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材分析(本站推荐)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人生感悟”为主题,选编了5篇课文。《文言文两则》通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表达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角度的道理。《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渗透着珍惜时间的意识。《桃花心木》借物喻人,说明人的成长应经受生活的考验,学会独立自主。《顶碗少年》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蕴含着“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手指》更是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描写了五根手指的姿态和“性格”,各有长短,阐明了“团结有力量”的道理。
生活中平凡的故事常常给我们很多启迪,阅读它们,感悟它们,能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足迹更踏实,步伐更稳健。本单元选编的篇课文,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编排这组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预感;三是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本组导语点出了“人生感悟”的专题。由于学生对人生的哲理缺乏实际的生活体验,教学本组教材时,既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悟,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获得人生的启发,为在“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中的学习、交流做好准备。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单元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使本组课文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的8个生字。
2、正确理解并学会运用本单元学过的词语。
3、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4、引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5、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文言文两则》、《匆匆》、《桃花心木》;(略读课文)《顶碗少年》、《手指》;《口语交际·习作一》、《回顾·拓展一》
教学措施:引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教学时间:13-15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回顾·拓展1-2课时。)
第二篇: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秦小莲
一、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围绕“人生感悟”选编的5篇课文,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文言文两则》通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表达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角度的道理。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渗透着珍惜时间的意识。林清玄的散文《桃花心木》通过作者与种树人的交谈,借物喻人,说明人的成长应经受生活的考验,学会独立自主。赵丽宏的散文《顶碗少年》,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蕴含着“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哲理。丰子恺先生的散文《手指》更是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描写了五根手指的姿态和“性格”,各有长短,阐明“团结有力量”的道理。“回顾·拓展”包括“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三个栏目,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领悟文中蕴涵的道理,获得人生的启发,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单元总体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挪移、蒸融、游丝”等词语。
2、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3、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4、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三、单元教学建议
由于学生对人生的哲理缺乏实际的生活体验,教学本组教材时,既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悟,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领悟文中蕴涵的道理,获得人生的启发,为在“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中的学习、交流做好准备。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单元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使本组课文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文言文两则》,不宜采取逐词逐句讲解对译的方法,更不必讲古汉语知识。重点词句应当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遇到困难教师给予帮助。如《两小儿辩日》中“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的“去”为“距离”的意思,与现代常用义不同。还有在现代文中很少出现的“孰”“乎”“汝”等词,在文中多次出现,诸如此类的词要让学生理解。解决这一难点建议分三步:
第一,学生读通课文后,根据注释初步理解字词和每句话的意思。对于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可点拨指导,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
第二,反复诵读,理解故事的内容。第三,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两个故事。指导学生朗读可采取如下步骤: 第一,教师首先要范读课文,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
第二,指导学生读通顺。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如,《学弈》中的“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正确停顿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曰:非然也”应该读出肯定的语气。
《匆匆》: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抓住课题“匆匆”,了解课文写了“时间匆匆,一去不返”的意思;再读课文,弄清各自然段大意;细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获得对文本的体验和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读重点语句,体会表达效果,讨论交流自己的体验感受是从课文中哪些语句获得的。重点品读第2、3自然段中的句子。指导学生理解“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等句子的意思,感悟这些语句是怎样描写日子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的,又是怎样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作者运用设问、比喻、排比、拟人的句式,将不易察觉的时光匆匆,一去不返写得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2.抓住课文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采用设问的句式,抒发自己强烈的情感。作者提出,“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问而不答,而答案隐含其中,目的是引起人们的深思,唤起人们珍惜时间的意识。文章还采用了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突出对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情感。
3.在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第3题指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法,写几句话。可用“„„的时候,日子„„”的句式,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仿写。如,“聊天的时候,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的时候,日子从手里过去;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上过去。”体现对文本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的学习过程。
4.本文运用了排比、设问、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教师在教学时,不要单纯把修辞手法作为语文知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判别各种修辞手法,而应该把重点放在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上,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到此句话用这种修辞好在哪里。
5.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现出了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也流露出为前途不明、无所作为而感到抑郁、彷徨、伤感的低沉情绪。在教学中对此时代背景不宜过多讲解,重在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桃花心木》:1.可以从以前学过的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鞋匠的儿子》导入,让学生回忆这些课文的写法有什么特点。
2.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表达顺序。可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种树人哪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种树人为什么这样做?桃花心木给了作者什么启示?围绕这些问题学习理解具体语句,对种树人的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的描写和作者听了种树人语重心长的话受到感动的部分,进行深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讨论交流,探究种树人奇怪做法的原因。在探究中使学生逐步体会其中的道理,受到启示,获得人生感悟。
3.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可让学生先自读,勾画出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并反复研读,仔细体会,然后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尤其重点体会课文以“桃花心木”为题,不是单纯地写树木,而是借树木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
如,下面这些语句,“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对这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要联系上下文,前后贯通地反复研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讨论交流,让学生逐步清晰地认识到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了百年大树,显示出勃勃生机;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就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树似人,人如树,树与人的形象叠印在一起,以此体会到文章在表达上借物喻人的方法。
