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备考最新作文素材(二)

时间:2019-05-14 23:58: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高考备考最新作文素材(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高考备考最新作文素材(二)》。

第一篇:2018高考备考最新作文素材(二)

2018高考备考最新作文素材

(二)人民日报新知新觉: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王利中

魏顺庆

2017年08月07日05:5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完善激励机制,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我国是技能人才大国,也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当前,我国正处在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培育和弘扬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对于建设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要以树匠心、育匠人、出精品为抓手,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为推进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树匠心是弘扬工匠精神的根本。工匠精神,匠心为本。有没有工匠精神,关键是看有没有一颗安于默默无闻、执着于追求卓越的匠心。树匠心,就要坚守初心、执着专注,秉持赤子之心,摒弃浮躁喧嚣,在本职岗位上坐得住、做得好。怎样才能坐得住、做得好?关键是要做到专心专注、追求至精至善,将产品的每个细节都尽可能做到极致。树匠心需要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我国历史上的工匠精神源远流长,从古代的鲁班雕木成凰、庖丁解牛,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是工匠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动彰显。树匠心既要弘扬优良传统,又要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开拓创新。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成为社会共识,让工匠精神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育匠人是传承工匠精神的基础。工匠精神,匠人为基。广大技能人才是工匠精神的主要传承者、实践者、创新者。拥有一支技艺超群、敬业奉献的技能人才队伍,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坚强保障。近年来,随着职业技能培训事业快速发展,我国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社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达1.65亿,其中高技能人才4501万人,分别比2004年提高了89%和142%。但也应看到,与世界制造强国相比,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科技含量总体不高的问题依然突出,技能人才队伍仍然存在总量不足、结构有待优化、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技能人才的发展渠道偏窄、待遇偏低,社会上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还没有根本扭转。实践证明,只有培养大批技能人才,才能有力支撑制造强国建设。培育技能人才既要激发其内在动力,又要构建有效激励机制。应在健全制度、落实措施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培养、考核、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激励机制。在实践中,应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能人才培育方式,完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政策,为技能人才成长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大国工匠脱颖而出。

出精品是践行工匠精神的目的。工匠精神,精品为重。精品就是优质产品。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弘扬“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只有打造更多的精品、优质产品,塑造更多的“中国品牌”,中国经济发展才能进入质量效益时代,中国制造业才能在做大做强中跻身世界前列。出精品要以精益求精的追求,从创新上找动力,在产品和服务两方面下苦功。在产品方面,应注重改进制造工艺、产品性能。在服务方面,应努力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满足用户对产品和服务品种多样化、品质高端化的需求。出精品要以品质为保证,在品种、品质、品牌等方面深耕细作,着力解决质量稳定性、消费安全性等问题。当前,应严格执行工序标准,普及卓越绩效、精益生产、质量诊断等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加强从研发设计、物料采购、生产制造到销售服务的全过程管理,让工匠精神体现到一件件精品、优质产品上。(作者单位:中华全国总工会组织部、人民日报社计划财务部)

《 人民日报 》(2017年08月07日 07 版)

人民日报思想纵横:力戒浮躁顽疾

赵晋泰

娄冠华

2017年08月08日04:5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浮躁祸国殃民,贻害无穷,必须戒此顽疾。”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一书中的告诫,今天读来仍令人警醒。何谓浮躁?性情不定曰浮,性子急切曰躁。浮躁是一种不够理智的情绪,也是一种不够健康的心态,还是一种不够良好的精神面貌。党员、干部一旦染上此顽疾,症状表现主要有三:心态上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总想一鸣惊人;学习上静不下心、安不下神,只想立竿见影;工作上闭门造车、拍脑袋决策,甚至热衷于投机钻营。

浮躁之所以成为一些党员、干部身上的顽疾,是因为受到三种“病毒”的侵蚀。一是贪慕权力。有的党员、干部出主意、做事情,不是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而是瞄着心仪的职位,一味考虑出“政绩”,为个人升迁添“筹码”。二是患得患失。有的党员、干部不缺抱负,但志大才疏,缺底气、少信心、无定力,经常患得患失,总怕被落下,总怕得不到。三是缺乏韧劲。有的党员、干部步入领导岗位后意志衰退,不愿蹲在基层搞调研,不再扑下身子抓落实,工作能躲就躲、能拖则拖,怠惰因循、敷衍塞责。

党员、干部染上浮躁顽疾,根源在于思想不正、党性不纯。力戒浮躁顽疾,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问题。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权力观,就有什么样的地位观、利益观。”综观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一言以蔽之,就是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党员、干部不论在什么岗位、从事何种工作,都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都要把群众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自觉做到公道用人、公正处事,绝不能陷入计较个人名利和地位的泥淖之中。《尚书·周官》记载:“以公灭私,民其允怀。”意思是说,用权力谋公利而不谋私利,百姓就会信任拥护。党员、干部如果把权力当作谋求私利的工具,千方百计为个人谋取利益,那就背离了权力姓“公”的属性,就一定会遭到人民群众唾弃。

身染浮躁顽疾,注定影响个人前途事业。党员、干部不能走“终南捷径”博取所谓的“政绩”,因为捷径常常是歧途,甚至会让人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欲速则不达是至理名言。实践也一再证明,急于求成往往达不到预期目标。这是因为,工作成绩与事业成功需要一个长期积累和奋斗的过程。高楼大厦是一砖一瓦盖起来的,参天大树是一尺一寸长起来的,这是客观规律使然。看到他人获得荣誉、得到提拔,难免会心生羡慕,这是人之常情,但更应看到他人成功背后付出的辛劳和汗水。没有付出就想得到回报,或者刚刚付出就急于获得回报,这样的想法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有害的。

