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节日的美学特征

时间:2019-05-15 07:56: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少数民族节日的美学特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少数民族节日的美学特征》。

第一篇:中国少数民族节日的美学特征

中国少数民族节日的美学特征

段 梅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文化发展上相互影响彼此渗透,既有相同的共性,又有相对独立自成系统的个性,并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生活。少数民族节日作为各族人民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载体,在各自不同的地理和社会环境及多种形态中不断发展,形成了绚丽多彩的节日文化。本文试图从美学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这一文化形态特征。

少数民族节日美学界说

探讨少数民族节日美学问题,就要对少数民族节日美学有一个清晰的界定。这里首先要涉及的是一个民族学概念。民族,即是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共同体。中国少数民族节日其中包括多民族共有的节日和各民族或某些地区甚至是某些村寨特别独有的节日,是民族共同体在共同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反映民族心理、民族情感并具有民族认同性和内聚性的民族文化形态。

中国少数民族节日美学,作为一门研究民族节日的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学科,已经超越了作为艺术哲学这一传统观念的美学范畴。新技术革命的飞跃,物质和精神价值的发展,使得人们的审美观念不断发生变化,由此引发了美学研究向跨文化研究的延伸,形成美学文化系统。美学文化学,是美学与文化学的结合体,就是审美文化学。它是指一切具有审美因素并可以进行审美分析和评价的广义的审美文化学研究,是在各种文化模式的整体中探寻内在的和谐和审美的情感寄托的新兴学科。少数民族节日美学是从审美的视点揭示少数民族节日与各民族现实生活形态之间的关系,研究各民族节日的功用,探讨民族节日给人的感官所带来的愉悦性,对人的情感和心理的调动以及使人所产生的审美享受的程度和性质也就是审美反映,进而对其审美价值作出评判的一门学科研究。

民族节日丰富多样性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历史源远流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关于中国各民族节日活动的统计,目前尚未有全国性调查精确数字,“但仅就曾经普查过的贵州一省来看,民族的节日集会每年达一千多次。”① 少数民族节日的内容,春有踏青插木、夏有歌舞游艺、秋有丰收庆典、冬有祈祥祭祀,可谓千姿百态,多种多样。在节日形式上,民间多以村寨为单位,有的是村 注释:① 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1997年版,第453页。

寨、地区间联合举行的集会,开展传统文体娱乐或竞赛活动,也有的借此时机进行物资交流商贸交易,传统节日早已成为少数民族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少数民族节日带有明显的地域及乡土文化特征。地域环境决定着人们的物质生产和由此产生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及其文化形态,各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地域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制约有着密不可分的重要关系。民族地区和社会环境的不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形态和特征通过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即各民族所独具的思维意识方式鲜明地表现出来,形成了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的民族文化。生活在相同或邻近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同民族,在文化发展上相互影响,不断融合,可以有相同或近似的风俗文化,而同一民族或其中的几个支系又会因所生活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民族文化的地方性体现在民族和民族之间、同一民族和同族不同支系之间。从总体上来说,汉族人口众多,遍布全国各地,其文化作为华夏文化的主体文化,影响深且远。少数民族人口稀少,居住环境愈闭塞,其传统文化保持得愈加完整,因而也愈具特色。民族节日作为一种重要文化现象,不仅直接反映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面貌,而且影响到一个时代的民族精神。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在原始时期多与宗教祭祀活动有关,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兼有纪念性、社交性、娱乐性和商贸性的群众性社会活动。建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构架上的各民族传统节日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同中有异,异中见同,体现出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渗透力和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少数民族节日大体上可分为节气时令性节日、宗教祭祀性节日、祈祝丰收性节日、传说纪念性节日以及社交娱乐性节日等。民族节日对于凝聚民族精神、增进民族团结有着重要意义。

时令节日的传承性

节气时令性节日在民族传统节日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而最具普遍性。节日,又叫节令,即通常所说的节气时令。古代的节气,有时指一段时间,而现在都是指时刻。从小寒开始,太阳黄经每增加三十度,便是一个节气。时令,也称月令,即古时按季节制定的关于农事的政令,后来又作为岁时节令的称谓。早在春秋时代,中国的先人运用圭表测日影的方法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大节气。以后,通过农业实践逐渐充实改善,又将立春、立夏、立秋、立夏和秋分、夏至、冬至定为八节。到秦汉年间,已完全确立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的划分,起源于黄河流域,这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将一年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个段落,即二十四个节气。它表明了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是进行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因此叫作农历,这是一直沿用至今的中国古代历法。农历平年每月有两个节气,月初叫节气,月中 2 以后叫中气,闰月没有中气。二十四节气包括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民间所说的立春正月节、立夏四月节,立秋七月节,立冬十月节等皆出于此。史书中就有“夫阴阳四时、春分、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② 的明确记载。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和节气的划分有着密不可分的直接关系。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时间绝大多数都依照农历或本民族历法,也有的根据天象或农事生产活动安排择期或不定期举行。

春节,古称“元旦”,最早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尔雅》言之“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传说每逢此时,人们都要杀猪宰羊,祭祀祖先上天,祈丰纳吉。还要用朱砂涂脸,鸟羽作饰,高歌起舞,以示庆祝。史书有载:“正月

③一日为元日,亦云三元: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许多民族都有过春节的习俗,保留着祭祀祈福纳吉、家人团圆欢聚、举办娱乐活动等传统。此外,藏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羌族、彝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独龙族、基诺族、苗族、仡佬族、瑶族等少数民族还要庆祝本民族的新年。节气时令性节日对于农业生产适时耕作有着明确的指导意义。蒙古族、满族、朝鲜族、达斡尔族、赫哲族、壮族、土家族、白族、羌族、彝族、布依族、畲族、仫佬族、侗族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还有过上元节、二月

