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2012年4月17日在全国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时间:2019-05-15 07:07: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2012年4月17日在全国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2012年4月17日在全国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第一篇: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2012年4月17日在全国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国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 宋新潮(2012年4月17日)

同志们:

刚才博物馆司和办公室同志介绍了“十二五”期间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的规划和经费要求,湖南省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的同志介绍了本地区、本单位的相关经验,作了很好的交流。下面我针对全国可移动文物保护的有关情况,谈几点意见:

一、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回顾

多年以来,全国各级文物收藏单位、文物保护机构和文物保护工作者,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积极开展工作,可移动文物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摸清了可移动文物及保护修复工作的基本情况。2006年,全国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项目顺利结项,对全国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馆藏文物进行了分类调查和分级评估,并对青铜器、铁质文物、陶瓷、纺织品、漆木器、纸质文物等主要材质文物的病害类型和腐蚀原因进行了科学评估,较为全面地掌握了馆藏文物的腐蚀损失状况。去年,国家文物局开展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专项(可移动文物)执行情况调研”工作,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调研等方式,对人员队伍、保护机构、基础条件和项目执行情况等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和了解,摸清了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基本状况。上述工作,对全面掌握全国可移动文物保护现状及管理工作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管理措施,合理安排财政经费投入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日益规范化。为提高可移动文物保护 修复的安全性和可靠性,2007年起,国家文物局实施了资质认证制度,对保护机构实行资质管理,并将保护修复分为前期设计和后期施工两部分,着重强调了前期研究和分析检测,重视方案编制,大大降低了文物保护修复的随意性。加强了技术标准研制和宣贯工作,目前已颁布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相关技术标准26项,占国家文物局已颁布行业标准总数的75%,这些标准涉及病害图示、方案编写、保护修复技术规程、档案编制和工作程序等环节,有效规范了保护修复行为,为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此外,还组织开展了《馆藏文物修复管理办法》的起草工作,该《办法》明确了相关单位的职责,规范了管理流程,对于完善馆藏文物保护的管理制度,加强馆藏文物修复项目的申报、审批、实施、监理、验收和经费使用等方面的管理等,具有重要意义。

(三)现代科技广泛应用,带动了文物保护整体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文物保护工作者大胆实践、勇于攻关,现代科学技术在针对文物保存、维护和修复的过程中得以广泛应用,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技术成果,作用日益凸显。像秦俑彩绘保护、饱水简牍和漆木器脱水保护、纸质文物脱酸、出土铁器脱盐、馆藏微环境调控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高新技术应用于文物保护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如将微波技术应用于有机质文物的杀虫灭菌,将激光技术、超声波技术应用于文物清洗,用扫描电镜、光电子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电子探针等现代仪器设备用于文物病害的分析检测等,都为解决文物保护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此外,现代技术与文物保护传统工艺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使传统工艺不断完善,进一步焕发出新的活力。

(四)抢救保护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取得了一批保护成果。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大墓出土的31件青铜器,出土时残破不堪,精心修复后全部被鉴定为一级文物,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6年,山东青州香山汉墓出土了大量陶质彩绘文物,出土时色彩鲜艳,造型优美,价值极高。如果得不到及时保护,损失将十分严重。收到消息后,我们紧急安排专项经费进行了抢救性 保护,1000多件文物现已全部修复完成。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我们从事文物保护工作,最重要的,也是最直观的成果就是使受损文物得到妥善保护。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濒危珍贵文物的损毁状况开始得到初步遏制。

(五)保护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得到了加强。近年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故宫博物馆、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国家级保护研究机构的人员队伍素质、科研基础条件、保护修复能力大幅提升;敦煌研究院跃升为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全国的技术供给与技术辐射能力逐步加强;行业重点科研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已基本涵盖了可移动文物的主要材质,发挥作用日渐凸显。陕西、湖北、河北等省份相继成立专门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加强了本地区可移动文物保护力量;一些文物收藏单位成立专门的修复部门,强化了本单位的修复力量。截止2011年,全国具有可移动文物保护设计甲级资质的单位45家、乙级资质单位39家;具有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一级资质的单位56家、二级资质单位68家。保护修复专业技术人员数量有所增加,已达2,000多人。近年来,国家文物局结合国保专项的实施,推动以修代培工作,委托高水平机构通过保护修复项目,带动收藏单位和项目合作单位的队伍建设;还举办漆木器、壁画、丝织品、青铜器、铁质文物等各类修复技术培训班,培训人员600多名。各地也纷纷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人才培养,如河南、湖北等省结合各自实际,通过开展培训、与高水平单位共建等方式,锻造了一支保护修复队伍。保护机构和人员队伍的不断壮大,为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回顾这些年的工作,有了一定的进步,也从工作中得到了一些体会。

(一)要把人才队伍和机构建设放在第一位。人才是最宝贵的,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文物保护的所有政策措施的落实都是通过人实现的。可以说文物保护的关键在于人才,在于专业的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机构,只有兵强马壮了,各项工作才能落实好。以荆州文保中心为例,2004年成立之初只有3名修复人员,目前已发展到45名专业 修复人员,漆木器保护修复数量由每年不到100件上升到现在的1,000多件;由修复荆州本地文物尚不能自足,发展到现在服务于全国。近年来,中心承担了大量科研和保护修复项目,为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要创新合作机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开放合作是文物保护工作取得突破的重要基础。这里谈的开放合作有3个层面。一是学科间的开放合作。学科高度交叉融合是文物保护的本质特征,可以说在短时间或是在今后一个很长的时间,文物系统都不可能建立和拥有完整的学科体系,以开放合作的姿态寻求解决层出不穷的文物保护问题是我们唯一的出路。这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积极地利用社会各方的科技资源,协同解决文化遗产保护中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学科间要相互尊重、互相学习,不要人为地设置障碍。二是机构间的开放合作。近年来,我们在组织创新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如国家文物局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推动区域创新联盟的建立,探索了国家目标与区域特色协调发展的新思路;秦俑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上海有机所、上海光机所等单位联合组建了“陶质彩绘文物保护技术创新联盟”,探索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新模式;敦煌研究院、秦俑博物馆、荆州文保中心、中国丝绸博物馆在各地设立工作站,探索了科技成果转移扩散的新机制。组织创新的工作刚刚起步,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我们要对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和制度保障等方面加以研究,把握内在规律,对好的经验要及时总结,并推广出去。三是国内与国外间的开放合作。这些年来,敦煌研究院、秦俑博物馆等机构的最大收获来自于与国际一流文物保护机构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国际合作,不仅使我们在理念、技术、人才等方面都上了一个台阶,也将我们一些特色和优势领域推广到国际上,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

(三)要强化科技对保护修复工作的支撑引领作用。文物保护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就如同中医与西医。文物保护与中医都强调个体的 差异性、价值的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也都有一定的规律性。文物保护中的现代科技和西医一样,使用先进的测试方法、检测手段,对我们分析、判别和印证以及工作方案的制订提供了重要依据。现代科学技术的引入,不仅为我们更大限度的获取并保全文物信息、分析确定文物病害及机理、解决保护难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还进一步拓展了文物保护的科学研究内容,丰富了文物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可以说,文物的修复过程是对文物再认知的过程,只有将科学研究贯穿于文物保护修复全过程,才能保障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四)要注意总结和提炼文物保护的原则与理念。可以说,这些年我们做了许多具体的保护工作,但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总结做的还很不够。许多问题和冲突都是因为对保护原则和理念理解不清造成的。文物保护主要的理念来自于欧洲,但中国人也有自己的哲学与审美传统,它集中表现在青铜器等金属类文物的保护、书画装裱与保护等方面。这样就有一个如何去理解什么是最小干预、什么是不改变文物原状的问题;再比如保护效果的评价问题,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现在大多数是定性的表述,凭感觉的东西太多,我们需逐步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要在具体实践中,认真研究提炼,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物保护理念与原则,更好的指导实际的文物保护工作。

(五)要注重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只有应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近几年,我们着力在政策研究与实践方面进行了探索,组织完成了《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成果转化问题研究》,规划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基本方法与路径;启动《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成果评价机制研究》,探讨了科技成果评价的目标导向、评价标准、主要内容、基本程序和组织机制;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平台网站(kj.sach.gov.cn)开通了“科技成果”频道,加强了科技成果的推介;通过举办培训班、编制技术手册和标准、出版修复报告,扩大了科技成果的辐射范围;设立了科技示范项目,积极推动实验室成果的 小试、中试工作。此外,敦煌研究院、秦俑博物馆、上海博物馆、荆州文保中心等单位大胆实践,在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和技术授权等方面的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存在的问题

刚才,博物馆司的同志对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提出了“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管理跟不上、执行力度不够,保护修复基础条件薄弱、保护修复科技人才短缺,保护修复资金投入缺口巨大、布局不合理,预防性保护工作严重滞后、藏品环境控制条件措施缺失,以及保护修复的全国性网络尚未建立”等几个问题,总结的比较全面了,其中还有几点我想再进一步强调一下。

一是认识问题。与考古、古建、博物馆等工作相比,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尚未得到高度重视。从文物的性质来看,文物分为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两部分。我们要把可移动文物保护放到与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同样重要的地位。就博物馆而言,藏品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保护工作是研究、利用、展示和传承的前提。在这一点上,我们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我们曾做过一个统计,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和文物研究机构每年用于文物保护修复的经费本单位业务费开支的5%左右,一半以上的博物馆没有专职的文物保护修复人员。保护修复工作尚是如此,日常养护(维护)和定期监测制度在很多单位更是形同虚设。甚至还有个别同志错误的认为,文物被盗、发生火灾我们是有责任的,自然损毁是没有责任的。