4.朗读指导应注重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文章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奇怪—越来越奇怪—更奇怪—非常感动,可以此为线索进行朗读指导。重点朗读作者看到种树人的做法感到奇怪时的所想,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时的所感,指导学生边读边揣摩“我”的心理活动和变化。
对种树人说的话,指导学生抓住关联词语,体会种树人不确定地给树浇水的原因,从正反两方面来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看法,加深对课文主旨的感悟。
《顶碗少年》: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面的连接语,明白本课的学习目标:一是默读课文,想想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二是说说自己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围绕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生哲理。
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为什么说这场表演是“惊心动魄”“难度很大”的?指导学生重点理解3—7自然段,抓住人物动作、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如,描写顶碗少年前两次表演时的动作的语句,“在轻松幽雅的乐曲声里„„碗,在他的头顶上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忽而卧倒,忽而跃起”“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碗,又在他头顶厉害地摇晃起来。„„碗,又掉了下来”,从这些语句我们感受到这场杂技表演不仅精彩优美,而且表演难度很大。再如,描写少年表演时神态的语句,“没有慌乱”,而且“不失风度”“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可见他在第一次失败后,还能保持镇定,有重新表演的信心;但在第二次失败后,他心情十分紧张,没有了再次表演的勇气。从对少年表演杂技的动作、神态描写,体会这是一场“惊心动魄”“难度很大”的杂技表演。同时,还要从对观众的表情、言行的描写,对“碗”的具体描写,感受杂技表演的难度很大;从对老者神态、动作的描写,体会老者对少年的宽容和鼓励,正是这宽容和鼓励,给了少年勇气和力量,使表演获得了成功。
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对这个问题要引导学生联系第一自然段来理解,发表自己的见解。作者从顶碗少年的表演中获得了人生的启示──那就是面对挫折,我们要勇于拼搏,不要轻易放弃。
《手指》:体会作家写出了五根手指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表达方法,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了解课文主要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态和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如,描写“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一段话,先指导学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状(姿态)特点──不美。具体表现为: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从体形、头形、构造三方面进行描写,大拇指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然后用关联词“但”一转,写他在五指中,却是最能吃苦的。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喷出来、血要流出来时他“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了解了这段话的基本意思,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画出写大拇指形状和写“吃苦”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进行描写,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难忘的‘第一次’”。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想想自己所经历的印象深刻的“第一次”,从中筛选出难以忘怀、对自己有启示的事情。进行口语交际时,可以先采用小组交流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相互询问不清楚、不明白的地方,并说说自己得到的启示和感悟到的人生道理。
然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可采用竞赛、评选的方式进行。各小组推选出代表,说说自己的“第一次”,说完以后“答记者问”。在整个交际过程中,体现在情境中交流和双向互动。教师注意从口语表达、交际态度以及思想感情等方面加以指导,达到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本次习作,安排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要求学生从中选择其中一个内容进行习作。
第一是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以《难忘的“第一次”》为题写一篇习作;第二是选择你有所感触的事物写一写;第三是看漫画《假文盲》,写感想,题目自己定。习作可采用如下环节进行:明确要求、写前准备、写前交流、习作指导习作指导后,学生可以现场练写。互相评改
四、单元教学时间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3~15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回顾·拓展”1~2课时。
第三篇: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共五篇课文:《养花》、《古诗二首》、《山中杂记》、《爸爸带我去爬树》、《美猴王》。
《养花》的作者是老舍,老舍先生通过记述自己养花的经历和不同的心理感受,抒发了自己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古诗二首》选取了范成大《四十田园杂兴》中两首描写农村景象的古诗,一首着重描写农民劳动的场面,另一首则描绘了农村初夏的自然风光。《山中杂记》冰心用一种博爱的精神表达对动物的关爱,尊重和欣赏,启发人们更好的去理解小动物,和它们平等的交流。
《爸爸带我去爬树》内容富有童趣,通过爸爸教我爬树的过程,引出如何让孩子走进大自然,感受回归自然的乐趣。
《美猴王》节选自名著《西游记》。课文首先交代了美猴王的特殊来历,之后写石猴发现水莲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最后被拥戴为王。课文情节清晰生动,语言生动形象。
二、教学目标
1.感受田园劳动生活,体会人们生产劳作的辛苦。
2.认识15个生字,会写15个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作者心情。在阅读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4.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5.文章的情节结构。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
6.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1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3.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4.抓住动作语言描写来分析石猴形象。
四、教学难点:
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五、课时安排:
《养花》2课时《古诗二首》2课时《山中杂记》2课时《爸爸带我去爬树》1课时《美猴王》1课时
第四篇:六年级下册语文各单元教材分析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人生感悟”为主题,选编了5篇课文。《文言文两则》通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表达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角度的道理。《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渗透着珍惜时间的意识。《桃花心木》借物喻人,说明人的成长应经受生活的考验,学会独立自主。《顶碗少年》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蕴含着“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手指》更是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描写了五根手指的姿态和“性格”,各有长短,阐明了“团结有力量”的道理。
生活中平凡的故事常常给我们很多启迪,阅读它们,感悟它们,能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足迹更踏实,步伐更稳健。本单元选编的篇课文,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编排这组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预感;三是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本组导语点出了“人生感悟”的专题。由于学生对人生的哲理缺乏实际的生活体验,教学本组教材时,既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悟,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获得人生的启发,为在“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中的学习、交流做好准备。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单元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使本组课文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的8个生字。
2、正确理解并学会运用本单元学过的词语。
3、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4、引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5、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文言文两则》、《匆匆》、《桃花心木》;(略读课文)《顶碗少年》、《手指》;《口语交际·习作一》、《回顾·拓展一》
教学措施:引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教学时间:13-15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回顾·拓展1-2课时。)
六语下第二单元教材简析
本组围绕着“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主题选入了四篇课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每篇课文都能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节日风俗。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藏戏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戏》这篇课文讲的是藏戏的形成和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各具特色的民居》侧重写了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和田的维吾尔》介绍了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及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口语交际及习作》围绕着不同的民族不同德风俗这个主题进行,让学生收集整理自己的亲身经历及自己通过一定的方式了解到的风俗风情并形成的作文。《回顾·拓展二》提供了学生了解到的不同的风俗风情及对课文写作方式的讨论的话题,让学生更加深入的围绕本组课文进行交流。日积月累中的两首古诗也展示了不同的风俗风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趣味语文以《清明》这首诗为题,告诉了学生标点的不同标法会有不同的意思,可以以这个为一个点,拓展一些另外的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单元总体目标】
1、掌握本单元的字词,积累优美词句。
2、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族民情中蕴含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民俗民风的兴趣。
