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汇总外交政策
美国的外交政策
称霸全球的“霸权主义”是政策中的一条主线,核心还是美国的国家利益。随着历史的发展,美国逐步接近于称霸意图。就目前来看,中、俄的崛起,日本和西欧的发展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振兴,依然是美国称霸世界难以逾越的阻碍。美国为突破障碍,采取了发挥其军事上的优势,控制全球战略要地;拉拢部分资本主义强国;利诱对其有利害关系的发展中国家;压制其潜在对手等措施。
小布什政府(2001年1月至今)的“单边主义”政策和“先发制人”战略
小布什上台后,采取的对外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奉行单边主义政策,谋求建立美国霸权地位。②强调军事优先,注重培植美国的军事实力。③注重美国本土安全。④将打击国际恐怖主义作为小布什政府对外政策的中心任务。⑤美国的全球战略进一步向亚洲太平洋地区转移。⑥2003年3月,美国未经联合国同意,发动针对伊拉克的战争,意在控制中东石油,在中东推行美国式的民主,塑造中东地区新格局,影响国际政治。⑦提出先发制人战略,对“无赖国家”和恐怖分子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奥巴马时期
改善美国的国际形象,特别是在伊斯兰世界。他明确表示要在任期内结束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向伊朗伸出橄榄枝、借助推进世界无核化“重修”与俄罗斯的关系、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上争取中国的合作,以及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等等。过去四年间,他确实结束了伊战,按计划安排美军在2014年底从阿富汗撤出。美国不仅抓住了本·拉登,还擒获了一系列基地组织的高级将领。奥巴马本人在开罗大学的演讲,表示要同世界上15亿穆斯林有一个“新的开始”,令人印象深刻;在布拉格的演讲也向世界宣誓美国将为建设一个没有核武器的世界而努力。美国《外交杂志》评论,相较于小布什时期的美国给人留下的“好斗”的印象而言,奥巴马的意愿是将美国塑造成一支更为和平的力量。
然而,奥巴马令人振奋的说辞、希望变革的意愿,与美国政府现实利益的考量有着不可避免的冲突。因此,《外交杂志》评论称,奥巴马的外交政策是他从善如流的心愿与现实主义和政治谨慎之间进行平衡后的产物,而面对美国在国内和国际方面的一系列挑战,奥巴马服务美国现实利益的外交决策占据主流。虽然奥巴马在演讲中屡次提到,“美国卷入十年战争的历史的一页已经翻过,现在是富强国家的时候了。”但就在最近发生在马里和阿尔及利亚的危机让美国意识到自己已经无法抽身于国际事务。战乱的伤口远未愈合,现实中的美国外交面临诸多挑战。美国在叙利亚问题上的政策饱受质疑,美伊关系恶化,与以色列的关系也出现裂缝,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安全状况令人担忧,美国在班加西的领馆遭到袭击,是对美国中东政策的重大打击。美国与俄罗斯在过去一个月中就人权事务的争执让奥巴马在第二任期开始的时候面临美俄关系滑坡的窘境,美国有可能在叙利亚、伊朗、朝鲜和阿富汗这些关键问题上失去与俄罗斯合作的机会。在奥巴马即将就任前夕,美国媒体评论,美国历史上连任的总统往往会在后一个任期通过外交政策为自己留下“芳名”。因此,除了推动巴以和谈之外,奥巴马可能会将整体外交政策的重心转向亚太等经济高速发展地区。奥巴马展开“柔性外交”
试图通过其“柔性外交”修补美国受损的对外关系与道义形象。通过这两次出访,奥巴马的外交新战略大体上已水落石出,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强化与传统盟友的结盟关系。奥巴马明白,要让盟友竭诚支持美国的领导就得回应它们的关切。为此,奥巴马一上台即宣布关闭备受欧洲盟国批评并有损美国道义形象的关塔那摩与中央情报局的海外监狱;并终止使用酷刑;对欧洲关切的气候变化问题,他也明确表示美国不仅要参与推动而且要起带头作用。为强化美日关系,奥巴马将首访白宫的殊荣给了日本首相。
重视与俄、中等大国改善关系。奥巴马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会晤后宣布,两国将立即着手“削减并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谈判,并拟于年内达成协议。为避免激化矛盾,奥巴马将北约继续东扩问题暂且不提;并对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表示出灵活性。中美关系则实现了少有的平稳过渡,中美元首伦敦会晤后,两国同意建立“积极的、建设性的全面合作关系”,并提升了战略对话层级。
致力于改善其在伊斯兰国家中的不良形象。奥巴马上台伊始,就特意将首个专访机会给了阿拉伯卫视,并宣布“美国不是伊斯兰世界的敌人”。国务卿克林顿将信仰伊斯兰教人口最多的印尼纳入首次亚洲之行;奥巴马则选择土耳其再度向伊斯兰国家释放善意,他表示“美国从未与伊斯兰开战,事实上,在击退极端意识形态方面我们是伙伴关系”。
准备与“敌对国家”展开对话谈判。奥巴马表示,只要伊朗松开紧握之拳,美国也将伸出相握之手。美国国务院表示将全面参加伊核问题谈判。奥巴马在拉美峰会前宣布解除对古巴裔美国人探亲与汇款的限制;在今年4月份的美洲国家峰会上又承认美国现行的古巴政策是“失败的”,表示愿意“将美古关系推向一个新的方向”。
与前任政府的单边主义“刚性外交”不同,奥巴马政府奉行以“伙伴精神”为基调的“柔性外交”。奥巴马在欧洲强调“伙伴精神”,在拉美呼吁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他在美洲国家峰会上表示,他在其整个任期内都寻求与拉美国家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
从奥巴马政府已展现出的外交姿态来看,他们正在摈弃前任政府的单边主义,转而强调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合作,并尊重国际法;淡化意识形态色彩,更注重务实合作;奥巴马表示要降低军事手段在对外政策中的作用,而强调外交优先,以对话代替对抗。
奥巴马的外交与安全团队提出了将硬实力与软实力相结合的“灵巧实力”的外交理念,即综合运用美国国家的所有手段,包括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法律与文化领域的所有资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总目标服务。这一新的外交理念现已体现于“巴基斯坦—阿富汗新战略”。这一新战略的突出特点就是“军事与民政一体化”。奥巴马承认单纯依靠军事力量不可能打赢战争,因此在增兵的同时,决定增加派遣为数众多的外交官员、政法培训人员、工程师等等,意在通过改善当地民生来争取民意支持,并帮助加强阿富汗地方政权建设。奥巴马同时敦促欧洲与周边国家共同参与阿富汗重建。
当然,奥巴马政府的外交变革主要是外交策略、外交风格和外交手法的改变,而美国外交战略的总目标并没有也不会改变:那就是确保美国在世界的主导地位与全球利益。只不过,奥巴马前任政府仰赖的是制裁与武力,而奥巴马政府则想“通过榜样的力量,而非力量的榜样来领导世界”。因此,奥巴马政府意在通过“柔性外交”来修补此前美国受损的国际形象与对外关系,力图通过抢占道义制高点来实现重建美国在全世界的领导地位与影响力这一总目标。日本外交政策
亲美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
首先,由美国主导的亚太自由贸易协定(TPP)遭到了执政党自民党派背后的重要支持团体——农协及日本医师会——强烈反对,因此在日本的参议院7月选举结束前,安倍首相只能按兵不动。一旦选举结束,他定会第一时间与反对者交涉。
其次是关于冲绳美军基地普天间基地的转移问题。去年年末在众议院选举中当选的4名来自冲绳县的自民党议员都极力反对“美国的提案”,因此同样在参议院选举结束前,请在这个问题上稍安勿躁。对此,安倍首相打算修改“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增加1000亿日元(约合71亿人民币)的军费预算,意在与美军结为同盟,派遣自卫队执行海外任务。奥巴马总统迫于形势,必须在10年内削减10500亿美元的军费预算。对此,日方将主动提出“日本自卫队可以出动一部分兵力替美军效力”。
第三个是核能发电问题。近来相继发现,日本各地的核电站地处大地震的温床,即断层带,国内废弃核电站的论调由此不断高涨。然而,由于是美国公司设计并管理日本的核能发电,以及出于牵制中国核武器威胁的考虑,美国希望日本维持核能发电,断然不会允许日本废弃核电站。因此日本政府只能对奥巴马总统含糊其辞地说:“关于核能发电问题,今后我方会慎重讨论。”而在国内封锁反对核能发电的言论,以重启核能发电站,完成美方的期望。
日元升值与美元贬值政策是安倍政权下经济政策的一大卖点,短期内虽然无法改旗易帜,但日方应该会对奥巴马总统说:“会将美元兑日元的汇率控制在1美元=95日元~100日元之间。”并强调绝不会使日元过度贬值。
最后是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的问题,安倍首相极有可能对奥巴马总统陈述自己的“小泉外交理论”。
安倍在中国的周边画了一个弧
安倍首相在上一次执政之时,即2006年年底,提出了“自由与繁荣之弧”这一外交新方针,与当时打出反恐大旗的布什政权遥相呼应,意欲联合韩国、东南亚诸国(ASEAN)、印度、土耳其、欧洲诸国等国家,与日本携手画一道弧线,这一方针随即演化为“中国包围圈”。
