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赴铜陵学习考察报告
以敢为人先的科学发展理念推进办公室工作 ——市委办公室赴安徽铜陵对口学习考察报告
赴安徽铜陵学习考察小组(2009年4月13日)
为借鉴外地经验,更好地促进市委办公室工作,根据班子安排,2009年3月29日至4月11日,机要局总工程师袁瑞珍、综合科主任科员陈先明、信访局副科长陈素月、市委农办副主任科员谢国雄等同志一行4人,远赴安徽铜陵,分别在铜陵市委办机要局、秘书一科、市委书记来信办理室及保密局对口跟班学习交流,为期14天,现将学习交流情况报告如下。
一、铜陵市概况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1956年10月建市,面积1113平方公里,城市总人口7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3万人,城市化率58.8%,辖三区一县,即铜陵县、铜官山区、狮子山区和郊区;内有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三个省级工业园区,代管一个国营农场。铜陵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也是新兴的工贸港口城市。2008年GDP达到325.31亿元,人均居民收为4487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173元,农民年均纯收入5573元。现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 书记汪洋同志曾于1989年3月至1992年8月担任铜陵市市长。铜陵市委办、市直工委也曾组团到惠州考察,故两市之间渊源较深,交往的基础较好。铜陵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历史悠久。铜陵采冶铜的历史始于商周,盛于汉唐,延绵3000余年,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新中国第一个铜工业基地、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也都出自铜陵。
二是资源丰富。铜陵以矿产资源储量丰,矿种全而闻名,是全国矿产种类最为丰富、储量最多的地区之一,现已探明铜、金、银、硫、铁、石灰石及与之伴生的各类稀有金属30余种,其中铜、硫、石灰石储量居华东乃至全国首位,铜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国内第一。盛产丹皮、党参等名贵中药材。铜、金、银、硫、铁、生姜、大蒜、苎麻被誉为“铜陵八宝”。
三是区位优越。铜陵地处上海与武汉、南京与九江的正中心,长江黄金水道流经铜陵59.9公里,水运条件得天独厚。铜陵港是对外籍轮开放的国家一类口岸,拥有5000吨级件杂货码头。水路、公路发达,且即将成为安徽最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
四是产业聚集。铜陵的“发家产业”铜经济已经走出单纯资源开采,正快速进入加工升级新阶段。铜、化工、电子、建材四大支柱产业发挥了龙头作用,铜陵有色、三佳科技、铜峰电子、精达特磁、六国化工、安纳达钛业等6家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良好。铜陵是全国八大有色金属基地之一,全国最大的硫磷化工基地,全国电子材料产业基地,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泥生产基地,是全国循环经济“双试点市”、“知识产权试点市”。
五是开放度高。铜陵城市人口中八成是外来移民。与世界五大洲88个国家建立了经贸联系,与国内外23个城市结成友好城市。拥有外商投资企业260多家,其中引进世界500强企业5家,在境外投资的企业有7家。
二、铜陵市委办公室的经验做法
铜陵市委办公室编制21名,目前在编25人。内设机构有:保密局、机要局、督察室、信息科、综合科、秘书一科、秘书二科、秘书三科。铜陵市委办安排我们在机关、基层和企业学习、调研和考察。经过十几天的跟班学习,我们受益非浅,收获甚多。铜陵市委办公室的特色和先进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凸显“铜都精神”
铜陵以青铜文化立市,以“古朴厚重、熔旧铸新、自强不息、敢为人先”为“铜都精神”。铜陵市委办紧紧围绕市委落实科学发展观决策,抓住“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提前八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这三个战 略重点和中心工作,高度重视干部的政治素质、创新意识、服务意识的锻炼和培养。我们在铜陵市充分感受到 “铜都精神”和铜文化深深融进了城市建设和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体会到铜陵人“碧矿不出土,青山凿不休。青山凿不休,坐令鬼神愁”的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尤其是在市委办公室,领导严格要求机关干部比政治、比敬业、比能力、比服务,在日常工作中体现“铜都精神”。
