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共产党员的遗产

时间:2019-05-15 07:58: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位老共产党员的遗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位老共产党员的遗产》。

第一篇:一位老共产党员的遗产

一位老共产党员的遗产

燕赵都市报记者 赵书华/文 史晟全/图

邢台市新华南路与西大街交叉口南50米,一条窄窄的不起眼的胡同,灰暗的水泥砖墙房屋和周围鳞次栉比的高楼相比,显得逼仄而陈旧。红砖相隔的平房小院,庭院里的树木、盆栽,喧染着浓厚的生活情趣,这里曾是市委家属院。

胡同最深处的一家,有些熏黑的墙壁上,并排挂着两张黑白照片。左侧的一张,是1966年,时任邢台地委书记的师自明陪同周恩来总理视察隆尧地震灾区时的情景;与之并排的另一张,是1960年,时任邯郸地区妇联某工作部长的刘桂平受邓颖超接见的照片。照片里的时代已渐行渐远,照片里的人物却正向我们走来……

2014年9月9日,是师自明100周年的诞辰。他的子女们告诉记者,父亲已经去世整整30年了,但父亲的音容笑貌却常常浮现在他们的脑海里。年初,他们商量,要纪念纪念父亲。从3月起,他们循着父亲工作的足迹,走访父亲那些曾经的同事与部下,缅怀父亲创业艰难,朴素廉洁。

35岁的涉县县委书记

父亲师自明,1914年出生在涉县新桥村的一个贫困家庭。奶奶在他不到3岁时因病离世,爷爷在左邻右舍及亲戚的接济下把他拉扯大。他年岁不大就给地主扛长工放羊,拉大锯学木匠。1937年,八路军129师进入晋东南。父亲师自明于1938年1月入党,成为涉县较早的共产党员。

据其大儿子讲,他从小就听父亲讲过一则抗敌故事。1937年深秋,日本鬼子的部队隔三差五地从村前经过,所经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有一次,父亲师自明领着乡亲们上山避难,鬼子见村中只有两个老人,就用刺刀刺死了他们,还放火烧了村中许多房屋。父亲师自明组织了七八个青年,自造地雷,埋在鬼子经过的路上。第三天傍晚时分,一支百余人的鬼子队伍开了过来,地雷大发威力,炸死了最后的两个鬼子。

父亲进步很快,不久即担任由共产党领导的“三三制”涉县参议会的参议长。1939年,他任涉县农会主席。1947年11月,父亲担任了涉县县委副书记;1948年6月,任涉县县委书记。解放战争的最后时期,涉县当地的主要工作是组织当地青年参军参战,支援刘邓大军。中共涉县党史记载,解放战争期间,涉县参战民兵达76232人,提供担架11579副,为新中国诞生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年82岁的涉县党史研究室原主任李士华,清晰地记着涉县当年国庆庆典的盛况,1949年10月2日,县委县政府在县城直属库大院搭起了台子,召开县直机关干部职工和城关、井店、偏凉、河南店、温神头、胡峪等乡村群众参加的万人大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年仅35岁的县委书记师自明穿着黄黄的棉衣,腰扎皮带,打着裹腿,威风凛凛地站在台上主持大会。

平凡得和老百姓一样 1952年,父亲师自明离开涉县到邯郸地委工作,任组织部长。

1953年,父亲任邯郸地委副书记。

1955年,父亲任邯郸地委第二书记。主要负责农业生产战线的工作。

1961年4月,根据河北省关于调整区划的指示精神,邯郸专区与邢台专区分开。父亲离开邯郸到邢台地委任第二书记。

1965年11月,经省委批准,地委书记刘琦任地委四清工作团政委,期间,由父亲代理地委书记。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急需休养生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主要工作是恢复生产,解决群众吃饭穿衣问题。

父亲是农民出身。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就率领八路军129师在涉县修筑漳南大渠,将漳河水引到了赤岸村等多个村庄,父亲当时兼任挖漳南渠指挥部主任。1958年8月,在父亲的申请下,因故停修的岳城水库开始复工建设。与此同时,另一项大型水利工程东风渠也于1959年10月如期开工。受命担任总指挥的父亲师自明住进了设在曲周农村的指挥部。