当时制定“自由与繁荣之弧”的是安倍首相、麻生太郎外相及谷内正太郎外务次官这“三人组”。“三人组”在本届政府相继复权,成为安倍首相、麻生副首相兼财务大臣以及谷内外交事务内阁参与(首相顾问)。
今年这个“三人组”制定的新外交方针是“自由海洋之弧”,即以美军为后盾,联合韩国、菲律宾、越南、澳大利亚、泰国、缅甸、印度,可能的话还要笼络俄国,构建一个新的“中国包围圈”。通过这个“自由海洋之弧”,意欲保卫钓鱼岛。安倍首相很可能在日美首脑会谈上向奥巴马总统陈述这一提案,以获得理解与支持。
依据这个“自由海洋之弧”的构想,安倍首相对今年的外交事务排出的优先顺序如下:1.美国、2.印度、ASEAN、澳大利亚、3.韩国、4.俄罗斯、5.中国。
关于2.印度,安倍首相很可能把其列为“自由海洋之弧”的“另一个中心”。据安倍首相身边的人透露,安倍首相孕育这个构想的时期,时值2011年9月历时6天作为在野党成员访问印度。
安倍这次就任首相之后两日,即12月28日,与印度总理辛格进行了电话会谈。会谈中史无前例地提出,2013年辛格总理首先访日,接下来安倍首相访印,在这一年度内举行两次首脑会谈。日本每年向印度提供最高额度达2000亿日元(约合140亿元人民币)的政府开发援助,安倍首相极有可能继续追加援助额度,使这头亚洲“巨象”完全成为自己的伙伴。同样,借助美国的权势,日本将联合澳大利亚及ASEAN诸国以加强合作。ASEAN诸国当中尤其重视的是,与日本一样同中国有着海洋权益问题之争的菲律宾及越南,以及与日本有着传统友谊的大国印度尼西亚及泰国,还包括缅甸——最近,这个国家的外交策略从对中国的一边倒改为对美国关系的大大改善。
在去年1月还是在野党时期,安倍首相历时4天访问了缅甸,计划改善对缅外交。这次重掌首相大权的安倍,派遣心腹大臣麻生副首相兼财务大臣访问缅甸,自1月2日至5日为期4天。1月3日,麻生副首相与吴登盛总统举行了首脑会谈,并转交了安倍首相的亲笔信,另外,还表示放弃大约3000亿日元(约合210亿元人民币)的延期债务,并且时隔26年重新对缅甸提供500亿日元(约合35亿元人民币)的贷款。去年11月奥巴马总统刚刚访问了缅甸,日本就立马派遣副首相访缅,生动体现了日本对美国的追随外交。
安倍首相第三重视的是韩国。他在1月4日派遣了前财务大臣、日韩议员联盟副会长额贺福志郎赴韩。即将于2月就任韩国总统的朴槿惠,以对待首位外国特使之礼会见了额贺福志郎。额贺指出,“今后将致力于修复去年以来恶化的日韩关系。”并转交了安倍首相的亲笔书信。
我曾对候任总统朴槿惠有过长时间访谈。她在言语间不时流露出对日本的敬意。她曾表示:“日本的福田赳夫首相与家父朴正熙总统建立起的信赖关系,使韩国经济迅速发展。”福田赳夫的得意门生就是安倍首相的父亲、已故的前外相安倍晋太郎。由此可知,安倍晋三有可能受邀参加2月25日的朴槿惠总统就职仪式,并召开首次日韩首脑会谈。
然而,由于在慰安妇等历史问题上遭到排日情绪十分强烈的韩国国民的反对,安倍首相2月份访韩的行程也可能流产。安倍首相已经准备了“下一个举措”,就是最迟于8月15日即日本的战败纪念日、韩国的光复节之前,吩咐菅义伟官房长官向韩国发表“官房长官讲话”。
之所以安倍首相自己不发表这一讲话,命二把手官房长官发表,其中大有玄机:安倍首相不希望自己对外强硬派的形象受到损害,以致失去右派的支持。然而,把这个“烫手的山芋”扔给自己的部下,不能不说手段堪比黑社会。
安倍首相第四重视的是俄罗斯,与俄罗斯的新外交也颇为引人注目。安倍首相的父亲安倍晋太郎前外相生前尤其重视对俄外交。1991年4月戈尔巴乔夫总统访日之际,安倍前外相已经病危,躺在医院的病床之上,仍旧特意前往众议院议长公邸,与戈尔巴乔夫总统紧紧握手。安倍前外相于次月逝世。父亲如此重视对俄外交,在一旁学习的安倍首相自然很想打开日俄“不正常关系”的格局。毕竟二战结束已经68年了,而日俄之间仍没有缔结和平友好条约。
日本与俄罗斯长年处于对峙关系的理由仅有一点,即1945年日本战败之时俄国占领了北方四岛。对于这一问题,安倍首相同样感受到了文章开头所说的“天命”。去年3月大选获胜的普京总统发表了惊人的言论:“最终可以考虑归还北方四岛中的两个岛屿(齿舞岛及色丹岛)。”然而,当时的首相野田佳彦冷淡地回应道:“说是归还两个岛屿,就面积而言仅占四岛总面积的7%罢了。”
可是对俄罗斯而言,即使只“归还两个岛屿”也是“极大的妥协”了。实际上,前任总统梅德韦杰夫就断然拒绝归还岛屿。去年普京总统突然对日本暗送秋波的理由有两点:一是美国的页岩气革命导致天然气价格走势大幅滑落,作为世界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俄国想要向日本这一巨大市场出口天然气。
其二,是为了对抗“位于远东地区的中国威胁”。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的人口仅为650万,与中国有4300公里国境线相接,而毗邻地区居住着1亿中国人。为了对抗中国的威胁,俄国与日本联手是上上之选。
这一举动与安倍首相的战略部署不谋而合,“自由海洋之弧”方针也极力笼络俄国。因此安倍首相准备派遣与普京总统有深交的森喜朗前首相于近期作为首相特使赴俄国,一探普京总统的真意。
在画完弧之后
最后,让安倍首相最为头痛的是修复与中国的关系。关于中国问题,安倍首相自有一番见地:他自身在2006年9月就任首相之后第13天率先访问了中国,这就是“破冰之旅”,修复了5年来恶化的两国关系。当时,中日双方就发展战略互惠关系达成一致。安倍首相认为,所谓战略互惠关系,就是虽然在领土问题上两国国家利益存在冲突,然而不可损害两国的经济关系。所以安倍认为去年中国单方面撕毁了这一协议,错误都在中国一方。
鉴于以上这种自圆其说的理论,安倍首相打着这样的如意算盘:一方面想要在军事上与中国对抗,推进“自由海洋之弧”方针,另一方面又意图修复同中国的经济关系。具体而言,安倍的算盘是,第一阶段是等到3月召开人民代表大会,中国诞生新总理及新外交部长;第二阶段是5月预计在韩国召开的日中韩高峰会议上,与中国的新总理举行日中首脑会谈;第三阶段是,借8月12日举办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5周年之机,试图与总书记召开日中首脑会谈。欧盟外交政策
“欧盟不缺战略伙伴,缺的是外交战略。”这是欧洲理事会常设主席范龙佩对欧盟外交现状作出的判断,为此他于9月16日召集欧盟领导人举行有关外交政策的特别峰会,重点在于调整与欧盟互为“战略伙伴”的大国关系的发展方向,探讨新时期欧盟的战略目标与战略利益。
这是《里斯本条约》生效以后欧盟领导人首次研讨外交战略,具有深刻的内外背景。首先,经过长达8年的“制宪进程”,《里斯本条约》终于在2009年12月生效,欧盟内部运作机制改革告一段落,欧盟原指望可以在外交上大显身手。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接踵而至的国际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迫使欧盟紧急动员,联手拯救经济、拯救欧元。时至今日,债务危机的阴霾似已飘散,经济复苏开始起步,欧盟终于能够腾出空来聚焦外交事务。其次,欧盟领导人认识到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舞台的主要角色从G8向G20转变,新兴国家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正在变成一股真正的政治力量,而新兴国家与欧盟的世界观时有不同,利益也存在分歧。与此同时,欧盟在遭受了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外交“滑铁卢”之后,深感自身正在被边缘化,各国领导人一片沮丧。痛定思痛,欧盟惟有联合制定应对战略,才能在国际舞台体现其应有的分量,发挥更大作用。第三,如何应对变化带来的挑战?欧盟认为,作为第一步必须处理好与美国、俄罗斯、中国、日本、印度等“战略伙伴”的关系。而此次峰会仅仅是欧盟探讨外交战略的开端,调整制定外交战略将是一个长期过程,并将作为今后欧盟峰会的“必修课”。
由于受法国驱逐罗姆人事件的影响,为期一天的峰会成果有限。但因为是此类峰会的第一次,会议具有标志性意义。范龙佩在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与会领导人就关键词“相互性”达成了共识,即今后欧盟的外交必须注重“互惠互利”。欧盟与一些大国建立的战略伙伴关系为实现欧盟的目标与利益提供了有效手段,但只有建立在双向的、互惠互利的、权利与义务相平衡基础上的战略伙伴才能起作用。
欧盟视中国为新兴国家集团的领导者,调整制定新的对华政策成为欧盟近期的工作重点。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阿什顿9月初访华归来后,从9月10日的欧盟非正式外长会议、13日的欧盟理事会总务会议、再到16日的欧盟领导人会议,欧盟连续研究制定新时期对华关系战略,其紧锣密鼓之程度实属罕见。欧盟也是在为10月初举行的中欧领导人会晤做准备。对此,范龙佩指出,经过此次欧盟峰会的讨论后,他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和中国总理温家宝会谈时,不仅代表布鲁塞尔的欧盟机构,而且还得到了27个成员国的授权。
欧盟峰会公布的结论指出,展望欧中关系前景,欧盟必须努力使中国承认欧盟的战略利益,主要有:促进双边贸易、商品与服务的市场准入、投资条件、知识产权保护、开放公共市场、加强规范出口补贴、以及汇率政策的对话等。
欧盟官员透露,欧盟受到“今年经济状况好于预期”说法的鼓舞,希望通过即将与中国、韩国、印度等亚洲国家举行的双边峰会,努力取消各种贸易壁垒,特别是在环境友好型技术领域,加强与亚洲国家的关系,以适应21世纪正在成为“亚洲世纪”的事实。
