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敬老院[五篇]

时间:2019-05-15 07:29: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模式敬老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模式敬老院》。

第一篇:中国模式敬老院

中国敬老院网(www.xiexiebang.com

3、香山快捷宾馆

地址:北京海淀区香山一棵松甲一号(360公交总站对面,北京三博脑科医院正门左160米)电话:010-62592738

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

4、蒙养园宾馆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公园内 电话:010-82596762

5、香山饭店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公园内 电话:010-62591166 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

6、卧佛山庄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卧佛寺路北京植物园内 电话:010-82596066-8888 62591459 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中国敬老院新发展模式出炉

中国敬老院新发展模式出炉

2010-09-26 09:47作者: 站长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3446

中国敬老院新发展模式出炉

在中国,老人养老方式各式各样异彩纷呈,以敬老院或老年社区为龙头,构建一个老年“地产+医疗护理+旅游+文化”相互联动发展的多维链条,正在成为老年产业新的发展模式。北京太申祥和山庄书画院,王永丽正和几位老人交流着书画艺术。作为中国著名画家,王永丽喜欢这里可以看野鸭湖中嬉戏,听树上鸟语蝉鸣的环境,喜欢与同龄人一起揣摩书画艺术。在山庄居住的老人们,能在生活方面得到很好的照料,可以按照自己的志趣,参加不同的社团活动,结交不同的朋友,交流心得体会,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而且,这里有与子女交流的场所和条件。今天,把老人送到养老院,已经不再是子女不孝的体现,而是一种昂贵的潮流。北京太申祥和山庄是全国首家推行会员制养老模式的国际敬老院,来这里居住的老人有退休的著名大学校长、有将军、还有不少各界知名人士。尽管这里的价格不菲,但排队等待入院的老人依然令山庄应接不暇。中国自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之后,到200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69亿,且每年以近1000万的速度增加,老年人群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也迅速增大。供需矛盾存在巨大缺口的,还有与之相关的社会服务业。统计数据显示:一名专业护理人员可以同时照顾30位70-75岁的老人,但只能照顾9位80-85岁的老人。至于85岁以上的老人,更是平均每4人就需要一位专业护理员。从现在前瞻性地看未来,中国将需要800万-1000万专业护理人员,而目前拥有合格养老护理职业证书的人不过30多万,差距相当惊人。与这些供需矛盾相呼应更为严峻的现实是:家庭结构功能的变化要求社会必须建立老年产业。未来10年,80岁以上高龄老人、病残老人和独居老人的比例将迅速增加。受独生子女政策影响,我国的“421家庭”(即4位老人、1对夫妻、1个孩子)日益增多,家庭赡养负担过重,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造成巨大冲击。另一方面,老年人的收入不断提高,为老年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城市老年人中有42.8%的人拥有储蓄存款,退休金一项到2010年就将增加到8383亿元,预计到2020年为28145亿元,2030年为73219亿元。一切都在表明:长久以来,老年产业存在的“启而不动”、“温而不火”的局面即将被打破。经过10年发展,中国老年市场已经到了大爆发的时候。

市场上的玩家

“离开政府的支持,敬老院无法发展!”采访中,不止一位业内人士向《商业价值》直言。对于老年产业,政府只有原则性的政策,在老年产业所涉及到的生产、流通、经营、消费等各个环节,缺少配套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支持。同时,老年衍生产业的发展还比较滞后。老年储蓄的投资理财产品、老年地产的倒按揭等金融产品、寿险产品的证券化产权产品、长期护理保险产品、老年融资产品等,几乎在中国市场上还找不到相应的产品——多年来一直没有推出的“反按揭保险产品”就是最好的例子。而随着建国后第二个生育高峰(上个世纪60年代-70年代中期)出生的人逐渐步入中老年,中国老年产业正在发生质的改变。这群人是当前社会的中流砥柱,有钱也有话语权,消费观念比起父辈也更为超前。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老年市场将发展成真正的黄金产业。正是由于如此,中国老年产业中隐藏的巨大商机被国内外许多企业关注,最近市场上就出现了不少大的新玩家。

在中国的房地产界,万科已把发展“健康养老地产”写入了2009报告里,保利也表示要适度拓展养老地产业务,以增加新的盈利增长点。与此同时,中国的保险企业也加快了养老社区建设的步伐。保险机构去年获准投资养老实体,为保险资金提供了新的投资机会。拥有超万亿资产的中国人寿计划在河北廊坊筹建养老社区,项目总投资为1000亿元,首期投资约100亿元,并初步构架了建设“一南一北”养老社区的布局。3月26日,泰康人寿内部举行了泰康之家投资有限公司的成立仪式,把投资养老社区从各种投资中单列出来,正式开始试水养老产业。中国平安、中国太保等国内大型保险公司都把保险业投资养老事业作为战略规划的一部分。据了解,吸引这些保险资金进入养老地产的原因主要是稳定的投资回报——大约在4%-6%之间,高于保险资金3.44%的平均投资收益率。除此之外,其他社会资金也通过各种方式杀入养老地产。4月16日,海南屯昌木色湖项目正式奠基,这是由农业龙头企业吉粮集团联手大族激光、北京众怡润、泉州祥和房地产,斥资5亿元成立的海南颐和养老产业股份公司开发的首个项目。据了解,该公司将立足海南,辐射全国,专注养老产业。

