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铜陵龙灯文化
龙灯文化
——值得传承的民间文化
陈
杰
自古以来,龙一直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被人们供奉,象征着吉祥如意,国泰民安。因此,有关龙的风俗习惯也有很多。在我的家乡,就有一种代表性的民俗文化——龙灯。
我的家乡地处江南,自解放以后,每逢正月,村民们都会舞起龙灯。与其他地方的舞龙不同,我家乡的龙灯主要是板龙(以长板凳为基座,竹篾扎成龙身)。在一个大家族中,只要是一个宗族以内,每户都必须参与其中,这也反映了整个宗族的团结与兴旺。
舞龙灯,看起来简单,而实际上却很讲究。由于是在正月开始,所以大家必须在头年的腊月就开始筹备。首先,大家要推荐一位在宗族中最有声望的年长者担任龙灯会会长,由此成立灯会,再进行分工。之后通过募集资金清竹匠师傅扎制龙灯。由于隔壁村庄也会舞龙灯,所以在设计之初要考虑到他们的式样,并做到有所区别。整条龙灯最重要的位置是龙头,龙头的好坏对整条龙灯至关重要。
除了龙头、龙
二、龙尾这三板灯以外,从第三板灯起,要进行抽签定位。在大年初一上午,龙灯会组织大家进行最后的部署。舞龙灯是一项团队活动,因此需要团队合作,同时团队中的纪律也很严格,一旦有人违反纪律就会被开除出队。整个活动一般会持续到正月十五,用我们的话说就是要把龙送下水。
起灯前,舞灯者必须先将身体清洗干净,按时到指定地点待命。起灯仪式开始,龙灯会会长宣布请出龙头,在场所有人都下跪叩头,乐队齐奏,鞭炮齐鸣,宗族长者手握一支新毛笔,以鸡冠的血作墨为龙点睛。每晚龙灯会辗转不同的地方,所到之处都会受到村民的热烈欢迎。有的家庭最有威望的长辈会出门迎接,摆香烛,放鞭炮,带领全家磕头祈祷龙神,希望给家庭带来平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的人还会给红包、香烟、毛毯等,这些物品在活动结束以后会有一部分分发给活动的参与者作为报酬,同时剩下来的会作为下一年的备用物资。这些都会一一记录在册,以备以后查看。
虽然作为一项民间文化活动,舞龙灯依然存在,但是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人们似乎对这项文化活动不如以前热衷了,只有一些老者在坚持。同时由于物质财富的逐步介入,舞龙灯活动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具有单纯的意义。而这并不是我们所愿意看到的。因此,必须将龙灯的传统内涵与现代元素进行良好的融合才能将这一民俗文化发扬光大!
第二篇:龙灯吉利文化初探
侗家龙灯吉利文化初探
欧阳大霖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摘要:侗家龙灯吉利作为一种侗族民众特有的民间文化现象,是宗教性龙文化与艺术性龙文化融合后衍生出来的一种龙文化新形式,其娱乐趣味性与传统文化性及集歌、乐、舞为一体的表现形式应该得到正确的认识,以期更健康地传承、发展,增添我国众多民族文化的灿烂光辉。
关键词:侗家 龙灯 吉利 文化
Reliminary Inquiry on the Culture of Tong Peopie’s Dragon Lamp Luck
OUYANG-DaLin(Qiannan Normal University, Duyun 558000,china)
Abstract:Tong people’s Dragon Lamp Luck(TPDLL),as a type of Tong
people’s Charicristics, is the phenomenon of folk culture.It’s a kind of new dragon culture that is the religious one mixed with art one.And we should notice that it’s entertainment and classical culture as well as the performance of putting songs, music and dance together, hoping and continuously to inherit, to develop,to increase the bright radiance of people’s culture for our nation.Key words: Tong people Dragon Lamp Luck Culture
