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软实力及其作用的发挥
“软实力”是文化社会意义的集中深刻反映。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国际关系理论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约瑟夫·奈Joseph Ny于1990年出版的《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一书最早提出并阐述了著名的“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当即引起学界和社会的共鸣,从此启动了关于“软实力”的研究与应用的潮流。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是一种能力,它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是一国综合实力中除传统的、基于军事和经济实力的“硬实力”之外的另一组成部分。这一概念的提出,明确了“软实力”的重要价值,将它提高到了与传统的“硬实力”同等甚至比其更为重要的位置——正如约瑟夫·奈所言,“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样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软实力”理论的核心理念是:“软实力”发挥作用,靠的是自身的吸引力,而不是强迫别人做不想做的事情。“软实力”理论在提升各级主体综合实力问题上启迪着人们的新思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崛起的根本标志,在于其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一国之综合实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吸引力、人文环境、体制机制以及政策等体现出来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已成为一国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冷战的结束,在国际关系和国际竞争中,文化“软实力”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较量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凸显。进入本世纪以来,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文化的支撑,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在“短缺经济”时代,人们以吃饱、穿暖等生存资料数量扩张为主,而今人们生活消费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用于物质生活开支所占的比重减少,而更多的钱开始向文化消费方向转移,群众的文化消费也将进入旺盛期。这种社会消费需求的新变化,一方面要求生产出更多的文化精神产品,去满足人们在文化、精神上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求物质产品中的文化含量不断提高。实践证明,产品中的文化含量愈高,经济附加值就愈高。
2.文化产品与服务已作为独立的贸易形态,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从文化的角度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文化在保持意识形态属性的同时,其产业属性越来越明显。一方面,在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的过程中,价值规律、市场机制等经济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使文化产业的社会化大生产成为现实。文化产业具有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等市场条件下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另一方面,高新技术尤其是数字化、网络化的运用,使文化产品的生产效率越来越高,文化的传播力越来越大,文化的覆盖面越来越广,文化的表现力、感召力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和提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产业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影视、音像、出版等文化产品已成为最大换汇产品,许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可见,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和加速了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也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经济发展中,人文资源甚至比原材料、能源的作用更大。在文化因素的作用下,没有资源可以创造资源。
3.文化领域已成为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主战场。西方国家凭借其经济科技优势,大肆对其他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实现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一个更加智慧的战略选择。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必然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在呈现前所未有活力的同时,也遭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冲击。然而,这也正是提
升文化“软实力”的紧要时期。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促进入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实的文化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确保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向,而且增强了全社会成员的归宿感和凝聚力,增进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社会稳定,坚定了人们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的决心和信心。
马克思主义善于从多元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其内涵、拓展其视野,不断增强自身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对多元的社会思潮既尊重宽容,又不放任自流。任何一个社会都要有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必然要使自己的主张、思想成为主流文化、主流意识形态。没有一种主导社会价值、引领社会风尚的精神支柱,思想领域就会一片混乱、一盘散沙,就可能动摇统治阶级的地位、颠覆统治阶级的政权。人们在价值取向上允许多元,社会思潮可以多样,但社会的价值导向只能一元,指导思想只能一元。这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引领多元的社会思潮,这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根本点和不可动摇的原则。在当代中国,以一元引领多元,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多元社会思潮,就是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从而为发展、提升中国社会发展的“软实力”注入时代灵魂。
