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同行 和谐发展 合力建设环洞庭湖生态核心功能区

时间:2019-05-15 07:59: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携手同行 和谐发展 合力建设环洞庭湖生态核心功能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携手同行 和谐发展 合力建设环洞庭湖生态核心功能区》。

第一篇:携手同行 和谐发展 合力建设环洞庭湖生态核心功能区

携手同行

和谐发展 合力建设环洞庭湖生态核心功能区

——在湖南省第一次洞庭湖发展论坛上的发言

中共岳阳市委副书记 市人民政府市长 黄兰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相聚岳阳,共襄洞庭湖发展大计。首先,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在全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四化两型”的重要时期,召开本次论坛具有重要意义,祝愿取得圆满成功!

2001年4月, 朱镕基总理考察湖南时, 写下《重访湘西有感并怀洞庭湖区》诗一首,其中有两句写到:“浩浩汤汤何日现, 葱茏不见梦难圆”, 饱含着改善洞庭湖生态环境、恢复八百里洞庭壮阔的殷切期望。近年来,构建环

洞庭湖经济圈的呼声日渐高涨,反映了环洞庭湖经济圈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功能区,对环洞庭湖经济圈进行经济核心功能定位的趋势。

建设环洞庭湖生态经济核心功能区,是有效保护和开发洞庭湖资源,对接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多少年来,杰出的湖湘人民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湖湘文化,也为三湘大地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这湖“天下水”仍在萎缩,环湖经济博弈日趋激烈,在生态保护和区域合作更为重要的今天,建设环洞庭湖生态经济核心功能区刻不容缓。

这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趋势。环洞庭湖区自然条件相似,社会文化同源,经济活动相关联,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必然要求经济一体化,在一定区域形成特定经济功能区。近年来,洞庭湖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实质进展,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区域联系协作日益紧密,迫切需要政府作为主体,从中长期发展规划层面加以决策和协调,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寻求合作共赢。

这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客观要求。洞庭湖曾经一碧万倾,沙鸥翔集。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增多,洞庭湖面积由6000多平方公里减少到2600多平方公里,且生态恶化、湿地萎缩、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据环保部门统计,环湖地区每年直接间接入湖的工业废水达5亿立方米,城镇生活污水达1.5亿吨。建设环湖生态经济核心功能区,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做到资源开发与资源培育相结合, 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这是造福湖区群众的最佳选择。现代经济发展有这样一个规律,生态资源越丰富的地区,经济发展越有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中国科学院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有关资料表明,洞庭湖区蕴含极大的生态服务价值,而且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生态服务价值还会大幅提高。这是环湖1600万人民的福音。如何变潜在优势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根本途径在于发展生态经济,从而更加有效地改善民生。

我们倡导建设环洞庭湖生态经济核心功能区,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共同应对生态、经济和民生挑战,携手推

进发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岳阳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加快现代生态工业建设。坚持以低碳、循环为核心,大力引进战略新兴项目,引导骨干企业强强联合、上下游整合,培育旗舰企业,建设生态产业集群;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清洁生产,推进节能减排;狠抓工业技术升级,培育技术队伍、打造研发平台、整合创新资源,赢得未来市场竞争;突出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发展生态园区,统一布局、错位发展、比翼齐飞。

加快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统筹谋划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以优势产业和特色加工为支撑,以龙头企业为主导,扩大精深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发展农产品储藏、配送和物流业,建立健全农业生产、经营和销售服务体系,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推动湖区农业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加快现代航运物流建设。挖掘航运优势和潜力,吸引国内外优势物流企业建立总部基地和营运中心,建设大港

口、大通关、大市场、大边贸,扩大航运物流业发展空间。加强航道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洞庭湖高等级航道网,提高航运能力。加快环湖港口建设,提高港口主枢纽规模和地位,增强港口综合服务功能。建设临港产业集群,注重港口建设与区域产业的互动,延伸经济腹地,以港兴城,港城一体,打造“候鸟经济”区。

加快现代生态旅游建设。突出“水”和“古”的特色,整合山水秀色与文物古迹,把洞庭湖建成湖南乃至全国独具特色的游湖、访古、观鸟旅游区,打造鲜明的生态旅游特色。突出“区域性”和“大旅游”格局,避免项目雷同,不搞相互攀比,综合开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突出交流与协作,对内统筹开发,对外抱团营销,主动参与更大范围的旅游规划和联合经营,在强化整体优势中打造优势品牌。

加快现代生态宜居建设。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贯穿新型城镇化全过程,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把城镇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加快城乡规划全覆盖,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形

成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按照产业发展、耕地保护、生态文明,大力发展生态城镇集群。把城镇建设与发展服务业结合起来,培育生态绿色消费意识和主体,构建服务业新模式。

建设环洞庭湖生态经济核心功能区,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功在当前,利在千秋,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合力推进。为此,我们建议:

第一,加强统筹推进合作。统筹大江大湖意识,共同争取国家将洞庭湖综合治理纳入长江流域治理的重点;统筹流域发展意识,加大对湘、资、沅、澧四水的综治力度,加强与长江上下游的连接与合作,深度开发水资源;统筹开发保护意识,综合开发利用水、砂石、渔业和芦苇等资源,共同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形成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合作竞争的新格局。

第二,总体规划互补发展。建立省级规划统筹机构,争取环湖生态经济核心功能区纳入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进入全国主体功能区。成立环湖生态经济核心功能区省级专门委员会,建立环湖市级联席会议协调机制。编制环湖

生态经济核心功能区远景总体规划,研究制定区域保护和科学开发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快洞庭湖科研机构建设,成立专门机构或指定专门机构承担相应职能,协调解决复杂环境问题。

第三,加强治理保障建设。进一步加强洞庭湖区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加强污染源的综合治理,确保湖区生态安全。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制订《洞庭湖湿地保护条例》,积极探索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做到“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积极推进城陵矶洞庭湖综合枢纽建设,解决洞庭湖枯水期的水资源供需矛盾。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只有深化合作才能更好发展,只有深化合作才能实现共赢。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让我们携手同行,和谐发展,为建设环洞庭湖生态经济核心功能区而努力奋斗。

最后,请各位多到岳阳走一走、看一看,为岳阳建设发展多提指导意见。

谢谢大家!