(二)健全“六大制度”
“六大制度”是“大文稿、大调研、大宣传、大信息、大督办、大接待”的合称。一个任务下来后,通常有专人负责,但如果时间允许,全办人员都要求参与,最后由业务骨干和分管领导把关,以集体智慧完成市委办的“文稿、调研、宣传、信息、督办、接待”等工作。这种做法可以整合现有资源,锻炼每一个办公室工作人员,既能够缓解主要骨干的压力,又能够考察、提拔新人,保证办公室工作关键时刻不掉链子。
(三)强化信息化建设
在办公自动化建设上,铜陵市领导非常重视,具有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系统:
1、铜陵市公文交换平台及协同办公系统。该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基于标准的、包含市县电子政务的统一应用系统,能够实现公文、会务、简报、通知在市四大班子、市属各部门及下属单位之间的上传下达,具有文件交换、公文办理、信息简报、会议、行政事务、督查督办、“我的办公”等七大功能。版面设计美观、合理,功能齐全,操作性强,充分发挥了资源共享的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整个系统采取政府服务外包形式,通过招标,发包给公司。前期建设政府不用投资,由公司贷资建设,分五年付租金,五年后产权归政府,这种创新做法既节省了大量资金、技术及人力的投入,又提高了服务质量。今年4月7日试运行,正朝无纸化办公稳步发展。2、12345政务服务中心。铜陵市委、市政府采取服务外包的形式,对原市长热线电话及分散在各部门的公共服务热线电话进行整合,建立了统一的“12345”政务服务热线,集中受理市民和投资者反映的各类问题。目前,“12345”政务服务热线整合接纳了67个成员单位的热线网络,按照“统一受理、分级负责、归口办理、权责明晰”的原则和“前台负责受理、分发,热线成员单位负责办理,后台负责督办”的机制开展运行,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更好地方便市民生活,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四)完善规范化流程
铜陵虚心学习我办《中共惠州市委办公室业务规范与流 程》等的先进经验,于去年底编写了《中共铜陵市委办公室规范化流程》,其规范化办文经验值得借鉴。
1、多人检查制度。每天上午,经办同志将收报、收文清单打印,先自查再由分管领导检查。多人检查可避免漏办事故发生,达到“服务零差错”的目的。
2、反馈制度。每一份电报、文件的收到时间、收报人、送出时间、领导批示时间、转办理部门及签收时间等,都作了情况汇总,并及时反馈,避免了因某个环节出错而导致事故,也为以后查询提供依据。
(五)加强信息采编工作
铜陵市委办始终把刊物的编写作为推动市委办工作的重要抓手,几种刊物具有较高水平。
1、《铜陵信息》。铜陵市委办把该刊物作为服务党委决策的重要阵地,突出重点、难点、特点和热点,在服务大局、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灵敏快捷、提高质量等方面狠下功夫,推进信息工作上新台阶。围绕“信息出分量”,《铜陵信息》及时、准确、全面反映各方面的情况,提高信息服务领导的水平。同时,建立重点信息协作开发机制、重大信息快速反应机制,确保领导在第一时间掌握处理情况。
2、《铜都通讯》。《铜都通讯》办得非常出色,是全国城市优秀党刊。主要刊登领导讲话,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和部 署,市直、各县(区)党委办公室的工作动态等,文稿来源广泛,影响较大。
3、《铜陵通报》。每期刊发主要领导的近期讲话,随讲随刊,通过信箱或者网上发文系统发布到市直、各县(区)、大企业党委(党组)或主要领导,达到迅速传达信息、加强市委对工作的指导的目的。
(六)推行工作日志制度
《工作日志》原则上一日一记,主要记录本人当天工作及完成情况,对一周工作可提出问题思考、意见建议等。外出参观、学习、考察期间也要按要求记录日志。日志坚持写实原则,干什么写什么,表述要求言简意赅,重点突出,避免重复琐碎。原则上一周一报(周末),涉及党和国家秘密事项,不在《工作日志》报送范围内。该制度既让每个干部通过总结,检查一天的工作完成情况,又能让分管领导了解每一位干部的工作量,有效避免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总也干不完的现象。
(七)实行一线工作法制度
所谓“一线工作法”,即在一线调查研究,在一线主动服务,在一线转变作风,在一线检验成效。在一线调查研究,进一步拓宽了解社情民意的渠道;在一线主动服务,进一步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基层;在一线转变作风,充分调动广大 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在一线检验成效,进一步推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八)试行文稿、调研相结合制度