第二篇:文化部门如何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文化部门如何发挥社会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也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也是一个地方的灵魂,更是一个地方发展的软实力。无数的事实证明,一个没有文化的地方,是没有前途的地方;相反,打造文化品牌的地方,文化产业、旅游产业都能带动其经济发展、人民富裕。有了文化,就有了底蕴,人们就会向往;有了人气,就有了商气,有了商气,经济就会发展,这是一个简单的发展定律。因此,文化被称为地方发展的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首先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价值观,对凝聚一个民族一个地区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文化属于精神力量,但是它无所不在地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运行的各个层面,是内在的一种重要元素,能够提高人们的内在素质、为社会运行提供精神动力。对于**来说,同样需要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建立起自己的文化品牌,加快**区的建设步伐。因此,自**成立以来,**文化和体育局在**及市级相关部门的领导下,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作用,围绕中心,唱响发展经济主旋律,提升**经济社会的综合竞争力。
一、从政治上,打造**文化品牌理念,并围绕这个理念来干事创业
近年来,**文体局根据本地固有的文化风采、自然的地理风貌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态,打造**四大文化品牌理念,提升文化品
1位,打造**文化城区。
(一)打造**文化品牌 **是**的主要居住地之一,全市总人口210万,其中**人约60万,约占****人的十分之一。而我**的****等乡镇是全市**人主要聚集地,约占**人半数以上,具有良好的**文化基础。我们要充分利用**文化资源的优势,积极融入到“**文化旅游示范区”的建设当中,通过成立******文化研究会和**文化交流促进会,积极配合桂台(**)**文化旅游示范区庆典的文化活动,抓好**文化舞台艺术精品的创编工作,积极开展桂台**文化交流活动,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推动**文化影视作品的创作,不断创造**文化品牌的经济效益。
(二)打造**文化品牌
**,是中国瑶族大家庭中的一个支系,至今共有7000多人,全部居住在我****两个镇,是当今世界唯一保存完好的**支系,许多民俗文化和民间工艺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与开发价值,我们要充分挖掘瑶族的建筑、服饰、音乐、歌舞、饮食、民俗等文化精髓,组织编写《**》一书;积极申报非物质遗产保护和**之乡,并创作一批瑶族音乐、歌舞文化精品,建设**民俗文化馆等,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从而推动**文化的开发与创收。
(三)打造**文化品牌
**文化是以**为代表的**历史文化的精华,**文化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只有帝王用的青铜**。在********的岩葬中,出土的具有中原文化与***文化相交融的国宝**,就是有力的历史见证。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宝贵的**文化历史资源,挖掘和收集**文化,形成**文化研究成果,要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以水口镇“**马”民间歌舞为代表的**龙舞民间艺术,使之在列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名录的基础上,继续发扬光大,并通过
举办**文化旅游节、打造**文化艺术品等方式,扩大****文化的知名度,以**出土地附近的紫云景区、阳光生态园等已开发景区和**恒温湖极具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为物质依托,进一步开发具有当地乡土气息的**文化、**文化、古道文化等资源作为文化纽带,打造和发展全国独一无二的“**”文化旅游项目,(四)打造百年**历史文化品牌
**始设于清朝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官府设官办矿务局于**,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934年**省矿务局在**设立办事处,署理**,故得名“**”,并一直沿用至今。****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文化、**文化、百年**历史文化渊远流长,多种文化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其中**矿务局有“**工业的摇篮”之称。矿区旧址内绿树成荫,有大量的苏式建筑民清及文革时期的建筑,历史文化悠久,充分挖掘百年**历史文化,加快申报**博物馆项目建设,把百年**历史文化打造成城市名牌和文化亮点。
二、从社会上,营造一个积极活泼向上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素质
**成立以来,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服务群众为目的,构建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一)加强文化阵地建设。积极兴建文化馆(合群众艺术馆)中型馆、图书馆(中型馆)、**美术馆等传统公益性宣传文化基础设施,同时不断拓展新阵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活动中心,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乡镇、社区、村三级文化站(馆)建设,乡镇(街道)灯光篮球场建设等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些文化阵地的建设,为人民群众参与和享受文化生活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积极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每年节庆,特别是元旦、春节都举办群众性系列文体活动;积极开展广场文艺、村屯文艺等活动;每年分阶段组织开展“和谐文化服务行”以及从**的民间文艺团体中选送比较优秀的节目参加市级各类文艺比赛活动,提升价值与实力;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帮助农民组建文艺队,培养民间文艺团体,使这些文艺团体常年活跃在乡村一线,为乡村文化增添色彩,让广大人民群众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享受生活,提升精神文化素质,提升文化品位。
(三)注重精品创作、精品演出。积极组织**的民间文艺团体参加各类比赛,在比赛中创作精品,提升实力。如在**广场“舞动**”——2011年广场民族舞比赛中,****选送的风采艺术团《快乐瑶家女》荣获一等奖,老年大学《毛主席的光辉》荣获三等奖,同时获得优秀组织奖;在**新世纪广场“唱响和谐”——2011年**城市社区文艺调演比赛中,该**选送的风采艺术团《欢乐瑶妹》荣获二等奖,莹红艺术团彩调《双盈硕果笑开颜》荣获三等奖,同时也获得优秀组织奖。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体现了该**民间文艺团体的价值与实力。
三、在经济上,发展文化产业,并不断做强做大,形成经济支撑
