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运用红色资源创新“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浅探
运用红色资源创新“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浅探①
骆文伟 黄满琴
(华侨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福建 泉州362000)
②【摘要】当前“90后”逐渐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主体。新形势下“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机遇和挑战并存,红色资源是创新“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应及时更新“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才能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在高校德育的功效。
【关键词】红色资源;“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谭冬发、吴小斌于2002年率先提出“红色资源”概念。近年来红色资源的研究已迅速成为德育新兴的研究领域。目前学界普遍认为:“红色资源是指在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能够为我们今天所开发并具有重要价值意义的各种精神及其物质载体的总和”。一般认为,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首先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各种革命遗址、文物、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其次是以精神形态存在的诸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等,其中所包含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中体现了这种精神的真谛所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布实施的《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育部门要将红色旅游作为青少年思想
「2」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育范畴。”因此,研究如何运用丰富的红色资源创新
「1」高校“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无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一、运用红色资源创新“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1.符合新时期“90后”大学生自身成长的迫切要求
90后泛指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所有中国公民。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对象普遍为“90后”大学生,相对于之前不同年龄段的大学生群体,“90后”大学生在思想、意识和行为等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90后”大学生 ① 本文系2010年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海西高校依托海西红色资源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研究》(项目编号:FJE10—005)阶段性成果。
② 骆文伟(1969—),男,福建惠安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红色资源、大学生基层就业研究
黄满琴(1987—),女,江西抚州人,思想政治教育硕士,主要从事红色资源研究 的生活条件明显优于前几代人,他们的智力水平普遍较高,大学生更是他们中的佼佼者,智力超群,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思想活跃。二是挑战传统文化,部分学生追求非主流文化③。一个显著特征便是他们大量使用网络语言和“火星文”,个别同学迷恋上血腥和暴力的图片,不乏有伤感和颓废的情绪充斥其中,“官本位”、“商本位”、“钱本位”成了他们理想的代名词,相反,以前我们一贯追求的乐观、进步、积极向上的精神被抛之脑后。三是追求个人本位的价值观。“一切为了自己”观点大有人在,“我的地盘我做主”成为他们的行动的指针。这种以追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忽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的价值观,从根本上颠覆了爱国主义的集体主义观念,也严重影响着“90后”大学生的道德观以及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
2.符合新时期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总体要求
新时期教育环境的复杂化对高校爱国主义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带来的中国利益格局的变化,导致个人利益本位倾向,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拜金主义盛行,直接挑战爱国主义教育的集体主义观念教育;利益多元化带来了一些病态人格现象,比如及时行乐、不择手段追求名利、告别理想、告别崇高等直接影响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艰苦奋斗、民族自强精神教育。其次,全球化消解了民族文化,中国文化正日益失去其民族特性,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正被“牛仔裤”、“麦当劳“、“可口可乐”等快餐文化和商业文化消解,社会共同价值观消弭,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动摇,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传承民族历史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和挑战。第三,不可否认,互联网凭借其先进快捷的技术和对丰富信息资源的拥有,已经成为对人们思想行为影响颇深的重要手段,但也严重冲击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传统的教育资源、教育手段已经完全不能适应“90后”大学生。「3」
3.符合红色资源德育功能及其特征的基本要求
首先,红色资源鲜明的阶级意识奠定了“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提。我们所提倡的爱国主义不是爱任何性质的任何国家,而是爱由先进阶级统治的、合「4」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的国家。红色资源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代表广大无产阶级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它的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具有天然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意识形态,这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 ③ 非主流文化是早期存在于韩日地区学生中的自我表现的年轻文化元素,是为了引起更多人注意而采取的另类方式。
