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小彬:在“广西古氏宗亲会第一届理事会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在“广西古氏宗亲会第一届理事会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作者:《中华古氏》总编辑 古小彬
尊敬的各位宗亲、各位长辈: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地与大家欢聚在一起,共同分享着联系宗谊、文化传承、团结互助带来的喜悦之情,我代表“古氏文献丛书编委会”及“深圳市古氏宗亲联谊会(筹委会)”对“广西古氏宗亲会第一届理事会扩大会议”的胜利召开,表示诚挚的祝贺!
借此机会,我向在座的宗亲汇报一下相关古氏话题的一些情况:
古氏,是一个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家族,是人文初祖黄帝的后裔,分布在世界各地,居住在中国的古氏人口,就有50多万。在旧《百家姓》中,古姓排在336位,而根据人口统计新编的《百家姓》里,古姓位列204,且大部分是唐朝从山西省临汾市南迁江西省的云应公的后代。
根据目前的古氏文献资料显示:居住在广西的古氏家族,分布在50多个县市,有20000多人,是一支优秀而庞大的家族。最早居住在广西的古氏,要数唐朝末年的古星贞,他从江西省,辗转来到广西的平乐府生息繁衍,开辟古氏居桂之先河,后因时局动荡,又迁徙至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泰木村。
现在居住在广西的古氏,大部分是从广东、江西迁来。其中明朝迁入的有博白县旺茂镇、武宣县东乡、钦州市板城镇、昭平县黄姚镇等支系。大规模迁入广西的时间,是在清朝初期、中期,如那坡、宾阳、贺州、荔浦、玉林、鹿寨、横县、防城港等地古氏。自1991年至今,在短暂而又漫长的20年里,我先后组织编撰了《古氏历代人物采访录》、《古氏渊源暨分支》、《古氏史志》、《古姓史话》、《古氏文选》、《古氏春秋》、《北宋岭南第一进士古成之》、《国学家古直》、《新安堂古氏大宗谱》等十几部古氏文献,服务宗亲。
我刚才提到“短暂而漫长的20年”,在这里解释一下:20年的时间的确很短暂,但在这20年里,要编印出10几部文献,是很吃力的,特别是在90年代,出去调查资料,餐风露宿、冒着严寒、顶着烈日、步行十几公里是常有的事情,这里面的艰辛,是平常人想象不到的。
尽管有人说我们古氏家族是小姓,但是,在目前出版的姓氏专题书籍中,在文化传承与宗族的凝聚力上,已经超越于其他大姓,所以,我认为我们古氏家族是很伟大的、是非常优秀。
2009年,深圳市古氏宗亲联谊会(筹委会)精心策划,在深圳、梅州、河源等地宗亲的大力支持下,由南方电视台制作的《华夏“古姓”五千年》专题片,于8月底、9月初,分4期、首播与重播共8次向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卫星传播,这在其他姓氏里,是没有做过的,而我们古氏家族做到了,这也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
今天,我还带来了深圳市、广州市,以及四川省成都、内江、泸州、宜宾、遂宁五个地区古氏宗亲的祝福,要我代表他们向在座的各位宗亲问好,并对大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由衷地祝贺。同时,他们也希望由广东、广西古氏家族牵头,组织古氏寻根之旅,进行古氏家族的专题学术交流与联谊活动,共同推进古氏家族的文化与经济发展。因为四川古氏家族,85%是在清朝初期从广东省客家地区迁去的,他们很想组团回到老家来看看,与各地古氏建立合作与互动。
很感谢广西古氏宗亲会为大家搭建这么好的交流与学习的平台,更期望大家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达到增进友谊、交流信息、资源共享、互相学习、团结互助、友爱亲情、弘扬祖德,携手为振兴古氏家族和祖国繁荣服务。
最后,祝各位宗亲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合家幸福!谢谢!