二是管理问题。这里谈的管理问题包括行政管理和业务管理两个方面。相对于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保护的政策、法规滞后,也存在着与工作实际脱节的情况;另外,一些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受人员编制的限制,长期没有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管理跟不上、执行力度不够,重申报、轻管理,甚至文物保护状况的家底都不清楚。在业务管理方面,技术标准的贯彻尚需加强,不按照操作规程实施、重大技术路线调整未经论证、保护修复档案缺失仍属较为普遍的现象。

三是人才问题。文物保护行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行业,但我们现有的人员队伍远远无法满足日益繁重的保护任务和发展要求。从全国整体布局和发展状况看,我国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力量少且不均衡,就省级以上机构而言,专业化水平和程度较高的力量主要集中在北京、西安、上海、南京、成都等地,大部分地区缺乏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保护修复机构和队伍,保护修复力量布局不合理,方向单一,缺乏统筹,很难取得显著成效。另外,保护修复技术人员虽然达到了2,000多人,但真正能够熟练掌握修复技术的也就几百人,一线从事保护工作的修复力量严重被忽视。机构和人才力量的不足,严重阻碍了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迅速发展。

四是科研问题。近年来,我们的科研活动非常活跃,经费较以前有了大幅增加。在一些大的机构科技基础条件改善的也很快,一大批高学历的人才也充实的保护队伍中来,但是,为什么仍有一些重点、难点和瓶颈问题没有解决,缺乏重大突破。直接的原因是科研与保护需求存在着脱节现象。现在一些科研人员都不太愿意动手,更没有结合文物保护工作实践去寻找攻关点,这样的科研活动只能是隔靴搔痒,文章发了一些、也申请了专利,却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希望我们的科研人员,特别是年轻的科研人员,到保护工作的第一线去,从文物保护的实际问题入手,强调动手能力的提高,在保护修复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是经费问题。经费问题包括3个方面,首先是执行能力的问题。从申报方案看,各地的保护修复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单位尚不具备开展保护修复工作的能力,也难以将有限的经费执行好。第二,经费总量不足仍是我们做好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制约因素,有限的经费只能用于抢救性保护修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面未能得到有效改善。三是完善结构的问题。要系统提升可移动文物保护的能力和水平,急需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装备配置、预防性保护措施改善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三、“十二五”期间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思路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国家的高度重视,为文物、博物馆事业的繁荣发展带来了大好机遇,新理念、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也为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实现“十二五”的工作目标,我们要紧紧把握以下工作思路:

科学管理、促进发展。要坚持科学化管理,注重管理创新,特别是不断优化过程管理机制,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加强标准制修订工作,尤其是地方标准和实验室标准的研制,提高可移动文物保护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人才为本、强化团队。坚持把人才培养摆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重点培养一线修复人员和掌握先进理念、技术的专业人员,强化保护机构的专业化、规模化团队建设,努力营造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的良好环境。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发展,各地各单位要加强统筹规划、整合优势资源,结合本区域内文物类型和自身技术优势,确定发展方向和优先主题。需求牵引、科技支撑。紧密围绕可移动文物保护的现实需求,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并加强对科技成果的技术性能、适用范围及应用条件等方面的评估与评价,推动成熟科技成果的转移与扩散。

四、下一阶段工作要求

按照“十二五”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思路,结合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我们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完善组织管理体系。一是要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尤其是省级文物主管部门,应结合实际情况,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或指定专职人员分管负责,抓好本省的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二是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要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和技术标准,确保各项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各地要根据本地区文物的特点,积极推动地方标准的研制和宣贯工作。三要强化过程管理,各地要做好立项把关、过程监督、实施反馈、绩效评价等工作。特别是在方案申报阶段,各省局要做好预审工作,组织相关专家论证通过后再报国家文物局,以后没有省局预审的专家论证意见,申报的方案将不予受理。

(二)加强人才培养。一是要进一步巩固原有人才培养体系。结合国保专项实施、科研基地及工作站建设、标准宣贯、科技成果推广等工作,采取在职学习、脱产培训、专题讲座、技术研讨等方式,分类别、分层次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二是要拓展人才培训渠道。各地各机构要加强与科研院校、高等院校、高等职业学校,以及国外文物保护机构的沟通与协作,充分利用他们的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同时,还要逐渐完善并形成符合可移动文物保护特点人才评价机制、人才流动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外部环境。

(三)强化特色机构建设。刚才我们在介绍可移动文物保护“十二五”规划时,提出了分三级构建全国性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网络的工作设想。其目的,就是要加强分类指导,重点培育和发展地方特色和区域特色。会议结束后,各省文物行政部门,要组织本地区可移动文物保护资质单位进行专题研究,针对当地文物特色和工作基础,确定机构的建设和发展方向。国家文物局将根据各地上报的研究报告,统一规划,确定国家级文物保护修复综合技术中心、文物保护区域技术中心和科技成果推广站的具体布局。

(四)促进科技成果推广。成果转化是科研与文物保护相结合的关键环节,是最直接、最有效地促进文物保护工作发展的重要途径。首先要对以前的成果进行回顾,做一梳理,尽快建立起文物保护科技成果的评价机制。第二要在实践中主动摸索各种方式,推动成果转化,既要有政府主导的,如增设文物保护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结合国保专项开展科技成果应用培训、推动成熟技术向标准转化等;也要指导和鼓励基层文博单位积极探索和实践适合本单位、本地区的成果转化推广模式,总结经验,为全行业提供借鉴和示范。三是注重产权保护。要以保护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为出发点,充分考虑文物保护领域的特殊性,抓紧研究适合我们行业特点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尽快建立相关制度,切实保障和推动技术成果的应用、扩散。

(五)深化开放合作机制。“十二五”期间,我们要把加强能力 建设作为开放合作的首要目的,抓住合作契机,锻炼和培养自己的专业人才队伍,提高保护修复能力。首先,要进一步提高整合外部资源的能力,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高等职业学校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他们的教育培训资源、技术装备资源,为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以及专业化的分析检测等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其次,要进一步推进开放合作的纵深发展,通过设立工作站、组建技术联盟等方式,固化一批合作队伍,在某些专业领域和专业方向上不断深入推进,形成专业化、特色化优势,以点带面,逐步做强。最后,要高度重视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与国外高水平机构的合作,吸收借鉴他们先进的理念、方法和经验,同时也积极向世界宣传和推广我们的文物保护理念和方法,提高国际影响力。

同志们,把祖先遗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是我们肩负的重要责任也是光荣使命,我们要发扬成绩,查找不足,开拓创新,奋发进取,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做好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

谢谢大家!

第二篇:在全国文物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文物事业始终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同进步,始终融汇于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无论是在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还是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时期,文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积极投身文物保护实践,文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初步建立了符合我国文物保护特点的法律法规体系,适应我国文物资源分布、类型特点的保护管理体制,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社会服务机制,以及素质过硬的专业人才队伍,逐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物事业发展道路,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文物工作的理论成果和方针政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60年的经验表明,国家强则文化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国家的每一次发展和跨越,都伴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和跨越,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文化遗产事业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为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促进了文化遗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60年的经验表明,文化兴则国运盛。文化的复兴和繁荣,必然会促进国家和民族的崛起和强盛。国家的复兴和强盛,必须有先进文化作指引,建设强大的国家软实力,要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遗产保护对于弘扬先进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培育国民素质、促进社会进步、推动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显现出其独特的价值和功能。

只有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大业,文化遗产事业才能实现蓬勃发展;只有大力发展文化遗产事业,中华民族才能迎来更加灿烂的未来。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把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鲜明地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的要求。要充分认识十七大提出的这一战略部署的重要性,把握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形势,认清肩负的重大责任和使命,坚定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今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十七届四中全会,这是在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着眼于推动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部署的贯彻落实,重点研究解决当前党的建设中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紧迫性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科学判断当前国际国内形势,认真总结今年经济工作,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部署明年经济工作。全国文物系统要认真领会,切实把会议精神真正把握到位、贯彻到位,切实把中央的统一部署与文物工作的实际结合起来,找准角色定位,努力使文化遗产工作成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促进者,成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积极力量。

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我们砥砺奋进、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来势汹汹,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外部环境剧变,自然灾害频发,我国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冲击。面对严峻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分析、准确判断、果断决策、从容应对,全面实施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统筹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有效遏止了经济增长明显下滑态势,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全国文物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主动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履行职责,扎实工作,积极有所作为。稳步推进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物实地调研形势喜人,目前全国已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89.2万处;进一步深化博物馆免费开放,全国免费开放博物馆达1447家;扎实开展震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一大批受损文物得到及时修缮;积极做好文物安全工作,努力建立文物安全工作的长效机制;文物保护基础工作卓有成效,重大文物保护项目进展顺利,考古和大遗址保护工作稳步开展,世界遗产事业扎实推进,博物馆事业成效显著,社会文物管理力度加大,文物外事工作持续开展,宣传工作日趋活跃,保持了文物事业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出重要贡献。在最近一次的国务院机构调整中,国家文物局作为加强部门,增设了督察司。国家逐年加大文物保护经费投入,中央财政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达48.6亿元,是25.2亿元的1.93倍。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次对文化遗产保护作出重要批示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上一页12次亲临文物、博物馆单位指导工作,这既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殷切期

