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科技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报告相关论文
2011科技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
目
录
前言.........................................................................................................................................................3 徐延豪:我国科技馆事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6 王可炜:后科学中心时代的挑战.......................................................................................................12 于峰:试论创新管理能力建设的六大关系和三个突破...................................................................14 龙金晶:欧美博物馆“馆校合作”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17 周文婷:浅谈科技馆对儿童科普启蒙的发展方向...........................................................................20 董泓麟:志愿服务在科普场馆中发展的相关研究...........................................................................23 赵正德:科技馆与科学再发现...........................................................................................................26 安庆红:科技馆事业绩效考核实施浅议...........................................................................................29 辛兵:提升我国科技馆教育活动质量的思考与对策.......................................................................31 张成贵:构建自主探究型教育模式打造青少年科技教育园地.......................................................36 牟文虎:四川科技馆展教管理理念的实践与创新...........................................................................40 郭寄良:科技馆展览教育的认识和思考...........................................................................................42 刘菁:对利用科技馆资源展天文科普活动的思考...........................................................................46 张文虎:我国科技馆事业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考...............................................................................49 卞飞:科技馆在提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创新途径.......................................................................52 邵航:浅谈学习单如何在科技馆教育中发挥作用...........................................................................55 刘红:转变观念把握未来...................................................................................................................58 魏维:浅谈科技馆教育中的情感教育...............................................................................................61 梁兆正:用案例讲述科普场馆策划设计...........................................................................................63 徐东向:科技馆展览设计思路的创新与实践...................................................................................67 柏劲松:关于科技馆常设展览更新改造的实践与思考...................................................................71 朱幼文:如何理解、提炼和表现展览主题.......................................................................................77 吉亚妮:法国自然博物馆展览策划及实施的启示...........................................................................80 郭羽丰:基于多元化启发式教育方法的展品设计...........................................................................83 王翠:科技馆展览教育活动设计的新思考.......................................................................................86 王立文:拓宽设计思路注重“人—人”互动........................................................................................88 梁翠霞:浅谈绿色短期科普展览的美化及设计实践.......................................................................90 周世文:科技馆展区改造分析...........................................................................................................93 傅利峰:从防震减灾展区设计谈科技馆展览的策划.......................................................................97 罗季峰:中小型科技馆自主创意设计展品的探究与实践.............................................................103 马超:数字游戏化展品展示效果调查的实践与体会.....................................................................106 祝涛:做好“简单”——关于展览设计思路的一些想法...................................................................109 孟宁:浅谈情境教育在科技馆中的应用.........................................................................................112 蓝冬青:研制一组仿生学展品的体会.............................................................................................115 张罗强:浅析国内科技馆的展览与展项设计.................................................................................118 胡德兴:浅谈科技馆展教内容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21 朱幼文:转变展览设计思路提升科普展教能力与水平.................................................................125 王二超:流动科技馆展览设计的创新与实践.................................................................................130 施晓英:关于临时展览策划的几点心得.........................................................................................132 秦晓冰:科技馆儿童展区改造展览设计思路.................................................................................134 张瑶:科技馆展览设计思路创新的探索与实践.............................................................................136 常鹏:科技馆展览设计思路创新的探索与实践.............................................................................139 徐善衍:年会总结.............................................................................................................................142
前言
甘向群:尊敬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黄日波副主席。各位嘉宾,朋友们,同志们,大家下午好。由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科技馆专业委员会、中国科技馆主办,广西科技馆承办的2011年科技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今天在南宁召开了。在此,我谨代表广西科协向年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年会的中国科协领导以及中国科技馆的领导和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科技馆的领导、朋友们、同志们表示诚挚的欢迎。
科技馆是开展科普中国的重要阵地和载体。近年来全国各地科技馆建设发展形势喜人,由不少现代化的科技馆新建、扩建和对公众开放,体现了科技馆发展的蓬勃生机。广西科技馆建成于2008年12月,自建成开放既来已累计接待观众近200万人次,较好地发挥了科普展现的功能。在提升人民群众素质尤其是青少年素养方面发挥了积极的着作用,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今年11月,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在听取广西科技馆工作汇报时,同意了广西科技馆从明年1月开始,广西科技为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同时,广西科技馆的建设也将纳入南宁五象新区广西文化产业成规划建设之中。以广西科技馆的建成开放为起点,广西地方科技馆也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2010年3月,广西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科协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提出了要切实加强各级各类科普场所建设的设施,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广西地方科技馆建设工作逐步启动。南宁、防城港、柳州新馆、梧州、贵港等5个市完成了科技馆的立项,有的也在积极地筹建,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广西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对科技馆和科协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广西虽然科技馆建设现处于最好的历史时期,但因地方经济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仍有不少问题,统一规划管用困难尤为突出,广西科技馆本身也在运营管理、展品更新、展品方式、丰富拓展等方面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此次,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中国科技馆把2011年的科技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安排在广西召开,这既是对中国科协和广西科技馆的极大的信任,也是对我们极大的鼓舞。会议不仅为同仁们搭建了良好的沟通平台,也创造了互相学习提高了良好契机。希望参会的广西同志们要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认真学习各兄弟省市自治区馆的先进经验和做好深一步的研讨讨论、交流,为科普工作、科技馆发展建言献策。
最后,预祝学术年会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在广期间工作顺利、身体健康,谢谢!
徐延豪: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科技馆界的同行,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全国科技馆界的同仁聚集一堂,300多位代表齐聚南宁,召开科技馆界的一次盛会,也是我们今年的年会。首先我代表专委会,代表各位常委向全国科技馆的积极响应、与会代表的到来表示欢迎,也向各位领导在百忙之中出席这次会议,特别是广西科协、广西科技馆为这次会议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付出了很多的辛苦,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专委会第三次召开大型的学术年会,我记得第一次是在2009年,在中国科技馆开馆的同时我们召开了第一次学术年会,当然还有一个国际论坛一起召开。去年我们是在绍兴召开,也是一个国际学术年会。今年的会议没搞成国际会议,完全是国内同行的一次学术盛会,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还是第一次国内同行聚集一起研讨科技馆发展过程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非常有意义。
为了迎接这次会议,全国各地的科技馆积极响应,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全国科技馆的同行一共提交了243篇论文,论文的数量比上一届增长了30%。我们经过专家委员会的评审,汇集了180篇文章,已经出了一本论文集,这在会前搞出这样一个论文集是很不容易的。当然,我们还有35位同志将在这两天的学术会上进行大会交流,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全国各地的科技馆的馆长们与同行们在一起研究问题,思考现在,展望未来,这也是为引领科技馆事业下一步发展奠定很好基础的一次盛会。我希望各位代表能够珍惜这次会议的机会,认真进行学术的交流。当然在会下我也希望大家多做沟通和联系,使全国科技馆信息沟通更加畅通。
这次会议还有两个突破。一是第一次吸收了全国科技馆先锋产业的代表,各种科普企业跟产业相关的代表来参加会议。在会上,昨天晚上我们进行了专门的交流,希望全国各个产业的同志们、企业界的同志们也参与学术讨论,共同打造科普事业的明天。这次会议,专委会秘书处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他们也很辛苦。这次会议的全部情况,经中国数字科技馆进行进行全程网络直播,这些资源是可以共享的,在中国数字科技馆上进行全程的视频直播和网上直播,这都是我们在办会方面的创新。
徐善衍: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科技馆专业委员会今天在这里举办年度的学术年会,超乎我意料之外,会议如此隆重,参加会议人员如此之多,这说明大家对科技馆事业的关注。恐怕若干年以后回过头来总结,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事业和科技馆事业是处在最快的历史发展时期,而且我们这方面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我一想到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必将推动我国科学文化公共服务事业的大发展。但我这里面需要说明的,虽然是科学理所当然地没有疑问地属于文化的范畴,但显然还不认识这问题。
在当下社会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普通认识的一个真理,那就是科学技术对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快速发展起到的支撑推动作用是有目共睹,有着全社会公认的。所以我们科技馆事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当前的社会形势必将为我们事业的发展创造越来越好的环境和条件。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们的工作还不能够完全适应形势的发展。我有一个想法,这个结论是否合适呢,就是科技馆事业的发展最难的不是扩展,而在提升。如何使我们的科技馆事业更能适合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达到传播科学文化的目的,而且能够出现一个最理想的效果,这才是最难的。各位是全国科技馆事业的实践者、探索者、思想者,大家在这方面是很有发言权的,所以这次来参加会议我实实在在地抱着一个倾听学习的目的,希望在会议上不仅在会前已经发表了文章,而且在会上能够实现真诚的实事求是地不做官样文样的进行交流探讨,能够达到学术年会最佳的效果和目的,希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各位!
黄日波:尊敬的徐善衍常委、尊敬的徐延豪书记,大家上午好!科普工作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经济发展的社会进步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科普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实施,科普工作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作为科普工作重要阵地的科技馆,也在迅速发展。广西的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科普工作,重视各级各类科普场馆设施的建设问题,各地市的科技馆的建设步伐在最近几年得到加快,而且已经纳入了广西的“十二五”规划立项。当前,广西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历史的最好时期,在十一五期末,有12项指标实现了翻番,为“十二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年上半年,广西的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与去年同期相比,全区的生产总值增长是12.3%。
同志们科协和科技馆是传播思想的重要阵地,是实施和建设科技文化的重要设施,对促进公众科学文化提高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未来的五年内,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完善,随着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随着富民强桂新跨越战略的实施,广西科技馆必将呈现一个蓬勃发展的势态,必将迎来一个科协发展的春天和建设高潮。
各位来宾,同志们,本次年会将科技创新与发展作为主题,深入探讨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研讨科技馆管理中的新途径、新方法等,这对推动全国科技馆事业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必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相信通过这次学术交流研讨,必将能够更加有效激励大家创新精神,更加有效推动全国科技馆的建设发展与科学运行。
各位来宾,朋友们,天下风景,美在广西,广西地处亚热带,气侯温暖,山川秀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诚挚地欢迎并邀请大家在会议之余多到广西的各地走一走,看一看,并为广西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留下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徐延豪:我国科技馆事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2011.11.23 10:01
徐延豪 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中国科技馆馆长、科技馆专业委员会主任
徐延豪:各位馆长,上午好!大会安排我做一个主旨报告。我觉得这次会议是一个盛会,我们共同来研究科技馆事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来共同开创未来。
现在全国的科技馆还处在一个高速发展期,随着省馆进一步的全覆盖,整个行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同仁们身处行业内,都深有感触。
就今年来说,开放的省馆就有两家。在建的全国科技馆有14到15家,这里面也有省馆,也有地市级的科技馆。在2011年立项的省馆就有6家,发展速度很快。从趋势上看,已经向地市级延伸了,重心开始下延,当然也存在东西部不平衡的问题。东部经济发展地区较多,西部欠发达地区较少,这是跟经济发展同步的一个自然规律。另外,从这两年的趋势看,新建的省馆和地市级馆规模同比增大,有加大的趋势。大家都知道,辽宁已经开工建设了一个大馆,10万平米,这是在三大馆开馆以后在省级馆的又一个庞然大物,包括河北也要搞了一个大馆,前天,河北馆和武汉馆也同时奠基了,体量都很大。
第四个特点,由于这些年的稳定发展,已开放的大型馆的带动、示范作用逐渐突显,作用发挥得日益显著。中国科技馆不说了,从上海馆各项工作井井有条,很多工作在全国都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广东科技中心,他们开馆的时间也不长,但是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不管从展览的研发、展馆的运营管理、对外的学术交流,方方面面都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还有很多省馆,像黑龙江省馆、山东省馆、河北省馆、广西馆、四川馆、新疆馆等等这些地区性的很多省馆都在日益发挥着更加凸显的核心馆的作用,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趋势。我们跟文化部建议在2012年中旬,在一部分科技馆,在条件成熟的科技馆进行使用试点,我们希望是能在明年年底来推行全国的具备条件的科技馆对基本展览或者叫常设展览实施免费开放。这件事情国内的议论很多,方方面面都在讨论这个问题,有几个基本观点我想跟大家统一。
昨天齐主席说的一句话,中国很大,每一个省就像一个国家一样,有的省比国外的一个国家很大。每个省馆的发展就应该按照一个国家馆来设计,就是凸显一个省。每个省馆或者每一个中心城市馆都要逐渐凸显核心作用和引领作用,带领全馆的发展,这种作用已经显现出来了。
当然各地科技馆由于稳定发展,由于行业的带动交流,也由于这段时间更注重了临展开发和科技馆建设,使全馆在南北互动、东西呼应,在全国形成了很好的势头,这都是很好的工作局面。
第一,免费开放。但是所有的人都认为免费不等于免票,这个票还是要有,如果没有票,就没有人数的控制,没有方方面面的制约。大家要充分领会,免费开放这个词义。我在这引申了三点。第一,免费不等于免票,票还是要有。免费不是全部免费,在这里要坚持的就是有些项目还是要收费的,比如影院,这是不能放的,所有的特效影院,包括一些特殊的儿童厅也是要收费的,比如教育活动室必须要有直接成本投入的活动项目,还是不能免费。第三点,所谓免费开放不是所有的时间都免费,因为全国科技馆的情况不一样,地域不一样,所设的范围不一样,观众量也不一样,全国大多数的科技馆从目前情况来看还是观众不够,接待能力剩余,特别是从周二到周五观众量不饱和,如果通过适度的免费,适度地充沛观众量。但是像客流量比较大的,全国有五六家馆是过百万的,周末和节假日的压力本来就很大,周末是不是还可以收费,节假日黄金周是不是还要用门票控制?
中央虽然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专委会昨天也进行了研究,这项工作作为科技馆专委会明年工作的一个重点,要提前策划,要拿出方案。中央定这件事情,还是实事求是,我到现在为止没有听到任何一个领导提出任何一句武断的话说:你们一定要免费开放。没有人这样说过,只是提出来要应对形势怎么免费开放,所以我刚才提出三个方面,各类科技馆要拿出各类方案,下一步要形成几个工作小组,比如说这些几百万观众量的要拿一个专门的方案。对于其他的馆再拿一个方案,还有一些常年吃不饱的,城里面的基层小馆,常设展览很陈旧,展品不足,门可罗雀的展馆怎么办?所以中国很大,情况不同,不是一把钥匙都可以开门的,我希望专委会就这件事情马上成立小组拿出方案。
中央的态度是积极的,我们应该积极应对,把这件事情看成是推动科技馆事业发展的良好机遇。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我还要延伸,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应对这样的局势,所有的馆都开了,如果我们还不积极应对这件事情,我们很被动,处在舆论的焦点上,不好对国人交代。另外一方面,中央财政这次是准备掏钱的,整个文化体制改革,中央拿了很多钱,现在到乡一级的文化站都得到了补助。现在设计的方案是让中央财政拿一部分钱,通过转移支付的办法,按照全国不同的地区给予补助,给全国科技馆一个补助。如果这个方案能够执行的话,我觉得对全国科技馆从经费来说,应该有方案的。这个方案我们是开得比较足的。今天这些馆长都来了,希望每个馆都回去认真结合各自的情况,要拿出一个方案,然后同类的馆再一起合并。我现在想至少拿出三套方案来应对免费开放的局面,这样既顺应了科技馆、文化站免费开放的大动作,又能够推进整个科技馆事业的发展。全国科技馆提出意见,完善方案。
六中全会提出了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命题,这段时间全国上下都在讨论,都在呼应。我几乎每天有时间看《新闻联播》的时候都很关注这方面的报道,我们看到目前来说这个题目还是很好,但是我们看到的宣传报道里面,不是电视剧创作就是文艺晚会,再有就是民间戏曲。我们担忧的问题出现了,如果大发展大繁荣还是我们宣传文化事业那一点事,还是文化部以及相关的广电总局那点事,可能就违背了中央这样一个伟大的战略。科普怎么办?