第二篇:加快发展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产品加工的思考

加快发展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考

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其中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建设,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市地处湖南省北部,居南洞庭湖,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产品资源丰富,农产品加工业是我市富民强市的一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需要,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紧迫的课题。下面从食品安全的角度,结合我市实际,就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谈几点体会。

一、冷静分析农产品加工的现况及面临的形势

(一)农产品加工业的现况

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以粮食、水产品、茶叶、畜禽、果蔬、油料等加工为主,其它特色农产品加工为辅的产业体系。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培育出了克明面业、益华水产、口口香、白沙溪黑茶等一大批农产品加工企业,优势明显,带动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二是精深加工稳步推进。近年来,我市相继建成了一批精深加工重点项目,开发出一批高附加值的拳头产品,形成了优质稻米、水产畜禽、油蔬茶果等农业产业链,实现了由卖原料向卖产品的历史性转变。如沅江辣妹子公司新厂扩建,形成了20多种辣妹子系列产品,产品档次、品质进一步提高,实现了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飞跃。益华水产将加工过程中剩下的鱼嘴、鱼头、鱼翅、鱼尾、鱼肚皮、鱼皮、鱼泡加工成系列产品,鱼骨制成饲料用于养鱼,资源利用的副产品产值占到了企业总产值的15%左右。三是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进一步扩大。企业带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初步形成。四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活动为契机,以“严厉打击违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为重点,强化源头监管,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监管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2012年至2013年6月,我市主要农产品农残检测合格率在98%以上。

(二)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虽有了长足发展,但与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发展的任务还相当艰巨,还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加工转化率仍然不高。据报道,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平均为4.7∶1,国内先进地区已达2∶1,我市前年仅为0.97∶1;二农产品加工企业“散、乱、小、差”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变,龙头企业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以小型加工作坊为主,大的规模企业不多。我市有大米加工企业200多家,其中只有4家左右的规模企业,近100家的茶叶加工企业中,也只有4-5家规模企业;三是精品名牌相对较少。我市虽然培育了克明面业、口口香米业等几个国家级农产品品牌,但因有些地方和企业经营者缺乏商标品牌意识,创牌积极性不高,没有形成自主特色品牌,产品定位不突出,传统产品多,特色品牌少,中低档产品多,名优产品少。四是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很难保证。产品的加工以家庭式作坊占大多数,加工条件简陋,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从业人员极大多数是农民,素质不高,卫生意识、法律意识及专业技能缺乏,农产品的质量很难得到保障;五是监管存在薄弱环节。目前,食品安全的监管是多环节监管,对农产品加工的监管,容易出现“人人都管事、事事无人管”的监管盲区,加上监督人手不够、检测设备匮乏、“眼观目测”很难发现问题。六是农产品的标准体系、检验检测、风险检测体系还不完善,很难实现事先防范、科学管理;七是环境因素将对农产品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广州“镉大米”事件,因环境中重金属超标,对我市粮食加工业造成了很多的影响。八是食品安全的宣传缺乏力度。

二、准确把握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定位

《xx市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2012-2020)已明确,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推进农产品精细加工,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就是要高起点谋划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走绿色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充分利用境内优越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态资源优势,扶优扶强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专业合作组织的经营模式。

(一)培育好主导产业

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传统产业,在已具备的粮、猪、禽、蛋、油、茶、果、菜等农产品资源优势基础上,通过推广新品种、新 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产业系列。

(三)拓展加工领域

进一步扩大米业、油料、柑桔、蔬菜、畜禽水产品等加工规模,提高主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拓展副产品加工升值领域,通过挖潜改造,开拓新产品,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的转化增值,带动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三)把农产品加工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规划紧密结合起来

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工业化的重点之一,进行合理布局,防止新的雷同。结合城镇发展规划,避免分散、低效的“乡村工业”格局。分行业集中优势建立并逐步形成产业园区,如米业加工的兰溪米市。

三、着力把握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关键点

(一)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事关全市发展的大局,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齐心协力,给农民更多的引导、支持和关怀,鼓励其进行生产,要积极为农产品流通、加工企业(大户)提供优质服务,时刻注重经济发展环境的宏观治理和微观治理;对于确立的重点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大户),着手试行并逐步健全推广“绿色110”制度;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环境的综合治理,向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大户)公布报警电话及责任人姓名,实行重点保护。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力度,不仅要对假冒者实行经济处罚,必要时还要追究刑事责任。

(二)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我市作为农产品加工大市,必须花大力气解决农产品加工科技投入不足,加工设备陈旧、简陋,技术水平落后等问题。要充分发挥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技术合作与交流,发展高新农产品加工技术产业,提升企业竞争力。要加强农产品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在企业的开发、生产、销售、服务和管理的全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网络技术,全面提升企业整体素质。

