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国婚礼习俗【欧越移民网,2014.10.29】
法国婚礼习俗
在法国,通常一对新婚夫妇需要提前2到3个月的时间开始准备他们的婚礼,最重要的就是新娘要为自己挑选,量身定做一件精美无比的婚纱,这通常需要至少2个月的时间,在法国,制作一件婚纱需要等上最少2个月的时间,新娘们必须提前挑选并预定自己心仪的婚纱。因为婚纱的选择是一场婚礼成功与否的关键。
同时,新娘新郎会开始为自己挑选婚戒,这需要1个月左右的准备时间,因为在法国,所有的婚戒都是需要提前订制的,并且在戒指上会刻上新娘新郎的姓名和结婚的日期来纪念这个美好的时刻。
新娘新郎还必须准备好在婚礼中需要用到的物品:
传说中有四样在婚礼中必不可少的特殊物品可以让新人婚后幸福圆满,新娘必须在婚礼当天随身携带,它们可以是一件衣服,一块布料,一件首饰,但是必须符合以下4个特点:
l 一件完全新的物品
l 一件借来的物品
l 一样颜色是蓝色的物品
l 一件由长辈送给新婚夫妇的旧物品,通常是长辈带过的首饰。
这个传统习俗来自于19世纪末的大英帝国,它们的寓意分别是:
一样旧的由长辈赠送的物品,象征着新娘娘家对婚礼的美好祝福。通常会是一些长辈赠送的古董首饰。
一样全新的物品,象征着未来婚姻生活的成功,新娘通常会定制一件婚纱。
一样借来的物品通常会为新婚夫妇带来好的运气,这件物品通常会是从另外一对幸福美满的夫妻那里借来的一件配饰。
一件颜色是蓝色的物品象征着新婚夫妇之间的忠诚于纯洁,可以是一块蓝色的手绢或者其他的婚纱配饰。
这件礼品是由新娘新郎精心挑选的送给所有来参加婚礼的来宾的,也可以说是一件纪念新婚的纪念品,通常在礼品的上面会表明新娘新郎的名字和结婚的日期。
以前,新娘的婚纱通常是蓝色或者珍珠灰色,是到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新婚纱才逐渐采用白色,因为白色是完美无暇的象征。新娘还可以挑选和婚纱匹配的手套和头纱,以前,头纱象征着新娘的贞洁和清白。今天,这个传统渐渐被遗忘,但是仍有不少的新娘仍然会在婚礼上佩戴头纱。
袜带
事实上,袜带象征着神秘,尤其是贞操。其中希伯来人,有人说,蓝色和白色的颜色是爱,纯洁和忠贞的象征。因此,鼓励新娘的吊袜带穿这些颜色
雏菊和玫瑰花
在中世纪时期,雏菊和玫瑰花是婚礼仪式上必不可少的,当年轻的花童向新娘伸出手时,新娘可以选择带上菊花冠表示还需要时间考虑,或者玫瑰花冠,表示她已经接受了未来丈夫的要求。
在婚礼上准备一些各种颜色的杏仁糖并不是源于宗教,在几乎所有的家庭聚会上法国人都会准备这样的糖,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观念。
在古希腊也有一个和杏仁糖有关的爱情传说,一个年轻的希腊男人在将要迎娶一个自己心爱的女人之前突然得到父亲将要过世的消息,并决定赶回雅典见父亲最后一面,他向新娘保证一定会在婚礼之前赶回来,可是有时时间估计的不正确,他回来的时候已经是三个月以后了,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新娘绝望的认为他的男人不会再回来了,并且上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上帝知道了这件事情后非常为他们之间的爱情所感动,于是将女人变成了一颗杏仁树,从此杏仁糖在16世纪就开始盛行起来。
杏仁糖象征了永恒的爱情,婚礼上的客人把这些糖作为纪念品,未能亲临现场的客人也会收到新婚夫妇寄来的杏仁糖作为对夫妻感情的见证。
传统上,告别单身仪式是每个女孩在结婚之前度过的最后一个不准新郎参与的聚会,这个聚会通常在婚礼的前一周举行,是新娘与朋友们一起度过的一段快乐时光。它可以是一个晚会,或是一次饭局。通常是由新娘和新郎的朋友们来组织。
在市政府登记结婚的流程:
l 由市长宣读婚姻法的部分关于夫妻之间责任和义务的条款
l 市长询问新婚夫妇是否签署了婚姻合同
l 市长询问在场的证婚人是否有反对意见
l 新婚夫妇互相宣读新婚誓言
l 交换结婚戒指
l 市长宣布新婚夫妇正式结为夫妻
l 签署并颁发结婚证书
证婚人的选择,市政府对证婚人的要求:
l 他们的姓名,年龄,出生日期,职业和地址.以上证件必须是三个月之内的有效文件。
