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词论文
姓名: 学号:
科目:古代诗词鉴赏 论白居易的讽喻诗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 他一生创作的诗歌有二千六百多首, 其中被称为“讽喻诗”的有172 首。白居易向来以“儒家”自命, 他的讽喻诗反映了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
一、白居易所处的政治历史环境
白居易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 卒于武宗会昌六年, 经历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诸朝。白居易于宪宗元和一年被召为翰林学士, 到元和十年则被贬为江州司马,他的讽喻诗主要创作于这一段时间。这个时期, 地方藩镇不断制造摩擦, 宫内宦官日益弄权, 政治腐败, 社会动荡, 民不聊生。但唐宪宗还不失为一个有所作为的明君。《新唐书》说: “宪宗刚明果断, 自初即位, 概然发慎, 志平潜叛, 能用忠谋, 不惑群议, 卒收成功。自吴元济诛, 强藩悍将皆欲悔过而效顺。”出身低微的白居易被破格提拔, 感激涕零, 发誓要有所以报宪宗的知遇之恩(见《旧唐书·白居易传》)。《旧唐书》记载, 白居易在被任命为左拾遗之时, 上书说: “万一事有不便于时者, 陛下岂不欲闻之乎? 万一政有不合乎道者, 陛下岂不欲知之乎? 倘陛下言动之际, 诏会之间, 小有阙遗, 稍阙损益, 臣必密陈所见, 潜献所闻, 但在圣心裁断而已。”白居易往往犯颜直谏, 此时尚有圣明之君的虚怀纳谏心胸的宪宗, 对白居易的规谏也常常能够接纳。因此, 白居易在政治上可谓“称心如意”。他的讽喻诗创作可以说是他“报君恩”的方式之一, 目的就是让君王了解民生疾苦, 然后英明治理国家, 创造一个治平的世界。“见便于言说之时弊, 则以谏书君奏之;见难于言说之时弊, 则咏歌以冀稍稍进闻之。”白居易在《寄唐生》中表达了这个动机: “非求宫律高, 不务文字奇。惟歌生民病, 愿得天子知。”在《与元九书》中又说: “仆志在兼济, 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 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喻诗, 兼济之志也。”他写诗是出乎“兼济之志”。在《新乐府序》中, 白居易指出: “总而言之,为君, 为臣, 为民, 为物, 为事而作, 不为文而作。”这就更明白 地强调了讽喻诗的政教功用目的。
二、白居易的讽喻诗创作
对白居易的讽喻诗, 不妨就按他所说的“为君, 为臣, 为民,为物,为事而作”,将其分成4 类: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一是为君。在白居易的讽喻诗中, 有不少是咏史的。这些 咏史诗无一例外都是为君王提供历史借鉴。如“美拨乱, 陈王业”的《七德舞》,“美列圣, 正化声”的《发曲》,“美圣谟而诮边将”的《城盐州》等, 通过歌颂前代君王的丰功伟绩, 为当代君王树立榜样, 激励当代君王努力向他们学习, 好好治理国家。再如“愍怨旷”的《上阳白发人》,“戒近习”的《胡旋女》,“戒边功”的《新丰折臂翁》,“借夫妇以讽君臣之不终”的《太行路》,以及《读汉书》“寄言为国者, 不得学天时, 寄言为臣者, 可以鉴 于斯”,这些是通过反面的例子, 为当代君王提供历史教训, 希望不犯同样的错误。
如果说咏史诗说的是过去的事, 其讽喻功能有隔靴搔痒的嫌疑的话, 那么, 白居易讽喻诗中吟咏时事之作则更具直接性和实时性。《贺雨》描述的是元和三年的事, 其时, 天旱成灾, 皇帝心忧万民, 下了一道罪己诏, 采取了一系列利民措施, 感动了上天, 降下三昼夜甘雨。白居易在诗中不遗余力地称赞皇帝“上心念万民”,同时又满怀希望给予勉励: “敢贺有其始, 亦 愿有其终”。与《贺雨》相反, 白居易在《春雪》这首诗中通过对“寒燠苟反常”的春雪的描述, 认为“兹雪今如何, 信美非时节”,是不合时令的, 这样的情况意味着政教的不得其宜, 希望“上将儆政教, 下以防灾孽”。白居易还通过寓言诗的形式来讽谏皇帝, 使皇帝明白为 政之要。如“戒艳色”的《古冢狐》写道: “狐假女妖害犹浅, 一朝一夕迷人眼。女为狐媚害即深, 日长月增溺人心。”希望皇帝以褒妲这两个美色亡国的教训为鉴, 不给美色以害国的机会。
在讽喻诗中, 白居易也在为皇帝出谋划策。《放鹰》为皇帝提供驾御臣下的方法: “明驭英雄, 其术亦如斯”;《采诗官》则是希望皇帝恢复先秦采诗官的制度, 以便对下层的 “兴谕规刺”之言了然于胸, 不被奸臣所蒙蔽。为此, 白居易大声疾呼:“君兮君兮愿听此, 欲开雍蔽达人情, 先向歌诗求讽刺。”二是为臣。在白居易的172 首讽喻诗中, 有关“为臣”的诗是最多的。笔者以为这大概是因为白居易自己身为臣下, 所接触的大多也是为人臣者, 因此他思考得最多的必然是为臣之道, 他最了解的也是为臣者的从政、交友以及生活的状况。对论 白 居 易 的 讽 喻 诗那些有才能的贤人志士, 他希望他们能为当朝所用, 有所作为;对那些得志小人, 他毫不犹豫地表达了自己的憎恨、讨厌和鄙视的感情。白居易认为, 为臣者当知进退。老而朽者, 久居高位, 既不合乎礼法;又因贪图荣华富贵, 多因循守旧, 于朝政无益。他高度赞扬功成身退的汉“四皓”和“二疏”。说“贤哉汉二疏”,“何必长隐逸, 何必长济时”。称赞“年虽未老”的高仆射的所作所为, “惟有高仆射, 七十悬车盖”,合乎圣人之道。白居易自己为官廉洁奉公, 清刚正直。他为母守孝居渭村时, 穷困潦倒, 靠元稹等好友接济度日, 即是一例。因此, 他对那些贪官污吏、得志小人, 深恶痛绝, 无情鞭鞑。在《重赋》中,白居易沉痛地揭露了枉法的贪吏, 为了赢得皇帝的恩宠, 而敛索无度, 使得生民“幼者形不蔽, 老者体无温。悲喘与寒气, 并入鼻中辛”。在《紫藤》和《有木诗八首》中, 白居易揭穿了那些靠佞谀得志的小人的本质。“为树信可玩, 论材何所施”,“鸟啄子难成, 风来枝莫住”,“实成及是枳, 臭苦不堪食”,表面上可供玩乐, 事实上并非可用之材。在《感鹤》中, 白居易感叹鹤的品性高洁, “饥不啄腐鼠, 渴不饮盗泉”,然而因为“一兴嗜欲念”却改变本性, 变得与群鸡争食, 无论腥膻。“一饱尚如此, 况乘大夫轩。”很明白地告诉我们, 作者是在鄙视那些为了获得官场中的某些利益, 而不惜变节的丑恶嘴脸们。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不过, 在白居易看来, 贪官污吏也好, 佞谀小人也罢, 一定得当心, 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 他们是一定会遭到天谴的。