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所强调的阶级属性是完全一致的。
其次,红色资源保证了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向。爱国主义教育实质上也是一种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则是信仰的两个侧面。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其中的杰出人物表现出来的对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矢志不移,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执着信念,可谓惊天地、泣鬼神。这引领了“90后”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政治信仰,有力地保证了“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向。
再次,红色资源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红色资源具有主题鲜明的特点,每一处红色资源背后都承载了一个生动的故事,有利于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历史情境中;红色资源数量丰富且分布广泛的特点,为全国的高校就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便利,而且它的类型丰富多彩,如:战争或重大事件的发生地,重要会议的会址,各种重要机构的办公地旧址,杰出人物的故居或纪念堂,革命烈士陵园以及各类纪念馆等,这极大地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二、当前高校运用红色资源创新“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及成因
当前,高校不断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红色资源作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宝贵资源备受教育者的青睐,高校在理论上也形成了较为全面的红色资源运用思路,在实践中也探索出一些积极可行的运用方式,这些成绩是可喜可贺的,但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应及时引起我们的关注。
1.弱化红色资源精神层面的梳理。红色资源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内容。高校往往利用红色资源的物质层面开展活动,比如参观纪念场馆,瞻仰烈士陵园等,对于这些活动,大部分学生经常是抱着走走、停停、看看的心态,最后无非是“有参与无体会”、“有过程无感想”。而对红色资源所蕴含的精神内核、红色文化的凝练及时代意义的提炼升华,对红色精神、红色文化的内涵也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2.弱化教育客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当前高校在对红色资源的运用中主要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老师教什么,学生听什么”,学生往往缺乏自主选择的权利,丧失主动性,因此,难以
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其实,红色资源大多拥有生动的背景和故事情景,完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同时与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相结合,以达到教育效果。
3.弱化红色资源整体效应的发挥。主要表现在:一是忽视了红色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的特点,在红色资源的运用上高校往往将目光投向本省(市)或所属地区,缺乏全局观念。比如江西、重庆、陕西、贵州等红色资源相对密集、成果相对丰富的省份与红色资源相对较少的一些沿海地区缺乏必要的合作。二是忽视了红色资源的区域差异性第资源特性「5」。比如,井冈山的红色资源主要以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主线,延安的红色资源则主要围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来展开,两者的教育内容不尽相同,而孤立地运用本地区的红色资源,也很难收到整体的教育效果。再次,忽视了红色资源的区间资源雷同性的资源特性。众所周知,很多红色资源在形成时间上具有前后连贯性,在内容上是一脉相承的,比如“红军长征路线”中的红色资源就应该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而这种内在联系却被人为地割裂,使红色资源处于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状态甚至形成恶性竞争的局面。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红色资源整体效应的发挥。
4.弱化教育手段的更新。红色资源融入教学、教育教学环节中,手段较为单一。目前还是主要以课堂传授为主,借助的载体基本上是一间教室、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偶尔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地、观看爱国主义影片或相关的图片展览,活动形式极其简单,并未深入到“90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90后”是与网络共同成长的一代,“90后”的学习生活都离不开网络,网络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阵地。因此,传统的简单说教的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应“90后”大学生。与此同时,“90后”追求新鲜,寻求刺激,传统的教育方式内容沉闷,信息闭塞、落后,远不能满足“90后”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
5.缺乏构建运用红色资源的长效机制。目前高校在红色资源运用方面缺乏相对规范、稳定的机制保障,致使红色资源的运用后劲不足。首先,在组织管理机制上,缺乏专门的组织架构对红色资源走进高校校园进行总体的规划和设计,统一的决策和管理,教学、教育、管理、科研、宣传各部门各自为营、单兵独斗;同时缺乏相应的评估考核机制对红色资源教学进行有效监督,老师对于红色资源的掌握程度如何、特色教学的技能如何、学生对红色资源的理论学习及实践运用效果如何都无从知晓。第二,在教研机制上,一是缺乏专业的理论研究团队对红色资源精神内涵的 4
提炼、红色资源向教学资源的转化以及红色资源进教材、进课堂进行深入的研究;二是缺乏专业的教学团队精心组织红色资源教学,目前高校红色资源运用主要依托党团课教育、选修课、讲座等形式展开,却很少能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度去建设它,队伍上也缺乏专职的红色资源指导老师配备。第三,在德育渗透机制上,没有把红色资源的教育内容渗透到高校文化建设中,没有将红色资源的德育功能运用到解决学生的实际思想问题中,没有将红色资源的教育手段渗透到思想政治工作乃至教学、管理、宣传等各个环节中,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第四,在保障机制上,缺乏经费和阵地保障,尤其是学生的实践考察缺乏专项基金,使学生实践考察受路线和场地的限制,目前实践活动基地的建设是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高校运用红色资源创新“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红色资源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运用现状给我们提出了一个现实而紧迫课题。因此,高校德育工作部门应该努力探索多途径、全方位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创新教育模式,因势利导地对“90后”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深挖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