第二篇:中国外交政策
中国外交政策
摘要: 论点:中国的外交政策发展是否良好 论据:
正文:
1955年,于万隆会议,中国同印度、缅甸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五项原则内容是: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从此,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但这样的外交政策发展是否良好,我们得进行讨论。
中国外交有声有色
在当前国际形势中,和平、发展、合作仍是主流,中国和平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2005年,中国外交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利用机遇、应对挑战,进一步塑造了为世界和平、发展、合作而不懈努力的国际形象,展现了坦诚、负责、务实、灵活、开放的外交风格和坚持原则、仗义执言的社会主义国家风范。从中国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利益出发,中国外交全面运筹同周边国家关系、同大国关系、同发展中国家关系及多边外交,取得一系列新的成果。
构建大国关系稳定框架。中国同俄罗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两国成功举行首次联合军演,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同印度签署了关于解决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建立了面向和平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两国合作全面发展。今年中美领导人频繁会晤,战略对话形成机制,两国关系中的消极面受到制约,中美关系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势头。在中日关系上,坚持原则,对小泉和日本右倾势力在历史等两国关系重大问题上的顽固立场进行了坚决斗争。
中国外交的地位逐步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继续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双边合作,不断丰富同发展中国家合作的形式和内容,构筑长期稳定、平等互利、全面合作新型伙伴关系。中国对发展中国家援助增加,经贸合作发展较快。积极深化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问题上的协调与合作,推进“中阿合作论坛”建设和“中非合作论坛”后续行动,提升同拉美区域组织的关系。
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体系,多边外交活跃。中国支持联合国发挥其应有作用和影响,维护联合国安理会的权威,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坚持原则,起了重要作用。重视其他国际多边体制,推动国际军控和裁军,支持包括防扩散机制的建设的多边军控进程。在反恐、防扩散、人道主义援助、环境与气候、禽流感、跨国犯罪等方面支持多边务实合作。
坚定不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国家与公民的利益。在台湾问题上,围绕《反分裂国家法》全方位做国际社会工作,阐明我维护祖国统一的原则立场。中国也积极推动各种双边、1、中国外交有声有色
2、中国外交的地位逐步提高
3、中国外交软实力逐步增强
结论:中国的外交政策发展良好 区域和多边经济合作,为扩大开放和企业“走出去”服务。积极维护我公民和企业海外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各类领事保护案件。
中国外交软实力逐步增强
我国一直在加强外交软实力,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理念,如: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求发展的观点;关于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观点;关于包容互补、尊重文明多样性的观点、关于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为重要手段来保证国际安全的观点,关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广泛国际经济互利合作的观点。最近中国在总结上述理念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口号。中国把这些理念体现在外交政策、外交实践和对外宣传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国际声望和国际地位、加强了对外影响力。
现在,中国依旧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和平。
第三篇:美国外交政策
美国外交政策
一、名词解释
1.美西战争※
美国在1893年控制夏威夷群岛后,便积极策划夺取老牌殖民主义者中较弱的西班牙的殖民地古巴和菲律宾。这两个地方都对美国具有重大的经济利益和战略意义。1895年,古巴人民掀起了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起义;1896年,菲律宾也爆发了革命。美国利用这一时机,以军舰“缅因号”在哈瓦那突然爆炸为借口,于1898年4月对西班牙宣战。西班牙在古巴和菲律宾的军队,大部分被古、菲起义者所牵制。美国趁此有利形势,以其海军有事击败了西班牙舰队。同年12月,双方签订《巴黎和约》,美国夺去了古巴、波多黎各、关岛和菲律宾,并在战后迅速完成了吞并夏威夷群岛的法律手续。
美西战争是美国同西班牙殖民者重新瓜分世界进行的第一次殖民主义战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一个战略步骤。美西战争后,美国进一步加强了对拉丁美洲和远东的扩张。这场战争标志着美国作为一个这样军事力量的崛起,使美国陷入了远东的复杂问题,也使敢于与美国军事力量抗衡的欧洲列强得到了警告。对美国人自己来说,这场战争则标志着它要更多的参与世界事务。
2.门户开放
美国是一个后起的国家,军事力量还很薄弱,虽然战胜了西班牙这个衰落的老殖民主义国家,但毕竟还不是其他大国的对手,不能凭借武力来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格斗。且当时美国国内开展了蓬蓬勃勃的反战运动,抨击美国政府的对外扩张政策,使美国占有菲律宾的和约在国内和议会中也遭到强烈反对。麦金莱政府既要遵照垄断资产阶级的意旨,积极保护美国在华的利益,采取果断的步骤争夺中国和亚洲的霸权;又要谨慎从事,掩饰侵略面目,避免反帝国主义运动的攻击,使得麦金莱能蝉联下届总统职位。门户开放政策就是在这种复杂情况下制定出来的。1899年,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门户开放即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主要内容有: 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 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5%征收关税; 维护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
3.1776年条约计划※
《1776年条约计划》由亚当斯起草的殖民地同外国(主要是法国)谈判缔约的一个“条约范本”,大陆会议于1776年9月17日通过。该计划提出不建立任何政治联系,不建立任何军事联系,只建立商业联系。规定缔约任何一方保证允许对方商船进入本国港口进行贸易,并为对方提供海军保护。《1776年条约计划》体现了商业扩张和政治独立的思想,反映了美国资产阶级发展商业资本的要求,确立了海上自由和中立权的原则。是美国外交政策史上的重要文件之一。它体现出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矛盾结合,贸易互惠,宽大对待战时中立国贸易,其长期目标是建立一个能够减少国际冲突的贸易体系。
4.1793中立宣言
1789年7月14日,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不久后,普奥英组成反法联盟,对法国进行军事干涉,从而导致了经年不息的欧洲战争。由于欧洲列强忙于厮杀,使美国外交有了回旋余地,为美国在外交上实现独立自主创造了机会。但是,法国根据法美盟约,要求美国给予军事援助。于是讨论美国在美法盟约中英承担的义务提上日程。经过激烈的讨论,1793年4月22日,华盛顿代表美国发表《中立宣言》,声称美国不介入战争的任何一方,规定美国公民不得参加交战任何一方的军事行动,禁止同交战双方进行走私贸易。6月5日,国会批准了《宣言》,中立主义作为美国早期的一项基本政策被确定下来。军事力量的弱小时美国实行中立的根本原因,远离欧洲战场为中立创造了条件。但是美国吧中立主义政策确定为重要的外交原则,有其更深刻的考虑。美国政府为维护商业资产阶级利益,亦在利用欧洲战争的机会促进中立贸易,因此维护和推进商业资本的发展,是中立主义政策的目的和实质。
