,人们的利益诉求和发展需求呈现动态性和多样化特征,尤其是随着城市旧区改造、企业改革、就业与再就业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工作的推进,大量的城市居民急需我们在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闷、文化上解渴、心理上解压、能力上解弱。以上海杨浦区为例,每年年初,都要深入基层、围绕百姓关注的问题开展调研,进一步梳理出干部群众关心的反腐倡廉、物业管理、房势和房价、就业和救助、高校与邻近社区的发展等一系列热点、难点问题,从而针对社会热点、区域特点和百姓关注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多年来,杨浦区坚持以了解百姓需求、回答百姓困惑、引领科学追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以百姓最关心的话题作为突破点,以引导百姓科学认识社会、追求幸福人生为归宿点,通过开展知识与能力、政策与法规、健康与安全等讲座,努力形成科学的舆论导向,发挥着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多元社会思潮的积极作用。
2.注重对话,在互动交流中畅通联系百姓的信息渠道。“政治”的公开性要求政策执行者和公众之间有充分的互动,要求一套健全的信息沟通机制来确保公众对政策的了解和参与。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各种渠道沟通领导者和执行者、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或政策执行系统和社会的关系。沟通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至于有的学者甚至将其比作“政府的神经”。通过互动式社会协商对话机制,积极回应社会群体的利益要求,从而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实现社会和谐稳定运行。为了充分发挥居民群众在城区发展建设中的主体意识,提高政策在百姓中的满意度和认同度,杨浦区开设了“书记信箱”,在12个街道(镇)的党员服务中心全部设立起群众信息投放点;设立“区长在线”,每月一次网上与百姓互动沟通;设立“电话专线”,每名区委常委分别联系1名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在互动交流中畅通了联系百姓的信息渠道。
3.注重实际,在生活实践中发挥居民的自我教育功能。美国学者阿尔蒙德将政治文化区分为参与型、依附型、地域型三种政治取向。他指出“在某种意义上,依附型和地域型取向把参与型政治取向‘安排’或保持在适当的地位。这些比较传统的态度的维持以及它们与参与型取向的溶合导致一种和谐的政治文化„„”传统的教育方式经常会基于内容严肃、形式规范等因素而略显枯燥,教育方较多关注的是教育活动的开展这一行为,而较少关注教育的效果、教育对象的感受和体验,所以我们常常说这种教育是“自娱自乐型”的。它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将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流于形式,进而直接影响着社区居民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取向的形成,其它非主流的价值认同就会在城市社区中渐渐形成。如何能够及时灵活地开展宣讲?如何能够真正做到“你有问、我有答”?如何让老百姓不出家门就可以释疑解惑?杨浦区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面对面对话、手拉手谈心”的社区宣讲之路。江浦路街道2001年起由热心社区工作的10多名退休干部职工自发组建了一支能够让群众“一听就懂、一讲就明”的宣讲队伍,他们既有较深的理论功底,更有长期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耐心和热情。针对小区里怪话多、牢骚多等现象,党员的责任让他们挑起了义务在社区宣传真理的重担。用他们的话说:“对群众的热点问题不能就事论事,一定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讲解,才能讲得理直气壮;用群众熟悉的语言讲解,才能讲得入耳入脑。”2006年,江浦社区24个居民区都建起了居民时事政治理论学习小组,参加的党员、群众达500余人,成为了学习型社区的骨干力量。同时,报告团向居民区推出了党课报告的“菜单式”服务,制订了党课报告预约登记制度。这种针对区域特点、依托社区自发的“社区宣讲团”宣教资源,通过组织与自发、集中与分散等形式开展的宣讲,可以做到课题上的广泛性、内容上的针对性、语言上的通俗性、形式上的多样性、时间上的灵活性、地点上的流动性、时效上的及时性、对象上的群众性、思想上的引导性、政治上的一致性。主流意识形态只有从生活实践中吸取营养,只有同生活保持着血肉联系,才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才会显示出强大的威力。城市社区是培育和塑造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平台。任何社区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社区主体的参与。激起居民对社区的兴趣和需要,进而增强认同感和支持率,形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健全信息畅通机制、创新信息沟通方式、建构自主宣讲队伍不失为构建和谐社区的有益尝试。
第四篇: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
摘 要:“四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经过我们对南昌工学院的调查发现,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仍然存在“四个认同”不够的问题,而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
关键词:少数民族
大学生
四个认同
教育
“四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就大学生群体来说,“四个认同”已经普遍深入人心,但问题仍然存在。经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在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就存在“四个认同”不够的问题。本文以南昌工学院为例,提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的设想。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方面存在的问题