“三严三实”是共产党人的修身之道、言行之则、成功之方。“严”和“实”的炉火能冶炼真金,“松”与“虚”的泡沫则会断送前程。力戒浮躁顽疾,广大党员、干部应当时时、事事、处处“严”字当头、“实”处着力,把好用权“方向盘”,系好廉洁“安全带”,让为人民服务的“公车”行稳致远。

《 人民日报 》(2017年08月08日 07 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讲好生态文明的中国故事

本报评论员

2017年08月07日05:5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伟大的时代孕育动人的故事,精彩的篇章需要精彩的讲述。

从臭水沟变身为湿地公园,“全流域治理”是怎样修复城市生态的?曾经寸草不生的“矿洞子”,又是如何实现精彩转身、澎湃起“绿色动力”?让绿色成为生产生活的底色,我们每个人能做些什么?作为“砥砺奋进的五年”重大主题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大媒体记者近期分赴全国各地,用脚步丈量大地,将笔触伸进基层,记录生态文明的中国觉醒,创作了一系列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砥砺奋进的五年”专栏以“绿色发展 绿色生活”为主题,为大家捧上一道道美丽中国的“新闻大餐”。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五年,是生态文明建设逐渐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的关键五年。从修订《环境保护法》,让法律长出能制裁违法行为的“牙齿”,到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搭建起生态文明体制的“四梁八柱”;从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层层传导环保压力,到开展中央环保督察,落实生态环保“党政同责”,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一抓到底的韧劲,清除生态环保领域的沉疴顽疾,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生态文明建设按下“快进键”,绿色发展驶入快车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这几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好的时期。广泛深刻的变革,看得见、感受得到的成就,为广大新闻工作者提供了最生动鲜活的新闻素材。

纸上春秋,见证时代进步历程;笔底波澜,推动历史车轮向前。“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如何进一步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如何推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如何让“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成为人们的自觉?媒体的力量不可或缺,舆论的作用不可替代。各大媒体集中展示这五年的绿色转型成果,总结各地绿色发展的成功经验,把脉问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就是要为建设美丽中国进一步凝聚共识、汇聚力量,让绿色种子根植每个人的内心,让人人都成为生态文明的支持者、实践者、建设者,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你看到我的时候,我在报纸上;你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在路上。”广大新闻工作者牢记职责使命,以心灵感受时代脉搏,用好媒体融合的“十八般武艺”,就一定能写好生态文明的精彩故事,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凝聚起磅礴伟力。

《 人民日报 》(2017年08月07日 01 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八论学习贯彻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

本报评论员

2017年08月07日05:5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重大成果,深刻阐述了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党的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明确提出了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思想指南,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根本遵循。

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形成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五年来,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赞誉。全面从严治党成绩值得充分肯定,经验值得深入总结。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实践使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管党治党不仅关系党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只有进一步把党建设好,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我们党才能带领人民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今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党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大的气力抓紧抓好管党治党,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我们党才能团结带领人民更好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历史性成绩,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盲目乐观。现实警示我们,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道远,管党治党一刻也不能松懈。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始终绷紧从严从紧这根弦,落实好管党治党责任,不断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使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举措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确保党更好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更好战胜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在历史性“赶考”中交出优异答卷。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全党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人民日报(2017年08月07日 01 版)

人民网评:爆款“军装照”,举国同怀军队情结

晓 夕

2017年08月03日19:44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每个人的眼睛,都认真地盯着镜头,喀嚓一声,定格,手机愣了一两秒,刷,一个英姿飒爽的军人跳进你的手机——你甚至可以选择,是穿越到井冈山时的红军,还是赶着去参加南昌起义,或是把海陆空最新军服都试一遍„„手机上的军人,像你、且比你更年轻更帅气更美丽,英姿飒爽到你不敢自认,又无比自豪,赶紧“炫”进朋友圈,圆一圆此生没有实现的军人梦。

对,就是人民日报客户端开发的H5产品《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其火爆程度甚至远超开发者预料。

“做新闻的终于把自己做成了新闻”。7月29日晚推出,截至8月2日17时,“军装照”H5的浏览次数累计达8.2亿,独立访客累计1.27亿,一分钟访问人数峰值高达41万。

也许,这将是一款有人类历史以来,短时间内浏览人次最多的融媒体产品。难怪主创人员笑称要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了。

对这样的现象级产品,值得业界和学界严肃对待甚至研究。我们不妨先从“军装照”流行引发的几声惊叹,来捋一捋思路。

其一,现在的网友很难“哄”哎,这么“正能量”的作品凭啥火成这样?

嗨,那是低估了国人的家国情怀好嘛!尤其是在建军90周年的日子口儿,在朱日和大阅兵带给国民满溢的豪迈和自信的日子口儿。在朱日和,各兵种炫目登场,新式武器纷至沓来。看着神情坚毅,仪态从容的子弟兵,看着令世界耳目一新的军容军姿,看着极具威慑力量以歼20为代表的中国军力,不管是对青春的还是苍凉的记忆,这一幕都将刻骨铭心。恨不得自己就在朱日和,恨不得那身军装就穿在自己身上。于是乎,想啥来啥,公众正想有个渠道表达对人民军队的热爱和向往,人民日报客户端的“军装照”便贴心地送到你手机里,轻轻一点,阁下就英姿飒爽,多出无数战友——火,是必须的。无怪在网友跟贴中,“穿上军装,致敬人民解放军”、“解放军的军装,是最美服装”等,是最多被排队表达的想法。

其二、这样一款体贴且新潮的产品,居然出自“不苟言笑”的人民日报?