当时在地区妇联工作、如今已年届80岁的侯书格回忆道,说是指挥部,其实就在农民家,师书记和大家一样,成天吃小米干饭,也没啥菜。“曲周当地有种特产杂面,一次县里干部说让我们品尝杂面,我们天天盼,等着吃杂面,师书记说不能去吃,吃了就是违反纪律,就是脱离群众,几十万挖渠民工要都能吃上杂面,咱就去吃。最后也没吃成。” 1971年2月,邢台朱庄水库开始兴建,师自明任水库指挥部政委。

师自明的二儿子师中华记得,父亲蓝布裤褂,黑色布鞋,风吹日晒落就的黝黑脸庞,混在人群中,平凡得和普通民众一样看不出区别。有一次他到水库工地看父亲,放眼望去,工地上人山人海,都在挥锨劳动抬筐运土,分不清干部与群众。办公室值班的同志看到他,说:“你等一会儿吧,找谁也不太好找。”直到吃饭的时候,他才看到父亲风尘仆仆地回到指挥部来,父亲给了他一个大海碗,自己也拿了一个,一人买了一碗菜汤,两人买了两个馒头两个窝头,又简单地问了几句家里的事,就又与其他同志说起工地上的工作了。

四儿子师中海回忆说,印象里,父亲的眼镜盒里时常带着针线,衣服破了,就自己缝缝补补。

现年72岁,曾是师自明通讯员的姚春发每次谈起老书记,都用一种不容质疑的口气说:“师书记,那个人严格得很哪!不管是对工作,还是对自己、对家庭。举例说吧,三年困难时期,尽管粮食紧张,只要师书记说句话,我从粮油公司什么都能要得出来,但书记从来没说过,自己吃的就是那一点指标。”

他既慈爱宽厚,又严肃严格

这是一张珍贵的全家福,在这张拍摄于1962年的全家福中,站在子女们身后的师自明,轮廊方正的脸上露出发自内心的开朗笑容。“大概5岁的时候,父亲回涉县,把我从寄养的奶娘家叫出来,骑着一辆当时我看着非常大的自行车,让我坐在挂着两边有兜儿的大袋子里。那个情景,就像在眼前一样。”在二儿子师中华的记忆里,由于子女多和家庭困难,他和哥哥从小被寄养在奶娘家里,之后,他们分别上学、当兵,与父亲相聚的时间少而又少,但每逢八月十五,父亲把切成小块的月饼一一分发到他们手里时,他们感受的是父亲的亲切与慈爱。

三儿子师中和说,父亲刚到邢台地委工作时,他们也才十八九岁,虽然父亲很少花钱给他们买吃的,但他们可以到父亲的办公室看书看报。偶尔靠在父亲怀里撒个娇,父亲也不会拒绝。但只有人来谈工作,他们会被立刻领到一边去。

由于分管人事和全面工作,到家里来找书记谈事的人很多。无论是二儿子师中华,三儿子师中和,还是小儿子师中保,对于前来找父亲的人,他们共同的印象是,一般来了人,他们也就是开开门,领到屋里,顶多倒杯水,然后就很快地躲到一边去了。

在子女们的心目中,父亲从没利用职位替他们谋过好处。父亲活着时和去世后,他们也从没利用父亲影响去谋过私利或讨个一官半职。他们简简单单,平平静静地生活着,老二师中华多年在一家纺织厂工作,三儿子师中和的工作单位是运输公司,四儿子师中海1972年参加工作,在邢台仓库一直干到退休。小儿子师中保曾在磁山铁路段上工作12年,直到父亲离世后许久才从邯郸调回邢台。

四儿子师中海说,1980年代初,时任省委书记的邢崇智到邢台家中看望父亲,曾提出可以让个子女去县里工作,给安排个职务。师自明说,让他们自己努力吧,不能靠关系找工作。

