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原根文化及其作用发挥问题研究大纲
中原根文化及其作用发挥问题研究
一,中原根文化的内容
1,人文始祖之根
2,中华姓氏之根
3,古代都城之根
二,中原根文化的作用
1,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2,提升了河南文化内涵,有利于形成“厚重河南”的旅游形象
3,丰富了我省的旅游类型,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三,中原根文化的开发现状
(一)优势
1,寻根文化资源丰富
2,区位优势
3,“寻根热”的兴起
(二)劣势
1,省内各自为政,相互竞争
2,周边省份的冲击
(三)现状
1,破坏严重,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处理欠佳
2,开发形式单一
3,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还处于初级阶段
4,寻根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未能形成完整的资源体系
5,宣传不到位
6,投入力度不够,经费缺乏
四,中原根文化的开发策略
1,强化全民的保护意识,建立完整的开发保护制度
2,资源的开发利用从单一走向综合3,根植历史,深度挖掘根文化,提升寻根资源的内涵
4,加强区域合作,整体对外
5,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建立寻根文化对外宣传体系
6,广开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资源开发利用的投入
7,抓住寻根文化的独特性,打造寻根旅游精品
参考文献:①周海芳,梁振丽河南根文化资源调查研究[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7)②贺红茹,薛峰河南寻根旅游的开发价值研究[J]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1)③段亚力根植历史,弘扬中原文化[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④高伟洁姓氏寻根文化资源开发策略探究---以河南省为例郑州大学2010(1)⑤林安春河南寻根经济未来发展的SWTO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2009(9)⑥李立新论河南的根文化与根文化研究[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9)
第二篇:新形势下发挥离退休干部作用问题研究.doc
新形势下发挥离退休干部作用问题研究
老同志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更需要得到尊重、理解和关心。对此,我们对他们要多加体谅,多问候,多亲近,多安慰,以十分细腻的感情,关注他们的情绪和心理反映,分担他们的忧愁,鼓舞他们的意志,激发他们的热情,这些都需要我们根据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一是要抓住离退休老干部党支部这一重点,切实加强其建设。充分依靠基层的离退休老干部党支部,充分发挥其在做好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特殊作用。
二是要突破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组织关系与老干部本人分离,组织生活不经常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有效。
三是要树立典型。要善于发现老干部发挥作用的典型,并加以宣传。同时,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推动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向前发展。
四是要主动请老干部来参与党的各项中心工作,如聘请老干部担“精神文明建设宣传员”、“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党的政策宣讲员”等等,充分发挥他们的余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也成为做好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员。要改变那种依靠念报、作报告的单调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模式,力求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育模式。一是及时交心通气。定期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告诉老干部,坚持和完善定期通报工作情况,阅读文件等制度。同时,认真听取他们对党和政府的意见、要求和建议。二是设立“领导干部对口联系老干部制度”。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同老干部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做到思想信息和社会信息同时收集,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同时解决,在做好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做好老干部的服务工作,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三是定期召开座谈会。通过这种形式,引导老干部敞开思想,在思想交流中明辨是非。五是上门谈心定期或不定期地到一些高龄的、行动不便的老干部家中走访,一方面交流思想,一方面尽量为其解决实际问题。
