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

时间:2019-05-15 07:16: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9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

第一篇:2009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

中新网12月15日电 “2009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今天下午在北京举行。09年《社会蓝皮书》主报告李培林指出,大学生今年毕业560万左右,估计到年底的时候,会有150万人难以找到工作。

09年《社会蓝皮书》主报告李培林分析了这次国际危机和经济形势对社会可能产生的后果和影响。李培林称,在就业方面产生比较大的影响首先是对广大农民工,现在已经有四百万的农民工已经提前返回农村。但是现在多数的调查表明,他们并没有完全回到原来居住的村落当中,因为现在农民工相当一部分是80后出生的,他们已经习惯了城市的生活,所以现在很多在当地的小城镇、小城市打散工,当地政府正在积极地采取措施帮助这一部分人度过当前的困难时期。

李培林指出,另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大学生,大学生今年毕业560万左右,但是估计到年底的时候,会有150万人难以找到工作。所以这两个群体是在当前需要特殊采取措施的群体。

李培林提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应当给予高度的关注。因为农民工和大学生都是在就业方面受影响比较大的群体,但是大学生由于生长在城市当中,大学生身后还有家长,这些家长对子女的投入希望有一个预期,所以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希望积极地提出一些政策,来稳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陈光金研究员:大学生的失业率是12%多,是登记失业率的3倍左右。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陈光金研究员:总供给增加,结构性短缺问题继续存在,结构性短缺的格局没有改变,也就是我们的劳动力素质还不能够跟上经济发展对一定素质劳动力的需求。这需要我们在教育方面加大培训和力度。比如技术稳定方面,求人倍率在1.5左右,高级一点的更高。但是没有竞争的就业率比较低,应该在0.8左右。过剩的还是低素质劳动力,短缺的是高素质、高技术劳动力,这样一个结构性的局面继续存在。

整个十一五期间,劳动供给总量的趋势还要继续维持下去。根据我们的预测,全国每年人均净增800—1000万人,再加上农村需要转移的富裕劳动力,城乡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将会维持在2000万人以上,有的人说是2400完人。劳动力净增长可能到2014年左右才能停止。我们这里有一张图,保守一点的,按照目前的形势预测,我们认为人口增加有所调整的情况下,这是劳动力力人口增长变化趋势,04年是一个点,04年以前是一个负增长。

按照目前的现状,到2010年的时候,劳动力净增长还是5%、6%,这样劳动力净增还会维持在十一五期间。从需求来看,我们要保持经济增长9%,按照目前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大概一个百分点的GDP增长能够创造80万到100万个就业岗位。所以这样一来,我们最多能够安排1200万人,加上自然补充,年度劳动力供求缺口仍然在800万人以上,更高一点的在1200万人,这个局势至少会维持到21世纪中期。

第二个方面讲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继续趋紧。到8月份,估计实现实际就业是70%,可能还没有这么高。到年底,可能会有150万大学生不能实现就业。这里有三个原因,第一,高校毕业生毕业规模在扩大,导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第二,07年大学毕业生未能如期就业的有很多,所以对08年毕业生形成空间挤压。第三,金融危机的冲击也是影响他们就业的因素。这是最近四年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增长情况,大家可以看到从06年的413万,增长到09年的611万,这对经济增长是一个很大的压力。

高校毕业生就业有一定的时间模式与结构性特征。根据今年上半年对07年高校毕业生22万多人在几个城市的考察。这个调查揭示了一些特点。第一,毕业时的就业率比实际低,但是半年以后实际就业率上升到85%左右。第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几个较为明显的结构性特征。自主创业型就业极少,只有1.2%。专业与职业相关占多数,但专业不对口的也超过1/4。尚未找到工作的人绝大多数仍在寻找工作。大家可以看到没有工作,也没有准备读研的大概占到2.2%。如果今年也有这个比例,500多万的大学生里面可能有13万人会变成没有工业,有工作、与专业无关的占28.6%,有工作,与专业有关占55.1%。

总的来讲,大学生的失业率是12%多,是登记失业率的3倍左右。所以总的来说,大学生就业问题还是比较大的问题。

不同类型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不同。我们可以看一下,毕业生就业率分三类,211工程高校,非211工程普通高校,和高级职学与专科学校。211工程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很高,大概是88%,非211工程是59%,职校和专科院校是43%。但是半年以后,都有一个增长,尤其是职校和专科学校增长的比较多,但还是以211工程的高校就业率为最高,达到94%。这是高校的情况。从外语类和外贸类的学校来看,毕业生就业率比较高,基本排前10名。

第二,从专业来看,毕业生所学专业的专门化程度越高,与国民经济的行业和职业相关性越强,薪水越高。另外热门专业毕业生失业较严重,冷门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比较好。就业率最低的主要是两大领域,一是技术领域,二是生命科学领域,包括医学、生物和农学。这是就业十个最热门的专业,包括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法学、工商管理、科学技术等等。

从就业单位的类型来看,非公有制就业单位已经成为吸纳高校生的主体。我们可以看到,民营企业和个体户解决的本科就业生和高职专科毕业生的人数比较高,加上外商和中外合资企业占了70%左右。从企业规模来讲,目前中小企业也开始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的重要力量,300人以下的企业吸收了48%的应届毕业生。分地区来看,东部是高校毕业生的主体,吸纳了全部高校毕业生的61.3%,中西部毕业生就业压力更大,只能为当地毕业的大学生提供28.9%的就业岗位,表明人才继续向东部集中。最后,有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高就业率专业的毕业生工薪相对较高,低就业率的专业的毕业生工薪形势不容乐观。

第二篇:2010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实1

2010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实录

2009年12月21日(星期一)上午9:30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层学术报告厅举行“2010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会议对2009年的社会形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2010年的形势进行展望与预测。谢寿光:

各位专家,新闻界的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现在开始。出席今天报告会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著名社会学家,蓝皮书主编陆学艺教授;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蓝皮书主编李培林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陈光金研究员;国家统计局科研所统计监测研究室主任吕庆喆教授。这个月7号我们发布了《经济蓝皮书》,经过社科院课题组的预测,在2010年中国经济是温和的趋势,在社会方面,2009年我们应对着金融危机,社会形势的发展也出现很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

记得一年前,也是在这里发布2009年《社会蓝皮书》的时候,根据课题组研究的成果,当时提出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和农民工就业问题将会是2009年的一个社会热点也是党和政府关心的问题,这应该是在所有研究中最先系统的预警2009年社会发展状况的问题。发布之后,当天就引起媒体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直接影响党和国家采取的一些应对决策措施。这也充分显示出《社会蓝皮书》对于社会形势的分析、预测,为现实服务的功能。

过去的一年,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已经进入了一个回升的阶段,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将会有什么新的变化,2009年本身在社会实践上已经出现了很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如何进一步深入分析、追踪社会形势的发展,今天大家所见到的《社会蓝皮书》将告诉我们专家研究的是什么样的成果。今天我们有请这几位专家从不同的层面给大家分享这次的研究成果。

首先,我们有请《社会蓝皮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李培林所长做主题报告,大家欢迎!

李培林:

2009—2010年的社会形势,我们采取了一个比较乐观的态度,就是中国发展进入了新成长阶段。第一部分,我先介绍一下关于这个提法的含义,以及我们判断的理由。所谓进入发展的新成长阶段,意味着整个经济社会形势从2010年开始会出现经济增长率出现止跌回升的态势;另一方面,意味着中国发展的动力将发生一个较大的变化,更多的依赖于经济结构的转型,以及国内消费的增长。

从整个判断的理由来看,一个是意味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将进入中期加速的成长阶段。因为根据国际经验,国内生产总值,农业增加值下降到5%之下,就业结构中农业劳动者比重下降到30%以下,城市化水平超过50%,将意味着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将发生重大的变化。经济的产值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城乡发展的城市化水平,这三大支柱结构都要发生重大的变化。

从产值结构来看,在GDP当中,2010年农业产值占GDP比重要下降到10%以下。我们在这30年来,农业产值的下降差不多每三年下降两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到2015年的时候,我们整个的农业产值的GDP比重要下降到6%以下。在就业结构当中,劳动力的比例,2010年将下降38%以下,2015年将下降到33%左右。城乡结构当中,2010年以城镇常住人口代表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8%左右,也就是说,到2012、2013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首次突破50%,2015年,会达到53%左右。三大结构的发展变化表明,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入了中期的加速,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深刻的转换。这是我们说的进一步发展的新成长阶段的一个重要含义。

第二方面,社会结构变迁要进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新成长阶段。城乡结构的巨大差异是我国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现在来看,中国正在加速地进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新阶段。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不仅仅是破除现代工业和传统农业之间的壁垒,更重要的是要消除城乡之间在社会体制方面的障碍,包括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户籍等方面。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将在我国发展史上产生深远、重大的影响。