灯会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其形式之多、流传地域之广几乎可说是人尽皆知。在黔东南,清水江沿线的天柱县、锦屏县一带侗族民众聚集地,至今依然流传着一种与灯会习俗有密切联系的民歌演唱活动,俗称“龙灯吉利”,颇具特色。
“吉利”,主要是取它的“吉祥顺利”之意。因为龙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有龙护佑则风调雨顺的意识在侗家人心中早已扎根,在耍龙灯时吉利手(唱吉利之人,亦即歌师)便是借龙神的名义唱祝辞,这类祝辞被冠以“吉利”之美名,也正是表达了侗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愿。本文试图分析探讨侗家龙灯吉利的文化内涵,希望能够引起广大侗学研究者的关注。
一、侗家龙灯吉利的特性及表现形式
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流最为久远、延续时间最长、影响地域最广的文化现象之一,同时也是最为复杂的文化现象之一。它对于中国社会影响之广、渗透之深是世所罕见的。从文化的角度来看,龙又 可分为三种类型:宗教龙、政治龙和艺术龙。宗教龙即把龙当作圣物来崇拜,从古代帝王到平民百姓、从 八千年前到今天的某些农村,均把龙视为主宰雨水之神或保护神等,拜倒在龙的脚下。由此而形成的具有宗教色彩关于龙的各种文化现象,可称之为宗教性的龙文化;政治龙是旧时统治阶级利用人们普遍崇拜龙的心理,把帝王说成是龙的化身,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以使人们像崇拜龙神一样崇敬帝王,以维护其统治,由此而形成的具有政治色彩的各种关于龙的文化现象,可称之为政治性的龙文化;艺术龙则是指人们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对龙的敬仰和崇拜,即以雕刻、塑造、绘画、音乐、舞蹈、神话传说、竞技活动等表现龙,由此而形成的具有艺术色彩的各种关于龙的文化现象,可称之为艺术性的龙文化。侗家龙灯吉利文化便是宗教性龙文化与艺术性龙文化融合之后衍生的二者性质兼备的一种独特的龙文化。
侗家人将正月从十四那天(当地元宵节)一分为二:初一至十四为上元宵;十五至月底为下元宵。上元宵耍龙灯、唱吉利:除夕到庵堂、庙堂为龙灯“开光”,要游遍所在寨子的庵庙,旧时还有游二十四庙的情况(要举行“开光”仪式,即要去请示、征求各方神灵的意见,以获取下凡游行的“通行证”);十五到江边举行烧龙仪式、送龙归海,之后龙客(耍龙的人)吃龙棒(打牙祭),以示耍龙结束。
侗家龙灯灯形与中原地区大致相同(主要有鹿角龙和牛角龙)。一般用竹、木、纸、布等材料扎成,节数不等,但为单数,常见的有七节龙、九节龙等。每节内安装可放灯捻的铁叉,以供燃灯之用。灯色分黄、青、白、赤、黑五色,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和中、东、南、西、北五个方位。按习俗,每个侗寨只允许耍一条龙灯、组织一个龙灯队伍,而且灯色也是由流传下来的规矩定的,出龙要根据当地“典故”,否则名不正则言不顺,出龙游寨会遭到别的寨子盘问甚至干预,因为侗家人认为多龙多懒(从这似乎还能窥出侗家人那份崇尚勤劳的朴实、原始的美)。
