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甲中心小学2009年秋季六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教材分析

时间:2019-05-15 06:00: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甲中心小学2009年秋季六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教材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甲中心小学2009年秋季六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教材分析》。

第一篇:马甲中心小学2009年秋季六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教材分析

生命太过短暂,今天放弃了明天不一定能得到。

马甲中心小学2009年秋季六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教材分析

教材的特点

(一)多样性的选文

1.单元选文兼顾学生身心特点、爱好兴趣和对人生的思考

小学生学习课文 兴趣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 教材既要顾及童心童趣

又要引导小学生开始思索人生的重大课题 这套教材兼顾了这两个方面

如六级上册第一、二、八单元分别以“高尚”、“美与丑”“岁寒三友”为主题 所设课文分别从不同角度诠释“品德修养”和“高尚情怀”、“审美情趣”的内涵 第三、四、五、六、七单元

分别以“母亲河”“体育”“往事”“地球家庭”、“战争”为主题 侧重启发学生升入六年级了 逐渐长大了

要把眼光放大、放远 要了解过去 珍惜现在 创造未来

不断地引领十二三岁的少年去树立远大的理想 去憧憬美好的人生

2.注重选文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教学的层次性

以六级上册为例 41篇阅读课文中

有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著

也有名不见经传的作者的美文佳篇;有古文古诗词

也有现代文现代诗;有精读也有拓展阅读;每单元的“综合活动”更是提供了让师生都跃跃欲试的舞台

这种丰富性、多样性、层次性

为师生提供了熔铸“三维目标”的立体的语文学习沃土

不同地域环境、不同条件层次的师生均能从中获取充足的营养

(二)开放性的学习

本套教材全面开放

打通语文课本、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其它学科、学生的兴趣爱好之间的关系

教材仍以“主题单元”的方式编排

为师生拓展阅读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巨大的空间

可以将凡是与主题相同或相似的材料都精选来为学生所用 以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战争”为例 一是单篇学习可以拓展阅读 如学习《十五从军征》 可读范仲淹的《渔家傲》、汉乐府民歌《古歌》;学王昌龄的《出塞》 可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王维的《使至塞上》 或是一个单元结束后 拓展阅读相关的文章

还可以围绕主题组织专题研究性读书活动 如本学年我们教到“战争”单元时 正值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63 周年 我们就以“反战争、求和平”为主题

规定时间让学生课外搜集古今中外与之有关的文章 这样

就可让学生大量阅读同题目、同作者、同体裁、同时代等内容相近的文章 从而迅速提高学生的比较鉴赏能力

因为新教材主张“用教材教” 提供了多元感悟文本的空间 所以师生对教材理解的弹性增大 可以不惟教参 不惟专家论断

而是在尊重作品原意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独特感悟

并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发自内心的、不同角度的理解和阐释

如在教学《楚王好细腰》时引导学生想象:大臣们在细腰过程中是否非常痛苦?他们会有思想矛盾吗?如果你是大臣

你会有什么想法?你是否认为文章的结尾可以再写点什么?我们还让同学把自己扩写好的东西以小组为单位表演出来 学生的思维是不拘一格的 对文章的感悟也是各不相同

我们有位学生在结尾续写时就想到了大臣们细腰后遇上了战争 结果文武大臣们都细腰成功了 却再也没一个人能带兵出征了 这时楚王傻眼了

那么这位同学对这篇文章的感悟就够深刻了 以后在他的生活中遇到此类事情 他也能正确对待了

我们的学习目的的达到了

此外还有很多文章皆可以换角度从多方面感悟 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这样

既可以充分挖掘教师的教学潜能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个性化表达以及创新能力

教材中的提问不再是教训式、命令式 而是采用商讨式、征询式的“话语”模式 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 阅读中

关注的是“你怎么理解的”“说说你的理由”“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等等 在这种“话语”情境中 “目中有人” 学生作为“你”而突显出来

至于问题倒可以作出不同的言说和不同的解读 教材与学生构成了“我-你”或“我们”的关系 让学生在学习中有“自我感”和“亲切感” 学生的生活体验、独特感受在教材中受到充分的尊重 有了“合理合法”的地位

因此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要注意:

第一

让学生以语文教材为切入点 从教材引发开去

与其他学科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 通过查找资料、参与社会活动等方式 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领域

突破传统语文教科书的有限空间

第二

语文学习内容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启发性 富有引起对话(学生与教材的对话)的魅力 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阅读

教科书编写者(包括教师用书)的观点

不是学生必须遵从或接受的;不是终结宣判式的 而是启发学生对各种可能性始终保持开放的态度 进行多向度的理解与体验

第三

语文学习过程是师生、生生相互作用的对话 在对话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都是积极地、时刻保持批判性的敏感 通过探讨、交流而不断修正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三)灵活性的整合

教材为学生个性化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学习内容和活动的设计是多样化的 教师与学生不仅可以选择 而且可以自主安排与设计 每个专题或情境的学习过程都不是固定的 教师和学生可以调整

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自己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究过程中 形成自主学习、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每单元的“综合活动” 均围绕一个主题提供了思考的多种角度或多个层面以及相关的材料 灵活性、开放性较强 体现了大语文观

这些角度和层面都贴近学生的生活或是学生正在经历的生活 学生因此能产生强烈的兴趣

并主动通过多种途径去搜集、筛选、整合相关的资料与信息 “综合活动”已完全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接受模式 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模式 把学生推到各种情境、时空中 在活动中学习在交流讨论中学习

本套教材把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引进课堂 在“课后练习”设计方面

每课基本上都安排整体感悟和体会的思考题 这些思考题既充溢着人文教育内涵 又着眼于语文素质的养成

以第二单元《美与丑》课后习题为例 学完“做一个最好的你” 课后提示:罗森塔尔的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这个结论对你有什么启示?我们又布置同学根据自己的情况写一段话

说说你打算怎样做个最好的“我”?像这样的习题设计在这套教材中贯穿始终 它既在课文之中

又在课文之外;既是语文的 又是人文的

这就架起了课内外衔接的桥梁

为文本扩展和让语文走向生活建立了平台

这册书的语文实践活动很多

复述、概括、讨论、朗诵、交流等口语交际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话题写作、调查报告、编剧本、想象作文、读后感等练习形式丰富多彩 深受学生喜爱

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每单元都有要求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的“综合活动” 这就较充分地体现了“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的特点 保证了让学生能“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有利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学中

读和写要紧密结合 自然生成文字

例如:第一单元拓展阅读《尊敬普通人》后面的“提示与建议” 提出

写自己尊敬的人

插在《尊敬普通人》一文中

要求用简略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而后

在综合活动中

又安排了习作:我身边高尚的人

在第二单元《做一个最好的你》的“我的视角”中 冬冬提示:“课文最后一段很精彩 我还可以补写

”补写时一定要注意读写的结合

先通过读搞清楚“大道”与“小路”、“太阳”与“星星”之间的关系 明白这个句式要表达的意思再补写

就可以避免出现形式相同而内容不对称的句子 而且补写就一定要写下来 不要只是说一说

因为只有在写时学生才会斟酌语言 达到准确

丁丁说:“我也要注意经常为自己加油 为自己喝彩;困难时鼓励自己咬紧牙关 再坚持一下

我把这些写在日记里 ”这是为学生作提示

倡导大家把类似的经历写进日记

以上就是本册教材的特点和概貌

下来我们探讨一下各单元在教学中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 各位老师可以对照课本具体看一下