“90后”大学生在参观、游览红色资源的过程中,往往停留于表面形式和感性认识,加之红色资源的形成与他们的生活年代相隔久远,因此不能领悟到其真正的精神所在,更难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衔接,做到迁移运用。这就需要广大的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必须以红色资源载体为依托,挖掘其精神内涵,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提炼为新形势下能被大学生有效理解和接受的时代价值;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某种红色资源,围绕该红色资源的产生背景及其承载的人物故事加以研究,体会其精神内核。
2.加强红色资源区域整合
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充分运用红色资源要立足本地,在充分挖掘本地红色资源的基础上,同时注意向外辐射,形成统一、完整、丰富的教学资源链。首先,高校之间要建立必要的对接和合作机制,交流和借鉴红色资源运用的经验,尤其是红色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可对口支援一些相对缺乏的地区,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原则,对他们开展红色资源教育提供必要的素材和理论指导。其次,加强区域联动,实现强强联合。即使在红色资源分布相对丰富的省份或区域,各地的红色资源仍各具特色,实现区域红色资源的交叉利用,不仅可以做到优势互补、相得
益彰,还可以丰富教学内容,降低教育成本。例如,闽赣两省可以充分利用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优势,成立闽赣红色资源教育教学研究机构,以优良的革命传统文化为纽带,加强红色资源对接,推行高校师生无障碍红色旅游,实现资源共享。最后,推动“全国一盘棋,红色不分区”的红色资源建设局面。目前,由四川省社科院发起启动的“长征路线”以文化线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是全国红色资源加强合作的杰出范例。
3.丰富红色资源的教育手段
首先,占领网络教育阵地。“90后”是网络社会的主体,基于互联网技术传播教育资源深受这一群体的喜欢,网络教育也被认为目前最为理想的辅助教学方式之一。学校应改变传统的以课堂说教为主的教育方式,以网络为切入点,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比如建立红色网站,通过发布红色资源的相关信息,增加大学生对重要历史和国家大事的关注,促进自主学习;同时利用校园BBS、留言板、QQ群等用户数量大、交流性强的特点,在师—生或生—生在交流互动中实现自我教育和自身价值观的转变。
其次,发挥高校学生社团的作用。实践证明,优秀的社团活动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渗透和影响。“90后”中不乏红色影视的影迷、红色歌曲的歌迷及对红色文化的痴迷者,引导他们建立红色资源兴趣小组社团,既可以锻炼他们才能,还可以吸引更多的红色资源爱好者加入进来。同时邀请专业的老师对他们进行专业上的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资源收集、整理和讨论活动,真正实现把红色资源教育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第三,用红色资源装点校园景观。高校可以尝试运用建筑、园林、雕塑、碑林、长廊、喷塑等体现现代艺术装饰元素和手法把红色故事、书法、情景再现到校园景观的物质形态中,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传播载体。红色资源的潜在教育功能与校园景观的熏陶功能有机结合,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可以营造出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最后,强化实践的育人功能。爱国主义教育要与实践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已然成为高校追捧的方式。然而,各高校在组织学生参观实践时,首先是活动形式比较单一,难以调动“90后”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满足他们的求异心理,因此,必须创新实践活动形式来提升实践育人效果。例如,大学生到井冈山参观实 6
践时,可以让学生担任讲解员,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同时组织学生亲身参与红军挑粮情景再现、黄洋界保卫战情景再现等活动,让学生在表演时体会革命先烈艰苦奋斗、视死如归的精神。其次,对于实践的主题、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如何开展、如何引导学生思考等都缺乏周密的考虑和详细的安排,严重影响实践的效果。高校教育者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把每一次的实践课当成课堂教学来对待,课前进行精心的准备,课后进行必要的归纳和总结。
4.构建红色资源运用的长效机制
要保证红色资源的经久不衰,必须建立和完善红色资源运用的长效机制。具体应该贯彻以下几点:
首先,完善高校红色资源的组织管理机制。高校要形成党委领导、团学部门主抓、相关部门配合、院系实施落实的齐抓共管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管理架构,将红色资源的运用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和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中,组织编写有本区域特色的红色教材,合理安排教学课时,并促进红色资源的运用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的延伸。同时,制定科学的评估考核制度,将老师的思想水平、理论水平、教学水平等纳入考核体系,建立教师、学生学习成果汇报制度。
其次,形成科学合理的红色资源的调查研究机制。这是红色资源开发和运用的前提和一项基础性工作。比如,对本省、市发生的重大革命历史事件进行梳理,对伟大人物的先进事迹进行精心整理,对红色资源的类型进行科学分类和系统归纳,把红色资源的分布以图表的形式绘制出来并设计出性价比较高的符合符合大学生参观的红色旅游线路。
第三,健全红色资源的德育渗透机制。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且这种影响作用范围更广,时间更长,更容易让青年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红色校园文化就是当前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载体,高校要通过定期开展一系列有益的活动,如红色资源专题讲座、红色革命知识竞赛、“红色名言”书法摘抄比赛、读书征文比赛、成立“红学”研究会、唱红歌等,搭建红色资源学习交流平台,积极营造校园红色文化氛围,用革命的乐观主义、勇往直前、艰苦奋斗精神进行积极引导并帮助克服 个别“90后”大学生容易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气馁、迷茫、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态度。
第四,深化高校地方社会协同机制。高校要依托地方政府、旅游部门、企事业 7
团体等部门的支持,争取政策上的优惠,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改善高校在参观考察、理论研究和人员进修等方面捉襟见肘的现象,大力发展红色实践基地建设,拓展红色资源队伍。同时,高校也可以为地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旅游精品路线的设计、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实现互利双赢。