二儿子师中华至今还记得这样一件事。1985年,他从原来的织袜厂调到了针织厂。原先,他在织袜厂有一套住房,父亲非要他把织袜厂的房子退掉,说不在那个单位了,就不能住人家的房子。可新单位没有房。父亲说,那你来家里,咱们挤一挤吧。

严正家风已扎根子女心中

1984年,刚刚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父亲因突发中风离世。同样出身涉县山区,与其一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三年自然灾害的母亲刘桂平痛失爱侣。如今,尽管已经是88岁高龄,但母亲刘桂平依旧拒绝保姆,坚持自己照料饮食起居。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地震,经历过邢台地震的她,从工资中拿出2000元作为特殊党费,毫不迟疑地捐给了地震灾区。

由于严格的家教,我们这个如今30多口人的大家庭,兄弟和睦,妯娌相亲,晚辈勤奋上进。

转眼间,父亲师自明去世已经30年了,30年里,他们常常沉浸在“子欲孝而亲不待”的悲痛和遗憾中,但每当想到,作为师自明的子女,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都尽职尽责,勤勤恳恳,父亲若是上天有知,也一定是十分高兴的吧。

(本文中引用史料均参考孙创宇《纪念师自明同志诞辰100周年》)

第二篇: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心声

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心声

——致县长的一封信

] 本人“罗国元”1949年10月生,1970年7月入党,多年值任(原三脚村)党支部书记,现退休在家。在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下,子女外出读书、务工,学到一技之长,积累资金,想自己成就一翻事业。在向我咨询的过程中,原计划在广西南宁或贵阳金阳新区创办新型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生产、加工及销售农业现代化机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当地政府招商给出“平整好场地11万元/亩土地(含证),硬化设施进入厂区,水电三通,其他相关手续一站式服务”。在贵阳金阳新区工业区,当地政府招商给出“平整好场地9万元/亩土地(含证),相关税收减免三年,硬化设施进入厂区,水电三通,其他相关手续一站式服务”。我从发展家乡的角度,招回几个小辈回乡创业,用他们在外所学知识、技术建设家乡、发展家乡,用一个老党员在当地的声望、人脉,为几个小辈完成创办企业的梦想助一臂之力,完成我发展家乡、建设家乡的夙愿。在村委、乡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现选址于尧梭乡尧梭村“大山坡和望城坡”。进入县招商局招商引资并以立项,在拿到立项批复后到相关单位完善手续时重重受阻。在今年我们租用他人地方生产加工的产品市场畅销供不应求,现手上来年定单富足,但自己的加工场地久久不能投入使用,我们的相关知识产权和技术不能得到自身的价值体现,只能让他人用我们的产品贴上他人的品牌投入市场,为了我们的长足发展。本作支持家乡学生和外出务工人员反乡创业的基础请县人民政府大力支持我们完善相关手续。让我们的知识产权和技术得到自身的价值体现,让我们的技术服务于农业现代化。

此致

敬礼

罗国元

2009年11月20日

第三篇: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心里话

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心里话

我叫胡新民,是五七社区一名社区党员。2001年,我和妻子同时协解后,打过零工,摆过小摊,每天都要拖着疲惫的身体,很晚回到家中。此时,女儿又患上重病四处求医,沉重的经济负担,巨大的精神压力,使全家感到前所未有的悲观失望,困惑迷茫。就在这时,五七社区中心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安排我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并为女儿办理了低保,生活的希望之火重新点燃。

作为一名有着35年党龄的老党员,是江汉油田的大开发使我成为一名骄傲的石油工人,又是油田这几年优惠的再就业政策,使我重新上岗找回了生活的意义,对江汉油田这片热土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虽然我现在干的是绿化环卫工,每天和扫把、铁锹为伍,天天与垃圾灰尘为伴,但我的心里很踏实、很自豪,有人问我,一个扫地,每天那么辛苦图个啥?有啥好乐的?可是我想,劳动最光荣,有组织的关心,有自己辛勤的付出,生活总是会越来越好的,只有失去过才会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这几年,随着油田经济的快速发展,妻子退休后有了稳定的收入,而且还连续几年增加了工资,女儿的病情也好多了,由于我在工作上的努力,2010年我还被评为“局模范共产党员”。这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我入党以来最光荣的一件事。记得参加局“七一”表彰会的前天晚上,妻子早早就把洗刷干净衣服放在床头,想到四十年的石油路,想到曾经站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想到协解后组织的关心和帮助,泪水湿润了我的双眼,一夜没有入睡。