这些新玩家有着雄厚的实力,它们的介入不仅能对老年产业发展有实质性的推动,而且还将给市场带来新的运作模式。新模式。伴随着新玩家的进入,新模式不断出现。这一点,在养老地产这个产业链最始端格外突出。这些企业都锁定了那些有能力来支撑这个市场的中等水平的客户,但不同行业和企业的思路也不相同。保险资金采用了升级版的养老院模式,把养老社区当作长期的商业地产项目来经营;而有的房企开始改变传统地产开发养老地产的做法(只是加入养老地产

元素或以养老为营销手段),走上“二路出击”或者长期持有物业的市场之路。3月26日,注册资本金达到22亿元的泰康之家养老社区投资实体宣告成立,这标志着首个官方批准的养老社区投资试点项目进入实施阶段。“未来4年左右时间内,将在北京郊区投入40亿元,建成约有1.5万张养老床位、大规模、全功能、高品质服务的现代养老社区,发展包括医疗保健、康疗养生、文化休闲等在内的新型健康养老产业。”泰康人寿董事长兼CEO陈东升称。

记者从泰康人寿相关人士处获悉,泰康人寿在北京近郊小汤山已有千亩“试验田”,养老社区将坐落在昌平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内,将于2013年至2014年建成。泰康人寿的规划是先打高端市场,等成熟后再收购100所中小养老院;与此同时,泰康还在上海、三亚拿到了地块,并正在云南寻找地盘,打造未来“泰康之家”。“北京养老社区试点成功之后,泰康会考虑进一步发展全国

连锁,从中高端客户入手,逐步扩展至大众客户,建立起面向社会各层次老人的专业养老社区。”“养老社区在国外多由教会组织或基金会组织建立,也是近30年才在美国南部地区热起来的。在中国由保险公司投资、建设这种将保险、地产、养老产业融合在一起的商业模式,可以将寿险产业链拉长20年-30年。”陈东升曾公开表示。据记者从泰康内部人士得到的消息,目前,泰康正在研究新的保险品种,从而最终形成养老社区向上衔接医疗保险、护理保险和养老保险,同时带动下游的老年医学、护理服务、老年科技产品及老年建筑等产业。这样看来,泰康的养老社区像一张长期“债券”,而保险资金目前正缺少10年或更长时间的投资产品。

泰康之家对于未来养老社区的投资回报率是10%,将来的操作方式是只租不售,“我们初步规划是对入住的老人实行会员制,然后收取一定的费用。” 对于泰康的做法,有专家称,泰康为首的保险公司将养老社区的居住资格及所需费用与固有保险客户的投保情况进行挂钩,可以大大降低未来医疗和护理费用的风险。保险公司对客户更完善、更细致的服务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客户对保险公司忠诚度。保险公司医疗费用风险的降低和客户忠诚度的提高,则可以降低保险公司运营养老社区的成本,从而缓解养老社区的昂贵费用带来的压力。这对于保险公司和那些即将面临养老问题的老人们可谓一个双赢的局面。

针对养老产业这项长期而巨大的工程,其模式的创新不仅仅是保险公司,房地产企业也开始转变以前的运作模式。

在唐山的曹妃甸,一座邻里式国际湿地生态城——全国连锁老年事业(唐海)生态中心正在加紧运作。据该项目的策划人——北京蔚蓝国际房地产经纪有限公

司策划总监王辰对《商业价值》介绍:“该项目地处旅游区,其运营模式遵循的是„二路出击‟的目标市场定位原则。所谓„二路出击‟原则,就是指目标消费群体应包括具有中高经济实力的老年人和资源共享群体(即享用老年公寓设备、设施、服务等资源的群体,包括旅游观光者、购物者、就医者等群体)。项目根据老年人的市场需求采取灵活多变的销售模式,如租、售结合的方式。开发商可将一定比例的住宅面积进行销售,另一部分则用来满足老年人租用、度假等需求。”“我们的模式应该称为退休养老物业。就是我们的业主包括我们本人,都会思考今后退休后的生活规划,另外我们中国人还是习惯三代同堂的生活方式,这些变化都会影响到我们产品的开发思路。”王辰透露,根据规划,(唐海)生态中心将在新开发的项目中,其中某些组团专门针对老人而开发,“在我们今后全国的多个项目中,都有针对老人开发的物业,并且形成连锁的经营模式,类似于分时度假模式。老人夏天可以到北方度假,而冬天则可以到南方过冬。”

从保险企业的养老社区和房地产企业在老年产业方面的创新看,一种新的业态——“地产+医疗护理+旅游+文化”正在形成,而以敬老院或老年社区为龙头,构建一套老年相关产业相互联动发展的多维链条,正在成为老年产业新的发展模式。伴随着新模式的诞生,专业化养老将成为养老机构成功的关键。比如,在护理的专业细分上,在不能自理或半自理的客户中,以老人疾病的种类细分;其次,专业化护理服务主要表现为对于客户健康状况的观察、记录和报告,专业的护理计划和护理手段、措施等;最后是人文的关怀,主要表现在对老人基本权利的尊重、给予老人精神的安慰、员工良好的职业道德等。

业内估计,老年产业高潮将出现在10年前后,从现在开始的5年将成为发展的重要时期。

第三篇:解读中国模式

解读中国模式

摘要:中国模式”代表了一种特殊而且出色的利益平衡形式。中国模式的基础是中华文明的延续性。中国模式直接源于六十年的“试错”,但其基础是中华百年奋斗史、三千年王朝史、五千年文明史,还特别包括被消化为中华文明有机组成部分的外来文明。中国模式可以分解成三个子模式。由四个支柱构成的“国民”经济体现独特的经济模式;由四个支柱构成的“民本”政治体现独特的政治模式;由四个支柱构成的“社稷”体制体现独特的社会模式。社稷、民本、国民“三位一体”,十二大支柱共同构成了独特的“中国模式”。

