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原(固始)根亲文化台北座谈会讲话
在根亲文化台北座谈会上的致辞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亲人,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中原(固始)根亲文化宝岛座谈会,在此,我谨代表173万固始人民,向莅临座谈会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对长期以来关心、关注和支持祖根地固始的各位亲人、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踏上美丽的宝岛,我们倍感欢欣和亲切,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来到宝岛格外亲。
来到宝岛格外亲,亲在我们本是同根生。山水隔不断血缘,岁月抹不去亲情。两岸同胞同根同祖、同宗同源,都是中华儿女,同为炎黄子孙。特别是地处江淮之间、豫皖交界的“光州固始”,与宝岛台湾更是血脉同根、渊源深厚。固始是“中原第一侨乡”,由于特殊的地理区位和历史因缘,曾有四次大规模移民南迁,是中原地区向闽台一带移民的肇始地和集散地,在中原移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开漳圣王”陈元光、“闽王”王审知闪耀闽台、泽及后世,民族英雄郑成功、华侨旗帜陈嘉庚世所铭记、影响深远,他们的祖籍地均在固始。千百年来,固始籍入闽先人的后裔逐渐播迁至粤、台、港、澳及海外各地,造就了“台湾访祖到福建,漳江思源溯固始”的独特“根亲文化”现象,固始也因此成为蜚声海内外的“闽台祖地”。据1953年台湾人口统计资料表明,台湾500户以上的100个大姓中,有63姓族谱上清楚标示祖籍在河南光州固始。近年来,通过持
续放大根亲文化效应,连续举办根亲文化节会,固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被评为“中国最具海外影响力县”、“全球华人最向往的十大根亲文化圣地之一”,被国台办确定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成为众多台湾同胞的乡关祖地和心灵家园。
来到宝岛格外亲,亲在我们总是心连心。无论走得多远,心始终与家相连;无论身在何方,情始终与故土相牵。我们难以忘记,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固始遭受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时,台湾的亲人们慷慨解囊,帮助我们共度难关;难以忘记,台湾慈济慈善组织无私资助固始高中新校迁建,让更多的学子圆梦大学、实现理想;更让我们难以忘怀的是,以台湾中华侨联总会理事长简汉生先生为代表的各界“文化使者”、“友谊使者”,亲临指导、奔走操劳,在固始和台湾之间架起了交流合作的“金桥”,为宣传推介根亲文化,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同时,在台湾1999年9.21地震、2009年8.8风灾时,固始人民积极捐钱捐物,以尽绵薄之力。这些都见证着我们心相连、手相牵、情相依的骨肉之情,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来到宝岛格外亲,亲在我们永是一家人。情谊无价、亲情永恒。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专程到固始寻根恳亲的海内外宗亲超过10万人次,仅就宝岛而言,双方交流互访次数就近万人次。特别是我们三次在宝岛开展从固始到台湾图片展、两次开展中原(固始)根亲文化宝岛行和台湾中华侨联总会开展的“开漳圣王回老家”活动,引发强烈反响,收到良好效果。随着根亲文化工
作的深入推进,两岸的交流联谊日益活跃,根亲文化已经远远超出了文化范畴,成为了连接豫台、固台的精神纽带和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和平台。借此机会,我们真诚邀请根在河南、根在固始的亲人们到固始多走走、多看看,回乡恳亲访友、寻根谒祖、投资兴业,为祖根地的兴旺发达、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同时,我们也坚信,以根亲文化为纽带,积极推动豫台、固台交流合作进一步向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方向迈进,必将取得互利双赢的丰硕成果,也必将为助力和平发展、造福两岸同胞,做出我们积极的贡献!
各位亲人、各位来宾,祖根地固始山清水秀、风光无限,来了你就看不够;资源丰富、绿色环保,来了你就品不够;民风淳朴、古道热肠,来了你就待不够,欢迎你到小城固始来!
