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民间艺术之风筝
浅谈民间艺术之风筝
摘要:风筝艺术作为我国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不但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本文试从风筝的起源、分类,制作技艺与不同地域的风筝流派出发,试浅谈风筝这一民间艺术的特征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风筝、起源制作、流派、审美价值、民族艺术特征、文化内涵
风筝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发明,它集观赏、娱乐、竞技、健身等多项功能于一体,属于民间艺术品中扎糊工艺一类,充分体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魅力又极具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风筝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经过发展,它早已成为一门独特的民族艺术,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风筝的起源和发展
在古代中国,风筝被视为平常之物,对于风筝的记载是极为有限的。要说风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古书《韩非子》中记载,墨子曾“费时三年,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这便是关于风筝起源的一说,又称“飞鸟说”。传说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根据历史记载和现已发现的古代风筝来看,以鸟的形状为多,加之古人对飞鸟的崇拜,因此“飞鸟说”广受推崇。
在历史上,风筝最初是用于军事目的,比如用于测量两军距离。到了唐代中期,社会进入了繁荣稳定的发展阶段,风筝的功用开始从军事用途转向大众娱乐。同时由于造纸的发展,风筝的制作材料也由丝绢转而开始使用纸张,因而又称“纸鸢”。到了宋代风筝的流传更为广泛,类型更加的丰富。明清时期风筝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无论是在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和放飞技艺上都有了巨大的进步。各种民间工艺和风筝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木版年画、贴纸、纸塑浮雕、剪纸、描金银、加纸花等,使得风筝的装饰变得丰富多彩;风筝的音响装置也有所发展,用葫芦、白果壳做成的各种哨子,装在风筝上,发音雄浑响亮。同时,风筝也在向世界各地流传。
二、风筝的制作分类与流派
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概括起来只有四个字:扎、糊、绘、放。简称“四艺”。简单地理解这“四艺”即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放风筝。但实际上这四字的内涵要广泛得多,几乎包含了全部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内容。如“扎”包括:选、劈、弯、削、接。“糊”包括:选、裁、糊、边、校。“绘”包括:色、底、描、染、修。“放”包括:风、线、放、调、收。中国风筝以细竹扎成骨架,再糊以纸或绢制作而成。四艺中,“扎”要求达到对称,使风筝左右两侧的受风面积相当;“糊”即要保证整体平整,干净利落;“绘”即要做到远眺清楚,近看真实的效果;“放”即要依据风力调整提线角度。而这“四艺”的综合活用还要求做到风筝的设计与创新。
风筝的种类主要分为“硬翅”和“软翅”两类,“硬翅”风筝翅膀坚硬,吃风大,飞的高。“软翅”风筝柔软,飞不高,但飞的远。从样式题材来看,主要分三类:一是动物,如龙、凤、鹰、蝴蝶、金鱼、娱蚣、燕子等;二是神话传说、文学作品或传统戏曲中的人物,如美猴王孙悟空、天女等;三是日常物品,如扇子、花篮、宫灯等。
中国地域辽阔,风筝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出许多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种类、样式和流派。其中以北京、天津、山东潍坊、江苏南通所制的风筝最为著名。