关键词:经济模式;模式政治;社会模式;以人为本;社会稳定。

正文:从实践中一路走来的“中国模式”正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中国模式”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改善民生成为中国未来五年的改革主旋律。人大会议聚焦贫困和贫富差距,建立覆盖全国的医疗保障制度,积极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住房、食品安全和通胀问题,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民生转向是世界经济均衡的关键”.①(《纽约时报》认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民生转向是世界经济均衡的关键。)这句话表明中国的经济模式将直接影响世界的发展。由此可见中国经济模式的重要性。

中国经济模式是在人民共和国六十年的历史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从经济四要素(劳力、土地、货币、企业)出发,中国经济模式可如此概括。

我国的经济模式由四大支柱组成:(1)国家对土地的控制权和民间的有限土地使用权;(2)国有的金融和大型企业及事业机构;(3)(以家庭和社区中小企业为基础的)自由的劳动力市场;(4)(以家庭和社区中小企业为基础的)自由的商品-资本市场。

中国经济的四大支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国”,一部分是“民”。“国”与“民”两部分互为支撑,因此称为“国民”模式。

国家对土地的控制权就是土地国有。实际情况要复杂一点,农村耕地集体所有,但集体所有的耕地受国家控制,不能随意转换为非农用地。中国土地公有私用。私人和企业可以购买一定年限的土地使用权。

中国的金融业主要是国有的,至少是国家控股的。国家通过各种大型金融机构调控金融市场,防范内外金融风险。国家还拥有少量但从事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资料开发的大型企业,如石油,铁路,电力,通讯,道路,航空,自来水,等等。中国还组织国有的“事业单位”,主要指教育、科研、医疗、体育、文化等机构。这些机构基本不盈利,但基本自负盈亏。医疗机构一度成为盈利机构,但与“国营”②(“国有”与“国营”不是一回事)。一样不可能持久。疾病越多,赚钱越多,难称“正当”生意。健康的国民是国家根本。

中国拥有高度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中国企业的主体不是国有企业,而是家庭企业和社区集体企业。这类中小工商企业占中国工商局注册企业的99%以上。这些企业的用工属于世界上最自由的一类。不仅如此,自由的劳动用工市场迫使国有企业也只好实行竞争型的劳动用工制度。

4)中国拥有高度竞争的商品市场,自由的资本市场也在迅速形成之中。中国的中小企业是商品市场的主要供应者,所以商品生产的竞争烈度非常高。同时,高度竞争的商品市场也在刺激中国资本市场快速发育。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国的开放没有意识形态问题,主要是技术问题。我国业界原以为西方资本市场非常开放,但近两年才发现其开放具有很多技术和政治限制。十几年后,将出乎今日大多数观察家的预料,中国会成为世界自由资本市场的旗手,正如十几年前几乎没人预料到中国今日会取代美国,成为自由贸易的旗手。道理很简单,自由的商品市场必然催生自由的资本市场。

大部分学人看到了“民”有经济两大支柱的功能:

自由的劳动力市场有如下功能:(1)保障广大劳动者获得相对平等的就业机会。(2)保障劳力的低成本暨国际竞争力。(3)家庭和社区集体企业雇佣了中国大部分劳力,是百姓经济生活的主干。

自由的商品和资本市场有如下功能:(1)保障竞争效率,使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商品生产基地。(2)保障供应弹性,以适应市场风云变幻的需求。(3)保障社会平等,维持“富不过三代”的非阶级社会传统,有利于社会财富的平均化。

但只有不多的学人看到“国”有经济两大支柱的功能:

国家对不可再生的土地暨生产资料的控制权有如下功能:(1)通过耕地和房基地的平均分配维持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稳定。(2)维持了全国人民对生产资料占有的相对公平。(3)维持了工业经济的低税率。[3][3](4)维持了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低成本

国家拥有金融和大型企业和事业机构有如下功能:(1)使国家金融体系稳定、专注地服务于工业生产,防止金融部门异化为独立的吸金帝国,甚至被外部的金融帝国操纵;还使国家拥有了实施市场宏观调控的有效杠杆。(2)国有工业部门专注建设昂贵的、民营部门难以承担的工业基础设施和高科技及国防工业,并建设和掌控拥有天然垄断性质的民用基础设施以维持其价格稳定,还因此获得与西方巨大的寡头企业竞争全球资源的能力。(3)组织建设了教育、科研、卫生、体育、文化等民营部门难以承受的非盈利部门,使之迅速发展和繁荣,远胜于其他欠发达国家

如此,四大支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占经济规模四分之一左右的国有部门,另一部分是占经济规模四分之三左右的庞大民有部门。“国”与“民”两部分功能不同,互为补充,互为支撑,协调发展,是为“国民”经济模式。

因此,中国不存在根本改革“经济体制”的问题,只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技术性调整。中国经济模式是独特的。国民模式不是苏联式的“产品经济”,因为不依靠“全民所有制”。国民模式不是英美式的“市场经济”,因为不以私有产权为基础。国民模式不是西北欧的“社会市场经济”,因为不支持高税率、高福利。国民模式更不是德国和日本史上的“国家资本主义”,因为中国经济没有被少数大型私有企业主导,大型私有企业也不是中国劳动力的主要雇主。中国经济是“国”与“民”相互支撑的经济,官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经济模式有很深的历史渊源。中国“民”有部门历史极为悠久;“国”有部门至迟始于西汉的“盐铁官营”。在西来的工业化浪潮和计划经济推动下,“国”与“民”两大块演变成了现代的“国民经济”

