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莫言 读书笔记
读懂莫言,读懂历史
----莫言小说《生死疲劳》、《蛙》读书笔记
嘉兴南湖国际实验学校 屠小丽
前言
2012年的深秋,微凉,在优雅恬静的梅湾茶楼里,我沉甸甸地接过教育工会沈主席送过来的厚厚的一叠书。书友们相互传递着,兴奋地谈论着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那一种激动与自豪,不仅仅是一个爱书人对其文学作品的称赞,更重要的,我们的中国作家终于得到了世界文学界的认可。一时间“洛阳纸贵”,网上很难再买到莫言的作品。但是沈主席还是”千辛万苦”地为我们提前准备了,大家迫不及待地开始翻阅起新书来。我拿到了两本书,一本是《生死疲劳》,一本是《蛙》,前者获得了红楼梦首奖、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后者获得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这两部作品是作家莫言的经典作品。真好,那就开始阅读吧!
我与莫言
莫言,1955年2月,生于山东高密县,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很多人喜欢阅读他的文学作品,在2012年10月,被授予世界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第一位获次殊荣的本土作家。
我,1980年1月,生于浙江海宁市,是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从教15年,喜欢阅读,喜欢思考。
再怎么看,我和大作家都没有任何关联。从年龄看,他的岁数与我父亲相仿,农民出生,最后成了作家。他所生活的年代离我们太远,书中描述的种种情境跟我父亲讲起,倒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父亲是个农民,他识字不多,一辈子扎根农村,最了解的便是田间地头的农事。年轻的时候,父亲参军去了北方,随军去了山东、河北、辽宁、黑龙江,去过的地方不少,见的世面也多。平时空时最多看看报纸、听听新闻,但却很少看书。在他看来,看书是学生的事,是年轻人的事。整个寒假,我在老家阅读了两本莫言的作品《生死疲劳》、《蛙》,父亲看着我每天拿进拿出,自然也留意不少,问起我看了什么书,我只笑着回应道:“只不过重新回到了你们那个年代,了解了那个时代发生的事情,了解了那个时代的苦,比如计划生育、比如土地改革……”父亲忽然变得很起劲:“怎么?现在还有作家写这样的故事?”他感到很奇怪,我便顺手把其中的一本递给父亲:“有,他叫莫言。以前的电影〈红高粱〉,那本书就是他写的。”于是,整个假期,只要有空闲的时间,父亲就和我一样,捧起那本厚厚的书,感触着手摸纸片的那种温度,一页页,戴着老花镜,在莫言的文字中度过了一个个夜晚。
莫言与《生死疲劳》
寒冷的冬夜,我第一次捧起这本书。封面上的佛珠造型美观,色彩艳丽,很是吸引人。单看书名------《生死疲劳》就很受启发,生也疲劳,死也疲劳,人生有着太多的无奈。在书的扉页上有一句话:“佛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在莫言看来,双方都是相互依存的,这四句话是佛教的经典《八大人觉经》里第二觉经的一句话。细看书的目录,“第一部驴折腾,第二部牛犟劲,第三部猪撒欢,第四部狗精神……”从目录看莫言的创作思路,他所表达的意思大家很清楚,就是讲述六道轮回,生灵在这六道当中的生生死死,是相当疲劳的状态,只有人脱离了这个生死轮回的状态,进入了佛的境界,才可以脱离苦海,他把人在人世里面,动物在畜生道里当做一种疲劳和痛苦来理解的。
每个晚上,我读莫言的《生死疲劳》,即便屋外寒风刺骨,大雨倾盆,它都不会让人打瞌睡,反而精神振奋。那海阔天空的想象,那优美精妙的语言,那数不清的暗喻名言,纷至沓来,赏心悦目,令人不读不快。书中那个久远的年代,我还没有出生,我的父亲也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从1950年到2000年,这整整50年的中国农村发展历史中,围绕着作家深爱的土地,阐释了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并透过劳动者民间流传的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精神。小说的叙述者-----西门闹,在小说中他不断地经历着六道轮回,一世为人、一世为马、一世为牛、一世为驴……每次转世为不同的动物,都未离开他的家族,离开这块土地。莫言正是通过他的眼睛,诠释着50年来中国农村的巨大变革。
在网上百度搜索的时候,看到了莫言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讲述的那一些故事,洋洋洒洒,娓娓道来。当莫言的授奖感言结束后,全场起立,掌声长达5分钟。这是大家对莫言故事的肃然起敬,更是对中国乡土文化的震撼和景仰。其实莫言的那些话题离不开母亲,离不开农村,离不开那一片他深爱的土地,他讲述了母亲留给他记忆深处,记忆最早、最痛苦、最深刻、最后悔的四件事,讲述了他在文学创作中遇到的点滴感悟。从莫言的讲述中,可以看出母亲对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母亲虽然不识字,但是教会莫言很多道理。除了母亲之外,田间地头给了莫言无限的创作想象空间。莫言被称作是魔幻的现实主义作家,这跟他认为一只鸟、一棵树都是有生命的是分不开的,因为莫言相信万物都有灵性的。