充分发挥****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以实施“四牌、一区、一带”工程为重点(“四牌”即打造“**文化品牌”、“**文化品牌”、“**文化品牌”、“百年**历史文化品牌”;“一区”即打造“**文化产业的集中区”;“一带”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带”),着力策划一批产业规模较大、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能力较强、文化品位较高、专业人才集聚、品牌效应明显、创业环境良好、公共服务完备的文化产业发展项目,促进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大幅提高;实现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形成优势明显、结
构合理、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更加完善,文化消费在城乡居民生活支出中的比重有较大提高,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位次在全市前列;文化产业发展硬件环境明显改善,逐步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覆盖全**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体系,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四、在宣传力度上,提高文化传播力,宣传**文化底蕴,推动综合竞争力
在当今信息社会,传播深度决定影响广度。一个地区的文化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还取决于它的传播能力。近几年来,**文化部门不断提高文化传播力,宣传其浓厚的文化底蕴,推动了区域间的综合竞争力。
创建“**公众信息网”。互联网作为21世纪最具社会影响的科技进步的手段和载体,带来了文化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创建了“**公众信息网”。该网站共收录了新闻中心、走进**、资源优势、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旅游景点、办事指南等内容,全方位对外宣传**的悠久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及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站同“新华网”、“中国文明网”、“** **”、“中国 **”等网站都实现了链接,形成网络宣传新格局,已成为宣传**、推介**的又一平台。
依托**的历史文化内涵,积极招商引资兴建****文化园。**出土在**,是国家一级甲等保护文物,同时又是中国的吉祥物,充分利用这三个因素,再加上出土**的地方靠近**旅游景区紫云洞、小凉河,旅游景点连成一片,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充分开发。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建设一个文化园,充分带动一区旅游、交通、饮食、住宿等各项经济的发展。
打造**纪念封邮票。充分利用国家邮政总局发行出版了一套**纪念封邮票,声名远播,还曾多次代表国家到海内外展览的优
势,通过与邮政沟通与联系,把反映**历史文化、发展现状的文化充分利用起来,推出反映**各行各业文明风采、各大产业发展现状的特色贺年卡,发放全国各地,形成了立体式文化传播的格局。
五、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在招商引资中运作文化项目
认真做好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的筛选、论证、储备和规划包装,把招商引资当作全区目前乃至今后一段较长时期发展文体事业和文化产品的发展战略,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实行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并举,引进外资与吸纳内资并举,引资与引“智”协调等有效手段,广泛吸收社会资本,推进大型文化企业和国内外品牌文化项目落地****,在全方位的招商引资中运作好文化项目,推动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使之与全区的招商引资大趋势相适应,把全区文体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推向一个新阶段。
第三篇:中国文化软实力及其作用的发挥
中国文化软实力及其作用的发挥
自1990年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这个概念以来【1】,国际关系学界对于软实力进行了十分热烈的研究。在《Soft Power》一文中,Nye对软实力的定义为:“The ability to affect what other countries want tends to be associated with intangible power resources such as culture, ideology, and institutions.”(一种由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和国际制度所构成的一个国家使得其它国家以其预期目标为目标时的同化权力),而国内则将其定义为“一国国际吸引力、国际动员力和政府国内动员力的总和.【2】国际吸引力是指一国吸引别国自愿效仿和追随的魅力,主要来自是国家模式的吸引力和文化吸引力。国家模式的吸引力指吸引别国自愿效仿该国的国家制度,自动向该国政策靠拢。文化吸引力有两个来源:一是该国与其他国家在文化上的同质性,它会使文化同质国家之间产生一种亲和关系,使他们在国际事务中容易站到一起;二是该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即其能使异族的人了解、同情和接受其文化观念的能力。国际动员力是指一国为了使别国接受本国的建议和要求而对别国运用非强制力所产生的影响力,它主要来自于与其他国家的战略友好关系和所拥有的国际规则制定权。国内动员力是指一国使用非强制性手段所能动员起来的国内政治支持。当一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政策立场得不到本国民众的广泛支持时,其政策主张就很难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因此一国政府能否动员起国内的政治支持,直接关系到其软实力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在软实力的构成中,文化软实力无疑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现代国家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2007年10月,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提出表明了我们党对文化软实力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
根据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阎学通等人从文化同质性和文化传播力两个方面对中美文化软实力的比较分析,发现中国文化同质性、文化传播力为美国的6%和11.1%、总体文化软实力仅相当于美国的8.6%。很明显,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任重而道远。要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首先要了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构成。中国文化软实力主要包括两部分: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的现代文化。