目前我们正处在企业重要的发展时期,各项工作正不断向前推进,为做好老干部工作创造了条件。只要我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关于老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发扬我们民族和党的优良传统,深刻认识做好老干部工作的重要意义,自觉地把做好这项工作作为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以对离退休老干部高度负责的精神,满腔热情地全心全意地为离退休老干部服务,就一定能开创老干部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第三篇:中原文化研究征稿启事
《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要目
第1期(2013年2月)
(《光明日报》3月8日第18版、3月12日第14版,《中国社会科学报》3月27日A08版)当代文化
论我国文化发展的战略构想………………………………………………………………张 炯 文化软实力建设刍议………………………………………………………………………陶东风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重构………………………………………………………………曹胜高 文明探源
由“禹兴西羌”说论及大禹传说的发生与重构…………………………………………周书灿 新世纪以来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的回顾与反思……………………………………高江涛 古文字与古史研究
关于《史记·商君列传》中两条律文句读问题商榷……………………………………朱绍侯 是“司母戊鼎”还是“后母戊鼎”……………………………………………………… 常玉芝 思想文化
葛洪心灵养生论……………………………………………………………………………葛荣晋 理学权说析论………………………………………………………………………………岳天雷 都城文化
杜甫与洛阳京城文化………………………………………………………………………葛景春 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军事意义及影响………………………………………………袁宝龙 民间文化
论作为身体实践的民间节日………………………………………………………………韩 雷 民俗传承:行政力量、生活逻辑与哲学玄思……………………………………………韩宇宏 区域文化
论淮河流域文化的特征……………………………………………………………………吴圣刚 太行山的文化定位与开发战略思考………………………………………………………张新斌 文史新论
韩愈及其同道者的文学观之辨正……………………………任访秋(原著)、解志熙(校订)从建安辩论到魏晋清谈……………………………………………………………………顾 农 论《世说新语》中的阮籍…………………………………………………………………卫绍生
第2期(2013年4月)
(《光明日报》5月3日第10版,《中国社会科学报》5月22日5版)
思想文化
春秋时期的人文思潮与道德意识…………………………………………………………陈 来 从《尚书》中走出来的哲学流派………………………………………………………欧阳祯人 “五四”的反思与文化自觉学术研讨会综述……………………………………………孟 舜 文明探源
试论我国上古宗教艺术中的“彊良”主题………………………………………………刘 源 中原早期城址研究…………………………………………………………………………马世之 文史新论
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形成……………………………………………………刘成纪 司马迁对孔子形象与人格之形塑…………………………………………………………林素英 楚竹书《吴命》缀连编排新考……………………………………………………………王 晖 宋文化研究
从传统人文艺术的发展到城市休闲文化的繁荣………………………………潘立勇 章 辉 宋代宫廷歌舞的“袭”与“变”………………………………………………………… 赵兴勤 北宋牡丹审美文化论………………………………………………………………………路成文 河洛文化
大陆学界河洛文化研究的现状及问题……………………………………………………李振宏 中原移民与闽西北客家区的形成…………………………………………………………廖开顺 民间文化
《古史辨》学派与现代神话学……………………………………………………………高有鹏 论中原洪水故事中的乌龟与石狮…………………………………………………………陈建宪 传承与创新
论传统技艺与观念的生产性保护…………………………………………………………张 月 木版年画抢救的示范性及年画学的提出…………………………………………………马知遥 文化札记
华夏本义考…………………………………………………………………………………黄怀信 从有莘氏与华夏族的婚配看夷夏融合……………………………………………………薛瑞泽
第3期(2013年6月)
(《光明日报》6月13日第08版,《中国社会科学报》6月17日08版)
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价值理念如何在今天发用………………………………………………………刘梦溪 五四文化
五四反思与当代文化建设研讨…………………………………………………………本刊整理 论五四时期文化保守主义者的道德观……………………………………………………刘长林 思想文化
概论中国传统哲学的准宗教性格…………………………………………………………段德智 大陆当代孟学史实研究述评………………………………………………………………王其俊 老子仁观的四个层面及其反思……………………………………………………………林光华 文明探源
殷商文化的繁荣与中国文明的进程……………………………………………李雪山 郭胜强 汉代对始祖黄帝的认知与接受……………………………………………………………刘德杰 文史论坛
清商官署沿革考……………………………………………………………………………黎国韬 从人口性比例失调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地位……………………………………………高 凯 陈宋文化与老庄道家………………………………………………………………………马鹏翔 文学与文化