最后,预祝此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衷心祝愿各位嘉宾、各位亲人、各界朋友福寿安康、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第二篇:中原文化(固始)寻亲之旅执行方案
中原(固始)根亲文化寻亲之旅
执 行 方 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卢展工书记关于办好中原根亲文化节的指示精神,扎实推进市委、市政府“让根亲文化扬名固始”战略部署,按照“唐人故里〃闽台祖地第二届中原根亲文化节组委会”统一安排,拟于近期组织开展“中原(固始)根亲文化寻亲之旅” 活动。为切实做好此项工作,特制定本执行方案。
一、主办单位:固始县人民政府、信阳市旅游局 承办单位:固始县旅游发展服务中心
协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中国旅游报社 信阳日报社
二、活动宗旨
弘扬固始根亲文化,扩大固始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固始知名度及“唐人故里闽台祖地”的认知度,增进交流合作,促进中原文化在沿线的广泛认知度。
三、活动地点、时间
与中原文化福建行活动相结合,提前一周启动,在福州会合。拟定于9月18日举行“中原(固始)根亲文化寻亲之旅”启动仪式。整个活动计划时间为10天,地点选择沿线主要城市及福建福州、泉州、漳州等地。9月28日返回。
四、人员组成
有关人员15人:县分管领导(1人),省旅游局(2人),1 市旅游局(2人),县旅游中心(2人),宣传部(1人),根亲办(1人),史志办(1人),姓氏文化研究会(2人),司机(2人),随车医护人员(1人)。
媒体人员15人:中国日报(2人),中国旅游报(1人),信阳日报(2人),信阳电视台(2人),固始电视台(2人),河南电视台(2人),中新网(1人),大河网(1人),东南卫视(2人)。
进入福建地界后,邀请当地的媒体随行参加报道,每到一处都有当地记者参加,东南卫视等全程参加。
五、具体路线
从河南固始县出发,途经安徽、湖北、江西、浙江、福建五省9个地市,具体线路是固始至安徽(岳西或潜山)、湖北(黄梅)、江西(抚州)、浙江(江山)、福建(浦城、长汀、漳州、福州、泉州)。全长2900公里。
六、活动主题
整个活动的主题是以“中原(固始)根亲文化寻亲之旅”为主线,以沿线姓氏文化的探寻为主题,内容以陈政及其母亲率府兵平叛和增援、王审知兄弟率义军南下所走路线考寻及有关人文传说等引申到和中原(固始)根亲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为唐人故里闽台祖地在固始及客家人根在固始这一既定史实,进行再次的大规模、大声势的宣传报道。各个地方报道的主题或有侧重和调整。重点有三项活动:
(一)启动仪式
1、活动地点、时间
拟定于2010年9月18日上午8点36分在县城成功广场举行启动仪式。
2、参加人员
出席仪式的领导:中国日报社总编助理(正厅级)、河南省旅游局副局长(副厅级)、信阳市领导、信阳市旅游局领导、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站长、中国旅游报河南记者站站长、信阳日报社社长、固始县四大家领导。
参加仪式的有关人员:县直各局委主要负责人、各乡镇书记、乡镇长、县内各旅游企业及景区负责人;“中原(固始)根亲文化寻亲之旅”全体参与人员。
3、参加仪式的媒体
除“中原(固始)根亲文化寻亲之旅”的随行记者之外,启动仪式当日邀请以下媒体记者参加: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新华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广网)、中国日报(中国日报网)、中国新闻社(中新网)、中国旅游报、大公报、文汇报、香港商报、河南日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河南电视台、大河报、河南商报、东方今报、大河网、新浪河南、信阳日报、信阳电视台。(人员名单提前5日报组委会)
4、启动仪式议程 启动仪式由固始县人民政府县长曲尚英主持。县委常委、统战部长崔振俭介绍活动组织情况; 中国日报社领导讲话; 市旅游局领导讲话;
“中原(固始)根亲文化寻亲之旅”团员代表(中新社记者)发言;
河南省旅游局领导宣布启动;
信阳市委常委、固始县委书记方波及其他到会市委领导共同向团长授旗。
仪式结束,车辆出发。
(二)福州旅游推介会
1、时间 9月25日下午。
2、地点 福州市
3、参会人员
福州市旅游局领导、当地旅游企业、旅行社等;“中原(固始)根亲文化寻亲之旅”全体人员;
河南省、信阳市和固始县参会领导由县根亲办统一安排。
4、议程 固始县长致辞;
信阳市旅游局领导讲话; 福州市旅游局领导讲话; 播放固始县旅游专题片。
5、现场发放资料准备
固始县旅游画册;西九华山景区、华阳湖景区宣传资料。提前装袋,参会人员人手一份。
6、媒体报道
“中原(固始)根亲文化寻亲之旅”随行记者;当地媒体记者;县委宣传部统一安排的记者。
(三)泉州旅游推介会
1、时间 9月27日下午。
2、地点 泉州市。
3、参会人员
泉州市旅游局领导、当地旅游企业、旅行社等;“中原(固始)根亲文化寻亲之旅”全体人员;
