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镇西的意义:童心、爱心与用心-------朱永新
李镇西的意义:童心、爱心与用心
朱永新
非常高兴,参加李镇西从教30周年的座谈会。为了今天的座谈会,我早早就把这个日子留着,所有的活动为这个日子让路。为什么我特别重视今天?因为,这个日子具有特别的意义。
30年前,包括镇西在内的77、78届大学生,离开求学的校园,正式走进执教的校园,走进各大中小学,开始了他们的教师生涯。我本人,今年也是从教30周年。所以,今天的座谈会不仅是李镇西从教路上的一个盛大庆典,我同时也视为给我们那一代人开的一个从教30年的座谈会,视为对一个时代的回顾与怀念,视为对一代教师的敬意和总结。
镇西是我的学生,在本世纪初叶,他曾经跟随我读博士。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但我是先做了他的学生,却是许多人都不知道的事实。
1999年,我们共同的朋友,当时在张家港高级中学担任校长的高万祥先生告诉我,四川成都有一位中学老师,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班主任,写了一本很有影响的著作《爱心与教育》,让许多老师流下了这个时代不太容易流的感动的泪水。
当时,我正在苏州推进一个培养名师名校长的工程,聘请了许多著名专家来苏州讲学带徒。听说有这样一位人才,我当然不会放过。于是,我请高校长把李镇西请到苏州,为我们的名师班学员做报告。
那一天,我故意坐在最后一排,准备随时出去处理公务。没有想到,他的报告是那么精彩。他没有慷慨激昂的陈辞,而是把自己与学生交往的日常故事,如数家珍娓娓道来。然而,在人们的心灵被口号式的呐喊震动得逐日麻木时,正是这真实的生活点滴,有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深深地打动在场的每一个人。细心的李镇西后来在文章里写道,他发现了我盈眶的热泪。
也许是命中注定的缘分,李镇西很快成为我的博士生。开学的时候,大家发现他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说他特殊,一是因为他已经有相当的知名度,经常有学校邀请他做报告;二是因为他英语基础比较差,我专门请了一位学生帮助他,他竟然像高中生那样,每天早上坚持背单词。上课讨论问题,他有时也会象一个高中学生一样,争论得脸红脖子粗。他给我的电话也特别多,差不多成了早请示晚汇报。同学们悄悄对我说:“这个李镇西,像个小孩子!” 但是,我特别喜欢他这样的天真与认真。
镇西是个天真的人。他特别喜欢网络,当时在中青网和K12都是呼风唤雨的网络“达人”。在我们上课的时候,他也经常在课堂上说起“网事”。为此,我曾经没少当面“批评”他,劝他不要像中学生那样沉湎网络!但是他“阳奉阴违”,我行我素。有一个周末,我请镇西餐叙,说着说着,话题就转到了网络上,我继续着苦口婆心的劝说。没想到这一次他有备而来,不一会儿,他就搬来了同盟军——不知道从哪里找来了苏州的两位年轻教师焦晓骏和袁卫星。他们三人汇聚,醉翁之意不在酒,竟是冲着游说我而来。他们先是讲网络上那些有趣的八卦,再说哪些哪些名家在网络上有什么精彩言论。听着听着,我的口水没有为饭菜而下,却险些为被他们说的“网事”而流。
既然网络能够与大家分享思想,讨论问题,交流情感,既然网络可以成为走进一线老师的平台,为什么不建一个自己的网站呢?就这样,在镇西他们的密谋下,我被拉下了水、拖进了网,成立了www.xiexiebang.com教育在线网站。
2002年6月18日,教育在线网站正式开张,镇西担任了网站的总版主。在他和一群网友的努力下,网站人气很旺,当月的点击数就超过25万,注册会员突破5千人。现在,教育在线网站的注册会员已经超过了40万人,成为中国最大的网络师范学院,中国教师的精神家园,应该说:始作俑者的镇西功不可没。
而镇西在教育在线网站上的头像,就是一个光着屁股不断扭动的小孩子。他美其名曰:这是没有污染的童心!他甚至理直气壮地宣称:我不愿长大!因为他不愿长大,他始终和他的学生们在一切玩耍,把自己视为他们的一分子。因为他不愿长大,他始终童言无忌。也因为他不愿长大,他始终不善伪装,争论时往往会搞得面红脖子粗,开心时又往往拥抱加亲吻。
镇西更是个认真的人。在研究博士论文选题的时候,考虑到镇西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需要用较多的时间补课,我建议他以自己的某一本书作为博士论文的基础。在来苏州大学读书之前,他已经出版了《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等一系列有影响的著作,先后获得过中国图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冰心文学大奖等重要奖项。但是,镇西拒绝了这个建议。他说,愿意给自己一个新的挑战。写博士论文对镇西的确是个挑战。尽管他之前出版过不少教育方面的著作,但是,这些著作更多是用叙事的方式进行的,是他自己教育生活的记录和思考;尽管他也读过不少教育理论的著作,但是,那种阅读更多是率性的、自由的,而且主要集中在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他特别感兴趣的作者上。因此,我们制定了一个读书的计划,从卢梭到杜威,从马克思到后现代主义。
