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访长沙救助站记者讲述被打经历

时间:2019-05-15 06:03: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暗访长沙救助站记者讲述被打经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暗访长沙救助站记者讲述被打经历》。

第一篇:暗访长沙救助站记者讲述被打经历

1月7日23点50分,长沙市救助管理站大厅,一名老年流浪者躺在担架上,无助地看着记者。

今天下午4点半,三湘都市报记者鹏做客新浪网,与网友讲述自己暗访救助站遭工作人员缚手围殴的“恐怖之旅”。对于这次卧底的结果,戴鹏 “觉得其他地方救助站也会存在这样的情况”,并呼吁救助站应给予流浪者应有的尊严。

根据媒体报道,2012年12月下旬,在长沙雨花区一桥下,一名流浪者冻死;今年1月3日,长沙开福区一桥下,另一名流浪者冻死。短短数天,两起人命,为了走近长沙流浪者,戴鹏以聋哑流浪者身份走进了长沙救助站。

戴鹏描述,在110民警将他送到救助站后,先是遭到满面寒霜般的质问“你叫什么?住哪里”,随后便遭3人围殴,死缚双手、死摁双脚,膝盖顶头部,最后在“自愿放弃救助”表上签字按手印才得以离开。、结束这场暗访之旅后,戴鹏称会在适当时候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权益,而且相应的调查并不会就此结束。

以下为访谈文字实录:

亲历救助站:一场“恐怖之旅”

新浪网友:救助你的时候,你坐了他们的车,你离开的时候有没有向你索取车费?这帮救助站的人有没有给你倒过一杯热水?

戴鹏:是110民警将我送到救助站的,当时并不是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派车来的。

新浪网友:救助站当时满了吗?他们打人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戴鹏:救助站接待的大厅和实际接待救助者的房间,并不在同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工作人员带领的话,你如果想进入救助者的房间也是很困难的!

新浪网友:当时您被送进去没有安排吃住?就开始殴打?

戴鹏:在我被殴打之前,他们只是一直在逼问我的姓名、家庭情况和联系方式,并没有任何的吃住安排。然后就进行了殴打。

新浪网友:当时您扮演的是聋哑人,最后却不得不开口说话,不担心会惹火对方吗?

戴鹏:当时也在慢慢等待事态发展,然后见机行事。

新浪网友:刚刚那句话说得这么有文化,明显不是流浪者的口气,是知识分子的口气,是不是卧底失败了对方知道你是记者才暴打你?

戴鹏:我从开始一直扮演的是一个聋哑人流浪者,在我被打倒在地之前,从未开口说过一句话。

新浪网友:在他们对你粗暴动手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有没有担心过自己会再也无法走出去?

戴鹏:说实话,当时确实也想到了可能走不出这个门,因为我身上没有携带任何通讯设备可以求救的。所以当我被打倒在地的时候,满脑子是怎么先出去。

新浪网友:你看到最惨的是什么事?你是怎样逃出来的?

戴鹏:当时是我迫不得已,告诉了他们我远在外地的父亲的电话,通过电话远程交涉以后,然后他们才让我签字离开。

新浪网友:你还记得动手打人家伙的样子么?会起诉他们和长沙救助站么?

戴鹏:会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权益。

新浪网友:对于这次卧底,你想对全国救助站负责人说些什么?

戴鹏:国家制定的救助政策和相应的法律法规都是为了赋予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一个生存的权利。我们希望全国的救助站在给予受助者帮助的时候,也请给予他们应该享有的尊严!

新浪网友:根据您的观察,这是个案,还是具有普遍性呢?

戴鹏:我个人觉得,其他地方的救助站也许也会存在这样的情况。(责任编辑:黎汉文)

暗访遭到质疑:只为还原最原初事实

新浪网友:感谢你对于真相的深度探索。各地均有记者卧底探访的例子,对于此种特殊的“采访形式”,也存在不赞同的声音。请问你怎么看?

戴鹏:采访方式形态各异,但是我认为一名记者想要真正采访到所需要的东西,必须融入到当时的情景当中去,感受那个氛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外人。

新浪网友:社会复杂,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我想说那些人还有人性吗?

戴鹏:其实我觉得人性最根本的应该是“真”,我希望我们调查记者的报道,能够真正地让这个根本还原到最初的样子。

新浪网友:什么促使你去救助站卧底?去之前有对流浪汉进行采访,得知救助站里面的情形吗?

戴鹏:在去采访之前,我的其他调查记者同事进行了一些简单的了解。

新浪网友:戴鹏您好,首先很感谢你作为媒体人让我看到了事情的真相,对于你的遭遇,我们表示非常的愤慨。这次事件,您对目前救助站的出现的这种情况有什么看法呢?是不是很多救助站以后都是这样?就您这次事件,相关单位和领导有没有站出来给个说法呢?