《和古社》讲的是妖狐与饥雕、老犬狼狈为奸, 无恶不作, 在一天夜里, “风拔树跟出, 雷劈社坛开, 飞电化为火, 妖狐烧作灰”,从此“天明至其所, 清旷无氛埃。旧地葺村落, 新田辟荒菜”。真所谓“勿谓神默默, 勿谓天恢恢”!要使一个国家政道清明, 惩恶的背面, 当然是扬善, 即招贤纳能。白居易一方面对高节之士大加赞扬。如《和送树》,把松树和槐树进行对比, 称赞松树, “彼如君子心, 秉操贯冰霜”;讽刺槐树, “此如小人面, 变态随炎凉”。又说松树, “尚可以斧斤, 伐之为栋梁。杀身获其所, 为君构明堂”,认为高节之士是栋梁之才, 可以为君王为国家所用。另一方面, 白居易对贤能之士遭受贬谪表示深深的惋惜。如在《薛中丞》中, 作者涕泪交加: “以我惜贤心, 五年如旦暮。况闻善人命, 长短系运数。今我一涕零, 岂为中丞故。”对贤才不得用而深深叹息。在《哭孔戡》中, 作者泫然流涕: “或望居谏司, 有事戡必言, 或望居宪府, 有邪戡必弹。惜哉两不谐, 没齿为闲官。”对不得志的生活悲惨的贤人, 他表示深深的同情。在《寄唐生》中, 作者一连用了5 个“哭”字,5 个“悲”字, 来表达内心沉痛的感情, 并对造成贤人不得志这种社会现实的原因进行探索, 对不平等的门阀制度进行抨击: “唐生者何人, 五十寒且饥。不悲口无食, 不悲身无衣。所悲忠与义, 悲甚则哭之。”《续古诗十首》中的“春旦日初出, 瞳瞳耀晨辉……”暗寓的大意是君王为小人所惑, 而贤人不得起用。《寄隐者》“由来君臣间, 宠辱在朝暮”,直接将矛头指向君王, 认为都是君心反复的缘故。《悲哉行》通过儒者和乳臭儿的对比, 找到的原因是“山苗与涧松, 地势随高卑”,就是门阀制度使然。真是一语中的, 却又饱含多少无奈与辛酸啊!三是为民。白居易写作讽喻诗并非只为“匡君”,其根本目的是为民。白居易的讽喻诗有很多写到了民, 表达了作者对民悲惨生活或悲惨遭遇的发自内心的情。《观刈麦》中的贫妇人, 《采地黄者》中的灾民, 《缚戎人》中的戎人, 《陵园妾》和《上 阳白发人》中的宫女, 《新丰折臂翁》、《卖碳翁》和《杜陵叟》中的老翁, 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 犹令读者为之黯然。白居易同样思考了给民带来灾祸的缘由。有天灾, 因此有了《夏旱》;更多的是人祸, 因此有了《纳粟》忧重赋, 《卖炭翁》苦官市, 《新丰折臂翁》戒边功, 《黑潭龙》疾贪吏, 《阴山道》疾贪虏, 等等。还有少数诗作表达了作者的愧疚之情和兼济天下之志, 前者如《村居苦寒》,后者如《新制布裘》。“安得万里裘, 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 天下无寒人。”多好的想法!多好的志向!后人因此常把它和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屁天下寒士俱欢颜”进行比较, 两者都表达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在白居易“为民”的讽喻诗中, 还有少数是关系到风教的,如《慈乌夜啼》和《燕诗示刘叟》以及《蜀路石妇》,主题是倡导孝;《井底引银瓶》的本意是止淫奔;《青石》是为了激励忠列。四是为物为事。这一类诗作多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时事进行鞭鞑, 如《海漫漫》戒求仙, 《梦求仙者》为求仙者的荒唐之举而叹息, 《立部伎》讥刺雅乐之替, 《两朱阁》讽刺佛寺越来越多, 《草茫茫》惩戒厚葬。由于这一类诗所占的比重较少, 这里不着重论述。
三、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一)语言质朴、直切, 主旨鲜明
据说白居易每创作一首诗, 即念给家里的老媪听, 直到其听懂, 方才不再改动。无论这则故事是真是假, 白居易的讽喻诗容易理解是事实。这首先在于他在创作时, 不用难字, 僻字;少用典故, 更不用僻典。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 “首句标其目, 卒章显其志, 《诗三百》之义也。其辞质而径, 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 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 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 可以播于乐章也。”这正是白居易所孜孜以求, 且基本达到了的理想目标。另一方面, 在于白居易不仅对事情进行详尽的描述, 而且还往往在篇末点明其讽喻之意。新乐府五十首, 更是在每一首的标题之后就标明该章之主旨。在白居易的一百多首讽喻诗中, 有咏物诗和寓言诗约五十首, 这些本可以是蕴涵较深、表达较含蓄的诗作, 但创作这些诗歌,白居易也秉承了他一贯的作风, 好像生怕读者不懂似的, 在结尾来一番寓意的说明。综观白居易所有的咏物诗和寓言诗, 作者真正以冷静的笔调一味地诉诸物象的诗作至多20 首, 仅为全部讽喻诗的百分之十二左右。(二)善于在强烈的对比中揭示事情的本质
白居易特别擅长在强烈的对比中揭示事情的本质, 揭露时政的腐败。这对于那些腐败者而言, 无异于雷霆一击。《议婚》就是这类诗歌中的一首。在诗中, 作者把贫家女和富家女进行了多方的对比: 家境的贫与富, 衣着打扮的坏与好, 道德品质的孝与不贤。然而, 不贤的富家女的婚事根本不用家里担忧, 早早就有人上门求聘;孝顺姑舅的贫家女二十好几了, 却还是无人问津。这难道不是上天的不公, 社会的不公吗!另一典型的例子是《轻肥》。“意气骄满路, 鞍马光照尘”,那群贪官污吏是多么的志得意满, 骄横跋扈。“尊罍溢九酝, 水陆罗八 珍。果擘洞庭橘, 脍切天池鳞。”他们过的又是多么奢侈腐朽的生活!与此同时, 在遭受旱灾的江南, 灾民无饭可吃, 饿得到了人吃人的地步。这样两个骇人镜头的切换, 给读者带来震撼人心的效果, 从而也使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许多灾祸与其说是天灾, 不如说是人祸。(三)感慨议论
后世论诗者总爱把白居易和杜甫进行比较。两位伟大诗人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继承了《诗经》和《乐府》的写实传统, 而杜甫的这类诗侧重描写事实, 作者较少在诗中发表自己 的观点和看法;白居易也铺叙事实, 在此之后则尤其爱发感慨, 爱议论事情的缘由, 爱把自己的见解和盘托出。这和杜甫的冷静与沉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白居易的《夜宿紫阁山北 村》:“晨游紫阁峰, 暮宿山下村。村老见余喜, 为余开一尊。”作者在山中游玩, 和一村老一见如故, 但尚未来得及把酒言欢,“暴卒来入门。紫衣狭刀斧, 草草十余人。夺我席上酒, 掣我盘中飨……”这伙人为什么可以这样蛮横不讲理呢? 作者马上就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主人慎勿语, 中尉正承恩。”原来, 这伙人是借着皇帝的恩宠, 打着皇帝的旗号, 在招摇撞骗!(四)刻画形象