北京风筝基本形式有硬翅、软翅、排子、长串和桶形五种。北京风筝的代表作是扎燕风筝,又叫京燕风筝。它又分胖、瘦扎燕和雏燕三中。北京风筝至今保持着骨架精巧、彩绘严谨、雍容华贵、观赏价值较高的艺术特点和风格。2008年奥运会的吉祥物之一福娃妮妮,其造型创意就来自北京传统的沙燕风筝。福娃“妮妮”利用北京传统风筝“沙燕”作为民俗表现体,以传统民俗形式“放风筝”寓意放飞 希望,以春天的“燕子”寓意播撒好运。
天津风筝又称魏记风筝,以风筝造型、图案彩绘、放飞技巧的不断创新而著称。主要特点是用料讲究。天津风筝造型多样、工艺精湛、彩绘逼真、飞行平稳,以软翅为主。在放飞时,一根主线上可以有很多支线连着十几只甚至几十只小燕子,放起来绕着主线上下飞舞,互相嬉戏,可以乱真,称为“群燕”。
南通风筝的艺术风格可以概括为:简朴的造型、高低音交响的哨笛装置和富丽典雅的工笔彩绘。南通风筝的基本样式可以分为“板鹞式”与“活鹞”。板鹞硕大无比、平整如板,由六角形为基础,通过组合变化,结构成串连星式南通风筝。板鹞外形古朴,绘画精细,鹞面装有数十乃至数百只大小不一的哨口,放飞时,发出不同的音响,组合成一支雄壮的“空中交响乐”。与北派风筝相比,更显精巧工细,灵活美观。
潍坊风筝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其用竹子扎制骨架,高档丝绢蒙面,手工绘画,工艺与美术紧密结合。潍坊风筝在风筝的造型结构和绘画色彩上,把制作木版年画的工艺移植到风筝上,把国画的传统技法,运用到风筝的绘制上,形成了造型优美、扎工精细、色彩艳丽的独特风格,成为中国风筝的一个重要流派。在中国的风筝家族中,潍坊风筝以其材料的奇特选用,设计的夸张变形,画工的年画技法,以及放飞的巧用力学原理,构成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神韵,蜚声古今中外。潍坊也被称为“世界风筝之都”
潍坊风筝最有代表性的是“龙头蜈蚣”。这种风筝以龙头为首,身子由一个个腰节组成长串,活动自如,形似蜈蚣。“龙头蜈蚣”风筝品种很多,小的可放在掌上,大的则有几百米长,造形、色彩也各不相同。1984年,在首届潍坊国际风筝节上放起了一条巨型“龙头蜈蚣”,头高4米,宽4米,腰节直径1.2 米,整个风筝共长320米,是当时中国最大的风筝。
中国风筝是技术和艺术的结晶,它的无穷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风筝爱好者。如今,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已成为一年一度的国际风筝盛会,每年4月,大批的中外风筝专家都会聚于此,切磋竞技。潍坊也成立了迄今世界上最大的风筝博物馆,收藏、展示古今中外的风筝珍品。实际上,在中国各地都有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它们风格各异,或粗犷豪放,或活泼精巧,或色彩绚丽,或清淡素雅,成为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同时,风筝的传承与发展也使民间风筝进一步得到普及,放风筝成为全国人民文化体育的重大活动,风筝也向多功能、高层次发展。
三、风筝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
风筝,作为一种民俗事物,它的形成和发展,受着民俗文化的巨大影响,民俗对于社会来说是一种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中,随处可见吉祥寓意之处:“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鱼”、“四季平安”等。运用吉祥图案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间谚语、吉语及神话故事为题材,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一句吉语一图案”的美术形式,赋予求吉呈祥、消灾免难之意,寄托人们对幸福、长寿、喜庆等愿望。富有独特的文化格调和浓烈的民族色彩。例如一对凤鸟迎着太阳比翼飞翔的图案,称为“双凤朝阳”,它以丰富的寓意、变化多姿的图案,体现了人们健康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对美好幸福的追求。
中国戏曲和年画等民间艺术对风筝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有些风筝的名字就是一些戏曲或年画的名字。如“新春牛图”风筝。“鹤鹿同春”风筝,“吉庆有余”风筝等,从内容到名字都是年画的。“白蛇传”风筝、“许仙游湖”风筝、“红娘传书”风筝、“昭君出塞”风筝、“瑶池赴会”风筝等,都和戏曲有着直接的关系。风筝与当地绘画艺术、雕塑艺术和泥塑艺术也有着不解之缘。
