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LED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

时间:2019-05-15 07:20: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杭州市LED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杭州市LED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

第一篇:杭州市LED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

市工业资产经营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各区、县(市)经发(经贸、发改经济)局,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发局,各有关企业:

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主攻工业、决战工业、稳定工业”和“拓市场、促转型、送温暖”的战略决策,根据国家、浙江省和杭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关规划和政策意见精神,为加快推进我市LED产业发展,打造低碳经济,建设“天堂硅谷”,大力推进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委制定了《杭州市LED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〇九年九月十日

杭州市LED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09-2011年)

LED是Light Emitting Diode的简称,即发光二极管。它是半导体材料制成的光电器件,可将电能转换为光能。基于LED技术的半导体照明,具有高效、节能、环保、长寿命、易维护等显著特点,成为人类照明史上继白炽灯、荧光灯之后的又一次标志性的飞跃。

LED作为近年来全球最具发展前景的高技术领域之一,日益成为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战略产业。加快LED产业发展,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效缓解能源紧缺状况,推进节能减排,打造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顺应全球LED产业发展新趋势,把LED产业作为杭州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努力形成新的增长点,推动杭州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根据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和《杭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杭州市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规划》等要求,特制定本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期为2009-2011年。

一、行动背景

节能与环保,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LED产业显著的节能与环保效应,使其成为引领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世界各国纷纷将其列入战略性产业,其发展势头十分迅猛。随着LED照明技术在技术与产能上的重大突破,LED照明将逐步取代传统照明,其未来发展前景将极其广阔。随着国际产业与技术转移的深刻变化,杭州发展LED产业既有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全球LED产业发展迅猛

近年来,面对日益突出的能源危机,世界各国将LED、太阳能光伏等作为新能源发展重要战略,日本、美国、欧盟、韩国等相继推出国家半导体照明计划,给予引导和支持。如日本“21世纪的光照明计划”,财政预算60亿日元,组织重点企业和研究机构参与的《21世纪照明计划》研究开发,到2010年使LED发光效率达到120流明/瓦。美国的“下一代照明计划”,在2010年前由国家投资5亿美元,支持研究与开发。欧盟的“彩虹计划”,早在2000年7月启动,推广应用白光LED。韩国的“固态照明计划”由国家投入1亿美元,启动产业化进程。中国台湾地区也推动“新世纪照明光源开发计划”。

全球LED产业发展处于成长期,LED照明技术的突破、应用的推广和投资的加快,带动了LED产业迅猛发展。2008年,尽管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LED市场规模仍较2007年微幅增长3%,达67.6亿美元。随着LED发光效率提升,以及政府补助或奖励政策,有愈来愈多的应用场所使用LED替代传统光源。预期未来LED在照明市场发展将以“由公而私、先商后民、由小而大、由点而面”的轨迹发展。2007年起,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欧盟、日本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已陆续宣布将逐步淘汰白炽灯,发展LED照明成为全球产业的焦点。与此同时,全球产业有加速向新兴国家和地区转移的趋势,处于产业链高端的日本、美国、欧洲和产业链中下游的台湾地区、韩国等,逐步将相关产业链环节向中国大陆等地转移,这为杭州LED产业优化升级带来重要契机。

(二)我国抓紧实施LED产业发展战略

我国高度重视节能和环保产业发展,LED作为节能减排的朝阳产业备受关注。“十五”期间,由国家科技部联合信息产业部、中科院等部门启动了“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LED列入第一重点领域。最近,科技部又启动了“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试点工作,计划到2010年,在10至20座城市推广30万盏以上的LED市政照明灯具,包括十座城市道路、百公里隧道及千公里地铁,实现年节电约7000万kWh,到2010年达到节电1.4亿kWh以上。

在国家大力扶持LED产业发展的政策推动下,我国LED产业已获得长足的进步,初步形成了包括LED外延片的生产、LED芯片的制备、LED芯片的封装以及LED产品应用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LED照明的集中展示让人们对LED有了全新的认识,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发展。在“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的推动下,形成了上海、大连、南昌、厦门、深圳、扬州和石家庄7个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以及北方地区则成为中国LED产业发展的聚集地。2008年,全国LED生产企业3000家,产值近700亿元,LED指示灯、LED显示屏、手机键盘和相机闪光灯以及LCD背光源位列销售量前四大领域,成为LED全彩显示屏、太阳能LED、景观照明等应用产品世界最大的生产和出口国,新兴的半导体照明产业正在形成。杭州作为首批“十城万盏”试点城市之一,为推进LED产业跨越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发展LED产业是我市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

LED产业关联度大、渗透性强,位于产业链中下游的芯片封装和照明系统产业,既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难度与产业风险大大低于其他微电子产业。LED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电子信息产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尤其是移动通信、手机、笔记本电脑、彩电、交互电视和信息家电为高亮度LED提供巨大市场。LED产业在自动控制系统、数字测试仪表、汽车照明、数控机床等杭州传统产品制造过程及管理信息化方面具有广阔的市场,对灯饰、广告、显示、电路、封装、新材料、设备制造等产业都将产生强大的引领拉动作用。LED产业属于典型的高科技和绿色环保产业,综合自然、经济、社会等各种因素,杭州应把LED产业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切入点,作为打造“天堂硅谷”的重要组成部分,抓住机遇,因势利导,积极扶持,后来居上,努力形成区域发展新的增长点,为全市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打造低碳经济。

二、行动基础

(一)杭州市LED产业发展已有良好基础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我市从事LED产业的企业有100多家,年产值约20亿元,形成了包括“外延、芯片、封装、检测设备、荧光粉、硅胶、应用产品”在内的较完整的产业链,在产业链环节均有具备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在产业链的产值分布来看,其中外延芯片约5亿元,约占25%;封装6亿元,约占30%;应用产品6亿元,约占30%;其他配套产品3亿元,约占15%左右。杭州市LED产业链主要企业分布情况。

杭州市LED产业链主要企业分布表 附件.doc

(二)杭州市LED产业链完整,逐步形成特色

我市已经具备较完整的半导体照明产业链,在LED产品检测、功率型LED封装、LED照明应用、功率型驱动电路等产业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具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初步形成了较强的研发和生产能力。

1、LED产品检测技术和设备制造。杭州在LED测试仪器研发和制造方面具有国内领先优势,牵头或参与多项国际、国家标准的制订工作,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远方光电研发的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在线测试关键技术与设备研究列入国家863项目计划,主要产品包括LED光色电综合分析系统、LED芯片光色电综合分析系统、LED荧光粉光色分析系统、LED光源(灯具)光色电分析系统,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为杭州LED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三色仪器参与中国光电子行业协会光电器件专业分会行业标准的制订(半导体发光二极管测试方法),起草一项国家标准(反射灯中心光强和光束角的测量方法)。

2、材料外延和芯片制造。其中士兰明芯等企业拥有完整的LED芯片制造线,其生产的蓝绿色芯片在国内的室内外显示屏领域占据主导地位,高亮度AlGalnP红、橙、黄色LED芯片已经小规模生产。最近,海鲸光电、安特比半导体等企业高起点进入LED芯片领域。

3、功率型LED封装。我市在功率型LED封装方面已具有一定实力, 功率型照明应用产品走在国内前列。尤其在大功率LED封装技术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杭州已有封装企业10多家, 总产能达到400KK/月以上,杭科光电、中宙光电、三高电子、创元光电、中瑞、浙大照明、五湖电子等企业封装的LED产品的质量、一致性和可靠性等方面在国内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质量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4、功率型LED电源驱动技术。士兰微电子为主的集成电路企业在功率型驱动芯片和电路设计及制造能力上属国内领先水平,已经推出针对功率型LED照明应用的相关产品,可以满足1W、3W以及5W白光LED的驱动。

5、三基色荧光粉材料。我市在荧光粉等研发生产上具有基础和产业特色,大明荧光等企业专业研制稀土三基色发光材料,产品在国内具备一定竞争力。

6、应用产品。华显电子、华银视讯、汉力国际、浙大华泰等在LED显示领域研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产品在多种场合实际应用。倍丽光电引进中科院长春所先进技术,在户内外显示屏市场取得技术领先优势。中为光电与北京大学宽禁带中心成立联合研发中心。富阳普乐已经成长为国内最具规模的交通红绿灯生产企业。飞华光电在显示屏产品在出口方面取得快速发展。杭州具备一定规模的应用企业在50家以上,产品覆盖LED应用的绝大部分产品领域,以景观照明、显示屏、信号灯、路灯、矿灯、太阳能LED灯等产品为主,在背光源、汽车等方面的应用也开始起步,功率型LED照明应用产品已经得到示范应用的验证,在LED照明集成体系的开发方面形成了一定规模。

(三)科研力量雄厚,产学研合作基础良好

杭州市拥有良好的科研条件,拥有浙江大学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中国计量学院光电子技术研究所、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半导体照明工程中心杭州分部,浙江工业大学产品创新中心等,在半导体照明技术研究领域具有雄厚的实力和丰富的科技资源,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市企业积极与中科院半导体所、浙大、复旦、南京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联合研发机构,在芯片重大共性技术、功率型LED检测设备、LED封装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但是,杭州LED产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总体上起步较晚,缺少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与国内先进地区比较尚有较大差距,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对发展LED 产业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LED产业具有战略性的一个新兴产业,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节能降耗具有开创性的作用,全国已有许多城市把发展LED产业作为战略重点,形成了蓬勃发展的势头。二是产业链体系相对完整,但整体规模较小,与国内重点发展区域相比差距明显。如深圳产业规模已达到180亿元,厦门、上海等其他6个国家半导体照明基地的发展也十分迅猛。三是企业集群效应尚不明显。全市LED 产业相关企业数量众多,在国内的某些领域有相当的影响力,但企业之间的协作不够, 产业链紧密度不高,尚未形成较强的产业整体竞争优势。四是缺乏龙头企业和品牌效应。我市的LED 应用产业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 没有形成大规模的LED 主导应用产品,缺乏国内外知名的产品品牌,与国内一些大企业相比, 无论是研发力量、资金实力、还是生产规模等方面尚低一个层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LED 应用产业的发展速度,很难进入政府采购应用工程招标体系。