中国的农村从来都是写作最好的土壤,中国的农民保留着人性最质朴的一面,用他们的方式,言行,默默无言讲述着属于中国的故事。莫言,正是扎根于中国农村的“寻根文学作家”,他用他的文字,用他的视角,诠释了中国农村的巨大变化,呈现了一个富有魔幻色彩的现实主义世界。我是一个农民的后代,读他的作品,品他的文字,我想,莫言真的做到了!
《蛙》与诺贝尔文学奖
2012年10月,一个振奋华人的好消息传来!中国本土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能够走向世界,莫言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中国作家,这该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消息!
谈起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不得不谈他的两部最典型的作品《生死疲劳》和《蛙》。而在这两部作品中,莫言凭借《蛙》这部作品问鼎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委员会给其的颁奖词为: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终于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网上百度了一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部作品!
题目《蛙》,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小说的主题。我们知道,“蛙”与“娃”、“娲”同音,人类的始祖是一只大母蛙,女娲造人是多子的象征,而“蛙”又是高密东北乡的图腾。所以莫言《蛙》的命名意味着“娃”的实质,这符合小说内容中的讲述的计划生育“人口运动”“。
故事的主人公万心由,是一位乡村妇产科女医生,从事农村妇产科工作50年,整个故事描述了新中国成立后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揭露了当下中国生育问题上的混乱景象,同时也深刻剖析了以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灵魂世界,闪烁着对生命强烈的人道关怀和敬意。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接生员,理应热爱生命,亲近“蛙”,然而,在对小说主人公姑姑的人物塑造上,莫言特别强调了一个细节,姑姑偏偏最怕“青蛙”。这当然可以看成姑姑晚年忏悔心理的一个象征,因为自己在“计生”运动中毁掉了2800个孩子的生命,所以她有一种负罪感,看见“蛙”就恐惧。小说中有一段颇为壮观的具有明显象征意义的描述,姑姑晚上被千万只青蛙围追堵截,使姑姑荒不择路、狼狈不堪,令人毛骨悚然。
在阅读〈蛙〉的过程中,对于主人公姑姑作为妇产科医生,响应国家政策,千辛万苦抓超生孕妇强行落胎的场景一幕接一幕,我们有如身临其境。我想我们的父辈们应该更能深刻到那一段非常岁月。小说里,“姑姑”强行让张拳的老婆、让蝌蚪的妻子王仁美,让陈鼻的妻子王胆强行去做人流的一幕幕,至今时刻在我的脑海浮现。“姑姑”显然不是一个泯灭人性的人,她爱孩子,喜欢自己的事业,事实上,她做这项残酷的工作,受到的折磨肯定要比寻常人去做多得多。她本身从一个受人敬重、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和诅咒的“杀人魔头”,从迎接新生命到扼杀新生命,“姑姑”内心实有不忍,但坚决执行“计划生育”的信念却从来都没有动摇过。
看完小说,我们不禁思索: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姑姑”不讲情面,坚决执行政策,她错了吗?如果没有错,晚年时期她为什么如此愧疚、不断反思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是那些思想愚昧,重男轻女的农村人错了吗?多子多福历代以来就是家族荣耀的象征。如果没有错,面对中国急剧增长的人口的现状,是国家的政策错了吗?如果不是莫言在《蛙》这本小说上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多端视角呈现历史和现实的复杂苍茫,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一代中国人的反思与沉淀,怎能挤入世界文学的行列。关于人性的思考,关于生命伦理思考以及罕见的宗教情怀,我想是莫言高于其他作家的原因所在。而对于这一切,我们应该向莫言表示由衷地赞叹!