在白居易的一百多首讽喻诗中, 有许多栩栩如生的形象。赫赫至君王, 丑恶嘴脸至贪官污吏无耻小人, 坚贞高洁至贤臣信士, 贫苦凄凉至灾民死囚, 无所不有, 无所不包。如果单从这一方面来讲, 白居易的讽喻诗要优于杜甫的“三吏”和“三别”。《轻肥》中的贪官污吏和《夜宿紫阁山北村》中的蛮横士卒, 前文已经提过。再如《紫藤》中的紫藤, 显然是指佞谀小人。这类人往往给人以美好的视觉印象: “藤花紫蒙茸, 藤叶青扶疏。”紫色的花毛茸茸的, 绿色的叶疏疏的, 正如佞谀小人永远的脸堆微笑, 和颜悦色。“下如蛇屈盘, 上若绳萦纡。”正如佞谀小人总是屁颠屁颠地在权贵身前身后卑躬屈膝。“柔蔓不自胜, 袅袅挂空虚。”正如佞谀小人为迷惑权贵, 讨权贵欢心, 总要伪装出美好的形象。刻画得多么神似, 多么入骨!再如《蛤蟆》,其中的蛤蟆显然是指得志小人。作者把其得意忘形之态刻画到了极端, 以致于到了“往往蚀明月, 遣君无奈何”的地步。
四、白居易讽喻诗对儒家诗学的取与舍白居易内怀儒家“兼济天下”之志, 外遇“虚怀纳谏”的明主宪宗, 欲尽心竭力报答其破格提拔之恩。因此, 庭诤之外, 把诗也当作了“谏书”来写。他的一百多首讽喻诗, 从内容的角度来分析, 是完全合乎儒家诗学之政教功用的目的的。唐末皮日休是较早认可这一点的著名诗人, 他把白居易的诗列为七种最爱之一, 作诗也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学习白居易。五代的齐己更是对白居易十分神往, 他在《谢可准上人远寄诗集》和《贺行军太傅得〈白乐天集〉》中, 反复地称赞白居易的诗为“风雅”。这种称颂白居易讽喻诗的政教功用的做法, 到了唐末张为可谓达到极端。据记载, 张为作“诗人主客图”,设“广大教化门”,以白居易为“广大教化主”。对于张为的这种做法, 吴融也深表赞同。吴融在《贯休堂禅月集序》中说: “国朝能为歌为诗者不少, 独李太白为称首。盖气骨高举, 不失颂美风刺之道焉。厥后白乐天《讽谏》五十篇, 亦一时之奇逸极言。昔张为作诗图五层, 以白氏为广德大教化主, 不错矣。”
白居易的讽喻诗为后人称颂的同时, 也为一些人所批评。究其根由, 在于白居易的大部分讽喻诗, 从艺术特色角度看, 语言既直切、质朴, 描述既详尽, 形象既鲜明, 又往往自己说明作诗的主旨, 因此有写得过于周详浅露, 缺少凝炼含蓄, 存在余味不足的缺憾。这一点,白居易自己也意识到了。他在《和答诗十首序》中对元稹说: “顷者在科试间,常与足下同笔砚。每下笔时辄相顾,共患其意太切而理太周。故理太周则辞繁,意太切则言激。然与足下为文,所长在于此,所病亦在于此。”白居易不仅指出了自己诗作的毛病之所在, 更说明了产生这种毛病的原因,“故理太周则辞繁, 意太切则言激”。结合前文, 我们不难明白,白居易这句话中所谓的 “意”, 当指报答宪宗越级提拔之恩之意, 希望宪宗了解民生疾苦好好治理国家之意, 告诫贪官污吏为恶多端必遭天谴之意。正因为这样的“意”(想法)太迫切, 生怕为君王者不了解自己的苦心, 生怕为人臣者不能及时醒悟改过自新,那么,何不把一切都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呢!结合儒家诗学, 我们可以知道, 在艺术表达这一方面, 白居易的讽喻诗和儒家经典之一的《诗经》倒有几分相似。《诗经》中的《硕鼠》不也直截了当地讽刺剥削者为硕鼠吗!但是,和孔子及汉儒的诗学观念相比较, 就有所不同了。这样的“直”,这样的“尽”,这样的“详”,这样的“激”,和孔子的“中和”说, 《诗大序》的“橘谏”说等, 都有所区别。在古人中, 持此观点的大有人在。胡震亨曾说: “白诗祖乐府, 务欲风俗之用。元与白同志。白意古词俗, 元词古意俗。按乐府古与俗正可无论, 患在易晓易尽, 失风人微婉义耳。”所谓“失风人微婉义”,即与儒家诗学背道之处。钟惺与胡震亨持相同的观点, 他曾说: “白居易《和微之大嘴乌》诗, 写到可笑可哭处, 极痛极快, 物无遁情,然风刺深微之体索然矣。”这一观点, 也被许多现代研究者所赞同。王运熙和顾易生先生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就说:“但他的一部分诗篇, 写得过于周详浅露, 缺少凝炼含蓄, 使人读起来有余味不足之感。”又说: “白居易的‘意激而言质’的诗风, 违背了儒家所标举的‘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诗说, 而赋予更积极的批判意义。”笔者以为, 这正是恰如其分的评价。
摘自----论白居易的讽喻诗_李再新
第二篇:古诗词教学论文
古诗词教学论文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诗。因古诗的作者距今年代久远,其社会历史背景学生不易理解,故在体会“诗情”方面颇有难度,不少古诗课都上得死气沉沉,从理解诗意到背诵到默写,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不过是机械地“操作”过程,学生并未真正理解诗意。
在近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对古诗是情有独钟的,每次课上学生也是反应热烈。因此,我愿将自己教学古诗的一些体会在这里与各位同行交流,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我所选用的教材是第11册第三单元第六课《古诗三首》,三首诗分别是《暮江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赠汪伦》。
一、兴趣,从预习开始
课堂教学应是在师生的协作中达到其目的,学生课前的预习则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兴趣,往往从这里开始。安排预习内容要使学生感到有新意,因此,我采取了“中央扩散”的方式。所谓中央,即是教材的核心,我要做的就是在预习中让学生初步接近核心,而后带着这种初步的认识进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我安排的预习题是:
1、《暮江吟》中哪两句是写景的,写的是什么样的景?哪两句是抒情的,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我为诗确定的核心是:借景抒情)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有两句诗经常为人们所传诵,请指出是哪两句?如何理解?(核心是:思乡之情)