宋儒的韩愈接受……………………………………………………………………………刘 顺 《商颂》“兴”象生灭刍议 ………………………………………………………………冯 尚 根亲文化
源自漳州的三份越南家谱…………………………………………………………………陈益源 河南铁木黎家族后裔的历史与现状………………………………………………………姚自茹 民间文化
豫西“骂社火”:从艺术性戏谑到公共领域 ……………………………………………范长风 民间仪式与地方社会的多元互动…………………………………………………………邓 苗
第4期(2013年8月)
(《光明日报》7月11日第10版,《中国社会科学报》7月24日B01版)
文明探源
中国早期国家研究中一些概念意义的理解问题…………………………………………谢维扬 等级式贵族专制: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及其形成机制……………………………叶文宪 思想文化
先秦诸子公私之辨的本义及其政治哲学内涵……………………………………………陈乔见 从竹帛《五行》的“圣”字解读先秦儒学思想的内在化走向…………………………朱小明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本体”范畴及其比较研究…………………………………………马龙锋 文史论坛
周初铜器铭文“王在阑师”与“王祀于天室”新探……………………………………郑杰祥 生肖的起源及文化属性……………………………………………………………………刘信芳 传播与交流
中原古代文明向闽江流域的传播…………………………………………………………徐心希 隋唐时期少数民族文化的内移及其思想性分析…………………………………………卜祥伟 宋文化研究
《宋实录》河南作者群初探………………………………………………………………谢贵安 从御前诸军都统制的选任看南宋的“驭将之术”……………………………………… 熊燕军 宋代优人表演中的政治表达 ……………………………………………………………魏海岩 当代文化研究
论中国文化产业市场观和文化观的调整 ………………………………………………李 江 文化软实力溯源 …………………………………………………………………………殷 辂 传承与创新
汴绣的文化再生及其艺术特色……………………………………………………………张玉梅 原始艺术与现代手工艺术的交流与融合…………………………………………………王继红 文化札记
清华简札记二则 …………………………………………………………………………陈 絜 从廷杖看明代的君臣冲突…………………………………………………………………徐春燕
第5期(2013年9月)
(《光明日报》9月9日第08版,《中国社会科学报》9月23日B04版)
文史论坛
“竹林七贤”在南朝时期的品格定位……………………………………………………胡大雷近九十年《尚书·洪范》作者及著作时代考证与新证…………………………………丁四新 司法·行政·政治:清代捐赎制度的渐进式考察………………………………………魏淑民 思想文化
思想汇流与子学时代的终结………………………………………………………………龚留柱 兼爱与齐物——论“兼爱”之说的思想史意义…………………………………………刘书刚 文明探源
古河济地区与早期国家形成………………………………………………………………袁广阔 华国遗迹考察与中华名称溯源……………………………………………………………索全星 花东卜辞与殷商军礼研究…………………………………………………………………章秀霞 城市文化
从城乡联系史看中国城镇化愿景…………………………………………………………熊月之 三重推力的融合:简论近代以来中国城市文化的演进…………………………………张利民 宋文化研究
宋代御赐神道碑额考述……………………………………………………………………肖红兵 北宋熙宁改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姬 超 颜 玮 当代文化
《大宋·东京梦华》的传播特色分析 …………………………………………汪振军 孔维卓 中国文学“走出去”与国家文化形象建构 ………………………………………………王 萍 传承与创新
论历代文化繁荣策略的当代价值…………………………………………………李阳春 李 琳 白蛇传:“三位一体”合力建构的经典 …………………………………………………高艳芳 民间文化
胶东地区神仙传说类型及社会影响 ……………………………………………黄桂秋 王雪丽 后稷风物传说的社会史内涵………………………………………………………………王志清
第6期(2013年12月)
(《光明日报》11月14日第15版、《中国社会科学报》12月4日A07版)
文明探源
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发展与王权形成论纲………………………………………………王震中 从清华简《耆夜》看古书的形成…………………………………………………………杜 勇 中原史前聚落原始宗教文化探略…………………………………………………………李 龙 思想文化
宗法文化刍议………………………………………………………………………………冯天瑜 老子道论通析………………………………………………………………………………谢扬举 当代文化
我国主流价值文化研究新探……………………………………………………江 畅 周海春 科技文化与当代中国主流文化建设………………………………………………………杨怀中 全球化语境下当代中国文化面临的挑战和抉择…………………………………………徐 弢 文史论坛
中原移民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任崇岳 小说与历史“撞衫”的意义………………………………………………………………杜贵晨 商代甲骨文所反映的“水灾”研究………………………………………………………王建军 神话学与中华文明探源……………………………………………………………………于玉蓉 典籍文化
试论《仪礼义疏》学术取向及清初之影响………………………………………………邓声国 张之象《唐诗类苑》编纂得失……………………………………………………………杨 波 文化与文学
新世纪中国文学地理版图中的中原作家群………………………………………………何 弘 文化产业语境下的传统文学研究…………………………………………………………王伟萍 资源与产业