二、清明节、六月

六、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等传统节日的习俗。这些节日尽管内容形式各有不同,但都是民族文化的高度浓缩,体现出一种祈盼天地鬼神人间世界和谐的审美观念,从而使节日这一文化形态,能够穿越历史的长河,跨过民族、地域界限,世代传承地保存下来,充分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的深刻渗透力和相互共通性。

祈祝丰收节日的寄托性

中国是个农业国家,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少数民族大多从事的是农、牧、渔业生产,丰收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希望,于是有了祈祝丰收性节日。早在周代一年之始就要祭祀田地,歌舞娱神,祈求当年的丰收。《周礼》记载:“凡国祈年于田祖,吹豳雅,击土鼓,以乐田峻。国祭蜡则吹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④ 这里说的田祖,是传说中的农耕始祖神农。田峻,是管理农事耕种的官。人们击鼓奏乐,歌舞祈年,主旨是祈求先祖农官保佑农业丰收,人畜兴旺。纵观少数民族节日风俗,其中也不乏有这样的内容。

鄂温克族每年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的米阔鲁节,土族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至九月十六日的纳顿节,西藏拉萨、江孜、日喀则及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河谷等地区的藏族秋收前择吉日举行的望果节,哈尼族农历六月的枯咂咂节,云南陇川、梁河等地阿昌族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的会街,贵州东南部苗族农历六月或七月举行的吃新节,广西浔江沿岸壮族、瑶族每年农历三月二十日和农历七月二十日预祝欢庆渔业丰收的的鱼花节,还有景颇族、傈僳族、②③ 参见《史记 太史公自序》。

参见隋代杜台卿《玉烛宝典》。④ 参见宋 王昭禹《周礼详解》卷二十一。

拉祜族的新米节,阿昌族、基诺族的尝新节、高山族的丰年祭等都属于这类节日。在这些节日中少数民族祭天地娱鬼神,欢歌起舞举行庆宴,寄托了对丰年的期盼,是对美好生活的热切追求,它带给人的是无限想象和愉悦,同时人们也从中得到心际的满足与安宁。

宗教祭祀节日的多元性

少数民族宗教祭祀性节日是宗教文化现象的一种直接反映。宗教,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意识形态,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以虚幻方式为特征来反映现实生活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体系,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意识,规范着人们的思维观念,左右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支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渗透深入到人们精神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领域和层次。少数民族在各民族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的历史进程中,保持吸收了本土和外来的各种文化和宗教信仰,形成了多元化的宗教祭祀性节日。

聚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散居在各地的回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和甘肃、青海等省的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等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是伊斯兰教各民族重要的三大宗教节日。聚居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和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省的藏族,内蒙古自治区的蒙族,青海、甘肃等省的土族、裕固族等少数民族信仰喇嘛教,也就是藏传佛教。藏传佛教的传大召、传小召、瞻佛节、燃灯节、萨噶达瓦节、雪顿节等传统节日在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和部分纳西族、拉祜族、门巴族中有广泛的影响。聚居在云南省的傣族和部分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景颇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信仰小乘佛教,主要赕佛节日如农历十月中旬的开门节、农历七月中旬的关门节和清明后第七天开始的泼水节浴佛等都是这些少数民族的宗教性节日。苗族主要宗教信仰是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宗教节日有鼓社祭、祭山节等。土家族每年正月初三至初七举行的调年会,又称社巴节,是土家人特有的一种祭祀和文化娱乐活动。羌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多神崇拜,又叫转山会的祭山会,是羌民传统的祭祀节日。怒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多神崇拜,信奉仙女,每年农历三月十五的仙女节是怒族的传统宗教祭祀节日。

少数民族宗教祭祀性节日还有四川康定藏族等民族的四月八转山会,云南大理白族的绕三灵,纳西族的三朵节,佤族的拉木鼓日,布朗族的祭童、堆沙节,普米族的转山会,壮族的中元节、牛魂节,瑶族的盘王节、七月祭祖,仫佬族的依饭节、牛生日,毛南族的分龙节,布依族的六月六祭田公田母,侗族的祭牛神,水族的敬霞节,仡佬族的三月三、六月

六、祭牛王,畲族的三月三祭祖,俄罗斯族的复活节,高山族的五年节等。早期的宗教祭祀性节日是出于信仰和崇拜的需要,并未有自觉的审美意识,只是一种将崇拜和联想汇融在一起的人类精神的物化形式。伴随“人性”的介入,使原本为“神性”的宗教活动带有了世俗情趣的娱乐色彩,祭祀节日活动中的敬神仪式同时也是庆典娱乐节目,达到人、神同乐的目的。“在宗教仪式上载歌载舞,4 这不仅表现了人的宗教需要,而且也表现了人的审美要求。人的行为的各个不同方面在这里融为一体。人在崇拜活动中,不仅对宗教情绪而且对情感和审美体验乃至充沛的精力,都可以加以‘调节’。”⑤ 多元化的宗教信仰,决定了宗教祭祀性节日的多元化审美需求,人们从这些节日中不仅得到宗教的感应,也享受到节日的快乐,或肃穆、或凝重、或超然、或虚幻、或玄妙,人们将各自的领悟及情感融入无限的审美创造,音乐、歌舞、服饰、器物无不蕴涵交织着审美的韵味。