在我国自古有着“清明放风筝”的传统习俗。认为清明节时鬼门关大门开启,通过放风筝能够将自己的思念寄与去世的亲人。也有人放风筝时将线剪断,意味着放走晦气,迎来好运。如今中国人把放风筝当作一种娱乐,一种健身运动。在放风筝时不仅锻炼了身体,还体验到一种精神的满足。当人们仰面欣赏“龙头蜈蚣”飘动舒展呼啸风云的气势时,不仅为它的工艺折服,更为它的神韵所感染,因为它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大自然的挚爱,风筝成了一种追求,一种象征。
那么总结民间风筝的特征可见,民间风筝主题鲜明,配合传统节令,装饰性突出。风筝制作者大多为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手工艺人,他们按照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审美习惯来制作风筝,寄托人生的乐趣和理想。这样风筝的造型、用料、色彩、风格就充满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或者说是一种生活气息。另外,民间风筝的古老传统,受地域文化、经济、风俗等因素影响,制作者祖传世袭,相互观摩,有集体创作的性质。因此,风筝不但具有了高度的社会功能和审美价值,同时也契合了人们的心理需求,体现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如今,中国风筝运动的发展具有了明显的现代性。风筝运动逐步竞技化、组织化、规范化,风筝制作工艺也迈向了精细化、中国风筝运动的现代性发展使这一古老的民间体育文化呈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我们应以文化自信、开放的心态、促进风筝运动走向世界的体育文化舞台。走进其又一个“黄金时代”。
汪耆年先生所著的《风鸢四艺》 1991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风筝 付徳雷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8 曹雪芹风筝艺术 孔祥泽,孔令民,孔炳彰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2004 风筝的制作艺术 吴叙光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3 民间风筝 李友友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第二篇:赵树理对民间艺术传统之看法[推荐]
对民间艺术传统
中国现有的文学艺术有三个传统:一是中国古代士大夫阶级的传统,旧诗赋、文言文、国画、古琴等是。二是五四以来的文化界传统,新诗、新小说、话剧、油画、钢琴等是。三是民间传统,民歌、鼓词、评书、地方戏曲等是。要说批判的继承,都有可取之处,争论之点,在于以何者为主。文艺界、文化界多数人主张以第二种为主,理由是那些东西虽来自资产阶级,可是较封建的进一步,而较民间的高级,且以为无产阶级所接受。无形中已把它定位正统。你若以未能普及为理由去和他们辩论,他们说那只是因为多数人没有文化,只要文化普及工作进行到一定程度,他们是会接受。这种看法不限于维护三十年代传统的那些权威们,凡是学生出生的人都有这点同感。可是这不合乎毛主席所说那从普及基础上求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去普及的道理。毛主席所说那“沿着工农兵前进的方向,„„„无产阶级前进的方向去提高”,其提高的成品,应该另具有无产阶级文学艺术特有的高度,不能是以资产阶级成品的高度为样板的,而且按那个正统所要求的东西,根本要把现在尚无文化或文化不高的大部分群众拒于接受圈子之外的。
以民间传统为主则无上述之弊,至于认为它低级那也不公平。民间传统有很多使他们相形见绌的部分——例如有些民间唱法能使人想听不清也不行,有些洋唱法,就是神仙也听不清楚。不高是可以“提”的,总比先把一大部分人拒与艺术圈子之外好得多。这个道理强烈反对的人也不多,就是愿意那样做的人太少了。
现在的情况如何呢?受学校教育的学生(从中学起就是)已经把自己的文章练习的脱离了“语言”,就是在向多数人发言的时候也以为用口头语不够格,必须做成学生腔的发言稿去念,才觉得交代得过去。在艺术生活方面,他们也只习惯于歌曲、朗诵诗,而对民间传统则无所继承。现在的尚活在中年以上的人心目中的民间艺术,因为没有新词而剩下些陈词滥调不能用了,而学生们弄那一点新东西,在他们看来技术水平不高,引不起较强烈的兴趣。总之,老的真正的民间艺术传统形式事实上已经消灭了,而掌握了文化的学生所学来的那点脱离老一代群众的东西,又不足以补充其缺。
我在这方面的错误,就在于不甘心失败,不承认现实。事实上我多年所提倡要继承的东西已经无人响应而归于消灭了。学生们所弄来那点东西不论如何简单如何脱离老一代,既然只剩下那个了,就须得承认它,是现在仅有的“普及的基础”。事实如此,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也。我尚未完全绝望者仍在语言。学生们作起作文来,讲起有稿子的话来尽管洋化了一点,但他们无论自己互相谈话,无论与老一代谈话,基本上用的还是传统语法,有朝一日他们觉得那种书本话的调调不得劲,而想改得自然一点,这种大众语法的基础还存在,采用起来还很现成。