国民模式不是偶然的,而是具体的国情条件使然,是长期试错的结果。国民模式上承中国两千多年的自由小农经济,下继人民共和国前三十年开创的国有和集体经济,还汲取了当代西方的理论和经验,是在六十年的痛苦实践中磨合出来的。这个模式是“形成”而非“设计”的中国的国民经济模式已经成型,是走向胜利的模式。这个模式不仅成功而且已臻成熟,除技术调整外,不存在照别国标准变革“体制”的问题。

为什么中国会产生官民分工协作的“国民经济”模式?我认为“政治模式催生经济模式“.中华社会在以往的百年中经历了从家庭自耕农社会到半殖民地社会,又到现代社会的巨大变迁。政治体制伴随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的变迁而演化,还未完全稳定、成熟。但就发展趋势看,一个继承了中国政治文明传统和消化了外来政治文明成就的独特政治模式已初具规模。发现中国政治模式,旨在理解中国经济模式,理解整体的中国模式,还旨在抵制民主与专制两分的新蒙昧主义,延续适合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的独特政治文明。

国独特的政治模式为中国六十年的成功提供了首脑,即政治保障。它由四个支柱构成:(1)

现代民本主义的民主理念;(2)强调功过考评的官员遴选机制;(3)先进、无私、团结的执政集团;(4)独特的政府分工制衡纠错机制。

四大支柱有机地连在一起。现代民本主义的民主理念指导核心执政集团,核心执政集团领导绩优选拔制,绩优制支撑特殊的分工制衡制度。抛弃了民本观,后面三个支柱就会相继垮掉。从结果看,尽管民本模式有很多缺陷,我国政府六十年来相当出色地满足了“百姓”的三类六种需求,即眼下和长远的需求,部分和整体的需求,以及又要发展又要安定团结的需求。就我国政体而言,“民心”仍在,“天命”犹存。

社会模式是中国模式的内核,是政治模式的直接原因。

经过六十年的磨合,当代中国的社会模式已初露端倪,可概括如下。

“社稷体制”由四个支柱构成:(1)分散流动的家庭,而非个人,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2)与西式分层的“市民会社”不同,(以家庭为单元的)平等的社区和(工作)单位构成了中国的社会网格。(3)(社区和单位构成的)社会网格与(“条条、块块”构成的)行政网格天然重合,在基层彼此嵌入,相互依存,形成弹性、开放的立体网格。(4)家庭伦理观渗透社会组织和行政管理的逻辑。

与西式分层的“市民会社”不同,(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社区和单位构成了中国的社会网格。

中国的家庭当然是组织起来的。但中国社会组织的基本形式不是 “市民会社”,而是以家庭为基础的城乡社区及工作单位。换言之,中国社会不是市民会社的集成,而是社区和单位的集成。

中华社会最高的理想是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这理想明显衍生于家庭伦理。较之宗教观、契约观,较之人造的意识形态,家庭伦理要自然和牢固得多。

第四篇:中国课改模式

中国课改模式“样本”调查

2011年01月19日 作者:翟晋玉 康 丽 李炳亭

来源:中国教师报

太阳照常升起,变化每天发生。转眼间,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步入第11个年头。

走在课改路上的中国教育,正以从未有过的变革的勇气,挑战着曾被人奉为金科玉律的各色“经典”,这支队伍里,活跃着许多闪亮的身影,洋思、东庐、杜郎口是其中的“代表”。这里,我们无意对“典型们”做出一番比对和评价。因为,课改原本就是一个“长江后浪推前浪”,不断继承,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和发展的过程。

本期“调查”,我们力求站在客观、公正、科学的立场上,旨在通过锁定“模式”,以“课”论“改”,试图展示课改的基本历程,厘清课改发展的脉络,从而给力中国教育。

一堂课究竟应该怎么上?相信这是很多初登讲台的教师都会碰到的类似问题。10年前,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确定:找“凯洛夫”去!

这位苏联著名教育家提出的“五步教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教师,因而成为我国教育界倍加推崇的通用模式。

何谓“五步教学法”?按照教科书定义,即控制课堂教学的五个主要步骤: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相信这五个步骤对于“60后”“70后”乃至“80后”一定不会太过于陌生。“从小,我们就是在这样的课堂上成长起来的”,在记者的调查中,这样的回答比比皆是。课难道不应该这样上吗?如果不检查复习,不巩固新课,不布置作业,还是合格的“课堂”吗?

事实是,固有的课堂模式正在不断被突破。创新,一直是教育发展不竭的动力和永恒的主题。尤其是最近10年,伴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育这座花园里,正盛开出各色模式的花朵,它们百花齐放、争奇斗妍。历数近10年来的模式,比较知名的有“成功教育”教学模式、主体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导学型”教学模式、“双主”教学模式,还有曾引起广泛反响的“尝试教学模式”、“自学辅导教学模式”、“八字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等等。

从最初的唯一选择——“五步教学法”,到现在的乱花渐欲迷人眼,层出不穷的模式不仅教师迷惑了,校长迷惑了,就是一些教育专家也迷惑了。“模式”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热点词汇,于是,中国教育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有些人提起模式喜不自胜,觉得是中国教育改革的福音,有的人则对其厌恶无比。

“捧杀”和“棒杀”,都不是面对事物的应有态度。仔细分析和梳理模式演变的历程,我们会发现,模式正验证着中国教育几十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最初的开始:五步教学法

“为什么会有„五步教学法‟?”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解释说,这种教学模式是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和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

