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刘淇在市委十届八次全会上的讲话
加快转型升级 推进富民强市 努力开创杭州科学发展新局面
——在市委十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报告
黄坤明
(2010年11月30日)
同志们:
这次全会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回顾总结“十一五”工作,审议通过《中共杭州市委关于制定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审议稿),讨论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讨论稿)、《关于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讨论稿)、《关于推进生态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讨论稿),研究部署下一个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团结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同心同德、团结拼搏,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全面建设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开创杭州科学发展新局面。
现在,我代表市委常委会向全会作报告。
一、充分肯定“十一五”发展的巨大成就,坚定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信心和决心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紧扣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城市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实施“六大战略”,破解“七难问题”,推进“一化七经济”,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市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谱写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新篇章,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去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预计今年全市生产总值可超过5900亿元,常住人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可突破1万美元,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可突破1万亿元。转型升级加快推进,“3+1”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成效,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提高,三次产业比重趋于合理。节能减排力度不断加大,预计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和主要污染物减排均能完成预期目标。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城镇登记失业率降至历史低位。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持续提高。“破七难”不断深化,民生工程、实事工程扎实推进,“春风行动”向农村和“新杭州人”延伸。人民群众幸福感不断增强,杭州连续6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坚持“保老城、建新城”、“两疏散、三集中”,推进沿江跨江发展,实施“城市有机更新”,推进“三副六组团”建设,加快新城和城市综合体建设,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西湖综保、西溪湿地综保、运河综保、市区河道综保、中山路综保、良渚大遗址综保、市区道路综合整治、背街小巷改善、危旧房改善、庭院改善、物业管理改善、支小路改造、城市快速路网建设、钱江新城、钱江世纪城、奥体博览城、大江东新城、白马湖生态创意城等重大工程、“民心工程”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杭州城市发展从以西湖为中心的“西湖时代”迈入以钱塘江为轴线的“钱塘江时代”,城市发展空间扩大、布局优化,城市品质显著提升,城市综合 1
服务功能明显增强。统筹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城市化水平逐年提高,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力度加大。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名校(名园)集团化”办学成效显著,十五年优质教育覆盖面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加快发展。科技进步与创新不断推进,综合科技实力保持全省第一,国家专利工作试点城市通过验收,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全面启动,杭州成为全国首个版权保护示范城市。“人才强市”建设不断推进,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全面加强,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建成开放,文化惠民工程和文化精品工程取得实效,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史志档案事业繁荣发展,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市民文化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四改联动”不断深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强市。全民健身活动全面开展,国家健康城市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市民身心健康水平进一步提升,竞技体育水平提高,体育产业加快发展,体育强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加强,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五连冠”。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推进,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事业取得新进展。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生态市建设深入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和全国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成功创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民主促民生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机制不断完善,行政效能明显提高,政务环境不断优化。“法治杭州”建设扎实推进,依法治市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成效。杭州先后获得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中国城市总体投资环境最佳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全国治安最好城市等称号。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全面推进,创业创新体制、社会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完善。民营经济活力不断增强,我市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数量连续八年居全国城市首位,杭州成为浙江民营经济第一大市。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外资引进取得重大突破,服务外包快速发展,城市国际化程度逐步提升。杭州都市经济圈建设势头良好,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取得重要成果,内资引进成绩巨大,山海协作、援疆、援藏和对口帮扶工作务实开展,对口援川任务提前完成。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效显著,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大规模培训干部力度加大,理论武装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明显提高。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加大、方式创新。“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加快形成。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完善,“廉洁杭州”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总之,过去五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城市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更多的五年。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成功经验、最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就是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在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变化中,在杭州科学发展的探索实践中,不断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举措,并一以贯之抓好落实,以创新促发展,以务实求成效,推动杭州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我们要充分肯定成绩,认真总结经验,大力弘扬弥足珍贵的 2
精神财富,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和求真务实、狠抓落实的作风,努力开创杭州科学发展新局面。
二、科学判断“十二五”发展形势,增强推动科学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推动“十二五”杭州科学发展,首先要以世界眼光、战略思维,把杭州的发展放到全国和全球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准确把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阶段性特征,充分认清杭州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切实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和主动性。
国际环境总体有利,但形势更趋复杂多变。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的方向演化,各国与我国加强经济技术合作的意愿进一步增强,国际环境总体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但我们也要看到,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中,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和全球经济发展模式、供需关系、治理结构调整变化,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多方面影响。一是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发生新变化。其中最显著的一个变化,就是国际金融危机使美国金融在世界上的威信和地位下降,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国在全球政治和经济格局中的影响力,而我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特别是经济地位明显提高。如果说亚洲金融危机使我国成为亚洲最重要的经济大国,那么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成了全球最重要的经济大国。我国经济总量在“十一五”第一年即2006年超过英国,2007年超过德国,今年有望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正因为如此,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政治压力有所加大,世界各国对我国借重合作和防范牵制的两面性更加突出。二是世界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发生新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各国经济复苏仍不均衡,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主要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不振,房地产、金融等支柱产业在危机中受到重创,新的经济增长点短期内还难以形成。一些国家政府负债过高,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其潜在危害和影响不容小视。特别是一些主要经济体为刺激本国经济复苏,持续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大量投放流动性,可能会引起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推动能源资源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热钱的涌入也会对新兴经济体发展带来冲击。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经济结构重组引人关注。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倡导储蓄、鼓励出口并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试图解决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过高、经济“虚拟化”等问题。有的发达国家提出实施扩大出口战略,推行产业回归和制造业再造,力求改善贸易失衡状况。杭州经济外贸依存度超过70%,这几年每年实际利用外资超过40亿美元。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全球需求结构明显变化,将使我市稳定和扩大外需、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的难度明显增大。三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孕育新突破。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同样催生了新的科技革命,世界可能进入创新集聚爆发和新兴产业加速成长时期,绿色发展成为一大趋势。发达国家纷纷加快调整科技和产业发展战略,把绿色、低碳及其产业化作为突破口,出台“绿色新政”,增加研发投入,大力扶持新能源、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等领域创新发展,力图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重塑新的竞争优势。这既有利于我们推进科技和产业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使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
国内经济发展保持良好势头,但发展条件和环境发生新变化。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国民储蓄率较高,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劳动力素质提高,各方面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 3
会大局保持稳定,这些都为保持我国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势头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广阔空间。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发展环境和条件将继续发生新变化。一是经济社会结构变化呈现新特点。2009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700美元,2010年有望超过4000美元,“十二五”期间将向更高水平迈进。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000美元向1万美元提升的阶段,既是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重要阶段,又是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在快速增长变动中,经济结构升级的约束增多,社会结构平衡的难度加大,经济和社会转型的进程中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亟待加强和改善社会建设。二是传统增长模式面临新挑战。我国经济规模已位居全球前列,但人均国民收入仍排在世界百位左右,而且经济持续发展中瓶颈制约明显加大,传统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主要表现在: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强化,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国际收支不平衡,外贸增长方式粗放。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消费率偏低。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协调,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许多核心与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主要农产品稳产增产难度较大,加上市场流动性较多、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的影响,保持国内价格稳定、管理通胀预期的压力加大。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我国发展的有利条件、内在优势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但经济增长速度将会有所放缓。专家预测,“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将告别超高速度(9%以上)时代,进入中高速度(8%)阶段。三是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新期待。人民群众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对提高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愿望明显增强。近年来,尽管我国社会事业有了很大进步,但总体上依然滞后于经济发展,仍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块“短板”。在就业、教育、住房、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还存在不少难点和焦点问题,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仍然不够。社会主体的多元性、独立性、选择性增强,而社会建设还不到位。这些都与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有较大差距。国内环境的新变化、新特征,将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区域深度合作趋势增强,但区域竞争压力明显增大。专家预言,我国区域发展模式将从过去“以城市为核心的极化发展”逐步转向以“城市群为中心的泛化发展”,核心城市引领功能弱化,必须通过开展区域深度合作,强化核心城市集聚辐射功能。由此,区域合作范围将进一步拓展,区域一体化进入泛化阶段。就长三角地区而言,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颁布实施,加强长三角区域合作、推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条件更加成熟。就杭州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发展而言,随着杭州湾城市群建设加快推进和《杭州都市经济圈规划》全面实施,我市与省内周边地区的合作交流将进一步加强。但我们也要看到,随着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实施,区域发展态势正在发生变化,新一轮区域竞争已拉开序幕,各地你追我赶、加快发展,我市“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竞争压力将进一步增大。“十一五”前四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上海为12.5%,苏州为17.8%,无锡为13%,南京为13%,杭州为12.7%。除上海以外,其他三个城市均高于我市。我市经济总量与上海、深圳、广州、苏州等标兵的差距逐步扩大,相对于青岛、无锡、武汉等追兵的领先水平则正在缩小,我市面临的区域竞争形势异常严峻。
我市发展基础良好,但发展难度增大。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创新了发展理念、提升了发展本领、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蓄积了强劲势能。但我们也要看到,当前我市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内部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显现,我们面临的挑战和考验明显增多。第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难度增大。我市经济已 4
连续2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基数不断抬高。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需对我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我市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要素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劳动力、土地及其他资源、资本等成本上升,前期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低成本优势逐渐丧失。第二,转型升级压力加大。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市在长期高速发展中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集中爆发了出来,粗放型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能否以科技和人才为支撑,率先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突破,将直接关系到“十二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第三,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任务艰巨。我市“东快西慢”和城乡差距扩大趋势还没有根本扭转。可以说,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结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如何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加快形成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十二五”时期我们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第四,社会建设亟待加强。社会建设是一举托两头的大事,既有利于改善民生,又有利于发展经济。当前,我市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事业这块“短板”如不尽快补上,必然拖经济发展、扩大内需的后腿。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把推进社会领域发展改革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和公共财政支出的优先方向,加快社会建设,保障改善民生,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第五,改革难题亟需破解。当前,我国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触及的矛盾更深,涉及的利益更复杂,改革的难度更大。能否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攻坚,打破现有利益格局,加快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对我们也是一个巨大挑战。
纵观世情国情市情,今后五年我市发展仍将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战略机遇十分宝贵,时不我待,稍纵即逝。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善于在形势发展变化中捕捉新机遇,在合作竞争中增创新优势,清醒认识前进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妥善应对各种挑战,继续紧紧抓住并用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努力开创杭州科学发展新局面。
三、牢牢把握“十二五”发展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明确主题、主线和主旨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关键时期,是我市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市、社会和谐为主旨,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奋斗目标迈进。
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基础和“总钥匙”。我们率先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市目标,要靠发展;我们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同样要靠发展。应当看到,转方式与谋发展是内在统一、相互促进的。转变是发展的必然要求,不转变,发展就会重量轻质、不可持续。发展是转变的基本前提,不发展,转变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促转变,要坚持好字当头、快在其中,为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支撑。谋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以科学的方式推动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增长、持续发展中的转变,是调整结构、有促有控、调优调强的发展,而不是不要发展。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是真道理。这一点,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这些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走在了全国全省前列,但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 5
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资源欠缺、环境容量有限的基本市情仍然是我们考虑问题的重要出发点。我们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还要付出艰苦努力,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任务仍然繁重而艰巨。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我们要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按经济、社会、自然等客观规律办事,把发展的途径和方式与发展的成效和结果有机统一起来,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实现包容性增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既统揽全局、统筹规划,又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真正实现科学发展。
要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已进入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杭州作为经济大市、资源小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显得更迫切。早转早主动,晚转则被动。我们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把率先发展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统筹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着力解决我市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坚持率先发展,按照中央对长三角地区和省委对杭州发展的总体要求,把加快发展、率先发展作为检验杭州科学发展、转型升级成效的重要标准,以转型的率先实现发展的率先,推动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继续走在前列,努力在全省发挥龙头领跑示范带头作用。要坚持转型发展,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主攻方向,调整优化需求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和产业结构,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要坚持创新发展,把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强大动力,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作用,深化各领域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要坚持统筹发展,把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促进城乡区域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发展空间集约利用、公共资源均衡配臵、公共服务均等覆盖,加快形成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坚持绿色发展,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坚持和谐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富民惠民安民导向,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保障人民权益,促进公平正义,提高生活品质,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要牢牢把握富民强市、社会和谐这一主旨。富民强市、社会和谐是杭州发展的目标追求,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富民”,不仅要让全市人民物质生活更富足,还要让全市人民精神生活更充实,让全市人民过上更加殷实的生活;“强市”,不仅要提高城市经济硬实力,更要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从根本上说,强市、富民、和谐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一方面,“强市”是富民、和谐的前提,市不强则民难富,社会也难以和谐。另一方面,富民、和谐是强市的目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我们要始终 6
坚持富民为本、强市为基、和谐为要,把富民强市、社会和谐统一于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力争科学发展水平居全国全省前列,率先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物质基础更加雄厚,城乡区域更加协调,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政治更加清明,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开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为此,要着力抓好以下几项重大战略任务的落实:
贯彻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央把扩大内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为杭州更好地利用国内市场和资源带来了难得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建立有利于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推动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力争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元。在外需趋紧的大背景下,拓展国内市场,对于推动杭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鼓励企业在拓展国际市场、本地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国内市场,不断提高杭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真正用好国内市场这一重要资源。消费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民生,扩大消费是提高经济内循环能力的根本途径。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把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更加注重就业创业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作用,更加注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在再分配中的作用,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明显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投资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市仍处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必须努力保持适当的投资增长速度,同时把政策重点放在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上,把增投资与扩消费、惠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实现一举多得。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民营经济是浙江特别是杭州的比较优势,民间投资是一支重要的投资力量。要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文化产业等领域,不断提高民间投资在全社会投资中的比重;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支持民营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鼓励民营企业实施股权招商,走“以民引外、民外合璧”的发展路子;大力吸引和集聚民营企业总部,打造全国民营企业总部中心,加快建设民营经济强市。
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目前,杭州产业仍以传统产业为主,产业层次较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育相对滞后,结构不够合理,核心竞争力不强。要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我市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以“优化结构、高端高新、集聚集群、融合发展”为导向,以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为抓手,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的杭州特色“3+1”现代产业体系。“优化结构”,就是要进一步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轮驱动”,坚持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引领的产业结构。“高新高端”,就是要大力提升产业层次,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高端现代服务业,着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推动杭州产业向高新化、高端化方向提升,占据产业链高端。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无论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改造传统优势产业,还是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都必须立足杭州产业、技术、人才等基础,瞄准市场需求和发展大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分类指导、突出重点,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市委“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努力把产业基础好、企业实力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节能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把具有较大发展空间与增长潜力的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先导性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信息与软件、现代物流、商贸服 7
务、房地产等服务业支柱产业,积极发展科技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等对支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现代服务业门类,正是基于这种考虑。“集聚集群”,就是要加快各级各类产业集聚平台建设,培育现代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融合发展”,就是要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三次产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推进制造业服务化。
加强社会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十二五”时期,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深入实施“民主民生”战略,继续深化“破七难”,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群众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宜居,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努力打造“幸福杭州”。要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把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健全完善层次丰富、发展均衡、配臵公平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布局合理、城乡共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公用设施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逐步缩小城乡、区域、群体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要把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促进充分就业,打造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充分就业城市和国家创业型城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进一步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着力改善城乡居民居住和出行条件,加快破解“住房难”,努力缓解“行路停车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加快建设“健康城市”、“卫生强市”、“体育强市”。要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加大维稳工作力度,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加强安全生产,健全应急体系,打造“平安杭州”。
加强城乡区域统筹,提高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是“十二五”时期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城市发展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城市国际化”战略,围绕建设网络化、组团式、现代化大都市目标,按照“优化布局、提升品质、突出重点、统筹发展”的思路,坚持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加快形成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努力建设全省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先行区。“优化布局”,就是要以规划为先导,依据资源和空间条件,统筹城镇、产业、居住、生态布局,以杭州中心城区为核心,以交通干线为依托,以城镇空间为基础,形成“拥江依湖、三区三态、一主三副、两翼三极、组团强镇、网络都市”的市域空间总体布局框架,构建“中心城市(杭州市区)—中等城市(五个县城)—小城市(中心镇)—特色镇—中心村—特色村”梯次衔接、功能配套、以大带小、节约土地的网络化、组团式城镇规划体系;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主体功能定位分别实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推动空间拓展、产业集聚、人口集中、资源节约、生态优化。“提升品质”,就是要确立品质导向,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品位,打造“品质城市”。“突出重点”,就是要推动城市建设重心向“三副六组团”、县(市)城、中心镇特别是新城转移,着力提升杭州主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强化副城和组团承载能力,推动杭州城市沿江跨江发展,加快杭州城市发展从以西湖为中心的“西湖时代”向以钱塘江为轴线的“钱塘江时代”转变,同时按照中等城市定位加快建设五个县(市)城,按照小城市定位加快培育中心镇,着力提升县(市)城和中心镇的承载力、辐射力、带动力。“统筹发展”,就是要统筹推进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逐步缩小农村与城市、五县(市)与市区发展差距,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建设生态型城市,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当今世界,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时代潮流,生态文明程度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生态型城市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战略任务,形成了经济建设、8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作出了《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环境立市”战略,扎实推进国家生态市创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支撑体系,加快建设以绿色、低碳、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型城市,彰显山水园林城市特色,提升生态文明水平,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努力打造“生态杭州”。
加强文化名城建设,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我们要把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深入实施“软实力提升”战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地方特色文化,加快建设和谐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文化创新力度,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加快打造“人文杭州”。
四、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学习,强化科学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推动“十二五”科学发展,必须认真研究分析发展的动力机制问题。或者说,要认真研究分析“十二五”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在哪里?市委在认真分析研究后认为,立足于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着眼于国际国内竞争的新态势,杭州“十二五”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应主要来自改革、开放、创新、学习,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主要依靠物的投入。可以说,抓住了改革、开放、创新、学习这四个关键词,就抓住了杭州“十二五”发展动力之本、活力之源。
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目前我市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突出矛盾和问题,根源在于体制机制不合理。“十二五”时期是改革的攻坚期,不加快改革,转型就很难;不加快改革,就可能贻误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更大的决心、勇气和精力,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力求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要围绕构建充满活力的创业创新体制,深化资源要素配臵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推动民营经济实现发展新跨越,推进地方金融创新发展。要围绕形成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户籍制度和城乡管理制度改革,形成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要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深化扩权强县、强镇扩权改革,加快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提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要围绕构建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稳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着力增强文化体制改革的针对性、实效性。要围绕构建改善民生的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推动社会管理重心下移,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开放是强国之路,也是强市之路。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任何国家、任何城市都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发展。扩大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国内外环境和条件将发生深刻变化,对 9
外开放进入由出口为主向进口和出口并重、由吸收外资为主向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由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的新阶段,这对我市扩大对外开放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适应新变化、新要求,发扬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实行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要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实施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和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继续稳定和扩大出口,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扩大先进技术、先进装备和重要资源进口。要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优化利用外资结构,丰富利用外资方式,拓宽利用外资渠道,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把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转型升级结合起来,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带项目、带资金、带专利来杭创业。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合作,努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经营企业。要深入实施“城市国际化”战略,不断提高城市国际化程度。要抓住和用好长三角、杭州都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机遇,加强国内合作交流,进一步学习先进经验、集聚先进要素、用好优质资源,加快发展“杭州经济”和“杭州人经济”。
要进一步推进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事实一再证明,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创新最强大的动力。新的技术一旦确立它的主导地位,就会对传统技术和产业造成所谓的“创造性破坏”,原有的技术装备和生产能力将无情地被替代、被淘汰。可以说,谁占据了科技创新的制高点,谁就占据了发展的制高点。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引领和支撑杭州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我们要以杭州入选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为契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创新为重点,以文化创新为基础,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抓好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推进与名校大院的战略合作,大力集聚优质创新资源,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使创新成为杭州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教育是基础。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加快建设优质均衡的杭州特色现代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创新型城市,人才是支撑。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优化环境、开放聚才的指导方针,调整优化人才专业布局、产业布局和区域布局,以高层次、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支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成效、更加开放的人才环境,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促进人才、科技、产业良性互动。