博士论文的提纲出来后,我们又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说实在的,对镇西的文章,我不敢轻易地改动。这不仅因为我们的年龄差不多,比镇西大得多的学生我也带过。更重要的是,我不想轻易地去改变一个学生已经形成的风格。风格就是生命,特色就是卓越,这是我一直倡导的东西。但是,镇西的论文提纲的确与博士论文有差距。博士论文除了要求概念的清晰、逻辑的严密外,还要求具有相当的原创性。我与我的助手许庆豫教授,反复研究论文提纲的结构和写作的可能性,研究材料的来源和镇西自己的特长,最后才确定了论文的提纲。这个过程,差不多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博士论文的形式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说一句心里话,我这么多年,一直在审查本校和外校的博士论文,许多论文是没有什么看头的,味同嚼蜡。而且,许多论文是在玩概念的游戏,不仅解决不了任何现实问题,也没有真正的理论价值。因此,我一直在鼓励李镇西有所突破与创新,我甚至对他说:“我还真希望你能写出散文式的博士论文!”但是,论文草稿出来以后,我还是有不少担心的。尽管镇西和我们一起努力使论文更具有理论的色彩和逻辑的力量,但是论文的叙事特征还是比较明显。好在镇西自己也是清醒的,尽管用另外一个方式说话可能比较吃力,但是当你真正学会用另外一个方式说话的时候,你又会发现你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他努力地修改,认真地读书,同时还把论文的一些篇章发在教育在线上,广泛征求意见。
由于非典的原因,镇西论文的答辩最后不得不通过电话进行。但这不妨碍答辩老师对他的评价。一则,镇西的好学是出名的,教授们对他认真的态度给予高度的评价,虽然这与论文本身没有关系,但多少会有点作用。二则,论文从预答辩到最后的答辩,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这更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尽管专家的通讯评审中,有一部分人认为博士论文的写作规范仍然应该坚持,也有人对李镇西关于民主概念的解释、民主教育特征的说明等还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家对于镇西的研究能力,特别是对他丰富的教育经验和对民主教育的情怀,都给予高度评价。结果,大家一致给了优秀的分数。在论文顺利通过答辩以后,我曾经给镇西打了一个很长的电话。我希望他能够真正从民主教育的理论探索走向民主教育的实践追求,真正地使生活中的民主教育“成为真正实行民主的准备”,希望他能成为中国教育历史上有影响的,以民主教育为教育理想的教育家。
镇西为教育理想跳动的那颗心,始终是炽热的。博士毕业以后,他放弃了可以留在江南,有着比成都更高的收入和更舒适的生活的机会,回到四川工作。由于有着博士的头衔,成都教育科学研究所请他去当了一段时间的研究人员,他也一本正经地想努力适应这个搞理论研究的新角色,甚至要我为成都的教育发展规划出主意。但是,他是一条教育的鱼。鱼是无法离开鲜活的水的。离开了课堂、离开了孩子的镇西,就像鱼儿离开了水,就像离开大地就失去力量的古希腊神话人物安泰,随着时间推移,他日渐痛苦不堪。我告诉他:听从自己内心的选择吧!于是,镇西回到了课堂。回到课堂的李镇西,记住了我在他离开苏州时的嘱托——把新教育的火种播撒到西南。于是,他所在的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成为成都第一所新教育实验学校,他们那位网名叫做“棒棒”的谢校长,也成为教育在线的明星人物。2005年7月,镇西所在的学校承办了新教育实验第四届研讨会,主题是“新德育,新公民”。一年以后,镇西再次做出了选择:成都武侯区的教育局长慧眼识珠,邀请他去城乡结合部的一所普通困难学校武侯实验学校担任校长,他欣然上任。一开始,许多人不看好镇西当校长,理由是他过于率直,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其实,刚开始镇西自己也不够自信,自己是一位好班主任、优秀语文老师,但不一定能够做好一校之长。我对他说:我相信你!既然你能够当好班主任和语文老师,你就能够当好校长!而且,只有当一把手校长,才有做事情的平台和空间,有全面推广新教育的机会!