三、行动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主线,加快LED与工业化融合,以示范工程带动技术突破,以新的应用推动产业发展,实现LED产业跨跃式发展。强化自主创新,集聚资源,重点突破,提高关键技术和核心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积极培育龙头骨干企业,迅速做大产业规模,努力形成区域发展新的竞争优势,打造低碳经济,建设“天堂硅谷”。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采取积极措施,保持产业的快速增长。同时,着眼长远发展,集中优势资源,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2、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主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培育骨干重点企业做强做大,扶持中小创新企业,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发挥政府主导力作用,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增强外延、芯片、新型封装技术,新型显示器件,城市照明等核心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

3、坚持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相结合。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拓展企业海外发展空间,提高LED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以优化产业布局、壮大产业规模、促进产业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推动LED产业成为杭州经济发展的战略先导产业,产业规模力争“三年翻两番”,把杭州建设成为省内领先、国内具有重要地位和较强竞争力的LED产业研发、制造和应用基地,争取认定为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

2011年发展目标

——总量规模翻两番。全市LED产业总量力争在2008年的基础上翻两番,规模以上企业销售产值达到100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60%以上。

——龙头企业竞争能力显著提高。加快建设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核心竞争力强、主业突出、行业领先的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年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1家、5亿元以上的企业2-3家、1亿元以上企业20家。

——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LED企业设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0家,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0家。在发光芯片技术(ZnO衬底)、封装材料及技术、检测技术及标准、照明设计技术等方面实现技术突破,形成杭州独有的产业特色和技术优势,进一步增强产业竞争能力。

——应用示范项目加快推进。加快实施“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试点工作为抓手,通过示范项目应用促进产业发展。以“亮灯工程”、城市景观照明、大型公共建筑照明应用为重点,逐步推进显示指示、道路照明、民用照明应用,争取累计应用LED半导体照明灯具5万盏以上,使杭州成为省内绿色能源应用的主要基地。

四、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

1、LED产品检测技术和设备制造。发挥龙头企业作用,进一步巩固杭州在LED测试仪器研发和制造方面国内领先优势,扩大产品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

2、衬底、外延及芯片。重点发展大尺寸蓝宝石衬底晶体及GaN同质衬底材料制造,大幅度提高功率型LED芯片的发光效率。重点发展GaN基蓝、绿光外延片和四元系AlGaInP红、黄光外延片,重点支持高品质、规模化的外延以及芯片产业化项目。支持浙江大学研发的ZnO/ZnMgO多量子结构ZnO—LED原型器件,组织ZnO—LED用的芯片材料及其制备等关键技术攻关,外延、芯片、封装等试制,争取形成产业化生产。

3、封装。立足杭州特色应用产品基础和下游应用需求,重点发展中高端的封装产品,优先支持功率型白光LED封装项目,产能在300KK/月以上的较大规模的SMD封装项目,形成100lm/W以上功率型白光LED封装技术。

4、应用产品。重点发展中、高端LED应用产品,优先发展室内照明灯具、城市道路照明灯具、户外装饰照明系统、汽车照明灯、大尺寸LED背光源、全彩显示屏、彩屏幕墙、太阳能LED应用产品等项目。

5、配套及设备。重点发展LED芯片加工关键工艺设备、LED自动封装设备。鼓励发展为LED配套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荧光粉、胶水、支架、专用二次光学器件、专用IC等基础材料项目。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引导,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加强产业发展的规划引导,高标准建设钱江开发区LED半导体照明产业园区,创建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发挥高新区(滨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萧山经济开发区以及省级开发区、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园的作用,优化产业布局,科学确定产业园区的功能定位,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促进产业集聚和规模化发展。充分挖掘现有闲置厂房潜力,采取有效措施,整合改造,提升升级,促进LED等高新技术的植入,支持LED中小企业发展。

(二)用足用好政策,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落实企业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认定等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积极申报国家、省重大建设项目和科技创新项目专项,争取政策扶持。进一步完善市级财政对LED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建立和完善LED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适当加大对LED产业基础性与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技术改造、技术成果产业化等予以资金支持。进一步拓展LED产品市场,加大对LED半导体照明推广应用的补助。

(三)健全技术体系,提高创新能力

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组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形成自主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利用现有的研发和检测平台,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建设开放式的技术研发中心、LED分析测试认证中心、LED系统设计中心,形成资源共享的、具有国际水平的LED公共技术平台,发挥其对LED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积极实施专利标准战略,鼓励企业积极发展核心技术,拥有核心知识产权。支持企业成立LED产业技术标准联盟,建立并完善LED技术标准体系,主动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制订工作。加强LED产业核心技术和产品的引进,鼓励企业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

(四)加强政府引导,推进示范工程

选择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熟、质量可靠、见效快的高效节能LED照明产品和企业,实施LED照明产品示范工程政府投资建设的LED照明产品示范工程。扩大政府采购,按照“同等优先”原则,对经过示范工程检验,节能效果显著的本地高效节能LED照明产品优先列入政府采购目录。对政府组织实施的LED半导体照明示范工程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

(五)完善投融资环境,缓解资金困难

落实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LED产业的信贷支持。发挥信用担保等机构的作用,为中小型LED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服务。引导风投基金和民间资金进入,积极做好企业与杭州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对接工作。推广“平湖秋月”经验,积极探索LED中小企业集合债权基金试点。

(六)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体制

各区、县(市),市各有关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快LED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把发展LED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切入点,作为打造“天堂硅谷”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积极推动,加快发展。充分发挥杭州市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的作用,争取成立杭州市LED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确保行动目标的实现和重点任务的完成。发挥杭州市LED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在行业协调、信息互通、技术服务、秩序规范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加强舆论宣传,争取全社会对LED产业发展的理解和支持。

第二篇:云南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云南省“产业建设年”3年行动计划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关于开展“产业建设年”活动决策部署,牢牢把握产业这一经济发展重中之重,提升我省产业发展水平,壮大实体经济,确保完成“产业建设年”活动各项目标任务,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推动工业跨越发展和加快服务业发展3年行动计划等重大决策部署,立足云南特色和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提升云南产业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提升云南产品在国内及东南亚、南亚市场占有率为主攻方向,以招商引资、科技创新、人才培育、改善环境等为保障,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准确定位、务求实效,狠抓高原特色农业、烟草、电力、有色、石化、装备制造、食品、承接产业转移的轻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及新材料、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等一批示范带动产业;狠抓一批千百亿龙头骨干带动企业;狠抓滇中产业新区、百千亿园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等一批示范带动园区。以重大示范带动项目建设为抓手,依托大企业带动、大园区支撑,实现三次产业融合互动发展,加快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从2013年起,连续3年每年滚动安排、动态调整实施5个100项重大示范带动项目建设,迅速掀起产业项目建设新高潮,让产业兴省、产业强省、产业富省口号响彻云岭大地。

二、主要目标

——发展实力增强。在优化布局、提质增效、延伸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做大做强13个示范带动产业,全省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

——产业结构优化。到2015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产业投资占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双双提高至5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提高到10%。

——创新能力提高。到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全省GDP的比重提高到1.01%;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00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80个。

——产业集聚明显。到2015年,13个示范带动产业中销售收入超千亿元产业达到11个;千亿园区5个,500亿元—1000亿元园区5个,100亿元—500亿元园区20个;千亿企业4-6户。建成一批国家级外向型产业基地,发展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产业集群。

——品牌培育显著。到2015年,形成云南名牌产品500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5个。

三、主要原则

为提高“产业建设年”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工作中要突出10项原则:

——突出市场导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以市场需求引导项目,按照市场方法建设项目,用市场机制发展产业。

——突出改革开放。树立改革和创新思维,在产业建设和发展上大胆创新,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将改革开放作为增强产业发展活力的重要手段。

——突出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提高民营经济占GDP比重;实施产业链群打造工程,推动产业高端化、产品高附加值化。

——突出产业集聚。合理布局产业基地与产业园区,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引导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打造大园区、培育大企业、建设大产业,实现产业集聚发展。

——突出招商引资。将招商引资作为承接产业转移、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引进先进技术和发展理念、加快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关键措施,增强发展动力。

——突出项目落地。抓牢项目落地工作,解决好项目审批难、落地难、进展慢以及办事难、落实难等问题,确保一批示范带动重大项目开工并加快建设,迅速形成生产能力。

——突出科技驱动。以科技创新和进步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以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提高装备水平,增强产品技术水平,明显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突出环境保护。发展绿色产业,强化节能减排,提高资源综合利用,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突出人才培养。落实产业人才培育计划,加快培育一批高技能紧缺人才、科技创新人才以及管理者团队,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突出政策突破。要在土地、财政、产业、人才培育、能源保障、科技支撑等政策方面进行突破,对重大项目采取特殊政策,实行“一企一策”,优化发展环境。