我现在感觉到是喜忧参半,我们想说科普一定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们没有声音呀,同志们,现在每天中央电视台连篇累牍,每天报的还是原来意义上的小文化,随着这种造势的加大,渗透到整个教育体系里面来,原来这种文化渗透已经很强了,科学教育怎么办?如果科普这件事情,科学教育这块工作不能及时跟进,我们的阵地将被削弱,这是我说的一个忧的部分。
另外,文化这块太大、太强,太容易吸引人了。我说看戏、听故事永远比学习有意思,娱乐的东西是没有止境的,咱们说天天在麻将桌上,谁也不愿意开学术会。在这种情况下,科普、科学教育工作不能够乘势而上的话,我们将会被削弱,这是我提出来的喜忧参半。我希望全国的同行都来思考这个问题。
所以我提出来要巩固阵地,“发展是硬道理”。现在我得出一个结论,前一段时间国内的同行方方面面还有担忧,说馆建得太大了,越来越大,越来越多,花这么多钱,等等。我觉得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步伐来说,科技馆的发展很很慢。我今天提出这个观点。原来我曾经反对对辽宁,10万平米我原来是否定的,现在我不说这话了,咱们同行关起门来说,科普的阵地不够大。今天我要建议,还要建,我到哪个地方都要建馆,昨天和广西的领导同志一块我还提出来要研究促进这事,广西科协提出来他们要搞新区,要搞一个馆,差不多立项,我们要出地。我们这个行业还很小,阵地还不够,人均科技博物馆的面积跟美国和日本比还差得远,可能是1/20到1/25之间,跟发达国家比还差得远,要继续建设。
按照要求,常住人口100万就得有一个馆,我们在喊这个事情。搞流动科技馆的时候,我提出一个要求,流动科技馆东西这么好,就是没地方放,放在别的礼堂里借着一个会给他们看。全国同行都要有这个意识,各位馆长你们说话有份量,方方面面还是要建,不能退,阵地很重要,有了一个馆就能做一番事业,能凝聚一批人,能把事做起来,这是科学教育,科普的阵地,没有阵地是不行的。
第三方面,要主动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在现实发展过程中要主动顺应社会的一个必须要做的事情。科技馆、科学中心也不能总抱着原来的经验,一成不变。我们是科学传播,是科学教育,但是要注意外延的扩展,要注意跟社会的融合,要提高服务能力。
说得再白一点,你的省中心工作是什么?你的市的中心工作是什么?省长书记、市长书记和你的公众想的热点问题、突出问题应该就是我们要介入的地方。科普工作总体上来说还是一个宣传工作,我把它定义为一半是做宣传工作,只不过是以特殊的方式在做宣传。展览的时候我还提,不能总是还抱着那本经,按照我们的常设展览来做,跟社会的呼应不够,跟形势的结合不紧,跟不上形势。有很多馆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好的尝试,包括广西,我看了他们的材料,做了那么多的培训班,可以做。科技馆做培训、做科学教育和相关的其他行业的培训是很好的宣传方式,我们也在努力。
给领导干部上课,实际上是给领导干部做了很好的宣传。同志们,科技馆不是百货商店,不是银行,不是车站、飞机场,是人必须去的地方。很多领导跟我谈了很多,说得天花乱坠,我问你去过科技馆没有,没去过。我都没法说了,后来我委婉地说我那哪天陪着你去看看。我发现我陪着去看的人,特别是我用心设计陪着领导去看的,观点都有转变,认识都有所提高。
所以我提出一个经验,就是请他们看科技馆。馆长要敏感,要千方百计拉这些决策者,各层次的决策者去看新馆,欢迎你到上海科技馆或者其他的都行,请他们看,给他们看了以后马上变成我们的支持者,我们就多了一个支持者。通过不断提高务能力扩展服务外延,这可能是今后科技馆发展的又一个方向。
我们都身处在某一个社区,希望大家要关注你身边的社区。一墙之隔,一道之隔,他们是不是了解,是不是你的宣传员,很重要。中国科技馆在即将开馆之前做了一个礼拜的免费开放,当然是热得不得了,我发现周边的老百姓、老大妈来排队了,大家说这个科技馆这么多年没进来,不言而喻,有一个30块钱的门票,当时我觉得我们没尽到责任。这些老大妈就和我们隔一道壁,为什么不早点请他们来呢?他们也是我们服务的对象。
我们从周二到周五不是那么满,把这点时间给他们,他们也是在家没事,给他们看了以后变成我们的宣传者。我到法国进行了几次科技馆参观,科技馆一交流,馆长要领你上后台,我全看了一遍,我很高兴,他们在科技馆后面做了一个特色图书馆,并且还不小,当时有很多社区居民在看,他们说我们的图书很多,只要是我们的社区老百姓都可以来看,还可以把书借走,我说你们服务多长时间了,他说我们已经服务二十年了,这个工作一直这样持续着。
我到另一个地方一看,是技能培训中心,他说这个技能培训中心是对全市,不只是针对我们这个社区,是针对下岗人员,因为就业是很重要的工作,我们设了不同岗位的培训,有计算机软件处理,还有修理的等等,分成四五个小的培训班,你可以来报名,我们组织人,有专业人员给他做培训,培训以后使他能尽早就业,市民很欢迎。紧接着我再往后一看,是一个职业介绍中心,很简单,就两台电脑,一个人。他说培训完的人干嘛?我这马上就给他登记,各个地方有这种需求就帮他推荐,推荐以后有很多人在这个推荐中心就再上岗了,就找到工作了。
这是三年前我看到的东西,但是回来我一直没有在正式场合讲。实际上对我触动是很大的,但是后来忙没时间讲,我一直想把这件事告诉国内同行,就是如何提高服务社会能力,因为要长本领,要长能耐,这是我们的本领,这是社会关注的事情,这是省长书记、市长书记最头疼的事情。
第四方面,关于科普产业。这个事情提得很多了,大家都各抒己见,这是第一次邀请科普相关产业的企业代表和老总来作为会议的代表正式参加我们的学术年会,我觉得这是一种示范,这是行业的一种思维。我们应该有一个共识,要共同把科普产业做大做强。如果没有相关产业的发展,我们事业的发展是没有根基的。我们现在的市场份额还太小,昨天晚上专门和老总搞了一个小的座谈会,开了到9点40分,仍然是意犹未尽。同志们可以看一看,任何一个行业,如果它发展了,一定是一个产业规模很大。所以我提出来发展是硬道理,这不是套话和空话,对于我们这个行业来讲特别需要发展。
我们现在到哪开会都不愁,宾馆条件、到哪里开会都不是我们关心的问题,到哪一个省都可以解决,为什么?这个行业大,人家这个产业大,市场大,所以我们不担心有没有会场,吃饭够不够。其他行业也一样,传统产业的各个门类。同志们总说我们没有规范,没有知识产权,我们这个行业没有学科,没有专技人员的岗位。如果把产业做大,产业影响力做大,很多问题在发展中可以迎刃而解。就像一个居民小区,如果只是一栋楼不配菜市场,你买菜、买酱油都很不方便,如果是一个小区集群,那肯定有人做生意,配套的什么市场都有,甚至邮局、储蓄所都散了,一样的道理。
我们现在如何把产业做大,新馆还要建,另外我希望各个产业的公司也不要把眼睛都盯在建新馆上,各个产业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昨天晚上齐让书记讲得很好的一点,能不能有进课堂、进社区的东西,能不能礼品店,有我们的特色产品,还有我们现在馆的改造完善,也是很大的一个工程,以后馆建多了,新馆过了几年总要有东西改变,展品的创新等等,逐渐把产业规模做大,这才是发展的主流。
其实,我们还是注意了这些东西的吸收。广西科技中心已经立项了,就高科技项目如何展览利用,你们搞了一个立项,很好。大家来思考这个东西,科技馆永远应该是新思想、新东西、新科学的带头,我们应该宣传这些,这要加大力度。再一个是我们的产品,这些年来我觉得有点像“豪华”发展的趋势,这个豪华加引号,并不是经久耐用,用久了好一点,不是这个东西,有的东西是不是盲目地大型化了,有的很简单的东西是不是复杂化了,违背了科普的东西,希望各位馆长都来想这个问题。科普是深入浅出的,很多产品看半天说明书还不会操作,那这就是失败的。第三点,关于互动。现在我第一次说这个问题,不能为互动而互动。现在很多展品为了强调互动性,做了一些不必要的互动。互动并不是目的,不是刻意追求的,我很斗胆提这个问题。好像展品不互动就不是科技馆了。我在这里提出这个问题,你们探讨。不必刻意互动,现在有些互动方式是很蹩脚的,按一个按纽叫互动吗?我认为不叫互动。还有一些方式更精彩、更能引起人注意。
第四个,我们应该适度进入借鉴博物馆手段。好像我们现在科学中心的理念,建了这么多的科技馆,但是不要忘了我们还叫科技馆,同行们都问我你们博物馆的功能你们有吗?博物馆并没有收藏、研究和展示的功能,但是这些年的发展我们并不慢,我到全世界各地的科技馆都不乏有一些陈列的东西,我们为什么把好的东西挡在门外呢?这些东西难道不是很震撼吗?把一个飞机剖面剖开,陈设在外面,这样做不是也很好吗。
这个是德国博物馆,方才那个是英国博物馆。这些东西是很传统的,但是你要把它连成一片,这是英国博物馆,都是很传统的陈列,表现的是什么呢?过去婴儿的死亡率是非常高的,因为生产很困难,生不下来。这叫什么?产钳,产钳的发明使婴儿的死亡率降低了20%以上
静态的东西并不一定是不好的。我们看到许多静态的东西,这都是利用墙面,做了很多静态的东西,这些方式我们也引用了,科学家的成长经历等等,这些都是故事,前面是各式的船,从独木舟开始,配上这些图片,这些是汽车的发展,都是利用过道、通街陈列,讲了很多的故事,时间关系我没法展开。这是关于音乐方面的,音乐的发展,讲了这么多乐器以后可以自己设计音乐听音乐等等。他们在静态陈列中也加了很多互动的地方,孩子们也在这玩得很好,不是说所有的展品都要这么多互动,要处理这些关系。
我们面对的是复杂的人群,特别是青少年,他们的需求是广泛的,当然有互动的需求,也有让他们沉静下来思考问题,科技馆必须让他们做静下来思考问题认真分析、回顾,有这样的情景。以前一直没有时间跟大家探讨这些问题,我只是提出问题,这方面我没有更多的研究,希望业界的同行特别是专家们多思考这些问题,不正确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点评
殷皓:谢谢徐书记。徐书记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全面介绍了科技馆面临的形势和担负的使命,重点谈了免费开放、服务社会、壮大产业、进行展览,提出了思考和想法,对我们开好这次学术年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希望大家在接下来三个专题的交流和讨论当中进行交流和研讨。我们第一个阶段主旨报告就结束了。下面进行第二阶段,大会交流,首先有请广东科学中心主任王可炜主任做大会交流,他交流的题目是“后科学中心时代的挑战”。大家欢迎!请上海科技馆的于峰同志做准备。
王可炜:后科学中心时代的挑战
2011.11.23 10:10
王可炜广东科学中心主任
王可炜:尊敬的齐让常委,各位同行,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科技馆专业委员会的年会。我想借这次机会利用一点时间向各位汇报一下近年来关于科技馆发展宏观理念的思考或者说学习体会,也是干点班门弄斧的事情。在过去的近半个世纪以来,科技馆的建设模式可以说
第一个方面,科学理论的变革放慢,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加快。没有出现DNA、量子力学等这样的颠覆性发展,已经认为科学发现不会再有重大的发现。科学发展的变革几乎都是技术的应用,比如说DNA技术。所以科技馆的展、教方式也应该发生变化。我们这个时代没有出现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而更多的是出现乔布斯这样的精英。
第二,所谓“体验经济”的出现。要求科学中心从过去只关注“动手”、关注“操作”,转向关注科学教育和情感愉悦的“双重体验”,现在也是方方面面都能感受到体验经济的存在。过去我们买房子,现在房子没盖好先搞几个样板房给你看,这就是体验经济的最主要特征。体验经济要求科学中心从过去只关心“动手”、关注“操作”,转向既是关注科学教育,更要关注情感愉悦方面的双重体验,所谓的寓教于乐应该是科学中心后时代的特征。
第三,科学中心作为一种正在快速发展的公共服务设施在大力发展其科技传播功能的同时,积极推进参与公共事务的作用,显得日益迫切。科技馆也应该能够而且扮演重要的社会角色,现在很多馆开始介入一些大的项目,比如说联合国水资源保护项目,向125个国家的元首和首脑展示。广东的一些地方馆也在做一些展示,既解决了企业的要求,为政府做了很多。科技馆建设应该更加注重社会参与。第四,也是一个老问题,各科技馆的地方特色不够浓,科技馆的建设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以来展教活动也好,建设活动,强调个性很少。最近国内科技馆建设比较活跃,到处考察,从中科馆开始,又转回来了,转到科学中心,有一幅对联我已经拼出来了,上联是走过大馆小馆,看过的一馆又一馆,下联是咋看都像科技馆。这就是科技馆雷同的现象。
第五,世界各地的科技馆非常分散孤立。现在远程技术手段发展非常快,已经有完全有条件把分散的世界各地的科技馆的展教资源通过一定的技术连接起来,假如说我们今天坐在广西科技馆,也能够参与体验到广东科技馆的展项,这样更受观众欢迎。连接的技术难题,业界的,包括通信界的也做过一些探讨,不是很难,各个馆应该朝这方面努力。
第六,科学中心的社会引领作用日益显现,越来越多的新型技术成果展项首先出现在科技馆中。在历史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奔驰汽车的发展,他在车上装了一个内燃机,又在车上面,放在大的博物馆,科技博物馆,他是告诉人们内燃机发明有可能成为新的车辆动力,就在博物馆里面看到奔驰汽车,看了以后受启发,就发明了著名的奔驰汽车,这就是历史上的,这种例子非常多,这是比较典型的。扑翼飞机,这在美国的博物馆都能看到大大小小的。机器人厨房,这些都没有出现在现实生活中,但是已经出现在博物馆了,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引领着社会科技发展的方向。所以科技馆应高度重视社会引领作用。
第七是老问题了,业界一直在探讨,近年来探讨比较多,我就不再展开说,只想说一句,现在我们的展项研发也正在逐渐注重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过程。图上做的这个考虑到这个因素,镭的发现,我们让观众体验到沥青提炼镭的过程。
第八,科学中心受“大科学”活动的影响日益深。这也是目前科技馆建设和展教活动需要关注的。在过去的所谓小科学时代,科学的发现和发明主要是表现为科学家个人的履历。但是在大科学时代,科学活动更多的是考虑科学研究的社会需求,倡导以目标为导向、协作为特点的时代科学精神。弘扬大科学时代的精神,也是科技馆未来或者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因为时间关系,我的汇报就简单到这里,提出这个问题也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业界的共同关注,为科学中心进入后科学时代应对大家一起研讨,一起做出适应性的变革。谢谢大家!点评
殷皓:谢谢王主任。下面请上海科技馆的于峰同志做大会交流。他交流的题目是“试论上海科技馆常设展更新改造中心创新管理能力建设的六大关系和三个突破”。大家欢迎!下面请中国科技馆的龙金晶准备。
于峰:试论创新管理能力建设的六大关系和三个突破
2011.11.23 10:40
于峰上海科技馆
于峰: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科技馆的同仁,大家上午好,我非常荣幸有这样一个机会来到美丽的绿城南宁来参加2011年科技馆专委会这样一个盛会。我简单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是在电信通讯企业工作了八年,在政府的产业部门工作了三年,科委和经委,很有幸在2010年到了上海科技馆,就是现在的研究设计院。研究设计院是我到科技馆后的一个主要任务,所以经过这两年时间在科技馆方面有一些思考和探索,也借这样的机会跟大家做一个交流,不到之处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今天我交流的题目是“浅谈常设馆的创新能力建设”。我想常设展是科技馆作为科学传播的主阵地。我的报告分七个方面,第一个是浅谈一下有关创新的几个基本概念,第二是上海科技馆十年发展历程,第三是当代科学中心在常开常新方面的三大挑战。第四是常开常新方面如何突破。
为什么要创新?刚才谈到了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大发展,文化大发展离不开创新,科普大发展更离不开创新。具体到上海层面,因为上海经济层面也面临着转型发展,转向经济服务的发展。聚焦到上海科技馆的情况来看,今年10月18日将迎来十周年,分成两个阶段,一是2001年到2005年,二期是在2005年之后,两个阶段开放之后上海科技馆已经经过了高速的发展和建设期,逐步步入了稳定和成熟的发展期。因此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和建馆时候面临的问题是有所差异的。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常开常新,而当初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发展。这里不做更多的回顾,因为刚才已经介绍了。2010年提出的理念是由三馆合一的理念下来建设和发展,因此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虽然它有悠久的历史,它是徐家汇博物馆,最后到2001年以后合并成为上海科技馆分馆。2005年二期正式开工建设,也就意味着上海科技馆在空间上是三个地域,一个是上海科技馆,一个是静安区的自然博物馆,另外龙古总的藏品区,但是总的区域下还是以三馆合一的理念来进行探索实践。
具体到常设展的五大挑战。第一,国际先进理念和创新理念的集成与发展。第二,主题制下,如何讲好好故事、演好戏。第三项目先预研后全过程管理。第四,评估标准和评估手段多样化。
我简要谈一下我对常设展方面创新管理需要平衡好六个关系的几个观点。
在一个已经建成的一个馆的情况下,常设展的规划改造需要把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因为前面是一座山峰,你站在后面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展工作。所以第一个是整体规划与局部调整之中有协调。比如说科技馆的动物世界区、复赛动手做实验展区等很多都要移到自然博物馆。如何建设,比如说在2001年建设过程中在动手做实验方面可能研究有所欠缺,在今后如何补充和完善。比如说智慧之光的展品已经开馆10年,展品老化非常严重,如何再生等,都是向协调的关系。二是核心展项效果提升与主题演绎相统一。
这是2010年八个更新项目,是在保留原有主体和内容不变的情况下进行一些更新,这些更新是有效的。同样在八个案例中有一个是展示。比如说科普开发和工程开发是有区别的。
第三是展品日常养护与创新研发协同发展。逐步统计,近五年我馆展品、展项的完好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但是也有一些产品也需要我们在常开常新当中需要我们解决问题。
第四,陈旧展品替换与创新展品引入相统筹。这是2011年组织到安徽科技馆、芜湖科技馆学习。这是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双面设计,它利用的是勾股定理,下面是勾股定理和毕达哥拉斯定理同时展现,把它合成在一个展面中。
第五,图文版和视频内容的科学性与时俱进。我们的传播很多是通过图文版和视频内容传播的,而因为五年前和十年前的发展和现在是有差异的,所以需要做工作。在今年更新改造过程中,对七个展区的图文版和视频内容做了更改造,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六,环境装饰与配套设施布局科学合理化。比如说我们人与健康里面的消化道之旅非常受欢迎,每次排队时间都是一个半小时以上,这就是对我们的配套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我简单介绍一下我对科技馆常设馆创新管理建设方面三个突破一点思考。