第三方面,人民生活进入大众消费的新成长阶段。大众消费特别是指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以后的消费阶段。我们会看到,这两年来中国人均GDP的增长,特别是以美元为计价的人均GDP的增长出现了快速的发展态势。从1978年到2000年,我们的GDP从不到400美元增加到800多美元,用了将近20多年的时间。到2000年的时候,在制定2020年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时候,当时的预测是用20年的时间实现人均GDP翻两番,也就是说从800多美元达到3000多美元。但是这两年,这个速度在不断的加快,一个原因是经济的高速增长,第二个原因是每年新增人口在不断减少。因为人口基数越大,分母越大,人均GDP水平就会偏低。第三个重要原因,人民币的升值。在2003年我们的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2006年就超过了2000美元,到了2008年,我们超过了3000美元,到明年年底,我们将会接近人均GDP4000美元。这比我们原来说的到2020年才达到人均GDP3000多美元,时间大大的提前了。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整个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恩格尔系数在不断降低,恩格尔系数指的是食品支出在整个消费支出当中的比重,到2009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将分别降低到37%和43%左右。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标准,可以说总体上已经进入了小康的居民消费阶段。这个阶段,大额的消费产品,像汽车、住房开始进入千家万户这样的一个普及阶段。整个消费当中教育、医疗、旅游、文化等新型的消费支出在快速增长,这些都是进入大众消费新成长阶段的特征。

第四方面,国民教育进入了大众教育的新成长阶段。我们现在已经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有的发达省份开始普及12年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专业学位都在迅速发展。2009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24%左右。虽然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这还是比较低的水平,但是这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而且按照国际标准,进入15%以后,就进入到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随着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我国正在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大众教育的新成长阶段已经到来。

第五方面,社会保障进入了构建覆盖全民体系的新成长阶段。我们国家在过去社会保障一直局限在部分城镇居民,特别是城镇职工的范围之内,整个农村几乎没有覆盖社会保障的网络。但是这些年来,在这个领域当中,特别是根据中央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要求,这方面在迅速的扩展。

首先,最低生活保障现在已经覆盖整个城市和农村,城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有2000多万人,农村有4000多万人,全国将近有7000万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城镇职工的医疗、城镇居民的医疗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这三个体系已经覆盖了全国11亿多人,所以几乎是覆盖了全国居民的范围。

基本养老现在正在迅速扩展。特别是今年,我们已经扩展到全国10%的县。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大概在五年之内,农村基本养老会得到迅速发展。现在按照我们的目标,就是在2020年之前,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这三项基本制度为支柱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基本上搭建起来。

最后,整个新成长阶段还意味着,我们的改革从主要的经济改革过渡到全面改革的新成长阶段。这30年的改革总的来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其他领域也都在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但主要的改革途径还是经济体制改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基本建立,社会结构的巨大变迁要求我们的体制继续进行适应这种巨大变迁的改革,所以要求改革从经济领域扩展到全面改革。

现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以及要急需进行的改革就是社会体制的改革,这涉及到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城乡社会管理、事业单位运行、社区社会组织等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当然,这个判断总的来说是比较乐观的判断,因为金融危机虽然对我国产生了巨大冲击,但是也为我们提供了结构转变和进入新成长时期的一个良好的机遇。

从2009年的情况来看,重要的方面一个就是就业。就业方面,尽管从失业率来看,近三年以来处在最严重的时期,但是相比较去年年底我们在这里开2008年形势发布会的时候,实际发展的结果比我们当初的预想要好很多。一个是我们当时担心的三个情况现在看来都没有发生。第一个就是当时担心大量回乡的农民工在农村聚集,在农村产生大量的无业农民,对稳定农村形势产生影响。现在来看,春节过后的两三个月以后,我们调查组在下面的调查中反映,大概85%以上的农民工当时就已经返回到城市。也就是说,由于城乡收入之间较大的差距,即便是城镇农民工工资的下降,也不足以阻挡农民工返乡的就业冲动。另外,现在农民工正在进行转换,第二代农民工在整个农民工的队伍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而第二代农民工一般都没有农耕的经验,而且他们更多的接受了城市的文化。年轻人在农村生活一辈子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小,所以绝大多数农民工都返城。

第二个没有预想到的是,农民工返城以后,在城市里形成无业农民工的聚集,对城市生活产生影响。现在来看,这个情况也没有发生。总的来说,尽管在年中的时候尚有一千多万农民工没有找到工作,但是随着下半年整个经济的转换,以及工作岗位的增加,农民工的就业情况越来越好。特别是在东部,东莞、深圳这些地方,甚至重新出现了农民工招工难的现象。尽管农民工的就业工资水平比起金融危机前有所下降,但是整个就业情况比我们当时预想的要好得多。

另外就是大学生的就业。大学生就业今年达到600多万,在整个金融危机之下,国有部门,特别是涉及到服务业部门招工骤然减少,所以当时担心大学生就业会成为严重的问题。根据国家教委公布的数字,在7、8月份大学生毕业时的整个就业签约率是74%。现在有民间专门调查大学生就业的研究公司,根据他们调查的数据,就业率比这个要低的多,只有50%多。但是你要到各个大学问,几乎大学自己公布的签约率比国家教委公布的都要高。但是现在我们看到,大学生就业心态还是比较积极、健康的,他们基本上没有依赖的心态,在积极的寻找工作。当然,就业市场在发生很大变化,一个是大学生初职就业工资在下降,另外,过去一些热门的专业,比如工商管理、外语、国际贸易,大概排在前10位失业率比较高的,相当一部分都是过去的热门专业,现在就业率比较低,特别是法律下降的比较快。这和前两年这些行业大规模的扩招、招生有关系。

总的来说,在学界对就业问题的严重性给予高度关注,政府这次提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国务院今年专门召开会议讨论大学生就业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所以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形势产生了较好的效果。第二方面,关于收入分配的问题。总的来看,尽管这些年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大规模的财政上的转移支付,试图缩小城乡和区域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但总的来看,现在的差距还是朝着扩大的方向在发展。在整个的收入差距当中,应当说城乡差距是最大的一个变量,城乡差距的变化情况是影响收入差距的最大因素。到去年,出现了可喜的局面,2008年是近十几年来我们首次出现农民的收入增长和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几乎相等的局面,而且城乡收入水平的绝对比第一次出现了略微缩小的状况。

但是在2009年,情况又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因为农民工的收入情况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在下降,而在农民的收入当中,增长最快的是县级收入,而在县级收入中很大一部分是依赖于农民工外出打工的收入。农民工外出打工收入下降,对农民工的收入增长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我们估计今年全年城市居民收入可以增长到10%左右,但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大概增长只有6%—7%之间,所以城乡之间收入的增长率又拉开了3、4个百分点。这个情况是我们克服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趋势的新的难点。第三方面,社会保障方面。今年最大的一个突破就是国家规定,把农村的养老保障,多年以来我们一直没有规定路线图的保障制度,因为我们在文件当中一直在说,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的进行养老保障试点,因为养老保障是需要花大量的钱的领域,在这方面要谨慎推进。但是今年明显加速,要求在今年年底覆盖到10%以上的县。而且从全国来看,各地采取积极态度,很多地方超额完成了中央布置的任务。所以预计今明两年,增长速度会超出我们的预想。

至于医疗方面,城镇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障,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障,以及新兴农村合作医疗这三项制度全部覆盖了全国11.6亿人,基本上能够全部覆盖,而且今年医疗报销比例平均上升了5个百分点,所以这还是非常大的进步。今后三年,各级政府将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投入85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的就有3000多亿元。所以社会保障现在也在快速的推进。特别提到的是,现在我们说扩大农村基本养老保障,这个养老保障和过去农民的医疗保险在形式上有着很大的区别。过去十几年来,农村养老保险探索都是农民自己缴费,形成储蓄的模式。现在我们实行的是个人缴费、集体补助,特别是政府补贴相结合,所以政府现在开始向农村养老进行较大的投入。这将结束我们千百年来农民没有社会保障的状况。

最后,我想谈一下关于社会稳定的情况。大家知道,由于2009年是我国60周年大庆,所以各地都对社会稳定和维持社会秩序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的打击黑恶势力,特别是清理社会犯罪团伙的行动,所以整个社会形势保持了基本稳定的状态。但是现在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今年群体性事件发生仍然保持着多发的态势。