戴鹏:虽然这是一个负面报道,但是我认为所有人都会去正视这个报道,这个报道会促进部分救助站改进救助方式方法。

新浪网友:为什么选择长沙救助站,而不是其他站?

戴鹏:当时选择长沙救助站,并不是因为有什么线索,而是因为我们是当地媒体,所以就找了身边的救助站进行暗访,没有别的原因。

新浪网友:如果有关部门出面,要你放弃对此事的追究,你会迫于各方面的压力放弃吗?

戴鹏:我相信相关部门会重视并且重新认识这个问题,进一步改善救助的工作方式、方法。

新浪网友:很佩服你的勇气,向大众说真话,为社会还原真相的行为。现在我们需要更多像你一样的人,难道你就不怕打击报复吗?现在如此不公正。

戴鹏: 我担心,但是我相信这个社会上面,绝大多数人还是有良知的!

他们为什么拒进救助站,我们期待一个解答

新浪网友:当时你想后果有这么严重么?

戴鹏:我只在做一名记者该做的事情,并且记录着这一切,并且向公众发布,至于结果,我并没有想到这么多。

新浪网友:很你经历了这次事件以后,相关部门有没有及时跟进调查给你反馈呢?

戴鹏:相关部门都还没有给我任何的解释和信息的反馈。

新浪网友:如果他们死不承认打了你,怎么办呢?

戴鹏:我会公布他们当时打人的监控视频。

新浪网友:现场视频是否会公布于本地电视台?

戴鹏:如果有需要的话,我会的!

新浪网友:有消息说长沙救助站已经承认打人事情的真实性,说下午五点有关部门会召开新闻发布会。有何预期?长沙民政局事后跟你们有过沟通吗?

戴鹏:是的。但是就殴打我的事件,并没有对我个人有回复。

新浪网友:公安机关会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么,为什么这类事情频繁发生却得不到解决,感谢你做出的一切,让我们了解真相。

戴鹏:我相信公安机关一定会做出一个公正公平的判断。

调查记者,一直在路上

新浪网友:请问现在还有恐惧吗?

戴鹏:到现在,说实话还是有点心有余悸。

新浪网友:有没有调查到是什么人下的手,此类暗访以后还会继续吗?

戴鹏:暂时我们都在等待公安机关的调查结果。我们的调查不会结束。

新浪网友:你好,请问你认为这样的真相是不是还只是冰山一角?如果让时光倒流,您还会不顾一切的选择以身犯险吗?

戴鹏:这是一名记者的天职,我对记者这份职业的敬畏让我不会有其他的选择。

新浪网友: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去卧底?如何获知救助站现状的?

戴鹏:去救助站做卧底,是因为我想更真实地体验城市流浪者在救助站的感受和心理。

新浪网友:暗访长沙救助站前,你告诉你远在浙江的父亲了吗?

戴鹏:我和我父亲简单地沟通了一下,因为暗访做得多了,父亲虽然担心,但早已习以为常。谢谢!

新浪网友:请问,你被打之后有向相关部门报警还是只在新闻中有报道,新闻记者很多时候都有可能遇到人身危险,一般会怎么处理?

戴鹏:一般来说,说实话,都是寻求报社官方的保护。将事情说明清楚,希望有关部门协助调查。实在不行就用法律来维护自身权利。

新浪网友:对于您的这种冒险精神相当敬佩!但您的这种牺牲纸媒会报道吗?相关部门会如何处理。还有这时候人身伤害如何定性?您会起诉吗?法律如何有它的尊严?

戴鹏:我们在暗访期间的任何人身伤害都会进行正常的常规鉴定,因为记者任何时候也都是一个普通公民!

新浪网友:佩服你的勇敢,不知以后像这样的活动你还会去吗?

戴鹏:还会去的大家放心,作为深度调查记者,都一直在路上。

新浪网友:经过这件事,你是不是对国家彻底失望了?

戴鹏:并不会。

新浪网友:原来咱们这还有流浪者救助站这么个地方?我一直以为就是挂名机构。

戴鹏:所以,社会才需要我们调查记者,让真实情况让更多人知道。(责任编辑:黎汉文)

第二篇:长沙救助站志愿者心得

长沙救助站志愿者心得

周韵琳

在上大学之前,我们总是局限在自己生活和学习的区域里,从而没有很多的机会接触我们区域之外的其他东西,或是了解到真正的人情世故等等。上了大学,我加入了我们学院里的青年志愿者协会,然后在青志协所提供的平台上我报名成为了长沙救助站志愿者中的一员。通过此次活动,我体会到以前从未体会到的种种感受,也明白了很多东西。我的力量虽然微薄,但是我会把我所能给予的温暖爱心奉献给弱势社群,帮助有需要的人群,让他们知道这世间还有爱。