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最核心的驱动力。城市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城市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市民素质的竞争。有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城市。一个不重视学习的城市,肯定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城市。当前,一场学习的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建设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会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一种新的社会发展模式。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还是个人,如果不加强学习、不提高学习能力,势必落后于时代。为此,市委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学习型城市,强调要以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以提高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服务体系为支撑,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抓手,加快建设“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城市,在全社会大兴学习之风,使学习成为杭州这座城市的精神追求、10
文化品牌、内生动力和创新资源,使杭州成为一座为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所浸润的生机勃发的城市。
五、加强领导、形成合力,为“十二五”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谱写“十二五”科学发展新篇章,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形成合力、提高能力、振奋精神、改进作风、团结群众,集中全市人民智慧,凝聚全市人民力量,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
要进一步形成合力。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强化理论武装,深化创先争优,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切实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充分发挥广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推进依法治市、依法行政、公正廉洁执法,加强普法教育,建设“法治杭州”。坚持党管武装,支持驻杭解放军、武警部队和民兵预备役各项建设,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加强国防教育,深化双拥共建,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充分发挥驻杭部队在杭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强化省会意识,加强与省部属单位的沟通和联系,主动听取省直机关和中央驻杭单位的意见建议,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争取他们对杭州工作更多理解和支持。
要进一步提高能力。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实践在深入。面对新形势新蓝图新征程,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牢固树立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和大局意识,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水平。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本地区、本部门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开阔的思路,加强对重大问题的研究,科学把握发展规律,积极抢占发展先机,着力提高战略思维和把握大势的能力。要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形成有利于突破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合力,不断在解决复杂矛盾的实践中长见识、增才干,着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解决复杂问题能力。要学习借鉴一切创新成果,鼓励支持各种创新实践,不断创新发展模式,突破发展瓶颈,拓展发展空间,着力提高干事创业和开拓创新的能力。要把改革发展稳定统一起来,把当前工作与长远发展一致起来,把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协调起来,把提高效率与体现公平结合起来,着力提高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依法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着力提高协调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提高应急决策和危机处理能力。
要进一步振奋精神。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城市发展活力的源泉。站在新的起跑线上,面对新的历史重任,各级领导干部更要人心思进、精神振奋,投身到千帆竞发的时代洪流中创新创业、挥洒豪情。要有决战决胜的信心,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更加昂扬的精神风貌、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更加有力的工作举措,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有干事创业的激情,始终坚持事业为上、责任为重、工作为先,敢于负责、敢抓敢管,敢于直面矛盾,善于破解难题,始终保持一股闯劲、一股冲劲、一股韧劲,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投到抓落实中。要有实干苦干的精神,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的精神,在实 11
干中谋创业,在实干中求进步,在实干中锻炼队伍,在实干中转型升级。要有创先争优的责任,把创先争优作为我们最大的担当、最大的责任,力争做到先人一步、胜人一筹、快人一拍,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创造无愧于全市人民的实绩。
要进一步改进作风。作风问题,关系事业的成败。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兢兢业业地做好工作。要高度负责、甘于奉献,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责任意识,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以昂扬向上的工作精神、百折不挠的工作意志、尽心尽责的工作态度,全力以赴抓好各项工作,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要集中精力、心无旁骛,扑下身子抓工作,把心思放在抓工作上,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干实事上,把小事做精、大事抓实,多做基础性、长远性工作,努力使每一项工作都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的检验。要一抓到底、善始善终,既要有思路、有部署,又要抓实施、抓落实,建立健全抓工作、抓落实的责任制,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密切跟踪工作进度,切实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抓住工作目标不放松、落实措施不放松、解决问题不放松,切实把各项工作抓出成效。
要进一步团结群众。善于做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完成“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研究和把握新特点新要求,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不断增强群众工作本领,扎实做好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工作。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不断增强群众观点,自觉摆正同人民群众的位臵,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不断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要始终站稳群众立场,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心为群众着想,全力为群众造福,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要采取正确方式方法,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做到人对人、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做群众工作,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增进群众的信任,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做到位,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同志们,回首过去,发展成就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展望未来,我们任重道远、前景光明。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同心同德、团结奋进,为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开创杭州科学发展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张高丽:在中共天津市委九届八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会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审议《中共天津市委关于制定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草案)》,审议《中国共产党天津市第九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决议(草案)》,团结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开创天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新局面。
兴国同志将就《建议(讨论稿)》作说明,希望大家认真讨论,集思广益,进一步修改完善,规划好天津未来五年的发展。
下面,我代表市委常委会讲五个问题。
一、关于“十一五”时期经济
社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天津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特别是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一个排头兵”、“两个走在全国前列”、“四个着力”和“五个下功夫、见成效”的重要要求,大力实施市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着力构筑“三个高地”,全力打好“五个攻坚战”,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各方面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十一五”时期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后发优势形成显现的时期。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是平均增速最快、运行最平稳、质量效益提高最明显的五年。主要指标增幅处于全国前列,经济总量平均每年跨越一个千亿元台阶,在全国省区市中的位次不断前移,预计生产总值今年将突破9000亿元,是“十五”末的2.3倍,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全国第三个人均生产总值突破9000美元的省区市,较好地服务了全国经济发展。预计五年平均增速为16%,高于“十五”时期2个百分点。预计地方财政收入累计是“十五”时期的3.1倍。节能减排综合水平全国领先,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0%,主要指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
“十一五”时期是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时期。实施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高水平大项目好项目建设,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产业结构正在发生质的变化。新增高效设施农业35万亩,高标准建成了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国防科技和轻工纺织等八大优势支柱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超过90%,航空航天产业从无到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服务业规模、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以上。打造了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研发生产了100多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国内外领先水平的新产品,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由1.97%增加到2.5%,综合科技进步水平保持全国第三位。民营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十一五”时期是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加快推进、三个层面联动协调发展的时期。滨海新区进入全面开发开放新阶段,行政管理体制和综合配套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创新示范和服务辐射功能不断增强,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中心城区全面提升,多元化发展增强,服务业比重超过80%。各郊区县统筹农村居住社区、示范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联动发展,城乡一体化新格局逐步形成。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实际直接利用外资、内资分别 13
是“十五”时期的2.5倍和6倍。成功举办两届夏季达沃斯论坛、第八届中欧工商论坛、中阿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对口支援和帮扶工作扎实推进,援建陕西地震灾区任务提前一年高质量完成。
“十一五”时期是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城乡环境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确定“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载体功能显著提升。实施长效化城市管理,深入开展“同在一方热土、共建美好家园”活动,连续三年累计奋战600天,大规模综合整治市容环境,初步形成了大气洋气、清新靓丽、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独具特色的城市格调。空气质量好于二级天数稳定在300天以上。
“十一五”时期是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时期。连续实施四个20项民心工程,民计民生不断改善。累计建设保障性住房2405万平方米、33.5万套,为41万户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保障,住房保障覆盖面是“十五”末的9倍。新增就业186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和10.4%,率先建立了统筹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教育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先进水平,和谐校园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海河教育园区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加快建设。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基本用药价格平均下降25%。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天津文化中心等重大文化项目规划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实现新突破。社会管理创新深入推进,解决了一批多年积累的信访疑难案件,进京非正常重复访和涉法涉诉进京非正常访排名处于全国先进水平,社会治安保持全国最好地区之一。国防建设、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老龄和残疾人事业等取得新进步。
(下转第3版)
(上接第一版)
“十一五”时期是干部队伍建设全面加强、执政能力领导水平明显提高的时期。坚持举办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和读书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丰硕成果。市委机构调整和市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决策目标、执行责任和考核监督体系建立健全。创先争优活动扎实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坚持在干中锻炼、考察、培养、选拔干部,干部交流和竞争性选拔力度加大,造就了一支干事创业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精简会议活动,改进新闻报道,形成了良好的工作作风。对领导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反腐倡廉建设取得新成效。
成就来之不易,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断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在历届市领导班子工作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的结果,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定信心、攻坚克难、不懈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委常委会向同志们和全市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
回顾五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经历了国内外环境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受了来自方方面面的重大风险挑战,遇到了许多大事难事急事。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以事在人为的坚定信念、开拓进取的拼搏勇气,推动天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缩小了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提升了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凝 14
聚了可贵的民心民气,探索了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具有天津特点的发展路子,为“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坚持科学发展,好字优先,好中求快,又好又快,不搞低水平扩张,不搞短期行为,多做打基础、上水平、利长远、惠民生的事,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坚持解放思想,强调“三个善于”,比学先进,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用心把握,用心工作,用心落实,推动各项工作站在高起点、抢占制高点、达到高水平。三是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创新发展模式,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发展经济、建设城市,扩大全方位交流合作,着力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四是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从群众的愿望出发,带着深厚的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心实意服务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尽最大努力造福子孙后代。五是坚持求真务实,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各级领导干部埋头苦干、顽强拼搏、无怨无悔,付出大量心血、智慧和汗水,创造了天津精神、天津速度、天津效益。六是坚持团结奋斗,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各级领导班子,全市各个方面和各族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团结和谐稳定、风正气顺心齐、想干会干干好的良好环境。这些经验和做法是难得的精神财富,要很好地坚持和发展。实践充分证明,勤劳智慧、勇于拼搏的天津人民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一届又一届、一代又一代地奋斗下去,天津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二、关于“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国内外形势
综合判断发展全局,“十二五”时期是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重要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天津在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充分体现城市定位要求的紧要时期。做好“十二五”时期的工作,必须主动顺应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深刻认识天津面临的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切实增强前瞻性、科学性和创造性。
我们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际金融危机深度冲击还没有彻底化解,世界经济正在经历深度变革和调整。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随着知识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不断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新一轮发展的重点,一场新的全方位综合国力竞争正在全球展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推进,市场潜力巨大,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具有十分有利的发展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全国各地都在精心谋划未来的发展,积极抢占新的制高点,赶超的态势十分逼人。天津肩负着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神圣使命,但经济实力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面对这样的大背景和大趋势,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奋起直追,奋发有为,奋勇前进,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天津更加美好的明天。
我们面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相当突出,已经到了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阶段。天津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服务业比重较低,高端服务业发展滞后,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活力不够,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天津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少核心技术,缺少知名品牌,缺少有竞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天津与世界经济联系紧密,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直接,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亟待提高。我们必须把加快转变 15
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推动经济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我们进入体制机制创新的攻坚阶段。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靠改革,破解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要靠改革,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要靠改革。当前,改革的重点已经从经济领域向其他领域拓展,触及的矛盾更深,涉及的利益更复杂,推进的难度更大。天津近年来在改革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改革的任务远没有结束。如何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提供更多的经验和示范;如何进一步优化所有制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如何破除陈旧的观念和做法,营造创业创新的浓厚氛围,激发全社会创造财富的活力等,这些都是关系天津现代化进程的重大课题。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我们面对社会矛盾凸显的复杂局面。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表明,经济社会加速走向现代化的时期,往往也是社会矛盾急剧增多的时期。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的扩大,利益诉求大量增加,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其关联性、风险性、对抗性明显增强。事实充分证明,我们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我们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世所罕见,发展起来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如果我们不能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不能有效地防范社会风险,就会影响社会稳定的大局,就会丧失已有的成果,就会阻碍发展的进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妥善化解社会矛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更加注重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长期和谐稳定。
总之,世情、国情、市情都在发生新的变化。我们既要看到有利条件,更要看到不利因素;既要看到取得的成就,更要看到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善于在变化的形势中把握机遇,善于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创优势,开阔视野,创造性开展工作,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三、关于“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
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一个排头兵”、“两个走在全国前列”、“四个着力”和“五个下功夫、见成效”的重要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实施市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着力构筑“三个高地”,全力打好“五个攻坚战”,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努力建设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关于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市委的《建议》作了全面阐述。概括起来就是,要再接再厉,乘势而上,夺取新的更大胜利,为全面实现中央对天津的城市定位和滨海新区的 16
功能定位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为此,我们必须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一是基本具备与城市地位作用相适应的综合实力。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保持全国前列,经济结构更加优化,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形成,服务业比重、规模和水平全面提升,创新型城市建设全面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增强,经济发展步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二是基本实现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目标功能定位。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取得更大进展,高端产业聚集区、科技创新领航区、生态文明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和谐社会首善区初步形成,高水平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地位进一步确立,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更好发挥,带动全市发展和服务区域经济的效应充分体现,中心城区和各区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培育更多的经济增长点,三个层面发展更加协调。
三是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取得新突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率先形成,成为全国开放程度最高、发展活力最强、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四是基本形成独具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宜居城市格局。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和区县发展策略深入落实,载体功能、服务功能和综合保障功能显著增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生态城市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节能减排指标全面完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初步建立,天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自然风貌和现代化大都市气息充分展现。
五是基本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公共服务管理体系。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显著提升,科技实力、教育水平、文化竞争力和卫生服务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显著增加,人民生活质量持续改善,富裕程度和幸福程度处于全国前列。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管理制度更加完善,社会和谐稳定处于全国前列。
同志们,我们的目标是宏伟的,肩负的责任是重大的。只要我们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全力以赴干好每一年,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实现宏伟的奋斗目标,一个具有雄厚实力、充满创造活力的天津必将屹立在渤海之滨!
四、关于“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措施
实现“十二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紧紧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把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提高生态宜居水平,着力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指数,推动天津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
大力实施龙头带动战略,统筹三个层面联动协调发展。要全力打好滨海新区开发开 17
放攻坚战,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推进功能区建设,大力提升综合实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发挥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努力当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要推动三个层面高水平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滨海新区支撑和带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龙头作用,提高中心城区的产业层次、科技含量和产出效益,推进各郊区县农村居住社区、示范工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不断增强区域发展活力。要推动三个层面合理分工协作,健全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按照规模化、专业化、协作化要求,引导各区域产业发展,加强产业对接,构筑完整的产业链、配套链、服务链。要推动三个层面优化高效配置资源,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鼓励企业跨区域配置资源,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要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迈出更大步伐。
大力实施产业提升战略,形成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结构。要全力打好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攻坚战,着力构筑高端产业高地,全面提升三次产业,完善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动产业集成集约集群发展,做大做强八大优势支柱产业,打造一批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国际知名品牌、大型企业集团和现代产业基地,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培育壮大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健康、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构建新的增长点和发展优势,逐步成为全市经济的主导力量。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方向,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科技和信息服务、创意产业、会展经济、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商贸餐饮、旅游休闲、健身娱乐、家政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抓好服务业聚集区、新型专业市场和特色街区建设,推动服务经济实现量和质的突破。要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继续抓好高水平大项目好项目,创新引进项目的思路招法,保证投产达产、开工建设、储备报批的项目源源不断,通过增量促调整、促转型、促升级。
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要率先建设科技强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抓好科研平台建设,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重大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扶持数量众多、富有活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壮大,提升知识、技术转移和规模化生产能力,实现由“天津制造”向“天津创造”的根本转变。要率先建设教育强市,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持久开展和谐校园建设,统筹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鼓励学校特色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要率先建设人才强市,以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扎实做好培养和引进人才工作,着力开发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营造良好环境,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建设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
大力实施绿色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要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倡导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高水平建设中新天津生态城,推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城市和国家低碳经济试点城市建设,推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发展,推广特色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培育再制造示范企业。要合理开发和 18
保护资源,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发展新能源、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进节能节水节材节地,提高资源节约管理利用水平。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制,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废气、噪音、机动车尾气和扬尘污染的治理,搞好水污染防治,加快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强化对山、河、湖、海、泉、湿地等生态资源的保护和修复,大力植树造林,努力建设绿色、环保、生态天津。
大力实施宜居城市战略,全面提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要按照建设独具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宜居城市的要求,突出大气洋气、清新靓丽、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城市格调,完善空间布局,体现文化品位,全面提升城市功能,探索新型城市发展的路子。要深入落实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加快滨海新城区和中心城区“一主两副、沿河拓展、功能提升”的规划实施,完善规划体系,提升重点地区、重要地段城市设计,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和统筹作用。要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大力推进海港、空港、铁路、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建设,扩大城市的辐射力,形成通达“三北”腹地和华东、华南地区的快速交通网络,强化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核心区的交通联系,完善中心城区道路网络。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搞好停车设施建设。要大力建设城市公用设施,提高供水、排水、电力、供热、燃气、通信等保障能力。要严格执行城市管理规定,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推行数字化、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建立长效机制,继续开展大规模、全覆盖、高水平市容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大力实施富民惠民战略,建设公平公正安全稳定的和谐社会。要全力打好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攻坚战,继续实施20项民心工程,建立健全覆盖全体居民的收入、就业、医疗、住房等一整套民生保障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市人民。要着力增加群众收入,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关系,认真落实各项增收措施,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使群众实际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要坚持以项目扩大就业、创业带动就业、培训促进就业、政策扶持就业、服务保障就业,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要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基本养老、医疗等各项保险制度,扩大保障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标准,帮扶困难群体,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切实解决“看病难”、“出行难”等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大力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妇女儿童和残疾人工作。要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巩固军政军民团结。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深入开展平安天津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增强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在建设和谐社会上走在全国前列。
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全力打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攻坚战,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升天津文化的引领力、服务力、竞争力和创新力。要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化“同在一方热土、共建美好家园”活动,塑造和弘扬新时期天津精神,全面实施市民素质提升行动计划,不断提高城市文明程度。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文化中心等基础设施,建好用好管好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加强优秀作品生产创作,发展创意、动漫等新型文化业态,建设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集群,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要推进文化创新,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 19
革,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繁荣城乡文化市场,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制度环境,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大力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要全力打好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攻坚战,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改革,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更加重视公共管理,规范简化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要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开放型的现代金融体系,着力引进金融机构总部,建立结算中心、会计中心、票据中心和交易中心,加快建设保险改革试验区,充分发挥金融活跃市场、支持发展的重要作用。要深化企业改革,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完善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多种经济形式相互补充、共同发展。要扩大全方位开放,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开拓新的领域和空间,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充分发挥我国北方对外开放门户的作用。
五、关于加强对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团结带领广大群众落实各项目标任务,努力把美好的蓝图变成现实。
进一步提高科学执政水平。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实践在深入。面对繁重艰巨的任务,各级领导干部要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牢固树立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和大局意识,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水平。要切实增强战略思维能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开阔的思路,加强对重大问题的研究,科学把握发展规律,积极抢占发展先机,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要切实增强开拓创新能力,学习借鉴一切创新成果,鼓励支持各种创新实践,任何时候都不能自满、不能松懈、不能畏难,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勇气,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发展境界。要切实增强统筹协调能力,把改革发展稳定统一起来,把当前工作与长远发展一致起来,把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协调起来,把提高效率与体现公平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全面进步、永续发展。要切实增强总揽全局能力,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支持人大、政协、司法机关和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进一步提高群众工作水平。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研究和把握新特点新要求,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扎实做好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工作。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摆正同人民群众的位置,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不断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始终站稳群众立场,坚持把人民拥护、赞成、高兴、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心为群众着想,全力为群众造福,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更好地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的 20
特殊利益,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要采取正确方式方法,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增进群众的信任,既要解决思想问题,又要解决实际困难,依法保障人民群众权益,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及时有效化解矛盾,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做到位,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严格遵守党的各项纪律,加强廉洁自律,带头艰苦奋斗,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以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群众,始终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进一步提高真抓实干水平。实干兴邦,空谈误国。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到条件较差的地方去,察实情、出实招、干实事,把好思路、好政策、好措施落到实处。要敢于讲真话实话,反对说假话空话;既要报喜,更要报忧,决不能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当老好人,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每一项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的检验。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切实改进文风会风工作作风,恪尽职守,盯紧靠上,无私无畏,亲力亲为,敢抓善管,既要有思路、有部署,又要抓实施、抓落实,务必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真正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让中央放心、群众满意。
同志们,回首过去,成就催人奋进。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一个排头兵”、“两个走在全国前列”、“四个着力”和“五个下功夫、见成效”的重要要求,加快实施市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把天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向前进!