如此惊叹的读者,怕是OUT了。“军装照爆款”的新闻,其意义之一,就在于再一次“更正”了人们对人民日报的认知。作为“媒体融合的标杆和示范”,历数一下,人民日报爆款产品层出不穷。

这款“军装照”作品的主创,原本都是在人民日报浸润多年的资深党媒记者。人民日报记者向来以“站在天安门上想问题,蹲在田头找感觉”自我鞭策,最不缺的就是“顶天”的视野、“立地”的敏感,加上强大的技术支撑,才能让融媒体这样的“金刚钻”,一举揽下旁人难以置信的瓷器活儿,让端庄严谨的中央党报和千万网友着迷的H5和谐统一。事实上,从井冈山根据地和长征路上的标语、解放区的大秧歌,到十八大后的领导人活动微博播报、今年全国两会的党媒集体“卖萌”,再到今天火遍天的“军装照”,都一以贯之地摸准了敏感的社会心理脉搏,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创新政治传播。从这个意义上说,让融媒体作品来解构曾经高高在上的党媒表达,让民间语系进入党媒语境,是一种从俯就到蹲下、从俯视到对视的有益尝试。

其三,有人不屑,说“军装照”不过是迎合了网友的自恋心理。其实,“自恋”碍着谁啦,恋自己的军装照,恋自己军队的威猛刚强,党媒“迎合”一下,又有何不妥?

当然,“军装照”只是与民同乐的热闹花絮。对主流媒体来说,也只是小试牛刀。在舆论场上,作为压舱石的央媒,不变的是正确导向、客观叙述和理性分析,而传播载体和表达方式仍会继续与时俱进。毕竟,作为网络原住民的青少年一代,正在成为网络受众主力军,能否争取到他们的关切,是衡量影响力的关键所在。

需要提醒的是,“卖萌”绝不是卖破绽,不能通过透支权威媒体长期积累的公信力来实现。像“军装照”之所以“萌”得健康,也因为背后有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和强大的技术团队在支撑呢!

人民网评:将传销连根拔掉

裘勉

2017年08月07日16:53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悲剧再次发生。李文星之死还未水落石出,天津再次通报了25岁男子张超在静海误入传销组织并死亡的案情,实在令人痛心。

这两天,传销组织犹如一个幽灵,在人们的视野中徘徊,所听所闻几乎都是悲剧。更令人痛心的是,传销并不是一个新事物,它在很多年里都在以各式各样的方式存在着,变换着花样骗人骗财,甚至害人性命,可是为何还能存活并显得更加肆无忌惮?传销及其传销组织的危害性尽人皆知,但是打击传销的行动和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个需要深刻反思。

为逝者悲恸,更要用行动铲除传销的土壤,刻不容缓。刚刚过去的周末,天津市相关部门开展了行动,抓捕了一批传销人员,包括李文星案在内的犯罪嫌疑人也落入法网。很多人为之拍手称快,但是赞美只是暂时的,毕竟“发现传销窝点301人,清理传销人员63名”,单从数字看也总显得有些苍白。这就意味着,清理行动不能停步,打击传销刚刚起步,任务繁重,永远在路上。彻底拔掉传销的“根”,政府责无旁贷。如何拔掉、如此铲除,政府相关部门可能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离人们的期待还有距离,需要做的还有更多。希望全国各地行动起来,深入调查,摸清底数,坚决清除。比如,对传统的传销活动,从街区开始摸查,从日常开始排查,应该成为基本工作;对信息时代的传销,要跟上其发展的特点,掌握规律、瞄准弱点。再如,打击传销活动应该“稳、准、快”,而不是像有些地方“未见行动,先闻其声”,一不小心打草惊蛇,看似有力的打击行动,效果可能有限。传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传销危害的漠视,可怕的是对传销放松警惕,可怕的是在行动上的纵容,只有持续地打击,才能让其无处藏身。

打击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简单,但能否关照其背后的社会病灶才堪重要。传销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活动,不仅建立在一些人用歪门邪道来赚钱的基础上,而且也利用了一些人投机取巧想暴富的心理。实际上,人们对财富和金钱的渴望,对人性弱点的利用,对社会发展的偏见,才是传销能够得逞的关键。政府需要用驰而不息的行动打击已有的传销组织,让其少危害社会;政府更需要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让更多人能通过诚实劳动获得生活尊严,这样便能少些组织传销的“群体基础”和“心理基础”。

一个健康的社会,必定是一个诚信、法治的社会。对传销而言,恰恰是对诚信和法治的极大反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依法打击,势在必行;政府用行动来重塑法治和诚信,也更待急迫。因此,我们需要牢牢掌握依法治理的主动权,也需要始终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为更多的人创造发展的机会,同时清扫阻碍。

李文星之死,敲响了警钟,能否长鸣,关键看决心、看行动、看效果。打击传销,个人力量总是有限的,需要政府不放手、不放水、不放过,需要全民不放松、不放弃、不放任。请大家行动起来,让悲剧不再发生,让传销无处遁形。

第二篇:2018高考备考作文素材(二))

2018高考备考作文素材

(二)当腾讯国漫遇上互联网,“传统”也可以很年轻

如今,越来越多的海外动漫作品进入国人视野,曾经颇具影响力的国漫如何重回人们的观看之中?以腾讯视频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做了不少尝试,让国漫“牵手”互联网,赋予“传统”新的传播能量。

近年来,跨文化传播的浪潮影响全球,以动漫文化为代表的“二次元”经济逐渐成为行业热词。动漫作品作为青少年亚文化的重要表征、社会发展的时代性产物,逐渐构成一种由“边缘”进入“主流”的文化现象,并随之形成不断壮大的市场规模和影响力。

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国内的“二次元”用户已达2亿。从2000年到2014年,中国动漫市场仅用14年时间就从不到100亿的市场规模增长至1000亿。面对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多的播出平台投身其中,以各自的传播优势对动漫文化进行呈现。2017年,腾讯视频立足于网生内容的全产业链布局,将国漫作品纳入其中并形成重要的内容产品矩阵。看似“传统”的国漫文化,经由互联网的“润色”后,能否迎来新的发展?