参考文献
[1]谭冬发,吴小斌.“红色资源”与扶贫开发[J].老区建设,2002⑺
[2]参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办发[2011]10号)
[3]朱桂莲.爱国主义教育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4]刘瑞复,李红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5]骆文伟.海西高校依托红色资源创新爱国主义教育调查研究[J].2011年华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论文集
A Brief Analysis of Red Resources’Innovative Application on“Post-90s” College Students Patriotism Education LUO Wen-wei Huang Man qin(Public Administration of Huaqiao University School Quanzhou Fujian 362000)Abstract:Up to now, post-90s has become the main force of the college students.Patriotism education for the post-90s college students is facing both it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new circumstances.Red resources are important carrier to innovate patriotism education for the post-90s college students.Education methods and channels should be renewed in time so as to fully display the functions which red resources did in college moral education.Key words:Red resources, Post-90s college students, Patriotism education
作者简介
黄满琴(1987-),女,江西抚州人,思想政治教育硕士,主要从事红色资源研究 工作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邮政编码:362000 手机:*** E-maail:huangmanqin303@126.com 8
第二篇:《用好临沂本地红色资源,开展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用好临沂本地红色资源,开展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作者:刘
一、红色资源的意义
临沂是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经济全球化”,使国家疆界变得模糊,必然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国家意识,使爱国主义情感淡化。运用“红色资源”进行教育,可以使他们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升华、精神得到激励,更深切地体会和领悟爱国主义的情怀,弥补用传统说教的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不足,二、临沂红色资源分布
红色资源包括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革命烈士陵园、文艺作品等。我市红色资源有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沂蒙革命历史博物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精神展馆、新四军军部旧址、沂蒙母亲王换于纪念馆、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暨山东省政府成立纪念地、“银厂惨案”纪念地、大青山战斗遗址、“沂蒙山小调”纪念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旧址以及一些革命歌曲等。
三、如何利用
(一)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一方面用红色文化资源充实课堂教学,把红色文化资源充分纳入到经常性思想教育、专题教育和其他相关课程教育的内容体系,使大多数文史类课程具备丰富的革命史背景和充足的红色论据,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感染力,以改变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枯燥、太多程序化教学方式、缺少吸引力等的状况。
另一方面,在鼓励在课堂教学中有选择地涉猎一些与教育主题联系紧密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同时,还要大力提倡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红色文化走进校园生活,让课堂教学得到延伸。以青年文化周、科技文化节、社团文化节为主要载体,通过红色歌曲如《沂蒙山小调》、《谁不说俺家乡好》、《沂蒙颂》等:,红色故事如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等,以及红色文学、历史题材的舞蹈艺术表演以及摄影、美术作品展为主以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力,全面活跃大学生文化生活,让更多的红色资源及其蕴含的精神内涵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
(二)学生骨干和全体学生相结合
在红色文化的教育中,应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红色社团中的学生骨干以及学生党员的作用,通过组织筹划多种形式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传统的教育、纪念、娱乐活动,使广大青年学生在更加广阔的平台上,以较为自然、真切的方式,参观、接触、解读和体味红色文化,加快红色文化建设的步伐。同时又要注意把这种教育扩展到每一位同学,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受教育”的原则,让红色文化扎根到每一个学生的心里,避免出现那种“学生党员骨干教育多、全体同学教育少;在纪念节日时教育多、平时教育少”的局面,要形成传统、形成规模、形成系列、形成特色,向全体同学延伸。
(三)校内教育和校外实践相结合
既要“请进来”,又要“走出去”。可以聘请有亲身革命经历的老红军、老战士,或者是军队院校的有关专家、教授,或者是专注于革命史教育的专家、学者来学校讲课,让红色文化的传播者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把红色的深刻底蕴带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然后利用节假日或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调研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旅游、体验红色生活、重温红色历史等活动,也可组织大学生到社区、企业、农村宣讲红色精神,让学生在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为感性的氛围中自觉提升思想境界,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心灵的净化与精神的洗礼,以充分有效地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功效。