(三)加强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一是标准体系。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销售全过程以及操作环境和安全控制等方面的标准体系,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逐步形成与国际、国家和行业相配套的标准体系,全面实行农业标准化。二是实施体系。通过贯彻实施体系中的标准指导农业生产,降低农业产品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正确采购和使用生产资料,科学规范生产的各个环节,保证生产出符合标准规定的合格产品。三是服务体系。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地方合作经济组织、农民技术协会等,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大力开展指导和服务,及时为农民提供各种必要的技术标准咨询,为创汇农业、农产品加工企业排忧解难。四是监测体系。积极加大对动植物病虫害和农业残留的监测力度,达到防患于未然。五是认证体系。加大对农产品开展产品认证和质量体系认证力度,以更好地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积极扶持和培 育优质产品,使一批品质好、规模大、效益高的名牌农产品成为国际名牌,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

(四)切实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一是落实主体责任,树立诚信意识。督促企业牢记“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社会责任,加强管理,严格自律,建立质量承诺、进货查验、进销台账等制度,作诚信公民,加工生产良心食品,保护消费者的健康权益。二是完善农产品质量监测网络。按照“政府负总责,市、区县(市)、街道(乡镇)三级有机构,监管到村组,检测全覆盖”的总体思路,坚持“分级建设、分层次监管和检测”的原则,加强市、县、乡、村四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全面开展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建立起一个基础支撑有力、保障措施配套、全程监管规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三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退市销毁等监管制度。特别是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的基础上,要加大检验检测的覆盖面和检测频率,重点加大农产品基地和市场巡查、抽检力度,确保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99%以上,确保全市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事故。四是发动和依靠群众,实行群防群治、联防联控。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媒介,广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宣传,普及基础知识等有针对性的正面宣传活动。密切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进一步规范信息发布渠道和程序。落实有奖举报,加 大惩处力度。按照《xx市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益政办„2012‟25号)的规定,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现场合力,共同维护农产品质量安全。五是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事件的打击力度。发现问题,一查到底,坚决予以打击;进一步健全行政监管部门和司法机关的案件线索移送机制,实现案件信息共享,坚决防止有案不移、有案不立,严禁罚过放行、以罚代刑,确保对食品安全犯罪行为责任追究到位。

(五)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治理

进一步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保护力度,严格项目环境准入,严格推行清洁生产,加强产地环境监测评价,强化环境监管,严厉查处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违法行为。淘汰食品加工等相关行业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推进污水集中处理和废水深度处理。减少重金属等污染物排放总量,从源头上避免水系、大气、耕地污染等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加大有色金属产业的污染整治,建立健全环境污染防治、事故应急、风险评估与预警体系等长效机制,重点解决危害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的突出环境问题,开展耕地土壤重金属等污染物的调查、监测和评估。建立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监测预警体系,对污染程度和范围做到心中有数,此外,高度重视和防范控制农业投入品滥用造成的重金属污染风险,多措并举切断重金属流向土壤和农产品中,堵住重金属超标农产品流向百姓餐桌。

第三篇:XX县建设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情况汇报

XX县建设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情况汇报

XX县人民政府

XX地处XX省东部、XX山脉西麓,位于两大世界级风景名胜区XX山和XX山之间、两大国家级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XX经济区的叠加区域,同时处于原中央苏区和浙闽赣皖国家东部生态旅游实验区范围。县域总面积1251平方公里,总人口12.6万。

近年来,XX县立足生态立县战略,保持绿色发展定力,积极探索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优美的发展模式,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纯净XX”,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平安县、中国面包之乡、中国生态旅游大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XX省旅游强县、XX省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县、XX省园林城市、XX省森林城市、首批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2016年被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主要做法是:

一、敢立潮头,自觉坚守生态立县战略

2002年,县第十一次党代会正式确立“生态立县”战略,决心以生态旅游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公布后,县委、县政府进一步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将生态功能区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保护XX山脉生物多样性,大力发展全县域生态旅游、全县域有机休闲农业,着力打造XX经济区西部欠发达山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努力为中部欠发达山区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探索可供借鉴的绿色发展模式。10多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咬定生态不放松、一以贯之推进绿色发展,生态观念在全县上下深入人心,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干部群众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二、敢树新制,全力守护蓝天绿地净水