第一,创新思维上有所突破。美国的佛落黎曼写过一本书,地球是平的,现在人类社会发展、技术发展、科普传播发展已经是全球化了,我们没必要固步自封或者沾沾自喜,完全可以借助国际化成果,把国内本身科普水平和能力提升,所以我觉得应该借智和引智。
第二创新模式上,“官、产、学、研”四位一体的创新发展模式。上海很多的科技馆都是这样的模式,我认为这个模式应该也在科普产业领域里面得到应用和发展。第三,是一个建议,我觉得当前科普的发展资金是很紧迫的,我们是公益性的企业,但是我们希望通过财政的一定投入,同时吸引社会的大量的资金甚至风险投资资金,把它引导到科普产业领域来,甚至希望政府部门、大馆能够设立科普产业化发展基金,重点扶持科普的中小企业,这样有助加快科普产业的进程,同时受到领导思想的启发。他提能不能搞一个大馆带动小馆共同发展,这是很好的建议。我认为区域性的馆和区域化的小馆形成良性的互动,共享资源,把研究成果全部开放出来,真正实现大馆带小馆。
最后一句话总结,我认为常设展是科普传播的主阵地,更新更改造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对创新活动的全过程管理。创新是一个民族不解的发展动力,也是科普事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发动机。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来共同推进科普事业的发展。
龙金晶:欧美博物馆“馆校合作”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2011.11.23 10:48
龙金晶中国科技馆
首先我谈的是欧美博物馆“馆校合作的发展历程”,第二是欧美博物馆“馆校合作的基本特点,第三是我们的借鉴和启示。
第一我们看到欧美的经历了三个大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萌芽阶段。这一时期我们能够找到很多英国、美国的博物馆向学校出借标本的案例。已经建立了逐初步的联系,他们的合作是以资出借的模式,但是相对项目比较单一,而成为自觉自发行为。
第二阶段是20世纪0年代到80年代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成为了专业的组织,发行专业的刊物,以及在很多欧美的博物馆都设立了专业研究部门,可以看出已经形成了独立的研究领域,完成了现代化的过程。
第三是深度融合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欧美国家先后进行了改革,并且建立了国家课程标准,以此为宜居,都进行了教育项目和课程的设计,由此实现了教育形式的有效衔接。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欧美博物馆校结合的模式逐成熟。
我们梳理出六种成熟模式。第一种是提供者与接受者的模式,第二种是博物馆主导模式,第三是学校主导,第三是社区博物馆学校,第六是博物馆附属学校的模式。
第二,基本特点。首先欧美的博物馆非常重视面向学校群体的教育项目的研发,是通过三个途径实现的,一是设立专门的教育研发部门。我们可以看到,这是美国芝加哥博物馆的组织机构设置,对于教学这块,专门成立了科学教育科学推广中心,并且下设学生项项目组和教师项目组,专门针对这两个主体的研发。第二种途径是通过项目管理的方式来保证教育质量。有专门的项目负责人,保证了从前期项目受众的调研等,整个流程非常完整,并且注重过程控制,尤其需要提到的是它非常注意教育项目的品牌营销。
(图片)这是它的公共空间,扶梯两侧也同样能够看到宣海报。这是内容的介绍及时间安排。
第三个途径是非常注重手受众的研究,对受众进行细分。这是学生项目的学习实验室的设置,每个项目都有非常固定的受众人群。对教师项目也是如此,将教师划为初级教师和自身的教师,对两个人群提供的资源和服务也差异性。
这是美国一个公共博物的管网站,一是计划你的参观,将参观人群划为四大类第一个是第一次参观的人,第二是回头客,第三是会员,第四是学校团体。这是感兴趣的能力,这是年龄和学段,这是感兴趣的教育系活动的形式,点开之后有一个菜单,应包括了适合参观的展品展项。
第二个特色就是欧美博物馆教育项目的开发是依据国家教育标准来进行的。以美国的科学博物馆为例,1994年美国颁布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一方面提出了不同年纪的学生应该学习的具体内容及应该达到的水平。第二个是教师应该采取的方法和具备的理论知识。同时,对教育工作作出了详细规定。
这是美国自然博物馆的网页,这是对学校项目的划分,划分为四个学段,这种划分的方式跟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划分方式以及美国大部分学校的课程设置划分方式是基本一致的,由此可以知道,国家的进行科学教育标准是学校和博物馆进行设置的重要依据以及衔接的重要切入点。
第三是重视学习资源建设。一是依托常设的展品,最有特色的是非常重视辅助学习资料的研发。(图片)这是芝加哥科工馆的参观指南。这是你在想什么?你想起了什么?你还不知道什么?通过参观你学习到了什么?这种简短的启发式问题很有作用。这个方式跟国内的以文化和存在的学习单存在很大差异。
第二条途径是依托实验室工作室进行的实践科学资源,分两类,一类是面向学生,一类是面向教师,最具特色的是面向教师的培训以及职业发展计划,教师通过参与博物馆的课程能够获得学分和学位。这是欧美博物馆正在进行教师培训的场景,这可以作为我们以后发展的任务。
第三是依托小型可移动展藏品资源进行建设,将它结合之后报送到学校。这是主题包的介绍,它的特点是以主题的设计为主,这是运动的主题,我们也有很多的送到学校,但是与国外存在很多差距。另一方面是将各种展品结合起来传送给学校。这就是一个关于科学表演区域的资源,我们国内的活动资源包还相当少,并且送到学校的方式也不常见。
第四种是依托常设展藏品的,这是在美国自然博物馆拍摄到的展品排的二维码,通过二为码学校的学生能够把相关的信息下载到手机里,回到家以后依然能够继续学习。
第四个特点是非常注重拓展外展项目的开展。外展教育项逐年增多。第五个特点就是大力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大家都知道欧美国家专职人员非常多,为了解决教师培训的问题,它一方面培养地方教师作为种子教师,第二是招募教学相关行业的教学者。
第三部分从六个方面总结了对我国有借鉴和启示的地方。一是加强项目研发,打造面向学校师生的品牌教育项目。第二就是依托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开发教育项目。2001年教育部出台了一套课程标准,这是关于科学的课程标准,这是关于科学、物理、生物地理等分科的标准,以此作为与学校教育的切入点,加强我们教育的突破口。第三方面加强馆校合作模式的研究和探索。前面我们提到了六种模式,其实有两种模式在国内已经有初步体现,当然仍然有非常大拓展空间。需要加强政策和机制的研究,后面三种模式是相对比较新兴的模式。各地的科技馆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探索和尝试。
第四方面,加强科技馆自身的教育资源博物馆的建设。欧美科技馆近百年历史资源告诉我们,学习资源优势将是我们馆校结合的途径。
第五,完善按照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教育人员素质和水平。我们在调研过程当中发现,目前国内科技馆能够适应的人力资源有限,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提升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的素质,以满足需求。
第六,加强新媒体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扩展“馆校结合”的渠道。除了刚才讲的二维码技术信息等以外,视频网络等手机等移动终端技术也应该为我们所用。我国的科技馆应该充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尽快提升自身教育能力和水平,尽快实现总数量规模的增长到教育质量的增长的转变。
周文婷:浅谈科技馆对儿童科普启蒙的发展方向
2011.11.23 10:58
周文婷厦门科技馆
周文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专家,各位同行,大家上午好,很荣幸能在这里跟大家探讨。我今天跟大家交流的是儿童科普启蒙的内容。大家都有听说过,科学家是一个具有好奇心长大的孩子。童年是一个关键时期,他们对新鲜事物进行探索并提出疑问。如何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科普的热情,作为科普工作者来说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首先,要给大家看的是关于儿童的相关背景。首先是儿童的定义。在现代汉语辞典关于儿童的定义是年纪较小的未成年人。平时平常我们不管大和小都把他称为,一般是3—5岁的未成年人,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属于一个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阶段。
接下来我们要说的是关于儿童的权利。在我身边有这样很多的小朋友,包括亲戚的小孩,家长说我要让你去学书法,学钢琴等,其实没有考虑到小朋友的兴趣。坚持儿童优先的原则,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提高儿童整体素质,这是从儿童出发考虑问题,是我们科普工作者十分重要的方向。
这个PPT展示的是我们非常耳熟能详的问题。这些问题对我们来说可能比较童言无忌,对于他们来说是对世界的探讨,比如说孩子一出生就会对哭声来告诉我们,另外他们喜欢跟我们玩捉秘藏,用国外的话来说叫机会窗口,是想说这个时期的儿童认知能力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他们的思维还依赖于动作和表现,不能向像承认一样进行抽象的逻辑思考,所以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抽象。要给他们提供环境和教育,这是十分必要的。接下来我们要看的是一个儿童科普教育的启蒙以及现状的发展。我国近几年推广的素质教育是一种大教育,包含了学校教育以及青少年科普教育两方面,科普教育主要长体提倡参与和体验。简单概括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实验、表达、陈述这样的过程,逐步被更多老师和家长所接受。
现在要看的是我国儿童科普教育的现状。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对儿童科普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来说比较少,因为比较多的学校和家长更多的是看中孩子的一些艺术教育,比如说从小学钢琴、学舞蹈等等。另外是从事儿童科普教育的投入相对来说比较匮乏,书籍和教材也是缺乏统一的编写标准,种类比较少。
一些老师和家长受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的影响,没有在关键时期对孩子进行引导,在这方面有缺失,不利于培养。重点要了解的是西方国家儿童科普教育学习的方向,以美国为例举三个例子。
首先,要提到的是约翰杜威,他提出实用主义的教育,他所处的时代是美国经济大转折的时代,对教育也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在这里他深入思考要面对经济发展教育必须有一个相应的改革,所以他提出了这样的观点,第一个是学校的课程以及学生的数量是要同步的,第二是学校对学生活动要提供相应的设施,而且要发展到课堂外。第三个是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更多的是要增加一些言行,这是美国教育的启蒙。
接下来现在要说的是一个布鲁纳论法,在美国的社会是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美国社会派出非常多的专家到苏联探讨,美国之所以在卫星方面弱于苏联,是教育学生的教育问题以及科普问题教育不够。因此美国进行了改革,这是一个阶段。另外他们在1985年的时候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2061计划,哈雷彗星会在2061年会重返地球。我们要效仿它,进行科普大扫盲。以上这些是国外对科普教育的方式。
接下来要看的是两组数据,第一个是我国科普教育市场的分块,主要是由科技馆、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包括科普节目、科普科幻类书刊,还有学校或者教育机构开展的培训课程,还有科普讲座、科技设计发明比赛等等这几大块。另外还有现在一个就是我们的人口数据,我们现在0到14岁的人口为24663万,占总人口的18.5%,相对我国来说是非常大的数字,同时说明儿童消费市场非常大,加上现在大部分是独生儿女,望女成风、望子成龙,所以家长更加呵护孩子,同时也是在中国科普教育时市场提供了相对的便利,对工作开展有利。
接下来是展馆案例分析。首先看到的是常设展览,这是科技馆所设的儿童未来馆,这是展馆的图片。儿童未来馆是针对6岁以下小朋友开放的场馆,跟主展厅的设计,除了从色彩方面给孩子们一个感官跳越一跳越,主要是从声、光、电、水、色彩的组合等方面吸引孩子。运动和智力发展是相互协调的,比如说我们说运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是不对的。另外我们发现一些动手型的产品比较能引起儿童的兴趣。
接下来要看的是一个临时展馆。2008年到现在已经有三年的时间。在2008年国庆的时候办一个恐龙展,针对少年儿童开展了一些活动,比如说有恐龙的基本知识,包括挖恐龙夺宝战等等一系列活动。2009年结合社会热点办了一个魔术展,也是小朋友比较感兴趣的。展示重点方面,基础科学就是比较浅显的原理,在给大家带来快乐,也为小朋友答疑解惑。2010年的时候有一个世界杯,我们也办了一个章鱼展,除了引入活体章鱼,让小朋友有一个跟章鱼的接触。
另外主要是开了一个与章鱼有关的问题,使小朋友探索有益思考环节,比如说答对5个问题会送出相关章鱼的奖章,激发了小朋友探索知识的兴趣。我们发现小朋友尤其是低年龄的小朋友,他们对展品的停留时间一般不超过5分钟,我们做展品展览要进行一度开发和二度开发,这是原创和考虑的探讨,我们想使整个展览有进一步的提高。
除了展示性的教育之外,还做一些针对小朋友来说多样化的活动,一个是科普剧的互动,冬、夏令营,让他对科普小常识有了解。还有家庭周末日,跟孩子的家人联系,组成亲自团对客观进行参观。比如说有一日游或者展览,小朋友在低龄阶段对家长有依赖性,玩的过程中他们警惕性下降,话也对多一些,对家长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他们在平时课堂上的是不一样的。同时也是增进亲子互动。
第三点科技馆未来的发展。从儿童的角度进行展览策划。从简单出发,将角色扮演进入展览,多元理念参与互动,加强场景化、体验感知应用。小朋友搬砖块进行互动,这是对建筑师的引入。
另外要看的是如何在展览中吸引儿童。国外的科技馆做得非常好。法国有一个科技馆把展览作为一个低龄理念和高龄培训。还有以人为本做到极致,提供平台,开发资源。这样我们应该多一些交流沟通,作出有关展览价值的判断。还有就是在展览中对于儿童的潜在危险。比如现在我们喜欢用谐音字、高压电流等,很容易受到小朋友的模仿,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总有一天每个城市都有一个科学中心,这也是将来索要做的和发展过程。除了要保障质量水平,考虑儿童的需要,最大限度唤起儿童的需要和爱好,还要通过交流进一步提高。
最后,感谢2011年科技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的邀请,也感谢各位同行长期对厦门科技馆的支持,欢迎大家到厦门来玩,谢谢大家。
董泓麟:志愿服务在科普场馆中发展的相关研究
2011.11.23 11:20
董泓麟重庆科技馆
董泓麟:各位领导、同仁、大家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沟通交流“志愿服务在科普场馆中相关研究”。在接下来的15分钟里我不会和大家重复过多的内容,而是通过开馆两年的事例做一些交流。
我想先谈一谈志愿队伍的交流。首先是招募。每年都会固定考核。固定志愿者要经过考核、培训及签订协议,固定的服务期限,通常为一年,对服务次数有要求,而且参加评优。而机动志愿者,灵活的期限,在连续性的短时期内更等发挥价值。这是在招募时候的一些主要宣传形式,制作海报,通过向高校团委等进行宣传。目前大学生还是志愿者的主要来源,所以如果能够借助一些校园组织或者学生团体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是学生志愿者主动制作的宣传海报。招募结束以后就会进入筛选阶段。筛选的目的别并是分出地位高低。进行以下考虑,因为只有一个管理人员,所以都是采取小组管理的模式,对一些零散的志愿者会放入后备库,暂时不会录入。而是在保证服参与服务的机会,会对活动进行预估,根据预估的范围录入人数。
三是筛选让志愿者了解规章制度,可以看做是一个预备阶段。筛选有两个阶段,面试和笔试,面试是了解他们的能力和观点,也可以从中发现联络员,发现他们的小组组长,笔试是对有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他们会加入很多自己的想法和特色,比如有的会模拟招聘的形式,有的会考的形式,能够增强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能锻炼组织协调能力。这是在招募和考核的的现场。这是学校组织志愿者面试。这也是志愿者自己组织的笔试。在这之后的培训阶段,主要是通用和专业两类进行。通用的培训包括服务意识等必备的技能,专业包括展品原理等更有针对性的培训。培训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有些会直接放在展厅,安全方面的培训一直是我们的重点,在消防演练方面也是要求志愿者尽量参加的。这是我们开展的手语培训。这是在展厅里开展的安全培训,包括辨识安全标识、疏散群众走安全通道等等。这是分管志愿者工作的副馆长在带领大家宣誓,这也是重要部分,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志愿者尊重自己的选择并完成自己的承诺。
我们在调查也发现很多志愿者是希望有这样的机会。以上就是支援服务队队伍组建的三个过程,招募、筛选和培训。
接下来想探讨一下服务的形式。按照参与程度把志愿者队伍分成两种形式,一种是常规的志愿者服务,对主动性要求不是特别大,一般来说在活动当天参与就可以了,比如说像游客指引等等。另外一种要求志愿者直接参与活动策划和过程,比如说接下来介绍的队伍,有一些限制条件,比如说像志愿者的结构、专业特长等等,在这个阶段可以培养一些骨干志愿者,接下来如何让志愿者进来更有效更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而不只是千篇一律发挥作用,也成为我们的创新,当然我们离这个还有一定距离。
我想借此机会介绍两个案例与大家共同探讨。一是在今年8月开展的一个原创活动“真爱生命绿水,让大家一起分享”。黄色衣服的是志愿者,蓝色衣服是小朋友,按3:1的比例编制成一个小组,这是大家介绍相互认识,负责本组朋友的所有活动,包括在游戏时候帮助他们,在学习的时候指导他们,这是在展厅里齐心协力完成的一个寻导任务。效果和能力都让我们确实非常惊喜,这是在指导小朋友做实验。这是志愿者带领小朋友参观污水处理厂,通过这些环节逐渐培养起志愿者的责任感。这是活动结束后的留言。通过这次活动,志愿者和小朋友们建立起良好的友谊。专业活动中不乏有很多师范学生,他们也非常希望有这样的机会。他们也给小朋友树立起一个非常正确的学习榜样。