在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上的讲话
(2010年11月29日)
孙政才
同志们:
这次全会的任务是,听取省委常委会关于今年以来的工作报告,审议《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制定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深入分析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任务。
首先,我受省委常委会委托,向全会报告工作。
今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也是吉林发展史上很不平凡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团结奋斗,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经历了严峻复杂的考验,战胜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各项主要目标任务,为新一轮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谋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圆满完成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集中教育活动,基本达到了“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按照中央统一部署,认真组织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强调要在“结合”上做文章,在突出实践特色上下功夫,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紧密结合吉林实际,在全省组织开展了以“解放思想、改 21
革创新、转变方式、科学发展”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着力推动解放思想的成果由观念层面向实践层面转化,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决策,举办全省领导干部深入专题研讨班,准确把握吉林振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重大关系,秉承和发展以往取得的成功经验,深入研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和措施。组织到先进地区学习考察,想差距、想路数,想发展、想惠民,切实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召开省委九届十次全会,进一步明确吉林振兴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和主要措施,全面部署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任务。出台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若干意见、统筹推进吉林特色城镇化的若干意见和实施富民工程的若干意见三个重要文件,形成有力的政策支撑和实践抓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研究我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通过一年来的探索实践,我们实现“科学发展、加快振兴、富民强省”目标的思路更加清晰,任务更加明确,措施更加着实,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工作基础。
2、坚持科学发展,统筹推进“三化”、实施“三动”战略,全省经济保持持续平稳较快发展。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统筹推进具有吉林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全面实施、协同推进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战略,全省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前三季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281.6亿元,增长14.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1-10月份,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增长24.9%,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27.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增长20.2%,利润增长67.6%;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2%。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突出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以扩大居民消费为重点,完善消费政策,培育消费热点,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加注重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更加注重投资方向和次序,促进投资合理稳定增长,1-10月份全省3000万元以上在建项目达5500个,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竣工,投资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积极开展对外贸易,扩大出口规模,外贸恢复并超过金融危机前水平,1-10月份海关进出口总值增长48.9%,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4.8个百分点。十大产业发展计划全面启动,支柱优势产业继续发展壮大,融合配套逐步加深,产业链条不断延长,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坚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农村,加快发展服务业,努力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1-10月份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2%,接待游客和旅游业总收入分别增长17.1%和24.7%。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化工、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努力在碳纤维、纳米材料、化工新材料、风能及太阳能利用、纯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基因重组药物、现代疫苗等20个领域研发及产业化上取得重大突破,一汽新能源汽车基地等8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示范项目开工建设,1-10月份全省新产品产值增长31.4%,新产品率达到23.9%。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产品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切实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松花江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1-10月份全省单位GDP能耗下降5.3%,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减排分别完成“十一五”任务的110.5%和130.8%。特色城镇化稳步推进。吉林特色城镇化总体框架和发展思路基本确立,《吉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上报国务院审批,市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基本完成,城市详规在抓紧推进,《长吉图城镇体系规划》完成编制。长吉一体化进入实际推动阶段,重要节点城市建设明显提速,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等重点工作全面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加快建设,城市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出台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放 22
宽大中城市落户条件。正在抓紧制定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以及就业、社保等相关配套政策措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按照“创新机制、融入市场,创造技术、研发产品,培育产业、做大做强”的思路,坚持创新驱动和市场驱动并举,支持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支持市场主体与科教单位对接,加大创新型企业引进力度,支持科教人员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支持民间、域外资本和风险投资等与科技项目对接。1-10月份全省百户重点企业技术中心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项目超过去年全年立项数,申请专利增长11.2%,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加快建设,99项技术研发项目中71项实现成果转化。长东北中科院光电子产业园正式启动。现代农业持续快速发展。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实施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工程,大幅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不断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大灾之年夺取大丰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新的贡献。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传统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转变。优化农业结构,畜牧业、园艺特产业、林业经济稳步发展。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深化扩权强县改革,强化工业集中区建设,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全省县域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科学谋划,合理布局,全面加快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增高速公路里程815公里,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850公里,为实现“县县通高速”奠定了坚实基础。长吉城际铁路年底通车,吉林至珲春高速铁路开工建设,力争2012年底完工;与铁道部第四次签订进一步加快推进吉林铁路建设协议,力争“十二五”末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铁路”的目标。长春西客站换乘中心、长春龙嘉机场扩建等项目进展顺利,长春地铁一号线一期工程、二号线一期工程获国家批准。“气化吉林”正式启动。哈达山水利枢纽等重点水利工程全面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清理和规范行政行为,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完善,通钢、吉粮成功实现战略性重组。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试点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资源性产品价格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积极成效。民营经济加快发展,1-10月份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8.7%。地方金融创新深入推进,资本市场不断完善,企业首发上市实现新的突破。全面启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着力推动对外开放平台、国际合作机制、跨境贸易区建设、沿边开放环境及内部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创新,着力抓好中俄中朝跨境路、桥、航线等对外通道建设。圆满完成中朝领导人在我省会见等相关任务,并与朝方领导人就长吉图开发开放、合作开发朝鲜罗先区等重大问题进行磋商,达成了广泛共识。先后与海关总署等部委及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内贸外运模式获国家批准,跨国陆海联运航线成功试运行。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四平红嘴子工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国家批准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试运行、珲春出口加工区增加了物流保税功能。积极参与东北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开展系列招商引资和经贸交流活动,成功举办第六届东博会,上海世博会吉林馆和活动周得到广泛好评,汽博会、农博会、长春电影节等开放平台作用进一步显现。
3、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抗洪抢险救灾斗争取得重大胜利。今年我省遭受了特大洪涝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紧急行动、科学调度、周密部署,有力有序有效组织抗洪抢险救灾,与全省干部群众一起夺取了这场斗争的重大胜利。始终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组织吉林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受灾人员大转移,紧急转移安臵受灾群众201.2万人。迅速展开大范围搜救,解救被困群众4.5万人。全力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紧急筹集调集救灾物资,整合各方资源力量,妥善安臵受灾群众,有效保证了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住处、有洁净饮用水、有病能得到医治,大灾之后无大疫。
迅速抢修重点险工险段和水毁设施。组织调动专业力量,加大财力物力投入,采取科学得力措施,确保大中型水库不垮坝、主要堤防不溃堤,最短时间内恢复水、电、交通等设施功能,保证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科学妥善处臵突发事件和次生灾害。我们科学部署,组织有力,打捞成功,7000余只冲入松花江的化工原料桶无一出省、无一流落民间,松花江水质监测正常。及时排查、妥善处臵数百起山洪暴发引发的次生灾害。迅速开展生产自救和灾后恢复重建。及时出台重建工作指导意见,提出“六个确保”明确要求,扎实、快速、有效地推进各项重建工作。全面实现“入冬前受灾群众都能有房住,农村倒塌房屋完成重建、损毁房屋完成修复”的阶段性目标,灾区社会公共事业全面恢复,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工农业生产恢复正常。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全省上下紧密团结、党政军群齐心协力,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和舍身忘己的模范人物,砥砺、展现和高扬了“以人为本、众志成城、顽强拼搏、尊重科学、无私奉献、勇于胜利”的伟大吉林抗洪精神,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4、坚持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精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民生作为第一目标,把稳定作为第一责任,加快推进富民进程,全力办好民生实事,努力让全体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前三季度,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增长9.6%和8.2%。着力扩大社会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就业帮扶力度,鼓励和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深入推动全民创业带就业,完善“零就业”家庭援助机制,推进各种形式的灵活就业。1-10月份公益性岗位规模达到11.2万人,全省城镇新增就业53.1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18%,城镇登记失业率3.8%,低于年计划0.8个百分点。稳步调整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大幅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涨幅达到22.9%。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平均增长13.3%,高于全国平均增幅3.3个百分点。建立和完善最低工资动态机制,推行定期协商工资形成机制。全面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扩大保险覆盖面,1-10月份五大险种累计参保突破2808万人次,实现年度覆盖计划的104%。采取政府承债的方式,统筹解决全省34.4万名厂办大集体职工和16.9万名五七家属工养老保险参保续保问题。新农保试点成效显著,第一批试点参保率达77.9%。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80%和60%以上,51万名关破并改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医保范围。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乡农业人口参合率达96.8%,符合新农合条件的农村救助对象全部参保。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分别提高10.6%和9.8%,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分别提高5.6%和15.8%。加大扶贫开发力度,4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计划全面实施。新解决了130.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和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取得实质性进展,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和布局调整稳步实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改造乡镇卫生院624所,建设244个社区卫生中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对中等职业学校符合条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逐步免除学费,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面启动,历史拖欠中小学教师24.3亿元工资全部补发完毕。初步研究制订了《吉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大力发展保障性住房。“六路安居”工程全面实施,新开工建设房屋2932万平方米、46.2万户,开工率105.9%。把“暖房子”工程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节能降耗工程和提升城市景观工程全力推进,热源建设、小锅炉撤并、陈旧管网改造、建筑节能等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供热质量明显提高。精心维护社会稳定。紧紧抓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紧紧抓住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两抢一盗”等多发性侵财犯罪、非法集资等涉众型经济犯罪、毒品犯 24
罪和电信诈骗犯罪等新型犯罪,开展专项行动。深化隐蔽战线工作,严密防范和有效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围绕“公正高效办案、和谐司法为民”的主题,努力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不断完善法律防范、法律救济等新举措,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务。严厉打击“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违法犯罪活动,深入推进“回归社会工程”,加大对“法轮功”习练者教育转化工作力度。切实解决信访突出问题,有效化解大量社会矛盾,全省信访总量下降40.1%。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5、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隆重纪念省人大常委会设立30周年。支持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围绕全省工作大局依法行使职权,制定和修订地方性法规,组织开展工作监督,立法质量和监督实效进一步提高。支持省政协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丰富政治协商形式,规范政治协商程序,畅通民主监督渠道,推进履行职能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强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的政治协商和团结合作,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启动“强基富民固边工程”,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爱国宗教团体建设进一步加强。加强和改善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后备力量建设,搞好双拥共建,密切军政军民团结。省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国防动员建设改革发展的意见》,出台了《关于支持吉林省驻军和武警部队建设的若干意见》,积极帮助驻吉部队解决实际问题。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不断扩大基层民主。深入开展普法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全面落实依法治省基本方略,积极支持政法机关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和工作机制创新,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广大政法干警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的意识和能力普遍增强,切实维护了司法公平与正义,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6、坚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新的进展。按照“三贴近”、“三创新”要求,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积极推进宣传思想工作的观念创新和实践创新,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有力精神文化支撑。舆论引导能力进一步增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科学分析和研判舆情,对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以及抗洪抢险救灾等重大事件进行及时、客观、全面、准确的报道和宣传,切实发挥出团结、稳定、鼓劲的重要作用。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典型宣传影响力和感染力进一步提高。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以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文化馆)为重点的一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在全省各地相继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农村文化大院、农村书屋、送戏下乡等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文艺创作和舞台艺术持续繁荣,一批文艺作品获得国家奖项。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新闻出版、电影发行放映单位和非时政类报刊社,以及省曲艺团、歌舞团转企改制进展顺利,省广播电台、电视台制播分离改革成效明显,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任务全面完成。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构筑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吉视传媒完成股份制改造、出版集团上市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一批大型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产业园区开工建设。吉林文化知名品牌效应进一步释放,影视、歌舞、广电、出版、动漫等重点产业加快发展。
7、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认真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原则,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思想理论建设深入推进。巩固延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推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不断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载体,25
完善学习制度,大力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推进新一轮大规模干部培训。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切实选好配强各级领导班子,一批政治坚定、素质过硬、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贯彻落实《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确定并着力推动重点改革项目突破和整体改革的推进,全面实行省市县党委干部任免票决制,探索实行省委全委会提名推荐县(市、区)党政正职及其后备人选。通过省市县联动的办法公开选拔1262名领导干部,选人用人视野全面扩大,选人用人开放度大大提高。深入推进人才兴业,“双百千万”人才计划启动实施。基层组织建设扎实推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把抗洪抢险救灾作为最大实践,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党的先进性和创先争优活动成果。建立健全覆盖市、县、街道、社区的服务民生工作网络,基层组织服务民生工作有效开展。深入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三项工程”。圆满完成新一轮村级组织“两委”换届工作。推动“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开展。机关党的建设取得新的成效。作风建设成效明显。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增强发展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倡导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全省上下大力营造比学赶超、奋发向上、真抓实干的工作氛围和导向。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加强。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纠正侵害农民利益、高考考风考纪、教育乱收费、医疗服务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经济发展软环境整治和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认真学习贯彻《廉政准则》,大力表彰勤政廉政先进典型,“树新风正气、促和谐发展”主题教育不断深化。严格处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方面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一批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
在抓好全省党的建设的同时,我们高度重视省委常委班子自身建设。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谋划“十二五”发展等专题进行了4次集中学习。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党委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制度。坚持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进一步完善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加强对基层工作的指导。自觉遵守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制度和规定。
以上是省委常委会今年以来的主要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和成绩的取得,是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是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扎实工作的结果。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省还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老工业基地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破解;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发展后劲仍然不足,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慢,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较快,给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生活带来一定影响,一些群众的利益诉求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大量存在,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此外,部分干部责任意识不强、精神状态不佳、工作作风不实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对这些矛盾和问题,省委常委会高度重视,将采取有力的措施逐步加以解决。同时,希望同志们对省委常委会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我们把工作做得更好。
下面,根据省委常委会讨论的意见,就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科学谋划我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全力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讲几点意见。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面总结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的发展成就,深刻分析了面临的国内外环境,科学确定了“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 26
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指导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行动纲领。需要突出把握的是,这次全会作出了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提出了科学发展的鲜明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明确主线。这一个判断、一个主题、一条主线,构建起“十二五”发展的总体框架和基本脉络。这是党中央在科学判断我国所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对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把握,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我们科学谋划“十二五”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根据中央精神,结合吉林实际,我们组织专门力量,广泛征求和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见,形成了提交全会审议的《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制定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讨论稿。这个《建议》是指导我省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文件,请大家认真审议。
即将过去的“十一五”,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在中央实施振兴东北战略的带动下,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班子的带领下,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奋力拼搏,长期存在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逐步得到破解,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全省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老工业基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经过五年的努力奋斗,我省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十二五”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科学谋划吉林“十二五”发展,必须对我省发展面临的形势有一个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从国际看,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但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对我加强经济技术合作的意愿进一步增强,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省发展。特别是随着《中国东北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的批准和中朝两国经贸合作的不断加深,为我省立足区位和地缘优势,加快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从国内看,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中央继续加大振兴东北战略实施力度,明确在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产业发展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国家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战略方针,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以及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必将产生巨大需求。这些都为我省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政策机遇和发展空间。从我省看,近年来,吉林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发展潜力正在逐步释放,特别是目前我们的发展思路清晰明确,目标鼓舞人心,全省上下思想统一,广大干部群众谋发展、求转变、图振兴的愿望热切、干劲十足,形成了同心协力、共促发展的浓厚氛围。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将是一个缓慢复杂的过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我省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根本破解,发展的内生动力仍然不足。综合判断宏观形势,我省既面临着加快发展新的机遇,也面临各种严峻挑战,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机遇蕴于挑战。从历史经验看,每一个机遇期同时也是一个新格局的形成期、执政能力的考验期、破除自身矛盾问题的攻坚期。当前,全国各地纷纷提出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实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对市场、资源、人才、技术的争夺更为激烈,我省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积极顺应形势的深刻变化,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力争使吉林在新一轮发展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脱颖而出。
抓住历史机遇、加快吉林振兴,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发展”和“民生”这两个关键词。发展是第一要务,抓住了“发展”我们就抓住了全部工作的“牛鼻子”;民生是第一目标,抓住了“民生”我们前进的方向就不会出现偏差。二者 27
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是一个紧密关联、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从根本上讲,老工业基地所有困难的根源在于体制机制不活,是发展不够、发展不充分、发展不可持续造成的,发展始终是解决吉林一切问题的关键。没有发展,不加快发展,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就是空话,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失去了根基。如果我们不能在这几年以更加科学的精神、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务实的作风,努力实现大的发展、大的突破,那么就会被先进地区甩得更远,被水平相当的地区所超越,在新一轮发展格局中就会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要看到,“十二五”期间,我们有基础、有条件、也完全有必要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当然,这个“速度”必须建立在“好”的基础上,就是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我们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发展的决定性意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高举科学发展、加快振兴、富民强省的旗臶,咬定目标不动摇,狠抓落实不懈怠,认准路子不折腾,推动我省“十二五”实现新的发展跨越。发展的目的,就是要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这是共产党人的最终价值取向和根本奋斗目标,也是我们推动发展的最终动力和根本基础。把一切工作都统一到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上来,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抓住关键,工作摆布和路数才能不偏离科学发展的轨道,也才能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这个“更加美好”体现了系统、全面、统筹的要求,是一个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的概念,就是要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水平,逐步缩小贫富差距,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殷实富裕;就是要保证城乡居民依法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自信从容;就是要保障城乡居民的文化权利,不断提高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推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充实快乐;就是要加大社会事业改革和社会管理创新的力度,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切实维护公平正义,深化平安吉林建设,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和谐安全;就是要加强生态建设,美化生活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舒适健康。
基于上述对形势的基本认识,“十二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我省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加快振兴、富民强省为目标,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转变方式、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着力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和创新驱动战略,以增量带动结构优化,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以发展保障民生改善,强化改革开放和人才战略支撑,加快推动富民进程,全面加强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逐步走向良性循环、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道路,加快实现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贯彻落实这个总体要求,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毫不动摇,切实增强坚定性;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毫不动摇,促进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毫不动摇,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广度深度;必须坚持农业基础地位毫不动摇,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毫不动摇,切实强化统筹协调、突出吉林特色;必须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毫不动摇,扎实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和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坚持以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毫不动摇,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实际工作中,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是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破解老工业基地深层次矛盾的关键环节。要立足扩大内需特 28
别是消费需求,把增投资、扩消费、惠民生更多地结合起来,优化投资结构,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提高吉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努力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协调发展机制。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支持各地依托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大力发展区域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实施十大产业发展计划,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之间相互融合、配套协作,促进产业高端化、规模化、集聚化发展。要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强化创新驱动和市场驱动,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提高区域创新能力。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扎实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把吉林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良性互动。
二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走吉林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在更高层次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贡献。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和高产稳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推动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继续深化扩权强县改革,提升县域经济整体实力,打造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载体。
三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具有吉林特色的城镇化步伐。这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促进社会公平、让城乡居民生活更加美好的可靠保障。要牢牢把握城镇化发展的重大机遇,遵循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要更多地从解决“三农”问题入手,从减少农民、善待农民、提升农民、富裕农民的角度来谋划城镇化发展。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推动,长吉一体化率先带动,东中西部区域联动,城镇乡村共进互动,有步骤、分层次、有重点、高质量地推进全省城镇化。要在强化产业支撑上下功夫,推动产业布局和城镇化布局相融合,促进行政区划与经济功能区相协调,以产业发展支撑城镇化稳步推进。要加快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多渠道、多形式为农民进城创造条件。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保障支撑能力。要把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共同发展。
四是推动富民进程,努力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扩大消费需求、推动科学发展、凝聚民心民意、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环节。要大力发展有利于群众增收的产业和企业,大力推进全民创业,扩大财富源泉和创造财富人群比重,强化发展对富民的支撑能力。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更高水平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促进社会工资较快增长,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促进农民转移就业。要不断扩大公共服务供给,切实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工程和“暖房子”工程,让城乡居民住有所居、住得温暖。进一步加强对困难群体的扶助,保障好他们的基本生活,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五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管理创新,更好地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建设。要优先发展教育 29
事业,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要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健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稳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要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不断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大格局。要扎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要加强应急管理,有效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要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要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吉林创建活动,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要大力实施“强基富民固边工程”,加强组织协调、对外合作和依法治边工作,切实维护边境安全。
六是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繁荣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要推进文化创新,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政府扶持和体制改革两加强,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繁荣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和权益。
七是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要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效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基层民主建设,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推进基层有序政治参与,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要着力培育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八是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努力为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动力源泉。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坚持市场化取向,着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切实解决老工业基地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要加强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社会事业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是实现基本社会公平正义,要妥善处理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与加强社会事业改革的关系,二者相互促进,社会事业改革一方面要解决现实存在的一些问题,也要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加快消费社会的建立。要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在更高层次上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开拓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有效防范外部风险。加强与东北亚各国的经济合作,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开放带动能力,加快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要大力推进长吉图开发开放,抢抓发展机遇,突出改革创新和开放带动,力争在“十二五”时期取得实质性突破。
九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要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大力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切实推动解放思 30
想成果向实践层面转化,不断增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营造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要大力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引导广大干部不断增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胆识和气魄,提高破解各种矛盾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形成注重抓落实的体制机制和工作氛围。要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着力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明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扎实做好明年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对于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推动吉林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紧紧扭住那些影响全局的主要矛盾、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解放思想谋发展惠民生,转变作风抓落实。要在结构调整、重大项目建设上有新突破,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上有新突破,在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镇化重点工作实施上有新突破,在深化改革开放、创新科学发展体制机制上有新突破,在推进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上有新突破,为实现吉林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努力开创新的发展局面。关于明年工作,我们将在十二月底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明年二月份召开的全省“两会”上作出全面部署。希望大家在做好当前工作的同时,提早对明年工作进行认真思考和谋划。
同志们,“十二五”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振兴发展的攻坚阶段,任务十分艰巨,使命非常光荣,前途充满希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奋发进取,扎实苦干,为加快实现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不懈奋斗!
