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古诗词朗读
如何指导?小学生古诗词朗读
初等教育系初等教育中文与社会专业2011届 林宇倩
指导教师:福州教育学院 林毓君 讲师
宇倩:要抓住如何指导进行写作。
摘要: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古诗词朗读不但对小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在培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精神方面都有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但其特有的魅力却没能像古代一样受人欣赏。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人们渐渐低忽略了它的价值。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因此教师要使用多种方法来调动小学生对古诗词朗读的积极性,授予古诗词的基本知识,使小学生提高古诗词的朗读水平。关键词:小学生 古诗词 朗读 文化
正文内容: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的文化古国,而古诗词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稀世珍宝。古诗词凝聚了中国几千年来无数人民的智慧,被流传至今。众所周知,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花朵,而小学阶段更是性格、能力等培养与形成的最佳时机。读是诗歌教学的根本大法。“熟读百遍,其意自见”。培根在《论求知》中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由此可见,古诗词朗读是很有必要的。
一、古诗词朗读对小学生的意义
(一)提高小学生的品德修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奖券?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青少年包括小学生是改造社会的先驱,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古诗词虽然不像数学、英语等其他学科一样,让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它的实用性。但古诗词却重在修养我们内在,对其道德和品格的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孩子们正式进入真正的学习教育中时,从小就训练小学生的古诗词朗读,可以使他们完善自身人格培养,提升 文化品位。
1.小学生的道德观念
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我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称号,因此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道德修养是很有必要的。
据我知道,在福州的各所重点?的小学,每天早读前学校都会播放《弟子规》,让小学生日复一日地熟读、背诵,直至理解诗中所要传达的精神。《学而篇》里摘录的其中一章,是儒家思想的经典。入则孝、出则弟等,教导学生应该怎样做才能算真正尽到自己的本分和做人原则。除了孝顺父母。尊重师长等自我修身完成后,还要培养爱心、兼爱众人来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
又如《三字经》这篇琅琅上口的三字形式的诗,小学生甚至更小的孩子都会随口诵读出来。其中的“融四岁,能让梨”就能让小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会礼让自己的同伴。“长幼序,友与朋”这句让小学生懂得长幼有序,尊重比自己年长的人,照顾比自己年幼的人并善待自己的朋友。
小学生在朗读我国优秀的传统古诗词时,能自觉地对照自己的平时行为,找出自己与古诗词中所讲道理的差距,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在时间的累积中,在小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善待他人的做人原则。在培养小学生的品德上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小学生的人格教育
中国古诗词记录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发展历史,凝聚着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百家的思想,是无数文人志士人文品格的缩影。在学校课程中,单单凭借思想品德课程和班主任等科任老师的“谆谆教诲”是不够的,还要在平时给小学生的古诗词朗读中渗透小学生的人格品质教育,使小学生在了解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受到熏陶,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和完美的人格。
(二)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情趣、获得美的熏陶
《语文课程标准》里提出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古诗词是中华文化成熟阶段的产物,具有各式各样的艺术美,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从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在小学生们接触并爱上古诗词诵读后,小学生们自然就会在审美情趣上有一个质的突破,并不是以前纯粹的以 网络游戏、小人书中的世界为美了。1.意境美
意境是我国特有的文学概念。王国维在《人家词话》中阐述道“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可见意境是我国古诗词的重要成分。一首好的古诗词几乎一定就有好的意境,而好的意境一定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1)感受意境中景的美