南昌工学院是全国四个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之一,拥有全国最多的少数民族预科生,本、专科也有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总计在校少数民族学生达一万六千余人,包括53个少数民族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占到了全校学生的64.8%。其中,来自新疆和西藏的少数民族学生为数较多,有五千余人。2014年,我们以“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研究――以南昌工学院为例”为题,申报了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2014课题并获批。围绕这个课题,我们以抽样调查的方式,对少数民族学生80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召开了七次有60余人参加的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加上平时的个别交谈,我们发现,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虽然爱祖国、爱中华民族、爱中华文化、爱社会主义是思想主流,但由于受到民族地区特有的地理、种族、宗教、文化的影响,以及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的蛊惑下,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来自新疆和西藏以及来自其他民族聚居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四个认同”上存在一些问题,甚至不能与“三股势力”划清思想界限。
例如,个别来自西藏的藏族学生在座谈会上说,**是他们的精神领袖,**在他们的心目中很伟大,**没有要搞独立,没有要搞暴力,**是爱好和平的,他还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要的只是宗教信仰自由。对于恐怖暴力事件,绝大多数民族学生明确表示反对,并给予谴责。许多民族学生说,所有宗教都主张和平、向善、仁爱,反对暴力和杀戮,那些搞恐怖活动的人并不是真正的教徒,只是打着宗教的旗号,干的是与宗教教义背道而驰的坏事。但也有一些民族学生的看法存在明显错误。来自新疆的个别维吾尔族学生认为,发生在新疆和其他地方的暴力恐怖事件,是因为政府管的太严,限制宗教自由而引起的反弹。来自西藏的一些藏族学生也认为,现在对人们的行动,对宗教活动限制太多。
在平时交谈中了解到,一些来自新疆的学生认为,新疆的丰富资源是新疆人的(即维吾尔等少数民族),而汉族人掠夺了他们的资源。一些来自新疆的学生在交谈中甚至常以我们新疆人、你们中国人(指汉族)的话语表达。
在座谈会上,当谈到西藏、新疆等民族聚居地区的历史,解放前后的变化时,很多学生不了解,也就不能进行优劣对比。像西藏的学生对过去黑暗野蛮的农奴制就知之甚少。当老师提到《西藏秘密》这部电视剧中展现的黑暗农奴制下西藏人民的悲惨生活时,个别学生甚至说那是假的。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和各种优待政策,多数民族学生有感受,对党和国家扶持下家乡的可喜变化,使农牧民过上幸福生活以及使他们能够上大学,充满感激之情;但也有一些学生比较麻木,看不出有感恩之心。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不少问题。例如,当被问到“疆独”“藏独”分子利用宗教进行分裂国家的活动,你怎么看?少数民族学生认为危害不大,应该包容。当被问到:外国敌对势力对我国的宗教渗透,你怎么看?也有一部分民族学生认为,宗教渗透也是正常的文化传播,没有多大危害,不必大惊小怪。有部分民族学生认为不论正常的或不正常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国家都不能禁止。
我们的调查虽然还是初步的,不够全面和深入,但也可以看出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方面的问题不仅存在,而且很严重。虽然这些问题表现在少数人身上,但也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决不能放松警惕,认真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四个认同”教育十分迫切。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四个认同”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由诸多复杂原因造成的。我们在调查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感到有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宗教文化的根深蒂固。一些少数民族,主要是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斯别克族、回族是全民信教,而且宗教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其民族成员的宗教信仰大都比较虔诚。这是由特殊的地理条件、种族特点、宗教文化、民族传统造成的,是在长期的民族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由于宗教在这些民族成员中的“固着性”,当他们面对许多具有宗教色彩或打着宗教旗号下的问题时,就有可能不问是非,不管青红皂白地站在所谓的“宗教”一边。如藏族学生对**认识上的糊涂,就是受了藏传佛教把**神圣化、必须盲目崇拜**,并且成为臧民族传统的影响。尽管**逃亡国外半个多世纪了,但他所具有的**身份,在藏民心目中的偶像地位并没有消失,仍然有着相当的影响力,正因如此,尽管他在国外从事分裂活动、策划暴力活动是事实,但在一部分藏民中,却因藏民的盲目崇拜而被掩盖。