严格落实“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理念,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不惜代价守护一方山水。一是强力调整产业。编制了XX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负面清单。坚决关停污染企业、压减耗能企业、规范加工企业,县乡财政每年减收超过亿元。坚决拒绝一大批与发展战略不相符合的产业项目,减少项目投资260多亿元,放弃了一大批做大总量的机会。始终将旅游业摆在核心主导地位,大力推动旅游产业“带一产、接二产、连三产”,加快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二是强化生态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已建设马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清凉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各级保护区30余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近1/6。全面禁伐阔叶林,木材采伐量从每年15万多立方减到不足5万立方,已建立生态公益林53.9万亩,占全县林地总面积近1/3。坚持封改造相结合,共封山育林16万亩、改造毛竹林20万亩、退耕还林11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稳定在87.3%,被有关专家称为“难得的动植物基因库”。三是强化生态问责。2005年,全国领先将生态保护工作纳入县直部门和乡镇党政班子考评,将森林质量、水质标准等38项指标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离任审计的重要内容,着力构建独具特色的“生态审计”体系。2013年,进一步细化考核项目和标准,完善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审计办法,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实行“一票否决”,对因工作失误影响生态建设的严格问责。2005年以来,全县生态问责党员干部共38人。四是注重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了保护面积20.8万亩的马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万亩的清凉山国家森林公园,规划建设了近万亩的国家级华南虎野化放归区和1.5万亩的九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全县各类保护区面积近30万亩,占县域总面积约1/6。五是积极创立环保“山河长”负责制。探索建立了四级“山河长”负责制,构建“县长担任全县总山河总长,乡镇场长任区域山河区长,村委会主任担任片区山河片长,村小组长担任山河组长”的山林、河流保护管理责任体系。六是全力推行生态环保综合执法。积极创新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制度,探索实行生态环保综合执法,着力将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等部门有关行政执法权统一到环保部门进行综合执法,努力做到生态环保执法反应迅速、受理及时、执法规范、处置有力,着力解决多年来环保领域多头执法、交叉执法、执法不力、执法无力的问题,极大的提高了环保刚性、效能和执法威严。七是扎实做好生态建设财政保障。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3000万元以上,主要用于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土流失治理、城乡环境整治等生态文明项目建设。近年来,还灵活运用财政贴息、信用担保等扶持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生态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维护管理,共引入社会资本6亿元,建设了新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项目,有力保障了全县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三、敢创新业,积极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坚持以全县域生态旅游、全县域有机休闲农业规划为引导,以生态养生、有机食品为品牌,加快构建以生态旅游为主导,现代有机休闲农业、绿色服务业为重点的绿色产业体系。一是全力推进生态旅游和养生度假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生态优势,规划三条精品线路、建设十大重点景区、打造100个精品景点,XX山峡谷漂流成为“XX风景独好”的重要内容,XX山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XX生态旅游声名鹊起。2016年,全县共接待国内游客374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1亿元。充分发挥空气纯净、水质纯净等优势,着力规划打造国家级养生养老示范基地,加快创建“中国长寿之乡”。目前已规划重点项目5个、总投资达70亿元,其中法水森林温泉已建成营业。二是全力推进现代有机休闲农业示范区建设。围绕建设XX经济区重要的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区,注重高层次设计,委托中国农业大学在全国率先编制全县域有机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依托纯净的空气、水质和土壤,因地制宜发展有机休闲农业。目前,全县有机农业种植总面积超过10万亩,已创建有机农产品品牌15个,其中“XX白茶”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向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大力培育有机农产品加工体系,全县已开发各类旅游食品和工艺品11个系列100余个品种。同时,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林下资源和高品位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全县已有“农家乐”100余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XX省4A级乡村旅游点1个、3A级8个。三是全力推进大众绿色创业示范区建设。积极引导村民走出大山开展绿色创业,全县面包烘焙产业从业人员超过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约1/3,在全国近千个城市开了8000多家面包店,形成了以XX为中心,遍布全国并已走出国门的大众绿色创业网络。2016年,XX烘焙产业总产值超过60亿元。

四、敢绘新篇,精心建设山乡美好家园

围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纯净天堂”的目标,全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示范区建设。一是景城融合建新城。按照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要求,重新修编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把森林和景区搬进城市,构建XX独有的“一城+三区”(即中心城区+XX山、方家山、九龙湖3个景区)的发展大格局,城市控制区范围由2004年以前不到10平方公里扩展到41.5平方公里,先后被命名为“XX省园林城市”和“XX省森林城市”,并入选“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二是景村联动建新村。依托生态特色,建设新型城镇。全县7个乡镇全部成为省级生态乡镇、其中5个是国家级生态乡镇,被评为“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先进县”。按照“生态美、村容美、庭院美”的要求,大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水库水质专项整治等专项行动,深入实施“绿满XX、花开百村”、景区沿线景观提升改造等工程,加快建设秀美乡村,多次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和“全省农村清洁工程工作先进县”。三是“四宜”统筹展新貌。按照“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要求,持续深入推进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身边好人”、“美德少年”等评选活动,全面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市民、文明机关”等创建活动,全面营造市民举止文明、游客宾至如归的浓厚氛围。

第四篇:关于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的发言材料

关于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的发言材料

省委省政府倡导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是从战略高度,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活条件所做出的重大决策,这是双刃剑,一方面能进一步保护好大小兴安岭的森林资源,同时也给我们林区经济发展带来严竣的考验,因为生态功能区建设实施之时就是林业局减产之日,今年我局木材产量从17.8万立米减少到7.8万立米,意味着我局将减少经济收入5000万元左右,给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冲击,下岗人员和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逼迫着我们要进一步加快林区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以“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大讨论活动为契机,自我加压,赶超发展,找出符合实际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措施。

一是采取小四轮集材和牛马套子集材,减少大机械对木材的破坏,推广大吨位汽车运材,降低生产成本,既保护好资源,又要使企业效益损失降到最低。

二是实行两个延伸,即木材经销向伐区延伸,根据市场需要进行定向调查,定向采伐,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木材经销向林产工业延伸,优先当地加工厂的原料供应,为林产工作发展提供支持,尽最大努力提高原木加工比例,加大木材深加工力度,做到原木不出局,多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转移安置林区富余劳动力。

三是加快整个林区生产方式的调整,由木材生产为主,转变为多种经营、林产工业、营林生产等全面推进,全面开花,发展多元经济。依托林区资源优势,搞山产品采集,山野菜加工,林蛙养殖,浅水养鱼等多经项目;加快弱碱水的开发,使其成为林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招商引资步伐;今年我局又在哈洽会上签约三个项目共8000万元的合同,分别是木制品加工和弱碱水的开发建设项目。

同时为实现木材效益的最大化,杜绝以木谋私现象的发生,销售部门还应在党建活动内容、形式和制度上不断创新,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使木材销售部门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辨别是非能力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和质量日渐提高,激活一池春水,收获满园春色。具体的可以根据工作实际,搞好市场调研,采取竞价销售,本着为企业增加效益为原则,面向社会敞开销售,使客户平等参与,公平竞争,实现企商双赢。

总之,面对减产的压力和考验,要化危为机,努力做到职工收入不减少,生活质量不降低,加大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生态场(所)和新林区建设的步伐,使职工安居乐业,林区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第五篇: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正文(袁忠平)