第一单元 高尚

一、本单元教学目标

在知识上:了解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对揭示人物品质的作用 并通过人物形象地描写理解高尚的含义

(不分地位、身份、职业、条件、环境等所表现的道德水平高的情操;有意义的 不是低级趣味的)

在能力上:能用简练的语言准确说明文章所写的事例;在写作中学会抓住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进行细节描写以突出人物的形象;学习选择小事例以小见大突出人物形象

在情感上:激发学生从小做起 从我做起 关心他人 乐于助人

学习、尊重并成为善良诚实的劳动者

二、本单元重难点

能用简练的语言正确说明文章所写的事例;了解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对揭示人物品质的作用

三、教材分析

三篇讲读课文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 学生们不了解建国之初国家百废待兴的情况 穷人的生活背景 看林人的生活境况

自然也就很难深刻理解总理的高尚;深刻体味桑娜、渔夫作为穷人的典型

穷人的善良;看林人奉献精神的伟大以及高尚以及在今天要树立八荣八耻道德观的时代意义

四、本单元在教学中应注意

1.课前要学生充分了解时代背景 以使学生对文章深入了解

同时教师要充分为学生理解文章创设情境 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

从而建构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升华学生做人的情感

2.课外资料的使用: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可以出示总理一天的工作日程的安排;柯岩赞美总理的诗《周总理 你在哪里?》;老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 这些对于学生建构人物的高尚都有一定的意义 但是最好在学生谈感受时使用 而不要成为一个单独的环节 以影响整体文章的理解

课外资料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

3.学习本单元三篇讲读课文要高屋建瓴 可直接从学生的质疑或释题入手

如《一夜的工作》就从作者所见到的总理的一夜工作谈高尚;《穷人》渔夫的一个“熬”字 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谈高尚

《白桦林的低语》中看林人的行为谈高尚

《一夜的工作》和《白桦林的低语》可以抓住主要人物的行为及作者的情感线加强理解 升华情感

4.特别提示:学生在谈感受时往往要和今日社会的情况进行比较 如拿今日局长的办公室的布置

甚至是校长办公室的布置等与总理生活情况作比较 这是不妥当的 应该在同等情况下做比较 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特点 更应该在道德情操上相比

5.语言优美的文章除加强朗读感悟体味之外 还应加强同类文章学习的比较 在比较中拓展学生的思维

如《白桦林的低语》是一篇充满诗意的抒情散文 文章全要借助白桦林的低语

使我们感受这寂寞、单调竟是诗意一般的美丽 感悟看林人眼里的美丽 体味看林人奉献的情怀

这种拟人的抒情方式与三年级下册《送往小木屋的信》表达方式迥然不同 学生理解较有困难 因此教师需要开拓思路 促使学生从多角度发问 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而且在今天的社会看林人的胸怀与情操不被许多人理解 学生理解这种高尚的美是有困难的 因此

加强比较性的朗读是有必要的 并因此初步感知散文的结构美 语言美

6.建议学生在写本单元的习作《一个高尚的人》之前纵览三篇讲读课文的选材 以小见大

人物言行心理等细节描写的特点 在习作中学习

从而解决学生围绕“高尚”一词选材的困难及描写的问题

7.本册教材具有相当强的人文性 但仍可结合文章注意工具性的训练

如《一夜工作》第二自然段和最后一段的仿写 《穷人》结尾的续写 《杨震暮夜却金》的扩写 《尊敬普通人》与习作的结合

拓展阅读可以结合精读课文理解;本单元的综合活动可以结合学期初的墙报进行 开学初就布置实施

8.教学参考中P5《穷人》的写作特点介绍得很细 建议在阅读和写作中采用

第二单元 美与丑

一、本单元教学目标

在知识上:学会整体感知文章 快速捕捉文章信息的方法 准确把握文章大意

进一步体会语言描写突出人物形象的魅力以及寓言的魅力 理解什么叫真正的美?

能力上:学会整体感知文章 快速捕捉文章信息 把握文章大意

情感上:激发学生追求美 表现美

创造美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学会整体感知文章 快速捕捉文章信息的方法 准确把握文章大意

三、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学生很易理解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感情 文章内容很有时代意义 能促使学生较好的评价自己

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 树立自信和追求美的愿望 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学生对本单元文章会很感兴趣

因此更应使学生自主探究文章深刻的内涵 尽可能让学生结合事例 结合自己谈如何去做

教师要促使学生深入阅读理解 文章的思想感情 寓言学生并不陌生

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关键是要学生结合生活实际 展开丰富的想象 理解寓言的意义 并能影响学生的生活

四、本单元在教学中应注意

1.创设情境

以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文章内容的状态

如《做一个最好的你》可以结合学生一年后毕业时面临的各种情况 考查学生自信的情况;《唯一的听众》可以课上播放月光曲;《东施效颦》可以播放相关的Flash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要学生充分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章内涵 如自信的意义在生活中要知难而进 知难而退

知难而上;失败是成功之母 但成功更是成功之母 自信要相对而谈

这一点可以结合中国女排《阳光总在风雨后》

《真心英雄》等事迹和对人物自信精神品质的赞颂来理解;《唯一的听众》中老妇人对待男孩不同情况的鼓励

教参中P15的交流探究可以借用;《东施效颦》“效”出了什么?生活中《东施效颦》的拙劣表现;《楚王好细腰》要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从而知楚王“好”出了臣子们的什么?臣子们也“好”出了楚王的什么?你怎样看待生活中的这些现象

从而使学生明确寓言的意义 并使学生在生活中明辨是非 正确看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从而明确寓言可以跨越时空借此喻彼 借古喻今

借小喻大的哲理性及讽刺性

3.本单元适合体验式教学法 使学生成为其中的一个角色警醒体验 从而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 作为不自信的那个学生

《唯一的听众》中的那个男孩;东施

楚王从而认识到自信的意义;音乐系教授的品质;寓言的意义

4.在学生互送自信的活动中提升学生对自信的理解;在表演中加深对寓言意义的理解 再扩写寓言中深化对寓言的理解

第三单元 母亲河

一、本单元教学目标

在知识上:了解长江、黄河及三峡的壮美景色及被称为母亲河的意义 感受诗歌的音韵美、结构美以及三峡的神韵美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长江、黄河及三峡的壮美景色及被称为母亲河的意义 诗歌中有一些拟人手法的运用学生要结合文章的情境理解

三、教材分析

诗歌语言形象、凝练 但跳跃性大

有些确实难于理解

因此适合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感悟 结合资料 配以多媒体

使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

及其他赞美母亲河的诗歌、歌曲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豪迈、浪漫的气魄 体会作者对伟大祖国的赞美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三峡之秋》则应通过三峡一天景色的变化 理解三峡秋之色 秋之灵 秋之神 秋之韵