四、主要任务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云发〔2012〕13号)、《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工业跨越发展的决定》(云发〔2012〕5号)等文件精神,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调优一产;加快烟草、电力、有色、生物、钢铁、石化、磷化工、煤化工、电子信息、建材家具、装备制造、建筑业等发展,调强二产;推动金融、交通运输、现代物流、科技服务、贸易服务、文化、旅游、房地产、公共服务及新兴服务业等发展,调快三产;积极培育现代生物、光电子、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建设年”活动中要突出重点,抓住当前产业建设和发展中的关键问题,集中力量狠抓3个一批,务求3年行动计划取得实效。

(一)狠抓一批示范带动产业,实现产业发展重点突破

按照具有特色优势、国内外有地位和影响力的骨干型产业;具备良好发展潜力和高成长性,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带动型产业;具有区位和市场优势,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满足国内及东南亚、南亚市场需求出口导向型产业的选择原则,将高原特色农业,烟草、电力、有色、石油化工、食品、以承接转移为重点的轻工业等6个优势产业,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及新材料、装备制造等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旅游、文化、商贸物流等3个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建设年”狠抓的示范带动产业,实现重点突破,推动产业加快发展。

1.高原特色农业。大力发展现代农庄模式高原特色农业,重点建设一批基础好、条件优、规模大、层次高的精品农庄,切实推进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和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建设,打造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典型和样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强化10大科技增粮措施,继续实施“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把云南建成全国重要高原粮仓,确保云南粮食安全。巩固生猪,做强草饲,发展特种养殖,优化品种结构,大力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场建设,做大做强山地牧业。加强咖啡、橡胶、茶叶、甘蔗、蔬菜、水果、蚕桑、花卉、中药材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强化基础和现代设施配套,大力提升特色经济作物。加快发展以罗非鱼、鳟鱼、鲟鱼为重点的常规淡水鱼类、特色冷水鱼类和优质土著鱼类养殖。大力发展核桃、油茶、澳洲坚果等木本油料产业和以观赏苗木、野 2 生食用菌、林脂等为重点的林下经济,全力推进高效林业发展。努力建成全国重要特色农产品外销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广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发展一批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农作物种子、种苗和畜禽良种生产基地,扩大种业对外合作,构建职责明确、手段先进、监管有力的种业管理体系。加大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的引导扶持。高原特色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

2.烟草产业。加快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建设“烟叶黄金走廊”,发展烟草庄园,巩固提升全国优质烟基地主导地位。推进烟草产品减害降焦,以高端突破提升卷烟品牌价值,提高烟草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推进新型包装印刷、辅料生产、烟草机械、香精香料等烟草配套产业发展,进一步增强烟草产业对我省经济发展影响力和贡献力。到2015年全面超额完成“2815”目标,即烤烟年收购量2000万担以上,省内卷烟产量800万箱以上,两烟利税确保完成1500亿元。

3.电力产业。加快三江干流水电开发,有序推进风能、太阳能开发,加快培育生物质能源,加强重大应用示范和配套产业发展。加快建设省内骨干网架和西电东送、云电外送通道,加快云南联结东中部,辐射周边国家的电网平台和西南电力交换枢纽建设,把云南建成全国清洁能源基地、新能源示范基地。到2015年,电力装机达到8000万千瓦,发电量3000亿千瓦时以上。

续建糯扎渡、阿海等7座水电站并投产,争取开工建设梨园、苗尾等7座水电站。建设一批大型电源送出工程及输配电工程等重点项目。

4.有色金属产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推进资源合理开发和有序利用,提高资源保障率。充分发展清洁能源优势,推进矿电结合,重点打造铝深加工产业链。加快发展锗、铟、铂族等稀贵金属。以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回收利用为重点,稳定发展锡、铜、铅锌等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巩固提高有色金属产业在全国的地位和作用。到2015年,深加工率达到50%以上,增加值年均增长20%。

5.石油和化工产业。重点发展石油化工,耦合发展磷煤盐化工产业,加快培育精细化工,积极发展生物化工,稳妥推进新型煤化工试验示范。依托中缅油气管道进口原油资源、以园区聚集要、全产业链化为原则,发展清洁油品、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专用化学品和基本有机原料等系列产品的石化产业深加工。

6.装备制造业。紧紧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与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机遇,立足西南区域市场,面向东南亚、南亚等国际市场,大力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行业龙头企业(集团),提高装备服务能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引进发展汽车、通用航空制造业,巩固发展大型重型精密复合数控机床、车用柴油发动机、大型铁路养护设备等具有较强竞争优势产品,加快发展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大型管道输送系统、金融电子装备等高端产品,提升发展电力装备、重化矿冶成套设备等产品,加快重大项目、产业配套能力建设。

7.食品产业。实施大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和品牌培育战略,以糖、茶、酒、果蔬、咖啡、肉类、高端油脂为重点,扩大加工规模,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增加产量和品种,促进资源综合利用;推进粮油、畜禽等加工向现代食品制造延伸,建立从原料到加工产品的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到2015年,建成糖、茶、酒、核桃、果蔬、乳制品等6个产值过百亿产业,培育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50个品牌,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增加值年均增长21%。

8.以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的轻工业。将承接产业转移和开拓国内外市场相结合,引进企业和品牌,积极承接发展纺织、服装、鞋帽制造、玩具制造、五金家电、家具、旅游用品等产业,满足东南亚、南亚国家对我国日用小商品高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发挥我省林板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实木和板式家具、实木复合地板、装饰材料等产品。到2015年,销售收入年均增长35%。

9.生物医药产业。用大健康产业理念谋划产业发展,重点发展中药、民族药、生物制品等,积极培育康复医疗、生命健康服务,构建新医药经济。重点打造生物疫苗、白药、三

七、天麻、灯盏花系列产品,积极开发生物技术药物、地方传统名药新剂型和民族名方,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加快推进以产 3 品及产业链整合为重点的产业战略重组,做大做强优势品牌,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整体竞争力。生物医药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培育50户大企业、100个大品种、10个大品牌。

10.电子信息及新材料产业。围绕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模式的研发及应用,大力培育和扶持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优势电子信息制造业,重点发展面向本省和东南亚、南亚市场的消费类电子产品。以冶金、化工等行业骨干龙头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基础金属特种新材料、稀贵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材料和光电子材料,构建竞争优势明显的稀贵金属新材料、钛材料、锡基新材料、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煤基新材料、红外及微光夜视材料、半导体照明衬底材料、太阳能光伏材料等产业链,提高我省新材料研发与制备的自主发展能力,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品。到2015年,形成产业链条相对完整、上中下游配套和竞争优势明显的电子信息及新材料产业格局。增加值年均增长21%。

11.文化产业。着力发展影视动漫、新闻出版与广告传媒、文化演艺、文化旅游、休闲娱乐、节庆会展、珠宝玉石、工艺美术、茶文化、体育等10大特色主导产业。围绕“香格里拉”、“茶马古道”、“七彩云南”、“聂耳音乐”等文化品牌,办好10大品牌展会,培育2—3户资产和收入超百亿元的大型龙头文化企业,形成20户以上资产和收入超10亿元的骨干文化企业,提高云南文化产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水平。积极扶持和发展文化产业新兴业态,推动文化产业结构升级。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

12.旅游产业。实施旅游和城乡建设融合发展战略,围绕将云南建设成为中国一流、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目标,充分发挥自然文化遗产对促进旅游业发展作用,加快旅游产品的特色化培育,逐步实现由以观光型产品为主向以观光、度假为主,多种专项旅游产品并存的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转变;优化全省旅游生产力空间布局,构建1个中心、6大旅游区和9条旅游经济走廊,全力推进昆玉文化旅游产业经济带建设;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支持民营和中小旅游企业发展;深入推进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推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诚信体系等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1%。

13.商贸物流业。依托产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业。布局建设一批具备先进仓储、配送装卸设施的专业市场、专业物流中心以及大型综合物流园区。引导物流企业间的业务整合和规模扩张,推动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积极发展批发零售业,构建省、州、市、县、区、乡、镇、村5个层级的批发市场体系,合理规划和建设城市商业网点,积极发展餐饮业,培育品牌和文化承载的大型滇菜餐饮企业。建立公共信息平台,推广连锁、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增加值年均增长17%。

各州、市、县、区要从自身资源特色和基础出发,突出重点,抓住机遇,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选择抓好一批示范带动产业,形成省抓千亿产业,州、市抓百亿产业,县、区抓十亿产业的产业建设新高潮。

(二)狠抓一批重点龙头骨干企业,增强产业发展活力

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带动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省级重点抓好昆明钢铁控股有限公司、云南电网公司、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10户千亿培育示范带动企业,州、市重点抓一批年销售收入超百亿的龙头企业,县、区重点抓一批年销售收入超十亿的骨干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组织体系。到2015年,培育4—6户超千亿企业。

——烟草企业要通过调整产品结构,进一步扩大高端产品比重,充分发挥烟草庄园作用,进一步增强竞争力。2015年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红云红河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销售收入分别实现830亿元、940亿元,2016年确保超1000亿元。

——昆明钢铁控股有限公司要按照做强钢铁主业和做大有关多元产业思路,优化钢铁品种结构、延伸产业链,改造提升煤焦化工、矿业、水泥等资源性产业,做大钒钛新材料产业,加快发展物流、工程设计及建设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实现总量目标,提高综合竞争力,力争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

——云南电网公司要加强电网建设,积极做好云电外送、不断满足省内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发展新需求。2015年力争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

——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要积极谋划发展石油炼化产业链,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继续实施外向战略,扩大资源占有率,加快整体上市步伐。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