撰文:古小彬(海南省儋州市客家联谊会副会长、北京联合大学客家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古氏史志》总编辑)电话:*** 邮箱:gxbin689@vip.sohu.com
QQ号:1067866642
2010年4月24日于南宁市
第二篇:在家族理事会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在家族理事会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各位与会宗亲:
本人汪广仁,并非广西人,也非香港人,更不是什么教授、博士、专家,其实就是贵州省赤水市长沙区长沙镇土生土长的教师出生的教育出版小小商人。8岁以前在城镇为非农业户口,8岁以后下乡当农民学会了种田挖土,17岁以后参加教育工作又变回非农业户口,所以适应城市的市侩,熟悉农村的朴实,喜欢农民的直率。38岁以前做过小小的校长,38岁以后做过大董事长国际奔波,现在退回国内做点小事以苟且偷生,也算看破红尘、隐居山野。
我的老革命父亲1989年离世前曾遗言与我,寻根问祖、重修家谱。可惜后来我鸿运当头、如日中天,办学校、搞公司,国内外到处讲学,飞来飞去,荣誉、名义装满了脑袋,哪里还知道家乡呀。当书呆子遇到奸商,自己满身伤痕的时候,才知道我原来需要一个家啊。当深圳的汪文才来电,要求我同意他使用自己的所谓教育家资料于汪氏青年创业联合会,并且告诉我武汉汪振亮老人等准备修编《汪氏通宗世谱》时,刚刚有点家的感觉的我才猛然想到了父亲。于是,我一边飞赴武汉拜会汪振亮老人等,一边致电老家兄弟快递家谱给我看看,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我心中几乎只有“寻根问祖重修家谱”八字了。
由此,我入涉寻根、企望家谱,不惜花费、长途跋涉,结识了家谱专家汪振亮、汪诗明、汪长富、汪兴吾等等,对家谱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汪振亮老人,退休至今,十几年如一日专注家族,几乎所有的退休金都用于家谱,太令我感动。当我第一次与汪振亮老人电聊,得知他们筹备全国《新编汪氏通宗世谱》研讨会可能因资金泡汤时,赶紧捐款两千;当汪振亮老人与我面谈,说没有公安部门同意刻制的公章不便开展工作时,我马上就安排秘书以自己的研究院名义申请刻制了公章快递武汉;当参加武汉会议,从汪振亮老人处知道,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一直想成立全国性的汪华文化研究会,但苦于国家民政部门的限制无法实现时,我主动与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会长汪炜电联,自己出资并且亲自去香港申请注册了“世界汪氏文化研究会(即世界汪氏宗亲联谊会)”交给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管理,而且负责以后每年的政府年检及其费用,同时捐款千元给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声明自己不担任武汉、黄山任何全国性、全球性组织的任何职务,志愿在外做些实际的工作。同样,我也不想担任滇黔川渝汪氏家族理事会的任何职务,志愿在外做些实际的工作,希望大家成全。
自然,我编辑出版了《中国教育科学•汪氏研究专辑》(1),赠送给了武汉、黄山两会代表和部分未能出席两会的宗亲,也亲自参加了两会并且发表了讲话。武汉、黄山两会,我亲耳聆听了专家们的报告,对全国联谱修编《中华汪氏通宗世谱》和研究发扬汪王文化精神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本次参加滇黔川渝汪氏家族理事会扩大会议,我购买了150本《天下汪氏》第三期赠送大会,同时也自己编辑出版了《中国教育科学•汪氏研究专辑》(2)并且亲自带来150本赠送大会。各位看了这两本书,也就算是看完了武汉、黄山两会全部文件,相当于出席了这两会。今天没有参加会议的宗亲可以上网到相关网站浏览这些文件。
我认为,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据目前学术界的考证,做家谱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
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追根溯源和留名于世,就是家谱的作用。人生短暂,怎样才能流芳千古?不朽永远是人类追求的理想。代代相传的谱书,记载着先祖名讳事迹流传至今,自己的精神也能传之永远。而且,家族世系人文,主干枝叶,什么时候都能一目了然。历代名人对家谱也都十分重视,国内如唐朝皇帝李世民、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国父孙中山、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三个代表”的江泽民总书记、和谐社会观的胡锦涛总书记、现代文学家巴金等人,国外如美国总统克林顿、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等人,都在重要场合提及家谱的重要性。