几年来,我家生活不仅有了很大改观,油田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宽了,楼房多了,小区更漂亮了。2008年建成的五七绿化广场成为许许多多居民休闲纳凉的好去处,人民活的更舒适、更惬意了。每当看到这些,一名石油工人的光荣、自豪就油然而生。回顾油田十一五发展变化,展望十二五,我们怎么能不豪情满怀,充满期待。“家和万事兴”,江汉油田是十三万油城群众生息的地方,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爱护它,去建设它,而我也将继续在平凡的岗位上,尽自己全部所能,为油田发展变化做出自己微薄的贡献,无愧于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第四篇:一个老共产党员的雷锋情怀

一个老共产党员的雷锋信仰

10年,一双解放鞋破旧不堪;20年,一床床罩布遍是补丁;30年,一个喝水的搪瓷杯早已斑驳;40年,戴的帽子洗得已经发白〃〃〃〃〃〃74年,一个银丝老人的故事。毛主席曾经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当今社会的物欲横流,更是让这句话,这种精神,成为了遥远时代的一块牌坊,理想社会的一个话题。淄博市张店区房镇镇院上村蔺玉芳老人,却在近10年内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向社会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达3.6万余元。是的,一个平凡的老工人,一个普通的老党员,却用一生默默无闻的奉献,为世人淋漓尽致地诠释了这句话。然而,面对人们惊异的赞叹,蔺玉芳老人却只是质朴的说:“我的一切都是党和国家给予的,吃饱穿暖已经满足了,尽一份心回报党,帮助帮助身边的人是应该的。”

坚定理想信念 永葆政治本色

蔺玉芳同志在50多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始终保持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政治本色,牢固树立“党的事业高于一切”的思想,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蔺玉芳同志始终把向先进典型学习激发出来的热情和干劲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坚持50年如一日,不计较个人得失,埋头苦干,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学雷锋、办好事,用全部生命和行动诠释了“雷锋精神”的实质,像雷锋那样,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风格和高尚情操。有的同志问:老蔺,到底是一种什么力量驱使你这样忘我的工作呢? 蔺玉芳同志的回答是“毛主席语录是我力量的源泉,雷锋精神鼓舞了我”。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蔺玉芳同志确实从雷锋精神中找到了力量的源泉,精神的支柱,工作的动力和行动的指南。

坚定的理想信念铸就了蔺玉芳同志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经历。他50多年来坚持做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事,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当时,有人说他是傻瓜、出风头、有神经病,甚至他的家属孩子对他也不理解,但这丝毫都没影响他。他常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党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我做的这些事对群众有利,我觉得值,我不怕别人说”。长年的坚持换来了人民的理解和支持,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学雷锋的行列。他的妻子、孩子也从不理解转到自觉学雷锋、做好事上。

恪尽职守 干好本职工作

蔺玉芳同志在淄博建筑公司的30年工作历程中,组织上安排到什么岗位,就在什么岗位踏踏实实的工作,从来不挑挑拣拣。他几乎转遍了所有的工作岗位,小工、安装工、烧水工、清洁工等,他都干过。像清理厕所之类的脏活累活,是他主动要求的。不论干什么工作,他都以雷锋为榜样,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去完成。

他除了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乐于做好事,愿意多奉献。1964年,建筑公司四工区接受了烤烟厂烤烟车间的工程。该工程工期很短,工程两班干,每班需要水泥十五吨,每班需要两个人才能完成。蔺玉芳主动提出自己干一个班的要求,他每天吃住在工地上,浑身沾满了水泥,不怕天热和蚊虫叮咬,苦战三个月,按期完成任务。为此,被工区评为学雷锋标兵。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蔺玉芳一天用地排车连装带卸,能拉15吨水泥,相当于两卡车的重量。不论定额多少,他都不计报酬,没白没黑的干。他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王铁山是铁的,咱也不是泥巴捏的!”