在长沙救助站中,我们帮流浪儿童们做心理辅导,传授一些基本的知识,与他们一同玩乐、做游戏,然后得到了他们的信任,让他们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如今有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长期处于众星捧月的地位,可是再看看这个社会上还存在许许多多需要他人关怀的儿童。有些流浪儿童是因为身体上的缺陷而被父母抛弃,他们非常想回家,想见到自己的父母,可现实却不能圆他们的梦。那些孩子们一看见我们这些志愿者来了就十分热情的围着我们。从他们的眼神中我可以看出他们是多么的渴望有人来关怀他们;而我们这些志愿者的任务就是给予他们家的温暖,让他们高兴起来。有些流浪儿童是因为家庭原因离家出走,其中有个男孩他父母离婚后父亲再婚,可他父亲没有考虑到一个在成长的孩子是需要沟通和关爱的,孩子的父母没有察觉到一颗弱小的心灵受了伤,也没有顾及到孩子真正的感受,他的父亲和继母都把注意力放在继母带来的女儿的身上。做了父母,不就应该对自己的孩子负责吗?还有一个失去双亲的女孩因不被亲戚所接纳而离家出走,她的亲戚也没人能体会她的心情„„在这些孩子的背后都有一段辛酸的故事,每个孩子的心上都有一道伤痕等着我们去抚平它。我们应该让跟多的社会人士来关注这些孩子,给予他们关爱,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家,让他们回到亲人的怀抱中。有些孩子已很久没有回家了,其实他们真的很需要有人来关心他们,给予他们家的温暖。

不过在我们做志愿者献爱心的时候也必须要注重方法。陶行知曾说过,“教师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其实我们就是他们的老师,在教会他们知识的同时也要教授他们道理美德。我们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个坚强、乐观的人,让他们不再自卑,不让他们不觉得自己可怜,让他们知道要自己奋斗,还要让他们学会

感恩,懂得什么是“滴水之恩必以涌泉相报”。同时,我们要教会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来养活自己,而不能靠别人的施舍或是同情来维持自己的生计、得到小小的好处。正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那些孩子中,有一部分是流浪儿童,这就更有必要让他们学会自己养活自己,让他们知道我们要有尊严,有志气。都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但像他们这样的孩子却似乎被社会忽略了。他们很可爱,同样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所以我们也要让他们能健健康康地成长,成长的同时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冰心曾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爱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是所有高尚品质和美好道德的核心。通过此次志愿者活动,我们献出自己的爱,把爱深深地扎根在孩子的心田里,让他们也学会去爱。我衷心地希望有更多的大学生能加入志愿者这一行列中来,不为功,不为利,只是单纯的想奉献自己的爱。这社会上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志愿者的帮助。若有许许多多的志愿者在行动、在付出,这该是一道多么美好的风景啊!所以,朋友们,请行动起来吧。

第三篇:2014年池州事业单位面试培训:记者暗访村官儿子庆生宴被打 施暴者称不怕坐牢

2014年池州事业单位面试培训:记者暗访村官儿子庆生宴被打

施暴者称不怕坐牢

欢迎加入2014年池州事业单位群: 248612016

原标题:记者暗访村官儿子庆生宴被打 施暴者称不怕坐牢施暴者扬言,“你信不信,老子就是进去几年,今天也要把你搞了”;武汉警方已介入调查

昨日中午,湖北一都市报记者暗访当地村官为儿子大摆庆生宴遭群殴。新京报记者刚刚获悉,武汉市纪委和当地警方已介入调查。

据新京报记者多方了解,遭遇群殴的记者是湖北楚天都市报机动部记者满达。

据介绍,5月17日晚,满达值夜班,接新闻热线,有人举报洪山区青菱街石咀村一钟姓村长,中午在该村一农庄大摆酒席,为儿子庆贺10岁生日。

“读者举报其铺张浪费、借机敛财,”满达事后在实名微博上回忆,本着对线索和读者负责的态度,部门派其前去核实事情真伪。

5月18日中午12时许,满达乘公交车转“麻木”(当地的三轮车)后抵达被举报的农庄。在核实期间,起先被当地男子钳住脖子。

满达出示印有国徽的新闻记者证后,随身的采访包被夺走,当地五六个身份不明的男子冲上前,“挥着巴掌抽我,用拳头打我,将我撂倒在地踩我”。

期间,据满达回忆,施暴男子曾扬言,“你信不信,老子就是进去几年,今天也要把你搞了”。

据满达的实名微博,打完后,一条纹T恤男将其推入一麻将室,又是一番轮殴、践踩。整个时间长达一个半小时,直到被警方解救。

被殴记者后被送至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经检查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右手疑似骨折。同事在电话里告诉新京报记者,现在满达脖子上的淤青仍可见。

新京报记者从武汉市公安局获悉,洪山区警方已于昨天下午介入调查,多名涉嫌殴打记者的男子被警方控制。但截至发稿,警方尚未就此事发布通稿。当地随团的记者刚刚证实,武汉市纪委已派工作组进驻洪山区。

