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届高考备考作文素材莫言
2013届高考备考作文素材:莫言
人物简介:莫言(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11年8月,莫言凭借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给出的理由是“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莫言成为首个获此奖的中国人。
1、酷爱阅读。小学三年级时读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受到文学启蒙。12岁时读小学五年级,因“文革”爆发辍学回家,以放牛割草为业,闲暇时读《三国演义》、《水浒传》,无书可读时甚至读《新华字典》。为了换取别人的书看,莫言就去给别人家推磨,有时候整整推一天的磨才能换来一本书。一天下来,莫言脸色煞青,但只要能捧着书回来,他都是满脸春风.2、书架上只剩经典。谈到阅读,莫言说,现在的书太多了,但是他基本只读经典。“我这两年一直在书房里做减法,每年会清理出一批书来送给一些学校,现在把书架清理得就剩100多本书,都是经典。比如说中国几部古典小说,比如说鲁迅、托尔斯泰的作品。我觉得这些书实际上就足够了,因为每次拿起一本书来,还没有读一半就被别的事情打断了,等你下一次拿起另外一本书来,又把前面的书忘掉了。我觉得越是经典的书越耐得住重读。”
3、孤独是一种财富。莫言在很多地方重复过一句话:“海明威曾经说过:„不幸的童年是作家创作的摇篮‟。”莫言这话多少有些冤枉双亲,因为比起从小失去父母的川端康成和有一个酒鬼父亲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来说,莫言的那点不幸实在可以忽略不计。莫言常说,饥饿与孤独是他创作的财富,其实莫言童年时候正是中国最困难的时期,饿得面黄肌瘦、痛苦不堪的人比比皆是,但是最后能饿成作家,特别是像莫言这样有名的作家,屈指可数。他的不幸,也是他的财富,在于他的孤独。
4、面向苍生背对文坛。莫言曾说:“背对文坛是我对自己精神上的一种提醒。不要被这些文坛上的名和利控制了自己、左右了自己。应该知道作家最神圣的东西是什么?作家应该追求的是什么?这是对自己的一个提醒,并不代表一种行为。”。也许正是背对文坛的“莫言姿态”,让他获得了更多的时间和更自由的空间沉浸到自己的文学世界中去。
5、写作源于生活。《蛙》是莫言的代表作,小说通过讲述一位乡村女医生的人生经历,既反映了乡土中国六十年的生育史,也揭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尴尬与矛盾。这部作品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长篇力作。他说,触发自己写这样一个故事的动因并非因为其敏感,而是人物:“生活中一些人物感动了我,触动了我的心灵,引发了我的创作冲动。我是先被人物感动,然后才去关注事件的。”这部小说的主要人物“姑姑”的人物原型,是莫言大爷爷的女儿。想以姑姑为原型写一部长篇小说的想法由来已久,以前莫言也在一些中短篇里写到过一些,而这次的出手,莫言称之为“算总账”。
6、媒体上很少露面。2011年茅盾文学奖的获奖名单出来,其他获奖者接受采访的时候,莫言正悄悄地待在山东高密老家的村子里,记者们几乎找不到他。他说自己不是低调,也不是不看重茅盾文学奖,只是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对作家来说,写作是最难的,但也是可控的,写完了之后读者买不买,能不能得奖,就不是作家能决定的了。”
7、当今为何没伟大作品?莫言:作家应从自身找原因。
莫言表示,关于“伟大的时代没有伟大的作品”,这是近些年反复提到的话题。
我们这个时代到底是什么时代?莫言说,狄更斯在《双城记》,阿斯塔菲耶夫在《鱼王》中都曾罗列一些对立、矛盾的话语,来描述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们关于时代的矛盾的描述,“也完全可以移植到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莫言认为,在今天这个对立矛盾现象比比皆是的社会,“我们还要发现这个社会的主流”。什么是这个社会的本质?对于作家来讲,社会上的各种现象,确实会令人眼花缭乱。但记录这些眼花缭乱的现象并不是一个作家的职责,记录这个社会发生的各种怪现状也不是作家的职责。莫言说,这个时代到底是不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和答案。但是总而言之确实是一个波澜壮阔的、空前绝后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面作家可以写出伟大的作品,因为这样的时代为作家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因为在这样的时代里面人的丰富性得到了最
强烈、最集中的表现。就是说这个时代具备了产生伟大作品的物质基础或者资源基础,剩下的就是作家的胸襟、气度和才华。
8、谦虚。尽管作品在世界文坛的影响和声望足以让莫言骄傲,他仍然常常怀疑自己配不配得上“作家”这个称号。有时候,他会说自己是个写小说的,他甚至不太愿意用小说家这样的字眼。他的谦虚不是表象更非伪装,只有对自己、对他人有充分认识和了解的作家才会有这样谦和又自信的胸怀。莫言曾说“不能因为名声大一点就目空一切,应该对别的作家、别人的作品持有尊敬的态度,不是伪装,而是发自内心。只有看到别人的长处,你才有可能进步。如果把自己的作品看得比谁都好,那这个作家也就到此为止了。”
9、获奖不能代表什么,将会继续努力创作。莫言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莫言表示,“听到获奖的消息,我很高兴。但是我觉得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我认为中国有很多优秀的作家,他们的优秀作品也可以被世界所认可。接下来我还是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新作品的创作上。我会继续努力。”
莫言与母亲的四个故事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的时候,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流泪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母亲中年患病活着没有乐趣 只为让家人放心.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感,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颤,跑到厢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透了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生来相貌丑陋 母亲教导只要心存善良,多做好事,丑也能变美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
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也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笑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母亲曾因我太会讲故事而发愁: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地将白天从说书人那里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很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腔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什么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地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派活儿,默许我去集市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母亲没有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 “莫言”这个名字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里人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的说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有我父母亲的敦敦教导,但我并没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第二篇:莫言素材专题
