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估标准
绿色建筑评估标准
【字体:大 中 小】 2010-09-01 11:12:43
来源: 中国天气网
目前全球对建筑“绿色”与否的评估标准主要有: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的“领先能源与环境设计建筑评级体系”(LEEDTM),英国的建筑科研组织(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BRE)“环境评价法”(BREEAM),日本的CASBEE体系等。其中以LEEDTM标准体系为最完善,是目前在世界各国的各类建筑环保评估、绿色建筑评估以及建筑可持续性评估标准中最具有影响力。
美国的LEED绿色建筑评级体系
为了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与实践,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建立了一套自愿性的国家标准LEED(Leadershipin Energyand Environmental Design-领导型的能源与环境设计),该体系用于开发高性能的可持续性建筑,进行绿色建筑的评级。简而言之,LEED是设计、建造和世界上最好最环保建筑的一套先进体系,整个项目包括培训、专业人员认可、提供资源支持和进行建筑性能的第三方认证等多方面的内容。
中国绿色建筑三星认证
为了推动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2006年6月1日,原建设部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第一次为“绿色建筑”贴上了标签。中国绿色建筑三星认证以《标准》为基础,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住宅建筑)或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六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包括控制项、一般项与优选项。通过这六类指标将建筑划分为一星至三星3个等级。
为加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管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发出通知,印发《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细则》,明确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有效期为3年。
通知明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托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负责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具体组织实施等管理工作和三星级绿色建筑的评价工作。委托具备条件的地方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开展所辖地区一星级和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
通知指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分为“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其中,“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对处于规划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对其进行评价标识,标识有效期为2年。“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对已竣工并投入使用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对其进行评价标识,标识有效期为3年。
从LEED看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任何一套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特别是一些推荐性的评估体系,都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如果这些基本的问题无法得到很好地解决,那么这套体系最终不可能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实施:
第一个问题就是开发商如何受益?
也就是如何让得到绿色认证的建筑得到更高的估值,这会给开发商带来最直接的利益。当然这是针对那些不仅仅是想“打绿色牌”,炒作绿色的发展商,而是一些脚踏实地的,具有前瞻性的开发商。因为我们目前所讲的绿色建筑,不仅仅是建造完之后的给一个认证,而是需要在整个建造过程中给与监督和指导,这势必会增加部分管理成本,或咨询费用,虽然良好的节能设计会对最终的运行维护带来较大的利益空间,但一般的开发商是无法分享到这部分利益的。增加的部分成本既然无法从后期的运行中回收,那就只有在一次性的销售中消化。当然对于那些真正具有高品质的绿色建筑,购买者肯定会受益的。也就是说,只有当开发商能够从开发真正的绿色建筑中获益时,市场才可能形成有利于消费者的方向转型。
在这方面,美国的LEED做得比较成功。美国人现在研究的,不仅仅是LEED本身怎么再去完善,还包括怎么改变资本市场的评估方法,让LEED认证的建筑得到更高的估值。大家可以去查阅LEED的资料,他的很多公开的资料都在讲一个问题:LEED认证不一定会带来房屋建造成本的增加(通常会在一定的额度内),即使增加,也会通过他们的房产估值这个环节,将通过LEED认证的建筑的价值给与更高的价值评估,也就是说,同样的建筑,有LEED认证的会比没有LEED认证的更值钱。开发商当然有积极性去获得这个认证。不过,LEED认证这样的地位的得来,与它长久以来保持自己的市场开放性和公正性是分不开的。第二个问题是住户如何受益?
绿色建筑当然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情,这话说起来容易,可目前老百姓关注更多的是什么呢?绿色建筑只有让最终的消费者体会到好处时,才会真正的接受它,进而形成需求,促使发展商按照某个标准开发更多的绿色建筑,进而形成良性的循环。终端用户关注的,最直接的当然是买房时候的成本效益比,不是说房价越便宜越好,也不是说越贵越好,而是最符合“我”的需求最好:住着安全、方便、舒适、健康。另一方面,也是绿色建筑目前最容易打动老百姓的地方,就是节能。目前普通百姓对建筑能耗的理解还不深,但这正是绿色建筑较为本质的一个特征,可以通过“节能”,慢慢的让老百姓接受“绿色”这个概念。第三个问题是绿色建筑相关的产业链如何受益?