有人说,读莫言的小说,就是读中国的那一段历史。在莫言丰富的想象、天马行空般的描述中,你重新回到了那一个时空。那些年,那些事,那些文字描述下各种立体的场景,仿佛一一再现。用莫言自己的话说,《蛙》是他酝酿十多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创作的第十一部长篇小说。如果没有那一段特殊岁月的所见所闻,没有那一段时期的独特体验,我想,再好的作家,也写不出那么真切细腻的文字来。
让我们期待莫言的更多作品!
第二篇:莫言读书笔记
莫言的读书笔记
备受关注的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10月11日揭晓。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摘获这一奖项。评委会称,莫言的作品“在幻觉现实主义中融合了民俗传奇、历史与当代性”,他本人也是当代第一流作家之一。
“通过幻想与现实、历史视角与社会视角的混合,莫言结合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与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作品中的因素,创造了一种世界性怀旧,与此同时,也找到了旧式中国文学与语言传统的新出发点。”瑞典文学院评委会称,他的作品在“幻觉现实主义中融合民俗传奇、历史与当代性。”
报道称,莫言原名管谟业,生于1955年,曾出版了多部小说、短篇故事和散文,题材十分多样。评委会认为,虽然他在中国以强烈的社会批判性而著称,但他无疑是当代第一流作家之一。
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代表作有《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酒国》、《生死疲劳》、《蛙》。《红高粱》完成于1986年,据我推测,应该属于莫言早期的创作,不过,也应当是在他受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浸染之后的作品了。相对于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运用的神秘诡异的文风,《红高粱》给我的感觉更多是乡土气息。如果说马尔克斯在其作品中除了追寻拉美文化之根外,还试图去概况人类变迁历史的话,莫言的《红高粱》却更多地着眼于乡土文化。虽然这两部作品都具有“魔幻气”,但是有一个重要的区别:马尔克斯是把“魔幻”(或称之为“迷信”也好)当做现实来写,而莫言在《红高粱》中则是通过大量的比喻手法来呈现其“魔幻气息”。所以,相比较《百年孤独》迷宫式地叙述,阅读《红高粱》时,读者很轻松地便区分出何处为现实,何处为幻觉。
从语言风格上讲,莫言的措辞更为残忍,更为赤裸裸,带有一种原始生命力般的粗野奔放。正如他自己在书的后记中感叹道“人老了,书还年轻”。
我阅读《红高粱》时,时常觉得,一抖动纸张,书页间便会散落一捧黑土。在某种程度上,莫言的语言很粗俗,不过,却是一种有生命力的粗俗。这种大俗造成了大雅。另外,这种骨子里散发的乡土气,只能是莫言这种具有深厚农村背景的作家才能创造出来。
我认为书中较为有意思的是“爷爷”余占鳌这个人物形象。我觉得“爷爷”这个土匪形象多少借鉴了《百年孤独》中的Aureliano上校。正如上校既不属于保守党又不属于激进党一样,“爷爷”也是游离在共产党与国民党这两个党派之间。他具有一种野性的勇敢,爱僧分明,性子就像高粱酒一样:刺激却又难掩其淳朴,有一种野蛮的天真。不过,“爷爷”余占鳌是个彻头彻尾的大俗人,有着诸多人性上的缺点:愚蠢的贪婪,狭隘的心胸,残忍粗暴。不过,这个时而聪明时而糊涂的形象却有一种真实的可爱。他用他的实际行动验证政治的虚伪。他绝对不是共产党讴歌的“高,大,全”式的英雄。他的俗就如桃红配翠绿:冲突的色彩下却含有和谐的美丽,强烈却又真实地存在着。
他有自己的一套准则和价值观,他爱耍小聪明。时而赚个衣钵满盈,时而反被聪明误。不过,他却顶天立地,有血有肉,生龙活虎地活着。他用自己的所作所为,对也好,错也罢,嘲笑世间一切虚伪软弱的存在。他是高密东北乡纯正的高粱:鲜红,生机勃勃,斗志昂扬,而他的后人们,正如作者叹道,只能算是“杂种高粱”。