下面是一个和香港某大学志愿者交流活动,征集志愿者时间非常长,形成活动框架,剩下的内容都是志愿者填充进去的,我们科技馆在里面扮演的角色只是为他提供了机会和平台,蓝色衣服的是我们的志愿者,红色衣服的是香港某大学的义工。他们都是独立策划和设计的,利用自己平时积累的知识完成。在后来的交流中也感到效果不错。
因为时间关系,还有很多案例没有过多介绍。通过在工作中的实践,从侧面印证了我们的观点。我们对志愿者队伍建设有以下两点建议。
一是建立畅长效的激励机制,主要是通过内外结合来实现,通过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达到队伍稳定和活力。
一是我们不会以金钱酬劳为导向,但也尽量避免志愿者自己掏钱的倾向。过多的补贴也会形成以金钱为导向。二是合理有效的考核机制。从队伍成立之初就在不断完善规章制度,但是更多的是志愿的自觉性。我们希望通过建立合理的制度来共同营造这样一个良好的氛围。三是良好的交流平台。这点很重要,因为志愿者不想关在自己的世界里劳动,他们也想有很多的人来共同交流,我们会定期安排聚会等,他们通过平台共享信息,互相帮助。
四是提高社会认可度。这是我们现在努力的方向,就是通过提高证书的含金量,使志愿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广泛的认可。我们每年都会召开志愿者表彰大会,这些是获奖的志愿者,我们通常会评选出合格志愿者、优秀志愿者和优秀联络员三个奖项,而且会将表彰文件送到他们所在的学校或者单位。
其次是结构和渠道的多样性。科普场馆的志愿者要求他们同时具备专业知识和传播能力,要实现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认为有两个方面的措施,一是来源渠道的广泛性,是大学生、教师、专家、白领等都可以是队伍的来源。如果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和领导来出来做引导,就能起很重要的作用。
我举两个例子,这是在3月11号的时候,我们一位从事地震研究工作的志愿者随科普大篷车到学校开展科普讲座,反响非常好,因为他解答了时下大家关注的问题。还有就是在大渡口区共建党员技工服务队。二是组成结构的多面性。关于这方面,我们通常是通过对志愿者进行一些系统的培训来改进,和前面提到的培训内容有一些交叉,我就不再赘述。谢谢。
赵正德:科技馆与科学再发现
2011.11.23 11:42
赵正德沈阳科学宫
赵正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上午好。今天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共同探讨科技馆与科学大发展的问题。科技馆在公民理解科学,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人在这种科学再发展的过程中,通过科学现象,发现科学问题,采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产生了兴趣。
我讲的内容包括三个,第一是科学再发现及其意义、作用和形式。二是科技馆是科学再发现的工厂。第三是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说到科学再发现,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科学发现。科学发现是指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找到前人尚未发现的、对于促进科学发展有重要作用的客观存在。这些客观存在主要包括:某种现象、规律、错误等。属于原始发现过程。科学再发现是把前人已经发现的科学现象、科学原理等客观存在,借助精心设计、包装、简化等方式帮助人们探索科学、发现科学。
科学再发现的意义和作用。意义在于有助于学习科学知识,有助于解决复杂的科学精神,有利于探索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发现创新型人才,引导学生走上发现科学道路。科学再发现不是简单地对前人发现科学过程的重复,而是人类认知世界的螺旋式上升运动,是对前人已经发现科学的升华。因此科学再发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形式。
科学再发现有两种形式,一是在导师的引领下,根据科研计划或教学计划、课题研究和课本教育相结合,按照前人发现科学的途径,总结、归纳、发展、演变、升华的过程,由于它的发现的与结果是在导师的引导下有着预见性,所以它属于定向发现的范畴。第二种形式是应用于互动式的科普场所,主要是学生对某项尚未认知的客观现象产生了兴趣,从而萌发了研究动机,从而开始发现研究的过程。由于它是发现现象已经存在的动力,所以具有偶然发现和主动发现的特点。科学发展的第二种形式更接近于原始的科学发展,因此是科技馆研究的对象。它需要根据科技馆的展览理念、规划和展览主题,设计合适的展项,创造科学再发展的轨道,启发人们的兴趣。
二,科技馆是科技再发现的工厂。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提出的“发现学习”法推动科学中心走上了科学再发现的轨道。科技馆自从从上世纪80年代走进我国后,已经成为现代科技馆的主要功能,越来越多的科技馆成为公众再发现的工厂。
第二,科学再发现是一个过程。科技馆的展品是完成这个过程的一个道具,展品展示的科学现象、科学原理是一种结果。这个结果充满神秘性,吸引观众需探索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激发观众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科学的欲望。这种探究科学的过程,就是科学再发现的过程,包括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查阅资料、归纳推理、理论计算等,直到找到了答案。
第三,独立完成科学再发现过程,是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需要。科技馆是主动学习的场所,科学再发现是主动学习的行为。我认为科技辅导员应该是科学再发现的辅导者,辅导员的任何提示、讲解都将影响科学再发现的思路。
为了给观众科学再发现提供更大的思考空间,我们不建议辅导员主动讲解,当然也不反对在科学再发现刚才中观众主动请教辅导员的行为。例如,锥体上滚展示的是锥体向上滚动的现象,很容易吸引观众。如果你是一个细心的观众,注意测量锥体的中心高度后发现,锥体上滚的过程实际上是锥体重心下移的过程下滚是一种假想。善于研究就会发现它上滚的条件。这个不等式我就不详细讲。
我们认为,研究发现锥体上滚条件的过程,就是科学再发现的过程。在科技馆,类似这样的经典展品很多,都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科学现象和科学原理再发现的条件。
这里演示的是科里奥利力产生的原因。两个质点,是受到了大盘子的离心力和小盘子的科里奥利力的共同作用,在它的作用下,如果是主动轮、公转轮和自动轮方向相同的,那么看到的现象,它的轨迹是这样一个外扩的轨迹。看到的是两个向心力的叠加,所以造成了轨道外交。如果是公转轮和自转轮的方向相反,看到的是另外一种现象,综合加速度之差,当它的综合加速度大于零的时候,皮带是往外扩张的,当综合加速度等于零的时候,皮带保持平行,小于零的时候往里收缩。
以上一些实例足以证明科技馆就是科学再发现的过程。
第三点科技馆在科学再发现中应当得注意的问题。科技馆应该把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放在首要位置。然而,在现代科技馆中,存在诸多问题,希望引起思考。严把握展品科学性的关,严防错误的概念、理论误导观众。这就需要展品研发人员需要有较高的理论素质。举个简单的例子,这个展品大家都很熟悉,就是个大轮子,两个人互相投球,有人说它是科里奥利力,实际上我可以肯定的说,在这个装置上根本就不存在科里奥利力。
第二,产品说明牌的文字要准确、简明、扼要,包括展品名称、操作方法、展示结论,应留给观众探索科学、发现问题和思考的空间。特别要杜绝在说明牌中出现错误的理论、错误的提示等内容。
第三,正确定位科技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我认为科普辅导员最少有四种职责。第一解答和和回复,第二应观众要求指导观众正确操作展品;第三及时发现、保修和隔离故障展品,第四,保持展品清洁卫生。我不提倡主动讲解,这样会影响观众探索科学的思路。正是因为他要解答和回复观众提出来的问题,所以对辅导员的科学理论素质更高,知识面更宽。
第四,正确处理好科技馆与地方特色的关系。过分强调地方特色,把当地的科技、工业、甚至是经济内容,勉强制造成展厅,使展品的趣味性、参与性和启发性大打折扣。
第五,把握好互动性展品多媒体化的尺度。计算机以它储存量大,模拟演示的优势,在科技馆展览中广泛应用,特别是3D动画模拟演示,有利于开发观众空间想象力。但个别展品娱乐化的倾向。
第七,把握科科技馆与展览会的区别,防止本应该在展览会宣传展示的高科技产品直接搬到科技馆。
第八,正确理解展品更新的作用。对于某个具体科技馆来说,频繁的展品更新,意味着没有参观过科技馆的人,失去了发现前期展品科学奥秘的机会。只要展品安全、很好的展品,不影响展示功能,就不建议长期频繁更换。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把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提升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高度。科技馆应该在这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目前,我国正在兴起新一轮新建、改建、扩建科技馆的高潮。只要坚持科技馆正确理念,就能吸引更多的人到科技馆探索科学再发现科学。这些人最有希望成为创新型人才,最有希望形成未来的科学最有再发现的人才。
安庆红:科技馆事业绩效考核实施浅议
2011.11.23 11:54
李响(代表本文作者安庆红发言)天津科技馆
李响: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我是天津科技馆的李响。今天受安庆红的委托,来与大家交流,我的交流题目是科技馆事业绩效考核实施浅易议。
2009年,国务院实施绩效管理分三步走,绩效管理的实施有利于化解目前科技馆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笔者通过多年来在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借鉴国内兄弟场馆的经验和做法,对在按科技馆行业如何推行绩效管理提出一些看法。
一、科技馆行业实施绩效考核的意义。有助于提高科技馆的管理水平。在科技馆管理的运营中,以最大限度激发科技馆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认知深度为前提得绩效考核、成本控制、人员配置,并将提高工作效率。二,有助于构筑新兴的人际关系。建立一套完整的科技馆绩效考核完整的体系,在上一级主管部门的引导下,努力构建新兴的人际管理。一是对外,包括对公众、上级、同行,提高对科技馆的满意度。二是对内,根据目标提高员工的满意度,最终达到科技馆和客源发展的双赢。第三,有助于提审科技馆的社会效益。通过建立科学的科技馆绩效管理体系,形成绩效责任关系,以绩效考核为手段,借助社会监督、行政手段,必将提高科技馆的社会效益。
二、科技馆行业绩效考核的现状分析。在运营管理中缺乏科学考核体系,缺乏多唯独的考核模式,采用综合的考核主体,单纯的上级考核下级,忽略了服务对象的评估。缺乏量化的绩效目标,没有量化的要求,使得年终考核时对平时的工作和业务考察无法体现科技馆员工的实际工作绩效,更无法保障考核的信度和效度。
三、科技馆员工绩效考核的设计流程,首先成立考评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机构,首先由考核考评委员会拟定考核方法,并最终确定员工绩效考核方案,在每个考核期,被考核人根据工作日志登记表和工作台帐登记表,和员工自评,呈送考评委员会作为依据。考评委员会提出考核等次的意见。最后将考核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员工绩效考核的目标及原则,绩效考核的指标按照定量百分制和721原则,分为三项内容。
第一是主观考核内容,占到30%,绩效考核的目标和原则是建立一套完整的科技馆绩效考核体系,在上级部门的监督与指导下,进而提升整体消效益。原则是本着公开、公证、客观的原则,将考核方法、内容方式公开化,针对考评资料标准进行客观评价。全面、明确、量化的原则。绩效考核的原则应该尽可能明确、具体、可操作,在设计考核指标时应该尽可能量化。稳定、平等、差别的原则。
1.主客体之间要维持平等的持续沟通。员工绩效考核的体制包括科技馆员工绩效考核的主体,应该包括上级主管部门、员工自己、同事、下属、公众以及专业考评委员会。客体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是科普人员,根据工作性质可以细分为科普管理人员、辅导员、活动开发人员以及展品维护人员。第二类为保障人员,分为行政保障人员和技术保障人员。
员工绩效考核的内容,按照科技馆绩效考核指标,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是绩效核主管考核内容,占70%,包括五个方面,德能勤绩,客观考核内容占20%。第三部分就是绩效考核,服务对象考核内容,占10%。员工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是最后一步,但是也是起着重要的作用,以绩效面谈为主,围绕员工上一个绩效工作周期的召开,包括四个方面。
第六点就是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兑现。第四点,员工绩效考核体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对策建议。员工绩效考核客观上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指标全面量化难度大。指标量化是绩效考核的前提,很多指标都可以量化,但是某些服务型的指标等很难量化,所以建立对难量化的指标进行跟踪调查的方式,在一段时间后根据调查的相关信息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
二,考核结果全部兑现难度大。对于一次性的绩效奖励可以由科技馆自行兑换。但是很多制度没有出台,对绩效加薪、职务晋升等结果难以兑现,建议不要对此类项目承诺。
三,绩效考核指标汇总难度大。在科技馆员工绩效考核实施的过程中表格繁多,工作烦琐,建议在绩效考核体系中运用多媒体系统开发实用性强科技馆绩效考核软件,提高考核效率,减少考核成本。
综上所述,绩效考核作为绩效管理的一个主要方面,但是并不是绩效管理的全部。
辛兵:提升我国科技馆教育活动质量的思考与对策
2011.11.23 14:45
辛兵中国科技馆副馆长
辛兵: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有机会在这里跟大家做关于教育活动质量的思考与探讨。我从四个方面向大家汇报。
第一个是我国目前教育活动现状。第二是基于教育传播学的理论上的思考。第三是国际趋势。第四是提升的对策。
这个发言是基于中国科协2011年我和我的团队同志们在书记的带领下做的课题。课题组的同志们通过一年的时间,通过一线研究、实地调研、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形成了30份约30万字的研究报告。我们在国内外文献研究阶段,除了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研究,另外对国内86个达标的科技馆分7个片区进行研究。另外对海外的科技馆38个进行了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做国内的24个场馆,国外的12个场馆的实地调研。
第四个方面是观众需求调研。对社区工作者、居民、老师、中小学生进行了需求的调研。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对国内目前科技馆教育活动的现状、成绩以及存在的不足有了一些了解。对于国际的发展趋势也有了一些思考。
首先,我国国内科技馆教育活动现状。基本情况是这样的,达标的科技馆是指展教面积占建筑总面积的30%,另外科技馆主要以教育活动为主要的教育功能的场所。达标的科技馆数量从上世纪80年代中国科技馆开始建馆,各个年代的比例在这有显示,逐年增加。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高于西部和中部。此外做的第三个方面的研究就是专家访谈。对国内外科技馆的馆长、教育负责人以及科普传播学家、教育学家、专家学者等,还有教育行政部门的负责人、科技馆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访谈。
二是各个场馆,包括政府都更加重视教育活动。首先体现在政府加大了对场馆的投入力度。大家从这个图表可以看出来,86个达标的场馆,常设展馆的面积,加上报告厅、实验室的面积占到建筑总面积的56%,活动的资源在丰富。二是对教育活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增多。一是中国科协以及其他馆也进行研究。
三是教育化团队方向发展。活动团队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另外一些馆比如说广东科技馆等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在职的研究生。
第三是教育活动的项目不断丰富,形式有所创新。国内过去更多的是依托常设的展览和临时展览开展一些讲解、导览活动。现在依托的资源在扩展,教育活动的形式也在丰富。有依托实验室、制作室,还有依托流动的展览、实验或科学表演等。
第四,与学校教育的结合初步建立。有六种模式,目前国内有主要是两种模式,第一种是政府主导型,就是科协系统联合国家或者是当地的教育行政部门,推进科技馆与正规教育结合。
第二是科技馆主导型,通过馆和周边的学校建立合作关系,或者是通过加强馆里面的的各种学习资源来吸引中学生。
问题与不足,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是对科技馆场馆的教育功能,它是一种非正规教育机构的认识不足。主要体现在邓南同志曾经讲过有展不教或者是以展代教的情况比较普遍。
第二是缺乏对科技馆的整体教育规划。另外,在行业里面缺乏在教育理论方面的指导。第三个问题是缺乏专业化高水平的教育团队,体现在数量不足,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第四是受众目标比较单一,主要是以青少年为主,没有注意到以家庭、老师、社区、社群、中少年等群体。第五是内容缺少新意和深度、新媒体开发,以及缺少评估反馈。第六是馆内的教育不足,跟外面的科研院所联系少,资源用得不够。
这里提出一个用理论来思考教育现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认真学习,发现教育传播学这样的理论对于指导科技馆非正规教育是有非常好的系统指导意义。教育传播学是以教育过程为研究对象,以传播学为理论,采用传播学的视角和基本理论研究教育的过程。它是教育学、传播学、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到底什么是科技馆的教育?有那些重要的要素和环节?