(四)现场体验和网络传播相结合
红色文化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有效载体,需要我们营造好红色文化传播和教育的氛围,创新红色文化育人机制,为青年文化的健康发展服务。我们从红色文化中挑选一些青年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文化元素加以提炼升华,创作红色文化精品,并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的原则,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红色文化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参与、讨论的方法,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又要注意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在青年文化建设当中,抢占网络制高点,利用青年对网络使用的频繁性的特点,开设红色资源网站,开发既有时代特点,又有感染力、吸引力的红色资源软件,构建红色资源网络文化,占领网络阵地,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引导网络阵地,使先进的思想文化成为网络阵地的导向,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导权。
第三篇: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红色资源的有效运用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红色资源的有效运用
[摘要]推进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运用,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当前,要深入研究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用,创新红色资源开发运用的思路,探索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实践策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红色资源 运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创造的富贵财富,是革命传统优势的重要体现,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实施红色资源的优势创新,有效运用以爱国主义、服务人民、勇于创新和艰苦奋斗为基本内容的红色资源教育广大大学生。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的思想品质和时代精神,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探讨的重大课题。
一、红色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用
红色资源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广大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它主要包括: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98抗洪精神等等。以及反映这些精神的遗迹、文物、文章诗歌、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等。“红色资源”包含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的内容,其中以精神层面为主。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民心工程、希望工程、社会工程。全社会都要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社会环境。“红色资源”由于其形式多样,资源丰富、直观生动等特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最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成为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平台,成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载体,因此,它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独特功用。
(一)确保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
各地红色资源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在进行革命斗争的艰苦历程中形成的,天然地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回顾革命和建设的历程,在腥风血雨的艰难岁月里,正是有了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才激励着革命者克服种种困难和挫折,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占胜强大的敌人,取得了革命的最终胜利,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过程中形成的思想文化和崇高革命精神,就是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的凝聚和升华。红色资源蕴含着许多生动感人的革命事迹。红色资源教育直观生动,感染力强,符合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路、求知欲强的身心发展特点,他们对革命前辈的光辉业绩无限崇敬,具有接受和弘扬革命传统的内在动力。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广大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培养爱国情感和高尚品质,在主动参与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使他们坚定革命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确保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
(二)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对大学生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使广大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红色资源中蕴涵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创新精神,敬业、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内涵丰厚。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源泉。对于当代青年大学生,充分运用红色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对他们进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近现代史教育,艰苦奋斗精神等革命精神教育,帮助他们认识中国国情。体会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来之不易的,必须倍加珍惜,从而使他们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红色资源具有教育的内涵性,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提供丰厚的优质资源和成果支撑。以红色资源为载体,可开发提炼出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在内的整个思想教育的内容体系。红色资源在各地广泛存在,形式多样,只要根据本土优秀文化实际,结合大学生专业特长及身心发展特点。深入挖掘,利用红色资源内涵的丰厚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创造出灵活多样的利用形式,可以极大地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因此。积极开发和运用红色资源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良好载体和有效途径。