比如材料供应商、产品供应商,甚至设计院,从我们公司的作绿色建筑的一些项目经验来看,要实现一个真正的绿色建筑,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和协调,这其中就包括开发商、产品供应商、和设计院。在这方面,LEED又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制定LEED标准的人员中,几乎各行各业都有,其中各个行业协会起了较大的作用。而我们国家目前的标准太多学术研究的东西,市场化方面,或者说运行机制方面考虑的还是不够。
以上几个问题也希望今天在座的各位能够谈谈自己的看法。下面我谈谈对绿色建筑评估、认证的一些肤浅的理解和认识,其实更多的是提出了一些疑问:
1、绿色建筑评估、认证的实质(以LEED为例)
如何评价一个评价标准?大而全就好么?越准确越好?在很长一段时间,大家对于绿色建筑是什么这个概念问题都争论了很久,始终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因为大家都觉得这个概念含义太广,很难把握,往往顾此失彼。直到去年仇部长的发言,将这个概念作了很好的解释,简单的说就是“四节一环保”,目前6.1颁布实施的这个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这个风格:他甚至没有一个权重体系。但我觉得这并不是他的不足,相反为他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铺垫。我记得去年10月份有一家开发商就用这套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对自己的项目进行了自评。也就是说,评价本身已经变成一个比较简单的事情,余下的事情就是如何通过评价来指导设计、保证施工品质。(1)全生命周期的评价(Life Cycle Cost Assessment)
由于绿色建筑的实现需要从很早的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入手,直到建筑运行一年以后看实际的运行效果,因而绿色建筑的评价是一个过程管理,而不是最终的一个标签而已,另一方面,他还体现在对建筑物全年能耗模拟的重视上,LEED规定必须对建筑物进行全年能耗模拟和评估。全生命周期评价的思想在新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已经有所体现。但在价值评估方面还不是很具体。(2)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过程
所以绿色建筑评价更多的体现为一个质量控制的过程,也就是刚才讲的过程管理。对于做绿色建筑评价的第三方咨询机构而言,这是其工作中工作量最大部分。不仅要求对设计图纸的审核、施工过程绿色节能部分工作的监督和落实,还要求对产品性能、调试、运行维护计划等进行密切的跟踪,甚至要求去现场察看。这部分在LEED中体现最为明显的是,施工期间的室内空气品质管理,水土保持及泥沙淤积控制等得分点,都要求现场的照片作为证明文件的一部分。(3)整合设计(Integrated Design)的过程
在我们的项目中,整合设计的思想贯穿始终。也就是说,评估除了在最终的认证,给与绿色的牌子以外,在整个项目进行的过程中,也十分重要,具体地说,就是不断和设计院的建筑师、工程师,甲方的工程师进行沟通,对设计院的方案进行在采光、照明、通风、围护结构构造等方面进行不断的否定和肯定。这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但对于真正热爱绿色建筑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充满乐趣和想象力的过程。
(4)一套证明(Verification System)系统
LEED关注点并不完全在于分数,而是如何证明在实践中确实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所以,LEED体系的最终的认证,特别看重这些证明文件,比如施工现场的照片、体现整合设计的设计研讨会现场照片,对于屋顶花园,不仅需要设计图纸,详细的面积计算比例,还需要实物照片;对于能源消耗,需要能源模拟的计算报告书,生命周期的价值评估报告,以体现节能技术的效果,只有这些材料齐备,才能获得节能那个得分点的分值。当然,USGBC(LEED认证实际的执行机构)不会一个一个得分点全部看过,他采取的方式是抽查部分容易出问题的得分点进行非常详细的检查。
这个工作,对于咨询或认证机构而言,往往是枯燥而乏味的,而且,这些证明材料的收集几乎涵盖了开发商、设计院、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甚至物业管理每一个与项目相关的每一个专业工程师,其沟通的难度和工作量可想而知。(5)市场推动(Market Promotion)原则
客户价值!客户价值!这就回到我最初的发言,也是任何评估体系生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他到底能为客户带来什么价值?而我国绿色建筑的推动有很强的政府背景,可以说,目前这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更多的是一个政治任务,因而我们今天的沙龙还不如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评价体系的市场运行机制上,而不要放在内容和结构上,其实在内容和结构方面,这个标准也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LEED,但LEED的成功并不在于它的内容有多么严谨、结构有多么完善,而在于它以市场为中心的开放性原则!这才是LEED获得世界范围内成功的核心因素。
2、LEED成功的原因
接下来我想花几分钟的时间简单说说我个人对LEED这套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世界上其他国家都遭受过大量批评,但依然大受欢迎的原因的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1)传播机制
我想大家对这个问题肯定有特别深的感触,在google上搜索LEED,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都会搜索出很多的结果。LEED可以在网上注册项目和会员,在网上提交认证材料,他的Rating
System电子版都是向社会公开的,甚至他的一些得分点的审核也是通过公开招募专家来完成的。LEED首先让大家都谈论他,而后大家自然都会去应用它。反观国内的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之后,就出版正式的标准了,前几天刚买到,没有正式的电子版,topenergy论坛一向反应很快,不过这次直到现在都还没有影印版出来。这主要限制了人们对他的了解的途径。(2)评价机制(Assessment System)透明公正
LEED的得分点所引用的标准很明确,采用清单(Check List)的形式,很容易上手。其评价过程也是透明公开的,这保证了LEED的声誉。虽然目前国内一些项目在LEED认证上采用了一些手段,为了认证而认证,USGBC对国人的这种炒作的心态也没有办法。橘生淮南则为枳,这就是所谓的中国特色了。(3)层次性(Understanding Hierarchy)
宣传普及工作做的很好,易于入门,上手。Reference Guide的操作性很强。(4)强调实践性(Practice)
承认自身的不完善,但更强调其操作性。
(5)电子化(Electronics)、网络化(Web Based Service)
易于传播,复制,为人引用、讨论。
(6)基础资料获取(Data Access)
网络传播,基础资料免费。