丰乳肥臀》--生死一线天之地,莫言赤身祼体、扯开喉咙、不知羞耻、极尽所能地张扬着、吆喝着……
因了那独具风格的书名,这部书给我的印象很深。
记忆中,几年前,这书这火过一把了,那个时候我应该还在上大学,酷爱收书藏书却不喜欢读书的我,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莫言喜欢深挖此类原因,描写此类现象的细节直批灵魂根底儿,我是个懒鬼,又加上因刚刚读完他的书,被他那神鬼惊悚的文字折磨的正心力衰竭,头昏脑胀的时候,因此,更不愿难为自己),打死也不愿意买这本书,更不用提读了。
终究缘份来了挡不住,最近因为手头签了一部名编的百集乡村题材剧本正筹备着打算明年开机,为了能找到一些“土味”加“乡村感”,便订了一堆相关“农民”“乡村”“乡土”“民工”“村庄”等字眼儿了的书籍。
自然而然,此类文章搜索在网络上大量的联系到了莫言新版的《丰乳肥臀》,小说经历过作者四次修订,我拿到手的这一部是2001年修订的。
看完了,终究是看完了,忍受着一种恶心、欲呕不能的痛苦,读完之后,竟似活吞了千百剂中草药,又似泡了一回醇酒澡,腥臭油腻、烟熏火燎,肚肠里翻江倒海般的绞心难受,让人欲哭无泪,欲笑无容,哭笑不得,只想干嚎。
这人太缺德了,有这么着写书的吗?如果那张胖脸此刻突然出现在面前,直恨不得冲上去搧他两个大嘴巴,然后再搂着这个狗娘养的猛啃几口,吮着他嘴里的味道,好好感受一下来自高密东北乡的奶腥味儿。
人不可以这样活,人不是万物之灵吗?可在莫言的笔下,人往哪里逃,在这个充满腥风血雨、病痛饥饿、生死离合,又污秽不堪、屎尿不绝、阴森恐怖、魑魅横行的世界上,你往哪里逃。
人不可以这样死,那么多的冤孽未清,那么多的纠缠不明,那么多的不甘与悔恨,即便是死也难安生啊。莫言,你真是太残忍了。然而,莫言,你也真是太悲壮了呵。生死一线天之地,你赤身祼体、扯开喉咙、不知羞耻、极尽所能地张扬着、吆喝着:
活着啊,不如个死,死了的啊,回头说不定还得活,生生死死你就别犹豫、别后悔、别后退啊,生生死死你就别厌烦、别啰嗦、别认真啊。
死啊,不就是个死嘛,看看吧,看看吧,有这么着死的,那么着死的,死出来的意义竟然还是那么的简单,所以,要活的那么复杂干什么?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收起你们虚伪冰冷的面具,卑鄙下流的心肠,好好的去死吧。
于是,听者无不动容落泪,于是人们收获着恶魔般的力量,无视前后左右虎狼当道、神鬼设劫,被感动着、被激励着,朝着那人生那最后一站勇往直前、奋起而行。
莫言笔下的爱变态畸型却刻骨铭心,他煽风点火地勾引着人类最原始的欲望,不惺焚身碎骨,也要让人们在爱的地窖里闻到腐臭流油却香溢百里的骚味儿。
莫言笔下的恨被默默的掩埋了,亦或是被我的读感掩埋了。
我竟然在文章中感觉不到恨意,只有莫名的悲凉,抑郁,痛心,无奈。
原来,人们的心是爱着的,原来人们的良心是被鬼吃掉才作恶的。
醒醒吧,看看我们的同胞兄弟姐妹,历史在前进、国家此兴彼亡、世道苍海桑田,你们、他(她)们、我们,哪一个不是赤条条来去世间,哪一个能钻出天地之外,要什么爱恨情仇耍什么阴谋诡计,造物者看着它的玩具在发笑,可怜的人们却在像狗抢骨头一样争夺不休。
东北乡的母亲是伟大的,上官鲁氏的一生是壮观无比。
上官司马家族的儿女是悲惨世界的缩影,他们人性的善与恶、劣与美,顺着他们的血脉流进每个活人的血脉里,隐现在你你我我的背后,躲藏在冰冰冷冷的面具下,时不时的燃起诡异无比的莹火。
当上官金童象只小猫喵喵叫着活过来时,我乐了;当金童玉女的名字如血一样的渗透我的心时,我无语;当马洛亚神父象鸟儿一样降落时,我哭了。
当大姐上官来弟(投降日本人的沙月亮之妻)、二姐上官招弟(国民党司马库之妻)、五姐上官盼弟(共产党鲁立人之妻)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你来我往,不遗余力地互相倾轧时,三姐上官领弟疯了化作鸟仙从悬崖飞身而下;四姐被卖进了窖子里,学着那杜十娘,怀抱着卖一次也是卖,卖十次也是卖,还不如卖个够,贱到家也要挣个万贯家财不再让亲人挨饿受冻的远大理想,最终挣来了满琵琶肚子的宝贝无数,却被无耻的公社干部没收,终至疯狂而终;六姐被炸死、七姐被胀死、八姐因眼盲不忍拖累母亲而自尽,金童一辈子没活出女人的乳房外。母亲呀,你这一辈子为了给那个脾气古怪恶毒的婆婆生个孙子,四处借种生来的子女,让你操碎了心,也伤透的肝肠,然后谁都没你腰杆挺直,谁都没你活得认真,谁都没你看得明白,管你天皇老子当家作主,谁来问百姓苦难,命运的手不紧不松、不轻不重地拎着众生,善恶到头终有报。