秋之情的壮美景色

尤其是作者强调“这一天正是中秋”的意义

四、本单元在教学中应注意

1.创设情境 结合资料

或配以多媒体播放母亲河的壮美 以及歌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对于一些词语的理解最好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 举例说明加强理解

比较以使学生理解词语有感情色彩 带有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深度 广度及使用的效果 如:气势 气概

3.加强课外拓展阅读 以使学生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 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同一题材的古诗加强比较学习以深化对古诗意义的理解

4.适当加强仿写练习

初步感知诗歌的音韵美及结构美

第四单元 体育

一、本单元教学目标

在知识上:了解体育的深刻内涵 领会体育精神

体会对比、议论、抒情、细节描写的作用

能力上:体会对比、议论、抒情、细节描写的作用并在写作中运用 情感:激发学生对体育精神的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拼搏进取

刻苦锻炼身体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抓住各段总起句

(如《体育颂》一文)把握它们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把握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作者的情感

学习通过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及不同角度刻画人物的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领会体育精神的内涵 认识现代体育对人类产生的巨大影响

三、教材分析 文章结构清晰 文字优美 适合朗读

人物描写通过不同方面 不同角度

抓住细节描写突出体育精神的伟大;但要领会体育精神需要深入阅读 结合资料 结合世界杯

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对体育精神的理解

四、本单元在教学中应注意

1.结合资料 结合生活实际

结合世界杯理解体育精神的深刻内涵

2.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理解体育精神的内涵

3.加强朗读感悟体会 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独特理解

4.学习《体育颂》的结构并仿写 还可以训练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比喻句的使用

第五单元 往事

一、本单元教学目标

在知识上:了解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等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品质的作用 理解选择典型的材料突出人物品质的意义;了解《我的伯父 鲁迅 先生》自然成段的目的在能力上:阅读教学中抓住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等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性格、品质

写作上要学会通过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等细节描写来丰富人物的形象 学会抓住典型的材料 来以小见大 以平凡见深刻

以旧事反映时代的意义以及揭示人物品质

在情感上:唤起学生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以及积极向上的做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抓住人物的典型的言行、心理 《我的伯父 鲁迅 先生》的社会环境 《荷塘旧事》的自然环境

《花脸》的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品质的作用 理解选择典型的材料突出人物品质的意义

三、教材分析

本单元选取的三篇主体课文和两篇拓展阅读都是叙述往事的记叙文 各自从不同的视角

以不同的口吻来叙述往事 追忆生活中的人或事

有些课文的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 必须了解时代背景才能深入地理解课文

如《我的伯父 鲁迅 先生》和《报纸的故事》;有些文章的内容含义深刻 如《母亲的纯净水》

需要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味其中的含义;有些文章情趣横生 意义隽永 如《花脸》《荷塘旧事》

需要学生理解事件并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从而理解在今天的时代意义 以及往事这一主题单元的目的 有些文章内容难于理解

可以借助课外资料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教学建议

1.主体课文要深入了解时代背景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还要了解鲁迅本人的其他相关事件 从而来建构人物的形象

2.本单元可以通过事件的不同加强分段的训练 小标题的训练 如《荷塘旧事》;修辞的训练 如《荷塘旧事》;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

三篇主体课文皆可进行;还可以加强细节描写、环境描写 使学生理解文章如此具体生动 人物形象饱满的意义

3.整体把握本单元内容

也可以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调整学习顺序

4.抓住人物典型的言行心理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5.课后可以进行拓展阅读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推荐阅读臧克家的诗歌《有的人》;

鲁迅的作品《故乡》《在仙台》等 但要注意

课堂上资料的使用只能作为学生理解课文的一部分 而不能单独成为一个环节

以防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喧宾夺主

6.习作训练中注意学习“往事”这一单元选材的方法 选材时强调“难忘”这一要点 选材多样新颖 如《童年趣事》《我和爸爸妈妈比童年》《读书、报的故事》 抓住人物的言行心理、环境、细节描写的方法 使事件具体生动 注意写好过程

第六单元 地球家庭

一、本单元教学目标

在知识上: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以及心理活动来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 了解倒叙、插叙侧面描写手法的作用 了解诗歌深刻的含义

在能力上:继续学习抓住人物典型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来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写作中学习使用含蓄性结尾突出中心的方法

情感上:激发学生对和平的向往

对民族团结、种族平等、做人要有爱心这种责任的深刻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抓住人物典型的语言、动作、神态 以及心理活动来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及本单元主题在今天的时代意义

三、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内容学生易于理解 主题易于理解

但是主要人物的做法需要学生深入结合生活实际 结合时代背景

结合事件发生的环境反复体味建构人物形象 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提升学生的做人情感

并加强单元课文内容的比较 从而使学生理解主题的意义

如《黑孩子罗伯特》与《瑞恩的井》

四、教学建议

1.本单元依然要紧紧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等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

2.根据单元的主题和内容可以进行单元之间的调整 可以先学习第七单元《战争》 进而学习《地球家庭》 因为这两个单元有因果关系

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同时可以使学生深化对主题的理解

3.本单元可以加强对比阅读

如人物的思想感情:黑孩子罗伯特与瑞恩的爱心

4.诗歌《别挤了》只要能够理解“挤”的含义就可以了 可以把它作为一篇拓展阅读课文处理 广泛理解“挤”的含义

5.本单元在教学中可以使用访谈等话题式的交流方式 使学生换位思考 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6.本单元的写作在选材上注意结合生活实际 使学生置身于一种情境中想象 进行描写

7.建议学生在写作中采用倒叙、插叙、侧面描写的方法使文章更具特色 在结构上浑然天成 第七单元 战争

一、本单元教学目标

在知识上:继续深入理解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等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品质的作用

了解诗歌的结构美 音韵美及凝练的语言 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揭示出的诗歌的意义

在能力上:阅读教学中继续抓住人物典型的言行、心理及环境等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性格、品质

学生要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深入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写作中

学生要学会使用景色描写烘托主题的方法

情感上:激发学生对战争中英雄人物的敬佩之情及爱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继续深入理解人物典型的言行、心理及环境等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品质的作用 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阅读中要体会景色描写烘托主题的作用

三、教材分析

文章内容学生虽然易于理解 但是仍然要结合时代背景

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战争中英雄的所作所为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雄的情感 关于古诗中战争的主题 学生可以理解

但是要使学生想象理解古诗的意境 需要学生结合作者所生活的时代 结合不同时代诗人们对战争的理解 感受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与灾难 以激发学生对和平的向往 对战争的痛恨

四、教学建议

1.课前充分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 以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了解不同的时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2.通过学习古诗了解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与灾难以及人们对战争的痛恨 鼓励学生收集有关战争的古诗

加强对比阅读以理解这一主题的意义

3.采用不同形式的学习方法深入体会课文内容 如《夜莺之歌》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也可以进行表演从而深化对小夜莺人物形象的建构 但同时要注意学生易于把反面人物形象表现得惟妙惟肖 教师要引导学生突出英雄形象

