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军转备考资料:“莫言”热辐射海外
军转干考试
军转备考资料:“莫言”热辐射海外
关键词:军转 军转干部安置 军转待遇 转业干部 军转论坛 军转干考试 军转网 军转干 军转干考试 军转干考试公告 军转干考试大纲 军转干考试成绩
莫言是幸运的。1988年美国汉学家兼翻译家葛浩文来到中国,看中了莫言的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之后开始了对他作品的翻译,至今莫言被译介到英语世界的7部小说,都由葛浩文翻译,这位翻译者是英文世界首屈一指的翻译家。
“莫言能够进入西方特别是欧美主流文化的视野,翻译家、出版商的翻译推广工作很重要。”文学杂志《收获》总编辑程永新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获奖)有机遇问题。以前包括沈从文在内的一些中国作家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翻译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西方的读者包括诺贝尔奖的评委,只能通过法文、英文等相互对照着看,而很多其他语种是从英文转译过去的。”
根据与海外汉学家的交流经验,程永新认为,外界对很多中国作家的误读也往往源自翻译。
翻译与推广非常重要
中国作家进入国际视野,译介是必须的门槛。
“在中国当代主力作家群中,莫言是作品被译介到海外最多的小说作家。其次是余华、苏童,再其次是贾平凹、王安忆等。”浙江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所主任刘江凯告诉本刊记者。
刘江凯说,在国内研究者看来,莫言、余华、苏童、贾平凹、王安忆、王蒙同属于当代中国作家“第一集团军”,“创作的实力上不见得有多大的差距”,但他们的作品在海外传播的实际效果的确很不一样。
“作家的创作风格会很影响他们作品的翻译和传播。比如贾平凹《秦腔》中民族性乡土性的语言特点,翻译之后很多东西就丢掉了,只剩下了一堆鸡毛蒜皮的语言。王安忆的《长恨歌》翻译的时候也比较难。相对来说,莫言和余华作品的翻译就不易丢失味道。”刘江凯认为。
除了莫言,余华也是海外较受欢迎的中国作家。刘江凯注意到,在余华的小说《兄弟》出版后,国内恶评多于赞美,而在国外却是赞美多于恶评,“基本上很少看到负面评价”。《兄弟》在美国出版之后,美国的主要媒体几乎都大篇幅地介绍了这部作品。
莫言作品的出版商做的海外推广似乎比其他人略胜一筹。《收获》杂志副编审叶开告诉本刊记者,据他了解,莫言走过美国的很多地方,而且举办了不少“读者见面会”等活动,与很多普通读者接触。而余华在美国走的主要都是高校,高校活动更多的是年轻人和华人来捧场,但他们不能构成直接的购买力和影响力,在西方,小说读者多为中老年人群。
军转干考试
此外,刘江凯还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苏童、莫言、余华作为小说海外译介前三甲,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的作品都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并获得国际电影大奖,如《红高粱》(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获第38届西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苏童小说《妻妾成群》)先后获第48届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金格利造型特别奖、国际影评人奖和英国影视艺术学院最佳外语片奖、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比利时电影评论家协会大奖;《活着》(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男主角葛优获“第47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应该给张艺谋颁发„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最佳贡献奖‟。”刘江凯开玩笑说。但毕竟,电影只会对文学起到临时聚光的效应,要得到持续的关注和肯定,还得看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
“莫言出现并成熟,与上世纪80年代也就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息息相关,这说明中国确实到了一个文学辉煌的时代,而这个辉煌是由一批作家造就的。”程永新说,“虽然能进入西方主流文化视野的还是凤毛麟角。”
意外的发现
刘江凯在他所做的一项数据统计中意外发现,从翻译语种数量来看,卫慧的翻译要远远多于其他当代主流作家,更意外的是,卫慧的翻译作品主要就是《上海宝贝》这一部。
“应该有两个原因,第一,《上海宝贝》曾在国内被禁止出版,外国人对此好奇;第二,书中对性有出位的描述。由此可以推断,流行元素对世界图书市场的影响很大,作品翻译数量的多少并不能代表作品的艺术价值高低。”
刘江凯另一个意外发现是,很多当代作家作品的越南语翻译数量多于英语。刘江凯研究的十二位中国当代主要作家中,他们的主要作品都有越南语的译本。像余华、莫言这样的作家还一度在越南读书界形成一股热潮。
而这个重要的现象一直被诸多媒体和研究者所忽略。
“因为我们在文化交流中,更在意欧美的强势文化。”刘江凯说,“一百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寻求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强势文化认同,因此,以前对不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总有一种全民集体无意识的焦虑感。莫言获奖的好处,是我们能借此矫正心态。国内媒体的过分炫耀和全民兴奋说明我们并没有真正地自信起来。如果我们足够强大,为什么这么在意外国人颁给我们的一个奖?”
中国文学依然处于世界边缘
“不要被诺贝尔奖砸昏了头脑,中国当代作家作品在与国外的交流中还处于严重的„入超‟状态,每年译介出去的不到10部,而引进的远远超过这些。中国文学仍然处在世界文化的边缘,边缘到有些让人无法接受。”刘江凯说。
几年前,刘江凯曾经在德国波恩留学,他留意到波恩的书店里很少看到中国当代文学的
军转干考试
翻译作品。
“国内即使很小的书店里都能看到翻译过来的外国文学作品,但英法美等几个国家的书店几乎没有完整的关于中国文学的专栏。在法兰克福书展期间,法国书店曾经出现过一个小小的中国文学书架,但书展之后就没有了。”刘江凯说。
“国内做出版的朋友也说,相比国内作家的原创,他们更愿意翻译外国作品,因为中国读者更追捧国外文学家的作品,出版翻译作品很少亏本。”叶开告诉本刊记者。
“2006年引进的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默克小说《我的名字叫红》,听朋友说至今已经销售40万册了,虽然我个人觉得翻译得不灵。但莫言的《蛙》在获奖之前只印了20万册。国内其他一流的作家,除去那些畅销书作家之外,小说销量10万册都很困难。所以,中国目前整体的文学创作仍然弱势,即便翻译到国外去,实际上也是处在一个非常狭窄的圈子里,几乎不能在真正的国外普通读者中流行。西方读者很自大,他们对你的文化没有兴趣。这是无法掩盖的事实。我们只有承认,才能有赶超的机会。”叶开说。
鉴于此,刘江凯倡导在海外建立推广中国文学代理机构。
“余华和莫言这样的作家,有着很成熟的海外推广和代理机制。创作当然是根本的因素,但当作品创作出来之后,在流通的环节会涉及翻译家、经纪人、海外出版社的宣传,还包括版税的洽谈、海外汉学家的推广,等等,是有一整套机制在里面的。翻译是公认的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瓶颈,更大的瓶颈是海外代理机制的缺失。你看日本是怎么推广川端康成的?”刘江凯说。(记者柴爱新、特约撰稿白春阳)
莫言的演讲(片段)
人类社会闹闹哄哄,乱七八糟,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看上去无比的复杂,但认真一想,也不过是贫困者追求富贵,富贵者追求享乐和刺激—— 基本上就是这么一点事儿。
我们的文学真能使人类的贪欲,尤其是国家的贪欲有所收敛吗?结论是悲观的,尽管结论是悲观的,但我们不能放弃努力,因为,这不仅仅是救他人,同时也是救自己。
—— 2010年12月在东亚文学论坛上的演讲
一个作家还是要用作品来说话,因为作家的职业决定了写作才是他最神圣的职责。如果一个人只有作家的名号,没有小说、诗歌,没有其他的文学作品,那么算个什么作家呢?什么叫作家?因为他写了作品;什么叫著名作家?因为他写了产生巨大影响的作品;什么是伟大作家?因为他写出了能够影响全人类的伟大作品。所以作家的名号是建立在作品的基础之上的。
——2009年9月在法兰克福“感知中国”论坛上的演讲
一个作家要有爱一切人、包括爱自己的敌人的勇气,但一个作家不能爱自己,也不能可怜自己,宽容自己。应该把自己当做写作过程中最大的、最不可饶恕的敌人。把好人当坏人来写,把坏人当好人来写,把自己当罪人来写,这就是我的艺术辩证法。
军转干考试
——2007年10月在韩中文学论坛的演讲
我从小就是一个特别愿意说话的孩子,尤其是喜欢说真话。给我们家里带来很多麻烦,母亲骂我:你再乱说话,找一根麻绳把你的嘴巴封起来。过了几十年后,当我开始写作,发表小说的时候,我使用的笔名叫莫言,莫言就是告诫自己少说话。事实证明我一句话也没有少说,而且经常在一些特别庄重的场合说出实话来。前不久在大陆参加过两三个关于文学讨论的会议,去的时候咬牙切齿地说,打死我也不说话。但是一旦开会开到一半的时候,就按捺不住地跳起来又要乱说话。本来人家都是高高兴兴的,我一说真话,大家都非常尴尬。
我觉得讲真话毫无疑问是一个作家宝贵的素质,如果一个作家不敢讲真话,那么这个作家就势必要讲假话。讲假话的作家无疑不但对社会无益,对老百姓没有益,也会大大影响文学的品格。好的文学作品,肯定有一个真实的东西在里边。它应该是来源于生活,尤其是正式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如果谁想用文学来粉饰现实,如果用文学来赞美某一个社会,我觉得这个作品的质量是很值得怀疑的。我有一种偏见,我觉得文学艺术它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黑暗,揭示社会的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揭示人性中恶的成分。
——《我怎么成了小说家》2005年在香港公开大学的演讲
在这期间,我把周围几个村子里那几本书读完之后,就与书本脱离了关系。我的知识基本上是用耳朵听来的。ςς我虽然没有文化,但通过聆听,这种用耳朵的阅读,为日后的写作做好了准备。我相信,想象力是贫困生活和闭塞环境的产物,在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里,人们可以获得知识,但很难获得想象力,尤其是难以获得与文学、艺术相关的想象力。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这样的作家,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写作,写出这样的作品,是与我的二十年用耳朵的阅读密切相关的;我之所以能持续不断地写作,并且始终充满着不知道天高地厚的自信,也是依赖着用耳朵阅读得来的丰富资源。
——2001年5月在悉尼大学的演讲