创造条件,让文字工作人员有机会跟从主要领导到一线调研、考察等,增加对主要领导和社情民意的了解,有利于写出符合领导要求、更有现场感和针对性的文章。
三、铜陵对口学习交流的几点启示
铜陵不少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给我们的启示也是多层面、多角度的。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服务意识
铜陵有今天的发展,虽有区位、资源等客观因素,但与当地人的思维观念、超前意识和发展思想也有密切关系,与其精简、高效、创新、现代化、学习型的机关更是密不可分。我们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更应该学习铜陵“熔旧铸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借鉴其经验做法,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升服务意识。
1、继续解放思想,坚持和完善我办“三个打造”、“办公室工作无小事”、“三服务”、“数字化办公室”等的理念和成功做法。
2、坚持“科学发展,先行先试”,强化“办公室就是服务”、“服务零差错”、“创一流、出精品、树形象”等理念,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提高服务意识。
3、借鉴“一线工作法”,继续倡导推行“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一线去”的工作态度和方法。
(二)进一步完善制度,提升服务水平
只有制定完善的制度,以制度指导行动,才能避免因人为的疏忽造成工作失误甚至事故。铜陵市委办健全各项制度,做到事事检查、件件反馈,强调“服务零差错”。我们要在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把事故概率减少到最低。在完善、健全的制度下,提升服务水平。
1、完善文件办理的反馈制度。各类文件的办理都要有专人负责,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每周有汇总。
2、建议试行“每月四个一制度”。各局、办、科每月召开一次主题工作分析会;每名干部每月撰写一篇理论文章;每名干部每月做一次学习体会口头发言;每月组织干部职工开展一次主题实践活动。
3、建议试行“工作日志”制度。借鉴铜陵做法,市委办各干部职工每日记录本人当天工作情况,可提出问题思考、意见建议等。外出期间也要记录日志,周末交分管领导审阅。
(三)进一步加强文稿写作,提升服务质量
市委办公室是市委领导的参谋助手,以文辅政是最重要职能之一,文稿的起草工作也是政务服务的重要载体。从事 文稿起草的人员需要牢固树立“务实、超前、精进”的精神,努力为市委领导提供高质量的文字材料。
1、突出精品意识和创新意识。严把文稿质量关,不断创新,力求多出精品,不出次品。
2、准确把握领导思路和语言风格。创造条件,让文稿撰写人员跟从领导外出调研或者现场办公,更好把握领导的思维习惯和文稿风格,更准确了解实际情况。
3、注重掌握市情和集思广益。文稿撰写人员要更多关注国际国内大事、惠州市情及市委工作动态,加强部门之间、综合信息人员之间的交流,发挥集体智慧,使文稿更贴近实际,更具有可操作性。
(四)进一步优化信息报送,提升服务能力
信息科以智辅政的职能必须通过“快捷、准确、全面、权威、高效”的机制才能发挥。
1、动态信息及时上报。通过各种渠道收集采编各方面的动态信息,做到每天一报,确保一天24小时的经济社会动态信息向省委全面及时反映,实现“省委每天都可以看到来自惠州方面的动态信息”的目标要求。
2、热点信息滚动上报。对中央和省委领导高度关注的工作,多角度、不间断地收集整理上报,先报基本情况,再报具体措施,三报工作实绩。
3、决策落实全面上报。围绕中央和省委的决策,积极组织决策落实信息上报。
4、重大举措系统上报。对市委的重要决定、重大举措,认真学习,系统总结,迅速组织上报,确保上级第一时间了解掌握我市工作情况。
(五)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提升服务手段 我们在办公自动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下来应该按照年初的工作部署,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1、转变观念,加强信息化意识。继续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办同志对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自觉接受信息化,掌握这一现代化工具。
2、积极有为,改善信息化条件。加快基础硬件设备的更新速度,加速建设建成完善的网上协同办公应用系统,进一步改善信息化办公的软硬环境。
3、强化培训,提高信息化水平。走以科技创新带动办公业务水平提高的新路子,加大电脑和网络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全办同志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办公室工作效率,尽快实现办公室协同办公自动化。