第二,“三股势力”的蛊惑宣传。肖开提?依明在《新疆日报》撰文指出,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暴力恐怖案件,都有“圣战殉教进天堂”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子。多数暴徒观看过宣扬宗教极端思想的视频,接受过宣扬宗教极端思想的宣传;有的行凶时抱经宣誓,高呼极端口号。这些暴徒丧失了最基本的人性和理智,其残忍和血腥程度无法以常理去想象。宗教极端主义近年来在一些国家或地区趋于活跃,宗教极端思想渗入意识形态领域,严重地毒害着民众的精神和思想。受国际大气候的影响,加之“三股势力”的推波助澜,宗教极端势力在新疆的活动也十分猖獗,宗教极端思想呈渗透蔓延之势。正是在“圣战殉教进天堂”宗教极端思想的毒害下,一些无知的信众,特别是青少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⑴我们一些来自新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之所以对暴力恐怖事件不能正确认识,恐怕或多或少也是受了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他们不一定看过宣传宗教极端思想的视频或读物,但通过家人、同学、朋友、教友间接地接受过这种思想的传播是完全可能的。正因如此,虽然他们没有参与过非法活动,但心理上对恐怖分子有同情感是存在的。一些来自西藏的藏族学生之所以对恐怖暴力活动不能正确认识,则是受了“藏独”分子蛊惑宣传的影响。
第三,对历史的无知。例如,西藏解放前是黑暗野蛮的封建农奴制,藏族学生的父辈们都曾深受压迫和剥削,每个家庭都会有一本血泪史。可是,我们的藏族学生却知之甚少,有的藏族学生还以为**统治时期挺好的。有的信仰藏传佛教的学生说,清朝、民国时期西藏形式上归中央政府领导,实际上是独立自治,言外之意是历史上西藏是独立的,现在的西藏不是自治。新疆的少数民族学生也对新疆的历史很无知。对历史的无知恐怕是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就提出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强化民族地区历史教育,进行民族地区解放前黑暗与解放后光明的对比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就民族类高校、承担民族预科教育的高校和承担一定数量少数民族学生培养任务的高校来说:一是有的学校没有展开专门性的教育,只是将“四个认同”的内容穿插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进行,也没有把“四个认同”有效地渗透到所有教学和学校的其他活动之中,没有实现全覆盖。二是在“四个认同”教育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单纯地对“四个认同”的概念进行宣讲、阐述,缺乏深入诠释,很少结合不同民族学生的地理环境、心理特点、文化传统、宗教信仰进行。三是有的学校没有严格按教育部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预科生的思政课)的课时要求安排,任意减少学时。上述薄弱环节,就使得“四个认同”的教育效果打了折扣。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四个认同”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有一定关系。
三、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
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四个认同”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四个认同”教育:
1.进行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历史观教育
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教的比较多,而且一些学生在“四个认同”方面的问题,往往与受到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而不能正确理解宗教有直接关系,因而进行宗教观的教育十分必要。一方面要讲清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思想,一方面也要讲清宗教典籍中的教义本义。例如,伊斯兰教提倡“两世并重”,既重今世的幸福,也重后世的归宿,现世的行为为后世的归宿奠定基础。而后世的最好归宿是“天堂”。根据伊斯兰教的末世论,死者生前的行为将决定他在坟墓里的待遇。以此鼓励人们多做善功,今世行善,后世必有回报。《古兰经》中对进入天堂的条件有清晰的阐述,最根本的条件是要有坚定的信仰,要履行善功,明确指出信教、行善的人、恪守教规等4种人将永居乐园。与天堂相对的是“火狱”,生前作恶的人将被“戴上枷锁投入火狱”。可见,“行善进天堂”这样一个宗教中原有的教义,信教群众的一个美好愿景,却被宗教极端势力歪曲为“圣战殉教进天堂”。他们大肆鼓吹“杀死一个异教徒胜做十年功,可以直接上天堂”,鼓吹以“圣战”推翻人民政府,献身宗教等等。在宗教极端主义眼里,想上天堂就要“圣战”,“圣战”就要杀人,殉教就要自我毁灭。这是何等荒唐的谬论和逻辑!他们鼓吹的“圣战殉教进天堂”的谬论,既在《古兰经》中找不到任何根据,也丝毫没有训导人们行善的含义,更不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他们的真实目的完全是以宗教为名,行分裂和暴力恐怖之实。⑵我们的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学生,多数人是明白《古兰经》中的教义的,因而坚决反对宗教极端势力对《古兰经》的歪曲,坚决反对他们鼓吹的暴力恐怖活动。信教的藏族学生的多数也坚定奉行藏传佛教行善、和平、仁爱的本质,反对和抵制“藏独”分子的分裂活动和暴力活动。但也有少数信教学生受到宗教极端势力歪理邪说的毒害,所以就很有必要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讲清宗教教义的本义,揭穿宗教极端势力的荒谬理论和险恶用心,使少数民族学生都能与之划清思想界限,不要上当受骗。
总书记明确指出:“暴力恐怖活动的根子是民族分裂主义,思想基础是宗教极端”。⑶这一重要判断,深刻指明了产生暴恐活动的思想根源。所以,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宗教观教育,需要在宗教教义的解读上下一番功夫,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当然要争取使那些信教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转而信奉马克思主义,崇尚科学,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这就需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使他们认识“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在力量在人的精神中的幻想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⑸。科学信仰才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理想,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支柱。