弘扬雷锋精神 无私奉献社会

1972年,蔺玉芳被调往淄博建筑公司三工区烧锅炉,为1000多名职工供应开水。他在业余时间开垦了食堂附近的一片荒地,种上了茄子。在半年的时间里,他竟先后采收了3500多斤茄子,并把茄子全部无偿的捐献给了伙房。工区领导找他说:“老蔺,让食堂给你两个钱吧!”蔺玉芳却说:我业余时间种的,就是想让食堂改善一下职工的生活,我不多做点贡献,我这个活雷锋不就是白当了吗?”他就是这样,只讲奉献,不计报酬,干一行爱一行。因此,他也获得了不少荣誉,1964年至1967年,连续4年被评为“山东省建设系统学雷锋标兵”,并多次出席省、市学雷锋先进事迹报告会。

1994年,沂源县三岔乡遭遇洪灾,蔺玉芳得知消息后,分别于1994年12月和1995年1月,先后两次向沂源县三岔乡救灾办公室捐款1000元。1995年1月和1995年12月先后向张店区房镇镇敬老院爱心捐款700元。1996年9月,向高青县救灾扶贫办公室捐款500元。1996年12月,向小清河综合规划治理办公室捐款500元,当时,民政厅的同志跟他开玩笑说:“省长才捐600元,你捐500元就不少了。”蔺玉芳的一系列举动,不图名不图利,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95年,他被淄博市精神文明办公室评为淄博市学雷锋标兵。

2006年1月,他又跑到房镇镇政府,捐棉鞋10双,用以捐助院上村的贫困户;捐款500元用于救助本镇的特困学生。这500元钱,镇政府已经转交给一位叫宁浩然的贫困学生。这位学生在给蔺玉芳的感谢信里写道:“您的爱心犹如冬日里最灿烂的一缕阳光,照亮了我幼小的心灵。”2006年春节前夕,蔺玉芳还为院上村的4户重病村民捐款,买上礼品走访帮助8户困难家庭度过难关。

蔺玉芳的家境并不富裕,至今还住着土坯房子,他的退休金每月仅有900多元,况且家属还常年有病,他家用钱的地方很多。他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他有一颗对党忠心耿耿的心,他常说:我虽然退休了,但是党的宗旨不能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能退,学雷锋的精神不能退。现在,他一如既往的把雷锋精神传递下去,尽好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

第五篇:记一位老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

一心为公,两袖清风

—记一位老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

今年是第二物业服务站综合队的队长邱海玉儿子结婚头一年,按照人情世理,无论如何在过春节时都得去北京看看儿子一家,同时和亲家一起团聚,欢欢乐乐在北京过好这个春节。可是他眼前工作繁忙,一时还走不开,就让爱人先去高陵等几天,能走起就让爱人一个人去,要不一个月前预定的飞机票只能作费,要损失三千多元。

为了把服务队的工作做得扎实有效,他就要按上级要求来进行。如果不抓紧时间,一个多月前给老两口预定的飞机票就可能作废,损失不少,但为了让损失尽量少一点,他就只能安排爱人一个人去。让一个人去他又有点担心:路远、手续又多,担心爱人应付不过来。年底眼前的工作繁忙,他只有忍痛割爱,先把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再说。好在到了飞机起飞的前一天下午,在他和同事们加班加点的努力下,工作完成了。正好有个便车,他就简单地收实了一下行李后马上出发。但是顾了眼前工作,飞机票已经退了,只好重买了。

第二天中午,在北京探亲的邱队下了飞机还没来得及喘息,刚在儿子的家里坐定,就打电话问服务队的情况,队上管理员就把刚遇到的情况反映出来,说是送水的小张出去送水,好久不回来,有好多的用户要水,有的还要得很急,但小张的机子关了,没法联系。问还有没有别的联系方式,他善解人意地说:“小张把机子关了,可能是有急事,或是机子没电了,不要急,过一会他会来送的……”于是他就给管理员说了几点工作方法和大年夜要注意的事项,点点滴滴,润物细无声,把他工作中的细微之处一览无余地表露出来!

