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发展的沈阳市信息产业

时间:2019-05-15 07:02: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蓬勃发展的沈阳市信息产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蓬勃发展的沈阳市信息产业》。

第一篇:蓬勃发展的沈阳市信息产业

CCTV.com 2010年09月17日 19:20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沈阳日报

[内容速览] 9月24日,2009东北亚高新技术博览会在沈阳隆重开幕。信息技术与动漫展是东博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沈阳为促进信息技术及动漫产业的发展,举办的一项很有实际价值的活动,也是为国内外信息技术和动漫业学习交流、投资合作、共同发展搭建的平台。它不仅对沈阳及东北信息技术及动漫产业体系完整,结构布局合理,整体水平提升,...9月24日,2009东北亚高新技术博览会在沈阳隆重开幕。信息技术与动漫展是东博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沈阳为促进信息技术及动漫产业的发展,举办的一项很有实际价值的活动,也是为国内外信息技术和动漫业学习交流、投资合作、共同发展搭建的平台。它不仅对沈阳及东北信息技术及动漫产业体系完整,结构布局合理,整体水平提升,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区域性的,世界性信息技术及动漫业团结协作、共谋发展,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邹大挺副市长陪同万钢考察信息技术与动漫展

为大力发展信息产业,运用信息化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并加快信息产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渗透,沈阳市委、市政府近两年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使全市软件业、动漫业得到全面快速发展,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一、信息产业进入高速增长时期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两年沈阳市信息产业得到快速迅猛发展。统计显示,沈阳信息产业连续两年同比增长超过50%,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510亿元,出口创汇14亿美元,占全市出口创汇总额的35%;其中: 2008年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达到270亿元,比2006年增长2.25倍;软件产业规模达到240亿元,比2006年增长2.4倍。今年上半年,尽管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沈阳信息产业仍旧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基本实现“保增长”既定工作目标,为全省信息产业三年倍增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上半年全市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92亿元,同比增长42.4%。其中: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达到162亿元,同比增长41%;软件行业规模达到130亿元,同比增长44.4%。

1、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到目前,浑南新区电子信息产业组团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IC装备、动漫、先进制造、数字医疗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已成为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总投资350亿元、产业总规模达百万平米的沈阳国际软件园已经开始建设,首期12万平米已有70%确定进驻企业。同时,开始建设了台湾自动识别技术产业园、清华同方数字化电视生产基地、清华紫光射频识别技术产品产业基地、沈北新区光电信息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为实现全市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2.项目推进进展顺利。全市信息产业先后与世界500强企业中的韩国LGCNS、SK,美国的IBM、AMD集成电路公司、德州仪器公司、日本的日立SAS公司等多户企业进行了项目合作。沈阳清华同方工业园生产的清华同方“悦·动”系列全高清数字电视机开始下线;沈北新区规划建设的沈阳光电信息产业园,与台联电合资的沈阳联诚LCOS高清液晶电视及芯片项目、大陆激光、德信手机、晨讯手机等43个项目落户园区; 以芯源半导体、中科仪、新松等IC产品制造企业为载体的IC装备制造产业异军突起,进入全国五强; 新松

99%,并开创了国产机器人出口的先河。

3.产业政策环境不断优化。今年专项资金由原来的1亿元增至1.6亿元。同时,以沈阳市人民政府文件名义下发了《沈阳市促进软件及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沈阳市加快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及《沈阳市软件(动漫)高级人才专项奖励办法》等文件。即将出台的《沈阳市促进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是目前全国优惠程度最高、覆盖范围最广的政策。

二、优化产业结构 加速信息制造业发展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典型代表,沈阳电子信息产业在其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基地建设初现集群式发展态势,正在建设的沈北新区光电信息产业园、富士康科技工业园、台湾自动识别技术产业园等10余个特色产业园区,为实现全市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我市信息产品制造业企业现有110家,现有职工人数4.5万余人。我市信息产品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产业发展空间不断向外拓展,东、南、西、北全方位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二是产业链条不断纵向延伸,产业集群初露端倪;三是新项目不断涌现,产业发展后劲明显,形成了一大批新的增长点。

三、做大做强软件和动漫产业

作为信息服务业核心的软件和动漫产业是现代服务业中的高端产业,也是其他服务门类走向现代化、高端化的技术支撑。沈阳市的软件和动漫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销售收入和出口创汇逐年增加。全市现有软件企业600余户,通过“双软认证”(软件产品、软件企业认证)企业272户、软件产品978个,从业人员达5万余人。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软件企业有东软、昂立、先锋、东大自动化及神州数码等5户,超亿元31户,有5户企业成为全国软件百强企业。有22户企业通过CMM认证,通过国际认证企业比例位于全国前列。逐渐形成嵌入式、动漫和外包三大特色领域。

四、信息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信息化的建设过程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近两年我市全面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网络规模持续壮大;二是电子政务环境明显改善;三是企业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沈飞集团、黎明航发、机床集团、沈鼓集团、百科集团等一批骨干企业已建成了集生产、销售、管理于一体的各类应用系统,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电子商务(EC)活动,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四是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提高;五是农村信息化建设正在逐步完善。

五、未来沈阳信息产业的发展之路将更加光明

2009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沈阳信息产业发展势头丝毫不减,取得骄人成绩。预计全年信息产业将完成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60亿元,同比增长将达40%以上。总之,沈阳信息产业发展空间已经拉开。到 2011年,沈阳信息产业总规模将达到1230亿元,年均增长33%;重点扶持20个产业园区和1个超百亿、3个超50亿、40个超亿元的骨干企业;一座昂然在沈水河畔,自主创新与应用能力强、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程度高、工业化与信息化得到充分融合、东北信息中心作用突出的东北亚信息产业的领军城市正在崛起。

沈阳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发布时间: 2007年02月16日

发布处室:

社会处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整体推进我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抓住我市经济高速发展、消费结构升级、文化产业快速增长的战略时机,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市,优化经济、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根据《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制定本规划。

序 言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在当今世界,文化发展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成为继经济力、政治力之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第三大动力。发展文化产业,是今后一个时期增强我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一)文化产业概述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文化产业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产业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相关文化产业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教育、体育与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非义务教育、体育休闲将完全融入文化产业。我市教育、体育资源集聚,已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

(二)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意义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的出台,充分表明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史表明,传统的农业经济被工业经济取代后,文化经济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将推动产业、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换代。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进入文化消费的快速启动阶段;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进入文化消费快速增长阶段;人均GDP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就会进入文化消费的“井喷”阶段。到2006年末,我市人均GDP已经达到4582美元,进入文化消费快速增长时期,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将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一般占GDP的10-12%,2006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GDP5.98%,说明我们的产业仍处于加工产业链的低端,发展文化产业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成果对传统产业进行提升、发展、推动和升级。一个城市经济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传统产业,文化产业在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的同时,可以创造新的生产力,增强城市经济发展潜力。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硬件,更需要软实力的增强,以文化力增强城市竞争力是我市实现三大目标的重要保证。

一、我市发展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

(一)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2002年,市委、市政府印发了《沈阳市2002—2010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03年,我市被列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我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文化产业进入了高速增长期,已成为完善城市功能,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一是组建了市宣传文化管理委员会,成立了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二是制定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了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三是成立了沈阳报业集团有限公司、沈阳传媒网络有限公司、沈阳书业集团有限公司、沈阳杂技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沈阳紫气东来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沈阳电影有限责任公司和沈阳演艺集团等文化企业(集团),国有文化经营单位走向了市场和产业化发展之路。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文化产业的格局已经形成。根据统计,到2006年底,全市从事文化及相关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共6188家,从业人员15.2万人,内资单位6073家,占97.6%,国有及控股单位1544家,集体及控股单位528家,私营企业3965家,港澳台商和外商投资单位151个。特别是境外、市外资本投资我市文化产业,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扩大了产业规模,提升了产业水平。

——优势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截止2006年底,文化产业收入合计345.7亿元,我市新闻出版及印刷业42.3亿元,占文化产业比重12.2%;广播电视业收入达14.6亿元,占文化产业比重4.2%;会展业产值达到1.8亿元,占文化产业比重0.5%。全市电影放映营业收入4700万元。10台常年演出的文化节目,繁荣了文化娱乐市场。成功举办了200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吸引游客1268万人次,带动了旅游休闲业,2006年全市旅游总收入272.7亿元。

——增长方式得到优化。高技术带动了文化产业增长,广播电视传输、网络文化信息服务等具有高科技特征的文化服务业快速增长。动漫制作已形成了产业园区,制作能力已具规模。文化产业已开始了园区化发展,设计、生产、物流链式产业进一步完善。

(二)基础与优势

1.沈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清故宫、清福陵、清昭陵三处世界文化遗产,是国内仅次于北京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新乐遗址、锡伯家庙、清初四塔、张氏帅府等众多历史文化遗址坐落在城内;棋盘山风景区、怪坡、陨石山、植物园等独特的自然景观环绕城外,各具特色。富有地域特色的清文化、关东文化形成了沈阳特有的文化底蕴,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建设,又形成了特有的工业文化内涵。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将会极大地释放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给文化产业高速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2.经济快速发展,消费结构升级,文化产业发展进入高速增长期。目前,我市城市文化设施日趋完善,经济增长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融合共生,将转化为文化大发展的原动力。2006年底,我市人均GDP达到4598美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激活了文化消费市场,旺盛的文化消费需求是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引擎。随着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的文化需求将大幅度增长,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空间巨大。

3.区位优势明显,我市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地处辽宁中部,为东北地区交通枢纽,1小时车程内覆盖2200人口。随着我市综合实力的快速提升,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日趋增强,为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不断增大的消费群体。