作为一个有着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及我们常说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精神、情感、智慧和才能的积淀与结晶,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我们要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就必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继承宝贵的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宝贵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宝贵的中国传统文化【3】。但是长期起来我们并没有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致使大量优秀文化资源白白浪费,或被国外利用,成为外国人的“摇钱树”,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日本人把《三国志》、《西游记》等中国文化资源开发成文化产品反
【4】过来赚中国人的钱、韩国人抢注中国的端午节等,都是这方面的实例。传统文
化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部分,被中华民族大学副教授称为“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对外推广宣传中国文化的主要形式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例子就是中国政府在世界多个国家开办数百所孔子学院。作为中国向外介绍中国的主要平台,孔子学院极大的促进了汉语和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因此,挖掘我国传统文化的软实力之源,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国内许多学者对于这一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观点。天津外国语大学的周和军【5】主张重视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当代传播的研究。他从学科的发展趋势和现实需求、文化经典的传播学研究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等方面说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当代传播,不仅有利于发扬、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和优良传统.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振兴中华文化、传播中华文明、增强国家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赵林等人【6】则提出通过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主张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应注重兼容并包,不断增强其现代特性,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中,在世界上树立文化中国形象。
中国的先进现代文化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具活力、最能体现创新精神的部分。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内的和谐文化和中国各行各业的创新文化。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民族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近些年来国家不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着力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努力在社会上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2007年,张洁云【7】在《和谐文化打造中国文化软实力》一文中指出,要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就要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而构建和谐文化,打造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根本,构建中华主流文化是关键,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是主要途径。在该文中,她详细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并建议通过进一步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继续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创新文化传播手段三种方式建设和谐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在搞好国内文化建设的同时,国家还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中国当代文化公关与价值输出。美国时间2011年1月17日早晨,一则推广中国国家形象的宣传片《人物篇》开始在CNN、BBC和纽约时代广场户外大屏幕播放。该《人物篇》是由来自中国科技界、体育界、金融界、思想界、企业界等领域的约50个名人组成,按一组组的群像出现,来诠释当代中国形象。在随后的《角度篇》中则以800多个画面的大规模制作,跨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研、教育、环境、民族等多个领域的话题,拍摄地点遍及神州大地,力图多角度、全景式地展示当代中国的建设成就、开放成就,以及以价值观、道德观和发展观为核心的当代中国精神。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播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近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展现了中国当代文化的巨大魅力,它是一个大国崛起的过程中,国家意识形态和
【8】文化的主动传播,是其真正融入世界性话语体系的积极表现。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必然随之不断提升。目前我国传统文化资源得到不断发掘,优秀文化精粹不断得到发扬广大,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日益扩大的中外文化交流传播,在向世界展示一个具有古老文明的文化大国的文化底蕴的同时,也在向世界形塑着一个日益开放、和平、友好又充满活力的快速发展中的大国形象。与此同时,在这种文化的交流交融中,中国文化不断在扩展它的魅力和影响力。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当
前我国在发展文化软实力中也面临许多问题。最明显最关键的问题是中国文化低端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一方面我国在发展文化产业中以传统文化为主,而当代文化却鲜有创新、突破,中国当代文化市场的世俗化、商业化现象很难在短时期有所改观;另一方面虽然我国传统文化资源优势明显,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保护远远不够,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出现“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现象,中国的文化疆土已被不断地大块地蚕食和侵占【4,9】。