(说明:本文转载于网络,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第二篇:全国绿色社区表彰评估标准
全国绿色社区表彰评估标准
一、基本条件
1、居民对社区环境状况满意率大于80%
2、小区居民户数应具有一定规模
小区居民一般应达2000户,新建小区入住率达80%。
3、各种污染源全部实现达标排放
严格遵守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无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行为,没有环境纠纷或纠纷问题得到了合理解决。
二、健全的环境管理和监督机制
1、成立创建领导机构
领导机构由街道牵头组织,街道办事处的社区办、文明办、城建科、宣传部、妇联等职能部门及环保、学校和驻社区单位等相关单位组成。
2、成立创建执行机构
执行机构以社区为单位,由居(家)委会或物业管理公司、居民代表、学校和驻社区单位的相关人员组成。
3、制定创建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在社区工作计划中环境保护工作有专门的内容,有创建“绿色社区”的具体措施,并按照计划将任务落实到相关部门,责任落实到人。
4、建立创建工作档案记录
社区基础资料齐全,创建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会议记录、活动介绍、阶段工作总结、背景资料完整,并附有照片、音像资料等。档案有专人负责,管理有序。
5、建立“绿色志愿者”队伍
建立一支或几支以社区居民为主体的“绿色志愿者”队伍,并积极开展活动。
6、定期组织机构人员的学习和培训
以课堂培训、实地考察、参加交流活动等方式,组织领导机构和执行机构的人员进行学习和培训。
7、建立环境管理协调机制
建立与政府部门、居民、驻社区单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的制度,共同商讨社区内的环境事务,并将创建计划和实施方案以居民大会、张贴公告等方式公开征求居民的意见或告知,环境投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8、建立可持续改进的自我完善体系
社区按阶段进行自评和总结,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自我完善,建立健康持续的改进机制。
三、防治社区环境污染
1、生活污水排放符合环保要求
生活污水排入市政管网或有污水处理设施并达标排放;新建社区实行雨污分流。
2、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回收
生活垃圾袋装化,有分类回收装置和明显标志,定点存放,日产日清。居民都能按照要求分类投放垃圾。
3、无噪音扰民环境问题
社区内施工及装修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工作时间制度,不在居民休息时间使用噪音大的设备。
四、社区环境整洁优美
1、社区环境整洁
各种公共设施保持完好,各个公共场所的环境管理有序;车辆无乱停乱放,机动车有环保标志;无露天市场和违章建筑;无乱张贴;无违法搭建、流动摊亭;无焚烧垃圾、树叶、露天烧烤等现象;饮食服务业油烟经过处理并达标排放,无扰民现象;社区内无冒黑烟情况,居民不购买、不使用散煤;建筑、拆迁、市政等工程采取防尘措施。
2、社区绿化美化舒适
社区可绿化面积达到35%以上,无毁绿现象,对古树和名树加以重点保护;社区内有宽松的休闲、娱乐、活动的公共场所。
五、积极开展环境宣传教育
1、环境宣传措施到位
社区设有固定环保橱窗、宣传栏;及时发布环境信息;每年至少组织2次100名以上居民参加的环保活动。
2、环境教育制度完善
社区内有环境宣传教育的设施;社区内有30种以上的环保类书籍、音像及图文资料;结合社区实际以环保课堂、参与活动、实地考察等形式对居民进行经常性环境教育,每季度至少1次。
六、居民环境意识高
1、社区居民环境意识较高,自觉保护环境
社区内各单位和居民能自觉遵守环保法规;居民爱护社区内环保和其它公共设施;对列入国家保护名录的野生动植物,无销售、食用现象;居民自觉采取节水、节电、资源循环利用等有益于环保的行为。
2、使用环保型商品
社区内单位和居民不使用一次性发泡餐具;提倡使用获得环境标志或节能标志等对环境友好的无
磷洗衣粉、冰箱、空调等环保电器。
七、附加分
1、获得过国家级、省级政府命名表彰的文明社区、社区建设示范区、生态小区、安静小区等。
2、已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3、社区特色
社区结合自身人文、地域等特点,开展特色活动并取得良好效果。社区建设的规划和设计符合生态环保要求,使用了环保的建筑材料和节能的设备。
八、评分标准及考核方式
第三篇: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摘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
目录
绿色建筑标识
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发展史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绿色建筑应走出三大误区展开
什么是绿色建筑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绿色建筑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绿色建筑的室内布局十分合理,尽量减少使用合成材料,充分利用阳光,节省能源,为居住者创造一种接近自然的感觉。
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
编辑本段
绿色建筑标识
为贯彻执行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国家发展战略政策,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自2008年4月委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成立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中心绿标办)负责具体工作,已评出15项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其中公共建筑10项,住宅建筑5项;获得三星级标识的项目7项;获得二星级标识的项目3项;获得一星级标识的项目5项。这些建筑的建筑节能率、住区绿地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可再循环建筑材料用量等绿色建筑评价指标,都严格达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相应要求,对减少建筑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作出了确实的贡献。在评价过程中,为了完善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体系,成立了专门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专家委员会来解决评价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并发布相关技术文件,如《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规划设计部分)》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通过召开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记者见面会、国际绿色大会绿色建筑评价与标识分论坛(2009年3月28日)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推进会(2009年6月24日),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活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广泛宣传和推广;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环境测控优化研究中心开展绿色建筑标识咨询服务,协助地方政府和业主方申请绿色建筑标识。