4.人才资源丰富,文化产业发展基础雄厚。建国50多年,沈阳培养并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名人、名家不断涌现,一批沈阳文化名人享誉国内。沈阳籍文化人才资源构成了厚重的文化发展基础,潜能巨大。在沈高校达到30所,各类职业学校152所,各类培训机构501所,专业门类齐全,对满足我市文化人才资源需求,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5.产业创新优势明显,文化产业发展动力强劲。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和高新技术融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我市具有雄厚的原创文化基础,有相对发达的电子信息产业,较高水平的装备制造业,具有丰富的教育、旅游资源,这些相关产业的交叉融合,促进文化产品优化升级,推动文化产业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促进传统的、单一的形式走向多元化。

(三)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滞后。我市缺少一个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政府职能部门,缺少聚集和整合资源的机制,缺少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经常性、连续性工作机制。

2.文化产业观念滞后。在一些县区和部门,还没像重视经济工作那样重视文化产业,还没有把发展文化产业做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完善中心城市功能的重点。

3.缺少龙头企业。我市虽然初步培育了一批产业规模效益高、市场竞争和抗风险能力比较强的企业集团,但大量的文化产业组织形式还处于小规模状态。产业集团化、集约化、规模化处在起步阶段,缺少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产业品牌。

4.缺少领军人物。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形势与人才总量不足和结构失衡的矛盾越来越大,各类文化创意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术开发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尤其是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的复合性高级领军人物缺口越来越大,成为制约文化产业进一步加快发展的瓶颈之一。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三大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文化需求为目的,以深化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壮大主导产业提升产业水平为重点,实施文化人才战略,推进体制、机制、技术创新,促进产业集聚,壮大产业规模,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整体提升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发展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协调。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和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文化产业快速、持续发展。

——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协调。发展文化产业既要体现文化的经济性,又要体现文化的先进性。文化产品的生产不仅要满足人的物质消费,同时又要提供健康向上的思想精神食粮。要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相统一,使文化产业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

——坚持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相协调。文化产业发展,要以自主创新为主,增强核心竞争力,同时也要解放思想,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大胆引进国际先进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运行机制、营销方法,努力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市场份额。

——坚持全面发展和突出重点相协调。要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发展主导产业,发展产业园区,同时也要注意大中小协调发展,全面发展。通过专业分工和协作发展产业集群和完整产业链,增强产业竞争优势。

(三)发展目标

到2010年,基本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体系。主导产业优势明显,相关产业协调发展,产业、产品竞争力明显提高,产业发展速度高于GDP增幅,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8%,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使沈阳市成为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圈的核心和辐射源,全国动漫产业示范基地,区域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中心,文化人才的培养和交流中心,文化娱乐的消费中心。到2010年,文化产业总产值达到798亿元。

三、搭建产业发展载体,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结合城市改造和四大空间建设,遵循文化产业空间分布规律,规划文化产业空间布局,重点规划建设一轴、两带、三处特色街区、四大产业基地、十大文化基础设施,搭建起文化产业发展载体,孵化、聚集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一)规划开发金廊都市文化中轴

充分发挥金廊都市文化中轴沿线博物馆、大剧院、音乐厅、美术馆、会展场馆、体育场馆、现代传媒、现代商务设施的潜能,引进产业、市场机制,扩大经营规模。进一步开发新乐遗址、北陵、北市场、三好科技一条街等特色文化资源,发展相关产业。重新规划中轴空间布 局,重点发展现代传媒、新闻出版、创意设计、现代咨询、体育会展、文化演出等产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强化中轴的文化辐射功能。

(二)规划开发浑河生态文化产业带、南运河创意文化产业带

借鉴国内外城市滨河改造的经验,按照城市内河的要求,沿两条水系建设高标准的绿化、亮化、美化生态景观。一是规划浑河生态文化带,沿河发展鸟岛、水上游乐、水上竞争、全民健身、冰雪游乐等水系生态景观设施。二是建设南运河文化景观长廊。在南运河沿岸建设国际化、高标准的文化设施和生态景观,形成滨河文化长廊,利用城市核心区水系资源,营造都市稀有特色区域。建设沈阳京剧院、沈阳评剧院、沈阳歌舞团、沈阳话剧团、沈阳杂技马戏城、沈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沈阳音乐厅、沈阳水上演艺中心等高档次、高水平的文博旅游、文化娱乐设施,构建由东向西,演化沈阳历史发展的文化“金脉”。

(三)规划开发三处特色文化街区

1.方城历史文化街区。依托世界文化遗产故宫、张学良故居,以及太清宫、长安寺等历史文化资源,将方城地区进行整体规划。规划建设故宫馆藏珍宝展示设施,提升世界文化遗产的观赏性、吸引力。利用方城内文物保护建筑筹建博物馆。利用方城内现存的文物保护建筑筹建奉系军阀专史馆、张氏帅府办事处复原陈列馆、城建史博物馆等13个博物馆,保护历史建筑遗存,弘扬历史文化,将方城地区规划建设成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商贸区。

2.中山路时尚文化街区。充分利用中山路地区现存的日式、俄式建筑,结合本地区特色建筑,进行整体性规划,开发建设具有欧式风格的酒吧休闲广场,发展餐饮、健身、美容、生活家居饰品、品牌精品店等业态,形成以时尚为主要特色的休闲、体验消费特色街区。

3.北市场民俗文化街区。进一步开发北市场、西塔地区的民俗特色资源,在西塔地区规划发展以鲜族特色为主的餐饮、演艺、娱乐产业。利用北市场的皇寺广场、锡伯族家庙等资源,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规划发展具有老北市特色的大众化休闲茶馆、演艺厅,恢复传统表演活动,做出皇寺庙会品牌,形成民俗特色街区。

(四)规划建设四大文化产业基地

1.浑南动漫软件产业基地。规划以东漫世界大楼、昂立信息产业园、21世纪大厦为载体的动漫产业孵化带,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容纳100家企业,建成集动漫产业孵化、培训、创作、研发、生产、交易、运营为一体的综合性动漫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动漫、网络游戏、手机游戏三大产业,到2010年,形成年销售收入60亿元,衍生产品等相关产业600亿元的规模,打造中国“动漫之都”。

2.沈北现代传媒产业基地。在虎石台开发区,规划占地1万亩,一期占地3000亩,重点发展高科技印刷、出版发行、动漫数字娱乐、人才培训等产业。打造集培训、研发加工制作、物流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传媒文化产业园区。到2010年入驻企业达到150家,形成完整的现代传媒文化产业链,年产值达到200亿元。

3.西部包装印刷产业基地。在胡台新城规划用地5平方公里,一期规划占地1.5平方公里,构建以包装、印刷生产制造为基础,包印产品集散和交易为龙头,物流和配送为支撑,集原材料供应、机构及配件供应、产品设计、排版制版、印刷生产等共生产业为一体的综合产业集群。到2010年,引进企业200家,投资60亿元,实现产出120亿元。

4.东部影视文化产业基地。依托棋盘山地区良好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世博园的品牌优势,联合中国电影家协会和中文联国际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策划建设中国电影之都。项目占地4400亩,重点建设星长城、星光大道、中国电影圣殿、西游记乐园、世界电影迷宫、影像天文馆、名星会所等七大景区,建成东北地区著名的影视基地。

(五)建设十大文化基础设施

进一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支撑。2007年建成奥体中心,并投入使用。2010年前,建成国际会展中心、音乐厅、美术馆、规划展示馆、杂技厅、少儿图书馆、沈阳大戏院、沈阳博物馆、艺术馆,使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整体提升文化基础设施水平,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各种会展、文化、体育活动承载功能。

四、发展强势产业,培育文化支柱产业群

充分发挥沈阳的产业基础优势、高技术优势、中心区位优势,通过现代技术创建高位技术平台,推进文化产业升级,提高产业集中度。大力发展现实的强势产业,着力培育后发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以传媒业、出版业、文化演出和娱乐业、影视业、会展业、动漫产业、教育产业、旅游产业为重点,形成支柱产业群。到2010年,八大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不低于15-20%,占文化产业比重达到80%左右。

——传媒业。充分发挥在沈传媒业集中、辐射能力强、人才集中的优势,扶植报业、广播电视、网络传媒快速发展。一是推进传媒业集团化发展,使主流媒体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推动传媒集团上市,增强融资能力、扩张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推进传媒业技术升级,运用高新技术更新改造传媒载体设备,提高传媒制品的加工、制作水平。力争在2008年底前完成我市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数字电视、互联网终端用户超过100万户。三是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传媒业,在坚持主流媒体由国有控股的前提下,允许其他社会资金进入政策放的开传媒领域;鼓励传媒业跨地区、跨行业经营,扩大市场覆盖面。四是发挥国家、省级媒体辐射面广、公信力高的优势,扩张媒体广告业,做大市场份额。五是强力打造沈阳第四媒体,力争在2010年前把沈阳网建成国内知名的新闻网站和区域门户网站。到2010年,传媒业年增加值达到17亿元,占文化产业比重达到6.6%左右。

——出版业。充分发挥沈阳中心城市的集散功能,打造包括编辑、制作、出版发行、销售等业态的完整出版产业链。广泛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大力发展图书、音像制品和其他电子出版物的制作、发行业态。构建具有多元经济成分和高位技术支撑的现代出版发行产业体系,把沈阳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出版印刷基地。一是整合辽宁出版集团和沈阳书业集团资源,扩张产业规模,增强在国际、国内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二是加快沈北现代传媒产业基地、西部包装印刷产业基地建设,与国际、国内一流的印刷、音像生产企业合作,引进一流的现代出版技术,建设形成辐射全国、服务区域的出版印刷中心。三是以生产企业和出版物市场为基础,建立跨地区、全方位、功能完善的物流体系,促进产业发展。到2010年,出版发行业年增加值达到37亿元,占文化产业比重达到14.4 %左右。