3、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单元教学建议】 阅读抓住重点段落是本组的难点,所以在本单元教学中,老师要想方设法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学生一起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所以建议老师做到以下几点:
1、老师要用富有感情的语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2、抓住重点段落,感受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
3、运用多种方式阅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详写和略写的好处。
4、.拓展课程资源,加强学科整合。一方面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民俗风情的材料以扩展知识面;另一方面与“品德与社会”“艺术”学科内容或学科老师联系,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5、加强教学内容整合。把课文学习与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有机整合起来,统筹设计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比如,课前搜集民俗的材料,兼顾4篇课文的不同方面;学习每篇课文时,要指导学生认真做好笔记或制作卡片,总结从课文中获取的知识和信息,列出课文中运用的表达方法及例子,为“交流平台”中的单元小结做好准备。
6、避免把语文课上成品德与社会课或艺术课。对于课文中涉及宗教、建筑艺术、戏剧艺术等知识,在语文课上不宜做过多过深的探究,应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上。【单元教学时间】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0~12课时,精读课文2课时,略读课文4~5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回顾·拓展”1~2课时。
说明方法的作用
一、举例子 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是使说明的对象具体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二、列数字 其作用是使说明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三、打比方 它的主要作用是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四、作比较 作比较用于突出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五、分类别 分类别的作用是使说明条理清楚。
六、作诠解 作诠释,用于解释被说明内容的成因及内在联系。
七、下定义 其作用是科学准确地解释说明对象的内涵,使说明更严密。
八、画图表 画图表可使说明内容直观形象。
九、摹状貌 摹状貌能使说明生动形象,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说明方法的作用专题训练与讲解
1、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段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1、此题运用三种说明方法
①举例子:例句是“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分析:永定河发水时,水量增加,但这座桥没出过事,所以举这个例子的作用是来说明它的坚固。)
表达:举例子的作用是:用事实说明卢沟桥的坚固。
②做比较:例句“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分析:是拿“两岸河堤”和“卢沟桥”做比较,拿这两个事物来比较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卢沟桥的坚固。)表达:做比较作用:来突出卢勾桥的坚固。
③摹状貌:例句“这些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分析:对这个的描摹是来说明“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样描摹,让读者可以想象出狮子的样子,从而来说明石拱桥的形式优美这个特点。语言上也比较生动。)表达:摹状貌的作用: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石拱桥的形式优美
2.“漩涡旋转得最急时,非常危险,大小船只都无法驶过。因此当地在水道两端都设有信号站,白天悬一个红球,夜间亮一盏红灯,表示水道不宜航行,若是两个红球或两盏红灯,则表示船支可完全通过。1905年,瑞典一艘运载铁矿的船只“英雄”号,不顾水道前头信号站的警告,试图强行驶过大漩涡,结果被甩向岸边撞得粉身碎骨”
句中运用的 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举例子,例句“1905年,瑞典一艘运载铁矿的船只“英雄”号,不顾水道前头信号站的警告,试图强行驶过大漩涡,结果被甩向岸边撞得粉身碎骨”
(分析表达:看看这个例子的内容——船通过大漩涡,结果“撞得粉身碎骨”)举事例的作用
具体说明了萨特漩涡的危险性非常大
3、树林能遮荫、降温,也能蒸发大量水分。树林通过改变太阳辐射和大气流通,直接影响空气的温度、风速、降雨量等自然因素。有林区比无林区夏天温度低3℃一7℃,冬季要高O。5℃一2℃:雨量可增加15%一20%;暴雨通过林带风速能降低20%一25%。一棵树仅一个夏天,平均要向空中蒸腾2000公升水,故在森林的上空和附近,湿度要比没有森林的地区高15%一20%。森林自己形成一个小循环。使蒸腾的水蒸汽补充大气温度,凝结成雨云而肇水。
此外,不少树木还能吸收对人类有害的气体。如一株中等大小的松树每天可吸收20微克的硫;一亩柑桔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硫量达1.4吨。一公顷树林每年吸附灰尘达60多吨,绿化区的空间含尘量要比非绿化区少20%一38%。一条宽40米的林带,可以减轻噪音10分贝——15分贝。一公顷的阔叶林每天能吸收l吨左右的二氧化碳,放出700多千克氧气,所以,如果每人平均有10平方米的树林,就会感到空气清新。
依据本段,分析列数字、举例子两种说明方法各自的作用。
列数字的作用:用准确的数字来说明了树林的各种益处,准确科学。
举例子的作用:使所说明的对象特点得到具体的应证,增强说明的可信度。
4、①就拿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32.6米每秒,但10级以上的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的损失。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55.6米每秒,有时甚至可达三百多千米每小时!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威胁。例如,1960年,在日本昭和基地越冬的考察队员福岛,走出基地楼房没有几步,便被咆哮而来的大风席卷而去,不知去向。直到7年之后,人们才在很远的地方发现了他的尸体。
②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1960年8月24日,苏联人在他们在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一88.3℃的极低温度。
③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准备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前面五架飞机都平安地抵达机场。而当第六架飞机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航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风,驾驶员被迫紧急着陆。结果,巨大的C_130运输机被狂风吹得飘飘摇摇,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值得庆幸的是,8名人员全部脱险。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是很多的。①、找出句中采用的做比较的说明方法的例子,并分析其作用?
②、找出句中采用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例子,并分析其作用?
4、答案
①
做比较的作用:拿南极的风速与世界其他地方的风速进行比较,强调了南极的风速之大。②打比方的作用:具体形象说明了南极风大的特点,使读者对南极的风速更清楚了解。
说明方法专题训练
请说出下面各题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1.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例如碳水化合物(包括糖、淀粉、纤维素)、蛋白质、脂肪等等。()
2.一切生物,只要活着就要消耗能量。一个成年入,即使一点工作也不做,也要消耗1400大卡的能量()()
3.每一个根毛就是一个最基层的原料采集站,大力地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等原料。经过运输干线——茎,源源送入叶子里。()
4.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5.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6、沙漠地区日照时间又特别长,一年达三千小时。()
7、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8、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在托克逊试制了半径二米的风力车,可以供发电、汲水、磨面之用。()
9、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有135.46亿吨氯化钠。()
10、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
11、由于各拱相联,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12、此外,不少树木还能吸收对人类有害的气体。如一株中等大小的松树每天可吸收20微克的硫;一亩柑桔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硫量达1.4吨。一公顷树林每年吸附灰尘达60多吨,绿化区的空间含尘量要比非绿化区少20%一38%。一条宽40米的林带,可以减轻噪音10分贝——15分贝。一公顷的阔叶林每天能吸收l吨左右的二氧化碳,放出700多千克氧气,所以,如果每人平均有10平方米的树林,就会感到空气清新。()()
13、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14、人不可一日无水。一个人不吃饭,生命可维持一周以上,但如果滴水不进,两三天就难活命。()()
15、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准备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前面五架飞机都平安地抵达机场。而当第六架飞机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航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风,驾驶员被迫紧急着陆。结果,巨大的C——130运输机被狂风吹得飘飘摇摇,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值得庆幸的是,8名人员全部脱险。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是很多的。()()
16、首先是光脑可以在接近室温条件下具有超高运算速度,电子的传播速度每秒钟只能达到593公里,而光子的速度是每秒30万公里。因此,利用光在光缆中互连通信,要比利用电子在互连的导线中通信减少大量时间,提高了运算速度,超高速电脑的计算器件只能在极低的温度下工作,而光脑则可以在接近室温下进行超高速运算。()()
17、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55.6米每秒,有时甚至可达三百多千米每小时!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
18、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常出现在卷层云上,当卷层云后面有一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时,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出现朝霞,表明阴雨天气就要到来;出现晚霞,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答案:
1、下定义
2、举例子 列数字
3、打比方
4、打比方
5、列数字
6、列数字
7、打比方
8、举例子
9、列数字
10、列数字 打比方
11、举例子
12、举例子列数字
13、摹状貌
14、做比较列数字
15、举例子 列数字
16、做比较 列数字
17、列数字 打比方
18、分类别、引用、说明顺序的专题训练与讲解
(一)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 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鹜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本文运用什么说明顺序?