以真正做到提升学习英雄人物的情感

4.文章题目的理解可以加强对比 如“小英雄雨来”“雨来”与“雨来没有死” 对比理解这个题目的意义

不仅进一步说明雨来游泳本领的高强

更说明雨来爱国精神的深远意义以及作者对英雄雨来的喜爱之情

第八单元 岁寒三友

一、本单元教学目标

在知识上:了解诗人写诗作画的背景及目的 以便更深入的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了解诗歌的音韵美 结构美

以及凝练的语言所表达的深刻含义 了解诗歌借物喻人的写法 及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意蕴

能力上:读出诗的韵味 想象诗的意境 体会诗的情感

提高学生对诗歌及所作的画的鉴赏与审美能力 情感上: 激发学生对诗人品格的学习与敬佩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诗歌凝练的语言 想象诗歌的意境

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歌借物喻人的写法 及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意蕴

三、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三篇主体课文都是诗配画 可以说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意境深远 相得益彰

松竹梅之所以成为岁寒三友 不仅因为三者不惧寒冷

更是因为三者皆能象征诗人的铮铮铁骨 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四、教学建议

1.教学中可以从欣赏画入手 想象画的意境 结合诗歌内容

通过朗读理解诗的意韵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2.课上要利用多媒体 配以音乐形式 创设情境

使学生在情境中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建议课后开展诵读此类古诗的活动 搜集有关“岁寒三友”的名言警句、古诗词赋 进一步体会、深化对“岁寒三友”的理解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诗人的品格 提升学生做人的情感

4.本单元的三篇主体课文都是诗配画

再结合综合活动的内容可以安排一次习作《我喜欢的一幅画》或《我喜欢的一首诗》等

第二篇:六年级语文教材分析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学校:宋家沟小学科目:语文

年级:六年级

教师:张玉婷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

一、教材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提供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复习”,为教师准备了9篇复习材料以供期末复习时使用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1篇,其中精读课文10篇,略读课文11篇。这五组教材的编排体例与高年段前三册一致,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4~5篇课文。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五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成语故事”“趣味语文”“课外书屋”穿插安排,不再设“展示台”栏目。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各安排了两次,“课外书屋”安排了一次。

二、教学要求:

1、通过本册课文的教学,要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山河壮丽,文化灿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了解革命领袖的豪迈气概和革命前辈献身革命的崇高品质,了解劳动人民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了人类作出贡献,受到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思想教育;还要使学生从一些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学习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正确思想方法,受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启蒙教育。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能辨析学过的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注意积累词语,把词语归类进行正确的搭配。

3、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能根据讨论的话题,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表达清楚,有条理。

4、学习有顺序地、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能在观察和想象的基础上,写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有一定条理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复习书信、读书笔记、建议书等常用应用文,养成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复习学过的九种标点符号的用法。

三、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有的是一以贯之的,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前面的学段提出了,后面的学段要贯彻始终;有的可以分出层次,如,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目标,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前面学习的深化和发展。

六年级下册教材,既注意落实整体性目标,又注意落实阶段性目标。

为了落实整体性目标,首先是对课文的严格筛选,认真选择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作课文,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又能陶冶情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本册教材保留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的一些优秀篇目,如,《匆匆》《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这些课文文质兼美、历久弥新,教师们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材还增选了新文章,如,《手指》《北京的春节》《藏戏》《跨越百年的美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我最好的老师》。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中选编的阅读材料,有一些是回忆小学生活的文章,还有儿童诗、书信、演讲稿、建议书等,在拓宽教材的题材、体裁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另外,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设置了关于热爱生活(“人生感悟”专题)、民族团结(“民风民俗”专题)、爱国主义(“深深的怀念”专题)、了解多元文化(“外国名篇名著”专题)、热爱科学(“科学精神”专题)等方面的专题。还设置了以“告别母校”为中心的综合性学习专题“难忘小学生活”。另外,上承五年级下册旨在了解我国优秀文化的专题“中国名著之旅”,本册教材编排了“外国名篇名著”单元,这组教材在让学生接触一些经典的外国作品的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积累一定的阅读方法和自学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欣赏优秀作品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学段的语文学习目标,则作为本册教材的学习重点,加以妥善安排。本册教材的每一个专题,都根据语文学习目标,既对人文内涵给予充分关注,又注意总结、归纳读写方法,力争使学生在情感熏陶和方法习得两方面均有获益。本册涉及的读写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详写和略写;文章的叙述顺序;学习浏览。当然,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教材,六年级下册特别重视将小学阶段所积累和习得的各种学习方法融会贯通,综合运用。

(二)在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上,体现与初中教材的衔接

六年级下册是在前面十一册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教材,本册教材的结构和思路对前面的教材有一定的继承,体现整套教材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同时又有发展变化,以期向初中教材平稳过渡,使学生在小学毕业后能够适应中学教材,缩短升入中学后的不适应期。

首先是在专题设置方面的继承与发展。如第一组“人生感悟”单元。之前,在五年级上册教材中,曾有主题为“生活启示”的单元;之后,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一、二两组,都是“感悟人生”的单元。主题相近,但难易不同,衔接有些难度。为此,我们在六年级下册设置了“人生感悟”单元,希望能够通过本组的学习,加强学生对自身、对生活、对世界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初步学会表达自己的一些感悟。学生通过学习这一单元,有了一定的基础,到初中再学习相关单元时,就不会感觉有太大的落差。

“阅读链接”的呈现方式和用途与以往相比,有所继承和发展。有的仍然是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有的成为课后思考练习题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的渗透了对比阅读的理念。如第五组,在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后面,链接了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而这个阅读链接同时也是课后第四题──阅读下面的“阅读链接”,结合课文想一想,你感悟到了什么,再简单写下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既把链接内容同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同时又把读与写结合起来,体现了进行语文知识综合运用的要求。再如第二组,在课文《北京的春节》后面,链接了梁实秋的《过年》片段和斯妤的《除夕》片段,这也是课后最后一个思考题的组成部分,要求学生将这两个片段同课文中的相关段落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自己的习作有什么启发。这里渗透了对比阅读的理念(在四年级上册“作家笔下的动物”单元中,学生初步接触了同一作家写的不同文章和不同作家写的同题文章,但是那时的对比是一篇篇课文,而到了六年级下册的对比阅读,是在一篇课文之内进行的,一课的容量更大,对比的角度更多、更细)。从形式和作用上来说,这种阅读链接的编排与人教版初中教材衔接得十分紧密。“外国名篇名著”单元的设计,与以往所有单元都不同,不仅强化了“阅读整本书”的观念,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小学向初中教材的过渡。这组教材,先安排了两个外国短篇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编排方式与其他精读课文相同。然后安排了两部外国长篇作品《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里采取了一种全新的设计,即“梗概+精彩片段”的编排方式,先让学生了解整本书的内容,然后是精彩段落的品读与赏析,激发了学生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同时教给了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这与人教版初中教材“名著导读”的安排是比较切近的。