于是,镇西成了一位不像校长的校长。当校长的第一天,在与老师的见面会上,他就讲了这样一段话:“老师们不要对我寄予太多的厚望,书上的李镇西只是局部的,生活中的李镇西有很多的缺点。”“我不会新官上任先烧三把火,今后也不会烧,让你们烧,我只会慢慢点火,点新教育实验的燎原之火。”接着,镇西在他的校园里分别建设了“陶园”、“苏园”和“新园”,前两个园,是为了纪念和学习陶行知先生和苏霍姆林斯基先生的教育思想,后者,则是为了弘扬和推广新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当校长以后,镇西把很多精力与时间用在培养教师团队上。出版社找他出书,他说,要出就与老师们一起出;有单位邀请他讲学,他说,要讲学就与老师们一起讲。前几天,他就和学校的两位老师参加了《班主任》杂志社在宁波举行的李镇西教育思想报告会。主办者的广告这样写道:“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知名校长李镇西是一位真正的教育思想者,在他追求自己教育理想的同时,也为全国广大班主任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作为一名优秀班主任,他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引领了全国一大批优秀的班主任的成长:李俊兴、薛海荣、方海东、石春红、郭文红、杜美清、李迪、王晓波等;他亲手打造了武侯实验学校一支优秀的班主任团队:邹显惠、潘玉婷、许忠应、郑聪、胡成、张清珍、李青青等等,这些优秀的班主任将李镇西的教育思想与自己的教育实际和教育个性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用言行感染并影响着更多的年轻班主任。”
就这样,镇西一路走来,且歌且行。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在西南推广新教育的承诺。2011年7月的一个晚上,利用我在成都参加民进中央常委会的空隙,镇西召集了他的学校所在片区有新教育梦想的小学校长们与我见面。在这次见面会上,镇西对大家说:搞新教育,不是投机,不是赶时髦,而是追寻我们教育的理想,实现我们理想的教育!“我们做新教育,绝不只是为了表达对朱老师的敬意,而是为了给孩子留下一个美好的童年少年记忆,为了他们现在和将来的幸福。我希望今天来的校长们,从现在起,下决心真做新教育;我也坚信,成都地区的新教育实验,会越来越红火。也许是三年后,也许是五年后,我们也会有虽然不那么辉煌,也绝对实在的新教育成果。到那时,我们再请朱老师来到成都,检阅新教育实验成都方面军!”
2011年9月,镇西的学校又有了小学部。这一次,他更是一马当先,从校园陈设到教师培训,从课程设置到课堂教学„„方方面面齐头并进,力争做成新教育示范学校。就在今年2月13日,在我应邀到成都为“文翁大讲堂”演讲时,镇西又积极谋划着为他所在的武侯区教育局对全体校级干部做了一场演讲,同时把他学校里的十几位骨干教师都“偷偷”请到会场„„
这就是镇西的故事。这样一个真挚的坚毅的教育行者的故事,意义在哪儿呢?或者说,我们今天召开李镇西从教30年的座谈会,能从他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呢?个人认为,这就是李镇西老师的童心、爱心和用心。
首先看他的童心。镇西曾经写过一篇《保持童心》的文章。他认为,童心就是儿童的天真纯朴之心。人不可能永远处于儿童时代,但却可以永远拥有一颗童心。因为儿童的纯真与善良,在一个人不同的年龄阶段,都可以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出来。他写道—— 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人民的善良之心。我小学时曾扶盲人过街,替迷路幼儿找妈妈,我愿意把这可贵的善良之心应随着我年龄的增长而扩展、升华为对集体、对国家、对民族的爱,并把这种爱体现在工作、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上,体现于我对每一位网友的爱。
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邪恶的正直之心。儿童的眼睛是容不下一粒沙子的,儿童的嘴巴是很难说一句假话的。童话《皇帝的新衣》中,不正是一个小孩首先说出皇帝什么也没穿吗?面对“四人帮”的谣言,张志新同志坚持真理,敢于直言。有人说她“傻”,我却认为她拥有童心!
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事业的创造之心。儿童对一切都感到新奇,什么都想试试。科学家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永远对这个世界保持着孩童般好奇、探寻的眼光,而不断开拓、进取。这也是一种童心。
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之心。儿童对生活总是充满憧憬、幻想、拥有童心的人总是对生活保持着激情与乐观。有的人年纪轻轻,便对生活缺乏信心,而有的人虽已退休,却仍创造着生活的乐趣,正所谓“越话越年轻。”
其次看他的爱心。李镇西的成名代表作是《爱心与教育》。他告诉我,经常有人问他:“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他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在镇西的教育辞典里,童心与爱心是相辅相成的。他认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他说,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老师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老师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 4月4日,我在博客上读到镇西的一篇文章《歌声超越三十年》,讲的是今年清明节期间,他与乐山一中初84届一班聚会的故事。我是含着泪水读完的,何静红,田晓敏,许艳,彭霞,陈晓梅,冯萍,陈建,王红川,韩军,呼延涛,周涛,刘大庆,王琦,杨虹,黄杰,张海波,周一,参加聚会的每一个人,镇西都能够亲切地叫出他们的名字,讲出他们当年的故事,其中许多名字,在《爱心与教育》中曾经读到过。30年前的“未来班”,是镇西教育生涯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真是爱心,才铸就了这部名作。