发展中国文化事业,提升文化软实力,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将开发传统文化与发展当代创新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不断继承与发展,推陈出新,让中华文化的光芒照耀整个世界。
【1】 Joseph S.Nye, Jr.Soft Power.foreign Policy, No.80, Autumn, 1990,pp.153-171
【2】 阎学通,徐进.中美软实力比较.现代国际关系.2008.1
【3】 刘永涛.软实力对中国外交战略的影响.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 邓清柯.科学发展观是文化软实力成长的灯塔.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2)
【5】 周和军.文化经典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构建——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传播研究的现实意义.理论与实践.2011(3)
【6】 赵林.中国先进传统文化对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当代意义.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7】 张洁云.和谐文化打造中国文化软实力.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7
(6)
【8】 汤天甜.论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文化公关与价值输出.南京社会科学.2011(3)
【9】 陈正良.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纲要.浙江社会科学.2008(2)
第四篇:浅谈文化软实力
《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
浅谈文化软实力
摘要
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者提出了“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软实力指的是一种能力,其对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关键词:文化 软实力
一、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分析
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处于“原生态”状态,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文艺演出、语言文化、图书出版等文化领域面临着“文化赤字”;对于中国文化形象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和改造。为此,就要树立“文化软实力是重要国力”的观念,把文化产业列入国家战略,大力推动和扶植文化产业。要详细制定文化发展战略目标、战略措施和文化发展政策,加快发展文化事
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推动其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做到“国家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日渐崛起令世人瞩目,与之相匹配的文化魅力和影响则亟待拓展。美国文化产业创造的价值早已超过了重工业和轻工业生产的总值。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我们需要培养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的知识分子和文化工作者,他们知道什么是最中国的、最优秀的、最能成为世界性的文化;知道什么是全球市场;知道谁在消费中国,谁在了解中国,否则很可能将导致文化生产过剩或者错位。1.新世纪亚洲格局重组与话语权争夺
亚洲正在崛起,其动向大致有三:一是韩国宣布将在全球一百个地区开办“世宗学院”,二是日本在海外增设“日语学习中心”欲与中国的“孔子学院”抗衡,三是印度的文化很早就输出到世界各地,似乎在“龙象之争”中印度已然高出一筹。
东亚崛起的文化格局预示着当今世界文化的重大转折:国际间的经济技术军事竞争正显现为文化竞争,或者说那种可见的国力“硬实力”竞争,已逐渐被更隐蔽的文化“软实力”竞争所遮掩。我们更应该关注新世纪文化战争与中国文化安全问题。在我看来,经济增长是重要的,但比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经济增长的方式。文化拓展是重要的,比拓展更重要的是文化的身份和文化拓展的方式。2.四大发明遭遇挑战
东亚各国对中国19世纪以前的文化佩服之至,但是对20世纪以降的文化充满隔膜,有意误读甚至敌视。中国在经济、军事、科技方面崛起的同时,在文化方面却没有跟上。
20世纪后期,亚洲各国在经济上、政治上争大国话语权,而且在文化上争首发权成为亚洲文化的新动向。近些年考古学界出现的几个重大问题,表明所谓“远东”各大国在“四大发明”和亚洲历史问题上出现了话语权力之争,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实际上,全球化中的“文化争端”是“文化冲突”的先兆。韩国质疑中国雕版印刷和金属活字印刷的发明权,直到今天仍有西方人坚持认为,活字印刷(铅字印刷术)是德国人 “创造”的。
“四大发明”中遭遇挑战的还有“造纸术”。除了一些18—19世纪西方传教士认为“纸是文艺复兴时期于14—15世纪由德国人或意大利人发明的”以外,还有造纸术是“埃及发明”的说法。近年来,韩国申遗“端午祭”以后,一些学者提出若干违反历史的论题:中医乃是韩国人发明,称为“韩医”,老子和孔子据说都是韩国人,甲骨文乃韩国人发明的,王羲之的《兰亭序》是用韩国高丽纸写的,还要改书法、书道为韩国的书艺,等等,不一而足。这种疯狂掠夺中华原创文化为己有的民族主义成为对中国文化合法性的直接挑战,也让中国文化走向海外面临了更多的危机和障碍。3.当代中国的文化安全
今天中国的崛起一方面依靠国内的和谐,一方面则依靠国际形势的稳定,但是中国所面对的世界正以异样的眼光看着我们。首先,台湾问题悬而未决,成为中国最大的不稳定因素,也成为中国文化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其次,各类中国分裂论甚嚣尘上。身处当代世界之中的中国,其未来处境并非可以高枕无忧。在面对这些分裂舆论的同时,一方面中国应加强自身的民族凝聚力建设,建立这个时代、这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也应通过
大规模的输出有力回应各类分裂舆论。
国家分裂是民族凝聚力下降的表征,而民族凝聚力的提升正需要文化。军事强大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历史上有很多军事强大的国家内乱不断,所以文化的重要性异常明显。
为什么这些亚洲国家先行一步进入现代化以后还要进而争夺文化领先权呢?为什么在经济领域成功后还会有对文化领域尤其是古代文化领域优越性的图谋呢?为什么有人不断想从文化上做文章大谈分裂中国的“七国论”?对此中国应该怎么办?是继续跟在别人后面作为第三世界欠发达国家?还是渐渐地学会同西方他者对话呢?是继续全盘西化使中国文化成为即将消逝的文化?还是在对话中逐渐进入国际文化共识并强调自己的文化特性,从而生出一种真正的文化精神并使中国文化成为人类精神的一部分,而不沦为博物馆文化?这些文化问题需要每一个中国人深深思考!
文化问题空前重要。如果当年秦始皇不在文字方面统一中国,在今天看来会是多么危险。科技、制度的并轨阶段都将过去并成为常态,构成我们的一种“集体无意识”。文化之道需要“大而化之”,需要去检视冲突进而化解冲突,这种工作应由未来的思想家、学者、知识分子去做。4.走出误读与妖魔化中国的怪圈