“夸美纽斯首先提出班级授课制,把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变为一个教师同时对几十个学生进行施教的群体教学。赫尔巴特将课堂教学划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都是强调了教师的„讲‟。此后,凯洛夫将其形成为一套完整的体系,教师的„讲‟得到进一步的发扬。”

毫无疑问,这种模式对中国后世教育教学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加上中国自古就有尊重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推崇学习的传统,因而“凯洛夫”旋风之劲可想而知。

“不可否认,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模式让教师领悟和掌握了课堂讲授教学的步骤、门道和技巧,课堂教学的效率效果因此得到了提升。”余文森说。

但缺陷和弊端也显而易见。在“五步教学法”中,我们明显看到,其过分注重和强调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作为学习知识的主体,“学生”在这里几乎是看不到的。

伴随而来的是千篇一律的“教师课堂”。以语文教学为例,在“五步教学法”的指导下,语文课无非是作者生平、背景介绍、记忆生字词、段落分析与归纳段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再好的文章,经语文老师一讲,马上就被肢解成一堆的知识,哪里有语文之美!”现实是,这样的课堂在中国不在少数。

“五步教学法”还适合教学的要求吗?从怀疑走向行动,一些学校和教师正尝试着改变。

江苏省特级教师邱学华,他的“尝试教学法”是把教学分成7步进行: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尝试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特别强调“先试后导,先练后讲”,提倡学生要能尝试,多尝试。

比较著名的还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卢仲衡教授,他创造出“启、读、练、知、结”的“自学辅导模式”。就是主张“先学后教”,让教师在开始上课和即将下课时,面向班集体进行“启”与“结”,两个环节约占15分钟左右;中间30分钟都属于学生,由他们来自主完成阅读、练习、反馈的学习过程。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也在这个时期提出了“六步教学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在魏书生看来,这六步程序,可以依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理解的难易程度形成若干“变式”,比较浅显的文章,以学生自学解决为主,其他两步可以省略;若自测效果好,自结则可略。但无论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非常重要。

尽管这些模式名称不一,但它们的意义在于,在历经艰难的教育教学观念挣扎和技术涅槃之后,“学”开始从课堂冻土里苏醒,尽管它们依然重视“讲”“练”结合,但对“学”的张扬仍不失为一种壮举,尤其是洋思中学。

洋思“变形记”:先学后教

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课堂教学来说,洋思中学的突破算一个“奇迹”。

这所位于江苏泰兴的一所破落农村初中,提出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理念,他们的课堂模式主要分为三段,有六个环节。三段即“先学”、“后教”、“训练”。

“先学”的操作要求:1.揭示教学目标,教师用投影仪(或口头、板书)显示,三言两语准确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时间大约1分钟左右。2.明确自学要求,教师向学生讲明自学的内容,自学的时间以及如何检测自学的质量,并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时间2分钟左右。3.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教师巡视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时间5至8分钟。4.学生汇报自学结果, 通过板演、练习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为后教作准备,时间5至8分钟。

接下来是“后教”环节,教师对带有倾向性问题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学生讨论质疑、交流发言等形式来解决“先学”中出现的问题,时间8至10分钟。

最后是“当堂训练”环节,学生完成当堂作业、教师当堂批改作业,时间不少于15分钟。

与传统的“教为主”相比,洋思中学明确把学生的“先学”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提出,并予以特别强调,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洋思中学的亮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可供操作的模式,而“当堂训练”又辅以课堂“四清”,则明显提高了教学效益。

与传统的“五步教学法”相比,不难得出,洋思中学的“先学”主张无疑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重大突破。洋思的课堂“变形记”为他们带来了巨大声誉。直至今日,仍有学校前去洋思中学“取经”。

曾经有文章这样描述洋思中学的课堂:“随意走进初二年级的一堂生物复习课,一样朴素而简洁的装束,一样年轻的面孔,课堂在学生对照复习提纲自主看书、提问检测、再复习、再检测以及最后的练习巩固等不同的环节中紧张地转换着,时间被细化到10分钟、5分钟,甚至1分钟。一节课,40多道选择和开放问题,全班40多个孩子,几乎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受单独和集体检测。”

“上课就要像考试一样紧张”、“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是洋思中学老校长蔡林森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而这也是很多参观者印象最为深刻的话,学生在课堂上就像在“打仗”,争分夺秒,丝毫不敢“懈怠”。

对此,也有一些人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洋思的课堂教学模式本意也许是想探索„学生主体‟。但在实际的课堂操作中,教师除了是课堂的„设计者、参与者、合作者‟外,还是直接的„决定者‟和„掌控者‟,换句话说,因为有这样„角色‟的存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并未真正也无法真正得到落实。但洋思带给中国教育的启发作用不容抹杀。”一位资深教育记者这样评价他眼里的洋思课改。

东庐“一招鲜”:讲学稿的“技术”贡献

与洋思中学的“早年成名”不同。同样来自江苏大地的农村,东庐中学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的“后起之秀”,因为“一招鲜”而声名鹊起。

东庐中学成名在“讲学稿”。与传统教学管理重视教师的备课不同,东庐中学变写教案为编讲学稿。其技术的改良,却生成了课堂意想不到的变化。讲学稿的问世,实现了课下与课上相结合,教案与学案相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讲授引导相结合,达到了“教”与“学”的合一。由此牵一发而动全身,技术带来的“化学反应”导致的是课堂结构的巨大变化。

何谓“讲学稿”,教师“教案”、学生“学案”、学生练习,三者融为一体谓之“讲学稿”。

东庐中学的课堂以学生的自学为主线,它的革命性体现在,按照学生“学习的过程”来设计课堂。东庐中学的课堂流程包括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拓展延伸四大环节。