再看他的用心。镇西的用心,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三十年前孩子们的声音,他能够完整地保留着;谷建芬老师三十年前的来信,他能够完整地收藏着。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写日记,记录着班上和学校发生的一切,他写过很多书,如《青春期悄悄话――给中学生100封信》、《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从批判走向建设――语文教育手记》、《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李镇西教育论文随笔选》、《风中芦苇在思索――李镇西教育随笔选》,《花开的声音》,《教有所思》《心灵写诗——李镇西班主任日记》、《李镇西班级管理日志》、《民主与教育:一个中学教师对民主教育的思考》、《做最好的班主任》,《做最好的家长》,《做最好的老师》,《用心灵赢得心灵——李镇西教育演讲录》等等,其中大部分是在教育手记与工作日记的基础上整理出来的。
更为可贵的是,镇西一直没有丢掉这“三心”。我听到他前不久经历的一件小事——
做了小学校长后,镇西希望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从让孩子自己背书包开始。有天早晨,他在小学门口迎接上学的孩子,看到一位母亲帮一年级的女儿把书包背到校门口,再把书包给女儿背着走进校园。在和孩子互相问好后,他和颜悦色地问:“小朋友,刚才书包是你自己背的吗?”孩子摇头。他说:“从明天起,你自己背书包,不要让妈妈背,好吗?”孩子不说话,满脸紧张地看着他。他就蹲下身子,说:“好吗?”结果孩子一下哭了起来。尽管他接下去哄了又哄,可孩子最终还是哭着走进了校门„„
事后,镇西很难过,觉得自己破坏了一个高高兴兴来上学的孩子一天的心情;他觉得自己的表达方式有错误,应该用积极的方式,比如说“小姑娘,你来得真早!真好!如果你明天自己背书包就更棒了” ;他觉得自己之前一直面对中学生,还吃不准小学生、特别是低段小学生的心理,需要进一步学习„„
如果没有童心,怎么能为一个孩子的难过而难过?如果没有爱心,怎么会为如何贴近孩子的心灵而想出更好的办法?如果没有用心,又怎么通过这件小事反思出自己的欠缺所在?
所以,镇西的故事并没有讲完。因为他每天都在用时光书写着新的篇章。而我个人认为,李镇西的意义,在于他离我们并不遥远,而他用童心、爱心、用心这“三心”,创造了教育的奇迹,也书写了自己生命的传奇。他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他的教室,与我们何其相似?他的学校,与我们何等相仿?他的孩子,与我们多么相同?为什么他能够做到,我们做不到?
对我自己而言,李镇西的意义,在于验证了韩愈的那句名言:“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虽然他曾经做过我的学生,但是我一直把他视为自己的老师和弟兄。向自己的学生学习,也是我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
第二篇:用心走进童心
用心走进童心
班主任工作案例
苗 可 秀 学 校
赵 淑 娇
用心走进童心
赵淑娇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比较繁琐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好班主任工作,关键在于能用心的走进学生心灵,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行成,而并非单纯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
一天课间,走廊里一阵嘈杂混乱,我们几个老师都迅速跑出去,是我们班的两名男生正打的不可开交,撕扯不止,围观的学生挤满了走廊,还有几个在拉架。我们几位老师迅速将两位同学分开,快速疏散其他同学回班准备上课,我交代班长维持班级秩序,我把打架者之一的于欣带到了办公室门外,当时他还很激动,于是我给了他一张镇定的面孔和平和的语言,说:“先静一静吧,什么都不要说。”当他看到我一直用很平静的目光看着他时,他好象受了感染一样,很快就平静下来了。他张嘴就说:“老师,对不起,给您惹麻烦了!但是他也太气人了,打起人来没完!”我说:“先不要道歉了,说说经过吧,说前老师有一点希望,就是你能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还事情本来面目,我想你能做到吧?”他答应了我,把事情经过讲了一遍,之后,我对他说:“你先到老师办公室去,好好的反思一下,在这件事情上你有没有错误,如果有,错在哪里?再做个换位思考,换角度去考虑此事,然后我们再解决吧。”
我又找到了另一名同学汪佳男,听他讲述了事情经过,他俩说的基本一样,没什么出入,只是汪佳男委屈的一直流泪。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课间,于欣找汪佳男玩笑,说汪佳男的头发长了,该剪了,汪佳男不理他,低头看书,于欣就继续玩笑,拿来剪刀要剪汪佳男的头发,汪佳男不让剪,于欣越是赛脸,非要剪不可,结果真的剪了一缕下来,汪佳男的前额头发有了个小豁口,于是发怒,起身就还击,打了于欣几下,开始于欣觉得理屈就往后退,汪佳男是越发生气,就越想出手,于欣退让了一会还是被激怒了,也出手,两个人互不相让,由教室内打到走廊,混做一团…就是最初老师们看到的那一幕。