但由于一些民族是全民信教,宗教文化根深蒂固,要转变这些民族学生的宗教信仰十分困难。即便如此,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对这些学生也是有益的,至少可以帮助他们的宗教信仰不致走向极端化,使他们把爱教与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教育,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一样,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都是必要的。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是“四个认同”教育的理论基础,理应贯穿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2.进行党和国家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
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之所以在“四个认同”上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原因之一是对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不熟悉,或者是不能真正理解,所以这个教育非常必要。国家对此是重视的,教育部将此作为民族预科生的必修课,我们认为,对非民族预科生的大学生这也应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来开设。
针对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四个认同”上存在的模糊认识,通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要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着重理解如下几个问题:第一,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家版图是历史上形成的,是56个民族共同的家园;第二,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一个大家庭,而非仅指汉族;第三,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虽然以汉文化为主干,同时又是融合了56个民族的文化元素,中华文化是56个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第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党的领导下,由56个民族的人民共同开辟出来的,是各族人民走向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通过这“四个认同”的理解,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真正认识到“三个离不开”,即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个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第五篇:全球化条件下大学生思想道德及主流意识形态状况的调查
全球化条件下大学生思想道德及主流意识形
态状况的调查
张晓忠
2013-01-29 15:51:30
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1期
作者简介:张晓忠,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常州 231001)
内容提要:为了解大学生目前的思想道德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全球化条件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我们对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作出了基本的评价。总体来看是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流取向积极,务实进取;对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有着深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政治思想的功利倾向和模糊认识;道德评价和道德实践上的偏差;人生价值观念的实惠化、功利化和短期行为趋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现状仍很令人担忧等,说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面临着许多难题和困惑,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极为紧迫。
关 键 词:经济全球化 大学生 思想道德 主流意识形态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批准号05AKS003)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们“经济全球化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研究”子课题研究成员参照了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的同类问卷调查,结合课题自身特点,设计了一套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包括两大类45个选择题,其中含三个表格。于2007年5月—7月对北京、江苏、黑龙江、山东等地部分高等院校进行了以本科一、二年级和硕士研究生一年级为对象的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100%回收,其中有效问卷为577份,占回收问卷的96%。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为:男性133人,占23%,女性444人,占77%;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其中城市生源293人,占51%,乡镇生源139,占24%,前两者合计高达75%,农村生源145人,占25%;中共党员104人,占18%,多为预备党员,共青团员422人,占73%,非党团员51人,占9%。涉及哲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与行政学、科技哲学、伦理学、文秘、中文师范、教育学、传播学、投资、国际贸易等20多个文科专业。本调查旨在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当前真实的思想道德状况,分析总结出他们对当前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现状的真实看法,同时,为今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甚至对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提供对策参考。