传说纪念节日的象征性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关于节日的起源,大都伴有美丽动人的传说,还有一些是为了纪念历史事件或本民族的英雄。锡伯族的四·一八节,是纪念清代锡伯族数千余官兵及其眷属奉命西迁屯垦戍边的传统节日。西藏江孜地区藏族的达玛节,相传原是为庆祝江孜白居寺和八角塔的落成而举办的赛马、射箭集会,以后逐渐演变为的传统节日。藏族的沐浴节,传说是纪念观音用仙水为救黎民百姓疗伤治病消除瘟疫的节日。彝族、白族、纳西族、普米族、阿昌族、拉祜族、佤族等民族的火把节,是多民族的盛大传统节日,有说是纪念古时彝族英雄阿提拉巴的节日。云南楚雄一带彝族的插花节,相传是为了纪念古时为民除害献身的彝家姑娘咪依鲁的节日。广西那坡和云南文山一带彝族的跳公节,传说是纪念古代彝族首领九公感念金竹救命之恩沿习形成的节日。云南大理一带白族的三月街,相传是观音菩萨下凡制服恶魔普救众生的庆典节日,以后又发展成集文艺体育娱乐贸易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云南红河一带哈尼族的里马主节,传说是纪念哈尼族的崇奉传达春天信息的使者布谷鸟天神的节日。云南德宏景颇村寨的木脑纵歌节,传说是景颇先民宁娃为父母的送魂仪式,后来世代相传形成了盛大的节日。贵州台江、施秉两县交界的清水江两岸苗族村寨苗族的龙舟节,相传是纪念打鱼老人杀死恶龙的节日。此外还有藏族的采花节、俄喜节,彝族的牟定三月会、白族的耍海节,纳西族的三月会,苗族的四月

八、吃姐妹饭节、拉龙节、爬山节、踩鼓节,布依族的牛王节、毛杉树节、查白歌节、六月六,黔南水族六月六洗澡节,壮族的吃立节、娅拜节,京族的唱哈歌节,高山族的船节等。这些节日是各民族审美理想的具体体现,包含了情感的回忆与追求,风格上带有史诗性的壮美。纪念的主体大都是各民族的崇高代表,救世济民的英雄。节日中举办的定型化、程式化活动,多借助想象再现本民族的历史或是圣贤们感天动地的丰功伟绩。大量富有象征意象动作、模式及各种隐喻创造,在人们的审美意识中形成暗示,左右着人们的审美取向,使人们在对英雄崇拜中得到情感的净化和精神的享受。

社交娱乐节日的抒情性

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社交娱乐性节日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 ⑤ [苏]约·阿·克雷维列夫《宗教史》上卷,第3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分。这些节日有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的六月六莲花山花儿会,维吾尔族的麦西莱甫,藏族的林卡节、曼拉节、赏花节,彝族的杨梅街跳歌节、玩花山、赶花街、赛装节,傈僳族的拉歌节、刀杆节,纳西族的牧童节,苗族的芦笙节、赶歌节、跳花场,水族的卯节,侗族的赶社节、斗牛节、三月三歌会、大雾梁歌会、圣德山歌场、赶歌场、花炮节,壮族的阿宝节、三月三歌圩节、陀螺节,仫佬族的走坡节、后生节,仡佬族的“跳姑娘”,畲族的歌节,哈尼族的姑娘节,土家族的“女儿会”和黎族的爱情节等。节日中人们唱歌跳舞,开展各项体育娱乐活动,展现出少数民族浪漫热烈欢快生活景象和优美多姿的风俗民情,体现了少数民族的勇敢强悍和积极进取精神。这些节日有相当一部分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社交活动。悠扬的琴声,欢快的歌舞以及在清山绿水花前月下映照的缠绵细语,构成了节日的亮丽景观。这些节日风格上带有抒情性的优美,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娱悦亲切,激发青年男女内心的美好情感,折射出他们对未来的期望和憧憬。

少数民族节日是各民族审美情趣、审美观念和审美追求的融合体,其范围几乎涵盖了少数民族精神和物质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中国少数民族的舞蹈、雕刻、绘画、音乐、美术、工艺品等多种类别,也涉及少数民族的衣、食、住、行等广泛领域。少数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厚重积淀,凝聚了各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实践中对美的真谛的寻求,美的境域的开拓和美的价值的创造,探寻少数民族节日的美学特征对于深入研究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大有裨益。

第二篇:中国少数民族主要节日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节日

民族 主要节日 时间 民族 主要节日 时间 阿昌族

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五日 德昂族 泼水节 农历四月十五日

会街节 农历九月初十 东乡族 圣纪节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

泼水节 农历二月二十九日 开斋节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 撒神 农历七月初一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尝新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 侗族 芦垄节 农历六月至九月 白族

三月街 农历三月十五日 侗年 农历十一月十九日 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斗牛节 农历二月

渔潭会 农历八月十五日 吃新节 农历六月至七月 保安族

圣纪节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 独龙族 卡崔哇 农历十月中下旬

开斋节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 俄罗斯族 复活节 公历三、四月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鄂伦春族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布朗族

开门节 傣历十二月十五日 鄂温克族 米阔鲁节 农历五月二十二日 关门节 傣历九月十五日 高山族 新年祭 农历十二月

泼火节 农历二月十九日 仡佬族 灯杆节 农历正月初一 布衣族

六月六 农历六月初六 仡佬节 农历三月初三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 尝新节 农历六、七月 四月八 农历四月初八 拉祜族 库扎节 傣历三月 朝鲜族

元日 农历正月初一 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上元节 农历正月初五 尝新节 傣历十二月 寒食节 农历四月初五 黎族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 僳僳族 收获节 农历九月 哈尼族

十月节 农历十月初一 澡塘节 农历正月初三 六月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过年节 农历正月初一 哈萨克族

圣纪节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 刀杆节 农历二月初八 开斋节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 珞巴族 旭独龙节 藏历二月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隆德节 藏历四月 赫哲族

赫哲年 农历正月初一 满族 颁金节 阴历十一月十三日 回族

圣纪节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 庙会 农历四月 开斋节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 景颇族 目脑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克尔克孜族 圣纪节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 基诺族

打铁节 农历一月 开斋节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 火把节 农历六月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京族

哈节 农历六月初十 诺劳孜 农历正月初一 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傣族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

布朗族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怒族

主要节日有: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匹河一带怒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九日,举行祭祀活动,祈祷谷神保佑。