河南省文化产业实证研究述评…………………………………………………吴建军 孟 灿 历史名人的形象建构与资源开发………………………………………………孙 炜 刘 瑶
第四篇:论如何发挥中原文化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
试论如何发挥中原文化在中原经济区建设
中的作用
试论如何发挥中原文化在中原经济区建设
中的作用
[摘 要]:建设中原经济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中部崛起战略的拓展和深化;是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必然选择。而作为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应让拥有丰富历史底蕴的中原文化重放“华彩”并在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优势中原文化 中原经济区
一、中原文化的优势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五千年中华文明在中原大地生生不息,积淀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发挥着广泛深远的影响。我认为,中原文化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根源性、正统性、包容性和延续性等方面【1】。
1.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和源。中原处于黄河中下游,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所在。不论是史前考古,还是早期文献中有关鸿蒙初开时代的诸多传说,都证明中华民族的祖先在文明出现之前,就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伏羲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始肈华夏文明之基;黄帝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市),始行划野分疆之制。中原是当之无愧的根文化之地,也是海外华人公认的寻根问祖之地。
2.中原文化代表着中华文化的正统。中华文化的正统性主要表现在元典文化之中,而以“十三经”和诸子为主要内容的元典文化,则代表着中华文化的正统。“十三经”中的《易经》、《诗经》、《尚书》、《孝经》、“三礼”等,或产生于中原大地,或与中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周易》而论,伏羲象天法地而作八卦和文王演周易,都发生在中原,与周易关系至为密切的《河图》、《洛书》的传说,则发生在河洛之间。至于诸子百家中的道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和纵横家等主要思想流派,也都与中原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
3.中原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品格。中原特殊的区位优势和宜于农耕的地理环境,使得以农业文明占主导地位的历代封建王朝自然而然地把目光投向中原,他们不仅选择中原作为立足和发展之地,而且把各自的文化带入中原。对于外来文化,中原文化在兼容并蓄中显示出很强的融合性与消解力,最为典型的是北宋时期移居开封的犹太人,他们虽然长时间保持着自己的宗教信仰和习俗,但最终还是被中原文化所同化,成为中原文化的一部分。
4.中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小版,中华文化是中原文化的放大版。有人说:“五十年看深圳,一百年看上海,一千年看北京,两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河南。”“五千年看河南”不应是一个时间点,而应是一个时间段。要认识和了解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发展演进,中原文化最具代表性,因为它相沿而下,从未间断。
二、努力使中原文化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1.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增强文化发展的实力、活力、竞争力。大力发展传媒出版、文化旅游、艺术品与工艺美术、武术杂技等优势产业,做大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文化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精心实施重
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抓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文化企业。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和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重大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2】。
2.扎实推进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继续实施“河南文化精品工
程”,精心打造一批反映河南历史文化,具有中原特色、中原气派的艺术精品和知名文化品牌,推出一批电视剧、戏剧、舞台剧等重点文化产品。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确保文化产品宣传科学思想、弘扬社会正气、塑造美好心灵、促进社会进步。积极拓展群众文化活动,努力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推出更多适应基层、适合农民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促进群众文化活动向农村基层延伸。