我们认为,本次调查所抽取的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问卷设计中的变量、指标涉及了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基本内涵,而且与本课题相关内容紧密相联。问卷所反映的情况能基本体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及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整体面貌,使我们对当代大学生的相关方面的状况有了一个较直观的了解。调查数据经人工统计最后通过计算机处理。本调查问卷参照了海南师范学院《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课题组2001年的设计[1],有些内容根据本课题的要求作了增删修改而成。根据调查,从政治思想、道德、人生价值观以及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看法等四个方面对近期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作出基本评估。
一、关注国内外重大热点问题,但政治思想观念淡化 大学生们对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热点问题一直都非常关注。从调查来看,总体上,绝大多数大学生政治态度明确,关心党的事业,关心社会的发展和民族前途,关系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调查问卷中所列近期发生和不久的将来既定的国内外20项大事表示非常关注和比较关注的比例较高,关注率在60%以上的有12项,其中有3项关注率超过90%,依次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人民币升值、银行加息和物价上涨、萨达姆被处死等,关注率最高的达97.57%,其余的9项依次分别是:教育部直属和部分省属高等师范教育免费、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台湾百万人倒扁运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被查处、伊朗和朝鲜核危机问题与联合国秘书长由亚洲人潘基文担任并列、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等(见表1)。
调查结果显示,有六成多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仰还是比较坚定的;有35.01%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有50.43%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才有生命力”,两者合计达85.44%;对于我国当前着力推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有60.14%的肯定率;有55.29%的大学生认为“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有24.78%的大学生认为“改革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有 56.67%的人认为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政党制度应该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对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有16.46%的大学生认为“更加充满信心”,有64.13%的大学生认为“较有信心”,两者比例高达80.59%。
大学生对中央近一年来的政府工作给予很高评价,有19.59%的人认为是“成效显著”,有65.16%的人认为是“较有成效”,两者合计达到84.75%。大学生特别对吸引外资、扩大开放,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政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工作所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肯定率达75%以上(见表2)。这表明,在根本原则问题上大学生是坚决拥护党中央决定的,表现出较高的政治热情和思考问题的成熟与理智。
当前,大学生中还存在不少政治思想问题,政治思想观念淡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有些学生思想上不关心政治。调查结果显示,有8.32%的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有6.24%的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不适合当今中国实际”,这表明仍有14.56%的人不大信仰马克思主义。只有5.2%的人认为“资本主义是腐朽的、垂死的”。共产主义的信仰问题存在“渺茫论”思想,他们坚信共产党的领导,但因党内出现的腐败现象又存在不满情绪。调查结果还显示,在回答“在现实生活中,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时,仅有10.57%的大学生回答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有26.51%的人认为,“资本主义最终会被社会主义取代”,有54.12%的人认为社会主义“理论上是正确的,在实践中还有待于完善”,只有近十分之一的大学生持资本主义“死亡论”;仍有部分大学生对党和政府还缺乏信任,有46.27%的大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在大学生中的威信评价“一般”,18.37%评价“较差”,有13.86%的人对经济发展态势表示“不乐观”,有8.15%的人认为对今年我国的政治局势“不稳定”;大学生感到最不满意的事是“干部以权谋私,搞不正之风”,即腐败问题,占59.96%。