互联网为国漫创造另一种可能

视频网站以其年轻的内容表达与多元的内容风格,聚拢着庞大的青少年群体。这样的观看群体特征,与当前动漫作品的核心受众群高度重叠。凭借网络平台的传播优势,国漫在2015年就进入了发展增长期,以超过40%的覆盖率超越日漫,打破了日漫与低幼向作品长期垄断国内动漫市场的旧格局,成为中国动漫市场的潜力股。

到2016年,青少年群体对国漫的需求与日俱增。凭借对这一文化现象的洞悉,腾讯成为最早一批系统化投身动漫行业的互联网平台,同时,也能立足于平台自身优势,打造贴合动漫传播的“孵化”路径,为国漫崛起创造了新的契机。发展初期,腾讯视频规避了“重量不重质”的传播问题,将动漫创投与国漫覆盖升级作为战略部署,成功打造了“青春国漫剧场”。

《斗破苍穹》《全职高手》等多部国漫作品陆续推出,在受众群体中获得不俗的反响。如今,已有20多部原创国漫作品从这里诞生,腾讯视频更成为国漫热潮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每天有近百余部国漫上线,日均播放量也从2015年的2500万跃升到今年的6000万;28岁以下的年轻观众占比近80%,在当前的青少年社群中形成可期的影响力。

联动发展助力行业“升级”

2017年2月,文化部颁布了《文化部关于“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提出要“加快发展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网络文化等新型文化业态,支持原创动漫创作生产和宣传推广,培育民族动漫创意和品牌”,此项规划的发布,反映着国家对动漫产业积极扶持的态度。

在政策的支持下,动漫文化也逐步彰显出更为积极、主动的面貌。它不仅一改过去的“小 众化”成色,以多元的内容题材在全年龄段形成影响力,也在产业化道路上更进一步。目前,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边界正在迅速扩张,国漫产业逐渐进入以内容为核心,跨形态、跨媒介、跨行业融合发展的新时代。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国漫文化也不再仅仅着眼于内容制作的单一模块。以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在专注作品创作的同时,逐步展开了以“二次元”为起点的泛娱乐共生体系的构建。

2017年7月6日,企鹅影视集中优势资源,连同阅文集团、米粒影视、玄机科技、视美动画、福煦影视等国内数十家版权合作伙伴及一线国漫制作公司,共同发布国漫“百番计划”,融合先进技术,在题材、内容、风格、样式上对国漫传播进行整体化的创新。

与此同时,腾讯视频也着眼于动漫的全产业链发展,多元布局动漫产品,实现动漫作品受众从核心“二次元”人群向泛“二次元”人群的传播,进而为更多优质国漫作品提供有利的成长环境和变现渠道。动漫、文学、影视、游戏融为一体,“影漫游联动”的模式令内容价值最大化。

用“年轻”国漫传承中华文化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漫,把落点回到了“国”字上:以中国题材、中国元素为内容肌理,以中国表达、中国风格为外在样式,由此打造出的故事也令更多人对国漫形成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在中国的动漫市场中,大量本土优质作品渐次涌现,“年轻”的国漫正不断收获着更多“漫迷”的喜爱与支持。

一直以来,各类文艺作品都会将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视作珍贵的创作资源。企鹅影视推出的《观海策》《大食天下》《不科学唯物主义秘密档案》等作品,便呈现出植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作的特点。这些作品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与积极的立意取向,为人们带来一场场新的传统文化之旅。以《观海策》为例,它以中国古代奇志《山海经》为灵感,通过3D动画的形式重构了这一个人们家喻户晓的故事,作品里那位充满血性和力量的少年游侠,同样能令今天的年轻人充分移情。

国漫有着自身天然的文化价值,它能够将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风格以及中国精神借由动漫的表达形式呈现给中国观众。当国漫牵手互联网,“传统”也许还能释放出更多的能量。

《王者荣耀》的荣耀?

前不久,一款叫《王者荣耀》的游戏火了。杭州的一位13岁少年,在家长没收手机、训斥要少玩《王者荣耀》后,从四楼天台跳下,双腿骨折。《王者荣耀》从游戏演变成一个公共话题。

“网瘾”的说法,在什么情况下成立?是游戏问题,还是家庭教育或亲子关系问题?前段时间以来,网上围绕游戏与孩子的讨论越来越多元,反思教育和家庭的声音越来越多,且 渐成一种共识。游戏不再像往年一样背上“原罪”。

然而,游戏本身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是低位的,也在一些语境中被污名化,将其等同于“玩物丧志”、“不务正业”。但更大恐惧来自于游戏有可能造成的影响,比如让孩子变孤僻、社交能力变弱,乃至产生暴力倾向,“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不玩毕竟百无一害”。

是这样吗?现有的研究数据,是否支持这样的因果关系?是游戏导致孤僻、社交意愿低,还是孤僻或有社交恐惧感者,更可能偏爱游戏?