5.杰伊条约
1794年美英签订的条约。条约是在美英关系紧张、矛盾重重的背景下签订的。条约要求英国撤退在美国的军事据点;对有争议的东北、西北地区进行重新重新勘查后双方划定;互相赔偿在英法战争中造成的损失。条约还对商业贸易做了具体规定,确定了东印度贸易和英国本土贸易的合法权益,在西印度群岛的贸易上做出了让步。条还规定装在美国船上的法国货物英国有权没收。杰伊条约的签订在国内引起了很大分歧,联邦党认为这可能是在当时的条件下所能够争取到的最好的条约,在危机时刻拯救了美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民主党认为该条约是在对英国妥协和让步的基础上签订的一项屈辱性和约,在一系列问题的解决上都不利于美国。条约的负面影响是杰伊最终于总统职位无缘。但是,从客观上来看,条约的积极作用是值得肯定的,它为美国赢得了平等身份和地位,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使美国边境获得了安全,为美国赢得了和平,也使美西关系得到改善。杰伊条约受到强烈批评是由于美国国内的亲法反英情绪和党派之争,以及过高的估计美国的实力等原因造成的。
6.孤立主义思想※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外交政策。新旧两大陆空间上的遥远是孤立思想产生的重要原因。英国的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使殖民地的孤立思想更加强烈。政治和外交上的独立不等于经济上同外界不发生联系,它不是一种隐遁政策。在政治上与外交方面也不是绝对的同外界隔绝,孤立主要是针对欧洲的外交方针,而对于美国以及亚洲则是积极进行干预和扩张。美国早期的孤立主义不只是消极的战略防御政策,也是一种积极的战略进攻。他的目标不只是限制自己的行动,也是为了根据自己的利益,“自由”的实行扩张,不受大国的牵制。美国孤立主义具有多方面的内容,与一系列口号相联系,如“不结盟”、“中立”、“海上自由”“反对在美洲殖民”、“不卷入”、“不干涉”,“不纠缠”等,且这些口号具有极大的实用主义性质,在不同地点,不同时期,不同事件中可以随意取舍。
7.XYZ事件
欧战爆发后,法国并没有立即要求美国参战,原因是法国认为美国的中立贸易比美国直接参战对法国的利益更有价值。但是,英美条约的签订损害了法国的利益。1796年7月,法国政府下令:法国将以中立国允许英国对待他们的方式来对待中立国船只。法国战舰与私掠船开始没收在西印度群岛的美国商船。美国积极寻求外交途径解决矛盾1797年6月,美国派代表团与法国谈判,法国外长塔列朗派三名代表会见美国代表向美国要求巨额贿赂才肯开始谈判。由于在最初的保密外交文件中,塔列朗派出的3位代理人被成为XYZ,所以该事件被称为XYZ事件。这一事件引发了美国的反美浪潮,进一步恶化了美法关系,并导致了1798年美国对法的不宣而战。
8.门罗主义
在欧美紧张局势加剧、古巴问题和“熟果政策”的提出、英国外交的攻势以及俄国的挑战的背景下,1823年12月2日美国总统门罗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美国对外政策的原则,它是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标志。这些原则包括美洲体系原则:强调美欧两洲在政治制度方面的本质区别,不仅强调美国队欧洲的独立“集体孤立圈”中排斥欧洲势力;互不干涉原则:欧洲任何列强控制或压迫南北美洲国家的任何企图都将被视为对美国的敌对行为。但美国并没有明确承担保卫拉美免遭侵略的责任,也没有做出不向拉美扩张的保证。不准殖民原则:欧洲列强不得再在南、北美洲开拓殖民地。三项原则互相关联,相辅相成,构成门罗主义的政策实体,他们的核心是同欧洲的外交体系相对抗。门罗咨文的发布并没有在欧洲引起很大的反响,咨文发布后,美国政府把注意力集中在国内的改进上,因而延缓了美国对外扩张的进程。1945年,波尔克就任,在他的咨文中重申门罗提出的对美洲政策的原则,在此基础上,为了适应扩张的需要,又做了一些补充和新的解释,大大提高了这些原则在美国外交政策体系中的地位,1953年这些原则正式冠名为“门罗主义”。
9.天定命运※
1845年7月,《联邦杂志和民主评论》首次提出“天定命运”概念,即“扩展到上帝为我们逐年增值的几百万人口的自由发展而指定的整个大陆”,从此,“天定命运”被美国扩张分子作为扩张的口号。“天定命运”渊源于殖民地时期的清教“宿命论”,但形式更为成熟,含义更为丰富。首先,信奉“天定命运”的扩张主义者宣称美利坚人是最优秀的民族,他们有征服劣等民族的权利;同时,美国人也具有复制落后民族复兴的能力和使命。第二,扩张主义者声称美国人是在向世界传播民主制度。第三,地缘政治学说是“天定命运”的重要内容之一。扩张分子强调地理上的毗邻关系产生的“政治引力”,以此作为扩张的自然法则。第四,扩张分子断言,只有美国人才能根据上帝的旨意更有效的开拓和利用土地,因此对这些土地拥有优先占有权。第五,扩张分子杜撰所谓“集体发育理论”,认为美国人口的增值繁衍和迁徙拓殖,必然使它不断地为自己开辟新的发育空间。“天定命运”的鼓吹者从各个角度解释美国的扩张,使之合理化和合法化,它作为一种口号正式出现,表明美国开始进入大陆扩张的高潮。
10.汉杰之争※
汉密尔顿强调安全、秩序和荣耀,继承了当时欧洲盛行的外交政策优先的思想,他认为要想在和平的秩序下参与国际事务,就必须调整美国的方式来适应欧洲的方式,无论是外交规则还是国内政治。在外交方面接受现存国际秩序通行的行为准则,即强权政治,追求强大是美国的目标,美国应该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不受一切势力或影响的支配;在商业方面,强调与英国的进口贸易,因为关税是美国政府主要收入。杰斐逊认为伟大即自由,美国的目标是保持和捍卫自由,美国应成为世界民主的发祥地和避难所,坚持国内自由高于外交,强调外交对国内政治的保护,认为美国要建立的联邦政府应该是一个统一的联邦政府;杰斐逊把商业作为制衡欧洲的武器,美国队世界的影响不在于军事,而在于商业和文化。
11.镀金时代
内战后美国内政、经济、社会等因素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主义特点是经济上的繁荣和政治上的腐败,称为“镀金时代”。内战以后,工业家和金融家从种植园主手中夺得了联邦政权,美国处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度的时期。垄断资本日益同联邦政权结合起来,对内政、外交产生重大影响。内战后美国经济进入迅猛发展时期,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国外市场显得日趋重要。特别是美国的产品出口比例急剧增长。工业方面,对海外市场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因此,美国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大大加深。
12.西奥多·罗斯福※
西奥多·罗斯福是美国第26任总统,他是政治现实主义者,推行均势外交,与以往的美国总统一样,对美国应造福于世界的观念深信不疑,与前人不同的是,他认为美国有真正的外交政策利益存在。若美国的利益与他国相抵触,它有义务凭借自身的实力取得优势。国家若不能靠本身的力量保护自己,也不可能由国际社会加以护卫。罗斯福的外交政策是“大棒政策”,他对门罗主义做了新的解释,以运用于帝国主义时期,认为任何美洲国家拒绝偿还欧洲的债务,势必会遭遇后者占领美洲领土,美国为了维护门罗主义,有责任干预这种冲突,必要时以武力来防止欧洲的武装干涉。大棒政策的实质是用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方式干涉拉丁美洲的国家事务,以达到支配拉美各国的侵略目的。为了维护门罗主义,罗斯福发布了“罗斯福推论”,声称“西半球国家的恶行,可能要求某个文明国家出面干涉”,在西半球,美国处于门罗主义的需要,不得不行使国际警察权力。这是对门罗主义的一次重要延伸,不仅包括欧洲无权干涉美洲的内容,还意味着美国可以根据自己的逻辑任意干涉美洲各国事务,这时的门罗主义实际上变成了“罗斯福主义”。
13.金元外交※
由美国第27任总统威廉·塔夫脱在美国经济危机之后的恢复时期提出的美国对外政策。主要运用于拉丁美洲,其目的是运用经济手段对拉美进行控制,进一步杜绝欧洲队拉美事务进行干预。与此同时,美国并没有忘记随时携带大棒,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交替使用,是美国当时对拉美外交的主要特点。金元外交是政府、银行家、军方以及已经融入美国体系的富有的当地买办精英之间的一种伙伴关系。反映了国家新经济力量以及来源于这种力量的地位,是美国成熟的逻辑表现。
14.自由国际主义※
自由主义是美国政治思想中根深蒂固的传统,在外交上的表现就是美国的对外政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国家认知与行为重复模式。美国的自由国际主义要素有:第一,在美国以外支持民主既是美国的道义责任,也是现实的需要,美国的国家目标是“使民主在世界上安全存在”,为此必须积极介入和主导国际事务,并致力于建立和主导和平民主堵塞制度化国际秩序。第二,美国追求的国际秩序,在经济方面是全球范围内畅行无阻的一体化自由贸易及其制度体系,在政治上是以民族自决、国际合作为原则的、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全球性国际共同体。第三,否定欧洲列强和美国自己的殖民帝国的长期合法性,主张用和平手段中介殖民主义。自由国际主义反映了美国的实力达到世界顶端后的一种必然趋势,是其国家风格在其国际观念上的投射,首先由威尔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其做了继承和阐扬。威尔逊自由国际主义思想的理论源泉来自19世纪主导欧洲和美国的古典自由主义哲学、美国的传教士精神或“天定命运观”、美国文化中的“例外轮”和18世纪的启蒙哲学。