人教版教材从五年级下册开始安排文言文,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上册在相应单元里各安排了一篇,分别是《杨氏之子》和《伯牙绝弦》。本册安排了两篇文言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这样,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了四篇文言文,对文言文的样式和学习方法有了一点认识和了解,为初中学习文言文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另外,与本套的其他各册教材不同,古诗词并没有根据内容安排在相应的专题中,而是在六个单元之后,集中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这10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中没有太多生字,意思也不艰深,适合小学生读读背背。

(三)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教材内容,进一步加强整合。每一个专题从单元导语到课后思考题,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个部分都力求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总结、拓展、交流,整组教材乃至于全册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与高年段其他各册教材相同,本册各专题的导语除第一组和第六组外,都分为两个自然段,除了有激发学习兴趣、点明学习专题的作用外,还有提示语文学习重点、明确读写训练点的作用,方便教师和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关注课文。精读课文后有练习题,从课文自身特点出发,结合专题学习重点精心编写。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承上启下,提示学习要求和方法,体现由精读到略读的迁移训练过程。“口语交际·习作”的话题和内容大多与单元主题相关,“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与导语呼应,为学生总结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提供平台。

如,第二组“民风民俗”。

这一组的学习内容包括了解民风民俗,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导语:第一段明确本专题要了解民风民俗,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第二段明确了要学习的读写方法,还布置学生结合课文的学习,就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调查,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

课例:第一篇课文是老舍的作品《北京的春节》,课文后安排了“阅读链接”,让学生看看不同作家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春节的,各写出了春节的什么特点。在这篇课文的思考题中,还为本组的口语交际和习作进行了铺垫,让学生想想、说说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后三篇都是略读课文,分别从戏曲、建筑和生活习俗等方面介绍了不同民族的特点,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在课文《各具特色的民居》之后,安排了“资料袋”,展示了一些其他民族的特色建筑。在后面三篇课文前的连接语中,都渗透了本组的学习重点,让学生着重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为学生后面的口语交际和习作进行了铺垫,也体现了读写结合的编写思路。

本组的口语交际和习作其实在本组的导语中已经有较为明确的布置,学生将在这段时间内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并利用在课文学习中习得的方法进行习作,写完之后相互交流、修改,最后可

以编一本民俗作品集。

交流平台采取了两个学生对话交流学习收获的形式,一个是谈自己通过不同渠道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另一个是谈从本组课文的学习中学到的习作方法。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教材在编排上注意情感、态度与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与语文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融为一体。我们相信,只要教师准确理解教材内容,用教材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学生学习完整组教材,单元学习目标是不难实现的。

本册教材联系教学实际,确定各个专题在教材中的位置,关注各个专题及课文的内在关联,使整本教材成为一个整体。如,三月开学的时候,适逢春节刚过,将“民风民俗”这个专题安排在第二组,并以《北京的春节》一文开头,有助于学生回忆刚过不久的春节情景,便于教学。将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安排在教材的最后一组,此时已是毕业前夕,教师可以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回忆成长足迹,表达惜别之情,为母校再做些事情„„水到渠成地把听说读写训练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

(四)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自主学习

学生经过近六年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本册教材希望能够通过比较系统的导学设计,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和获得的方法进行学习,使各项语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本册导学系统的安排大致沿袭高年段前三册的思路。主要体现在:一是导语提示单元学习内容;二是精读课文的课后题,略读课文前的连接语,注意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独立思考;三是每组课文后的“词语盘点”便于学生自查自测;四是“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为学生讨论问题、交流认识提供了平台。

“交流平台”这个栏目,一般地说,引导学生在一组教材的学习之后,交流收获、体会,以渐渐悟到读写的一些基本方法,养成反思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础,依据教学实际灵活掌握,交流、总结的内容可以不受其限制。本册第五组的“交流平台”除了安排了一个与本组主题有关的话题以外,还设置了一个整体回顾六年以来学习收获的内容,让学生小结、交流学到的语文知识和获得的语文能力,等等。

(五)“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本册教材的第六组是一个单独的综合性学习单元──“难忘小学生活”。这次综合性学习,首先在导语中提出学习任务──围绕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向母校、师友告别。而后分成两大板块──“成长足迹”和“依依惜别”,按两个阶段开展综合性学习。教材在这两大板块中,分别提出活动建议,提供若干阅读材料。第一个板块引导学生回忆小学生活,用各种语文形式记录小学生活;第二个板块引导学生为母校做点事,写倡议书、建议书,互留赠言,并策划一台毕业联欢会。综合性学习的编写,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除了学习专题和阅读材料要予以落实以外,学习的具体内容、方式、方法,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等,学生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特别是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第三篇: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材解读

我们所用的人教版教材采用的是“主题式”的单元编排方式。本册书共有八个单元,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感受自然”,其中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山中访友》和《草虫的村落》,两篇略读课文《山雨》和《索溪峪的“野”》,还有一个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

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对大自然的感受:《山中访友》向我们传递了作者对山里“朋友”的那份深厚的感情。《山雨》一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雨景图。《草虫的村落》以丰富的想象,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童话般的草虫世界。离开想象世界,走进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感受到的是《索溪峪的“野”》那独特的景致带给人们无限的美感。因此,让学生喜欢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就是本单元在人文内涵方面的目标。

本册教材的每一个专题,都根据语文学习目标,不仅对人文内涵给予充分关注,而且注意总结、归纳读写方法,力争使学生在情感熏陶和方法习得两方面均有获益。细读课文我们会发现,除了主题相同,本组课文在表达上也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无穷的魅力。这一点在单元导读的第二部分和“回顾拓展”中交流平台都有提到,因此,“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是本单元的读写训练点,同时也是本册的一个学习重点。

围绕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三方面的内容来落实读写训练点。“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等栏目,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对课文表达特点的认识,积累诗句,阅读与语文有关的有趣的故事等内容。

二、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所有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我们才能确定“做什么”、“怎样做”。

所以,我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一般先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关注学生经过小学阶段最后两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明确六年级上学期在第三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教到什么程度,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教学每一个专题时,要明确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无论教学进行到哪一部分都要与单元学习重点联系起来,做到“瞻前顾后”。

现在提倡“以学定教、以学论教”,构建“生本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发展与成长,所以今天我们不妨试着变“教学目标”为“学习目标”,站在学生的角度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分析一下第一单元应该达成的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组19个生字,理解“德高望重、津津乐道、意味深长”等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体会其表达效果。(字词)

2、继续练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

3、背诵、抄写文中自己喜欢的句段,进行语言积累。(积累)

4、体会作者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方法和获得的独特感受,体会课文“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感受的方法”。(阅读、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感受的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产生投身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热情,领悟到要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以上三个维度的目标只是为了表述的明白我们才进行了分述,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互相融合、互相渗透。