l 证人的年龄必须超过18岁。
证婚人的数量多为1到2人,丈夫和妻子可以一起做新婚夫妇的证婚人。证婚人的名单必须在结婚仪式的8天前交到市政府。如果新人有没有证人,一个市政厅官员填补这个角色。
当人们选择结婚了,人们必须接受对方的优点和缺点,同甘苦共患难,这是一个约定。因此,在婚礼上交换戒指是以联盟的名义。它通常由一个婚礼见证人把一对婚戒拖放在一个花枕上献给新婚夫妇。习俗规定婚戒是要戴在新人的左手的无名指上,因为这个手指内有一条爱脉直接通向心脏
在婚礼举行之前的一个星期,会有一个叫做告别单身的仪式,在婚礼上向走出教堂的新婚夫妇撒米的这个仪式象征着繁荣和生育,这个仪式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一种古老异教徒的仪式,因为他们认为种子和米象征着繁荣和对后代的繁育。
在今天的婚礼上,我们还可以经常看到撒一些五彩纸屑和花瓣,据说是为了新婚夫妇避邪所用。
根据习俗,新娘要在婚礼结束的时候背对着所有的单身女性客人抛出手中的花球,谁接到了这个花球就会是下一个走进婚姻殿堂的幸运儿。
在婚礼上通常会出现新娘新郎一起放鸽子的场景,因为鸽子象征着一夫一妻制:这些鸟是一夫一妻制对生活伴侣和忠诚绝对的最好例子。
第二篇:留学瑞士指南【欧越移民网,2014.8.13】
留学瑞士指南:常见问题集萃
问:在尚未持有护照的情况下,是否可以递交留学申请材料?
答:可以,然而在办理签证的时候需要出示有效护照。
问:为什么整个过程会这么长
答:瑞士移民局是唯一能够签发学生批文的权力机构。每份材料均需在瑞士复审。因大多数材料是申请旺季递交,材料的大量积压会造成一些时间的延误。
问:在瑞士学习期间可以打工吗?
答:不!如果想在瑞士工作,必须持有工作签证。在校生不可能得到此类许可,尤其是就读语言学校的学生。如若违反此项规定或其它瑞士法规,该学生将被取消其留学签证,并遣送回国。如果就读酒店管理课程,学生可以得到每年6个月的在酒店或餐馆的实习培训机会。学习毕业后,学生必须离开瑞士。如果留在瑞士寻找任何工作机会,必须遵照有关条理和法律执行。
问:在瑞士会拿到何种签证?
答:一旦进入瑞士国境,当地的移民局办公室会给您签发多次入境的拒留证,它只是允许您在留学期间可多次出入瑞士,但并不授予工作的权力。学校的管理办公室通常会帮助办理有关手续。
第三篇:西班牙留学生活手册【欧越移民网,2014.7.25】
西班牙留学生活手册
房子选择
最好至少2-3个人合住,一为安全,二为联系方便。离学校近当然不错,但价格也较贵,且房子一般比较小而且老旧,装修差。市中心也一样,而且距离红灯区较近,十分不安全。所以推荐合租一套公寓,最好在当地的中产阶级居住区,房子好,风光好,安全,而且宁静,比较适合居住和学习。
或者找一个西班牙人房东,但是第一,做饭成问题,第二,由于生活习惯不同,平时可能会有小摩擦。但是无论如何,房子一定要地处交通便利的地铁站旁边,或是轻轨铁路站旁边,有公共汽车经过当然更好。最好有个好一点的厨房,这对咱们来说可谓十分重要,因为自己可以想吃点什么就做点什么,毕竟,西班牙人很少愿将房子租给中国人,因为咱们做饭炒菜油烟很大,对厨房伤害也大。其次,房间里最好有电视,冰箱,洗衣机和电话。
吃饭问题
第一是调料问题。所有的中国调料可以在当地的中国店中买到,尤其是姜,因为在西班牙的超市里没有姜,只有蒜。第二是餐具问题,这不用我说。第三是煮饭,推荐在到西之前,能带过去一个电饭锅(插头最好是双项的),这将对你们的吃饭有革命性的帮助!至于当地的蔬菜,基本与国内差不多,但是“质量”较差----味道难吃。
特别是黄瓜,注意!!个别超市里有卖中国大白菜的,要留意。生菜有两种,注意选取。那里有很多种面条,但是是意大利面,只需放到开水里煮5-8分钟左右,然后闷5分钟才可以吃,可以做番茄酱面,很不错!如果不想做,可以到中国店买一箱方便面,凑合着吃,但比较贵。
穿衣戴帽
西班牙的天气,等到你们到达后才会真正发现:好得不得了。天气好,阳光充足,空气清新,基本没有污染,更别说沙尘了,因为那里市区不见土。冬天最冷不过零下5度,但是经常下雨。基于此,建议大家最好就不用带毛衣毛裤了,带点稍微厚实的秋裤,一件厚羊绒衫或羊毛衫足矣(怕冷的还是带件毛衣吧)。