游戏并没有那么糟

在当红游戏《王者荣耀》的防沉迷系统上线的第一天夜里,我和几个企业家以及投资人朋友猫在三里屯的一个地下餐厅里吃小龙虾喝红葡萄酒,其中一瓶酒的年龄比我还大。这顿晚餐属于很奔逸的组合有没有?然而当晚的话题还要奔逸:席间一位热爱手游的企业家在和我们分享他在《王者荣耀》里面联手精英们去斩获胜利的经历。据这位很早就晋身王者的玩家透露,他的朋友圈排行榜当中前二十名几乎有一半是知名的创投界人士,比如其中就有最近因为和马化腾吵了一晚上而爆红的朱啸虎。

这一点不禁让我想到凭着《游戏改变世界——游戏化如何让现实变得更美好》一书被冠以未来学家称号的简•麦戈尼格尔在其著作中所写到的一段“有人对包括CEO、CFO和总裁在内的高级管理人员做了调查,发现70%的人经常一边工作一边玩电脑休闲游戏。没错,绝大多数高层管理人员报告说,他们每天平均花15分钟到1个小时的时间,抽空在电脑上玩游戏。”

如果你和我一样,觉得未来学家都是一些“为证明观点强出证据”的偏颇论者不足为信,那么在有迹可循的资料中,我们可以发现,谷歌总裁拉里·佩奇和特斯拉总裁是会联手打电脑游戏的一对好基友。

此次《王者荣耀》的防沉迷三板斧中,有一条是为未成年孩子而设立,“十二周岁以下每天不得超过一小时”,这引起了全国范围内小学生们的“炸毛”,也让他们打定了盗取爷爷奶奶们的身份证去开账号的主意——毕竟,爸妈们应该自己已经在玩没得指望了。

平心而论,这条小于一小时规定的设立也不完全是拍脑袋就来,2014年一个发表于《儿科学》期刊上、来自牛津大学Andy Przybylski教授团队的研究指出,相较于从来不玩游戏的孩子和每天玩三个小时以上游戏的孩子而言,那些能够把每天玩游戏时间控制在一小时之内的孩子有着更强的适应能力。

这一文章所用到的样本也还是比较可观的,5000名10-15岁的青少年接受了调查,和一般动辄不超过200人参与的调查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他们得出的结论可说具有一定可信度。容我大胆地揣测一下,一小时规定的咨询顾问没准翻阅了此篇文献。同一团队在一年后还在《流行媒体文化心理学》上发表了对每天玩三个小时以上游戏青少年的性格和行为分析,认为他们存在更喜欢打架、对学业也更不感兴趣的倾向。

然而,任何一项游戏相关政策或规定的制定,且不说是否能在涉及公民权利的法律层面去推敲,仅仅就其设置合理性来说,都不可能只借鉴单一的研究结果。在我翻阅近年来有关电子游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的文献过程中,并不意外地发现了这样的事实,那就是正面的结论正在加强,而不像前十年二十年那样,仅仅停留在探讨游戏成瘾对人的危害或暴力游戏导致玩家犯罪的老生常谈。

换一个角度来说,当面对新生的事物时,视其为洪水猛兽永远是幼稚的做法,而如何去找到其可为我们所用之处,才是人类能够朝着更和谐社会演进的手段,这也恰恰和这些年来学界对人自身的研究也更多朝着积极心理学方向发展,而非一味和黑暗面来殊死困斗的趋势相吻合。甚至,从1970年第一个电脑游戏诞生以来,虚拟世界中的这类游戏早已经不算什么新生事物,我们对它完全犯不着担忧恐惧,这事儿其实就像你家里养了猫狗一样正常。

世界上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投入了对游戏积极面的发掘之中,斯坦福大学的Allan Reiss是其中非常活跃的一位,他不仅利用游戏手段做了很多心理学和行为学猜想的验证,还据此提出了一些启发性的观点。比如他曾受同校设计学院副教授Grace Hawthorne之邀,去设计实验来验证后者的课程是不是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这位爱玩游戏的博士借鉴“你画我猜”做了一个游戏。让被试们躺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仪中,手持一个消磁后的平板电脑,根据实验员说出的动词来画出一系列图,每个词用时30秒,之后再会为画出这些词的难易程度打分。

这些画会通过平板电脑传给设计学院的实验协助人员,让他们为就创造力评分,实验员则根据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仪的扫描结果分析每个被试的脑部活动规律。而这一研究的结果证实了当被试更多去动用与思考相关的前额叶皮质时,创造力反而下降。这个研究恰恰从某个侧面说明了游戏心态的重要。

毫不夸张地说,在成人世界中,虚拟游戏早已经成为了不可替代不可抹去的生活组成,而我们也从和游戏的长相厮守中学习着面对不可知未来的能力。

虚拟游戏到底对于孩子有益或有害,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取决于对游戏的使用方式。对游戏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其与人的交互研究得越透,就越能使它们发挥出有利的一面,作为现实手段的补充。

诸如2001年《门诊护理管理》期刊上一项研究探讨了在儿童慢性病治疗当中游戏能够发挥的作用,2008年《健康技术和情报学研究》上一项研究称微软的寻宝游戏是不可多得的儿童心理治疗工具,2013年2月《当下生物学》上一项研究发现玩游戏有助于诵读困难症的孩子去练习更有效的注意力,2015年《心理学前沿》上一项针对中国孩子的研究认为“喜羊羊说”能提高孩子的抑制反应能力„„类似例证还能举出很多。一些综述性的文献更是分析说游戏在辅助学习、健康和社交上都具有极大潜力,正如《福布斯》上“想要成为更好的人?玩游戏吧”一文所指出的那样,在获得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解决问题、学习团队协作能力、学会面对失败、获得让自己快乐的能力这些方面,游戏是非常有效的工具。

脸书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在两年前一次公开活动演讲上,谈到自己当初迷上编程,完全是因为玩电子游戏。这个在纽约上城区长大的大孩子回忆道,小时候他们那经常下雪,然而姐姐们不肯一起打雪仗,于是就怒做一款打雪仗游戏自己high,尽管,他自谦说“那是一款非常糟糕的游戏”,但还是非常鼓励父母们放手让自己的孩子们去打游戏。