塔塔尔族

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借词,阿拉伯语“卡尔邦”,意为“献身”。古尔邦节,是在伊斯兰教教历12月10日,即“肉孜节”之后70天。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三大节日。

回族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所以也叫“尔德”节,在新疆还有“肉孜 ”节的叫法。古尔邦节,开斋节后第70天,即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是古尔邦节。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是穆斯林赴麦加(麦加:伊斯兰教的圣地)朝觐的最后一天。这一天要沐浴净身,室内焚香,斋戒半日。上午人们要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向麦加叩拜,请阿訇宰牲,将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赠亲友、济贫施舍;圣纪节,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这天是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纪念活动一般在清真寺举行,在活动中要诵经演说,讲述圣绩。有的地方还在这天举行盛大的尔麦里会(善事宴会),宴请宾客。

满族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1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黎族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纳西族

纳西族人民的节日有许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的活动内容却与汉族不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许多民族一样,纳西族也有火把节。而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

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独龙族 独龙族的传统节日只有一个,人们称“卡雀哇”或“德里哇”,意为年节,时间在农历腊月 中,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时间长短视食物准备情况而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 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

藏族

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等。

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

僳僳族

僳僳族的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在节日会场的中央,竖起两根约20米的粗大长杆,上面像梯子一样绑上36 把长刀作为横档,刀口向上,谓之刀杆。正午时刻,鞭炮鼓点齐鸣,五名僳僳族汉子身着大红袍,头戴蓝布帽,在刀杆下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跳上刀杆。他们双手扶握住上层的刀面,赤脚蹬着锋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顶,取出鞭炮燃放,一时间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爬杆者下来后,人们纷纷向他敬献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僳僳族中很受尊敬。爬杆结束后,青年男女还进行丢烟包活动,男女各站一边,互相投掷,如果姑娘接着小伙子的烟包,并收藏起来,就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之情。阔什节,“阔什”是僳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阔什节,是僳僳族人民的节日。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间举行,历时两三天。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毛南族

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

俄罗斯族

俄罗斯人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与宗教信仰有关,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纪念耶稣降生。

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的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

维吾尔族 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节。

瑶族

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即盘瓠王,畲、瑶族传说中的始祖,传说是一只名叫“盘瓠”的龙犬)节、达努节等。达努节是为纪念创世女神密洛陀而过的节日,日期为农历五月二九日。此外还有“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著节等。

佤族

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还有插种节、新米节。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人的节日分传统节日与宗教节日。宗教节日则指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

仡佬族

祭山、吃新、过年,是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实际是由一种生产活动演变而成的节日。这一天,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给马剪鬃尾、打烙印。人们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头上,去河边洗脸、沐浴,以求安康。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从宗教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赛马等活动。赫哲族乌日贡节是赫哲族人一个新生的节日,诞生于1985年。“乌日贡”意思为娱乐或文体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五六月间举行,历时三天。

苗族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

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白族

白族人民主要节庆活动有大过年、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拜日望等。同汉族相同,也过清明、端午、中秋等。其中三月街、火把节饶有特色。

畲族

畲族主要过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节。

土族

土族传统的节日春节、端阳节与汉族相同。本民族的节日和庙会有旧历正月十四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锡伯族

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节和西迁节。

德昂族

有关门节和开门节,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还有泼水节。

彝族

彝族年,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年节。根据彝族的历法,一年10个月,每月36天。年节无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10月上旬择一吉日举行,此外还有跳公节、插花节及二月八年节等。

土家族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中,“以赶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春节,汉族过除夕,土家族部是在汉人至少提前一天过年,所以叫“赶年”,土家族过“小年”,也要比汉人提前一天。还有土牛毛大王节。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的节日有春节、中秋节等,大致与汉族的传统节日相同。但达斡尔人对这些节日却有自己传统的节庆习俗特点。

阿昌族

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

保安族

民族传统节日也都是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珞巴族

珞巴族以桃树开花为岁首,月亮周期变化12次为1年。每年庄稼收获后,珞巴族都要举行近两天的丰收节,叫做昂德林节。节日期间全村男女身穿盛装,各家端出准备好的美酒,共享节日食品。

壮族

三月三歌会、春节、陀螺节、陇端节、吃立节、娅拜节等。

哈尼族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好收”,是元江县那婼一带哈尼族三大节日之一,虽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么隆重,但它特别重要,当地哈尼族认为,不过此节,新的一年尚未真正来到,十月岁首也只是个序幕。“好收色”是“染黄饭”的意思,当地汉族称之为 “黄饭节”或“二月年”。当地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矻扎扎”节,每年夏历五月的“矻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带哈尼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历时3—5天,其庆典活动极为隆重;“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拉祜族 拉祜族统一的节日有五个,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和八月月圆节。其中春节是最大有节日。这些节日的来历和过节的内容,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色。按照拉祜族的历法,一轮12天,一月30 天,一年12月,后来按照汉族的历法三年润一个月,但他们还是润月不润节,所以在拉祜族地方,碰上润月年,就会出现过两次节和过两次年的情况。有的地方过前一个月的节,不过后一个月的节。

仫佬族

仫佬山乡几乎每1个月都有节日。由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即农历年)开始到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王爷上天,十二月三十日(大年)或十二月二十九日(小年)的除夕,全年的每个节日都有其活动的形式与风格。有春节、二月春社日,牛生日、祭真武等。

普米族

普米族节日,主要是“大过年”、“大十五节”、“供岩洞”、“转山会”、“尝新节”等,这些节庆活动,多与生产劳动和宗教习俗有密切的联系。

基诺族

这是纪念基诺族创世纪祖阿嫫尧白的纪念日,一般在6月间举行,历时3天。阿嫫尧白创造了基诺族及其山川、日月、动物、植物,最后在造田运动中遭人暗算而殉难。基诺族的节日与祭祀活动基本不分的。