——云南冶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要按照科技引领加快转型升级,利用先进技术发展新兴产业思路,打造铝、铅锌、锰、钛、硅5大产业板块,积极发展国际贸易。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800亿元。

——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要做好搬迁改造项目,培育发展钛产业,实施好外向战略,提高资源自给率。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680亿元。

——云南煤化工集团公司要加快资源整合,推进昭通褐煤洁净化利用示范项目建设步伐,积极发展铝产业,拓展发展空间。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

——云南锡业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要按照“主业超强、相关多元、多业支撑、科学发展”产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有色金属、稀贵金属、国际贸易、传统优势特色及新产业等6大板块,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600亿元。

——中石油云南石化有限公司,以推进1000万吨炼化项目为龙头,加快项目建设。

(三)狠抓一批重点示范带动园区,促进产业聚集发展

明确园区定位,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公共平台建设;狠抓产业进园,企业落地,打造特色鲜明、产业聚集、产品关联、高效集约的产业园区。

1.全面启动滇中产业新区建设。按照“产业带动、组团发展、产城融合”要求,加快滇中产业新区建设,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重点建设以汽车和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轻纺家电、现代服务业等为主的中高端产业项目集群,努力将其打造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组建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尽快出台《滇中产业新区总体发展规划》,完成滇中产业新区各项重点规划,启动滇中产业新区新安楚高速公路(西山碧鸡关—禄丰土官段)建设和原安楚高速公路(西山碧鸡关—禄丰土官段)城市景观大道改造、长水机场—富民—广通段高速公路建设、武定—安丰营—易门纵向公路建设,汽车及配套产业园、通用航空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机械装备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家电轻纺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基础设施等10大重点工程。到2015年,新区生产总值达到1500亿元以上,产业集聚和带动作用开始显现。

2.着力打造千百亿园区。采取省、州、市、县、区3级联动机制,省级负责抓好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等10大千亿园区建设,州、市负责抓好30个百亿园区建设,各县、区根据自身实际,选择抓好带动示范作用大的一批园区培育建设。

——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光电子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有色金属新材料及珠宝玉石加工业,打造具有云南特色的有色金属新材料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力争2013年打造成1000亿元园区,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300亿元。

——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电子及软件业、光机电及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开发和环保、航空航天产业,培育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化基地、锗产业基地和医药产业基地。力争2013年打造成1000亿元园区,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400亿元。

——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光伏电子、新材料、汽车及装备制造、卷烟配套、电力电器设备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生物资源开发和农业食品加工产业,培育光伏电子产业基地、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 5 基地、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具有地方特色的生物产业基地和农业食品加工产业基地。积极争创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力争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200亿元。

——红塔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烟草及配套、高新技术、生物制药和农特产品出口加工,培育光电子及新材料产业基地、卷烟及“两烟”配套产业基地、现代生物制药产业基地。争取升格为国家级园区,力争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

——安宁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石油炼化和天然气化工及配套产业、黑色冶金、高浓度磷复肥和盐化工产业,打造新材料产业基地。确保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300亿元。

——五华科技产业园。重点发展烟草及配套、生物技术及新材料、都市工业,培育烟草及配套产业集群,打造烟草及配套产业基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800亿元,力争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

——大理创新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汽车及配套、建材、精细化工、生物制药、食品饮料加工、烟草产业、纺织及服装产业,培育汽车、建材产业基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700亿元,力争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

——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冶金、锡基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生物资源加工和煤化工产业,进一步打造云南锡业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锡、铜、铅冶炼产业基地和云南冶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铝钛合金产业基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800亿元,力争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

——楚雄经济开发区。以基地建设为平台,重点发展卷烟加工及配套、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加工业、有色金属产业、石油天然气衍生化工产业、机电装备制造业。力争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

——嵩明杨林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机床制造、装备制造及配套、家具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生物资源加工和绿色食品等产业,培育成为云南重要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食品饮料产业基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

3.加快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以5个边境经济合作区、3个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为重点,全面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着力发展特色产业,进一步提升沿边开放水平。完善跨境交通运输、口岸以及沿边干线公路等基础设施,培育和发展商贸物流、跨境旅游,重点发展外向型特色加工制造业,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按照程序申请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加快形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进出口产品生产基地、沿边经济带的重要增长节点。到2015年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耿马(孟定)边境经济合作区地区生产总值均超100亿元。

——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坚持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依靠科技和人才资源,按照大项目支撑、大集团带动、集群化推进、园区化发展思路,重点发展机电产品、纺织服装、清洁载能、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构建试验区外向型产业体系,打造沿边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到2015年,形成年产值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35户,5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3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9亿元。

——耿马(孟定)边境经济合作区。围绕实现合作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目标,依托区位和资源两大优势,培育特色农业、商贸物流产业、进出口加工业、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等4大支柱产业;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培育、城乡统筹、开放合作、生态保护、兴边富民等6大工程,打造全省对外开放的新窗口和新亮点。到2015年耿马(孟定)边境经济合作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0亿元。

通过重点突破,推动一批示范带动产业发展,实施重点扶持,培育一批重点龙头骨干企业,狠抓项目落地,推进一批重点示范带动园区建设,提升云南特色优势产业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提升云南产品在国内及东南亚、南亚的市场占有率,努力打造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口加工贸易基地、清洁能源基地、新兴石油化工基地、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生物产业基地、战略资源接续地和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五、政策措施

全面落实国家及省委、省政府已出台的各项鼓励支持产业发展政策措施,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举措,确保“产业建设年”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省、州、市、县、区3级负责推进“产业建设年”活动工作制度。成立由省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常务副省长、分管产业副省长任副组长,省直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组成人员的省“产业建设年”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省发展改革委,负责抓好“产业建设年”活动的统筹、协调、指导、考核工作;成立省“产业建设年”活动指导组,负责省级重大示范项目的督导和协调工作。各州、市也要相应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制定相应的工作机制。

——每年年初召开1次全省“产业建设年”推进会,总结上一工作,安排部署下一任务。

(二)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省、州、市、县、区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对产业发展的扶持,建立统筹安排财政扶持产业发展资金的综合协调机制,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资金不散、重点扶持、形成合力”原则,有效整合和盘活现有产业扶持资金,集中不低于60%的省级扶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列入实施方案的重大示范带动项目以及重点企业、重点园区建设。省财政自2013年起,对产业发展的扶持资金按照上年总额增长20%安排。

——实施政府扶持产业发展资金滚动回收机制,通过产业发展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多种方式加大对产业发展项目的投入力度,逐步推行财政资金有偿使用、滚动放大,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加大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力度,对符合国家资金支持条件并列入“产业建设年”重大示范带动项目优先申报、优先扶持。

——对带动产业发展特别重大的项目和企业,采用“一事一议”财政扶持政策,支持其尽快形成产业标杆。

(三)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通过深化改革,推动资产资本化,资源市场化,吸纳各类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建设,增强产业发展活力。——在全省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颁证,推进评估、流转、信贷融资等服务平台建设,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规模,创新推动“三权”抵押贷款,解决高原特色农业基地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及融资困难等问题。

——允许将国有划拨土地、采矿权等无形资产经评估后注入企业国有资本,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发挥资源勘探权和开采权交易平台作用,将资源开发利用由实体经济领域拓展至资本领域,实现资源的增值变现。

——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具备条件的重点企业实现整体改制上市或主营业务板块上市,支持中央企业与我省重点企业之间,国有企业与民营、外资企业之间,相互持股、联合重组,鼓励重点企业通过股权出让、特许经营权转让等方式推进资源整合,推动优质要素资源向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园区聚集。

——加快部分公益服务事业领域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改革,对园区公共基础设施等项目推行面向社会公开选择投资主体,支持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BOT、PPP等方式参与投资和建设。

(四)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

认真贯彻执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云政发〔2012〕22号)有关规定,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大投资,带动产业大发展、大开放。

——精心组织重大招商引资活动,提升区域合作成效。以扩大云南影响力和签订落地一批重大项目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每年精心组织一批在境内外有影响、有声势的招商推介活动。积极参与泛珠会、西洽会、兰洽会以及东北亚博览会等区域合作交流,进一步扩大云南与兄弟省、区、市交流,推动建立云南与各省、区、市双(多)边合作机制,逐步形成以高层互访、对口部门衔接为主、投资合作为重点的更紧密合作关系。

——开展区域性定向招商,以欧美、日韩、澳新、中东及港澳台等经济发达和技术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山东等外资、民企集聚区为重点,积极引进央企、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民企和外企入滇,重点引进战略投资者和资本溢出型、技术溢出型、人才溢出型、管理溢出型企业。

——围绕重点产业链、重点企业、重大示范带动项目和重点园区,鼓励世界500强企业、中国100强企业和民营100强企业来滇新设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着力引进产业层次高的龙头项目、配套项目,支持外来投资主体到重点园区建设以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园中园。

——建立健全重点项目分类协同推进、联动招商、利益分享机制,加强重大示范带动项目谋划包装,做实做细项目前期工作,提高项目成熟度,丰富项目储备,拓宽项目推出渠道。

——实行招商项目合同制管理,按照“谁签约、谁负责、谁盯办”原则,加强已签约项目落地进度的跟踪督促,做到每年开发储备一批、洽谈推进一批和开工建设一批。

(五)改善产业发展环境

认真贯彻执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解决建设项目落地困难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的意见》(云政发〔2013〕27号)有关政策措施,提高政府对示范带动产业和重大示范带动项目的服务质量。