这样的作品,我想骂,却忍不住肠子里的赞扬之声;我想撕了,却只能望书兴叹,最终保有一本藏在书架某处。
别让我轻易碰到它,否则打翻了酸甜苦辣,呕得肝肠寸断。
然后,无论如何,它不会被看过的人忘记,因为它的使命,是让生命之歌谐奏光明颂曲,传扬千里,以饕世人。
莫言《生死疲劳》读书笔记 北京时间10月11日19时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莫言。诺贝尔委员会给其的颁奖词为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2 was awarded to Mo Yan “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也许对我们来说在中国作家获得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之前你根本不知道谁是莫言这也像很多作家一样只有有所成就才被人所熟知。莫言获奖其主要代表作就是《生死疲劳》这部作品也是饱受争议的一篇作品批评和表扬从根本上只代表某个人的个人看法但是作者和作品本身本来就是想表达出作者的想法和观点只有真正读了作品才能有自己的感受。读生死疲劳的感觉就是莫言这《生死疲劳》从叙事方式分肯定属于荒诞叙事。开荒诞叙事先河的诚然算不到莫言的名下。最著名的、人所共知的《西游记》就可以归于这种叙事形式。但是以荒诞叙事演绎半个世纪的一地历史、世事沧桑、社会变迁和人生沉浮的当非莫言莫属。至少前无古人。而且他说得是那么一本正经、胜似正史让人不能哭也不能笑不能相信也不能怀疑。莫言运用荒诞笔法叙历史、社会和人生如此庄严之事借用得可是一点也不勉强。一路读去你会感觉到《生死疲劳》是“满纸荒唐言全为庄严事”。庄严事是对人的解读对一个时代的解读对一段历史的解读。通读全篇你会感觉莫言大学读的肯定不是中文攻的不是文学而是农学院的畜牧专业。不然那些驴呀牛呀猪呀狗呀怎么会那么地顺从那么地听他使唤?他牧的那些驴呀牛呀猪呀狗呀为什么会是那么地机敏有型那么地聪明伶俐?武功高深者拈花可以伤人。精于畜牧者驴牛猪狗之类胜于使人。中国二十世纪的后半世纪全入于莫言所牧所养的驴牛猪狗眼中心中。当然人畜牧为役使为肉食为皮毛。莫言畜牧却是为了让它们看世界观世事品人生。我想能获奖的作品绝对不是没有原因的即使有很多质疑和批评莫言在面对采访时也曾说过“我一贯地认为文学批评只要是能够自圆其说能够顺理成章就有它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作家在写作的时候肯定要往最好里去写肯定要把作品写得比较满意了才拿出来。拿出来之后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反应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这是非常正常的。听到别人说好当然自己会很兴奋听到别人说不好也会很兴奋但那是另外的一种兴奋。” 读莫言的《生死疲劳》不会让人打瞌睡那海阔天空的想象那优美精妙的语言那数不清的暗喻名言纷至沓来赏心悦目令人精神振奋不读不快。而一读之后总会让你心潮起伏联想翩翩不吐不快。
莫言《蛙》