3、《赠汪伦》中有两句用了对比的方法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情谊,请问是哪两句?如何理解?(核心是:语言朴实,情感真挚)
显而易见,对三首诗的核心处理各不相同,《暮江吟》侧重于诗的风格,《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则旨在突出情感,《赠汪伦》则偏向于写作手法。这样做一方面是扣住诗的特点,另一方面则是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考虑的。让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去预习三首诗,当然比让学生用“理解诗句”这一种方法预习三首诗有趣得多。
二、设问引入,妙趣横生
在学习《暮江吟》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小明是个喜欢文学的孩子,他非常喜欢唐诗。小红同样是个文学爱好者,所以两人常在一起聊天。有一天小明对小红说:“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成就最高的,其中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代表。今天,我讲一个李白和白居易赛诗的故事……”这时,小红打断了小明的话:“对不起,你弄错了!”请问,小明错在哪儿呢?
由于这一问题涉及到的是两位诗人的生辰、卒年这些细节问题,所以多数学生恐怕答不上来,实际情况也是如此。然而,故事性的叙述及设问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悬念在这里发挥了作用。这时我再告诉他们答案: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死于公元762年。白居易则于公元772年才出生,两人生活在两个时代,是见不着面的。之后再引出《暮江吟》。
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是这样引入的:小明在小红的帮助下纠正了自己知识上的错误,知道李白与白居易不在一个时代,于是他又接着说:“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流传下来的诗有1914首。不过比起杜甫来,他就不行了。杜甫多才多艺,不仅能作诗,而且懂音乐、绘画,他的诗和画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时,小红又指出了小明话中的错误。同学们,小明错在哪里了?(“杜甫”应改为“王维”)这样做,一改作者及其所处时代背景的介绍照本宣科的架式,使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
三、改变形式,激发兴趣。
给古诗配以优美的旋律,在指导朗读、背诵环节用音乐的形式来表示,变背诵古诗为歌唱古诗,对学生进行美的陶冶。
第三篇:古诗词鉴赏论文
古诗词鉴赏在高考试题中的比重,越来越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我们看看下面的古诗词鉴赏论文吧!
古诗词鉴赏论文
摘要: 如何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应在诗词的意想、形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加以引导。
关键词: 诗词鉴赏 意想 形象 语言 技巧
中学生中有许多学生爱好古诗词,但由于种种原因对古诗词阅读较少,鉴赏能力差,甚至有部分学生读不懂古典诗词。这与新课标中提出的“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现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感情体验和思考”的要求相差甚远。如何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呢?
一、必须牢牢记住古诗词中有关意象及其所代表的情思,掌握一些常见的典故。
1.古诗词中有关意象及其所代表的情思。
多情月与水。在许多诗人的笔下,月、水多是思乡念家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迈过汝墙来”中描写了寂静的群山,冰凉的湖水,荒废的空城。诗人描摹的是“故国”“寂寞”的现实,反思的却是南朝三百年的历史。“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秋月”像一面镜子,观照过词人纵情逸乐的欢颜,也照见过阶下囚的愁容。“秋月”积演着词人敏锐的时间意识和绵绵无穷的怅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共赏,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人此刻仿佛回到他的故都金陵,站在城上望着浩荡东流的长江,觉得自己的愁情简直跟这江水一样,无时无刻不在波涛翻涌地流向大海。
烟、风、霜。多传达哀怨、惆怅、凄苦、悲凉等情思。
柳永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去去”连用意为路茫茫,道修远;“烟波”、“暮霭”、“沉沉”见着色浓,“千里”言空间广,在如此广泛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烟霭其离愁可想而知。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敕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杨柳堆烟”,说的是早晨杨柳笼上层层雾气,但这雾气如枷锁禁锢了与世隔绝的心灵,她只能在深深庭院内怅望丈夫的归路。这灰暗凄惨的色彩,渲染出了女主人公孤独伤感的心情。
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愁别怀远等情思。“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夹岸杨柳参差拂动于凄凉晨风中,天涯孤客黯然独守于天际残月之下。柳永在舒缓而又哀恻的言辞中,传递出一种离别后抑郁伤感的情调。
草。以草木茂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过春风十里,尽荞麦青青。”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青青的荞麦一片荒凉,用野草、麦子的繁盛反衬如今的荒凉。