对博鳌亚洲论坛在海南举行、学习方永刚先进事迹、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在北京召开、李振声获2006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四项事件关注程度较低,非常关注的比率在10%以下。这表明大学生对某些在中国召开的国际会议关心不够,对刚刚涌现的先进事迹了解还不多,对某些科技信息了解甚少。对党的十七大的即将召开、《物权法》的颁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温家宝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等虽有一定的关注,但关注率不高,在57.54%-48.01%之间。对一年来的政府工作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社会治安、消除社会丑恶现象,扩大就业等三项工作评价最低。这也表明,大学生对这些工作有着比较高的期望,这些工作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普遍关心和重视道德建设,但不愿受规范道德的制约和影响
在道德观方面,绝大多数学生有一定的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善于在群体中使自我价值得以实现,有一定的规范意识和奉献意识,但一部分学生不愿受规范道德、集体道德的约束和高尚道德的影响,甚至认为这是一种压抑个性的手段和空洞无味的说教。和过去相比,大学生存在道德滑坡和文明素质差的现象,应当引起我们思想上的高度重视。调查结果显示,尽管经济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但大学生对道德建设仍表现出普遍的关心和重视。在回答“社会道德水平高低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有没有影响”这一问题时,有88.04%的人认为“有影响”;在回答“社会道德水平高低对国家民族的利益有何影响”这一问题时,有62.39%的人认为“会导致民族素质下降”,有17.33%的人认为“有损国家民族尊严”,有14.73%的人认为“影响改革开放,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有5.55%的人认为“恶化人际关系”;在回答“社会道德水平对个人的利益有何影响”这一问题时,有61.18%的人认为“会影响工作、生活情绪”,有22.88%的人认为“会对社会失去信心”,有13.52%的人认为“精神颓废,物质受损”。调查结果显示,在不损害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大学生还是愿意助人为乐的。如在回答“当听到某地发生特大灾害,造成重大损失,你的做法是”这一问题时,有34.66%的人回答是“尽自己所能,帮助受灾群众”,有59.1%的人回答是“响应号召,捐款捐物”。但调查结果也显示,“见义勇为”、“先人后己”等高尚品质在大学生的道德行为选择中不被多数人推崇。如在回答“路遇坏人行凶、抢劫、偷盗时,你的行为是”这一问题时,有31.37%的人回答是“看事态发展,再决定自己怎么做”,有38.82%的人回答是“求助他人”,有10.05%的人回答是“想管,但怕自己吃亏”,还有31.37%和6.93%的人回答是“尽量回避,少惹麻烦”和“袖手旁观”,只有9.88%的人回答是“挺身而出坚决制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能否适应新形势,大多数人给予了肯定的回答。有52.69%的人认为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应大力宣传和提倡”;大学生认为“做人最重要的品质是”依次为:“正直”占51.64%;“有责任心”占24.96%;“诚实”占11.44%;“宽容”占6.24%;“礼貌”占2.91%,“认真”占1.73%,“无私”占1.08%;在问及“道德修养方面,自己看重追求什么”这一问题时,有64.47%的人回答是“与人彼此真诚相处,互相帮助促进”,有19.06%的人回答是“与社会道德规范一致”;在回答“对于‘诚信’你怎么看”这一问题时,有52%的大学生认为“大多数人还是讲究诚信的”,有24.44%的大学生认为“别人诚信与否我不管,但是我要讲诚信”;在回答“如果你遭遇到别人对你不诚信,你会如何”时,有66.03%的大学生选择应“据理力争,要求保护自己正当权益”;在回答“你认为应该怎样讲诚信?”时,有61.7%的大学生选择应“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讲究诚信”,有29.12%的大学生选择应“别人对自己诚信,自己才对别人诚信”,有7.45%的大学生选择应“利益才是主要的,有利时就讲诚信”,有1.73%的大学生选择应“希望别人对自己诚信,自己对别人不一定”。这说明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信誉观念正在青年大学生中逐步形成,大多数人还是认为应该讲诚信的,只有少部分大学生才是有条件地讲诚信。
三、大多数学生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但部分学生注重追求个人幸福
在人生观方面,大多数大学生是正确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已经发生显著的变化,个人主体价值明显提高,一部分学生存在许多糊涂迷惘的思想认识。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怎样处理公与私的关系”这一问题时,有58.58%的人回答是“公私兼顾”,有23.22%的人回答是“先公后私”,有10.4%的人回答是“大公无私”,只有7.8%的人回答是“先私后公”。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自己理想中的人是”这一问题时,有39.85%的人回答是“在业务上成才,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有27.73%的人回答是“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有22.36%的人回答是“有道德、讲良心的人”,有8.15%的人回答是“安分守己的普通人”,有1.56%的人回答是“有权有地位的人”,只有0.35%的人回答是“有钱的人”。大多数学生人生目标明确,也是正确的,但一部分学生对人生目标的确立还跳不出个人主义的小圈子,不能实事求是地对自己作一个准确的人生定位。在回答“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自己如何处理”这一问题时,有63.43%的人回答是“视具体情况而定”,有22.53%的人回答是“先考虑集体利益”,有7.8%的人回答是“说不清楚”,只有6.24%的人回答是“先考虑个人利益”。在回答“在现实生活中,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时,有36.22%的大学生回答是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有33.8%的大学生回答是一个“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有14.21%的大学生回答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大多数学生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但一部分学生存在实用主义和追求个人私利不惜一切的想法。大多数学生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但一部分学生注重追求个人幸福。