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2011级经济管理 袁忠平

生态功能区是指在涵养水源、保护水土、调节气候、防风固沙、维系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生态区域。建设生态功能区,是中国进入21世纪,为应对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和有效措施。国家目前已初步划分216个生态功能区,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被作为黑龙江省重点建设的八大经济区之一。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作为我省八大经济区之一的主要任务是,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丰富的优势,以保护和修复生态为主旨,大力培育和发展生态主导型经济,加快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接续和替代产业,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新林区。

一、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大兴安岭是中国最北、纬度最高的边境地区,位于北纬50 °11'至53°33'、东经121°12'至127°00'之间,东接小兴安岭,西临呼伦贝尔大草原,南濒松嫩平原,北隔黑龙江与俄罗斯相望,是内蒙古高原与松辽平原的分水岭。大兴安岭是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有林地面积678.36万公顷,占全国有林地总面积的3.5%;森林蓄积5.24亿立方米,占全国森林蓄积的3.8%;森林覆盖率81.23%,是国家生态安全重要保障区和木材资源战略储备基地,是我国唯一的寒温带明亮针叶林区,对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具有特殊作用。每年仅固碳供氧、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 生态效益高达1940亿元,对东北平原、华北平原乃至东北亚地区的生态安全和工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保障。区内建有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类型的自然保护区28处。全区下辖3县4区5个林业局,共有家庭户194060户,拥有人口511564人。

(二)发展现状

大兴安岭地区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总体要求,结合实际提出了“把资源管起来,让百姓富起来”发展战略及建设“生态型花园式新林区”的总体思路,围绕生态建设、经济转型、民生改善三大任务,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快经济转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1.资源恢复性增长速度加快

坚持把森林资源管育作为生态建设与经济转型的首要任务。一是重点控制森林资源经营性消耗。2007年—2010年,在没有国家政策支持、林管局每年减收上亿元的情况下,4年主动调减活立木产量268.3万立方米,累计减少森林资源经营性消耗396.2万立方米。2011年,按照国家天保二期工程政策要求,全面停止木材主伐生产,将木材生产任务由214.4万立方米调减到72万立方米,2013年调减到56.5万立方米。二是不断减少森林资源非经营性消耗。全力巩固以煤代木、砂金禁采、殡葬改革成果,连续3年开展专项打击行动,累计查处资源林政案件272起,处理违法犯罪人员308人,挽回经济损失7428万元。加大防火投入力度,累计投入森林防火资金2.47亿元,组建了6360人的专业森林消防队,购置了全道路运兵车等大型扑火设备,实施了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林火综合防控能力显著提升,连续7年未 发生重特大人为森林火灾。三是全力开展森林抚育经营。结合木材主伐生产停止,将林业生产由以木材采伐为主转向以森林培育为主,2009年以来,累计完成中幼林抚育596.9万亩。在全国森林抚育经营现场会上,中幼林抚育经验做了典型介绍。截止2011年底,全区森林覆盖率和活立木总蓄积分别达到80.95%、5.27亿立方米,相继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各类保护区总面积173.9万公顷,占全区经营总面积的20.8%。

2.接续性产业培育效果突出

把产业项目建设作为经济转型的突破口,2007年—2011年,重点推进产业项目83个,已建成投产56个,完成投资53.8亿元,累计实现利税3.8亿元。2012年,确定重点推进产业项目43个,总投资179亿元,当年计划投资19亿元,其中纳入省重点推进产业项目16个,林区接续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一是绿色矿业势头强劲。按照“矿产资源开发一点、保护一面、带动全局”的要求,重点加大矿产资源勘探和精深加工力度,飞虎山多金属矿等一批重点矿山勘探取得重大进展,相继引进云冶铅锌冶炼、砂宝斯岩金、海诺斯脱硫剂等矿产资源精深加工企业。2011年,规模以上矿产开发业实现增加值达到7.14亿元。二是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充分依托神州北极、神秘源头、神奇天象与大森林、大冰雪、大界江、大湿地等旅游资源优势,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景点建设力度,深度开发找北探源、森林湿地、民俗风情、冰雪体验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相继建成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6个。2011年,全区旅游接待人数299万人次、收入27.5亿元,分别增长34%和37%。三是绿色食品发展加快。充分发挥 生态环境优势,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积极推进食用菌养殖、野生蓝莓繁育基地建设,重点培育阿木尔北极冰、塔河超越等蓝莓精深加工企业。目前,全区绿色食品种植基地达到150万亩,绿色(有机)食品标识达到198个,位居全省首位;“北奇神”、“丽雪”品牌被认定为国内驰名商标,中国北极蓝莓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1年,绿色食品业实现产值19.1亿元,增长26.4%。四是林下经济稳步发展。在全面总结多年林下资源承包经营工作的基础上,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林下经济现场会精神,按照“全员、全部、公正”原则,将林下资源全部承包给林区在岗职工,鼓励、引导职工发展以林下种植、养殖为主的林下经济。特别是2011年以来,在推行林下资源承包政策以来,全区职工累计承包森林面积462.4万公顷,参与承包经营40,342人,分别占全区林下资源总面的71.8%、职工总人数的91%。五是境外采伐领域拓宽。按照境外采伐、域外建厂、保护本地资源和环境的发展思路,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重点推进在俄年产100万立方米的3个境外采伐板块建设,目前在俄拥有林地101.53万公顷,总蓄积8225.7万立方米,可采蓄积5167.4万立方米,累计生产原木410.38万立方米,加工锯材20.13万立方米。六是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坚持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重新调整对俄经贸合作园区4个分区控详规划,进一步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13亿元,引进入园项目29个,到位资金21.3亿元,有20个项目已建成投产或试生产,实现产值12.3亿元、利税1亿元。接续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林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改革开放步伐明显加快