第三篇:民间艺术作文
[民间艺术作文] 剪纸读书的女孩 一天,我去往在农村的公公家时,看见了一张栩栩如生的剪纸,民间艺术作文。上面有一位蒙古族的女孩,正在专心致志地读书,写字,见我看得这么入神,公公为我诉说了这个小女孩的故事。这个小女孩原是上天派给蒙古族的女神,可不料小女孩在人间的身世很是凄惨,刚出生不久便父母双亡,只有奶奶悉心照料她,可周围邻居都不愿意靠近她,说小女孩是克星,一出生就把爸爸妈妈给克死了,奶奶早晚有一天也会被她克死。所以,小女孩每天都一个人闷闷不乐地待着。她很爱看书,知识面很广,却没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有一天,小女孩突然在梦中梦见了一位天神,天神告诉她:过几天,蒙古族就要举行一个‘学问大赛’,这是她展示自己本领的最佳机会,她本来就是上天派来帮助蒙古人民的女神,小学六年级作文《民间艺术作文》。小女孩醒了之后,把这件事告诉了奶奶,奶奶也很赞成小女孩去参加这个比赛,从这之后,小女孩每天都在很用功地读书,学习,希望自己可以赢得一个好成绩。时间不知不觉就从身边溜走了。到了比赛的时候,人们不情愿跟小女孩比赛,免得自己沾上了晦气,但裁判说小女孩也是蒙古人民,有权利比赛,待小女孩谢过了裁判之后,便专心致志地开始比赛了。开始几题很容易,人人都会做,可随着题目难度的加深人们一波波的被淘汰了,最后只剩小女孩一人站在台上,夺得了冠军。人们不相信,说小女孩在作弊,正在小女孩极力辩解的时候,一阵狂风袭来,天神下凡了。天神告诉人们小女孩就是上天派来的女神之后,便又转身飞向了天空。人们把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全蒙古族人民都知道了这件事。可小女孩并不在意,依旧勤奋学习,但现在,她并不闷闷不乐,每一天都有许多人向她请教问题,而她的脸上挂满了笑容。公公向我讲完了这个故事之后,我不禁赞叹:一把剪子一张纸,就能创造出如此丰富精美的艺术品,这就是咱们中国的剪纸!
第四篇:民间艺术 教案
课
题: 民间艺术 课
时: 1课时 课
型: 欣赏课 授课对象: 八年级 教材分析:
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繁多,寓意深刻,文化内涵深厚,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美术种类,是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欣赏民间美术作品首先要搞清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了解民间美术的一般审美特征,初步掌握民间美术的一般欣赏要点。本课选取了年画、风筝、玩具、剪纸、编织、地方民间美术作品——常熟花边等几类典型的中国民间美术作品进行介绍,分析其各自特有的造型特征及审美趣味,使学生初步地、较为全面地了解我国民间美术的辉煌成就,理解学习掌握民间美术基础知识,不仅仅是继承和发展民间美术本身的问题,同时也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我们进行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教育的需要。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其特点,掌握欣赏民间美术作品的基本知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年画、风筝、玩具、剪纸、编织、地方民间美术作品——常熟花边等几类典型的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的欣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
1.讲清并使学生理解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民间美术在造型方面的特征以及审美特征,是使学生理解、喜爱民间美术的关键。
2.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的初步的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民间美术在造型方面的特征以及审美特征。教学方法:1.教法:讲述法 ;
2.学法:欣赏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的民间美术作品。学具准备:教材。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下面坐好,准备上课哈!