在市委四届五次全会上的讲话
马
勇
(2010年12月7日)
同志们:
这次全会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报告市委四届四次全会以来市委常委会工作,讨论审议《中共益阳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研究部署当前工作。下面,我受市委常委会委托,讲三点意见。
一、市委四届四次全会以来的工作
去年市委四届四次全会以来,市委常委会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研判形势,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着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始终突出发展主题,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抓加快发展,经济实力不断提升。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91.6亿元,同比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3.3亿元,增长36.8%;全年财政总收入34.1亿元,增长13.3%。今年1-11月,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39.5亿元,同比增长1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2亿元,增长35%;财政总收入37.8亿元,同比增长26.9%,继续保持 31
了较快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全力以赴抓工业,工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今年1-11月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94.4亿元,同比增长24.4%。大力加强园区建设,着重推进益阳高新区东部新区建设,新区规划总面积285平方公里,目前已累计投资13.3 亿元,发展来势很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日本神户制钢、中国五矿、中粮、中核、中化、中冶等一大批战略投资者纷纷进驻益阳。今年1-11月,全市累计新签约项目265个,引进市域外资金形成固定资产投资173.6亿元,完成市下达全年目标任务的119.5%,同比增长36.3%。积极推进晶鑫能源光伏产业基地、中核集团核电配套产业基地、中国化工重大橡机装备出口基地、汇盛科技和艾华集团电子产业基地、中海船舶制造基地、益华水产加工出口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大力扶持汉森制药、太阳鸟游艇等企业成功上市。交通、能源、水利、城镇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二是抓转型发展,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狠抓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加大污染减排监察考核力度,认真组织开展了重点行业的污染治理,全市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着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型产业,特别是水电、风电、生物质能发电、核电齐头并进,多晶硅太阳能电池、风光互补路灯等新能源产业迅猛发展。全力建设绿色生态,加快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市建设,着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认真组织实施了退耕还林等重点林业工程项目,林地面积达到9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3.8%;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狠抓了中心城区绿化工作,城区绿地面积达到1850公顷,生态环境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三是抓统筹发展,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我们坚定不移地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着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2009年下半年召开了高规格的全市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出台了有关政策文件,进一步完善了发展思路和工作举措。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为抓手,提升了城市整体形象;县城扩容提质效果明显,重点镇的建设不断加速。大通湖区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建设和高新区东部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工程”,涌现了一批“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的典型。把土地流转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牛鼻子来抓,在沅江市草尾镇开展的土地信托流转试点,取得了农民满意、大户满意、政府满意的良好效果。目前,全市农村承包耕地流转总量已达221万亩,其中流转耕地131万亩,已占全市农村承包耕地的36.3%,居全省前列。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发展势头良好;棉花、蔬菜等农民增收效果好的产业发展迅猛,黑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水产、生猪产业的发展上了新的台阶。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47家,增加到260家。
(二)着力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向民生倾斜,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教育方面,加大教育投入,强力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基础教育各项监测指标全部达标;职业教育在全省排名靠前;高考录取率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以上。卫生方面,启动了桃江、赫山实行基本药物目录 32
试点工作,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今年我市参合农民340多万人,参合率达95.3%。文化方面,459家农家书屋工程已全部建成,花鼓戏《千两茶传奇》在2009年湖南艺术节获“田汉新剧目奖”,文化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高。二是不断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乡低保,至11月底,全市共保障城市低保对象64994户107945人,保障农村低保对象80570户174871人,基本做到应保尽保。推进社会保险扩面提标,至11月底,全市五大社会保险新增参保18万余人,征收各项社会保险费15.4亿元,同比增长28%。继续推进新农保试点工作,目前赫山区新农保登记参保人数达38万人,占应参保人数的99%,各项试点指标居全省前列。三是努力解决困难群众“三最”问题。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认真开展了“再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活动,落实就业政策,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至11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零就业家庭动态援助率100%,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4万人。千方百计解决农村特困人群吃饭住房问题。去年6月,市委下发了《关于切实解决农村特困人口吃饭住房困难问题的通知》,建立对口帮扶机制,对口帮扶国贫县安化的5个贫困乡镇,至目前对口帮扶到位资金170多万元、粮食150多吨。92个市直机关和单位党组织共募捐资金60多万元,落实帮扶资金800多万元。切实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全市廉租住房累计保障户数达31730户,2009年再次被评为全国、全省住房保障工作先进单位。
(三)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巩固发展和谐稳定的政治局面
一是切实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支持人大依法监督,切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支持政府依法行政,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支持政协认真履行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不断巩固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切实加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强党管武装和“双拥”工作,成功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城”,进一步密切了军政军民关系。二是大力推进民主法制建设。把普法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扎实开展“法律六进”主题活动,全面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和“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有26个村与11个社区荣获“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称号,3个村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今年年初正式启动“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创建工作进展顺利。三是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我们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第一责任,按照关口前移、力量下沉、部门联动、社会共管、标本兼治的方针,扎实推进“平安益阳”建设。2009年,我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及维稳工作考评均居全省第一。政法维稳工作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同志的高度评价。全面加强安全生产,组织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没有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
(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全面加强了各级党组织建设。一是认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根据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33
与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相结合,与应对危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相结合,与提高各级领导班子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相结合,市、县、乡共有3918个单位21.5万名党员参加了第二批、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取得明显成效。二是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根据中央、省委统一部署,今年5月我们正式启动创先争优活动。按照“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目标要求,结合机关、农村、街道社区、企业和金融机构、事业单位、新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的不同特点,扎实开展了“六民六双”主题实践活动。各地各单位党组织和党员根据岗位职责提出承诺事项,向社会予以公布,同时切实履行诺言,受到了群众好评。各地各单位不断创新点评方式,健全点评机制,确保不走过场,提高了创先争优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个别基层党组织作用难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民主自治机制难建立、新经济和社会组织党建难开展等问题,出台了一系列解决措施,推动基层党建工作迈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三是切实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出台了建设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党组织的决定,坚持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为龙头,扎实推进理论武装。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出台了署名推荐正处级主要领导干部初始提名人选办法,完善了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办法和选拔干部的办法,制定了政治协商干部人事事项的暂行办法;组织进行了处级干部、科级干部公开考选,不断提高了干部人事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四是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狠抓干部作风建设,进一步强化了市直机关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强力推行有错无为问责制和“一线工作法”,先后出台了严禁打牌赌博、严禁中餐饮酒等制度,着力治庸、治懒、治散、治玩,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切实优化发展环境,结合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开展了砂石市场、教育收费、医疗服务等专项治理;集中整治在重点工程建设中强揽工程、强装强卸、强行阻工的问题,全市共查处各类影响重点项目(企业)施工环境的案件90起,其中查处充当幕后指挥和保护伞的党员干部8人。着力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一方面加大办案力度,今年以来,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信访举报1114件(次),立案596件,结案559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546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25人,查处县处级干部18人,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反腐败的信心;另一方面,注重完善各项制度,特别是进一步完善了加强对党政正职监督的各项制度,从源头上防治腐败。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区域竞争压力加大,转方式调结构任重道远,民生改善与群众要求有较大差距,社会不稳定因素还大量存在,干部作风不实、违纪问题时有发生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科学谋划“十二五”蓝图,努力推动益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后发赶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描绘好 34
“十二五”蓝图,科学合理地确定我们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对于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指导实践,推进益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科学研判形势,坚定发展信心
1、要深刻领会中央和省委全会精神。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全会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动员和指导全党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主题”、“一条主线”、“十大任务”。“一个主题”,即科学发展是“十二五”发展的主题。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一条主线”,即明确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十大任务”,即切实推进扩大内需、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入实施科技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强社会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
11月26日至27日,省委召开九届十次全会。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制定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确定了全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对全省“十二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省委全会精神的核心是科学发展、“四化两型”、富民强省。科学发展是总揽,“四化两型”是战略路径,富民强省是战略目标。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全会精神,深刻领会会议的精神实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努力推动益阳又好又快发展。
2、要充分肯定“十一五”发展成就。“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强力推进“三化”进程,协调发展社会事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和自然灾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实力明显增强,预计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00亿元,年均增长13.5%;财政总收入达到45亿元,年均增长24.2%。工业增加值260亿元,年均增长21%,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5.0:31.2:43.8调整为22.4:41.2:36.4。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益阳电厂二期竣工投产,资水梯级开发有3个新建电站并网发电,茅草街大桥、银城大道建成通车,二广高速、岳常高速、绕城高速、石长铁路复线 35
等项目正在抓紧建设,益马高速、益娄高速、长益常城际高铁即将开工,桃花江核电站正在抓紧开展前期工作;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城市创建成绩斐然;农村公路建设、饮水安全工程、病险水库加固、土地整理等项目成效明显。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出台了《建设绿色益阳行动纲要》,节能减排成效显著,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植树绿化工作得到加强。改革开放取得突破,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对接长沙迈出新步伐,创建了益阳高新区东部新区,并纳入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大河西先导区;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高,一批战略投资者落户益阳。社会发展呈现新局面,居民收入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这些都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顾“十一五”发展历程,有很多经验和启示值得我们认真总结。我们的主要体会是:一是必须始终坚持以思想的大解放带来发展的大飞跃。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要不断解放思想,以创新的理念和方法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则没有条件可以创造条件,没有办法可以找到办法,没有优势可以培育优势。总结“十一五”,我们发现当时很多项目都没有规划,核电站、东部新区、益马高速、益南高速等项目都没有列入规划。我们坚持解放思想,抢抓发展机遇,把没有列入规划的项目付诸于行动,实现了“十一五”的大发展。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发展的大跨越,这条经验十分宝贵。二是必须始终坚持发展主题。“十一五”的五年也是我们扭住加快发展这条主线不动摇的五年。这些年我们尽管遇到冰灾、金融危机的外部压力,也遇到了转型期来自内部的稳定压力等,但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抓住加快发展主题,高扬赶超发展旗臶,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带动促进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农业建设,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实践表明,加快发展是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坚持又好又快发展原则,坚持以能多快就要多快的信念去抓发展,是各级党组织的光荣职责。三是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的动力来自改革,发展的活力来自开放。只有通过改革开放,才能为益阳建设事业不断增添新的生机活力。“十一五”以来,我们高举改革开放旗臶:从农村税费改革到农村综合改革,农村改革步步深入;从国有企业、财税、金融、价格、投资等方面改革到政府机构、行政审批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改革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推进;我们不断创新对外开放思路,扩大开放领域,积极引进一批世界国内500强企业、上市公司、战略投资者落户益阳,主动对接和融入长沙,不断提高经济外向度,开创了对外开放新局面。实践表明,改革开放的力度越大,经济社会发展就越好越快。四是必须始终坚持执政为民。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一五”以来,我们在就业、就医、读书、住房、社保等方面不断推出惠民举措,把人财物重点向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倾斜,竭尽全力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这些实在而又具体的举措,造福了百姓,凝聚了民心。实践表明,只有始终服务人民,为人民谋福祉,我们的各项决策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各 36
项工作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配合,社会大局才能确保和谐稳定。五是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推动各项事业的进步,关键在于党的领导。这些年,我们始终把加强党的建设摆在首要位臵,锤炼干部队伍,夯实基层基础,改进党风政风,以党的建设的新成效促进了经济社会的新发展。特别是注重提高各级领导班子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把进取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在复杂局面中开辟前进道路,在攻坚克难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水平。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精神振奋、积极进取,为赶超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实践表明,只有始终坚持和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才有益阳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和光明前景。这些经验和启示,是“十一五”发展实践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下去,并发扬光大。
3、要准确把握益阳“十二五”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经分析判断,“十二五”期间我市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性特征。一是处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加速期,必须坚持能快则快,推动市域经济社会全面加速发展;二是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期,必须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提高区域竞争实力;三是处于社会管理转轨期,必须推动社会管理从强调政府行政管制向法治和善治加快转变;四是处于基础保障能力快速提升期,必须大规模推进高速公路、铁路以及能源、水利、信息、市政、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强我市赶超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推动形成新的发展格局;五是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期,必须坚持把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为益阳与全国全省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我市“十二五”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我们作决策、谋发展的基本依据,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
4、要全力抢抓发展机遇。综观“十二五”时期,我市面临赶超发展的良好机遇。一是宏观环境总体有利。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波动中回暖复苏,为我们的发展拓宽了更广的外部空间。二是国家政策支撑有力。“十二五”时期,国家扶持“三农”、支持中西部地区、改善民生力度将更大,对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支持,这对益阳发展有利。三是产业转移蔚然成势。国内外产业将加速由东向中、西部扩展、辐射,益阳作为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地,必将迎来新的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机遇。四是区域合作加速推进。“3+5”城市群建设提速,长沙先导区往西建设步伐加快推进,益阳与长沙的对接优势明显,发展空间将更为广阔。处在这样一个战略机遇期,我们有理由赶超,没有理由落后,绝不能无所作为,坐失良机。
(二)明确“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和目标任务
“十二五”期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四化两型”总体战略,紧紧围绕“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后发赶超、建设绿色益阳”的总体思路,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后发赶超的第一推动力,把招商引资作为富民强市的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满意 37
作为检验发展成效的第一标准,全面实施工业强市、绿色发展、开放带动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着力扩总量、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为建设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态优美、人民幸福的新益阳而奋斗。
把握新的形势,结合益阳实际,“十二五”时期要全面实施“四大战略”:
——工业强市战略。必须始终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整合优势资源,建设重大项目,打造核心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壮大支柱产业。要坚持用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新型工业的快速发展推动益阳的后发赶超。
——绿色发展战略。要积极建设绿色生态、发展绿色生产、倡导绿色消费、创建绿色文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实现经济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坚定不移地走具有益阳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开放带动战略。强化开放理念,全方位扩大开放,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以大开放促大发展。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构建更科学、更开放、更具活力的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作新机制,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创造新的活力。
——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坚持把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体战略布局中统筹考虑。坚定不移地走注重产业支撑、注重集约精细、注重生态宜居的具有益阳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路子。坚持以现代农业的加快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加速增长为主线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形成资源优化配臵、产业协同发展、基础设施一体、公共服务共享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按照“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后发赶超、建设绿色益阳”的总体要求,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运行情况,“十二五”发展目标是:
——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到2015年,生产总值达到129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0%,达到11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达到1460亿元。经济增长方式明显转变,经济结构更趋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大为增强,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综合实力快速提升。
——绿色益阳建设取得新成效。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完成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任务;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倡导绿色消费,建立绿色技术体系、生产体系、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推动绿色发展;大力加强环境保护,主要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基本建成宜居生态旅游城市。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坚持以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子不动摇。努力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抓好招商引资工作,不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和区域合作水平。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优化开放益阳新形象。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升。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就业更加充分,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健全;民生得到极大改善,城乡居住条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 38
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进一步优化,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普遍提高。
(三)突出工作重点,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十二五”时期,要着力抓好以下九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1.以新型工业化为第一推动力,加快后发赶超步伐。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十二五”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始终注重发挥这个“第一推动力”的作用,以工业经济的大突破推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要培育优势主导产业。突出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加快推进桃花江核电站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核心企业,培育产业集群,抢抓发展制高点。要加大园区建设力度。重点推进益阳高新区东部新区建设,力争益阳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支持区县(市)工业园和重点乡镇工业小区建设,提升其承载功能。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原始创新,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企业创建国家工程中心、技术中心,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和孵化器建设。要加速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抓住三网融合的契机,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外包、三网融合增值服务、数字内容、物流信息服务等新型信息服务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提升,着力提高服务外包、物流配送、现代金融、工业设计、信息咨询、品牌策划、产权交易、检测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
2.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是区域经济加速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后发地区赶超发展的战略举措。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全面推进县城建设,大力扶持交通枢纽重点镇和市际边界城镇发展,加快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县城和重点镇为支撑,以大带小、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现代城镇体系。要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按照“环省会中心城市、现代新型工业城市、宜居山水生态旅游城市”的城市定位,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增强产业带动能力和综合承载能力。特别是要大力实施“东接东进”战略,加快推进东部新区和鱼形山“两型”实践区建设。继续推进城市创建活动,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增强城市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要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通过统筹城乡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要加快推进市县经济一体化,促进“一体”(中心城区经济体,包括赫山、资阳、高新区)和“两翼”(桃江、安化山区经济翼,沅江、南县、大通湖湖区经济翼)经济协同发展。着力推动长益常工业走廊建设,努力打造益阳乃至湖南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3.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充分发挥我市农业大市优势,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要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以粮食、蔬菜、生猪、黑茶、竹木、水产、棉花、药材等为重点,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基地,做大做强特色产业。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按照“扶优、39