——文化演出和娱乐业。依托中心城市的文化汇集、人流汇集、潮流

时尚的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演出和休闲娱乐业。一是加强文化娱乐场所建设,发挥剧场、影院、体育场馆等场所的娱乐功能,新建一批文化娱乐设施,打造区域性文娱中心。二是不断开发演出娱乐市场,按照市场需求,不断创新10台大戏内容,开发新的娱乐服务项目,引进国内、外精品演出,培育文艺演出特色品牌,发展电子娱乐业,创新娱乐业态,壮大文化娱乐产业。三是促进演艺与餐饮的有机结合,开发健康的夜生活文化设施,发展酒吧、咖啡吧等特色文化娱乐服务,开发新的卖点,引领演艺时尚。四是挖掘历史资源,弘扬京剧唐派艺术、评剧“韩、华、筱”艺术,打造艺术精品。充分发挥沈阳杂技集团的资源优势,增强实力,不断扩大在国际国内演出市场的影响。积极打造独具沈阳地域特色、富于东北风情的品牌剧(节)目。到2010年,文化演出和娱乐业年增加值达到28.6亿元,占文化产业比重达到11.1%左右。

——会展业。充分发挥我市的区位优势、基础设施优势和品牌展会的影响力,大力培育会展业市场。一是提升城市会展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和城市会展服务能力,引进国际先进的会展配套设施,对现有会展场所改造、升级,整体提升会展业的专业化、现代化、国际化水平,构建承载会展业的强势载体。二是积极培育品牌展会,继续办好中国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国家级品牌展会,积极争取国际著名会展权威机构和知名企业在我市举办大型国家级、国际性专业展会,全力打造8-10个具有较大影响的国际性和全国性会展品牌项目。三是全市联动活跃会展产业,结合行业、产业和地区特点,策划举办各种节庆活动,做到“周周有内容、月月有活动、季季有大展”。使会展活动贯穿于全年经济活动全过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10年,会展业年增加值达到17亿元,占文化产业比重达到6.6%左右。

——影视业。借助独特的清初建筑、民国时期建筑等资源优势、文化人才集中的优势,通过加大扶植力度,打造影视剧本创作、拍摄、生产、发行、放映产业链,扩张影作品相关产业就地发展的产能,不断扩大影视产业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一是优化优秀剧本创作环境,通过政策吸引,提供创作条件,聚集优秀作家、优秀作品,努力实现我市原创作品就地转化,吸引国内外优秀影视作品在沈发表和拍摄。二是打造硬件设施,加快建设星长城——中国电影之都。开发影视场景资源库,将各种建设文物、景观资源收集、汇编成系列的、反映不同时代特征和地域风格的影视场景图集。建设集影视软体体作、影视拍摄、后期制作和旅游娱乐等功能的高科技影视拍摄基地。三是建设高技术水平的影视产品生产企业,实现影视作品就地生产增值,带动发行、放映业。充分利用沈阳中心城市区位地域优势,大力发展电影发行院线。开发影视作品衍生产业,延长产业链,扩大产业收入。到2010年,影视业的年增加值达到8亿元,占文化产业比重达到3.1%左右。

——动漫制作业。依托我市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艺术创作的教育资源优势、人才资源优势,培育复合型人才,吸引境内外投资,努力打造“中国动漫之都”,使我市发展成为在全国具有竞争优势的动漫、游戏软件开发、制作和生产基地。一是加大对动漫产业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加快动漫产业基地建设,集聚相关产业,打造产业发展平台。二是大力发展研发实体,集聚动漫、软件业人才,加快文化软件制作企业的孵化,尽快形

成一批有规模的从事电脑特技、电脑三维(四维)动画、游戏软件开发制作的专业公司。三是搭建动漫产品的发布、展示、销售平台,形成东北地区最大的动漫产品交易中心。到2010年,动漫产业在全国处于一流水平,年增加值达到50亿元,占文化产业比重达到19.5%左右。

——教育产业。充分发挥我市的教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网络教育,扩大培训业市场,普及学前教育,全方位发展以非义务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产业。一是创新发展思路,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教育产业,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发展,提升办学水平,扩大影响力、吸引力;增强办学能力,扩大招生规模。二是借助市场优势、人才优势发展培训业,借助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丰富教育手段,提升培训业水平。面向市场需求发展各种专业、各种层次的培训机构,打造辽沈地区专业培训中心。三是开发学龄前儿童智力开发市场,适应独生子女早期教育的需求,发展具有音乐、舞蹈、美术等专业特色的学前教育机构,开发启智玩具、读物、教具,引导相关消费。四是大力发展教育衍生产业,发展教材、辅导材料、教育、教学设施产品生产、销售业,带动文化用品消费市场扩张。到2010年,教育产业增加值达到99.7亿元,占文化产业比重达到38.8%左右。

——旅游业。充分发挥沈阳的区位优势和特色旅游资源优势,抓住当前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休闲消费需求增加的机遇,通过提升、发展“游、购、娱、食、住、行”等旅游产业要素,促进旅游业超常发展。一是开发景区景点资源,把南到北京,北到黑龙江的旅游资源纳入开发视野,构筑区域性旅游中心;打造辽宁文化体育旅游产业园,开发特色资源,增强吸引力;增加体验休闲内容,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二是丰富旅游消费内容,创造购物的方便环境,开发旅游商品;培育文化演出市场,发展娱乐消费,满足游客夜间文化消费需求;发展特色餐饮,以特色满足消费,以特色吸引游客。三是优化住宿环境,满足不同层次游客需求,以优质的服务、良好的卫生条件、安全便捷的入住设施吸引游客。四是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使游客来去自如,为游人游玩、购物创造便捷的交通条件。到2010年,使我市成为中国北方游客集散地,年接待游客90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37.6亿元。

五、打造文化产业品牌,扩大沈阳文化影响力

实施品牌战略,通过对世园会、清文化、工业文化、二人转、皇寺庙会、冰雪游乐、体育、艺术表演、文化用品制造、职业教育、音乐创作等产业内容的开发、培育、包装制作、宣传、提升,形成在国内得到公认的文化产业品牌,扩大我市文化产品影响力、吸引力。

——世园会。充分利用成功举办“2006年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的轰动效应,进一步策划后世园会经济,放大品牌效应。一是以世园会为核心,不断丰富有影响力的游览内容,打造品牌资源。二是整合世园会周边资源,推出旅游精品线路,放大“世园会”品牌。三是继续加大世园会宣传力度,扩大世园会影响力。围绕世园会进一步完善交通、住宿、餐饮等设施,使品牌名符其实,把世园会办成永不落幕的品牌展会。

——清文化。充分利用“一宫两陵”世界文化遗产的品牌,放大、发展清文化品牌。一是编制方城地区整体改造规划,恢复方城原貌,形成清建筑品牌。二是增加清珍宝展示内容,形成文物品牌。三是整理开发优秀清文化,编辑出版书刊,生产销售特色产品,开发特色饮食文化,进一步

丰富清文化内涵,将清文化品牌优势放大为文化资源优势,发展为旅游产业优势。

——工业文化。充分利用沈阳市厚重的工业积淀,打造集参与性、观赏性、娱乐性为一体的工业文化品牌。一是利用具有近代工业特点的空闲工业建筑,改造建设文化设施,展示工业文化和工业文明。二是大力发展各类特色的工业展览馆、博物馆,增加工业旅游的亮点、看点。三是开发工业旅游专线,发展汽车生产、啤酒饮料生产等工业旅游项目,实现产品宣传、工业文化熏陶的统一,展示老工业基地的工业文化魅力。

——二人转。借助赵本山的名人效应,进一步放大二人转品牌效应。一是扶植本山民间艺术团发展,通过艺术院校选拔、培训高素质的二人转演员。二是发展连锁剧场,组织全国巡演,在全国唱响二人转。三是定期举办二人转新作、新人大赛,提高二人转演出和表演水平。定期评选二人转表演奖项,打造宣传民俗文化品牌。

——皇寺庙会。结合北市场改造,打造皇寺庙会品牌。一是不断丰富皇寺庙会传统内容,结合节庆活动组织庙会,不断扩大吸引力,确立市民认可的庙会地位。二是加快北市地区改造,恢复传统的茶馆、演艺表演场所,恢复传统表演活动,形成民俗特色品牌。

——冰雪活动。发挥我市冬期相对较长,室外温度较为适宜、雪硬度适合冰雪游乐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冰雪游乐品牌影响。一是加强基地建设,不断完善现有冰雪游乐景区设施条件。二是深度开发冬季旅游资源,不断丰富冰雪游乐内容。三是申办大型赛事活动,举办世界级冰雪盛会,扩大沈阳冰雪活动影响。

——体育。进一步扩大我市五里河体育品牌影响。一是办好2008年奥运会足球分赛场的赛事组织,进一步扩大我市体育影响力。二是发展优势体育项目,培训拔尖人才,确立沈阳体育在国家的地位,带动群众性体育活动。三是充分利用五里河赛场的知名度和享誉度,申办大型赛事活动,打造品牌赛事,不断做大体育品牌,吸引更多的赛事活动和观看人群。

——文化用品制造。借助装备制造业基地的资源优势,发挥制造业潜能,打造文化用品制造品牌。一是发挥人才优势,不断研发新产品,打造沈阳文化自主创新品牌。二是发挥装备优势,生产精品,打造名优产品品牌。三是挖掘加工业潜能,扩张文化用品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文化用品制造业的品牌影响,扩大市场份额。

——职业教育。以建设6所万人中等职业学校为契机,打造沈阳职业教育品牌。一是以创建15个国家级骨干示范专业,40个省级示范专业为目标,重点建设装备制造等27个骨干专业,打造职业教育专业品牌。二是贴近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构建高、中职业学校协调发展,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职教体系,吸引生源、扩大输出,形成技能型人才培养、输出基地。三是加强实训能力建设,培养具有高水平操作能力的技工,在全国叫响沈阳技工品牌。

——音乐。发挥在沈地区艺术人才的集中优势及高中等艺术院校的资源优势,建设高水平的音乐制作中心,发现培养高水平的音乐人才,创作制作高水平的音乐作品。整合各种文化经营传播企业资源,借助市场优势,不断推出高水平的音乐产品,实现人才培养、人才开发、音乐创作,作品后期包装制作,推广销售的完整产业体系。