河南省、信阳市和固始县参会领导由县根亲办统一安排。
4、议程 固始县长致辞;
信阳市旅游局领导讲话; 泉州市旅游局领导讲话; 播放固始县旅游专题片。
5、现场发放资料准备
固始县旅游画册;西九华山景区、华阳湖景区宣传资料。提前装袋,参会人员人手一份。
6、媒体报道
“中原(固始)根亲文化寻亲之旅”随行记者;当地媒体记者;县委宣传部统一安排的记者。
七、媒体发稿
1、中国日报社除利用自身的资源平台刊发活动的稿件,并协调邀请境外媒体(美联社、路透社、《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波士顿环球报》等西方主流媒体)刊发活动稿件。同时,中国日报社将拿出1个特刊版面(中英文对照),全方位、多角度的推介本次活动。
3、中国旅游报将充分利用报道、通讯、专访等方式对整个活动进行全面宣传。
4、信阳日报将用多个专版或者专题形式全面报道此次活动。
5、应邀其他媒体记者分别在东南卫视、河南卫视、信阳电视台及全国知名网站上发稿。
八、后勤保障
1、启动仪式宾客接待和会场布臵建议由县根亲办、接待办、旅游服务中心安排;
2、途中后勤工作由县旅游服务中心负责;经费由县政府拨付;
3、在福州、泉州的食宿建议由县接待办统一安排。
第三篇:关于客家根亲文化的考察报告
关于客家根亲文化的考察报告
为学习借鉴赣南、闽西客家根亲文化传承、保护、发展、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8月下旬,我市政协以马国亮主席为首的领导班子,带领机关各委室主任副主任一行共近20人对赣南赣县、南康区和闽西长汀县等客家根亲文化进行了实地考察,现将有关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他们的成功经验及主要做法和措施
近几年来,赣南及长汀在客家根亲文化传承、保护、发展、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尝试,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道路,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定位精准
赣州作为客家先民南迁第一站和最大集散地,客家先民于此留下了大量民俗风情、文物建筑等珍贵遗产,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处,至今仍保存了十数座客家文化内容较为完好的客家古村落。因此,赣州在对外宣传上准确地将自己定位为“客家摇篮”,从迁徙历史、血缘根脉、乡风民俗、文化滋衍结构,凸显赣州“客家摇篮”的重要地位,是“摇篮”主题定位更加突出。长汀,是闽、粤、赣三省的边陲要冲,客家人入闽第一站,汉代臵县,自盛唐到清末,长汀均为州、郡、路、府的治所,客家人入闽以来,沿着汀江 两岸定居,故汀江流域各县市均为客家人聚居之地,汀江流域成为客家人的大本营。由于客家人在此聚集人口较多,时长较长,自古便有八闽“客家首府”之称,一直延续至今。
(二)、重视历史文物古迹保护与文化挖掘
赣州与长汀历史文物古迹众多,在保护与文化挖掘方面作了很多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建设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一是明确工作定位。明确三清一不清: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但不清文化积淀;三改一不改:改水、改路、改厕,但不改历史原貌。二是坚持四个正确处理。正确处理拆旧与建新的矛盾,对古建筑、古民居、古村落、历史遗迹、旧址实施有效地保护;正确处理产权归属与保护资金来源问题,建立保护专项资金,探索“私保公助”、“公租公保”、“公修公用”、“民保民用”等历史文物保护模式;正确处理复原修葺与合理更新的关系,不改变原有形制、风格,建筑样式及工艺;正确处理有形与无形的关系,保护、挖掘、传承好活态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民族、民间艺术真正活起来。
2、构建历史文化保护体系。一是以古民居、旧居旧址为载体对历史文化进行保护开发。比如赣州龙南县挖掘“围屋文化”,对全县370余座客家围物按照“一座围屋一种文化特色”的思路整修开发,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整体开发,使其焕发出新活力。二是依托历史文物、民俗文物对历 史文化进行挖掘保护。发掘、征集、收藏历史文物、民俗文物。三是借助现代科技对历史文化进行原貌保护。建立历史文化艺术资料库,确立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邀请文学艺术工作者对民间文学进行整理并结集出版;对传统工艺和制作技艺、传统礼仪、节日、庆典等民俗以及传统体育活动进行录像和文字说明;对所有民间文化遗存实行录像处理,刻录光盘保存,确保珍贵的民间文化项目原质、原貌地得到保护。