家谱之于个人,追溯根脉;家谱之于家族,传承精神;家谱之于国家,观史鉴今。当世物质财富只能人间共享,而史书精神却能世代传扬。修家谱为后人留下的精神和思想财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仅能团结族人,还能教育子孙,瞻仰先祖。家谱是承上启下的家庭历史,对家谱的重视则是每一个中国人爱家、爱国、爱人民的起点。
刚才汪志堂在《开幕词》中讲到:我们要为家族兴旺发达、团结和睦尽职尽责,以家族的团结去维护祖国的团结和巩固,用家族的兴旺发达去推动祖国的振兴强大,用中国的强大去维护世界的和平和安宁。这是我氏全国联谱重大意义之所在。这就是大局意识。作为百家大姓之一的汪氏族人,应有这种胸襟和气度,应为全国联谱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在这次全国联谱中,我们滇黔川渝的汪氏宗亲一定会大显身手,勇做贡献。大家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有钱的出钱,有智的出智,有力的出力。
汪义富在《廿年来的工作总结报告》中讲到:关于全国联谱的问题,其他姓已经走到在我们前面去了。对于全国联谱,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对各支系的上接问题,力争搞清楚,一脉贯通。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反对独断专行。一定要坚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原则。我们要一边搞好各支系的支谱调查,一边搞好我们的滇黔川渝《汪氏通宗世谱》(第三版),最后才能做好与《中华汪氏通宗世谱》的对接。各县理事会应该组织力量,尽快把汪姓族人聚居地的理事会建立起来。各地应尽快建立公益基金,以利于开展扶危济困工作。
汪诗明在《修谱主题报告》中讲到:武汉会议的主要精神是全国联谱。全国联谱就是为了在更大的范围内弘扬爱国爱民这种思想,实现家族振兴、国荣我荣、国强我富、国泰民安、国盛我兴。编修《汪氏通宗世谱》是国家历史的需要,是汪氏家族历史的需要,是教育提振族人的需要。要广泛发动、查找尚未修谱的支系和离谱族群,精心组织初修、续修和统编工作,做好与《中华汪氏通宗世谱》的对接。要健全组织,加强联络员队伍建设,做好经费筹集、使用及管理,要提倡奉献精神。如何办,理事会或联谊会未成立或不健全的,要继续成立或健全;认真传达和贯彻会议精神;应把筹集必要的资金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要找本辖区内的企业家或经济宽松的本家赞助;人丁资料、家谱史料的收集工作,应同时进行;资料整理形式,人丁资料,统一用瓜藤谱表示。
关于修编《通宗世谱》,汪义富、汪诗明、汪志堂等几位领导所讲的,也正是我想要表达的。由于时间关系,也就强调几点:
1.认真领会全面宣传。全身心的参加会议,认真听、仔细看、用心想。要认真学习《天下汪氏》第三期和《中国教育科学•汪氏研究专辑》(2)里关于修编家谱、宣传汪王文化的文章,把汪义富、汪诗明、汪志堂等几位领导和下面将要讲话的宗亲的讲话以及本次会议精神进行全面传达、宣传贯彻。
2.建立健全相关组织。尚未建立支系理事会或者联谊会的,要尽快建立,建议以建立理事会为主,以便更有力度的开展工作;已经建立支系理事会的要健全相关组织,调整班子,增添新生力量,培养年轻人,搞好传帮带。尤其是财务制度(可以参考武汉),不可随便。我刚才看了一下本次的会议日程,晚上是各支系讨论,今晚各支系就要抓好这次宝贵的聚会时间,召开好支系会议。对于还不知道自己支系的宗亲,等会休息时可以问问知道的宗亲,或者按区域问问相关理事会或者联谊会。
3.广泛动员积极行动。只是自己懂得不行,只是自己去做不行。回去后各支系必须召开宗亲大会,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号召宗亲积极献言、献策(像汪辉、汪子实、汪诗华等宗亲这样)。要让全体宗亲至少各地宗亲代表人物能够知道如何去一家一家的登记什么、做什么,然后才能造册修补家谱。只有有钱的出钱、有智的出智、有力的出力,才能有成就。
我的其它建议,大家看看《中国教育科学•汪氏研究专辑》(2)第37页《对〈中华汪氏通宗世谱〉修编的建议》和《天下汪氏》第三期第22页《几句即席语》即可。
最后说一点汪王文化的研究与传承。我们大陆中共目前所倡导推行的社会和谐、和谐发展,其实并非什么新玩意,早在隋末唐初吴王即汪王或者汪华时代就已经施行。汪华的吴王时代,四周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唯其辖下六州民族团结、社会发展,这就是汪华和谐文化的功绩,也是唐至清先后有9位皇帝15次下诏加封汪华的原因。之所以黄山市政府拨款上亿修复汪华的徽州府衙等等,之所以安徽省政府要打造汪王文化旅游商业圈,不就是看重汪华的和谐吗?我主张天下汪氏一家亲、区域性汪事全国大家办,主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我们不要有地方、小集团思想,要有全局观念。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成员近五分之一非汪姓,武汉《中华汪氏通宗世谱》编修办公室有外姓人士,《天下汪氏》编辑部第一审稿人徐桥云,我《中国教育科学•汪氏研究专辑》大部分工作人员不姓汪,你能够说不允许外姓人参与我们汪氏之事吗?如果当年我们的祖先汪华这样做,他就不可能名垂千古。举国需要和谐,我们汪氏更需要发扬祖先首创的和谐。