多带些春秋装以及休闲运动鞋;可以考虑带几件防雨绸衣服或风衣,很有用;另外要带一把好伞,因为冬天可以挡雨,夏天可以遮阳,尤其冬天的时候用的次数非常多,几乎出门必带伞,所以一把好伞非常有用。另外最好还带一点床单,被罩什么的。
出门在外
说起马德里的交通,公共交通尤其发达,地铁、轻轨和公交,而且月票通用,十分方便。你们中间如果有21岁以下的,还可以申请青年月票(黄色封皮),价格将更便宜。地铁以及轻轨分为A, B1, B2, B3, C1, C2六大区,你们买A区的就足够了。如果月票丢失,立即挂失并重新申请。地铁路线图以及轻轨路线图在售票窗口,免费提供。
通讯联系
可以在马德里买一部手机,推荐到地铁Tetuan站,在Calle Bravo Burillo, No.307有家华侨店可以买到有中文的手机,如果有固定电话在家里,那就更好了。那里上网不是很方便,有网吧在市中心Sol广场附近,但价格较昂贵,有的200西币半小时,有的200西币一小时。而且在上机之前一定要询问管理员是否可以阅读中文,因为有的网吧系统是西文的,无法正确识别中文。那里可以收发Email,但是中文输入将会十分困难,甚至不可能。
至于与国内的联系,首先是电话。马德里的国际长途电话,如果用某些卡来打,会很便宜。这些卡包括:世界卡(2500西币/89分钟,强烈推荐),老虎卡,平安卡等。前两者还可以用手机打。这些卡均可以在华侨店里买到,或向大使馆咨询,可以买到更为便宜的卡。第二是寄信。信封可以在超市中买到,邮票一般只有在两个地方才能买到:Tabaco小亭子,或是邮局。寄回国内的邮资,如果是明信片,只需125比塞塔即可(情况不定,可即邮即问);如果寄比较重的信,则需要到邮局称量。时间,大约不到一个月,三个星期左右即可收到(正常情况下)。
作息时间
西班牙人的时间表在欧洲人眼里都是十分奇怪的。三餐时间大概为早上8点至9点,午饭时间为下午2点或2点半,晚餐时间不同,有的9点,有的10点还有的11点。要尽量适应,入乡随俗。
早晨一般9点或10点上班,交通高峰;中午2点下班,午休,然后下午4点或5点上班,晚上7点或8点下班。商店和超市营业时间基本差不多早晨9点(个别的,周六为10点)开门,个别商店,如El Corte Ingles,周日直到中午12点才开始营业,晚间一般到8点半或9点,个别大超市(如,El Corte Ingles,Fnac等)营业到晚上10点。但是一般的街头小店周六周日都关门歇业,周日,所有的商店超市尽皆关门,个别的(El Corte Ingles等)除外。
所以,注意,如果想买什么东西,一定要在周五之前买好,否则周末很难找到几家开门营业的商店,尤其是食品!!必须在周五买好周末的食品,否则大家都会品尝到尽管有很多钱,但却不得不挨饿的悲惨局面。
第四篇:以诗歌的名义【欧越移民网,2014.11.7】
以诗歌的名义
张同吾
那是早春时节,我与几位承邀访问巴黎的朋友,乘坐游艇缓缓地行驶在塞纳河上。天上飘着濛濛细雨,水上荡着微微涟漪。我站在甲板上任细密的雨雾湿润了我的脸颊,仿佛也浸润着我的心。两岸都是古老的建筑,我们像置身于历史的框架中,游艇穿过一座座由大理石雕筑的桥梁,每座桥的造型都不雷同,每座桥上都有人物雕像,这是立体的艺术画廊,是鲜活的历史缩影,它们向世人证明,老去的是时间,而艺术却在时间里永恒。
遥遥地可以望见巴黎圣母院高耸的尖顶,我有些激动,因为感受到融入文化内涵的建筑确有生命。昨天我走进了神话般的巴黎圣母院,镶嵌着金色花纹的大理石廊柱仿佛直耸天穹,巨大的乳白色的蜡烛燃着白色的光芒,祈祷的声浪和悠悠的木风琴声,让人感到静谧而神圣。它1163年开始建造,迄今已历经900多年的岁月沧桑,1804年拿破仑·波拿巴曾在这里加冕。而这一切也许并不重要,对于来自全世界的游客,大约都因为这是一部书,它是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不会忘记那个让人惊魂慑魄的情境,卡西莫多被捆在刑架上受到鞭笞,他凄惨欲绝地呼喊,围观者们却幸灾乐祸,美丽的吉卜赛少女埃丝米拉达提着一罐水,从容地走向受刑的卡西莫多,爱的精魂和人性美的光辉,照彻了人类黑暗的走廊。一位伟大作家,让法兰西拥有历久弥新的光荣。