“加冕”繁华散去,关注莫言“大胆往前走”
“莫言,请!”在2012年诺贝尔颁奖典礼上,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佩尔?韦斯特伯格在用瑞典语介绍莫言的获奖成就后,用中文邀请莫言领奖。在热烈而持久的掌声中,莫言走到舞台中央,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的手中接过了诺贝尔奖证书、奖章。
在这个“王的盛宴”上,莫言完成了“加冕”——领取了本至高文学荣誉。莫言,这个当初“希望能靠写作改变自己的命运,吃饱饭,跳出农村”的农民儿子,不仅早已改变了命运,更用他的天赋和才华,丰富了世界文学殿堂,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名单上留下自己醒目的中国人名字。
有媒体报道了这样一个有趣细节,在诺奖晚宴的厅外,一群身着中国传统服饰的留学生唱起了“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在这首歌的陪伴下,莫言步入颁奖仪式的现场。从这一刻起,当天的诺奖盛宴便烙上了最为深刻的“中国印记”。“大胆往前走”具有丰富的意象,走出贫瘠农村,走进军营,走进文学创作的沃野,走出独特的莫言式创作风格,直到走进文学的收获季节,走上诺奖颁奖台,莫言一直在走,在大胆地走,其间虽艰辛,却不坠其志。莫言的今天,与其说幸运女神的眷顾,毋宁说这是天道酬勤。更需提及的是,莫言所走的这条路,也正暗合着中国走向世界的轨道,也能让人清晰看到世界主动接纳和需要中国的路径。
回顾莫言在瑞典的行程,莫言一直在言说。从在斯德哥尔摩老城的瑞典文学院演讲厅讲“故事”,到在斯德哥尔摩大学的演讲与交流,再到领奖后的简短致辞,莫言一直在说,他的价值观、文学观,甚至他的脾性和好恶,都能从他的言说找到注脚。莫言的言说赢得了尊重,也遭遇了一定误解,甚至苛责。无论誉还是毁,莫言仍是莫言,始终淡定、从容,他所说的“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至今思来,仍值得好好品读。
这几天,也许是莫言最风光最受瞩目的时段。文学是寂寞的,文学创作是孤独的,正如有作家所称,文学注定是孤独黑夜中的芬芳。繁华终将散去,镁光灯终将移开,莫言也终将回归平静,读者所关心的是,获奖之后的莫言还能写出精品吗?他能否打破作家获得诺奖之后无力作的“魔咒”。其实,莫言已经说了,他是个农民的儿子,得奖之前是农民的儿子,得了奖之后依然是农民的儿子。“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回到书桌前,坐下来写小说。”这是一位名作家的清醒,也是一名优秀作家的抱负。
毋庸讳言,今天,文学正日渐式微,早已失去了往昔的荣光与尊崇。我们在追逐名利的路上,在为粗粝生活所裹挟的日子里,渐渐忽略了文学,这是一种现实无奈,也是一种功利化选择,毕竟文学带给我们的改变不会立竿见影。但是,我们的精神生活却不能远离文学,文学不能带来看得见的好处,但能充盈我们的精神。有句话说得好,当文学存在,也许我们并不会意识到它究竟有多重要;但是当它不存在,我们的生命将会变得如此粗砺和无情。这也许正是文学的无用之用。
繁华散去,莫言仍在。生活仍要继续,在以后的每一个平淡日子里,由对莫言的关注转向对莫言作品的关注,由对莫言的研读转向关注中国作家“往前
1走”,由对阅读作品到培养阅读兴趣,在忙碌而功利的内心中为阅读留有一席之地,这是我们应该做到的。
“讲故事”,职业作家的精神回游
北京时间12月8日凌晨,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位于首都斯德哥尔摩老城的瑞典文学院举行文学讲座,约200名听众倾听了莫言的演讲“讲故事的人”。在该演讲中,莫言首先回忆了自己的母亲,并解读了代表作品各自的创作背景,继而说到了获奖后的忧与喜。莫言表示,“自己是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而获奖”。这些故事,让他坚信真理和正义的存在。
一位作家,尤其是一位小说家,对自身该有怎样的意义赋予?为此求解,“讲故事的人”,想必是个不错的参照。与此称谓密切呼应,在娓娓道来的45分钟内,莫言也一再提及“说书人”的古老意象。在莫言看来,对“说书人”的神往与效仿,不仅是自己叙事训练的开端,更似是漫长写作生命的旨归。如果说,威廉·福克纳、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传统,给了莫言技术层面的启发,那么,自小根植于心的“说书人”情结,也许就是莫言持续书写的终极动力。
在举世瞩目的获奖演讲之际,莫言仍不舍以“讲故事的人”自命,恍惚间将一个礼堂变成一个玄妙不已的书场。现场听众抑或千里之外的读者,想必都能理解这种发乎于心的“精神回游”:登临高峰者,往往愈发怀念出发时迈出的第一步。以“说书人”之名起步,在“说书人”定位的指引下跋涉,一以贯之的莫言,无形中一再强调着自己对作家职业最质朴的认同和信仰。
在此意义上,莫言演讲的最大价值,便是再次诠释了作家群体的职业本义——讲好故事!当然,对于莫言微言大义的演讲,人们有着多元的阐释和见解:例如,对特立独行、不逐流随波的个性化的坚守;对知识分子“跨界发言”的态度保留;抑或是拒绝崇高、自摘光环,但不放弃责任的个体定位„„但你我的解读,未必与莫言的本意严丝合缝,而莫言自己也说:“大家争议的莫言,是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
讲故事,是作家的最大责任,或许也是作家最大的贡献。因为好的故事,能承载是非爱恨,去梳理或重构存诸人心的价值秩序;好的故事,能容纳如烟往事,其中的个体、公共记忆,无疑是影响后世的经验资源;好的故事,亦能内含智识,故事引发的启蒙和思辨,甚至可能推进时代的更迭演绎。诺贝尔文学奖,是对严肃文学高成就的一种加冕,而有温度的文字,总有着启迪人心、指引价值的重量。而这,恰又仰赖一代又一代杰出的“讲故事者”。莫言,一个“讲故事的人”,用三个或直白或玄奥的故事,从容地结束了自己的演讲。而故事落音,也引来人们的各种揣测,这种涟漪效应,也表明了写作者“讲好故事”对公共生活潜在的滋养和改变。或许,剖白灵魂,可以有很多方式,尖锐针砭抑或平和地讲故事,而莫言选择了后面一种——在知识分子对普罗大众的精神救济中,莫言所代表的无疑是“授人以渔”派:与其将“道理”置于裸露的地表,不如讲着不乏深意的故事,引导读者学会思辨,并习惯自我启蒙。
莫言“讲故事”,有人静心聆听
12月10日晚,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正式领奖。此前,他以“讲故事的人”为题,在瑞典文学院发表了获奖演讲。从追忆母亲,到介绍自己的作品,到以三个小故事作结,莫言的故事让世界对中国作家、中国文学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让土地气息浓郁的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化握手言欢。
在瑞典的系列演讲中,莫言还谈到了中国文学的现状和未来,他表示,对严肃文学的前景并不用感到悲观,因为读者还没少到让作家没动力创作的时候。他拿自己做了个例子,获诺奖后,买他书的人一下子“多了好多”。