一个作家,如果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研究政治的和经济的历史上,那势必会使自己的小说误入歧途,作家应该关注的,始终都是人的命运和遭际,以及在动荡的社会中人类感情的变异和人类理性的迷失。
——2000年3月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演讲
二十年前,当我拿起笔制作第一篇小说时,并没有想到这项工作会改变我的命运,更没有想到我的作品会部分改变当代文学的面貌。那时我是一个刚从我的故乡高密东北乡的高粱地里走出来的农民,用中国的城里人嘲笑乡下人的说法是:“脑袋上顶着高粱花子”。我开始文学创作最初动机非常简单:就是想赚一点稿费买一双闪闪发亮的皮鞋满足一下虚荣心。当然,在我买了皮鞋之后,我的野心便随之膨胀了。
——1999年在京都大学的演讲
军转干考试
我的文学始自饥饿。我开始文学梦想的时候,差不多像熏子那样大。那时我已经被剥夺了读书的权利。我一个人在田野里放牛,因为没人和我说话,我就和牛说话,和天上的鸟说话,但是牛也不理我,鸟也不理我,我只好自言自语。当自言自语累了的时候,我就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的白云,做着我的白日梦。我梦到的多数是食物:雪白的馒头,香气扑鼻的烧鸡,但馒头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烧鸡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从天上掉下来的只有鸟粪。我的一个邻居是一个被划成右派的学中文的大学生,他告诉我,济南一个作家每天三顿吃饺子。当时,我们只有在过春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次饺子。我想,要是每天三顿都能吃上饺子,那是多么幸福的生活啊!那时我就立志要当一个作家。
——《神秘的日本与我的文学历程》1999年在日本的演讲
第二篇:莫言有关资料
莫言
1、呆坐在眼睛里的空洞和茫然,凝结成氤氲的哀伤,在青春的天空渐渐延伸和漫散。
2、当笔下肆意挥洒的心情化为文字,我将用它记录永生。
3、无论多么落寂和苍茫,那些身影总会过目不忘。
4、总在不经意的年生。回首彼岸。纵然发现光景绵长了十六个年头。
5、我把你们的故事收入我的音筒,放在生活之上,我的记忆之下。
6、提笔伏案之年,窗边,是心灵奔向青春的黑色河流,突兀的世界。
7、极度的顺从是悖逆。
8、结婚是两个人的事,离婚,便是那只西伯利亚的蝴蝶,远远地拍拍翅膀,全城就可来场飓风。
9、因此,在那个习惯于悲春伤秋的年代,你陪我看了多少个日薄西山的景致,我陪你看了多少个破晓阑珊的夜,我们彼此静默的坐着,不言朝夕。
10、安然的在被窝中躺过一世春秋。浑噩自知。
11、自我并不等同于自私,因为“我”的存在,别人才有被帮助被爱护的可能。“我”越自珍,爱情中越被重视,工作中越有能力,生活中越游刃有余。
12、在年生里,我们因无知荒唐而美丽。
13、每个人,都有过恶梦的经历吧,谁都不会因为一场恶梦而真的从此抗拒睡眠。而且,没有谁真正会对他人的恶梦感兴趣,耿耿于怀的,只能是自己。你这场恶梦,当个警钟就行了。
14、年月里。五味杂陈。
15、我总喜欢逆着时光,寻找我青春的足迹。
16、因了命途中的你们,我才没有荒芜了青春。
17、有些人,在不经意间,就忘了;有些人,你想方设法,都忘不了。
18、久远是迷途里酝酿的酒,愈陈愈香。
19、我们总是以诗般的语言刻画自己在青春的罅隙中的那般狼狈。
20、我在河之彼岸,守望曾经归来,归来无望。
21、月光下,我用繁冗拖沓的文字祭奠我的青春,纪念我死去的友情和迟到的爱情。
22、当时光碾过青春,我将以快乐注解悲伤。
23、黄昏是青春短暂的悲伤。
24、回首。才看见我们是以快乐的心情写悲伤的青春
张爱玲经典语录
要做的事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不要做的事总找得出借口。
小小的忧愁与困难可以养成严肃的人生观。
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半生缘》
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倾城之恋》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红玫瑰与白玫瑰》
啊,出名要趁早呀,来的太晚,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外表上看上去世界各国妇女的地位高低不等,实际上女人总是低的,气愤也无用,人生不是赌气的事。
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语言,随身带着的是袖珍戏剧。
回忆永远是惆怅。愉快的使人觉得:可惜已经完了,不愉快的想起来还是伤心。一个知己就好像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天性中最优美的部分。
书是最好的朋友。唯一的缺点是使我近视加深,但还是值得的。
抄袭是最隆重的赞美。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碰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以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爱》
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花凋》
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最悲哀的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
她又看了看表。一种失败的预感,像丝袜上一道裂痕、阴凉地在腿肚子上悄悄往上爬。——《色·戒》
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郑愁予《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第三篇:莫言资料 高中语文
莫言专题
一、莫言简介:
莫言(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1980年代中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莫言在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2011年8月,莫言凭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11日,莫言因其“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童年时的莫言在家乡小学读书,后因文革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1976年 加入解放军,历任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等职。
1981年 开始创作生涯,发表了《枯河》、《秋水》、《民间音乐》等作品。
1986年 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1991年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并获文艺学硕士学位
1997年 以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夺得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大家文学奖”,获得高达十万元人民币的奖金。
1997年 脱离军界,转至地方报社《检察日报》工作,并为报社影视部撰写连续剧剧本。2000年 《红高粱家族》获亚洲周刊选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2001年 《檀香刑》获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文学类最佳书奖。
2003年 《檀香刑》获第1届鼎钧双年文学奖。
2005年 再次失手于茅盾文学奖。《四十一炮》获第2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奖。获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当代著名作家莫言文学作品《蛙》2006年 出版第一部章回小说《生死疲劳》获颂福冈亚洲文化大奖。
2006年12月15日,【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莫言以十年34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20位,引发广泛关注。2007年9月11日,中国作家富豪榜的子榜单【中国作家实力榜】发布,由包括朱大可、谢有顺、陈晓明在内的十位文学评论家共选出了58名作家上榜,其中莫言以9票高居榜首,余华、史铁生、阿来和王安忆以6票同居次席。
2007年7月出版散文集《说吧,莫言》。这套书分为三卷,约100万字,全面展示了莫言的心路历程。
2008年 《生死疲劳》获第2届红楼梦奖首奖。长篇小说《四十一炮》系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最终入围作品。
2009年12月,出版长篇小说《蛙》,创作手法别具一格,小说由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讲述了一个乡村妇产科医生的人生经历,表现一个时代的难和痛。
2011年8月,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2011年11月,受聘请为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2011年11月24日下午,中国作家协会第八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投票选出中国作协第八届全委会副主席,莫言当选副主席。
2012年5月受聘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
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19:00,莫言获得2012诺贝尔文学奖。
二、莫言与诺贝尔文学奖
从11日下午起,这些来自新华社、NHK、凤凰卫视以及山东当地媒体的记者,一路从高密县城的莫言文学馆追到莫言的老家高密县大栏乡平安村,又追回莫言在高密县城的家,始终没有发现这位新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身影。一直到晚上八点半左右,他们才被告知莫言将在九点与媒体见面。
他告诉记者,诺贝尔文学奖公布时,自己正在看电视,“是从电视上知道了自己获奖”。他坦言,“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正在吃饭。以前基本上没想到过,可能性太小。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有点吃惊,因为全世界有这么多优秀的伟大的作家,都在排着队等候,要轮到我这么一个相对年轻的可能性很小”。
不过,高密县城在晚上7点过后响起的鞭炮声,证明了这个可能性,这显然是从网上获知消息的人们在庆祝,随后《新闻联播》证实了这一消息。对这个奖对自己的影响,莫言幽默地说:“对我个人的影响是这段时间要接待记者。”