我国古诗词中所写的大多数的意象,大多都是小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的景物。小学生通过平时朗读古诗词,可以感受到原来自己身边天天可见的事物竟然可以组成那么美好的一篇文学作品,进而感受到古人渊博的学识和中华民族文华的神奇和魅力。例如《天净沙·秋思》,虽然这首词是在初一语文课本中才出现的,但全词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为意象,并且读起来很有节奏,铿锵有力,所以让小学生们在平时课余中朗读,作为古诗词的补充一点也不为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词用几个普普通通的事物,构成了一幅傍晚景色的画面。小学生在朗读这首词的时候,脑中无疑会产生出那些词中的景物,渐渐感受到古诗词意境中所带给他们的意象的美。
再比如人人都知晓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仅仅写了春天里的红杏和树枝。但小学生通过反复地朗读,就会自然体会到其中的奥妙了。因为一个“闹”字,意境全出。他们可能刚开始接触这句时没感觉,但随着朗读次数的增加,小学生也会感觉到诗人的神功,头脑中描绘出红杏在枝头互相嬉戏的场面,感受到诗人笔下春天的热闹和活力。
(2)感受意境中情感的美
再以《天净沙·秋思》为例,小学生在初读这首词的时候,只是理解了这首词所写的景物。细读这首词,就感受到了词中所描写的景物构成的景色的美。再经过教师指点,精读这首词,就能体会到词人词中所要传达的在异乡漂泊流浪时的孤独寂寞、无奈、对家乡的思念等复杂的情感了。
张继的《枫桥夜泊》中,随着小学生对这首诗朗读由少到多,感受到的美也由浅到深。从刚开始感受到月落、乌啼、满天的霜、江边的枫树、渔家灯火、寒山寺等意象的美,到后来逐渐体会到的身为羁旅者的诗人孑然一身、孤独寂寥的情感,在一步步读懂读透古诗词的过 程中,感受到古诗词的意境美。2.音乐美
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汉语特有的音乐之美,决定了古诗词特别适合诵读。而古诗词的音乐美,只有当小学生朗读古诗词的时候才会感受到它的美。一首真正算得上好的古诗词读起来是琅琅上口,非常流畅的。这时候,如果小学生在初次朗读,没有理解古诗词意思的情况下,也能感受到它朗读时的美,即古诗词的音乐美。对于优秀的古诗词,小学生朗读起来的时候可以感受到它的语调变化,音韵的抑扬顿挫和回环往复,有节奏感,从而感受到所传达出来的古诗词的情感韵味。(1)声调变化
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因而才会有古诗词的语言语调变换之美。诗人在创作古诗词时,十分强调平仄轻重的交错,重视古诗词在声调上的抑扬顿挫,最后形成古诗词特有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因而古诗词并不像其他人对其的误解一样平淡乏味,通过朗读,反而更是一种很有节奏感的作品。(2)严格押韵
严格来说,只要是古诗词,多多少少都会有押韵。古诗词的押韵可以使声韵和谐,构成古诗词的回环往复之美。像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小学生在朗读这首诗的时候,就会不会感到拗口,相反还会感受到其中的韵律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因为作者在诗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都注意到了押韵。3.建筑美
古诗词的句式,从先秦时期到古诗词盛行的唐宋时期,四言、五言、七言、八言等诗词相继出现,不过大多仍以五言和七言为主。它们大多字数相等、句式整齐、互相对称,具有形式上的建筑美,给我们视觉和听觉上的强烈冲击。古诗词尤其是格律诗,无论是汉字还是诗词的排列,都是方方正正的。当然词有长短句,不过这也是一种形式,同样也表现出一种独特的建筑美。
(三)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众所周知,古诗词是小学甚至中学、大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古诗词最基本的要素是汉字,而汉字也是祖国语文的瑰宝。对小学生进行古诗词朗读的训练无疑也是在训练语文学习的能力,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 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这是培根在随笔《论求知》,中的经典阐述。诵读,是中国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也是帮助小学生培养语言功底的最佳方法之一。1.培养小学生整体把握能力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小学生在对古诗词的朗读更有利于小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理解古诗词,加深对古诗词大意的了解,品味诗人的思想情感。由此也更能准确地把握住一篇语文诗词甚至语文文章的整体把握。
2.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
有人说,诗歌是创造性极强的艺术。在小学生朗读这一创造性艺术的古诗词时,就会有意识地区培养自己创造性的艺术思维。因为古诗词短小精炼,而偏偏就是这么短小的文章,却能描绘出一幅场景,能讲述一件事情,能表达几种感。而多朗读古诗词,就能使我们头脑中显现出古诗词所表达的画面,越多次朗读古诗词,画面就越清晰越丰富越深刻。在培养了小学生的想象力,一定程度上对小学生的写作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四)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增强小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多次并有质量地朗读古诗词可以使小学生走进古诗词内核,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中国古诗词中有很大一部分诗词是描写对祖国的热爱和报效祖国的决心。例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陆游的《示儿》等。通过诵读这些带有特定时代背景和当时特殊人物的爱国心理的古诗词,来感悟古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不仅一些表达爱国主义精神的古诗词对我们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一些爱国主义诗人的爱国品质更是让我们铭记和学习。像中国历史上具有爱国精神的诗人屈原,我们更是每年都纪念他,纪念他的品质,学习他的精神。