了解了真相后,我心想,这事一定得冷静处理,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起更加糟糕的反响,毕竟学生们目前正逆反情绪很强呢。于是,我先安慰了汪佳男,毕竟他受了点委屈,现在孩子哪个不爱美呀,形象多重要啊。接着我一点点引导他,从同学间的友情,到合理的处理事情,到宽容他人的美德等,让他能够冷静地想一想自己在事情中的错误,我还从谈话中侧面了解到他们两人从前没有过解,他的心态也逐渐平和了,态度一点点的转变了,到后来他不觉得委屈了,认识到虽然自己被剪了头发,可后来自己的做法过分了,他向我道了歉。表示一定从中吸取教训,以后不再出现这样的事情,和同学好好相处,学会宽容,学会理性。
我又回头和于欣谈心,他很爽快,先是承认自己的错误,起因赖他,但接着就盯住汪佳男追着他打起来没完这点,心里还是有些气。我就先给他讲了一个从前我的学生的故事,情况和他们的事有些类似,我引导他来分析过去的那件事,让他发表看法,他能够很好的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做了客观的评价,我对他加以赞赏。接着我又引导他正确看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这件事,让他客观公正的从局外人的角度再看此事,并且我引导他,凡事多从自身找原因,一个盯住别人错误不放手的人是没有胸怀的,也不会活的快乐洒脱。后来他终于从内心转过弯了,他是个很豪气的男孩子,一个劲儿的说是他的错,不该开玩笑,更不该剪同学的头发,特别是在激怒了同学后不该自己也怒了。他也从此事谈到了一些以前的事情,还有班级的情况,在我的引导下,他懂得了日常中怎样和同学相处,自己做错了事怎样去处理,他说他要向汪佳男赔礼道歉。我又进一步引导他认识到此事虽然发生在两人之间,却在班级产生了不良影响,让他认识到此事大有“始作俑者”的形势,他也是个很敏感的学生,马上就说他发生了这样的事决不是针对老师的,不是给老师出难题,并且,为了表示歉意,他说要在班级向老师道歉,向汪佳男道歉,并亲自和同学们谈自己的体会,拿自己当反面教材,提醒同学们不要犯类似的错误。
至此,这件事基本结束了。可让我不能忘记的是在他们面对全体同学解决此事时,于欣同学的几句话,他说:“…我这事做错了,但决不是因为老师刚带咱们班,我有意给老师找麻烦,我希望同学们谁也不要出现这样的问题,如果出现,我就会有罪人的感觉了,请同学们别学我。还有,其实咱们的老师挺好的,这些天老师为我们大家做的一切我们也都看在眼里了,我们不要再让老师为我们操心了,好好学习吧!”他说完这些话,同学们为他鼓掌,尽管在做检讨时鼓掌不合时,可我却觉得这是我听到了最动听的掌声,我的心里也挺感动。
第三篇: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有爱的教育是成功的
我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爱心与教育》。这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素质教育探索手记。淡黄的封面素雅洁净,鲜红的标题醒目地印入眼帘。李镇西老师西装革履、文质彬彬的样子俨然就是位学者。我情不自禁地读了起来。书中那一个个感人的小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为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而感动!我不禁想说:有爱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
李老师在书中将自己对素质教育的探索分成了七个版块来写:《爱心与童心》主要讲述李老师和学生的感情故事;《与顽童打交道》主要讲述李老师对后进生的转化;《锻造卓越人格》主要讲述李老师如何培养优秀学生;《回答心灵的呼唤》主要讲李老师对青春期教育的尝试;《沉重的思考》是李老师由一位女生自杀引发的德育剖析;《生死两地书》主要讲李老师和远方一群中学生的通信;《“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讲李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人。
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个章节都让我感受了李老师对学生浓浓的爱:他记住每一位学生的生日并为他们送上生日祝福和礼物;他对后进生、优秀生一视同仁,用自己对学生无私的爱赢得学生对他的信任和敬爱;他讲究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疏导方法,帮助一个个学生打开心灵之窗,顺利迈过青春的门坎;他为每一届新生都送上一句话“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并引导学生关注他人、捕捉幸福、学会感动与感恩;他与素未谋面的远方学生通信,鼓励他们走好人生路;他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帮助每一位学生成长„„从书里,我们认识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善良正直的宁玮、令人头疼的后进生万同、多才多艺的程桦、把市级三好学生的荣誉让给其他同学的王铜、体弱多病又顽强上进的杨守丰„„这些性格迥异的学生,他们的成长路上留下了李老师无微不至的关爱。
李老师对学生的爱是平凡而又伟大的。他的学生也把真诚给了他,使他赢得了学生的敬重与爱戴。学生为他祝福生日,学生把他当成知心朋友一般信任他,毕业了的学生不远千里赶来看望他„„从他摘录的学生作文里,从他和学生的书信来往中,从一个个小故事中我们读到了师生间令人感动的情谊„„
李老师的教育无疑是成功的,而他的成功,来源于他对学生无私的爱。如果我们都像李镇西老师这样用满腔的爱心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我们也能像他一样,成为一名成功的教育者。因为,倾注了全部爱心的教育,一定会取得成功!