扶强、扶大”的原则,引导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特别是要引进战略投资者,打造一批生产规模大、工业化程度高、带动能力强、产业链条长的农产品加工“航母”。要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现代物流,加快推进连锁经营、农超对接、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切实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加快农情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实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提高农机化整体水平。要着力培育农业新兴业态。促进农民与企业、科研院所的有效合作,加快建设“农产学研”联合的新型农业业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景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园、乡村旅游等农业新型产业园区,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块状经济”发展格局。要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强乡村布局规划,扎实开展新农村示范片、示范村建设,坚持以点带面,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要以大手笔、大气魄推进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市形成大投入、大开发热潮,不断提高我市赶超发展的承载力和竞争力。要加强交通建设。树立大交通大发展意识,进一步完善内外交通布局,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和以安化、南县为中心的西部、北部两个交通次枢纽,构建便捷、畅通、高效的综合交通网络。要突出高速公路建设,尽快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加强与全省乃至全国交通骨干网络的衔接,高起点建设一批事关益阳长远发展的交通建设项目,增强发展后劲。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资水流域重点中小河流和洞庭湖区综合治理,建成一批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进一步抓好防洪安全水利设施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优势资源和现有基础,大力发展中小型水电、生物质能发展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加大对农村电力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城乡电网。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信息库和信息中心建设,加快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推广应用,加快社会管理信息网络和社区信息化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
5.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建设绿色益阳。建设绿色益阳,就是建设绿色生态、发展绿色生产、倡导绿色消费、创建绿色文明,本质上体现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是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发展“两型产业”。按照新型工业化和“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科学设计全市“两型产业”指标体系和责任体系。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着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尽快形成支柱产业。做实做强益阳造船高技术产业园。加快发展旅游业,推进旅游经济区域协作,建设核心景区,构建多层次的旅游业发展新格局。加快发展文化产业,重点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发展壮大新兴媒体业、新闻出版业、工艺美术业、印刷包装业、文化娱乐休闲业、广告会展业、体育健身业等。要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严格节能环保准入门槛,坚决杜绝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项目;继续抓好造纸、纺织、化工、建材、火力发电、矿冶等重点行业的污染整治,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完善污染减排监察、检测、考核三大体系,确保实现节能降耗和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要加强生态建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真 40
正让青山绿水成为储蓄的GDP,让蓝天沃土成为永恒的不动产,让能源资源得到永续利用,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目标。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大力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要研究建立生态补偿标准体系和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推动绿色发展。
6.实施“民生工程”六大行动计划,着力改善民生民利。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归宿,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必然要求,必须把改善民生的工作作为 “十二五”发展的重要任务来部署,作为系统“工程”来建设。着重抓好六大行动计划。要实施增收富民行动计划,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实施以中低收入者为重点的增收计划,着力推进扶贫工作,培育“橄榄型”社会结构。要实施促进就业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要实施社保救助行动计划,大力推进社会保障、救助体系建设,积极组织实施助医、助学、助困、助残等慈善救助活动。要实施教育均衡行动计划,统筹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推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市。要实施生命健康行动计划,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医疗卫生体系;切实抓好人口计生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要实施文化普惠行动计划,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生产,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7.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改革开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未来五年,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推向深入。要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推进市辖区、乡(镇)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市区一体、强市活镇、权责对等”的思路,理顺市辖区、乡(镇)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一步健全国资监管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动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大力开展农村土地信托流转,加快大通湖和益阳高新区东部新区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建设,努力探索符合益阳实际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子。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打破市域行政壁垒,整合市域资源,推动市域内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臵,进一步释放发展潜能;深化与长沙、娄底、怀化、常德、岳阳的经济合作与互动,积极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提升合作层次和水平;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北部湾经济区以及中部地区等区域合作,高起点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共生发展。要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拓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着力提高外向型经济能级。
8.加强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增强发展合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又是进一步增强发展合力的重要基础。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支持人大、政府、政协依法照章开展工作,进一步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引导社会各界把智慧和力量 41
更好地凝聚到加快发展上来。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加强普法教育,推进依法治市、依法治县(市、区)建设。要严格落实维稳工作责任,建立健全维稳长效机制。继续实施平安益阳工程,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打击多发性犯罪和各类经济犯罪,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崇文尚义、通达超越”的益阳城市精神,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高市民素质,形成全民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
9.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科学发展提拱坚强的政治保障。顺利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关键在人,关键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水平和能力。各级党组织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切实提高科学决策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急决策和危机处理能力、总揽全局和协调各方的能力。牢固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正确政绩观,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政绩。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推进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各级领导班子整体素质。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把坚持科学发展有韧劲、谋划科学发展有思路、推动科学发展有激情、实现科学发展有贡献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配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要加强干部作风和党风廉政建设。全面推行公开承诺制、限时办结制、考核评议制和责任追究制,完善有利于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的工作机制。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四)强化措施,确保实现“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
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大跨越,必须针对当前影响益阳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问题,拿出具体办法,强化工作举措,为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要进一步推进思想大解放。要把解放思想贯穿于“十二五”发展全过程,着力提升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机制、转变发展方式、增添发展动力、破解发展难题。要转变安于现状观念,增强敢闯敢试、奋发进取意识,加快推进后发赶超;转变传统僵化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努力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转变封闭狭隘观念,增强开放意识,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转变片面发展观念,增强协调发展意识,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通过解放思想,把干部群众的思想从不符合、不适应、不利于益阳发展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二是要全面优化投资和创业环境。环境既是区域发展形象,更是加快生产要素集聚的关键。要想增强吸引力、赢得发展先机,就必须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面优化发展环境。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清理削减行政审批项目,继续开展行风评议和机关作风评议,加大纠风专项治理和惩治腐败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法治、政策、政务、人文、治安、生态环境。要完善落实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和鼓励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加大创业扶持力度,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业活力。
三是要着力构筑区域人才高地。人才资源是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和人人都能成才的理念,坚持从体制创新入手,努力营造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机制,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引才措施,构建区域性人才市场,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
四是要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努力创造条件,统筹谋划和发展服务外包、现代金融和总部经济。整合优势资源,促进产业升级,在提升价值、延伸产业链条中拓展经济增长空间。促进产学研结合,发展新兴产业、“两型产业”和高精尖产业,积极引进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顺应交通格局的新变化,着力打造一批新的产业发展带,形成区域发展新格局。
五是要大力推进金融创新。金融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一环。要把推进金融创新、改进金融服务放在突出位臵,不断健全金融基础设施、丰富金融产品、创新服务方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要做大做强城建投、交发投、高新投三大政府投融资平台。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发展创业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鼓励企业发行债券,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建立鼓励民间投资引导机制,坚决打击非法集资和高息借贷行为。
三、扎实做好后段几项重点工作
1.要确保完成年度发展目标任务不动摇。尽管当前我市工作总体进展顺利,发展势头良好,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区域竞争更趋激烈,我们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和松懈。全市各级各部门都要自觉站在对益阳发展负责的高度,紧紧围绕全年工作目标,认真组织“回头看”,找准薄弱环节,统筹调度,奋力冲刺,全面打好决胜全年的攻坚战,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2.要扎实做好维稳工作。岁尾年末,是稳定工作的关键时期,维稳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一是要切实加强对维稳工作的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坚持经济发展与维护稳定“两手抓”,主要领导要担负起“第一责任”;要消除厌战情绪和懈怠心理,时刻拧紧维稳这根弦,切实做到思想不松懈、力度不减弱、标准不降低;要集中分析研判岁尾年末的稳定形势,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全力抓好各项维稳措施的落实。二是要注重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维稳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以政法综治部门为主,整合相关部门力量,建立协调会议制度,做到维稳各司其职、各守其责、各尽其力,把分工负责与统一协调结合起来。要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维稳,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加强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建设,建立健全群防群治网络,充分发挥基层维稳促安的屏障作用,筑牢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三是要及时掌握、尽早化解不稳定苗头。要坚持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不稳定事件,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着力构建党委、政府主导的群众权益维护机制,畅通信访渠道,健全新闻发布机制和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掌握维稳主动权。要深入基层特别是困难多、问题多、矛盾多的 43
地方,认真倾听民声、了解实情,及时解决容易引发信访问题和群体性事件的矛盾纠纷及苗头隐患,努力把各类不稳定问题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3.要深入推进创先争优工作。前段创先争优活动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而展开,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下阶段以及明后两年,要认真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创新活动载体,将创先争优活动引向深入。一是要始终坚持发展是执政的第一要务,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推动科学发展;二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全力推动民生民利上一个新的水平;三是要始终坚持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创新开辟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渠道;四是要始终坚持探索党、政府和社会良性互动的新型关系,不断提高党融入社会、组织社会、带动社会的能力;五是要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党的先进性建设,着力打造人民信得过的党的基层执政团队。
4.要为市县乡党委换届工作做好准备。明年,市、县、乡三级领导班子将进行换届。这次换届是在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进行的,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各级党委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好相关准备工作,确保换届顺利进行。一是要统一思想。按照自下而上、适当集中的要求,认真调研,制定换届工作方案,合理安排换届时间。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切实配好领导班子,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把各级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统一到省委、市委的安排部署上来。二是要加强领导。换届工作是各级党委即将面临的一项中心任务,也是明年抓班子建设的第一件大事,必须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要在市委和区县(市)委的统一领导下有序进行,并实行书记负责制。组织部门及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特别是组织部门要注意加强与人大、政协、纪委和统战部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协商,科学制定人事安排方案,细致周密地做好换届具体工作。要切实加强各级党组织换届工作的指导,组织开展好换届工作相关政策和业务培训,适时派出专门工作力量,加强指导和督查。三是要科学引导。要大力宣传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宣传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典型,为明年的换届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大力宣传组织人事纪律,要求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在换届期间都要做到不等待、不观望、不松懈、不分心、不折腾,以实际行动经受换届这一特殊的政治考验和组织考验,使换届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实现发展与换届两不误、双丰收。
同志们,展望未来,任重道远。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动员、团结和带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和全市人民,进一步振奋精神,奋发图强,抢抓机遇,开拓创新,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各项任务,加快后发赶超、建设绿色益阳而奋斗!
在市委五届十四次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2010年12月3日)
崔保华
同志们:
市委五届十四次全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精神,听取和讨论了市委常委会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遂宁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这次市委全会的召开,对于全面分析和把握我市当前和今后几年的发展形势,科学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推进“三个加快”、建设“四个遂宁”,为全面提升遂宁在成渝经济区和西部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把我市建成承接现代产业转移的发展高地、成渝经济区快速崛起的现代生态田园城市和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确定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是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文件。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温家宝总理对中央《建议》作的说明,对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做好党和国家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我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重大举措,奇葆书记的重要讲话和巨峰省长对省委《建议》作的说明,对我省“十二五”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重要部署。我们要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精神,深刻领会中央、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奋力推进遂宁跨越发展,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下面,我就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和这次市委全会精神,科学谋划和推进我市“十二五”跨越发展,讲几点意见。
一、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在新的起点谋划和推进遂宁跨越发展
科学谋划“十二五”跨越发展,要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发展环境,深入分析我市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凝聚力量,形成合力,大力推进遂宁发展新跨越。
第一,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坚定推进遂宁跨越发展的信心。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重要讲话中,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对“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行了深刻阐述,鲜明指出推动发展仍然是最重要的任务。奇葆书记在省委九届八次全会上,科学分析了四川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长期机遇、独特机遇、特别机遇,强调“必须把思想进一步统一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上来”,胡锦涛总书记和奇葆书记的重要讲话,具有极强的战略性、针对性和指导性。谋划遂宁“十二五”发展,必须把思想进一步统一到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加快发展、跨越发展上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发展面临一系列重大机遇:一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是我们面临的战略机遇。国家明确把西部大开发放在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的优先地位,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省支持的重点和方向与市委、市政府建设现代产业高地的部署是高度吻合的。我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过程就是借力开发、加快发展,建设高地、跨越发展的过程。二是扩大内需是我们面临的长期机遇。扩大内需是我国的长期战略方针。应当看到,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结 45
束,影响可能长期存在,中央扩内需促增长的政策取向不会轻易改变,刺激措施不会轻易退出。这有利于我们抓住有利的政策条件,继续扩大投资,推进重点产业项目,拉动经济持续增长。三是国际国内产业加快向中西部转移是我们面临的难得机遇。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需求低迷。加之土地劳动力成本以及能源原材料价格增加、环境容量指标递减等因素的制约,沿海发达地区部分产业正在加速向其他地区转移,这有利于我们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推动产业升级,实现转型发展。四是成渝“双核”等距辐射和次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形成的独特机遇。我市在成渝经济区“一核一轴一区块”中具有独特优势,成渝经济区的快速崛起和遂宁次级综合交通枢纽的加快形成,有利于我市充分利用两大都市资源,左右逢源,配套服务,接受辐射,主动融入,加快构建面向成渝市场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服务成渝的高端电子信息配套基地、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形成承接现代产业转移的发展高地,使我市迅速成为成渝经济“轴”上的桥梁和战略支点。综合分析各方面形势,“十二五”将是遂宁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机遇是稍纵即逝的重要资源,并不是长期存在。我们要坚持全市工作总体取向不动摇,努力推动遂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第二,认清和准确把握当前全市工作的态势,进一步形成乘势突破、跨越发展的大好局面。“十一五”时期,面对重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我们紧紧抓住第一要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现代产业高地,实现了经济发展提速增效。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主要污染物减排等指标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目标。全市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市城区常住人口达到62万,迈入了大城市行列。“十一五”的漂亮收官,为“十二五”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我们也要看到,“人口多、总量小、资源少、欠发达”仍然是遂宁最大的市情,“农业基础弱、工业规模小、服务业滞后”仍然是遂宁最大的实际,“发展不足、结构不优、质量不高”仍然是遂宁最大的问题。我市发展还面临着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初级阶段特征明显、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区域发展竞争加剧等压力和挑战。谋划“十二五”跨越发展,必须对全市工作态势有准确判断。当前,我们建设综合交通枢纽、现代产业高地各项工作全面铺开,各类规划加快编制,重点项目加快实施,尤其是次级综合交通枢纽骨架已经形成,建设现代生态田园城市的基础扎实,现代产业集群发展,绿色经济迅速崛起,开放合作成效显著,加快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这些重大工作无论从工作量还是工作周期看,正迎来集中建设的高峰阶段,更大的工作量还在后面。“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前期,仍然是打基础的阶段,从工作要求上讲,最需要的是坚韧不拔、持续攻坚,狠抓落实、挺进纵深;从努力目标上讲,最需要的是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跳起摸高、跨越发展。我们要咬定目标不放松,打好重大工作攻坚战,保持投资规模高位增长,持续掀起重大项目建设热潮,千方百计招大引强,强力推进产业快速崛起,书写遂宁“十二五”跨越发展更为宏伟的新篇章。
第三,准确把握“十二五”发展的主题、主线和战略选择,进一步明确我市今后五年的发展思路。中央《建议》明确提出我国“十二五”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把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这是时代潮流、未来趋势和遂宁的必由之路。谋划遂宁“十二五”跨越发展,必须鲜明突出这一主题、主线和战略选择。要从我市面临做大经济总量和提升发展质量的双重任务出发,坚持扩大增量和调整存量,主要在扩大增量中调整经济结构,46
在加快发展中促转变、在加快转变中谋发展,要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毫不动摇地坚持工业强市的主导战略,毫不动摇地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毫不动摇地继续加强开放合作、加强科技教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坚持“环境立市、人才兴市、开放强市、商旅富市”的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枢纽、四基地、一目的地”发展规划,基本建成现代化次级综合交通枢纽,西部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基地、西部现代工业物流基地、西部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西部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和国际知名的旅游休闲目的地,努力实现“两快、两跨越”目标,即“十二五”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十一五”、快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向“千亿”强市跨越、城乡居民收入达到或超过成渝经济区城市群平均水平的富民跨越,努力把遂宁建设成成渝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高地、创新创业高地、西部开放高地、人才集聚高地,变“丘陵盆地”为“发展高地”,努力把遂宁建设成西部快速崛起的现代生态田园城市,全面提升遂宁在成渝经济区和西部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要经过5年的努力,使我市绿色经济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实现跨越发展,为建成西部现代产业高地、现代生态田园城市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第四,主动适应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明晰我市“十二五”发展的着力重点。今后一个时期,遂宁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建设现代产业高地的攻坚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谋划我市“十二五”发展,必须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明确着力重点和努力方向,既为经济当期快速增长提供动力,又为经济长远发展积蓄后劲、开辟空间。要着力把基础做牢,重点解决好交通、水利、能源等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不断改善加快发展的保障条件。要着力把产业做强,重点解决好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产业支撑问题,不断增强全市经济整体实力。要着力把城市做大,重点解决好中心城市发育不够和城镇化水平不高的突出问题,不断挖掘和释放经济发展的内需潜力。要着力把科教做优,重点解决好持续发展的动力保障问题,不断增强科技和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要着力把民生做实,重点解决好共享发展成果的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要着力把环境做美,不断提升遂宁城市环境竞争力。抓住了这些重点,就把握了“十二五”跨越发展的关键。各地各部门要从发展需要出发,抓住工作重点,集中力量突破,打开工作局面,力争用几年时间办成几件大事,努力使发展面貌有显著变化,各项事业有显著加强。
二、着力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动现代产业高地建设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
这次全会通过的市委《建议》,明确了我市“十二五”跨越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我们要围绕建设现代产业高地和全面小康社会,整体谋划,突出重点,着力解决一些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的发展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基本建成现代化次级综合交通枢纽。要抢抓机遇、用好政策,继续加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开工一批重大支撑性项目,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强劲拉动。要坚持把交通建设放在突出位臵,全面推进“7向21线”铁路大动脉、“1环8线”高速公路大通道、“3纵5横”市域干线公路大网络建设,基本建成成渝经济区重要的次级综合交通枢纽,使遂宁成为成渝经济区重要的战略支点。全面建成遂绵、遂内、遂资高速公路,开工建设遂广、遂巴高速公路;加快建成遂渝铁路复线,争取开工建设绵遂、遂内城际铁路和遂资眉雅、遂涪广铁路;建成遂宁新机场,加快形成连接沪汉蓉、渝贵穗,贯通长三角、珠三角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要大力完善安全、通畅、互联、47
快捷的公共交通体系,建成城市轻轨和到区县的快捷通道,改造提升城市过境公路和进出口道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绿色交通,解决城市两车(公交车、出租车)一畅(道路畅通)问题,适应城市快速扩大和人口、车辆迅速增长对交通的新需求。要充分考虑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对交通的新要求,充分考虑现代物流高速发展对交通的新需求,进一步完善交通规划和布局,前瞻性地安排今后几年遂宁的交通建设,通过“十二五”的努力,使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决定性胜利,奠定遂宁百年发展基础。要加快推进武引蓬船灌区、毗引供水工程开工建设,提高农田灌溉和防洪抗旱能力,实现有效灌溉全覆盖,进一步解决旱区“靠天吃饭”的问题。加快建成柳树、打鼓滩、唐家渡电站和西宁、桐子垭、天宫庙等变电站,开工建设吴家街电站,努力保障群众生产生活和重大产业发展的用电需求。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构筑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体系。要完善信息网络体系,实施“三网融合”,提升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水平。
(二)加快建设现代产业高地。要以再造一个“产业遂宁”为目标,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努力形成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新格局。一要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4+3”产业发展规划,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产业配套为核心、集群发展为形态,加快改造升级油气盐化工、高档家纺及服装、汽车机械配套等传统产业,大力培育绿色产业,引进和实施一批电子信息、绿色食品、新能源、精密制造、生物工程等重大产业项目,培育壮大一批优势企业。加快把电子信息产业建成为集芯片制造、半导体元器件、PCB电路板、集成电路、通信产品、数字视听产品、计算机与网络产品、节能灯、太阳能电池等上下游衔接配套产业链,基本建成西部微电子、新光源、电路板“三大制造中心”,打造“千亿电子产业”。二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技术领先、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知名企业,抓出一批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性新兴产品,努力使绿色能源、高端电子信息配套、生物医药产业成为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特别是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核心电子元器件、汽车机械零部件先进制造集聚,使我市的工业制造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快速提升。三要依托园区发展产业集群。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用好国家和省上支持扩区升位政策,整合园区资源,提升规划档次,拓展发展空间,培育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加快建设1个1000亿园区、2个500亿园区、5个100亿园区,建成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化生产基地。要科学规划市本级园区、区县园区的空间布局和分工合作,整合资源,制定园区招商引资的梯度优惠政策,为招大引强创造更大的平台和发展空间。四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配套成渝的现代服务业、生活服务业和生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上规模上档次。集全市之力加快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建设,促进物联网技术与物流园的高度融合,着力引进一批排名全球全国前几位的物流龙头企业,提升物流现代化水平,把物流港建设成高层次、现代化、国际一流的工业物流基地。做强做大旅游经济,加快推进旅游度假区和特色旅游名镇建设,建成河东文化、体育、会展、传媒中心,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引进培育旅游龙头企业,加快文化旅游资源挖掘与提升,加快文化旅游产品的高水平开发,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将文化旅游业发展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