第三篇:宋兰副局长在2011年8月全国税收征管科技工作会议上讲话

宋兰副局长在全国税收征管科技工作会议上讲话

勇于探索 开拓创新 积极稳妥地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

同志们:

这次全国税收征管科技工作会议,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之际,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题是积极稳妥地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主要任务是总结近两年来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明确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方向和目标,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受总局党组委托,我讲四点意见。

一、积极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初见成效

我国税务机关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征、管、查两分离或三分离的征管改革,1997年确立了“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30字征管模式。2004年,总局为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问题,增加了“强化管理”的内容,制定并实行了税收管理员制度和纳税评估办法,明确了税源管理在税收征管中的核心作用。2008年,总局机关成立了大企业管理司,开始探索对大企业实施专业化管理。2009年,针对税源管理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总局提出了信息管税的新思路;在基层初步探索的基础上,召开东部和中西部片会,研究提出了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并在部分省开始了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按照肖捷局长在2009年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上提出的“积极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的要求,2010年,在总结各地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总局印发了《关于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试点工作的具体要求,决定在上海、江苏、安徽、河南、广东、青岛国税局和广东、山东地税局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非总局指定试点单位可根据指导意见自行试点。2010年总局年中会研究“十二五”时期税收发展规划纲要,将建立税源专业化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征管新格局写进规划纲要。肖捷局长在2010年底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上将“积极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作为“十二五”时期和今年的主要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年,总局成立了由钱冠林副局长担任组长的税源专业化管理领导小组,强化了对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研究、审核了安徽省国税局税源专业化管理方案。总局还研究起草了《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税源和征管状况监控办法》。

各地对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高度重视,除8个总局指定的试点单位外,江苏地税、河北国税等单位也按照总局的要求,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创新管理理念,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促进税法遵从、税收风险管理、信息管税等先进管理理念,并以此统一系统上下的思想。全国税务系统省级国地税单位中,普遍成立了税源专业化管理、征管状况监控分析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以先进管理理念为指导,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工作计划,加强组织领导,富有成效地开展了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探索。安徽国税从转变领导机关的思想观念和管理模式抓起,在全系统内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动员工作,深刻理解和认识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核心理念和基本要求,在税源专业化管理上做实省局、做强市局、做专县局。江苏地税召开全系统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推进会议,总结试点经验,分析矛盾、问题,研究总体思路,在无锡、南通等五市试点的基础上,部署在全省深入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工作。青岛国税将“有利于提高征管质量与效率、有利于优化纳税服务、有利于强化对执法行为的监督制约”作为实践和检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标准,在全系统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海南国税全面推行税收风险管理,形成了《海南省国家税务局实施税收风险管理指导性意见》,构建了以风险为导向、以风险分析为核心、以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和海南国税公信力为目标的海南国税税收风险管理模式。

(二)完善征管流程,突出纳税评估

各地按照税源管理的先进理念,进一步完善征管程序,强化以纳税人申报纳税为基础,积极探索和建立健全风险识别、排序、应对、反馈、评价的风险管理流程,强化纳税评估的核心环节;以建立行业评估模型为主要抓手,有效提高了纳税评估的质量和效率。安徽国税运用税收风险管理理念,按照“业务流程标准、任务管理统筹、资源整合有效”的原则,在申报受理、纳税评估、税款征收、税务稽查、争议处理等主要环节上,建立了标准统一、分类实施、有序整合、协同部署的工作流程,实现各层级、部门间有效的信息传导、业务衔接、良性互动。为了提高纳税评估的实效,开展了行业“建模找点、以模找点”工作,全省在33个重点行业建立了评估模型,有效识别和定位税收风险,具体锁定至地区、行业或纳税人;根据纳税人风险等级不同,分别确定风险提醒、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对象,有效提高了税源管理的针对性、有效性。江苏国税运用“腾笼换鸟”的思路,将纳税人依申请的调查审批事项简化、前置到办税厅,强化税源管理部门的纳税评估职能。江苏地税印发了《税收风险管理暂行办法》,围绕风险识别、排序、应对等环节,进一步优化征管业务流程,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管理工作机制。河北国税全面调整省、市、县(市、区)局机构职能,成立征管风险分析监控指挥中心,明确征管质量监控、征管数据分析、征管风险识别、等级排序和风险应对任务分配下达职能。湖南国税将纳税评估作为税源管理工作的核心业务和必经流程来抓,实行纳税评估职能与日常税源管理职能相分离,全面推行专业化评估。山西国税强化第三方信息采集,注重采集重点行业的主要涉税信息,不断拓展与公安、财政、地税、工商、经贸、质检、供电等部门的沟通渠道,积极获取纳税人的第三方信息,增强了纳税评估的准确性。

(三)科学分类税源,优化征管资源配置

各地将科学分类税源作为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重要基础,科学确定纳税人的分类,并以此为依据优化征管资源配置,调整税收管理员职责。安徽国税按照“规模+行业”的原则,将纳税人分为重点税源和中小税源,对同一管理层级的纳税人再按行业和特殊事项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借鉴公安部门“户籍警”、“治安警”和“刑警”划分方式,将税源管理职责重新划分和归类为事务性、监控性、查处性三类,税收管理员由固定管户转向分类管事;并合理界定省、市、县三级国税机关的税源管理职责,实现上下联动。青岛国税根据税源分类管理、征管资源优化配置和规范征管程序的需要,在所属各区市基层局重点实施了“集中办理纳税人发起的涉税事项、集中审批核查、集中户籍管理、集中监控重点税源、集中行业及特定事项管理、集中开展分析评估”,以集约化推进专业化。河南国税按规模、行业和风险程度的具体标准,将税源划分为重点税源、一般税源和小型税源,重点税源实行“集中+属地管理”,一般税源实行分行业管理,小型税源实行“分片+委托”的管理模式。广东地税在区县范围内打破属地管理,分设重点和一般税源管理局,对重点税源实行跨区域集中式的专业化管理;对一般税源实行属地管理,税管员由管户转为管事。山东地税根据城乡、行业等不同情况,合理确定税源规模的标准和重点行业的范围,有针对性地采取分规模、分行业或两者适当组合的专业化税源管理方式。江苏地税下发了《关于市、县地税局派出机构设置及职责配置的意见》,合理设置征收服务、风险评估、基础管理、税务稽查等专业化管理机构;税收管理员从管户转变为管事,税源管理方式由“分户到人”转变为“分事到人”,实现从单兵管户到团队管事的转变。上海税务局调整直属二分局职责,由其负责组织实施全市重点税源企业的纳税评估和反避税工作。北京国税成立三个专门的直属分局,分别负责纳税评估、大企业管理、反避税、非居民管理以及出口退税管理工作。深圳国税在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中,将税源管理岗位划分为日常管理岗和专业管理岗,对税收管理员按业务素质高低分配岗位,开展现代企业制度、财会、纳税评估、反避免税、社交技巧和谈判技巧等知识培训,逐步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大企业专业化管理团队,为税源专业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

(四)加强信息化支撑,完善运行机制

各地在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中,认真落实信息管税工作思路,强化信息化对专业化的支撑,许多单位结合当地税源管理实际建立风险预警指标和评估模型,试点运行了网络发票系统;并建立和完善税源专业化管理运行机制,加强了专业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安徽国税把信息技术应用作为改革传统税源管理方式的前提,加强业务与技术的融合,应用数据仓库技术,建立统一的税收数据仓库,搭建全省税源监控分析平台,实现“数据—信息—管理”的转换,为税源专业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撑。江苏国税基于风险管理理念,开发并运用一体化税源管理平台,建立风险特征指标390多个,在省级实现风险信息自动生成、按户归集、自动排序和应对任务统一下达,在地市级采取集中优秀人才形成团队实施风险应对。广东国税进行了电子档案、知识管理等信息化系统的试点。江苏地税建设了风险管理平台、国地税信息交换平台,开发了征管数据审计软件,对全系统11万条问题数据进行了审计、整改,大大提高了数据质量和信息化支撑水平。贵州国税不断创新管理方式,用专业化的机构和专业化的人才,通过专业化的手段和专业化的工具,将税务人员从传统的保姆式管理中解放出来,把有限的征管资源用于满足纳税人的合法需求和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广西国税完善运行机制,突出整体互动。将“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一体化联动机制作为征管合力的纽带,实施税源与征管状况分析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监控分析工作横向联动机制。山东国税按照信息管税的要求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需要,依托税收预警评估系统,建立了纵横结合、内外协作的税源专业化管理运行机制。青岛国税按照税源分析和征管状况监控一体化工作要求,进一步理顺和强化纵向分级分工、横向联动协同的工作格局。强化市局税源管理的实体作用,各业务部门按职责共同参与统一的税收风险管理。陕西国税与电信运营商合作,由运营商承担纳税人网络发票开具软件的开发及运行支持等工作,税务局负责发票管理、查询,并采集纳税人开票数据用于纳税评估,不增加纳税人负担。