三、教学建议

(一)谈两篇精读课文的教学。

在谈之前我想先和大家交流一下有关“文本细读”的话题,因为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决定着教学设计,教师的思考影响着学生的思考,因此我们应注重文本细读,不可用教参解读代替自己的思考。文本细读有六种不同的姿态:做为赏者、做为作者、做为论者、做为编者、做为者、做为学习者。这其实可以看做是从六个不同的角度去读同一文本,每次进出各有所获,避免了对文本的片面解读

1、《山中访友》:

从内容方面来看: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把大自然中的景物当作具有鲜活生命的人来写。古桥、鸟儿、露珠、树木、山泉等这些景物对于作者来说是亲密无间的朋友,是具有鲜活生命的可以和自己交流的朋友,作者不是在单纯地赏景,而是在用心灵与大自然中的朋友交流,人与自然融为了一体,让我们的心也和作者一样沉醉在这心灵的对话之中。所以,“体会作者如何倾听大自然,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从写法方面来看:本文很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特别是想象的运用,非常出彩,如课文第四自然段中写到:“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胳膊变成树枝,我的血液变成树的汁 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新奇的想象马上就把读者的心牢牢抓住了,让读者不由自主地跟随作者一起体验变成树的感觉。此外,本文在描写联想和想象时还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及大量运用第二人称,让读者读来倍感亲切。但是,这种“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 感受的方法”学生在欣赏文章时是不容易马上体会到的,因此,如何领悟本文的这种表达方法是学习的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对于这样一篇优美的文章,如何巧妙处理才能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呢?显然,琐碎、生硬的分析是一种相当糟糕的方法,我认为比较适用的方法是“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书,而且是有感情的朗读。在充分的读中,学生会把自己在生活中接触大自然的体验带入文中,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推荐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写出来的。之后,可以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摘抄,进 行语言积累。最后是“学习模仿,练笔实践”。在前面环节学习的基础上,可以趁热打铁出示课堂练笔,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并交流。如:(1)你躺在地上看过云吗?想象你幻化成云后的情形、感受,写一段话。(2)每到五一劳动节,月季公园总是姹紫嫣红。假设你就是月季公园里的一棵月季花,请你写写自己的见闻、感受。

加强言语实践是语文课改的两大方向之一,练笔的目的意在引导学生读写结合,在欣赏完文章语言、手法的妙处后学以致用,较好体现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的指导思想。

2、《草虫的村落》

同《山中访友》一样,《草虫的村落》描述的同样是一次在大自然中的游历。不同的是,《山中访友》中作者是直接在与大自然对话,而《草虫的村落》中作者则始终以观者的角度来讲述他的奇异之旅,我称之为“神游”。新奇的草虫世界深深吸引了每一个读这篇文章的 人,因为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观察昆虫世界时的独特感受转变成了我们熟悉的人类世界、人类行为,让人倍感亲切。教学前,可以布置学生实地观察一种或几种昆虫,阅读有关昆虫的资料或文章,如法布尔的《昆虫记》,为后面的学文和小练笔做好准备。

教学时,我们一要注重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二要引导学生品味体现作者丰富想象、独特感受的句子,如“我看见在许多同类虫子中间,一只娇小的从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大街小巷里,花色斑斓 的小圆虫,披着俏丽的彩衣。在这些粗壮的黑甲虫中间,它们好像南国的少女,逗得多少虫子驻足痴望。”一定要引导学生调动脑海中的已有体验,联系生活实际来谈自己的体会,谈这种表达方法的好处。

本文课后安排了一个小练笔: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注意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这个小练笔和口语习作一的第一个话题联系紧密,可以让学生参考它的提示,回顾、总结本课和《山中访友》的写法,练习运用“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感受”这种写作方法进行仿写。

(二)谈两篇略读课文的教学。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同于精读课文。一是内容上,理解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可不必多作要求。《山雨》一文运用比喻的手法来书写自己的联想,把山雨的声与色描写到了极致。对于《山雨》一文的教学,我认为两个字即可——“读”“背”,哪怕把全文背下来都可以,在读与背的过程中,“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感受”的写法会内化为孩子自己的东西。

《索溪峪的“野”》善用拟人的手法来写自己对“野”的感受,特别是课文第三自然段,作者把索溪当作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来写,简直把“水野”写绝了,令人拍案称赞。《索溪峪的“野”》全文散发着大自然“野性”的气息,让人读来心灵有无拘无束的舒畅感,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返璞归真”是自然而然的。教学这一课,只需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来感悟即可,情况允许的话也可以鼓励学生选背自己喜欢的部分。

1、山中访友

【文章内容简析】 :

《山中访友》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是一篇文质兼美、构 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单元主要内容为 “ 感 受自然 ”,学生要通过四篇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描绘的自然美景,感受人

与自然亲密和谐的关系,从而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本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 “

山中的众朋友 ”—— 古

桥、树林、山泉 ……

经过作者动情的叙述,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们也仿佛走 到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

【学情分析】 :

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 解。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 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

感共鸣。但是他们的阅历少、生活经验不丰富,无法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 的情感,揣摩文章精彩的句段、词语也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设计思路】 :

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整体把握整篇文章。朗读时,结合多 媒体创制情境氛围,使学生如临其境,在情境中体验。从文眼(课题:山 中访友)展开,结合课后的思考练习题,链接起导读本文的线索:作者在 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 “ 我 “

和山里的 “ 朋友 ”

有着深

厚的感情?逐一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揣摩欣赏文章精彩的句段、词语。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对话。

结合学生自身的经历或阅读经验,让学生在自我生活找到 “ 文章 ” 的内

容,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哲理。

利用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 引起学

生的反思,得出: “

我们应该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31

回顾 ·

拓展一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

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2、读背并积累古诗句。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背诵、积累古诗词

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

学法:

总结反思法、自主探究法、情感积累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回顾本组四篇课文,说一说《山中访友》

《山雨》和以前学过的

《桂林山水》

《观潮》等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本组课文,作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

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在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过程

中,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

2、联系《草虫的村落》,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体会联想

和想象的魅力。

3、交流课外阅读中读到过的类似文章,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介

绍相关的课外阅读文章及书籍。

二、日积月累

1、在许多描写景物,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作中,诗人以其独特的 视角,大胆想象,抒发情感,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 的几句。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

(幻灯片)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张维屏)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

学生自由吟诵。

尝试理解。

3、选择其中的几个诗句,体会诗人在写景过程中的联想与想象。

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百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

泥更护花。

落花并非无情无义之物,化成春泥使后来的花更红。这是一种

自然现象,但诗人比喻自己不做官并非丧失报国志,而是走另一条路为国 效力。

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

透绿窗纱。

夜半更深,在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时,响起了清脆、欢快的 虫鸣声。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时还显得很微弱,但诗

人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静静的月夜中,虫声

显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

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

尽更无花。

菊花在百花之中差不多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没有

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的花,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 出较深的道理,回答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

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谢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背诵并积累这些诗句。有兴趣的同学读读背背原诗。

三、趣味语文

1、自由读故事。

2、同桌自己的理解。

3、全班交流,体会一字诗的妙处。

教学后记:

第四篇: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秦小莲

一、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围绕“人生感悟”选编的5篇课文,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文言文两则》通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表达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角度的道理。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渗透着珍惜时间的意识。林清玄的散文《桃花心木》通过作者与种树人的交谈,借物喻人,说明人的成长应经受生活的考验,学会独立自主。赵丽宏的散文《顶碗少年》,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蕴含着“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哲理。丰子恺先生的散文《手指》更是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描写了五根手指的姿态和“性格”,各有长短,阐明“团结有力量”的道理。“回顾·拓展”包括“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三个栏目,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领悟文中蕴涵的道理,获得人生的启发,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单元总体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挪移、蒸融、游丝”等词语。

2、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3、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4、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三、单元教学建议

由于学生对人生的哲理缺乏实际的生活体验,教学本组教材时,既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悟,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领悟文中蕴涵的道理,获得人生的启发,为在“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中的学习、交流做好准备。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单元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使本组课文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文言文两则》,不宜采取逐词逐句讲解对译的方法,更不必讲古汉语知识。重点词句应当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遇到困难教师给予帮助。如《两小儿辩日》中“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的“去”为“距离”的意思,与现代常用义不同。还有在现代文中很少出现的“孰”“乎”“汝”等词,在文中多次出现,诸如此类的词要让学生理解。解决这一难点建议分三步:

第一,学生读通课文后,根据注释初步理解字词和每句话的意思。对于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可点拨指导,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

第二,反复诵读,理解故事的内容。第三,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两个故事。指导学生朗读可采取如下步骤: 第一,教师首先要范读课文,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

第二,指导学生读通顺。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如,《学弈》中的“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正确停顿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曰:非然也”应该读出肯定的语气。

《匆匆》: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抓住课题“匆匆”,了解课文写了“时间匆匆,一去不返”的意思;再读课文,弄清各自然段大意;细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获得对文本的体验和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读重点语句,体会表达效果,讨论交流自己的体验感受是从课文中哪些语句获得的。重点品读第2、3自然段中的句子。指导学生理解“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等句子的意思,感悟这些语句是怎样描写日子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的,又是怎样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作者运用设问、比喻、排比、拟人的句式,将不易察觉的时光匆匆,一去不返写得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2.抓住课文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采用设问的句式,抒发自己强烈的情感。作者提出,“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问而不答,而答案隐含其中,目的是引起人们的深思,唤起人们珍惜时间的意识。文章还采用了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突出对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情感。

3.在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第3题指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法,写几句话。可用“„„的时候,日子„„”的句式,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仿写。如,“聊天的时候,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的时候,日子从手里过去;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上过去。”体现对文本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的学习过程。

4.本文运用了排比、设问、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教师在教学时,不要单纯把修辞手法作为语文知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判别各种修辞手法,而应该把重点放在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上,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到此句话用这种修辞好在哪里。

5.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现出了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也流露出为前途不明、无所作为而感到抑郁、彷徨、伤感的低沉情绪。在教学中对此时代背景不宜过多讲解,重在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桃花心木》:1.可以从以前学过的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鞋匠的儿子》导入,让学生回忆这些课文的写法有什么特点。

2.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表达顺序。可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种树人哪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种树人为什么这样做?桃花心木给了作者什么启示?围绕这些问题学习理解具体语句,对种树人的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的描写和作者听了种树人语重心长的话受到感动的部分,进行深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讨论交流,探究种树人奇怪做法的原因。在探究中使学生逐步体会其中的道理,受到启示,获得人生感悟。

3.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可让学生先自读,勾画出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并反复研读,仔细体会,然后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尤其重点体会课文以“桃花心木”为题,不是单纯地写树木,而是借树木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

如,下面这些语句,“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对这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要联系上下文,前后贯通地反复研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讨论交流,让学生逐步清晰地认识到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了百年大树,显示出勃勃生机;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就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树似人,人如树,树与人的形象叠印在一起,以此体会到文章在表达上借物喻人的方法。

4.朗读指导应注重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文章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奇怪—越来越奇怪—更奇怪—非常感动,可以此为线索进行朗读指导。重点朗读作者看到种树人的做法感到奇怪时的所想,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时的所感,指导学生边读边揣摩“我”的心理活动和变化。

对种树人说的话,指导学生抓住关联词语,体会种树人不确定地给树浇水的原因,从正反两方面来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看法,加深对课文主旨的感悟。

《顶碗少年》: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面的连接语,明白本课的学习目标:一是默读课文,想想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二是说说自己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围绕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生哲理。

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为什么说这场表演是“惊心动魄”“难度很大”的?指导学生重点理解3—7自然段,抓住人物动作、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如,描写顶碗少年前两次表演时的动作的语句,“在轻松幽雅的乐曲声里„„碗,在他的头顶上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忽而卧倒,忽而跃起”“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碗,又在他头顶厉害地摇晃起来。„„碗,又掉了下来”,从这些语句我们感受到这场杂技表演不仅精彩优美,而且表演难度很大。再如,描写少年表演时神态的语句,“没有慌乱”,而且“不失风度”“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可见他在第一次失败后,还能保持镇定,有重新表演的信心;但在第二次失败后,他心情十分紧张,没有了再次表演的勇气。从对少年表演杂技的动作、神态描写,体会这是一场“惊心动魄”“难度很大”的杂技表演。同时,还要从对观众的表情、言行的描写,对“碗”的具体描写,感受杂技表演的难度很大;从对老者神态、动作的描写,体会老者对少年的宽容和鼓励,正是这宽容和鼓励,给了少年勇气和力量,使表演获得了成功。

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对这个问题要引导学生联系第一自然段来理解,发表自己的见解。作者从顶碗少年的表演中获得了人生的启示──那就是面对挫折,我们要勇于拼搏,不要轻易放弃。

《手指》:体会作家写出了五根手指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表达方法,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了解课文主要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态和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如,描写“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一段话,先指导学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状(姿态)特点──不美。具体表现为: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从体形、头形、构造三方面进行描写,大拇指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然后用关联词“但”一转,写他在五指中,却是最能吃苦的。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喷出来、血要流出来时他“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了解了这段话的基本意思,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画出写大拇指形状和写“吃苦”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进行描写,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难忘的‘第一次’”。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想想自己所经历的印象深刻的“第一次”,从中筛选出难以忘怀、对自己有启示的事情。进行口语交际时,可以先采用小组交流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相互询问不清楚、不明白的地方,并说说自己得到的启示和感悟到的人生道理。

然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可采用竞赛、评选的方式进行。各小组推选出代表,说说自己的“第一次”,说完以后“答记者问”。在整个交际过程中,体现在情境中交流和双向互动。教师注意从口语表达、交际态度以及思想感情等方面加以指导,达到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本次习作,安排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要求学生从中选择其中一个内容进行习作。

第一是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以《难忘的“第一次”》为题写一篇习作;第二是选择你有所感触的事物写一写;第三是看漫画《假文盲》,写感想,题目自己定。习作可采用如下环节进行:明确要求、写前准备、写前交流、习作指导习作指导后,学生可以现场练写。互相评改

四、单元教学时间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3~15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回顾·拓展”1~2课时。