特别是引人注目的态势在重演过去的群体性事件,比如湖北石首事件,几乎重演了2008年瓮安事件的发展。也就是说,瓮安事件是一个中学女学生溺水死亡,湖北是青年厨师跳楼死亡。和瓮安事件同样的是,大家在议论死亡的时候,政府宣布的是一种非正常死亡,但是群众通过网络等各方面开始传播,说他们到底是自杀还是他杀。后来政府通过验尸认为是自杀,家属就不相信,然后就开始护尸行动,长达30个小时。开始时地区检验不行,然后到省里进行检验,最后也是酿成了上万人的群体性事件,发生了烧毁楼房、汽车事件,发生了严重的警民冲突。当然,这次时间的暴烈程度不像瓮安事件那么强烈,但是它发生的过程、逻辑几乎和瓮安事件是一样的。

我们把这类事件叫做“非阶层性的、无直接利益的群体性冲突”。非阶级性的是说参加的人群来自社会各个方面,无直接利益的是参加群体性事件的人和事件本身没有关系。这就说明在我们的一些地方,由于基层财政的薄弱,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过程当中,在加速发展和转型的过程当中,积累了很多历史上的矛盾和问题。比如企业改制、房屋拆迁、土地征用、集资等等,这些事情当中都向群众欠了很多债,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造成的民怨太深。所以一旦突发事件产生以后,就造成了所谓的非阶层性的、无直接利益性的群体冲突。当然也有我们熟悉的有阶层性的、有直接利益的群体性事件,就是吉林通钢事件,通钢事件的陈国君之死反映了改革开放进行了30年,仍然发生这种损害职工利益,在兼并一个国有企业的过程当中,不向职工大会打招呼,不向原有的企业领导班子通报情况,所以造成了几万钢铁工人制造群体性事件。当然,最后的结果是造成民营企业的总经理之死,这个事情现在还没有最后处理。

这个事件反映了在改革过程中这种熟悉的事件依然可能继续发生。特别是2009年,各种群体性事件多发当中,我们特别关注和环保原因相关联的群体性事件在快速发生。所以在2009年因为环保原因造成的群体性事件,近十几年来,全国十大环保群体性事件中,发生在2009年的就有6起。这些情况都值得我们关注。

总之,在我们今后的发展当中,一方面保持比较乐观的估计,因为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的成长阶段,这个阶段无论是增长方式,还是发展方式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从政策层面,我们强调过去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当中,投资、出口和消费当中,出口现在已经结束了十几个月的下降,刚刚开始回升,但是在短时期内,我们也不能指望再恢复到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的外贸进出口占GDP比重60%左右的水平。所以大量的投资仍然要改善投资结构,我们还遇到关于产能过剩、重复生产、投资效益下降,以及通货膨胀的可能性等相应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发展方式就要更多的依赖于消费,消费就意味着我们如何改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我们的投资结构,发展涉及人民群众和影响消费预期的消费、医疗、住房等方面。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在结构转换点中的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集聚、爆发。我的报告就到这里,谢谢。

谢寿光:

感谢李培林教授为我们对这本蓝皮书的研究成果做了非常简明、扼要的解读。课题组研究提出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成长阶段,从7个方面做了阐述,我想每个方面都可以让媒体进一步深入的分析。对我们下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在社会稳定方面,提出了警示性的问题,他做了很好的探讨。他也梳理了在社会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下面我们进入专家解读阶段。有请陆学艺教授做报告,大家欢迎!

陆学艺:

刚才李培林教授做了这本蓝皮书的主报告,提出了我们进入了新的成长阶段,从各个方面做了阐述,我觉得很重要,对大家怎么样认识社会形势发展,他提出了很重要的概念。这本书的191页我写了《新阶段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调整社会结构》,我来做一点这方面的讲述。新成长阶段,近几年的一个特殊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们的经济建设的成就非常好,快速的发展,非常突出,即使遇到世界金融危机这样的冲击,我们加以调整以后,超过了我们所预想的。当然,另一个问题,就是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社会冲突也是比我们预想的要严重。如何来认识这两个社会矛盾现象,怎么来看待这个问题,也是好几年了。所以我们课题组在这些年想运用社会学的结构理论,利用这个理论进行分析、观察,提出了解决的方案。近几年,课题组进行了长期研究,写了一本书《当代社会结构研究》,现在已经交到社科文献出版社,现在他们正在组织出版,大概下个月能在这里召开发布会。我想这和我们的主题也有关,就是怎么来认识现在的这种一方面经济形势大好,另一方面社会矛盾突出,我想从社会结构方面来关注。

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结构。经济结构大家耳熟能详,都知道我们的GDP是多少,一、二、三产业怎么样,就业怎么样,财政收入怎么样,但是社会结构这个词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新词。比如你到一个地区去,就知道这个地方的经济结构,知道它的一、二、三产业,但是看这个地方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特别是通过调查研究知道它的社会阶层结构,你马上就能判断它是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但是我们现在到一个地方去,一开口就是经济结构,你问人口多少,城乡比例是多少,都没有一个准数。他对有多少人说不清楚,问他到底有多少农民工给你干活,他也不清楚。所以说,我们对社会结构的研究是缺乏的。现在总的基本框架不变,我们国家的专家和政府官员都认为,我们的经济结构达到了社会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但是经过我们的研究,我们的社会结构这几年也有了很大的变动,但是现在的社会结构只处于社会工业化的初级阶段。这两个基本结构,就是经济和社会要协调,但是现在这两个不是一个阶段。变化很大,但是我们现在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矛盾还是很大。从理论上分析,来研究这个矛盾,现在这么多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它的根源就是这两个结构差引起的。

比如说现在我们的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到2008年的45.7%。我们算了一下,这个变化是很大的。原来1978年,我们是1亿7千多万的城镇常住人口,现在已经接近6亿,平均每年,比如说把农民工算在内,每年进入1400多万。但是我们现仍然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如果我们是工业化中期阶段,那么农业就业人口应该低于30%。我们在1978年的时候是72%,到了2008年,已经发展到每年进入二三产业当中,到2008年农业劳动力是40.8%,但是还差10个百分点。所以应该讲这些差距大致是这样,现在的城乡差距,根据我们的测算,社会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动,但是和经济结构的变动相比,社会结构应该滞后小五年左右。举个例子,我们的农业就业人口还有40.8%。发达国家都在10%之内,要讲工业化中期水平,我们15%还不够。城市化率我们原来是45.7%,经过研究,我们的工业水平应该占到城市化率的60%。而我们现在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就是45.7%里面是有水分的,和2000年以前的城市化是不一样的,现在把大概接近2亿的农民户口的人算在城市常住人口的45.7%。就像汽车的零件一样,你换了零件,但是总的还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不协调是导致当前社会矛盾的根源。

第三个问题,社会结构现在滞后的原因,为什么会这样。总体来说,各个国家一般是经济发展肯定在前面。经济结构变了以后,这个社会格局就会变,但是它总有一个滞后的阶段。但是这个滞后不能太长。我们在经济结构改革的同时,没有经验,所以社会体制的改革滞后了。比如说城市化体制、户口体制、人事体制这些体制没有变,所以使得我们的城市化就业结构不合理,包括社会事业体制等等。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我们长期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到一定阶段,把它与GDP挂帅了,这里面牺牲了农村,牺牲了社会建设,牺牲了环境。这里面是造成了这些原因。所以说造成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不协调是多方面原因的。

现在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国家在2003年明确提出要协调这个矛盾,把经济不协调、社会不协调、地区不协调的问题要解决,而且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别是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门开了会,提出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要把社会主义和谐建设放在特殊的位置。可以说这几年城市化、户口制度的改革方面还不能慢,因为能够转到这上面来是很难的。我们的六中全会说要把社会结构放在特殊位置,但是金融危机来了以后,我们的GDP还是增长的。我们要解决这个矛盾,使各个方面都正常了,应该把经济建设、调整社会结构放在重要位置。这是和谐社会和社会体制的改革、城市化发展最重要的,这样使我们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全面进步能够达到这么一个阶段,现在是关键阶段。

借这个机会,我向大家讲一讲当前的形势。谢社长给我提出来能不能讲两个数据,我补充一个内容,和这个有关。现在从总体的经济社会形势看来,关于经济形势的报告我们有了,但是我看了一些材料以后发现有很大的问题。就是说美国的次贷危机经历了一年多政府协调,现在把次贷危机的有毒资产进行了处理。现在从各个材料上判断,实际上,美国从三季度开始回暖,我们比它早一个季度。但是,实际上它的有毒资产并没有解决,而是把它冷冻起来,这些政府和银行分析,他们把这个坏事情往后推,所以经济回暖比原来预期快一点。但是有毒资产并没有处理好,所以经济学家估计,大概在2011年,在那个时候这次危机还会回来,因为它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估计在2011—2012年这个危机还会出现,这是我们国内的经济学家做这样的估计。