各单位通过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普遍树立和贯彻了先进管理理念,大胆探索了专业化、信息化税源管理方式,强化了以纳税评估为重点的风险管理,初步形成了纵向联动、横向互动、内外协作的运行机制,培养和锻炼了专业化人才和队伍,提高了征管质量和效率。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各单位党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密切协作、广大税务干部职工勇于探索、团结拼搏的结果,特别是工作在税收征管科技一线的税务干部开拓创新、无私奉献,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辛勤汗水。在此,我代表总局党组向广大税务干部尤其是税收征管科技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税源专业化管理还处于试点阶段,当前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认识不统一。少数单位对促进遵从、风险管理、信息管税、专业化分工等先进管理理念宣传、教育不够,对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方向、目标、任务、方法尚未形成共识。二是试点工作发展不平衡。各地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的进展不一,各试点单位在认识、目标、组织、方法、进展等方面差异较大,可供全国推广的相对成熟的运行模式尚在探索中。三是信息化支撑不够有力。税收征管数据管理机制不够健全,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仍存在问题;涉税信息的分析利用深度不够,预警指标和评估模型系统化、标准化程度不高;第三方信息获取明显不足。四是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制度、体制、机制不够科学合理。相关机构职责交叉,多头下达税源管理任务的现象依然存在;对跨区域经营、总分机构模式的企业集团尚未找到有效的税源管理方法;征管资源配置方式不适应税源专业化管理要求,税收管理员职责亟待改革完善;征管考核评价机制不够科学;税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待深化,基层、纳税人程序性负担仍然较重;保证税源专业化管理实施的相关制度有待完善;税源管理专业化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急需建立。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逐步加以解决。

二、认清形势,把握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总体思路

近年来,各级税务机关扎实做好税源管理各项工作,努力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在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税源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考验,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明确思路,积极应对,积极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

(一)深刻认识社会管理形势发展对税源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在税收征管领域贯彻落实中央的要求,重点体现为对纳税人的管理与服务。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在税收征管领域落实创新社会管理要求的具体体现。税务机关必须适应纳税人规模数量、组织结构、经营方式、核算方式、利益诉求的快速变化,积极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要进一步完善税收征管法律制度体系,规范税收征管程序,明确征纳双方的权利、义务;要根据纳税人的类型特点,实施税源管理与服务的专业化分工;要重视纳税人相关信息的获取和应用,提高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优化服务,公正执法,公平税负,促进遵从,进而促进征纳关系的和谐,为创新社会管理的大局服务。

(二)深刻认识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对税源管理提出的新挑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以空前的广度、强度和速度跨地区、跨国界扩张转移,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有了迅猛的发展。一方面,纳税人数量不断增多,税源管理幅度不断扩张。2001年我国税务登记户数1500.5万户,2010年2622.2万户,较之十年前增加了1122万户,增长75%,年均增长率为5.8%;2010年纳税户数中企业户数939.4万户,个体经营户数1635.2万户,跨国、省经营以总分机构形式组成的企业集团已超过9.3万户。纳税人的经济行为日益复杂,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呈现多样化,企业集团大幅增加,经济主体跨国、跨区域、跨行业相互渗透,税源国际化趋势愈加明显;企业核算和税务处理日趋电子化、团队化、专业化;税收筹划、避税手段层出不穷。另一方面,税务干部数量基本持平,部分基层税务干部素质难以适应形势、任务的变化。2001年全国税务干部74.7万人,到2010年为75.5万人,仅增长1.07%;从事基层一线征管工作的人数共计46万,其中税收管理员27.7万,占37%,全国人均管户接近100户,沿海发达地区人均管户有的超过1000户。税源的跨国化与税收主权的属国化、经济活动的跨区域化与税源管理的属地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传统的属地划片管户的税源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

(三)深刻认识当代信息技术革命对税源管理带来的新的挑战和机遇。智慧地球、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发展掀起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企业经营和管理电子化、智能化趋势日趋明显,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金融交易和资本运作日益增多,形态各异的非物质产品生产交易高速增长,商业模式创新层出不穷,电子商务扩张迅猛、方式隐蔽。税源管理面临高度的复杂性和诸多不确定性,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状况日益加剧,传统的人海战术、以票控税等税源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信息社会迅猛发展的现实。一方面,税收征管数据已逐步实现在省局、总局集中,信息技术也提供了高速处理信息的手段;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基层税收管理员仍依靠个体、手工等传统方式来实施税源管理,信息应用水平较低。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对税源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也为创新税源管理方法提供了机遇。

(四)深刻认识国际税收管理大趋势对税源管理带来的新启示。随着公共服务、公共管理理念在政府管理活动中的实践运用,许多发达国家将上述理念引入税收管理,普遍将促进税法遵从作为税务机关的使命和目标;引入风险管理理念,建立税收风险管理流程,并逐步由事后风险管理向事前风险管理发展;将税收评定(纳税评估)纳入税收征管程序,并作为税源管理、促进遵从的主要手段;制定针对涉税信息的法律制度,为税务机关获取涉税信息提供法律支撑,并建设强大的税收信息管理系统;实行税源分类管理,建立按纳税人类型设置、适应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以及人力资源保障、专业化人才培养机制等等。国际税收征管理念、经验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要求我们及时把握国际税收征管发展趋势,紧密结合我国实际,认真学习借鉴有益经验,不断提高税源控管能力。

今年年初,肖捷局长指出:税收征管是税收工作永恒的主题,税源管理是税收征管的重要内容。税收征管的理念、方式等都应与时俱进,以适应纳税人需求、科技进步和时代发展的需要。要继续鼓励各地大胆探索实践,认真总结有关省份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要围绕税收征管程序和工作流程的关键环节,梳理出若干专题,结合“十二五”税收规划,研究提出新征管制度安排的具体意见,为建立新的征管模式做好前期准备。

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结合税收工作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促进税法遵从为目标,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纳税评估为重点,以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以信息化和运行机制为依托,努力构建税源专业化管理新体系。各级税务机关要按照这个思路积极稳妥地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为创新税收征管模式奠定基础。

贯彻上述总体思路,要牢牢把握好以下四点:

一是必须树立促进税法遵从的理念和目标。坚持以纳税人自主申报纳税为基础,通过优化服务、公正执法,促进税法遵从,并据此将 “执法规范、遵从度高、成本降低、社会满意”作为税收征管的战略目标,以指引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正确开展。

二是必须贯彻风险管理的流程和方法。要按照税收风险管理设计税源管理流程,将纳税评估作为重点,并注意与纳税服务、税务稽查和法律救济等的衔接。

三是必须坚持对税源的分类分级管理。要在对纳税人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实施分级管理;改革税收管理员管户方式,建立专业化分工和岗责体系。

四是必须建立信息化支撑和体制、机制保障体系。要完善相关制度、组织机构、信息化等保障体系,健全纵向联动、横向互动、内外协作的税源专业化管理运行机制。

三、突出重点,积极稳妥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

要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稳妥地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

(一)规范征管程序,突出纳税评估的重要作用

借鉴国际通行做法,以纳税人自主申报纳税为前提,以促进税法遵从为目标,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完善税收征管程序,突出纳税评估在税源管理中的核心作用。纳税评估是税务机关利用获取的涉税信息,对纳税人纳税申报情况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核评价,并作出相应处理的税收管理行为。为了保证税源管理部门有足够的力量加强纳税评估,可将调查审批等纳税人依申请事项简化、前移到办税服务部门,有条件的地方也可将政策调研、报表填报、催报催缴、税收预测、个体定税等日常管理事项简化、前移到办税服务部门的后台;税源管理部门则应以主要精力用于纳税评估,要规范评估程序,创新评估方法,提高评估质量,并要处理好纳税评估与纳税服务、税务稽查和法律救济等征管环节的关系。

(二)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实施税源分类分级管理

科学分类税源是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基础。按照纳税人的规模、行业、特定业务等类别和不同的风险发生规律,对税源进行科学分类,并在基础上对税务机关的不同层级、部门、岗位进行专业化分工,实施分类分级管理。总局和省局要在做好税收风险管理战略规划的同时,结合当地税源管理实际,对各层级、各部门现有税源管理职能进行整合、调整,以适应专业化管理需要。一是调整、明确风险信息采集部门职责。总局和省局应以征管科技部门牵头制定纳税人申报纳税信息和第三方信息管理的规划、制度以及采集的口径、标准和规程;市以下应由办税服务部门负责采集纳税人基础信息,风险应对部门(主要指评估、稽查)在实施应对工作中采集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等动态信息。二是调整、明确风险分析监控部门职责。总局、省局的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对涉税信息进行分析,由征管科技部门将风险信息统一归集到相关税务机关和纳税人(按税务机关代码和纳税人识别号),进行风险等级排序,统一下达风险应对任务,并进行监控考核。市以下要明确由征管科技部门牵头或设置风险监控管理部门,负责风险信息分析的汇总、等级排序、应对任务的整合下达和风险应对任务的考核评价。三是调整、明确风险应对部门职责。总局、省局的大企业、反避税管理部门和稽查局直接负责本级所辖大企业的风险应对;市以下由办税服务、税源管理、稽查等部门分别承担纳税辅导、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风险应对任务,尤其应将税源管理部门现在主要承担的调查审批、催报催缴和税收预测等日常事务管理职能调整为按纳税人类型进行专业化纳税评估。