另外,古诗词中常用芳草表离恨,用芭蕉、梧桐表孤独忧愁离别绪,用梅花、菊花表高洁品格,用竹、松、柏表坚韧、孤直,用杜鹃表哀怨、悲苦相思乡愁,用猿啼表悲伤,用大雁、青鸟表传书信使、离人思绪等。
2.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
弄清典故、用事,有利于理解全诗的思想内容。
折柳,相传汉代人送客到长安东面的灞桥折取路边的柳枝以示挽留,以表分离之情,所以“折柳”表惜别之情。又有《折柳曲》表离别意。2004年高考题,《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曲折柳牵引起多少离人的乡思之情。
长城,《南吏檀道济传》记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大受人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表达了因不能率兵打击侵略者,收复失地的无限愤怒和哀叹。
三径,汉朝蒋诩隐居之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少数友人来往。后人以“三径”代指隐士所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之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就属用事。“元嘉草草”指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草出兵北伐,想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的下场。作者此事咏叹南宋近事,指宋孝宗隆兴元年张浚北伐在符离兵败的事。
用典既可以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其内容的丰富,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但是如果鉴赏者对典故一无所知,那么就会更加增大阅读的难度,增加阅读的障碍。因此,学生要在平时的阅读中多积累一些典故常识,这样读起来才会对诗词理解得更深更透。
二、学会把握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形象指自然形象、人物形象、诗人自我形象。2006年全国语文高考题第二卷12题阅读王炎《南柯子》:“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楼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立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梨水足望年丰。”问题为:“上阙中‘楼枝幽艳湿啼红’展现的是什么样的画面?”(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中学课本第三册白居易的《琵琶行》塑造是人物形象:一位身世悲苦、色衰沦落的艺妓,一位是谪居卧病心境凄凉的“我”,作者将琵琶女的自叙和“我”的内心倾诉巧妙地融合为一体,鲜明地表现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主题。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塑造了一个敢于向权贵抗争,不愿受官场屈辱、蔑视一切封建统治的诗人形象。
三、学会品味诗词的语言
所谓品味诗词的语言是指看诗中哪些字词、哪个句子用得准确生动、感情浓烈。提问方式主要是:“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此类题不是要求揣度个别字词的运用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用来回答的词语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平淡无奇”、“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等。如盖嘉运《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明白如话。“黄莺儿”是儿话,显示出女子的纯真。“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起黄莺儿”是因为他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这就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2006年辽宁卷第16题《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待可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2006年江西卷第14题《之江小渡》:“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篱开。交情得以山溪水,不管**去又来。”“交情”是本诗的诗眼,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四、学会鉴赏诗歌的技巧
1.诗歌的技巧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方式等。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想象、联想、烘托、排比、象征等。2006年天津卷张籍《凉州词》其一:“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出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应驮白陈到安西。”题为:“本诗运用了衬托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江苏卷12题《鹧鸪天》:“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生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山,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丁,儿女团呼夜煮茶。”“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满林残照见归鸦”而我则盼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呼夜煮茶。“几时”“团呼”表达了作者强烈盼望归家的情感。《归园田居》诗中的一个“误”字饱含了无限的辛酸、沧桑,而中间部分描绘,田园风光近景方宅林园,远景远村、狗吠前后对照反映出了返归自然的喜悦。