——“产业建设年”重大示范带动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由省投资项目审批服务中心及州、市、县、区政务服务中心提供全程审批代办服务,实行一窗受理、三级联动、同步审批、限时办结。对确需紧急办理的项目,建立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制度,优先办理、从简从快、全程监督、跟踪服务,切实解决项目审批慢。

——通过工业上山,水电、旅游项目用地手续分类办理,挖掘现有存量建设用地潜力等,优先保障列入省“产业建设年”的重大项目建设用地,并给予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优惠;通过矿产开采、生态旅游、风电、光伏太阳能等项目使用林地手续分类办理,切实解决项目林地使用审批难;通过统筹安排区域环境容量,加快推进重点园区和重点产业发展建设的规划环评工作,切实解决项目环评难。

——对列入“产业建设年”的重大项目,实行月调度、季通报、半年小结、年考核,由“产业建设年”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产业建设年”工作指导组和有关部门定期会商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的问题,协调推进项目建设;对不能完成项目进度的企业,向企业通报并限时整改,对有关部门工作推诿,不落实项目建设条件的,严格问责,切实解决项目进展慢。

——加快昆明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建立政府服务企业和金融部门融资对接平台,鼓励金融机构扩大产业信贷投放,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引入外资银行机构,发挥各类投资公司融资平台功能,支持企业直接融资,鼓励各类保险资金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健全产业担保体系和风险投资体系,切实解决项目融资难。

——完善行政事业性和经营服务性收费政策,切实整顿和规范社会团体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行为,加大对重大建设项目落地、施工、投产各环节收费的治理,取消不符合收费管理规定的收费项目,降低过高的收费标准,扎实开展涉企收费检查和行业协会、市场中介组织收费检查,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六)提高产业竞争力

——支持地方政府和重点园区通过争取国家、省补助资金和多渠道筹集资金,优先安排重点园区和重点企业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立面向企业和项目服务信息平台、技术研发平台、法律服务平台,提升公用和通用设施使用效率,降低企业投资成本。

——运用价格杠杆促进产业聚集发展。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制定有利于我省产业发展的电价政策,继续推进大用户直购电试点,对电矿资源富集区开展区域电价改革试点;对省级重点工业园区新增用电量,积极争取国家给予电价支持。二是实行支持医药产业创新的价格政策。对新药、专利药、首仿药等,以科学合理的期间费用率、销售利润率定价;对重点鼓励发展、采用先进制药技术的医药项目和产品,适当放宽期间费用率和利润率控制标准,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三是开展重点园区产业项目建成运营后的电力价格后评估工作。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和兼顾发、供、用三方合理利益原则,逐步建立电价与高载能产品市场价格的联动机制,促进电力和清洁载能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建立和完善重要产品临时收储长效机制。根据市场变化,适时对价格跌幅较大并列入“产业建设年”示范带动产业的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的产品,启动临时收储机制,由银行专项支持收储贷款、省财政补助收储产品贷款利息,帮助企业减少库存和财务成本,保持正常的生产经营。

——鼓励全省产业联动发展。制定云南省政府采购重点产品目录,严格执行省内工程建设项目统一进入全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招投标,确保我省政府采购特别是重点项目、重大工程优先购买列入目录的产品;完善落实采购地方工业产品政策和地方产品出口奖励政策,鼓励省内企业在同质同价、满足项目要求的前提下,优先选用省内产品。

(七)强化创新驱动

认真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的有关政策措施,为“产业建设年”提供科技支撑。

——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现有各类创新平台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协同创新能力,鼓励国内外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社会团体以及个人在云南设立研发机构,鼓励建立开放共享并提供公共技术服务的研发机构,对新获批的国家级创新平台予以奖励。

——支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鼓励企业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重点企业与国际科研机构、跨国公司及央企通过股权参与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检测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

——加大科技型企业培育发展力度。鼓励国内外知名科技型企业来云南设立总部或区域总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鼓励省外科技型中小企业落户云南,扶持创新能力强、成长性高、符合云南省产业技术发展方向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科技创业孵化器。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研发团队和技术成果打包的整体并购,对进入云南,符合国家和云南省鼓励发展的高新技术成果及产业化项目给予投资补助,对拥有省级以上认定重点新产品的企业给予资金扶持,对国内单位首购首用我省科技型企业创制的高新技术新产品的,实行首购首用风险补偿。

(八)培养产业人才队伍

——支持重点企业或职业院校建立实训基地,与科研机构、高校建立人才培养校企联盟,支持和引导各类院校增设重点产业中的紧缺专业,采取企业培养、职业技术院校培养、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方式,造就一批技术精湛的技术人才、符合产业所需的技能人才、适合用人单位需求的熟练工人。

——将产业紧缺急需人才优先纳入“十百千万”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和“三百双创”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实施产业人才攻坚行动计划,加大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关键技术高层次人才的自主培养力度,加快建立柔性引 9 才机制,支持院士专家工作站、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大力引进50名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50名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对我省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具有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的高端科技人才、50名高端外国专家来滇创业。

——培养造就一批具有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勇于开拓的企业家队伍,选择一批省级重点产业园区,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园区高级管理人员,对有重大贡献的企业家给予表彰奖励。培养、选拔一批熟悉产业发展的管理人才充实到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解决产业发展管理人员缺乏问题。

——引导各类人才向重点产业聚集,依托省委联系专家队伍,选派专家服务团到“产业建设年”确定的重大项目、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开展智力服务。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到园区创办企业或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园区内企业联合研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九)加强产业监测考核

——建立示范带动产业、重点企业运行分析制度,充分整合有关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力量,对列入“产业建设年”的示范带动产业、重点企业运行监测预警,准确研判和把握发展形势。对国际国内重要产业发展动态、市场供求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及时发布风险预警信息,并提出相应决策咨询建议。

(十)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开展“产业建设年”系列宣传活动,组织新闻媒体就“产业建设年”活动的背景、意义、任务、措施,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园区建设的进展情况,以及产业建设中的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等进行宣传报道。

——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产业政策导向、项目核准、企业重组、产能利用、园区定位、园区建设等信息,为企业投资决策、银行贷款等提供信息指导。

——充分利用中国—南亚博览会、昆交会等合作交流平台,加大项目推介力度,扩大“产业建设年”活动在国内外的影响。

第三篇:海淀区旅游产业三年行动计划

海政发〔2009〕42号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本区旅游产业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各镇(乡)政府、街道(地区)办事处,各委、办、局,各有关单位:

《海淀区旅游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已经2009年8月10日第111次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

二OO九年九月二日 海淀区旅游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09年-2011年)

第一部分行动计划的背景、发展思路及目标

为全面促进海淀区旅游产业发展,根据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京政发〔2008〕45号)和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京海发〔2009〕25号),结合《海淀区“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和全区旅游业实际,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行动计划的背景

(一)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是发挥区域旅游资源优势的客观要求

海淀区旅游资源丰富,皇家园林历史文化旅游、上风上水自然生态旅游、科技园区与著名高校科教旅游形成海淀区三大特色旅游资源。但长期以来存在资源优势与旅游收入不匹配、旅游经济带动作用不明显等问题,主要原因:一是旅游资源归属复杂,统筹协调发展受到体制机制的制约;二是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旅游产品单一,旅游的延伸消费欠缺;三是区域内缺乏大型综合性的旅游项目和晚间演娱项目。针对上述制约和影响海淀区旅游业发展的问题,加强对市场运作体系的研究,提出加快促进海淀区旅游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措施,从根本上解决“旺地不旺财”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二)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是应对危机、促进消费的现实需要

分析当前形势,我国旅游业处在从世界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的重要时期。作为蓄势待发的朝阳产业,旅游业在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以及“扩内需、促消费、保增长”中显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进一步扩大旅游消费,促进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并充分发挥其对关联行业的带动作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全面树立旅游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大旅游观,抓住北京市全面加快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有利契机,以创新的理念推进旅游区建设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形象塑造两方面的作用,以个性化、多元化、精品化的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打造世界一流的皇家园林旅游区特色品牌为重点,以提升发展科教旅游、乡村旅游为突破,以优化旅游环境、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为依托,深化旅游市场运作体系研究,加强区域统筹,加大资源整合,加速产业融合,强势宣传,打造海淀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增强海淀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

到2011年底,全区旅游接待总人数达到4000万人次(年均增长6%),旅游总收入达到210亿元(年均增长10%);旅游产业品质明显提升,旅游环境明显改善;旅游就业人数达到6万人以上。旅游业成为海淀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产业;海淀区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初步确立。

第二部分行动计划的主要任务

一、“投资、消费”双轮驱动,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一)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全面推进三大旅游区建设

1.皇家园林旅游区

建设目标: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以个性化、多元化、精品化的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旅游环境,完善功能服务。打造国际知名、国内盛誉的皇家园林休闲文化特色品牌,增强海淀旅游核心竞争力。

主要建设项目:

(1)颐和园周边项目

协调推进地铁4号线、一亩园交通枢纽建设和如意门、大有庄两个项目的前期工作;同庆街改造项目待一亩园交通枢纽投用后实施二期工程,计划2010年竣工并正式开街,实现具有皇家文化特色的旅游休闲步行街;圆明园正觉寺复建工程尽快启动,2011年完成。

(2)香山买卖街和煤厂街项目

加快《香山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报批工作,参照《香山买卖街和煤厂街旅游概念规划》,积极推进沿街立面改造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新建红叶街和整治改造的买卖街、煤厂街为主要空间架构的文化旅游休闲街区。

2.稻香湖旅游区

建设目标:面向国内外高端商务会议和休闲度假市场,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将其建设成为生态型、田园式、现代化的风景旅游区。