在税源专业化管理实践中,要根据纳税人的不同特点摸索规律。大企业管理是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突破口。要针对大企业具有跨国界、跨地区经营,行业跨度大,内部结构和财务核算体系复杂等特点,按照属地入库、统一管理的原则,加快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大企业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针对中小企业普遍具有生产经营不稳定,现金交易多,财务会计核算不健全,第三方信息不易获得等特点,实施行业、特定类型等差别化应对和管理。针对个体工商户规模较小,税源分散,经营不稳定,账簿不健全等特点,按照有利税源控管和方便纳税的原则,强化基础信息采集和税收定额管理,推进协税护税和综合治理。针对非居民管理税源分散、流动性强、较难控管等特点,重点关注跨国交易量大、对外支付多、跨国集团重组活跃的企业,将居民管理和非居民管理相结合,提高非居民税收遵从管理水平。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加大对高收入行业和个人的个人所得税管理。

(三)强化信息管税,为专业化管理提供支撑

信息管税就是以税收风险管理理念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以对涉税信息的采集、应用为主线,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业务与技术融合,努力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各级要切实抓好信息采集、整理与存储、信息加工与分析、信息传递与应用等工作。要健全数据管理标准,必须从采集、录入、审核、监控、运用等环节入手,理清数据逻辑关系,统一数据指标口径,加快完善数据质量管理长效机制;要强化数据管理意识,克服消极等待的观念,积极主动地采集第三方信息;通过数据的深入应用,及时发现解决数据质量问题。税收风险预警指标和评估模型是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重要抓手,要举全税务系统之力,做好国民经济主要涉税行业(产品)评估模型的研究、制定;要完善数据分析应用平台,逐步向各级税源管理单位和人员开放数据查询。在35个省市区国、地税局进行网络发票试点的基础上,完善网络发票业务和技术标准方案,扩大试点范围,深化网络发票数据的采集、应用,做好与金税三期网络发票项目的衔接。要认真落实肖局长指示“绝不能让新的信息系统去适应传统的观念和工作方式,而要使我们的思维和工作方式适应新的信息系统”,大力推进金税三期工程建设,推动与有关部门的信息共享,促进“信息管税”的落实。

(四)优化征管资源配置,建立专业化人才队伍

实行税源专业化管理,传统的税收管理员划片管户的管理方式将逐渐为“专业化、信息化”的管理方式所替代,必然会引起现有税源管理流程、方法、分工的重大变化,必然会涉及征管资源的重新配置。各单位要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在现有机构框架下,根据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要求,调整、优化机构职责和人员岗责;确需调整机构设置的,要以审慎原则,按程序报批。总局提出,要在抓好现有8个省市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选择安徽、江苏省国税局、江苏省地税局以及青岛市国税局,实施不同模式的试点,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各地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税源结构和信息化支撑等状况,按照上述要求,因地制宜,开展试点。

要根据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需要,加强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要强化分类培训,注重专业岗位技能的培养和提高,突出能力操作与训练。要建立纳税评估和行业管理专家团队,加强对纳税评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建立专业评估员(师)队伍,提高评估质量。要建立评价激励机制,探索建立税收管理员能级制度,并根据能力标准和工作业绩,建立各类专业人才库,在提拔任用、奖惩评价等方面为人才成长创造条件;努力打造一支紧跟国际税收管理发展趋势,拥有先进管理理念,精通税收经济分析、纳税评估、反避税、税务稽查等技能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

(五)完善法律制度,健全运行机制

总局将根据税收征管内外部形势、任务的变化,加快征管法的修订,为完善征管程序、强化纳税评估、获取第三方信息等提供法律支撑;同时要根据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践,进一步修订完善纳税评估、税收管理员、税务登记以及征管数据管理等配套制度。

要建立“纵向联动、横向互动、内外协作”的税源管理运行机制。科学合理运用多种资源和手段,强化税源管理各环节的统筹与协调;要在税务系统各层级、各部门、各岗位之间建立起闭环的税收风险管理流程,形成立体化的税源管理运行机制,彻底改变多头下达调查审批、报表填报、政策调研、纳税评估和检查任务等状况,减轻基层和纳税人的负担。要密切国、地税部门之间的协作。各地还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沟通协调,建立第三方信息共享机制,完善协税护税体系,各地要结合税源管理专业化的探索,创新征管质量考核方式和指标,用新的考核评价体系逐步取代征管“六率”考核。加强与有关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研发税收风险评估和税收流失率测算模型,从执法规范、遵从度高、成本降低、社会满意等方面完善征管质量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价税法遵从度和征管质量方式,促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有效推行。

四、狠抓落实,确保取得实效

各级税务机关尤其是领导干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工作的重要意义,下功夫抓好工作落实。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势在必行,意义深远。各级税务机关党组务必高度重视,要将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加强领导。各级的税源及征管状况监控分析领导小组,负责对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统筹指导和协调;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在全系统形成共识;要制定本地区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具体方案,明确和落实各部门的职责;要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切实提高税源专业化管理实效。

(二)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创新是科学发展不竭的动力。我国地域广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异,东中西部、城市、农村税源状况差异较大,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不能搞一刀切。各级税务机关要按照总局确定的总体思路,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大胆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探索,努力创新管理方法;要及时总结、交流试点经验,指导基层工作的开展。

(三)稳妥推进,务求实效。税源专业化管理涉及面广,工作复杂,目前正处在推进试点阶段。各地应本着先试点、经审批、再推广的原则,有计划、有准备的搞好试点工作,务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切忌一哄而上。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践必然涉及整个征管模式的变革。总局党组确定,明年年中全国局长会重点研究创新税收征管模式等工作,并已部署从创新税收管理理念,实施专业化、信息化管理方式,健全体制、机制等方面,分若干专题开展调研。税源管理是税收征管的核心内容,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实际上就是创新征管模式的前提和突破口。希望大家扎实搞好试点,创造新鲜经验,为完善征管模式做出努力。

同志们,积极稳妥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让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的工作主题,按照专业化和信息化的要求,齐心协力,扎实工作,为实现税收事业科学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第四篇:国家文物局关于开展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课题

【发布单位】国家文物局

【发布文号】办博函〔2008〕724号 【发布日期】2008-08-18 【生效日期】2008-08-1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家文物局

国家文物局关于开展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办博函〔2008〕724号)

各有关单位:

为加强国家馆藏珍贵文物及重要出土文物技术保护专项的管理工作,促进可移动文物保护设计资质和修复资质单位规范性开展工作,提高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的科学性和实际效果,经研究,我局决定组织开展“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课题申报工作,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课题主要内容

详见《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课题申报指南》(附件1)。

二、课题立项评审原则和方式

本课题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公开申报、专家评审、择优委托的方式确定课题的承担单位,并按照《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管理办法》组织实施和管理。

三、课题申报要求

(一)课题申报单位必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法人单位,法人具有中国国籍。包括研究院所、高等院校、文物博物馆机构及企业单位等,不接受个人申报。

(二)课题承担单位应具有承担相应国家级科研课题的综合能力,须在相关课题的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或国内先进水平,具有较强的科研开发实力和完善的研究条件,有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平和相关研究成果。

(三)课题申报单位须设立单独的课题专门财务账户,实行单独管理,单独核算,并保证配套资金到位。

(四)课题负责人必须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年龄在60岁以下,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具有较高新系统研发水平、优秀系统开发业绩和开拓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从事相关领域技术研发工作五年以上。

(五)课题负责人用于本课题研发时间不少于本人工作时间的60%。

(六)申报单位认真阅读申请指南,了解本课题技术要求、资格要求等事项,认真填写《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申报书》。

(七)课题申报时需提交书面申请材料一式10份和电子文件。书面文件请采用A4纸印刷,普通纸质材料作为封面,不采用胶圈、文件夹等带有突出棱边的装订方式。

四、课题申报受理

国家文物局科研课题管理办公室负责课题申报的受理工作。课题申报材料采取寄达方式报送,不受理单位或个人直接送达的课题申报材料。

课题自《申报指南》发布之日起开始申报。截止时间为2008年9月8日17时;只接收在申请截止日期前由申请单位寄达(以北京到达邮戳为准)的申请文件。国家文物局科研课题管理办公室对申请文件在邮寄过程中出现的遗失或损坏不负责任。

五、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联 系 人:刘刚、程新华

联系电话:010―84642070、84631969

报送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东路甲2号文博大厦1314室,国家文物局科研课题管理办公室收。

邮 编:100029

电子邮件:ktb@sach.gov.cn

附件:1.《馆藏文物保护修复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课题申报指南》

2.《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申报书》(格式)

国家文物局

二○○八年八月十八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宋兰在全国税务系统纳税服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国税务系统纳税服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9年7月9日)

宋兰

同志们:

全国税务系统纳税服务工作会议今天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近年来的纳税服务工作,分析当前纳税服务工作面临的形势,研究部署进一步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全面开创纳税服务工作新局面。受总局党组委托,我讲四点意见。

一、探索创新,纳税服务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近年来,全国税务系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工作宗旨,积极探索,务实创新,努力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纳税服务理念逐步深化。1997年实施的新的税收征管模式,明确了优化服务在税收征管中的基础作用,纳税服务工作开始受到重视。2001年施行的新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对税务机关规范税收执法行为、优化纳税服务和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税务机关和广大税务干部的纳税服务意识日益增强。坚持服务与管理并重,在严格执法和强化管理中优化服务,在优化服务中严格执法和强化管理。更加尊重纳税人,注重畅通与纳税人沟通的渠道,通过多种方式广泛收集纳税人的需求,听取纳税人的意见。逐步健全和完善纳税服务工作规范、办税公开、两个减负等相关制度,推进纳税服务工作深入开展。在探索创新的实践中,进一步确立了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牢固坚持公平公正执法,努力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