3.深入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持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一项基础工程,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和“三平”精神,广泛组织开展学习李文祥先进事迹活动,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深化城市“三优三创”竞赛活动和农村“清洁家园行动”,精心组织开展“文明中原系列行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影响河南形象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4.加大宣传力度。一是组织系统深入学习。各级党委中心组将
把中原文化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制定具体学习方案,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不断把学习引向深入。二是持续抓好新闻宣传。要求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各部门、各单位精心安排部署。充分发挥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体的作用,采用嘉宾访谈、专家解读、系列报道、网民论坛、专题链接等方式来学习,营造浓厚学习氛围。三是大力加强社会宣传。注重发挥新闻宣传、理论研究、文化文艺等各方面的作用,调动各级各类宣传思想文化队伍的力量,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在全社会唱响主旋律,把中原文化融入到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和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之中,使中原文化的重要性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得到加深。
参考文献:
【1】《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报》2011年 03期.【2】徐光春.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3】中州学刊2011年 01期
【4】
【1】 引自:《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报》2011年 03期.【2】 摘自:
第五篇:发挥非领导职务干部作用问题研究
设置非领导职务,是我国干部制度改革的产物,它对推动我国干部队伍年轻化进程,改善和优化干部队伍结构,调动干部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实际情况表明,目前非领导职务干部越来越多,在干部队伍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在整个干部队伍中产生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如何发挥好非领导职务干部特别是那些本文来自517878秘书网www.xiexiebang.com改任非领导职务后尚不到退休年龄干部的作用,是摆在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非领导职务干部队伍的现状
1、队伍十分庞大,但构成和来源比较复杂。由于近年来机构改革和干部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加上非领导职数设置过滥,目前非领导职务干部队伍越来越庞大。据统计,全市现有县处级非领导职务干部508人,占县处级干部总数的50.2%;各县市乡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4501人,占乡科级干部总数的57.1%。从年龄上看,县处级非领导职务干部50岁以上的占主体,占总数的54.9%,乡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46岁以上的占主体,占总数的49.3%;从学历上看,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县处级非领导职务干部占86.6%,乡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占67%。
非领导职务干部的来源,一般分两种情况:下级提任和同级改任。下级提任分为中层干部直接提任和领导干部到龄或退“二线”后提任。同级改任较为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作为安抚干部的手段。有在精简领导职数中落岗后改任的;有在乡镇换届选举中落选后改任的;有要求到部门单位安排或回原住地工作主动提出改非的;有对资深人员进行照顾性安排的;有不胜任现职进行组织调整的,等等。某县市副主任科员以上非领导职务干部561人,其中因机构改革、不胜任现职等改任的非领导职务干部418人。二是作为干部退休的过渡。一些地方和部门为腾出领导岗位,对那些在一定岗位工作达一定年限的干部“先提后退”,把非领导职务视为“二线”职务、退休前的“驿站”,不安排具体工作,不明确岗位要求,单位学习、开会或者工作决策,也不通知他们参加,客观上使非领导职务的同志处于“有职无责”、“有岗无职”、提前退休的状态。三是作为人员分流的渠道。有的地方在机构改革出台明确规定:凡男年满52周岁,女年满48周岁,或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6周岁,就列入非领导职务序列安排,在换届人事调整中不作提名人选,“离岗退养”或“离岗创业”等,列为人员分流的对象。四是作为变相超职配备领导干部的途径。