7.伍德罗·威尔逊※
伍德罗·威尔逊是美国第28任总统,是唯一一名任总统以前曾在新泽西州担任公职的美国总统。在他的带领下,美国赢得了一战的胜利。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向全世界宣布《和平法令》,为了抵消和平法令在全世界各国人民中的影响,扼杀摇篮中的苏维埃政权,并借机排挤英法日和其他竞争者,争取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威尔逊于1918年提出了“十四点”,基本上概括了美国的战时外交方针以及战后世界秩序的构思。十四点原则的主要内容有自由贸易、公海自由、民族自决、裁减军备、集体安全、公开外交、国际联盟,其中最主要的是国际联盟。从十四点原则的提出到1920年总统选举,围绕国联问题发生了我就支持大辩论:彻底反对条约的不妥协分子坚持孤立主义传统,反对美国卷入国际事务,要求在国内进行社会改革。强硬的保守主义者主张对外扩张,但不相信威尔逊的集体安全会达到目标,就美国目前的力量还不足以控制国联,国联的许多条款是对美国的限制,美国加入这个体系不过是为他国谋利益,主张不能为了世界和平而削弱自己。结果在美国国内,由于威尔逊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保留,国联盟约最终在国会遭到否决。但国联盟约使威尔逊成为国联盟约之父,并在1919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威尔逊失败的国内原因是美国人对于美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的认识是有分歧的,绝大多数人还不能认同威尔逊,国际原因是国际政治舞台的中心还在欧洲,传统的均势原则的影响力还是强大的,威尔逊全新的政治让欧洲政治家们接受时机尚不成熟。
8.独立国际主义※
一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大增,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谋求超级大国地位的愿望愈加强烈,美国人民的反战情绪高涨,掀起反战和平运动。这一时期的共和党政府认为他们可以帮助从战争中恢复的欧洲,但不能为欧洲的稳定与繁荣承担条约任务。美国的政策应该是独立的。在国际联盟之外,美国要能够按照自己的利益与要求,灵活自如的参与国际事务,建立美国式的集体安全体系,这一体系的根本是受法律制约,其主要特征裁军、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经济扩张。合作精神等。
9.史汀生主义※
日本占领锦州打破了美国希望日本政府约束军方行动的最后幻想,但在国内和平主义盛行的时候,美国舆论虽然谴责日本的侵略,但更坚决的反对政府采取可能导致战争的任何措施。1932年1月7日,史汀生照会中日两国,提出著名的“史汀生不承认原则”。主要内容是:凡是以损害美国的条约权利及其在华公民,损害中国的主权和独立或领土和行政的完整,或损害通称为“门户开放”政策的对华政策的任何新情况,美国不能也不拟予以承认。
10.富兰克林·罗斯福※
美国第32任总统,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蝉联四届的总统,罗斯福在20世纪的经济大萧条和二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大萧条时期推出新政以挽救经济,二战爆发后推出租借法案援助盟国,1942年对法西斯国家宣战。他所提出的四部中立法是美国式的绥靖,并不能惩罚侵略者,真正维护欧洲和平。二战后期,在塑造战后世界秩序方面罗斯福发挥了关键作用,首先,他提出了四大自由,即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其次,他提出大国合作维持集体安全,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联合国也在此时成立。罗斯福的世界秩序观是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第一,强权是国际关系中的基本现实;第二,强权应当以一种负责任的方式实施;维持秩序与安全要靠国际合作的原则而不是过时的均势。
四部中立法:
20世纪30年代美国国会为防止美国卷入西半球以外的,美国国会内外的孤立主义派利用美国人民不愿卷入新的战争的和平情绪,推动国会于8月31日通过第1个中立法,规定“在两个或若干个外国之间发生战争时或在战争过程中,总统将此事宣布,嗣后凡由美国或其属地之任何地点把武器、弹药及军事装备输往交战国港口,或输往中立国以转运至交战国者,均属违法”。并禁止美国船舶运载军用品至交战国和美国公民乘搭交战国船只旅行,但不禁止其他物资包括战略物资出口。到1936年2月底该法期满时,国会随即通过第2个中立法,将第1个中立法有效期延长到1937年5月1日,并补充禁止向交战国提供贷款的条款。1937年4月29日,国会通过第3个中立法,除前两法规定的内容以外,又规定中立法适用于发生内战的国家,授权总统判定战争状态之是否存在,不仅有权禁止武器输往交战国,而且可以禁止任何货物输往交战国。1939年欧洲战争爆发前后,罗斯福总统认定美国的防线是在欧洲,多次向国会提出修改中立法。国会经过长期争论,于1939年11月3日通过修正的中立法,废除武器禁运的条款,允许交战国在美国购买军火,但实行“现购自运”的原则。新法案在武器和物资上支持了英法;在东方则有利于日本而不利于中国,因中国无力自运。1941年 3月11日国会通过罗斯福提出的《租借法案》。中立法至此名存实亡。12月,美国对德意日宣战后,中立法正式废除。
11.太平洋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法西斯发动的侵略战争,这场战争以日本为一方,以美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反法西斯联盟各国为一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1938年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军国主义者在中国战场已走投无路。由于经济危机的打击以及长期侵略战争的庞大军费开支,日本在经济上也陷于困境。与此同时,日本和美国争夺亚洲及太平洋霸权的斗争日趋表面化。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军国主义在国内的恐怖统治和横征暴敛,把日本变成了一座军事牢狱和饥饿地狱。劳动人民厌战情绪和反战反法西斯运动日益高涨,前线日军士气普遍低落。从而构成从内部促使日本军国主义战败的重要因素。日本对占领区人民政治上的压制,经济上的搜刮,以及烧、杀、抢、掠,激起占领区人民的反抗。菲律宾、马来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等地区和泰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武装,进行游击战及其他形式的抗日活动,使日本占领军疲于奔命。在朝鲜,金日成将军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也很活跃。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使日军泥足深陷,是对太平洋战局影响深远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战场消耗了日军大量人力、物力,有力地牵制了其陆军主力,使之无法增援太平洋前线。1944年春,日本为预防本土与东南亚前线的海上联络被切断而发动“打通大陆作战”,由于中国军民的抗击未能达到目的,反而加速了华北、华中日占领区的瓦解。同年日本从缅北进犯印度英帕尔的军事冒险,也因中国远征军协同盟军作战而归于失败。
12.遏制战略※
1946年斯大林在演说中指出只要资本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被认为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宣言书。乔治·凯南发回电报建议遏制战略。美国以对苏实行强硬方针了扩展他自己的势力,一个以遏制苏联为特征的全球战略已经酝酿成熟,该战略具体体现为1947年3月出台的杜鲁门主义,这是一个在反共意识形态掩盖下的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美国势力的外交总战略,是对苏联发动全面“冷战”的宣言书。杜鲁门主义的产生标志着美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转变,表明美国已经进入全球扩张的新阶段。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发表,美国需要新的国家战略。遏制战略进一步改进,凯南的有重点遏制苏联的战略被一个新的遏制战略所取代——全球范围内遏制苏联,遏制共产主义。1950年4月14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拟定68号文件,详细分析了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为了发展我们的根本价值观念和我们的国家安全,要求我们必须采取冷战战略。正式把遏制作为一种国家战略。