课前,教师先把印有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内容的“讲学稿”发给学生,让学生据此自学。

课中,教师按照“讲学稿”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和点拨,以学定教。学生会了的教师就不再讲,不会的才进行点拨。

“东庐中学正是通过„讲学稿‟这个桥梁,把„教‟和„学‟联系在一起,教师由原来的只顾埋头教书转变为围绕学生的„学‟做文章”。有专家评点说,东庐中学对教师的要求不同,传统课堂上的教师往往考虑的是怎么完成教学任务,而不可能像他们这样能够顾及到学生的“学”,看重学生的“学”。

“更重要的是,„讲学稿‟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可操作的技术支撑。在„讲学稿‟的引导下,通过预习和自学,学生学会了归纳、概括、推理、探究,既掌握了知识与技能,又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讲学稿‟这个„技术‟的改变,优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实现了从„学会‟到„会学‟的跨越”。有专家如是说。

杜郎口旋风:颠覆还是改良?

比东庐中学的改革稍早一年,一个叫崔其升的农村校长,在山东聊城茌平县杜郎口中学引爆了“颠覆式”的课堂变革。

最初的时候,为了彻底改变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崔其升提出了一个看似疯狂的规定:“0+45”课堂,教师一个字都不能讲,不能板书,就站在课堂里,任学生自己作主、自由发挥。

教师“闭嘴”的课堂,招致了很多质疑、非议。但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不讲的课堂却让学生动起来了,让课堂活起来了,效果好起来了。“好起来的课堂证明了学生主体的力量。”崔其升校长说,他就是这样矫枉过正,硬把教师的观念给扭过来的。之后,他围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建构了能代表杜郎口教学主张的“10+35”模式,即教师在课堂上的活动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35分钟时间完全交给学生,并由此总结出“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

“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包括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和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六大环节。

杜郎口模式被称为“颠覆”的典型,其改革是彻底的,不留尾巴的,它的创造性在于,把一直以来由教师掌握的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杜郎口还统统删除了一些词汇中带有“教学”的字眼,而换成了“学习”,如教学目标被改成学习目标,教学计划则换成学习计划,等等。

与之相伴的是教室环境的变化。杜郎口的教室不再是原有的主席台式的座位排序,而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圆桌式排序。物理空间的小小改变,实现了教室生态环境的巨大变革,催生了一场全新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杜郎口模式的核心其实就是一个“动”字,围绕“动”千方百计地彰显学生学习的“主权”。学生由“被动”向“主动”转变,课堂教学由一言堂变成了百家争鸣,学生由精英式的学习变成全员式的参与。杜郎口中学课改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实现了“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教育理念。

应该说,杜郎口这股旋风成功地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近年来,已经有60万人次前往这个农村学校参观学习,“杜郎口热”在基础教育界不仅没有随着时间消退,还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有趣的是,包括新华社在内的众多媒体纷纷“围观”杜郎口,各种关于“解读”杜郎口的话语,都已成为一种风尚。

伴随着知名度的高涨,杜郎口也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有人用“震撼”这个词来形容杜郎口的课堂,有人把杜郎口的课堂概括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也有人质疑,如果学生自己就能学会,要教师干吗,还有人认为这不过是方法的改良,没什么神奇。

但不管外界如何评论,这所农村中学依然誓将课改进行到底。杜郎口中学副校长张代英告诉记者,自2008年以来,学校允许教师打破三三六模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可以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我们现在已经不称模式了,关键是模式背后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一味执著于方法的改良是走不远的,课改其实不是改方法,而是„换脑袋‟。”崔其升对记者说。

模式,到底是什么?

杜郎口的成功引发了空前的课改“模式热”。

2010年,可以概括为全国课改的“模式年”。

本报曾就当年的课改整体情况进行盘点,总结推出了课改“九大范式”。除了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外,还有山东昌乐二中“271”模式、山东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江苏灌南新知双语学校“自学·交流”模式、河北围场天卉中学大单元教学、辽宁沈阳立人学校整体教学系统、江西武宁宁达中学自主式开放型课堂、河南郑州第102中学“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和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五环大课堂。

还有曾被本报报道过的河北鹿泉一中的“八环节教学模式”、山西新绛中学的“问题解决式”课堂、河南濮阳油田十九中“引领式教学”等,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此外,北京昌平区长陵中学以及本报不久前报道的河北兴隆县六道河中学,也都探索出了自己较为成功的课改模式。更值得关注的是,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所在的四川成都武侯实验中学,也学着“不讲”了,他们同样开始探索自己的模式。

比较这些学校的模式,可以发现,他们或许受了太多诸如杜郎口、东庐的影响,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模式都或多或少有着相似之处,通常都放大小组合作与展示,都是用学案、导学案“导学”,都主张当堂训练或检测反馈,都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都研究独学、对学、群学,都尽可能控制作业量甚至实施“零作业”,等等。当然,这些模式最大的共同点,是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模式热”导致模式的满天飞,似乎没有模式就摆明了教学落后,课改仿佛就是搞模式。有人据此提出质疑,而最大的质疑莫过于,模式会限制个性,阻碍艺术,妨碍创造。那么,课堂到底需不需要模式呢?模式能解决课堂业已存在许久的症结吗?