教育传播学研究范围包括对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等这样的主要的教育传播要素以及教育效果的研究。根据这样的理论指导,比如说我们谈教育传播学理论的教育者,这个理论里面指出教育者的职责对于团队还是作为个人,他应该是教育的管理者,他规划一个机构整体的教育方案,第二应该是教材的编写者,第三应该是教师。教师作为传播者应该具备素养,还有理论知识、心理学知识、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研究能力等,传播的方式应该是准确、开朗、放松、系统性的传播方式。根据教育学理论指导,可以勾划出科技馆的教育应该具备的几个要素和环节。四要素,我们可以看到,作为科技馆一个团队它的职能应该做好教育的管理者,规划科技馆教育的整体方案,第二是应该做学习资源的建设者。第三,教师应该是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受教育者不是一个单一的群体,它的受众范围非常广。
教育的信息也不仅仅是知识,还应该包括态度、思想、方案。根据教育传播学的媒体,科技馆的教育媒体应该有常设的展品,特殊的展品,指的是各种电影这样的传播媒体。
第三就是以展品为基础开发的学习。
第四是新媒体,主要是网络、手机。
第五是实验室、工作室等一些场所。
基本的教育项目就是把这样的四个要素构建在一起做的一个教育活动,依据教育媒体我们可以规划出一些基本的教育项目。依托常设的产品可以做答疑解惑,可以做问题的讲解,可以做辅导讲解、科学演示、表演。依托特殊的产品可以做临展和主题活动。依托产品为基础的学习资源这块要做的工作很多,包括说明牌、导览手册、期刊杂志等等。依托实验室、工作室可以做动手做、综合实践活动等等。依托新媒体要规划数字化的学习的平台。
第三是国际趋势。我们研究归纳出有八个方面的趋势。
第一是关于队伍建设。重视专兼结合,构建以专职为核心,兼职为主体的团队。以台湾为例的科技馆可以看到,非正式人力指的是兼职人员和志愿者,这两者比例远远大出了正式人力资源。为了保障教育传播的力量,对于非人员的选拔、招聘到管理、培训,应该是一个非常严格的管理流程。在这个能够看到台湾科技科技馆在兼职构成上有大中小学的老师参与课程内容设计,有大学生志愿者、实习生参与实验课程的建设等等。
另外在队伍建设里面注意专业化发展。一方面队伍里面大部分的人是教师居多,另外从他的学历构成上可以看到,在台湾工博馆硕士、学士,博士占的比例达到了75%,其中硕士看到有很高的比例。
第二趋势是重视受众细分与研究。如果看旧金山的探索馆可以看到它把人群分成了八类,你是教育者,还是父母,还是青少年,还是博物馆专室人士、科学家、好奇者等等,根据不同人群,设有不同的教育项目。新加坡也是把它分为公共项目、学校项目、社区项目和资源项目。台湾也是分为学校观众和一般的观众。
对于学生群体,也是分不同的学生类型、不同的年龄段进行了细致的区分,依据课标做不同的重点项目。
第三是重视教育项目建设和管理。一方面是海外几乎所有的馆都设立了专门的教育研发部门。比如说我们举的这几个馆都有,只是叫法不同。比如说编写教育项目的发展规划,研究不同受众的心理和认知特点等等。
另外对教育项目进行规范化管理,进行可行性研究,设计、组织实施,评估反馈。此外,注意在项目中创造品牌的项目,打造能够增加科技馆美誉度。
第四是重视教育资源的建设。目前,海外科技馆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是常设展览,第二是基于常设展品开发的教育资源,第三是依托实验室、工作室、教室开发的实践课程。第三资源,第四是可流动的教育资源,第五是依托媒网络媒体的资源。
依托展品开发的教育资源很多,比如说学习单的开发。学习单也不光是针对学校的学生开发,还有学生带动的家庭群体及一般观众的学习单。学习单国内现在引入了很多,关键是在学习单的设计原则上要进行研究。
很多同志在探讨,把科技馆建成非正规教育机构,通过学习单怎么样搭建非正规教育的平台,这是重要的问题。
第三是寄托实验室、工作室、开发的实践课程教育。主要的有面向学生的,也是依据不同的年级开展不同的教育资源。另外面对学校的老师开展职业培训,甚至有学位的计分。
第四是依托可流动的资源。英国威尔士科技馆就是我们普通出差时候的行李包,非常便捷,便于携带,便于安装,而且配套好了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习手册,方便老师,不用去讲解,老师看了就能很好的应用。另外,对于社区是另外一种模式的流动资源建设。
第五是新媒体教育资源。主要是网络教育资源。我们上旧金山探索馆看到有5万多个网页。台湾科技馆的网络科技馆馆开发了线上学习的平台、多媒体播放平台、多元化科学教育资源库。还有手机等新媒体资源,通过二维码,跟手机平台联合起来,就能够把科技馆带回家。这样的资源中国数字科技馆也已经研发了这样的技术,我们也在应用,效果还是非常好的。重视对外合作与交流,与政府或公益伙伴加强合作,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源。
第六就是“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这是讲的流动科技馆的形式。海外流动科技馆每年接待观众、服务公众的数量已经大于在实体馆服务的公众数量,这是很好的形式。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品牌的流动科技馆。比如说澳大利亚的国家科学马戏团。
第七是与学校教育结合。一方面,馆校结合成为了提升教育能力的重要突破口。我在这里不再细述,每个科技馆都有自己的学校教育项目。而且这个学校教育项目也是面对两类群体,一类是学生群体,另外一类是教师群体。
还有依托国家发布的科学教育标准来设置学习资源,来建设学习资源。另外在项目的建设上,一方面上是普适性的教育项目,另外是提高性的建设项目。比如说新加坡科学中心把教育项目分成提高计划和促进计划。
第八是重视社区教育项目开发。一方面是用流动的科技馆或者是展品、科学实验等形式,还有一些深入的活动,像徐书记谈到的社区图书馆、技能培训以及网络资源的开发,都是为社区服务的很好的平台。
最后一个,结合理论的思考和现状、国际的趋势,提几点对策,不断更新教育传播观点。提出四个方面。一是注重以数量的规模增长,转变为同时注重提升教育能力和教育质量。二是开发为以教育展览为主题,辅助其他媒体的项目开发的复合教育体系。三是履行好三重职能和角色:教育的管理者、学习资源建设者和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就是教师。四是“请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建设好流动的科技馆。通过建设,能够把科技馆建设成最新的科技信息汇集中心、实践学习中心。
第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方面是使用政府推动的政策,另外科技馆要设立专项的职能,即使没有专项的部门也要有专项的职能。另外要有专项的活动经费做保障。
第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对三种角色中,教师的角色应该具备关于态度和能力的要求,也提出了应该具备那些能力,应该进行职前培训、在职培训,另外注重专兼结合队伍体系的建设。
第四是创新教育项目及形式。一方面要注重加强对受众的研究,而不是说不管是孩子还是老人都当作一种团体、一种教育形式和手段,要依据他们的不同结构和心理需求设置教育项目。第二是规范管理,从可研到设计、到组织实施到评估反馈。第三是充分利用好现代新媒体的资源。比如今天上午已经讲到的二维码的应用,手机的技术,另外网络的教育资源,这样的平台。
第五,加强教育资源建设。一方面是加强自身的馆内的依托展品的资源建设。很多时候说跟馆校结合,实际上学校来了,有时是我们自己准备不足,他来就是参观激发兴趣,但是深度的学习在这体现不够,所以像学习单、教材、期刊、科普读物的建设要加强。学习单的建设,像在台湾目前学习单资源库用了三年的时间,我们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还应该注重挖掘实验室、工作室等这样的资源,搭建网络的平台,搭建科学家与公众、公众与公众之间以及公众与媒体之间的交流桥梁。此外,馆际之间现在我们已有了很好的态势,通过自身的体系加强合作。第三是跟馆外的包括科研机构、科研院所进行合作。
第六是进一步促进馆校合作,这是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中小学的课标,对应科技馆的学习资源,包括展品资源、学习单资源、实验室资源等等做了一些思考和建设,这样的平台我们也了解在国外需要几年的时间,我们也会慢慢把这些事情做完善做好,因为这是非常好的走出去的办法。
第七是加强社区群体的科普教育,这是一个重点的群体。一方面通过流动的科技馆,一方面请进来,另外就是通过网络的资源的建设,为社区做好服务。
以上就是我的报告,真诚地欢迎各位领导、各位同事提出批评意见。谢谢!