总之,我们的铜陵之行感受很深,收获很大,学习了他们不少的经验和做法。我们在学习期间的表现也得到铜陵市委办的充分肯定。学习与交流从来都是相互的,在交流过程 中,我们发现,本办的“七个一批”的干部培养制度、“三服务”、“三个打造”等理念、信息化建设、规范化办文办会、细节化服务,等等,均深受铜陵方面的好评,对铜陵市委办产生了积极影响和较大促进作用。铜陵之行充分证明,惠州市委办的很多理念、做法和服务走到了全国的党委办公室工作的前列,值得继续巩固、完善和推广。
第二篇:赴区学习考察报告
以先进为鉴求奋进之策
——赴崇川、钟楼、武进三区学习考察报告
12月2日至3日,xx区党政代表团赴南通崇川、常州钟楼和武进三个区进行学习考察,以学习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书记李源潮视察镇江时的讲话和全市领导干部大会精神,推动全区奋力实现“双超半”,为冲刺“百亿”勇立新功。考察团一行参观了麦德隆超市、易初莲花等大型市场,富士通微电子、莫本通讯、新科集团等高新技术企业,南亚塑胶、常松讯汇、裕兴树脂等工业企业,也领略了常州大学城、武进市民广场等人文风采。崇川等地发展速度之快、手笔之大、亮点之多、面貌之新,给我们以强烈的震撼:
一是大解放意识强。这几个地方发展速度之所以快,关键在于思想解放迈出的步伐大。南通和常州两市在税收地方留成、拆迁安置政策、标准厂房建设规费等方面,都为区级政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区级政府在园区开发和项目建设的推进中,并不按部就班、死搬教条,而是创新思维进行巧干,充分做好应做的一切手续,严格按照程序做好各项工作,赢得了市里部门的充分支持。
二是大项目支撑强。这些区域的发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大项目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十分明显。武进区超亿元企业达到100家,在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占有10个席位。崇川区不搞星罗棋布,只求顶天立地,超亿元企业有15家,在骨干企业的带动下,形成了以台资为主体,以塑胶、电子为特色的产业集群,去年骨干企业拉动工业增幅16个百分点。
三是大开发势头猛。考察团所到之处,都能感受到热火朝天的开发氛围。武进津通国际工业园占地近1500亩,建筑面积110万平方米,一期就建成标准厂房20万平方米,租出80%。钟楼经济开发区作为全省最年轻的开发区,2003年1月27日正式启动,经过两年多的发展,现在已拥有企业74家,仅去年就实现业务总收入65.7亿元,财政收入2亿元。钟楼区在去年大环境趋紧的情况下,仍然克服万难全力推进拆迁,全年共拆迁10余万平方米,累计拆迁100万多平方米,使得园区建设和项目落户能够快速推进。
四是大市场结构优。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钟楼区的服务业发展十分迅猛,主城区商贸服务业和物流业投入以百亿计,市场建成后市场成交额将达到300-500亿元。崇川区和钟楼区在三产发展上突出错位竞争,既有旗舰型的集购物、餐饮、休闲、商贸、办公于一体的南大街商业步行街,也有嘉业国际广场、中油国际大酒店等现代化商务办公楼;同时在地域上避免集中,形成错落有致的发展格局。武进区着力发展一镇一品、一乡一品的特色产业,在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同时,起到了优化产业布局、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效果。
五是大人文氛围浓。在感受经济发展扑面热潮的同时,我们也体味到人文关怀的清新气息。钟楼区安置拆迁居民秉承“三优”(群众利益优先、事情处理优待、生活环境优化)的理念,拆迁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他们都非常注重城市环境、人文景观的建设,武进区斥资兴建900亩的森林公园,武进市民广场、常州大学城的建设折射着现代文明的光芒。武进区还大力开发文化资源,将春秋淹城打造成文化遗产和自然风光相结合的旅游圣地,在商业文化价值的叠加中获取双赢。
xx和崇川等区同处长三角地区,地域相近,大环境相似,面临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瓶颈也是同质的,他们的快速发展为我区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1、振奋精神是灵魂。同这些地区相比,我们的发展理念并不落后,发展思路也是不谋而合,但发展的成效为什么不能一致,值得我们深思。在同样的困难面前,他们以生动的发展实践证明,只要具备攻坚克难的勇气和智慧,就一定能够赢得发展的空间和机遇。
2、高点规划是基础。这些地区的飞速发展,还由于他们有超前的规划和高远的定位。武进已经描绘出全区发展的总体蓝图,为经济社会事业的跨越发展指明了方向;钟楼开发区瞄准“高效园区、绿色园区、精品园区”目标,着力打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精密仪器”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只有坚持规划先行,才能为今后抬升发展的起点,奠定腾飞的基石。