前段时间莫言因《蛙》这本小说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于是也到书店购买一本读读,开始时觉得文字并不华丽,故事也不深动,然而越读越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蛙》是莫言酝酿十多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创作的第十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是: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在形象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的同时,成功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感人至深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并结合计划生育过程中的复杂现象,剖析了以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精神世界。
小说结构新颖而缜密,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五封信构成。前四封信附有关于当了50多年妇科医生的姑姑的长篇叙事,当中也加入了蝌蚪本人的生活故事;第五封信则附有一部关于姑姑和蝌蚪自己的话剧。因此,这是一部将书信、元小说叙事和话剧巧妙地融合杂揉为一体、拓宽了小说艺术表现空间的作品;是莫言创作中的又一次具有开创意义的艺术尝试。
通读故事,有几个阶段(也是新中重大历史事件阶段)让人印象深刻,第一阶段是推行医学助产,废除传统产婆阶段;第二阶段是文化大革命阶段,坏人得势,好人被整,群众盲从,整个神州大地轰轰烈烈;第四阶段是计划生育实施阶段,计生干部为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不择手段,用武力强迫人流,甚至闹出人命;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向钱看的阶段,民众冷漠。故事中有一个情节,就是主人公再追上一个小蟊贼后,反被蟊贼追刺,呼喊救命无人理会,民众反而鼓噪起哄。
第三篇:莫言作品《蛙》读书笔记
总结:我不写阅读笔记,太多故事,记得读时间,读书忘记。但这个时候凌晨5点多,在阅读时,我的心突然......莫艳的作品,开始看,不要再回来。
青蛙,与宝宝同声。关于计划生育政策对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乡镇的影响。
通过对村庄的故事的大量描述,各种人物喜欢栩栩如生的生活是灵活的。爱和恨敢敢做姨妈,狡猾的奸诈的脸颊,肚皮黑色的笑嘴唇,可怜的和悲伤的陈鼻,大胆刺鼻的王仁梅,沁江的忠诚......东北高密乡的孩子都是官方的名字,阿姨的名字听最好的。终于烧了陈美的外表。
第四篇:莫言《生死疲劳》读书笔记
莫言《生死疲劳》读书笔记
最喜欢莫言的《生死疲劳》。
《生死疲劳》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将六道轮回这一东方想象力草灰蛇线般隐没在全书的字里行间,写出了农民对生命无比执着的颂歌和悲歌。
《生死疲劳》叙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了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并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精神。小说的叙述者,是土地改革时被枪毙的一个地主,他认为自己虽有财富,并无罪恶,因此在阴间里他为自己喊冤。在小说中他不断地经历着六道轮回,一世为驴、一世为牛、一世为猪、一世为狗、一世为猴……每次转世为不同的动物,都未离开他的家族,未离开这块土地。小说正是通过他的眼睛,准确地说,是各种动物的眼睛来观察和体味农村的变革。
地主最后终于又转生为一个带着先天性不可治愈疾病的大头婴儿;这个大头婴儿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他身为畜牲时的种种奇特感受,以及地主西门闹一家和农民蓝解放一家半个多世纪生死疲劳的悲欢故事。小说透过各种动物的眼睛,观照并体味了五十多年来中国乡村社会的庞杂喧哗、充满苦难的蜕变历史。