二:引入新课:
曾经有人说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有生命力的,而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美术是在我们劳动人民社会生活中发生、发展,流传了几千年的美术品种,它存在于劳动群众生活的衣、食、住、行、用各方面,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了解中国的民间美术。你们知道哪些民间美术?他们有什么特征呢?
三:讲授新课:
(一)民间美术概念
民间美术由于是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需要而进行的一种朴素的、自由的表意创造,民间美术作品质朴纯真地倾注着劳动群众个人的感情信仰和随心所欲的个性,随意性的艺术风
(二)民间艺术的几种分类
1、民间美术中的重要品类之一的节日用品——年画。
年画,又称木版年画,它是我国民间过年时张贴的一种民间画类,用以除旧岁、迎新春、美化环境、营造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我国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为了适应人们的生活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民俗节日,经长期的社会传承固定下来,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习惯的组成部分。产年画的地方当数北方的杨柳青年画和南方的桃花坞年画。此外,山东潍坊、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广东佛山等都是著名的年画产地。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十美放风筝》。画面描绘的是初春时节,12位美丽的女子放飞凤筝的场面。人物表情有别,姿态各异。舒缓高翔的风筝,扑面而来初春的轻风,一片舒心祥和的景象。这不正是终年劳作的人们热望和祈盼的心境吗?这正是这幅年画寓意深刻之处。杨柳青年画刻工精丽、绘制细腻、色彩绚美。杨柳青年画通俗易懂、构图饱满、造型简练、色彩鲜艳、和谐典雅,富有装饰趣味。
在我国南方影响最大的年画是苏州桃花坞年画。桃花坞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南北齐名。桃
花坞年画线条清秀,用色淡雅,题材广泛,构图饱满,形象鲜明,风格秀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强调画中要有情节性、故事性,使人回味无穷,即“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
在色彩方面,民间年画十分讲究色彩的配置,并总结出一套经验,如:“红靠黄,亮晃晃”,“粉靠绿,人品细”,“黑靠紫,色发死”等。也是我们欣赏分析民间年画时应把握的方面。
2、在我国民间美术中,还有一种用于春节装饰烘托气氛,人们又十分熟悉的民间剪纸。
剪纸讲究构图的整体性、造型手法的适形特点。形象概括简练、虚实对比鲜明、线条规整流畅、色彩对比强烈。大体北方粗犷豪放、造型简练;南方构图繁茂、精巧秀美,内容十分丰富,多以表达吉祥、美好的寓意。剪纸除了用于窗花、挂千等起烘托节日气氛之外,剪纸图样还可以用作刺绣的“花样”,这更反映出其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3、风筝是同学们熟知并喜欢玩的民间游戏品,是一种民间工艺品。
风筝又是集科技与艺术于一身,融运动和娱乐为一体的艺术品。在我国南北广为流传。其中,北京、天津、山东潍坊和江苏南通等都是扎制风筝的著名产地。北京风筝扎制工艺精细、构思奇巧、型匀称、式样繁多,极具特色,沙燕即是其表。其图案装饰丰富多彩,头部、腹部为固定的样式,胸部可绘以多种纹样,如蝙幅纹、云气纹、牡丹纹,取其吉祥之意。
4、民间玩具是民间美术中的一个种类。
劳人民以自己灵巧的双手,为下一代的成长,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制作出精美的艺术品。这些玩具体现着劳动人民自己的审美情趣,包含着劳动人民的意念、理想、祝愿与爱心。也是对儿童进行审美和民风民俗培养的教具。
产于陕西凤翔县的泥玩具《挂虎》。据说有避邪、吉祥的作用,为什么人们藉以各种姿态的虎的形象来寓意驱邪,表达保佑平安吉祥的祝愿?传说虎为兽中王,可籍虎威驱赶一切恶兽。另外,“虎头虎脑”、“虎虎有生气”等又是人们对孩子健康的比喻、表述。这是民间美术作品中寓意深厚,蕴含着朴素的理念的又一印证。这种象征寓意在民间美术作品随处可见。有运用谐音的方式来表达的如:莲(连)年有鱼(余);有采用比喻方式表达的,如:石榴喻多子;有的则形成约定俗成的符号造型,如五毒(即:瞻赊、蝎、壁虎、蜈蚣、蛇)。这是我们欣赏民间美术品时需要特别予以注意的地方,只有发掘出其中寓意,才能体会其构思之妙。