目前评价一、二星绿色建筑权力已经下放到部分省份,目前有26个省份可以自己评价一星和二星的绿色建筑,三星绿色建筑需要到住建部绿标办和城科会进行评定,目前绿色建筑发展速度南方快于北方,绿色建筑发展较多的省市有广东、江苏、上海,现在北京和天津发展速度比较快。
编辑本段
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及资源绿色建筑;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
编辑本段
绿色建筑发展史
世界绿色建筑发展史
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了生态建筑的新理念。
1969 年,美国建筑师麦克哈格著《设计结合自然》一书,标志着生态建筑学的正式诞生。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使得太阳能、地热、风能等各种建筑节能技术应运而生,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先导。
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组织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口号,同时节能建筑体系逐渐完善,并在德、英、法、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广泛应用。
1987年,联合国环境署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1990年世界首个绿色建筑标准在英国发布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推广,绿色建筑逐渐成为发展方向;
1993年美国创建绿色建筑协会;
1996年香港地区推出自己的标准;
1999年台湾地区推出自己的标准;
2000年加拿大推出绿色建筑标准。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史
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中国政府相续颁布了若干相关纲要、导则和法规,大力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2004年9月建设部“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的启动标志着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
2005年3月召开的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暨技术与产品展览会(每年一次),公布“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获奖项目及单位,同年发布了《建设部关于推进节能省地型建筑发展的指导意见》。
200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006年3月,国家科技部和建设部签署了“绿色建筑科技行动”合作协议,为绿色建筑技术发展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奠定基础。
2007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又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逐步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200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推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建设等一系列措施。
2008年3月,成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节能与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对外以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的名义开展工作。
2009年8月27日,我国政府发布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提出要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
2009年11月底,在积极迎接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召开之前,我国政府做出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到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
2009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环境测控优化研究中心成立,协助地方政府和业主方申请绿色建筑标识
2009年、2010年分别启动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编制工作。
编辑本段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节能能源
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绿色建筑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
节约资源
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
回归自然
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建筑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当,使居住者感觉良好,身心健康。
绿色建筑的建造特点包括:对建筑的地理条件有明确的要求,土壤中不存在绿色建筑有毒、有害物质,地温适宜,地下水纯净,地磁适中。
绿色建筑应尽量采用天然材料。建筑中采用的木材、树皮、竹材、石块、石灰、油漆等,要经过检验处理,确保对人体无害。
绿色建筑还要根据地理条件,设置太阳能采暖、热水、发电及风力发电装置,以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源。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世界各国对建筑节能的关注程度正日益增加。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建筑使用能源所产生的CO2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来源。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建筑也应运而生。