2014年9月14日 草于光明
第四篇: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缘于我对教育和学生的热爱,出于对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新的认识,我深深的认识到自身教育知识的匮乏,和教育技巧的简单落后,于是打算到书店买几本关于小学班主任工作,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来给自己充充电。《心灵写诗》----李镇西班主任日记
(一)首先映入我的眼帘,我迫不及待的看了作者简介和自序,自序中一句颇具想象力,浪漫而富有诗意的话深深的攫住了我的心,那就是“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当时决定买他的书并不知道他有那么大的名气,那时蓬安还没有开什么教育大讲堂,也没有亲自听过李镇西的报告,更没有看过他的讲学的碟片(后来学校在集中学习时才有幸看到他在蓬安作报告的实况碟片),当时我看完这本书就被他的教育机智和简洁流畅的文笔折服了。在书中他提到经常给学生读他自己写的《爱心与教育》,在经历过几次失望后才买到这本我心仪已久的书----《爱心与教育》(增补版)。书中记录了李老师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心理”教育的尝试,对“有效”德育的探索,对“班干部”的选举培养,对“青春期”教育的重视,对“民族教育”的宣扬,难得可贵的是书中披露了他曾经失败的教育案例。他提倡“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他认为爱的教育不是一种教育,而是一种生活,一种常态的生活;爱的教育要从细节处入手----如学生生日亲自送上一本书,一张贺卡等等。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年轻教师的成长之路;更像一位引路人,引领我们走出教育的误区。这本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这本书让我第一次真正觉得做一名农村小学教师是幸福的。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幸福,做教师的幸福感不是看几本书就可以获得的,而是源于对教育意义的深远认识,源于对学生的热爱,这样你才会谈得上热爱工作,你才会主动去阅读,主动去实践。在阅读中开拓自己的视野,开阔自己的胸襟,净化自己的心灵,升华自己的人格;在实践中锻炼总结,在实践中修正提升,在实践中启迪智慧,在实践中开拓创新。这样你的工作会做得更好,于是你的学生依恋你,家长尊敬你,同行敬佩你,领导器重你,这样你被欣赏,被认同,你就会觉得很幸福,你就会觉得工作很快乐,你才会真正潜下心来搞教育,你就可以把你的爱全部奉献给孩子们,于是你的工作就会更出色,也会更幸福,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记得去年上半年有一天我正准备午休,突然想到作为班主任得去看看孩子们睡的咋样,就马上翻身起床,没有犹豫,没有拖拉。试想如果你心里没有装着孩子们,你会在午休之前想到他们吗?你愿意为了孩子们睡一个好觉而放弃自己的午休时间吗?因为我觉得孩子们睡好了,就有充沛的精力投入下午的学习,孩子们就可以取得相对更好的学习效果。
其次,这本书让我深刻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本书中有一个爱心教育故事的主人翁杨守丰,她与人为善,顽强进取,珍惜时间,热爱学习;母亲精神失常,父亲体弱多病,家中有4个比自己小的弟妹,自己也长期被病痛折磨,小小的年纪面对如此让人揪心的家庭环境,竟表现出无与伦比的乐观,坦然和自信,最后还是被病魔夺取了可爱的生命。如此坚强的品性深深的感染了我,感动了我,震撼了我的心灵,我顿时感到自惭形秽,感觉自己竟不如一个中学生顽强,觉得自己不堪为人师,同时我觉得有必要让我的孩子们感受这个时代的楷模。所以我就分几个早读给孩子念了书中关于杨守丰的事迹。我一边读,一边哽咽,我和学生(当时是六年级)一起被杨守丰的事迹感动得热泪盈眶,有时不得不停下来控制自己的情绪。遗憾的是没有时间组织学生讨论和发言,下来我真担心此举是我的一厢情愿,疑惑从心中悄然升起----学生听了后是否会受到震动呢?是否会引起他们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否会促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呢?第二天(08年4月29日)在期盼中到来,学生的日记交上来了,代理班主任陈鑫竟以《听梁老师念爱心与教育有感》为题写了很长一篇日记,至今我还保存着。她因为杨守丰请了二十几个月病假居然考了全班第八名而从心底里感到无限敬佩······文末写到:“梁老师,你明天还继续念吗?我很期待”。姚柳伊也以《杨守丰,你是我的榜样》写了命题日记,原文结尾是这样的:杨守丰,虽然你走了,但是你童稚的心灵却感染了许许多多的人(包括我)。这天看他们写的这些关于杨守丰事迹的感想,我喜出望外,这种惊喜超过了我们班今天夺得体操比赛全校第一名给我带来的愉悦。他们无一不被感染,对她的事迹回顾的很仔细,都决心要以杨守丰同学为榜样,要珍惜健康的身体和幸福的生活,努力学习,还针对自身不足做了剖析,希望我继续给他们读《爱心与教育》,也有同学问我哪儿可以买到这本书,向我借这本书。他们认为这种读书活动比上课还有意义,从他们的日记中我看到了一颗颗纯洁无瑕,向上向善的童心,我相信杨守丰这个名字和她的事迹都将深深铭刻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深处,并会逐步内化为他们学习的动力。当天我在写教育日记时总结了两点:一是榜样的感染力和激励效果是空谈阔论无可比拟的,二是以后得多抽时间给他们读这种感人肺腑,令人肃然起敬的同龄人的故事。