张成贵:构建自主探究型教育模式打造青少年科技教育园地
2011.11.23 15:00
张成贵黑龙江省科技馆党委书记、副馆长
张成贵: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进行交流探讨。不正确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我汇报的题目是“构建自主探究新型教育模式,打造青少年科技教育新园地”。
近年来,随着《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提升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已经成为重大课题。为了进一步发挥科普场馆的功能和作积极探索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新机制,研究校外科技教育活动的新特点,推进科技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创立了科技青少年工作室。
工作室秉承的“观察、思考、实验”的教育原则,以培养青少年的自主探究能力、主动学习能力、提升综合素质能力为目标,几年来,自主开发设计的探究实践类、动手制作类等五大类教育活动100余个,活动受众人数5万人以上。我们设计的《蚂蚁能拉多重?》活动获得中国科协优秀方案奖。工作室活动在公众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和推崇。
我从五个方面进行汇报。
一、青少年科学工作室概况;二创新理念、特色不变,建设新形势下的科技馆。三,打造品牌活动,连结校内外科技教育。四,开发活动资源包,实现教育成果共享。五,做法与体会。
一,工作室概况。青少年科学工作室于2008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设立了三个工作室。生物科学工作室设立了青蛙、蚂蚁、密封、鱼、土栽培等活动生态箱,昆虫与蝴蝶标本展示床,主要开展生物观察、标本制作等活动。科学与艺术创意工作室设立了工具展示窗,皮影展示窗等活动,形成了一个集展示与操作为一体的动手平台。机器人工作室配置计算机20台,乐高机器人50余件套,系统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
二,创新理念,特色布展,建设新型青少年工作室。一是整体谋划、广泛论证,成立了领导带队的项目工作室。借鉴台湾、欧洲、巴西等先进科技场馆的成功范例,深入到国内外调研,调研各中小学师生的需求和青少年关注的热点。
三、展览内容与自然元素充分结合,创新展示特色。亲近自然和生物是青少年的天性,工作室在布展上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特点,突出展览内容与自然元素相结合,体现未来科技农业的发展方向。
四、活动内容与科技展品紧密结合,彰显活动特色。在展览内容的设置上采用了很多的展品展示的手段,把开展的活动巧妙地设计成展品,与青少年形成互动,使青少年在观察、操作的同时产生兴趣。为广大青少年呈现立体式的活动方式,充分体现互动性和参与性。
五、开放式活动空间,适应各类型活动需求。打破传统独立、封闭的工作形式。设计为开放式的展区形式,有力地利用了工作卧室的各种资源,活动也具有丰富性和可选择性,无论是团队和散客都可使用。
六、灵活的活动时间满足各类人群的需要。工作室开放以来,到工作室活动的观众很多,日最多接待量可达到近千人,实现了科普资源的共享。
三,打造品牌活动,连结校内外科技教育。优秀的科学活动设计,是工作室的核心内容和关键。几年来,我们打造了很多深受青少年喜爱的品牌活动。
一是教育活动类型。此类活动主要通过观察、思考、实验、研究等一系列过程对某一事物或主题进行探索研究,培养青少年的综合能力及科学素养。二是动手制作类活动。此类活动主要通过动手制作来完成某一科技小制作,从而培养青少年的观察能力、动手等。三是观察体验类。此类活动主要通过观察体验了一些生物的生活习性、某一展品的原理特点,从而培养青少年的观察能力、总结能力等。四是调查研究类。主要通过调查研究的形式,针对某一社会现象和社会特点进行设计问卷,走访调查,形成科技小论文、小体会。五是教育培训类。主要通过培训的形式,让青少年掌握一项技能。六是竞技比赛类。主要通过比赛的形式,完成预设的挑战任务和问题,培养青少年对事物的观察、思考及探究能力。
教育活动的形式。一是引进来。吸引教育对象到科技馆开展活动。与中小学校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学校团体到科技馆进行探究活动。二是兴趣小组活动。利用寒暑假这样学习比较集中的时间,组织兴趣小组、夏冬令营,培训活动。三是家庭亲子活动。四是散客活动。利用黄金周等公众加强制作适合散客的活动。五是常规活动。参观科技馆的公众可以随时进入工作室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活动。六是走出去。推广工作室到馆外开展活动。活动进校园。把各类科普活动送进学校。
第二,活动进社区。各种科学小实验等进入各社区,受到公众的喜欢。第三是搭平台。综合运用多种媒体为活动服务。
一是互联网。寒暑假及周六日,提前在网站发布活动内容。二是公互动栏。为了解公众的需求、搜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工作室专门设置了公众互动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是参加我们活动的孩子写的体会,有些个别字用汉语拼音代替。第三是电视媒体。与电视台建立长期联系,对活动进行跟踪报道,提高活动的知名度。四是报纸媒体。五是短信。活动向科技馆会员发短信,接受会员报名。科技馆现有成年会员近5000人。六是制作宣传单。七是活动公告栏。
四,开发科普活动资源包,实现教育成果共享。开发科普活动资源包是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是成立资源包开发专家委员会,为开发资源包出力献策。二在活动基础上总结经验,针对资源包特点进行选题。我们着重从资源包的系列化及品牌特色着眼,来进行资源包的选题。在资源包的选题开始,从学科知识出发综合相关学科知识,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三,转变资源包设计开发思路,资源包研究探索走上正轨。现在我们对于资源包的研究与探索,设计开发的《小蚂蚁大世界》等资源包,受到公众的喜爱。
五,做法与体会。青少年科室工作室观众参观量持续增加,推动我们开发出更多更精彩的教育活动,增强了科技馆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我们也在其中不断的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现将我们的想法和大家分享。
一,人才储备、创新探索,是科学工作室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工作室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和理念的创新。在队伍建设上,注重人才的的选择和培养。建立以专业人才为主的专业辅导老师。
二,深入研究学校课标与青少年需求,把握社会热点,了解科技前沿,制定科技活动方案,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编写教案。重视对教师创造力及创新理念的培养,保持工作室的新鲜和活力,实现工作室可持续发展。
三,教育活动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是工作室发展的内涵。一是合理利用展品。我们设计教育活动的总体思路就是结合展区展品的特点。生物科学工作室设置了蚂蚁、蜜蜂、青蛙的活体生态箱。这样的活动很受青少年的喜爱,与学校课标挂钩。了解当前科学课程的最新动态,学校科学教育的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师在科学教育课程中的实际需求,寻找与学校科学教育的结合点,做到科技馆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活动有针对性。基于对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的分析与评估,区分了不同观众的层次需求。就一个主题的活动而言,针对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作出相应的调整。
四,满足教育与学生的需求。五,寓教于乐的运用。科技馆的教育活动并不完全是“第二课堂”,因此,我们设计活动要突出“玩中学、做中学”,充分体现参与性和趣味性。六,注重学生和辅导员的角色关系。要确立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采用启发式、任务式或指导式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育活动的公益性,是科学工作室教育本质的内在要求。对公众及青少年实行免费开放,而且所开展的活动全部免费,真正实现科学普及。
四、科技活动资源包的开发,是科技馆工作室走向社会,惠及百姓、科学普及的重要形式。资源包的目的是要达到资源共享,内容应避免与学校资源冲突,应该以学校资源作为基础。五,项目应该是多种学科的交叉、多种活动形式共存,是一种内容和形式上的拓展和延伸。
六、可以围绕自然科学的相关内容进行资源包的开发。
校外科技教育在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素质方面发挥了作用。在校外科技教育的实践中,我们逐步认识到,科技教育的核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把科学技术的魅力展现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我们也将会继续探索和实践,深入学习其他科技馆工作室的先进经验,不断丰富和深化青少年科科学工作室的职能和作用,进一步促进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提升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牟文虎:四川科技馆展教管理理念的实践与创新
牟文虎四川科技馆馆长、党委书记
牟文虎: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朋友们,大家好!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与各位朋友一起探讨科技馆展教方面的实践与思考。四川科技馆在领导和各界的支持下,共接待观众550万人次,实现了建馆目标,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好评,较好发挥了它的作用。在五年的实践中,展教管理理念在不断探索创新,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展教体系,为展教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下面将一些体会与思考和大家共同探讨,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在展教管理理念方面。在西部欠发达地区需要用一些传统的方式把观众引进来,再把传统教育落实到科学教育中,实现教育理念。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还存在社会基础的客观差距,主要是观众。所以在展教理念方面还需要主观与客观的结合,在一定的时期、在一定的地方形成不同地域特色的教育理念。
在一线直接面对产品,面对工作人员,因为科技馆主要是展示教育,有的称之为辅导员,有的称之为管理员,要明确展教是什么角色和该怎么做,在讨论中、实践中展现作用。要树立三大理念,当好三大员。
一是树立教育为本的理念,当好辅导员。是通过互动参与在体验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展教员不是完全以老师的身份出现在观众面前,是负责在参观中给予指导、引导和带领。
二是树立观众至上的理念,当好服务员。科技馆是广大公众接受科普教育工作,公休时间恰是最忙碌的时候,因为公众主要是利用公休时间来参观。因此,在观众来馆参观中,我们要以服务员的身份为观众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满足观众的询问展品、小商品供应、特殊人群接待等诸多方面的服务。并在服务过程中注重着装、礼仪。
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当好安全员。有6到7成的观众是青少年。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当好安全员质量十分重大。衡量好科技馆好坏,重要指标不是是否安全运营。要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硬,一手抓展教,一手抓安全。要高度注意安全,包括人身安全、财务安全和饮食安全,并从展品运营安全、展厅安全、防爆防火安全基础抓紧,努力抓好安全隐患。
为了确保展教工作的效果,我们提出展教工作要以三个一流为工作目标。一流的展示形象,一流的服务态度,一流的展教效果。对员工多数是编外聘用,有工作不够安心的情况,开展“三心教育”专题活动,鼓励和引导大家安心、用心、尽心工作。在运行过程中针对展教员责任心不强的情况,开展增强主人翁意识活动,一旦观众有任何问题和要求,都有义务提供接待和服务。有问题没有发现将其问责,谁发现问题谁应主动反映。
在展教管理模式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展教手册”作为培训和展教规范依据。组织编纂展教业务操作手册,分为上下册,共有880页63万字,全书十个部分,内容涉及科技馆票务组、服务中心、展教部、技术部等的岗位设置、展教操作规程、展教绩效考核等多项工作制度和细则,展示科技馆展教流程。既是员工必不可少的操作规范,也是新员工的培训内容。对外努力学习兄弟科技馆的先进理念和运行管理理念,集思广益,不断完善展教手册内容,保障展教手册的指导性。
二是建立明星展教员制度,发挥标杆和旗帜的作用。展教员是科技馆重要载体,也是科技馆与社会大众沟通的重要桥梁。明星展教员评选分为月度明星、年度明星。经过民主推荐、评选小组审议、馆长办公会审定和公示四个程序,在公开、公平、公正中产生。
三是实行技能培训策略。展教员奖励和绩效管理。首先是建立职称评定体系,定期现在复查评估,确保展教员队伍和展教水平的提高。
一是要建立定期与不定期的展教业务技能培训制度。为展教员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凡是新进员工都得进行培训,集中时间技能学习,展教技能手册,并经过考试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及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如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对25名巡展人员进行了培训。每年派出一至二期学习借鉴他馆工作,对改进本馆工作大大有益。
二是为促进展教业务水平的达标和提升,建立展教业务测评工作。由相关部门组成,对考核不合格的人员,通过强行训练,并经过再次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三是在培训测评工作基础上,对展教员建立常年性月度和年度绩效考核。年度考核作为展教员评定基础。科技馆的每位展教员都要认真做到树立好三大理念,当好三大员,管理层要强调责任意识,强化责任分解,强化责任考核,以保障科技馆展教工作安全有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郭寄良:科技馆展览教育的认识和思考
2011.11.23 15:40
郭寄良浙江省科技馆副馆长
郭寄良:谢谢大会的主办单位给我这个机会跟大家交流。在看到大会征文指南以后,写下了这么一个题目,自己也感觉这个题目非常老。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呢?全国科技馆发展形势很好,各地也建了很多科技馆,数量、规模上非常大。各地科技馆的特色也赋予了科技馆很多的内涵、定位。浙江范围也在建很多地市级的科技馆,赋予了科技馆很多的功能。在科技馆能不能承担这么多的功能?怎么样凸显在这么多科技场馆或者类似的青少年校外教育场所当中,如何发挥科技馆的特色和优势,所以写下了这么一个题目。
下面简单从三个方面给各位领导专家、同行汇报一下。
一是对科技馆展览教育的几点认识。对科技馆展览教育的真实还是要回到本文当中,什么是科技馆?或者说科技馆跟其他的自然博物馆相比,跟其他的特别是科学系统的校外教育场所相比我们的主要特性在哪里?现在我们比较规范的就是《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中明确指出:“实现观众可参与的互动性科普展览、教育活动是科技馆的核心功能。国家提出的主要形式还是展览教育。
对科技馆展览教育的几点认识。第一,跟其他场馆相比,我们互动参与体验的教育形式是我们区别于其他的科普场所的特征。我们现在比较多的一个就是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是以举办青少年的科技活动比赛为主的场所。还有是以各种会议服务,举办各种科普讲座等为主会场,这比较得多。跟他们相比,我们科技馆的主要特征就是我们是以展览教育作为主要的教育手段的。当然在现在各地科技馆建设当中,功能也好,活动也好,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这种相互融合的其实也起到了相互促进、互相推动的作用。从科技馆来讲,从它最重要的判断标准来讲,科技馆应该是以展览教育为主的,这是科技馆跟其他教育场所相比的区别。
第三是科技馆自身的目的宗旨。科技馆的展览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现代科技馆是以它的教育性作为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展览是为教育服务的。科技馆的教育而且应该是以展览作为主要手段。所以说科技馆的教育活动的开展应该也主要最大限度地围绕展品和展项开展。
总的感觉,作为科技馆来讲,展览教育是科技馆的核心功能,展览又是为教育所服务。所以说从这两点考虑,是对现在的许多科技馆当中开展一些活动也好,包括展览的策划设计也好,包括对工作人员的教育管理引导,都是有着可以探讨的地方。
第二个大的问题,我想讲一讲科技馆展览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自己概括一下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个是重展轻教,第二是有展少教,第三展教分离。
重视展览的本身策划,缺乏配套教育活动的策划。第二是关注个体展品的知识点的落实,但是缺乏整体的教育策划理念。从教育性的角度来讲,现在的新知识、新成果很多,我们要有一个取舍的过程。同样的知识当中,有些知识是通过展览教育、通过其他的辅助手段向公众进行展示的,但是有一些东西呢,有些展品展项放出来公众看了半天公众还是云里雾里,通过我们的方式向公众要传达一种理念的话很困难,这就是缺乏整体的教育策划理念,很可能在知识的选取当中容易造成知识点的堆砌,而不是整体教育理念的贯穿。
第三是对展览的辅导管理缺乏必要的投入和考虑。这是我们馆近年以来跟国外好几个科技馆进行了交流。今年上半年我们引进了意大利的一个展,引进之前要求我们的工作人员到上海,他们派人到上海对我们进行专题的辅导培训。怎么样管理好展览,怎么样讲解,怎么样辅导,是要进行专门的培训,我们的工作人员是去了整整三天时间,按照他的要求这三天时间还是短了。所以说这三个方面是从整个理念上会有这样的一些。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有展少教,这是我们同行看起来和国外科技馆相比,确实差距还是比较大。
第一个是教,缺乏配套的教育活动。观众来了之后反正展览在那里,转一圈,出来就好。第二是缺乏教,第二是缺乏有效的教育沟通。我一个展览出来以后,针对这个群体,可能是中学生,可能是大学生,可能是社会的,可能是老年人,那么同样一个展览固定在那里,怎么样让更多的不同群体都能够接受,我想配套的教育活动和有效沟通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表现的是展教分离。这也是自己看了许多资料,现在有这么一种倾向。有个别的科技馆把科技馆教育片面理解为我就是举办几场讲座,搞几次培训、比赛,而不是展览本身功能的发挥和展览资源的有效利用,把展览和教育人为分割开,认为科技馆展览就是放在这里了,展教工作就是展览,我就是举办几次活动,认为这是科技馆的教育。
我感觉科技馆的教育性主要是通过展览来实现的。应该最大限度的结合自身的展品展项来发挥科技馆在互动性展览教育上的优势。所以展览教育应该一直以来是我们的优势和长处。第三,讲一讲这些问题的思考。主要三个方面。第一是提高工作人员展览教育的素质和能力。第二要把教育性贯穿于展览策划设计制作的全过程。第三利用展览开展教育几种主要形式。提高工作人员展览教育的素质和能力。
我跟科技馆同行交流的时候,他提到的一个例子,因为现在科技馆的好多工程都是外包的,他有一次走过听到有一个科技馆的两个清洁工在说,他们的工作人员就是把展厅的机器开了以后就走到边上,他说这个工作我们也能做。这是很简单的例子。看到大家都是非常注重科技的教育活动、拓展这些都在做。但是我刚才讲到的例子,有没有这种情况?我想可能大部分的馆都不同程度有这种情况,有个别的展厅工作人员一天来了就是把机器开了,然后在边上,也不主动给观众讲解指导,更不会去组织一些科普性的配套教育活动。