(五)增强小学生记忆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在小学教育的要求下,记忆会随小学生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由无意识记忆为主到有意识记忆;由机械记忆到有意义记忆。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要注意加强对小学生的古诗词朗读训练,反复朗读,坚持朗读。这样小学生对古诗词的记忆也更快、更深刻、更持久。
二、古诗词朗读的现状 在古代,古诗词受到一代又一代文人雅士的喜爱和推崇。朗读古诗词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修课,作诗也是亲朋好友聚会时不可缺少的一件乐事。可以说,吟诗作赋在当时,已成为人们陶冶情操,提升个人气质的一种必要的方式。因此,说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唐诗,提到宋代,人们第一想到的就是宋词。就像黑格尔的《美学》中提到的,诗歌被视为最高的艺术门类。但是,久而久之,我们中华的骄傲—古诗词,却在社会的日新月异下宛如大都市夜晚天空中被尘埃蒙蔽的星星,越来越暗淡,失去了原本的光亮和耀眼。
(一)现代的青少年渐渐冷落了古诗词
提及古诗词,现在的年轻人不大感兴趣。也许是因为他们对古诗词存在着误解,认为古诗词是中国自古就遗留下来的产物,觉得古诗词很古板,还有许多严格的束缚,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比起古诗词,年轻人更多愿意去喜欢一些流行的歌曲、游戏等。因此,现在的许多年轻人不愿意主动去接触古诗词。尤其是古诗词的朗读,摇头晃脑地诵读古诗词,认为这行为无疑和老古董一样迂腐。
(二)学校对古诗词朗读的不重视 1.古诗词朗读专业课较少
如今中小学乃至大学都很少会开设专门的有关古诗词的课程,更别说是古诗词的朗读了。学生唯一能接触到古诗词,大概只有在语文课堂中古诗词课文的教学了吧!2.古诗词的教学方法传统
中国自古以来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就是讲解古诗词的大意,然后就叫学生们一字不漏的背出来,并且会默写,这样就算达到目的了。
(三)家长对古诗词朗读的不重视
都说现在学一门技术就是多一些工作的机会,所以各式各样的补习班和兴趣班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家长们会让孩子们多学一门甚至几门艺术,像钢琴、跆拳道、舞蹈等等,根本就没想到过还有关于古诗词方面的兴趣班。
对于朗读古诗词,可能大部分家长认为只要会背古诗词,会默写古诗词,只要在考试时能做对古诗词的题目就可以了。其他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以及古诗词的一些基本常识可以不用了解,甚至可以说是白花工夫。
三、造成现状的原因
来自各方面的因素,阻碍了古诗词本身的发展,使其种种的优点被 人忽略。
除了先前所说的流行文化的冲击导致小学生的阅读品位的降低、古诗词“教背”的传统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熄灭了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的因素之外,古诗词衰弱的原因还有几点。
(一)有些古诗词与小学生的事物接受方面有一定距离
有些古诗词的内容是小学生所不能理解的。比如屈原的《离骚》、《九歌》等,多数是民间祭神的古诗词。以小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很难准确地把握到这些诗词所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意思,自然就不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有些古诗词虽然内容能够被大多数的小学生所接受,但是却篇幅冗长,使学生越朗读越觉得越是在重复着同一样事情,越乏味。
(二)中国的教育体制——重视学生学习成绩
据《礼记·学记》记载,早在西周时期,在“国学”中就设有定期的学业考查制度,学生入学以后,每隔一年要对其学业及操行进行一次考查,合格者方可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直至全部考试合格才准予毕业。之后从汉代《举贤良对策》把考试作文培养人才的主要手段到隋朝建立的科举制和清朝的八股取士再到现在中国的教育体制,可以说仍然是以学科的考试成绩评定学生为主。
正是因为中国的这种教育体制,所以人们才会把古诗词朗读看做是一种“多余”。古诗词读得好或坏对学生正常的笔试成绩没有什么影响。
四、古诗词朗读必知的基本常识
古诗朗读教学要抓准韵脚、节奏、语调等诸多要素,引导学生读好诗韵,读准诗意,读出诗境。
(一)古诗词格律的要素 1.四声
大家都知道,汉语和其他国家的语言,诸如英语,德语,法语等不同,汉语有其独特的声调之分。无论今天还是古代,汉语都有四种声调,简称“四声”,它是由于字音的高低、升降、长短的不同而形成的。汉语的四声,就容易造成古诗词在音律上的抑扬顿挫的美感。古代汉语的四声分为平声(阴平、阳平统称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仄相间,造成古诗词声调的抑扬顿挫,使古诗词具有独特的音乐美.2.平仄 四声分为平仄两类,平为平声,因为平声没有升降;仄为上去入三声,有升降,较短。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就是入声的问题,但是这个障碍是通过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
平仄在古诗词中遵守着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平仄在对局中时对立的两条原则。