六、构建文化市场平台,促进文化产业扩张

加大力度,加快发展文化市场主体,打造交易平台,建立文化产品、资源要素、销售市场的纽带,扩张文化产业。

——培育和发展文化产品的交易市场。建立图书、音像、报刊及其他出版物发行销售网络。积极发展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的文化商品交易市场。规范发展艺术品市场。积极发展会展、广告、咨询等文化服务市场。完善文化旅游市场,构建旅游信息网络平台。

——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要素市场。培育和建立文化资金市场、文化人才和劳动力市场、文化设计和技术市场、文化设备和文化信息市场,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配置优化,使文化要素不断的向优势产业或企业流动,形成文化生产的良性循环。

——培育和发展各类文化服务中介。鼓励剧本等文字作品代理公司、文化策划咨询公司、演出经纪公司、艺术人才经纪公司等中介机构的建立、发展。通过中介公司或经纪人接受委托、主动推荐等方式,进行各类文化资源的开发、包装及营销策划,在文化产品、资源要素、产业和市场之间建立强有力的纽带关系。

七、创新增长方式,确立文化产业高端地位

改变传统的产业增长方式,抓住产业发展关键节点,占领产业高端,促进文化产业扩张。

——以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产业集群。以促进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为目标,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壮大重点国有文化企业,发展民营骨干文化企业,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形成一批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的大型文化集团。

——加强文化产业科技创新。以技术创新为重点,重视发展文化产业链的高端,运用最新技术武装产业内容,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文化产品,不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增加原创知识产权比重,提高科技对文化产业的贡献度。

——重视文化产业链式发展。从产业源头到产品销售,构建全过程产业体系,增强文化产业的集成能力和吸收能力,吸引产业系统的人才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延伸互补性产业链和配套性的产业链,形成产业竞争优势。

八、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完善产业宏观调控体系

(一)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做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点,要建立健全能有效推进文化产业整体发展的工作机构,统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实施统一管理,综合协调各部门、各地区,形成工作合力,整体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工作。要建立完善的工作考核体系,加强检查,加强督办,切实把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部署落到实处。

(二)加强文化产业法制建设。要抓紧制订相关法规、规章,运用法律和政策手段规范指导文化产业工作,不断完善法规体系。要加强文化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明确文化执法主体,避免多头管理和管理缺位,不断提高执法水平。

(三)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一是政府部门要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加快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二是政府部门要由管理文化单位为主向管理文化市场为主转变,加快建立和完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管理体系。三是政府管理要从以行政手段为主逐步向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转变,将重点放在产业规划、市场监管、政策支持、法规建设、公共服务上来。四是建立和健全中介组织,通过行业协会规范会员行为,鼓励开办文化中介机构,鼓励开展文化的经纪、代理、推广、咨询和组织业务,活跃文化市场。

(四)重视规划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要加强文化产业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加强前瞻性研究,协调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关系。要通过规划指导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通过规划明确发展重点,规划产业布局,推进产业集聚。要注意长期规划与短期规划的有机结合,要落实实现规划的各项保障措施。

(五)加强文化产业统计信息工作。要建立文化产业统计制度,定期分布统计数据,加强统计分析、动态比较,为研究制定规划、政策提供依据,引导文化产业发展。要加强文化产业信息化工作,借助数字化网络和技术,建设全市一体化的文化产品生产、服务和销售网络,实现文化市场流通领域的信息化、国际化和现代化,提升文化产业流通水平。

九、调整产业政策,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一)进一步完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一是把已出台的鼓励科技、教育发展的产业政策扩展到文化产业。二是制定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明确规定在工商登记、项目审批、土地使用、人才引进、财政支持等方面的具体政策。三是落实好国家对文化体制试点城市的各项政策,发挥政策的引导、放大效应。四是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五是研究制定推动文化产业集团上市的具体措施,扶持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六是以政策为导向,建立多元化的文化投资机制,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我市文化产业的投资、经营、销售和管理,让落户我市的外地企业能享受和我市企业集团同等的待遇,帮助其降低运营成本。

(二)促进国有文化生产单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是把应该转变为企业的单位转制为企业,把应该推向市场的推向市场。二是积极组建以文化资本和文化产品为纽带的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文化企业集团。三是调整国有文化产业单位的所有制结构,实施公司制改造,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创新企业运营机制。四是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在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单位,全面推行聘用制、合同制。五是改革分配制度,建立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收入分配机制。

(三)创新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一是制订并公布文化鼓励和限制类文化产业指导目录,按政策规定放开文化市场的准入限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发展文化产业。二是鼓励发展各类文化发展基金、文化投资公司,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股票等融资,符合上市条件的可以帮助申请上市。三是政府从经营性文化领域逐步退出,鼓励境内、外投资者采取兼并收购、投资参股、委托经营、租赁等形式参与国有文化产业单位改革。四是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吸引风险投资机构进入文化产业,鼓励风险投资基金参股、收购、兼并各类文化企业,畅通资本退出渠道。五是建

立文化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四)扩大文化产业对外开放。加强国际文化产业合作,构筑文化发展的广阔平台,支持和鼓励文化企业与国际文化企业合作,吸引国际娱乐传媒集团和大型娱乐设施落户沈阳。探索组建中外合资文化企业,大力开展印刷、动漫制作和音像制品分销的对外合作。在影视、动漫、印刷、设计、工艺美术等行业培育一批外向型文化企业和文化项目,支持和鼓励文化产品出口,利用文化产业的国际市场,扩大产业规模。

十、实施文化人才战略,提供文化产业发展人才保障

(一)培养、引进并举,加快壮大文化人才队伍。文化产业是知识为核心的产业,要重视文化人才的培养、文化人才的引进,聚集文化人才,壮大文化人才队伍。一是要充分发挥在沈高校、高职、中职和各类培训机构的作用,形成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专业教育与技能培训、脱产培训与在职学习多种形式并重,研究生、本科、大专、中专多层次并举的文化人才培养体系,扩大培养、培训规模,优化专业结构,扩大文化人才队伍。二是积极引进境外、市外优秀人才,专业短缺人才,制定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增强吸引文化人才的引力,当前,重点要吸引具有创意的设计人才、文化经营人才、文化经纪人才。三是重视以文化项目、文化资源、重大节庆活动为载体,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加强产业发展与人才结构的对接,优化人才结构。

(二)以领军型人才为重点,加强高端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要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着力开发能够带动行业发展的文化产业的领军型人才和高级人才。适应我市文化产业发展需要,集聚一大批在全国有较高影响力的文化名人,熟悉国际文化经营的高级经营管理者,掌握文化高新技术的高级专门人才,带动我市文化产业扩张、升级。

(三)进一步优化文化人才发展环境。一是要完善分配制度,允许鼓励具有特殊才能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才以知识产权、无形资产、技术要素入股企业,参与利润分配。推行人才签约制度和绩效分配制度,使贡献、业绩、报酬相统一。二是完善人才激励制度。建立规范的奖励制度,对在文化产业发展中作出特殊贡献的文化作品、产品的创作人员、设计人员、经营管理人员、演员,要给予重奖和荣誉。改革人才评价、职称评聘制度,打破资历、身份限制,以实际能力评价人才,评聘职称、选拔使用人才。三是改善文化人才生产生活条件。对高级文化人才在住房、家属安置、子女入学方面给予照顾或优惠。要对来沈发展的文化人才在沈落户开辟绿色通道;投资创业的要给予政策扶植。创造留心、留人,愿意在沈发展的文化人才发展环境。

第二篇:电子信息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

【概况】

2009年,重庆市信息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实现增加值402.4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占全市GDP的比重为6.7%,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全市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006亿元,增长23.4 %,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其中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863亿元,增长29.8 %,比全国平均增幅高29个百分点,比全市工业平均增幅高11个百分点,占全市工业销售额的10.5%。惠普、富士康、广达、英业达、思科、新加坡(密胜)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北部新区、港城工业园、茶园新区、万州光电产业园等一批重点园区和区县的电子制造业、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

【发展简况】

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以北部新区和西永微电子产业园为核心,周边若干个特色园区为支撑的产业空间布局,“一圈带动两翼”,核心园区和区县特色园区共同发展,集聚效应初步显现。电子信息产业主要集中在沙坪坝区(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北部新区、南岸区、渝北区、江北区、万州区、长寿区、永川区等区县。北部新区以智能化仪器仪表、应用电子、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通信业为主体;西永微电子产业园以笔记本电脑产业、集成电路产业、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为主体;茶园新区发展消费类电子产品,空港工业园发展汽车电子,港城工业园发展信息家电,万州光电产业园发

展电子材料及电子代工。

2009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显著效果,引进项目和企业超过100个,涉及项目总投资超过50亿美元,实到外资3亿美元以上。2009年8月4日,惠普(重庆)笔记本电脑出口制造基地和富士康(重庆)产业基地重大项目签约;9月11日,思科(重庆)通信产品制造基地签约;12月26日,英业达中国第二生产基地重大项目签约。惠普、富士康、思科、英业达的制造基地位于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全球五大笔记本电脑代工厂之一富士康、广达、英业达为主的台湾代工企业承接惠普订单,生产面向中国以外的全球市场的笔记本电脑。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方面,日本读片业务量最大的DOCTOR NET公司、世界500强日本凸版集团公司、新加坡海皇集团全球服务外包中心、上海微创公司、好音达BPO中心、上海华腾软件重庆分公司等一批重点项目也相继落户重庆。

2009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共获国家工信部等批准立项11个项目,资助项目资金18850万元,创历史新高,其中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资助项目5项500万元,“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3项10600万元;“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3项7750万元,带动项目总投资99246万元;下达市级信息产业发展资金4100万元,增长10%,第一批1800万元资助惠普电脑基地等11个项目,第二批2300万元资助思科、广达、合智思创等19个项目,带动企业投资近18亿元;做好各类项目实施的管理、验收,全年共验收到期项目92个,合同资金3510万元。