13.灵活反应战略
肯尼迪积极主张扩军备战,坚持增加军费开支,为了一强大的军事力量推进美国的全球扩张,肯尼迪提出以“灵活反应战略”取代艾森豪威尔的大规模报复战略。这一战略不仅要求美国保持核优势,还要求建立特种部队,从事反游击战争,灵活反应战略既是为了遏制苏联和中国,也是为了维持欧洲的现状,对付第三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这一战略比较集中的体系了肯尼迪以实力进行非全球扩张的思想。
14.肯尼迪回合※
肯尼迪政府为了维持美国在西欧贸易市场上的有利地位,因袭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的美国与西欧互减关税方案,促使国会通过“贸易扩大法”。根据这一法案,肯尼迪政府与西欧共同市场国家于1963年开始进行新的互减关税的谈判,称“肯尼迪回合”。在谈判中,美国主张双方互减关税50%。战后美国一直对西欧是输出多,输入少,而且美国的关税率比共同市场国家高得多,这就意味着如果双方共同减少50%,美国的关税率依然保持在相当高的水平上,而共同市场的关税壁垒将被摧垮。共同市场对美国的意图是十分清楚的。因此,在法国的带领下,共同市场在谈判中顶住了美国的压力,“肯尼迪回合”最终宣告失败。
15.古巴导弹危机※
又称加勒比海危机。是苏联在古巴设置军事基地而引起的美苏之间的冲突。1962年10月,美国发现苏联正在古巴设置导弹基地。10月22日,美国总统肯尼迪下令对古巴进行军事封锁,阻挠苏联运送古巴导弹的船只进入古巴,并宣称不惜使用任何武力,从而形成战争一触即发之势。28日,美苏达成协议,苏联停止在古巴修建导弹基地,而美国象征性的保证不入侵古巴。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关系进入一个既对抗又勾结的阶段,勾结起来防止他国拥有核武器,两大锅联手垄断和武器,这是一个对抗中有合作的新的外交模式。危机之后美国与西欧关系变得不和谐,西欧国家对美国极为不满,出现离心现象,对依靠美国的核力量保卫自己的安全不再有信心,他们开始自主研发核武器。古巴与苏联的关系也疏远,古巴依然依靠苏联但它不再完全依赖苏联扩大自己的影响。
16.多边核力量计划※
西欧国家随着经济力量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了提高国际政治地位,要求独立发展和拥有自己的核武器,尤其是在柏林危机和贾娜导弹危机之后,这种要求更为强烈。肯尼迪企图以部分满足系欧国家拥有核武器的办法,继续保持盟国在核武器上的绝对优势和控制。1962年12月,肯尼迪邀请英国首相麦克米伦提出多边核力量计划,其主要内容是盟国向欧洲国家出售北极星潜艇导弹,作为各国共有的核力量;英法吧自己的核力量合并进去,拥有一定程度的使用核武器的发言权,但美国对于这支多边和力量具有控制和否决权,这些核武器由美国人指挥。肯尼迪所建议的这只多边核力量实质上是由多国出钱美国一国控制的一国核力量。其目的是在核武器方面吞并英国,限制法国,拉拢西德,并削弱法国----系的轴心。英国被迫接受了此计划,但以法国为代表的戏欧各国都对此不感兴趣,多边核力量计划宣告失败。
17.大规模报复战略※
美国50年代推行的一种军事战略,侵朝战略的失败宣布了杜鲁门遏制战略的破产。1953年艾森豪威尔继任美国总统,制订了“大规模报复战略”。用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于1954年公开宣称表述就是:美国将放弃无限期的进行区域性抵抗来对付“侵略”的传统政策,代之以建立一支庞大的报复力量,用美国选择的武器和选择的地点对共产主义进行迅速的大规模核报复。这种战略吧赌注压在核武器上,以核武器为“剑”,以常规武器为“盾”,重点打击和摧毁敌方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为此应削减常规兵力,重点扩充导弹核武器和战略空军,以图用核威慑支持美国的霸权地位。“大规模报复战略”是建立在美国占有核武器及其运载工具的优势,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核武器打不到美国本土的设想基础至上的。由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迅速发展,其他国家相继掌握核武器,特别是苏联核力量的迅速增长,造成美国战略核武器的均势,从而打破了美国在垄断核武器及其地理上的优势,该战略遂走入死胡同,被“灵活反应战略”所取代。
21.日内瓦会议
战后东西方大国间举行的首脑会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方分裂为两大阵营,使国际形势处于紧张状态。1953年斯大林去世,西方国家寄托苏联新领导改变态度,5月11日,丘吉尔提出举行东西方首脑会议。1954年底至1955年初,苏俄和西方国家磋商举行首脑会议问题。1955年7月18日,美英法苏政府首脑艾森豪威尔、矮凳、富尔和布尔加宁在日内瓦举行了战后四大国首次最高级会议,会议内容包括德国问题、欧洲安全、裁军和东西方接触等问题。会上,西方国家拒绝讨论结束冷战,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等问题,苏联也拒绝研究所谓的东欧与共产主义问题。会议未就一项实质性问题达成协议,最后,之得决定举行外长会议就上述任何问题进行讨论,结果也无成就。但日内瓦首脑会议有利于东西方关系的缓和。
18.华盛顿会议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由美国建议召开的国际会议。亦称太平洋会议。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举行。有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北洋政府的代表团参加。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和会(1919)的继续,其目的是要解决《凡尔赛和约》未能解决的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关于海军力量对比和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完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帝国主义和平体系。会议标榜废除秘密外交,实际上所有重大问题都由美、英、法、日四国代表团团长会议先行讨论决定,有时法国也被排斥在外。会议期间签订三项条约:《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
19.珍珠港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偷袭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主要海空军基地珍珠港的事件。日本为摆脱因深陷中国战场而日益严重的政治经济困难,急于夺取资源丰富的东南亚地区。为了保障南进时左翼和后方的安全,日本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主要海空军基地珍珠港定为首要攻击目标。1941年12月7日(夏威夷时间)凌晨,已经秘密进抵太平洋瓦胡岛以北230多海里海域的日本海军特遣舰队,向疏于戒备的珍珠港发动突然袭击,攻击的重点目标是美国太平洋舰队的舰艇和停放在机场上的飞机。在不到2小时的作战中,日军击毁击伤美军舰艇18艘,飞机188架,毙伤美军3500余人,太平洋舰队的主力几乎被全部摧毁。此次事件宣告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1941年12月8日,美、英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二、简答论述
1.第二次对英战争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1)背景:
杰斐逊执政时期,美国继续围绕着中立权问题与法国进行斗争。杰斐逊孤立和支持美国商人利用欧战的良机发展中立贸易,使美国成为欧战的受益者。但这种贸易严重的损害了交战国的利益。随着战争的进展,交战国拦截中立船只的行动也在加强,甚至发展为封锁美国港口的行动。麦迪逊就任总统后,试图通过谈判的方式解决此问题,但因英国的强硬态度以及英美海军的冲突遂告失败。为此,英美进行了1812年战争。(2)原因:
导致第二次对英战争的直接因素是贸易问题,但是,他的真正导因还应该从便将扩张中去寻找。佛罗里达是美国西部和南部产品运往墨西哥湾的出口,而英国是美国吞并佛罗里达的主要障碍。
(3)对美国外交的影响:
第一,美国的独立得到了巩固。英国虽然在原则问题上没有做出让步,但是自1783年以来美国同英国外交上的紧张关系大致告一段落,与英国和平相处的格局基本形成,这种和平局面为此后几十年美国的大陆扩张创造了条件。
第二,西部和南部边疆势力的崛起,联邦党的衰落,标志着重商主义时代行将结束。欧洲和美洲的普遍和平以及美国重伤主义的结束,改变了美国外交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海上中立权力不再是美国的主要问题,美国进一步加强了大陆扩张。
2.西沃德扩张思想的主要内容、原因、结局和意义?