主要建设项目:

(1)翠湖湿地项目:在完善前期建设手续的基础上,尽快启动拆迁相关工作。

(2)上庄镇“滨水休闲园”项目:完成“上庄滨水休闲旅游带规划”编制。修复生态水系,完善滨河路周边交通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具有静态观赏、科普教育、湿地修复为功能特色的上庄滨水休闲园。争取2011年前建成。

(3)上庄镇都市农庄项目:在现有翠湖农业观光园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提升其旅游接待功能,形成以果品采摘区、生态科普园、巴西农庄、水体休闲区等功能区为代表的特色旅游项目。

3.大西山旅游区

建设目标:加快资源整合,突出参观点、服务线建设,提高资源品位。打造集休闲娱乐、养生健身、生态体验、体育拓展、农业观光、文化探寻、会议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旅游目的地。

主要建设项目:

(1)大西山乡村旅游示范带建设

--大西山旅游路建设:加快大西山旅游路二期工程建设,力保2009年底全面竣工。

--大西山旅游路配套设施工程:积极推进包括综合服务区、停车场、交通标识标牌,休闲基础设施等配套工程以及管家岭、七王坟及车耳营三个民俗旅游村门区建设。计划2010年完成。

--龙潭谷景区开发项目:根据景区的旅游策划方案,尽快启动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争取2011年前初步建成。

--管家岭旅游村项目:结合新农村规划和《管家岭“法兰西乡情旅游村”旅游策划》,积极探索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的新理念、新模式。力争年内启动圣琼·佩斯遗址复建及村中心广场改造工程等旅游基础设施项目,争取2011年部分建成并接待游客。

--民俗村改造项目:完成七王坟村和徐各庄村特色街区改造、旅游访客中心建设和台头村文化休闲园基础设施及绿化美化工程。计划2010年完成。

--阳台山景区综合配套工程:进一步完善景区接待设施,包括停车场、管理用房、古香道沿线商亭、凉亭、景区中门等建设和改造。计划2010年完成。

(2)温泉镇红楼梦源文化旅游带建设

结合新农村规划和《温泉镇红楼梦源文化旅游带规划》,分步推进温泉镇红楼梦源文化旅游带建设。2009年完成一期建设,包括餐饮娱乐、道路整修、游客导引系统等部分接待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2010年启动二期建设,2011年初步完成。

(二)着力特色旅游产品开发,促进旅游消费

1.深度开发、横向拓展旅游市场

坚持“政府引导,整合资源,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通过创新机制、营销推广以海淀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和线路,有效提高海淀旅游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制定政策,引导和支持旅行社拓展市场份额,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在深度、广度两个层面不断推陈出新,盘活存量资源,延伸产业链条。

2.全力打造科教旅游产品

编制《中关村科教旅游区发展规划》,依托科教资源优势,积极开发以中关村广场、科技园区、著名高校等为代表的科教旅游产品,推广科教文化体验、科技商务会展、科技风貌观光、科技产品消费等旅游新产品、新线路。

3.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步伐

按照市政府提出的打造“一区一色,一村一品”的要求,通过重点推进大西山乡村旅游示范带、温泉镇红楼梦源文化旅游带和上庄滨水休闲园建设,打造集生态休闲、文化体验、运动健身、观光采摘、美食购物等多重功能、不同风格的乡村旅游休闲带和旅游聚集区,稳步扩大乡村旅游的规模,全面提升乡村旅游的建设、管理和经营品质。到2011年,我区市级民俗旅游接待村达到2-3个,市级民俗旅游接待户增长30%,1-2个村成为北京市乡村文化休闲旅游的品牌村。

4.发掘培育旅游文化创意产业项目

充分发挥海淀文化大区的优势,紧密结合“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工作,积极推进旅游主题娱乐项目,促进旅游文化聚集区的建设和发展。从旅游角度支持“梦幻圆明园”皇家演艺中心、“重现辉煌”数字圆明园、“创意北京”等旅游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的实施。完善同庆街开街后旅游服务功能,全面展示海淀的旅游资源,推出皇家特色人力凤辇体验、特色手工艺品展卖、清宫仪仗演出及宫廷庙会等活动,营造同庆街的旅游休闲文化氛围。

5.开发海淀特色旅游纪念品

深度开发具有皇家文化和科教特色的精品旅游纪念品系列,支持以曹氏风筝为代表的海淀传统民间手工艺品产业化发展,逐步形成“海淀礼物”品牌体系。在有条件的景区,特别是3A级以上景区设立“北京礼物”旅游纪念品专营店或“海淀礼物”专柜。

二、强势宣传,提升环境,塑造海淀旅游目的地新形象

(一)加强形象宣传,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

以区域合作和品牌节庆活动为抓手,以媒体和各类旅游交易会为载体,加大对海淀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宣传营销力度,提升海淀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着力打造海淀皇家古韵、上风上水、科教时尚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1.加强区域合作,构建区域协作平台

加强海淀区与北京市各区县、北京周边地区及全国热点旅游城市以及境外重点旅游客源市场的区域合作。促进共同开拓市场、丰富旅游产品体系、畅通旅游绿色通道及旅游互动营销宣传等多方面合作。

2.打造品牌节庆活动,有效扩大影响

积极支持配合旅游企业办好樱花节、桃花节、玉兰节、杏花节、荷花节、银杏节、红叶节等传统旅游节庆活动,营造气氛,带动消费,做到“月月有亮点,季季有精彩”。同时,通过组织创新、形式创新、内容创新,办好大西山金秋旅游登山节,用三年时间,使其成为北京市有影响力的大型品牌旅游节庆活动,并借此宣传展示海淀独特的人文魅力、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旅游区建设成果。

(二)优化旅游环境提高服务水平

1.加强规范引导,提升产业品质 高起点推动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以行业标准规范提升区域内旅游景区和宾馆饭店的硬件设施和服务质量。加强旅游业人员的培训,促进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提高。力争到2011年,全区三星级以上饭店增加30%,3A级以上景区总量增加50%。鼓励引导低星级酒店和社会旅馆向品牌连锁发展,积极推进社会旅馆达标工程,力争到2011年,达标单位个数达到总量的30%。

2.构建游客服务体系,完善服务功能

着力构建方便快捷、信息齐备、服务优良的旅游信息化系统。完善同庆街等特色街区旅游咨询中心建设。黄金周及节假日期间在重点景区和街道社区设立临时旅游咨询流动站,为游客出行提供便捷服务。支持引导景区建设游客中心。完善旅游交通标识体系,加强北部地区主要交通节点的旅游交通指示标牌建设。

3.加强安全和秩序建设,优化旅游环境

加大重点景区周边的旅游秩序整治力度,积极探索建立旅游秩序建设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假日旅游领导小组的综合协调作用,加强对黄金周、节假日等重点时段的旅游市场监管,优化旅游市场环境,规范旅游企业经营行为。加强旅游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完善旅游景区安全体系建设,支持引导3A级(含)以上旅游景区进行电子安全监控体系建设和改造,在山区建立野外救援警示装置。组织景区和饭店开展创建海淀区“星级平安旅游景区”、“星级平安旅游饭店”活动,力争在2011年,全部A级景区达到三星级以上“平安星级景区”标准。

第三部分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按照京政发〔2008〕45号文件要求,研究建立海淀区旅游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专题协调会,及时协调解决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事项。进一步加大区域统筹力度,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作用,密切区域内不同隶属关系、不同经济体制、不同行业的旅游相关单位的联系,推进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合理利用,实现资源共享、联动发展。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根据京政发〔2008〕45号文件精神,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旅游项目资金支持力度。本着政府引导、多方投入的原则,鼓励旅游企业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强旅游标识系统、停车场、无障碍设施、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具有示范作用的旅游企业以及科教旅游点、民俗村以及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单位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引导和支持旅行社推广海淀区特色旅游产品和线路。对于诚信经营、优质服务、业绩突出的旅行社在宣传促销、市场推介等方面给予奖励。

(三)对于区域内的旅游饭店提高星级标准、星级饭店创建绿色饭店、景区提高A级标准、旅行社进入A级系列、社会旅馆达标或品牌连锁发展的旅游企业、评为北京市级的民俗村、民俗户等,在企业形象宣传、市场营销、参加国内旅游交易会等方面给予支持。主题词:旅游计划通知 海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9年9月10日印发

第四篇:幼儿园足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幼儿园足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根据上级加快发展和普及校园足球的精神,增强幼儿园足球特色,提高我园足球普及水平,按照鄂尔多斯市推进足球改革与发展工作要求,结合我园实际情况,制定此计划。

一、指导思想

我园是一所体育特色园,我们的办园特色是“阳光体育,快乐童年”,为了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我们坚持健康第一,深化体育改革,以增强幼儿体质,培养拼搏进取、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为宗旨,以幼儿园足球运动为载体,普及足球基础知识和技能,使之成为幼儿能够获得终身受益的运动 方式;建设幼儿园足球文化,把足球作为立德树人的载体,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提升办学品位,强化办学特色。

二、组织机构与分工

(一)成立足球特色项目领导小组

(二)职责

统筹规划幼儿园足球教育发展思路,制定相关评价、管理制度,统筹安排经费投入,并为幼儿园足球教育创设良好的发展氛围。

(三)分工如下:

组长:负责足球活动策划,营造校园足球氛围,指导体育教师开展足球训练,协调足球活动有关事宜。副组长:协调体育教师编排、负责足球活动考核。成员:落实幼儿园足球活动,上好体育课,协助体育老师进行足球训练。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师幼健康水平有新提高,足球竞赛有新突破,足球人才培养有新进展,足球文化有特色,充分发挥足球教育的育人功能,增强幼儿园办园特色,(二)育人目标