莫言的乐观体现着作家对文学的自信。不过,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书籍热卖的境遇,毕竟不具普遍性。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民众的阅读率正在持续走低。一家权威机构统计显示,我国18岁-70岁国民人均阅读传统纸质图书4.35本,比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少得多。对此莫言也有深切的感受,他曾公开表示“希望中国人多读书”。在一个人口总量世界第一的国度,任何改变国民习惯的设想都无比艰难,更何况是劝人读书这种“无关痛痒”的事情。素以诗书礼乐之邦自居的中国,似乎患上了一种阅读疲乏症。
一些书店相继关闭,另一些则萎缩于不显眼的地方勉强支撑。买书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很多人一年也未必会买一本书。在图书馆、在书店,捧着书本的多是老人和孩子,青壮年人似乎真的“太忙了”。
一个“太忙了”的现代社会,电脑甚至可以部分替代人脑,飞机、高铁能随时把我们运送到另一个地方,网络能时刻给我们提供免费的资讯,一切都那么快捷不用费脑筋,浅阅读、功利性阅读已成为国民素养提升的障碍。
说到底,优秀的文学作品不应该如“阳春白雪”一般被束之高阁,杰出的作家也不应该“对着黑夜孤独诉说”。理想的状态是,所有擅于“讲故事”的作家周围,都围着一批听众。人们愿意停歇匆忙的脚步,静心聆听他们的娓娓道来,直到对方一拍醒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之时,才不情愿地起身离去。
我们固然不应给诺贝尔文学奖强加太多的“附加值”,但是莫言的获奖、莫言的演讲,在向世界推介中国文学的同时,也让国人有了更多反思现代生活方式的机会。
莫言很淡定我们更要淡定
莫言到瑞典去领诺贝尔文学奖,应邀作了一个主题为“讲故事的人”的文学演讲,赢来了不少掌声和笑声,当然骂声和嘘声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包括他此前有关“诺贝尔文学奖从来都是颁给个人而非国家”的话,也让一些网友不太舒服。
掌声也好,骂声也罢,就像莫言演讲中讲到,讲过的话会随风而散,自从获奖以来,莫言说自己一直“心如巨石,风吹不动”,而我们作为旁观者,对于莫言及其获奖的意义,实在也不必过分解读。
“没有节操”“个人英雄主义”“是不是准备加入外国籍了?”面对各种质疑,莫言说,自己是个看戏的人。网民的质疑就像“少年派”面对老虎时一样,其实更多的是自己内心的反射,譬如对集体主义的狂热,缺乏足够的文化自信,对个人现状的不满,反射之后,此莫言早已不是彼莫言。
在国内略显浮躁虚荣的社会风气下,无论是拿了金牌的奥运选手,还是得了诺奖的文人作家,似乎最终都会成为国富民强的“符号”。莫言拒绝被“符号化”,不管是否刻意,我们都应该允许这种个体的自我意识。
诺贝尔文学奖就是一个文学奖,不是政治的附庸,也不是意识形态的代名词。在中国还没有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可以有无数的光环照耀在上面,但当我们有人得奖了,反而要淡定,让光环随风而去。
其实,我们应该感谢莫言为中国文学的困境找到了一条出路——“写得好不获奖”与“获奖却不爱国”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在接受世界各国记者采访时,莫言用永远做一个“农民的儿子”来坚定志向,希望用一己之力助推中国文学的瞩目与发展„„这些都是他乡土情怀的表现,只不过少了些我们习惯了的激昂语言的装饰而已。
个人以为,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值得佩服。如果有更多人愿意主动脱下华丽的外衣,告别“走穴”生涯的灯红酒绿,回归到书桌前,相信中国的文学会很有希望,中国的当代文化能更经得起历史和时代的考验。
第三篇:有关莫言的作文素材
关于莫言的作文素材
冷静看待莫言获奖
如果我的记忆没出错的话,莫言是在不久前加入过抄写《讲话》的作家行列的。我想说的是,一个作家是否配得诺奖,除了作品,还要看其是否对文学真诚。莫言2009年在法拉克福演讲中再三声称,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超越党派、超越政治,三年之后却毅然加入抄写《讲话》的行列,而《讲话》的精神核心就是作家与文学应当政治标准第一,就是文学为政治服务。像王安忆那样“有所不为”不算道德苛求,莫言却连恪守一己之文学信念都不及格,遑论别的。
经历过文学被政治戕害时代的作家,如果还昧着良心去抄那样一段恶心的《讲话》,那只能说这是一个缺乏道德底线的人。是文学上的巨人、精神上的侏儒,虽然可以得诺贝尔奖,但永远得不到我的尊重。这一切与酸葡萄心理心理无关,只是缘于对中国文人与政治割不断理还乱的奴婢心理的戒备,与知识分子记忆深处不太遥远的文革记忆。
文学是人学,文学是无国界的,如同普世价值与人道主义无国界一样。我认为莫言这次获奖,并不是对中国目前的言论自由状况和文学创作状况的认同,先不要去扯什么百年文艺复兴成功,更不要因此称对中国大国崛起的肯定。这应该主要是对一个作家的作品的肯定。而文学作品最重要的主题是人性,是人道主义。因此,我希望中国政府能对中国所有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包括和平奖)进行人道主义宽容,而不是把精力花在对莫言的鼓吹上,对民族主义的鼓吹上。如果这样,我为莫言悲。莫言作品经典语录
1.无论多么落寂和苍茫,那些身影总会过目不忘。
2.总在不经意的年生。回首彼岸。纵然发现光景绵长了十六个年头。
3.因了命途中的你们,我才没有荒芜了青春。
4.我总喜欢逆着时光,寻找我青春的足迹。
5.黄昏是青春短暂的悲伤。
6.所以。兵荒马乱也要轻装简从。
7.回首。才看见我们是以快乐的心情写悲伤的青春。
8.满腹经纶是黔驴之技。易于迁延与迟滞。
9.把每一个句子后面加一个完结的句号,记作虚无而迷惘的守候。
10.久远是迷途里酝酿的酒。愈陈愈香。
11.等待,是一生最初的苍老。
12.哀莫过于心不死。
13.我很好,不吵不闹不炫耀,不要委屈不要嘲笑,也不需要别人知道。
14.我是你转身就忘的路人甲,凭什么陪你蹉跎年华到天涯?
15.爱的最高境界是经得起平淡的流年。
16.童话已经结束,遗忘就是幸福。
17.最初不相识,最终不相认。
莫言及其作品简介
诺贝尔委员会给其的颁奖词为
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莫言(1955年2月17日-),1955年二月生于山东高密,童年时在家乡小学读书,后因文革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1976年参军,任战士、政治教员、宣传干事。曾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和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学习。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 1997年 以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夺得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大家文学奖”,获得高达十万元人民币的奖金 • • • • 2000年 《红高粱家族》获亚洲周刊选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01年 《檀香刑》获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文学类最佳书奖。2003年 《檀香刑》获第1届鼎钧双年文学奖。2005年 再次失手于茅盾文学奖。《四十一炮》获第2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奖。获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 2006年 出版第一部章回小说《生死疲劳》获颂福冈亚洲文化大奖。
• 2008年 《生死疲劳》获第2届红楼梦奖首奖。长篇小说《四拾壹炮》入围第7届茅盾文学奖最终入围作品。2011年8月,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创作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81至1984:《春夜雨霏霏》
第二阶段是1985至1986(莫言创作的爆发期):《透明的红萝卜》《金发婴儿》《球状闪电》《白狗秋千架》和《红高粱家族》(含5个中篇《红高粱》《高粱酒》《高粱殡》《狗道》《狗皮》)等一系列作品。