二、有效运用红色资源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策略
十七大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勾画了美好的蓝图。这个蓝图的实现需要当代青年的不懈努力,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到北京大学考察,与师生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始终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放在重要位置。为此。我们要积极创新发挥红色资源教育的价值,有效运用红色资源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把红色资源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积极开发和利用红色资源并把红色资源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体系。是拓展和丰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重要方面。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途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必修课中都可以而且应当贯穿红色资源的内容,或者与课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或者安排红色资源教育的专题教学。各高校可以根据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开设突出体现红色资源教育的校本课程。并对大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任务要求。要通过完善教学计划,加强教学管理,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红色资源进课堂工作的认识和重视。增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红色资源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要健全相应的制度对教师的实施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确保红色资源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体系工作落到实处。
(二)用红色文化引领和充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校园红色文化传播与教育的氛围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校园文化就是一个重要环节和有效载体。运用红色资源教育,必须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坚持以先进文化与红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红色资源传播与教育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可以以红色资源所承载的红色文化为内容。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红色文化艺术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寓教于乐的各类文化服务。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发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道德实践活动,把思想道德实践活动的思想内涵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起来,寓教于乐,满足兴趣爱好,从而让大学生在自觉参与过程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同时,也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站、文化长廊专栏大力宣传报道革命先进事迹。播放红色歌曲,使大学生思想道德产生共鸣和升华,还可以利用校园思政网快捷便利、覆盖面大、资源共享这一现代教育方式,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三)把红色资源教育纳入大学生的生活实践过程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原则。按照“三贴近”的要求,高校应努力创造条件,使广大大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更好地体验红色资源的巨大魅力。高校可以利用红色资源积极开展各种道德实践活动。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利用节假日、革命领袖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建党、建军纪念日。红军长征等重大革命纪念日,精心组织红色参观、红色旅游、体验红军生活、重走红色革命之路等活动,积极邀请老战士、老干部、老专家作革命传统报告、讲革命传统故事。使大学生在休闲度假中受到教育和熏陶,从而升华精神境界。总之,只有把红色资源教育与大学生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筑全方位覆盖的高校红色资源教育网络。才能使二者相互促进,发挥各自的优势,取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以培育爱国情怀、传播先进文化、塑造良好人格、弘扬社会正气为内涵的中国革命文化。是引导当代大学生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锤炼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的鲜活教材。我们相信,继往开来的年青一代大学生,一定会继承和弘扬先辈们的光荣传统。以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作脊梁、作根基,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人生标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阔步前进。
第四篇:面对90后大学生,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创新探讨
面对90后大学生,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创新探讨
文章出处:郑州交通职业学院作者:褚吉瑞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90后”大学生的特征和问题,结合辅导员面对90后大学生的工作实际,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辅导员工作理念的创新、工作方法的创新;工作载体的创新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90后”,辅导员、创新