答案:从整体到局部、主要到次要。
分析:①红色的文字是对赵州桥进行整体介绍,而
(一)(二)
(三)(四)的内容对赵州桥的内容各个介绍,因此是采用“从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②、单从
(一)(二)
(三)(四)各部分的内容看,主要的放在前面介绍,次要的放在后面介绍,这符合我们的思维和说话的习惯。是采用“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
(二)萨特漩涡
挪威博多城附近沿海,平静的海面上,每日四次准时出现一股神秘的巨大的漩涡——萨特漩涡:先有海水奇涌的巨响,数里之外即可听见;接着,海水翻卷打转,千百个小漩涡渐次形成,越来越大,越转越快……最后形成一个直径10多米,深陷亦达10米以上的黝黑的大漩涡。当海水在回漩时,发出一阵阵凄厉的呼啸声。
萨特漩涡的出现与潮汐(这里指海潮)及这里的特殊地形有关。挪威沿海因深受第四纪冰川作用,素以曲折深邃的峡江峡湾闻名于世。萨特漩涡即位于一个长约1-8千米深约90米的峡湾中。最狭窄处宽仅137米,主水道南北还有许多分支水道,大潮期间,海流时速超过i8千米;每次涨落潮时,流过峡湾的海水超过7500万立方米。巨量的海水流出流进峡湾中深邃秩窄的水道,急如瀑布,形成几道强有力的海流,互相冲撞搏击,就出现了萨特大漩涡。因为潮汐每日两涨两落,萨特漩涡也按时出现四次。造成漩涡的水势随月相(指人们所看到的月亮表面发亮部分的形状,主要的月相有四个,即朔,上弦、望、下弦)而变化,朔望(即农历初一,十五)时水流最强,上下弦时最弱。漩涡旋转得最急时,非常危险,大小船只都无法驶过。因此当地在水道两端都设有信号站,白天悬一个红球,夜间亮一盏红灯,表示水道不宜航行,若是两个红球或两盏红灯,则表示船支可完全通过。1905年,瑞典一艘运载铁矿的船只“英雄”号,不顾水道前头信号站的警告,试图强行驶过大漩涡,结果被甩向岸边撞得粉身碎骨。
2、第一、二段文字用的说明顺序是
答案:现象到本质
分析:第一段是介绍萨特漩涡情况,是可以看到的自然现象。第二段,是介绍如何形成的,这是内在的,本质的,是要经过分析的。
(三)水是一种重要的营养素,被称为六大营养素(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糖和水)之首。人不可一日无水。一个人不吃饭,生命可维持一周以上,但如果滴水不进,两三天就难活命。普通的人,体内三分之二都是水,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体内含水量达40公斤。而喇剐出生的婴儿,整个身体的含水量占五分之四。而且人体的每个地方都离不开水,皮肤失水会引起干裂,内脏失水,会引起头昏乏力,体温升高,甚至危及生命。
水可以帮助人体进行新陈代谢。人体内的消化系统(包括排泄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以及皮肤、头发甚至指甲等,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水分,而这些失掉的水分必须及时给予补偿,主要通过瓜果、蔬菜、饮料等进行补充,因为瓜果蔬菜的含水量一般在98%以上。另外,水还可以调节体温,无论是热天或冷天,人的体温都保持在37℃左右,这就是水的功劳。
水还可以保持肌肉的弹性、皮肤的柔软和光滑,甚至可以润滑关节,使你能立坐曲伸,舒展自如。12.对人生命的作用,作者分别从
、、、等四个方面加以说明,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不能颠倒,因为作者是按照由
到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答案:水是重要营养素、水可以帮助人体进行新陈代谢、水还可以调节体温、水还可以保持肌肉的弹性、皮肤的柔软和光滑等四个方面加以说明,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不能颠倒,因为作者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四)树林能遮荫、降温,也能蒸发大量水分。树林通过改变太阳辐射和大气流通,直接影响空气的温度、风速、降雨量等自然因素。有林区比无林区夏天温度低3℃一7℃,冬季要高O。5℃一2℃:雨量可增加15%一20%;暴雨通过林带风速能降低20%一25%。一棵树仅一个夏天,平均要向空中蒸腾2000公升水,故在森林的上空和附近,湿度要比没有森林的地区高15%一20%。森林自己形成一个小循环。使蒸腾的水蒸汽补充大气温度,凝结成雨云而肇水。
此外,不少树木还能吸收对人类有害的气体。如一株中等大小的松树每天可吸收20微克的硫;一亩柑桔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硫量达1.4吨。一公顷树林每年吸附灰尘达60多吨,绿化区的空间含尘量要比非绿化区少20%一38%。一条宽40米的林带,可以减轻噪音10分贝——15分贝。一公顷的阔叶林每天能吸收l吨左右的二氧化碳,放出700多千克氧气,所以,如果每人平均有10平方米的树林,就会感到空气清新。14文段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
A.从概括到具体
B.从现象到本质
C.从特点到用途
D.从主要到次要
答案:A
(五)光学望远镜就是我们所说的天文望远镜,也就是天文学家和天文爱好者最常用的望远镜,它已经经过了第一代和第二代,现在正向第三代过渡。
第一代望远镜是折射望远镜,来自天体的光线透过大透镜被我们接收到,至今世界上口径最大的折射望远镜是美国叶凯士天文台口径1.02米镜。由于折射望远镜占据空间大,大透镜加工要求精度很高,制造困难等,限制了制造更大口径的折射望远镜。而中小型折射望远镜性能稳定,使用方便,所以爱好者一般都用这种望远镜。
’
第二代望远镜是反射望远镜,即天体射来的光经过物镜的反射再被我们
接收。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反射镜是原苏联的口径6米镜。它的总重达850吨,望远镜筒重达100吨。反射望远镜的“老二”要数美国洛玛山上的口径5.08米镜,它的总重量有530吨。从40年代这台望远镜建成以后,为天文台观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为什么人们要建造这么大的望远镜呢?原因很简单,口径越大收集天体送来的信息越多。像上面所说的那两台巨镜,它们的聚光能力甚至可以看到放在几千米以外的一只蜡烛发出的光。
1989年11月,我国最大的反射式望远镜在北京天文台兴隆观测站落成,它的口径有2.16米,是远东第一巨镜。10选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A.从整体到局部
B.从概括到具体
C.从特点到用途
D.从主要到次要
答案:B
第五篇: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为专项识字,编排了四篇课文——《春夏秋冬》《姓氏歌》《小青蛙》《猜字谜》作为识字的语言材料。从内容上看,四篇课文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内容丰富多彩,有大自然、姓氏、小动物;从形式上看,有词串、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符合此阶段学生的语感特点。《春夏秋冬》通过情境图描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特点和大自然的美景,让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姓氏歌》这首小儿歌为学生列举了常见的姓氏,让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中国姓氏文化的趣味,知道姓名也能帮助识字,拓展了学生的识字渠道。《小青蛙》以儿歌的方式创设识字情境,让学生初步了解形声字形旁表义的构字特点,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猜字谜》编排了两则简单有趣的字谜,让学生在猜字谜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汉字的乐趣,初步掌握猜字谜的基本方法。“口语交际”的训练重点是听故事和讲故事,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和倾听理解故事内容,并能够以洪亮的声音讲述故事的主要情节,从而更好地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语文园地一”安排了“趣味识字”“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等几个部分,通过形式多样的识字写字、阅读、积累等活动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书写能力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单元51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28个汉字,积累相关词语,进一步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词串、儿歌,背诵《姓氏歌》。