现在有一个极大的问题,我们讲2008年的这场经济危机,让我看,我们的性质和美国不一样。他们是后工业社会的金融危机,我们实际是产能过剩、产品过剩的传统的经济危机。外贸遇到问题了,主要是广东、温州、福建等地方,他们遇到了一些问题,所以我们也受到了他们的影响。但我们也是马上投资4万亿,同时2009年信贷大大的扩张,现在已经把10万亿投进去了。据我知道,当时产能过剩的项目,现在都投了。不光是我的看法,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个产能恰恰在2011年—2012年会投产,如果那个时候和美国又遇上了,他们的金融危机再一次爆发,这个问题就大了。现在美国人不光靠信用卡了,中国将来面临的问题在2011年、2012年才会出现。我们喊了十几年的转变,原来是转变增长方式,现在是转变发展方式。从1996年提出要扩大内需,扩大内需结构要我看现在消费年年在降,2008年缩小了一点,今年还会是0.33%。

我们要研究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年说扩大内需,就是扩大不下去,解决城乡差别就是在扩大,在不同社会体制上,一些大的问题上来解决是不好解决的。好在这次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非常好,讲了多少年以来的问题,明明白白的讲加快城市化步伐,以前从不这样讲,这次就讲了。以前我们喊了多少年的改革,多少年的户口改革,现在把中小城市开放了。这两个是真正扩大内需的做法。但是我的看法是,若干年来,中央一个大的政策,没有若干年的总结要贯彻到下面是不容易的。但是改革户口制度、农村的社会保障、医疗改革,这几个提得非常好,现在已经覆盖到全国。谢寿光:

陆学艺教授长期研究社会建设,他为社会建设提出了非常有见地的意见,他的成果我们正在编辑过程当中,下个月可以有一个小型的座谈会,到时也可以同媒体共同分享。下面有请蓝皮书副主编,社会学所的陈光金副所长进行发言。陈光金:

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在这里和媒体朋友见面。2010年的蓝皮书在各位同仁,以及出版社的编辑下如期出版。前面的两位教授都做了总的发布,陆老师从社会结构角度展开了蓝皮书报告的基本内容。我的发言没有什么主题,主要是围绕今年出现的一些重要的社会热点问题对前面两位教授的发言做补充。

首先,我想概括地总结一下,一方面是这本书里涉及到的,有的是在我们写完这本书之后社会出现的事情,来看一下2009年究竟有什么样的重大事件和现象。我个人看,有四个方面可以看作是中国在2009最为引人注目,影响深远,触及到中国经济社会深层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

第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就是保增长、保就业的问题。这是从去年下半年以来一直到现在,最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直强调的问题。在保增长、保就业的方面,引发社会议论、探讨,甚至质疑的也有很多方面,比如4万亿投资问题,4万亿投资的方向是否合理,是否能够起到一方面推动经济增长,同时也能够推动社会发展。这是今年舆论、学者研究的非常多的问题。还有在保增长、保就业的4万亿投资当中出现的所谓国进民退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下一步究竟怎么走,能达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当然,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发改委认为,不存在国进民退的问题,因为从五年期的长时段来看,总的来讲是国退民进。尽管今年有些特殊,比如4万亿投资中相当一部分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所以是国有企业或者国有单位议论的比较多。还有山西的煤炭资源整合,也引起了很大的议论和讨论。

相应的,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为了保增长、保就业,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这些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比较多的考虑了用人单位的处境。相应的,包括减税、免税等等,也包括劳动者保障可以缓交等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是不是对劳动者的利益造成某种损害,这些问题都是保增长、保就业这样一个大的发展目标之下,今年讨论的比较多的热点问题。其实背后也有很深的制度性的层面。

第二个是关于初次收入分配方式的调整问题。这里面有两个方面的动力,一方面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初次收入的初次分配不平等的问题日益突出。我们也可以看到,地方GDP收入法构成中,劳动者报酬所得比重已经从21世纪初期的50%多下降到不到40%。而与此同时,资本报酬所占比重从最低的18%多比例上升到30%以上,这在国际上都是很少见的。发达国家这两个比例是56%、15%左右。

第二方面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的外需受到很大影响。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外贸的这匹马相当于瘸了。但是在调整初次收入和拉动内需方面也面临着深层次的矛盾。实际要保增长、保就业,就可能难以实现调节初次收入分配。前面李教授已经提到农民工收入在下降,尽管官方统计说农民收入增加,中西部前三季度增加4.3%,东部增加3.1%,但是实际上,很多调查和观察表明,农民工的收入是下降的。一方面是工资率下降,还有工作时间,尤其是加班时间减少了,因为订货减少了。所以今年城乡差距会继续拉大。

第三个大的热点问题,社会保障改革,包括低保制度的建设。这个改革的方向,或者说大家的预期是要朝着现有的保障制度进一步实现整合的问题,所以也涉及到农民工能不能参加养老保险,能不能接续、转移等一系列问题,还有农民的问题。

第四个大的热点问题,目前中国继续处于矛盾多发期。社会矛盾冲突比去年有一个回升的趋势,前两年经过国家各方面的努力,实际上群体性事件是有所减少的,冲突是有所减少的,但是今年以来增长幅度又是相当可观的。在这种群体性事件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个趋势。首先,无直接利益相关的冲突和有直接利益相关的冲突都在发展。第二,暴力型的,蕴含着阶级意识的冲突,以及非阶级性的、非暴力的冲突在双向发展。还有各种喝茶事件、聊天事件等等都表明中国现在的群体性事件,当然里面包含着冲突,显示出两个方向发展的趋势,一方面是暴力性的冲突在增加,另一方面也是非典型的、非阶级的、非暴力的冲突也在增加。第三,环保冲突正在成为引发社会冲突的重要因素。刚才李教授已经提到,2001年以来,中国发生的十大环保事件当中,有6大事件发生在2009年,这实际是这30年来不环保的经济发展造成的有害影响的积累,最终在社会层面爆发。第五个大的热点问题,一些地方的公共权利在行使的过程中实际约束引发许多重要相关法律和法规变革,或者这种变革的预期。比如成都被拆迁房屋业主自焚事件等可能推动政府拆迁条例的修改,最近有报道表明,中央政府正在考虑修改拆迁条例。但是我期望,《土地征地条例》也能够得到相应修改。还有上海的钓鱼式执法,南京公民最近醉酒致死案的离奇判决,再次引爆社会对执法司法的公正性的质疑。南京这个事件也是挺有意思的,南京再一次续写了前两年的扶人被诉判决的形式,所以网上的质疑非常多。有的网民甚至用了四个字,加了两个感叹号“南京!南京!”我想这些事情实际都将推动着如何进一步约束公共权利的制度改革。

第六个的大的热点,网上舆论广泛参与公共事件,继续影响公共事件的发展方向,深化网民的社会参与,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民主的进程。在这方面,各位都是媒体人,我想感受更深刻。

第七个大的热点问题,反腐败、打黑、打击传销和人口买卖问题。这方面来讲,整个一直都是热点,整个社会在这一年里都是热血澎湃。在反腐败、打黑等方面,重庆打黑事件应该说一方面是比较振奋人心的,但是另一方面,我前天见过一个地市级的公安局的政委,他说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他说“打黑还要继续做。”第二句话“重庆这样的问题在全国不是那么普遍的问题,但同时,重庆的问题在全国也不是最严重的问题。”他从公安的角度来这么说,我想是可以理解的。应该说反腐败今年有若干的官员落马,从老百姓来讲,我们看到还是比较振奋的,大家对反腐败还是有了很大的信心。

第八个大的热点问题,国庆60周年庆典,它展示了国力,提升了信心。当然,这个事情本身有没有其他的影响,也有待观察。但是总的来讲,60周年大庆对于中国人来讲,包括海内外的华人华侨还是感到非常振奋的。

第九个大事,大家普遍关心的,就是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它已经闭幕了,它不仅仅是一次一百多个国家政府首脑的峰会,它更深入到我们这个家园,这个地球未来的利益。我从各种媒体和网络上来看,有两个大的热点,一个是大家关注点主要在将来的环境问题上、气候问题上的国际关系,中国在这种国际关系当中应该如何处理相关的问题;第二个大家关心的是温家宝同志在峰会上所作出的中国二氧化碳减排的承诺能否兑现。我看很多人认为压力还是很大的。

第十个大的热点问题,是教育改革问题。这里面有钱学森临终遗言,有高中校长实名推荐尝试,以及其他各种教育不公平方面的探讨。在这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整个社会的关注还是比较集中的,还是比较多的。从我个人的角度,一方面是从书里进行总结,一方面是书出版以后新发生的事件,我觉得2009年对于中国也是不平常的一年,前面的十大热点对于中国,不仅仅会影响2009年的社会,它将进一步深远的影响到未来的发展。