更多池州事业单位招聘信息,欢迎登陆:池州人事考试网 池州事业单位招聘网

第四篇:华为员工讲述离职经历

华为员工讲述离职经历:公司不是我们的家

http://news.tom.com2007年11月05日 05时46分 广州日报 关键字:华为 劳动法肖可(化名)是华为工号在10000以内的普通老员工,他指的这次运动是正被外界传得沸沸扬扬的“华为大规模集体辞职”事件:华为公司要求包括总裁任正非在内的所有工作满8年的员工,在2008年元旦之前,都要办理主动辞职手续,竞聘后再与公司签订1~3年的劳动合同;废除现行的工号制度,所有工号重新排序。

亲历离职

总监称“公司不是我们的家”

10月下旬的一天,肖可和部门另外几名同事一上班就被叫进了总监办公室。总监不是他们的直接领导,而是上一级管理者。

“大家都了解怎么回事。”总监的开场白很自然。但接下来的话肖可听着多少有些受伤。“公司不是我们的家,大家要有打工意识。不要总谈感情,关键是要看自己能不能有发展,对公司的贡献和自己获得的回报是不是成比例。”

随后总监解释了相关政策,包括公司的补偿。肖可算过,按照赔偿原则,自己能够拿到20多万元人民币。对于像他一样工号4位数的老员工来说,这笔钱和他们一年在华为拿到的工资、奖金和 股票分红相比,并没有多少分量。“据传这次赔偿总体费用是20亿元人民币,不知是真是假。”肖可对记者说。

在肖可他们这些老员工眼里,华为不该是一个匆忙应对新法,绞尽脑汁想办法的公司,而应该是一个按照自己的规划走在前面的公司。

之后不久肖可办理了离职手续。除了需要移交办公物品、文档,签署保密合同之外,还要附一份自愿离职申请,还有一份员工股票由公司保留6个月的协议。这只股票是公司内部用于分红的股票,也正是这只股票造就了华为的“小富豪”。按照旧的薪酬体系,一个业务总裁的月薪也许是3万元人民币,而一个技术6级的普通员工月薪也可能达到2万元,他们级别之间的收入档次就主要体现在股票分红上。肖可签订的这份6个月的股票保留协议表示:在接下来的竞聘上岗过程中,如果6个月内没能签约,股票就不再属于自己。

万一离开华为,肖可相信自己找一份新工作并不难。肖可最近经常接到猎头的电话,有时一天两个,但待遇都不能让他满意,他都推荐给了别人,这个“别人”不是现任华为员工,肖可内心深处还是“以华为为家”。

工号文化

从任正非起将重新排列工号

肖可常把自己划在早年进入华为的一拨里,以2001年为分水岭,后来进入的属于“新人”。区别在于,肖可他们这一拨多是以应届生和准应届生身份进入华为的,工号较小,一般在20000多号以前。当然,任正非是001号。

在“新人”眼中,这一拨人也是“有钱人”的代名词,由于分得大量的股票,他们每年分红收益甚至超过工资。也正是这一批人此次在经历规模浩大的“离职运动”。

在外界将此次“集体辞职运动”解读为华为应对新《劳动合同法》的省钱举措,或者是借此打破长期存在的工号文化和解决企业竞争力问题时,肖可说他比较认同第二种说法。

肖可说华为的工号文化,除了让大家觉得工号靠前的人就是有钱人之外,在公司的很多方面也有很深的影响。

如在回复电子邮件方面。华为邮件使用notes系统,工号会出现在邮件中。由于华为的工号已经排到十万序列,名字很难标示一个人的身份,于是工号就成为人们猜测、识别来信者身份的一个线索。每天接收众多公司内部的邮件,多数是懒得回复的。

肖可说他的回复原则是:部门内同事的邮件要回复并处理。不认识发件者的邮件,工号靠前的,先查查对方有没有配秘书,配了就是大领导,马虎不得;没配秘书的,出于尊重(如共同打拼、素质良好、或许对方是业务骨干等都是尊重理由)也会回复。而工号靠后的,如果不是熟悉的哥儿们,则一律不予理睬。

这次的离职运动,其中一条措施就是,包括001号员工任正非在内,将重新排列工号。让工号失去已经被赋予的过多涵义。

员工看法

事件短期会有一些激励作用

“这次也是为了保持竞争力的一个‘运动’。”肖可仍坚持这样认为,“我们虽然不是最初的创业者,但我们这些一毕业就进华为的人同样对华为有特殊的感情。任总也一直提倡主人翁精神,现在总监说出‘公司不是家,不要总谈感情’多少让我们有点伤心。”不过肖可说,跟当年联想裁员**中“联想不是家”比起来,华为较联想处理得要好得多。

据了解,在华为此次“离职再上岗”事件之前,任正非在华为内刊发表了一篇题为“天道酬勤”的文章,讲述了华为员工奋斗的故事,以及公司面临的竞争局面。

“这次‘运动’会清理一些人,短期也会有一些激励作用,比如一些领导的离职,会让更多人看到机会。”但长期看,他无法评价。“有些更早进入公司的普通员工可能会因为担心自己在社会上的职业竞争力而在这场**中受到冲击,如何保障他们的利益是公司应该周全考虑的。”肖可说。