3、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表示一年四季的季节名词,了解常见的姓氏初步认识字谜这种文字现象。
4、初步了解形声字,体会形声字的构字特点。5.初步认识26个字母,读准音,区分形。
5、借助汉语拼音自主识字读文,巩固汉语拼音,提高识字、写字能力。
6、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7、通过学习姓氏儿歌、表示天气的词语等拓展学生的识字渠道。
8、在听故事、讲故事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9、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10、初步体会到中国姓氏文化和字谜的有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识字和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具体语境、情境,感受汉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汉字的兴趣。
四、教学措施
1、课堂上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识记生字,拓宽学生识字途径,教给识字方法,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
2、借助汉语拼音自主识字读文,巩固汉语拼音,提高识字、写字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识记生字。
4、借助儿歌、谚语等识字。
五、课时安排
1、春夏秋冬………………………2课时
2、姓氏歌…………………………2课时
3、小青蛙…………………………2课时
4、猜字谜…………………………2课时
口语交际:听故事,讲故事……1课时
语文园地一………………………3课时
呼图壁县第一小学集体备课
一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三稿)
主备:邓子芯
审阅:张洁
1、春夏秋冬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学会正确书写“春、冬、风、雪”等7个生字。
2、认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借助插图,师生合作、引导学生识字。
4、感受春天的美。在识字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教学重点】借助形生字特点以及熟字比较的方法识记8个生字,借助插图和动作演示理解词义。
【教学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2、在识字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训练:
一、整体感知第一单元
教师介绍第一单元课文内容。
二、谈话激趣,出示词语
1、一年有哪几个季节?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2、出示图片,做游戏。猜猜出示的图片分别是哪个季节,交流四季最显著的特点。
3、齐读课题,指导书写“春”“冬”字。
二、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看图认识“春风”
“夏雨”“秋霜”“冬雪”。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先跟同桌说一说,然后告诉老师。
(2)学习词语:
春风 夏雨 秋霜 冬雪
(3)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词语。
(4)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
(5)指导书写“风”
2、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景物,说出这些景物的特点。
3、出示:霜和雪
(1)交流:你们生活中见到过“霜、雪”这两种自然现象吗?
(2)教师讲解有关霜的小知识。雨字头的字大都是一种天气现象。大家看,借助字的偏旁,我们还能认识这些字。
(3)相机识记生字。认识部首“雨字头”。形声字识字,如,霜,水汽在温度很低时,一种凝华现象,跟雪很类似。
(4)仔细观察,说说“雨”作部首时,在写法上有什么变化。
你还知道哪些带有“雨字头”的字,交流。
(5)教师范写生字“雪”,学生书空,并口头说出笔顺。
4、教学词串:春风吹 夏雨落 秋霜降 冬雪飘
(1)出示短语。学生借助拼音自读。
(2)说说春风吹过来的感觉,动作演示。
(3)比较被夏天的风、秋天的风、冬天的风吹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4)说说夏天下雨的情景,读出雨下得大的感觉,读好“落”。
(5)了解“霜降”。认识部首双耳旁。交流自己积累的带有这个部首的其他字。
(6)指名说说下雪时的情景,感受雪花的轻盈。
(7)有感情地齐读第二组词串。
三、归类观察,评价书写
1、再次观察四幅图,感受四个季节气象特点。
2、出示生字“春、风、冬、雪”,齐读生字。
3、仔细观察,重点观察雨字头的书写特点。
4、认真观察教师示范。
5、在田字格中认真书写,描一个,写一个。
6、同桌互评,全班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1.出示字词卡片,引导学生开火车认读生字、新词。
2.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3.读词:春风吹
夏雨落
秋霜降
冬雪飘,再次引导学生回顾课文。
二、认识第二组词语
1.教学词串:青草 红花 游鱼 飞鸟
池草青 山花红 鱼出水 鸟入林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观察图上画了哪些景物。
(2)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交流。
(3)出示词串三和四。
(4)小组合作,借助拼音等方法朗读词串,相互正音。
(5)指名朗读,开火车读,齐读。
2、仔细观察,自主识记生字。
(1)仔细观察本课的生字,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的。
(2)小组内互相交流好方法。
(3)扩词。
三、示范指导,书写生字
1.指导书写生字“花、入、飞”。
(1)学生抽读生字,复习巩固生字的读音。
(2)分析生字,记忆生字,了解结构。
(3)示范指导,学生书空笔顺,认真练写。
“入”的第二笔要长,并且要出头,“飞”的横斜钩要写得稳当。
10、学生完成书中的写字练习。
先书空笔顺,再观察每一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重点看清难点笔画的写法,然后描红,最后练习书写。(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
3、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予以指导。
四、反复朗读,加强巩固
1、学生组成四人学习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可以按照课文顺序读,也可以打乱顺序自己调整读。
2、班内交流读。
3、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读。
4、指导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识字1.春夏秋冬
春风
吹
池草
青
夏雨
落
山花
红
秋霜
降
鱼
出水
冬雪
飘
鸟
入林
五:作业
A、背诵课文。
B、抄写生字。积累描写春天的成语三个。
课后反思:
呼图壁县第一小学集体备课
一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三稿)
主备:邓子芯
审阅:张洁
识字2
姓氏歌
【教学目标】
1、认识“姓、氏、赵、钱”等12个生字,会写“姓”“什”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中国人的传统姓氏。
3、采用多种方法诵读《姓氏歌》,正确、规范姓氏读法。
4、诵读《姓氏歌》,了解中国人的传统姓氏文化,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中国人的传统姓氏文化。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训练:
一、诵读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百家姓》音频文件,学生进行跟读。
2、说说自己姓什么。在播放的音频文件中听到了吗?