例如孟浩然《宿建德江》中的三四句: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两句的平仄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正因为古诗词中平仄的交错变化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平仄谐和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3.押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押韵,就是指在诗词中全部或者一部分句子的末字用同一个韵的字,无论是在近体诗还是古体诗,押韵都是不可缺少的。又因为所押韵的字都在古诗词的句尾,所以经常被称作“韵脚”。押韵主要是指元音和韵脚相同。诗词有着严格的规律,但是,依照诗词的格律,四句诗中,一般第三句可以不用押韵。即使韵头不同,也可以算是押韵。因为虽然韵母不完全相同,但是它们读起来却相当得和谐。例如: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gao),万条垂下绿丝绦(tao)。不知细叶谁裁出(chu),二月春风似剪刀(dao)。“高”、“绦”、“刀”押韵,它们的韵母都是ao。而第三句中“出”的韵母是u,和“高”、“绦”、“刀”的韵母不同。
但是现在我们读古诗词的时候,却时常觉得诗词读起来不怎么和谐。这时候教师就要让学生有个意识,那是因为时代的不同,古代的汉字发音和现在的发音有些变化。如果用古代的发音读古诗词,就会 发现其实诗人用韵的严密性。
例如每个小学生都知道杜牧《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在教这首诗的时候,每个老师都会跟学生说过,今天斜字念xie,但在古代念xia,这就和“白云深处有人家(jia)、霜叶红于二月花(hua)”押韵了。4.对仗
对仗又称对偶,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同,意义相关或相反,忌重复字。这样对仗就构成了古诗词的整齐美,也使古诗词读起来更加琅琅上口。
(二)古诗词题材表达方式分类
抒情诗,以抒发主观情绪为主,侧重想象、抒情。
叙事诗,以叙事写人为主,有一定的情节和人物。
景物诗,描绘山水景物,描写细致精工。
哲理诗,以表达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为主,侧重形象议论。
古诗词不同的题材表达方式就应该用不同的方式来朗读古诗词。(三)声调
教师要让小学生朗读好一首古诗词,就要让小学生在理解好这首诗词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后,根据诗人的感情配上合适的声调来进行朗读。(四)重音
古诗词中的有些句或词需要重读来突出所表达的情感.在指导小学生朗读古诗词时,要注意到这点,尤其是古诗词的韵脚要适当地重读,其他地方可以相对轻声一点,使得古诗词的整体更加和谐.重读的地方和诗人的情感是有关的,因此要找准诗人创作时的精华的词语。
(五)停顿
古诗词朗读要适当地运用停顿。停顿可以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义或者某种感情强化情感表达。小学生在掌握好停顿的要领好?,不但能给予他们回味之前古诗词的韵味,而且还能为接下来的古诗词朗读做好准备,增强朗读的节奏,准确表达古诗词的感情。
五、指导朗读古诗词途径
古诗词朗读的前提首先应建立在对作品的深入理解上,在此基础上再灵活地运用不同语调节奏把诗的意境传达出来.(一)提高小学生对古诗词朗读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小学生们主动爱上古诗词朗读是首要任务和前提。1.朗读方式多样化
现在一些非重点小学的古诗词课上,老师就直接让小学生们背古诗词和诗词的翻译。其实古诗词朗读并不是那么贫乏无味的,只是教师指导的古诗词朗读方式较为单一,因此在古诗词的指导方式上应该多样化并且能引起小学生们的注意。(1)
配乐读
正因为古诗词汉语中的读音、语气、节奏、韵律等得变幻无常,就形成了古诗词特有的音乐美,因而早期的古诗词都是能够唱的。后来古诗词更趋向于诵读,在现在对小学生的古诗词指导中,时时刻刻让小学生唱出古诗词有点不切实际。虽然古诗词不再用来歌唱,但是其音调、节奏等仍然回环往复。小学时期依靠音乐帮助所掌握古诗词朗读会让小学生们难以遗忘,甚至终生受益。在朗读古诗词的时候再配上适合该古诗词主题的音乐,无疑更能渲染气氛,调动小学生的情感,更能全身心地融入到诗词的朗读中去。古诗词不同的分类也应配以相对应基调的音乐。
1.古诗词按感情基调分: a忧国伤时
如杜牧《过华清宫》、杜甫《春望》、白居易《卖炭翁》等 b思乡怀人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范仲淹《渔家傲》、温庭筠《商山早行》等。c悠闲自得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等。d离愁别恨
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等。
2.按古诗词中常见风格分类: a雄浑风格
例如刘邦的《大风歌》、曹操的《观沧海》、项羽的《垓下歌》 b豪放风格
例如有李白、苏轼、辛弃疾创作的豪放诗词。c沉郁风格
如杜甫“三吏”“三别”。d悲慨风格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和辛弃疾的词。e旷达风格
例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
音乐的曲调风格也分为多中,配上与古诗词相适应的风格,小学生的朗读就会事半功倍。(2)
据诗配画
宋代诗人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可见在王维创作的古诗中,诗画是连为一体的。其实不仅仅是王维,可以说是全部的古诗词,都会给人形成一幅真切的画面,同时这也是古诗词的一种性质可以说如果小学生们在朗读古诗词时,头脑中没有浮现出诗词中所描绘的画面,那小学生的朗读就没有深入,没有到位。而小学生的言语表达还有限,具体形象思维对小学生来说更加适合理解事物,因此我们可以用小学生们擅长的画画来表达出自己头脑中所浮现的画面,来加深朗读的情感。
以小学刚入门的骆宾王的《咏鹅》一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此诗选取了鹅的白毛和红掌独特的外形特点,鲜明的颜色给人以独特的视觉冲击,构成了一幅逼真的白鹅戏水图。小学生通过朗读和作画,更能读出鹅的特征、戏水时的形象和诗人对鹅的喜爱之情。