对此,余文森教授认为,教学有效性是追求的目标,模式是一种必要的措施。采取哪种模式是要服从和服务于教学有效性的,模式也是可变的,有效性才是我们的追求。

而李镇西老师同样也认为,模式旨在规范“教”与“学”,让课堂更加贴近教育本质和规律。

事实上,对于目前中国的教师来说,如果不遵循规律,随心所欲地去展示自己所谓的“教学艺术”,那么这种教学对学生来说就不是艺术,而是一场灾难。我们最缺的不是教学的艺术性,而是教学的科学性。而模式就承载着这样的科学性。

当然,模式与模式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模式只是一个框架,不应该规定所有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细节,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师应该有不同的风格。否则就是模式化。

“教师一开始需要模式,等熟练掌握模式达到一定境界后,就可以抛开模式。正如武功高手修炼到最后,可以将一切招数融会贯通,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然而在达到此境界之前,我们还必须老老实实地一招一式地学习。”江苏昆山前景教育集团总校长张磊说。

记者在采访这些课改学校时发现,他们已不约而同,形成一种共识,“教无定法”的前提是“教学有法”、“贵在得法”,在有法、得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达到无法的境界。而当教师攀登上了这种境界,模式就是一个可以扔掉的梯子。

艺无止境,好的教学不能止步于模式、技术和方法。“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善。”美国教育界享有盛誉的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一书中指出,“教学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方法固然重要,然而无论我们做什么,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去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

其实,模式就是“思想下的技术”。中国教育学会初中专业委员会李锦韬理事长总结说。

模式背后的思想

从“五步教学法”到“杜郎口旋风”,伴随着种种争议,几十年,中国的课堂从“教中心”到“学中心”,走过了一条跌宕起伏的不平凡道路。

尽管我们称2010是模式年,但不得不承认,没有哪一种模式能够一统天下。仅仅只有模式,还是解决不了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虽然新课改推行已有十年,但一些地方依然停留在“理念”层面,在操作上,“五步教学法式”的课堂,依然还控制着我们学生的学习和生命成长。

我们还发现这样的现象,一些学校经常去各地“拜师取经”,但回到家里依然“涛声依旧”;或者照搬过去发现效果不佳,半途而废,不了了之;还有一些学校盲目追求模式,标新立异,迷失了自己,更迷失了改革的方向。

“这是由于他们没有看到模式背后的东西。这些课堂模式背后是一个系统的支撑,比如备课制度、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学校管理机制和文化。”对此,崔其升无奈地说。

在杜郎口中学,记者从一些细微之处感受了这些支撑的重要性。学校每天有两次反馈,全体任课教师参加,在课前的早上7点半和下午1点半,各半个小时,各年级组分别提出前半天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被指名道姓的教师并无尴尬,大家已经习惯于将其看作是在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批评指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此而已。副校长张代英对记者说,反馈会已经成为教师工作的一部分,教师把否定自己看作是最大的进步,因为只有否定自己才能不断自我更新。“日新之谓盛德”,从杜郎口中学的每日反思文化可以感受到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这样每天诊断课堂,每天反思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水平想不提高都难。因此,在这样一所农村学校,尽管教师自身的专业基础比较差,但他们每天都和学生一样在不断成长,终于做出了令人惊异的成绩。

显然,如果没有这些制度和文化的支撑,课堂改革不可能走下去。

课改,到底改的是模式,还是思想?

我们需要思考新的课堂以什么样的理念为支撑,需要哪一种模式?

其实,课堂模式有几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课堂必须是基于学和服务于学的课堂。一旦围绕着学来组织,即使没有具体的模式,也是好课。重要的是,让课堂发生质变!

后 记:

记者曾去过东庐中学进行采访报道。2010年岁末,在寒风凛冽的严冬,记者又先后来到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目前洋思中学已经搬进了城区,但校园和师生身上依然可见农村学校的朴实。杜郎口中学依然矗立在一片农田之中。

严冬时节,白杨树已经光秃,伸向天空的枝条似乎蓄积着无穷的能量,和绿色的麦地一起,昭示着春天已经不远。这里的空气清新透明,人质朴粗犷,透出本色的力量。学校在这里接了地气,草根性的原生态的课改勃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散发着泥土的气息和田野的芬芳。

时值深冬,但依然有不少前来参观学习的教师和校长。到底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冒着严寒千里迢迢来到这里?从他们听课时专注而认真的表情上,我似乎看到了答案。我想这两所学校提供了他们最需要而又最感困惑的课改经验。而他们之所以有此动力,是因为课改已经进入他们的视野,并逐渐在他们的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他们已不再像以往那样埋头拉车,为让自己的学生多考几分兀兀穷年,而终于抬起头来看看前进的方向是否已经偏离了初衷。他们在课改大潮的涛声中听到了内心的召唤,开始追求作为教师和校长的天职和良知,承担起教育的本来责任。正是这种责任和良知的召唤,使他们内心燃起了对课改的热情,才不辞辛苦不顾严寒而来。

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已步入深水区,课改也是如此。进行课改需要大智大勇,更需要信念和良知。大勇来自信念,大智来自良知。其实课改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关键是有没有对教育和自身使命的深刻理解和领悟,内心有没有对教育的信念和良知。一场真正有意义的改革来自于人们内心。“拯救人类世界的力量不是别的,而是人们的心灵。”(翟晋玉 康 丽 李炳亭)