2、有岗位职责,但教育管理和监督不够严格。一些领导干部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改任了非领导职务,仍然有工作岗位,也享有开展工作的权利,但组织上对这部分干部在教育管理监督上,一般不如改非以前或其他在职干部那么严格,甚至是“空白”。在教育上,一般没安排什么学习培训,更没有根据他们的实际,按“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组织针对性的培训,单位组织学习、开会,一般不通知他们参加,对他们是否参加也没有作出严格要求。在管理上,处于放任状态,使得少数非领导职务干部长期游离于组织管理之外,有的上班不准时,有的偶尔来趟办公室,有的在家休息根本不上班,有的干脆脱岗外出打工或干第二职业。但工资奖金照拿,与其他干部没有两样。在监督上,失之于软、失之于宽。一些非领导职务干部长时间不与单位联系,单位对他们在外干什么也不闻不问,缺乏监督。同时非领导职务也存在着能上不能下、出口不畅的问题。非领导职务干部只要不犯重大违纪错误,就可以一定终身,直到退休。
3、经验十分丰富,但干部资源浪费现象比较普遍。非领导职务干部,曾经在领导岗位上工作过,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组织领导能力,工作阅历比较丰富。改任非领导职务后,大多数都思想情绪松懈,工作热情骤减,认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长期处于“赋闲”状态,在工作中一般比较被动,工作中推一下动一下,不推不动,有的虽然想开展工作,但又担心越职越位,放不开手脚。据调查,有80%以上的乡科级领导干部改任非领导职务后,与单位“两不找”,基本上没有发挥作用,造成干部资源的极大浪费。有的甚至与单位领导唱对台戏,冷嘲热讽,指点江山,干扰单位工作,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二、影响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作用的障碍因素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作用难,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治方面的,也有经济方面的;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有体制机制方面的,也有操作方面的。
1、从社会层面看,存在三种认识误区,缺乏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作用的良好氛围。由于《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国家公务员非领导职务设置办法》等对非领导职务的工作职责和任务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如何对待非领导职务,发挥非领导职务干部的作用,在认识上不一致,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较普遍的有以下三种看法。一是代价论。认为现在改革深入人心,农村搞税费改革,国企推行“双退”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在进行,各项改革都得付出成本,付出代价,都得有人承受。非领导职务干部的赋闲是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但却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必须付出的代价。二是无用论。认为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多,官多兵少,只要发挥好他们的作用就行了,让改任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作用显得多余无用,有的思想消极保守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三是实惠论。一些非领导职务干部平时不上班,但工资奖金一分都不少,有的从事第二职业,有的经商办企业,群众戏称“政治上受了损失,经济上得了实惠”,做不做事无所谓。少数非领导职务干部在经商上闯出点名堂后也觉得“今生升官的机会没有了,发财的机会还是有的”,转而追求经济上的实惠。
2、从组织层面来看,存在三种不良心态,缺乏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由于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还没有
把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作用的问题摆上议事日程,对他们从领导岗位上下来后如何发挥作用研究不多,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使得一些单位的领导对非领导职务干部的使用存在顾虑,主要表现为三种不良心态。一是不愿用。现在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较多,一些单位的主要领导怕非领导职务干部帮倒忙,怕他们搞攀比,怕他们争权,不好平衡,情愿工资奖金照发,花钱买安逸。有的非领导职务干部在级别上与单位主要领导一样,让他们负责某一方面的工作,担心他们不与领导保持一致或设置干扰,再者下面的干部也不好处理关系,不愿意让他们继续发挥余热。二是不敢用。一些单位领导认为改非干部资历老,架子大,难以驾驭。少数改任非领导职务的干部由于自身素质、人际关系等原因,在单位里不受干部群众欢迎,改任后牢骚满腹,随意猜忌,搞得人心惶惶,领导不敢启用,群众怕其重新出山。少数单位由于非领导职务干部较多,安排一个不安排一个,怕顾此失彼,引起矛盾,干脆一个也不用。三是不必用。少数由于年龄、身体等原因改任非领导职务的干部在谈话后,“从此君王不上朝”,不干预、不过问也不热心单位的事务。有时单位请他们来商量工作,他们开口就是行行行,再说就是好好好,怕陷入事非之中,不愿继续革命。组织上想发挥他们作用显得没有必要。