3、揭示课题,并板书。
4、随文识字:“姓、氏”。
(1)根据拼音读准字音,注意读好后鼻音。
(2)学生交流怎么记这个生字。(可以用部首+熟字的方法;也可以用形近字比较的方法。)
(3)组词。
(4)教师范写,学生书空。教师提醒写字注意点:“姓”的女字旁,横要写得短,注意避让,右边的“生”横画要稍微短些,第一横起笔在横中线上。
(5)生描红练写。
二、自主学习,了解儿歌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儿歌,找到文中的生字圈出来,遇到读不准的生字,请教老师或者同学,反复读几遍。
2、指名朗读,集体订正后齐声诵读。
3、小组合作。
(1)自由朗读儿歌,一边读一边想:儿歌一共几个小节?从中读懂了什么?把你的想法告诉小组同伴。
(2)还有不懂的地方,在旁边做上记号。
4、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5、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三、开展游戏,趣味诵读
(一)诵读第一节。
1、指名朗读第一节。2、齐读第一节。3、了解第一节的姓氏介绍方法。
出示:
什么李?木子李。什么张?弓长张。古月胡,口天吴,双人徐,言午许。
(1)
说说发现了什么。(通过把字拆开的方式来介绍姓氏。)
随机识记生字“李、张、古、吴”。
(2)拓展练习:出示几个姓,让学生尝试拆解。如“章—立早章”“吕—双口吕”“林—双木林”“陈—耳东陈”“黄—草头黄”等。
(3)齐读第一节。
(4)同桌用玩拍手游戏的方式朗读第一节。
4、采用不同的方法讲述。
(1)除了拆字法,还有什么方法也能讲清自己的姓氏呢?
(2)照样子说一说。
出示:你姓什么?我姓方。
什么方?方向的方。
①师生问答。
②学生同桌之间游戏问答。
5.齐读第一节,背诵第一节。
三、指导书写
1、自由认读生字:
什
么
双
2、认真观察每个生字,看清偏旁和笔画。
3、掌握书写要点。
4、仔细观察教师范写,跟着教师书写,记住书写要点。
5、自由描红,临写。
6、全班展示。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出示词语卡片,组织学生开火车复习上节课的词语。
2、全班齐读姓氏歌。
3、板书课题。
二、诵读第二节。
1、中国姓氏有很多——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指导读好“郑”字,它的韵母是后鼻音。
2、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姓氏,接一接。
3、出示第四、五行,认识复姓。
(1)跟着老师读好复姓。
(2)教师介绍复姓。
(3)学生补充自己知道的复姓。
(4)教师补充常见的复姓。
4、指名读第二节。
5、齐读第二节,背诵第二节。
三、比赛朗读,加深记忆。
1、个人挑战赛。
2、男生女生集体比赛。
3、齐读课文。
4、同学之间交流一下自己知道的有关中国姓氏的一些趣事。
四、指导书写生字“国”“王”“方”
1、正音。
2、师范写,学生练写,同桌交流,全班交流,并评价。
五、作业
A、背诵课文。
B、背诵《百家姓》,了解中国姓氏故事。
板书设计:
识字2
姓氏歌
木+子
→
李
诸葛
弓+长
→
张
东方
古+月
→
胡
上官
口+天
→
吴
欧阳
课后反思:
呼图壁县第一小学集体备课
一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三稿)
主备:邓子芯
审阅:张洁
识字3
小青蛙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会写本课的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图文结合,认识本课生字
4、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青蛙是益虫,培养保护青蛙、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认写生字。
2.初步感知由基本字加偏旁组成新字的构字规律。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生字,书写生字,进一步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训练:
一、谈话导入
1、我们来做一个猜谜的游戏。一动物水上跳,大肚子鼓眼睛,身上披着绿衣裳,人称庄稼小卫兵。
2、学生反馈。教师板书:小青蛙。
3、随课题认写“青”字。
4、指导书写“青”字。
(1)第四笔“横”应落笔在横中线上,写时向上挑一点。
(2)学生书写,老师巡视。
(3)全班交流。
二、初读课文,认读字词
(一)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仔细听,听准你圈画的生字的读音。
2、请大家自由读课文,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那该怎么办呢?(查字典、问老师、问同桌、借助拼音)读完后,请你们把圈画出的生字、词读三遍。
3、检查读文。教师相机正音。
(二)随文识字。
学习第一句。
1、指生读第一句。
2、指生评议朗读。
3、相机学习生字“清、晴、眼、睛”。
(1)指生领读生字。
(2)先引导学生小组内观察;然后让学生读读这几个字;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3)汇报交流:
预设:“清、晴、睛”三个字的读音有点像,字形里面都有“青”字。
猜猜它们是什么意思。我们把它们放回课文里读一读,再看看图。
a“清”,清水的“清”。带“三点水旁”的字表示与水有关。谁还能说出带“三点水旁”的字。
b“晴”:太阳出来就表示天气晴,所以是“日字旁”,表示与太阳有关。(出示晴天的图片)
谁能给“晴”找个相对的朋友?(出示阴天的图片)
扩词:雨过天晴、晴空万里。(练习说话)
c“睛”的部首是“目字旁”,表示与眼睛有关。我们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的眼睛。
d怎样区分“睛”和“晴”?
e想想还能给“青”加上什么部首,组成哪些字。(发现生字中的“请、情”)
f“眼、睛”都是“目字旁”。
①说说这两个字都和什么有关。
②请眨眨你们的小眼睛。
4、指导朗读。
(1)把这些字宝宝放回句子中,你还能读准吗?
(2)男女生赛读第一句。
三、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生字:“清、气、晴”
2、学生读字。
3.这几个生字宝宝,你能给它们按结构分一下类吗?
字族文识字方法,上下结构:青左右结构:清 晴独体字:气
4、根据结构特点,重点指导:青、清、气。
(1)教师指导书写“青”。
①“青”字共几笔,每笔在田字格中的什么位置?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
②教师边范写边强调:竖在竖中线上,下面“月”的“丿”变成“丨”,横折钩的横在横中线上。
③学生书空跟写。
④学生在田字格中描红,再试写一个“青”字,教师巡视指导。
⑤教师展示字例,学生评价。
⑥学生再写2个“青”字。
(2)教师指导书写“清、气”。
(3)学生练写,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出示词语卡片,引导开火车认读,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二、诵读韵文,识记生字
(一)学习第二句。
1、指生读第二句。
2、相机学习生字“保、护、害、事、情”。
(1)指生领读生字。
(2)引导学生小组内交流如何识记这几个生字。
3、指导朗读。
(1)把这些字宝宝放回句子中,你还能读准吗?
(2)全班比读第二句。
(3)指导书写“情”
(二)学习第三句。
1、指生读第三句。
2、指生评议朗读。
3、赛读。
4、相机学习生字“请、让、病”。
(1)指生领读生字。
(2)引导学生交流如何识记这几个生字。
5、指导朗读。
(1)把这些字宝宝放回句子中,你还能读准吗?
(2)小组比读第三句。
三、巩固生字。
1、读读带拼音的生字。
2、去拼音认读。
3、读读你手中的生字卡片,遇到不会的及时请教身边的同学或老师。
4、读老师手中打乱顺序的生字卡片。
5、开火车读,看看哪组最棒。
四、再读感悟
1、自由读韵文。
2、读词语:河水清、天气晴、大眼睛、吃害虫、好事情、小青蛙、不生病,再次通过提问让学生初步感知两种基本的短语形式。如:天气怎么样呢?怎样的眼睛呢?