3、注重创新建设。在保护与挖掘传承的同时,注重整合与创新建设。比如赣县,在客家文博资源丰富的基础上,为充分展现客家摇篮这一定位,以原赣县博物馆为基础,新建客家文化城(投资6000万元,占地600亩)、赣南客家名人园、赣南客家民俗园,同时整合区域内其他文博资源,优化内部结构,设立江西客家博物院,使品牌效应升级,知名度极大提高。再如南康,利用境内姓氏宗亲文化基础,将散落在民间较多的客家姓氏宗庙、祠堂,由政府主导立项,政府与民间共同筹资约1.08个亿,统一建设,分姓认购的方式,集中于一体建成占地470亩的全国最大的姓氏文化第一城—中国南康百家姓和谐城,在带动旅游业的同时,也吸引了境内外大量客家商人到此投资兴业。百家姓和谐城姓氏祠堂建成几年来,吸引规模以上家具生产企业达1200多家。
(三)、注重在营销宣传力度上下功夫 赣州市为加大旅游资源和客家人文资源宣传力度,提升旅游的知名度,把独特的自然山水风光和厚重的历史人文资源向海内外游客充分展示,在央视、乐途旅游网等各类媒体投放了赣州旅游系列宣传广告,在机场、列车、高速公路以及市内公交候车亭灯箱广告、出租车等投放了赣州旅游宣传广告。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百万巨奖征集赣州旅游形象标识及摄影文学作品活动。在首都北京机场、北京至深圳列车、高速公路以及城区公交车站台等设臵了平面宣传广告。长汀县则利用世界客家首府的影响力和感召力,通过每年一次的客家后裔公祭母亲河活动,全力做好对外宣传,不断扩大知名度。另外,县委、县政府积极与阿里等电商企业合作签约,成为阿里巴巴村淘项目在福建省的第二个试点县,利用电商平台,把客家特色豆腐干、米酒、米粉、河田鸡等传统农副产品推广至全世界,同时对客家根亲文化旅游业也起到了很大的宣传作用。
二、新郑发展根亲文化的绝对优势
河南是中国的缩影,中原历史文化的本质特点是根文化。新郑在区位上以省会郑州为依托,经济发展迅猛,地理位臵优越,铁路、高铁、高速公路、航空机场四通八达,高校众多,文化层次较高;又是黄帝故里所在地,拜祖大典连续十一年的成功举办,蜚声中外,“三同三和”主题深入人心,根亲文化品牌优势得以彰显,尤其是在海外影响日隆并 4 成为河南省的一张靓丽文化名片。故在根亲文化发展方面,有着巨大的比较优势:
(一)人文始祖之根。新郑是中华民族十大始祖之一黄帝的出生、建都、创业地。黄帝居五帝之首,其最早有3个姓:本姓公孙,长于姬水而姓姬,国于有熊又姓熊,号轩辕氏。其后代人丁极为兴旺,相传中原地区不同时代居于统治地位的族团都是黄帝的后代。因此对海内外炎黄子孙有强大的感召力。他统一万国部落,制舟车、筑宫室、造文字、定律历,创始了许多重大发明,开启了远古中华文明新纪元。
(二)中华姓氏之根。根据史料记载,炎帝只传有姜姓一系,黄帝传子25人,分衍出姬、酉、祈、己、滕、箴、仟、荀、僖、姞、儇、依等12姓。自此,人口逐增,支系派衍。在中华姓氏人口总数排名前100个大姓中,有97个源自河南。河南是中华姓氏的主要发源地,是姓氏资源第一大省,海内外华人的祖根大多在河南。新郑是黄帝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又是春秋时郑国和战国时韩国的国都,而这正是“得姓受氏”的重要条件,曾经诞生和发展了轩辕、轩、少典、少、典、熊、华、郑、韩、何、高、国、张、常、石、安、白、都、东里、堵、郐、关、共、段、寇、彭、皮、强、然、尉、侠、印、司、游、詹、祝、驷、丰等287个姓氏。
(三)历史文化之根。新郑地处中原腹地,位居商都郑州、九朝古都洛阳、宋都开封、魏都许昌四大古都中心,自古以来就是贯通南北的重要通道,素有“九州通衢”之称。早在八千年前,中华先民就在这里栉风沐雨、手胼足胝,创 造了被誉为“东方文明曙光”的裴李岗文化;五千年前,中华人文始祖黄帝在此出生、创业、建都,肇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根基;两千年的郑韩文化堪称“20世纪100项中国考古大发现”之一。以莲鹤方壶为代表的青铜礼乐器、唐户遗址、胡庄韩王陵、夏商望京楼遗址均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黄帝故里、郑国车马坑、欧阳修陵园、白居易文化园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煜煜生辉。
(四)名人名家之根。新郑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历史上除诞生轩辕黄帝外,还诞生了春秋名相子产、战国思想家韩非、战国水利家郑国、汉代军事家张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宋代建筑学鼻祖李诫、元代天文学家许衡、明代名相高拱等光耀史册的风流人物;出现了烛之武舌退秦师、商人弦高救郑、渔夫击篙退吴兵、刚直敢谏的清代监察御史刘光
三、辛亥革命烈士孟庆第等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新郑可谓人才济济,他们彪炳史册,垂范百世,见证了新郑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基础。
三、新郑发展根亲姓氏文化的对策建议