这是关于几个热点问题的,我本来还想补充几个问题,比如就业问题、群体性事件和矛盾关系问题、社会治安问题、互联网问题,但是时间不够了。总之两句话,第一,书里的内容都有了。第二,今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不仅仅是金融危机。我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谢寿光:

陈光金博士做了很充分的准备,现在正好到年末,中国十大热点社会问题本身就是非常好的新闻题目,会后你们可以深入的进行交谈。下面我们有请国家统计局科研所统计监测研究室主任吕庆喆演讲,大家欢迎!吕庆喆: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下面我就当前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消费状况做一个简要的介绍。主要内容分为五个方面,从大的方面是有三个方面,一个是当前居民收入和消费现状,第二是生活消费存在哪些问题,第三是生活消费的建议。下面从第一个方面,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

通过近年来的统计数据显示,第一,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780.8元,是2000年的2.5倍,如果扣除价格原因,年均递增9.9%。从2009年1—9月,前三季度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2973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5%,比上年同期增长2.1个百分点。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0元左右,是2000年的2.1倍,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率是6.4%。从前三季度农村居民县级收入来看,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比上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看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今年肯定比去年有所提高,农村人均纯收入要比去年增幅有所下降。总的来说,仍然是增长的态势。

第二个方面,城乡居民收入结构发生了变化,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城镇居民以前主要是工资收入,但是工资收入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来看,是逐年下降的。2008年工资性收入占整个收入比例的66.2%,比2000年降低5个百分点,经营、财产性收入比例上升,成为居民收入增长的亮点。对农村来说,主要是以家庭经营收入为主,这个收入也是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8年占比是51.2%,比2000年降低了12.1个百分点。从最近几年来看,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比较快,2008年比2000年增长了1.6倍,比重在2008年大概是38.9%,比2000年上升了7.7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居民消费水平明显提高,消费结构明显优化。先看消费水平,2008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是8183元,比2000年的3662元增长了1.25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为7.8%。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都是一样的,数据在蓝皮书中都有。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国内市场销售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从1—9月来看,增速有所放缓。2009年1—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89676亿元,同比增长15.1%,比上年同期22.02%下降了6.9个百分点,这个是有所放慢的。

城乡居民生活结构明显优化。刚才李培林所长讲到恩格尔系数,它是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从最近几年来看,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00年的39.4%下降到2008年的37.9%,下降了1.5个百分点;农村恩格尔系数由2000年49.1%下降到2008年的43.7%,下降了5.4个百分点。由于物价上涨,2007、2008年城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有所上升,但是在2009年,这这两个指标继续下降。

发展型和销售型支出提高,主要从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以及医疗保健支出能够看出来。还有服务型支出比重有所提高,农村居民货币消费支出比例持续提高。由于农村居民货币收入提高,货币消费也相对提高。现金等各方面对于我国拉动内需具有积极的作用。第三方面,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到,第一,食品消费质量提高,营养结构不断改善。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支出1599元,比2000年增长了94.8%,年均增长8.7%。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4260元,比2000年增长1.16倍,年均增长10.11%。从食品消费结构来看,农村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由2000年的250千克,降到2008年的199千克。粮食消费减少了,城镇居民也是这样的,城镇居民由2000年的82.3千克降到2007年的77.6千克。从食用的营养性角度来看,农村居民人均肉禽以及制品消费逐年上升,城镇也是这样,肉食、奶制品都是多年上升的趋势。

从衣着消费来看生活质量提高,从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的衣着消费实现了成衣化和时尚化,服装变化以经济发展为前提,如果没有经济发展肯定提不到衣着消费上。同时,这也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或者说服饰的变化是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表现,可以看出一个国家居民生活质量是否提高。从一些统计数据上看,农村居民在2002年时人均购买成品衣服从1.4件到2008年的2.7件,城镇居民到2008年已经达到了7.7件。这是从衣着消费来看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第三方面,生活质量提高从家用耐用消费品来看。家庭耐用品消费呈现越来越现代化、高档化。耐用消费品消费不断升级换代,从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以及最近若干年我们可以看到变化趋势。改革开放前,那时追求老四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以及收音机。改革初期,主要以彩电、洗衣机、电冰箱以及录音机为主要代表的新四件。2000年以来,居民的耐用消费品转向空调、家用电脑、家用汽车、移动电话等等。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居民的生活质量是逐渐提高的。

第四方面,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极大改善。2000年以来,居民的居住条件以及居住环境改善非常大。从统计数据中也可以看出,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是32.4平米,比2000年增加了7.6平米。从居住条件来看,2008年农村使用水冲式卫生厕所的农户占是17.5%,比2000年提高了10.5百分点。使用清洁燃油、燃气等农户占28.6%,比2000年提高21.2个百分点。引用自来水的农户占43.2%,比2000年提高15.5个百分点。这些都是居住环境得到巨大改善。

从城镇居民也可以看到,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是23平米,比2000年增加5.4平米,其中有4.5%个城镇居民家庭主上了单栋宿舍,83%的居民住上单元住房里,现在只有12.5%的家庭住在筒子楼以及平房中。改革开放以前大部分居民都是处在筒子楼和平房里面,现在只有12.5%,所以这个变化非常大。从住房的设施来看也比较明显,2008年住房内有自来水的家庭有98.4%,有厕所、浴室的家庭有79.1%,有空调、暖气等家庭有62.9%。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到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改善非常明显。

第五方面,交通工具快速更新、出行更加快捷。改革开放前,城镇居民出行主要是公交车、铁路和轮船等公共交通工具。改革开放后,变化很大,有了家用汽车、摩托车、电动车等等。农村居民的变化也是很大的,农村居民在改革开放前的出行主要是步行、人力板车以及自行车,道路基本是土路。改革开放之后,明显得到改善,2008年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12.5万公里,比1978年增长了4倍,农村公路路网已经延伸到高原、山区等。全国乡镇通沥青路、水泥路达到88.7%,将近90%,基本达到了村村通水泥路、沥青路。从交通工具上也可以看到,现在农村居民的交通工具是摩托车、自家车,充分说明农村居民的交通工具更新比较快。

第六方面,文化精神生活日益充实。旅游成为城镇居民休闲、渡假的新方式。从1998年以后,我国实行五一、十一长假,所以有很多居民外出旅游,成为度假的休闲方式。从短途旅游到长途旅游,再到国际旅游等等。旅游消费支出逐年增加,在支出结构比重中也逐年上升。还有文化设施等等。

刚才介绍的主要是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许多方面,但是居民生活消费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我罗列了一些主要问题,第一是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但是低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也就是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快于居民消费增长。由于这样,就使得居民消费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1978年居民消费率是48.8%,到2008年达到35.3%,比1978年下降了13.5个百分点。

第二,居民消费差距不断扩大。在居民消费不断增长的过程中,不论是城乡还是地区,消费差距都在扩大。首先,从城乡差距来看,不论是消费总额差距,还是人均消费水平的差距,这两个指标都在扩大。2008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总额之比达到了3,也就是说城镇居民消费总额是农民的3倍。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之比达到了3.6,这个差距更大。从地区差距来看,人均消费水平地区差距也比较大,而且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1993年人均消费水平最高与消费水平最低的地区比例是5.3,到2008年已经扩充大7.8,提高了2.5,这个差距是逐渐扩大的。

第三,居民平均消费趋向逐步下降。90年代以来,居民平均消费倾向除了少数年份基本上是逐年下降的。1990年消费倾向是0.85%,2008年是0.727%,下降了0.123%。居民经济消费倾向指标分子是消费,分母是收入,如果这个下降,说明收入增长,但是消费下降,也就是老百姓或者居民不敢大量消费,反而减少。城镇和农村基本上是这样,但是农村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从1990年到1999年是逐年下降的,但是第二阶段从2000年到2008年,消费倾向有所上升。

第四,消费增速相对较低,消费与投资的比例失调。我们国家投资增速高于消费增速,这是一个图,可以看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从2000年以来大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消费与投资之间的比例失调。

第五,消费与储蓄比例不断下降,存在过度积累的现象。从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看到,199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除以居民储蓄存款是1.02,也就是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大于居民储蓄存款。从这以后逐年下降,到2008年,这个比值降到0.5,这说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逐年下降,大量的居民把收入存在银行,所以这时候就存在过度积累的现象。老百姓收入的钱不敢大量拿出消费,而是用来储蓄。提高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建议。第一,调整分配关系,提高劳动者报酬比重。因为研究表明,我国有三个收入分配关系,居民、企业和国家,从这三个比例关系来看,劳动者报酬比重一直下降,所以分配关系要调整,要逐步提高劳动者报酬比重。