2.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亦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则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作者描绘出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结束奔波游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情。2006年福建卷第10题,李商隐《端居》:“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三四句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2006年湖北卷韩琮《暮春水送别》:“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
“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中“泪眼问花花不语”花儿岂止不语而且纷纷飞过秋千而去,人走马章台,花儿飞过秋千,有情之人无情之物对女主人公都报以冷漠,她怎能不伤心呢?这种赋予客观景物人格化的写法烘托、反衬出了人物的主观感情。
3.修辞手法类的考查常为诗词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或创造了什么意境。重点注意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在诗词中所起的作用。
4.古代诗词中常用对偶,尤其是近体诗中对偶十分严格。杜甫的《登高》对偶运用得十分突出。颈联将上两联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明朗化,其中“万里”与上联的“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
第四篇:古诗词教学小论文
古诗词教学小论文
诗词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有的是为了赶进度,往往是抓住三个字,那就是“读、译、背”,因而一两节课就可解决诗词单元;就各种类型考试试题而言,诗词也常常不登大雅之堂。我认为,诗词在文学中不仅占有重要位置,而且是文学中的精华部分,又有漫长的历史渊源,从诗词的数量就相当可观,仅宋代诗人陆游一人就有近万首之多。可见,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要让子孙后代继承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诗词宝贵遗产,就要让我们现在的孩子了解诗词的常用知识,吸取其中有益的营养。对初中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这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环节。为此,试就如何引导学生想象,产生兴趣,培养他们形象思维能力说说自己的一点体会。
意境应是诗歌内容教学的中心,因而,怎样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意境,体会一首诗的诗情画意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往往也是教者最伤脑筋的事。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我采用下列方法激发学生想象,培养其思维能力。
一、设问要巧,兴趣要高
课堂教学提问要“巧”。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上,教师若能做到“大智若愚”,在学生易混淆的问题上装一点糊涂,借糊涂之机,诱导学生饶有兴趣地去观察某些自然现象,进行独立思考,也可以算是一“巧”了。
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进京》开头两句写的北风卷地,八月飞雪,而三四句却写的是梨花盛开,春风和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我提问:“前面写北风狂吼,百草摧折,接着又怎么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春天呢?可能是作者写错了吧?”学生一听说写错了,兴趣立刻来了,反应灵敏的学生争着说:“没错,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时我顺势发问:“你怎么知道是比喻?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学生就准确地说:“从‘如’字上可以知道,这样写突出了北国的美丽雪景。”此时,我也恍然大悟地说:“噢,原来是这样,作者把寒冷的西北描写得绮丽多姿,暖意洋洋,真美!”又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句,我问:“胡琴等都是北方民族的乐器,这些乐器是赠送武判官的礼物吧?”通过这些诱导,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明白饯别时的真挚而热情的氛围了。
用简洁的话提问,启迪学生想象,体味诗人的情感,可以算是又一“巧”了。比如苏东坡《浣溪沙》词的第一句“簌簌衣巾落枣花”,从字面上译是“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如果让学生透过字面深入一步加以想象,就产生另一境界了:“枣花盛开是什么时候?诗人谢雨归来沿途经过了什么地方?如若你是诗人,感觉怎样?心情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有部分学生回答说:“春末夏初时节,诗人喜气洋洋地走在枣花盛开的路上,微风拂面,枣花纷纷洒落在他的袍服和头巾上。嗅到枣花的清香,该是多么愉快啊!”