(一)突出重点,找准定位,合理规划布局根亲文化 要在谋划黄帝文化发展提升的理念上打造根亲文化,抓好结合上持续创新。一是品位要高。以黄帝文化这个鲜明主题为载体,整体策划、淋漓尽致地发挥新郑的根亲文化资源。二是规划要精。规划方案要充分体现科学性、前瞻性和特色个性。把根亲文化元素融入到城乡建设、企业产品、商贸旅游等各个领域、各个行业,让每一个到来新郑的人,一踏入 故里大地,就能感受到浓厚的根亲文化气息。三是坚持以根亲文化统领旅游产业开发。深挖根亲文化资源,填充大典之后的空白,为我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新机遇。四是通过论证、建设具有中原风格、新郑特色的中华姓氏文化博物馆,中华国学馆,故里名人园等,融入姓氏、祖居、祠堂、宗谱等根亲元素,使之成为增进全球华人文化认同的有型载体和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阵地。
(二)加强宣传普及根亲文化
一是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大力宣传普及根亲文化。要在海内外多渠道、多形式、多媒体地大力宣传,有声势、有实效地进行宣传,精心策划宣传创意,通过在报刊上发表根亲文化文章,在电视节目上播放根亲文化影视片、专题片,办好根亲网站等多种形式,有声有色地做好宣传普及工作。二是办好根亲文化刊物。及时将根亲文化研究成果发表出来宣传出去,联络联谊活动情况发布出来报道出去。三是鼓励民间姓氏文化宗亲社团以及姓氏文化研究人员编撰出版根亲文化书籍或宗亲族谱。支持他们与海内外的姓氏文化宗亲社团交流交往。
(三)创新根亲文化投资、建设、运营、管理机制 在根亲文化的开发利用上,要创新体制机制。相关景区开发,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通过市场的力量,引入社会资本,实行政府引领、服务,市场主导、运作,形成强大的社会文化建设氛围。可以借鉴江西赣州南康区百家姓和谐城建设的成功模式:政府引导,民间主体。即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施工;确保风格,确保质量,确保安全,确保速度;优先筹款,优先选样,优先选址,优先施工;通过民间运作,姓氏筹款,政府支持,和谐共建。在管理上,健全服务机构、学习交流平台、协调对接机制。借助传统的清明、重阳、春节三大节日,丰富传统文化内容。
(四)强化根亲文化资源转化。在姓氏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延伸研究领域,开发根亲文化的商业价值和经济效能,将这一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根亲文化除节会、祭奠、旅游之外,还可以继续拉长文化链条,衍生更多文化业态,如根亲文化方面通俗读物、家谱的出版,根亲影视、演艺的策划与表演,根亲文化活动的体验、参与,中华根亲文化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等。同时让根亲文化走进企业,植入产品,积极开发一系列富有吸引力,感染力,实用性强,附加值高,传播正能量的文化产品。如书籍、杂志、玩偶、电子游戏、电影、电视剧、日用品、证章装修装饰品等等,有序推向市场。将根亲品牌转化为文化“产品”,壮大根亲文化产业。
第四篇:传承非遗文化 传递根亲意识
传承非遗文化
传递根亲意识 ——陕西省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简介
渭南是八百里秦川最宽阔的地带;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是中原地区通往陕西乃至大西北的咽喉要道。“秦地自古多奇迹”,在渭南,农耕文明的遗迹俯拾皆是,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我们渭南留下了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弘扬民族传统,勾起每一个人心中浓浓的乡愁,同时也展示着渭南的风土人情,渭南人民的智慧和精神面貌。多年来,经过几代文化工作者的努力,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了更好的展示非遗保护成果,促进城市文明建设,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非遗保护中来,用非遗文化搭建起对外交流平台,早在2010年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就敢为人先,建成了西北地区首家非遗博物馆,开馆5年来共接待各类访客数十万人次,同时接待了大量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外国友人来访,切实促进了我市对外文化交流。但是由于场馆面积小,展览形式单一等不仅无法承担大型的参访考察接待,也无法全面展示我市非遗保护的辉煌成果,也制约着传递传统文化,弘扬华夏文明的责任担当。
2011年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项目启动,局领导及中心领导就提出打造一个陕西乃至西北地区一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的设想。在当时看来这种敢为人先的超前意识,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一没有太多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二缺少项目启动资金,但是为了实现这个利在长远的设想,中心组织业务骨干赶赴多地考察调研,并邀请相