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推动林区改革开放的根本动力,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一是稳步推进体制改革。按照政企、事企和资源管用“三分开”原则,2008年,在没有先例可循、没有国家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在十八站林业局开展了林业综合配套试点改革,并对其它8个林业局进行了内部模拟“三分开”运营。同时,结合机关机构改革,加快推进林业企业内部改革,累计剥离辅助单位359个,精简人员2081人。二是不断创新经营机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木业、矿业、旅游和境外林业开发4大产业集团。由林业集团公司控股,组建了全省第一家农村商业银行。突出林业局和林场经营主体,建立了“基本年薪+奖励年薪”的激励机制。围绕“效益、效率、效果”原则,开展绩效管理活动,大力提升机关行政效能,全面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三是加快发展非公经济。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全民创业。建立了政、银、企三方联席会议和项目对接制度,扶持民营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有效解决非公企业资金短缺难题。截止2011年末,全区非公企业总数已达2000家,实现增加值42亿元,上缴利税4.6亿元,拥有国家驰名商标3个,从业人员达到8万余人。四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依托绿色矿业、生态旅游、绿色食品、林产工业等优势产业,瞄准大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利用哈洽会、北极光节等节会平台,充分发挥知青联谊会、驻外办事处等外联资源,积极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结对子”,拓宽招商渠道。积极探索发展异地经济,与绥化市签署在肇东、安达建立大兴安岭项目区框架协议,2个项目落户项目区。4.城镇化建设进程有效推进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全力打造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完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一是调整生产经营布局。综合考虑林区局场及人口分布现状和林业职能转变,对局场和城镇布局进行调整,2000年以来,累计撤并林场23个、贮木场18个,全区现有林场52个(含地方林场6个),经营所18个,贮木场19个,生态管护区6个,初步形成了“管理规范化、布局合理化、生产民营化、服务社会化”的新格局。二是建设重点旅游城镇。投资1500余万元,高标准编制完成了11个旅游城镇规划,启动了总投资35亿元的大北极村建设项目,圣诞村广场、圣诞礼堂、滑雪场、白雪公主乐园等一批精品景点相继对外开放。北极村集中开工百环旅游综合开发、七星山湿地公园、金福艺农观光园等13个项目,总投资63.7亿元。北极村景区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并成为黑龙江省唯一入选全国首批“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的乡村。漠河县荣获全国首届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三是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全区22 个省级试点村村内主街道路硬化率、自来水入户率、村屯四旁绿化完成率、泥草房改造完成率分别达到92%、88%、90%和67%。启动15个生态型花园式中心村建设,新建住房1754户,维修旧房424户,植树绿化2.82万株。将塔河县十八站乡、呼玛县韩家园村作为林农共建试点单位,重点在住房改造、集中供热、给排水等方面加大力度,十八站乡和韩家园村建成林农共建示范点。四是开展城乡造林绿化。深入实施“山上增量,身边增绿”工程,从2010年起,按照年均投入亿元以上标准进行“园林绿化三年会战”,累计投资3.38亿元,全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6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5.69平方米。五是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围绕“三优”文明城镇创建,进一步加大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力度。结合棚户区、泥草房改造,启动了城乡清洁工程,集中治理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及公路、铁路沿线卫生死角,有效地改善了城乡环境。5.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山水城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一是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抓住国家实施林区棚户区改造政策机遇,启动了以棚户区改造为主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累计启动棚户区改造111,390户、556.95万平方米。二是加快推进“三供两治”项目。相继启动10个县区局址和15个乡镇林场自来水改造工程,林区10万名职工群众结束了长期饮用地表水的历史。投资1.57亿元,实施“三供两治”项目9个,加区燃气工程管网入户3000户,十八站林业局新增供热能力30万平方米,塔河县污水处理厂已试运营。三是切实改善交通环境。古洛铁路一期工程、漠北高等级公路、呼阿通乡公路等相继建成通车,所有县区局、86%的乡镇和53.8%的行政村全部通上了高等级公路,总里程达到1805公里。先后建成漠河机场和加格达奇机场,开创了我国东北地区同一市地建设两个机场的历史。加快推进兴安、洛古河、呼玛口岸建设,洛古河口岸即将实现常态化通关。四是深入实施电网改造。加大了农村电网改造与升级力度,结束了偏远村屯50多年不通国电的历史。相继建成234.5公里加格达奇至大子杨山、新林至塔河等4条输电线路,220千伏7环网工程竣工通电。结合大兴安岭林区

经济转型,编制完成了大兴安岭供电区35千伏以上、10千伏电网“十二五”规划。五是大力发展文教卫生事业。整合撤并镇场中小学校74所,改扩建96所,全区60%的义务教育学校进入标准化学校行列。启动了大兴安岭文体中心建设项目,加大了乡镇文化站建设,全区现拥有乡镇文化站34个,农家书屋80个,覆盖率达到100%。新建的地区医院已晋升为三级乙等医院,改扩建11个县区、林业局医院,乡镇卫生院和农村卫生所分别达到35个、62个。

二、生态功能区建设过程中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

生态功能区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大兴安岭在生态功能区建设上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着依靠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困难,综合表现在自然环境和社会建设两大方面:

(一)自然环境问题

大兴安岭森林资源由于经过长期高强度过量采伐,森林资源蓄积锐减,生态功能减弱,导致大兴安岭林区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出现一系列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