第三篇:高考备考作文和谐素材

和谐

(1)引言

和谐就是一面镜子。它只映照出与之相反的影像。它不是我们上面所猜测的任何模样,它只是一种绷紧的状态,从那张力当中回返到对我们自身的认识。它从暴力、从邪恶、从丑陋、从一切的不和谐中闪现自身的影子。和谐犹如诗人沃尔科特在一首诗中说写的,它是:奔跑的雄师与惊惧的雌鹿之间的约定,她眼中含着某种对恐怖的默许。和谐里面隐含着荒诞,也隐含着对荒诞的容忍。我们对它猜测,但还是无法最后将之言说。和谐实则上就是一只我们所永远无法理解的野兽。但无论我们是否理解,人们一直谈论着它,并将之裁定为一种生命的核心。

(2)事实论据

和谐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和谐则是人对自身与社会、自然的进一步认识,其实沟通也是和谐的一个组成部分。和谐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儒家的“仁爱”、“仁义”,墨家的“兼爱”、“非攻”,道家的“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以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等传统文化中,都蕴涵着和谐的思想。要想真正体味和谐,就要先从体验社会和人生开始。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

有一个成语叫“路不拾遗”,其出典是:唐朝有个人路经武阳,遗失了一件衣服,走了几十里路才发觉,心中很着急,当地人劝他说:“不要紧,我们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你回去找,一定找得到。”那人半信半疑赶了回去,果然找到了自己的衣服。这件事越传越广,人们就把社会风气好,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路上遗失的东西也没人捡拾形容为“路不拾遗”。

十六大报告中的和谐

和谐“是十六大报告中反复出现的词汇,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社会更加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并存,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等。传统文化的名言

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于注重和谐,即强调人与物之间的融和,人与人之间的”和合“。古人解释,”和“是”以他平他“,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和谐,包括”和生“、”和处“、”和顺“、”和洽“等。人们常说的”和为贵“、”政通人和“、”家和万事兴“等等,就是这一人文精神的具体表述。存在就是合理,事实胜于雄辩

报纸上曾经登载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是一家人养了几只猫和老鼠,它们平时同食同眠,亲如睦邻,从没发生过矛盾。如此怪象,真让人百思而不得其解,这些前世冤家能化干戈为玉帛,能求同存异相安无事,自然也有其和谐之道。

纵观历史,”和谐“乃是社会的主色调。

汉代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使原本遥远而陌生的国度之间有了广泛而深入的经贸科技交流,使人们对古代各国民俗文化有了新的认识与了解,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使整个社会和平繁荣。而与之带来的文化观念的碰撞,物产的交换也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和多元化。唐太宗,唐玄宗更是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广开言论、轻徭薄赋,使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并且以开放的胸怀大开国门,与日本等国密切来往,使人们感受到他族文化的魅力,极高地促进了民族繁荣与民族和谐。而到了现代,近年来我国不断加深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制度改革,也都是社会和谐进步的力证。其中,面对改革发展所带来的矛盾,党中央更是主动应对,通过宏观调控等政策,使社会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这正体现着”和谐“这一理念在新时期发展形式下的应用。

从民俗来看,中国人民也是极其注重民俗文化的和谐的。

新年彼此温暖的祝福,那热闹的隆隆炮竹声,喜洋洋的灯笼元宵等,无不表达着人们对于新年生活幸福美满的期待。同样的,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佳节,更是人们长久以来对于社会和谐的一种祝愿和热盼,展现了中华民族对于文化积淀的继承与重视。可以说长久以来,我们都以”和“为我们待人处事的方式方法,”仁者爱人“、”以和为贵“等更是成为我们民族的千古名训。儒家的”礼、义、仁“,道家的对”美“、”道“的探究等,无不成为我们五千年来华夏文明厚厚的积淀。而这样厚重的文化积淀更是我们和谐社会所长久向往与推崇的。可以说,中华文化的基调,便是和谐这一永恒不变的旋律。

(3)理论论据

对和谐之美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

马克思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雨果

幸福永远存在于人类不安的追求中,而不存在于和谐与稳定之中。

鲁迅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友谊是一种和谐的平等。

毕达哥拉斯

”美在和谐。

赫拉克利特 美的真 谛应该是和谐。

冰心 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美。

赫拉克利特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费孝通

“和谐”素材

(一)名人名言

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3.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雨果

4.幸福永远存在于人类不安的追求中,而不存在于和谐与稳定之中。——鲁迅

5.君子是和谐而不会盲目附和,小人只是盲目附和而不会和谐 ——西谚

6.友谊是一种和谐的平等。--毕达哥拉斯

7.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费孝通

8.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黑格尔

9.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会在环境中,就 造就了环境的美。——冰心

11.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美。—— 赫拉克利特

12.对和谐之美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马克思

13.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孙中山

14.美必须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在形象上如此,在内心中更是如此。

——孟德斯鸠

15.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要对我们进行报复。——马克思

16.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管子•牧民》

17。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论语•季氏第十六》

18.衣食之于人也,不可以一日违也,亲戚可以时大也。——《管子•侈靡》

19.爱自己的孩子是天性,爱别人的孩子是圣人。——西谚

(二)妙语集锦:

20.轻轻的捧着你的脸,为你把眼泪擦干,这颗心永远属于你,告诉我不再孤单。我们同欢乐,我们同忍受,我们怀着同样的期待,我们共风雨,我们共追求,我们怀有同一样的爱。

——《让世界充满爱》歌词

21.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呀,多少祈祷在心中。让欢喜代替了哀愁呀,微笑不会再害羞;让时光懂得去倒流,叫青春不开溜;让贫穷开始去逃亡呀,快乐健康留四方;让世间找不到黑暗,幸福像花儿开放。

——《祈祷》歌词

和谐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人际关系的和谐,人类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会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高考命题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因此,“和谐”对人与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优美语段