侗家龙灯在戏耍过程中可说是将歌、乐、舞融为一体:配乐乐器主要有锣、钹、铙、鼓等,节奏有当地人称的“幺二三”(由钹、铙按一点一拍、二点一拍、三点一拍为一个节奏连续相间打击,鼓按两个三点一拍和一个七点一拍为一个节奏敲击,锣按四个一点一拍、一个二点一拍、一个一点一拍为一个节奏敲击组合而成)、“长流水”(由钹、铙按一点一拍为一个节奏连续相间打击,锣按四个一点一拍、一个二点一拍、一个一点一拍为一个节奏敲击,鼓按两个三点一拍和一个七点一拍为一个节奏敲击组合而成)等;舞蹈形式有盘龙、滚龙等;侗家耍龙灯当然离不了吉利手的演唱,这里提到的歌,便是本文要论述的龙灯吉利。侗家龙灯有文龙、打龙(即武龙)、戏龙之分:文龙龙灯队伍配有吉利手,除一般的龙灯滚耍外,以唱吉利恭贺别人为主;打龙配有乡间武师,在龙灯滚耍过程中间穿插有武术表演;戏龙则伴有戏班,除龙灯表演外还要搭台唱戏。由此可以看出,侗家龙灯活动时间与中原地区上元节系列活动时间颇为相近,只是它更有自己的特色——龙灯吉利。
侗家龙灯吉利的活动范围基本上在黔东南天柱县、锦屏县等地。吉利手均为当地群众,非职业性,有师承,人数不多,与一般的职业宗教者、巫婆神汉不同,更不同于旧时卖唱的艺人。吉利手一般具有一定的文化,会抄写、背诵唱本,也存在一些虽不识字,但头脑灵活、记忆力好的老吉利手,如天柱县凤城镇雷寨村高场的杨光跃老人(80岁)便是文盲,没有唱本也能凭记忆唱出不少旧时的老版龙灯吉利词。他们平时均在家务农,只有除夕至元宵节随龙灯队走乡串寨、唱吉利歌。因为吉利手是借龙神的名义恭贺民众,所以侗家龙灯吉利歌具有“神歌”的意义,为了保持它的纯洁与神圣性质,平时从不乱唱。由此可见侗家龙灯吉利在演唱时间上有一定的限制,而且非常强调仪式性。这一点跟带有较大随意性的其他民歌如侗家山歌、酒歌等有明显的区别。根据不同的祝贺对象,侗家龙灯吉利的唱词也各不相同。流传于侗家的龙灯吉利词有几十类,就目前所见材料来看,长达数千行,至于留存于老吉利手们记忆中的因条件限制而没有总结、记载的吉利词,更是难以计量。从它的内容所展示的分量讲,可说十分厚重。1995年,天柱县民族事务委员会对县内民歌搜集整理编制的《贵州天柱县歌谣卷》共收“发龙词”、“出龙游寨”、“贺民户”、“盘龙词”、“两龙相会”、“逢津过渡”、“贺商店”、“贺军属”、“贺粮站”、“贺医院”、“黄龙朝庵”11类龙灯吉利词。
侗家龙灯吉利词是仪式歌,唱吉利时要举行各种仪式,根据不同的祝贺对象、不同的唱词,仪式也各不相同。比较典型的如“扫寨”仪式:龙灯走乡串寨,所到寨子的寨主们会自发筹资接龙“扫寨”,以祈祷龙神保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寨中清吉、流年吉利„„仪式一般在龙塘(寨头或寨尾平坦宽敞的供耍龙或举行其他仪式的场地)举行。场中摆放八仙桌,中央用米升装有香烛、上供猪头、雄鸡、糖果、糕点、酒、茶(酒、茶均分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表示接待五方龙神)、红布(为“龙神”披红挂彩用),龙客进入场中,首先向四方寨邻鞠躬以示感谢,之后龙灯滚耍,为接龙寨邻表演,接着便由吉利手手持龙珠唱“扫寨”吉利。侗家龙灯吉利大多采用一唱众和的形式:吉利手唱实词,龙客唱“衬词”(唱“衬词”的人越多、声音越洪亮越好)。吉利手拨弄龙珠便是把握演唱的节奏(一般唱两句拨动龙珠一次):
吉利手:黄龙头上五色新 衬词:噢
玉帝差我下凡尘 好的(我)茫茫渺渺下凡界 噢
大雾沉沉下凡行 噢
下来凡间无别事 噢
一贺新春二扫瘟 好的千家门上去恭贺 噢
千村万寨去游行 噢
今日来到贵寨上 噢
全仗寨邻的热情 噢
寨邻真心把龙敬 噢
龙王清寨扫瘟神 好的天瘟扫回天廷界 可以
地瘟扫转地州城 可以 „ „
七十二瘟龙扫走 好的全寨老幼享安宁 好的今日耍龙到寨门 噢
男女老少看龙灯 噢
承蒙寨邻多抬爱 噢
(我)恭贺诸位仔细听 好的三岁娃娃来看灯 噢
肥肥胖胖笑盈盈 噢 今日家中小宝贝 噢
来年国家栋梁人 好的„ „
十八姑娘来看灯 噢
雕花绣朵样样精 噢
聪明乖巧学本领 噢
转眼便成女强人 好的„ „
七十婆婆来看灯 噢
头发白了又转青 好的 家中有老是个宝 噢 你是家中紧锁人 噢 八十公公来看灯 噢 牙齿脱了又生根 好的 龙神今日恭贺你 噢 寿年坐到一百龄 好的„ „
五方龙脉增瑞气 好的 寨中年年出能人 好的 五方财路为你开 可以 财源滚滚进寨门 好呀 顺心如意心欢喜 是的 明年再来贺新春 好的 老龙今日辞别去 噢 寨中世代享太平好的噢