(据《中国经营报》)

华为“再创业”运动

华为总裁任正非常挂在嘴边的词汇中有一个是“沉淀”。在他看来,一个组织时间久了,老员工收益不错、地位稳固就会渐渐地沉淀下去,成为一团不再运动的固体:拿着高工资、不干活。因此他爱“搞运动”,任正非认为,将企业保持激活状态非常重要。

1996年,当时任市场体系总负责人的孙亚芳(现任华为董事长)就曾经带领自己的团队有过一次类似的经历。当时也是由于“沉淀”现象,号称为华为打下江山的市场部以孙亚芳为首,主动辞职,重新竞聘上岗。这次被称作“再创业”的“运动”,后来经常被华为内外部的人提起,作为保持华为人“狼性”的一个英雄壮举。在这次“再创业运动”中,有一些人离开了华为。

2000年,任正非在“集体辞职”4周年纪念讲话中,对1996年那次历史事件给予高度评价:“市场部集体大辞职,对构建公司今天和未来的影响是极其深刻和远大的。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组织只要没有新陈代谢,生命就会停止。如果我们顾全每位功臣的历史,那么就会葬送公司的前途。如果没有市场部集体大辞职所带来的对华为公司文化的影响,任何先进的管理,先进的体系在华为都无法生根。”

(责编:赵佶)

华为自摆乌龙源于对法律误读 将带来三大硬伤

http://news.tom.com2007年11月05日 09时23分 上海证券报 关键字:华为石胜利

据报道,从今年9月底开始,国内外颇有影响力的通讯设备制造商——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计7000多名工作满8年的老员工,相继向公司提出请辞自愿离职。这次大规模的辞职是由华为公司安排的,辞职员工随后即可以竞聘上岗,职位和待遇基本不变,惟一的变化就是再次签署的劳动合同。全部辞职老员工均可以获得华为公司支付的赔偿。

一些媒体分析,华为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规避明年开始实施的《劳动合同法》。新《劳动合同法》最令企业头疼的是第14条的规定:劳动者在一家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的,或者连续订立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除非劳动者提出异议,否则用人单位都应当与之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类似华为做法的还有沃尔玛,沃尔玛中国区将近100名员工突然被辞退,占到该企业全球裁员人数的50%。有相关人士指出,沃尔玛在新劳动法实施前裁员,不排除有降低人力成本的考虑。

那么,华为的做法能否规避新《劳动合同法》的制约呢?华为所采取的离职竞岗过程中,所谓的“离职”员工并未真正离开华为。要想切断员工工龄的连续性,必须是员工离职,包括办理工作交接、停止发放工资和社保、办理失业手续、转移个人档案等等。7000人集体辞职之后,只要有人竞聘成功,这些“离职”员工已经工作的年限并不能一笔勾销,而是要连续计算。而按照《劳动合同法》第14条的规定,在同一单位工作十年或以上的员工应当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这就是说,这些重新竞聘成功的员工只要连续工作满10年,仍然可以跟公司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这就意味着,华为可能自摆乌龙。华为这样做的负面效应还不仅限于此。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劳动关系处处长谢迎建表示,“辞职门”事件只能说华为的人力资源主管对《劳动合同法》的认识不够。实际上,即便这7000多名员工今后满10年签订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假如不能胜任工作岗位而需要给予辞退的话,同样是以“N+1”的标准给予经济补偿,并不会加重企业负担。“在经济补偿标准上,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完全一致的,只有企业违反劳动合同法而任意裁员,才会对员工作出最多双倍的赔偿。”

华为的做法将为自己带来经济、人才和社会影响三个方面的损失:

从经济上来看,本来可以续约、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的员工也同样给了补偿金,实际上是给自己增加了负担。根据华为的方案,就算一个只工作8年的普通员工,他的赔偿金额也有20多万元,而年限长的则会拿得更多,外界预测赔偿费总额将超过10亿元。

从人才方面来看,华为的做法无论是否为了规避法律风险,都容易对员工感情造成伤害,而对人才的吸纳和培训、员工的团结和凝聚力一直是华为得以迅速崛起的重要基础,华为的做法会否损及这种凝聚力?而且,假如那些拿到20多万元补偿金的骨干员工真的就此离开,不再应聘,对华为而言是否意味着更惨痛的损失?