1.森林资源质量下降

大兴安岭林区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2.1℃,极端最低气温-52.3℃,年平均降水量493.2mm,全年无霜期80-110天,冰封期180-200天。植被生长期短,主要树种兴安落叶松自然成熟年限在110-120年,其他乔木树种平均至少也需要70年。虽然森林是可再生资源,但是一旦被破坏,短期内难以恢复。目前大兴安岭林区天然林资源与开发初期相比较,活立木蓄积由开发初期的7.3亿立方米减少到5.38亿立方米,其中针叶林蓄积由 5.81亿立方米减少到2.86亿立方米,针叶林的面积由开始初期的70%下降到30%;可采资源蓄积由开发初期的4.58亿立方米下降到0.67亿立方米;森林平均每公顷蓄积由开发初期的108.2立方米下降到77.3立方米;南部林缘已向北退缩30-50公里,相当一部分森林郁闭度在0.4以下。中幼林面积减小,次生林面积增大,林木平均径级下降,国家二级保护的优良树种樟子松面积减少61.3%。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的下降,影响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

2.气候发生异常变化

大兴安岭林区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据气象资料分析表明,自开发建设至今,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速度高达0.51℃/10年,是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增高的2.6倍。2000年以来降水量呈减少趋势,特别是2001年和2002年夏季降雨量异常偏少,出现了春夏连旱的罕见天气。1992年6月发生了有记录以来罕见的霜冻冰雪天气,地表最低温度达-10.9℃,数万亩农作物绝产。春秋两季五级以上大风天气逐年增加,2001年4月首次出现严重沙尘天气。2010年6月下旬,出现连续数日38℃以上高温干旱天气,最高气温达40.5℃,火险等级居高不下,导致发生了“6·26”呼中特大雷击森林大火。这些异常天气现象主要是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形成的。

3.水土流失逐年增加

大兴安岭林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主要以沟、河岸边侵蚀和降水冲刷地面为主,分布广泛。根据国家应用卫星遥感对大兴安 岭林区水土流失普查结果显示,1986年、2005年水土流失面积分别为14267.2平方公里、22735.3平方公里。由此看来,大兴安岭林区水土流失呈增加趋势,主要原因与森林植被减少、涵养水土能力减弱有着切实关系。近年来由于气温逐渐上升,大兴安岭林区多年冻土出现了自南向北退化,上限下降、下限上移,岛状冻土融解区域扩大现象,与冻土相生相伴的森林群落和森林植被退化严重。如果持续发展,不仅会直接改变森林的生长环境,影响森林的休养生息,还会引发一系列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4.森林自然灾害加重

由于长期过度采伐,资源蓄积量减少、森林郁闭度下降、林相发生变化,加之气候变暖、林内可燃物大量积累,导致十余年来森林火灾异常增多,与开发初期相比更加难以控制,经济损失巨大。据统计,1965年-2012年间,大兴安岭林区累计发生森林火灾1639次,年均34次,其中雷击火650次,占总林火次数的39.7%。其间1998年-2012年,累计发生森林火灾549次,年均林火次数达到39次,其中雷击火347起,占总林火次数的63.2%,是多年平均水平的近2倍,可见近14年来,年均林火及雷击火发生频率增多趋势明显。历史上几次大的森林火灾中,仅1987年漠河“5·6”大火、2003年十八站林业局富拉罕地区森林大火、2006年松岭林业局砍都河林场森林大火、2010年呼中“6·26”森林大火,林地过火面积达121万公顷,占大兴安岭林区总林地面积的15.5%,对森林资源破坏严重,林分质量普遍 10 降低,致使森林生态功能更加弱化,抵御病虫鼠害等自然灾害能力明显下降,造林补植任务增加,森林改培难度加大。

(二)社会建设问题 1.公益性事业运营经费短缺

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代表国家行使森林管护职责,承担着森林防扑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管护、航空护林、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调查等公益性事业,每年需运营资金13,784万元,主要从木材销售提取的育林基金中支付。但木材产量大幅调减到位后,每年提取育林基金仅3300万元,比2009年减少26,742万元,无力承担这部分费用。

2.林区生态移民面临实际困难

随着生态功能区建设和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必然要求对林场、贮木场、经营所及相关村屯进行整合撤并,加强森林资源管护网点建设。按照“人口向中心城镇集中”的思路,必须进一步优化林区局、场和城镇布局,撤并林场、经营所、贮木场等。经测算,需撤并林场、经营所、贮木场等23个,搬迁行政村3个、自然屯40个,转移居民20,303户、58,709人。居民搬迁按每户补助5000元、每人补助1000元计算,共需资金1.6亿元。对新建444个、改建276个管护网点需专项资金2.13亿元。实际建设过程中,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

3.接续产业发展缺乏强劲助力

加快培育接续产业是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和经济转型的关键。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按照省政府“矿产资源开发一点、保护一面、带动全局”的要求,大力发展绿色矿业,重点推进松 岭岔路口钼铅锌矿、塔河439高地铁矿、呼玛兴隆沟-北西里铁矿和呼中飞虎山铅锌矿等项目,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大兴安岭地区被列为限制开发区,尽管国家明确表示限制开发不等于禁止开发,但在绿色矿业审批上仍存在很多困难。在发展境外采伐方面,尽管加大与境外林业投资合作力度,实现了传统林业产业的战略转移,但由于前期投入较大,自身财力有限,严重制约了境外采伐业发展。

4.林下资源承包经营政策不足

全面开展林下资源承包经营工作,对保护森林资源、致富林区职工群众、推动生态功能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大兴安岭是国有林区,尽管林下资源综合开发是我省经济的重要构成,也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没有充分享受到我省林业和农业的相关政策。尤其是在林下资源承包经营扶持、商贸流通、科技服务、融资担保等方面缺少政策扶持,导致林下资源承包经营工作推进效果不够明显。