3、从个人层面来看,存在三个不适应,缺乏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作用的主观条件。一是心态不适应。少数领导干部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改任非领导职务后,普遍存在着失落感,情绪不稳定,表现出怕事、疑虑和羞愧的心理,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心态得不到及时调适,制约着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二是思想行为不适应。少数领导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他们把为官看得高于一切,认为“升官光宗耀祖,丢官有辱门庭”,对官位产生病态的依恋。从行为举止看,由于受上述思想支配,他们在改任非领导职务时,不是认真反省自己,而是找领导说情扯皮甚至无理取闹,损坏了自身的形象和威信。三是能力上不适应。一些非领导职务干部认为“无官一身轻”,自暴自弃,放松了学习和改造,忽视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把自己局限于已有水平,日长月久,不能适应基层工作的形势,挑不起重担,干不起重活,轻活又不愿干,眼高手低,谈不上发挥什么作用。
三、发挥非领导职务干部作用的基本思路
发挥非领导职务干部作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社会氛围、管理政策、建立健全机制等方面共同着力,形成合力。
1、破除各种思想障碍,为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作用营造良好氛围。
非领导职务是职务,是实职,要在全社会形成鼓励非领导职务干部干事、支持非领导职务干部干成事的共识。首先,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要深刻认识发挥非领导职务干部作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小康大业,关键在党关键在人,需要发挥每一位社会成员包括非领导职务干部的作用,一些非领导职务干部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他们毕竟曾在领导岗位上工作过,有一定的工作能力,有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让他们赋闲,是对他们的不公正的对待,也是对党的事业不负责任的表现。各级党组织要克服各种思想障碍,真正把发挥非领导职务干部作用摆上议事日程,拿出解决办法。其次,要教育干部正确对待职务的升降去留,正确对待岗位的变化,破除“上荣下辱”等陈腐的封建观念,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认识到领导职务的“是”与“非”都是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不论何种职务都是为人民当好公仆,从而调适好心态,摆正位置,在新的岗位做出新的业绩。再次,要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利用广播、电视和报纸等新闻媒体宣传党的干部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在非领导职务岗位上表现突出的典型事迹,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端正对非领导职务干部的认识和态度,在党内特别是干部队伍中形成非领导职务也可以大有所为的浓郁氛围,在全社会形成各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
2、严格组织管理,将非领导职务干部纳入干部管理体制内。对不到退休年龄改任非领导职务干部不能“一改了之”,让他们“悬空”,要纳入干部管理体制内,不能游离于组织之外,放任自流。一是明确规定必须上班,必须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能成为不受约束的“自由人”,更不能只吃粮不打仗。二是定期加强联系。对非领导职务干部,组织上要安排领导与其联系,经常与他们交流思想,交心谈心,倾听他们的意见和看法,积极为他们解决在工作、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困难,让他们体会到组织的关心和温暖,为他们努力工作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三是加强考核管理。根据不同非领导职务的岗位特点设置科学的目标考核体系,定期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通过明确工作目标,增加他们的压力,使他们工作起来有目标、有方向、有干劲。对那些目标任务完成好表现突出的及时转任为同级领导职务,起到“提拔一个调动一片”的作用,使他们政治有奔头。
3、创造必要条件,为非领导职务干部发挥作用提供合适的舞台。
要解决非领导职务干部赋闲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因人施任。在尊重个人意愿的前提下,根据其单位特点、个人年龄、能力特长、身体状况,为他们安排适当工作,提供发挥作用的舞台。要建立“组织部门协调安排、用人单位积极推荐、个人和岗位双向选择”的干部安置模式。从目前情况看,可采取以下几种形式:一是负责调研工作,安排围绕本单位工作计划、重点专项工作任务和重大课题,开展综合性和专题性调查研究,就单位的重大政策、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进行调研论证。二是协助班子成员负责某一具体事务,安排他们协助领导处理某一专项事务,如堤防建设、修路架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