从社会影响来看,华为的做法被普遍质疑为是在规避新《劳动合同法》实施的风险,不仅当地劳动部门表态其做法不具合法性,国家有关部门也表示,即将出台《劳动合同法》相关配套办法,对用人单位规避法律的行为将不予认可,违规操作的企业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而且,假如有员工因对补偿金的标准不满等原因告上法庭,这件事情将持续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假如有其他企业继续效法这种做法,华为作为始作俑者,也难以走出舆论的漩涡。这些对华为苦苦构筑起来的良好的企业形象无疑将构成严重伤害。

华为自摆乌龙事件,暴露出企业对法律解读方面的偏差,但立法者及有关部门也应该进行反思,假如当初对容易引起歧义或容易被钻空子的相关法律条文进行明确,给出正确的解读,华为“辞职门”事件何至于发生?立法者及有关部门应该汲取这次教训,最大可能地避免类似的失误再次出现。同时,相关企业在依据新法作出重大决定之前,也应该请教立法者或权威的法律专家,对相关法律进行正确的解读,以免作出错误的决定。

(责编:王旭)

北京大学教授:华为事件是法律被消极执行

http://news.tom.com2007年11月05日 08时22分 中国青年报 关键字:华为

本报讯(记者王超)11月3日下午,在北京大学《2007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白皮书》首发的新闻发布会现场,谈及《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施行前的华为裁员事件时,北京大学教授、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肖鸣政称这些企业的做法是在消极执行法律和政策,应该加强工会作为申诉调查机构的职能。而到场官员则对这一问题避而不答。

有记者问:怎么看待华为补偿10亿元鼓励7000员工辞职再竞聘上岗?肖鸣政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些政策法律出台后有些企业积极反应,有些企业从消极方面执行,而华为主要是从消极方面执行的。

“这不好从法律上去断定,要看劳资双方愿不愿意接受,如果员工是发自内心的就不存在问题,但是员工主观不愿意,公司通过手段诱惑、胁迫就不适当,不地道了”。肖鸣政教授说。

肖鸣政认为,现在的工会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发生类似的事件时,应当由工会来接受员工申诉,调查员工是否出于自愿。如果这种事件多到一定程度,还要考虑在《就业促进法》中增加相应的补充条款。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劳动科学院、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有关负责人也参加了该发布会。被问及华为事件时,他们要么反问记者“你怎么看”,要不说“不好评价”。“这个事将来会有说法,现在不能说。”现场,一位官员对记者连连摆手说。

(责编:尹薇)

华为回应人力资源调整争议 否认规避劳动合同法

http://news.tom.com2007年11月03日 17时10分 金羊网-羊城晚报 关键字:华为报道:针对补偿10亿元鼓励7000员工辞职再竞聘上岗的报道,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昨天专程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对此事作出回应,称华为此举的目的不是为了规避新《劳动合同法》的“10年大限”,而是公司正常的人力资源调整,不过是在时间上和新《劳动合同法》的生效比较接近引发“联想”;华为否认在处理此事过程中存在失误和过错。深圳市劳动部门目前已经介入调查,不日将拿出认定结论和研究处理方案。

老员工新上岗企业更富活力

昨天下午,记者从华为公司公关部了解到,华为公司确实正在进行着人力资源调整,但是华为认为这一做法不是逃避国家《劳动合同法》,而是在“认真学习、理解、坚决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使华为的用人制度合法、规范,并富有竞争力”。

华为公司回应称,华为近10年来,快速发展,员工人数已达到7万余人,积累了一些问题,比如:母公司、子公司、合资公司交叉使用、聘用主体关系混乱,不利于业务运作,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要求,需要重新规范。《劳动合同法》对企业与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有新的要求,也需要重新梳理。

“针对上述问题,华为和所有企业一样,都必须尽快纠正,让自己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要求,为此,我们需要对人力资源管理作一些调整。近年来,为适应业务国际化的拓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华为进行了一系列的人力资源制度变革,包括人岗匹配和定岗定薪的薪酬制度改革、员工福利和保险保障制度的改革等,目的是让企业内部更和谐、更富有活力。在学习、理解《劳动合同法》后,我们有部分主管和老员工自愿提出辞职,重新接受公司的挑选”。

针对“10亿元以及7000多人”这个数字,华为方面称,补偿金额将达数十亿元,而调整的范围小于7000人的规模。

旨在消弭“工号文化”副作用

华为新老员工的待遇差异引发很多争论,此次老员工重新签订合同对于消弭新老员工之间的心理沟壑有无影响?对新老员工的关系和改善新员工的地位有无积极影响?华为是不是基于解决这一问题而作此决策呢?