第五篇: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阜康市天龙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资料

阜康市天龙小学语文学科六年级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人生感悟”为主题,选编了5篇课文。《文言文两则》通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表达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角度的道理。《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渗透着珍惜时间的意识。《桃花心木》借物喻人,说明人的成长应经受生活的考验,学会独立自主。《顶碗少年》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蕴含着“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手指》更是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描写了五根手指的姿态和“性格”,各有长短,阐明了“团结有力量”的道理。

生活中平凡的故事常常给我们很多启迪,阅读它们,感悟它们,能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足迹更踏实,步伐更稳健。本单元选编的篇课文,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编排这组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预感;三是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本组导语点出了“人生感悟”的专题。由于学生对人生的哲理缺乏实际的生活体验,教学本组教材时,既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悟,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获得人生的启发,为在“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中的学习、交流做好准备。在教学时要注意单元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使本组课文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的8个生字。

2、正确理解并学会运用本单元学过的词语。

3、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4、引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5、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文言文两则》、《匆匆》、《桃花心木》;(略读课文)《顶碗少年》、《手指》;《口语交际·习作一》、《回顾·拓展一》

教学措施:引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教学时间:13-15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回顾·拓展1-2课时。)

三、实施建议

(一)课程资源的开发

1.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的条件,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如利用工具书、其他图书、演讲会、辩论会、广播电视等进行语文学习。

2.挖掘自然风光、风俗民情、人文、任务活动等资源进行语文学习。如学习“民风民俗”这一单元,可联系春节习俗,让学生调查、研究、交流;又如毕业前夕,安排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采用任务驱动方式开展学习、活动。

(二)教学实施

1.围绕专题,重点训练

教材继续按人文专题组织单元,但每个单元都有读写训练的重点。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教材,六年级下册特别重视将小学阶段所积累和习得的各种教学方法融会贯通,综合运用。课程实施中,在教学每一个单元时,要明确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无论进行到哪一部分都要与学习重点联系起来。人文专题,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总结、拓展;读写训练,做到“瞻前顾后”——前面学过的适时总结、复习、应用,后面要用到的适时做好铺垫。

2.敢于放手,凸现自主

学生经过六年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和获得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如布置学生课前自学,课

堂上提示学生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亲历阅读过程,得出结论,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重视方法的总结。

3.重视读书,培养语感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读书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以悟促读,以读促悟,引导学生读出文中人物的情感、态度或作者的立场,读出自己的感受。

本册的默读要求,重点是加快默读速度和边读边思考的训练。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读前提出要求,读后交流感受或质疑问难,逐步提高学生默读的速度和质量。

4.积累语言,加强练笔

继续重视积累,不仅要求学生课堂上多种形式熟读成诵,完成教材规定的读背内容,而且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面,积累精彩语言。同时,教师要重视由读到写的迁移,可根据教材挖掘读写结合点,进行练笔,如仿写句段、续写课文、写读后感,使学生在练笔中运用积累的词句和表达方法,提高表达水平。

四 课程评价

1、评价分类

(1)课堂评价: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的主要形式,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随机进行评价,评价由学生本人、全班同学、教师三方参与,这种评价方法在每个年级、每节课上都可以灵活掌握。

(2)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是在学生阶段时间内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在每学完一单元后,以书面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检查,目的是帮助教师和学生了解己知识掌握情况,便于教师改进教学。评价由教师灵活掌握。

(3)小组评价:

小组评价在评价活动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小组评价的优点在于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和竞争意识培养以及集体荣誉感的形成。激发学生不断进步。

(4)反馈表:

反馈表内容由学生本人、小组、家长、教师四方面评价组成。当学习一段时间后,由学生本人进行自评,了解自己存在的不足和取得的进步。小组内根据学生的表现也对小组成员的做出评价,最后由学生带回家,让家长根据孩子在家的表现写出反馈意见,教师可根据部分同学的表现进行点评。反馈表最后放入学生的成长记录袋。

(5)评价展示

每个教室的墙上,设计一个评价图板,上面标注评价类目和学生的相片,如果哪一个同学在某一方面有出色的表现,就可以在图版上获得相应的小标志,它能真实反映学生成长的轨迹,让学生对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清晰的认识,当阶段测评时,评出荣誉称号。在 “星空闪烁”栏中,把孩子的相片贴在所获得的荣誉称号上面。同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评价半学期一小结,教师根据评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取得的成绩,写出总结。

2、评价内容、措施:

(1)写字书写认真、工整、整洁、大方、美观,字有创意、有风格

(2)积累 通过各小组每人的单元测试成绩计算小组的平均分,前两名小组各加一颗星。

(3)阅读课堂随机评价和平时阅读积累相结合: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找出好词、好句;书写工整、认真、美观,没有错别字。

如做到上面一条得一颗星,二条得两颗,三条得三颗星。

(4)写作通过学生平时所写的日记、作文、小练笔对每小组各个学生评价,分三个等级:每次做完都进行及时而适当的评价。

如做到上面一条得一颗星,二条得两颗,三条得三颗星,有创新的四星。

(5)语文实践活动(手抄报)每两周每人制作一份手抄报。各小组组长首先选出一份,然后张贴在墙报上,各组长就手抄报的内容、版面设计、美工等做出评价,然后由教师、各小组长评价以后适当加星。

3、评价标准:

(1)版面设计合理、内容丰富。

(2)书写工整、整洁、美观。

(3)版面、内容设计有创新。

如做到上面一条得一颗星,二条得两颗,三条得三颗星。有创新,好的得星四颗。

审议意见

本课程纲要的制定依据课程标准,从目标、内容、实施以及评价四个方面呈现课程要素:课程目标定位准确,符合学情特点,符合素质教育要求。课程内容安排的很合理,课程内容基于目标、学情开展内容为目标服务合理安排课时,方法与目标相匹配,教师在使用时可以一目了然,清晰明了,便于操作。评价的内容全面、科学、合理,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体现了教与学的多元化。

下载马甲中心小学2009年秋季六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教材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甲中心小学2009年秋季六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教材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材分析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叶盛第二小学吕文萍 为了更好地领悟和用好新教材,现就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科书的编写框架、主要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教学实......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茶园山中心小学林锦 各位老师,你们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教材,同时也是第三学段的最后一册教材。我现......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分析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吴建开 一、教材内容 本册教科书共有28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1篇。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三个部分。单元课文一般由3篇......

    六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质量分析

    六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质量分析 这次质量考查我镇六年级参加检测的学生有279人,我们年段的总体情况良好,六个班级平均成绩87.5分,六个班级的平均成绩全部达优, 90分以上11......

    六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分析

    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六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分析2011年11月9日,于集联校举行了期中考试。由于班级人数六十余人,学生成绩悬殊较大。总体上看,成绩比较理想,平均分......

    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共五篇课文:《养花》、《古诗二首》、《山中杂记》、《爸爸带我去爬树》、《美猴王》。 《养花》的作者是老舍,......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材分析(本站推荐)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人生感悟”为主题,选编了5篇课文。《文言文两则》通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表达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可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