最后,我从本书中看到一句我特别喜欢的话----让别人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幸福。这句话李老师曾经给学生讲,他还在历次报告中经常提到这句话,甚至成为他第一次当校长走马上任送给老师们的第一句话,后来写在他们的教学楼上。最开始我不理解其内涵,随着阅读的深入,在实践中结合具体情景才慢慢体会其中的含义。当孩子们把校园打扫得一尘不染,我们可以在窗明几净的校园里工作时,我们就因为孩子们的存在而幸福;当有学生为了班级可以夺得清洁纪律流动红旗而努力时,我们这个班集体就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幸福;当我在处理班级事物不够理智时,有学生给我提出善意的建议时,我就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幸福。如今年上期我在班上发火,下午母春兰就用小纸条给我提建议了:“梁老师:做事不要太急躁,不能意气用事,要考虑清楚再实践,有时要学会克制自己······别让自己生活在气愤当中,有时同学们跟你的友谊比你的面子还重要。”我因为这位学生朋友般真诚的建议而感动,我因为她的存在而幸福,同时也更加理解李老师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你的助手。我经常在被学生感动时对他们说这句话,学生在叫我写毕业寄语时我也把这句话送给他们,在去年的毕业茶话会上我又以这句话作为发言稿的结语,甚至把这话连同班训印在了师生毕业合影上。因为我希望他们以此鞭策自己,修正自己,希望他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希望更多的人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幸福。
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朴实无华,很多崭新的教育理念,深刻的人生哲理蕴含在一个个平凡真实感人的小故事里面。他不是为写书而写书,他是想通过自己的书籍来宣扬和传播新文化,新教育,新理念,写的是中国教育这本大书;他也不是在用笔写书,他是在用心写书,用情感写书,用人格写书,写的是一个与别人不一样的“人”字。就因为我最喜欢这本书,我才把它送给了我尊重的一位教育同行,希望更多的孩子得到富有爱心的教育。
如果每一位老师都能像李老师一样觉得工作是幸福和快乐的,那么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将会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的和谐!
第五篇: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缘于我对教育和学生的热爱,出于对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新的认识,我深深的认识到自身教育知识的匮乏,和教育技巧的简单落后,于是打算到书店买几本关于小学班主任工作,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来给自己充充电。《心灵写诗》----李镇西班主任日记
(一)首先映入我的眼帘,我迫不及待的看了作者简介和自序,自序中一句颇具想象力,浪漫而富有诗意的话深深的攫住了我的心,那就是“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当时决定买他的书并不知道他有那么大的名气,那时蓬安还没有开什么教育大讲堂,也没有亲自听过李镇西的报告,更没有看过他的讲学的碟片(后来学校在集中学习时才有幸看到他在蓬安作报告的实况碟片),当时我看完这本书就被他的教育机智和简洁流畅的文笔折服了。在书中他提到经常给学生读他自己写的《爱心与教育》,在经历过几次失望后才买到这本我心仪已久的书----《爱心与教育》(增补版)。书中记录了李老师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心理”教育的尝试,对“有效”德育的探索,对“班干部”的选举培养,对“青春期”教育的重视,对“民族教育”的宣扬,难得可贵的是书中披露了他曾经失败的教育案例。他提倡“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他认为爱的教育不是一种教育,而是一种生活,一种常态的生活;爱的教育要从细节处入手----如学生生日亲自送上一本书,一张贺卡等等。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年轻教师的成长之路;更像一位引路人,引领我们走出教育的误区。这本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这本书让我第一次真正觉得做一名农村小学教师是幸福的。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幸福,做教师的幸福感不是看几本书就可以获得的,而是源于对教育意义的深远认识,源于对学生的热爱,这样你才会谈得上热爱工作,你才会主动去阅读,主动去实践。在阅读中开拓自己的视野,开阔自己的胸襟,净化自己的心灵,升华自己的人格;在实践中锻炼总结,在实践中修正提升,在实践中启迪智慧,在实践中开拓创新。这样你的工作会做得更好,于是你的学生依恋你,家长尊敬你,同行敬佩你,领导器重你,这样你被欣赏,被认同,你就会觉得很幸福,你就会觉得工作很快乐,你才会真正潜下心来搞教育,你就可以把你的爱全部奉献给孩子们,于是你的工作就会更出色,也会更幸福,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记得去年上半年有一天我正准备午休,突然想到作为班主任得去看看孩子们睡的咋样,就马上翻身起床,没有犹豫,没有拖拉。试想如果你心里没有装着孩子们,你会在午休之前想到他们吗?你愿意为了孩子们睡一个好觉而放弃自己的午休时间吗?因为我觉得孩子们睡好了,就有充沛的精力投入下午的学习,孩子们就可以取得相对更好的学习效果。