瑞典著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终审评委马悦然评点莫言说:“莫言非常会讲故事,太会讲故事了。他的小说都是很长的,除了在《上海文学》发表的《莫言小说九段》。”,“我感觉他写得太多了,他的书有现在的一半厚就更好了。”他还曾亲自对莫言说:“你的小说太长了,你写得太多了。”,莫言幽默地回答:“我知道,但是因为我非常会讲故事,只要开始了就讲不完。”
日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认为,莫言是中国作家中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人选。
诺贝尔文学奖
颁奖词: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莫言获奖感言
在作品中摹刻了一出出“东北乡”传奇的莫言对自己的家乡一往情深,“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莫言说:“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民间文化伴随着我成长,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
在回答“您作品中的什么地方打动了评委”时,莫言说:“我想最主要的是我的作品中的文学素质。这是一个文学奖,授予的理由就是文学。我的作品是中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我的文学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风情。同时我的小说也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一直是写人,我想这样的作品就超越了地区、种族、族群的局限。”[8]
在此之前,对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舆论众说纷纭,也有一些人对他提出质疑。对此,莫言说:“感谢那些支持我的朋友,也感谢那些批评我的朋友。我终于得到了一个把自己放在众声喧哗之中的机会。持续半个月之久的网络大战,也是认识自我的最佳机会,让我知道我有哪些缺陷和不足,也让我知道了有哪些宝贵的东西需要坚持、发扬。”
对于此次同样呼声很高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莫言说,他与村上没有直接交往,但互相也通过信息,“我想他也创造了他独特的文体,他也描述他所熟悉的这种生活。他的作品也是非常优秀的,完全具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资格”。
三、关于莫言的作品
莫言通过自己独特的创作,把高密东北乡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隐秘在胶东平原边缘的丘陵和平原过渡地带的微地,扩展为世界性的中心舞台。在这片普通而神奇的土地上,以“我爷爷”余占鳌为代表的高密东北乡子民们上演了一出出慷慨激昂的人生大剧,一如高密地方戏茂腔演唱时的凄凉悲戚,一如电影《红高粱》里“酒神曲”吼诵时的高亢鹰扬。在文学的世界里,莫言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
发表于1985年的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的成名作,与短篇小说《枯河》算得上是姐妹篇,都有莫言少年时期当童工时亲身感受到的痛苦经验。《透明的红萝卜》创造
了一个令人难忘的、被侮辱、被损害、被遗忘的“黑孩”形象,莫言说过,如果非要在他的小说中找一个原型,那一定是“黑孩”——从“黑孩”派生出几百个人物,在他的文学世界里济济一堂。
中篇小说《红高粱》1986年发表后,在文坛上引起了震动。这部作品依据莫言家乡发生的“孙家口伏击战”史实,写国民党抗日游击队曹克明部率领400人伏击日本巡逻队,并击毙日本板垣师团中岗弥高中将等30多名日兵,受到当时国民政府的通令嘉奖。但后来日本驻胶县部队报复,制造了“公婆庙惨案”,杀害136名村民。这件可歌可泣的民间另类抗日事迹,被莫言酣畅淋漓地写出来,彻底颠覆了此前“官述历史”记忆,对当时新历史叙事模式具有筚路蓝缕之功。小说发表后,很快就被张艺谋改编成同名电影,获得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电影里,姜文扮演的余占螯在红高粱地里拦路打劫巩俐扮演的戴凤莲,这场戏就在莫言的家乡取景拍摄,据说电影里巩俐骑的那头小毛驴,是找遍了方圆几十里才找到的。
莫言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发表于1987年,山东苍山县蒜薹丰收之后,却因为官僚和地痞流氓等原因卖不出去、大面积腐烂在田地上而引起农民骚乱。这件事情引起莫言的深切关注,他想起1984年赶车送甜菜的路上被给乡领导送建筑材料的卡车碾轧无辜死去的四叔。在故乡的谷仓里,仅用35天,就创作出这部20万字的作品。作品里的人物如方四叔、金菊等相继悲惨死去,金菊丈夫高马则像父辈躲日本人一样藏进水缸里„„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底层小说”,但语言运用极其有爆发力,小说中一个神秘人物张扣的唱词也极有创意。
中篇小说《欢乐》用探索性的第二人称叙事,讲述乡村中学复读生齐文栋参加高考的悲惨故事,他强烈地想通过高考这种唯一的方式逃离他严重丑恶、令人窒息的乡村土地,他憎恨这些制造苦难和仇恨的生活,他和母亲在乡村的艰难生活。小说也用令人震惊的笔法,描写了计划生育工作队强行抓捕刚生孩子一个月的齐文栋嫂子去做结扎的恐怖细节。其中的母亲形象因其“丑陋不堪”而招致广泛的批判,作家余华为此写了一篇精彩的文章《谁是我们共同的母亲》,为莫言的独特创作美学辩护。
长篇小说《酒国》出版于1992年。那时下海大潮汹涌,文学突然被冷落。莫言闲居在高密家里,有充分时间构思和斟酌这部作品,其中每一章都用“酒博士”习作小说的方法来戏仿现代文学史、政治史上的各类文体,每一篇都惟妙惟肖。小说写高院调查员丁勾儿奉命去酒国市调查“吃婴儿”事件,但他还没有真正进入酒国,在煤矿招待所就被酒国市领导们劝酒灌倒了——丁勾儿的工作也还没有正式展开,就不幸地掉进粪坑淹死了。这部小说含义丰富,对中国吃文化、酒文化有很深的思考,尤其对疯狂追逐新奇特食品的嗜好,描写得极其精彩。
《丰乳肥臀》可以说是莫言最好的作品之一,也是新时期文学30年的顶级作品。这部作品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描写了百年中国大陆沧桑变化史,彻底颠覆了官定历史叙事模式,与余华《活着》等作品一起构成了新时期文学的“新历史”叙事原则。小说中对土改、文革、经济热等都有极深的揭露和反思。小说中含辛茹苦、精神坚毅的母亲形象非常生动,有人把母亲形象跟马尔克斯名著《百年孤独》里的乌苏拉相提并论。小说的主人公上官金童和上官玉女是双胞胎,也是一个“杂种”。他有一个至老不断奶的恶癖,后来和“独乳”老金结婚,却变成了胸罩设计师和成功商人——这个人物形象具有浓重的现实和历史隐喻效果。
2003年出版长篇小说《四十一炮》,写管不住自己嘴巴的“大嘴”罗小通在五通神庙里对兰大和尚滔滔不绝地诉说他的童年往事。他的身体已经长得很大,但他的精神还没有长大。莫言写这个人物,他自己分析说:“拒绝长大的心理动机,源于对成人世界的恐惧,源于对衰老的恐惧,源于对死亡的恐惧,源于对时间流逝的恐惧。罗小通试图用喋喋不休的诉说来挽留逝去的少年时光。”
四、台湾评论家:莫言的十个关键词
【先锋】 莫言是至今仍然保持着八十年代开始兴盛的先锋主义文学精神的少数中国作家之一,始终不懈地在探索新的、不同的表现方式。因此,在开拓小说写作疆域和叙述形式上,莫言是走在最前列的一员。
【想像】 莫言的小说尽管处理的都是现实和历史的事件,但并不拘泥于客观写实。在种种奇诡想像的领域里,莫言所抵达的心理真实比现实更加真实。这也就是诺贝尔授奖词里所说的“幻想与现实的融合”。
【批判】 莫言的作品可以说全部都是从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批判视角出发的,对主流和现存的话语体系和社会状态进行了无畏的颠覆和尖锐的质疑。
【历史】 莫言在《生死疲劳》、《檀香刑》、《丰乳肥臀》等作品中深入反思了近现代和当代历史的进程。但重大的历史事件在莫言笔下是通过具体人物的命运,以超现实的方式展示出来的。
【反讽】 莫言超群的语言艺术在于充满了不确定的、自我瓦解的叙述(特别是《酒国》和《十三步》)。莫言小说中的讽刺不仅是向外的,也是向内的。莫言的叙述者常常暴露出自身的不足、缺憾、失误。通过这种自我指涉的、自省的叙述,莫言小说的批判性也意味着一种自我批判性。
【喜剧】 莫言风格的幽默意味也是不言而喻的,他不但无情地嘲笑了世界,也嘲笑了自己。借用他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后由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幸福时光》)的标题,我们也可以说:莫言越来越幽默。
【暴力】 莫言曾经被诟病为渲染暴力(从《红高粱家族》到《檀香刑》),但历史和现实的暴力其实远远超过了他小说描写的程度,莫言只不过是把它们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们看到我们不愿看到的,被掩盖的真实。
【民间】 莫言早期的作品,如《红高粱家族》、《食草家族》,与“寻根文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书写乡村文化和原始的生命力。《檀香刑》、《天堂蒜苔之歌》等也融合了民间说唱文艺的样式。而《生死疲劳》有着鲜明的民间信仰和传说的源头。
【古典】 莫言的魔幻不仅来自西方现代主义,也来自中国古典文学。莫言曾经自称为“妖精现实主义”。《生死疲劳》、《酒国》里的妖魔鬼怪,与《西游记》、《聊斋志异》的古典传统是密不可分的。
【豪放】 莫言的风格无疑是豪放的,有着山东汉子的大嗓门。他的汪洋恣肆和一泻千里的气势,源源不断的言说方式,都给汉语文学带来了勃勃生机。
五、名家论莫言
何向阳:
莫言是一个创造力很旺盛,想像力很丰富,每部作品都不重复,非常具有探索精神,有巨大创造能量,不断挑战自我的作家。从去年获得茅盾文学奖到今年获得诺贝尔奖,是全世界对中国文学的肯定。从《红高粱》到《丰乳肥臀》,莫言一步步走来,他的作品一直在写故乡的亲人。他把自己当成老百姓来创作,而不是居高临下,他的作品始终贴近土地,是一个忠诚于故乡和文字的作家。
韩少功:
莫言得奖鼓励了中国作家。这是中国大陆作家首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世界对中国文学的肯定,是一个好的起点。莫言得奖也鼓励了众多中国作家,这也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学的善意表达。当然,也不要把这个奖看得太重,因为得这个奖的中国作家太少了,最重要的还是作品本身。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文学越来越有力量,对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但是中国文学要想进一步得到世界的认可,还需要有好的翻译,只有好的翻译越来越多,我们的文
学作品才能更好地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学、认可中国文学。
苏童:
莫言获奖是中国作家的成功。听到这个消息很高兴,莫言可以说是当代文学创作的领军人物,获得这个奖应该说是实至名归。我个人比较喜欢他中期的作品《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劳》,当然他近期的作品《檀香刑》《蛙》也是写得非常好、非常专业的作品。莫言的这次获奖,当然是中国作家的成功,也更是文学、文本以及他个人文学特质的成功。诺贝尔奖的评委都是专家,以前总有人说“诺贝尔文学奖”带有政治性,我看未必是这样,这次莫言就是以他纯文学性的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书完全可以跟这些大师平起平坐。