(三)全力建设现代生态田园城市。要把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我市“十二五”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努力走出符合遂宁实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一要以现代生态田园城市为定位,再造一个“遂宁城”。统筹规划城市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生态环境,高品位建设东山千亩彩林、西山千亩花海城市生态“绿屏”,35 48
平方公里“一湖四岛”城市湿地“绿肾”,85公里长的环观音湖、沿联盟河、渠河、开善河城市“绿廊”,180公里长的连通山水、串联景区、贯通城市和乡村的多层级“绿道”网络系统。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加快建设河东文化旅游产业区、城北高新技术产业区、城南新型工业区、城西现代物流区、观音湖生态体验区等五大主体功能区。深入开展“新五创”工作,积极争创国家文明城市,建成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全球绿色城市、国家生态城市,使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到2015年市城区人口达到80万人以上,建成区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城市湿地达到22平方公里,城市绿地率达到42%,绿化覆盖率达到45%,城市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4平方米,为2020年建成100万人口的现代生态田园特大城市打下坚实基础。二要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提高城镇产业、要素集聚能力和就业吸纳能力。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要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有序拓展城镇空间。要大规模开展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培训,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确保城镇发展的科学性和高水平。坚持“四注重、四提升”,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5万人以上的城镇都要按照城市的标准进行规划建设。三要以推动城镇化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以市城区和县城为依托,以涪江经济产业带、成渝经济产业带、旅游环线产业带等沿江沿路城镇带发展为主体形态,优先发展中心城镇,集约发展小城镇,促进中心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完善市域城镇体系。要充分用好国家启动实施成渝经济区规划的重大机遇,加强与成渝在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科技人才等方面的务实合作,用好两大都市资源,特别是人才、技术、智力资源,加快实施周末工程师来遂创业和“十万人才引进”工程,把我市建设成集聚高素质人才创新创业、承接现代产业转移的发展高地。继续抓好磨溪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特别是抓好产业提升和产业富民,把灾区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板。
(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强农惠农力度,不断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一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把粮食安全放在首要位臵,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要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着力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努力建成优质粮油、绿色生猪、优质水果、绿色蔬菜、高效林木、名优花卉苗木、特色家禽、优质肉牛、高效水产、道地中药材等10大农业基地,加快发展果蔬饮料、肉类食品等农产品加工业,打造一批“遂宁造”特色农产品品牌。要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龙头企业,积极发展专合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二要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推动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快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严格保护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转化,走科技兴农之路。三要全面规划和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总体规划、分类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要求,大力实施新村建设“258”规划,连片推进新村建设。要以城镇为中心,生产、生活治理相结合,按照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公共服务、优美人居、乡村文化“五位一体”,粮田区、蔬果区、养殖区、加工区、生活区、文教区、休闲娱乐区“七区配套”的思路,加快建成一批新农村综合体,形成人口聚集适度、产业支撑有力、功能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和谐、管理科学民主的农村新型社区。要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发展以沼气为重点的农村清洁能源,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四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一体化步伐,激活农村生产要素,促进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管理等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和优化配臵。要推进城乡基 49
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要把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放在首位,构建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农民权益保障机制,防止损害农民利益。
(五)加快建设成渝经济区的人才集聚高地。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增长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需要有坚实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一要大力加强自主创新。联动实施技术跨越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品牌战略,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抢占产业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要整合科技资源,加强创新型企业和产学研联盟建设,进一步深化市校、企校合作,完善创新服务支撑体系,营造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环境。要鼓励企业按照国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大力培育一批国内知名品牌,加快建设品牌强市。二要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高端引领,实施“科教优先、人才兴市”战略。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实施引进“十万人才工程”,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引进和使用“塔尖”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要在重视高端技术人才的同时,注重培养和引进管理人才,实施柔性引进人才工程,搭建周末工程师、科技“110”、人才超市、科技特派员、专家服务团、专家大院等服务平台。要优化事业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体制机制。三要推进教育创新发展。坚持把教育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劳动者素质的根本途径,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国民公共教育体系。要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奠定坚实人才基础。要加强基础教育,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发展高等教育,积极支持民办教育。要深入开展职业教育攻坚,加快西部职教基地核心区建设,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一批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
(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要顺应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民生事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继续实施重点民生工程,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市人民。要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和面向城乡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制度,建立和谐劳动关系。要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提高统筹层次和实现制度统一等方面迈出更大的实质性步伐,实现城乡低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就业援助、爱心帮扶“五道保障”全覆盖。要加快教育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均等化水平。要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繁荣城乡文化市场,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要加快发展体育事业,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办好省十二运会。要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公租房建设力度,增加经济适用房供给,努力解决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
(七)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机制障碍。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要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公用行业改革、资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格机制。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要认真做好扩权强县试点工作,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第二篇:刘淇在市委十届八次全会上的讲话
刘淇在市委十届八次全会上的讲话
这次全会开得很好。全会认真学习贯彻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听取了市委常委会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下面,我代表市委常委会,就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十二五”时期首都科学发展,讲几点意见。
一、抓住机遇,大有作为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中央在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作出了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要判断。强调当前发展的形势总体上有利,能不能抓住机遇推动发展,是能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从首都的发展看,“十一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完成了北京奥运盛会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筹办工作两大历史性任务,树立了科学发展的理念,建立健全了推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了“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我们贯彻落实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的批复,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确定了区县功能定位,推动了高端产业功能区的发展,完善了区域发展布局,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我们在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同时,抓住机遇,调结构、上水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提高了首都科学发展的水平。“十一五”的五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五年,是全市人民振奋精神、攻坚克难,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快速发展的五年,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五年。
当前,首都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如何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要求,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变化对首都发展的影响,如何正确把握首都的城市性质和功能对首都发展的要求,如何正确判断人口资源环境对首都发展的制约,紧紧抓住和用好当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首都科学发展,为国家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是首都工作面对的重大课题。
综合分析首都发展面临的形势,机遇很多,挑战也很多。《建议》中对机遇和挑战都作了分析。需要强调的是,在新的发展阶段,推动首都的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我们肩负的任务艰巨繁重,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强化机遇意识,珍惜机遇、抓住机遇,在战胜挑战中创造新的机遇,我们就可以在新的阶段推动新的科学发展。“十二五”期间,我们要抓住机遇,力求在以下方面大有作为。
第一,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要大有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我们要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北京要实现经济发展创新驱动的指示精神,充分发挥首都的科技智力优势,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紧紧盯住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前沿,按照国家产业发展的要求,积极抢占发展的制高点,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服务。一是要加快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了推动自主创新,中关村管委会和各相关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批复精神,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研究提出了6条先行先试的建议。最近,国务院已经原则同意。《建议》中对中关村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发展任务。当务之急是要加快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我们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抢占发展的制高点,加快节奏、加快步伐,力争使中关村的建设年年都有新变化,五年内有一个跨越式发 2 展。二是要搭建发挥首都科技智力优势的创新平台。首都的科技智力优势集中在中央大型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这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也是首都得天独厚的优势。用好这个优势是“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要搭建好平台,在制度上、体制机制上保证首都科技智力资源能够充分发挥出优势。重点是要抓好中关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的建设,搭建好人才平台、金融平台、成果转化平台、政府采购平台,以此来服务首都科技智力资源,使科技智力优势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三是要着力抓好科技创新的顶尖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科技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在人才这个问题上,北京具有优势,要落实好已有的各项人才工程,健全体制机制,集成相关政策,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充分发挥首都的科技智力资源优势,加大吸引国际顶尖领军人才的力度,使优秀人才、顶尖领军人才在北京大有作为,把首都建设成为世界人才高地。四是要建立创新驱动的产业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落实“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发展思路,提高产业的整体实力,提高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充分发挥三产对二产的拉动作用,二产对三产的支撑作用,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要充分依靠科技创新,通过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发展“北京服务”和“北京创造”品牌。
第二,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要大有作为。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乎稳定。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紧抓不放,加大力度,让群众切实得到实惠。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围绕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就业、就医、就学、住房、社保等问题,按照适度普惠的要求,积极创新社会建设管理与服务,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保障的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二是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 3 革。要结合首都实际,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特别要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众的收入,逐步提高北京的最低工资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让全市人民都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三是要着力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要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中,特别是把最需要关心帮助的、生活困难的群众时刻放在心中,高度关注群众的衣食住行,高度关注群众的柴米油盐。作为特大型城市,我们必须抓好群众的“菜篮子”工程,抓好稳定物价的工作,抓好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比如,要注重发展超市连锁的经营形式,深入到社区为基层群众提供方便;要提倡“农超”对接,减少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稳定农产品价格。同时,进一步加大“大民政”建设的力度,建立和完善城乡居民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解决直接关系群众生活的民生问题。
第三,在发挥国家文化中心职能、加强首都文化建设上要大有作为。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实力很强。我们要抓住机遇,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首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服务。一是要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要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机制改革,继续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各类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建设,不断增强文化发展的生机活力。
二是要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加强有助于增强首都文化中心地位的重大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加强郊区农村、基层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组织好各项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近年来,首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很好。我们要在此基础上,按照李 4 长春同志提出的首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走在全国前列,内涵要深、科技水平要高、创新思维要新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优化发展环境,着力抓好文化创意产业的重大项目,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提高文化产业聚集区的发展水平,增强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竞争实力。着力培养、引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型企业,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要结合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着力抓好首都优秀历史文化的保护、挖掘、传承和利用,抓好重点文化展示区的规划建设,打造首都历史文化品牌,展示首都历史文化的魅力。四是要切实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创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体制机制,努力推出更多更好的文艺精品,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四,在推进社会建设管理和服务上要大有作为。前不久,***同志到北京考察工作时对北京的社会建设管理创新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进一步推动社会建设管理服务创新提出了要求。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对于社会建设管理工作所面对的新挑战,我们必须从巩固党领导和执政的思想基础、工作基础、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的高度,积极应对。关于这方面的工作,《建议》中已经讲得很清楚。需要强调的是:一是要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强化政治意识和首都意识,增强政治智慧,着眼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通过健全和完善社会建设的组织机构、制度框架、法规政策,建立与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目标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管理工作的新路子。二是要积极创新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体制机制,重点是要积极创新社会领域党建工作,结合推动网格化社会管理、村庄社区化管理,加快社会组织、非公经济组织、商务楼宇的党建工作,尽快实现党的组织、党的工作的全覆盖,以党的建设全覆盖带动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的全覆盖,解决社会管理的薄弱环节,把社会管理的任务落实到所有 5 的社会组织和社会人。三是要创新社会管理与服务的方式方法,既要坚持和发展依靠群众群防群治,发挥各社会组织的作用,提高社会动员能力;也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拓宽网格化管理的领域和范围,加强对人口的管理、社会工作的管理、社会服务的管理,提高社会管理与服务的效能,提高掌控社会动态的能力。四是要围绕着确保首都安全稳定创新社会管理与服务。要深刻理解首都稳与全国稳的关系,牢记“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在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性、源头性、根本性问题上下功夫。要健全安全稳定工作领导责任体系,完善考核评价、督促检查、责任追究机制,健全和完善风险评估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纠纷滚动排查和预警机制、社会矛盾多元化调解体系,下大力气化解矛盾,努力从政策上、制度上、机制上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第五,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上要大有作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点在郊区农村,希望与潜力也在郊区农村。随着周边省市的快速城市化,我们要增强紧迫感,下更大的力气推动郊区农村的大发展。一是要加快推进城乡结合部城市化工程。前一段工作的方向正确,措施有效,维护了农民的利益。要按照这样的路子走下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加强政策协调,强化各区的主体责任,确保两年基本完成50个重点村建设任务。二是要加快新城建设。“十二五”期间要突出重点,提高标准,整合政策和资金,聚焦通州等重点新城建设,力求取得重大突破。新城决不能建成睡城,要有业有城,能够更好地承担起疏解中心城区功能、推动地区发展的任务。同时,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加快步伐。三是要加快生态涵养发展区建设。生态涵养发展区山清水秀,是首都宝贵的发展资源。去年以来通过发展沟域经济,引进产业项目,已经初步形成了山区生态涵养发展的模式。要在这个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动产业的发育,高标准地搞好沟域经济规划,高标准地搞好生态建设,搞好矿山 6 土地复垦,恢复生态环境和再造景观,加大对山区生态涵养发展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村庄改造、环境整治、产业发展和向农民群众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第六,在提高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上要大有作为。城市的管理是城市运行质量效率的重要保证,也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反映。北京今后能否克服发展瓶颈,取决于我们能否在管理水平上有重大提高。一是要提高统筹各项事业发展的能力。比如,人口管理问题涉及各有关部门的工作统筹、北京与周边地区的统筹、城市化过程中城乡的统筹等。二是管理要讲求提高效率。如公共服务领域,发展公交优先应注重补贴与效益的平衡,不断提高管理的效率。三是城市安全取决于管理水平。重大伤亡事故警示我们,不加强管理就不可能保证安全。对电焊工违章、施工违章、安全措施落后等问题,必须认真加以解决。提高城市管理的水平,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是首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北京奥运期间,我们在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方面已经有了成功的经验。特别是创造了网格化的管理模式,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和覆盖面。在新的形势下,要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网格化管理各项工作。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层层健全和落实管理责任,提高管理的实效,形成严格管理、严格监管、严格执法的局面,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十二五”规划中,必须有足够的措施,确保城市安全,确保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二、加强对“十二五”期间发展的领导
推动“十二五”时期首都科学发展,关键在各级党组织,关键在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敢于负责,敢于担当,敢于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全力推动“十二五”期间的科学发展。
第一,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推动首都的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 7 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完成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是对我们领导水平、执政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是对全市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也是对各区县、各部门执政能力、创新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这些考验具体体现在:一是如何处理好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与现有的投资、消费、出口拉动模式之间的关系,真正把以中关村为主的科技发展融入全市发展之中,实现依靠创新驱动来推进首都的科学发展,依靠创新驱动来克服水、土地等资源的约束,这是一个必须经受的考验。二是在优化结构中如何处理好房地产投资结构的优化升级,处理好产业发展、城乡一体化与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关系,协调工作,形成合力,切实把人口控制住,这也是一个重大考验。三是如何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建立起与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环境和公共文明体系,不断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提升城市软实力,这又是一个重大考验。四是如何充分发挥首都的功能和职责,在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京津冀地区的协调发展,实现互利共赢,也是一个重大考验。在新的形势下,推动首都的科学发展,我们不了解、不熟悉的东西很多,要加强学习,包括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提高科学管理的能力。我们要把管理提高到与发展同等的高度,不断加深对管理重要性的认识。随着首都经济社会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提高科学管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显现。与世界城市相比,我们既有硬件上的差距,在软件、管理,在软环境、软实力上的差距更大。提高科学管理能力和水平,不仅是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和当务之急,也是保障城市有序运行的基础性工作,是迈向世界城市的一项重要任务。提高科学管理的水平,一是要强化管理的意识。全市各区县、各部门、各单位,各级领导都要增强管理的意识,树立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推 8 动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通过科学管理提高首都工作的质量、效益和水平。二是要加强管理的基础工作。要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各项管理流程,加强关键环节的督促检查,提高管理的效能。要落实管理的责任,人口、交通、环境、安全等各个方面的管理任务,都要落实到区县、乡镇、街道、社区。层层健全管理责任制,明确管理责任,明确管理任务,明确管理要求,使管理工作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比如,要加强对地下人防工程、地下管网的管理,切实消除安全隐患。三是要积极借鉴和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要切实加强学习,认真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充分借鉴和运用信息化等各种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不断提高管理的效率。
第三,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推动首都科学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一是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要不断增强群众观点,自觉实践群众观点,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正确把握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摆正同人民群众的位置,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切实增强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二是要注意把握群众诉求,科学处理好群众的利益问题。想问题、作决策、做工作都要从群众利益出发,确定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政策和工作目标任务时要充分考虑不同群众的利益和承受能力,统筹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绝不能干劳民伤财、违反群众意愿、损害群众利益的事。三是要讲究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要深入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切实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要建立开展群众工作的长效机制。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健全服务群众制度、干部联系群众制度、用党的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特别是要把基层创造的好做法、好经验上升为制度,建立起做好群众工作的管用的长效机制。
第四,提高抓好自身建设的能力。推动“十二五”时期首都的科学发展,对每一名领导干部都有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毛主席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心无旁骛地抓好发展、兢兢业业地做好工作、认认真真地履行好职责。明年区县、乡镇都面临着换届,希望广大干部能够正确对待换届工作,任何时候都要干一行、安心一行,当先锋、作表率,以身作则、身先士卒、靠前指挥,带动广大干部群众以饱满的热情、只争朝夕的精神去应对挑战,克服困难。二是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扑下身子抓工作,把心思放在抓好工作上,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上。要做到三勤:勤学、勤思、勤政。既要有思路、有部署,又要有措施、抓落实。要建立健全抓工作、抓落实的责任制,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加强和改进工作,切实把各项工作抓出实效。三是要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的作用。迎接建党90周年,大力树立先进党员和先进模范党组织。要继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教育党员干部增强服务首都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履行职责,立足本职岗位,争创一流业绩。要认真解决基层党组织存在的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首都科学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三、关于当前工作