特色:以天马行空的气势,以激烈的反传统姿态大胆探索,扩展了新时期小说的创作空间,他用自己瑰丽奇谲的想象为新时期文学添加了精彩的一笔。
第三阶段是1987以《红蝗》的发表为标志:《檀香刑》 《丰乳肥臀》 《酒国》 《蛙》等
特色:在成功的煊赫中放松了节制,那些曾经受着艺术规则约束的感觉描写,在作品中变成了一种铺展和宣泄,创作不再是一个精心采撷和酿造的过程,而变成了对艺术材料与非艺术材料的兼收并蓄;感觉描写被大量抛洒,艺术想象信马由缰,于是他的某些艺术作品水准有下降趋势。
“创作者要有天马行空的狂气和雄气。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莫言是这样解释他的文学创作的
莫言小说代表了我们时代特有的文学气质,其小说主题鲜明可感,表现了特定时空环境下的人的最原始的生命特质:豪迈.奔放.在他的笔下,无论是英雄还是平民小人物都具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语言的自然流利,想象的丰富多彩,视角的变幻莫测等无不显示出作者的睿智与追求.他用具有穿透性的语言、天马行空般的叙述,对中国历史、现实、社会、人性等进行个性化体验,并融合西方现代派,尤其是魔幻现实主义,来表现东方古老民族坚强而又懦弱、伟大而又卑微的品格,给人以耳目一新的陌生感与惊奇感以及悲剧的美。
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红高梁》是莫言的成名作之一,是一部宣扬生命个性、赞美生命的中国新时期小说。以童稚观点回忆“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故事。
我奶奶19岁时,不得不嫁在十八里坡开烧酒作坊的五十多岁的李大头。按乡规,新娘子要被颠轿的方法折腾一番,但不管轿夫怎样折腾,奶奶始终不吭声。奶奶到了十八里坡后,与余占熬发生了感情,而余也就是后来的我爷爷。不久,李大头死了,众伙计不想再干了,我奶奶劝住了众伙计,又撑起了烧酒作坊。土匪秃三炮劫走了我奶奶,罗汉大叔和伙计们凑钱又将我奶奶赎了回来。但我爷爷看到我奶奶头发凌乱,非常生气,跑去找秃三炮,将菜刀架在他的脖上,直到秃三炮用脑袋保证没有动我奶奶,我爷爷才罢休。我爷爷在刚酿好的高梁酒里撒了一泡尿,没想到高粱酒的味道格外好,我奶奶给它取名叫十八里红。我爹9岁那年,日本鬼子到了青杀口,烧杀抢掠。我奶奶搬出被日本鬼子杀害的罗汉大叔当然酿的十八里红 给伙计们喝,大家斗志昂扬地去打鬼子。我奶奶挑着做好的饭菜去犒劳我爷爷他们,却被鬼子军车上的机枪给打死。愤怒的我爷爷和大伙抱着火罐、土雷冲向日本军车。军车炸飞了我爷爷,他呆了似的与我爹站在我奶奶尸体旁,我爹放声唱起了童谣:“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
1987年《红高粱》获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它曾被张艺谋改编为电影并获得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轰动中外 意义
歌颂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通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对完美自由的自然生命的渴望与赞美。(张艺谋)
《檀香刑》是莫言潜心五年完成的一部长篇力作。在这部神品妙构的小说中,莫言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用摇曳多姿的笔触,大悲大喜的激情,高瞻深睿的思想,活龙活现的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可歌可泣的兵荒马乱的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
全书弥漫一种颗粒感的血腥暴力之美。人物性格鲜活,情节环环相扣。动荡时世众生相。趋炎附势,人与人之间互相攀附,相互勾结又不断提防着。莫言总喜欢把人写成妖魔,下笔极其血腥残忍,穷凶极恶屎尿横流极尽渲染之能事,中国作家里没谁比他更擅长写杀戮写酷刑,他把变态升华成了美学,字里行间透着血腥和疯狂。
书中仔仔细细的描绘了两种清代的刑罚:凌迟和檀香刑。
凌迟,人身上包括眼睛在内,100多块肉,都会用各种刀具来挖掉,为确保刑罚的残酷性,刽子手要保证刑犯不可以在挖掉最后一块肉(心尖)之前死去。
檀香刑是这样的:用上等檀香木削成一根三指粗五尺长的檀香木棍,一头尖一头钝,放进大铜锅里用上等香油煮三天三夜,然后风干,让香油都渗透到檀香木棍里,使其硬韧适中,涩滑有度.然后从犯人的肛门钉入,顺着脊骨往上钉,技术好,不流血,不伤内脏,然后从嘴里钉出来。
檀香刑,各个细节更是讲究非凡。檀木,在油里浸泡多时,为的是避免木头吸血而使刑犯在饱受痛苦前死去。一截檀木,在人体五脏六腑之间游走,保证犯人几天几夜不会死,还可以把他从嘴巴那边的棍头和肛门那里的棍尾挂起示众. 莫言的长篇小说《檀香刑》既是一部汪洋恣肆、激情迸射的新历史主义典范之作,又是一部借刑场为舞台、以施刑为高潮的现代寓言体戏剧。它以极度民间化的传奇故事为底色,借助那似非常传统的文本结构,充分展示了作者内心深处非凡的艺术想象力和高超的叙事独创性,张扬了作者长期所崇尚的那种生命内在的强悍美、悲壮美。同时,在这种强悍和悲壮的背后,莫言又以其故事自身的隐喻特质,将小说的审美内涵延伸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部,并直指极权话语的深层结构,使古老文明掩饰下的国家权力体系和伦理道德体系再一次受到尖锐的审视。
这部小说完全是以一种喜剧性的话语方式来展示悲剧性的精神内涵,且悲与喜在小说中都叙述得浓彩重抹、登峰造极。这种两极化的高度整合,不仅体现了莫言高超的叙事技能,也表明了《檀香刑》绝不是一般意义上对传统小说创作模式的复归,它是莫言在沉入民间之后,以自己特有的艺术生命在激活民间话语的过程中所暴发出来的独一无二的声音,是莫言对中国当下先锋文学的再度开拓。
《蛙》主要讲述的是乡村医生姑姑的一生。姑姑接生的婴儿遍布高密东北乡,可丧生于姑姑之手的未及出世的婴儿也遍布高密东北乡。姑姑一面行医,一面带领着自己的徒弟们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经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步入中年的姑姑跟专捏泥娃娃的手工艺人郝大手结婚,是某种意义上的忏悔。这时候,姑姑不可能再有自己的孩子,但她对孩子充满从未有过的期盼,于是,她几乎是不择手段地让自己的侄儿和徒弟得到了一个孩子。
《蛙》的叙事和语言对比莫言过去的作品无疑是干净而内敛的,莫言放弃了他最为擅长的泥沙俱下的描述性语言流,也没有利用众声喧哗的民间口语,而是力求返璞归真,用超然的第三者视角朴素、简洁、干净地讲述催人泪下的故事。这也许是莫言在批判与责疑声中的自我改造与升华吧。但说实话,我还是不太习惯一个文质彬彬、西装革履的莫言,而更喜欢那个粗野的、狂放的、不按常规出牌的莫言。好在,《蛙》 还是贯穿着一片嘹亮的具有穿透力的蛙声,在蛙声中我可以不去想象莫言形象的改变,而是专注地触摸其中华丽却锋利的思想刀锋并久久地感动、沉思。
莫言,中国当代最好的小说家之一。他总喜欢把人写成妖魔,下笔极其血腥残忍,穷凶极恶屎尿横流极尽渲染之能事,中国作家里没谁比他更擅长写杀戮写酷刑,他把变态升华成了美学,字里行间透着血腥和疯狂。他受日本文学影响很大,事实正是如此,作品里总是影影绰绰闪动日本美学的魅影,莫言喜欢大篇幅写景,写景中肆无忌惮的使用通感,用混乱的色彩进行渲染,叫人看着触目惊心。他还受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影响,作品里魔幻气息很浓重,说文学是一种悲愤的抵抗,可是他的抵抗未免有些过火,抹煞了一切关怀和温情,中国传统文学里的含蓄美被他全盘破坏,一切情绪全用魔鬼般的疯狂来展现。
莫言的文学特色
十三年前的1999年,我在湖北大学工作的时候,我和刘川鄂,搞过一个排行榜,当时,我们就觉得,中国作家,最有希望获诺奖的,莫言,是其中之一。