张颐武:
莫言获奖是诺贝尔委员会的一个大战略。莫言这些年在全球华人中的地位和影响无可厚非。此次获奖,对中国是个大事,为未来中国纯文学的发展是个很好的激励,以后国人在对待诺贝尔奖时,会更自信、淡定,因为“以前似乎遥不可及的事情现在一下子变得近在咫尺”。莫言获奖也是诺贝尔委员会的一个大战略,可以看出诺贝尔委员是从全球格局和视角下考虑看待这个事情的。莫言才57岁,获奖还有时间,这次获奖可以视作是诺贝尔委员会对中国崛起的肯定,是对中华文明、中国成就的肯定。
郑彦英:
这是治疗作家诺贝尔焦虑症的最好药品。中国本土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迟早的事。中国优秀作家的作品已经完全达到了诺贝尔奖的水平,只是授予谁的问题。授予谁,都不奇怪。授予莫言,是值得肯定的。因为莫言是站在中国文学第一梯队的作家,其作品接地气、通人脉,承载中国古文化精髓,表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灵魂状态,完全可以代表当代中国作家。一般来说,莫言获奖,中国的作家短时期内不会再获此奖,这是治疗诺贝尔焦虑症的最好药品。莫言获奖,会对年轻的中国作家起到推动作用,让他们更有自信地写作,从容地走向世界文坛。
李静宜:
他是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作家。莫言从其成名作《红高粱》,即对中国文学乃至在世界文学中产生了影响。莫言属于才华横溢的作家,他透视社会人生和历史的视角,非常独特,语言又恣肆狂放,好似掩抑不住内心汹涌的要表达的东西。总之,莫言能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也是一种自然。他的作品已先后被翻译成了近20种文字,在中国当代作家中,已可以说是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家。莫言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是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肯定。
冯杰:
莫言完成了中国作家期待了百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填空题。这一道中国作家期待了百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填空题,今夜,莫言填上最完美的答案。
在当代中国作家里,论文学的全面整体功力,莫言可谓实至名归,他的作品量大质高,既乡土又魔幻,既传统又先锋,创作勤奋又勇于探索,吸收消化得都快。他一直保持一种饱和的艺术高度,他聪明,还会左手写书法。莫言的获奖也是对中国本土作家、中原本土作家的一种鼓励和分享。套用那句话:千言万语,何若莫言。
二月河:
将会在业内形成良性的刺激。这是中国文学界的一件大事、喜事。多少年来一直没有人获得过。这也说明了国际上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文学艺术的认可和承认。莫言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获得这个奖项是顺理成章、当之无愧的。这个事件必然对今后中国文学产生深远意义和影响,将会有更多的作家来争取这项国际荣誉,在业内形成良性的刺激。
第四篇:莫言作品英译海外的阶段
莫言作品英译海外的阶段
摘 要:1988年莫言作品首次被译成英文,到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总共跨时25年,这是一个非凡的成就,分析这个时期莫言作品英译本在海外传播的特点,可以细分出起始、初兴与成熟三个不同阶段。
中国论文网 http://
关键词:莫言;海外传播;诺贝尔文学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200-04
1988年莫言的短篇小说《民间音乐》首次被译成英文,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5年,莫言站上了世界文学的最高领奖台,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也取得了一次里程碑式的成功。分析这25年莫言作品英译本的海外传播,在形式、传播态势和收效上可以分为起始、初兴与成熟三个不同阶段。
一、起始阶段(1988年至1991年)
1988年到1991年是莫言作品英译本海外传播的起始阶段,该阶段以传播短篇小说为主,传播媒介主要是具有官方和学院背景的杂志,受众群体较小,主要局限于学术界。
1.短篇小说走向海外
1988年出版的《中国文学》(Chinese Literature)刊载了莫言的短篇小说《民间音乐》,这是莫言作品首次被译成英文。次年,莫言的作品《白狗秋千架》和《大风》又被《中国文学》收录。1989年莫言的小说《养猫专业户》被香港中文大学的《译丛》(Renditions:A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Magazine)收录。1991年小说集《爆炸》(Explosions and Other Stories)在香港出版,收录了《老枪》、《金发婴儿》、《爆炸》、《断手》、《苍蝇门牙》和《飞艇》这六个短篇小说。1989年小说《枯河》被纽约兰顿书屋出版的《春竹:中国当代短篇小说选集》(Spring Bamboo:A Colle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hort Stories)收录,这是莫言英译小说首次在海外出版社现身,也意味着莫言英译小说开始了真正的海外之旅。1991年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出现在美国夏普出版社出版、著名汉学家杜迈克所选编的《中国现代小说世界》(Worlds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中。
这一时期,莫言共有11篇短篇小说被译成英文。由于作品在海外传播时已转变为译作,译者就相当于第二作者,翻译就是对文本的再创作,其翻译的水准对原著的呈现面貌有较大影响。由于是初次走向海外,莫言的作品没有固定的译者,难以形成特定的译作文风,不同译者的翻译水准也参差不齐。莫言曾经这样评论《中国文学》的翻译:“这个外文杂志翻译的质量较差,聘请的专家水平有限”。但《译丛》的翻译似乎还有一定的认可度,《译丛》是由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创办的“汉译英文学期刊”,它依托于高校研究机构,英译的质量有一定的保证,“《译丛》发表的译作70%为约稿,译者都大多为经验丰富的翻译家,或擅长翻译某种体裁的作品并对某一作家素有研究的人,从而保证了翻译质量有较高的水准”。但总的来看,翻译还是成为莫言海外传播的一大屏障,因为目标语读者不乐于阅读语言“不地道”的文学作品。
2.单一的传播媒介
从上述的出版情况可以看出,期刊在莫言走向海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亦或单一的角色。《中国文学》迈出了莫言作品英译的第一步,《译丛》借助香港特殊的地理位置,建立了交流的桥梁。但是,这一时期的传播媒介和方式比较单一,而媒介和方式的单一也会造成接受群体和对象的局限。莫言认为《中国文学》“这本刊物在西方影响很小,进入不了西方的读者圈子,有可能进入西方的某些大学,进入了解汉语、想学汉语的人的圈子”。而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创办的《译丛》、兰顿书屋所出版的《春竹:中国当代短篇小说选集》、夏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小说世界》都带有一定的专业倾向,很难引起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
3.传播微露成效
虽然该阶段的传播带有尝试性,但还是有收效的。根据1986年的统计,“英文版《中国文学》在美国的订户为1731户”,《中国文学》“几乎成为国外研究中国汉学、对中国文学有兴趣的人了解中国文学的唯一窗口”。由此可见,《中国文学》拥有特定的阅读群体,并在文化对外传播中扮演重要角色,成为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学的良好渠道。著名翻译家葛浩文就是通过《中国文学》杂志读到了许多关于中国文学的译本。
香港的《译丛》将中国当代文学的传播推进了一步。《译丛》每期的发行量是1000至1200册,但由于学术机构的影响范围有限,《译丛》的接受群体实则没较大改观;不过,由于香港与海外有着比较密切的交流,再加之部分译作还被国外大学用作教材,其传播范围终究有所扩大。
虽说莫言的作品没有能够在普通读者中引起广泛响应,但在学界却开始受到关注,1989年ChouYing-hsiung发表了《红高粱家族的浪漫》、LiuYiran发表了《我所知道的作家莫言》、1990年Inge,M.Thomas发表了《莫言和威廉・福克纳:影响和交融点》,主要分析了《民间音乐》、《白狗秋千架》、《断手》等作品。
二、初兴阶段(1992年至1994年)
1992年至1994年是莫言作品英译本在海外传播的初兴阶段。该阶段以传播莫言的长篇小说为主,传播媒介也扩展到民间传媒、出版社,《红高粱》电影的后宣传效应也促使莫言作品从此走入了海外的寻常百姓家,受众群体得以大幅度扩大。
1.首部漂洋过海的长篇
《红高粱家族》是莫言在海外出版的首部英译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最初是由美国的维京出版社在1993年出版的,在这之后,英国的海涅曼出版社(1993)、英国的密涅瓦出版社(1994)、英国的阿罗出版社(2003)都相继出版了《红高粱家族》,而这些不同出版社所出版的《红高粱家族》都是由葛浩文先生翻译的。葛浩文在翻译领域具有很高的成就,“夏志清教授称葛浩文为‘公认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之首席翻译家。’不仅‘首席’,甚至几乎唯一”,能够与这样一位翻译家合作,对莫言来说是一件幸事,莫言认为“如果没有他杰出的工作,我的小说也可能由别人翻成英文在美国出版,但绝对没有今天这样完美的译本”,并且坦言,从翻译的内容来看“他的译本为我的原著增添了光彩”,相较于莫言此前对于《中国文学》杂志所刊载的译作的评论而言,这部小说的翻译似乎深得莫言的喜爱,高质量的译作在展现原著魅力的同时,更好地吸引了海外读者阅读。在美国网购书店亚马逊上就有普通读者对《红高粱家族》的书评,来自Arizona州的读者Shogun Len所写的书评受到较多读者的赞同,书评中肯定了葛浩文的翻译。
除了《红高粱家族》之外,短篇小说《神嫖》被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在1994年出版的《狂奔:中国新生代作家》(Running Wild:New Chinese Writers)收录。
2.《红高粱》电影的后传播效应