3、园区突破是核心。三区的发展实践证明,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是工业经济腾飞最重要的载体。钟楼开发区规划面积11.65平方公里,已经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亿元,利用外资占到全区总量的85%。武进高新区去年培植产值超2000万元以上企业70家,其中超亿元企业16家,工业销售达148亿元,占全区经济总量的1/7,成为武进经济最大的增长极。
4、规模培植是关键。三区在宏观环境趋紧、市场要素波动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大项目在支撑,而且
第三篇:赴苏州学习考察报告
赴苏州学习考察报告
最近,随第十三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考察团一行去苏州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习考察活动,期间听取6场颇有深度和启示的专题讲座,包括现代营销理念、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招商引资策略与技巧、外向型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法和经验,参观了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和开发区、长盛集团公司等一批现代企业,外向型经济强镇周庄及常熟市蒋巷村等新农村典型,游览了苏州园林景区、第一丝绸厂、张家港市区等地,感受颇深,可谓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得到了启迪。尤其是苏州的重教崇文和招商引资做法引人思考。
首先是苏州的重教崇文。苏州自古就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教育事业一直比较发达,读书重学蔚然成风。尊师重教自古以来就是苏州的优良传统,历史上苏州曾出过2000多名状元、进士,当代苏州籍的两院院士就有80多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基本上实现每十年上一个新台阶。去年苏州在全省率先普及15年基础教育,高中段 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3.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教育各项主要指标均已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上世纪90年代中期水平。苏州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市、高中教育先进市、幼儿教育先进市、特殊教育先进市等荣誉称号,并被确定为
国家城市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市、农科教结合示范区和江苏省素质教育实验区。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为苏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20多年来,苏州gdp年均增长14.3%,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7%。去年,全市实现gdp3450亿元,人均gdp按现行汇率折算超过7000美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219亿元,教育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近年来,苏州市委、市政府牢固确立“发展教育也是发展经济,而且可以更好地发展经济”的理念,坚持像抓经济一样抓教育,坚持贴近经济办教育,统筹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农村教育等,形成现代化大教育格局,不断强化教育服务功能,为苏州经济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发展,人的素质的提高。在苏州使我真切的感受到苏州人的综合素质是很高的,上到政府官员、大学教授,下到百姓对各类知识的通晓程度,让我们感到这个城市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之高,人们接受教育的观念之强及教育体系的完善。苏州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经验诠释了一个最根本的真谛,人才兴,则思路活,企业旺,经济强。苏州教育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启示:
一是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加快发展高等教育。遵循稳步、健康、快速、协调发展的方针,坚持加大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资为辅,积极吸引社会投资主体直接办学、多种投资主体合作办学,多元化发展高等教育,尽快的建立双鸭山大学,可通过招商
的形式对外招学校,提高城市品味,双鸭山人的综合素质。构建与双鸭山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系。
二是从双鸭山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特色出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服务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为重点,调整职业教育布局结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育体系。
三是着眼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构建以就业培训和职业培训为主的社会教育网络。加强成人教育培训、农村科技致富骨干培训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其次,通过认真学习《苏州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启示》和《苏州地方招商引资的策略与技巧》以及实地参观昆山开发区、外资 企业,感觉苏州招商引资工作上的几大亮点值得借鉴,很受启示。
一是思想观念上的新亮点。苏州人认为,招商引资的差距是观念上的差距。“你可以眼前落后,但不可以眼光落后”。苏州昆山人“不比骄车比卡车,不比住房比厂房”。在昆山人心中:能打开招商引资局面的干部是能人,给招商引资工作造成坏影响的人是罪人,能吸引投资的人是恩人,前来投资的老板是亲人。
二是发展理念上的新亮点。昆山市政府亲商理念:无论什么形式,能搞活就好;无论公有私有,有作为就好;无论规模大小,能发展就好;无论归谁所有,能交税就好。“不靠优惠政策让投资者起疑心,不靠熟人、朋友让投资者烦心”。昆山市认为,招 商引资不等于拚命喝酒,政府管理要外松内紧,关键是管好自己人。
三是干部队伍建设上的新亮点。苏州市认为:招商引资是智商运动,关键在干部。“不怕干部干错事,就怕干部不干事”。市政府出钱给干部上政治课、法律课、补理财课等。培养“三三制”干部:三分之一到国外去招商引资;三分之一到国内各地招商引资;三分之一留在当地招商引资。要求干部做到五懂:懂政 治、懂经济、懂业务、懂科技、懂法律。要求干部三会:会开车、会使用电脑、会门外语。
四是软环境建设方面的新亮点。苏州市深刻认识到,经济发展要创造招商引资的良好环境,好环境快发展、差环境慢发展。全市着力营造了四种良好的环境。一是政策环境;老板怎么顺心怎么办;二是法制环境,老板怎么安心怎么办;三是服务环境,老板怎么开心怎么办;四是人文环境,老板怎么舒心怎么办。
五是招商引资定位上的新亮点。苏州人体会,招商引资工作一定要与本地的特色和优势联系在一起。一要突出重点。抓小引大,大小并举,内外并举。二要培育一批专业载体。大到建设开发区,小到一朵花、一座山都可能产生好的效应。三要抓住一个 招商主体。可以是社团,可以是企业,可以是个人。
苏州市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的一些成功做法,认人深受启发。如何学习借鉴苏州市的成功经验,开展我市招商引资工作,有以下几点启示:
启示之一:必须在解放思想、创新观念上谋发展。没有思想的大解放,没有观念的大更新,就没有招商引资的大突破,经济
的大发展。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要树立创新求发展意识,要组建招商引资工作“小分队,鼓励走出去招商,营造一种全员抓招商引资工作的浓厚氛围。
启示之二:必须在优化环境、转变作风上出实招。环境是形象,是吸引力,更是生产力。因此,必须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全力打造服务品牌。
启示之三:必须在招商方式、项目引进上想点子。一是要加强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招商队伍。招商引资是一项政策性强、责任重、难度大的工作,它不仅要求招商人员懂经济、懂政治、有文化,而且还需要识大体、顾大局、有修养。能不能招来商,引来资,招商人员举足轻重,其素质和能力极为关键。只有加强培训,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招商队伍,才能完成招商引资工作任务。二是要不断拓展招商渠道。要通过各种展会、同乡会、联谊会、行业协会以及咨询公司,了解投资者及其企业投资情况;要通过新闻媒体和招商网来推介本地优势和招商项目,提高知晓力和吸引力;要通过已到本地投资的企业来联系了解相关投资者。二是要掌握招商方法。要采取感情式招商、“政策式”招商、服务招商、产业链招商、项目招商、人文招商以及把外商请进来实行公开招商、派小分队走出去实行流动招商等多种方式进行。