中国的经济崛起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但对这种事实的看法可谓判若天渊:一方面是中华民族自信力的提升,一方面又可能被西方认为是民族主义情绪上升。一方面是经济科技的强大,另一方面世界对中国文化依然不了解。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立场在许多地方都有所表现。长期以来,西方对于中国有定式化的“印象”,将其视为比西方要弱小甚至带有女性气质的
“第三世界”,因此尽管中国文化不乏其雄强自信的一方面,但西方很少意识到,中国也很少去展示。
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构建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实的文化根基。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要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行为相联系,自觉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转换。要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创新工作,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加快构建文化传播体系,使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通过各种媒体传递到世界各地。
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在国与国之间的影响也在不断地扩大,世界大国纷纷重视软实力的建设,这是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相伴随的,也是与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强盛和自信相统一的。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各国的文化也呈现出交流与交锋、合作与较量的新格局,文化已经成为西方国家颠覆和控制别国、实现自身战略意图的重要工具,文化领域已经成为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领域。所以,大
力提升本国的软实力已在国际主流社会达成共识。
1.世博会是举办国展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的窗口。世博会的价值有四个“大”,即大展示、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它对于中国的展示,既是国家形象的宣传,又是中华文化的传播。我国要借这次世博史上规模最大的博览会为载体,充分展示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改革开放以来的光辉成果和中国城市的美好生活,为未来带来信心,给未来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
2.中国通过学习世界文明使文化影响力得到提升。在展示现代中国的同时,还需要保持清醒的认识:中国目前的软实力与一些西方国家还存在着差距,相对于硬实力的显著提高,文化软实力亟待加强。所以,除了展示中国,我国也要面向世界,虚心学习,把世博会当作中国人民拥抱人类文明最新成果的一次绝好机会,展示和学习并举。
3、文化是国家的根脉,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只有认识文化的价值,重视文化建设,才能大力发展、大有可为;只有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我们才能在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碰撞中掌握主动权,有效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为此,必须从战略上思考和谋划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第一,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文化软实力的构建需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管理体制。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做法规定和体制弊端,才能为文化的繁荣开辟广阔空间、提供强大动力支持。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增强依法行政和服务社会的观念,强化服务意识,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工作效率,为促进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提供服务。
第二,要进一步吸收世界各国优秀的文明成果以及各国人民共同接受的一些基本价值。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政治价值,公共服务、终身教育、生活质量、生态文明等社会文化价值,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为我所用,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一直影响着国人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与人生追求。首先应摒除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创造性地吸收、消化传统文化的营养。其次要通过“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输出能力,使我国在经济总量列为世界强国以后,自觉转型为价值和文化意义上的强国。
第四,着力增强硬实力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一方面,增加商品和服务的文化含量,努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另一方面,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文化产业展现了蓬勃发展的生命力,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
第五,大力开展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教育工作,促进公民素质的提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做精雕细刻、潜移默化、入耳入脑、深入人心的工作,并以此带动社会道德规范、法制规范和行为规范建设,促进全党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掌握民族文化的灵魂和核心要素,立足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保持本国民族特色,才可能借助独特的民族文化使世界认识自己,从而走向世界。如何在对外文化传播和交往中既体现中国文
化的民族特色和精神,又符合世界的视角,成为了中国在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所面临的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1、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