第五篇:中国现行教育模式

中国现行教育模式主要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制式教育。“应试”的含义,就是“应付”教育与社会生活中各种必要的考试。教育本来就有“应试”的成分,“应试”本来就是教育的一个必要部分。但是,“应试”绝对不能扩大为教育的大部或全部。当“应试”一旦“畸形”蜕变为逐渐占据教育的太多甚至全部空间的时候,教育就变为一切为了应付考试的不正常状态,此时“应试教育”的说法产生了。“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考试和为高校输送新生为目的的违反教育科学规律的一种教育模式。应试教育,通常被视为一种偏重于通过考试,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水平,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送进高一级学校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相对应。“应试教育”重视高分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和差生。而重视高分学生,更确切的说,是重视高分。这就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宗旨,违背了“教育机会人人均等”的原则。“应试教育”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考什么就教什么,所实施的是片面内容的知识教学。只教应试内容,忽视了非应试能力的培养。“应试教育”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大搞题海战术,猜题押题、加班加点、死记硬背、“填鸭式”等,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培养。

这种应试教育模式的弊端非常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产生厌学情绪,片面发展,个性受到压抑,缺乏继续发展的能力。“应试教育”是一种不

正常的教育,它是把应付考试作为整个教育的重心,对教育的基本职能“尽可能的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人创设良好个性最佳成长的空间,为社会的良性发展不断提供最大的创新动力”不能顾及或者干脆不提甚至对教育“基本职能”产生“负作用”。“应试教育”是一切为了考试分数、忽略人性的和谐健康发展的“不健康”的教育。

(2)智育目标狭隘化。应试教育模式虽然把智育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智育的目标却是片面的、狭隘的。智育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教育,其中发展智力是智育最重要的目标,但是,应试教育从应试这一角度出发,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大多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种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动,从而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局面。

(3)重人力素质轻人本素质教育。就当前教育现状来看,人力素质比人本素质更被教育者所看

重因此,对关系人本素质提高的价值、人格、权益、政治思想、社会参与等意识方面的教育则注意不够。如果我们的教育把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视为自私和个人主义,并对此采取虚无主义,甚至以社会整个需要的名义来规范限制个体的个性发展的价值形成,后果只会导致真正的个人主义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自私行为。

通过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学习,知道国家是如何的对教育的重视。我也体会

到了很多,纲要中提及的“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这是国家对教育人才提出的鲜明要求。以学生自身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培养。另外教育也重在改革创新!改革创新作为教育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教师学生都应该时时刻刻保持着一颗勇于创新的精神。以下三点是我针对中国教育改革提出的解决方法。

(1)改革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首先,应淡化考试的选拔作用,增强考试作为检查教与学得失的评价功能。其次,考试题目数量要减少,内容要科学,着重考查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尤其是要取消用来给学校,给教师或学生排名次,并借此给予奖惩的各种统考统测的考试方法。把考试作为一种手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原则是“注重知识,突出主力,加强平时,取消期中,淡化期末”。再次,考试形式采取口头测试与阅读测试相结合;听力测试与动手操作测试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学生的成绩可采取等级+特长+评语的形式,使学生了解自己。高考的改革,我认为应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改变目前的高度集中,一卷定终生的做法,进行多种考试模式实验,使试卷题多样化。二是由主要考查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了什么转向为检验学生是否具有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能力。

(2)实行教学改革:改革教学模式,由以往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而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变为以“引导—探究—发展”作为教与学的基本模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新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3)转变教育思想,树立新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所有的事物都应当是学生认知的客体,课堂教学中一切活动都应当以学生的现实成长需要和未来发展为中心,要彻底改变搞应试教育形成的思维定式和所谓的经验:认为学校教育,就是教学生掌握顺利通过考试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于毕业或升学考试中得高分获得好成绩。在教学中还要改变自己的角色,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重新认识学生,让自己成为教学和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具有活动意义的学习环境和内容,才能使学生有可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体验相应知识形成过程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只有很好的完善了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亲爱的祖国的教育才会蓬勃发展,国家也就会变得更强。作为大学生,我们也承担着我们应有的责任,我们要做的就是就是做好自己,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强,只有这样才会为祖国付出更多。

下载中国模式敬老院[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模式敬老院[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经济发展几种模式

    苏南模式 苏南模式,通常是指江苏省苏州、无锡和常州(有时也包括南京和镇江)等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由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提出。其主要特征是:农......

    月坛街道敬老院公办民营模式选择范文

    政府兴办养老事业的模式选择 目前,我国人口结构中,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大、高龄化趋势显著、“未富先老”、“空巢”老人迅速增加、低收入群体养老问题严重,北京的情况更是如此......

    敬老院

    时间:2012年3月10日 班会主题:敬老院之行 主持人:马汉青 班会记录 地点:第一教学楼201教室 班会背景:学习雷锋,关爱老人,“心连心”弘扬中华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敬老院之行”活动......

    敬老院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此种思想道德教育建设,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努力营造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让大学生们以实际行动为老人家......

    敬老院

    化院献爱心敬老院之行 11月6日早上6时50分,化学与化工学院学生会青志协、文艺部的15名同学乘车前往梁二村一敬老院看望老人。此次活动主要是发扬关爱老人的中华传统美德,让敬......

    敬老院

    工程学院志愿者服务站与圣奇敬老院 开展的“敬老爱老助老”活动 弘扬志愿精神,传承孝道文化。工程学院志愿者服务站与圣奇敬老院开展的“敬老爱老助老”活动已经开展了八个年......

    敬老院

    敬老院长期义工策划书 一、活动名称:牵手夕阳 二、活动背景:近年来,我国在社会保障,尤其是在老年人保障方面,已取得许多成就,但我国的老年人形势仍很严峻,老年人人口所占比重逐年增......

    敬老院

    我们特地参与了学院要求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前往敬老院开展关于杭州敬老院情况调查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我眼里,敬老院是孤寡老人的栖息之所。但通过这次的调研,我改变了总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