(二)纳税服务内容不断丰富。积极拓展税法宣传、纳税咨询、办税服务、权益保护等纳税服务领域及内容。连续18年开展税收宣传月活动,依托网络、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广泛深入地开展税法宣传。对重要税收政策及管理措施实行规范性文件与宣传解读稿同步起草、同步报审、同步发布,提高税法宣传的及时性、准确性和针对性。通过设立纳税咨询窗口、建设12366纳税服务热线、组织在线访谈等多种形式,不断强化纳税咨询辅导。有的地方通过建立“纳税人学校”,对各类纳税人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辅导。将纳税人需要到税务机关办理的各类涉税事项集中到办税服务厅,实行“一窗式”、“一站式”办理。有的地方还开设“流动办税服务车”,开展纳税服务志愿者行动,为边远地区和有特殊困难的纳税人提供办税援助。加强国税、地税局合作,改革管理方式,优化工作流程,简并报表资料,切实解决纳税人办税“多头找、多次跑”和税务机关“重复找纳税人”等突出问题。依法对注册税务师行业加强监管,发挥其在涉税鉴证和涉税服务中的积极作用。认真开展税务行政复议、诉讼等工作。建立健全纳税服务监督机制,切实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

(三)纳税服务平台建设稳步推进。以信息化为依托,积极发挥办税服务厅、12366纳税服务热线、税务网站等服务载体的作用,建立贴近纳税人需求的快速反应机制。大力推进办税服务厅的规范化建设,推广应用全国统一的办税服务厅标识,根据税收征管工作需要和便利纳税人的原则,合理设置办税服务厅,规范窗口设置,有效缓解办税排队拥挤问题。探索开展同城通办以及推广自助办税装置,进一步提升办税服务厅功能。大力推行多种申报纳税和缴款方式,不断完善网络办税服务。2008年,国税、地税系统电子申报户数分别达到928.6万户和576.9万户,通过电子方式申报的税额占申报纳税总额的比重分别为56.9%和47.6%。推广使用以12366为统一号码的纳税服务热线,完善纳税咨询、办税指南、涉税举报、投诉监督等服务功能。截至目前,全国共有66个省(市)税务机关在所辖地区或所辖部分地区开通使用了12366纳税服务热线。加强网站建设,推行网上办理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缴纳和税法咨询等涉税事项。定期整理和分析12366纳税服务热线和税务网站等受理的税收问题,有针对性地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

(四)纳税服务保障更加有力。各级税务机关注重建立健全纳税服务工作体制机制,保障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积极探索成立纳税服务专门工作机构,建立健全纳税服务领导体制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形成纳税服务工作合力。以全员培训为目标,加大纳税服务培训力度,对办税服务厅人员、12366纳税服务热线和网站咨询服务人员实施专业化培训,不断提高纳税服务能力。强化纳税服务理念教育,提高广大税务干部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积极参加地方党委和政府组织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自觉接受社会和纳税人的监督,促进纳税服务。以解决纳税人反映的突出问题为重点,严肃查处损害纳税人利益的不正之风。

近年来纳税服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密切了税收征纳关系,提高了税法遵从度,促进了税收收入的平稳较快增长,推动了税务干部队伍建设以及政风行风建设。这些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广大纳税人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国税务干部职工共同努力、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总局党组向关心支持税收工作的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广大纳税人和全国税务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纳税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近年来全国纳税服务工作情况,特别是去年底开展的纳税人满意度调查,以及对办税服务厅暗访和对12366纳税服务热线抽查等结果来看,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在服务理念方面,部分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对纳税服务在提高税法遵从度、构建和谐征纳关系上的重要作用仍然认识不足,重管理、轻服务的观念仍未彻底转变,服务水平不高、服务态度不好的现象比较突出,税收执法不规范、损害纳税人合法权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在服务体制机制方面,纳税服务工作缺乏战略规划,亟待统筹研究、统一规范。纳税服务制度和组织保障体系不健全,部门之间以及国税、地税局之间的协作配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纳税服务全员参与、齐抓共建的局面尚未形成。在服务内容和手段方面,纳税服务专业化水平较低,服务措施针对性不强,缺乏对纳税人的个性化服务。办税程序比较复杂,要求纳税人报送的报表资料过多,重复报送现象较为普遍。纳税服务信息化建设需要加快。对于这些问题,各级税务机关务必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提高认识,牢牢把握新形势下纳税服务工作的总体要求 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纳税服务,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税务部门的重要职责。各级税务机关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纳税服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充分认识做好纳税服务工作的重大意义,努力把纳税服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纳税服务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应有之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特别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税务部门是政府重要的经济管理部门,与经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直接面对广大纳税人。税务部门的执法状况和服务水平,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完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中肩负着重要职责。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工作,是税务部门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也是推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措施。

纳税服务是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税务部门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这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就是要以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为新时期税收工作的主题,努力做到法治公平、规范高效、文明和谐、勤政廉洁。这一主题集中反映了税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职能作用,表达了税务部门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价值取向。纳税服务是贯彻落实这一主题的重要内容。只有不断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工作,才能更好地发挥税收筹集财政收入和调控经济、调节分配的职能作用,促进税收征纳关系的和谐,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税务部门良好的社会形象。

纳税服务与税收征管是税务部门的核心业务。税务部门最重要的职责,就是通过优化纳税服务和加强税收征管等措施,促使纳税人提高税法遵从度,更好地履行纳税义务。税务部门为纳税人提供服务的内容和质量直接关系到税法遵从。只有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才能更好地引导和促进纳税人自愿遵从税法、依法诚信纳税。对于在税务部门提供优质服务之后仍然不遵从税法的纳税人,则要通过加强税收征管,特别是强化税务稽查等执法手段,使纳税人认识到不遵从税法可能带来的责任风险,进而提高税法遵从度。因此,纳税服务和税收征管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纳税服务贯穿于税收征管的全过程,是税务部门履行职责的核心业务。

纳税服务是世界税收发展的时代主题。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税务机关都非常重视纳税服务工作。一是在服务理念上,普遍视纳税人为“顾客”,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服务,旨在促进纳税人税法遵从。二是在注重为每位纳税人办理涉税事项过程中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还注重创新服务体制、机制和手段。三是通过完善立法和实施法律援助等措施,确保纳税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四是重视发挥涉税中介机构的作用,引导涉税中介机构规范发展,既降低税收管理成本,又方便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五是高度重视强化纳税服务工作保障,设置专门机构,选配专业人员,安排专门经费预算。优化纳税服务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融洽征纳关系、完善税收管理的普遍选择和共同趋势。

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纳税服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的工作主题,牢固树立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纳税服务理念,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以信息化为依托、以提高税法遵从度为目的,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手段、完善服务机制、提高工作水平,全面开创纳税服务工作新局面。

贯彻上述总体要求,要牢牢把握以下三点:

一是必须牢固确立纳税服务工作的基本准则。各级税务机关要以牢固确立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坚持公正执法,满足纳税人合理需求,作为新形势下做好纳税服务工作的基本准则。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是税收法律关系的核心要义,也是构建和谐征纳关系的必然要求。纳税人不仅仅是依法纳税的义务主体,也是政府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对象。税务机关要切实尊重纳税人的平等主体地位,在依法向纳税人行使征税权利的同时,注意保障纳税人各项合法权益。公正执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税务机关要坚持税法面前人人平等,公平、公正、规范执法,坚决纠正执法不公和以税谋私等问题,为纳税人提供法治、公平、有序的税收环境。纳税人的需求是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工作的起点。纳税服务需求既包括办理涉税事项的程序性需求,也包括税收政策、税收执法等权益性需求。对纳税人的各种合理需求要高度重视,不仅要努力满足其多层次的共性需求,也要创造条件满足不同类型纳税人的个性化需求。二是必须全面遵循纳税服务工作的基本要求。要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以信息化为依托,以提高税法遵从度为目的,做好纳税服务工作。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就是确定纳税服务目标、服务内容和服务措施,必须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依照法定内容及程序满足纳税人的需求。要充分考虑纳税人需求变化,适时完善税制和税收征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推动纳税人合理需求的合法化。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认真倾听纳税人的呼声,尊重纳税人的合理意愿,深入了解纳税人的需求,更多地站在纳税人的角度来考虑纳税服务工作的思路和措施,为纳税人提供能够体现实际价值的有效服务。以信息化为依托,就是要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降低征纳成本,为纳税人提供操作简便、内容丰富、功能完备的纳税服务。要坚持以业务为先导、大力推进业务流程标准化建设和创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纳税服务和制度创新的支持作用。以提高税法遵从度为目的,就是要始于纳税人需求、基于纳税人满意、终于纳税人遵从,通过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促进税收征纳关系的和谐,提高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的满意度,最终实现促进纳税人自愿遵从税法,提高税收征收率,实现税收收入持续平稳增长。