大学是连接社会和学生的媒介,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能让想象飞跃、思维升华的舞台,很多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价值理念都是在大学时代塑造和定型的。在价值观方面,当前最明显的特点是对人生目标追求多元化,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判断人生价值标准依次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占64.99%,“社会地位的高低”占16.12%,“金钱的多少”占15.77%,“名誉的好坏”占11.79%。在回答“对人生价值奉献与索取的做法是”这一问题时,有57.89%的大学生认为应“正当索取,积极奉献”,有20.97%的大学生认为应“奉献与索取并重”,有15.6%的大学生认为应“奉献多于索取”,只有5.54%的大学生认为“索取多于奉献”。有近七八成的大学生对“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持肯定态度。有近一半的大学生对“青春易逝、及时行乐”持肯定态度。有近四成的大学生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持肯定态度。还有近三成的大学生对“金钱是万能的”持肯定态度,只有不到一成的大学生对“惟利是图,不择手段”持肯定态度(见表3)。这表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观念在部分大学生中仍有市场。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中更注重知识和能力,在强调个人奋斗的同时,也注重与人合作,并希望得到其他人的帮助。在回答“一个人能否成才的最重要因素是”这一问题时,有69.84%的大学生认为应首选“知识和能力”;在回答“应该怎样实现自身价值”这一问题时,有61.5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努力,也争取别人帮助”;在回答“自己信奉的人生哲学”这一问题时,有32.06%的人回答是“注重实际量力而行”,有28.25%的人回答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有27.04%的人回答是“走自己的路,不为他人所左右”。这表明,他们注重自身才能的发展,对人生有明确的价值标准,但少数学生又对这个标准存在模糊认识,对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重视,但又往往存在个人空想。
四、总体认同主流意识形态,但对其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经济全球化是我们当前最值得关注的时代背景,关于对经济全球化的看法,我们提供了四个比较流行的选项,调查结果显示,有65.16%的大学生认为“当今经济全球化是客观潮流,无法阻挡”,有16.12%的大学生认为“当今经济全球化是美国掌握主导权的全球化”,还有10.92%的大学生“说不清楚”,只有7.8%的人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未来是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可以看出,将近六成半的人看到了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因此对我国积极加入全球化行列的基本国策还是相当认可的,但只有近两成的人看到了目前的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为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所控制的现实,并为此感到担忧,对于全球化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世界性发展的推动作用认识不足,对于未来全球化的发展方向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甚至有一成多的人对全球化漠不关心,说不清楚。
伴随着全球化思潮影响的深入,西方社会中起主导影响作用的新自由主义等思潮也进入了我国社会,并以各种方式对人们特别是年轻的大学生施加影响,加大了对我国大学生进行“西化”、“分化”渗透的力度。关于对新自由主义等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识,调查结果显示,有50.25%的大学生“不太了解”,有29.64%的大学生“有一定的了解,但不是很关心”,有14.56%的大学生“没听说”,只有5.55%的大学生“有一定研究,比较了解”。这说明,有半数以上受调查的人对当代国外社会思潮,尤其是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了解和关心不够,对当今全球化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即资产阶级国内意识形态阶级性的国际化以及全球化意识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消解和多元化的挑战认识不清。这充分说明进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培养和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对于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党的意识形态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有28.08%的大学生认为应“保持主导地位”,有25.65%的大学生认为应“不断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有17.33%的大学生认为应“能够呈现开放的态势”,有14.04%的大学生认为应“包容各种非主流的意识形态”,有14.09%大学生认为应“不断淡化”。这说明对我党的意识形态在全社会的主导性、创新性、开放性和兼容性都寄予很大希望或加以积极改进,只有少部分人主张淡化这种主导地位,体现了大学生对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和价值期待。