3、教师引读韵文。教师读“河水清清”,学生接“天气晴”。
4、同法学习以下几句韵文。
5、师教读韵文。
6、采用多种形式读韵文,直到读熟。
7、各种形式背诵韵文。
五、拓展训练
1、说说青蛙的益处。你还知道哪些益虫?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并练习背诵。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辅导。
六、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描写有益的小动物的故事。
板书设计:
识字3
小青蛙→吃害虫→保护小青蛙
课后反思:
呼图壁县第一小学集体备课
一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三稿)
主备:邓子芯
审阅:张洁
识字4
猜字谜
【教学目标】
1、学猜字谜,会猜“秋”“青”。
2、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会写本课的7个生字。
3、感知由基本字加偏旁组成新字的构字规律。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则字谜。
5、激趣为主,图文结合合作学习,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6、通过猜字谜活动来感受汉字的神奇和有趣,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背诵两则字谜。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说出是怎样猜出谜语的,有收集谜语的兴趣。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训练: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谁来说个谜语让大家猜一猜?
2、刚才的同学说出来让大家猜的部分叫“谜面”,你们猜出来的答案叫什么?(谜底)
3、教师说猜谜的窍门:“猜谜语,动脑筋,会观察,抓特征,跳出谜面想一想,谜底就在话里藏。”
4、揭题: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则字谜,你们想猜一猜吗?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相机指导书写“字”
二、读文识字
(一)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仔细听,听准生字的字音。
2、多有趣呀!你们想读吗?请大家自由读课文,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3、检查读文。教师相机正音。
(二)随文识字。
学习第一则字谜。
1、指生读第一则字谜。
2、指生评议朗读。
3、赛读。
4、相机学习生字“相、遇、喜、欢、怕”,认识“又字旁”。
(1)指多个学生领读词语:相遇 喜欢 最怕
(2)同桌互读三个词语,并分别用“相遇”“喜欢”和“最怕”说话。
(3)学生用“相遇”“喜欢”和“最怕”说话,教师相机指导。
(4)谜语中说的是“谁和谁相遇?”“什么喜欢什么?”“什么最怕什么?”
(5)引导学生小组内认读生字并交流识记方法。
(6)汇报交流。
相机指导:
①“相、欢、怕、遇”可以用“加一加”“猜字谜”等方法识记。
②“喜”可以用“猜字谜”“扩词”等方法识记。
5、指导朗读。
(1)导学:把这些字宝宝放回句子,你们还能读准吗?
(2)男女生赛读第一则字谜。
二、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生字:“字、左、右、红”
2、学生读字。
3、根据结构特点,重点指导“字、右、红”的书写。
(1)教师指导书写“字”。
①认真看一下,这个字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什么位置?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
②教师边范写边强调:“子”的写法。
③学生书空跟写。
④学生在田字格中描红,再试写一个“字”字,教师巡视指导。
⑤教师展示字例,学生评价。
⑥学生再写两个“字”字。
(2)教师按这样的方法指导书写“右、红”。
三、指导猜谜。
(1)谁来猜猜谜底?说说你为什么会这样猜。
(2)我们来看看谁猜得对呢?(出示大苹果上的谜底)
(3)哪些同学猜错了,说说你猜错的原因。
(4)朗读:多有意思的字谜呀!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吧!一边读,一边回想谜底是怎样猜出来的。
再次总结猜谜语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回顾猜谜语的方法。
二、随文识字
学习第二则字谜。
1、指生读第二则字谜。
2、相机学习生字“言、互、令、动、万、纯、净”。
(1)指生领读短语。
互相尊重 令人感动 万里无云 纯净透明
(2)同桌互读四个短语,选择喜欢的两个短语说话。
(3)学生用喜欢的短语说话,教师相机指导。
(4)把四个短语放回到谜语中还能读好吗?
(5)引导学生小组内认读生字并交流识记方法。
(6)汇报交流。
相机指导:
①“动、纯、净”是左右结构的字,“令”是上下结构的字,可以用“加一加”“猜字谜”等方法识记。
②“言、互、万”是独体字,可以用“扩词”“识记笔画”等方法识记。
3、指导朗读。
(1)把这些字宝宝放回句子中,你还能读准吗?
(2)男女生赛读第二则字谜。
4、指导猜谜。
(1)谁能猜出谜底?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猜。
(2)我们来看看谁猜得对呢?(出示大苹果上的谜底)评一评谁说得最有道理,就把大苹果奖励给谁。
(3)哪些同学猜错了,说说你猜错的原因。
(4)多有意思的字谜呀!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吧!一边读,一边回想谜底是怎样猜出来的。
(三)巩固生字。
1、挑战过关。(认读生字)
第一关:读读带拼音的生字。
第二关:擦掉拼音认字。
第三关:读读你手中的生字卡片,遇到不会的及时请教身边的同学和老师。
第四关:读老师手中打乱顺序的生字卡片。
第五关:开火车读,看看哪组最棒!
三、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生字:“时、动、万”
2、学生读字。
3、根据结构特点,重点指导“动、万”的书写。
(1)教师指导书写“动”。
①认真看一下,这个字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什么位置?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
②教师边范写边强调:“动”的写法。
③学生书空跟写。
④学生在田字格中描红,再试写一个,教师巡视指导。
尝试练写其他生字。
2、创编字谜。
(1)你能尝试着把今天的生字编个字谜吗?
(2)指导学生同桌合作编字谜。(只要学生敢于编就及时鼓励)
(3)交流字谜。
(4)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今天回家就把课文中的字谜和你编的字谜说给你喜欢的人猜,比一比谁说得最准确!
四、总结猜谜方法。
五、作业
A、把今天的字谜讲给爸爸妈妈猜一猜。
B、抄写生字。
课后反思:
呼图壁县第一小学集体备课
一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三稿)
主备:邓子芯
审阅:张洁
语文园地一
【学习目标】
1、掌握和运用两种识字方法,认识7个生字。
2、正确地读词语,感受四季不同的气候特点。
3、会读会背26个大小写字母,并能正确排序。
4、会读会写不同韵母的生字,对不同结构的生字会分类。
5、收集描写春天的语句,感受春天的美景。
6、会读拼音儿歌,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学习重点】
1、认识7个生字,会正确认读9个词语。
2、熟练地背诵26个大小写字母,并会正确排序。
3、熟练朗读日积月累中的四字词语,及本单元拼音韵文。
4、学会讲故事时,态度落落大方,故事情节连贯。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课前训练: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听故事,讲故事《老鼠嫁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听故事,讲故事。
2.播放多媒体课件:老鼠嫁女
二、开展活动
1、通过观察、讨论,了解故事中老鼠和猫各自的形象特点。
(1)观察老鼠爸爸和妈妈的形象。(指导语:老鼠爸爸和妈妈想把女儿嫁给世界上最厉害的人,什么叫厉害?你们觉得谁最厉害?)