编辑本段
绿色建筑应走出三大误区
绿色并不等于高价和高成本
在楼盘销售以广告轰炸和概念炒作盛行的年代,“绿色建筑”也毫无例绿色建筑外地成为房地产商们朗朗上口的新词儿,以至于让人们误以为绿色建筑就是高档建筑。
绿色建筑的成本究竟怎样,是否会成为提高房价的因素,住房和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做出了回答:
绿色建筑是一个广泛的概念,绿色并不意味着高价和高成本。比如延安窑洞冬暖夏凉,把它改造成中国式的绿色建筑,造价并不高;新疆有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它的墙壁由当地的石膏和透气性好的秸秆组合而成,保温性很高,再加上非常当地化的屋顶,就是一种典型的乡村绿色建筑,其造价只有800元/平方米,可谓价廉物美。
在中国老百姓收入不太高的情况下,大家对房价和房屋成本是非常敏感的。仇保兴说,我们引进绿色建筑标准和技术时,就充分考虑了这些问题,规定绿色建筑所采用的技术、产品和设施,成本要低,要对整个房地产的价格影响不大。值得一提的是,一旦应用了这些技
术和设备后,投资回绿色建筑报率是很高的,因为住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电费、水费和其他能源费的开支,一般5年到8年之内,就可以把成本收回来。比如,德国一家公司援助的一项建筑节能改造项目,政府给每户出3000元钱,住户自己出2000元钱,国外援助2000元,总共一户投资7000元钱,对建筑进行了从外保温到供热、智能、玻璃、门、天花板和水循环系统的全面改造。改造后,住户一年所减少的开支就达到3000元以上,周边的许多老百姓也要求运用这些技术。
仇保兴说,并不是现代化的、高科技的就是绿色的,要突破这样的认识误区。把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的发展道路定位在高端、贵族化,不会取得成功;事实证明把发展道路确定为中国式、普通老百姓式、适用技术式,绿色建筑才能健康发展。以前的智能化就走过弯路,许多智能建筑,停留在保安、音响控制等方面,线路搞得非常复杂,造价也非常高,甚至耗电量居高不下,这不是智能建筑应有的发展道路。信息时代,智能化应绿色建筑该是多用信息,少用能源。现在有些地方推行智能开关,用手机就可以控制家里的能源开关,冬天走的时候,就把供热开关关掉,下班之前半个小时,手机一按,就能把供热开关启动,这样回到家里时,屋里已经暖洋洋的。主人在外边工作的时候,家中不供热,能省1/3的能源。再如,许多南方地区,房子里的空调40%是为了应对室外的阳光,安装一个很小的智能测温装置,当太阳光正热时,遮阳帘自动升起来,减少射入室内的阳光,减少空调的能耗。这样的智能建筑才是绿色的,才是符合我们时代要求的建筑。
仇保兴坦言,因为绿色建筑的标识不明确,人人都可以滥用,“绿色建筑”也就成为一些房地产开发商提高房价的欺骗性概念。现在应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的标识,通过对建筑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室内环境的具体性能进行实测,给出数据,规定对生态环境的保障。把绿色建筑从绿色建筑一个简单的概念变成定量化的检测标准,对达到标准的给予绿色建筑的标识,这样伪绿色就会现原形,最终会退出房地产市场。
绿色建筑不仅局限于新建筑
“我国新建建筑节能工作做得较好,基本遵循了绿色建筑的标准;但把大量既有建筑改造成绿色建筑的工作推进得不是很顺利,许多既有建筑仍是耗能大户。”业内专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据建设部统计,新建建筑在设计阶段执行强制性节能标准的执行率由2005年的53%提高到了2007年的97%;施工阶段执行强制性节能标准的执行率由2005年的21%提高到了2007年的71%,总共每年可节约700万吨左右标准煤。未来的30年之内,我们还要新建400多亿平方米的建筑,在现行建筑管理体系中,达不到绿绿色建筑色建筑标准就不得开工,所以新建建筑的节能只是执行问题,难度并不是很大。难度在于我国现在既有的400亿平方米建筑的节能改造,如何让既有建筑成为绿色建筑。
比如,北方地区集中供热的建筑面积是63亿平方米,占全国建筑面积总量的10%多一点,却占全国城镇建筑总能耗的40%。供热“大锅饭”中,有人是开着窗享受暖气,非常浪费。我国单位面积采暖平均能耗折合标准煤为20公斤/平方米·年,为北欧等同纬度条件下建筑采暖能耗的1~1.5倍。我们需要在既有建筑中引入“集中供暖、分户计量”的概念,需要改革在我国实行了数十年的“单位包费、福利供热”的供暖体制。
据仇保兴介绍,既有建筑现在从楼上到楼下都是一条管道供热,是串联式的,每一户装一只计热表,不可行。现在技术上已经有所突破,引进欧洲的先进技术,在每个散热片上装一绿色建筑个计量表,成本低,非常适合中国的计量改造。这使得供热也像供水、供电一样,是严格计量的,是可以调控的。据估算,在北方地区,如果房间里供热是可以调节的,不用开窗,就可以节约15%的能耗;如果是可计量的,主人出差或者上班时把暖气关掉,回来以后再开,就可以节约30%的能耗。30%的能耗意味着北京市冬季采暖节省500万吨煤,就相当于减排1000万吨的二氧化碳气体。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也是一个艰巨的节能减排目标,需要加大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
建筑节能不只是政府的职责
每台电器设备在待机状态下耗电一般为其开机功能的10%左右;一盏11瓦的节能灯相当于60瓦的白炽灯亮度;选用电子镇流器,较传统镇流器省电30%;变频式空调较常规的非变频空调节能20%至30%。
这些节能小窍门看似细小,日积月累,却能节省不少能源。推广绿色建筑不只是政府的职责,广大居民也是绿色建筑的最终实践者和受益者。很多建筑本身的节能效果不错,可居民在装修过程中,把墙皮打掉了,或者换了窗户,拆掉天花板,这样就破坏了建筑本身的节能性和环保性。
仇保兴表示,现在规定,凡是财政投资的项目,都必须达到建筑节能的最低标准,一定要应用建筑节能的标识;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不管哪个公司或机构建造,都必须是节能的绿色建筑,这需要政府去实施,也需要广大市民关心监督。仇保兴说,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不能只停留在专家、政府官员和一些大企业、大城市,应进入寻常百姓家。要让老百姓知道什么是绿色建筑,不是有鲜花绿草、喷泉水池、绿化得好的楼盘就是“绿色建筑”。如果老百姓都能关注到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都注意到房屋的能耗、材料、对室内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碳气体的减排,那么大家的共识就会形成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有了市场需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才能在全社会广泛地推广应用。
第四篇: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