莫言是出色作家中,意识形态色彩最不明显的。诺奖有的它的价值系统,离开这个价值系统,很难与诺奖沾边。在国内创作,要成为一个和这个价值系统不沾边的“杰出作家”,叙事策略非常难以把握,莫言是有效地规避了这些的。其实,之前,我的文章中,详细论述过找一点,价值判断上,莫言甚至是完全走在了“启蒙主义”的对立面,但他依然可以成为最杰出的汉语作家之一,在我最近《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整体反思》一文中,我还着重论述了莫言,在文章中,我说道: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真正的反鲁迅,莫言的《檀香刑》是一个标志:《檀香刑》是对鲁迅启蒙主义写作逻辑的悖逆,看客、刽子手、被杀者的身份意义及关系逻辑完全颠覆了鲁迅《阿Q正传》的描写。如果说,贾平凹(他是在10年之后,才通过《秦腔》回应了莫言)、余秋雨是通过逃离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传统来反现代的,那么莫言,则是通过正面迎击现代(包括启蒙传统及革命传统)而重塑现代”。而在这一点上,贾平凹,他是在10年之后,才通过《秦腔》回应了莫言(尽管他们有一致性,贾平凹在更早的小说中也展示了这种倾向,但是,他把它变成一部特殊的长篇,的确是到《秦腔》才实现的)。莫言在世界文化版图上为人们贡献了一种中国化的叙述图景——一种中国的地方性知识。“《檀香刑》全书弥漫一种难以言状的血腥暴力感,然而这种暴力和血腥又是那样美,以至于当代文学理论界对此束手无策。如何解释这种特殊情况的“美”,我们需要一种该地方性知识的内部逻辑。”
这种逻辑的发现,我认为是20世纪末,中国现代小说终于诞生了自己的典范作品的标志。
在语言上,我认为莫言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汉语言体式,展示一种方腔(音)小说的可能性,但是,《秦腔》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普土话的乡土小说,那种乡土无法发声的小说。《秦腔》好就好在,它是有声音的,这个声音,我数年前在莫言的《檀香刑》中就听到了,并且很赞赏,写文章传扬一通。我把莫言和鲁迅比,鲁迅的小说是没有声音的,里面的人不说话,因为没有知识、没有智慧,不配说话,也说不出话,或者,因为太有知识,太有思想,这种人看得太透,颓唐了,不愿意说话,也不知道说什么好,阿贵、闰土是前一种人,“在酒楼上”的“孤独者”等人是后一种人,鲁迅小说里主人公的这种无声,和鲁迅小说的不能读,不能发音,是一致的。反过来,莫言小说在寻求一种声音,他的人物是唱着的,赵甲是一个没有什么知识、修养,更没有自觉意识的人。但是,莫言对赵甲的处理,与鲁迅对阿贵的处理完全不一样。他让赵甲近乎狂欢化地发声,小说里充满了鸹噪,莫言把它定义为“猫腔”。,当然“猫腔”是莫言想象的。《秦腔》也是如此,它是发声的,但是,它的声音要比“猫腔”弱一下,没有莫言那么极端,所以它能被批评家们理解,或者准确地说,它能被那些评委理解。相比较而言“猫腔”走得太远。(《贾平凹的文言与土语》)
“在20世纪最后10年,中国现代小说终于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存在要义并且诞生了自己的典范作品,这多少让人欣慰。小说家必须意识到自己的天职,它们有义务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民间深处,至今尚未被文人语汇污染的词语,这些语词比现时代的任何一种文人思想都要更靠近思想的本源,比当今任何一个文人语汇都接近真理的源头,将它们发掘出来,让它们在原始意义上发光放彩,而不要修饰它们,遮蔽它们,让它们赤裸裸地来到我们这个时代中。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这就够了。”
相比较而言,在语言上,莫言走得比贾平凹极端,尽管我认为这种极端,对于汉语小说的尝试来说,可能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也许正是这种极端,让莫言的在现代汉语创作上,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前辈们的路径,而且走得非常远。他彻底地摒弃了那种西化的知识分子语言,在中国民间语言的土壤上,建构了一种真正的汉语语言——我把这种语言称为“非普通话”的“方音”语言。
莫言获奖,会称为很多人的论据,来论证我们作为现代文化大国的崛起、实现以及等等。但是,我想说的是,莫言的获奖,于其说是现代中国文化的胜利,不如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失败,他正是一个站在现代启蒙文化、现代白话文创作的废墟上的一位作家,他显示的可能是汉语作为方言而不是作为普通话的胜利,他显示的可能是汉语小说作为民间说唱文学的延续、一种汉语叙事传统的胜利,而不是现代白话小说的胜利,他先生的是汉语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的胜利,而不是一种普遍知识的胜利。
事实是,他不是汉语作家获奖第一人(我也希望汉语文学界不要忘记另一个曾经获奖的作家,如今这位作家甚至很多中文系文学专业的研究生都不知其名)。莫言也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获奖的汉语作家,他的获奖,显示了一种文化自信的可能:汉语究竟在什么意义上是汉语,汉语小说究竟在什么意义上是汉语小说?汉语小说如何对世界构成贡献?
也许我们应该暂时抛开价值判断,抛开20世纪的种种政治鸿沟,从诺奖中学会如何来看待我们自己的语言和叙事。而不是被政治牵着鼻子走,一种政治的赞美和指责,都可能是短暂的,而这样的思考,却可能是长久的。
莫言获诺奖有什么了不起?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诺贝尔文学奖,这本来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好消息。中国人毕竟第一次获得该奖,而且是真正意义上中国大陆人获得诺贝尔奖,其意义非凡,焉能不喜不贺?
但是,不知为什么我还是觉得莫言没有什么了不起,尤其是在现下一切向钱看的中国社会里,区区750万元人民币奖金又算得了什么?
最近新华社记者采访莫言:“巨额的奖金大家都很关心,你准备怎么用?”答:“我准备在北京买套房子,大房子。后来有人提醒我说也买不了多大的房子,5万多元一平方米,750万元也就是120平方米。”莫言的回答很有趣,一半调侃,一半讽喻。退一步讲,买2.5万元一平方米的,不就能买250平方米左右么,也算不上豪宅。看京城有这样宅子的人多了,有什么了不起的?
如果要PK官员,就更差多了。最近不是就曝出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番禺分局政委蔡彬及其妻儿名下就拥有21处房产么,按当前市值,计约4000万元。莫言获得个诺奖,还不如人家一个小小的处级干部。可是你写出那么多小说,耗费了多少脑细胞、劳细胞、苦细胞?牺牲了多少休息、休闲、娱乐和睡眠时间啊?两厢比较,得与失,种与收、苦与乐,真不如人家当官的。看人家每天吃香喝辣,出入有公车坐,时不时还能用公款出国旅行。而你呢,说不定回山东老家也得自己掏腰包呢。
由此我也不免想到了影视明星,看人家,演一集电视剧就是五六位数,唱一支歌就是几万几十万;有的什么都不干,仅一个出场费就是几十万,莫言能和人家比吗?至于知名度,就更是差若霄壤,莫言,谁呀?根本没有听说过。而章子怡、范冰冰、赵薇,比你年龄小多了,又有几个人不知道?因此我说莫言得诺奖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论奖金还抵不上人家拍几集电视剧多,论知名度就更差远了,连很多大学生都不知道,更别说妇孺。
文学作为人学,永远不会消亡,但文学的寂寞却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随着电视和互联网的肇兴,文学就更显得寂寞了。如今的年轻人,有几个静下心来读名著名作?一位大学生说的好,“我以前只知道韩寒、郭敬明,不知道莫言”。此话真是一语中的!看我们的电视台每天播出的节目,正如麦当劳、肯德基。快餐文化已经取代阅读文化,娱乐文化已经取代正统文化,外来文化正在取代民族文化。这是文学的悲哀,也是文化的悲哀。
去年有一个调查,说中美同等学力学生,中国学生的数理化水平大大高于美国,而阅读量却大大低于美国。这就是中美学生的差别。不学会数理化,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化建设,而缺乏阅读量就很难插上想象的翅膀!中国人缺乏创造力是不是源于此呢?