唱罢吉利,接龙寨子上的青年会主动上前用碗向龙客敬酒,倘若龙客不喝或只喝一点,寨主们会端酒敬至龙客嘴边,再三邀请以示热情.从侗家龙灯吉利中不难看出其不仅具有娱乐趣味性,而且还体现它本身的传统文化性。侗家龙灯吉利文化像我国其他民俗活动一样,源于娱神仪式,后来逐渐演化成人们的一种娱己活动,且在形式上已形成一种较为固定的模式。从它对不同对象的唱词来看,不管是语言还是态度都不相同,如对娃娃的希望、对女子的勉励、对老人的安慰,甚至有“头发白了又转青、牙齿脱了又生根”等似乎是调侃却又似乎是祝福的语言穿插于吉利之中,加上吉利词所依附的龙灯习俗本身便是一种娱乐活动,其较强的娱乐性也就显而易见了。至于说侗家龙灯吉利具有传统文化性,是因为侗家龙灯吉利作为侗族特有的一种关于龙灯的民间文学形式,甚至可以说是跻身于中国龙文化花海中的一朵瑰丽的奇葩,它遵循一定的韵律(大多为一韵到底,较长的唱词也可换韵),可说是一种只唱不说的歌谣体式,这与中国传统的诗词颇为相似。
除上述特点之外,侗家龙灯吉利还有感染人的社会实用性质。先前已经说过,侗家龙灯吉利涉及面 较广,所以除了能给人愉悦之感外,在特定的环境中,它还可以随境生情,如“贺孝府”(正月若老人在 上元宵去世,孝家会主动请龙灯队伍送葬):出殡时吉利手唱缅怀已逝老人的过去、恭祝孝家阴安阳乐的吉利,起到以歌代哭的作用,音调低沉轻细,非常感人:
黄龙游寨闹沉沉 不觉来到孝府门 孝府门前真凄惨 老人辞世多伤心 空留灵前三行字 今生再难闻亲音 阴阳异路痛悲伤 梦里相逢也不真
„ „
老人不幸辞世上 辞别世间上天堂 葬在龙头生富贵 葬在龙尾代代昌 若是葬在龙身上 儿孙代代坐朝纲
„ „
老人今日上灵山 满堂儿孙伤心肝 规律难为亲恩在 牢记亲恩求发展
这些吉利词将听众带入一种本来存在,再经吉利手结合实际加工后的悲伤氛围之中.二、关于侗家龙灯吉利的起源
侗家龙灯吉利源于何时,又是怎样形成的?对于这个问题的探求才刚刚开始,且龙灯吉利以口耳相传为主,鲜有可资考证的文献,因此很难作出结论。在此,笔者只能根据现有材料进行一些分析,提供一些相关线索,以使方家能从中见出一些端倪。
从地理位置可以知道,侗族民众聚集地大多较为偏远,就今天侗家龙灯吉利流传的范围同样是较为闭塞的地方便可佐证。侗家龙灯吉利的起源虽有较长的历史,但不当追溯到远史时期。从一些较为古老的吉利词中或从一些相关传说来看,侗家龙灯吉利词《盘龙词》中有“唐王怜龙起善心,从此天下玩龙灯”之类词句,似乎可以推测侗族地区的龙灯吉利文化源于唐朝,可能是以传说中的唐太宗可怜龙王被斩的故事为“依据”的。但对于唐太宗可怜龙王被斩的故事,稍具文学常识的人便知道是吴承恩在《西游记》中的虚构,虽然在《西游记》成书之前,或许便流传有类似故事,但是由于交通闭塞往往会造成少数民族地
区对外来文化接收过程的相对迟缓,加上少数民族在对外来思想、文化吸收过程中受到本身文化的限制,从地理、文化诸多方面来说,这些故事不太可能在《西游记》成书之前便在侗族聚集地流传。所以可以看出侗家龙灯习俗始于唐朝之说疑点甚多。经过查阅一些材料,笔者认为侗家龙灯习俗应该是晚于唐朝的明清时期,迟于中原地区的龙灯习俗:《辞海》中关于“龙灯”的注释,举有汉代《春秋繁露》一书中关于龙灯习俗记载的例子,这一信息可以知道中原地区龙灯习俗的起源要比侗族地区早得多。至于在龙灯习俗中加入唱词,相传始于明清时期,似乎较为可信。但由于在很长时间内侗家龙灯吉利这类人民群众口头创作的重要性未能引起重视,因而没有将这些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进行收集、整理、记载,而历代吉利手大多不识字,除用脑硬记之外没有其他记录,使得侗家龙灯吉利起源的确切时间难以找到具体史料,所以对于侗家龙灯吉利的确切起源还有待进一步挖掘探索。
三、关于侗家龙灯吉利的传承 侗家龙灯吉利的传承,大多呈现师徒传承的形式,也有血缘、书面等传承形式的存在。但由于唱龙灯吉利的时间和地点的局限,加上歌唱时又带有某些神秘的宗教色彩,所以侗家龙灯吉利未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广泛流传。