【论文摘要】“工程概论”是建筑工程领域的综合型概论课程,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建筑工程领域相关行业现状与发展方向,进行工程启蒙,培养工程意识。本文从土木工程领域的发展方向,阐述绿色建筑的内涵,指出绿色建筑与一般建筑的区别,分析我国在绿色建筑方面的现状与问题,提出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有效措施,并表达了作者未来的的兴趣与梦想.【论文关键词】工程概论绿色建筑兴趣梦想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摘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及资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
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严重挑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许多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人类本身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它与其支撑的环境息息相关。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我们今天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同时,还要进一步高瞻远瞩,通盘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这就是1992 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里约热内卢宣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思想的基本内涵。即要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掠夺性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发展模式,从传统的资源型发展模式,走上良性循环的生态型发展模式,促使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其中经济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社会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与目的,环境生态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建筑是三者的综合体。这种新的发展观必然导致产生新的建筑观———可持续发展建筑观,即保护生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是21 世纪建筑的基本任务,绿色建筑及其研究和实践正是为实现这样的目标而提出的。
一绿色建筑与一般建筑的区别
1一般建筑在结构上趋向于封闭,在设计上力求与自然环境完全隔离,室内环境往往是不利于健康的;而绿色建筑的内部与外部采取有效连通的方式,会对气候变化自动进行自适应调节,就像鸟儿一样,它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更换羽毛。同时也使室内环境品质(即空气质量,温度、湿度舒适感,自然光照明,隔噪音等等)大大提高。这种由居住人健康而带来的另一种意义上的节能更具有深刻的人文意义。建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神经系统(智能系统),变化羽毛等于随气候变化而变换节能围护装置和性能。日本日立公司在最近的北京科博会展出了集节能、环保、保安于一体的楼宇智能系统,仅5万元的投资就可通过一般的手 机遥控将能耗降低30%.2一般建筑随着建筑设计、生产和用材的标准化、大批量化,促使了大江南北建筑形式的一律化、单调化,造成了“千城一面”;而绿色建筑推行本地材料,尊重地方历史文化传统,有助于汲取先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造就凝固的音乐、石头的史诗,使得建筑随着气
候、资源和地区文化的差异而重新呈现不同的风貌。如黄土高原的窑洞是先人创造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利用自然能源居住生活的建筑杰作,窑洞背靠黄土高坡,依山而凿形成宽敞空间,向南开窗,最大限度地吸收阳光,造就了冬暖夏凉的自然环境。现在,当地建筑师们对部分窑洞重新进行了改造,更多地吸收阳光,改善了通风条件,充分发挥了窑洞本身的节能效果,可以称之为富有地方特色的绿色建筑。无独有偶,最近德国《星期日世界报》报道了该国建筑师德·汉森借助印地安人的穴居和粘土房理念而设计的半埋式小丘住宅,不仅有良好的舒适性,而且能效非常高,全年供暖费用仅为150欧元。
3一般建筑是一种商品,建筑的形式往往不顾环境资源的限制,片面追求或盲目迎合市场即期消费的住宅和办公楼,这往往是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背道而驰的;而绿色建筑则被看作一种全面资源节约型的建筑,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可再生的能源、土地、水和材料的消耗,产生最小的直接环境负荷(即温室气体排放、空气污染、污水、固体废物及对周边的影响)。建筑及其城市发展都将以最小的生态和资源为代价,在广泛的领域获得最大利益。
4一般建筑追求“新、奇、特”,追求自我标志效应,难免造成欧陆风或××风盛行;而绿色建筑的建筑形式是从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中获得灵感。随着绿色建筑的发展,建筑学中有了新的美学哲学:美存在于以最小的资源获得最大限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使得生态美的展示充满生命力和创造性。人类对建筑美的感知将建立在生态影响的基础上,重返2000多年前古罗马杰出建筑师维特鲁威提出的“紧固、适用、愉悦”的六字真经上,而不是建立在精美艺术细节、夸张的形式主义上。
5一般建筑尽管采取节能设计,但综合能耗仍居高不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现代社会中,建筑业往往或正在成为最大的耗能和污染行业;而绿色建筑因广泛利用可再生能源而极大地减少了能耗,甚至自身产生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有可能达到“零能耗”(广泛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和“零排放”的建筑。我们如果要在发电效率方面提高5%,汽车节能方面提高10%,在技术上是极为困难的,而建筑节能轻易可达50-60%或者更高。建筑节能有着巨大的空间。
6一般的建筑仅在建造过程或者是使用过程中对环境负责,是狭义的人地和谐。而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为人类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最终实现与自然共生。绿色建筑不仅讲究建材的绿色环保和本地化,以减少长途运输所引起的能耗和污染,而且它还在建筑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建材生产到建筑物的设计、施工、使用、管理及拆除回用等全过程使用最少能源及制造最少的废弃,以循环经济的思路,实现从被动地减少对自然的干扰转到主动创造环境丰富性,减少对资源需求上来;从狭义的“以人为本”转移到对子孙后代和全人类的以人为本。这是真正的绿色建筑革命和科学发展观的含义。