对于莫言作品而言,《红高粱家族》改编为电影在先,翻译成英文在后,这里究竟存在何种因果关系其实谁也难以说得清楚。但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电影《红高粱》的获奖确实助推了莫言作品的海外传播,尤其是1993年《红高粱家族》英文版的出版。1988年,改编自莫言小说的影片《红高粱》获得第三十八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熊奖,这是中国电影首次获得世界级大奖,小说也借此进一步提高了知名度,连莫言自己都认为“因为电影的关系,这本书知名度最高”。可以说,电影在这一时期充当了海外传播的领军角色,即“利用电影介绍文学”。与纸质媒介相比较而言,电影的传播范围更广,甚至能超越语言的隔阂,依靠画面传递意义,比枯燥的文本更能刺激阅读原著的兴趣,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为古老的文学带来了新的传播力。
3.不可或缺的海外图书出版渠道
虽说电影作为文学文本新的传播动力大放异彩,传统的图书出版形式还是存在的。1994年,《神嫖》被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狂奔:中国新生代作家》(Running Wild:New Chinese Writers)收录。这本文集是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翻译中心历时三年翻译完成的,由于是作家作品选,莫言作品的入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美国学界对其的认可。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过许多中国文学的翻译作品,“大学出版社的缺点是,不管作品多么好,销路总是一般,因为没什么钱做广告,但它会持续地销售,也可以作为教材,虽然一年就卖个两三百本,三五百本,他们也很乐意的”。因此,大学出版社所出版的中国文学作品可能不会在市场上热销,但是有持续销售的可能,这就给想要持续关注中国文学的人士提供了较好的渠道,不会由于市场不景气的原因而无法看到中国文学作品,而作为教材的可能更使得中国文学作品能进入大学课堂,进入研究者的视域。因此,能有机会在海外一些偏学术型的出版机构出版,对于作家而言也是开阔了又一条渠道。
4.《红高粱家族》打破传播瓶颈
《红高粱家族》的出版打破了起始阶段面临的最大困境,即有局限的受众群体,而电影也为小说的传播打开了另一扇窗门。1993年,小说《红高粱家族》在美国企鹅集团所属的维京出版社出版,这部小说的首印是10000册。此后,《红高粱家族》多次在英美各大出版社出版,葛浩文说:“莫言的《红高粱》12年来一直未绝版,销路该算很不错”。
《红高粱家族》乐观的销量和其传播理念有关,“《红高粱家族》一开始就是作为一种商业的运作,由西方大的出版社出版,进入了西方俱乐部的畅销书榜,它是作为一本一般的图书,不是作为一种研究的图书,面对着最普通的大众读者推出来”,再加上依托于电影等大众媒介而产生的人气,《红高粱家族》自然更顺利地进入普通读者的视野,改变了起步阶段读者群体的局限性,可以称得上是比较成功地实现了海外传播。
当然,在打破瓶颈吸引普通读者的同时,小说也受到了评论者的青睐。《红高粱家族》在美国的具体出版时间是1993年3月1日,在此之后,就有反应迅速的学者对《红高粱家族》进行了研究,例如1993年,Phillips,AliceHG.在评论中对小说表达了赞美之意,1994年金介甫在《当代世界文学》上发表对于《红高粱家族》的评论。此外,1994年LingTunNgai的博士论文(Politics of Sexuality:The Fiction of Zhang Xiangliang,Mo Yanand Wang Anyi)、Ling Zhu的论文(ABraveNewWorld?OntheConstructionof“Masculinity”and“Fe
mininity”in The Red Sorghum Family)都涉及《红高粱家族》。
三、成熟阶段(1995年至2012年)
1995年至2012年是莫言作品英译本在海外传播的成熟阶段,其中以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界。该阶段的译者固定化,传播理念亦商亦学,传播媒介趋于综合化,涵盖官、学和商。
1.莫言作品的全面性得以显现
承接《红高粱家族》的热效应,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于1995年在美国的维京出版社出版,这是莫言第二部被译介到海外的长篇小说,倘若单凭一本《红高粱家族》,那么莫言将会成为孤本作家,其传播的偶然性则不言而喻,因此,这部小说的译介为莫言作品在海外受到持续关注带来了可能,其传播也进入了良性轨道。
2000年以来,莫言的长篇小说几乎都得到了译介:2000年《酒国》在美国的拱廊出版社和英国伦敦的汉密尔顿出版社出版;2004年《丰乳肥臀》在美国的拱廊出版社和英国的梅休因出版社出版;2008年《生死疲劳》在美国的拱廊出版社出版;2010年《变》在美国的海鸥出版社出版;2012年美国杂志Granta收录了由葛浩文翻译的《蛙》的片段;2013年美国诺曼出版社出版《檀香刑》,同年《四十一炮》在美国的海鸥出版社出版。在译介成果丰硕的长篇小说面前,短篇小说的译介也不甘示弱,短篇小说集《师傅越来越幽默》(Shifu,You'llDoAnythingforaLaugh)在美国的拱廊出版社和英国的梅休因出版社出版,共收录了8个短篇小说。此外,还有一些短篇小说被收录到一些丛书中,如《良医》和《秋水》被分别收录在《毛主席会不高兴:今日中国小说选》(Chairman Mao Would Not Be Amused:Fiction from Today's China)和《哥伦比亚中国当代文学选》(The Columbia Antholog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中,《马语》和《奇遇》被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喧闹的云雀:中国当代短篇小说选》(Loud Sparrows:Contemporary Chinese Short-Shorts)收录。如此全面的译介对于莫言展现其创作的完整性有很大帮助。
莫言的重要作品不仅都得到了译介,而且几乎都由同一人翻译,这为译作带来了极大的益处。一方面,译者会有关注莫言作品的习惯,便于将莫言的作品及时推荐给海外读者,例如《生死疲劳》在中国的出版时间是2006年,在美国的出版时间是2008年,除了中国举办奥运会这一有助于中国文学传播的大背景之外,与葛浩文对莫言的持续关注是分不开的,葛浩文曾说“比如说莫言,我们都认识好多年了,我认为他写的东西不会不好,绝对不会,所以他的新作我都会看”;另一方面,固定的译者对于莫言作品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能与作者保持较好的沟通,在文字上形成稳定的翻译风格,有利于海外读者的阅读和接受。
2.传播媒介和渠道趋于综合化
随着莫言大量作品在海外被译介出版,其作品也以更为多样化的方式在海外传播。电影仍旧是必不可少的渠道,例如改编自《白狗秋千架》的《暖》、改编自《师傅越来越幽默》的《幸福时光》以及同名电影《白棉花》,其中《暖》获得第1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金麒麟奖,这些电影用另一种方式讲述了文本。除了电影的推动外,莫言也参加了一些海外活动,例如在美国加州大学博克莱分校、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校区、悉尼大学等高校进行演讲、参加意大利举办的文学节、参加法兰克福书展等,通过文本以外的更为多元、直接的方式表述自己,也是给予了莫言一个与海外读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增进读者对于莫言的了解。除了莫言自身参加各种文学节、书展活动之外,中国政府也在世界各国举办中国文化节,这也为提高海外读者对于中国文学的兴趣搭建了新的桥梁。
除了电影和活动的推动外,海外一些主流报刊也会刊登与莫言作品相关的书评,例如,2004年JonathanYardley在华盛顿邮报发表了有关于《丰乳肥臀》的书评,并且在2012年10月11日再次被刊登;2008年,Steven Moore在华盛顿邮报刊登了有关于《生死疲劳》的书评,并被评为2008年最受欢迎的书评之一。2012年,有关于《四十一炮》的书评也在华盛顿邮报上刊登。这些书评的目的就是让海外普通读者能够了解作品的内容,在专业书评的指导下,选择感兴趣的作品来阅读,这也成为莫言作品的主要推广力之一。
作品除了受到各方面的推动之外,其呈现方式也更为多样化,例如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在2010年出版了《莫言精选集:中英文对照本》(Selectedstories by Mo Yan: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Edition),这对于海外读者学习中文,了解莫言都有很大的帮助。
3.莫言的作品被海外广泛认可
1995至2012年,莫言作品英译本在海外的传播卓有成效。莫言译作受到类似于美国拱廊出版社、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等美国主流出版社的青睐,能较为顺利地进入图书流通领域,得到来自普通读者和专业领域的关注,而在受关注的同时,莫言更是以其频繁获奖表现了海外文学界对于他的认可:莫言曾获得过“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法兰西文化艺术骑士勋章、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而奖项在提升作者知名度的同时也展现了莫言作品在海外传播的成功。除了获得各种奖项之外,海外学界对于莫言的研究还是表现了一定的热度,例如《当代世界文学》在2000年推出了关于莫言评论的专区,发表了例如葛浩文的《莫言的“阴郁的”禁食》,王德威的《莫言的文学世界》,Inge,M.Thomas的《西方人眼中的莫言》等学者的文章。
四、结语及启示
回顾莫言作品英译本的海外传播历程,从1988年到2012年,历时25年,起始阶段4年,初兴阶段3年,成熟阶段18年,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绩骄人可圈可点。契合当下我国发展的大背景和中国文学作品走向海外的大趋势,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文化战略意蕴。而成功的海外传播除去好的文本内容外,传播媒介的选择和综合运用,译者的选择,作品的全面性呈现也是相当关键,这些都是左右一个作者作品海外传播成功的关键因素,而这些也可以从莫言作品英译本海外传播的三个阶段中看出。莫言作品英译本在起始阶段是单一的,仅仅是短篇小说,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读者对莫言作品的全面了解,但这种不足很快就得到了弥补,初兴阶段的《红高粱家族》的出版,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海外读者对于莫言作品的全面性把握,而成熟阶段莫言作品几乎悉数被翻译为英文,也使得这种全面性认识达到了最佳程度。
另外,在传播媒介的运用上,莫言作品英译本的海外传播在起始阶段主要是依托具有官方和学院背景的专业杂志,其优点是进入层次较高的学术界,不足是受众面太窄。电影《红高粱》的获奖对于莫言作品的海外传播意义重大,其传播效应非同寻常,这也助推了初兴阶段莫言第一部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在海外出版。当然,传播仅仅如此还远远不够,细细分析,在第三阶段,即从1995年至2012年,莫言作品海外传播在理念上已经是亦学亦商,在传播媒介的选择上是亦官亦民,两者均趋于综合化。因此,要从莫言作品英译本海外成功传播的个案做法中获得一些有助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普遍经验的话,那就是传播理念综合化,商、学兼有;传播媒介综合化,官、学、民都要。中国不乏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唯有通过有效的传播才有助于向海外读者呈现,中国文学也才可能获得持续的海外传播。