对此,华为回应称,目前的人力资源调整,一是为了更加符合《劳动合同法》;二是针对公司逐渐出现的“工号文化”(华为公司根据员工进入公司的时间和职务,为每位员工编排工号,进公司早和职务高的员工工号排列明显靠前,总裁任正非为1号,依次类推———编者注),对内部分配的不和谐做一些调整,让公司更有活力。

“‘工号文化’的确部分制约了公司的创造力。因为配发股票期权等历史原因,一些进公司较早的员工有了一定的物质积累,这本来是体现了华为所倡导的‘以奋斗者为本’的原则,但是却有极少数进公司早的人‘小富即安’,开始少了进取之心。此次调整将更有利于新老员工关系的和谐”。

但是对于“7000多员工有多少接受了公司的这一做法,不愿意接受的员工的主要意见是什么?公司如何应对持反对意见的员工?”华为没有正面回应,只称“由于这些员工中绝大多数是华为持股员工,他们都支持企业保持持续的创造力和活力”。

华为称,这一做法是华为人力资源改革中的一项内容,是为了更加规范企业的劳动用工以及破除“工号文化”,将继续推行。

昨天下午,记者就此事向深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有关负责人求证,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称,目前劳动关系处一名秦姓处长已经前往华为调查此事,但是由于此事的重大,因此调查和认定相当审慎,“因为华为这个企业在深圳的标杆作用,因此华为的此举以及对于此事的处理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记者宋毅、欧阳四平

(责编:赵珂)

第五篇:北大女硕士讲述求职经历

北大女硕士讲述求职经历:拼外形拼背景

有人因父母职业被改岗位

编辑老师:

您好!我是一名2014年的应届毕业生,正为了就业而焦头烂额四处奔走。都说2013年是“史上最难就业季”,但以我和周围同学的经历来看,2014年的就业情况恐怕比2013年还难。照理说,我们也“系出名门”——北大的,学历也不低——都是研究生,可这几个月下来,每个人在求职的道路上都走得跌跌撞撞,不断碰壁。

现在,我把自己的求职经历和感悟写了下来,与更多的学弟、学妹分享。我这么做,既不是怨天尤人,也不是要抒发愤怒,只是想提醒学弟、学妹们:就业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甚至是残酷的,要想打赢这场战争,你只能不断全面升级自己的内外装备,把自己锻造得无比之强大,你必须对自己“狠”一点。

“我竟然连某公司的简历关都没过,伤不起!”

“你收到某公司的复试通知了吗?有啊,好吧这是我第三次止步群面。”

“又是拒信,哎,第五个终面又挂了。”

以上就是近几个月里,北京大学[微博]万柳公寓二区——北大法学院法律硕士的宿舍区的电梯、走廊、水房里最频繁的话题——网申、简历关、笔试、群面、复试、终试„„

从去年的10月初到现在,我们260多号人里,除了一心只考公务员[微博]的同学外,大家都奔波在“找工作”的世界里。最开始,我们直接一身正装出门,像卖保险的业务员般成群走在去面试的路上,半个月后,正装外披上了呢子外套,而现在则是羽绒服了。

焦虑、迷茫似乎笼罩了我们学生生涯最后的秋冬,或许这又是一个“史上最难就业季”。

对于所有的企业,求职的第一步都是简历关,有些单位接收简历需要网申,登陆他们的网站录入信息:基本情况、教育经历、实习经历、学生会工作、职业证书、技能特长„„我在两个月共完成了40多次网申,平均每次用时两小时。网申是件劳心劳力的苦差事,为了提高成功率,每一次网申都需要开动脑筋,有针对性地就不同的单位、岗位把自己写得更适合他们。如合理排列实习经历、校内职务,在事实允许的范围内巧妙地描述经历,做到详略得当,让用人单位认为你是个熟手。煞费苦心后,还必须做好可能过不了简历关、白忙一场的心理准备。

我“牺牲”在简历关上的概率不到20%,算是成功率非常高的,被同学们赋予了“网申小达人”称号,而隔壁房间与我同专业的欢欢(化名)就没那么幸运了。我俩本科都是出自京内985院校,她学习成绩比我好,各种职业资格证书也比我拿得多。总之,读研[微博]的两年里,她是我心目中学霸的代名词和学习的楷模。我一度认为她会轻松找到一份非常棒的工作,直到最近,在大家奔波于各种笔试、面试的时候,欢欢手里的机会却很少。

原因,或许就在于外形了吧。欢欢个子不高其貌不扬。我平时虽然也不爱打扮,却找了家靠谱的影楼拍了张漂亮的证件照,将清新自信的形象留在了简历上。这个推测常在面试时见到的小伙伴们身上得到证实,尤其是招聘人数较少、关卡较少的企业,每次见到的都是漂亮女生或者个高帅气的男生。据我的闺蜜小洁说,每次去银行面试,她能见到的其他女生里就没有165cm以下的。当然小洁也有着我羡慕的168cm的身高。

一次我去某国企面试,等候HR总监提问的过程中,大家与安排应聘人员进场的年轻HR聊了起来。当被问起相貌是否会影响求职结果的时候,她说确实有一定的影响。虽然在校园招聘的过程中,公司不会仅仅因为你漂亮而录取你,但如果是一些需要代表公司对外交流的岗位,长得太不好看,在及格线以下的求职者,也是有可能因此遭到拒绝的。

更让我吃惊的是,看似公平的校园招聘仍是要拼爹的。

上周,我参加了某著名房地产企业招聘。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家企业,我很了解它,也做了充分的准备。HR总监是个知性而干练的中年女士。前几个问题我回答得很顺利,面试官似乎也显得很满意。