【行业地位和产品优势】

2009年,全市电子制造业销售收入603亿,增长29%,占电子信息产业总收入的69.9%,比全国平均增幅高29个百分点,比全市工业平均增幅高10个百分点;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260亿元,增长30.3%,占电子信息产业总收入的30.1%,比全国平均增幅高5个百分点,比全市工业平均增幅高11个百分点。

2009年,全市信息产业销售收入中,软件及信息服务业260亿元,同比增长30.3%,占行业比重25.8%;信息家电115.1亿元,同比增长29%,占行业比重11.4%;应用电子136.9 亿元,同比增长22.2%,占行业比重13.6%;通信产品103.3亿元,同比增长18.0%,占行业比重10.3%;电子元器件186.1亿元,同比增长12.4%,占行业比重18.5%;电子材料61.6亿元,同比增长 76.9%,占行业比重6.1%。

2009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领域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137家,其中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企业63家,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13家。

随着惠普、富士康、广达、英业达、思科等项目入渝后,加上其他即将入渝的项目,未来4年,重庆将重点发展笔记本电脑及关联设备加工,形成年产8000万台笔记本电脑,超7000亿元的庞大产业链集群,为30万人带来就业机会。预计到2012年,以电脑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将成为重庆第一支柱产业,这是重庆经济发展上的一个历史性突破,

第三篇:蓬勃发展的旅游城市

蓬勃发展的旅游城市—湖南张家界

张家界市,地处北纬28°52′~29°48′,东经109°40′~111°20′之间。原名大庸。1988年5月18日,国家批准建立了地级大庸市;因“大庸”之名远不及境内所辖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的知名度高,1994年4月4日,国务院批准大庸市更名为张家界市。全市辖永定、武陵源两区和慈利、桑植两县。总人口150多万,总面积9563平方公里。市府设永定区,距省会长沙390公里,距长江三峡300公里。是湖南省西北部一个正在开发、建设,以发展旅游为特征的新兴省辖地级市。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与一脉相连的索溪峪、天子山两大自然保护区组成武陵源,是张家界市的核心景区。

武陵源地处武陵大脉中段;武陵山脉则横亘湖南、湖北、贵州、四川几省。武陵源地处武陵大脉中段;武陵山脉则横亘湖南、湖北、贵州、四川几省。境内岩溶地貌发达,石英砂岩峰林峡彀地貌发育更为世界罕见。1988年10月,国务院公布武陵源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92年12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将武陵源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贵产名录》。国内外专家、学者赞誉武陵源是“大自然的迷宫”和不可思议的“地球纪念物”。《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聪明技术评价报告》中指出:“武陵源在风景上可以和美国醅的几个国家森林公园及纪念物相比。武陵源具有不可否定的自然美。因为它拥有壮丽而参差不齐的石峰、郁郁葱葱的植被以及清澈的湖泊、溪流。”唐诗人王维曾有诗云:“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以物外起田园。”

除武陵源核心景区外,张家界市还有桑植县的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亚洲第一大洞九天洞、贺龙元帅故乡洪家关;慈利县的道教圣地五道山、万福温泉;以及市府所在地永定区的天门山森林公园、已开发河流旅游项目的茅岩河、“江南名刹”普光禅寺、玉皇洞石窟等自然、人文风景点300余处。张家界市还是土家族、白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的71.3%。各种民俗风情,常令国内外游客兴趣盎然,遐思无限。环红张家界市,还有桃花源、猛洞河等风景名胜,去三峡、桂林也很方便。

1995年3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视察张家界时,提词“把张家界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现在,全市正在按国务院和湖南省确定的建市目标,努力在本世纪末把张家界市建成布局例题、设施齐全、环境优美、文明整洁、安全卫生、管理有序、富有地方特色的新兴的国际旅游城市。

以旅游业为基础,带动全市其他行业的发展,几年来,张家界市已获得了长足的经济进步。

至2004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759.5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2.01亿元,其中门票收入3.07亿元,比上年分别下降1.8%、2.3%和1.4%。入境旅游仍保持较快增长。全市接待境外游客35.73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6193万美元,分别增长15.4%和22.6%。景点开发步伐加快。相继推出了江垭温泉、紫霞观等新的旅游项目,加快了天门山、鹞子寨、五雷山、普光禅寺等景点的建设和包装,整合了西线旅游黄金线路,租赁了索水漂流、龙王洞等景点,黄龙洞公司收购石门夹山寺、新宁峎山的经营权,万众国旅收购贵州镇远的经营权,土家风情园、宝峰湖、江垭温泉通过4A、秀华山馆通过3A、紫霞观通过2A级景点评定。旅游接待水平不断提高。张家界国际酒店加入“中国名酒店”组织,并与湘电山庄先

后加入了“国际金钥匙酒店联盟”,有6人获得饭店“金钥匙”称号;全市拥有星级宾馆52家,其中三星以上17家;拥有旅行社58家,其中国际社8家;拥有导游人员2600名;拥有旅游运输公司4家、旅游车辆624辆。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加大。通过举办或承办湖南旅游节张家界活动、旅游商品和农副产品博览会、“五城会”激流回旋比赛、森保节、全国百城自行车总决赛、导游万里行以及新马泰、港澳台、深圳、青岛、大连、哈尔滨等地旅游产品说明会,组团参加了湖南(深圳)招商洽谈会、北方旅游交易会、国际旅游交易会、海峡两岸联谊会、亚洲博鳌论坛,开展了一系列以“生态、健康、协作、发展”为主题的旅游促销活动,发行了张家界风光金银纪念币、《相约张家界》多媒体光盘、《张家界画册》等宣传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媒体,加大旅游宣传力度,不断拓展国内外客源市场。假日旅游高潮迭起。春节、十一两个“黄金周”分别接待游客11.04万和44.14万人次,均创下同期接待新高;八、九、十月单月接待量均超过百万人次,十月份创下单日、单周、单月旅游接待量新纪录。

招商引资和外贸出口取得新成效。全市新批三资企业11家,年末达41家;全市合同利用外资415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1%;实际利用外资1544万美元,增长1.36倍。协议利用国内市外资金38.06亿元,实际到位9.43亿元,分别增长4倍和71.7%。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302万美元,下降62.5%,其中出口226万美元,增长7.69倍。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全年张家界市生产总值81.91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第一产业15.46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20.59亿元,增长21.7%;第三产业45.86亿元,增长8.8%。人均生产总值达5213元,增长9.9%。人均生产总值由全省第12位上升到第9位。

经济结构继续优化。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投资力度的加大,第二产业发展迅速,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全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由上年的21:22.7:56.3调整18.9:25.1:56。

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经济结构性矛盾和体制障碍仍然存在,供给结构还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经济运行质量和整体效益仍处在较低水平,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经济发展环境仍不宽松,市场经济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社会保障和社会就业压力增加,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经济发展面临的区域性竞争压力加大。

财政收支较快增长。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5.63亿元,比上年增长32.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79亿元,增长14.4%;基金收入0.34亿元,增长99.9%;上划中央两税0.85亿元,增长9.9%;上划所得税0.65亿元。全市一般预算支出10.74亿元,增长14.4%。

金融存贷规模扩大。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3.36亿元,比年初增长20.3%,其中企业存款13.43亿元、储蓄存款43.03亿元,分别增长15.5%和18.6%。各项贷款余额67.29亿元,增长22%,其中短期贷款31.41亿元,增长14.8%;中期流动资金贷款7.1亿元,增长13.2%;中长期贷款28.46亿元,增长33.1%。金融机构全年现金收入220.84亿元,现金支出220.8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5%和17%。

保险业务平稳增长。全市保险机构保险业务收入1.92亿元,比上年增长

8.3%,其中财产保险0.41亿元、人身保险1.50亿元,分别增长4.4%和9.4%。全市保险业务支出0.64亿元,增长0.6%,其中财产保险0.31亿元,增长48.4%;人身保险0.32亿元,下降23.3%。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76亿元,比上年增长27.6%,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投资31.26亿元,增长53%;集体投资1.31亿元,下降10.1%;个体投资5.18亿元,下降32.8%。国有及其他经济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21.11亿元、更新改造投资3.85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4.3亿元、其他投资2.02亿元,分别增长57.9%、18.1%、76%、42.5%。全年投资完成率为85.7%,新增固定资产19.87亿元(不含常张高速)。投资重点为交通通讯、水利能源、城市基础设施、工业技改和房地产开发等。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张罗公路、桑龙公路、市城区防洪堤、五金建材大市场、人民广场、武陵源皮划艇激流回旋比赛基地等项目已竣工或基本建成,吉首大学张家界校区、茶淋河电站等工程已开工建设;天门山开发、锣鼓塔和军地坪污水处理厂、回龙路延伸、市急救中心、市民中扩建等工程进展顺利,常张高速公路本年完成投资10.2亿元。

房地产开发如火如荼。全市有37家企业投入房地产开发,涉及到住房、旧城改造、市场、商铺、写字楼、酒店等多个开发领域,全年房屋施工面积57.3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6.97万平方米、销售面积19.46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额