启示之四:必须在改善交通、提升城市品位上寻突破。实践证明,一个脏、乱、差、品位不高的城市是无法吸引投资者、创篇二:2016赴苏州学习考察报告 2016赴苏州学习考察报告
第五篇:赴酒钢学习考察报告
十月下旬,我们按照公司党委的安排,抱着力求了解,虚心学习的态度对酒钢(集团)公司宏丰实业公司进行了认真的学习考察。
通过听取情况介绍、实地参观和个别交谈的形式,考察组成员对被誉为“大西北的一颗明珠”——酒钢的自然环境、生产经营、后勤服务等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对酒钢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艰苦创业、坚忍不拔、勇于献身、开拓前进”的‵铁山′精神钦佩不已,受到了启发,达到了考察之目的。
XX年,酒钢(集团)公司按国家的有关精神全面实行了体制改革。改革重组后的酒钢后勤系统是以酒钢(集团)公司宏丰实业公司为核心,实行自主经营。其主要特点:
一是地理环境决定了它必须自食其力。主产业丰富发达的同时,建立了多个农副产品基地且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职工的福利待遇好,对职工大幅优惠水、电、气价格,每年三次发放生活物资,解决职工生活的后顾之忧。
二是竞争上岗和择优录用。据介绍,仅XX年至XX年间,该公司就先后两次组织招聘会,对需上岗的待岗人员进行严格考核,从3000余名应试人员中择优录用了290余人上岗。其余人员由酒钢(集团)公司给予政策办理居家休息或买断工龄,使后勤系统没有任何包袱和负担。
这让我们体会到一点:酒钢择人,并不是“大撒网”式的接收,而是动真格,有着其严格的用人标准。从本身的经营性质、发展特点及开拓潜力出发,酒钢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发掘出适合本企业需要的人才。这样的择人方式是“双赢”的,一方面,企业找到了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人才能在企业的大舞台上充分施展才华。
三是职工进餐,集中配送。酒钢(集团)公司各厂矿职工进餐均由宏丰实业公司配送中心承担。配送中心现有正式职工21名,外用工190人,保温车8台,负责整个酒钢生产作业区30多个供餐点的配送任务。
四是侧重抓好服务,不参与经营。拿车队为例,宏丰实业公司车队是由酒钢后勤系统重组归并的,现有车辆89台,承担着宏丰实业公司的生产服务工作。由于酒钢公司至上而下均实行了车改,因此,现有车辆的任务主要是对内服务,不参与经营,以计划为主,随叫随到,经营活动主要是依靠农副产品基地创效,对外运输则以租用为主。在车辆管理上,实行单车成本核算,一车一人的岗位责任制的考核,工作完成无差错则工资每月按时领取。车辆的日常维护保养、报废更新则是宏丰实业公司根据生产服务需要,自己更新调配。
我们认为,酒钢与武钢是有差距的,可这一“距离”正是酒钢蓄势待发的内在潜能,正是酒钢开拓创新的空间,去不断寻找挑战与机遇并存下企业发展的新契机。
通过对酒钢的学习考察,使我们对公司的生存与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一是要在思想上再放胆。我们要进一步解除一切思想禁锢,切实消除一切对发展公司经济的疑虑,坚决摒弃一切阻碍走市场的偏见。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在分析自我具备的能力的基础上,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现实要求,找到企业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切合点,就像手表的轴承,当大小两齿轮完全切合,手表才可以运转自如,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二是要在政策上再放活。从我公司的生产经营发展的现状看,发展氛围还不够浓,政策运用还不够活。要提高单位经济效益,就必须取消一切有碍于生产发展的限制性和不适宜的条条框框。要在不违背国家法律的前提下,制定更加灵活的政策放水养鱼,要在“激励”二字上做文章。
三是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首先是要抓好思想教育。主要是通过教育使广大的干部和职工牢固树立企业至上的服务意识,市场意识,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其次是要建立和完善制度。再次是有好的政策。加大政策对生产和经营单位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在公司允许的条件下,让政策向走市场的经营单位倾斜。最后是要注重人才。换脑筋、拓思路,特别要注重广辟人才渠道,重奖功臣,重用能人。
只有这样,公司才能在武钢和武汉这块得天独厚的适生环境里,像雨后春笋般地丛生,得到充足的阳光雨露和肥力,长成一棵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