为了给我们滇黔川渝汪氏宗亲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云南镇雄籍南昌工程学院讲师汪涛武等宗亲建立了“西南汪氏网”,我也在原“黔滇川渝汪相连群”的基础上建立了“黔滇川渝汪氏家族会群”,欢迎大家前往发表高见。只有百家争鸣、求同存异、和衷共济、团结至善,我们黔滇川渝汪氏家族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谢谢大家!
汪广仁 2013年9月21日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
第三篇:古小彬:在金华市《古氏族谱》开谱仪式上的致辞
在金华市《古氏族谱》开谱仪式上的致辞
作者:中华古氏网站长、《中华古氏》总编 古小彬
尊敬的各位宗亲:
大家上午好!
我怀着异常兴奋的心情,前来参加金华市《古氏族谱》开谱仪式,谨代表“古氏文献丛书编委会”,对金华市《古氏族谱》的重修竣工,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对所有参与修谱工作的宗亲们,表示深切的感谢:您们辛苦了!你们为古氏家族做了一件承先启后、造福后裔、流芳千古的好事、大事。
时值冬季,大家欢聚一堂,畅叙宗情、族情,情真意切,暖意融融。在这特殊的喜庆日子里,大家一起感受着古氏大家庭的温暖,是何等地激动与开心。
我们古氏家族,自周太王古公亶父肇姓以来,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一个古老的姓氏,不但历史悠久,还在不同的历史年代,诞生了无数可圈可点的杰出人物,书写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在近二十年来,我们古氏文化的研究,也走进了一个复兴时期,在短短的19年里,编辑出版了《古氏历代人物采访录》、《古氏渊源暨分支》、《古氏史志》、《古姓史话》、《古氏春秋》等古氏文献10余部,为中华姓氏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其中,《古氏历代人物采访录》,是第一部由中国大陆、台湾、美国等地古氏学者共同编辑而成;《古氏渊源暨分支》,是第一部相对系统而全面的介绍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古氏分布情况的书籍;而《古姓史话》,是国家重点工程之中华姓氏文化系列丛书,尽管在新百家姓中,古氏位列204(有的排在208),但是在中华姓氏史话丛书里,我们古姓的研究成果,捷足先登,在姓氏专辑中第21本出版,值得大家欣喜。
2009年,更是一个令我们欢欣鼓舞的一年,欣逢我们伟大的祖国建国60华诞;《古氏史志》第2、3、4卷,同时出版;广东南方卫视制作的《华夏“古姓”五千年》专题片,于8月底、9月初,分4期、8次向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卫星传播,而这在其他姓氏里,是没有做过的,而我们古氏家族做到了,这也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从上述这些全球性的古氏文化传播与弘扬等各种活动中,充分肯定了古氏家族在社会上取得的卓著贡献与地位,体现了古氏家族在世界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同时,也增强了古氏家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我在编辑《古氏文选》时,读到古开法宗亲的《老屋》,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我家在丁久是客姓”,这里提到的“客姓”,就是现在学术界研究的“客家姓氏”。这与我在古开法“百度”博客《慎终追远,族德归厚》一文里读到的“此后经十二世生念一郎,为迁居福建上杭第一世祖”关系密切,因为上杭县具有“客家族都”的誉称,这不是空穴来风,因为研究证明,有100多个客家姓氏与上杭县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然,这是学术界讨论的范畴,在此就不多谈。
刚才,我大体翻看了一下新修族谱,内容非常丰富,装帧也很精致,既沿袭了传统的修谱体例,又融入了新的编辑方法,古今结合,承前启后,是一部非常实用、珍藏价值很高的文献典籍。在此,再次向参加修谱工作的全体工作人员,道一声“谢谢您们”!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合家幸福!