2.33亿元,分别增长68.1%、0.8%、6.5%、44.2%;空置面积0.31万平方米,下降80.6%。•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城镇化率为28.25%。城市规划区总户数12.7万户,人口31.25万人 ;城市总面积194.08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34.38平方公里;城市道路220.15公里(254.5万平方 米),桥梁52座,路灯7519盏,排水管道136.38公里,防洪堤24.62公里;绿化覆盖面积 1152.9公顷,园林绿地面积933.5公顷,公共绿地面积95.63公顷,公园5个(44.19公顷),建成 区绿化覆盖率12.7%;供水管道长度392.5公里,供水能力22.10万立方米/日,用水普及率 85.5%;储气能力583万立方米,燃气普及率45.8%;公共汽车335辆,出租汽车1073辆。全年支出 城市维护建设资金1.73亿元,完成城市建设固定资产投资4.55亿元。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各区县均建立了空气自动采样站,各城区及景区周边的石灰窑拆除已基本完 成,市城区强制拆除了11台燃煤锅炉,武陵源区启动了禁止使用含磷洗涤剂工作,桑植县实施了 垃圾入河入库防治措施,慈利楚霸水泥厂完成了烟尘排放限期治理任务,锣鼓塔、军地坪污水处 理厂和城区排污管网建设进展顺利。全年查处各类环保违法案件300多件,其中永定的柳庸轧钢 厂和鹭鸶湾轧钢厂、桑植的电力集团冶炼厂和芭茅溪纸厂等重点排污企业相继关闭或停产。与上 年对比,全市酸雨频率由34.8%下降为8.1%,区域环境噪声由57.1dB下降为55.3 dB,交通干线噪 声由70.1dB下降为68.7dB,但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的天数由310天下降为298天,城市集中饮用水源 水质合格率由100%下降为96%。澧水干流、索溪大部分时间能保持三类水质,枯水期桑植八斗溪、永定新码头、老磨湾、武陵源民中四个断面枯水期出现四类水质;娄水保持二类水质。科技事业不断进步。市政府出台了《科技进步奖励办法》,启动了地震监测台建设的前期工作;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被科技部授予“全国青少年科普示范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55亿元,比上年增长64.9%;全年安排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10个,西部万农生物公司的“甘薯系列产品深加工”项目已建成投产,贸源化工公司成功收购了五峰珊珊化工总厂,清华药业公司的小剂量片剂、针剂和葛根素等项目建设已经启动。全年共申请专利120件,其中旅游产品专利占30%以上。在全省新技术新产品交易会上,我市共达成意向合同5个,金额0.8亿元,桑植的新型燃烧炉成为抢手货。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两所高等院校有教职工789人、在校生9751人,招生4151人,毕业1886人;1所电大有教职工16人、在校生1938人,招生558

人,毕业562人;116所普通中学有教职工6003人、在校生100509人,招生36967人,毕业24390人;11所职业中学有教职工577人、在校生9029人,招生4078人,毕业1533人;724所小学有教职工6298人、在校生111186人,招生16363人、毕业28676人;1所特殊教育学校有教职工31人、在校生798人,招生115人,毕业78人;52所幼儿园有教职工416人、在校生19168人。人才培养硕果累累。全市向各类大专院校输送新生3648人,录取率为78.4%,其中重点院校录取457人,清华、北大共录取7人,军事院校录取29人;成人高考上线2846人,上线率89.4%;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获得单科合格证5701张,合格率20.3%,181人获得大专以上毕业证书;有17人获得英语一至三级合格证书、370人获得英语二级口试单项合格证书;有2人被录取为飞行学员。

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城市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6430元,比上年增长

6.8%。从收入构成看,工薪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分别增长8%、11.3%、24.7%,经营净收入下降34%、。全年人均消费性支出4703元,增长6.2%,其中食品、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分别增长22.4%、4.4%、34%,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居住和杂项消费分别下降1%、3.3%、10.5%、15.2%和10.5%。恩格尔系数为32.9%。•每百户家庭拥有成套家具108套、彩电124台、影碟机54台、家用电脑8台、组合音响26套、电冰箱(含冰柜)90台、空调器14台、洗衣机100台、热水器56台、微波炉10台、饮水机34台、消毒柜6台、摄像机4架、照相机36架、普通电话90部、移动电话104部、健身器材4套、摩托车20辆、家用汽车8辆。

农民生活逐步改善。农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825元,比上年增长1.2%;人均纯收入1863元,增长1.4%。从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别增长31.1%和14.9%,而家庭经营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分别下降2.4%和50%。全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93元,增长8.9%,除食品消费下降1.7%外,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消费分别增长65.3%、17.2%、26.9%、30.9%、47.1%、14.4%;恩格尔系数为53.3%。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41台、电冰箱2台、洗衣机2台、电话机24部、移动电话15部、摩托车7辆。农民人均住房面积33.13平方米。全年有1.1万贫困农民解决温饱问题,2万低收入农民脱贫致富。•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年末全市总户数50.34万户,总人口157.43万人,比上年增加6094人,分性别看,男性81.49万人,女性75.94万人;分户口性质看,农业人口130.82万人,非农业人口26.62人;分民族看,汉族40.97万人,少数民族116.46万人,其中土家族102.63万人、白族10.83万人、苗族2.67万人;分区县看,永定区42.03万人、武陵源区4.54万人、慈利县67.69万人、桑植县43.17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9.14‰,人口死亡率

5.93‰,人口自然增长率3.21‰,计划生育率95.41%,多孩率0.9%。

劳动就业和工资水平明显提高。年末全市从业人员84.79万人,比上年增加0.6万人,其中单位从业人员8.86万人,减0.34万人;城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

1.3万人,增0.25万人;城镇个体劳动者2.01万人,增0.05万人;农村社会劳动者72.62万人,增0.65万人。按产业分,第一产业55.84万人,减0.17万人;第二产业7.93万人,减0.05万人;第三产业21.01万人,增0.8万人。全市在岗职工7.46万人,占单位从业人员84.2%。全年职工工资总额9.75亿元,比上年增长8.7%;职工年平均工资10937元,增长12.8%,其中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2283元,增长12.1%;全市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为340元/月。全年投入再就业资金1720万元,净增就业岗位1.56万个,城镇新增就业1.85万人。各社区、乡镇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站,全年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人数达1.4万人,介绍成功1.1万人,劳务输出3.2万人;职业技能培训2.37万人,培训后就业1.82万人;城镇失业登记率控制在4%以内。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市有5.74万人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5.15万人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5.42万人参加了社会失业保险。“两个确保”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发放基本养老金8750万元、下岗职工生活费730万元、失业救济金347万元,全部做到按时足额发放。全市有敬老院29所,收养202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为120元,3.15万人得到了救济。劳动部门全年查处劳动侵权案件301件,受理仲裁劳动争议案件72件,为农民工追回拖欠工资657万元。文化事业欣欣向荣。“月月乐”广场文化活动此起彼伏,全年举办各类文化演出活动150多 场,“万人同唱张家界”、永定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大展演”和“阳戏花灯票友大赛”、武陵 源区首届群众文艺汇演更是精彩纷呈;张家界风情歌曲已制作完成,张家界“十大金曲”正全面 推广;慈利龙潭河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桑植县、武陵源区组建了电影 队;常张高速公路文物发掘工作基本完成,共清理古墓葬252座,出土文物1000多件,在宝塔岗 出土了距今2000多年的剑盒及木质剑;文化市场监管力度继续加大,文化市场日趋规范。体育事业蒸蒸日上。承办了全国皮划艇激流回旋锦标赛、全国“五城会”皮划艇激流回旋赛、第八届“国际奥委会主席杯”全国百城市自行车总决赛三项全国性大赛;举办了“鼎泰逸景园杯” 全市保龄球赛、“金海岸杯”全市男子篮球赛、市直机关广播操和健美操赛、全市蜗牛人野外生 存挑战赛等群众体育活动;我市在首届香港国际武术节上获得金牌3枚,在全省各类单项比赛中 取得了10金10银7铜的好成绩;武陵源激流回旋比赛基地被国家确定为“北京奥运会激流回旋指 定训练基地”,体校工作全面恢复;全年发行体育彩票900万元。

新闻、广电事业继续进步。《张家界日报》年发行量1.98万份,全年出版368期,有47篇新 闻稿件在省级以上报刊上稿。市城区电视网络升级改造全面完成,新增光缆干线120公里,有线 电视用户达18万户,有线电视节目由35套增加到43套,旅游交通频道调频广播正式开通,农村广 播电视“入户工程”全面启动,全市电视覆盖率为91%,广播覆盖率为46%。全年共播发广播电视 新闻稿件1.35万件,在省级台发稿348条,在中央台发稿20条,有5件广播电视节目在省里获奖。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拥有卫生机构161个,其中医院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卫生院 98个;•卫生技术人员4159人,其中执业医师(含助理)1903人、注册护士1129人;实有床位 3398张,其中标准床位2290张。疾病防治和妇幼保健成效显著。全市无“非典”病例发生,取得 了“非典”防治的伟大胜利;全年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3种3071例,总发病率为195.85/10万,病 死率为0.09%,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到了有效防治;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82.62/10万,婴幼儿死亡率为17.74‰。卫生监管力度加大,医药市场逐步规范。

张家界,一个神秘而令人陶醉的地方。

03信管 陈光杰

20034085027

第四篇:我县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我县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今年以来,我县召开文化产业大会,确定全县继续坚持 “六个重点产业”,打造“五大文化品牌”,建办“四个产业园区”,实施“一批重点项目”的“6541”文化产业发展思路,突出规划设计,明晰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强化项目带动,着力培育重点文化产业,坚持开放开发,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发掘民俗艺术,大力繁荣文化市场,发展文化事业,不断满足了群众日益提高的文化需求,各项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高 攀

第五篇:胶州市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

胶州市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

沙科洋 姜春玲 管丰文 吴蕾 赵春燕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改善民生。胶州市人民政府2008年在城乡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重点兴办的10件实事中,有6件重在建设新农村。胶州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统筹城乡“一盘棋”,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将村容整治、创新发展与改善民生并重,新农村建设红红火火。

一、“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

1、过去的一年,新农村建设硕果累累。

2007年,我市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大农村投入,促进了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基本保持稳定,全市粮食播种面积70396公顷,增长0.9%。粮食总产量421017吨,比上年增加14.1%。

2007年畜牧业肉类总产量94381吨,牛羊奶总产量28830吨,禽蛋总产量71107吨。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140公顷,森林覆盖率35.8%,提高1.6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幼林抚育面积4000公顷次。