这部小说是莫言在艺术上向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和民间叙事的伟大传统致敬的巨制;关于生命的六道轮回想象撑起了这座气势宏大的文学建筑,写出了农民对生命无比执着的颂歌和悲歌。
第五篇:蛙鸣--莫言《蛙》读书笔记
声声蛙鸣桩粧罪
——《蛙》读书笔记 说来惭愧,作为堂堂文科生,当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到我这里时,我竟然在问莫言是谁?当时,只是从自己的角度觉得:莫言作为在中国尚不拔尖的作家,经一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实在是有些不合常理。又加上当时莫言的书在全国上下都卖得火热,我又不想跟风,所以也就一直没有读过莫言的作品。直到前些日子,在网上给朋友买书时,才顺手买了本《蛙》。
等书寄到之后,我刚读完前言部分,就感觉自己被震住了。莫言从长度、密度、难度来剖析长篇小说的尊严,可谓句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其中有这么一段“长篇小说不能为了迎合这个煽情时代而牺牲自己应有的尊严。长篇小说不能为了适应某些读者而缩短自己的长度、减小自己的密度、降低自己的难度。我就是这么长,就是要这么密,就是要这么难,愿意看就看,不愿意看就不看。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读过之后,确实给人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我有时也会感叹,改革开放之后,文学也不免走上了“受国家宏观调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这里的“国家调控”指的是社会主义的“和谐大法”,但凡是针砭时弊、抨击政府、言辞激烈的作品要么被阉割、要么被屠宰;而“市场经济道路”则是指为了迎合高压、单调的生活之下的“大众”口味,一大笔写手横空出世。玄幻、穿越、恐怖、暴力、色情···有这些元素堆砌而成的动辄几百万字甚至上千万字的所谓的小说可谓是层出不穷并且很受欢迎。想这些一味追求感官刺激、几乎毫无营养可言的印刷品、电子文档如此横行,大众的品味、社会的浮躁可见一斑。在恰恰是在这种时候,听到了“小说的尊严”这样一句震耳发聩的宣言,想不激动都难。
言归正传,我对《蛙》的第一印象想就是小说结构很别致。小说以五封长信和一部话剧的形式呈现出来。信是写给外国著名作家的,小说的主体部分就包含在信中,显得自然而连贯。而话剧则是对之前内容的延续和升华,语言犀利,情节紧凑、一波三折。
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蛙》看作是史书,一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计划生育史。这部历史,其实说起来很简单:首先,新中国成立之初,医疗卫生水平提高,现代化的接生方式随之普及;接着,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之后,中国出现了一次人口出生高峰;而在七十年代之后,迫于人口压力,我国推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到了当代,生育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
这部历史当中,囊括了形形色色的而又个性鲜明的人物;记录了不同家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命运的流转。而其中当之无愧的角色自然是姑姑。父亲是白求恩的得意门生,为国捐躯、德高望重;自己相貌出众同时又医术精湛。如此多的荣耀铸造了她胆大心细,果敢泼辣的性格。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她的人生轨迹其实正是那段生育史的缩影。新中国成立之初,她是推广现代接生方式的急先锋,飞车过桥、痛打接生婆、紧急时刻力挽狂澜···在她的努力下,现代化的接生方式便很快为当地人所接受;而在人口出生高峰时,她日日奔波劳碌,忙着为产妇接生,被大家视为送子观音;而计划生育政策推行之后,姑姑由受人尊重的送子观音忽然间就变成了人见人怕的“活阎王”,不管超生的孕妇上天入地,姑姑总能用拆房揭瓦、威逼利诱手段将孕妇找出来,送到手术台实施流产手术;而后姑姑也终于不得不服老,从手术台上退了下来,年轻时经历过痛彻心扉的感情挫折的姑姑,最终选择嫁给了一位与世无争的民间艺术家,说不清是为了赎罪还是因为命中注定,姑父捏泥人的手艺人,于是两口子合作,姑姑一一描述那些在她手中被扼杀的婴孩的模样,姑父就根据她的描述,将那些早夭的肉体用泥胎还原出来。