参考文献:
[1]莫言,王尧.莫言王尧对话录[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232.[2]刘树森.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与翻译系简介[J].中国翻译,1994,(5):53-56.[3]季进.另一种声音――海外汉学访谈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25.[5]徐慎贵.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历史贡献[J].对外大传播,2007,(8):46-49.[6]何琳.翻译家葛浩文与《中国文学》[J].时代文学,2011,(2):164-166.[7]赋格,张健.葛浩文:首席且惟一的“接生婆”[N].南方周末,2008-03-26(D21).[8]莫言.我在美国出版的三本书[J].小说界,2000,(5):170-173.[9]艾・菲兹利埃.文学和电影的关系[J].卜禾,译.电影世界,1984,(2):4-19 本文摘自中国论文网,原文地址:http://
第五篇:资料辑录:关于莫言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中国籍作家实现零的突破
北京时间10月11日19点,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2011年8月,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名人评价
瑞典著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终审评委马悦然评点莫言说:“莫言非常会讲故事,太会讲故事了。他的小说都是很长的,除了在《上海文学》发表的《莫言小说九段》。” “我感觉他写得太多了,他的书有现在的一半厚就更好了。”他还曾亲自对莫言说:“你的小说太长了,你写得太多了。”莫言幽默地回答:“我知道,但是因为我非常会讲故事,只要开始了就讲不完。” 日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认为,莫言是中国作家中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人选。
关于莫言
提起莫言,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电影《红高粱》里那些色彩鲜艳的画面和黄土地上张扬的生命力,那里就是莫言的高密东北乡。高密不仅仅是莫言地理意义上的家乡,更是他几十年来在文学创作道路上一直苦心构筑的文学故乡。他的小说创作几乎从未离开高密,那是独属于他的文学王国。他在这片充满想象力的土地上展开叙事,并向历史纵深挖掘,向广袤的中国乡村延伸。
从辍学回家的放牛娃到享誉世界的名作家,莫言的文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他一步步探索出了独特的创作风格,天马行空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小时候
小学辍学务农
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县河崖镇平安村。莫言的文学道路并不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坎坷和曲折。
小时候在家乡上学时,莫言的文学功底很好,作文写得非常漂亮,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朗诵。1967年小学五年级时,他因文革和得罪别人被迫辍学回家务农,当起放牛娃。莫言曾说,他小时候之所以想当一个作家,就是想一日三餐都吃上香喷喷的饺子,就是想娶石匠女儿当老婆。当兵时
投稿屡遭退稿
长大后,20多岁的莫言离开家乡当了兵,历任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等职。那时,他又拿起笔开始写作,作家梦在这个年轻人的内心再次熊熊燃起。当时,莫言写了很多作品,向全国报纸、杂志投稿。他一般都选择地市级刊物投稿,而不是大报大刊。
每次莫言都满怀信心地把厚厚的稿纸装进信封,之后开始漫长且充满希望地等待,最后等来的往往是破烂不堪的退稿信封,里面最多塞上一封编辑部铅印的退稿信。
1981开始发表之路
1981年的一天,莫言收到一封保定市《莲池》编辑部的信,他发表了人生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同年,他的女儿管笑笑出生。
1984年秋天,尚不知名的莫言得到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著名作家徐怀中先生的赏识,进入该系学习。军艺的学习对莫言的创作影响巨大,他曾说:“军艺使我的创作产生了一个巨大的转折。我明白了只有跟别人不同,才有可能冒出头来。”
至今,莫言共发表了80多篇短篇小说、30部中篇小说、11部长篇小说,出版过5部散文集、一套散文全集、9部影视文学剧本,以及两部话剧作品。他的作品还被广泛地翻译成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瑞典语、俄语、日本语、韩语等十几种语言。
1985形成自我风格
1985年,莫言发表了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赢得全国性声誉,这成为他的成名作。这部小说与短篇小说《枯河》是姐妹篇,都有莫言少年时期当童工的惨痛记忆。1967年,12岁的莫言在工地旁因饥饿难耐,偷拔了生产队的一根红萝卜,被押送到工地进行批斗。他在毛主席像前痛哭流涕,申明再也不敢了,回家后又遭到父亲的毒打。《透明的红萝卜》属于莫言探索和逐渐形成语言风格的作品,此前他的十几篇短篇作品都可以看做是摸索和积累。《透明的红萝卜》创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被侮辱、被损害、被遗忘的“黑孩”形象。莫言曾经说过,如果非要在他的小说中找一个原型,那一定是“黑孩”。他说:“《透明的红萝卜》发表后,我感觉过去几十年在农村积累的素材、我本人的经历都可以变成很好的小说。”1986引起文坛轰动
在军艺的两年里,尽管白天要上课,但莫言还是写出了80多万字的小说,其中包括《红高粱》。小说《红高粱》1986年发表后,在文坛上引起震动。莫言把《红高粱》电影版权以800元卖给了当时的摄影师张艺谋。电影由姜文、巩俐主演,1988年获得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引起世界对中国电影的关注。电影里,余占螯在红高粱地里拦路打劫戴凤莲,这场戏就在莫言的家乡取景拍摄。另外,导演霍建起把《白狗秋千架》改编成了电影《暖》,里面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文学地理概念。1995身处风口浪尖在写完《红高粱》系列之后,莫言开始了长篇小说的创作。38岁的莫言在1993年推出了长篇小说《酒国》,那时下海大潮汹涌,文学遭遇冷落。莫言闲居在高密家里,有充分的时间构思和斟酌作品。
1995年春天,莫言花83天完成了他最具争议的作品《丰乳肥臀》。洋洋50万言的小说因内容尖锐而引起轩然大波。在他获得“大家文学奖”10万元奖金后,各种冷嘲热讽接踵而至,批判、挖苦源源不绝。但也有人说这是一部杰作。对于争议,莫言曾说:“我觉得你可以不看我所有的作品,但如果要了解我的文学世界,你应该看看《丰乳肥臀》。”这是莫言一部总结性的小说,从此,他结束了从《红高粱》开始的高密东北乡家族小说的写作。
2011获茅盾文学奖
《丰乳肥臀》后,莫言暂停了小说的创作,期间写了《红树林》等影视剧本,还创作了很多散文等。直到1999年,他连续在《收获》杂志上发表了四部中篇小说,由此重返小说界。
此后几年,他陆续出版了长篇小说《四十一炮》《檀香刑》
《生死疲劳》和《蛙》,至今已经出版了11部长篇小说。其中,2009年底出版的《蛙》于2011年8月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莫言后期的创作速度越来越慢,因为他希望每一部作品都有些新的变化。在文学的道路上,莫言在艰难而又幸福地跋涉着。当年在《莲池》上发表《春夜雨霏霏》的那位20岁出头的青年战士,已经成长为一名享有世界声誉的著名作家。大事记
1955年2月生于山东高密。
1976年加入解放军,历任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等职。
1986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并获硕士学位。
1997年调至《检察日报》工作。
2006年,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发布,莫言以10年34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第20位。
2011年8月,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11月受聘请为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2011年11月24日当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2012年5月受聘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2012年10月11日获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作品《檀香刑》《生死疲劳》《丰乳肥臀》《红高粱家族》《透明的红萝卜》《丰乳肥臀-增补版》《藏宝图》《四十一炮》《天堂蒜薹之歌》《拇指铐》《白狗秋千架》《莫言精选集》《莫言作品精选》《酒国》《食草家族》《白棉花》《红树林》《月光斩》《老枪·宝刀》《会唱歌的墙》《司令的女人》《良心作证》《锁孔里的房间》《什么气味最美好》《传奇莫言》《莫言散文》《莫言中篇小说选》《莫言王尧对话录》 《战友重逢》《蛙》
莫言的军旅故事:
一到军营吃了十八个馒头
摘要:他的经历,是长篇;他的作品来由,是中篇;他的一颦一笑一个表情,是短篇;就连他一时兴起的话,整理整理,也是一篇泛着深蕴美意的散文。【人物名片】莫言,山东高密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先后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获文艺学硕士学位。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酒国》、《檀香刑》、《生死疲倦》、《蛙》等十一部,中篇小说《爆炸》、《透明的红萝卜》等二十余部,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冰雪美人》等八十余篇,还创作有《霸王别姬》、《我们的荆轲》等话剧,电影文学剧本,获国内外多种奖项,作品被翻译成二十多种外文一百多种版本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导读:他的经历,是长篇;他的作品来由,是中篇;他的一颦一笑一个表情,是短篇;就连他一时兴起的话,整理整理,也是一篇泛着深蕴美意的散文——当然,这样的散文有时候也很酸涩很冲辣很“刺猬”——现在,这样一位当代中国文坛响当当的作家,首度开腔于他的军旅生涯了。拭目以待吧,看他怎么翻检这篇!