(2)结合课本上的插图,观察图上各种事物的形象,讨论了解各形象的特点。(指导语:老鼠的爸爸妈妈觉得谁最厉害为什么?)
2、再次观看课件欣赏故事,了解故事中各人物的关系,理解故事内容。
(1)完整欣赏课件,倾听故事。
(2)老鼠爸爸找了谁?它是最厉害的吗?为什么?
(3)小组内互讲故事,并推选讲得好的同学上台讲。
3、生上台讲故事。
评价标准:
1、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楚。
2、故事是否完整,声音是否洪亮。
3、角色表演故事,体验故事的完整性和幽默感。
三、总结,布置作业
把《老鼠嫁女》回家讲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听故事,讲故事
老鼠嫁女
故事完整,想象丰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
【教学过程】
一、识字加油站
1、自由读,把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指名读,小组读,比赛读,把三组词读熟。
3、全班齐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4、巩固生字,并口头组词,选择词说句。
二、字词句运用
(一)读一读,记一记
1、多媒体课件出示26个大小写字母,师范读。
2、师教读。
3、各种形式读,直到背熟。
4、指名背诵26个大小写字母,并检查排序。
(二)读一读,写一写
1、师黑板出示生字“见”“万”等8个生字卡,指名读。
2、“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
3、指名说说每个字韵母的不同。
4、接韵母分类,指名上台书写,其余学生完成书上田字格书写,全班交流评价。
(三)读一读(拼音韵文)
1、自由读读拼音韵文,圈出不会读的生字的读音。
2、学生小组内互读,互相正音,互评。
3、指名读,其他同学为其正音。
4、师多媒体出示难读生字,生词的读音,范读。
5、全班齐读,提醒学生不能唱读。
6、理解韵文大意;知道春天到了,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祖国南方、中部、北方等地在春天却呈现出不同的气候特点。(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们在课件展示中,了解韵文大意,了解祖国的大和广,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
7、配乐齐读韵文,让孩子们在朗读中再次涌起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三、布置作业
课外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句子去读一读、背一背。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书写提示、日积月累
【教学过程】
一、书写提示
1、出示生字。
2、复习笔顺规则。
课件出示“白、回、国”,学生观察生字自行,说说书写规则。
学生按要求描红、练写。
二、日积月累
(一)歌唱春天
1、唱一唱你会唱的春天的歌曲。(小组唱、齐唱、单独唱)
2、比赛背诵学过或课外自学的有关春天的诗文。
(二)我看到的春天
1、先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春天,可以运用以前学过的词语。
2、指名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春天。
3、四人小组交流收集到的图片、资料。
4、派代表全班展示、交流。
(三)我要描写春天
1、展示日积月累中描写春天的词语。
2、学生自由读,并圈出生字。
3、指名读难点字,全班正音。
4、指名读四字词语,不会读的同学请其他同学帮忙。
5、师讲解四字词语的意思,让同学们边听边想象这些词语所展示的画面。
6、用各种形式诵读词语。
7、用自己喜欢的词语造句,师生共同评价。
(四)我画的春天
1、自由画春天。
2、小组交流你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画。
3、评一评谁画得好,讲得好。
4、派代表在全班展示交流。
板书设计:
日积月累
春天来了
歌
看
找
画
第四课时
一、和大人一起读
1、自由读,如果有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确。
2、指名读,小组赛读。
3、说说儿歌讲了谁和谁的什么事?
4、儿歌告诉我们什么?
5、回家和父母再读一读。
二、快乐读书吧
“读读童谣和儿歌”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阅读童谣和儿歌,在交流阅读感受的过程中体验阅读的乐趣。
2、创设浓厚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产生读童谣和儿歌的兴趣,学会与人分享阅读的乐趣,初步培养学生独立进行课外阅读童谣和儿歌的良好习惯。(重点)
3、在充分的阅读中,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语文素养。(难点)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教师)
2、学生和家长一起读书,并准备一本童谣或儿歌的书带到学校。(学生)
教学过程
一、背诵童谣,激发情感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童谣或儿歌吗?把你喜欢的一首童谣或儿歌背给大家听听,好吗?
2、一首好的童谣就是一首美妙的诗,一首好的儿歌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从你们洋溢着快乐的小脸可以看出,儿歌和童谣真的给你们带来了许多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快乐读书吧》,分享童谣和儿歌带给我们的幸福和快乐!
二、尝试提问,感受阅读
(一)学习童谣——《摇摇船》。
1、同学们,童谣《摇摇船》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幸福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童谣《摇摇船》。
2、读读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3、同学们真会学习,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下面你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试着读读童谣,看看能不能从童谣中找到答案。
4、出示学习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童谣。
(2)和同桌比比谁读得最正确。
(3)带着问题再读童谣,看谁解决的问题多。
(4)谁还能提出新的问题?
5、学生按要求自学童谣。
6、汇报交流。
(1)指学生比赛读童谣。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正音。
(2)学生尝试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鼓励学生说完整的话。
7、指导学生比赛背诵童谣。
8、学生边背童谣边做动作。
(二)学习儿歌——《小刺猬理发》。
1、同学们,你们见过小刺猬吗?
2、读读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预设:小刺猬为什么要去理发?谁给小刺猬理的发?小刺猬理完发漂亮吗?
3、同学们真会学习,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下面你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试着读读儿歌,看看能不能从儿歌中找到答案。
4、出示学习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儿歌。
(2)和同桌比比谁读得最正确。
(3)带着问题再读儿歌,看谁解决的问题多。
(4)看谁还能提出新的问题。
5、学生按要求自学儿歌。
6、汇报交流。
(1)指学生比赛读儿歌。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正音。
(2)学生尝试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鼓励学生说完整的话。
(3)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问题?
预设:为什么小刺猬最后成了小娃娃呢?
小刺猬是怎样理发的?
(4)小结
7、指导学生比赛背诵儿歌。
8、听儿歌,边跟着做动作边唱。
三、借助插图,学会分享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说了什么?
2、下面就和小组同学像书上的小朋友那样学会分享!
3、小组合作交流:在小组里读一读或背一背自己喜欢的儿歌或童谣,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谈谈自己对童谣或儿歌的感受是什么。如果有的同学也会这个儿歌或童谣,可以进行补充或表达自己的读书感受。
4、和同学交换自己带的书,也可以和同学一起读一本书。
四、布置作业
A、请爸爸、妈妈带你到书店逛一逛,选一选自己喜欢的童谣或儿歌。
B、把自己喜欢的童谣或儿歌背给喜欢的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