谢谢大家!
2009年12月20日.作者:古小彬(中华古氏文化促进会深圳理事会执行会长 《中华古氏》总编辑)地址:518133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裕安二路水口花园东五巷13号 电话:*** 邮箱:1067866642@qq.com
-----
第四篇:在滇黔川渝汪氏家族理事会扩大会议的讲话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在滇黔川渝汪氏家族理事会扩大会议的讲话 作者:汪国春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2014年第02期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汪氏宗亲:
大家下午好!
今天能参加滇黔川渝汪氏家族理事会扩大会议,我感到非常高兴和自豪。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南汪氏宗亲联谊会、湖北仙桃汪氏宗亲联谊会,对大会的隆重的召开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对新当选的滇黔川渝汪氏家族理事会各位理事表示最衷心的祝贺;对参加会议的滇黔川渝汪氏家族的精英代表们表示最诚挚的问候!
各位宗亲,我叫汪国春,刚才汪诗明副理事长在宣读的文件中两次提到我的名号,我属建公支系,94世,湖北仙桃市人,仙桃市第四、五届人大代表,仙桃市第六届政协委员,高级职称,湖北省首届优秀中学语言文教师。于今年年初,我受人之托到云南省镇雄县红叶中学支教,因而有幸结识了理事长汪义富,副理事长汪子实,汪建宗,汪忠权,及王家显、汪继金,汪宗乾、汪辉、汪林等汪氏族人。几个月时间耳闻目睹了云南镇雄汪氏精英的风采,正如理事长汪义富上午所作的《对滇黔川渝汪氏家族理事会二十年来工作的总结报告》中报告的那样,二十年来,他们理事会成员团结一致,不负家族重望,为家族做了很多很多力所能及的工作。他们两次重修家谱,寻根问祖,增加了族人的认同度、凝聚力;他们多次多人组织重修祖墓,缅怀先贤,启迪后人;他们为族人排忧解难,为教育拯救汪氏后生,竭尽全力,正如汪继金所说的那样:“我们能帮忙的坚决出面,帮不上忙的就尽量出谋划策。”他们调解族中纠纷,公平公正,促进了家族和睦,社会和谐;他们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家教严格,教子有方,妻贤子孝,为家族为家庭的兴旺发达尽心尽力,鞠躬尽瘁,个个堪为表率,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汪勇一家祖孙三代参加本次会议,老母亲义捐贰千元,实为族中楷模,汪家典范。
这一桩桩一件件感人至深的大小事情,都凝聚了理事会成员对汪氏宗族的赤子之情,忠诚之心,在此我对您们说声:“谢谢您们,辛苦了!”