一到军营就吃了十八个馒头跟莫言一起当兵的有三十多人,新兵拉练结束后,他们便各奔前程。莫言跟他的三个老乡一起被分到黄县,大单位的一个分部,负责秘密工作的一个单位,而分去的小兵都是站岗或者做饭,人家干什么怎么干都与他无关。他的两个老乡都被分去做饭,只有莫言去站岗了。其实莫言很愿意去做饭的。你想,从小没吃饱过,做饭多好啊,起码能吃饱。还有,想吃水饺的话可以自己偷着包。其实,人家领导调高密的小伙来这里,本来是要都安排做饭来着,高密人实在啊,一般干不出偷吃之类的事来。但莫言一到军营就吃了十八个馒头,自己都不好意思了,假装吃完了,但看着别人的嘴唇吧唧,他的嘴唇也吧唧,别人的喉咙蠕动,他的也蠕动,领导怕了——乖乖,如果让他做饭,那不得把我那点军粮全让这小子吃了。就把那两个看起来比莫言老实,比莫言饭量小的人去做饭了。那个大饭量的小子,对不起,站岗去!莫言屈啊。本来让自己晚出生一年,削尖脑袋当兵的本意并不是无怨无悔的保卫边疆啊,他首先想的是能吃上一咬就流油的肥肉馅水饺,现在可好,连饭都吃不饱-别人吃四个馒头就饱了,可他已经吃了八个肚子还觉得空,再吃又怕让领导觉得自己的思想水平低,光剩下吃心眼了。他就咬牙不吃了。但肚子饿啊。现在无论男人女人都以平滑的小腹为美,但当时莫
言的肚子,不是平滑,而是往下塌陷了。塌着肚子的莫言在站岗的时候哪里都饿。他就在站岗的时候腿没溜号脑子溜号了。他幻想那戴着麦秸草编成的被硫磺勳得雪白的草帽的美丽的姑娘——麦秸草编成的草帽是莫言见到的最漂亮最金贵的草帽,家乡的漂亮姑娘都戴这个,不漂亮的戴芦苇篾片编成的斗笠,打死莫言也想象不出太阳帽还有别的材料制成,那姑娘戴着草帽美丽地来到海岛边疆,对在那站岗的大兵一往情深,然后日弹钢琴三百曲和那优雅的能日背唐诗三百首的大兵相和相合。想到这里的莫言往往裂嘴笑了,就忘记了自己的肚皮贴脊梁的现实。但现实总是现实,它以很坚实的物质提醒你许多没有的东
西。比如,跟他一起来当兵的小老乡在梦里还吃得叭嗒嘴,然后香得笑出声了,他的肚子早就叽里咕噜地说话了。青春的饿和肚子的饿让他睡不着了,然后就起床,把站岗的白日梦落在了笔上。漂亮的姑娘,帅气的小伙子,美丽的海岛,坚定的信念——这些都是他缺少的,恰恰是他做梦都想的,当然他还渴
望写的东西,能换来稿费,好自己去餐馆吃一顿肥肉馅的水饺,自己去吃,让自己吃个饱。写完后,伸个懒腰,想到能换了肥肉馅的水饺,眯着本来就不大的眼,美美地笑了。这样,没能做饭的因为饭量大只能站岗的莫言,只能用写作实现他的水饺梦和美女梦。想不到竟写成了气候,这是后话。他觉得,当兵还是蛮靠谱的1955年,莫言出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个偏僻小村落里。村里有习俗,产妇分娩时,身子下面垫着一层浮土,婴儿呱呱坠地时,就落在那层浮土上,应和“万物土中生”的道理。浮土是父亲从大街上扫回来的,它是莫父与这个世界交流的第一种物质,混同着浮土里牛羊粪便、野草种子等等味道,充满了养分,似乎这浮土也滋养了莫言的笔端,滋养了他文字的繁茂生长,让他这一作家当得挺靠谱!儿时的莫言不遭人待见,在新书《聆听宇宙的歌唱》里,他对自己总结很不客气:丑、懒、馋,不遭一大家子人待见。儿时经历混在一场国家的运动中,让家中长辈行事说话都小心
翼翼,对孩子说的最多的也是:别在外面给我惹麻烦。
十二岁那边,莫言因为拔了生产队的一个红萝卜,被罚跪在毛主席像前请罪,回家后被父亲用蘸了盐水的绳子抽打。至于么?有着些许世外仙人气质的爷爷也是这么说的:“不就是拔了个萝卜吗!还用得着这样打?”但终究,“中农”出生的家庭让每个人在这场运动中都得小心翼翼,老老实实,才能苟且偷安。
莫言的童年是压抑的,压抑的童年让人想逃离。所以在选了四年兵之后,莫言终于在1976年爬上了装运新兵的车,别家孩子都与亲人流泪告别,他则雀跃如同飞出牢笼的鸟,满脑子想的都是新疆西藏、天涯海角。只是车在开了三百华里之后,停了。从高密到黄县,一路上的欣喜瞬间变成失望。雪花覆盖,来路无影。
莫言记得当时新兵连设置在黄县县城西北角一座叫丁家大院的豪宅里,那座豪宅在胶东半岛都赫赫有名。进去时,首先看见的是一座高大的影壁,上面刻着“紫气东来”四个大字。数十个新兵站在影壁前听一个干部点名。“管谟业。”“到”。“跟着班长进去。”“是”。他随着一个老兵进到一栋雕梁画栋的大房子里,把背包一放,好了,莫言的军旅生涯就这样开始了。
虽说未能实现“天涯海角”的愿望,可“树挪死,人挪活”的古话还是在莫言身上有了些许的应验。在家里吃不饱穿不暖,整天吃一种口感差到要命的杂交高粱,到了这里,托后方基地农场的福,他不仅每顿都能吃得饱饱的,还是那种用小麦磨成的精粉!
他觉得,当兵还是蛮靠谱的。两年匆匆而过。
领导拿着莫言的作品就到北京总部“推荐贤良”从第三年开始,莫言开始给战友们上课,学习内容是三角函数的基础知识。
这事儿看起来蛮不靠谱!莫言没有上过多长时间的学,因为历史原因,少年时期的他不仅没有圆了大学梦,就连初中都没上完。但他的学识是有的。莫言的父亲上过私塾,因此全家人对知识文化都很重视,莫言也继承了父亲极强的自学能力,他还“自动升级”成了现在的现学现卖!
因为授课认真,莫言被调到上级机关工作。说是工作,其实就是等待提干。可一位领导觉得莫言刚过来,直接提干不太合适,就说要考察一年,结果考察完一年,关于战士提干有的新要求“必须进过考学,或者„„”失望是当然,莫言倒是没闹什么脾气,那个年代,包括童年的记忆让他成了内敛的人,也有压抑的成分。
两年后,郑州工程学院在莫言所在的部队开了一个学习点,问莫言能不能当老师给学员们授课。莫言也不客气,揽下活就开始研究教材,他从三角函数老师,自己给自己换科目成了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照样有领导来听课,一位颇为惜才的副主任在听完莫言的讲课后还提了要求如“不要背书,要口语化”等。当时莫言已经在《莲池》等杂志有发表作品。那位副主任拿着莫言的作品就到北京总部“推荐贤良”。莫言也因此得到了去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的机会。
“这段时间”的人物经历是混乱的,局促的,可以一带而过的,但关于莫言的写作,“这段时间”又是不可或缺,使莫言得到宝贵的关于自己的反面教材并最终确定写作方向,从此,中国文坛上竖起了一面新旗,号:高密东北乡。当时,他提笔想写很多东西,因为固执的认为童年是酸涩到不堪的,他在文字有意“去高密”化。“我努力抵制着故乡的声色犬马对我的诱惑,去写海洋、山峦、军营,虽然也发表了几篇这样的小说,但一看就是假货„„”为了让小说道德高
尚,他给主人公的手里塞一本《列宁选集》,为了让小说有贵
族气息,他让主人公日弹钢琴三百曲,等等等等,脱不了泥腿子的附庸风雅,满鼻子牛屎味儿的胡编乱造!