(1)内容:
向亚太扩张,建立太平洋帝国。,扩张方式从领土扩张转为商业扩张,但不排除获得某些重要的贸易据点,用贸易代替武力。
(2)结局:没有实现建立太平洋帝国的梦想。
(3)原因:第一,在西沃德时代美国尚未具备实现这些目标应有的实力。要建立太平洋商业帝国,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海军,而美国海军在内战中封锁南方叛乱各州港口上力不从心,更遑论从事太平洋扩张事业了。
第二,严重的内部矛盾也妨碍了亚太扩张政策的实行。约翰逊总统同国会的矛盾使自己的国务卿也处处受到重重限制。
第三,历史条件决定了亚太扩张计划不可能实现。(4)意义:首先,西沃德的扩张构思表明他是19世纪末美国扩张思潮的先驱。马汉、特纳、布鲁克斯·亚当斯甚至西奥多·罗斯福等人的扩张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西沃德扩张思想的翻版。
其次,西沃德走在了时代前列,它代表着美国当时先进的北部工商业资本家的利益。
3.美国奉行中立外交的原因?
(1)美国建国以来,不卷入欧洲事务被长期奉为准则,易被国会及人民接受。因此,中立成为争取舆论的招牌。
(2)美国与欧洲两大对立集团之间均存在矛盾,美国不愿意看到任何一方大获全胜,以便自己左右国际局势,坐收渔利,并利用有利的政治、经济、外交地位,攫取世界霸权。(3)美国可以利用中立地位,同交战双方大做生意,扩大贸易市场和经济实力。
4.20年代美国的外交政策?
特征:(1)总统弱势
(2)议会-——行政竞争激烈
(3)外交部门日益职业化:总统对外交事务关注极少,而由国务卿负责。具体措施:(1)大力推行门户开放政策,实行经济扩张。在共和党看来,经济繁荣能够带来和平,繁荣与战争是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面,通过门户开放和自由贸易把美国建立成一个非正式帝国:通过间接统治即非殖民统治获得帝国的利益。
(2)安全方面:东亚地区: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构建了华盛顿体系,维持了一战到二战期间的国际关系,美国凭借其世界经济领导地位参与许多重要的国际事物的解决。并起到绝对支配作用,从而替代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资本主义世界由“英国时代”走进“美国世纪”。
欧洲:洛迦诺公约,调整凡尔赛体系,缓解了欧洲安全问题,改善了协约国尤其是法德之间的关系,使欧洲关系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并未道威斯计划的继续实行和20年代中后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非战公约,宣布战争为非法。拉丁美洲:克拉克备忘录是美拉关系改善的标志,禁止缔约国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手段,用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
5.为什么日本要孤注一掷,发动一场针对美国的战争?带给美国的教训是什么? 原因:(1)日本的角度:
微观层面,及外交决策心理,日本认为与美国之间必有一战,何不早战。
长远角度,决策者的认知落伍,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国家发展战略是失败的,一战后国际形势变化,指导国际关系的原则是威尔逊所倡导的民族自决、集体安全、国际合作等,而日本本依然效法欧洲的殖民扩张。
(2)美国的角度:是威慑理论的失败日本可以放弃向南推进,但坚持在中国的回报,即扶植一个傀儡政权,而美国坚持日本完全撤退,结果导致战争。
第四篇:美国的外交政策
⑴杜鲁门政府(1945-1953)的“遏制”战略
遏制战略是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变,标志着美国战略质的转变和飞跃,表明美苏已由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对立和对抗,它奠定了战后几十年美国称霸世界战略的基础。为全面实施“遏制战略”,美国推出“马歇尔计划”,并建立北约,还在东亚和东南亚形成了针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
⑵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的“艾森豪威尔主义”
军事上,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了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大规模报复战略”。⑶肯尼迪、约翰逊政府(1961-1969)的“和平战略”
“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其实质就是运用和平与战争的反革命两手策略,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在军事战略上,实行“灵活反应战略”。
⑷尼克松、福特政府(1969-1977)的“尼克松主义”
所谓“尼克松主义”是指在美国实力地位严重削弱,国际战略地位下降的情况下,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而提出的一整套外交思想和对外战略。尼克松主义有三大支柱:“伙伴关系”、“实力地位”和“谈判”。
尼克松主义的内容有:①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②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通过谈判制约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③利用中国制约苏联,积极打开对华关系大门。④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
尼克松主义的实质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它是在美国处于战略守势的不利情况下提出的,目的是为了继续维护美国全球霸权。
⑸卡特政府(1977-1981)的“世界秩序战略”。
卡特政府初期延续尼克松主义,上台后提出了“世界秩序战略”,其主要内容包括:① 加强日美欧三边合作关系。②把美中关系作为美国“全球政策的一个中心环节”,推进关系正常化,谋求建立抗苏的战略合作关系。③ 把缓和东西方关系作为“首要目标”,强调以经济力量和道义力量对付苏联的扩张。④重视人权外交。⑹里根政府(1981-1989)“以实力求和平”的对外战略(“里根主义”)
面对美国的内外交困,里根提出了“重振国威”、“扩军抗苏”的口号。制定了“星球大战计划”,谋求对苏联的战略优势,在经济上拖垮苏联。在军事上提出了“新灵活反应战略”,并对苏联推行强硬政策,同苏联进行军备竞赛。此外,努力恢复对西方的领导,以实现反苏的总战略。这些都标志着美全球战略跨越了战后对苏联单纯遏制的范畴,进入了一个主动进攻、灵活反击的新阶段。
⑺老布什政府(1989-1993)的全球战略
这一时期,美国的全球战略有了很大变化:第一,提出超越遏制战略,意图实现将苏联东欧纳入西方体系。第二,提出建立欧洲新格局,实质是确保在欧洲的利益。第三,提出“世界新秩序”的主张,实质是要在美国的领导下按照美国的价值观改造世界。
⑻克林顿政府(1993-2001)的“参与和扩展”战略
这个战略有“一个目标”、“三个支柱”。“一个目标”就是在全世界巩固和扩大美国的“领导地位”,即美国的世界霸权。为此,要防止潜在的战略对手和新的超级大国,重点遏制有那些有潜力成为全球大国的国家,如中国和俄罗斯。所谓“三个支柱”,是指经济安全、军事实力、民主人权。其内容是:①把经济问题放在对外政策的中心地位。②突出美国外交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在外交中大力推行美国“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力图在全球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③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应付新的安全挑战。
A.第一任期间
1993年1月13日,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在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提名听证会上提出,冷战后美国“需要设计一项新的战略”来保护美国利益:第一必须促进美国的经济安全,第二必须保持强大的防务力量,第三鼓励正在发生的全球民主化革命,并强调对国外民主和人权的支持能够而且应该是改善美国安全的一项中心战略原则。1月18日,克林顿发表演讲时再次强调,世界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美国外交政策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再次强调美国对外政策将建立在上述三个支柱的基础上
1994年7月,克林顿政府发表上任后的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提出“参与和扩展战略”,表明冷战后美全球战略的理论框架最终确定,标志着美国全球战略基本完成了从“冷战型”向“冷战后型”的转轨。“参与和扩展战略”可概括为:利用冷战后对美国总体有利的国际形势,加强介入和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的力度,“扩展自由世界”的疆界,实现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
在第一任期内,克林顿政府虽然提出了“参与和扩展战略”,但其对外政策在国内外仍然受到了广泛的批评。
B.第二任期间
美国开始对它在中、近期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世界主要力量的走向进行评估,并着眼于21世纪的大国竞争,制定了美国面向21世纪的全球战略首次明确提出2015年之后俄罗斯和中国可能成为美国的全球性竞争对手,表明美国对保持独立超级大国地位的中长期前景有所担心。首次提出美国面临着严重的“不对称威胁”的直接挑战,诸如恐怖主义、核武器和生化武器、信息战和环境破坏等。
克林顿政府执政期间,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大国关系深入调整,国际战略格局轮廓初现,美国全球战略逐步完成了从“冷战型”向“冷战后型”的转轨,并确立了面向新世纪的全球战略的基本架构。这个转变基本上是以1993年的“扩展战略”和1994年的“参与和扩展战略”为起点,结束于1997年的“塑造—反应—准备”
三位一体新战略构想。面向新世纪的美国全球战略,成为克林顿政府留给小布什政府的最大的外交遗产。
⑼小布什政府(2001年1月至今)的“单边主义”政策和“先发制人”战略
小布什上台后,采取的对外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奉行单边主义政策,谋求建立美国霸权地位。②强调军事优先,注重培植美国的军事实力。③注重美国本土安全。④将打击国际恐怖主义作为小布什政府对外政策的中心任务。⑤美国的全球战略进一步向亚洲太平洋地区转移。⑥2003年3月,美国未经联合国同意,发动针对伊拉克的战争,意在控制中东石油,在中东推行美国式的民主,塑造中东地区新格局,影响国际政治。⑦提出先发制人战略,对“无赖国家”和恐怖分子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