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全方位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特别要重视国内政策和外交政策的统筹协调。一方面,和平的国际环境是国内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和谐的国内社会是对外展示的最好形象。现在,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和对外宣传工作的最重要任务,是要把科学发展观有关国内的“和谐发展”与国际的“和平发展”的丰富内容,准确有效地传递给外部世界。要让尽可能多的人们理解,中国已经取得和将要取得的发展成果,不仅意味着中国越来越“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而且意味着中国越来越“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近几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出访的时候,身体力行地宣传“和谐世界”理念中蕴涵的中华文化思想,充分展示社会主义中国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形象,恳切表达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美好心愿,为提升我国的国家形象的亲和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不仅涉及国家行为,也涉及公民的个人行为。中国的科学家、艺术家、体育明星都是很有影响力的形象大使。中国游客、留学生、商人、官员等在其他国家的言行举止同样也会被看作是中国人的文明水平的代表。努力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不仅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
设的核心目标,而且是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当务之急。
2、结合传统智慧和现代文明,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这是增强国际社会对我国的理解、信任和尊重的重要途径。
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就是弘扬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具有历史文献和文明遗产的价值,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并以包容性的特征彰显其全球性价值。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挖掘和保护各民族文化遗产,在国内进行教育传授,去国外参与文明对话。
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必须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在信息社会,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独特魅力的文化内容,也取决于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目前,要做大做强主流媒体,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舆论力量,同时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运用与管理,使之成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新引擎。
3、推进文化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仅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任务,也是文化多样化背景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工作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物质生产领域资
源配置的有效手段,而且是精神生产领域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作为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文化产业的成长和发展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作为一种以文化为内容的现代产业,文化产业的拓展和提升则有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加强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和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为了完成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双重任务、实现提高硬实力和提高软实力的双重目标,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的新的政策空间和经济动力创新是文化的灵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文化领域的创新,首要条件是形成一个使尽可能多的人们竞相迸发创新智慧、使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和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艺横《文化主权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http://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
作 者:文件起草组 编著
《 软实力与文化力管理》王超逸 主编 出 版 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第五篇: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
当今世界,软实力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点关注,文化软实力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而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我国也将文化软实力作为重大课题提了出来。
在国际政治中,一个国家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获得它想要的结果:其它的国家追随它,欣赏它的价值,模仿它的榜样,热衷于它的繁荣和开放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国际政治中设置吸引其它国家的议程,其重要性不亚于通过军事或经济力量来迫使别人改变。这种让别人想你之所想的力量,我们称之为软实力,这种力量吸引人,而不是压迫人。
“软实力”一词是来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词汇,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国际问题专家约瑟夫.奈提出此概念。1990年,他在《外交政策》杂志发表《软实力》一文,首次提出软实力概念,并对其基础地位和作用做了详尽的论述,这标志着一种新的国际政治理论的诞生。同年,他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等系列论文,并出版了专著《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对软实力进行了初步地研究。
软实力这一概念虽然不是由我国提出的,但对软实力的描述确是自古有之,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说过的一段话对于我们理解软实力的作用不无启发。他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意。”老子的意思是说: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战胜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能穿过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知道无为的益处。再就是在中国传统战略思维早已认识到了国力构成中非物质力量要素,例如儒家对“仁政”和“王道”的倡导,对“贵和慎重”思想的阐释,把道德伦理上升到治理国家的高度;兵家之集大成者孙子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大战略理论,据此提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著名军事论断,从而把战争中的非物质因素提高到大战略的高度,以上表明我们的先人在很久以前就意识到软实力的存在和力量,并且十分重视软实力的作用。