水产品总产量142290吨。其中,捕捞产量33050吨,养殖产量109240吨。海、淡水养殖面积9000公顷,增加6公顷。机动渔船达363艘。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明显改善。2007年末,全市自来水受益村达811个,农业机械总动力954907千瓦,增长4.3%,农用拖拉机18510台,农用汽车2214辆,农村用电量97375万千瓦时,增长7%,地膜覆盖面积11803公顷。

2、新的一年,新农村建设号角鼓舞人心。

2008年全市领导干部会议吹响了“解放思想,干事创业,推动胶州经济社会发展大跨越”的号角,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作为农业主管部门,今年将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构筑现代农业体系,推进新农村建设纵深发展。

(1)突出一条主线,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按照十七大报告“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牢牢把握生产发展体系建设这一主线,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整个农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农业项目出亮点、特色种植扩规模、整体效益上水平的要求,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格局,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进一步提升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科技化支撑“四大体系”建设水平,加快农业增收、农民增收和集体增收步伐,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2)强化二大机制,提高农业运行质量。进一步完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突出抓好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地批发市场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强化产业化经营机制。重点是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等“三大合作”,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逐步建立起市场机制与政府扶持相结合、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充满生机活力的农村经营新体制。加快农业标准化实施步伐,积极推进“全国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规划”,完善检验检测手段、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加大监督检测力度,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机制,实现农产品生产源头安全控制和过程有效监管,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提升三大能力,优化农业发展环境。继续巩固提高15万亩高产优质高效粮食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15万亩优质蔬菜示范区建设,加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力度,加快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结构调整,不断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与新型农民培训推进行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提升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严格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加强土地承包、农村集体“三资”、农民负担和农资市场管理,提升法制化保障能力。重点抓好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及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换发补发、村级债务清理化解等工作,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4)实现四大突破,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以质量管理为核心,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大白菜连片种植,促进胶州大白菜产业做大做强,实现农业品牌建设新突破;积极而稳妥地推进以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土地流转新模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和集约化水平,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新突破;积极开展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加快实施“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农村沼气、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建设,实现生态农业发展新突破;积极引导农民立足本地资源和传统产品特点,推进区域规模经营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生产布局,打造产业集群,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实现“一村一品”发展模式的新突破。

3、标准化农业园区强力辐射。

今年春天,胶莱农民历史性地实现“刷卡”浇地,由青岛、胶州、胶莱三级投资900多万元在胶莱镇广袤的农业园区建设了万亩节水灌溉区,这在在青岛地区是第一家。胶莱镇近年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沿大沽河岸畔的40多个村播种脱毒马铃薯4.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0%以上,成为青岛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全镇今年规划建设总面积5万亩高标准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节水灌溉区域将向南延伸到小高管区至308国道北侧。青岛沙梁蔬菜批发市场辐射本镇和周边县市蔬菜种植面积60多万亩,年交易额突破6亿元,成为全省最大的无公害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小高于家村去年投资200万元新建立青岛小高蔬菜批发市场,今年预计交易额达到2亿元。

二、“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

1、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我市城乡居民收支不断增加,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444元,增长13.7%,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053元,增长11.4%。社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8539元,增长16.3%。农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7.4平方米。

就业局势稳定,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0.88%。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为196787人,增加29630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为116588人,增加15593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12835人,增加11128人。

卫生保健系统不断完善。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4处(不含诊所)。其中医院、卫生院24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处,妇幼保健机构1处;拥有医疗床位2094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344人,其中,医生1089人,护士846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60万人。

2、敬老院里笑声多。

2月29日,阳光灿烂。走进杜村镇敬老院时,这里的老人们正三三俩俩围坐在院子里拉呱、说话。89岁的崔洪功老人是从寺前村来的,走进老人的房间,记者看到窗明几净,干净整洁,崭新的被褥轻柔暖和,地上是排列整齐的暖瓶、脸盆架,毛巾、牙刷、香皂都是统一发放的,柜子里盛满了饼干等物品。崔洪功老人说:“这里就是俺的家了,在这里生活过得很舒心。”

和他同住一个房间的老人王培严72岁,从王家屯村来,他高兴地说:“我到敬老院已经好几个月了,吃穿不用愁,每月还发20元零花钱,日子过得真舒服。”

房间里,老人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有的打牌,有的拉呱,充满了欢声笑语。杜村镇党委书记王海军说:“理解、关爱、扶助五保老人,为老年人创造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杜村镇努力改善五保老人生活状况,提高供养水平,尽最大努力给老年人尤其是五保老人以更多的关爱。”去年以来,为了扩大敬老院的供养规模,提高保障水平,在上级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2007年10月,杜村镇投资110万元,建成了这座占地10亩,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可容纳供养120多名“五保老人”的标准化敬老院,为全镇贫困“五保老人”提供了安养晚年的理想场所。生活在敬老院里的老人们年人均生活费每年2600元,自己不用掏一分钱。

同时,杜村镇还按照“残疾人工作社区化,社区工作社会化”的思路,以安居工程为契机构建了残疾人集中居住小区,与镇敬老院建在一起,并规划设计了康复训练活动室。

三、“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1、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群众舞蹈《辣椒红了》,荣获首届山东省农民艺术节民间舞蹈、杂技、魔术比赛银奖;秧歌舞蹈《喜洋洋》参加了全国第四届中央电视台舞蹈大赛决赛,荣获优秀表演奖,并已通过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复赛,进入决赛;新创作了《胶州欢歌》、《扭断个腰》、《欢乐的日子》等近10个秧歌节目,创作茂腔剧(节)目2个,移植剧(戏)2部。

2、体育活动丰富多彩。

组织了全市万人健步行活动、市直机关五项联赛活动等多项赛事,营造了全民健身的浓厚氛围。体育中心全年举办了多项大型的全民健身活动,承办了“贺龙杯”业余篮球联赛山东赛区总决赛、中俄篮球俱乐部比赛,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体校采用以赛促训的办法,不断提高业余训练水平,2007年共向上级输送优秀运动员38名。此外,组织承办了“刘霞柔道馆杯”青岛市柔道锦标赛,田径、柔道、举重、跆拳道等项目在青岛市级比赛中名列前茅,竞技体育水平持续提高。

3、杜村镇:“十佳”创建活动成为和谐社会建设助推器。

去年,杜村镇为确立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思想、新风尚,发挥各类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推进创建和谐社会,引领和谐发展,在全镇开展了“十佳科技兴农标兵”、“十佳爱民奉贤者”、“十佳爱岗敬业者”、“十佳模范守法户”、“十佳和谐家庭”、“十佳党员带头人”、“十佳好少年”、“十佳贤内助”创建活动。在创建过程中,宣传队广泛宣传创建“十佳”活动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人人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有力的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久安屯村文书鲁维杰是当地有名的养貂能手,在“十佳”创建中,他无偿奉献自己的技术,带领村民搞特色养殖,将该村建成了远近闻名的养貂专业村和科技示范村,成为“十佳爱民奉贤者”和“十佳党员带头人”的“双冠王”。现在,在各类先进的鼓舞带动下,全镇形成了人人学先进、争先进、超先进的浓厚氛围,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社会更加和谐安定。

4、里岔春耕兴起“新三样”。

3月,里岔镇农民已经全面开始了春耕工作,但今年春耕与往年不一样,聘请种田顾问、了解市场信息、互助春耕成了该镇春耕的“新三样”。

在该镇后良乡村,镇蔬菜协会农业示范园负责人赵桂玉说,该村种植黄瓜、土豆、大白菜等蔬菜总产达1.1万公斤,年收入5万多元。他说:“现在,种地光靠经验,不行了!得讲究科学,靠技术。”他自费订阅了《农村百事通》、《致富快报》、《山东科技报》等近10种报纸杂志,但还觉得不够专业,又专门拜镇农技站技术员为师,并聘请农业技术人员担任种田顾问,以便随时请教。

高木寨村农民小宋则在镇里农经网办公室电脑前浏览各地的黄烟信息,并不时在笔记本上记着。“以前,我们种植黄烟,不管市场只管种,往往一年辛辛苦苦下来,累死累活也发不了财。现在镇上给提供了免费网络查询,我们就可以及时了解行情,甚至都可以在网上签订订单,今年肯定能发财!”小宋兴奋地说。赵家乔村、良乡一村等村庄均掀起了“互助春耕”的热潮。由于许多农户青壮年劳力多数在外工作,到了像干种土豆这样的田地活时缺少主要劳动力,显得颇为吃力。因此左邻右舍的农户就合到了一块,你帮我,我帮你,“互助春耕”在该镇蔚然成风,不仅加快了春耕生产的进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增强了群众团结协作的精神,更加拉近了农户心与心的距离。

四、“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

近年来,我市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从农民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积极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以让农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用卫生厕、住整洁房”为重点,建立市、镇、村三级“六化”目标工作责任制,对农村街道硬化、沼气池建设及改水、改厕、排污进行统筹规划、一体推进。全部村庄达到“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的“五化”标准。在具备条件的村先行按照“一池三改”要求实现沼气化,力争在两年内完成农村全部“气化”,达到“六化”标准。让农民群众的生活居住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村村通油路”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

一直以来,我市坚持把“村村通油路”工程作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去年共完成投资7220万元,硬化农村道路47条、181.65公里,超出计划58%,新增通达村庄78个,使“村村通”工程在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也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1)加强组织,广泛发动,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公路建设。实行交通牵头、部门配合、市乡联动的领导体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工程建设。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长任总指挥,交通、公路、财政、发改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村村通”建设指挥部,对全市农村公路建设进行安排部署。把“村村通”工程列入市委、市政府要办的实事,指挥部办公室调度各施工单位,倒排工期,加大物资、人员、机械投入,全力以赴开展工程建设。

(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构筑功能完善的农村交通网络。从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需求出发,建设市区连镇办、镇办连村庄的主次分明、布局合理、城乡一体的道路网络。在硬化道路时,尽量使硬化的路面一直通到村里的学校、敬老院、集市等,切实方便群众出行。把“村村通”工程与小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农业园建设、贫困村扶持相结合。新硬化的34条道路涵盖了12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10多个农业园和30多个专业村,为新农村建设和群众脱贫致富发挥了助推作用。