关专家多次论证,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的设想蓝图也初见雏形。
2011年至2014年文化中心领导一边四处奔走争取项目经费,一边和领导班子带头倡导单位缩小开支,同时组织工作人员着手准备相关事宜。“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项目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15年经过了反复修改和论证,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有了详细的装饰设计方案。看着精美的设计效果图,渭南市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陈虎成说:“要做就做到最好,将新场馆打造成西北首家数字化非遗场馆,不仅要在装饰上找亮点,同时要在设备上下功夫,实现展示和传习为一体的新型场馆功能”。为了实现这一高标准,以及充分发挥新场馆在未来免费开放中的阵地作用,中心领导班子“未雨绸缪”,于去年五月份在抽调人员成立主管场馆装饰工程、多媒体安装、布展以及将来面向社会全面免费开放的新部室。
在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后,2015年12月份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装饰工程开始施工。为了保证施工质量中心领导多次组织相关人员召开会议,对施工中遇到的难题广泛征求意见,及时解决,不但确保了施工安全和进度,同时减少了不必要的物力、财力浪费。与此同时,相关负责人赶赴北京等地考察多媒体设备情况,力求在装饰工程完工的同时多媒体安装到位,以最节省的费用最大化的实现非遗项目多媒体互动。纵观整个场馆多媒体设计安装领域,非遗传习馆几乎是个空白,没有成功案例可以参照,工作人员只能根据不同非遗项目的特点充分发挥想象、集思广益对多媒体软件提出了诸如模拟击
鼓、狗撵兔等互动性很强的设计要求。面对完全陌生、且专业性极高的多媒体设备数据,非遗传习馆的工作人员,更是经过四个月的不断查找资料学习、对比,以至于达到了对不同品牌、型号设备如数家珍的地步,也确保了该项目使用的多媒体设备硬件达到一流标准。
2016年6月新创建的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盛大开馆。从最初的设想到今天的全面开放,渭南市非物质文化展示传习馆凝聚了局机关、中心领导和几代非遗工作者的心血,也是全中心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成果。今天的非遗传习馆占地面积达1300余平米,阵列展品近万件,其中有大量的精品栓马桩、刺绣、陶瓷、皮影都是上世纪80年代老一辈非遗工作者从民间征集,这些展品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清,不仅有珍贵的文物价值,也是研究渭南非遗的重要史料。展厅共分为七个展区,分别为民间文学、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民俗展示、生产性保护成果等。另外对一些重要的国家级项目如华县皮影、澄城尧头窑等设立了专门区域。新场馆不仅展示了涵盖渭南地区所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而且大量投入多媒体设施,使参观者可以通过大量的视频、音频资料了解渭南非遗,同时设计开发了系列游戏互动软件,让参观者可以身临其境的体验非遗项目的趣味性,从来激发他们对非遗保护传承的责任感。为了注重非遗知识的宣传力度,场馆中央以关中民居为元素设计的四合院、古戏楼也会成为今后举办非遗项目展演、“故事渭南”文化讲座、非遗论坛的重要阵地。开馆一年来的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面向社会免费开放,这项公共文化设施不仅是多年来我市非遗保
护工作成果的总结,也是宣传非遗保护知识,传习非遗项目的重要阵地,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开馆以来,更加注重同侨联的合作和交流,不仅努力做好华侨、侨胞的参观接待,同时也致力于推介渭南非遗,通过非遗文化的传承来传递华侨的根亲意识。据统计开馆至今我馆共接待侨联参观团体二十余次,接待各类侨胞100余人,其中一年一度的“亲情中华”夏令营已然成为是我们场馆的通过非遗文化传统中华亲情的重要对外交流活动。活动期间,我中心不但精心组织夏令营的同学们参观了传习馆,让同学们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还请非遗传承人为大家举办了“剪纸艺术”、“提线木偶”“化州皮影戏”等非遗项目的体验和交流活动,让这些海外华裔青少年深切感受到了古老民间艺术的质朴和生动,以及传统戏曲的精湛的技巧和优美的唱腔,让他们更真实地感受到了中华历史文化的无穷魅力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非遗是民族的记忆。非遗是一个民族或地区文化传统的表现形式,通过非遗,可以寻觅到这个民族和地区的根基和渊源,可以看到这个地区的历史发展与情感依托。失去了非遗,我们对民族的记忆就变得模糊,进而淡忘,失去了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华夏民族薪火相传的文脉,也是祖根地的文化符号,通过非物质文化展演展示不仅能唤起了华侨对故土乡情的回忆,印证天下华人根相连、脉相通、情相依的渊源,也能增强这些侨二代、侨三代的根亲意识。