科技馆为什么会造成这样一种误解?徐延豪书记说的,我们科技馆的馆长也好,工作人员怎么提高社会意识,这跟科技馆整个行业不是说我们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比较低,这是有很大关系。一个行业或者说一个工作的社会认可度其实就是它的专业化程度,也就是它的门槛怎么样,它的社会认可度怎么样,它的工作的技术含量是怎么样的,这种技术含量社会认不认可。我们现在科技馆工作人员,来源也好,专业背景也好,实际上都是各有千秋。
要提高员工专业化的水平,我们现在想到的在中国的体制下有这么几条途径。一是职称评审系列,这是全国大部分的兄弟科技馆都在做,岗位实施以后大家比较苦恼的地方。下一个是学科专业建设方面来提升。再下来是行业本身应该有评价标准。科技馆工作人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这三个层次的东西又隶属于不同的部门。职称评审系列是在人事部门,学科专业建设主要是在教育部门,这个也有一定的难度。第三部分行业评价标准是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可以做的。特别是今年举办的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我印象很深刻,我们的观众当中除了科技馆的同行,一个是中小学生里面有一批,我们是请了社会上的一些观众。小学生回来以后我们开座谈会,他们说想不到科技馆的辅导员素质有的比我们老师还厉害,我们不知道你们的讲解员怎么还有这么高的水平,这么高的要求。
所以,说在这一点上是我们可以做的。今年我们跟意大利热那亚科技培训,一个礼拜是去培训,一个礼拜是做。培训什么内容呢?这张照片是相互认识,相互熟悉的过程。这张是培养他们的交流能力。
上面拿黄色的是我们的工作人员,回来以后他说这个辅导员好象是演员一样,什么都要会。他们认为观众到了科技馆以后,他带排队的时候我们也不能让他就静静等着,第二个理念,他们的馆长说我们要求我们的馆长就是他来问你“厕所在哪里”的时候,这也是很好的和观众交流沟通的机会,对我们的触动还是比较大的。
利用展览开展教育活动的几种主要形式。一种是展品的深度拓展讲解辅导。这个照片上辅导员就是在讲阿基米德时代的数学。这个数学实际上很简单,但是对辅导员的要求很高。第二是主题式参观体验。这张照片是科学老师到科技馆讲活动课。科学老师利用科技馆的资源,配了很多小实验、小活动,上的活动课对我们的辅导员触动是非常大的。第三是依托展览开展拓展性的教育活动,提高展览教育的能力。
刘菁:对利用科技馆资源展天文科普活动的思考
2011.11.23 15:45
刘菁广西科技馆
刘菁: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今天非常荣幸跟大家交流,我的内容是对利用科技馆资源开展天文科普活动的思考。我将从利用科技馆资源开展天文科普活动的意义、利用科技馆场馆资源开展天文科普教育的策略,科技馆开展天文科普活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与大家进行探讨。提到科普活动,我们都知道是科技馆科普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将从下面的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现在我将重点针对如何利用现有场馆开展天文科普活动的课题提出了环境情景化、活动主题化、团队体系化的工作思路。大家可以看到这些是天文的科普常设展览,天文剧场、天文观测台。现在我将提出一个问题,在没有专门的天文活动场馆,仅仅依靠非常有限的天文设备下,比如说只有一台普通的天文折射望远镜,那我们可以组织更多种的天文活动吗?我们将在展教的教育上拓展出另外的一个领域,一个是天文科普剧场、天文专题讲解、天文教室。
首先,天文科普剧是科技馆近几年发展的一个展教活动之一,深受青少年的喜欢。因为天文科普剧与其他的实验剧本一一样,具有特殊的娱乐寓教的特殊意义。这边是天津科技馆的剧照,下面是广西科技馆的剧照。它将天文科普知识以及运用现代科技融为一体,通过声、光、电的形式,将比较深奥抽象的天文知识展现给观众。
第二是天文主题的讲解。它是这些年广西科技馆展品专题讲座的有效模式。在原有的天文科普剧基础上不断探索出来基于天文科普展品的讲解模式,主要是通过辅导员、表演、多媒体展示、观众互动等形式,立足于天文科普和天文常识,大家会借助各种媒介向观众传播这种天文科普知识。
另外,结合这些科普展览,推出了黄金讲解路线,组成各种路线,为观众提供个性化的天文服务。比如说春游、秋游推出这种路线,比较深受学校的喜爱。还有天文科普教室。这些是天文爱好者关注的地方,根据不同知识层面的观众需要,定期或者不定期举办天文沙龙、讲座、知识培训和辅导,像一些小学的科学课里面有天文,他们就可以来到我们的天文教室学一些基本常识,以及动手做一些实验。
第二是活动主题化。主要是为了丰富科技馆的天文科普活动,把天文科普活动与科技馆的主题相互结合的一些热点开展的活动。这张图片是走进校园、社区和乡村。依靠这些主题活动,在有条件的科技馆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建立流动天文馆、天文科普大篷车,结合重大的节日或者是例如十月爱科学月、科普日,深入到学校校园开展一些内容比较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体验形式活动。以及根据社会的关注热点,持续到一些地方去,如开展走进天文探索宇宙的主题活动,深受广大群众的喜欢,取得比较好的社会反响。
这是我们走到乡村,因为他们资金非常有限,工作人员在他们的教室工作室上帮他们拟造情景画,在天空上画上几大行星或者是黄道的十二星座,在这种环境上体验科学,我想感觉会比较好。这是他们的窗帘,我们把一些天文的科普知识植入在窗帘,就变成了天文科普窗帘,给他们营造了这种气氛、氛围。
第三个就是根据一些主题活动,根据重大的天象开展了一些观测活动。科技馆每年暑期都跟国际接轨,开展路边天文观测活动,已经好几年了。每年暑期会根据一些重大的星象、天象,让孩子们一起参与,带着各家的器材一起共同参与,氛围非常良好。
下面这张图是2009年日全食在科技馆观测的现场图片。因为科技馆是科学的讲堂,我们将积极依托科技馆的场馆优势、科普资源,结合时事热点聚焦,以及天文成果、前沿动态,将联合相关的单位或者团体,组织专家学者举办形式多样的天文主题科普教育报告的讲座。
还有孩子们比较喜欢的这种是天文主题的小制作,这种可以因地制宜开展一些天文主题小制作。别看这些简单的天文小工具,都可以进行实际上的天象观测。广西科技馆研发了一个叫做“壮乡天文小制作”,主要是在广西利用特有的地理环境,北回归线,植入一些民族的特色。“日中无影”的现象,用铜鼓制作,然后加上一些图腾,到当天的时候小朋友们就可以拿这种仪器放在户外来观测,为提高动手能力提供这样的平台。
最后是团队体系化。大家都知道任何的活动都离不开人的体系。天文科普活动也不例外,它需要一支有科技辅导员、专家学者、志愿者等不同的主体组成的系统团队。科技馆的科技辅导员是开展天文科普活动的主要力量,科技馆日常的天文剧场的播放、展览的讲解、天文的观测、科普剧的表演以及天文系列主题活动组织的策划和开展都是由科技辅导员主要负责的。专家学者主要是负责科普活动,为科普活动进行技术指导,表现形式通常为设计、评审方案、研发科普活动资源、开设报告讲座等。我们需要天文的时候,就有固定的专家对重大的时效性主题开展活动,提供更方便的资源。
第二就是志愿者。志愿者是开展天文科普活动的生力军。广西科技馆成立了志愿者团,现在有700多名教师注册,像懂天文知识的地理老师、美术老师,教师资源有70多位,可以维持正常的周末以及寒暑假的活动的开展。还有另外一批志愿者的团队,他们就是依靠广西的稳定的天文活动,特地从广西的观星会、天文俱乐部、广西大学天文协会等群众团体中,挑选出热心于天文科普事业的人士作为志愿者,让他们主要负责协助日常天文科普活动的开展,有的也负责相应的技术性工作,如方案编撰、资源研发。
还有一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是大学生志愿者,维护一般的日常开放,以及当讲师助教,这个队伍也在逐渐成长起来。科技馆开展天文科普活动必须要立足于实际,依托自身科普资源,开展各类天文科普活动,注重整合优势资源,创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解放思想,务实创新,与时俱进,推进科普活动与科技馆其他科普活动的和谐发展。
张文虎:我国科技馆事业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考
2011.11.23 16:11
张文虎天津科技馆
张文虎: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能有机会站在这跟大家一起交流。我的论文题目是我国科技馆事业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考。需要说明的是下面的观点并不是我个人的见解,都是和大家在学习交流中提炼出来的。下面的过程是与大家的探讨。据统计,全国目前有科技馆353个,建筑面积在8000平米以上的大中型科技馆有68个,可以说我国科技馆行业现在正处在蓬勃发展时期。但是正如中国科技馆徐馆长所说的,科技馆数量的增加,体型的增大,并不意味着水平的自然提高。下面从各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科技馆的内容建设是应以科学内容为主导,还是以社会与大众的需求为主导。博物馆学家韦尔曾经说过,首先我们应该重视的是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博物馆中的藏品。一些内容精挑细选、符合大众、有自身特色的的小型科技馆虽然科学内容不是无所不包,但往往更能吸引观众,达到的效果比大型科技馆更好。有一家叫乃村(谐音)的公司,他们提出的理念是新建场馆首先要做的不是概念策划和方案策划,而是运营和策划,也就是首先考虑新馆开馆后如何长期运营?如何有效管理?如果持久吸引观众?然后是概念策划和方案设计,最后才是深化设计以及选项等。
我认为这是值得大家关注的一个崭新的理念。造成展品先入为主的现象,其原因是什么呢?说到底,是因为我国科技馆的创新与发展,缺乏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深入社会群众的做法和认真探索的精神。群众希望在科学氛围中休闲娱乐,希望运用科学提高生活品位,希望了解热点、难点和重大科技信息,如果把大众的需求转变为科技馆的展教内容与形式,这是永远值得探讨和解决的问题。这是第一个观点,内容建设一定要符合大众的需求。
二、衡量科技馆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参观人数还是参观质量。现在科技馆的受众人群一大部分是学生,经常看到一批批中小学生由学校组织老师带队整齐参观,但是学生留给的参观时间显然不多,经常是排队集体参观,学生们从很远的地方排队来看一下,有的只是走马观花看一下,有的还对某项展示按照非常感兴趣,可是时间有限,只能看一看,或者许多孩子挤在一起简单地参做一下,谈不上了解原理。
我认为因为不要给他们布置太多的任务,同时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这样才能达到目的。在追求参观人数的同时,如何能最大限度提高质量呢?一,要提高展品质量,从观众的需求出发,创新展品形式用货真价实的产品吸引观众。二,是用特有的方式给观众答疑解惑,提高他们的兴趣,增加他们的思维。三,科技馆建设中,建好常设展厅就是最终目标吗?现在科技馆的主要功能包括常设展览、临时展览、科普影院和各类科普活动。但是大部分科技馆在常设展厅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忽视了其他功能的建设和合理开发。我们从国内外的科技馆行业发展可以看到,科学表演和科学实验越来越得到公众的认可和开发。这两种形式值得我们思考。
在内容和形式变化上,主要有两种趋势值得我们思考和重视。第一,要不断拓展科技馆的功能平台。徐善衍理事长曾经说,临展是科技馆常设展项的重要补充。所以第一个趋势中有扩大临展面积、临展内容、增加临展频率的走向。扩展功能平台还体现在,在儿童活动天地,尽可能的增加让孩子们自主活动的内容。老子说“三十幅为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这个思想与我们建科技馆联系起来,就是我们要善于创造条件,打造一个空间或平台,让公众自由地利用、活动、发挥,不要只想着制作许多试图无所不包的展品。
第二,不断丰富展教内涵,实现科学与人文、艺术的融合。这个问题最好的作证就是上海世博会。我看到世博会许多技术化的表现恰是被艺术化、人性化的内容和形式掩盖,使人们有一种美好的享受或者心灵的震撼。同时,各展馆多是从关注人的生存发展、如何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入手,激发人们的情感和兴趣,在潜移默化中认识一些道理。
四,展品创新的难度究竟有多大?是依靠我们自身还是制作公司?科技馆提倡创新,但是科学内容不可能有什么创新,只能在展教理念和展教方式上进行探索和创新。我认为我们的设计者电脑技术水平或者机械加能力不高,不是创新难度大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制作公司甚至包括科技馆本身缺乏对科技馆理念和社会生活的深入体会和理解。
现在很多地方在建设科技馆之初就把设计制作展品的任务交给展品制作公司来完成。综合考虑,最好的解决办法我认为是科技馆与制作公司共同完成。首先要依靠我们自己的创作队伍进行前期计划,因为我们有相对较多的科普实践经验,同时要花时间做好对大众需求的调研,运营理念确定好,再交给制作公司完成。当然如果有一些有实力的制作公司,前期工作也能够让他们参与进来。
最后,基于以上几个问题,新建、扩建科技馆建成后几个方面,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二篇:中国石油学会天然气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
中国石油学会天然气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
2010年8月30-31日 上海蓝海博龙国际大酒店
论坛赞助方案书
一、整体协办单位:10 万元人民币
本次论坛将设唯一一家整体协办企业,赞助企业需向承办方提供赞助费人民币10万元,企业必须具有强大实力与良好企业形象(自主创新型优秀企业优先考虑)。
★ 赞助回报
(一)、主题演讲
1.安排赞助单位领导在本次论坛第一天上午做主题演讲,时长30分钟,大会宣传和提升企业形象。
2.演讲稿将刊登在论坛专题页面里,并收集在论坛会刊中。
(二)、会议礼遇
1.作为本次论坛的“整体协办单位”,论坛背景板以“论坛整体协办单位”冠名并出现企业名称。
2.赞助单位领导以嘉宾身份出席论坛,参加有主要领导出席的论坛开幕式。
3.参加开幕式当晚在宾馆举行的晚宴,并在主餐桌就座。
4.赞助单位的5名代表以嘉宾身份免费出席论坛所有活动。
(三)、媒体广告宣传
1.主办单位授予贵公司为论坛特别赞助单位,并在论坛所有对外稿件上宣传。
2.媒体专访:组织会议期间到会的媒体代表对赞助单位领导进行单独采访。
3.会议会刊封面2/3版彩色广告。
4.论坛专题页面显著位置将设置赞助企业logo和名称,并建立链接,同时刊登赞助单位及其产品介绍,企业领导人的照片、简历及致辞。
(四)、现场广告宣传
1.悬挂带有贵公司标志的宣传条(横)幅广告,并在宣传板、日程表、指示牌上体现贵公司的名称、LOGO。
2.论坛会场间歇播放企业宣传片(时长十分钟)。
3.论坛现场醒目位置摆放赞助企业易拉宝两个。
4.参会代表资料袋中夹放贵公司企业资料(不超过2册)。
二、晚宴赞助单位:5万人民币(1家)
★ 赞助回报
(一)、现场礼遇
1.赞助单位获得晚宴的冠名为“XXXX之夜” 中国石油学会天然气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招待晚宴。
2.赞助单位领导与举办单位领导同时在晚宴开幕时致辞,时长5分钟。
3.晚宴人员入场时间,播放贵公司宣传片(时长十分钟)。
4.晚宴现场摆放赞助单位的宣传广告或宣传资料。
5.赞助单位的3名代表以嘉宾身份免费出席论坛所有活动。
(二)、宣传回馈
2.作为本次论坛的“晚宴赞助单位”,论坛背景板出现企业名称与LOGO。
3.会议会刊封底整版彩页广告。
4.论坛专题页面设置赞助企业logo和名称,并建立链接,同时刊登赞助单位及其产品介绍,企业领导人的照片、简历及致辞。
5.参会代表资料袋中夹放贵公司企业资料(不超过2册)。
三、演讲赞助单位:3万元人民币(2家)
★ 赞助回报
(一)、主题演讲
1.安排赞助单位领导在本次论坛上做主题演讲,时长30分。
2.演讲稿将刊登在论坛专题页面里,并收集在论坛会刊中。
(二)、会议礼遇
1.赞助单位领导以嘉宾身份出席论坛开幕式。
2.赞助单位的2名代表以嘉宾身份免费出席论坛所有活动。
(三)、媒体广告宣传
1.组委会授予贵公司为论坛支持单位,并在论坛所有对外稿件上宣传。
2.媒体专访:组织在会议期间到会的部分媒体代表对赞助单位领导进行采访。
3.会议会刊内整版彩色广告一页。
5.论坛专题页面设置赞助企业logo和名称,将建立链接,同时刊登赞助单位及其产品介绍,企业领导人的照片、简历及致辞。
(四)、现场广告宣传
1.在会场的背景板上标示论坛赞助单位,并标示贵公司的LOGO及公司名称。
2.在会场摆放赞助企业易拉宝两个。
3.参会代表资料袋中夹放贵公司企业资料(1册)。
四、论坛指定红酒/白酒赞助:实物赞助(价值人民币3万以上)1名 ★赞助回报
1.在会议期间的所有宴会桌上摆放该酒;
2.晚宴现场摆放赞助单位的宣传广告或宣传资料;
3.在会议现场背景板上体现赞助单位的品牌Logo;
4.可向所有参会代表提供企业纪念品(发放形式须由大会组委会认可)。
5.论坛主题页面上进行鸣谢,出现企业LOGO或企业名称,并提供网站链接。
五、指定礼品赞助:3万元人民币
1.单件礼品价值在150元以上,具有一定内涵和价值的产品方能成为本次论坛礼品赞助企
业。
2.赞助企业提供的礼品数量最少为200份(件),产品应为质量上乘、做工精美的合格产
品。(事先须经主办方确认)
3.每一行业只选择一家企业参加。
★ 赞助回报
1.赞助企业可使用“中国石油学会天然气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指定产品的荣誉。
2.宣传册和议程中印刷赞助单位名称和企业标志。
3.展台处摆放赞助企业易拉宝两个。
4.会场的背景板上标示贵公司的LOGO及公司名称。
5.赞助单位的2名代表以嘉宾身份免费出席论坛所有活动。
6.论坛主题页面出现“**企业为本届论坛提供礼品赞助”的字样。
第三篇: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第18次学术年会论文评审评委反馈
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第18次学术年会论文评审评委反馈 有幸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第18次学术年会高中组的论文评审,有很多感想和大家分享。总体感觉,老师们提交的论文,选题上大多比较贴近教学,反映一线的实际需求。例如,有关于教学模式探究的,有关于高考试题分析的,有关于学习效果评价的,等等。还有相当一部分论文基于实证研究,有数据、有分析、有见解,对改进教学很有启发。但同样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可以进一步提高的方面。首先,选题的角度和立意还可进一步改善。有些选题还不是特别聚焦,尚未切中教学的关键问题,显得有些缺乏问题意识。第二,实证研究的研究设计还需更加严谨,研究过程也应更加规范。第三,论文写作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合规范的问题;同时,理论论述和对实践问题的具体探讨也有脱节现象。基于这三个问题,我提出一些简单的建议,供大家参考、批评。
第一,选题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一线老师的研究选题,大致应该符合三个原则。当然,一定存在特例,这里我只是讨论一般的情况。首先就是要面向全体,即着眼学生的群体问题来设计选题。我讲的面向“全体”,并不是说面向中等的学生,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全体”,即所有学生,尤其是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学差生身上反映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也一定体现普遍性。学差生的问题在中等学生甚至是学优生身上或许也同样存在,有些问题可能对学习效果还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第二个原则就是要着力挑选核心问题来研究。外语教学中的核心问题,无外乎是学习者特点和学习过程两个,即总是要围绕学习规律本身来开展研究的。其他问题(如教学方法、教学资源、课程设置等)都应围绕学习规律来展开,否则容易产生偏颇。第三个原则是从容易解决的问题开始研究。我们的教学中通常会同时存在多个问题,有的容易解决一些,有的难一些,所以建议选题时“避重就轻”,先捡容易解决的问题来研究。这样做的好处就是研究能够更好地和改善教学的行动建立密切联系,直接服务于教学实践。
第二,研究方法的问题。建议老师们能根据自己的情况系统地学习一下基本的实证研究方法,比如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的设计与实施。具体来说,可以先找一本写得比较精炼的教材看一看;然后,精读几篇近两三年发表在比较权威的学
术期刊上的实证研究,仔细推敲一下与研究方法相关的各个细节。这样或许能够较快地对基本的研究方法有一个比较准确、直观的理解,或许是个捷径。另外,我觉得还应提倡多从事行动研究,即以直接改善教学实践为根本目的的研究。其实,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都在尝试着这样那样的新方法,以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也就是说,大家每天实际上都在“行动”着。那么如果这样的“行动”能够在事前有更好的论证和规划,过程中注意收集各种数据和资料,行动后有更加系统、深入的反思,不也就成了一项很好的研究了吗?