三是必须努力实现纳税服务工作的基本目标。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税务系统要切实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全面提高纳税服务工作水平,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纳税服务需求及时响应。通过建立健全“收集纳税人需求、分析纳税人需求、满足纳税人需求”的及时、快速响应机制,实现纳税人需求获取渠道日益畅通,纳税人需求分析机制全面建立,纳税人合理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纳税服务效能大幅提升。通过全面推进纳税服务工作,使得纳税服务的组织管理和工作流程基本完善,岗位技能和队伍素质明显提高,考核评价和监督管理更加到位,组织决策、资源配置等工作机制更加协调顺畅,纳税服务平台有效整合,大幅提升纳税服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纳税人办税负担显著减轻。通过完善制度、优化流程等措施,明显减轻纳税人办税负担。逐步完善以全国统一的税务网站群、纳税服务热线为核心内容的“一体化”纳税服务信息平台,基本建立健全以即时互动、功能多样、便捷高效为主要特征的“网上税务局”。纳税人满意度持续提高。纳税人满意度是检验纳税服务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尺。要通过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手段、完善服务机制,全面、扎实、有效地推进纳税服务各项工作,不断提高纳税人满意度和税法遵从度,构建和谐税收征纳关系。

三、突出重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纳税服务工作

纳税服务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总局制定的2010-2012年纳税服务工作规划,对今后三年的纳税服务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纳税服务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明确了纳税服务工作的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经过本次会议讨论后,将尽快修改下发。各级税务机关要认真落实好纳税服务工作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各项工作。

(一)加强税法宣传

税法宣传是提高税法遵从度的重要途径。要加大税法宣传力度,提高税法宣传的全面性、及时性、准确性。

丰富宣传内容。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税收工作形势、任务的变化,突出税法宣传重点,拓展宣传内容。大力开展纳税人依法纳税、税务部门依法征税的宣传,促进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深入推进依法治税。广泛深入宣传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以及税收筹集收入、调控经济和调节分配的职能作用,引导形成全社会理解税收、关注税收的良好氛围。加强对宏观调控税收政策特别是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税收政策的宣传。注重加强税收征管操作性措施等程序法的宣传,方便纳税人更好地履行纳税义务。

开展分类宣传。要区分纳税人的不同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开展宣传,不断增强税法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针对不同行业和不同经济类型的纳税人,企业管理层、财务主管、办税人员等不同群体,以及涉税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等不同组织,按照不同需求,突出重点,分别开展宣传。根据大、中、小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普及税法知识。广泛开展税法宣传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活动,进一步扩大税法宣传的覆盖面。根据纳税人对税法宣传的不同需求,通过税务网站、短信平台等途径,为纳税人提供个性化税法订制服务。积极发挥税收管理员、办税服务厅人员和税务稽查人员直接接触纳税人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分类宣传。创新宣传形式。坚持日常宣传和税收宣传月集中宣传相结合,探索建立税法宣传的长效机制。坚持正反面典型宣传相结合,既广泛宣传依法诚信纳税的典型,又对涉税违法犯罪大案要案进行曝光。进一步完善税法宣传“三同步”机制,根据税收文件的重要性、公众关注程度、政策和管理措施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及时对相关内容及出台背景进行解读宣传。坚持运用报刊、图书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宣传相结合,注重利用互联网、12366纳税服务热线、手机短信等新兴载体深入开展税收宣传,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二)强化纳税咨询

无偿地为纳税人提供纳税咨询辅导是税务机关的职责。要完善纳税咨询的途径、内容和手段,及时、准确地解答纳税人提出的涉税问题。

拓展纳税咨询渠道。主动为纳税人提供电话、信函咨询以及现场咨询等多种咨询途径,大力推行网络在线咨询。积极引导纳税人通过12366纳税服务热线、税务网站等专业咨询渠道进行纳税咨询。按照内容完整、分类科学、准确实用的要求,建立全国统一的纳税指南库,为纳税人提供统一、权威、实用的解答,并作为税务机关执法和纳税人履行义务的重要参考。各级税务机关要及时汇总和整理纳税咨询问题,不断丰富和充实纳税指南库,并实现纳税咨询信息共享,为纳税人提供高效快捷的咨询服务。

做好纳税咨询回复。坚持依法、无偿、准确、规范、便捷的原则,扎实做好日常纳税咨询服务。办税服务厅要及时将税收政策和管理要求告知纳税人,认真负责地解答问题。税收管理员要加强与纳税人的联系与沟通,及时对纳税人进行办税辅导,解决纳税人办税过程中遇到的个性化问题。推行纳税咨询限时回复承诺制度,能够即时解答的要当场回复,不能够即时解答的要按照规定时限回复,需要提交有关业务部门的要限时办理,涉及多部门的疑难问题要提交有关部门专门研究后及时回复。要定期收集和了解大企业、中小企业等不同纳税人的需求,深入开展个性化的纳税咨询。

规范纳税咨询管理。进一步完善纳税咨询服务工作制度,明确各级税务机关职责,规范纳税咨询工作流程,优化纳税咨询受理程序。切实加强纳税咨询服务各个工作环节的衔接,明确前台咨询和后台业务支持部门岗位的责任,建立纳税咨询服务工作的协调运转机制。加强对纳税咨询情况的统计分析,针对纳税人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完善服务方式和征管措施,增强工作预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服务纳税人。实行纳税咨询服务全过程记录和监督,定期开展咨询回复满意度调查,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不断提高纳税咨询的质量和效率。

(三)改进办税服务

办税服务质量和效率是检验纳税人满意度的重要标准。要进一步优化办税流程,简化办税手续,完善网上申报,减轻办税负担,不断提高办税质量和效率。

优化办税流程。总局将组织力量对税收法律法规和征管规程有明确规定而实际操作过于复杂的办税流程依法简并。省级以下税务机关要对税收业务流程进行集中梳理,对自行增加、重复累积的征管流程及时清理和规范。重点清理办税流程中的重复环节,对能够下放的审批权限和前移的审批事项要尽量下放和前移,并加强后续管理。完善办税流程内控机制,建立新增办税流程会签制度。新增业务流程必须经过归口负责部门会签执行,防止内部管理环节复杂、重复而增加纳税人办税负担。科学测算办税事项时间耗费,并作为评估办税流程的依据,积极推广办税业务标准化作业,进一步缩短纳税人办税时间。税源管理环节和税务稽查环节要统筹规划,合并调查和检查事项,避免影响纳税人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推行多种办税和缴款方式。按照窗口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的要求全面实行“一站式”服务,积极推行全程服务、预约服务、提醒服务、延时服务、首问责任等办税服务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加快推进自助办税,逐步扩大涉税事项“同城通办”的业务范围,同时为办税不便的纳税人提供流动服务和上门服务。建立以网上申报为主体,上门办税、电话办税、邮寄办税等方式为补充的多元化办税体系,方便纳税人快捷办理各种涉税事项。完善现有网上办税功能,拓展网上办税业务范围,推广网上办理税务登记、发票领购、业务表单下载和增值税专用发票远程认证等涉税事项,引导纳税人自愿网上办税。适时开发全国统一的电子申报系统,为网上办税提供技术支持。坚持安全、有序、可控的原则,在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中稳步推行防伪税控系统网上抄报税。及时公布纳税申报软件业务、技术、接口等标准,规范各类商业化申报软件。按照方便、快捷、安全的原则,大力推广使用支票、银行卡、电子结算等方式缴纳税款,加快推行以财税库银横向联网为依托的电子缴税方式。

精简涉税资料。加强与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涉税信息共享,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全面清理并取消要求纳税人重复提供的涉税资料。重点清理申报表无效和重复数据栏目,整合附报资料,探索实行综合申报表。坚决纠正要求纳税人重复报送涉税资料的现象,在纳税人办理各种涉税事项时,不得要求纳税人重复提供已存入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的各项信息。税务机关开展税收分析、税负调查等工作时,不得要求基层和纳税人重复报送相关报表和涉税信息。确有需要,由归口负责部门审核后统一下达。积极推行无纸化办税,延长纸质资料报送期限,在电子资料具备法律效力的前提下取消纸质资料报送。除税务登记证和发票工本费以外,纳税人办理涉税业务所需要的表证单书一律由税务部门免费提供。

(四)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

尊重和保护纳税人的权利是税务机关的法定义务。要积极响应纳税人诉求,妥善解决税收争议,切实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

加强纳税人权益保护的制度建设。广泛开展纳税人权益保护工作。在保障各项税收实体法和程序法规定的纳税人具体权益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保护纳税人权益的法律制度建设。在税收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定过程中,广泛征求纳税人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切实保障纳税人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建立和完善纳税人权益保护沟通制度,充分利用纳税服务窗口、定点联系制度和第三方调查等渠道收集纳税人对税收管理与服务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纳税服务措施。建立健全对纳税人意见和投诉的快速处理机制,及时向纳税人反馈。加大纳税人民主听证、监督评议等工作力度,使各项税收工作既依法推进,又充分体现纳税人的权益。

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建立健全税务部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规范公开信息的收集、审查、发布程序。利用网站、办税场所和其他渠道,及时、全面、准确公开税收各项法律法规、办法和规定,使税务机关的行政职责、办事程序、办事结果、监督方式等信息为纳税人和社会各界广泛知晓。