从以上各个时期的变化不难看出,称霸全球的“霸权主义”是政策中的一条主线,核心还是美国的国家利益。随着历史的发展,美国逐步接近于称霸意图。就目前来看,中、俄的崛起,日本和西欧的发展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振兴,依然是美国称霸世界难以逾越的阻碍。美国为突破障碍,采取了发挥其军事上的优势,控制全球战略要地;拉拢部分资本主义强国;利诱对其有利害关系的发展中国家;压制其潜在对手等措施。
美国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
第五篇:外交政策敏感问题
3月9日上午10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就“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答中外记者问。中新网记者 金硕 摄
中新网3月9日电 今天上午,外交部长杨洁篪就“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答中外记者问。回应舆论关切、不避敏感话题、表明中国立场,在一个半小时的记者会上,杨洁篪引谚语、巧作喻,详释了中国的外交政策,阐明了在一些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的中国立场。
大国关系:新任国家主席将访俄 美应尊重中方利益
在今天上午的外长记者会中,被媒体聚焦的第一个新闻点,莫过于杨洁篪透露了中国新任国家主席将访俄的消息。在一位俄罗斯记者的求证下,杨洁篪称,中国新任国家主席将应邀出访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刚果等四国。
针对中俄关系,杨洁篪称,俄罗斯和中国互为最大的邻国,都视彼此为重要的发展机遇和主要优先合作伙伴,“我们愿意同俄方一起,以中国新任国家主席访问俄罗斯为契机,为全面加强我们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
除了中俄关系,在中美两国领导层换届的背景下,未来的中美关系如何发展也成了记者抛给杨洁篪的问题。
“在21世纪的今天,在世界面临众多的问题、挑战的时候,中美双方更应该表现出大智大勇,更应该善于求同存异,构筑一条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新型大国关系之路。”在谈及中美关系时,杨洁篪称,美方尤其应该妥善处理台湾等敏感问题。我们希望美方与中方一道,致力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杨洁篪称,亚太地区是中美两国利益交织最密集、互动最频繁的地区。我们欢迎美国在亚太地区发挥建设性的作用,同时美方也应当尊重中方的利益和关切。
而在谈及中欧关系时,杨洁篪表示,中国对欧洲的未来充满信心。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确实牵动欧洲的形势发展,也牵动世界经济的复苏。杨洁篪称,中欧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今年是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十周年,今年下半年还要举行中欧领导人的第十六次会晤。
周边外交:“邻居好、无价宝” 维护主权意志坚定
在近年来的中国外交中,周边外交无疑正在变得复杂,在今天上午的记者会上,杨洁篪也用自己儿时下棋的体会,巧喻周边外交在中国整体外交中的作用。
“我小时候喜欢下棋,围棋、象棋都学过。所以从那时候我知道下棋要胸有大局。”杨洁篪指出,看形势同样要看大局、看主流、看长远。当前,树欲静而风不止,中国周边环境中的复杂因素确实比以前增多了。但是,综观全局,中国周边形势继续保持基本稳定,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继续取得进展。
“俗话说„邻居好,无价宝‟”,杨洁篪说,中方将继续坚持以邻为伴、与邻为善,坚持睦邻惠邻。“亚洲人是聪明的,不比别人差。许多国家看得清他们本国和本地区的利益所在,他们认为同中国的合作很务实,互惠互利。”
杨洁篪透露,下个月即将在中国海南举行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届时中国领导人将亲自出席。同时,将有多位外国元首、政府首脑等领导人与会,还有不少重要国际组织的负责人和各国各界朋友与会,会议的规格和规模将会超过历届年会。
关于中国和一些邻国的领土争议,杨洁篪说,我们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合法权益的意志是坚定的。同时,我们通过协商谈判,妥善处理和解决争议、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意愿也是真诚的。
谈到中日关系面临的困局,杨洁篪说,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钓鱼岛问题的根源是日本对中国领土的非法窃取和占据。目前的局面是日方一手造成的。他表示,中方认为,日方应该正视现实,切实纠正错误,同中方一道,通过对话磋商妥善处理和解决有关问题,防止事态升级失控。
发展中国家合作:客观看待中非合作 少些猜疑指责
大国关系与周边外交,今天上午一个半小时的记者会上,杨洁篪还着重阐释了中国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在中非关系上,杨洁篪还透露,中国新任国家主席除了将访俄罗斯,还将访问坦桑尼亚、南非总统祖马、刚果共和国并将出席在南非德班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
杨洁篪称,中国和非洲是好兄弟、好朋友、好伙伴,中国新任国家主席即将访问非洲国家,充分体现了我们对中非关系的高度重视。我相信,这次的出访将有力地提升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
“听说非洲朋友们喜欢讲一句话:如果你想走得快,一个人走;如果你想走得远,一群人走。”在备受关系的中非合作方面,杨洁篪称,我们同时希望各方能够客观地看待中非合作,尊重非洲朋友自主选择合作伙伴,在对非合作中多一些交流互鉴,少一些猜忌指责,共同促进非洲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在中国和拉美国家合作方面,杨洁篪称,中方致力于同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建立和发展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我们愿意同拉共体等地区组织发展各方面的合作,我们愿意同拉美和加勒比的朋友们共同推动成立中拉合作论坛。
谈及西亚北非一些国家的政局发生的一些变化,杨洁篪说,“变的是一些国家、地区的政局,不变的是中国人民同这些国家人民的深厚友谊。事实上,中国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是变中有进。”杨洁篪说,中阿关系将会持续不断向前发展。
谈多边外交、回应地区热点:避免朝鲜半岛生乱生战
“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地球村‟,所以我们出行要同舟共济,而不是同舟共挤。”谈及当前国际体系,杨洁篪说,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利益更加融合在一起,应该讲是利益攸关、休戚与共。
杨洁篪说,同上个世纪相比,我们认为21世纪的国际多边体系应当扩大代表性,提升公正性,增强实效性。中国是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我们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为使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而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上午的记者会上,中国对于一些地区热点问题的回应也自然成了中外记者关注的焦点。针对朝核问题,杨洁篪称,中方始终认为,制裁不是安理会行动的目的,也不是解决有关问题的根本办法。只有标本兼治,通过对话全面均衡解决各方的关切,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
“妥善处理朝鲜半岛的核问题,维护半岛和平稳定,避免半岛生乱生战,符合有关各方的共同利益,也是各方肩负的共同责任。”杨洁篪呼吁有关各方以大局为重,保持冷静克制,不要再采取导致局势紧张恶化的行动。
“在叙利亚问题上,中国心中装的是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叙利亚人民的根本利益。”谈及叙利亚问题,杨洁篪强调,正如阿拉伯一句谚语所说的,“实际行动证实了的语言是最好的语言”,我们尊重叙利亚人民的意愿和选择,不庇护任何人。任何解决方案只要为叙利亚各方所接受,我们都会尊重和支持。
除了回应地区热点,杨洁篪还针对“网络黑客”和领事保护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针对一些指责中国“黑客攻击”的声音,杨洁篪称,中国反对把网络空间变成另一个战场,把网络作为干涉别国内政的另一个工具。他说,希望有关方停止不负责任的攻击和指责,采取切实行动,增进各方互信与合作,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和平与安全。
回顾六年外长生涯:为见证祖国强大而自豪
在今天“外长记者会”开始,主持记者会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曹卫洲就介绍,本次记者会是外交部长杨洁篪是第六次来到全国人大会议记者会的现场和大家见面,杨洁篪也是作为外交部长到人大会议记者会次数最多的一位。
在记者会的最后一个提问中,记者问及杨洁篪出任中国外长6年来,内心最深的感受和体会。
“我的第一个反应是,6年的时间过得真快,抓也抓不住。”杨洁篪说,这些年来,在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自己和同事们有幸在中央的领导下参与这一时期的外交工作,都很珍惜这一宝贵的机会。
杨洁篪称,无论自己是在外交部的同事还是在驻外使领馆工作的同事,大家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外交事业的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推动世界的和平和发展恪尽职守,争取多做贡献。坚定维护国家利益,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我也始终坚持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努力完成好党和人民交付的职责。我感到要学的东西是越来越多。”杨洁篪指出,自己为能够在这一过程中见证我们祖国发展壮大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而感到自豪。
“借此机会,我也要感谢媒体和记者朋友们对我们工作的理解、支持和帮助。”杨洁篪表示,放眼世界,中国的发展和时代的大潮相伴而行,滚滚向前,势不可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