第三,论文写作的问题。除了规范方面的问题外,论文写作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文献综述写得不到位。文献综述要既“综”又“述”,且重点在“述”,即在梳理、总结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重在论证本研究的重要意义。也就是说,文献综述不是说明文体,而是议论文体。这一点上,有不少老师的论文,看上去更像是对前人研究的罗列,而没有在“罗列”的基础上更好地揭示研究空白,即前人研究没做过但又很重要的事情,换句话说,就是本研究要做的事情。另一个问题方面是文末的讨论部分还不够深入,对数据或案例的分析也相对比较表面,描述性的语言比较多,而相对缺乏观点和见解;另外,和教学实际也显得有些脱节,即似乎并不能对教学实践的改善带来实质性的启发。
总之,我们在从事教学研究和论文写作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衷心希望研究也好、论文也好,都能够不断提高质量,最终为改善教师教学、优化学生学习做出更直接、更实际的贡献。
(作者:徐浩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第四篇:教育与人性——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综述
2009年11月28-30日,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在华南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三百多位与会者围绕着“教育与人性”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人性含义、人性假设及其与教育的关系
“人性”概念是研究人性与教育关系的起点,是长期以来困扰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核心问题,与会者对此高度重视并对人性的概念及其与教育的关系进行了辨析和梳理。
(一)人性含义
在对人性内涵的把握上,有学者指出,人性就是人的本性和人之为人的那种属性。人性具有属人性与为人性、自在性与自为性、个体性与关系性、文化性与生命性、矛盾性与相对性等特征。人性是共性与个性、消极与积极、保守与进取的综合体;人性也是预设性存在、生成性存在,具有历史性。人性不是一个单晶体,而是一个复合体。从本质上说,人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动性。
在分析人性的构成时,有学者指出,人性在结构上是立体的,在性质上是不完善的,在表现方式上是情境性的。也有学者强调,人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具有生物性、社会性和精神性三种特征。有学者指出,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人性。马克思以确认人的本质为认识前提,阐述过教育的实践性、全面性与历史性的基本特征,预设了一种理解“人的教育”的本质的价值尺度和思维方式。
用复杂性理论来综合地认识人性问题,是与会学者的重要共识之一。从生理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方面,分别探究作为自然现象、价值规范和实践活动的人性,将有助于推进对“教育与人性”之关系的研究。有学者指出,人性既是所有人生而固有的本性或普遍属性,也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要辩证地看待人性,要认识到人性内容的丰富性和整体性,要承认人性形式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有学者强调,究竟什么是人性,不是实证科学能够回答的一个问题,因为这是价值问题。人性是人的根本特征,在自然方面表现为能动性,在社会方面表现为自主性和独立性,在精神方面表现为超越性。人性是对意义、价值和幸福的追求。
(二)人性假设
教育理论构建、教育制度设计和教育行动选择,都或显或隐地建立在某种人性假设上,因此,有必要深人研究人性假设的性质、方法和意义。
有学者指出,教育在关注人性发展的可能性和丰富性时,不能秉持预成论假设,而应从生成论假设出发,引导人性自觉和精神自由。有学者认为,只有乐观而不盲目的人性估计才是合理的,因为只有理性乐观的人,才认为人性既有好的一面,又有不完善的一面。况且,人性自由的实现,与努力和责任相关。基于“亦善亦恶”的人性假设,有学者指出,教育对人性,应既有“善”之升华的张扬作用,又有“恶”之抑制的约束作用,且要依靠“利他”教育来实现。“利他”教育,是以不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的“双赢”或“互惠”的理想教育。
有学者指出,从历史上看,人性假设对教育实践始终具有至上作用。从教育的专门职能上讲,学校制度设计完全应当基于积极人性观的理性假设。“实践利益人”是教育政策的一种人性假设。这种假设,对教育政策的研究路向具有逻辑起点、方法规范和价值尺度等多方面的意义。
(三)教育与人性的解放和发展
教育与人性的关系问题,是教育领域的一个理论基础问题,也是教育基本理论的永恒问题。对这一问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将对教育理论的深化和教育制度的改造起一定的引领作用。
有学者指出,“教育出于人性”。因为教育就是要创造条件,让人在感性的物质活动中,彰显人之为人、教育之为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习者的禀赋向着预期的方向发展,促进
人性解放,使人走向自我完善,这就是出于人性的教育。有学者认为,“教育为了人性”。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表明,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自由。教育目的的全面化、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育方法的德性化和教育评价的多元化,是“为了人性”的教育的必然选择。“为了人性”的教育,引导人从现实生存向价值生存迈进,进而达到人性完满的目的。
有学者提出了理想的“学习场域”说,认为人性的发展和完善取决于理想场域的建构。通过“学习场域”的建构和不断改造,形成交往共识,达到人性完善。为此,应该摒弃课堂教学评价的纯技术取向,努力提供最优发展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在理想的“学习场域”中,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融合,个性化和社会化兼容,自律与他律相宜,人性的真、善、美统一。
教育与人性的关系是以人性自由为中心、以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为目的展开的。有学者指出,人性自由是教育的核心,但何以真正地尊重个人价值、促进个性发展,把现实的教育改造为人性的教育和自由的教育,却是难题。我国的教育制度,在促进儿童自由发展方面,不是没有成就,但在“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下,“解放儿童”仍是我国教育变革的重要课题。
有学者指出,正确认识学校教育对于人性的刻画,是我们充分利用学校教育制度培养与提升人性的重要前提。应超越功利尺度来把握人的社会化问题,积极争取以人性自由为实实在在的教育目的,把教育社会化和教育个性化结合起来并自觉地向后者偏移,通过合作学习、交往对话、行动体验等合乎人性的行动,使人性从现实生存向价值生存迈进,从而在教育公平和社会正义的理念普及与制度构建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个人幸福与社会发展的目的。
二、教育人性化的合理性、教育异化及其改造策略
与会学者认为,教育人性化和人性化教育理论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对教育是否合乎人性的理性审视,将推进人性化教育实践的路径抉择。
(一)教育人性化的合理性
对教育人性化的合理性问题,有学者指出,人性化是教育的基本要求,其内涵是“以人为本”,目的是培养完全的人格。教育人性化应体现在师生关系、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的人性化等方面,但大前提是教育制度人性化。有学者基于存在主义教育观指出,教育人性化就是尊重人性,弘扬个人价值,倡导自由选择和自主建构。也有学者从现象学视域观照教育人性化,主张教育应当从人性的需要和“意义人”的假设出发,关注生命的完整性和持续性,建构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新文化,从而克服片面发展状态,回归生命本源。
在教育人性化的实践合理性方面,有学者指出,人性是行动者的人性,它经由社会实践过程在教育等领域中表现,其行动后果经受制度安排的内在规范的检验。考察社会制度安排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获得过程及其人性依据,考察人性可能产生的恶性循环和良性循环,将有助于反思教育制度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有助于真正实现教育的人性化。
(二)教育异化及其克服
与会学者认为,谋求教育人性化,必须正视教育中的人性异化问题,即20世纪80年代早期所谓“教育异化”问题。在新世纪、新起点,深入研究宏观、中观和微观教育过程中的异化现象,探究其根由以及相应的克服途径,是教育基本理论的迫切任务之一。
在教育过程中,人性何以异化?有学者认为,人是自为的生命存在,自为的生命体是自我主宰、自我支配和自我驾驭的。社会发展只有以人为根本目标、基本动力和终极尺度,社会才是人的社会,人的本性才能获得表达并提升。人作为人,其生存从属于生活,是意义化和价值化的生存。反观去人性化的教育,则是将人先验化、格式化、储备化。因此,去人性化教育所培养的人是均质化、共质化的。这不仅伤害了人格,而且压抑、放逐了人的自主性。
还有学者指出,规训化教育的主要功能是训练和操纵,它并不真正关心人的精神与个性。
在“全景敞式”教育中,制度逐渐沦为规训的工具,教育者成为当之无愧的主人,在算度与量化中,人都成了技术的奴仆,人的自由发展因此为其贬抑。必须在反思中超越,使教育成为一种符合人性、贴近生命意义生成的社会活动。
(三)人性改造
克服教育异化的基本策略被认为是一个直接关涉德性与德行的道德教育问题。对于德性,有学者指出,实践人是德育的人性之基,这不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观。实践人是道德生成的内在根基,生活是实践人的基本存在形态。道德存在于生活之中,基于生活,为了生活。从本质上说,生活德育就是使人真正成为人,自觉地过一种真正的人的生活。有学者认为,教育是公共生活的一个重要世界,教育实践不仅需要站在公共立场上,来丰富和升华人性,让高贵的、合乎尊严的精神力量以及潜在的自由而负责的品质充分发展起来,而且,为了创造共同生活的精神家园,需要建设一个自由的、平等的、值得归属或认同的社会共同体。旨在唤醒和启蒙人的价值理性的价值观教育,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对于德行,有学者认为,彰显生命关怀和精神力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既要明确其内在的价值追求,又要确立其实践的行动模式,其效能取决于目标、内容和策略的统一程度。面对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人性论困局”,必须在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由本性统一的基础上,把握人性的生成特性和可变特性;正视人的自然本性,唤醒道德本能;化解人性的内在紧张和外在冲突,维护和保持人格的完整;发现潜意识中的“秘密”,“扩充善端”。也有学者指出,德育由规训走向对话,不仅是“以人为本”和德育人性化的内在要求,而且是改变德育的灌输传统、提高德育绩效的必要措施,这应当成为教育界的共识。
第五篇: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
会议及征文通知(第一次)
各理事单位、各位会员:
根据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章程关于举办学术会议的规定,经第三届常务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商定,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将于 2011年7月22-24日在美丽的江南名城浙江金华召开。会议由 浙江师范大学 承办,主题为“教育改革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育”,旨在研讨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和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教师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有效应用的理论与方法。本次会议的主要形式为嘉宾报告、大会报告、论文发表、专题研讨(Workshop)等。
会议安排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的学术论文在会议期间发表并组织会议学术委员会委员对发表的论文进行评审。会议设置一等奖、二等奖以及优秀奖论文若干篇,其中一等奖、二等奖论文经过作者修改并通过审查后收入《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进展(2011)》(正式出版,不收版面费等任何费用)。
为保证会议学术质量,发挥好交流平台的作用,体现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最新动态与趋势,现就有关会议征文工作具体通知如下:
一、会议征文专题(但不限于此)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与评价研究
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建设 4.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5.机器人教育研究 6.教育游戏研究
7.面向教育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 8.信息技术教育国际比较研究
9.高等院校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建设研究 10.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
11.基于学科学习心理的教学环境与过程设计 12.ICT支持的大学教师发展(FD)
1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模式与方法研究 14.数字化学习资源和环境设计与开发研究 15.数字化(电子化)学习过程设计
附录:会议稿件格式要求与规范
一、论文采用Word文档,插图请提供tif格式黑白文件,精度为300dpi。来稿要经过有关专家审定后方能决定是否录用。
二、论文内容(按顺序)包括:题名(20字以内为宜),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含地区名称和邮编),中文摘要和关键词(3-8个),正文,参考文献(一般10条以内),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基本一致,包含题名、作者姓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并在文稿首页页脚处写明第一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出生地、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及论文属何项目、基金资助来源,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并在圆括号内注明其项目合同编号。
三、正文每页分两栏,栏宽及其间距默认即可。每页约44行。
四、论文摘要尽量写成报道性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不少于250字),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一致,必要时可适当加长英文摘要的篇幅,也采用第三称表述。
五、关键词选词要规范,应尽量从汉语主题表中选取,未被词表收录的词如果确有必要也可作为关键词选取。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
六、文中图、表要符合国家规范,应有自明性,且随文出现。插图限8幅以内,照片应选清晰的黑白照片,图中文字、符号、纵横坐标中的标值、标值线必须写清楚,标目应使用标准的物理量和单位符号(一般不用中文表示)。文中表格一律采用“三线表”(不划竖线。附表限4个以内),表中的内容切忌与图和文字内容重复。
七、论文字体使用要求:标题三号字(黑体),小标题四号字(黑体),正文五号字(宋体)。正文(含图表)中所有物理量(用斜体)和计量单位(用正体)应符合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外文字母、单位、符号的大小写、正斜体、上下角标及易混字母应标注清楚。
八、论文章节编号格式如下:一,(一),1,(1),①,a等。
九、参考文献序号应按文中引用顺序排列。著录格式如下: 专著:[序号]著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期刊:[序号]著者.篇名[ J ].刊名.出版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论文集:[序号]著者.篇名[ A ].编者.论文集名[ C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学位论文:[序号]著者.题名[ D ].保存地:保存单位,授予年. 标准文献:[序号]标准制定者.标准名和编号[ S ].发布年. 电子文献:[序号]著者.文献名[ 文献/载体类型 ].文献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布日期. 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 载体类型:磁带MT,磁盘DK,光盘CD,联机网络OL. 英文参考文献著者的姓名采用姓在前(不缩写),名在后(缩写),用汉语的姓名不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