在“软实力”理论中软实力存在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与以物理资源等为代表的硬实力相对的柔性力量。第二个维度是软实力以国家为载体存在的。前者规定了软实力的内涵,后者使软实力与国家权力相结合而成为软权力。并且软实力是由文化魅力、政治价值观、制度、外交等因素整合完成的,而文化是软实力构成因素整合的纽带,因此,文化软实力不再仅仅是软实力的一个子概念,它也已成为软实力问题研究的核心内容。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和竞争力。也就是说,文化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精神以及文化的视域、气魄等形成的独特魅力对物质世界产生独特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它的最大特征就是它非强制性的吸引性,本质就在于人的发展,在于培养且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全面发展的人。
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说明,文化软实力已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衡量国际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指标,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体现。对中国而言,文化软实力就是中华文化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创新力、凝聚力、传播力和感召力的共同集合体,这涉及到传统思想文化观念的吸引力、亲和力以及文化产品的传播
力、核心价值体系与传统文化关系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胡锦涛同志也指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人类社会第一次进步,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前进的烙印。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的创造力之中。”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文化力的积极引领,就没有精神世界的极大富足,就没有文化创造力的充分发挥,就没有文化的向心力与影响力,这样的国家和民族就不可能长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必将战胜种种困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重要贡献。
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而我国国民文化意识的缺失便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而实践文化自觉是突破这一瓶颈的内生性动力,就是在文化价值选择和建构过程中,人们的价值取向在理性原则的基础上更好地认识自己文化的过程,更好地处理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过程,这是一个熏陶和积淀的过程,一个修养提升的过程,更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只有率先提高文化的自觉意识,才能为进一步提高文化软实力打下坚实的思想认识基础。
近年来,人们欣喜地看到党和国家已将提高文化自觉上升到了国家战略来对待,这标志着我国从思想观念方面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了新的更深的认识。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更加自觉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又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十七大报告则全面体现了文化自觉在全面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指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从某种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文化软实力理论体系,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文化自觉的实践总结与升华。
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把握方向和提供坚实的基础。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国家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都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 人民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问题。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充分发挥其在凝聚力量、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方面的重大作用,努力把它转化为广大群众的价值取向、愿望何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思考要求和自觉行为,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由于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在文化产业增长值、文化产业从业人数、文化消费结构等方面还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要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总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中国发展模式正在引发全球性争议和辩论,并毋庸置疑地转化为中国的重要软实力,根据历史经验,中国发展模式将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中国软实力能否持续
提升并且最终获得普世意义。中国模式显示了我国发展的独特性,但我们应该意识到中国发展模式的内在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中国已经为此付出了环境污染、发展不平衡、社会不稳定等严重代价,中国决策者也正在实施应对其负面效应的经济社会战略。中国模式还是一个崭新的发展模式,处于不断创新之中,迄今我们对它的认识才刚刚开始,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总结。
所以,清醒地认识中国模式所存在的各种严峻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并对此加以重点研究,优化和完善中国模式,事关中国软实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