布依族

查白歌节是布依族的重大节日。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这天,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边界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就从四面八方聚集在兴义县的查白场,举行盛大的歌会。歌节上的浪哨(唱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浪哨时要互甩糠包,包上缀有多条绣花穗须,抛甩时犹如彩蝶漫天飞舞,十分好看。此外还有布依族的大年辰、布依族三月

三、布依族四月八、六月六等。

哈萨克族

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和纳吾鲁孜节。前三个是源于伊斯兰教的节日。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族传统节日。“纳吾鲁孜”是哈萨克语“送旧迎新”之意,节期在民间历法的新年第一天(公历3月22日前后)。

水族

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当推“端节”。水族有自己的历法,“端节”就选择在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种,也是水历的年终岁首,因此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

羌族

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羌语称“日羌节”,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另一年节日是“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

塔吉克族

节日分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两大类。迄脱乞迪尔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每年三月举行。宗教节日就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塔吉克族不封斋,所以开斋节不如其他两个宗教节日热闹。该族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是巴罗提节,亦称灯节,每年斋月前两个月举行。

京族

京族岁时习俗中隆重的民族节日为“唱哈节”,包括祀神、祭祖、文娱和乡饮四项重要活动。“唱哈节”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澫尾、巫头两地在农历6月初十,山心在8月初十,红坎在正月十五。“唱哈节”在哈亭内举行。各地都建有“哈亭”,各村“哈亭”选用上等木料,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第三篇: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主要节日

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主要节日

壮族

壮族节日多与当地汉族相同,有壮年、春节、清明节、蚂拐节、三月三月歌节、莫一大王节、牛魂节、中元节、吃新节、老人节、中秋节、重阳节和霜降节等。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七月十四至十六是中元节,俗称鬼节。这是壮族仅次于春节的大节。

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回族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所以也叫“尔德节”,在新疆还有“肉孜节”的叫法。开斋节后第70天,即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是古尔邦节。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是穆斯林赴麦加(麦加:伊斯兰教的圣地)朝觐的最后一天。这一天要沐浴净身,室内焚香,斋戒半日。上午人们要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向麦加叩拜,请阿訇宰牲,将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赠亲友、济贫施舍。圣纪节,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这天是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纪念活动一般在清真寺举行,在活动中要诵经演说,讲述圣绩。有的地方还在这天举行盛大的尔麦里会(善事宴会),宴请宾客。

满族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二十五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藏族

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

维吾尔族

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诺鲁孜节距今至少已有三千年的历史,该节日形成初期,包括维吾尔族在内的突厥部落的先辈过着游牧生活,他们在晚冬初春把昼夜时差持平之日称之为“日生”、“年头”,并把此日开头的月称之为“羊羔月”。此时正值冰雪消融、草木返青、大地复苏、牲畜产仔的时节,这时牧民们—面兴高采烈欢度节日,一面清点安全越冬的牲畜,准备开始草原放牧。随着以牧转农、定居、城郭进程的发展,该节日增添了更丰富的内容。在公元1000年左右,西回鹘人用塔吉克语称此节为“诺鲁孜节”。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节在保留原始面貌的基础上,增添了浓郁的“艺术节”色彩。诺鲁孜节是维吾尔族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出来的系统的迎新年节日,是为进人春耕生产,绿化、美化、净化环境做准备的节日,是艺术的节日、体育的节日。

土家族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中,以“赶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春节,汉族过除夕,土家族部是在汉“至少提前一天过年,所以叫“赶年”,土家族过“小年”,也要比汉族提前一天。还有土牛毛大王节。

傣族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德昂族

德昂族的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从傣历的九月十五日开始,寺院里的佛爷停业外出,净居念经,群众则以食物、鲜花、钱物供佛,每七天小供一次,虔诚的老年信徒,住在佛寺听大佛爷讲经,直到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开门节)为此,开门节后,僧侣即可外出。昂族人民信奉小乘佛教。每年除过“进洼”(关门节)、“出洼”(开门节)外,还要欢度泼水节。

塔塔尔族

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三大节日。古尔邦节,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借词,阿拉伯语“卡尔邦”,意为“献身”。古尔邦节在伊斯兰教教历12月10日,即“肉孜节”之后70天。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人的节日分传统节日与宗教节日。传统节日主要有诺如孜节、谢尔乃节、掉罗勃左节等,宗教节日则主要是指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肉孜节、库尔班节和圣纪节。哈萨克族

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和纳吾鲁孜节。前三个是源于伊斯兰教的节日。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族传统节日。“纳吾鲁孜”是哈萨克语“送旧迎新”之意,节期在民间历法的新年第一天(公历3月22日前后)。

塔吉克族

节日分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两大类。迄脱乞迪尔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每年三月举行。宗教节日就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塔吉克族不封斋,所以开斋节不如其他两个宗教节日热闹。该族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是巴罗提节,亦称灯节,每年斋月前两个月举行。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相同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

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开斋节和圣纪节。

俄罗斯族

俄罗斯人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与宗教信仰有关,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纪念耶稣降生。

京族

京族除了同汉、壮等民族共同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等节日外,哈节(亦称唱哈节)是京族最隆重、最热闹的民族传统节日。唱哈节包括祀神、祭祖、文娱和乡饮四项重要活动。唱哈节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澫尾、巫头两地在农历6月初十,山心在8月初十,红坎在正月十五。唱哈节在哈亭内举行。各地都建有哈亭,各村哈亭选用上等木料,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独龙族

独龙族的传统节日只有一个,人们称“卡雀哇”或“德里哇”,意为年节,时间在农历腊月中,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时间长短视食物准备情况而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