第三,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拉动中等收入群体消费。我们通过与国际进行比较,我国的消费结构还可以继续升级。

第四,调整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刚才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城镇居民消费倾向逐渐下降,也就是说城镇居民有了收入以后不敢用来消费,逐渐的减少了消费。它的原因有很多,不仅仅是收入的关系,但是收入是一个方面,所以我们要调节居民的收入差距,提高他们的消费倾向。

第五,增加公共教育经费和公共医疗卫生经费支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居民用于发展性和保障性消费的支出负担。谢谢大家!谢寿光:

感谢吕庆喆主任,他对消费问题做了解读,消费问题是一个重大问题。今天《社会蓝皮书》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的议程全部结束。

更多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资料下载:秋水营销管理http://hi.baidu.com/marketings/ 友情支持:中国时尚论坛http://www.xiexiebang.com 商务领航:泉州第一商务网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解读社会蓝皮书:201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解读社会蓝皮书:201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人民网视频访谈。今天我们演播室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作客我们的演播厅。[15:43]

嘉宾张翼

各位网友好。我很高兴今天能够和主持人一起完成这次访谈的任务。[15:43]

主持人

我们今天访谈的主题是来解读社会蓝皮书,社会蓝皮书是去年年底12月22号发布的,一经发布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首先,我们有请张院长和我们来聊一聊或者总结、评价2017年中国社会的特点是什么?发展的总体状况是什么? [15:46]

嘉宾张翼

主要有这么三大特点。第一个特点,扭转了经济一直向下的态势。虽然这个态势还不是很强劲,但是与2016年6.7%增长率相比,今年前三季度是6.9%的增长率,既是考虑到第四季度出现的蓝天保卫战的决心和调控房价的决心的展示,考虑到这个可能会影响到第四季度的国民经济增长的幅度。但是,全年的增长率,根据各方的预测,基本能够达到6.8%的增长状况。6.8%的增长状况与原来6.7%的增长状况的不同,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能出现了大的发力。这个动能里面有两个方面需要关注到,一个是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当中比较强劲,第二个是在消费当中,旅游、体育、保健服务业方面的扩张为新的动能,以高技术的投入为新的动能,以高技术当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里面的高端技术方面的拉动为新的增长点。这个方面的表现比较强劲。我们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效果初步显现。这是第一个亮点。[15:46]

嘉宾张翼

第二个亮点,尽管中国经济增长不如十八大之前能达到8%、9%、百分之十几的增长,但是我们国家解决就业这个方面的力度加大,也就是说,在十八大之前的五年,我们可以看到国民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城市新增的就业岗位数大约是150万到180万之间,但十八大之后这几年的表现就是,国民经济增长每一个百分点,在城镇新增的就业岗位数能超过200万,我们看到的是,每年新增的城市就业岗位都在1300万以上。这个特别让人欣喜,西方各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会出现比较高的失业率,但是我们国家无论是大学生的就业,还是农民工的就业,都出现了好转。大学生基本上半年就业率能达到91.8%,是个非常高的指标。对企业主是招工难的问题,对农民工来说经常性换工作岗位,农民工的工资增长在最近的五年当中,弹性系数要大于城镇户籍人口增长系数。第二个亮点就是就业一直保持着一个非常显著的良好的态势。[15:49]

嘉宾张翼

第三个亮点,整个精准扶贫的工作取得非常重大的进展。2017年,我们又完成了一千三四百万人脱贫任务,到2017年年底,具体的统计数据还没有出来,但是根据我们的预测,基本上在2016年4300万的基础上又减少1300万,这就是说,2017年年底,大约全国贫困人口的数量已经缩减到3000万左右。2018年,我们准备继续再减少1000多万人的精准扶贫的任务。如果这样持续下去,2020年,我们完成精准脱贫的绝对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就一定能够完成。

这三大亮点主要是实实在在的,让大家能感觉到的这样一个亮点。[15:50]嘉宾张翼

第四个亮点就是让网友或者全国的老百姓都能够共同感觉到的就是,咱们国家在解决环境污染这个问题上,这个力度持续发力,今年蓝天、白云的天数比往年又延长了很多,最大的感觉就是百姓感觉到入冬以来,去年或者前年都有非常严重的雾霾,现在来看,500以上的雾霾基本上很少很少。我去印度就发现,印度的雾霾,包括新德里周边的地区,我们去调查的时候,就发现他们的雾霾经常PM2.5超过1000,800-1000左右的天数是经常司空见惯的,但是我们中国在发展过程当中,由于党和政府持续发力,这个方面有显著的变化。

这四点是实实在在的我们感觉到的好处。[15:51]主持人

张院长总结了四个亮点。一个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个是解决就业,还有精准扶贫,以及蓝天保卫战。确实,我们能够在过去的一年感受到这四个方面取得的进步。让您来总结或者评价,或者用社会蓝皮书里面的话去总结评价2017年,会怎么说? [15:51]

嘉宾张翼

砥砺前行、努力奋进、改善生活。[15:52]

主持人

虽然字数比较少,但是我觉得这个分量比较重。[15:52]

嘉宾张翼

尤其在民生这个方面的改善是可喜的。[15:52]

主持人

刚刚我们聊了2017年社会蓝皮书对于过去的总结和评价。对于2018年,又有什么样的预测呢? [15:52]

嘉宾张翼

2018年在三个方面我们感觉要注意。第一,经济尽管在2017年比2016年多增加了0.2个百分点,但是,调头向上的趋势还不是非常强烈,而且2017年拉动经济增长过程当中,尤其前半年,主要是靠房地产这个方面的扩张,在2017年后半年,我们加重了对房地产的调控,即使在调控的前提之下,经济仍然在虚拟的地方运转的偏好还非常强烈。进入实体经济的资本态度,还没有完全表现出来。我们才看到各个城市里面在后半年出现全民排队抢房的现象还比较多。如果加大控制的话,它的增长以及向实体经济里面转移的动力,还需要继续观察。经济下行的压力还比较大。2018年我们要注意的是严防经济下行的压力,要在经济的高速增长转变到高质量的发展的转型时期,一定得观察好是不是高质量的发展,把这个指标定好,观察好,监控好。这是第一个2018年需要注意的地方。[15:54]

嘉宾张翼

第二,精准脱贫越往后面,真正贫困人口这一块脱贫的难度会加大。为什么?好脱贫的在前两年、前三年都已经脱贫了,真正剩余下的这些人,主要以老弱病残为主。我到农村去调查的时候,贫困户里面主要的构成可能老年人占了40%-50%的比重。当年返贫的人也可能占20%的比重。还有一些因为结婚返贫,或者因为生病返贫的,这个占一个大的比重。这些比重在常态化人口当中占的是硬核的部分。2018年脱贫里面,政府部门要监控,不能让地方政府虚报数字,尽早脱贫。现在这个脱贫,党中央有一个非常英明的决定,就是这个地方的县委书记和县长,如果本地不脱贫,你不能够调到别的地方任职。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地方就会有这样的冲动,希望早点脱贫,早日揭帽,不像原来有“争取戴上贫困县帽子”的情况。2018年我们一定要加大监控的力度,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觉到好处。[15:55]嘉宾张翼

第三,严防房地产的回潮。现在经济稍微出现动荡,或者经济波动,地方政府总是在旧动能里面找发展的动力,而不是在新动能里面发展。最近一段时间各个城市里面你可以看到,大家都是在酝酿,说因城施策。怎么施策呢?原来更加鼓励的是加强高科技转变,要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但是现在有些落后的地区,更加希望找中国制造,高科技发展,没有各个地方政府的领导以及各个地方政府发展的基础,可能科技不是很强劲。因此,再找回到房地产来,我们要放开房地产的控制,加强中心区的调控,周边地区是不是放开,以此拉动经济增长的冲动,在各个城市里面都非常强烈。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央政府不加大调控的力度,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决策之间的不一致,就会出现。所以,蓝皮书也告诫地方政府说,一定要响应党的号召,要加大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角度转型。

前三个是比较明显的。[15:59]嘉宾张翼

第四个也对蓝天保卫战方面表示担心,因为我们整个经济一波动,很多地方的领导就会说,由于你的限煤,由于整个环境的保卫,使得我这个地方的经济增长上不去,老百姓就业上不去,甚至提出很多意见,我们这个地方的民生也受到很大的影响。总之一句话,在原来传统的思路里面来解决当前问题的那样一种想法很有市场。2018年我们能不能坚持贯彻十九大精神,把中国的转型往良好方向发展的这四个预期方向,我感觉还需要我们继续地贯彻。[16:00]