莫言的这些“评价”完全出自他的《聆》,他总是喜欢把他自己逼到绝境,退无可退之时,好好修理一把,用严重的自虐倾向得到最敲打人心的语句。只是“这段时间”他完全做不到这一点,直到《白狗秋千架》的诞生,“这段时间”才被终结。
有一位作家说:莫言的小说都是从高密东北乡这条破麻袋里摸出来的。他本是讥讽莫言,但莫言把这话当成是对自己的最高嘉奖。他扛着“高密东北乡”的旗号啸聚山林、打家劫舍,在自己的文字天地里当起了开天辟地的圣者,发号施令的皇帝,先前的那些钢琴、面包、原子弹、臭狗屎、摩登女郎、皇亲国戚、假洋鬼子„„统统被他塞到高粱地里去了。“我认为文学是吹牛的事业但不是拍马的事业,骂一位小说家是吹牛大王,无疑等于拍了他一记响亮的马屁。”莫言对自己身上能绑上一条高密东北乡的“破麻袋”相当高兴,“在这条破麻袋里,狠狠一摸,摸出一部长篇,轻轻一摸,摸出一部中篇,伸进一个指头,拈处几个短篇。”
这么一条“破麻袋”是莫言独此一家的Logo,让他的文字有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在军艺,他拔出“透明的红萝卜”
时间晃晃荡荡,走到1984年,莫言圆了他的大学梦。那一年,解放军艺术学院(以下简称军艺)恢复招生。
莫言的大哥在60年代初期考入了华东师范大学。在那个闭塞的小地方,别说是大学生,就是大学生的家人,也是受到格外的尊敬,当然也不乏嫉恨,小时的莫言就经常在自家的院子里,听见有人压低了嗓子议论“别看这家房子破,可是出了一个大学生”、“这家是中农,竟然出了一个大学生”。他不管听了多刺耳的话,心里也是相当的受用,有一次趁着大哥睡着了,他还偷偷把大哥的校徽摘下来别在自己胸前,小伙伴讽刺说:“是你哥考上大学,又不是你上,烧包什么!”莫言因此按下决心,长大了一定要考上大学。但最终,因为历史原因,他的大学梦被击碎了。
得到消息后,莫言很兴奋,没想到37岁“高龄”的他居然有机会重圆自己的大学梦。拿着几篇作品,他就跑到军艺,一打听,人家招生工作已经结束了好一段时间。幸运的是,他的小说《民间音乐》让时任文学系主任的徐怀中先生看到了,徐先生大赞:“这个学生,即便文化考试不及格我们也要了。”补了名字进考生表里,莫言一颗心放了下来,他这些年的老师不是白当的,文化考试里虽然有点点小插曲,但最终考得第二名,伙同作文最高分,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军艺文学系,成了一名年近三十的大专生。当时军艺正大修大建,四处都是泥浆黄土,相当的接地气。莫言接着地气,在学习期写出了诸多精品之作,《透明的红萝卜》就是其中之一。
1984年初冬的一个早晨,莫言在宿舍里做了一个梦,身穿红衣的丰满姑娘手持一柄鱼叉,从地里叉起一个红萝卜,高举着,迎着太阳„„从起床号响起,他就沉浸在这个辉煌的梦境里,上课时,他一边听课,一边把整个梦境用笔头“勾”出来,两周后,稿子出来。他拿不定主意,甚至连算不算小说都说不上来。他把稿子拿给系里一位干事看,干事看完后很兴奋:“这不仅是一篇小说,还是一首长诗。”徐怀中看完后还拿给自己的夫人看,结果得到女性角度的评价:“小说里那个黑孩子让我很感动。”系里更是召集几个同学座谈了这篇小说。
1985年3月,刚创刊不久的《中国作家》第二期发表了这篇小说和座谈纪要,主编冯牧先生在华侨大厦主持召开了小说研讨会,汪曾祺、史铁生、李陀、雷达、曾镇南等名家参加了会议„„自此,《透明的红萝卜》成了莫言的“成名作”。“前年,因为编文集,我又重读了这篇小说,虽然能从中看出许多笨句和败笔,但我也知道,我再也写不出这样的小说了。”莫言的话明显有惆怅,看来不管是名家还是俗者,谈及过去,都有惆怅味道。那时的自己,可能青涩单纯、可能幼稚可笑,但满满的,都是青春!
军艺毕业后,他被分到一个部队,直到1997年离开部队,这些日子,他生活围绕着笔尖穿行,理无可理,按下不提。
港媒解析莫言作品魅力:
原生态展现民间生存体验
中新网10月12日电 香港《大公报》12日刊文《根植于古老大地的莫言》说,莫言的作品,在于原生态地展现了中国民间的生存体验。他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他的作品,充满的是对人性、对情感、对灵与肉的淋漓尽致的展示,展示祖祖辈辈在苍茫大地上波澜壮阔的爱恨情仇,潮起潮落的痛苦挣扎。
文章摘编如下:
我在朋友面前,从不讳言对莫言的喜爱与崇敬。大概由于同为山东老乡的缘故,我对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有着情感与心理上的亲近感。他的作品中,我最为喜欢的是《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等几部长篇小说。
最近几年,在北京工作也常接触一些文学界的人士,都说中国最有希望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是两个人,一是北岛,二是莫言。此次莫言终于脱颖而出,荣膺诺奖,着实令人振奋欢欣。
在中国当代几位写乡土小说的作家中,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是于平朴叙述中见对国民劣根性的辛辣讽刺;刘绍棠的《豆棚瓜架雨如丝》是在充满乡间田园生趣的工笔刻画中写出了细腻哀婉的悲欢离合;陈忠实的《白鹿原》展示了乡村舞台上的尔虞我诈与恩仇争斗;而莫言的作品既可以说兼而有之,又都不十分明显,他的作品,在于原生态地展现了中国民间的生存体验。
认真读过莫言作品的人,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他的小说里,没有意识形态的说教,也没有宏大叙事的主题预设。也正因此,有人批评莫言是一个没有思想的人。如果只有那种空洞的崇高,才称之为思想的话,那么莫言的确如此。他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他的作品,充满的是对人性、对情感、对灵与肉的淋漓尽致的展示,展示祖祖辈辈在苍茫大地上波澜壮阔的爱恨情仇,潮起潮落的痛苦挣扎。
在莫言的作品里,民俗、传说、故事、戏曲、鼓书乃至麻衣相术、鬼怪神佛统统熔于一炉,成为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因而,他的作品有着天马行空、恣意磅礴的想象力,语言狂放不羁、大胆新奇,有时候甚至粗鄙、怪诞,充满了东方神秘色彩。这是他有别于当今中国文坛同侪的鲜明特色。其实,一代代先民对大自然的敬畏,不正贯穿着整个中国的历史吗?莫言在用这种方式来向脚下的土地,作最深情的致敬。
就像莫言在《红高粱》结尾中写的:“我站在杂种高粱的严密阵营中,思念着不复存在的瑰丽情景:八月深秋,天高气爽,遍野高粱红成洸洋的血海。如果秋水泛滥,高粱地成了一片汪洋,暗红色的高粱头颅擎在浑浊的黄水里,顽强地向苍天呼吁。如果太阳出来,照耀浩淼大水,天地间便充斥着异常丰富、异常壮丽的色彩。这就是我向往着的、永远会向往着的人的极境和美的极境。”
评论:以平和心态看待莫言获奖
北京时间10月11日19时,瑞典文学院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这是一个见证历史的时刻,莫言的获奖意味着世界更加注视中国,并对中国文学给予认可。这一认可,对于中国文学确有着里程碑的意义。一时间,莫言获奖的消息成为网络热点,网民纷纷留言表达祝贺。名为“独行者”的网友留言称:“恭喜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中国第一人”,网友“有才酱”表示,“莫言好样的,重新扛起中国当代文化的大旗”。不仅如此,名人也纷纷转发祝福,知名作家龙应台盛赞“莫言为中国打开了一扇门”,新闻学界泰斗方汉奇也在微博上表达了祝贺。在欣喜之余,我们也不乏听到理性的思考。网友“罗崇敏”表示:“这是他个人荣耀。文学是一种纯粹个人化创作,不是集体功劳,莫言作品也只能代表他自己水平,代表不了其他人。一个人获奖并不必然代表中国文学登上世界文学之巅;无人获奖也不必然说明中国文学在世界无一席之地。”评论员杨禹直言,“莫言获奖的积极意义很多,而中国当代文学缺少现实主义力作的遗憾,仍客观存在着。”更多的网友呼吁“让莫言继续创作下去”。的确,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虽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他立足于文学,并在自己文学创作过程中长期站在人的角度关注社会,正如诺贝尔评审委员会授奖词所说,“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
莫言的获奖,打开了世界读懂中国文学的一扇窗口。近几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攀升,吸引了世界对中国作家的关注。但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即便中国作家问鼎了诺贝尔文学奖,也并不代表中国文学问鼎了世界。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文学大国,诞生过屈原、曹雪芹、鲁迅等文学巨匠。然而近现代作家中却鲜有人能达到前人的高度。一项调查显示,莫言获奖之后,59%的受访者表示未关注过莫言的作品。由此而言,近现代中国文学作品在国内影响式微并非个别现象,而中国民众的“文学冷淡”也不是一日之寒。如果不是诺奖的“垂青”,寂寞的中国文学恐难唤醒广泛的关注。莫言得奖也引发中国文学界的震荡。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认为,莫言获得世界性的文学奖项,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象征;作家毕淑敏也表示,这对中国文化的世界传播是好事。文学界名人纷纷感叹神话终成现实,莫言获奖虽不足以证明中国文学在世界舞台已经赢得一席之地,但起码中国作家群体由此找到了与世界对话的文学自信,其鼓舞和号召的意义将不局限于莫言一人。
如今有关莫言的作品引发销售热潮,各大书店频频缺货、断货。莫言获奖带来文学市场的回暖,对中国文学是一针兴奋剂,尽管其持久性还难下结论。
仰望诺贝尔的星空,脚踏中国的土地,我们更应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
莫言获奖在振奋中国作家精神的同时,其更大的价值在于激励更多的中国作家深入生活、关注社会,将文学的根茎深深地扎入“丰乳肥臀”的文化土壤,吸取来自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养分。只要中国作家顺应内心、不负时代,中国的文学天空必将众星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