赫哲族

春节是赫哲族最大的节日。大年除夕夜有烧包袱、供奉祖先三代及供诸神即灶神等的画像等风俗。所谓包袱,就是用金箔叠成元宝形,与打印有铜钱痕迹的黄表纸一起放入糊成口袋形的“搭子”中,然后点火烧尽,再洒上些饭汤,表示给死难者的哀思。每年九月九日过鹿神节。“乌日贡”为赫哲语,即欢庆的日子。每年七、八月间进行一次,一般为期两天,是整个民族的文体比赛的盛会。

景颇族

景颇族能歌善舞,他们有许多形象生动的舞蹈。在许多节日庆典活动中,景颇族都举行歌舞活动。最主要的节日有“目脑(总戈)”节、新米节和采花节。“目脑”的意思是“大伙跳舞”。每逢庆祝五谷丰收,迎接贵客,纪念重大节日,男婚女嫁,亲人团聚等场合,都要举行不同规模的目脑(总戈)。传统盛大的目脑(总戈),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以后的几天内举行,时间四至五日不等。选双日歌舞,忌单日进行。

布朗族

布朗族的节日,除少数是宗教活动外,大都是民间传统的习俗节日。除一些节日与汉族相同外,至今还保留以下主要节日:“春节”,每年傣历六月举行,为时三日;“跳会”,每年农历二月十六、十七两日举行。是施甸布朗族庆贺“观音老母”盛大节日;泼水节是布朗族盛大节日,每年清明节后七日举行,即阳历四月十三日到十五日,以及与彝族同过的火把节、佛教的关门节、开门节等。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四月十三日到十五日举行。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怒族

主要节日有: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匹河一带怒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九日,举行祭祀活动,祈祷谷神保佑。

黎族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纳西族

纳西族人民的节日有许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的活动内容却与汉族不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许多民族一样,纳西族也有火把节。而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

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三江侗族自治县是农历正月初三,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

傈僳族

傈僳族的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在节日会场的中央,竖起两根约20米的粗大长杆,上面像梯子一样绑上36把长刀作为横档,刀口向上,谓之刀杆。正午时刻,鞭炮鼓点齐鸣,五名傈僳族汉子身着大红袍,头戴蓝布帽,在刀杆下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跳上刀杆。他们双手扶握住上层的刀面,赤脚蹬着锋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顶,取出鞭炮燃放,一时间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爬杆者下来后,人们纷纷向他敬献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傈僳族中很受尊敬。爬杆结束后,青年男女还进行丢烟包活动,男女各站一边,互相投掷,如果姑娘接着小伙子的烟包,并收藏起来,就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之情。阔什节,“阔什”是傈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阔什节,是傈僳族人民的节日。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间举行,历时两三天。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瑶族

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即盘瓠王,畲、瑶族传说中的始祖,传说是一只名叫“盘瓠”的龙犬)节、达努节等。达努节是为纪念创世女神密洛陀而过的节日,日期为农历五月二九日。此外还有“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著节等。

仡佬族

祭山、吃新、过年,是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门巴族

门巴族普遍信仰喇嘛教,有些地区信仰原始宗教。通用藏历。藏历元旦是门巴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每到七月,他们还要庆祝旺果节。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实际是由一种生产活动演变而成的节日。这一天,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给马剪鬃尾、打烙印。人们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头上,去河边洗脸、沐浴,以求安康。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从宗教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赛马等活动。乌日贡节是赫哲族人一个新生的节日,诞生于1985年。“乌日贡”意思为娱乐或文体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五六月间举行,历时三天。苗族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

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白族

白族人民主要节庆活动有大过年、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拜日望等。同汉族相同,也过清明、端午、中秋等。其中三月街、火把节饶有特色。

土族

土族传统的节日春节、端阳节(端午节)与汉族相同。本民族的节日和庙会有旧历正月十四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锡伯族

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是抹黑节和西迁节。彝族

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彝族年,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年节。根据彝族的历法,一年10个月,每月36天。年节无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十月上旬择一吉日举行。

基诺族

基诺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有“祭大奄(龙)”、火把节、新米节和过年。基诺族最隆重的节日是过年,约在春节前后。过年或祭祀时,家家都要宰杀畜禽置酒备肉,以传统的剽牛活动最为隆重。过年时间不固定,一般由卓巴(寨父)、卓生(寨母)决定,当“卓巴”擂响大鼓时,就意味着新的一年来临,全寨男女老幼就涌到“卓巴”、“卓生”家旁边载边歌载舞,欢庆新年的到来。火把节是纪念基诺族创世纪祖阿嫫尧白的纪念日,一般在六月间举行,历时3天。阿嫫尧白创造了基诺族及其山川、日月、动物、植物,最后在造田运动中遭人暗算而殉难。节前,由卓巴(寨父)、卓生(寨母)分派一些人上山砍松柏,把砍来的树枝在寨内广场上支起一高大火把。这天全寨人停止征税,男女老幼皆着节日盛装,家庭主妇忙于准备节日会餐,亲戚朋友互相拜访。晚上,在塞外烧起火把,人们汇集到火把周围,待卓巴向火把祈祷后,人们便纵情歌舞。基诺族的节日与祭祀活动基本不分。

布依族

布依族一年几乎月月有节日。除与当地汉族人民共同过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月半、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外,还有独具民族特色的查白歌节、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节日。查白歌节是布依族的重大节日。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这天,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边界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就从四面八方聚集在兴义县的查白场,举行盛大的歌会。歌节上的浪哨(唱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浪哨时要互甩糠包,包上缀有多条绣花穗须,抛甩时犹如彩蝶漫天飞舞。

水族

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当推“端节”。水族有自己的历法,“端节”就选择在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种,也是水历的年终岁首,因此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

毛南族

毛南族的节日,除了与附近壮、汉族相同的春节、清明节、中元节外,还有本民族阴历五月的“庙节”,也称“分龙节”,是毛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在阴历的“分龙”日前两天开始举行,由“鬼师”于三界庙前举行“分龙仪式”,穿法衣,戴假面具,击腰鼓跳舞,然后举行“椎牛”,祭祀神灵与祖先,全村男女以及外嫁的女子和远道的亲友都赶来参加。