嘉宾张翼

第五个方面,经济下行过程当中,我们还需要解决好社会治理的问题。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很多地方政府也会出现一种简单的粗暴的执行政策达到目标的主张,由此也会影响到干群关系,影响到城镇户口和外地来京的其他非北京户口或者非上海户口或者非深圳户口的这样一些人之间利益矛盾的处理问题。我们如何既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又比较好地解决好社会治理的问题,可能是在2018年还需要特别好地去做好这个工作的地方。[16:02]

主持人

您刚刚说到了有五大发展态势的预测。去年1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2018年要统筹规划,有序推进,确保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打好这三大攻坚战,目前还存在着哪些困难?破解它的思路是什么? [16:02]

嘉宾张翼

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这个精神里面,首先第一个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确特别严重,因为现在去杠杆的过程当中,把很多杠杆转到了居民的杠杆上面。原来居民的杠杆数,可能20%的人有负债,现在越是沿海地区的居民家庭,由于去年、前年去库存过程当中,家庭内部加了杠杆,家庭整个存款的增长率和贷款的增长率之间,就发现贷款的增长率远远大于存款的增长率。如果贷款的额度再大于存款的额度,这个风险就特别大。还有一些人在炒房子的过程中,一个人手里好几套房,这几套房子整个杠杆加得特别高,一旦有经济波动,一旦不能还按揭的时候,比如这样的人群比较多,一定会出现金融性的风险。党中央在经济工作会议上作了立场非常坚定的布局。希望不管是金融部门,还是整个社会经济,尤其是地方政府在举债的过程当中,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举债的随意性也比较大嘛,这两个地方,政府举债和家庭部门的债务,可能是在2018年需要特别关注的债务问题。这个债务问题,如果2018年解决不好,出现大的动荡,会对将来很多年的,甚至对“十三五”时期的国民经济计划的执行都会造成负面的影响。这是第一个的确需要很关注的地方。[16:04]

嘉宾张翼

第二,现在精准扶贫过程当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个问题是上面很热,下面地方基层力度不够。驻村的干部经常是名义上驻村,实际上没有驻村。从村落来说,大队党支部书记和村长,比较先富起来的这一部分人,实际上是住在县城里面或者城镇里面,他们经常不在这个村落。因此,导致在精准扶贫方面的一些上面的政策的投入,尤其是资金的投入,在产业扶贫这个方面,落不到实处,真的贫困户没有实实在在地见到好处。这个方面要防范风险。另一个问题是村落治理和精准扶贫没有密切结合,以为这个扶贫仅仅是扶经济上的贫,如果只是在经济上把这个产业发展下去,没有把村落里面的社会治理加上来,村落里面人际关系淡漠,人与人之间原来的互助,基本上就荡然无存,每一个农户成为企业一样的农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经济关系,而不是社会感情的关系,就使得这个村落变成陌生人社会。我们说这不是将来乡村社会建设的趋向。这几点是精准扶贫当中我们要防范的地方。[16:15]

嘉宾张翼

第三,蓝天保卫战里面,现在中央政府的决心大于地方政府,我在调查过程当中,很多地方领导人觉得是被动地改变环境,而不是积极地、主动地学习十九大的精神,来提高产业的升级。蓝天保卫战要对地方政府和地方企业这个方面要进行培训,让他们主动作为。[16:16]主持人

为什么他们会这样被动? [16:16]嘉宾张翼

明年是换届。新一届政府上台以后,会说我们“亮剑”要有一个过程。一般原来说的新官上任三把火,现在新官上任以后,为了避免出现一些矛盾与冲突,他会说观察一下,看一下,然后再“亮剑”,这个过程拉得太长。所以,在这个方面,他们要把这个被动变为主动才好。[16:16] 主持人

您刚刚分析了一下目前存在的困难,这个破解的思路是什么? [16:17]嘉宾张翼

我自己感觉,十九大报告是最近一段时间里面写得最好的一个报告,而且这个报告既对我们国家未来的宏伟蓝图做了路线图和时间表一样的表述,也对我们当前的具体任务做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安排。当前为了破解这三个难题,还是需要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把这个精神入脑入心,通过入脑入心的过程化为我们的行动,制定地方的整个发展蓝图,把地方的蓝图和中央的蓝图拼接在一起,绘制整个民族的蓝图。用这个方式解决这三个问题。[16:17]主持人

十九大报告是给了我们一条很好的指示性的文件。[16:17]嘉宾张翼

是一个蓝图性的文件。[16:18]主持人

刚刚张院长也说到了,您在总结2017年社会发展的一些特点,也提到了消费是拉动了经济的增长。据了解,消费对经济增长,今年贡献是达到了64.5%。去年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和结构出现了哪些新的特点? [16:20]嘉宾张翼

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整个经济增长过程中,第三产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火车头、引擎。第三产业拉动里面,消费又是拉动的引擎。在消费里面,有三个变化,一个变化是人们在食品消费所占的比重进一步降低,恩格尔系数从原来大约是30%左右,降低到2017年,我估计整个全年算下来,会降低到29%,就是每年都会降低的趋势是个非常良好的趋势。在食品结构里面,我们又观察,人们对粮食类的食品消费的额度进一步降低,但是对肉禽蛋奶菜水果这个方面的消费所占的比重也是迅速地扩大,这个消费里面,一方面是食品消费,整个食品消费里面所占的比重降低,而非食品类的消费占的比重上升的结构变化。在食品消费里面,肉禽蛋菜水果这个方面的消费结构所占的比重的拓展。第三个特点,人们对服务的消费超过对商品的消费。尤其我们在中等收入群体迅速扩大的过程中,我们系统地计算过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结构,对教育、旅游、保健、家庭内部的服务,比如养老服务,这个方面的消费额度,早就超过了对食品的额度消费。将来的一个最大的亮点,也就是中国已经从原来的,当然习总书记早就说过,从原来波浪式模仿式的消费已经转变为个性化的、特例式的、定制式的消费过程,在这个消费过程当中,原来定制的仅仅是商品这个类别,但是现在定制的就是服务,家庭服务和社会服务这个方面的定制会越来越强烈。这几个方面的变化,都是在去年和前年的变化过程当中更进一步地向这样一个趋势,强化了这样一个发展的趋势。[16:20]主持人

确实我也感觉到,过去的一年人们对于服务业上的消费是比粮食、吃的方面花费得更多的。我们再来聊聊共享经济。去年包括前年共享经济一直都特别火,而且也是横空出世之后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但是我们又不能忽视的是,它是创业失败的一个重灾区,您怎样看待目前共享经济在我国处于什么样的阶段,以及它所面临着什么样的困境? [16:21] 嘉宾张翼

从这个提出到发展,到当前这个规模,在探索方面,中国是世界上走在最前面的。促进共享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一些企业破产了,我们考察这些企业成长的履历就发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企业自身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没有解决好,一哄而上地去圈钱的想法还是比较多。不管哪个方面的共享,共享的前提是保证一部分押金的存在,由于押金的存在,这就成为银行一样,相当于在很短时间之内,一下子把社会上的资金汇聚为一个非常大的存款单位,如果这个存款又在别的地方去投资,不能够顺利收回它的预期收益,马上就出现共享经济支持的基础动摇。你看到很多人说要把我的押金退回来的时候,很多企业没有押金了,或者当前退不回了。我的感觉,共享经济虽然已经走出了很大的一步,但是在探索的过程当中存在很大的风险,因此,中国探索阶段的共享经济的发展与共享社会支持方面,解决好十九大提出的社会矛盾,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这个地方出发,从共享这个方面投入,这就是从服务或者产品来满足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但是,我们看到的,目前共享经济这一块,不是往技术的层面去共享,而是往基础去共享,是往降低的消费层次的地方去共享的比较多。本来是为了升级换来消费,但是共享这个层面经常出现的是降级的、满足消费的冲动比较强烈。降级过程中,因为老百姓已经不需要了,比如自行车的共享,太多的投入,但是由于人群的使用跟不上的时候,必然会出现很多企业的破产。风险与机遇并存。[16:23] 嘉宾张翼

怎么防范这个风险?我自己感觉有这么两点。第一,企业在做这个共享的时候,必须把企业的社会责任和消费者的消费升级的诉求结合在一起,这是第一个,必须来建立这个企业的理念。第二个方面,在消费者的消费过程当中,量力而行地风险评估的方式上来做共享,不要在共享过程当中,不但没有共享,而是共享风险了。本来共享经济的,经济是增值的,往良好方向发展,结果共担风险了。把共享经济绝不能转化为共担风险。对每一个消费者来说,299元的押金感觉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损害了群众的基础,使得共享消费者支持的信心动摇以后,那对整个共享经济的发展都是特别不好的,可以说把信心、信誉动摇以后,别的企业往前再走一步的时候就很难了。[16:29]主持人