接下来,她问我在媒体方面有哪些社会资源?习惯了一切拼能力的我,认为她在考我的人际交往能力,于是我提起了自己在某著名媒体的实习经历,以及担任校内职务时认识的一些媒体朋友与老师。我自信地说,待人真诚热心的我也得到了媒体老师们的很多帮助,而面试官的反应却很冷淡。就这样,我将自己最重磅的资源——在当地都市报和电视台担任重要职务的叔叔和姑姑漏掉了,结果当然是我没有得到这个与媒体相关的职务。

最后HR总监问我父母的职业,我说妈妈是高中老师、爸爸是工程师。出乎我意料的是,她显得非常诧异:“你爸爸不是做管理的吗?”原来复试时HR问的是我父母的单位和职务,我爸爸既是工程师,又是公司的一个部门经理,所以问职务和职业会有不同的答案。

与我同专业的小雯,甚至因为父母的职业被改了岗位。学法律的她本想做法务工作,而当HR总监得知她的父母都是当地公务员时,便与她商量是否愿意接受另一个工作岗位,这个岗位需要跟政府打交道。

我的闺蜜小洁是专业成绩排名第一的“学霸”,本科、研究生均毕业于北大,教育经历可算完美,却接连遭遇了5次终面均以失败告终的惨烈结局。她的目标并不是北上广而是老家所在的省城——也算是个响当当的大城市了。几乎每一次回去面试,她都遭遇了面试官对家庭资源的考量。她来自一个很普通的教师家庭,资源有限,于是无奈地接连败给了“拼爹”战役。

小洁的家乡经济比较发达,也十分重视教育。她说,家庭背景雄厚的竞争对手与自己在教育背景以及学业能力上的差距并不是天壤之别。这种差距在用人单位看来是微乎其微的,那么他们当然愿意招一个家庭背景更好的毕业生。现在的家长[微博]都很重视教育,家庭条件好的孩子,读书好的更多。你能考北大,人家也能考上中央财经大学[微博]或者对外经贸大学;你是北大的第一名,人家没准也能拿个北大第十名。

对于拼爹战、关系战,我虽然早有耳闻却并不在意,因为我相信企业一定是需要有真才实学之人的——关系户可直接招,不需要如此复杂的程序。

或许因为竞争太激烈了吧,到了最后,都很优秀的人摆在他们面前使他们难以抉择,挑挑家庭背景、社会资源对企业或许更实用吧。

(原标题:求职折腾记:拼外形 拼背景)

下载暗访长沙救助站记者讲述被打经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暗访长沙救助站记者讲述被打经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长沙平面设计培训经历共享

    学习习近平面设计我和你有相同点,我先来说说我吧。我是一个正在湖南成才职业培训学校学习习近平面设计一年制班的学生,这个专业说实话已经不是个什么新兴专业了,不过我选择学他是因为我......

    窦桂梅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

    窦桂梅(1967--),女,吉林蛟河人。北京清华附小副校长,特级教师,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师德标兵;十大杰出教师提名奖等称号。1998年作为科教界优秀代表之一,在......

    面试题:讲述实习经历(大全5篇)

    你的简历中提到你曾经在ER公司实习过,能讲讲这段实习经历吗?• A:我就做了1个月,比较短,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工作,就是整理相关资料,负责定会议室等。• B:我在ER做了三个月,最初是一个......

    女生讲述与校长开房经历

    女生讲述与校长开房经历:校长整宿欲行不轨未成2013年05月16日 04:04 来源:光明网 作者:许方健分享到: 更多10264人参与0条主评论 244条评论0条总评论 原标题:涉嫌猥亵儿童 两疑犯......

    读《第四种权力—一个记者的暗访生涯》有感

    读《第四种权力—一个记者的暗访生涯》有感 《第四种权力—一个记者的暗访生涯》的内容是写,《中国法制观察周报》记者江天养从事多年深度报道,他的名字和一系列惊天大案联系......

    暗访队员讲述扫黄亲历涉黄经营者反侦查能力强

    暗访队员讲述扫黄亲历涉黄经营者反侦查能力强 暗访队员讲述扫黄亲历:涉黄经营者反侦查能力强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0年09月28日10:36 环球人物杂志 2010年6月22......

    大学生讲述暑假打工被骗经历(精选5篇)

    大学生讲述暑假打工被骗经历:三陷阱需提防 http://2011-07-22齐鲁晚报 摘要:20日,山东大学学生小苏拨打本报热线向记者讲述了自己打工受骗的经历。去年10月份,她在网上看到一条......

    记者暗访公车扫墓 被军车司机质问为何拍照(合集五篇)

    临近清明节,各地纷纷发出通知,要求严管公务用车,安徽等地还因为有人在祭扫时公车私用而被处分。然而,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近日在全国多地进行蹲点调查,发现虽有禁令严控,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