在综合服务队工作的这几年来,邱队每天操心队上的事,忙忙碌碌,但没评过任何的先进典型,多次人们要评他,他总是说自己年龄大了,还是去评那些工作积极上进、干得活多的人,他自己就不参评了。邱队身体较差,还要一直为队上的事辛苦劳累,忙个不停。说起工作量及工作成绩在服务队里舍他有谁?!

队上的管理员给邱队记了一笔“舍己为人”和“任劳任怨”的“光明账”,让我们慢慢看来:

去年过年时,邱队给送水工小关的女儿因帮忙接送水电话,(事迹材料 www.xiexiebang.com)就给了一百元;临时工小柳的女儿考上了大学,邱队就一下子赞助了两佰元;水厂值班室的电视坏了,邱队花了70元请人来把电视修好,这70元也无处去报啊……办水厂水质检验合格证的钱、水厂员工的体检费有几千元都是邱队垫的钱!

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一名基层干部,对于上级的指示他总是不折不扣地传达下去,细致地把工作安排好,然后以身作则地去完成。有时遇到上级的安全检查,发现质量问题进行了考核,考核后在几个方面几次竟然扣了他五百元,一些同事对他抱屈、愤愤不平,他却说:“我们要用平静的心态来对待这件事,上级对我们的要求高,说明对我们的重视,我们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也就在督促我们力争以后把各个方面都顾及到,细节决定成败啊,我们要争取以后的工作更出色!”

这就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的誓言啊!

什么是先进典型的道德品质,不用天边觅,眼前就是!从邱队身上,我们很容易就能体会到什么是集体观念、什么是“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什么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所有这些,无一点不体现出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

下载一位老共产党员的遗产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位老共产党员的遗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追悼会悼词 优秀的老共产党员

    优秀的老共产党员梁经长同志追悼会悼词 同志们: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我镇退休干部、优秀的老共产党员梁经长同志。梁经长同志因病,于 2007 年 2 月 4 日 8 时......

    文档遗产

    印象黄山 班级:旅游管理3班姓名:郑艺红学号:42 “中国有20多个具有东方特色的森林、名山、自然区、保护区,黄山就是其中之一,其自然景色无与伦比。黄山居中国艺术、文化、环境遗......

    遗产协议书

    遗产协议书 遗产协议书1 甲方(系被继承人儿子):身份证号:乙方(系被继承人配偶):身份证号:丙方(系被继承人父亲):身份证号:丁方(系被继承人母亲):身份证号:上述各方作为的法定继承人,就名下财......

    遗产继承

    遗产继承公证办理须知 继承公证由继承人住所地或遗产所在地的公证处管辖;涉及不动产的继承,均由不动产所在地的公证处管辖;涉及多处遗产的,由主要遗产所在地的公证处管辖。继......

    我骄傲!我自豪!-我是一名老共产党员!.

    我骄傲!我自豪!我是一名老共产党员! ——庆祝中国共产党诞辰95周年 自1969年3月5日在军营我举起右手那一刻起,在鲜红的党旗下,我庄严地向党宣誓: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随时准备......

    2013西藏新一代共产党员传承“老西藏精神”

    西藏新一代共产党员传承“老西藏精神” 党性光辉,闪耀在雪域高原 《 人民日报 》( 2013年11月11日 04 版)数十年前,为使西藏各族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老一辈进藏工作者用鲜血铸就......

    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5则范文

    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5月23日中午,我无意间路过分公司一楼的车库,看着维修工人忙着给军用车辆换胎补气的时候,无意间看到车库里面有一个熟悉的身影正忙着收拾车库的维修器......

    怀念单位老领导共产党员的演讲稿

    今天在这里,一个特殊的时刻,能有机会与在座的各位一起重温我们的调度长,令我心里时时充满了一种感动,感动于他对人生的执着追求,感动于他淡泊名利、恪尽职守的党员风范,感动于他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