文学作为写人的科学,是所有文化的基础,诚如美术之素描,体育之田径,音乐之谱律,戏剧之剧本,任何时候都离不开它。但愿这次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能激起一股读书热,形成一个全民阅读的良好习惯和风气。2012/10/13
莫言获奖的影响 中国作协副主席莫言喜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让中国舆论沸腾,人民网在第一时间以大标题的形式发出时评:祝贺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CCTV在新闻联播中经过推敲斟酌,称莫言获奖是“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10月12日,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莫言获奖理所当然,而两年前刘晓波获和平奖是干涉中国内政。
洪磊说:“我们对莫言先生获得2012诺贝尔文学奖表示祝贺。莫言先生是最近一届茅盾文学奖得主,他的文学造诣有目共睹。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我们欢迎世界各国朋友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感受优秀中国文学的魅力。”
主管意识形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11日也致信中国作家协会,对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表示祝贺。贺信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中国文学迸发出巨大的创造活力,广大中国作家植根于人民生活和民族传统的深厚土壤,创作出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莫言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既是中国文学繁荣进步的体现,也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体现。他希望广大作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作出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为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著名评论家白烨认为:莫言获奖,可能是诺贝尔的评价标准稍稍发生了一些变化。原来是比较要求政治立场独立的作家和对政治体制有一定批判性的作家。当然,可能近年来也是受制于中国市场的急剧扩充,诺奖评委或许也很难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攀附中国文学市场,因为已经很难无视了。莫言获奖最大的意义在于诺贝尔一定程度上放宽了选拔作品的政治尺度。
其实莫言获奖更多是他个人的成就,并不会重新燃起大众对风花雪月纯文学的热情,也很难挽回文学地位的沉沦,因为现实生活比任何小说都要精彩都要残酷都更加让人瞠目结舌。曾经一度影响甚至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文学,无论是现在还是今后,都将被传播速度更快信息量更大的互联网特别是微博所替代。
正如官方的《大公报》评论所言,中国的当代文学成就,不可能靠一次的诺贝尔奖就能获得体现,也不可能奢望获奖能令整个文坛状态发生质的飞越。归根结底,文学只是一种载体,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人的思想与生存状态,要真正繁荣中国文化与文学,需要开放的思想与宽松的体制,需要走一段很长的路。莫言其实不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12年前,即世纪之交的2000年,中国作家高行健就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那时高行健己旅居法国。
人们也许还记得,当年高行健获奖后,外交部随即发表声明,指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把奖项颁发给高行健“有不可告人的政治图谋”。中国作家协会也认为“诺贝尔文学奖此举不是从文学角度评选,而是有其政治标准。这表明,诺贝尔文学奖实质上已被用于政治目的,失去了权威性”,并宣布开除高行健作协会籍。《人民日报》则以《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高行健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为题,发表过评论员文章。
文章称:“在斯堪地那维亚半岛上的瑞典文学院里,一场闹剧正在上演。一小撮对中国人民怀有极不健康心理的所谓文学专家,不顾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将新世纪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现居法国的华裔‘作家’高行健。瑞典文学院的倒行逆施,极大地伤害了中华民族的感情,这是对12亿中国人民的严重挑衅。”“瑞典文学院是一贯反动,一贯敌视红色政权,一贯敌视中国人民的彻头彻尾的反动组织。” 瑞典文学院经过长达十二年的幡然醒悟,在高行健获奖时隔十二年之后,终于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一个真正中国国籍的作家。《人民日报》此次一改对瑞典文学院和诺贝尔文学奖的敌视,在祝贺文中掩饰不住喜悦和激情:“这是第一位中国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天,中国作家等得太久了,中国人也等得太久了。”“终于有中国籍作家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名册上留下名字。我们需要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是慰藉,是证明,也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新起点的开始。”“中国籍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说明了其著作的高水准,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这是一种接纳和融合的过程,这是一种文明对话的过程。”
莫言获奖,官方乃至民间的喧嚣看来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各方都会站在不同的立场,来解读莫言获奖的文学价值以及政治意义。
“世界上第109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中国作家莫言。”11日晚,英国广播公司用这样的方式报道莫言获奖这一中国文学史上的大事件。与此同时,日本媒体则对本国夺魁大热门村上春树“意外失利”颇为遗 憾。诺贝尔委员会表示,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环球时报2012年10月12日)
在因钓鱼岛事件阴霾重重令人郁闷之时,莫言斩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来,无疑让中国的民众大大振奋了一回,高兴了一回。而莫言名字的拼写MO迅速登上全球各大英文媒体,也让诺贝尔奖无缘中国的愤懑化为了云烟,成为了历史。
因为莫言不是欧洲人,也不是持不同政见者,一些国际媒体认为莫言获奖意味着诺贝尔文学奖将出现某种转变,似乎是在有意打破以往的某种偏见。而在笔者看来,这却是中国文学实力的展现,更是中国民众始终秉持“诺奖情结”所得到的结果。
莫言在他小说中构造了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塑造了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这固然是他本人所取得的成就。然而设若没有中国民众孜孜的热情和追求,设若没有诺奖委员会的博大与超然,或许诺奖之于中国依然还是一个梦想,依然还是一种虚幻。
中国学者将莫言获奖形容为“伟大时刻”,中国民众为莫言获奖而欢呼雀跃,中国因为出现了莫言这样一个作家而振奋不已、神清气爽。然而,这样就足够了吗?莫言获奖的背后,我们难道就不应该反思一些什么吗?
每次的诺奖来时,诸多的猜测当中,总会有着这样那样的质疑和嘲讽;每次的诺奖之后,失落的情绪当中,总会发出一些诸如“诺贝尔奖只是欧洲人的游戏,所要体现的只是西方人的趣味和利益”、“不给中国人诺贝尔奖,其实是西方分化中国民众与政府关系的一种工具,是打击中华民族精神和自尊的一种手段”之类的声音,甚至还有人会公然劝导国人“千万别把诺贝尔奖当回事”,“要淡化诺奖”,“不必跟着一个所谓的诺贝尔奖起哄”,等等。如今,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发出这些声音的那些人又会做何感想呢?
诺奖是奖给在各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的。这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不想参与诺贝尔奖的狂欢,那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为诺奖纠结、耿耿于怀甚至魂牵梦萦,这才是中国人的性格。或许,也正是因为只去怀疑他人的动机而忽视了自身的不足与缺陷,才让我们留下了太多关于诺奖的遗憾吧。诺贝尔文学奖花落中国,这让中国的作家们扬眉吐气了一回,他们也为此发出了“未来还会有中国作家获奖”的铮铮誓言。但是中国的科技领域呢?中国其他领域呢?中国奥运举办了,航天员会在太空行走了,“嫦娥奔月”的梦想也实现了,经济实力已跻身世界第二了,却仅仅只拿回了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请问,这是不是一种开始?其他领域的相关人士该不该说点什么?
莫言登上了诺奖的领奖台而成为全球热议的焦点,固然是一种荣耀;莫言洗刷了百年的耻辱圆了中国诺奖的梦想,固然值得庆贺。但是在荣耀和庆贺之余,我们更应进行反思,在反思中厚重进步,在反思中创造奇迹!
我对莫言获诺奖的一点感想
中国作家莫言荣获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可喜可贺,他毕竟填补了我国一项空白。但仍有些“欲笑还颦”。
就如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因为人口众多,吃不住平均。一平均第一名立时变成末尾。又如说中国在奥运会拿了不少金牌,但并不意味着中国人民个个都是“身强力壮”了。也就是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并不意味着,中国的文学创作就达到世界顶级水平了,文学创作繁荣昌盛了。还是不能平均。
首先,我国是个官僚体制社会,讲究“上行下效”。各级官员的贪腐不必多说了,官员的文学造诣,亦不必多言,单说读书,在各级官员中是备受冷落的。我敢说,由于大环境的影响,各级官员把主要精力甚或全部精力用于“招商引资”“到处应酬”了,哪还有时间读书?读书对于他们或许已经成为一种笑话。至于古代官员如何挤时间读书,诸如“马上枕上厕上”,对于现在的官员,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不可理喻”。因为光顾应酬,醉生梦死,马上定是坐不稳的,哪如在小车里面,悠悠然,飘飘然?至于“枕上”,无非都是些“莺声燕语”“语软声低”的“枕边声”,哪里容得“读书声”?至于“厕上”,分明就是“呕吐的所在”了。“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已成历史。其次,由于各级官员的不喜读书,由于各级官员的不喜读书照样“青云直上”,那些官二代、富二代们,自然是“跟着啥人学啥人,跟着巫婆会跳神” 了,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所谓“摆阔炫富”“斗鸡走马”。其三,各级官员,包括官二代、富二代们的这种“公开透明”“习以为常”的“示范效应”,难免使平民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嫉妒得要命,浮躁得要命,个个“摩拳擦掌”,个个发出感叹“彼可取而代也”!所谓“坑灰未冷天下乱,原来刘项不读书”!
莫言尽管获得世界最高文学奖,但对于官员,却定是“不屑一顾”的,一是累。整天熬夜爬格子(打字),劳心费神,乃至累得吐血,图个啥?稿费少得可怜。即使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出了名又有什么?近百年才出一个啊!哪如各级官员,可以大批的普遍的“一夜暴富”。二是不能“世袭”。不仅不能世袭,很可能因为你的过度劳累,而影响了对后代的培养或关照。即使关照,你无非是个书生,又能关照什么?其结果必定是“黄鼠狼下耗子,一代不如一代”。哪像各级官员,在位“有权有势”,可以“最大限度的以权谋私”,“最大限度的”给后代“铺路搭桥”。就这样世世代代铺下去,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呀。曾看过一分资料,在德国大都有阅读的习惯。地铁,公交,大凡在公共场所,读书看报者,触目皆是。在这样的国度,出几个“诺奖”,似乎是“顺理成章”,所谓“红花虽好,还须绿叶扶持”。在我国的公共场所,有几个读书看报的?在这样一个国度,能出一个“世界顶级作家”,当然意味着“鸡窝里飞出个金凤凰”!又所谓“高处不胜寒”!莫言荣获诺奖,似乎说明了许多,又似乎什么也说明不了。你说,曹雪芹写出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红楼梦》,又能说明什么?