5、民间美术的寓意象征的特点,还大量表现在广大劳动妇女的刺绣品之中。
这些刺绣品多绣于鞋、枕头、鞋垫、荷包等小件物品上。这些刺绣纹样大都隐喻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追求、祈求子孙万世、幸福长寿之意。如前所述,民间美术的纹样大都是约定俗成的寓意符号,如:鱼、鸟、鼠喻男子,花、莲多喻女子。“鱼戏莲”、“蝶恋花”即隐喻男女的爱慕。
6、编织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各种编织工艺。
织法种类多样,造型美观、大方,实用结实,粗中有细、净中有色是我国传统编织品的特色。编织品可分六大类:竹编、草编、藤编、柳编。
7、常熟花边的生产是二十年代初从上海发展过来。
多数是由上海提供图样,上海打样师则又来自山东烟台和青岛。传统常熟花边,多在白布上绣白色花样,或在米黄布上绣灰色花纹,故有称之为“常熟黄白台布”。后来又增加了棉麻交织,针法也发展了彩绣、抢绣、编织绣等三十多种,品种更为丰富。
(三)民间美术的特征
①实用简洁、因材施艺:民间美术作品大多是人们日常生活、节日活动或祭祝活动中的实用物品,有着强烈的装饰性,在造型上采用大胆取舍、夸张提炼的手法,形成独有的特征。民间美术作品使用的材料很普通,在制造技艺方面十分自由,往往是因材施艺。
②质朴率真、随意大方:民间美术的作者即是劳动群众,他们在生产劳动之余,自发地按照自己的直觉和趣味,自由想象发挥,因而,其作品具有浓厚的乡土味,质朴大方。
③热烈夸张、象征寓意:由于实用的要求,民间美术品大多有着强烈的情调,造型夸张,色调对比,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装饰味。民间美术由于民俗传统的支配,大部分有寓意深刻的含义和象征。
四:课堂总结:
这堂欣赏课,让学生了解了民间美术作品的同时就学到了一些知识,提高了对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的初步的欣赏能力,同时进行继承民间艺术传统,发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引导,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五:作业布置(练习):
下课以后吧你知道的民间美术写下来并且简单写一下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中国民间美术
一、民间美术的概念:
二、民间美术的分类:
1、年画
2、剪纸
3、风筝
4、玩具
5、刺绣
6、编织
7、常熟花边
三、民间美术的特征:
1、实用简洁、因材施艺
2、热烈夸张、象征寓意
3、质朴率真、随意大方
第五篇:民间艺术调查报告
.河南淮阳庙会文化活动
考 察 调 研 报 告
专业名称 装潢艺术设计 班 级 10级本科装潢2班 学生姓名 王康璐 课题名称 中国民间美术概论 完成日期 2012年3月3日 老 师 苏娟娟
郑州轻工业学院易斯顿美术学院
二零一二年三月
.1.目 录
一、课题基本情况介绍
二、调研情况介绍
调研的内容和步骤 考察时间规划
三、设计定位:中国民间美术概论
四、以淮阳旅行记为例里面内容的基本介绍:
五、课题考察归纳总结
1.课题存在的突出问题 2.课题设计上应注意的问题
六、主题思想定位
七、参考文献
导言
对于南方的同学来说,河南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它的旅游城市比较广泛,而陌生则是因为我们不太了解北方各城市的民间艺术是怎么样存在的。现在我们就走进河南淮阳,去看看它的城市特色和它串流至今的民间艺术,让我们去感受淮阳的热情招待吧。
..2.一、课题基本介绍
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国亿万劳动人民创造的民间文化艺术,是群体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母体。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民群众创作的,用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和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及流行的美术”。它的产生和发展,贯穿于人们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它的内容与形式直接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才能。
二、调研情况介绍
1、淮阳的庙会文化
2、象征着平安吉祥的布老虎
3、被誉为“远古时代的真图腾”、“活化石”、“现代的古文物”—泥泥狗
考察时间规划:
2012年3月1日
考察地点:
河南淮阳
三、设计定位:中国民间美术概论
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广博而统一的中华文化体系。广大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对美的理想追求,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辽阔的土地、多姿的地貌、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长期处于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农业社会与部分原始经济社会的现实,使得中国民间美术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任何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自身的特点。
四、以淮阳旅行记为例里面内容的基本介绍
庙会·印象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指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3.动,是中华文化传统的节日风俗。庙会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被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庙会就是这种生活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庙会是汉族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也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故名。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古代,“日中为市”,进行集市贸易。至南北朝时,统治者信仰佛教,大造寺庙,菩萨诞辰、佛像开光之类盛会乃应运而生,商贩为供应游人信徒,百货云集,遂成庙市。北宋时开封大相国寺庙会极有名,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女词人李清照曾与其夫赵明诚相偕至庙会。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
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性活动。于是过年逛庙会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过年内容。但各地区庙会的具体内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
..4.1.象征着平安吉祥的布老虎
布老虎是一种古代就已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玩具,它品种繁多,流传广泛,是一种极具乡土气息的民间工艺品。在中国人心里,老虎是驱邪避灾、平安吉祥的象征,而且还能保护财富。它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因此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期间,民间盛行给儿童做布老虎,或者用雄黄在儿童的额头画虎脸,寓意健康、强壮、勇敢。布老虎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单头虎、双头虎、四头虎、子母虎、枕头虎、套虎等。
这些布虎,黄布包皮,人工缝制,扭曲了老虎原形,把其身躯和尾巴都大幅度地收缩了,四肢也极度的简化了。然而,老虎的主要特征却丝毫没有忽略。而且,虎头更给予着意的刻划。它那又圆又大的眼睛和龇牙咧嘴的形态,都被明显地夸张。形象夸张之外,老虎的神态夸张得更为准确生动。正象我国传统艺术追求的那样,“不肖形似,而求神似”。这种老虎形象,把现实中的虎和幻想中理想化了的虎交融在一起,具有人的性格,满含人的感情,因此显得格外可爱迷人,憨态可掬。这些俗雅并存的艺术品,大都出自乡村农妇之手,是民间艺人勤劳智慧的结晶。
如果仔细观察便可以发现,这些虎的造型有很大的差别,有的稳重而宁静,有的活泼而乖巧。这些风格各异的老虎造型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以夸张、变形为基础,用不同的方式对老虎的外形进行处理,而这一特点也融入了民间布老虎的身上。由于我国各地区、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必然会带来不同的地方特色,但不论形态上怎样变化,民间布老虎遵循着夸张变形这一基本特征。不同地区、不同的风俗习惯便会形成千姿百态、造型各异的布老虎。