侗家龙灯吉利的传承,以师徒传承的形式为主,但新老吉利手之间的师徒关系并不明显,也不存在什么拜师仪式,只要有兴趣、经师傅“考查”合格后便可以跟师傅学习唱吉利,而且可以同时向几位师傅学习。这与传统的师徒关系有明显区别,显得非常自由、灵活。但有一条,吉利手只传本寨人,也就是只传一条龙(前边已经说过,在侗寨一个寨子只能耍一条龙灯),以为本寨龙灯争光为己任,对于外寨人,是绝对不可能教的。正因为这样,倘若一个寨子的吉利手年纪大了找不到继承人的话,那么老吉利手要么坚持继续耍,要么解散龙灯队伍,如果一直到老吉利手去世也找没有本寨人肯学习龙灯吉利的话,对于吉利手来说是一件悲哀的事,对于龙灯吉利来说,也是一种损失,因为不少龙灯吉利古词将会随老吉利手的消逝而流失(因为旧时识字吉利手甚少,要记录非常不易)。这一点可以说是侗家龙灯吉利不能在更大范围流传的最大局限。当然,学习龙灯吉利除有兴趣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必须头脑灵活、沉着、稳重,因为学成之后,他将带领所在寨子的龙灯去别的寨子游耍,倘若经不住别人的考验与盘问,出丑的不仅仅是他自己一个人,就连他所在的寨子上所有的人都会觉得脸上无光,所以对于传授吉利,老吉利手们心中有底,不会乱传,就连自己的家人也不例外,以至于父传子之类血缘传承在侗家龙灯吉利的传承过程中极为少见。
书面传承的出现,使得侗家龙灯吉利的一些比较古老的唱词得以相对稳定地保存、流传下来。侗家龙灯吉利的书面传承形式产生较晚。旧时多为手抄本,如天柱县凤城镇雷寨村凉亭寨子的欧阳修焕(63岁)便有手抄本(大多为自己整理),但这类抄本不是太多:方言字词的大量出现及因文化程度限制所出现的别字,一般人看不懂,只有自己写自己认,或由抄写者口述几遍别人才看得懂。直至1995年,《贵州天柱县歌谣卷》收了龙灯吉利词11类331行,侗家龙灯吉利在传承中才出现刊印本,虽然较民间流传的的还少得多(天柱县凤城镇雷寨村长冲寨子欧阳云盘的抄本便有龙灯吉利32类788行之多),但这也完全可以说是侗家龙灯吉利传承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因为通过政府部门的关心支持,相信侗家龙灯吉利会得到更好的保存、传承。
四、侗家龙吉利的发展
侗家龙灯吉利作为一种民间口头文学,不但在于广泛地反映了侗家的社会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它忠实地表现出侗家民众健康进步的各种思想与见解。自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弘扬传统文化„ „支持龙灯队走乡串寨,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政策指导下,侗族地区举行了一系列龙灯文化相关活动(以比较有代表性的天柱县为例):1980年春节,天柱县文化馆在县城组织城关地区龙灯表演,有滚龙术和新龙灯吉利比赛;1988年2月17日,天柱县文化局在县城组织龙灯大赛,有白市、高酿、兰田、城关等10个龙灯队参加比赛。之后,天柱县文化部门多次在春节期间组织龙灯比赛(含唱吉利及创作新吉利词),参赛队伍逐年增多,吉利内容也推陈出新,随时代的进步而进步,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不断加入新的内容。如连获天柱县2002年、2003年龙灯表演第一名的凤城镇(即原城关镇)雷寨龙灯队吉利手欧阳云盘在赛场上唱的新吉利:
党的政策实行正 三个代表下农村
为了群众谋利益 人民高歌党英明 „ „
十六盛会喜洋洋 全民努力奔小康
科学技术致富快 齐声赞颂共产党 „ „
我国人多地又少 生活水平怎提高
基本国策要牢记 计划生育要抓好
„ „
这些歌词可说是与时俱进的好词,这也反映了侗家龙灯吉利的又一特色:形式灵活,即当地俗称的“见子打子”,前边提到的学习唱龙灯吉利的人要头脑灵活也正因如此,因为吉利手在龙灯队伍里的位置非常重要,所唱之词若能雅俗共赏、幽默风趣、老少咸宜才算最好,所带龙灯队也会因之声名远播,所以在天柱县境内的龙灯队在龙舞的过程中甚至更注重唱功,如凤城镇的雷寨队、白市镇的窑上队、渡马乡的陶家队等。
看侗家龙灯,最激烈的莫过于龙相会(侗家各寨龙灯可以在很多寨子间游耍,会出现不同龙灯队同时出现在一个寨子、不同龙灯队路上相遇及游寨龙与守寨龙相遇的情况)。因为龙相会要“盘龙”,即盘问对方龙灯起源的相关问题,这类盘龙吉利的唱词大多依据流传已久的古词,并要活学活用,如《贵州天柱县歌谣卷》所收“盘龙词”便有100行之多(有流失,不全),一气问了近六十个问题。这要求吉利手要有足够的“肚才”,否则在盘龙时回答不了对方的问题的话,就必须让道认输、拜对方吉利手为师,甚至还被迫转回本寨,重学吉利。有时带龙灯游耍的吉利手如果师傅还健在的话,外出遇到难题还会派人回寨