当然,莫言的获奖,或许预示着,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开放。莫言的获奖本身就是一种肯定鼓励和鞭策。贵在鼓劲哪。世界已经开始接纳并拥抱我们了。
第四篇:2015高考作文素材:有关莫言的作文素材
2015高考作文素材:有关莫言的作文素材
当看到又一届的学生举起右手,庄严地举行百日誓师&&这也就意味着高考日子近了,近了&&自然,新一轮的高考热议话题也掀起了高潮,其中2012年红遍世界的作家莫言就是一个&&
今年高考肯定要考莫言!很多学生都猜测。
于是阅读莫言的小说、了解莫言的生平故事也成了很多高三学生高考准备的必要部分。
若是莫言走进2013高考考场,会考些什么呢?
我也在思考琢磨这个问题
我个人观点:关于莫言的话题有可能在文学作品阅读或者作文中设题。但是应该只是会以试卷材料的形式出现,而不是把作家本身作为考题出现,所以会仅仅只是材料,这和选择其他作家的作品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学生要提高的是自己解题的能力,而不是把重点放在莫言这个人身上,作家不是重点。
如果考到莫言,最大的可能性会在作文上,有可能从三个方面来考学生,第一:让学生来分析中国人为什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第二:一个人持之以恒做一件事情,总会取得成功,以此作文,第三:就是讲故事的魅力,因为莫言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如何学会讲故事,用语言的魅力来折服人。
如果他真考这些,我们又该为莫言做些什么准备呢?
一、首先要关注莫言的精神内涵。
莫言认为,在小说中要保持真正的民间立场和视角,就要求作家丢掉知识分子立场,要用老百姓的思维来思维,否则,你写出来的民间就是粉刷过的民间,就是伪民间。他在谈到《四十一炮》时说道:因为本书是用罗小通的口吻诉说,作者深藏幕后,或者说,在这本书里,没有作者的思想。而罗小通的思想,罗小通对老兰的矛盾心态,正代表着民间的标准。老百姓有自己的是非观念,也有自己的道德标准。比如说往肉里注水,我作为一个生活在城市中的人,那是深恶痛绝的,因为这种肉会损害我的健康和利益,但从罗小通和老兰的角度看,那就是注水有理。你如果不注,别人也要注。农民往肉里注水,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是这个时代的产物,是诸多腐败现象中的一个现象。这跟出版行业中的盗版、制药行业中的假药、医疗行业里的红包、官员们的假数字和贪污腐化等是一样性质的问题。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人都是害人者,人人都是受害者。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时间,需要痛苦。
二、读一些莫言的短篇小说,了解他曾获得矛盾文学奖后的获奖感言。
许多人也问我这部小说到底写什么的,我说写人,写姑姑这样一个从医50多年乡村妇科医生的人生传奇,她的悲欢离合,她内心深处的矛盾,她的反思与忏悔,她的伟大与宽厚,她的卑微与狭隘,写出她的职业道德与时代的对抗与统一,写的看似一个人实则是一群人。《蛙》其实也是写我的,学习鲁迅,写那个躲在旗袍里小时候的我,几十年来我一直在写他们、写外部事件,这次写自己、写内心,是吸纳心情、排除毒素,揭露社会阴暗面容易,揭露自己内心阴暗困难,这是人之常情。作家写作必须洞察人之常情,但又必须与人之常情对抗,因为人之常情经常制造罪恶。在《蛙》中我自我批判的彻底吗?不彻底,我知道今后必须向彻底的方向努敢对自己下狠手,不仅仅是忏悔而是剖析,用放大镜盯着自己写,盯着自己写也是盯着人写的重要步骤。得了茅盾奖当然是好事,但得了奖则忘乎所以是可耻的行为,必须清楚的知道与这个时代相匹配的好小说还没被发明出来,要把目光往那个方向看,盯着那个在荆棘丛生没有道路的地方,那里有绝佳的风景,那里有伟大的小说在向我们招手。
最后感谢中国,感谢读者、感谢评委,感谢那些批评过我、表扬过我的朋友们。感谢那些用他们的真诚情感不断激励我写作的朋友们!
三、了解莫言的生平事迹。
莫言生于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祖籍山东高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11年莫言荣获茅盾文学奖。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生死疲劳》和《蛙》这两部作品所具有的罕见的宗教情怀,使它们超越了中国作家同行,而进入了世界文学的行列。莫言的业绩,也使他当之无愧地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
第五篇:高考作文素材人物 莫言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4)莫言
★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给出的理由是“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莫言成为首个获此奖的中国人。
从1981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至今,莫言共发表了80多篇短篇小说、30部中篇小说、11部长篇小说,出版过5部散文集、一套散文全集、9部影视文学剧本,以及两部话剧作品。他的作品还被广泛地翻译成英语。★杂说莫言
酷爱阅读。小学三年级时读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受到文学启蒙。12岁时读小学五年级,因“文革”爆发辍学回家,以放牛割草为业,闲暇时读《三国演义》、《水浒传》,无书可读时甚至读《新华字典》。为了换取别人的书看,莫言给别人家推磨,只要能捧着书回来,他都是满脸春风§
书架上只剩经典。谈到阅读,莫言说,现在的书太多了,但是他基本只读经典。“我这两年一直在书房里做减法,每年会清理出一批书来送给一些学校,现在把书架清理得就剩100多本书,都是经典。比如说中国几部古典小说,比如说鲁迅、托尔斯泰的作品。我觉得越是经典的书越耐得住重读。”
面向苍生背对文坛。莫言曾说:“背对文坛是我对自己精神上的一种提醒。不要被这些文坛上的名和利控制了自己、左右了自己。应该知道作家最神圣的东西是什么?作家应该追求的是什么?这是对自己的一个提醒,并不代表一种行为。”也许正是背对文坛的“莫言姿态”,让他获得了更多的时间和更自由的空间沉浸到自己的文学世界中去。
媒体上很少露面。2011年茅盾文学奖的获奖名单出来,其他获奖者接受采访的时候,莫言正悄悄地待在山东高密老家的村子里,记者们几乎找不到他。他说自己不是低调,也不是不看重茅盾文学奖,只是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对作家来说,写作是最难的,但也是可控的,写完了之后读者买不买,能不能得奖,就不是作家能决定的了。”
当今为何没伟大作品?莫言:作家应从自身找原因。这个时代具备了产生伟大作品的物质基础或者资源基础,剩下的就是作家的胸襟、气度和才华。谦虚低调。尽管作品在世界文坛的影响和声望足以让莫言骄傲,他仍然常常怀疑自己配不配得上“作家”这个称号,他自称自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他的谦虚不是表象更非伪装,只有对自己、对他人有充分认识和了解的作家才会有这样谦和又自信的胸怀。莫言曾说“不能因为名声大一点就目空一切,应该对别的作家、别人的作品持有尊敬的态度,不是伪装,而是发自内心。”莫言表示,“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接下来我还是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新作品的创作上。我会继续努力。”