现在到年底还有一个月,明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做好当前的工作十分重要。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性地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确保高水平地完成“十一五”的任务,确保“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第一,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确保完成全年预定目标。关于明年的经济工作,中央经济工作会后,我们还要专门部署。今年11 10 月4日召开全市领导干部会后,各区县、各部门、各单位着力抓好重大项目落地的各项工作,加快审批进度,加强指挥调度,全力解决好拆迁等瓶颈问题,促进了重大项目早落地、早建成、早投产。下一步要抓住国务院已同意中关村新的创新政策的契机,全力搭建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平台,落实好相关政策,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迈出坚实步伐。
第二,要着力加强城市管理。国务院已原则同意我市关于治理交通拥堵的方案。要尽快按照国务院的要求修改完善后抓紧征求意见,平稳出台,认真落实,使治理措施尽快见效。解决人口调控的问题,难度很大,需要发挥我们的政治智慧。工作上要积极稳妥,多做少说,推广一些区县的成功经验,狠抓已有措施的落实。关于城市的管理问题,要结合迎接建党90周年,深入开展“精细管理,美化市容”活动,使首都的城市环境水平有新的提升。要完善市、区县、街乡三级环境建设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动员群众广泛参与,形成环境建设的合力。要高度重视城市安全运行工作,冬季是消防安全事故多发季节,要强化管理,落实责任,切实抓好消防安全,让每一个施工工地成为“不可燃工地”。同时,要加强安全生产任务的落实工作,坚决防止出现重特大事故。
第三,要抓好“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要根据这次全会通过的《建议》,加快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要求,突出“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让群众从规划中感受到推动“十二五”发展可以带来的实惠。各区县也要抓紧“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建议》的要求,编制出鼓舞士气、造福民生、推动发展的好规划,进一步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推动各区县的科学发展。
第四,要继续全力维护首都安全稳定。要牢记首都稳、全国稳,始终把维护首都稳定作为第一位的政治责任。一是要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加强对重点人的转化稳控,加强情报信息会商研判,加强网上维稳工作,切实维护首都政治稳定。二是要认真贯彻最近召开的全国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经验交流会精神,提高信访工作的水平,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三是要不断提高安全保障水平。要以杜绝重大事故为重任,从指导思想上把城市安全保障放在优先地位,下先手棋,打主动仗,主动消除管理措施上的安全隐患,做到让人民放心。
第五,要继续全力推进党的建设。一是要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明年区县、乡镇都将换届,要重点做好区县领导班子换届工作,加强对乡镇党委换届工作的领导。抓住换届的有利时机,推动领导班子整体结构的优化,完善干部培养链。二是要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抓好《北京市贯彻〈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规范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健全干部考察制度。三是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围绕着开展建党90周年纪念活动,组织指导全市各级党组织开展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评比活动,分类推进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优化组织设置,创新活动方式,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的有效覆盖。四是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化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开好民主生活会,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严格管理。深入开展廉政责任制和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检查,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严肃惩治腐败现象和腐败分子。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扎实推动党群、干群关系取得新进步。
今年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各区县、各部门、各单位要抓紧最后30天,高度负责、集中精力、真抓实干、善始善终,确保圆满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任务,打好“十一五”时期的收官之战。
第三篇:学习材料3: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在市委十届八次全会上的讲话
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在市委十届八次全会上的讲话
这次全会开得很好。全会认真学习贯彻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听取了市委常委会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下面,我代表市委常委会,就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十二五”时期首都科学发展,讲几点意见。
一、抓住机遇,大有作为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中央在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作出了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要判断。强调当前发展的形势总体上有利,能不能抓住机遇推动发展,是能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从首都的发展看,“十一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完成了北京奥运盛会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筹办工作两大历史性任务,树立了科学发展的理念,建立健全了推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了“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我们贯彻落实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的批复,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确定了区县功能定位,推动了高端产业功能区的发展,完善了区域发展布局,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我们在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同时,抓住机遇,调结构、上水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提高了首都科学发展的水平。“十一五”的五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五年,是全市人民振奋精神、攻坚克难,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快速发展的五年,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五年。当前,首都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如何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要求,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变化对首都发展的影响,如何正确把握首都的城市性质和功能对首都发展的要求,如何正确判断人口资源环境对首都发展的制约,紧紧抓住和用好当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首都科学发展,为国家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是首都工作面对的重大课题。
综合分析首都发展面临的形势,机遇很多,挑战也很多。《建议》中对机遇和挑战都作了分析。需要强调的是,在新的发展阶段,推动首都的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我们肩负的任务艰巨繁重,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强化机遇意识,珍惜机遇、抓住机遇,在战胜挑战中创造新的机遇,我们就可以在新的阶段推动新的科学发展。“十二五”期间,我们要抓住机遇,力求在以下方面大有作为。
第一,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要大有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我们要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北京要实现经济发展创新驱动的指示精神,充分发挥首都的科技智力优势,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紧紧盯住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前沿,按照国家产业发展的要求,积极抢占发展的制高点,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服务。一是要加快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了推动自主创新,中关村管委会和各相关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批复精神,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研究提出了6条先行先试的建议。最近,国务院已经原则同意。《建议》中对中关村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发展任务。当务之急是要加快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我们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抢占发展的制高点,加快节奏、加快步伐,力争使中关村的建设年年都有新变化,五年内有一个跨越式发展。二是要搭建发挥首都科技智力优势的创新平台。首都的科技智力优势集中在中央大型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这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也是首都得天独厚的优势。用好这个优势是“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要搭建好平台,在制度上、体制机制上保证首都科技智力资源能够充分发挥出优势。重点是要抓好中关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的建设,搭建好人才平台、金融平台、成果转化平台、政府采购平台,以此来服务首都科技智力资源,使科技智力优势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三是要着力抓好科技创新的顶尖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科技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在人才这个问题上,北京具有优势,要落实好已有的各项人才工程,健全体制机制,集成相关政策,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充分发挥首都的科技智力资源优势,加大吸引国际顶尖领军人才的力度,使优秀人才、顶尖领军人才在北京大有作为,把首都建设成为世界人才高地。四是要建立创新驱动的产业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落实“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发展思路,提高产业的整体实力,提高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充分发挥三产对二产的拉动作用,二产对三产的支撑作用,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要充分依靠科技创新,通过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发展“北京服务”和“北京创造”品牌。
第二,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要大有作为。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乎稳定。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紧抓不放,加大力度,让群众切实得到实惠。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围绕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就业、就医、就学、住房、社保等问题,按照适度普惠的要求,积极创新社会建设管理与服务,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保障的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二是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结合首都实际,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特别要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众的收入,逐步提高北京的最低工资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让全市人民都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三是要着力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要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中,特别是把最需要关心帮助的、生活困难的群众时刻放在心中,高度关注群众的衣食住行,高度关注群众的柴米油盐。作为特大型城市,我们必须抓好群众的“菜篮子”工程,抓好稳定物价的工作,抓好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比如,要注重发展超市连锁的经营形式,深入到社区为基层群众提供方便;要提倡“农超”对接,减少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稳定农产品价格。同时,进一步加大“大民政”建设的力度,建立和完善城乡居民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解决直接关系群众生活的民生问题。
第三,在发挥国家文化中心职能、加强首都文化建设上要大有作为。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实力很强。我们要抓住机遇,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首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服务。一是要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要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机制改革,继续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各类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建设,不断增强文化发展的生机活力。二是要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加强有助于增强首都文化中心地位的重大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加强郊区农村、基层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组织好各项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近年来,首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很好。我们要在此基础上,按照李长春同志提出的首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走在全国前列,内涵要深、科技水平要高、创新思维要新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优化发展环境,着力抓好文化创意产业的重大项目,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提高文化产业聚集区的发展水平,增强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竞争实力。着力培养、引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型企业,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要结合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着力抓好首都优秀历史文化的保护、挖掘、传承和利用,抓好重点文化展示区的规划建设,打造首都历史文化品牌,展示首都历史文化的魅力。四是要切实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创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体制机制,努力推出更多更好的文艺精品,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四,在推进社会建设管理和服务上要大有作为。前不久,***同志到北京考察工作时对北京的社会建设管理创新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进一步推动社会建设管理服务创新提出了要求。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对于社会建设管理工作所面对的新挑战,我们必须从巩固党领导和执政的思想基础、工作基础、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的高度,积极应对。关于这方面的工作,《建议》中已经讲得很清楚。需要强调的是:一是要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强化政治意识和首都意识,增强政治智慧,着眼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通过健全和完善社会建设的组织机构、制度框架、法规政策,建立与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目标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管理工作的新路子。二是要积极创新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体制机制,重点是要积极创新社会领域党建工作,结合推动网格化社会管理、村庄社区化管理,加快社会组织、非公经济组织、商务楼宇的党建工作,尽快实现党的组织、党的工作的全覆盖,以党的建设全覆盖带动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的全覆盖,解决社会管理的薄弱环节,把社会管理的任务落实到所有的社会组织和社会人。三是要创新社会管理与服务的方式方法,既要坚持和发展依靠群众群防群治,发挥各社会组织的作用,提高社会动员能力;也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拓宽网格化管理的领域和范围,加强对人口的管理、社会工作的管理、社会服务的管理,提高社会管理与服务的效能,提高掌控社会动态的能力。四是要围绕着确保首都安全稳定创新社会管理与服务。要深刻理解首都稳与全国稳的关系,牢记“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在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性、源头性、根本性问题上下功夫。要健全安全稳定工作领导责任体系,完善考核评价、督促检查、责任追究机制,健全和完善风险评估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纠纷滚动排查和预警机制、社会矛盾多元化调解体系,下大力气化解矛盾,努力从政策上、制度上、机制上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第五,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上要大有作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点在郊区农村,希望与潜力也在郊区农村。随着周边省市的快速城市化,我们要增强紧迫感,下更大的力气推动郊区农村的大发展。一是要加快推进城乡结合部城市化工程。前一段工作的方向正确,措施有效,维护了农民的利益。要按照这样的路子走下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加强政策协调,强化各区的主体责任,确保两年基本完成50个重点村建设任务。二是要加快新城建设。“十二五”期间要突出重点,提高标准,整合政策和资金,聚焦通州等重点新城建设,力求取得重大突破。新城决不能建成睡城,要有业有城,能够更好地承担起疏解中心城区功能、推动地区发展的任务。同时,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加快步伐。三是要加快生态涵养发展区建设。生态涵养发展区山清水秀,是首都宝贵的发展资源。去年以来通过发展沟域经济,引进产业项目,已经初步形成了山区生态涵养发展的模式。要在这个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动产业的发育,高标准地搞好沟域经济规划,高标准地搞好生态建设,搞好矿山土地复垦,恢复生态环境和再造景观,加大对山区生态涵养发展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村庄改造、环境整治、产业发展和向农民群众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第六,在提高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上要大有作为。城市的管理是城市运行质量效率的重要保证,也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反映。北京今后能否克服发展瓶颈,取决于我们能否在管理水平上有重大提高。一是要提高统筹各项事业发展的能力。比如,人口管理问题涉及各有关部门的工作统筹、北京与周边地区的统筹、城市化过程中城乡的统筹等。二是管理要讲求提高效率。如公共服务领域,发展公交优先应注重补贴与效益的平衡,不断提高管理的效率。三是城市安全取决于管理水平。重大伤亡事故警示我们,不加强管理就不可能保证安全。对电焊工违章、施工违章、安全措施落后等问题,必须认真加以解决。提高城市管理的水平,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是首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北京奥运期间,我们在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方面已经有了成功的经验。特别是创造了网格化的管理模式,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和覆盖面。在新的形势下,要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网格化管理各项工作。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层层健全和落实管理责任,提高管理的实效,形成严格管理、严格监管、严格执法的局面,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十二五”规划中,必须有足够的措施,确保城市安全,确保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二、加强对“十二五”期间发展的领导
推动“十二五”时期首都科学发展,关键在各级党组织,关键在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敢于负责,敢于担当,敢于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全力推动“十二五”期间的科学发展。
第一,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推动首都的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完成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是对我们领导水平、执政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是对全市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也是对各区县、各部门执政能力、创新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这些考验具体体现在:一是如何处理好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与现有的投资、消费、出口拉动模式之间的关系,真正把以中关村为主的科技发展融入全市发展之中,实现依靠创新驱动来推进首都的科学发展,依靠创新驱动来克服水、土地等资源的约束,这是一个必须经受的考验。二是在优化结构中如何处理好房地产投资结构的优化升级,处理好产业发展、城乡一体化与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关系,协调工作,形成合力,切实把人口控制住,这也是一个重大考验。三是如何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建立起与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环境和公共文明体系,不断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提升城市软实力,这又是一个重大考验。四是如何充分发挥首都的功能和职责,在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京津冀地区的协调发展,实现互利共赢,也是一个重大考验。在新的形势下,推动首都的科学发展,我们不了解、不熟悉的东西很多,要加强学习,包括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提高科学管理的能力。我们要把管理提高到与发展同等的高度,不断加深对管理重要性的认识。随着首都经济社会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提高科学管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显现。与世界城市相比,我们既有硬件上的差距,在软件、管理,在软环境、软实力上的差距更大。提高科学管理能力和水平,不仅是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和当务之急,也是保障城市有序运行的基础性工作,是迈向世界城市的一项重要任务。提高科学管理的水平,一是要强化管理的意识。全市各区县、各部门、各单位,各级领导都要增强管理的意识,树立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推动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通过科学管理提高首都工作的质量、效益和水平。二是要加强管理的基础工作。要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各项管理流程,加强关键环节的督促检查,提高管理的效能。要落实管理的责任,人口、交通、环境、安全等各个方面的管理任务,都要落实到区县、乡镇、街道、社区。层层健全管理责任制,明确管理责任,明确管理任务,明确管理要求,使管理工作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比如,要加强对地下人防工程、地下管网的管理,切实消除安全隐患。三是要积极借鉴和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要切实加强学习,认真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充分借鉴和运用信息化等各种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不断提高管理的效率。第三,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推动首都科学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一是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要不断增强群众观点,自觉实践群众观点,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正确把握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摆正同人民群众的位置,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切实增强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二是要注意把握群众诉求,科学处理好群众的利益问题。想问题、作决策、做工作都要从群众利益出发,确定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政策和工作目标任务时要充分考虑不同群众的利益和承受能力,统筹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绝不能干劳民伤财、违反群众意愿、损害群众利益的事。三是要讲究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要深入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切实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要建立开展群众工作的长效机制。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健全服务群众制度、干部联系群众制度、用党的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特别是要把基层创造的好做法、好经验上升为制度,建立起做好群众工作的管用的长效机制。
第四,提高抓好自身建设的能力。推动“十二五”时期首都的科学发展,对每一名领导干部都有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毛主席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心无旁骛地抓好发展、兢兢业业地做好工作、认认真真地履行好职责。明年区县、乡镇都面临着换届,希望广大干部能够正确对待换届工作,任何时候都要干一行、安心一行,当先锋、作表率,以身作则、身先士卒、靠前指挥,带动广大干部群众以饱满的热情、只争朝夕的精神去应对挑战,克服困难。二是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扑下身子抓工作,把心思放在抓好工作上,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上。要做到三勤:勤学、勤思、勤政。既要有思路、有部署,又要有措施、抓落实。要建立健全抓工作、抓落实的责任制,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加强和改进工作,切实把各项工作抓出实效。三是要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的作用。迎接建党90周年,大力树立先进党员和先进模范党组织。要继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教育党员干部增强服务首都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履行职责,立足本职岗位,争创一流业绩。要认真解决基层党组织存在的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首都科学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三、关于当前工作
现在到年底还有一个月,明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做好当前的工作十分重要。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性地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确保高水平地完成“十一五”的任务,确保“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第一,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确保完成全年预定目标。关于明年的经济工作,中央经济工作会后,我们还要专门部署。今年11月4日召开全市领导干部会后,各区县、各部门、各单位着力抓好重大项目落地的各项工作,加快审批进度,加强指挥调度,全力解决好拆迁等瓶颈问题,促进了重大项目早落地、早建成、早投产。下一步要抓住国务院已同意中关村新的创新政策的契机,全力搭建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平台,落实好相关政策,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迈出坚实步伐。第二,要着力加强城市管理。国务院已原则同意我市关于治理交通拥堵的方案。要尽快按照国务院的要求修改完善后抓紧征求意见,平稳出台,认真落实,使治理措施尽快见效。解决人口调控的问题,难度很大,需要发挥我们的政治智慧。工作上要积极稳妥,多做少说,推广一些区县的成功经验,狠抓已有措施的落实。关于城市的管理问题,要结合迎接建党90周年,深入开展“精细管理,美化市容”活动,使首都的城市环境水平有新的提升。要完善市、区县、街乡三级环境建设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动员群众广泛参与,形成环境建设的合力。要高度重视城市安全运行工作,冬季是消防安全事故多发季节,要强化管理,落实责任,切实抓好消防安全,让每一个施工工地成为“不可燃工地”。同时,要加强安全生产任务的落实工作,坚决防止出现重特大事故。
第三,要抓好“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要根据这次全会通过的《建议》,加快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要求,突出“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让群众从规划中感受到推动“十二五”发展可以带来的实惠。各区县也要抓紧“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建议》的要求,编制出鼓舞士气、造福民生、推动发展的好规划,进一步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推动各区县的科学发展。
第四,要继续全力维护首都安全稳定。要牢记首都稳、全国稳,始终把维护首都稳定作为第一位的政治责任。一是要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加强对重点人的转化稳控,加强情报信息会商研判,加强网上维稳工作,切实维护首都政治稳定。二是要认真贯彻最近召开的全国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经验交流会精神,提高信访工作的水平,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三是要不断提高安全保障水平。要以杜绝重大事故为重任,从指导思想上把城市安全保障放在优先地位,下先手棋,打主动仗,主动消除管理措施上的安全隐患,做到让人民放心。
第五,要继续全力推进党的建设。一是要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明年区县、乡镇都将换届,要重点做好区县领导班子换届工作,加强对乡镇党委换届工作的领导。抓住换届的有利时机,推动领导班子整体结构的优化,完善干部培养链。二是要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抓好《北京市贯彻〈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规范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健全干部考察制度。三是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围绕着开展建党90周年纪念活动,组织指导全市各级党组织开展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评比活动,分类推进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优化组织设置,创新活动方式,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的有效覆盖。四是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化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开好民主生活会,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严格管理。深入开展廉政责任制和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检查,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严肃惩治腐败现象和腐败分子。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扎实推动党群、干群关系取得新进步。
今年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各区县、各部门、各单位要抓紧最后30天,高度负责、集中精力、真抓实干、善始善终,确保圆满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任务,打好“十一五”时期的收官之战。
第四篇:在市委十届一次全会上的讲话
在市委十届一次全会上的讲话
(2011年8月11日)
仇 和
同志们:
今天上午,中国共产党昆明市第十次代表大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胜利闭幕。大会通过充分酝酿和讨论,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市委和市纪委。刚才,市委十届一次全会又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市委常委、书记、副书记,通过了市纪委一次全会的选举结果。在此,我代表新当选的全体同志,对大家的信任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2007年12月28日,省委安排我到昆明担任市委书记。在与全市干部群众一起学习、工作、生活的1313个日日夜夜里,我对昆明从陌生到熟悉再到亲切,已经深深爱上了这座四季如春、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这次能当选为新一届市委书记,我倍感荣幸、倍受鼓舞,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同时也对未来充满信心、激情满怀。我将一如既往、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热情和力量奉献给昆明这片热土,奉献给勤劳智慧的昆明人民,用累不垮的精神、耗不尽的精力、干不厌的激情、折不挠的毅力,继续与大家一道推动昆明这艘“巨轮”乘风破浪、快速前行,努力向组织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真诚希望各位市委常委、市委委员、市委候补委员和市纪委委员支持我、帮助我、监督我!