第五篇:文化丛书座谈会讲话
在《鄂尔多斯文化》丛书发行
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的召开《鄂尔多斯文化丛书》座谈会。丛书的出版发行是我市文化建设一件大事,作为丛书主编,我感到特别的高兴,值此机会,我代表市文化局向《鄂尔多斯文化丛书》的出版发行表示热烈的祝贺,向积极倡导、支持鄂尔多斯文化研究的领导、专家,一直领导和支持编纂工作的编委会全体成员以及全体编写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可以说,全体编写人员为《鄂尔多斯文化丛书》成功出版发行付出了很大辛苦,在短短的七个月,时间紧、任务重,大家克服困难、反复酝酿、认真研讨、孜孜不倦、几易其稿,终于圆满的完成的这部优秀的鄂尔多斯文化著作,它客观真实的介绍了鄂尔多斯文化发展历程和鄂尔多斯文化的独特构成,全面展现了鄂尔多斯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为庆祝我党建党90周年、我市撤盟设市十周年献上一份厚礼!
下面,我谈几点想法,供大家参考。
第一,我想谈谈《鄂尔多斯文化丛书》重要意义。丛书的出版发行标志着鄂尔多斯文化研究有了一个新的开拓。丛书四卷(综合卷、文物卷、歌舞卷、非物质文化遗产卷),荟萃了鄂
尔多斯文化精华,基本上涵盖了鄂尔多斯文化需要整理、发掘、研究的主要方面。另外,通过鄂尔多斯文化研究系列丛书的出版, 团结了我们鄂尔多斯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鄂尔多斯文化研究可以说是人才济济,但长期以来一直多处于各自为阵,一直缺乏适当的纽带把他们联系起来,没形成强大的文化研究力量,本次鄂尔多斯文化丛书的编写汇集了多位我市知名文化研究专家,改善了这种局面,群思群力,丛书能够较全面、较系统地反映鄂尔多斯文化,让更多的人更多地了解鄂尔多斯文化,认识鄂尔多斯文化,热爱鄂尔多斯文化。今后工作文化研究工作要多整合研究力量,共同研究与开发,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研究课题,尽快多出人才,多出成果。还有, 通过这项研究也使鄂尔多斯文化研究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凸现出来。可以说文化丛书这项工程推动了鄂尔多斯文化研究的各方面工作,研究力量的组织、经费的投入、政府支持的力度、宣传推广、广大人民对文化的认同等。
第二,我想谈一下文化研究的问题。党的六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当前,提升鄂尔多斯的竞争力, 特别是软实力, 是我市思想理论文化领域面临的一项重大战略使命和长期任务。可以说,不断加强对鄂尔多斯文化的研究, 正是完成这一战略使命的重要措施。鄂尔多斯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多民族人民共同培植的一种多元融合、风格独特的文化,孕育出别具一格,具有唯一性的文化遗存、人文景观、民俗活动的鄂尔多斯草原文化 ,现在草原文化的认识从过去传统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一般认识提升到了作为中华文化三大主源之一的战略高度,鄂尔多斯作为草原文化主要发祥地和传承地之一,必将在经济、社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多年来,鄂尔多斯文化研究工程与较大规模的理论研究, 大大提升了鄂尔多斯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但是,鄂尔多斯文化研究还需要不断深化, 还有很多重要理论问题和成果转化应用问题,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解决。
在文化研究上我们要注意三个重要方面:
一是考古的发现, 鄂尔多斯文化起源很早, 源远流长, 内容丰富,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那么就要有足够的证据去支持它、认识它。就像当前乌兰木伦遗址考的发现,对于探讨当时人类对于极端气候的生存适应能力、现代全球环境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现代人起源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和启示。同时,遗址极大地延长了鄂尔多斯的历史根基、文化底