一幅画的美就在于它色调、构图、背景等各方面的和谐;一首歌曲的美就在于它音色、音调、旋律、节奏等各方面的和谐„„和谐是最佳的组合,是事物的最佳状态。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强调顺和、协调,力避抵触、冲突。

和谐是一种调配,和谐是一种力量,和谐是一种境界,和谐是一种胸怀。自我和谐的人,有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心理平衡,不抱怨,不攀高,积极对待人生,对名利地位旷达以待、泰然处之。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人,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等诸方面的和谐,才能构成和谐的乐章。

和谐是春风里百鸟的鸣唱;和谐是晚秋里静待的风荷;和谐是夕阳照耀下的康河柔波;和谐是苏州园林的小桥流水、回廊九曲;和谐是贝多芬手指间流淌出来的美妙的旋律;和谐是李白独坐敬亭云山静看两相不厌的意境。琴瑟和鸣,黄钟大吕,这是艺术的和谐;和风细雨,桃红柳绿,这是自然的和谐。“和谐”不仅是自然的法则,也是人类生存的法则。和谐的社会才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名人名言

1.对和谐之美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马克思 2.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雨果 3.美在和谐。——赫拉克利特

4.人无国王、庶民之分,只要家有和平,便是最幸福的人。——歌德 5.万物的和平在于秩序的平衡,秩序就是把平等和不平等的事物安排在各自适当的位置上。——奥古斯丁

6.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冰心

1.庄子的思索

遥远的战国时期,乱世的烽烟中走出了智慧深刻的先哲——庄子。深沉的思索与平和的胸怀展开了汪洋肆恣、光怪陆离的想象,也造就了淡泊空灵的哲学境界。抛却尘世功利的羁绊,庄子完全走进了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走进了心神合一的逍遥之境,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御风而去的身影。2.梭罗的世界

瓦尔登湖畔,曾经接纳了一个心潮澎湃的思想者,梭罗舍弃了文明社会,在瓦尔登湖边搭建了一间简陋的木屋,过着一种近乎原始的生活。与世无争的心境使他获得了精神的自由和愉悦。他借这种极端的行为,警示愚昧无知地沉溺于争名夺利的世人——生活的真谛并不只在世俗所谓的“成功”之中。“我绝没有鼓吹悲观颓废的意思,我只愿像报晓的雄鸡,立于栖木之上,引颈高歌,唤醒世人。”梭罗的一生没有建立什么丰功伟绩,但是他找到了许多人终生不得的人生真义——独特的人生价值与精神自由之间的和谐。3.画中的和谐 丁绍光是著名的旅美画家,他的画以和谐为主题,成就巨大。他觉得从哲学、文艺发展以及人类历史的角度看,和谐是重要的,这也是现在的世界所欠缺的。丁绍光也曾画过反映内心冲突的画,但那是在年轻时候,到国外后,他觉得世界缺少和谐,所以从此以和谐为主题作画。他会选择一些永恒性的题材,如母爱父爱、人性、人与自然的爱,这些本身不受空间、民族、时间的局限,而且还带有中国色彩。这些都是在不同人、不同民族之间可以得到共鸣的,是人类共同的想法,这样的艺术更可能永存。

4.和谐促繁荣

汉代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使原本遥远陌生的国度之间有了广泛深入的经贸科技交流,使人们对古代各国民俗文化有了新的认识与了解,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使整个社会和平繁荣。而它所带来的文化观念的碰撞、物产的交换也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和多元化。5.走向和谐

2012年12月4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规定内容:中央政治局全体同志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不张贴悬挂标语横幅,不安排群众迎送,不铺设迎宾地毯,不摆放花草,不安排宴请。

和谐之美

一枝红梅,独立寒冬,美在它的傲雪盛开,以点点嫣红增添了风景的内容,这是一种和谐的静美。(借助红梅凌冬开放的图景,表现和谐的美,切合题意,形象生动)一只雄鹰,直冲云霄,美在它的排云而上,以雄健的身姿打破天空的沉默,让岑寂一下生动起来。这是和谐的壮美。(变换对象,营造雄鹰直击长空的画面,展现另一种类型的和谐之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它们与自然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了一起,恰到好处地使生命与自然相得益彰。它们美得和谐,美得永恒。(本段总结前两段,用简洁的话语点出前面两幅画面的实质内涵,明确点题,这是切合题意的重要体现,同时,也为下文的论述作好准备)其实自然界处处绽放着和谐带来的光彩。浮云掠过天空,排遣了天空的空荡,拓展了浮云的空间;百合绽放于山谷,增添了山谷的生机,弥散了百合的幽香;鸟儿筑巢于大树,焕发了大树的活力,鸟儿获得了快乐的天堂。天地万物都以不同的丰姿勾勒出自然界的和谐画面,让每个生灵都不会感到孤独,因为它是与整个大自然相融的。和谐让美丽的自然永驻。(紧扣“和谐”的主题,历数自然界中和谐之美的种种体现,拓宽了文章的表达空间。从自然界的角度阐发,使主题得到充分的彰显和强调)自然的和谐如此优美,人是万物的主宰,和谐的光辉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更加动人。(承上启下,扣紧主题,灵活转换思路,体现出行文的层次性)校园里——抱着一大摞书的女生和一位匆匆下楼的女生在拐角处相撞了。书本撒落一地。一个歉意的微笑,一起俯身捡拾散落的书本,然后挥手,转身。旁边的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校园中的和谐的美好。(用典型事例来表现校园里的和谐人性之美)而那些不同寻常的人,博大的胸怀更加诠释了“和谐”的精神力量的动人。在众多荣誉包围下,袁隆平依然平静,内心的宁静、外表的朴素让他由内心折射出一种和谐之美。他像一尊佛,将外在的美与内心相平衡,与灵魂相勾连,让内外达到了和谐。这份和谐为社会增添了一份美,为每一个人树立了榜样。(借助典型事例来表现大人物的博大胸怀,体现出和谐的人性之美)郭明义用点滴的小事滋润了人们干涸的心灵,为他们点起了希望之灯。他的爱心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促成了社会的和谐。郭明义用自己的丝丝爱意温暖着贫困的家庭,让社会多了一份温情,少了一份绝情,让人们多了一些交往,让社会多了一份和谐。和谐需要爱心去传递,只有拥有爱心,才能去构建和谐社会。(典型事例的运用,写平凡人物用自己的点滴行为,为社会的和谐添砖加瓦,令人敬佩)和谐是父母一辈子操劳而累弯的脊柱所形成的弧线,像彩虹桥一样美丽;和谐是教师为传播文明呕心沥血所滴落的汗水,像露珠一样晶莹;和谐是战士为保卫祖国洒下的一腔热血,像晚霞一样艳丽„„和谐是宽容,和谐是理解,和谐在人类文明中处处闪耀着光芒。(概述生活中的其他事实,再次印证主题,用整齐的句式、生动的比喻、深情的语言来赞美生活中的种种和谐所具有的美,使“和谐”的主题得到强化)和谐之美,美之和谐,愿和谐充满人间!(简短但有力的语言结尾,主题集中而鲜明)[总评] 文章精心开头,借两幅画面表现自然界的和谐之美,然后紧扣“和谐”主题,转向生活中人的和谐之美。行文自然、层次分明、切合题意,选用的事例也比较典型。