反对修缮旧居。政府曾经提出要修缮莫言旧居,但莫言不愿意,他认为这样做劳民伤财,也完全没有必要给地方政府添麻烦。在这一点上,莫言今年90岁的老父亲管贻范与儿子的观点高度一致。“他是从高粱地里走出去的人,通过自己的辛苦写作成名了。去年不同意修缮,今年拿了奖,同样不会同意。那样太张扬了,做人要低调。”
用笔写作的作家。原来莫言曾经尝试过用电脑写作,后来他觉得不方便,没有手写得快,就又恢复了手写。莫言用笔写作还有一个考虑,就是想让自己的手稿留存下来。
莫言的家教:莫言的父亲管贻范,今年90岁,旧社会上过4年私塾,家乡一解放就担任各种伙计,记账、扫盲,从互助组到合作社,到生产队,到国营农场工作区,再到生产队,一直担任会计。他对后辈教育非常严厉。有一次,莫言下地干活,饿极了,偷了一个萝卜,被罚跪在领袖像前,做父亲的知道了,回家差一点把莫言打死。后来莫言根据这个经历写出了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思考·借鉴·运用】
◆伟哉莫言:在一定程度上,莫言慰藉了我们多年渴望诺贝尔文学奖的焦灼的心,从关于鲁迅、老舍、沈从文等早期的被获奖,到连续争议了十几年的谈论中国为什么出不来诺贝尔文学奖,甚或拿出与中国这个大国不相称的言论说事。这固然有政治因素及酸葡萄心理在其中。但中国文学进入到新世纪来一直处于喧嚣浮躁之中,缺乏文化自信也是不争的事实。当下社会商业化气息太为浓厚,作家太过于名利,往往被虚浮的躁动气息裹挟,出现了羊羔体诗歌等的流行。莫言用自己潜心几十年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大胆细腻的创作征服了世界,何其伟大!◆理性看诺奖:诺贝尔文学奖绝不是对文学的最高奖赏,要言之,任何机构的颁奖都不可能是对文学的最高奖赏。文学的最高奖赏,永远是读者和时间。列夫·托尔斯泰、易卜生、哈代、契科夫、普鲁斯特、里尔克、乔伊斯、卡夫卡、博尔赫斯、纳博科夫、卡尔维诺以及即将错过的已经垂垂老矣的米兰·昆德拉、安伯托·埃柯„„这些像钻石一样光芒四射的姓氏,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丝毫不会影响他们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他们错过诺奖,不是他们的遗憾,而是诺奖的羞耻。
如果说此前,中国人抱怨、贬低诺贝尔文学奖,会被讥笑为酸葡萄心理;而今莫言获奖,我们依然要固执己见,重弹老调:自1990年代以来,诺贝尔文学奖的水准便出现大幅溃退,领奖台上布满了二流作家的苍白身影,一流作家如君特·格拉斯、奈保尔、帕慕克、略萨等反而是例外,他们犹如孤独的闪电,打亮了世界文坛的黯淡岁月。◆给莫言获奖泼点凉水:我们要杜绝过度神圣化,消除文学虚荣心,没有必要膜拜国外一切。有一些事实让人痛心,电影得不了奥斯卡,拿不了金熊,那就是失败,于是乎观众不去买账,票房就是明证;文学获不了诺奖,获得茅盾文学奖又有什么用,各个书店里都张着诺奖作品集的大海报,许多读者捧着诺奖的大部头争相阅读,而冷落了国内的优秀作品。这是崇洋思想在作祟。莫言的获奖足以证明潜心于文学锻造自己的实力,终会获得世人认可的。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只是一种荣誉,代表着过去,而不是永远。诺奖并不是衡量作家作品的唯一标准。没有获奖的《战争与和平》《娜拉之死》等对全球影响巨大深远,而一些诺奖获奖作品对很多读者来说连听都没听过,更遑论去读了。但也有一点必须清醒,当下社会商业化气息太为浓厚,作家太过于名利,往往被虚浮的躁动气息裹挟,也出现了羊羔体诗歌等的流行。长此以往,文学将不文学,何谈获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作家,还是静下心来,端正创作态度,正视文学创作,这样才可能有更多的中国作家走到诺奖的行列。
◆电影《红高粱》人物:有人给一张莫言原著,张艺谋导演、姜文与巩俐主演的《红高粱》旧照配文字:“当年莫言32岁,张艺谋比他还大些,巩俐大二„„如果来一老道说,你,将来拿戛纳奖,你,将来拿威尼斯奖,你拿金熊奖,至于你,诺贝尔文学奖。估计谁都会以为是天方夜谭吧„„”
◆亦真亦幻的“高密东北乡”: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而“幻想”“历史”“社会角度”这几个关键词,对于熟悉莫言作品的人来说,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高密,想到那个不出家门也让莫言魂牵梦萦的地方。
在“高密东北乡”这个亦真亦幻的文学王国,现实中的山东高密,也就是莫言故乡中的一些人、一些事、一些传说,都奇迹般地成了他小说的一部分。莫言所创造的“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如同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县和马尔克斯的马贡多镇一样,已在世界文化版图上占有一席之地。而在现实中,经过数十年的经营,虚构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成了山东高密的文化符号。
“高密这一方水土养育了莫言,地方文化、历史熏陶了莫言,如果没有高密的风土人情,也就没有莫言作品中的高密东北乡。另一方面,莫言也成就了高密。” 莫言文学馆馆长毛维杰如是说。莫言这位从高粱地里走上文坛的作家,他的创作视觉极少游离高密。他对于故乡的大地,有着异乎寻常的迷恋。正是立足于高密的黑土地,将真实的人物与事件,纳入了独特的艺术结构当中,他才写出了一系列有着独特历史氛围和地域人格色调的佳作。莫言对媒体称,“我不会离开中国,甚至不想离开高密。我喜欢这里的一切,我也离不开这里。”
对于莫言和故乡之间的关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曾说,高密的大智和诚朴、艰辛与欢乐滋养并成就了莫言,而莫言的创造让高密不再是一个平凡的地理名词——从此她与人心憧憬的神奇想象力有关,她有能力吸引世界的注目。
有记者亲临高密现场后很失望,因为它平淡无奇,跟中国任何一个村庄没什么两样。对此,莫言的哥哥管谟贤说:现实中的高密东北乡不会有沙漠,也不会有高楼大厦,都是乡村。小说里什么都有,有大楼,森林也有,湖泊也有,他需要什么就把什么挪过来。◆莫言与中国现代文学:即便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荣耀普照到莫言头上,也不能改写在午夜徘徊的中国文学衰弱、贫血的残酷现实。六十年来,这世上最为庞大的中国作家群并未留下可以媲美四大名著的经典作品,他们生产的垃圾,千百倍于他们挤出的营养。莫言的显著,不无矮子里面拔将军之嫌。
◆文学与现实:略萨等作家都主张,文学应该有一种批判的精神。这里的批判,哪怕仅限于政治,在莫言的小说当中,亦不鲜见。问题在于,莫言并未将这种批判精神从作品化入现实,借用村上春树的名言,“在一堵坚硬的高墙和一只撞向它的蛋之间,我会永远站在蛋这一边”,莫言的作品站在了蛋这一边,如解构正史、反思计生;现实当中,他却站在了墙那一边。这样的精神分裂,委实令人痛心。◆莫言作品进教材:已经有出版社表示,会考虑在语文课本中增加莫言的作品和有关诺贝尔文学奖的相关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语文课本中的“版图”也有望随之扩大,语文出版社已确定将莫言作品收录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但是也有专家学者担心,对于中学生而言,接受和学习莫言先生的魔幻现实主义文风可能存在难度 ◆莫言的“根”:莫言的哥哥管谟贤认为:研究莫言必须从新文化这个根上来找,不是齐鲁文化,齐鲁文化是统称,鲁仍然是孔子那一套,孔子是从来不谈什么议论,齐文化非常浪漫,妖魔鬼怪都说,农村的民间故事,所以这个颁奖词写得非常好。魔幻现实主义和民间故事结合,历史和现实结合,你从齐文化找根。莫言生活在高密的大地上属于齐文化,这个文化DNA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