现在我站在塞纳河的游艇上,在与维克多·雨果相遇的时候,头脑中又出现另一位伟人的身影,80年前中国的文学大师巴金在巴黎,他在《〈骷髅的跳舞〉译者序》中写道:“有一次我冒着微雨,站在塞纳河望着‘圣母院’高耸的两个钟楼,踏着回家的路”,他买了一本叫做《骷髅的跳舞》的书,在一个春日的清晨,他拿着这本书在卢森堡公园的大树下静静地阅读,他说:“在这样和平的空气中,我的紧张的心情忽然宽松了。‘骷髅’在我的眼前完全没有了,我只记得首陀罗人的喷泉和草原”。“我知道那日子是会来的,为着全人类的喷泉和草原,是到底会有的”。我在思考,巴黎以怎样的文化语境,启迪他在春天般的年华有春天般的向往呢?半个世纪之后巴金重访巴黎,他站在卢梭雕像前沉思,回忆当年“多少个下着小雨的黄昏,我站在这里,向‘梦想消灭压迫和不平等’的作家,倾吐我这样一个外国青年的寂寞和痛苦。我从《忏悔录》的作者这里得到了安慰,学到了说真话。”他说:“这次来法访问我个人还有一个打算:向法国老师表示感谢,因为爱真理、爱正义、爱祖国、爱人民、爱生活、爱人间美好的事物,就是我从法国老师那里受到的教育”。《重访巴黎》这篇短文最后的语言更是诗意融融:“在巴黎的最后一个清晨,在罗曼·罗兰和海明威住过的拉丁区巴黎地纳尔旅馆的七层楼上,我打开通阳台的落地窗门,凉凉的空气迎面扑来,我用留恋的眼光看巴黎的天空”,他想起46年前的一句话:“让我做一块木柴吧,我愿意把自己烧得粉身碎骨给人间添一点点温暖”。我深切地感觉到了,是巴黎这座富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强烈人文精神的城市,奠定了他讲真话的人生原则。
我望着塞纳河蓝色的波涛浮想联翩:在法兰西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充溢着强烈的民主意识,闪耀着人道主义光辉,才会有浪漫情调和自由精神,才会升起智慧之星,才会孕育诗歌女神,才会有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的哲学思辨,对全世界人文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多层面的启迪。于是一种文化奇观出现在上世纪的早晨:许多中国未来的政治雄才和文化精英,都在这里受到思想启蒙,开启了一代人的光荣与梦想。周恩来、邓小平、朱德、李富春、蔡畅、李立
三、徐特立、陈毅、聂荣臻、蔡元培、巴金、钱锺书、林风眠、徐悲鸿、钱三强、冼星海等等,如此的星河灿烂,从巴黎升上了历史的天空。诗人艾青于1932年在纪念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的诗篇《芦笛》中写道:“我从你彩色的欧罗巴/带回一支芦笛”,“我既爱着你的欧罗巴啊,/波德莱尔和兰波的欧罗巴,/在那里,/我曾饿着肚子/把芦笛自矜地吹”;“在这里/芦笛也是禁物”,“在它出来的日子,/将吹送出/对于凌侮过它的世界的/毁灭的咒诅的歌”。这是一种文化号角,跨越长天沧海,跨越时间与国度,在中国历史大潮中唱响。
法兰西彩色的记忆,让我产生彩色的联想,人类的文化心理尽管有种种差异,却能在更高的层面上相通:我们热爱雨果、巴尔扎克、乔治桑、莫泊桑、福楼拜、大仲马、小仲马和罗曼·罗兰,他们笔下那些鲜活的典型形象,都存活在几代中国学人和读者的心中。中法诗歌的传播与交流已逾百年,我们熟悉波德莱尔、魏尔仑、兰波、马拉美、艾吕雅、瓦雷里和阿拉贡,法国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自上世纪20年代始,便对我国诗人李金发、穆木天、艾青等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样,他们的意象营造和隐喻象征,与我国许多精美的古典诗词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特别是1960年获得诺贝尔奖的法国诗人圣·琼·佩斯,曾在中国生活和工作,还兴致勃勃地去寻找古丝绸之路的遗踪,他在北京西山的桃源潜心创作了著名长诗《远征》,中国的文化源流和人文环境必然会对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今天是中法建交50周年,不久前举办了“2014·中法诗歌节”,中法诗人和学者云集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畔进行学术交流。