最后祝滇黔川渝汪氏家族理事会全体成员、全体参会汪氏精英代表及滇黔川渝三省一市的全体宗亲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心想事成,发人发财!祖先保佑我们!、谢谢大家。
2013年9月21日
第五篇:古小彬:氏族文化在海南客家宗祠中的体现
氏族文化在海南客家宗祠中的体现
■古小彬(海南省儋州市客家联谊会副会长)
氏族文化是客家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海南的客家村落中,氏族文化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每一个姓氏都会建造宗祠(或公屋、公堂)、编修族谱,甚至给同宗共脉的家族拟定取名排辈的字与号,等等,它不但彰显出客家人的崇本报先的精神特点,还凝聚了宗族间的团结、互助,相互促进。
在对海南客家村落作田野调查时,氏族文化的突出表现在于祠宇、堂联、堂号与字辈等。
祠宇是祠堂(宗祠)和庙宇(家庙)的简称,系祭祀先祖之所。一般一个姓氏就一座祠堂,没有祠堂的,至少也有公屋或公堂。亦有二姓、三姓同祠者,此类鲜见,一般是同时期同地域迁到同一地方拓基者有之,或入嗣它姓、或被它姓抚养者亦有之,如儋州市那大镇洛南村、新村等客家地区均有此现象。
而祠堂往往额以“宗祠”、“祖祠”、“家祠”等名称,如陵水县光坡镇坡尾同安村“黄氏宗祠”、临高县红华农场龙潭村“陈氏祖祠”、儋州市那大镇石屋富豪村“范氏家祠”等等,公屋、公堂一般不冠额。客家祠堂内或大门上,往往悬挂匾额,以彰显该氏族的荣耀,如“昭武第”、“参军第”、“赞司第”、“南迁盛族”、“泽荫流香”“椿萱并茂”、“贡元”等。
客家人又以饮水思源、荣宗耀祖为本。祠堂或公屋内张贴“祖先神位榜”,陈列先考、先妣神位牌,并在神位榜上书写自己姓氏的堂号。但对改嫁后的妇女,“不得随夫将其姓氏刻上金牌,安放在祠堂灵牌殿上供奉”。
海南客家祖先神位牌的书写为: 首书:××堂。
中间写:×氏(或×门、×姓)堂上历代高曾祖考/妣之神位(或福位),在其左右两旁分别书“左昭”、“右穆”。
两边对联: 祖德家声远; 宗功世泽长。
或以本姓氏的发祥地、郡望拟写对联。横额书:祖德流芳。
祖先神位牌一般放置于祠堂、公屋、公堂或自家厅堂中间,旁边安置观音、华光大师、盘古、东厨司命灶君或其他崇仰的神像。并在神位牌前置供桌,上陈香炉、烛台。
堂号既是一个家族中特有的名号,也是区别于外姓的一个重要标志,代表着家族的血统、历史及荣誉。但堂号的名称,并不是随便取的,一般以姓源发祥地或祖籍地来命名,也有以先祖卓著功勋或嘉行懿事作堂号,也有直接以姓氏的郡望为堂号。
堂联是通过对联形式,将姓氏发祥地、祖先居住地、名号、官职等等,以艺术手法把内容反映出来,从而达到数典不忘祖之目的。这些堂联,一般张贴于祖祠、家庙或住宅正厅门上。
在海南客家祠堂中,以姓氏郡望为堂联的占多数。如: 澄迈县石岭夏朗罗氏(豫章堂)祠堂对联: 豫章世代源流远; 琼岛宗支德泽长。
儋州市南丰镇松门村谢氏(宝树堂)祠堂对联: 东山世族; 宝树家声。
儋州市南丰镇海雅村林氏(济南堂)祠堂对联: 济世潭敷功德厚; 南天普照寿星光。
儋州市南丰镇南丰街吴氏(至德堂、延陵堂)宗祠对联: 延陵世泽; 至德家声。
儋州市那大镇石屋富豪村范氏(高平堂)家祠大门对联: 高大门墙耕读缵承增寿富;平分昭穆纲常克正振英豪。儋州市南丰镇松门高台村、头佑田寮村钟氏(颍川堂)祠堂对联分别为: 颍水朝宗绵俎豆; 川流毓秀振箕裘。