三、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加强生态功能区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举措。党的十八大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意义重大,进一步凸显了生态功能区建设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大兴安岭作为全国重点生态保障区,更重要的是在巩固保护和发展成果的基础上,更加自觉地把生态功能区建设摆在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地位,全面地抓好生态功能区建设和转型发展。结合大兴安岭地区实际,就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促进经济转型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一)准确把握主体功能定位

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将大兴安岭林区划分为限制开发区域,作为重要的生态功能保障区,其主要功能是提供生态产品,是我国北方抵御西伯利亚季风影响的唯一天然屏障,孕育着黑龙江、嫩江两大水系,庇护着我国东北大粮仓,关联着东北、华北乃至东北亚地区的生态安全,生态地位和作用极其重要。因此,必须要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要求,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正确处理好生态功能区建设与生态产业、体制机制、国家政策及法制体系等层面的关系,切实把生态功能区建设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积极探索林区绿色产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方式,推动林业经济向林区经济、生态经济转变,实现大兴安岭林区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二)全力打造生态主导型经济

生态功能区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生态功能区建设的强劲动力。建设生态功能区,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正确处理好森林资源利用与森林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好生态功能区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要以培育保护森林资源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以加快民生改善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逐步建立符合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的生态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建成完备的生态体系、发达的 产业体系、和谐的文化体系,实现林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全面提升。

1.加强森林资源保护

实施“管”、“育”结合的森林经营机制,全面提高林木总蓄积、森林覆盖率和林分质量。“管”,即森林资源管理。坚持依法治林的战略方针,积极构建完备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用法律法规明确林业管理的主体责任、目标和任务,按照森林不同性质实施分类经营和管理。严格执行非目的性采伐,坚决打击滥砍盗伐森林资源、滥捕乱猎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严格控制森林火灾、病虫鼠害等各种森林灾害的发生。“育”,即森林资源培育。要不断增加投入,加大营造林力度,提高森林数量和质量。要建立以营林为基础的专业化营林生产队伍,实行造林承包、管护承包,建立新型的劳动关系和生产关系,实现森林资源和职工收入“双增长”。

2.合理开发生态主导型经济

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合理配置和利用有限资源,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做强做精传统林产工业;依托富集的林下资源,重点推进北药、食用菌、野生浆果、森林养殖、苗木五大产业发展,引领林区职工发展林下经济,实现百姓增收致富。

3.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严格执行《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按照主体功能区确定的“点状开发、面上保护”的原则,科学合理发展绿色矿业;依托北极风光、大美龙江、冰雪资源、森林氧吧、鲜卑文化、民族风俗等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利用资 源配置优势,尊重市场经济规律,适度引进战略投资者,发展龙头企业,带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加强口岸建设,发展边境贸易,推动对俄经贸合作转型升级。

(三)探索新型管理体制

林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如果说农业发展要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那么林业发展要解决的就是林业、林地、务林人问题。“十二五”期间,国家二期“天保”工程实施后,大兴安岭作为林区全面停止木材主伐生产,木材产量由一期“天保”工程的214.4万立方米调减到2013年的56.5万立方米,减幅达74%。林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转变,林业局原有的木材生产管理职能必将向生态功能区建设和社会建设职能转变,原有的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林业发展的需要。只有像重视农业发展那样重视林业发展,树立生态理念,从统筹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角度,建立生态林业管理体制,处理好林业、林地、务林人三者关系。探索实施以中央财政购买劳务方式,政府委托林业局代表国家行使资源管理权,并合理安排林业集团公司和林业局两级管理费用,逐步实现森林资源管理与生产经营分开。

(四)完善林业政策补偿机制

国家“天保”工程二期实施后,大兴安岭仅木材销售收入每年就减少14.2亿元,利润减少5.8亿元,财政收入减少1.1亿元,目前接续产业尚处起步阶段,难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与全国人民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难度巨大。这部分区域地处国土边缘,多属欠发达地区,产生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在市场经济中难以实现平等交换,致使投入与收益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相对 滞后。加快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需要国家从三个层面帮助解决问题,即: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解决林区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问题;通过改革创新林业体制和机制,进一步调整生产关系,解决生产力的释放和发展问题;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产业,解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要从充分发挥林业主体作用,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的角度,加大对林业政策资金补偿力度,赋予更多优惠政策,提升政策含金量。重点在营造林、中幼林抚育、火烧迹地修复、森林改培、森林保险等生态建设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在绿色食品、林下经济、园区建设等产业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在棚户区改造、道路建设、三供两治、口岸建设等基础设施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在改善发展环境、减轻社会负担、提高职工收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民生方面,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减免税收,营造发展条件。

(五)建立科学合理考评体系

大兴安岭地区作为林区经济不同于一般的经济模式,承担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生态安全的双重职能。虽然国家已经将大小兴安岭确定为重要的生态安全保障区,但是政府的考核权重仍然倾向于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生态建设的特殊性在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体系中体现不够明确,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建议国家、省对大兴安岭林区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功能区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考评体系,既要突出生态功能区建设的成果,加大生态功能区建设的考核权重,又要考量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以此来推动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和经济社会的 16 发展,使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2〕42号)[2]《大兴安岭年鉴》 黑龙江出版社 主编 刘振中 2010年 [3]《大兴安岭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

[4] 《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2010-2020年)》(发改东北[2010]2950号)

[5] 《关于大兴安岭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转型工作情况汇报》 中共大兴安岭地委 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 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 2012年5月23日

下载携手同行  和谐发展 合力建设环洞庭湖生态核心功能区word格式文档
下载携手同行 和谐发展 合力建设环洞庭湖生态核心功能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