(3)完善制度,规范程序,加强农村公路质量管理。规定全市农村公路工程全部进入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公开招标,对所有的道路工程选择有三级以上的道路施工资质且信誉好的单位进行竞标,保证招标过程的公开透明,公平竞争。为确保工程质量,市交通局派专业技术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全方位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管理。并与项目负责人签订《公路建设工程管理目标责任状》,将工作目标要求具体细化。为加强社会监督,聘请了社会专职监理人员进行施工监理,统一实行了“村村通工程民主监督小组”制度,将村村通工程建设置于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直接监督之下,对提高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起到良好作用。

(4)立足实际,大胆探索,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长效机制。去年以来,市交通局针对全市农村公路建设管理的实际情况,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研究制定了《胶州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和《胶州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考核办法》,明确管理职责,建立机构队伍,筹措养护资金,严格考核奖惩,在青岛地区率先建立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新机制。在全市13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成立了农村公路养护站,设立了办公场所,配置了养护工具,并按照每2公里路程配备1名养路员的标准,聘用了211名养护人员,农村公路养护工作全面展开。目前,共完成农村公路路肩培土318公里。

2、“一池三改”沼气工程拉长农民致富产业链。

今年以来,市农业局把“建设户用沼气池和改厨、改厕、改圈为内容的‘一池三改’农村沼气建设项目”,这一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和实事工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突出重点,培育亮点,以点带面,积极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技术培训,加强督导服务,严格项目管理,使这一项目得以稳步推进。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制。农村沼气项目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市农业局将其列入重要工作,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做到组织领导到位、工作措施到位、工作进度到位、督导检查到位。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负责抓、业务部门具体抓的工作格局,并落实领导小组成员包镇处、技术人员包片、包村、包户的工作责任制,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2)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建设标准。结合“三下乡”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村新能源开发应用的重大意义,使这项工作深入人心,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为加快农村能源建设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同时,把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建设作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从每个建设村抽调一名政治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的同志充实到沼气建设指导员队伍,层层举办培训班,提高了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2007年,以胶北镇为沼气建设示范镇,全市将投资600万元,承建30多个村庄,新建户用沼气池2000个,并建设沼气配套项目。所建沼气池全部实行“一池三改”,建池户达到全村总户数的50%以上,使门前“三大堆”和脏乱差的村容村貌有根本性改观,基本形成“养殖——三沼(沼气、沼渣、沼液)利用——种植”生态产业链。

(3)加强项目管理,强化社会服务。建立和完善农村沼气建设职业准入制度、工程建设全程承包责任制、“一户(池)一卡”档案管理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四项制度,切实加强沼气池建设使用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管理。

同时,以统一配备专用沼气出料设备为抓手,加快农村沼气服务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沼气管理、推广与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专业化施工、产业化发展、物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农村沼气建设管理新机制。在此基础上,抓好沼肥(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重点围绕畜牧养殖和果品、蔬菜等主导产业,开展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不断发展壮大沼气产业,推进全市生态农业健康发展。

3、村庄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系统引人注目。

前韩哥庄村紧靠胶州市大沽河饮用水水源地,近年来,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内产生的生活垃圾和污水呈增多趋势。为确保饮用水源的安全,建设靓丽新农村,该村多方筹集资金130多万元,完善了村庄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系统,实现了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同时在村西建起了日处理污水200吨的污水处理厂,免费收集和处理村民的生活废水和污水。处理后的水均达到排放标准,可直接作为工业用水或用于农田灌溉,保证了村内两季土豆的用水需要,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前韩哥庄村的这一做法在《农村大众》等媒体刊发后,受到周边村庄和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纷纷派出工作人员前来观摩学习。

2007年9月6日,在该村支部书记韩丰佐的带领下,6名日本农村整备事业部门的专家实地查看了该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系统的整个运行流程,看着天蓝色的环保车载着巨大的垃圾箱“呜呜”地开出村口后,访华团领队大串合纪连声说“吆西!„„”

在村干部带领下,专家们看完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又来到前韩哥庄村的污水处理厂,在听了工作人员的介绍,并亲眼目睹了调节池内还是浑浊不清的脏水、到了出口池便成了清澈见底、毫无异味的清水的场景后,专家们口中再一次响起“吆西”声。领队大串合纪高兴地说:“我们要把前韩哥庄村的经验带回日本,让更多的日本人通过前韩哥庄村的做法了解中国的发展,了解中国的新农村。”

五、“管理民主”——健全村民自治制度。

1、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增强农村干部治事理政的本领。

(1)把加快发展当作“第一要务”,提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千能力,万能力,加快发展始终是各级干部的第一能力,广大农村干部必须增强发展观念,善当富民强村的组织者和率先致富的带头人。加快发展,首先要选准路子。要找准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制定本村发展思路,城区边、园区边、镇办边的“三边”村庄要抢抓机遇,借风行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发展二三产业不具备条件的,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靠品种、品质、品牌增加收入。加快发展,还要练就率先致富的本事。要找准解决农民增收与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的结合点,大力实施“三培双强”工程,把农民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农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造就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双强型”农村干部。要以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为重点,切实帮助群众解决资金筹措难、产品销售难等实际问题,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2)把以人为本当作“第一追求”,提高服务群众、建设和谐社会能力。现在,许多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集中在基层,基层干部能不能做好群众工作,提高服务群众的本领,对构建和谐农村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村干部在群众眼中是党和政府的化身,必须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头,关心农民,体贴农民;乡镇干部要学会与群众沟通交流,当好群众的服务员。对群众的困难要真心帮,要关心群众疾苦,想方设法为群众排忧解难,特别是对农村的“五保户”、特困户、病灾户等弱势群体,更要全力帮扶。对惠及群众的实事要真心办,凡是有利于群众致富和农村发展的好事,哪怕是再难再繁琐,也要多办、快办、办好。

(3)把落实政策当作“第一责任”,提高关注民生、维护农民利益能力。党的农村政策是农民利益的集中体现。现在群众的政策观念正在不断增强,都懂得用政策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如果我们对政策打折扣,搞截留,群众就会把对政策的不理解转化为对农村干部的不满。因此,农村干部必须吃透政策,用足用活政策,在同群众打交道时,把各级给予农民的政策原原本本地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农户、落实到每一个农民身上,用政策凝聚人心、推动工作。当前,特别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的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对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安置政策,认真落实免征农业税政策,对违背政策的现象和问题,要及时纠正,严肃处理。

(4)把公开、公平、公正当作“第一原则”,提高民主管理、治村理事能力。现在农村工作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村干部与村民不再是指挥与服从的关系,过去“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已被现在“民主协商式”所代替。因此,要适应农村工作新形势,保证群众的民主权利,工作中就必须把握好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拍板决定村里各种事情时,要公开,让群众有知情权,不能捂着、盖着;对扶贫解困、安排计划生育指标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要公平,一碗水端平,不能有远有近;在处理邻里纠纷时,要公正,一把尺子量到底。在扩大基层民主的同时,广大基层干部要带头学法守法用法,做知法、懂法的明白人和带头人,特别是对农村的热点、难点问题,必须按照法律规定和法定程序进行。

2、胶莱镇基层组织建设生机勃勃。

“牵牛要牵牛鼻子”。该镇党委把农村班子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探索推行基层组织建设“过程化管理”,使基层组织建设迸发出了勃勃生机。

超前规范村干部行为。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行农村干部廉政承诺制度的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村级管理制度,每年定期组织“村官考试”,越来越多的村干部成为农村的“政策通”、“法律通”。搞好事中监督。通过实施“廉政承诺”,推行“民主政治建设日”活动,实现干群“面对面”对话。同时,完善《村庄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将主要工作目标与民主评议、争先创优和违规违纪行为“捆绑”考核,最大限度地催发了村级班子队伍的活力。

近年来,该镇党委针对农村干部队伍致富能力不强的实际,积极实施“经济小能人”工程,选拔“经济小能人”125名。目前,有49人成为入党积极分子,有12名条件成熟的“经济小能人”走马上任村党支部书记,有15名“经济小能人”引进了项目,“能人”成为该镇基层组织坚强的后备力量。

作者单位:胶州市农业局

下载蓬勃发展的沈阳市信息产业word格式文档
下载蓬勃发展的沈阳市信息产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蓬勃发展的民营经济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社会调查报告 蓬勃发展的民营经济 ——浙江台州民营经济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内容提要 2010年10月2日至10月4日,我们利用国庆假期时间先后走访了家乡所在地浙江......

    蓬勃发展的先进陶瓷

    蓬勃发展的先进陶瓷产业 无机非金属材料是材料领域的一个大类,对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重要作用。陶瓷是最重要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先进陶瓷材料则专指......

    意大利汉语教学蓬勃发展

    大连盼达汉语学校www.xiexiebang.com 意大利汉语教学蓬勃发展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和中意两国交往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意大利人加入到学习汉语的队伍中。汉语学习......

    精彩演讲稿(信息产业)

    一、有关形势当前全国人民正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党的15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分析和正确认识进入新世纪后我们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今年是新世纪的开局之年,也是“......

    精彩演讲稿(信息产业)

    计划的第一年,我们正面对着一个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社会。信息产业是国力竞争的焦点,也是国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当今,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

    精彩演讲稿(信息产业)

    一、有关形势当前全国人民正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党的15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分析和正确认识进入新世纪后我们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今年是新世纪的开局之年,也是“......

    精彩演讲稿(信息产业)

    一、有关形势当前全国人民正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党的15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分析和正确认识进入新世纪后我们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今年是新世纪的开局之年,也是“......

    精彩演讲稿(信息产业)

    一、有关形势当前全国人民正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党的15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分析和正确认识进入新世纪后我们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今年是新世纪的开局之年,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