既然王维是“诗中有画”的代表,那就再以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为例。《竹里馆》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中看似平淡无奇,写景又写人,描绘了一幅明月和弹琴人的画面。单单凭朗读小学生可能还没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人所描绘的画面,配以图画,诗词中所表达的境界就鲜明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小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就更能体会到诗人的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心境,其正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特点想吻合,因此两者相互的作用,使得小学生朗读古诗词时更加地理解作者之意。(3)
小品朗读
古诗词不单单是一个静态文字呈现的过程,其所形成的作品而是在鲜活地描绘着一件物、介绍着一个人、描写着一个人的心境、甚至叙 述着一件事。
古诗词几乎很少做到每一句都写事情,每一句都可以用动作表演出来,但是在边朗读边表演中,小学生会把自己投入到作者这个角色中,以作者本身的感情来体会诗词中所表达的事情及感情。以李白的送别诗《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可以指导小学生把自己所想象的两位好朋友分别的场景用小品说演的方式表演出来,同时注意表现出李白送别孟浩然时的不舍的表情。
2.适时适量举办古诗词朗读比赛
小学生对比赛的兴趣和注意力往往多余在课堂上吸收知识,同时小学生也渴望在比赛中获得肯定和大家的鼓励。因此小学生所表现的心理特点就决定了进行古诗词朗读比赛的必要性。适时适量举办古诗词朗读比赛可以提高小学生对古诗词朗读课程的兴趣、提高小学生对古诗词朗读的关注度及钻研程度、补充课堂教学的阅读数量,拓展视野。对小学生古诗词朗读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在小学生参加古诗词朗读比赛中,教师要多对小学生进行积极的肯定,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对表现不足的学生在鼓励的基础上也应适当适度地指出学生的不足,告诉他提高的途径,避免伤及小学生的自信心,影响小学生对古诗词朗读的逃避。
(二)朗读的古诗词要精心挑选
现在小学生的学习负担比较繁重,没有较多的时间来进行专门的古诗词朗读训练,况且小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又有限。因此在有限的朗读时间里我们也要在选择朗读的古诗词内容方面精心挑选。(1)
古诗词内容要高雅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同时,也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古诗词朗读指导的同时,也要把握住对所选的古诗词内容的选择。挑选的古诗词要对小学生有正确的教育意义,没有无用甚至低俗的语言,否则又与平时藏在小学生的低俗、没有价值的书籍、玩具有何差别呢。
(2)
古诗词的选择要在小学生理解能力范围内
小学生特有的心理特征就决定了他们朗读的古诗词长度要适中,内容要易于理解,贴近学生的生活。否则因为小学生的不理解,即使是在中国文学界有一点影响力的古诗词,小学生朗读起来也没有多大的收获。(3)朗读的古诗词要与语文课本相贴近
指导小学生朗读的古诗词可以是课堂所教的诗词,也可以是课外的。但是教师应该尽量选择语文课文中古诗词课后所推荐的古诗词,作为课堂的一种拓展。根据不同年级的实际情况,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课文中的古诗词学习,适当拓展延伸。
(三)坚持朗读古诗词
教师对小学生进行古诗词朗读指导,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而不是凭着自己的一时兴起或者为了教学形式。
教师应该制定一个每天固定诵读古诗词的时间,并做到持之以恒,就像福州各所重点小学一样利用早读前的时间反复播放诗词,让学生们主动跟着广播朗读,由此也获得了不少的进步。
教师也可以规定每周固定的语文课前的几分钟为诵读古诗词的时间,进行朗读辅导,加强教师及优等生的范读,让每位学生能读出诗味儿。也可以叫小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把古诗词朗读读给父母听。这样持之以恒,小学生的古诗词朗读水平也会逐渐提高。
参考文献:
[1] 裘新江.古诗词创作鉴赏基础.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8,303
[2] 王力.诗词格律.北京:中华书局,2010.1,7-10 [3] 启功.诗文声律论稿.北京:中华书局,2000.4,3-5 [4] 蒋绍愚.唐诗语言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8,37-58 [5] 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5,1
第二篇:古诗词的朗读停顿
古诗词的朗读停顿
古代诗歌和现代人写的旧体诗歌,一般按音节划分节奏。七言诗:2—2—2—1,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五言诗:2—2—1,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词:4—2,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也有变化的,七言诗:2—2—1—2,如“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五言诗:2—1—2,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第三篇:小学生古诗词