科学发展观从本质上说,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促进经济和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的发展观。近两年来,高校学生从“80后”变成了“90后”,辅导员工作对象发生了变化。90后大学生与“80后”大学生相比,在思想和心理上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教育方法已不再适应他们的需求,这就要求高校中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辅导员要转换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工作机制。
一、“90后”大学生的特征与问题
2008年10月10日,武汉大学公布了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平均智商较高,个性独立,自信张扬,心态开放易于接受新事物。但同时也发现他们自身存在许多问题,如:价值观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耐挫力差等等。
1.理想信念薄弱,价值观念倾向实用, 但不乏爱国热情。
“90后”的大学生从小生活在父母的关怀与亲人的呵护下,他们往往不能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而以个人和个性作为追求和崇尚的目标。因此很多大学生的精神常常处于匮乏状态,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模糊,无远大的理想与追求,共产主义信仰更加淡漠。因为一些社会现实让他们很早就明白应该把价值取向关注于具体的事情,而非抽象的哲学,所以他们更关注工具理性,而不是信仰层面的东西。但他们面对雪灾、震灾事件,都能表现出挺身而出的姿态,到处都能够看到他们的身影;认为北京奥运和“神七”的成功是国家进步和梦想实现的重要标志,自己为国家和民族而感到骄傲和荣耀。所以,在目前“90后”的学生中他们虽然缺乏理想信念,政治观不稳定,但他们亦不乏理性爱国。
2.思想活跃,表现自我,但团队合作意识不强。
“90后”的一代,思想活跃,想法新颖,喜欢追求明星和时尚元素,喜欢标新立异,表现自我,体现出人们通常观念中的“个性张扬、叛逆”等特点。武汉大学的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在调查的学生中, 66%的考生志愿是自己拿主意的,这反映了这一代青年思想上的独立。但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遇事并不喜欢与人合作,他们过于表现自己,而且与“70后”、“80后”大学生相比,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比较淡漠。
3.自信张扬,但心理脆弱,耐挫力差。
“90后”大学生对未来充满了自信与激情,他们坚信自己的处事能力,对未来的成功持毫不怀疑的态度。在武汉大学的问卷中, 62.5%的被调查者认同“挫折使人奋进”这个选项。但“90后”大学生是“幸福的一代”,较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条件也使他们的成长道路大多较为平坦和顺利,减少了90后直面挫折和失败的机会。武汉大学在这项调查中,关于“遇到挫折后”的心态调查表明:大多数“90后”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有72.3%的人表示自己心理会留有阴影,并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总结经验从头再来”。专家认为,这一调查结果令人担忧,大部分“90后”大学生抗挫折能力不足,在面对困难时就更可能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4.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但辨别是非能力较弱。
“90后”大学生常被称为“天之骄子”“、幸福的一代”,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满足了他们的物质需求,近六成学生均有电脑、MP3、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他们好奇心重,知识面宽见识较广,容易接受更多的新鲜事物,敢于尝试。在接受调查的“90后”新生中,有64.8%的学生认为自己“心态很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同时发现,他们接受新事物并不加以区分,“90后”热衷于标
新立异的文字或者装扮,他们使用“火星文”,喜欢穿奇装异服,迷恋网络暴力游戏等等。
二、面对“90”后大学生,辅导员工作创新的必要性
1.科学发展观对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以人为本,要求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维护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服务。全面发展,要求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全面发展,把其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协调发展,要求统筹课内课外思想政治教育,统筹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统筹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生组织作用,统筹解决学生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可持续发展,要求紧紧抓住制度建设这个重要环节,建立起既能立足当前,有效解决突出问题,又能着眼长远,保证工作不断推进的工作机制。科学发展观为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新的思想方法。科学发展观强调“科学”,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2.“90后”大学生特点对辅导员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
“90后”大学生经历经济时代高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他们具有时代的特征。尽管“90后”具有可贵的优点同时也具备太多的不足,这就要求辅导员如何创新性的开展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尊重学生的思想与个性差异,重视学生的内心需要,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情感上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以诚挚的感情感染学生,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坚持完善学生,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3.工作创新是解决辅导员工作实际问题的需要
现实的辅导员工作存在工作方式简单、方法脱离或落后于快速变化的实际,工作效率低下的现象。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及行为管理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说服力不强,教育效果差等问题。这些问题必须通过辅导员的自我创新去克服和解决。
三、面对“90后”大学生,辅导员应如何创新
1.创新工作理念,增强工作的生命力