1.以球育德,促进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足球作为一项竞技运动项目,既需要团结协作,又需要遵守球场规则,既能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又能勇敢地面对挫折。充分运用足球的雨人功能,使队员们养成遵守规则、团结合作、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良好品质。

2.以球健体,促进幼儿强壮体魄的形成。

足球运动对幼儿身体素质的提高是十分有益的。球场上的奔跑,运球盘带,各种动作技巧等是平时刻苦训练的积累,足球游戏、足球团体操、足球啦啦队队操等都能活跃身心,增强幼儿的动作协调能力、反应能力,提高身体素质。

3.以球促智,带动学生文化课的学习。

强健的体魄、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智育发展的基础,足球运动,足球文化为智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三)目标 2016年目标:

1.通过对足球的宣传,让幼儿及幼儿家长认识了解足球。在体育活动教学中开设足球课,让幼儿接触足球,便于发现、选拔条件优秀的幼儿组建幼儿园足球队。安排固定的时段,进行练习,为幼儿园足球建设夯实基础,并营造特色氛围。

2.开展教师培训,加大训练、比赛费用和硬件设施投入。3.抓好基础训练。制定详实的训练计划,利用体育课、晨间活动等途径,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抓好意志品质,和身体训练,积极参加比赛,提高实战能力。

2017年目标:

1.开发足球课程资源,开展体育课程的园本化研究,逐步形成以足球为特色的体育教学。

2.通过比赛取得优异的成绩,提高幼儿的竞技水平,锻炼幼儿的心理素质。

3.进一步在园内外宣传,并在幼儿园内营造足球氛围,并将此项运动上升到文化的高度,从而推动幼儿园体育教育 教学水平的发展。

4.加强技术动作的训练要求、加强理论学习。2018年目标:

使足球成为园内大部分幼儿喜爱的运动项目,幼儿能够懂足球,爱足球,并且建立幼儿园、家长、社会足球运转模式,形成足球园本课程。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足球运动管理

1.发挥幼儿园足球特色项目领导小组的作用,协调各方资源,保证足球活动的开展。定期开展体育教学研究,不断提高体育教师教学技能。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及有关规定,组织开展体育教学和幼儿园足球工作。

2.完善规章制度。制定幼儿园足球工作组织实施、教学 管理、课余训练和竞赛、运动安全防范、师资培训、检查督导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和工作制度,并且不断完善,保证幼儿园足球特色项目的正常开展。每学期都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并及时记录好各项活动的开展情况,做到定期研讨,每学期进行总结回顾和反思。

3.营造浓厚的足球运动氛围。向广大家长宣传创设足球特色项目和幼儿参加足球运动的重要意义,赢得家长的充分支持。建设以足球为主题的幼儿园文化,幼儿园宣传栏设“足球专栏”等等。

4.加大资金投入。设立体育工作专项经费,纳入幼儿园经费预算,保证体育和幼儿园足球工作的正常开展。每年增添部分公用足球,保证课堂教学和训练的需要;及时修补损坏地面,确保学生安全的活动,保证足球运动的正常开展。

(二)做好足球运动的基础教育和普及工作

1.抓普及。成立教师以及幼儿足球代表队,利用课余时间经常参加活动。

2.抓基础。利用体育课、等时间进行足球基础教学活动。将户外活动课的内容重新进行编排,让学生开展以足球运动为主的体育活动。

3.抓考核。每月对足球运动情况进行考核,保证日常训练效果。

(三)举行足球比赛和足球特色周

营造校园足球文化。每年确立一个星期为“足球特色周”,开展一系列的足球活动。如足球运动动员大会、幼儿足球才艺展示、足球啦啦操展示等,以促进幼儿园足球水平的发展,提升幼儿园办学品位。开展以足球为主题的幼儿园文化活动。

(四)努力提高幼儿园足球队的素质和竞技水平 1.与其他幼儿园开展足球交流比赛,提高球队的比赛经验和战术素养,认真组织参加各级各类的足球比赛,做好比赛的一切事务,力争取得较好的成绩。

(五)开展足球运动的教育科研活动促进特色创建工作 1.鼓励教师开展足球运动的教学研究和科研探索活动,尝试、实验多种可行的教育教学和训练指导方法,及时总结反思,经常探讨研究,交流科研成果,申报足球科研课题,推动学校足球运动向纵深发展。

2.尝试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选择编排适当的足球内容融入体育课中,尽早编排科学的足球操,积极开发足球教学园本课程。

第五篇:广东省发展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广东省发展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2011-2013年)

为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推动广东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快我省学前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粤府〔2011〕64号),特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省学前教育取得长足发展。全省学前教育办学规模明显扩大,办学结构得到优化,普及程度和保教质量稳步提高,整体实力明显增强。截至2010年底,全省共举办幼儿园11161所,幼儿园、学前班入园(班)幼儿总数277万人,比2005年增长65%;其中入园241万人,比2005年增加107万人,增长79.8%。学前教育毛入园(班)率82.6%,比2005年提高15.9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24.1个百分点。小学一年级新生中已接受学前教育的比例为93.4%,比2005年提高5.2个百分点。学前教育教职工人数23.6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3.6万人,正副园长1.5万人。教师、园长与幼儿比为1:18.2。

与此同时,我省学前教育发展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学前教育投入不足,城乡差距明显,学前教育资源尤其是公共学前教育资源紧缺;办园体制和管理机制须进一步改革完善;城镇住宅小区幼儿园建设不配套;幼儿教师工资和福利待遇偏低,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保教质量不高;部分地区“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突出。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3年,基本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幼儿园学位基本能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实现办园条件规范化、保教工作科学化,实现学前教育三年大变化。

(二)具体目标。

1.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到2013年底,全省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86%以上,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县(市、区)达93%以上,其他地区各县(市、区)达80%以上。

2.规范化幼儿园比例明显提高。到2013年底,珠江三角洲地区规范化幼儿园比例达60%以上,其余地区达50%以上;班额和师生比合理;各县(市、区)基本消除无证办园。

3.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到2013年底,全省80%以上的乡镇建成1所规范化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珠江三角洲地区90%以上、其他地区60%以上的常住人口规模达4000人以上的行政村建成幼儿园。

4.学前教育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到2013年,70%以上的幼儿园专任教师具备相应资格、学历达标率达97%以上,取得教师专业技术职称的比例进一步提高。

5.保教质量和科学育儿水平明显提高。到2013年,全省建成1000所科学保教示范园。

三、具体措施

(一)实施学前教育“扩容普及”工程。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突出公益性和普惠性,大力加强幼儿园建设,切实增加学前教育公共资源,基本满足普及学前教育的需要。

1.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各地要坚持学前教育公益性、普惠性原则,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要对辖区内公办幼儿园重新登记造册,切实办好现有公办幼儿园。每年新建一批普惠性公办幼儿园,力争到2013年,各县(区、市)公办幼儿园占比达30%以上。2013年年底前,将各级各类资产属于国有的公办幼儿园统一归口同级教育部门管理。各地不得借转制之名停止或减少对公办幼儿园的投入,不得出售或变相出售公办幼儿园和资产属于国有的乡镇(含街道,下同)中心幼儿园;不得将公办幼儿园出租,已出租的合约期满后要收回。完善公办幼儿园招生管理、普惠性幼儿园收费管理和学前教育公共资源分配机制,促进教育公平。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办幼儿园,要参照省规范化幼儿园标准进行建设。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教育资源和其他富余公共教育资源,要优先用于举办公办幼儿园。新建、改建、扩建公办幼儿园以市、县(市、区)财政投入为主,省财政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2.加快推进农村幼儿园建设。各地要加大农村学前教育投入,按照“规模适度、安全方便”的原则,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规模的变化,科学测算学位供求,合理规划、布局和建设农村幼儿园,并不断改善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充实教具、学具、玩具。省制订规范化乡镇中心幼儿园办园标准。每个乡镇要建设1所独立建制的公办中心幼儿园,小学附设的乡镇中心幼儿园应逐步剥离,独立建制,并合理配置公办幼儿教师。2011-2013年,省支持欠发达地区每年建设250所规范化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和500所村级幼儿园。鼓励村集体举办普惠性幼儿园。常住人口规模达4000人以上的行政村要独立举办幼儿园,小村可采取联合办园或作为乡镇中心园分园等形式举办幼儿园。鼓励镇中心幼儿园举办分园。

3.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各地要根据当地幼儿入园需求和民办幼儿园状况,优化新建

民办幼儿园的规模和布局。要通过保证合理用地、减免或返还收费、落实国家有关扶持教育发展的税收政策等方式,积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园。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或财政资助、减免租金(含国有资产占有费、物业管理费,下同)和部分行政性事业收费、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积极扶持面向大众、收费合理、办学规范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对新建、改建、扩建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按国家规定落实相关税收优惠,并按国家公益事业用地及建设的有关规定给予减免相关费用。民办幼儿园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按照居民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执行,并免收排污费。有条件的地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财政资助的方式,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给予补贴。民办幼儿园在审批登记、分类定级、教师培训、职称评审、资格认定、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具有同等地位。