二我国绿色建筑的现状与问题
伴随着绿色建筑在国际社会的认同,绿色建筑理念在我国也逐渐受到了重视。1996年,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正式将“绿色建筑体系研究”列为“九五”计划重点资助课题。1999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发布的《北京宪章》,明确要求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建筑师和工程师在新世纪中的工作准则。我国众多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随即启动了绿色建筑技术研究,在一些办公建筑、高等院校图书馆、城市住宅小区、农村住宅进行了绿色建筑实践,还进行了与此相关的“生态建筑”、“健康住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性探索。2002年底,在科技部、北京市科委和北京奥组委支持下,由清华大学牵头并联合有关单位,对绿色奥运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进行了研究,针对我国具体情况,系统地提出了绿色建筑所涉及的内容和重点,建立了科学的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形成了绿色建筑定量化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全过程控制的观点和与之相应的评估方法和实施指南。2004年,我部和科技部开始组织实施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重点研究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技术导则,开发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成套设备,并力求通过系统的技术集成和工程示范,形成我国绿色建筑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基地和自主创新体系。2004年下半年,我部正式设立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该奖的设立证明了我国进入了推广绿色建筑工作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绿色建筑在我国起步较晚,还处于试点、初步发展阶段,因此我国在绿色建筑工作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
1、绿色建筑的意识与知识不足。不少地方尚未将建筑节能与发展绿色建筑工作放到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实施可持续发展、推进城镇化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由于从政府部门到开发商、投资商和大多数设计、施工、监理、物业管理人员以至广大人民群众均缺乏绿色建筑的基本知识和意识,因而难以保证绿色建筑在建设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渗透力和质量。
2、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长期以来,国家对能源的管理偏重工业和交通节能,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发展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引导和扶植。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对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的节约,也没有可操作的奖惩方法来规范和制约各方利益主体必须积极参与;我部颁发的《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作为一个部门规章,力度远远不够,致使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推广工作长期落后,成为我国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个薄弱的环节。虽然我部已先后颁布实施针对三个气候区的节能50%%的设计标准,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民用建筑节能标准体系,但工业建筑的节能标准尚未出台,公共建筑的节能标准也才刚刚颁布。而关于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性的标准体系,更是还没有建立。
3、行政监管体系薄弱不少地方对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相关的行政管理职能尚未予以高度的重视,尚未将其列入政府承担公共管理职能的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在“三定”方案中均没有相关的职能和编制,管理薄弱,个别地方甚至放任自流,导致政府管理部门缺位,该管的没管住。十多年的工作实践表明,必须把节能与绿色建筑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利用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进行强有力的引导和干预。
4、缺乏发展绿色建筑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长期以来,国家对能源的管理偏重工业和交通节能,而对引导和扶植绿色建筑缺乏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也导致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推广工作长期落后,成为我国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个薄弱的环节。
5、缺乏行之有效的推广交流平台。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材料、新配件和新的设计及管理模式的推广交流平台。在西方发达国家,绿色建筑起步较早,有的国家甚至已经取得经济发展和能耗持续下降的突出成就。我国缺乏及时、系统、广泛地引进他们的技术和成功经验的交流平台.三、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有效措施
1、加强全社会的生态意识教育。要在全社会普及生态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提倡绿色消费,使全民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发,在居住、出行、娱乐、休憩中切勿追求奢侈豪华,倡导节能和减少对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只有全社会接受并追求绿色建筑体系,才能驱动建筑市场的需求,促使市场各方主体积极营建绿色建筑。从政府部门到建筑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房地产开发和物业管理企业、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业直至广大人民群众都要积极参与,尽快形成浓厚的社会氛围。