扎实做好税务法律救济工作。依法解决税收争议,制止和纠正违法和不当税务行政行为,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认真贯彻行政复议法和税务行政复议有关制度,切实做好税务行政复议工作。按照分工负责的原则及时受理税务行政复议案件并认真审查。积极运用调解手段解决行政争议,增进征纳双方的相互理解和信任。高度重视税务行政诉讼工作,自觉接受人民法院依法对税务机关实施的监督,对法院受理的税务行政案件积极出庭应诉,认真履行法院依法作出的行政判决和裁定。严格按照国家赔偿法执行行政赔偿和补偿制度,保证纳税人受到的损失依法获得赔偿。充分利用税收协定,启用相互协商程序,切实维护境外投资企业和个人的合法税收权益。

严肃查处损害纳税人利益的不正之风。要以优质服务促进政风行风建设,以政风行风建设推动纳税服务工作。高度关注有的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利用中介机构以税谋私的问题,坚决纠正在中介机构投资入股、兼职取酬的行为,严禁指定或强制代理,严肃查处参与税务代理串通谋利的问题。加大纠风工作力度,坚决制止在税收执法过程中损害纳税人合法权益的行为。认真开展行风专项治理工作,继续纠正和治理向纳税人乱摊派、拉赞助、推销商品、违规强行指定税控器具品牌产品和“吃、拿、卡、要、报”等不正之风,着力解决信息技术运维中纳税人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对造成恶劣社会影响、严重损害税务机关形象的,严肃追究相关人员和领导的责任。完善纠风工作长效机制,制定进一步加强政风行风建设的全国性指导意见,推动政风行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

(五)完善纳税服务平台

纳税服务平台是税务部门改进纳税服务的重要依托。要建设标准统一的办税服务厅、全国统一的税务网站群和纳税服务热线,为纳税服务工作提供支持。规范办税服务厅建设。根据税收管理信息化发展进程和办税工作量变化,按照简便、节省、实用的原则合理设置办税服务厅。有条件的地方,国税、地税局要共建办税服务厅。认真落实总局关于加强办税服务厅管理的各项规定,规范设置窗口,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妥善解决征期申报集中问题,节省纳税人办税时间。根据办税业务流量合理调整窗口职能,设立全职能窗口为纳税人提供综合性办税服务。完善自助服务功能,提高办税服务厅工作质量和效率,方便纳税人快捷办税。

抓好税务网站建设。制定全国统一的税务网站建设标准,按照总局、省局两级集中处理的方式,逐步形成以总局网站为龙头、省局网站为主体、分级管理、上下联动的税务网站群。在省级税务网站上搭建功能和界面统一的“网上税务局”,同步整合省局以下税务网站。在实现税法宣传、纳税咨询、办税服务和权益保护等基本服务功能基础上,逐步拓展疑难问题在线咨询、意见建议在线收集、投诉举报在线受理等网上互动功能。

推进纳税服务热线建设。健全省级集中的12366纳税服务热线,推动省级国税、地税局共同建设12366纳税服务热线。实现并完善服务热线的宣传咨询、投诉举报等基本功能,逐步开通发票、待办事项等信息查询和电话申报、满意度随机调查功能。依托12366纳税服务热线同步实现短信服务功能。在完善省级12366纳税服务热线的基础上,按照“全国统一、两级集中、远程坐席”的模式,推进国家级、省级纳税服务热线建设。

实现纳税服务信息共享。按照金税工程三期建设的要求,建立满足多种接口要求的全国统一的总局、省局两级纳税服务信息平台。推进纳税服务热线、门户网站、办税服务厅之间的服务功能整合和互动,逐步将各类纳税服务事项整合到统一的平台上管理,逐步实现纳税服务平台与税收征管、办公自动化等税收管理系统信息资源共享。

(六)推进纳税信用体系建设

加强纳税信用体系建设是税务机关改进纳税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要不断完善信用法律制度,健全信用评定机制,引导遵从税法。

建立健全信用制度体系。积极推动纳税信用法制建设。推动建立纳税人信用信息库,详细记录纳税人在纳税、信贷、生产经营等方面的信用情况,确保获取信用信息的真实性。推进个人所得税完税凭证开具工作。加强对纳税信用的跟踪与监测,建立有效的纳税信用分析制度,健全纳税信用风险预警机制。

完善纳税信用评价机制。认真落实总局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试行办法,完善信用等级评定机制。充分利用综合征管信息系统,及时采集纳税人相关信息,为信用等级评定提供依据。加强纳税信用等级的动态管理,根据纳税信用评定指标的变化及时调整评定结果。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信息共享,推进纳税信用与其他商业信用的联动管理,及时公开全国A级纳税人名单,提高信用等级评定的综合效应。根据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结果,为不同信用等级的纳税人提供有针对性的纳税服务。

四、完善机制,确保纳税服务工作取得实效

各级税务机关要建立健全领导有力、分工明确、配合密切、运转协调的纳税服务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纳税服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完善领导体制。各级税务机关要建立健全党组统一领导、纳税服务部门组织协调、其他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总局已成立由局领导任组长、各相关司局为成员的纳税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各地税务机关党组要切实加强对纳税服务工作的领导,把纳税服务放在税收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统筹研究部署。要定期听取纳税服务工作汇报,分析纳税服务工作情况,研究改进纳税服务工作措施,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一把手要负总责,对纳税服务工作亲自部署。其他班子成员要根据工作分工,抓好职责范围内的相关工作。纳税服务部门要加强纳税服务的组织、协调和督查,着力抓好办税服务厅、12366纳税服务热线、税务网站等建设与管理,认真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办公室、法规、税政、征管科技等部门要根据职责范围,具体办理纳税服务的相关事宜。目前尚未设立纳税服务机构的地区,要按照总局要求抓紧设立。要建立市级纳税服务中心,与纳税服务部门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积极推动办税服务厅实体化。加强纳税服务经费核算和管理,加大经费投入,确保落到实处。积极争取政府有关部门支持,增加纳税服务宣传专项经费投入。完善专项经费分配机制,严格管理和使用专项经费,确保专款专用。

(二)强化协作机制。加强上下级税务机关的协作配合。上级税务机关要增强服务意识,加强对基层工作的指导,及时帮助解决有关问题。下级税务机关要严格落实上级要求,遇到重大问题及时请示汇报。要加强国税、地税局的协作配合,共同做好纳税服务工作。巩固和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全面落实共同办理税务登记、开展税务检查、评定纳税信用等级等要求,加大在税收定额核定、普通发票交叉稽核、纳税评估、企业所得税和反避税管理、国际税务事项管理、构建协税护税网络等方面的协作力度。进一步加强数据信息交换,提高信息采集效率。对纳税人向税务机关报送的相同信息,要力争实现一家受理、两家共享。要加强与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协作配合。密切与财政、公安、工商、海关、银行等部门的合作,为纳税人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大力支持税收志愿者等其他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为纳税人服务。利用行业协会、社区组织等社会资源,增强纳税服务的合力。推进注册税务师行业立法进程,建立健全涉税中介行业执业规范体系,加强执业质量监管,促进行业专业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充分发挥涉税中介机构在纳税服务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三)健全考评机制。各级税务机关要将纳税服务作为考核税收工作、落实干部考核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强化督查,完善纳税服务质量考核评价体系。明确税务机关各部门、各环节纳税服务的职责和标准,细化服务事项,落实工作分工,确保责任到人、措施到位。通过不定期开展随机暗访、纳税服务质量回访、外部监督员评价和定期开展纳税人满意度调查等多种形式,真实了解纳税服务工作的实际效果,逐步形成科学、客观、公正的纳税服务评价机制。按照内外结合、客观公正的原则,建立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强纳税服务绩效考核,严格奖惩,促进改善和优化纳税服务工作。

(四)建立人才队伍保障机制。各级税务机关要选派责任心强、业务精通、技能熟练的人员从事专业服务工作。积极开展政治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税收业务教育,提高纳税服务意识和工作技能。要将纳税服务纳入税务系统教育培训的整体计划,大力抓好纳税服务专业培训和日常在岗培训,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广泛开展岗位练兵和业务竞赛,建立纳税服务人才库, 培养适应新时期纳税服务工作需要的业务骨干队伍。

同志们,做好纳税服务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积极开拓进取,努力扎实工作,进一步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为实现税收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下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2012年4月17日在全国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2012年4月17日在全国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副局长在全市刑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副局长在全市刑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市刑侦工作会议,是经市局党委研究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刚才,××回顾总结了****年的刑侦工作,我认为总结得很客观很......

    交通局副局长在春运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交通局副局长在春运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二〇〇七年春运工作部署 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XXX 同志们: 2007年春运从2月3日开始至3月14日结束,为期40天。春运在即,为做好2007年春运期......

    副局长在全县财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县财政工作情况通报各位领导、同志们:春回大地,万象更新。2006年全县财政工作会议今天在这里召开了。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简要回顾我县“十五”期间的财政工作,安排部署2006年......

    宋新潮2012年4月27日在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1年年会暨第二届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总结讲话

    在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1年年会 暨第二届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总结讲话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文标委主任委员宋新潮 (2012年4月27日)各位委员、各位同志: 大家好! 今天,我......

    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5年12月11日)习近平 这次全国党校工作会议,是党中央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主要任务是,分析研究党校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贯彻落实《中......

    在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上午,xx召开了全国银行、证券、保险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作了重要讲话,对去年的金融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提出了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工作的指导方针和主要任务。温......

    在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今天上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银行、证券、保险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作了重要讲话,对去年的金融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提出了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工作的指导方针和主要任务。......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0年7月13日) 胡锦涛 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教育工作经验,分析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