子接老吉利手前去帮忙解决。由此可见侗家耍龙也有能者居之的竞争意识和吉利手在侗族龙灯习俗中的重要地位。
侗家龙灯吉利词作为一种歌谣性质的民间口头文学,历久不衰,足见其强大的生命力。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侗家龙灯吉利词的发展过程中加入了不少口头即兴加工的新内容,增添了它的光辉。在它的传承过程中,文字记载产生了比较重要的作用,可是,从发展来看,仅仅用文字记载似乎又失去了活力,让人感受不到那份原始的美。从文字看歌谣,艺术上就差了,不少少数民族歌谣的搜集便长期依赖文字记录,这在一定时期内确有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却仅仅是一种文字脚本,只能起到保存作用,而不是完整的记录。侗家龙灯吉利同其他歌谣一样,凭人们的口耳身姿,活生生的世代相传。由于不同人所处的社会条件、生活环境、思想感情等等差异,使侗家龙灯吉利在流传过程中如行云流水、处在不断的变化和流动之中,虽然一些古词在流传过程中流失,但整体上还是活生生的继续流传、发展,之所以要用书面文字形式记录,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的办法,如果一味靠文字记录,难免会带来死板僵硬等弊端,说严重一点便是将侗家龙灯吉利支解了、不完整地传承下去。
为了让侗家龙灯吉利能够不被社会遗忘,在现代新的条件下,完全可以采用现代的方式对其进行整理加工。在开发少数民族旅游资源的大好形式下,各级相关部门可以从挖掘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角度去思考,深入民间宣传保护这一民俗的实际意义,让吉利手放弃保守的传承态度,继而用录音、录像、现场学习等方法从音律与内容上去完整的记录、发展侗家龙灯吉利文化,让这一侗家特有的寓于龙灯民俗之中的民间文学形式发展开来、传承下去,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增光添彩。就以上论述,结合实际情况不难知道:在我国这个民族成分较多的国家,各民族都有其特色传统文化,是用当地民众表现情思、传达一些知识的文艺形式表现出来的,侗家龙灯吉利文化正是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如果我们能充分发掘并加以科学地整理,小而言之,能够促进侗族民间文化的健康发展,大而言之,亦可说是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天柱县志》1993年版·807页
[2]《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658页
[3]钟敬文·口头文学: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财产[J]·中国民间文论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5月版·167页、169页、171页
[4] 何星亮·龙与年号[J]·文化研究·2000年第12期46页 [5]《贵州天柱县歌谣卷》1995年7月版·451—457页
第三篇:春节舞龙灯
春节舞龙灯
青岛崂山区素有“神仙之宅、灵异之府”的美名,故其龙灯舞也久负盛名。崂山区北宅镇五龙村的龙灯舞始于清同治九年(1870),龙身9节,全长11米,龙身为深灰色,每年春节除在各村演出外,必到即墨县城表演,其串龙、大小五花、滚龙等表演程式,方圆百里内都有名气。中韩镇孙家下庄于光绪年间办起舞龙灯的同乐会,所舞之龙身长40米,晚间龙身内点燃蜡烛,光彩夺目,赫然壮观。
第四篇:龙灯怎么造句
【注音】: long deng