夜宿山寺(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2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3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4 易水送别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5 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6 绝句
(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蝉
(唐)虞世南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8 秋夕 作者: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家。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秋浦歌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咏风
(唐)虞世南 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贺知章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送兄
(唐)七岁女 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所嗟人亦雁,不作一行飞。
中秋夜
(唐)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15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6
照镜见白发
(唐)张九龄 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
论诗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蚕妇 宋代: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20
过零丁洋 宋代: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画眉鸟 宋代: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22
《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劝学诗
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金缕衣 唐代: 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送朱大人入秦
(唐)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26
中南望馀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27
莲花坞
(唐)王维 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弄篙莫溅水,畏湿红莲衣。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唐)李白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29
听弹琴
(唐)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30
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31
拜新月(唐)李端 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32
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瀑布
(唐)施肩吾 豁开青冥颠,泻出万丈泉。如裁一条素,白日悬中天。34
题西施石
(唐)王轩 岭上千峰秀,江边细草春。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35
剑客
(唐)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36
题诗后
(唐)贾岛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第四篇:小学生朗读日记
小学生朗读日记
3月23日 阴 星期天
早晨醒来,感冒症状全消,神清气爽。打算5:30叫醒儿子,见他睡得正香,推后了20多分钟,儿子也从感冒中痊愈了。因儿子7:00有英语辅导,读了20分钟让儿子起床。虚竹已集逍遥派三大高手内力于一身,书中写道,真气灌注之下,虚竹以薄薄的柳叶刀竟能削断铁链,儿子对其可行性断然否定,但为虚竹功力大增高兴。《天龙八部》还差一卷零两章,预计下周读完。建议儿子下午去市图书馆阅览室写作业,被拒,理由是资料无法带全。
详读《如何阅读一本书》3到5章,虽做了读书笔记,但尚有两事欠缺:一是笔记中仅整理了作者观点,末加以自己的思考;二是比照书中的观念,儿子的阅读存在需改进之处,有待梳理。
晚上招待客人,回到家已过22:00,儿子已酣然大睡,妻子听我开门就醒了。听妻子说,晚上她给儿子朗读了张瑞敏的《六个不成熟表现》,儿子认为妻子和他身上都有不成熟表现,不知他俩是如何评价我的。我和妻子在博客管理上各有分工,儿子的朗读录音和做菜照片由妻子发在她的博客上,儿子的读后感由我发在自己的博客上,与妻子商量,读后感的发布由她负责,我专心记朗读日记和读书笔记,还有读后感的修改。
第五篇:小学生朗读指导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观念深入人心,课堂上学生把书读起来了,琅琅书声已回响在美丽的校园。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指导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重结果呈现,轻过程指导;重技能训练,轻情感体验;重整齐划一,轻独特体验„„影响了读书活动的实效性。阅读课上应该重视朗读,真正把“读”贯穿教学的始终,但是在朗读指导的要求、过程、形式和功效诸方面尚需作进一步的研究和落实,以提高朗读指导的实效性。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应重在整体感知课文,悉心体察作者情感脉搏的跳动,在具体的语境中“导”:“导”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情感的熏陶;“导”想象力的发挥,预感能力的培养;“导”心灵的沟通,喜怒哀乐情弦的共振。