其次,这本书让我深刻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本书中有一个爱心教育故事的主人翁杨守丰,她与人为善,顽强进取,珍惜时间,热爱学习;母亲精神失常,父亲体弱多病,家中有4个比自己小的弟妹,自己也长期被病痛折磨,小小的年纪面对如此让人揪心的家庭环
境,竟表现出无与伦比的乐观,坦然和自信,最后还是被病魔夺取了可爱的生命。如此坚强的品性深深的感染了我,感动了我,震撼了我的心灵,我顿时感到自惭形秽,感觉自己竟不如一个中学生顽强,觉得自己不堪为人师,同时我觉得有必要让我的孩子们感受这个时代的楷模。所以我就分几个早读给孩子念了书中关于杨守丰的事迹。我一边读,一边哽咽,我和学生(当时是六年级)一起被杨守丰的事迹感动得热泪盈眶,有时不得不停下来控制自己的情绪。遗憾的是没有时间组织学生讨论和发言,下来我真担心此举是我的一厢情愿,疑惑从心中悄然升起----学生听了后是否会受到震动呢?是否会引起他们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否会促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呢?第二天(08年4月29日)在期盼中到来,学生的日记交上来了,代理班主任陈鑫竟以《听梁老师念爱心与教育有感》为题写了很长一篇日记,至今我还保存着。她因为杨守丰请了二十几个月病假居然考了全班第八名而从心底里感到无限敬佩······文末写到:“梁老师,你明天还继续念吗?我很期待”。姚柳伊也以《杨守丰,你是我的榜样》写了命题日记,原文结尾是这样的:杨守丰,虽然你走了,但是你童稚的心灵却感染了许许多多的人(包括我)。这天看他们写的这些关于杨守丰事迹的感想,我喜出望外,这种惊喜超过了我们班今天夺得体操比赛全校第一名给我带来的愉悦。他们无一不被感染,对她的事迹回顾的很仔细,都决心要以杨守丰同学为榜样,要珍惜健康的身体和幸福的生活,努力学习,还针对自身不足做了剖析,希望我继续给他们读《爱心与教育》,也有同学问我哪儿可以买到这本书,向我借
这本书。他们认为这种读书活动比上课还有意义,从他们的日记中我看到了一颗颗纯洁无瑕,向上向善的童心,我相信杨守丰这个名字和她的事迹都将深深铭刻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深处,并会逐步内化为他们学习的动力。当天我在写教育日记时总结了两点:一是榜样的感染力和激励效果是空谈阔论无可比拟的,二是以后得多抽时间给他们读这种感人肺腑,令人肃然起敬的同龄人的故事。
最后,我从本书中看到一句我特别喜欢的话----让别人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幸福。这句话李老师曾经给学生讲,他还在历次报告中经常提到这句话,甚至成为他第一次当校长走马上任送给老师们的第一句话,后来写在他们的教学楼上。最开始我不理解其内涵,随着阅读的深入,在实践中结合具体情景才慢慢体会其中的含义。当孩子们把校园打扫得一尘不染,我们可以在窗明几净的校园里工作时,我们就因为孩子们的存在而幸福;当有学生为了班级可以夺得清洁纪律流动红旗而努力时,我们这个班集体就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幸福;当我在处理班级事物不够理智时,有学生给我提出善意的建议时,我就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幸福。如今年上期我在班上发火,下午母春兰就用小纸条给我提建议了:“梁老师:做事不要太急躁,不能意气用事,要考虑清楚再实践,有时要学会克制自己······别让自己生活在气愤当中,有时同学们跟你的友谊比你的面子还重要。”我因为这位学生朋友般真诚的建议而感动,我因为她的存在而幸福,同时也更加理解李老师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你的助手。我经常在被学生感动时对他们说这句话,学生在叫我写毕业寄语时我也把这
句话送给他们,在去年的毕业茶话会上我又以这句话作为发言稿的结语,甚至把这话连同班训印在了师生毕业合影上。因为我希望他们以此鞭策自己,修正自己,希望他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希望更多的人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幸福。
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朴实无华,很多崭新的教育理念,深刻的人生哲理蕴含在一个个平凡真实感人的小故事里面。他不是为写书而写书,他是想通过自己的书籍来宣扬和传播新文化,新教育,新理念,写的是中国教育这本大书;他也不是在用笔写书,他是在用心写书,用情感写书,用人格写书,写的是一个与别人不一样的“人”字。就因为我最喜欢这本书,我才把它送给了我尊重的一位教育同行,希望更多的孩子得到富有爱心的教育。
如果每一位老师都能像李老师一样觉得工作是幸福和快乐的,那么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将会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