亮点关键词:切合题意 论据典型 增分技法 切合题意

上面[好范文]中的文章紧扣“和谐”的主题立意,从自然和人文两个层面揭示“和谐”的具体内涵,用例典型,紧紧围绕中心和主题进行阐释。这是一篇切合题意,论据典型的好文章。

第四篇:高考备考语文作文经典素材85

高考备考语文作文素材篇85

169、帮忙

一个小孩儿在地上发现了一个蛹,把它带回了家。过了几天,蛹上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几个小时,似乎卡住了,一直出不来。小孩子……便用剪刀剪开蛹壳,帮助蝴蝶脱蛹而出。可是蝴蝶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

170、脚下的金钱

1989年,在德黑兰举行摔跤大赛时,伊朗运动员取得了胜利,狂热的观众纷纷向赛台上掷硬币,白花花的硬币满台都是。不少国家的运动员纷纷上台争着捡硬币,甚至还有人把上衣脱下来装钱。几个外国运动员爬到中国运动员脚下捡钱,一边捡,一边抬起头来,用一种困惑不解的目光,凝视着这些见钱眼不红的中国人。伊朗电视台记者随即摄下了这一瞬间,全场的观众都看到了这昭示人格的一幕。

第五篇:高考备考语文作文经典素材16

高考备考语文作文素材篇1631、爱我所有

有一天,俄国作家索咯古勒对列夫托尔斯泰说:“您真幸福,您所爱的一切您都有了。”托尔斯泰说:“不,我并不具有我所爱的一切,只是我所有的一切都是我所爱的。”

人们都渴望“有我所爱”,岂不知,“爱我所有”才是最大的幸福。

32、背对背的服务

一位成果卓著的老科学家和一个年轻的歌星同机到达某市。他们走下飞机舷梯时,歌星被围得水泄不通,而老科学家则孑然一身,无人问津。事后有人为老科学家鸣不平,但他却说:“歌星是面对面地为人民服务,我们却是背对背地为大家服务。面对人群,怎能思考和试验?”

下载2018高考备考最新作文素材(二)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高考备考最新作文素材(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考备考语文作文经典素材26

    高考备考语文作文素材篇2651、诸葛亮娶妻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是历代群众心目中智慧的化身。不仅如此,而且他在外貌上也极为出众。相传诸葛亮“身长八尺,面......

    高考备考作文素材自信篇(5篇)

    素材积累——自信 一. 概要 自信创造未来。自信是成功的首要条件。自信的基础是智慧和才能。自信可以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相信自己就要克服自卑心理。自信可使人处变不惊,反......

    2013届高考备考作文素材莫言

    2013届高考备考作文素材:莫言 人物简介:莫言(1955年2月17日- ),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

    高考备考语文作文经典素材83

    高考备考语文作文素材篇83 165、种瓜得豆19世纪中叶,英国疟疾流行,治疗疟疾的天然奎宁不够用。德国化学家霍夫曼让学生柏琴试着从焦油中提炼奎宁。柏琴用了各种办法都没能把奎......

    高考备考语文作文经典素材30

    高考备考语文作文素材篇30 59、发明的错误?发明虽无价格高低之分,却有成败与否之别。历史上,DDT的发明,曾在消灭农业害虫和居家杀虫中发挥过神奇作用,并赢得了1948年诺贝尔生理学......

    高考备考语文作文经典素材695篇

    高考备考语文作文素材篇69 137、分寸清末曾国藩回湖南组建湘军,先后攻克太平军几个重要城市,最后攻陷金陵,曾国藩因此受封一等侯爵。可是也就在这时,曾国藩发现他的湘军总数已经......

    高考备考语文作文经典素材78

    高考备考语文作文素材篇78 155、杰克伦敦的“笨功夫”杰克伦敦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他的学识全是靠自修得来的。他经常把词典和书里的词句抄在小小的纸片上,然后把这些纸片挂在......

    2018高考备考最新作文素材(四)

    2018高考备考最新作文素材(四)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以谦卑之心蓄进取之志 李慧勇 2017年08月04日04:3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近日潜心阅读,看到一个令人深思的细节。上世纪6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