裕固族

裕固族的节日主要有春节、祭祀点格尔汗活动和喇嘛教的宗教节日。春节是裕固族的传统节日,节前也有祭祖守岁活动,节日期间要做酥油花、互送哈达、礼品以示祝福。祭祀点格尔汗活动每年春、秋两次。宗教节日每年有定期的正月、二月、四月、六月、九月(或十月)大会。此外,各部落都有祭鄂博(裕固语称鄂垒)活动,但时间不一样,或二月二,或六月六,男女老少都可以参加。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的节日有春节、中秋节等,大致与汉族的传统节日相同。但达斡尔人对这些节日却有自己传统的节庆习俗特点。

阿昌族

阿昌族受傣族影响较大,主要节日如“进洼”(关门节)、“泼水节”等,都与傣族相似。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会街的一项主要内容。阿昌族信小乘佛教,传说“个打马”(菩萨)在上天取经的路途上,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把经书取到,并决定九月十五日返回人间。阿昌族人民为了迎接“个打马”的归来,便扎起青龙、白象,由男女青年收斋米,煮出斋饭供斋。以后,逐渐演变成民族节日。

保安族

保安族的传统节日都是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多数受到周围民族的影响,尤其是汉族,如端午节、中秋节等。其中他们最为重视的是春节、正月十五灯节和正月十六抹黑节。珞巴族

珞巴族沿用藏族年历,节日喜庆都和藏族基本相同。每年庄稼收获后,珞巴族都要举行近两天的丰收节,叫做昂德林节。节日期间全村男女身穿盛装,各家端出准备好的美酒,共享节日食品。

哈尼族

哈尼族节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吃新米饭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在农历十月第一个属龙日举行,至属猴日结束,历时5天。哈尼族信奉原始宗教,扎勒特节主要是祭献天神和祖先。

拉祜族

拉祜族统一的节日有五个,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和八月月圆节。其中春节是最大的节日。这些节日的来历和过节的内容,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色。按照拉祜族的历法,一轮12天,一月30天,一年12月,后来按照汉族的历法三年闰一个月,但他们还是闰月不闰节,所以在拉祜族地方,碰上闰月年,就会出现过两次节和过两次年的情况。有的地方过前一个月的节,不过后一个月的节。

仫佬族

仫佬山乡几乎每一个月都有节日。由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即农历新年)开始到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王爷上天,十二月三十日(大年)或十二月二十九日(小年)的除夕,全年的每个节日都有其活动的形式与风格。有春节、二月春社日,牛生日、祭真武等。佤族

除了春节、圣诞节、火把节等来自其他民族的节日外,佤族还有很多传统的节日,有些传统节日带有宗教活动的色彩。其中较大的节日有新米节、“崩南尼”、“过大年”、取新火节、泼水节等。

高山族

高山族的重要节日有:播种祭(泰雅人,三月下旬春播结束之日)、平安祭(布农人,四月初四)、“阿立”祖祭(平埔人,九月十六日)、丰年祭(曹人、鲁凯人、阿美人等,八月十五日)、竹竿祭(排湾人,十月二十五日)、猴祭与大猎祭(卑南人,十一月)、矮灵祭(赛夏人,十月十一日至十八日)以及雅美人的飞鱼祭等,其中丰年祭是除雅美人外高山族全民性的节日。高山族的传统节庆通常与祭祀合一,纷繁复杂。高山族人民最重视的节日是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播种节和丰收节(丰年祭)。在节庆期间,除歌舞聚宴外,还增添了体育比赛、文化展览、游艺活动等。

畲族

畲族的节日与汉族大致相同,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等,其中以春节、端午最为隆重,但也有本民族特有的招兵节、“二月二”、“三月三”、封龙节等民族节日。

普米族

普米族节日,主要是“大过年”、“大十五节”、“供岩洞”、“转山会”、“尝新节”等,这些节庆活动,多与生产劳动和宗教习俗有密切的联系。羌族

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羌语称“日羌节”,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另一个节日是“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

第四篇:少数民族节日

少数民族节日

篇一: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一览表

篇二:我国少数民族节日及风俗习惯

我国少数民族节日及风俗习惯 信仰伊斯兰教,传统节日都是伊斯兰教的宗教节日。其中最著名的是“开斋节”、“古尔邦节”。过节时,维吾尔族人会穿上节日盛装,互相登门拜访,庆贺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传统的盛大节日——“火把节”。这天清晨,彝族男女老少都穿起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白天饮酒庆贺,进行斗牛、摔跤、赛马、射箭等活动。到晚上举行篝火晚会,高举火把游行。无数火把在田间、山林穿越游动,景色十分壮观。小伙子们吹起激越的笛子,弹起动听的月琴和大三弦,和姑娘们跳起优美欢快的“阿细跳月”舞蹈。“火把节”的源起,传说是为了纪念一位聪明坚贞、抗暴而死的古代女英雄。它反映了彝族人民驱除邪恶、追

求幸福昌盛的美好愿望。

农历五月二十九日,是广西都安瑶族人民欢庆丰收的传统节日“达努”节。这一天,人人华服艳装,走村串寨访亲问友,互庆丰收。村村寨寨敲起铜鼓,载歌载舞,尽情享受丰收的喜悦。“达努节”传说是这样来的:上古时有个叫密洛陀的祖娘,她的一男一女长大成人之后,祖娘要他们带着农具和种籽,去过自食其力的生活。兄妹俩开荒种庄稼,但长出来的果实被野猪、地鼠和鸟儿吃光了。兄妹俩向祖