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辅导员要充分肯定“90后”大学生的理性与自信,尊重他们的主流个性,鼓励他们的活跃思维。要以“三个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学生做实事,想学生之所想,解学生之所惑,启学生之所能,尊重并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要在服务中实施教育,在服务中进行管理,实现由“管理至上”向“服务至上”转变。
二是实现从“管”向“导”的转变。辅导员要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学习成长。比如:用自身人格魅力影响学生,通过学业指导、就业服务帮助学生,通过勤工助学、社会实践等解决学生实际问题。
2.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在工作方法上,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推陈出新,不断探索和实践工作的新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灌输教育和渗透教育相结合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辅导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报告会、专题研究学习、座谈讨论等,优化教育环境和教育介体,进行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灌输教育和渗透教育相结合。
(2)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学生的思想决定学生的行为,辅导员要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重视学生的思想变化,把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和学生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
(3)思想政治教育与咨询教育相结合相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说教、训导姿态,咨询则是平等、商讨、参谋方式,更易于“90”后学生所接受。因此,辅导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学习方法咨询、学业生涯规划咨询、就业咨询、发展咨询、人际关系咨询等加强学生教育。
(4)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只有学生自身自觉的观念、思想转变,使之内化为自己一贯的思想、认识、行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达到应用的效果。辅导员应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在遵循法律法规、校纪校规的前提下,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教育”。
(5)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各方资源。辅导员要建立与家长联系制度、与任课教师联系制度,挖掘学校、社会、家庭、亲友等丰富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3.创新学生工作载体,增强学生工作的渗透性和辐射力
(1)发挥园区育人功能
生活园区、学生宿舍作为课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辅导员应该配合学校相关单位,通过宣传标语、宿舍卫生评比、宿舍文化建设等方式,营造积极、健康的育人环境,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习意识、奋发进取精神以及明礼诚信等。
(2)推行主题教育
充分发挥班团组织、学生党支部的优势,围绕和谐校园建设、成长成才、科技创新等方面工作确定若干主题,开展“主题班会、团日活动、时事政策报告、热门问题辨析”等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创新能力。
(3)打造精品活动
组织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社区文化活动、青年志愿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科研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如 “校风学风建设月”、“青年艺术节”、“读书学史月”等活动,形成独具特色的“精品”项目。
(4)优化工作平台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生从中既获得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也程度不同地受到一些不健康的内容影响。首先,探索学生工作进网络的切入点,采取的形式和内容必须与大学生的心理生理成长相符合、兴趣爱好相适应,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网络奥秘,正确使用网络技术,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提高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其次,找准辅导员工作进网络的立足点,利用网上讲座、校园论坛、红色网站等多元模式、科学健康的思想文化内容占领网络阵地;最后,把握学生工作进网络的融合点,“进”不单纯是将学生管理的条条框框放在网上,而是充分发挥网络的服务、教育功能,让大学生通过网上的一些先进理念使自己的政治态度、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心理素质等各个方面得到新的启迪和升华,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和内容上与网络文化相结合,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
四、结束语
总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面对“90”后大学生这个教育对象群体,高校辅导员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善于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科学规律,在已经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工作,为学生培养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五篇:浅谈民办普通高校“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浅谈民办普通高校“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普通独立学院转设普通高校,高校育人环境也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教育对象也发生重大变化。“90后”(1990年后出生)学生已经成为高校在校生的主体。他们的出生和成长在中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全面开放和交互的社会环境渐渐成型的特殊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人们的思想日益活跃,社会发展日益多元化,价值多元化。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彰显出信变化和新特征。研究和把握“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已经成为高校特别是民办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对于加强这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具有重大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