4.规范城镇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及管理。城镇住宅小区没有配套幼儿园的,应根据居住区规划和居住人口规模,按国家有关规定配套建设幼儿园。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要与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建设用地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保障。未按规定安排配套幼儿园建设的小区规划不予审批。建成后的小区配套幼儿园作为公共教育资源由县(市、区)人民政府统筹安排,归口教育部门统一管理。教育部门要及时主动做好接收和管理工作,优先用于举办公办幼儿园,或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资产属国有的小区配套幼儿园原则上要办成公办幼儿园。大力推进社区普惠性幼儿园建设,鼓励多元办学,确保基本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要。幼儿园布局、建设要充分考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

(二)实施幼儿园“规范促优”工程。

1.规范幼儿园管理,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各地要完善学前教育管理机构,配备相应的学前教育专职管理人员和教研员。严格实行办园资格审核和公开制度。要优化幼儿园内部管理,推进保教工作科学化,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坚决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加强幼儿园教研科研工作,加强学前教育教研机构和教研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学前教育教研网络。鼓励和支持幼儿园加强内涵建设,办出特色,创建一批科学保教工作示范园。鼓励家长和社区参与幼儿园监督管理,共同为幼儿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科学制订幼儿园玩具教具、图书配备和幼儿膳食营养标准。严格规范幼儿园收费,坚决查处乱收费行为。

2.强化幼儿园安全管理。切实加强幼儿园安全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幼儿园及周边地区治安综合治理,规范幼儿园保安人员配备,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责任制。各有关部门要按职能分工,建立全覆盖的幼儿园安全防护体系。依法开展幼儿园消防验收。加强幼儿园园长及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不断提高幼儿园安全管理水平。

3.妥善解决无证办园问题。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要组织各有关部门对幼儿园开展全面排查,对无证幼儿园,要指导和督促其落实整改。整改期间要保证幼儿正常接受学前教育。整改后达到相应标准的,颁发办园许可证;整改后未达到要求的,要及时依法取缔,并妥善分流和安置幼儿。到2013年底,全省基本消除无证幼儿园。要规范学龄前儿童早期教育培训、教育咨询机构审批,严格界定其经营范围,对违反规定经营的,由审批部门会有关部门依法查处。

4.推动规范化幼儿园建设。2011年起,各地要分期、分批对辖区内达不到规范化标准的公办、民办幼儿园进行改造,确保规范化幼儿园比例逐年提高。2011年起新建的幼儿园必须达到规范化办园标准。省有关部门要制订加快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实施意见,大力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满足残疾儿童的特殊需要。到2013年,全省残疾儿童接受3年学前教育的比例达到85%以上。省将每年定期公布各地规范化幼儿园比例。建立规范化幼儿园建设激励机制,对推进规范化幼儿园建设工作成绩突出的县(市、区)予以通报表扬。

(三)实施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程。

1.足额配备各级各类幼儿园教职工。省编制部门要会同省教育、财政等部门尽快出台我省公办幼儿园机构编制标准,各地编制部门要会同同级教育、财政等部门及时核定当地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并按照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的有关规定和核定的编制数,逐步配齐幼儿园教职工。民办幼儿园要根据办园规模,参照公办幼儿园岗位设置和教职工编制标准,足额配备各类人员。积极探索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教师交流的有效办法。

2.规范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管理。切实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幼儿教师专业水平和素质。各地要依据《教师资格条例》、《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等有关规定,完善学前教育从业人员准入制度。教职工实行持证上岗,严格落实“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要求。各地要按国家有关规定,严格教师资格认定,园长和教师都必须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受聘的园长和教师要在当地教育部门备案。完善幼儿园各类人员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机制,积极探索教职工退出机制。中小学富余教师需经县级教育部门组织培训并获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后,方可转为学前教育专任教师。2011年起,各地要把教职工持证上岗率作为幼儿园年审的重要内容。

3.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待遇,维护幼儿教师合法权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财政等部门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完善幼儿园教师工资福利和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政策,确保幼儿园教师的各项工资福利待遇落实到位。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参照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民办幼儿园收费标准和公办小学教师工资待遇标准等因素,制订当地民办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指导意见。将民办幼儿园教师待遇落实情况作为幼儿园年审的内容。各地要把各类幼儿教师纳入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评先评优范围,对优秀的园长和幼儿教师,定期给予表彰和奖励。

4.大力拓宽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渠道。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和具有教育类招生资格的其他院校要增设学前教育专业或专业方向,扩大学前教育招生和培养规模,优化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布局结构和类别结构。各地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规范学前教育师范专业管理,根据《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试行)》要求,推进学前教育师范专业课程改革,确保幼儿教师培养质量。办好广州、江门、湛江和汕头4所幼儿师范学校,积极探索构建学前教育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培养高素质学前教育师资体系,充分利用现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资源,扩大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规模。逐步扩大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师范专业培养规模,到2013年,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学前教育师范专业年招生规模达1000人以上;2015年年底前,依托现有教育资源建成1所招收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的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扩大高中起点学前教育本、专科招生规模,2011年起连续5年,全省每年扩招高中起点本、专科学前教育师范专业1000人以上。积极引进师范院校、本省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应届男毕业生到公办、民办幼儿园任教。重视加强对幼儿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加大面向

农村的幼儿教师培养力度。

5.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体系。各地要制订幼儿教师三年培训计划,按照《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学前教育师资培训,确保到2013年,园长培训率达100%,副园长、幼儿园中层领导培训率达到80%以上,专任教师培训率达到60%以上。构建以省级培训基地为龙头,市县培训基地为基础的学前教育师资培训网络。积极发挥教师进修学校、教研机构、园内教研组等机构在幼儿教师培训中的作用,不断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水平。建立政府、幼儿园、个人合理分担的幼儿教师培训经费投入机制。建立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经省级以上教育部门认定的培训机构所实施的教师培训项目,方可记入教师培训学分管理档案。各地要安排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专项经费,重点用于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地区普惠性幼儿园教师培训。鼓励幼儿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有条件的地区可参照中小学教师学历进修奖励办法,对幼儿教师参加学历进修给予奖励或补助。

四、政策保障

(一)健全经费保障机制。

各地要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2011年起,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优先满足学前教育发展需要。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要占合理比例,未来三年要有明显提高。完善公共资源分配机制,探索建立覆盖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的财政奖补机制,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给予一定的财政资助或政策支持。积极探索贷款贴息、小额贷款担保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2011年,省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欠发达地区建设规范化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村级幼儿园。

完善政府与社会、家庭合理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机制。各地要根据生均培养成本、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承受能力等因素制订当地幼儿园收费标准,由幼儿园在核定标准内自主收费,全额用于幼儿园开支。各地要根据实际,研究制订公办幼儿园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按时足额划拨经费,确保幼儿园正常运作。要建立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在加强生均教育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制订普惠性民办学前教育机构收费标准。鼓励社会各界以捐赠形式支持幼儿园建设和设施配备。加大对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培训投入,改善师范院校办学条件。省有关部门要制订学前教育经费管理办法,规范学前教育经费使用管理,保证教学需要,确保专款专用。

(二)落实工作责任。

县(市、区)人民政府是发展学前教育、解决“入园难”问题的责任主体,要切实负起责任,认真落实本行动计划,确保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地级以上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建立发展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本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工作,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教育、机构编制、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国土资源、公安、民政、卫生、安监、食品药品监督、质检、工商、物价、妇联、残联等部门和单位要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共同推

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完善省级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工作机制,发挥专家决策、咨询和指导作用。

(三)完善执法监督与考核奖惩机制。

把学前教育工作纳入对地方主要领导教育工作考核以及教育强县、强镇和县域教育现代化督导验收指标体系,健全督促检查、考核奖惩和问责机制。定期检查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经费投入、办园行为、保教质量、办园条件、幼儿教师待遇、幼儿园收费、整治无证办园等工作情况,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检查结果。制订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标准,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测体系。建立健全幼儿园卫生、安全监督体系和应急防范制度及预案。开展学前教育工作示范县(市、区)和示范镇创建试点工作。省每年对各地贯彻落实国发〔2010〕41号文和粤府〔2011〕64号文精神以及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公布各地学前教育发展情况和财政经费投入情况,对学前教育工作成绩突出、群众满意度高的市、县(市、区)给予通报表扬。

发布部门:广东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1年05月27日 实施日期:2011年05月27日(地方法规)

下载杭州市LED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杭州市LED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亳州市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亳州市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10-2012) 为进一步加快亳州旅游业发展,明确今后三年旅游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根据《亳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华药都养生亳州行......

    全省LED产业发展情况

    全省LED产业发展情况1 2011-03-31字号:大 | 中 | 小 LED因其高效、节能、环保、安全、长寿命等优点,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新一代绿色照 明光源,LED产业也成为国家重点......

    江门市LED产业发展调研

    江门市LED产业发展调研 江门市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报告提出,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科学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作为今年经济工作“头号工程”,集中精力打好这场“硬仗”。......

    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共5篇)

    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18-2020年)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萌发,大数据的形成、理论算法的革新、计算能力的提升及网络设施的演进驱动人工智能......

    杭州市大学生创业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DOC

    杭州市大学生创业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和“创新强市”战略,推动我市大学生创业工作继续走在前列,根据党的十八大有关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要求和国......

    广东发展学前教育第二期三年行动计划

    广东省发展学前教育第二期三年行动计划 (2014-2016年) 为推动学前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国家中长期教育......

    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科学地确定自己长期、短期的工作目标,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避免教育教学行为的盲目、无效或......

    建德市发展珍贵树种三年行动计划

    建德市发展珍贵树种三年行动计划 (2009—2011年) (审议稿) 为了加快我市珍贵树种资源培育,大力发展珍贵树种,积极创建省级珍贵树种示范市,根据浙江省林业厅《关于印发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