二、温故知新
《论语》有句话是“温故而知新”,在诗词教学中如何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学过的知识,也是诱发想象,领略诗人作品思想脉络的较好方法。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尾联“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和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可谓同工异曲了。在讲解时,先让学生回忆李白的这首送别友人的诗,再体会其异同,尤其是相同之处:诗人送别,不是一般的客离主归。设想,你家来了一位和你父亲平常感情至深,关系至密,久别多年的客人,经过再三挽留,仍不能留下,在饯别时,送了一程又一程,还想送却又不能再送的情况下,又遇到大雨天气,试想你父亲的心里该是什么滋味。由此可知,朋友之间的友情何止是“桃花潭水深千尺”。在此基础上学生心里获得的感受加深了。这时诗人伫立风雪路口,举目遥望武判官一地远走之际的心情怎样?武判官心情又是怎样?学生会将“雪人”、“拭泪”、“转悲为喜”等词用在主、客二人身上了。此时此刻,再诱导学生回顾一下岑参的另一首思乡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那种戍边将士的复杂心情,学生的感受也许更深,较为具体地感觉到诗歌词语的高度凝练,蕴含着作者及其丰富的情感,从诗句中发现诗人将不尽之情溢于言表之外的门道。
激发情感,诱发想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的方法是多样的。诸如运用板书直观手段引导想象,加强表情朗读,展示图画,看录像、听录音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时要密切配合交换使用,有时要根据客观条件、文章体裁灵活选用,以达到殊途同归的预期效果。
对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思考
对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思考
江苏 泰州 ●张 瑜
古典诗词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遗产,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浩若烟海。传统教育一直非常重视诗词知识的传授,这也使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得以传承和发展。古典诗词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意义重大。进入新时代,“国学热”等现象给小学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创造了新的发展契机。笔者在此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简单谈谈对当下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一、对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原则的思考
古典诗词在小学语文的教材中占有很大比例,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足以体现出了古典诗词教学在我国义务教育基础阶段的重要性。小学阶段的古典诗词教学是提高学生传统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的基本途径,直接影响到初、高中阶段语文素养的培养。根据小学阶段的教学特点,小学语文的古典诗词教学应该坚持以下的教学原则。
1.课堂传授与课余阅读相结合现阶段,小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要想实现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坚持课堂传授与课余阅读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认真备课,结合具体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会古典诗词的巨大魅力;另一方面,注重加强对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寻找感兴趣的古典诗词进行阅读欣赏。课堂传授与课余阅读相结合,才可以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
2.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相结合
小学生因其年龄的特殊性,需要小学语文教师特别注重教学方法的选用。小学生自制力差、精力充沛,上课很难做到长时间地集中精力,小动作不断、走神的现象在小学课堂中非常普遍。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该坚持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通过集中教学,消除小学生对教师和课程的恐惧感,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集体的合作学习中,共同进步;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对古典诗词学习的心得体会,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3.基础知识学习与人文素养提升相结合
小学生处在古典诗词的启蒙阶段,直观思维比抽象思维发达,再加上古典诗词有自己的特色,语言、语法与日常语言有很大区别,学习的难度比较大。因此,小学生对古典诗词接受上存在困难。针对上述情况,教师授课时要热爱、关注学生,耐心地讲解知识。同时,引入情景教学,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古典诗词蕴涵的美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对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方法的思考 小学古诗教学“四法”
银光小学 马兰芳
古典诗词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遗产,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浩若烟海。传统教育一直非常重视诗词知识的传授,这也使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得以传承和发展。古典诗词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意义重大。进入新时代,“国学热”等现象给小学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创造了新的发展契机。