当问到“目前我们的一些新闻报道、理论文章、文艺作品之所以不受人们欢迎,不被人们接受,其原因”时,有58.06%的大学生认为是“公式化”,有16.64%的大学生认为是“说教式”,有13.86%的大学生认为是“概念化”,有8.15%的大学生认为是“粗糙化”,有3.29%的大学生认为是“生硬化”。这表明大学生反对目前我们的一些新闻报道、理论文章、文艺作品的公式化、说教式、概念化、粗糙化、生硬化的表述、宣传、灌输、讲解等,反对脱离实际,喜欢“三贴近”,加大社会实践的改革力度。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内容的有机统一。对这一内容的掌握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有一定了解,但说不完全”的占52.17%,“不关心,也不清楚”的占39.14%,“非常清楚”的只占8.69%。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注率达50.78%,但非常关注的仅有10.40%,而不关注的却有49.22%。这说明大学生对党中央刚刚提出的这一新概括、新观点、新思想还知之甚少,平时获得时事信息的主要来源较少,需要大加宣传,真正深入人心。
就此让我们看看大学生对大众传媒形式的选择,只有搞清楚了信息的渠道,才能有的放矢地产生影响。在回答“你平时获得时事信息的主要来源是”这一问题时,有46.44%的大学生选择了“报纸”,有25.48%的大学生选择了“网络”,有13.69%的大学生选择了“电视”。这是三种最主要的接受渠道。报纸作为传统的平面媒体,在大学生的信息来源中还是占据了绝对主力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网络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电视,位居第二,这既反映了我们的大学生本身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对于新兴媒体接受程度很高,也要求我们在舆论引导的时候要加强对新兴媒体的建设,在网络上建立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舆论高地。有10.4%的大学生选择了“广播”,有2.6%的大学生选择了“课堂”,有1.39%的大学生选择了“别人的议论”。说明选择“广播”、“课堂”和“别人的议论”的都很少,同时也说明,我们的课堂信息量还不大,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还不能提供更多、更新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各方面信息,联系实际不够。
在问及“你一般比较关注哪方面的信息”这一问题时,有27.73%的学生选择了“国际关系”,有26%的学生选择了“体育和文艺娱乐”,有21.49%的学生选择了“国家政治经济”,有12.65%的学生选择了“科技”,有7.28%的学生选择了“军事”,有4.85%的学生选择了“教育”。这说明有近五成的人比较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但也有较多的人关注体育和文艺等娱乐信息,对科技信息关注不够,而关注军事、教育的人则更少。反映了大学生对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认识不足。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在回答“你最喜欢什么方式”这一问题时,调查结果显示,有38.43%的人选择了“演讲、辩论、看电教片”,有21.71%的人选择了“社会实践”,有17.33%的人选择“主题班会”,有15.6%的人选择了“专题报告”,只有6.93%的人选择了“传统授课”。这充分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反映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喜欢演讲、辩论、看电教片、社会实践、主题班会、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反对单一的授课等某一种形式,因此,要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加大社会实践的改革力度,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在回答“你认为你所在院(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情况时,调查结果显示,有39.69%的大学生认为“不太切合实际,效果一般”,有24.26%的大学生认为“敷衍了事,没有效果”,有17.33%的大学生认为“脱离实际,效果不好”,只有18.72%的大学生认为“切合实际,效果很好”。这说明我们高校基层单位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往往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不受学生欢迎,甚至抵触,效果一般,急待改进和加强。
总之,当前大学生普遍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大事,政治上渐趋成熟理性,但在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一些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所指出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面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道德变化的特点,如何准确地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开拓新格局,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忠和.经济全球化与我国青年价值取向[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20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