颍谷乐弹琴流水高山百代贤名昭史册; 川灵毓秀气英文懿德千秋士表振家声。
儋州市南丰镇陶江坑尾村李氏(陇西堂)祠堂对联: 陇亩春风霭; 西园翰墨香。
儋州市那大镇茶山村坑尾、南丰镇头茶村叶屋、那大镇万福隆村叶氏(南阳堂)祠堂对联分别为:
南海子孙传万代; 阳山缘竹发千枝。南极文光横笔阵; 阳明理学绍书香。南极星临光耀祖; 阳城日出照子孙。
南阳堂又是客家邓氏的堂号,邓氏祠堂虽然亦以“南阳”目对联,但与客家叶氏不尽相同。如儋州市那大镇合罗村、南丰镇松门上加丁村、和庆镇禄罗村等村庄的邓氏祠堂(公屋)对联分别为:
东汉遗徵绵统绪; 南阳发迹衍萁裘。南阳世第千秋远; 东国衣冠万代新。教子育孙谨守南阳世泽; 尊祖敬宗永承东汉家风。
陵水县光坡镇坡尾同安村黄氏(千顷堂)宗祠对联: 五经世泽; 千顷家声。
儋州市那大镇新联村温氏(太原堂)宗祠对联: 太开祖德源流远; 原发孙枝世泽长。
儋州市南丰镇头茶村刘氏(彭城堂)宗祠对联: 彭城世泽; 禄阁家声。
儋州市南丰镇头茶村欧氏(渤海堂)公屋神龛对联: 渤水流长绵世泽; 海山巩固久根基。
儋州市南丰镇松门那旦村邱氏(河南堂)公屋对联: 河水源深昭祖德; 南邦派远耀宗功。
儋州市兰洋镇南罗村梁氏(安定堂)祠堂对联: 安邦祖烈蜚声远; 定国宗功燕翼长。
儋州市南丰镇古氏(新安堂、国宝堂)祠堂对联: 国宝家声远; 乡贤世泽长。
儋州市南丰镇陶江黎屋村黎氏(京兆堂)公屋神龛对联: 京都祖宗诒谋远; 兆堂子孙继述长。
儋州市那大镇洛基坡尾村骆氏(内黄堂)祠堂神龛对联: 内经训子家声振; 黄卷传孙世泽长。
儋州市南丰镇陶江窝群村徐氏(东海堂)祠堂对联: 东山肇祖开基远; 海水朝宗衍派长。
有些客家祠堂,以祖居地及落基地作对联。如澄迈县老城镇美玉村罗氏,于宋朝自吉水县迁入祠堂对联为:
吉水大分枝,大灌澄江,流长源远源流远; 美山原聚秀,原延胜岭,枝盛干隆干枝隆。澄迈县官贡罗氏,祖籍也在吉水,其宗祠对联: 吉水发源灌澄江,御史尚书官贡肇基自宋; 香山脉络居胜岭,琳琅文理豫章特达至清。
儋州市和庆镇岭仔脚村和麦万村杨氏,祖籍在广东省阳江县(今阳江市),其宗祠对联分别为:
溯积德之先人系出阳江既庆箕裘长济美; 视象贤于后裔族蕃琼岛犹期簪笏永流芳。自阳江以渡琼州源远流长望族蝉联开甲第; 由临高而居麦万根深叶茂华堂鸿业颂儒林。
儋州市南丰镇武教村陈氏,祖籍广东省化州市,宗祠大门对联:派衍化州大启宏图光梓里; 基开武教远垂骏业耀枫村。儋州市那大镇横岭村李氏公屋对联: 李出鲁南遗世胄; 家居儋耳发春华。
还有些客家祠堂,将地名、村名冠入祠堂对联(或大门联)中。南丰镇头佑田寮村钟氏祠堂门联:
田家乐事春常在; 寮舍春光万年兴。
儋州市南丰镇油麻村林氏祠堂对联: 油富钱盈户户欢; 麻丰粮余家家乐。
临高县红华农场红旗分场龙潭村陈氏祖祠大门联: 龙现金爪英才出; 潭藏大鹏志冲天。
儋州市南丰镇鹿雅村温氏宗祠对联: 鹿门堪隐逸; 雅室尽安居。
如儋州市 儋州市那大镇洛基坡尾村骆氏祠堂大门联: 坡老文章光上国; 尾星瑞气霭高堂。
撰 文:古小彬(海南省儋州市客家联谊会副会长/创始人之
一、《海南电话号码:电子邮箱:
客家》著者、《海南客家通讯》主编)
*** gxbin689@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