教学是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更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和教学环境,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意义重大。在新课标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尝试在古典诗词教学中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诵读法”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带着思想感情对教材中的古典诗词反复地进行大声朗读,这是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方法。经过大声诵读,直观地了解到诗词的内容,进而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更好地理解诗词表达的思想内涵。在诵读中强化创造性思维,通过小学生丰富的联想,将艺术的魅力内化;最后,通过有节奏地诵读可以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韵律美,使孩子们的情操得以陶冶。
2.鉴赏法
“鉴赏法”是指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欣赏,增强对古典诗词之美的感悟和体会。在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从而获取审美上的情感体验。例如教学骆宾王《咏鹅》这一课,可以鼓励学生拿起画笔,描绘出诗中的意境,感悟画面美。古典诗词韵律整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诗词进行“古诗新唱”,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下,体会古典诗词的音乐美。
3.探究法
“探究法”是指教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的教学方法。小学生的自主能力比较差,需要教师耐心指导。作为新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主创办诗词板报或小报,定期举办诗词填充大赛,激发小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也可在学生充分理解诗词含义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改诗为文,既能增加对该诗词的理解,又能培养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对于传承宝贵的民族传统文化意义重大。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第五篇:古诗词鉴赏论文123
色彩是生命的外部象征,能给人强烈直觉,丰富人的想象,激发人的感情。古人做诗,很善于运用色彩这种绚丽的视觉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明亮轻快的色泽,充溢着诗人愉悦的感情;凝重灰暗的色调,则寄寓诗人伤感怨悱的意绪。他们撷草木之艳,集虹霓之彩, 用心于设色,然后泼洒于诗行中描绘出一幅幅清新艳丽、生动可感的彩色画境,使诗歌亮丽光彩,宛如一幅幅写意的图画,故后人的诗评中,常有“诗中有画”之语。
大自然中的青山绿水,白云碧空,银星素月、丹枫金菊、鸭绿鹅黄、青松翠竹、绿叶红花等以色彩之美吸引着诗人。例如倡导“诗中有画”的王维曾说自己“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他以诗人兼画家的眼光来观察客观世界,凭着自己长期隐居于山水林壑之间对自然美独特的敏感和对画理的娴熟运用,以画家的表现技法来展现山水景物,所以他的诗不但意味深长,而且还具有鲜明生动的画意。如“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鲜艳如火的红叶和蓊郁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山石白,树叶红,而山中主色调则是翠,三种色彩强烈、醒目,反差明显,组合在一起更诱发读者丰富的联想。“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白石滩》这首小诗描写白石滩的月夜景色。诗中“绿”字,表面上看只是形容蒲草之色,用的平常;但细细品味,却大有妙处。蒲草生长在水中,又是在夜里,诗人却清清楚楚地见到它的绿色,并且感到它那么肥嫩,可以用手满把地采摘,这就巧妙地暗示出月色的皎洁、明亮。全诗仅二十字,就写出了月之明,水之清,蒲之绿,石之白,纱之亮,浣溪女之美。这一幅笼罩在月光的银纱中的绿色风景画,给人以清朗、明净、纯洁的美感,它也寄寓着诗人对这种美的热情追求。5h0IC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一脍炙人口、传唱千古的佳句更是传神地描绘出一幅动人的画面:一望无际的莲叶铺展着无穷的碧绿,而阳光映照下的荷花也闪耀着别致的艳红。诗人把夏日的湖光景色写得明艳如画,其艺术秘诀就是运用了极为浓重的色彩词。红与绿这两种颜色同时出现,人们就会感到绿色格外醒目,红色格外明丽。“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词中这千古名句“, 火红”色与“蓝绿”色形成强烈对比,把春日的江南景色写得明艳迷人,生机勃勃。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一般来说,写悲惨壮烈的战斗场面不宜用浓艳的色彩,但诗人把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与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杜甫的著名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绿、青、白四色鲜明而和谐,构成了一种色调柔美绮丽的画面,展示了春光的旖旎明媚,从而也表现出诗人愉悦欢快的心情。柳宗元“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中一个“绿”字,更是被韩愈赞为“六字寻常一字奇”。烟消日出,渔翁不见了,诗人正感诧异,忽闻桨橹“ 欸乃一声”,诗人顿觉眼前山水随之而更绿,更可爱了。“绿”字既为山水增光声色,又同声响配合,反衬出一个清寂、空旷而秀丽的境界。钱起《省试湘灵鼓瑟》一诗,前面勾画出一种神秘迷离的奇景之后,笔锋一转,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青峰”作结,把人带到恬静的现实之中。一“青”字颇具神韵,给人留下悠悠思念的余地。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唯见江心秋月白”,一“白”字将人笼进一种幽寂的氛围。“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在一片柔和、恬静的翠绿中点染上几点嫩黄,新鲜而又和谐。绿色是生命的颜色,青春的颜色,象征着春天的盎然生机,给人以安宁、恬静和愉悦;黄色则能唤起一种明朗的感觉。从视觉到心理都给我们以美感享受,透露出诗人闲适恬静的心态。
总之,古代诗人以五彩诗笔绘出彩色诗句、诗篇,给我们视觉上无限的审美愉悦,不由你不轻轻地叹问: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