在我看来,这部小说的精彩之处,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结构、内容,更是因为它的高度——人文关怀。作者直面尖锐而敏感备并且受争议的计划生育政策,从亲历者的角度,相对客观地还原了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地区的实施情况。社会主义国家中注重集体主义,强调团结
一致、顾全大局。但这依然不能成为计划生育政策侵犯个人权利、抹杀个人诉求的借口。作者从丈夫、妻子、医生、计划生育工作者等普通人的角度来审视这一问题小说中没有激烈的言辞、没有批判的语气,有的只是扣人心弦的、引人深思的记叙。其中既有“捉拿”孕妇时“计划生育小分队”兴师动众、剑拔弩张,随时准备拆房、拔树的紧张形势。也有孕妇为了保护胎儿,不惜采取跳河的方式躲避计划生育小分队的缉拿,结果孕妇和胎儿双双殒命的悲剧场景。作者在其中塑造了王仁美,这一女性形象,她性格直爽、爱憎分明、单纯善良,为了给家里生个儿子,她私自取下避孕环,在丈夫不知情的情况下偷偷怀孕。即便如此,姑姑还是听到了风声、带着计划生育小分队,对躲进地窖的王仁美威逼利诱,最后为了丈夫不被部队开除、为了家里的房子不被拆,她只得向姑姑投降。在进入手术室之前,她对丈夫说的一番半似呓语、半似嗔娇的话中,看似是一种幽默,隐隐约约也透漏出了她知道自己凶多吉少,有与丈夫诀别的意味。如果说将美好的事物破坏给人看是一种悲剧,那么像这样将美好以及创造美好的愿望一并破坏更是让人扼腕痛惜。也许很多人会将愤怒的矛头指向作为“党的忠实走狗”的姑姑,但其实她才是最可怜的人。作为党员,服从国家指令本就是她的职责,她要承受“送子观音”到“活阎王”的落差,用那双曾经带来无数生命的手扼杀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以至于天不怕地不怕的她,却对青蛙有种极度的恐惧,因为她觉得青蛙的叫声就像孩子的哭声,那些被她扼杀、向她讨命的孩子们的哭声。
正如作者曾说过的一句话,“他人有罪,我也有罪”,小说中的“我”,既王仁美的丈夫,是一个当代知识分子的形象。而在这部书中这个形象则显得懦弱、武断,有正义心却在维持正义时显得狼狈不堪。尤其是在妻子命悬一刻之际,他考虑到自己的升迁,考虑的家族的利益,最终还是选择了站在政策这一边,而让妻子孤独地含恨而去。而在妻子去世之后不久他又经不住诱惑,竟然和“害死妻子的仇人”同时又是自己兄弟一直追求的女人结婚。
实际上,小说不仅是对历史的反思,在最后也对当下生育的社会乱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医院和养蛙场勾结,干起挂羊头卖狗肉的营生。表面上富丽堂皇的门面,背地里却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他们利用人们求子心切的心理,一方面联系求子心切的“客源”,一方面又找一些“代孕”的年轻妇女,只顾从中渔利,完全不顾人伦天理、不顾法律规章。其中最富讽刺意味的应该就是“我”和二任妻子因为无法生育,最后求助于代孕公司,而为“我们”代孕的不是别人,正是当年差点做了他们养女的“我们”的朋友的女儿。最后,朋友成了岳丈、女儿成了妻子、而臂中的孩子难以说清是儿还是孙···
“他人有罪,我也有罪,反省历史之痛,呈现对生命的敬重与悲悯。”莫言说到了,至少在这本书中确确实实也做到了,所以我说,这本书值得一读。
外文学院日语系 王亚辉
学号***013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