2、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及评估体系。建立健全发展绿色建筑的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绿色建筑的技术标准支撑体系;建立严密的行政监管制度体系;建立切实可行的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性的标准体系;制订绿色建筑量化标准和可操作的评估体系。这些体系对指导绿色建筑设计、建设、规范引导建筑业转向绿色可持续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行政监管体系应重视节能、节地、节水和节材。节能重点在于降低长期使用的总能耗。如充分考虑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减少空调使用和照明;通过建筑外围护结构设计和采用高效保温材料以及密封性良好的多层窗,减少建筑运行能耗。节地关键在于城乡空间的统筹。重点研究城市发展新增建设用地从节约农村建设用地中获取;建筑选址及规划时,要尽量翻新旧建筑,减少道路及服务区域的面积;限制使用和淘汰实心粘土砖,充分利用矿渣、粉煤灰等工业废料;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和绿色高性能混凝土,保护土地资源,减少环境污染。节水应重点考虑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节省水资源,可采取鼓励节水型器具、改变用水习惯和通过水价杠杆调节等措施,从而降低用水量。另外,要加强屋顶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地面雨水可通过采用可渗透的路面材料使雨水能深入地层,保持水体循环。节材重点是走新型工业化和产业化道路,同时应精心选择高效经济的建筑材料和设备。
4、建立有效的经济激励制度。在推行绿色建筑时,仅靠道德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有经济力量的驱动。政府应制定有吸引力的经济优惠措施调动开发商和消费者的积极性,如采取适当的补贴和优惠的税收政策,为绿色开发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使绿色开发沿着良性循环的轨道稳步、健康、持续发展。
5、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由于中国绿色建筑起步较晚,需要学习和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因此,政府应采取多种形式建立交流平台,使世界所有国家在绿色建筑上的最新技术能够在中国得到及时应用。
第五篇:绿色建筑设计说明
绿色建筑设计说明
一、设计原则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遵循和谐、适地、节约、高效、舒适、经济、人文的原则,在设计过程中统筹考虑建筑全寿周期内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前提下,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降低建筑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遵循健康、简约、高效的设计理念。实现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设计依据
1、《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 JGJ/T229-2010
2、有关现行建筑绿色设计的要求
三、设计方法
1.在建筑绿色设计中,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内采用有利于促进建筑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场地建筑形式,技术、设备和材料。
2.在设计过程中,规划、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空调、燃气、电气与智能化、景观等专业紧密的结合。
3.绿色设计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资源、生态环境经济、人文等特点进行。
四、设计措施
1、遵循当地城乡规划要求,满足场地和建筑的绿色目标,和可持续运营的要求。做到场地内及周边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集约化建设与共享。
2、利用原有地形,合理的利用土地环境,适度利用地下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并采取措施保证雨水的自然入渗,尽最大限度种植树木、花草,有利于原有生物生长,争取最大绿化面积,改善室外热环境,减少噪声。在场地铺装材料上选用透水铺装构造。
3、场地内垃圾分类集中收集,设垃圾收集设施。
4、建筑构造优先按被动措施,优化建筑体型和内部空间布局,充分利用天然采光,尽可能使每个空间能满足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外围护结构,采用保温、隔热、遮阳等措施,降低建筑的采暖、空调和照明系统的负荷,提高室内舒适度。建筑采用南北向布置的最佳朝向。
5、材料选用
a.尽最大可能使用工业化建筑产品,选用成品门窗,预拌砂浆。商品混凝土等工业建筑产品。减少现场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b.频繁使用的活动配件选用长寿命产品,并考虑部分组合的同寿命性。不同使用寿命的组合件选用便于拆换、更新和升级的产品。c.建筑外表面选择耐久性好的外装修材料。
d.采用现行先进技术,提高结构的可靠度水平,提高结构对建筑功能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各种作用效应的能力。
6、节材
a.使用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材料,提高材料使用效率。节省材料用量。不使用淘汰的材料和高耗能、污染超标的材料。
b.选用紧凑体型,选用合适的建筑层高,选用简约、功能化、轻量化装修。使建筑、结构、设备与室内装修一体化完成。
c.采用高强混凝土,高强钢筋,减少结构材料用量。
d.选用可再循环材料,可再利用材料。选用本地的建筑材料。选用易施工,拆除和处理的建筑材料,减少在其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程度。
e.选用功能性建筑材料,选用减少建筑能耗和改善室内热环境的建筑材料,选用具有保健功能和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建筑材料,选用耐久性优良的建筑材料。
7、给排水
a.合理使用水资源,选用节水器具。尝试收集储存雨水,用于对景观绿化用水。
b.供水系统充分利用市政供水压力,生活给水系统合理分区。采用减压限流的节水措施,选用高性能阀门,要求甲方选用卫生器具、水嘴等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节水型生活用水器》 CJ164 的要求。
c.对绿化灌溉采用喷灌、微灌等高效的节水灌溉方式,节约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