【意思】:民间舞蹈用具,用布或纸做成的龙形的灯,灯架由许多环节构成,每节下面有一根棍子。表演时每人拿着一节,众人同时舞动,用锣鼓配合。
造句:
1、这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大的龙灯。
2、你们是龙灯瑞迪的新鲜血液,这也是2008年的改革成果。
3、当然各个地方都有当地的文娱活动,比如狮子舞、龙灯舞等。
4、清苑县戎官营的绣球龙灯,就是这样代代相传下来。
5、这在诸如武术、龙舟、龙灯、风筝、秋千等传统体育项目中,都有着典型的表现。
6、锣鼓不住地响着,龙灯开始舞动了。
7、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舞龙也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样式,主要有龙灯、布龙等。
8、这种油捻燃烧力很持久,龙灯舞动时五光十色,始终不会熄灭。
9、耍龙灯和舞狮子是春节期间的传统项目。
10、五舅他们得到了满足,玩龙灯的人得到了赏钱。
11、隆重的首尔图片画廊。喇嘛教徒喜悦地舞蹈在每年的荷花龙灯节的开幕式游行。
12、与此同时,春节还会举办比如狮舞,龙灯舞,庙会的一系列活动。
13、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
14、我代表龙灯瑞迪董事会全体董事,感谢你们在过去一年的优秀表现,祝你们度过一个开心、健康、祥和的新年!
15、他的龙灯扎好了,龙也活了,居然把皇帝咬死,把皇宫烧掉,带着灯匠逃走了。
第五篇:春节习俗:耍龙灯
新春佳节,在我国广大城镇,有“耍龙灯”的习惯。“耍龙灯”也叫“舞龙”,又称“龙灯舞”,是流行于我国的一种民间舞蹈。我国古代人民为寄托美好愿望而创造了龙的形象。相传,古人把龙、凤、麒麟、龟称为四灵。造型优美,绚丽多采,线条刚柔相济。在历史条河中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彩。早在商殷时代,铜器和骨刻上就有龙形图案;周代铜器的龙纹已渐趋完整。“耍龙灯”在汉代民间已相当普遍了。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宋代吴自牧著的《梦梁录》中记载:南宋行都临安(今杭州)“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在古代,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代表着风调雨顺的愿望,因此,用舞龙祈祷神龙的保?,以求得风调雨顺,四季丰收。人们舞起用竹、铁结扎,外用绸缎或布匹制作的彩龙取乐,表现欢快的心情,经过民间艺人不断加工制造,到现在“耍龙灯”已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具有相当表演技巧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舞蹈艺术,深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耍龙灯”的表演,有“单龙戏珠”与“双龙戏珠”两种。龙身由许多节组成,每节间距约五尺左右,第一节称一档。组成龙身的“节”,一般都是单数。(如九节、十一节和十三节的)。龙头部分也分轻重不同,一般重量约三十多斤。龙珠内点蜡烛的称“龙灯”,不点的称“布龙”。在耍法上,各地风格不一,各具特色。耍九节的主要侧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钻裆子(穿花),头尾齐钻,龙摆尾和蛇退皮等。耍龙中,不论表演那种花样动作,表演者都得用碎步起跑。耍十一、十三节龙的,主要表演蛟龙的动作,就是巨龙追捕着红色的宝珠飞腾跳跃,忽而高耸,似飞冲云端;忽而低下,象入海破浪,蜿蜒腾挪,煞是好看。农村耍龙灯还有个习惯,就是不仅在本村耍,还到外村表演,到镇上或城市宽阔的街头、广场去“赛演”。每当新春至元宵节期间,在此起彼落的锣鼓声、鞭炮声中,各个民间“舞龙”队大显身手,引动万人空巷。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