【制作】
制作布老虎的材料及工艺也各不相同,较常见的是把棉布、丝绸缝制成形,内部装填锯末、谷糠、棉花或香草,表面用彩绘、刺绣、剪贴、挖补等手法描绘出虎的五官和花纹。布老虎以头大、眼大、嘴大、尾巴大的造型来突出勇猛的神态,虎头及五官显示出天真和稚气,透露出儿童一样可爱的憨态。
..5.2.被誉为“远古时代的真图腾”、“活化石”、“现代的古文物”—泥泥
“泥泥狗”是淮阳太昊陵“人祖会”中出售的泥玩具总称。叠用两个泥字,前一个“泥”字为定语,作动词使用,即用手传揉,也含亲呢之意;后一个“泥”字作名词,即物体的材质“泥”。当然,这种解释仍限于顾名思义的概念理解。
泥泥狗又称“陵狗”或“灵狗”,表现的题材十分广泛,天上的飞禽,地上的走兽无所不有,造型虚幻、神秘。林林总总的怪异形体中有九头鸟、人头狗、人面鱼、猴头燕、独角兽、多头怪、翼鱼、翼兽、人面猴、四不象、猫拉猴。草帽虎、怪狮、驮子斑鸠、鱼\蛙、龟、蟒、蛇、狗、熊、蟾蜍、晰蜴、豆虫、蝎子等等,还有各种抽象、变形的多种怪兽复合体共约200余种。
淮阳“人祖会”以“泥泥沟”作为祭祀伏羲的“神物”。淮阳人崇拜狗;敬重狗,认为“神狗”能为人类消灾、被病,保卫一方平安。传说伏羲崇狗,至今淮阳民间仍流传着“伏羲与盘瓠”的神话,大意是有狗称“五色犬”,被扣在金钟内;变成人首狗身,即伏羲氏也。无独有偶,在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的苗、瑶、蕾族中也有类似的传说,如畲族的“狗皇歌”。这一文化现象绝非巧合,《封禅书》记载:“德公,伏犬畴碟狗邑四门;以防蛊。”大意是说:祭祖先祖伏羲的田园时,把狗劈成四半,埋至四门;以防庄稼受病虫之害。很明显,这是把狗视为图腾神,一种镇物。淮阳人敬狗,认为狗能驱邪、保平安,是否与伏羲遗风有关值得深思。
..6.狗的自然形状也十分典型,具备一切爬形兽类的基本特征,很多兽类都用大字旁,可以说无“犬”不成曾。《吕氏春秋》说:“……狗似,似母猴,母猴似人。”就连繁体了的“龙”字,就有一种写法是“ ”,竟也没有逃脱一个“犬”字。事实证明,人类思维最早的进化,便是在认识上脱离主体,将生活中与人为伍的“狗”,作为认识客体的原型,其它再与狗比较后分出类别的。所以“类”字是从“犬”的;形状的“状”字也从犬旁。其它如猫、狼、狮、猿、獾、猴等等均从“犬”,五、课题考察归纳总结 1.课题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们对中国民间艺术文化的认识太少了,我们应该多了解下民间艺术文化的历史和它存在的意义。从文化的性质上看,民间美术带有民族文化的基本性质。任何上层、高雅的文化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千百年来,它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以其蕴涵的深厚的民族本原文化、本原哲学、本原艺术的基因和多姿多彩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民族语言形态,像母亲的乳汁一样极其有益地调节和滋补着当代艺术文化疲乏虚弱的肌体,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最深层的本原和根基。
..7.2.课题设计上应注意的问题
课题设计上应注意问题有抓住民间文化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排版要有自己独具创新的风格,才能够做出好的杂志;要设计一个自己独特的标识。封面的板式上准备用高清的风景图片;代表不同城市的经典建筑,旅游景点。或者电脑手绘效果风景,建筑。做出来一本不一样的旅游杂志;应该多找找一些好的图片、文字、插画等;收集好的排版设计,多看一些关于旅游的书籍;多到书店,报刊杂志拍摄一些好的封面,陈列展示。
六、主题思想定位
民间美术是一种“活态文化”,它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是勤劳人民的智慧符号。在目前,它主要有原生态和市场态两种存在形式。由于时代的变迁、人们审美观念得更新、市场经济的发展,原生态民间美术正面临逐步衰退、消亡的危险。因为艺人不再依赖民间美术品谋生,从事者越来越少;不少技艺高超的老艺人相机退休,传统工艺美术后继乏人。
我们应该要把民间艺术文化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后代知道,我们中国的民间艺术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他们知道虽然南北两方的民间艺术文化不同但是有着共同的意义。让他们去深刻了解民间艺术文化的含义和每个民间艺术文化背后的故事。
七、参考文献
(1)潘鲁生:民艺学论纲(2)仲富兰:中国民俗文化学导(3)吕胜中:再见传统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