蕴。所以我们一定用考古成果进一步深入阐述鄂尔多斯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地位与作用;还有它的世界影响、同国内其他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鄂尔多斯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其他地区草原文化的异同和差别、鄂尔多斯文化与经济建设、发展文化产业的关系, 以及如何将鄂尔多斯文化的研究成果转化成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如何利用文化研究成果打造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品牌,这都需要进行深入扎实的研究, 得出科学、可靠的结论, 进而建构鄂尔多斯文化的理论体系, 推进我市民族文化强市建设。
三是民间传承。文化, 特别是人文精神往往来自于民间传承。民间传承、民俗继承下来的文化也需要整理。鄂尔多斯以民俗、风情、礼仪为主要内容的民俗民间文化,具有独特的风格,渗透于鄂尔多斯民间歌舞中,构成了鄂尔多斯丰厚的文化内涵。对于鄂尔多斯民间传承、民俗继承下来的文化我们要深入整理。另外,鄂尔多斯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乃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民族文化根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滋养民族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遗工程建设工作,出台有关政策、意见,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目前,鄂尔多斯地区的非物质化资源在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技艺、人生礼仪、民间习俗、传统医药等方面比较丰富,曲艺、杂技及其他方面相对较少,在这方面一定要进一步研究挖掘,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与种类。
三是方志和典籍的整理。这几年虽然做了些工作,关于鄂尔多斯的一些历史、典籍整理、编校、出版的基础工作, 确实还没完成, 这也需要我们下功夫去研究。
四是鄂尔多斯文化的推广宣传。我们一定要调动现代文化宜传的手段, 一边研究, 一边宜传, 一边推广, 使鄂尔多斯文化研究形成规模, 也起到宣传先贤教育后人的作用, 增加我市人民的自豪感。现在有很多地区介绍本地域的文化研究成果的大会, 很有意义。我们也让鄂尔多斯文化走出去,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我们都要继承和发展, 各个国家先进的文化我们都要学习, 这样才能构成我们优于别人的庞大的新的文化体系。
最后,我再强调一点,要让文化研究要成为强大的智力资源、发展支撑。我们深入开展文化研究工作就是为通过研究充分的发挥文化的功能作用和潜在价值,鄂尔多斯文化已成为我市最宝贵的文化资本和智力资源, 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最有力的文化支撑, 用文化智慧来推动和引领鄂尔多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谐发展,使文化智慧变成跨越式发展最重要的财富和资本。因此, 充分认识、准确把握和积极展示文化的现代文明意义, 以科学发展观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是深化鄂尔多斯 文化研究、实现建设民族文化强市目标、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所在。我们的文化产业也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资源利用的项目研究, 不断从鄂尔多斯丰厚 的历史文化资源中挖掘利用具有市场价值的题材, 通过题材创新和市场运作, 使传统的文化资源获得新的生命, 使的文化产业获得新的价值增长点。
希望通过鄂尔多斯文化的研究, 推动我们鄂尔多斯整个文化建设, 能够形成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希望在座的领导、专家学者、各个文化学术团体一如继往地关心、支持鄂尔多斯文化事业的建,希望全市广大文化工作者,认真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牢记肩负的崇高使命和社会责任,以开放包容的精神境界、敢于创新的理论勇气和刻苦钻研的学术品格,积极投身鄂尔多斯文化研究和传播事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历史借鉴、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