在指导学生朗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善于引导和点拨,才能使学生朗读入情入境,真正达到读中感悟、以悟促读、读中生情、以情育人的目的
二、研究内容:
1.朗读主题式教材编写原则、方法、内容的研究。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各学段关于积累的相关要求,确定主题式教材的编写原则、方法及内容。2.朗读诵读积累目标定位的研究。
参考相关文献,并借鉴其他研究基地的成功经验,召开专题研讨会,确立低、中、高各学段诵读积累的具体目标。3.诵读积累方法指导的研究。4.诵读积累的策略研究。5.诵读积累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过程的主体作用,在探索出诵读策略的基础上,建构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创新之处:
1.主题式诵读的构想。本课题继承和发扬国学经典教育的优良传统,主题式地整合国学经典教学资源,吸纳国学经典的精髓,开发切合学校实际并相机融入学校阅读特色文化的校本课程,打破了原先以知识逻辑体系框限人和知识单元“见学不见人”的弊端。
2.尊重学生主体。本课题的名称与研究内容鲜明地立足在学生诵读方法的习得和国学积淀上,指向明确,会有力地促进学生国学经典知识的积累,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系统性、操作性强。课改以来,本课题是由主题目标、内容、教材、学习、教学、学习者、教学者、媒体等要素构成的一个的组织系统,各要素彼此相互联系。同时本课题观点新颖,表述简约,目标简明,操作简易。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手段及途径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本课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对相关理论进行课堂实践,通过反思、验证、探索出更有效的成果,加以推广。在实验中还要用到的辅助研究方法有: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资料法。广泛搜集和查阅文献资料,吸收全国其它学校在文化经典诵读方面的宝贵经验和研究成果。通过整理、筛选,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体现古诗文文化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为我所用,使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有更高的起点。
3、行动研究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实践活动,寻求新语文与弘扬古诗文文化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途径。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5.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不断总结学生在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中道德素质提高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的反思、验证,形成新的道德建设措施,以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二)、课题研究的手段及途径
1、营造诵读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
(1)提高认识,重视并扎实地开展诵读活动。要求全体教师和学生都参与诵读活动,经常、深入、有效地开展诵读活动,不断改革诵读活动的形式。学期初各班对诵读要求有计划,采取学生集体背与单独背、必背篇目与自选篇目背诵相结合,可以举行“班级诵读比赛”、“古诗文知识竞答”、“诗词配画”、“诗词配文 “师生对诗”等等小型而多样的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诵读积极性
(2)每节语文课预备铃响教师准时进入教室组织学生开始课前两分钟的诵读。
(3)每次语文早读安排十分钟诵读时间,教师组织学生诵读,并做到全程参与,学生全员参与。加强诵读指导,开展活泼的诵读活动。让每天清晨的校园内充满朗朗诵读声
2、加强研究过程的管理
(1)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提高教师对经典美文的鉴赏和理解能力并做好读书笔记。
(2)为了确保诵读活动正常开展并取得实效。实验组长充分发挥组织领导和检查督促作用,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组织检查了解诵读情况,发现情况及时处理。实验组成员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精神,相互支持、相互监督,共同进步
3、开展“亲近古诗文”活动,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吸收经典营养
我们通过“民族文化知多少”的问卷调查,就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范围、阅读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对经典文化的接触和吸收相当薄弱。于是,“不要拒绝对经典文化的吸收”成了我们对语文教学的定位,亲近古诗文,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就成为我们课题研究的突破口之一。
我们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开列书目,使学生有的放矢,自觉运作。并尝试采用以下对策:
①天天背一首古诗:要求学生每天利用课余时间诵读一首古典诗文;②每周抄一首古诗文;写一段阅读心得体会。每月下旬同年级举行一次古诗文竞赛活动可通过“千古美文”朗读比赛、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诗词短剧表演赛古诗文知识比赛等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学期末进行总展示。并为设计一张评价一张表,记载学生背诵默写成绩、参加活动次数和成绩(态度)等。记载、评估的工作主要由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组长负责,教师监督、指导,并按期向家长通报。以次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
4、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因此,它本来就该满贮着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
(1)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①空间情景: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每天为学生提供一首或一段古诗文,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②导语情景: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2)探索出有效的诵读教学模式
通过与教材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赋文、传说故事、名人轶事等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以课文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著作拓展;以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等。我们只要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就能让祖国5000年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文化画轴,透过一堂堂洋溢着文化精神气息的语文课展现出来,使学生大开眼界、大饱耳福。
5、创建“语文与文化”研究性学习的平台,加厚文化底蕴,提升文化素养
问卷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都有想读文化典籍的愿望,却没时间和针对性阅读材料。为了解决这个弊端,依据新语文课程理念,我们拟定通过开发《走进古诗文》校本课程、增加阅读量,激发阅读兴趣,从而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展文化熏陶的新时空。语文历来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语文的灵魂,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文化。本课程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根本目的,立足于学生的文学积累、情感熏陶、明理启智,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境界。我们要建立起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从而使学生在经历语文实践过程中逐步掌握语文规律,发展语文素质。这种多渠道的教育形式,可以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使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充盈胸中,良好的人文素质也在祖国文化熏陶下形成。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课题组首先组织该组成员积极搜集相关资料,认证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和具体的实验计划,然后通过调研、交流访谈、互动研讨、积极实验等活动,不断深入实践、反思、总结,不断完善实验方案,提高实验效果,从而探索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朗读的方法,激起学生朗读兴趣,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不断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1.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14年3月—2014年6月)成立课题组,做好实验准备工作,进一步调查分析学生朗读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形成前测调查报告;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参阅相关教学网络资源与教学报刊杂志,研究与课题相关的材料,制定研究方案与阶段研究实施计划。
2.第二阶段:实验操作阶段(2014年7月—2015年7月)根据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进行课内外的探索与实践,探求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激起学生朗读兴趣;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拓展活动,通过开展朗读拓展活动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3.第三阶段:提高发展阶段(2015年8月──2015年12月)在前阶段的基础上,整理研究思路,完善研究方案,撰写中期研究报告,阶段性研究论文,收集编辑优秀教案、论文、教学反思等。
4.第四阶段:总结验证阶段(2016年1月──2016年6月)进行调查测试,收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形成课题报告,举办研究成果展览,邀请专家进行课题鉴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