新一届市委领导班子,受命于“十二五”规划开局、桥头堡建设全面实施的重要时期,受命于昆明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扬帆启航、全面小康进入决战阶段的关键时刻。省委、省政府对我们寄予厚望,昆明百姓对我们充满期待,社会各界对我们高度关注。可以说,我们工作的状态和成效,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进退荣辱,还关系到昆明726万各族群众的幸福安康,更关系到昆明未来的发展前景。新当选的每一位班子成员都要倍加珍惜时代给我们提供的机遇和舞台,倍加珍惜组织对我们的厚爱和重托,倍加珍惜全市党员和各族人民对我们的信赖和期待,视信任为责任、视责任为使命、视使命为生命,始终做到虚心、同心、全心,踏实、务实、诚实,想事、干事、成事,公正、廉政、勤政、优政,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全面加快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努力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中造福人民。借此机会,我代表新一届市委领导班子讲几点意见,与同志们共勉。
第一,宏伟的目标、崭新的征程,要求我们在勤学善思中谋科学发展之策。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是真理。国际社会不再认同传统的发展模式,老百姓也不再认同传统的发展方式,子孙后代也不容许我们走传统的发展路子。科学发展既是必由之路,也是一条需要不断探索的征程。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实现“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中造福人民”的宏伟目标,也必将会面临很多新的形势和新的情况。所有这些,都对我们新一届市委领导班子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班子每一位成员都要把加强学习作为履行好职责的第一需要,使“带头学习、带领学习”成为一种责任,使“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成为一种乐趣,使“学有所获、学有所用”成为一种动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思路、推动工作的措施、驾驭全局的本领,切实担当起领导全市科学发展的时代重任。要强化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质、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始终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虚心向基层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努力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学以创业。要通过加强学习,提升思维的层次和境界,理清发展的思路和方向,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服务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水平。
第二,宏伟的目标、崭新的征程,要求我们在抢抓机遇中行富民强市之举。机遇是特定形势下可供利用且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纵观国际国内形势,我们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昆明历史性地迎来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实施桥头堡建设的两大机遇,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期、改革创新的攻坚期、对外开放的提速期、文化事业的繁荣期和社会建设的转型期。这为我们新一届市委领导班子提供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机遇和广阔舞台。对于个人来说,能够在这样的时代、这样的阶段为官从政,是非常幸运的,时间也是非常有限的。机遇千载难逢,不可有点滴错失;机遇稍纵即逝,不可有丝毫懈怠。能否把握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既是对我们每一位班子成员责任心、事业心的检验,也是对我们新一届班子执政能力的考验。我们绝不能在等待观望中错失机遇,更不能在无谓争论中丧失机遇,必须想方设法去抓,领先一步去抢,在抢抓机遇中行富民强市之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创现代产业竞争新优势,加快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做优区域性国际城市新载体,加快实施全域城镇化、形成城乡联动发展新格局,加快促进改革开放、构建全省桥头堡建设新高地,加快建设泛亚文化名城、展现文化繁荣发展新气象,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开创人民幸福生活新境界,加快优化生态环境、打造最适宜人居新家园,更好地为昆明发展尽职责、作贡献,更好地为昆明人民谋利益、添福祉。
第三,宏伟的目标、崭新的征程,要求我们在拼搏奋进中务干事创业之实。全市党员和人民把鲜花和信任给了我们,也把期望和责任给了我们。党代会期间,群众关注的是我们说什么;党代会之后,群众关注的是我们干什么。将来的路如何走、人生的历史怎么写,干不干事、怎么干事、干成什么样的事,能否对得起百姓寄予我们的期望,能否对得起组织提供的干事创业的机会,能否对得起自己身处的这个时代,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地思考。新一届市委领导班子成员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更不能只做官不做事,必须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把全部心思用在干事创业上,把所有精力放在狠抓落实上,把一切工夫下在务求实效上,真正做到“当一任领导,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保一方稳定”。要集中精力抓大事。从文山会海和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紧紧抓住事关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紧紧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问题,把主要精力放在谋大事、抓大事、成大事上,一点一点突破、一个一个解决、一件一件办成。要千方百计抓项目。按照重点工作项目化、项目建设责任化、项目责任具体化的要求,多对上争取项目、多招商引进项目、多服务建设项目,心里想着项目、眼睛盯住项目、手中抓实项目、一切为了项目,以项目论英雄、以项目求实效。要全力以赴抓落实。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真抓实干、攻坚克难的工作作风,定下来的事情就要雷厉风行、抓紧实施,部署了的工作就要一抓到底、见到成效,确保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业绩。第四,宏伟的目标、崭新的征程,要求我们在践行宗旨中收造福人民之效。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能不能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衡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是否合格的标尺,也是指引、评价和检验我们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中造福人民,这是新一届市委领导班子对全市人民的庄严承诺。我们必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与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谋利益的劲头不能减,努力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殷实、更加安康、更有尊严。要深怀爱民之心。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要牢记宗旨,心系百姓,始终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要恪尽为民之责。必须牢记,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一定要对人民负责。要坚持民生优先发展导向,把改善民生作为第一要事,把服务人民视为应尽的责任,使我们作出的每个决策,都能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我们所做的每项工作,都能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我们所取得的每点成绩,都能实实在在地普惠于民。要多办利民之事。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把群众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具体利益和根本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一天比一天过得称心、过得开心、过得舒心。
第五,宏伟的目标、崭新的征程,要求我们在团结协作中造群策群力之势。一滴水,融入大海才能波澜壮阔;一个人,融于集体才能有所作为。一个地方,领导班子团结,就会政通人和、事业兴旺;领导班子涣散,必将矛盾丛生、贻误发展。今天,共同的事业、共同的追求、共同的责任使我们走在一起,这既是工作的需要,更是难得的缘分。希望大家时刻以事业为重、以大局为重,倍加珍视团结,精心维护团结,自觉加强团结,努力打造一个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步、事业上同干的领导集体。讲团结必须顾大局。我们讲的团结,是讲原则、讲党性的团结,是深层次的、高质量的团结。要破除好人主义和私心杂念,在大是大非和重大原则问题上,要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坚持正义,敢于动真碰硬。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增进党的团结统一,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讲团结需要多包容。要有容事容人、不计恩怨的气量,有相互谅解、坦诚相见的气度,有闻过则喜、从谏如流的胸襟,坚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发现问题及时提醒,见到不足及时指出,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配合,阳光待人、阳光人生、阳光一生。讲团结也要讲感情。要懂得欣赏同事、尊重同事、善待同事,不搞亲亲疏疏、不搞团团伙伙、不搞小圈子,不以人际划线、不以地域取人,做到在政治上志同道合、思想上肝胆相照、工作上密切协作、生活上互相关心、感情上其乐融融。通过我们常委“一班人”的团结,带动市级几套班子“一层人”的团结,形成全市上下“一群人”的团结,上下齐心、同频共振,下好一盘棋、打好总体战,努力营造同心同德搞建设、群策群力促发展的良好氛围和生动局面。
第六,宏伟的目标、崭新的征程,要求我们在廉洁自律中树勤政廉政之风。廉贪一念间,荣辱两重天;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世界上有些事情可以有千百次失败,只要有一次成功就行;有些事情可以有千百次成功,却经不起一次失败。我们能走上今天的这个岗位,既是组织的培养和群众的信任,也是个人长期努力的结果。作为领导干部,必须清醒认识到,搞一次特殊,就降低一份威信;破一次规矩,就留下一个污点;谋一次私利,就失去一份民心。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全市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中产生重要影响,都直接关系到我们这个集体的形象、声誉和威信。新一届市委领导班子成员要带头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以自重铸品德,以自省管小节,以自警慎言行,以自励持操守,始终保持清廉、务实、为民的公仆本色。要正确对待权力。权力不是享受、是责任,权力不是安逸、是辛劳,权力不是获取、是奉献。要始终坚持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利,珍惜手中的权力,牢记肩上的责任,真正把权力用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造福昆明人民上来。要正确对待名利。为人处世,常留一份宁静给自己;为官从政,多存一份淡泊在心底。任何情况下,都要稳得住心神、抗得住诱惑、管得住手脚,不为奢靡所惑、不为积习所蔽、不为人情所扰、不为名利所累。要正确对待监督。监督是提醒、更是关心,是约束、更是爱护。要自觉置身于法律监督、组织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之下, 坦坦荡荡做人,清清白白从政,实实在在干事,真正做到以廉政取信于民、以勤政造福人民。
同志们,宏伟的目标,激励我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崭新的征程,要求我们开拓进取、拼搏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励精图治、勇往直前,共同开创昆明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第五篇:市委领导在市委八届八次全会上的讲话
不平凡奋斗历程全市人民心血智慧结晶
开发建设滨海新区,是“三五八十”四大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多年来,我们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战胜了重重困难,基本建成了现代工业基地,全面增强了辐射和服务功能,滨海新区的阶段性奋斗目标已经提前实现。这是全
市人民心血和智慧的结晶,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结果。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温家宝等许多中央领导同志都曾亲临滨海新区视察,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国家率先下放了天津港的管理权限,首批建立了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较早设立了天津港保税区。所有这些,都为滨海新区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十多年来,我们把中央的精神与天津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走过了不平凡的奋斗历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建成了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框架
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64亿元
滨海新区开发建设之初,我们面临着许多突出的矛盾,大面积的危陋平房急需解决,很多国有老企业急需改造,老城区的基础设施急需更新完善,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需要大量的投入。尽管全市财力十分有限,我们还是坚持统筹发展,举全市之力建设新区,明确提出了老区支持新区、新区带动老区、新老并举、共同发展的思路。这些年,市财政通过地方收入全留、税收返还、以港养港、专项补助等多种方式,给予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增强了新区快速发展的活力。我们着力提高新本资料权属xiexiebang.com,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xiexiebang.com更多资料区的载体功能,壮大新区的整体实力,预计到今年底,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64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入880亿元。建成了比较发达的陆路交通网络,建成了国际性的深水大港,建成了我国北方重要的航空货运中心,建成了一批水电气热统一配套的公用设施,滨海新区的现代交通体系和物流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对内吸引和对外输出的双重作用更加明显,发挥着连接国内外、联系南北方、沟通中西部的枢纽功能。
培育了一批高水平的优势产业
生产总值由112.3亿增至1500亿
我们结合全市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在新区培育和壮大了电子信息、石油和海洋化工、汽车及装备制造、石油钢管和优质钢材、生物技术和现代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一批优势产业,形成了高新技术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群。滨海新区生产总值由当时的112.3亿元增加到1500亿元,增长了12.3倍,年均增长20以上,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建立高度开放的外向型经济格局
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87亿美元
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始终是滨海新区的根本之策。我们大力建设开发区、保税区和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形成了高度集中的对外开放功能区。预计到今年底,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87亿美元,占全市的62,世界500强中有70多家在新区投资;外贸出口总值占全市的65以上。滨海新区已经成为外商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探索
初步形成具有新区特点的发展模式
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新区的总体布局上,我们注重体现规划的先导性,制定了基础设施规划和总体规划,聘请国际知名咨询公司编制了发展战略规划。在新区的功能定位上,我们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明确提出了要建设现代加工制造基地和国际物流中心。在新区管理上,我们既强调加强统一领导,又注意引导好、发挥好、保护好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了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
十年重要启示:四个“坚定不移”
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极大地增强了天津的综合实力,拓展了天津的发展空间,提高了天津的城市地位。事实充分表明,滨海新区是天津的希望所在、后劲所在,是加快发展的制胜一招。认真总结十多年的奋斗历程,我们可以得出许多深刻的启示。这对于进一步加快滨海新区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十多年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抓好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以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标准推动工作,努力做到高人一筹、领先一步,更好地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以开放促改革、促调整、促发展,在深化改革中破解难题、激发活力,在高度开放中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格局,努力提高综合竞争力。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创新作为不竭的动力,准确把握大势,善于抢抓机遇,思路上与时俱进,工作上持之以恒,不断增强前瞻性、战略性、创造性,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必须坚定不移地打好服务牌,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功能,在服务中增强辐射力和凝聚力。
确定新区发展目标完善新区功能定位
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为标志,天津滨海新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新阶段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以前瞻性的思维谋划未来,以创造性的工作开辟未来。
从现在起到2010年,是加快滨海新区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改革开放,进一步发挥优势,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推动新区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促进天津发展和服务环渤海区域经济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确定新区的发展目标,完善新区的功能定位,必须认真借鉴经济特区和浦东新区的经验,必须充分考虑环渤海区域的特点和天津的实际,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模式。新区的功能定位是:立足天津、依托京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宜居的生态城区。
四个“率先”做大做深新区文章
加快推进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是一篇很大很深的文章。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率先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先行先试、锐意创新,在深化改革中发挥综合试验作用;率先形成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发展环境,显著提高国际化程度,在对外开放中发挥“窗口”作用;率先构建集约型、节约型、生态型的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发挥示范作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有机统一,在加快区域发展中发挥带动作用。总起来说,就是要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各方面都走在全国的前列。
遵循更高标准更高水平的重要准则
全面构筑六大优势打造三大世界水平
坚持更高标准,追求更高水平,是滨海新区必须始终遵循的重要准则。从一定意义上讲,标准和水平决定着滨海新区的未来,影响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现。我们要坚持“高水平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的发展理念,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全面构筑交通航运优势、产业发展优势、科技研发优势、信息服务优势、人才聚集优势和旅游休闲优势,努力做到国际化程度高、技术含量高、聚集效益高。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滨海新区的产业层次要处在世界先进水平,壮大提升已有的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的优势产业,形成科学布局、合理分工、衔接紧密的产业群,形成本资料权属xiexiebang.com,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xiexiebang.com更多资料高新技术引领的产业群,形成面向全球市场的产业群,在关键领域建成若干个我国重要的产业基地。滨海新区的研发能力要处在世界先进水平,聚集各种科技创新资源,建成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体系,成为先进技术的承接地和扩散地,成为高新技术的原创地和产业化基地。滨海新区的航运功能、物流功能要处在世界先进水平,海港、空港、信息港的作用更加突出,现代化的交通体系更加完善,成为国内外货物大进大出的重要通道,成为联系国内外两个市场的重要枢纽。我们一定要站在新起点,再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
全面加快新区建设做到六个“必须坚持”
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事关重大,举国关注。进一步搞好规划建设,时机宝贵,时不我待。我们一定要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多谋善断,真抓实干,以强烈的事业心和一天也不耽误的精神,把滨海新区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滨海新区的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发展模式,都必须建立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之上。要珍惜资源、用好资源,特别要加强土地管理,合理使用土地,节约使用土地。新上项目要实行严格的技术、能耗、环保等准入标准,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更好地走科学发展之路。处理好新区建设与全市发展的关系,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全市经济工作是“一盘棋”。加快滨海新区建设,与实施“三步走”战略和五大战略举措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把新区建设纳入全市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十一五”规划,统筹兼顾,一体化发展。中心城区要以海河综合开发改造为契机,进一步提高城市载体功能,大力发展服务业和都市型工业,全面繁荣各项社会事业,逐步形成以服务型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为全市和新区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务保障。新区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物流业,通过产业集聚、技术引领、功能辐射,成为强大的引擎,主动支持区县的发展,更好地带动全市的发展。
必须坚持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成为抢占发展制高点的决定性因素,成为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滨海新区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以发达的第一生产力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要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在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在关键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自主创新,人才为本。越是重视自主创新,越能聚集人才,越能实现人才的价值。我们要优化创新环境,搭建创新平台,千方百计吸引领军人物和尖子人才,形成雄厚的人才资源。
必须坚持高度开放
扩大对外开放,始终是滨海新区加快发展的根本途径。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决定着新区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决定着新区的地位和作用。高标准、高水平,都离不开高度开放。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扩大开放摆在突出位置,紧紧抓住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带动战略。
必须坚持深化改革
滨海新区的发展历程,是不断深化改革的历程。要实现更大的发展,必须大胆探索,率先改革。要加大综合改革力度,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到新区投资,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新区面积大、单位多,既有功能区,也有行政区,健全富有新区特点的管理体制至关重要。总的要求是:有利于维护规划的统一性、权威性、严肃性,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本资料权属xiexiebang.com,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xiexiebang.com更多资料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既形成强大的合力,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管理体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创新管理体制,关键在于建立能充分发挥新区整体优势、实现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兼顾好各方面的利益需求。要破除大而全、小而全的陈旧观念,打破行政地域界限,充分利用已有设施,避免重复建设。
必须坚持服务第一
滨海新区既是天津的新区,也是环渤海的新区、全国的新区,必须打好服务牌,打好中华牌。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合作机制和工作联系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产业合理转移,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虚心向兄弟省市学习,加强协商,沟通情况,真诚听取意见,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不断巩固和拓展互惠互利、良性互动的合作关系。要创造一流的发展环境,提高办事效率,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使新区真正成为成本低、回报高、最有吸引力的地区。
必须坚持与时俱进
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树立宽广的视野,主动把滨海新区放到全国和世界发展的大格局、大趋势中去考察、去谋划、去衡量,以更大的魄力参与经济合作与竞争。要把创新作为新区的灵魂,敢为人先,大胆创新,不断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要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增强战略意识、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主动查找差距,集中精力干大事,努力开辟发展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