我在开幕式上致辞,结尾是:当下在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人类面临的共同的生存课题,即在经济高速发展中,文化元素与生存环境的内在关系。诗歌作为精英文化和世界的良心,自应以其天职表现人对自然的敬畏,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去寻找人类没有被世俗和功利玷污的童年,让优雅美妙的诗意,成为抚慰生命的摇篮。这种心灵的追寻是人类意识最深挚的表现。法国诗人魏尔仑在《智慧集》中有一句朴素的诗:“屋顶上的天空/这么蓝/这么平静”,就让哲学家加斯冬·巴什拉激动不已,他说:“在我的巴黎居室中,远离故乡的我产生了魏尔仑式的想象,往日的天空展现在这石头城上”。这与我国“宁静致远”的哲学理念相吻合,可以说唯有诗歌才是洗涤污浊的清泉,抚慰灵魂的琴弦。同样,我们应以诗歌的名义,呼吁:要尊重人的自由、个性与尊严,让不同民族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的人们和谐相处,共同营造美丽的精神家园,要以诗的名义,扼制战争、恐怖、灾难和死亡,祈望世界和平。
第五篇:法国人的日常交际礼仪【欧越移民网,2014.8.6】
法国人的日常交际礼仪
法国是西方国家中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1964年中法两国建交。50年来,中国跟法国之间可能磕磕碰碰,出现过一些波澜周折。但进入21世纪,中法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这种交流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也包括我们日常的生活、交际和礼仪。
广义的礼仪概念可以看成一种社会的行为规范,我们每说一句话、每一个举止,是否得体,其实跟礼仪相关联。
为什么谈法国礼仪?法国礼仪可以视为西方礼仪的代表,因为法国礼仪在17至19世纪,跟当时的沙龙文化一起风靡欧洲,当时大家都以法国这种高雅的礼仪作为行为的典范,所以大家都去学习。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法国在那个时期是被视为礼仪的中心。如果大家熟悉法国礼仪,可能对其他西方礼仪的理解也比较容易。
那么,法国近现代礼仪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法国礼仪强调的根本是什么?
第一,平等、对抗权势。不管你的级别高还是低,我们是平等的,级别不影响我们的关系。他们基本上是用名字相称。法国老板不会讲你是我的下属、我的部下,他会说是我的同僚、同事,他向别人介绍都是这样讲。因此,礼仪是平等、对抗权势。
第二,真挚、真实。比如一件事你做出了成绩,你说这不是我的功劳,是大家的功劳。在法国就会觉得你很奇怪,明明是你做的,为什么说不是你的功劳呢?所以他觉得这个就不真实了。
第三,个人主义、竞争。打开法国人的礼仪书,前面有三分之一专门讲一个人应该怎样打扮自己、表现自己。把这个放在书的前面是为了让大家知道,一个人应该通过表现自己怎样得体、怎样符合场景、情景,该说什么,该做什么,该怎么化妆,来强调“我”能够在别人中间通过礼仪脱颖而出,与众不同,这就是个人主义。
不但如此,还要尊重别人,法国在礼仪方面非常强调尊重别人,比如在法国餐厅,环境非常安静,大家讲话都非常小声,不影响别人,因为他觉得应该尊重别人。
但是在交谈方面,法国人一般开门见山提出实质性的话题,中国人则先寒喧几句或先谈一些与实质性话题无关的话题。谈话中,如对方观点与自己的观点不同,法国人会直接提出反驳;中国人则先肯定对方的观点,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法国人认为交谈中有不同意见的碰撞才有意义,所以法国人总喜欢找出一些东西来讨论、碰撞;我们中国人就有一个面子问题,你说我的不是,就等于不给面子我,法国没有面子的概念,该讲什么就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