娘诉苦。祖娘鼓励他们不要怕困难,同时给了他们一面铜鼓和一只猫,要他们再去奋斗。兄妹俩第二次种出的庄稼成熟了,鸟兽又来偷食。兄妹俩敲起铜鼓惊走了鸟兽,放出猫吃尽了地鼠,终于获得了丰收。为了报答祖娘,兄妹俩在五月二十九日祖娘生日这天敲着铜鼓去给祖娘祝寿,并祝瑶家年年丰收,人畜两旺。从而形成了“祖娘节”,又叫“达努节”。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它和“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饶有特色。其他主要节庆活动还有大过年、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拜日望等 篇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表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节日

民 族 主要节日

火把节

会街节

阿昌族 泼水节

撒神

尝新节

三月街

白族 火把节

渔潭会 时 间 农历六月二十五日 农历九月初十 农历二月二十九日 农历七月初一 农历八月十五日 农历三月十五日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农历八月十五日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

二日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

十日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

十日

傣历十二月十五日

傣历九月十五日 圣纪节 保安族 开斋节 古尔邦节 开门节 布郎族 关门节 泼火节

六月六

布依族 三月三

四月八

元日

上元节

朝鲜族

寒食节

端午

十月节

哈尼族

六月节 农历二月十九日 农历六月初六 农历三月初三 农历四月初八 农历正月初一 农历正月初五 农历四月初五 农历五月初五 农历十月初一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

二日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

十日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

十日

农历正月初一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圣纪节 哈萨克族 开斋节 古尔邦节 赫哲族 回族 赫哲年 圣纪节 二日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

十日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

十日

农历一月

农历六月

农历六月初十

农历四月十五日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

二日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

十日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

十日

农历六月至九月

农历十一月十九日

农历二月 开斋节 古尔邦节 打铁节 基诺族 火把节 京族 德昂族 哈节 泼水节 圣纪节 东乡族 开斋节 古尔邦节 芦笙节 侗族 侗年 斗牛节 吃新节

独龙族

俄罗斯

鄂伦春

鄂温克

高山族 卡崔哇 农历六月至七月 农历十月中下旬 复活节 公历三、四月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米阔鲁节 农历五月二十二日 新年祭

灯杆节 农历十二月 农历正月初一

农历三月初三

农历六、七月

傣历三月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傣历十二月

农历三月初三

农历九月

农历正月初三 仡佬族 仡佬节 尝新节 库扎节 拉祜族 火把节 尝新节 黎族 三月三 收获节 傈僳族 澡塘节 过年节

刀杆节

旭独龙节

珞巴族

隆德节

颁金节

满族

庙会

景颇族 目脑节 农历正月初一 农历二月初八 藏历二月 藏历四月 阴历十一月十三日 农历四月 农历正月十五日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

二日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

十日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

十日

农历正月初一 圣纪节 柯尔克开斋节 孜族 古尔邦节 诺劳孜

达斡尔

族 春节(阿涅)农历正月初一

泼水节

傣族

开门节 傣历六月六日 傣历十二月十五日

第五篇:少数民族节日

蒙古族: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傣族: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布朗族: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怒族:主要节日有: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回族: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满族: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

黎族: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纳西族:纳西族也有火把节。而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

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藏族: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等。

侗族: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傈僳族: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阔什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节。

瑶族: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节、达努节等。此外还有“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著节等。

佤族: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还有插种节、新米节。仡佬族:祭山、吃新、过年,是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鄂温克族: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这一天,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给马剪鬃尾、打烙印。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从宗教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赛马等活动。苗族: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

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白族:主要节庆活动有大过年、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拜日望等。其中三月街、火把节饶有特色。锡伯族: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节和西迁节。

彝族:此外还有跳公节、插花节及二月八年节等。土家族: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中,“以赶年”最为隆重,土家族过“小年”,也要比汉人提前一天。还有土牛毛大王节。阿昌族: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

壮族:三月三歌会、陀螺节、陇端节、吃立节、娅拜节等。布依族:查白歌节是布依族的重大节日。此外还有布依族的大年辰、布依族三月

三、布依族四月八、六月六等。羌族:“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

京族:京族岁时习俗中隆重的民族节日为“唱哈节”,包括祀神、祭祖、文娱和乡饮四项重要活动。

下载中国少数民族节日的美学特征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少数民族节日的美学特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节日(蒲 整理)

    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节日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55个少数民族中,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特有的传统节日,节日众多,难以计数。仅据多民族的贵州省调查,除了大的节日活动以外,平均每天......

    少数民族节日习俗

    1、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每年七八月间举行。 2、回族:开斋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圣纪节。3、藏族:藏历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此外,还有藏历......

    少数民族节日作文

    少数民族节日作文 少数民族节日作文(一)古尔邦节对于维吾尔族来说,有如汉族的春节,是最隆重的节日。去年夏天,妈妈带我到喀什游玩,正赶上古尔邦节。那天早晨8点多钟,爸爸就和一些老......

    少数民族节日散文

    少数民族节日有哪些呢?相关的散文你知道吗?我们大家一起看看下面的散文,大家一起阅读吧!少数民族节日散文少数民族很多都过着跟我们同样的传统节日,例如:“春节”、“元宵节”、“......

    少数民族节日简介

    少数民族节日 彝族 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彝族火把节;苗族在这一天祭“土地”神;农历六月二十五日为白族火把节。 “火把节”是这两个少数民族最为隆重的节日,家家户户焚......

    少数民族的节日

    中国各民族的节日简介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的建设中,逐渐形成了许多别具一格、绚丽多彩的民族节日,如:壮族的“三月三”歌节,满族的“颁金节”,德......

    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节日

    ------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节日 蒙古族那达慕节 在中国北方的蒙古族£¬常年生活在大草原上£¬过的游牧生活£¬在这种生活方式里£¬人们对体力的要求很高£¬同时也要有......

    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

    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 篇一: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摘自现代公共关系学一、藏族 新年称洛萨,西藏绝大部分地区是1月1日开始过年,藏历年节约3—5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