我们刚刚聊到了共享经济,接下来我们来聊一聊老年人的互联网生活。我发现现在身边经常有一些有文化而且有收入的中老年人,特别喜欢上网。但是他们特别容易在网上上当受骗,您认为这个原因是什么? [16:29]嘉宾张翼

一般态势是这样,老年人当中上网的比例远远地低于年轻人,越是年轻的人,网民越多。我们国家现在大约是7亿多的网民。7亿多网民里人面,老年网民的数量实际上是比较少的。60岁以上的在整个比例当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是60岁以上的人里面,有上网能力的这部分人,两个情况,刚才你说到的情况。一个是收入稍微高一点,一个是文化程度也稍微高一点。不然别人没有这个能力上网,需要培训。这部分人上网,一般就是以聊天居多,以看一些新闻居多,以看一些段子,这个方面的比较多。因为老年人的生活、文化方面的产品还不够多,因此出现他们在微信群里转发或者熟人圈里转发这样一些情况,成为他们在上网活动里面的主要活动。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骗子就会潜入到微信圈里面、熟人圈里面来,发一些红包,发一些给你补充流量的APP之类的,让老年人点击。老年人防范风险的意识不高,老年人生活、成长的时代都是计划经济时期,或者是改革开放初期,在那个阶段里面,人们对媒体的了解主要是官媒比较多,官媒的信誉相对很好。现在网络是自媒和官媒并存的情况,自媒体里面大多数人在说话的过程当中,不是说老年人互相传信息,他爱传假信息,而是因为老年人自己无法识别哪些信息是真的,哪些信息是假的。这种情况,他是自己无故地把自己的朋友骗了。比如存款,说存款的额度多大,你的收益会达到20%、8%、9%,自己买了这样一个抵押的产品,动员自己的朋友也去买这个产品,一骗就一串的情况;或者最近我买了这个药多么有效,那个床垫两万块钱,睡上以后,所有慢性病马上就会消除。这样一种虚假的广告也把老年人坑苦了。老年人当中文化程度比较高的,有钱的这部分人容易上当受骗,是因为他容易在网上采购、买卖。稍微收入低一点的,基本上都在实体店里面购买的时候,就不容易产生被卷入到欺诈活动当中去的行为。因此,这部分人往往是骗子们瞄准的对象。[16:34] 嘉宾张翼

怎么来防止欺骗现象的发生呢?我的感觉,一个是还需要和自己的子女多交流,碰到这样的购买事件的时候,或者APP上下载某些东西的时候,先跟自己年轻的子女交流一下,然后征得他们的同意后,再去做一些网上的买卖,是不是更加保险一些。第二个,一般情况,观察一下,打听一下,看到网上有这样的事情以后,在自己熟人圈里面自己实体社会里面先打听一下,再去发生这种买卖行为、消费行为,是不是更加保险一些。这两条希望我们的老年朋友不要忘记。[16:35]主持人

在今天的节目向各位老年朋友呼吁,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和自己的子女、周围的朋友商量,不要冲动行事。

蓝皮书中指出,2017年中国的舆论场发生了深刻变化,中等收入群体构成网络舆论的主力军,而且他们关注有关生活质量和发展前景的话题,网民“代入感”和移情作用强烈,有时候还会抒发对阶层固化等社会深层问题的“集体焦虑”。张院长怎样理解? [16:35] 嘉宾张翼

中等收入群体往往是一个文化程度有保障的群体,基本上在我们的调查里面发现,大学本科以上的人在中等收入群体当中所占的比重会很大,念过大学的人当中,大约有60%-70%的人实际是在中等收入群体里面。如果是在初中以下的里面,中等收入群体所占的比重会稍微低一些。因此网络本身是有网络能力的人在活动的。网络意识形态的形成和网络灌水这种行为实际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这帮人在里面,他有这个能力在里面灌水、吐槽。比如一个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工一天工作9小时以上,让他写500字是很难的事情;但是让本科以上的或者大专以上的这部分人,打字打上300字或者500字以上,是比较简单的事情。因此就会放大在整个网络里面:他们谈的一些话题,这些焦虑,“阶层固化”,都是中等收入群体的人谈的比较多。但事实上对整个社会来说,发展到我们当前的这个阶段,社会流动正在转变流动的方式,一般我们说在工业社会里面,最容易改变一个人的社会阶层,也就是说在工业社会里面,如果你念过大学,你会迅速地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在城市里面,你不会进入到一般蓝领工人的工作岗位去工作,比如你父母亲是农民,你一下子跳跃到可能公务员、白领工作岗位上来工作,或者把自己从中低收入阶层突然转变为中高收入阶层或者是中等收入阶层,这样一种状况。但是我们社会发展到后工业化以后,后工业化的一个特点是,工业生产部门所创造的就业岗位是收缩的,但是后工业里面创造的就业岗位扩展速度是匀速的,而不是突然的。一旦进入到后工业社会里面来,一个大学生,你的初职是服务业里面,跳跃性的变化很难,只能在第三产业或者服务业里面是比较慢的,从八级到九级再到十级,这个速度的变化,也有很多人可能一辈子是在八级上,不能够进入到九级、十级、十二级。在全世界来看,当这个社会从工业社会转变到后工业社会,或者后工业社会的初级阶段转变到后工业社会的中高级阶段的时候,“阶层固化”的状况都会存在。但是,对于社会学家在分类的时候会说,这个时候的社会流动不再是跨阶层的流动,而是在阶层内部不同职级之间的流动。因此,“阶层固化”很难说是固化,只不过是我们这个社会在40年里面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又马上转变到后工业社会,这个阶段的时候,在前期可能会感觉到比较明显的跨阶层。在后期,跨阶层流动率就会很小,但是在阶层内部的流动率稍微会大一点。比如说你总一个副科长变成科长,你会觉得我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但是原来从农业社会的农民变为科长,他会说是非常大的变化。[16:38] 嘉宾张翼

在这个固化里面,也不仅仅是中产阶级的焦虑。实际上我们感觉,这个社会如果说有焦虑的话,所有的人都在焦虑,这个社会发展得越快,你和周边的人相比,你的相对落差感就比较大。比如说农民阶层,你看见别人家的粮食收得多了,他也会感觉我们家粮食怎么办,看到别人的燕麦价格比较高,但是你种的玉米,连续两三年的玉米价格都是比较低迷的,因此就会感觉,人家卖上好价钱,但是我没有卖上。对于养殖业也是一样的。2015年、2014年养殖业是比较繁荣的时期,但是2016年、2017年整个养殖业,尤其是生猪这个产业特别低迷,整个2017年生猪的价格在6块钱到7.5块之间波动,养殖户赚的钱非常少,他会心里说,前几年我表弟养那个猪的时候,10块钱一斤生猪价格,轮到我养猪的时候突然变成6块、7块,我运气很不好,他焦虑这个事情。业主阶层或者雇主阶层,企业家焦虑的是长期以来经济在房地产里面炒房能赚钱,但是现在房价一下子不上升,我要赚钱,到底在哪个地方赚钱呢?实体经济里面又不赚钱。因此他焦虑,我敢不敢把资金投入到实体经济里面去?一旦投入到实体经济里面去,人工成本在上升,社会保险在上升,技术进步竞争在上升,而且这个产品的投放又在国际上、国内竞争非常激烈,因此他不像原来长期以来只要在房地产,不管怎么样,押一宝进去,不管多笨的人,只要前几年买上房,最近几年涨价,都可以有很好的收入。企业家焦虑的就是,把资本到底往哪个地方投。才出现一些人说是不是要往国外跑,或者国内的政商环境怎么样,或者政商环境好的情况下,我的投资能不能迎来像原来那个时期的增长。这些方面也是企业家阶层的一个焦虑。正因为这样多的焦虑的存在,我们说是发展速度越快的时候越焦虑,发展速度慢的时候,人们一般不会太大的焦虑。你要正面看焦虑,就是中国的发展速度仍然在全世界是最快的,负面来看,就是由于发展的变化,使得人控制自己发展过程的能力受到影响。因此怎么样在制度上能够形成比较良好的发展环境可能是对政府,对企业家,对中等收入阶层,对农民,都是一个共治、共建、共享的格局建设问题。[16:40] 主持人

不管是什么样阶层的人们,他们都有自己的焦虑,但是这些焦虑我们要用双刃剑去看待,一方面确实是让每个人都会觉得好难受,但是从另外的方面,也是反射出这个社会可能还有进步的空间在。这一点是可以运用起来的。[16:40]嘉宾张翼

焦虑本身反映了社会快速发展过程当中人与人之间相互比较所形成的相对剥夺的感觉,焦虑是相对剥夺感的感觉。这个感觉如果转化为发展的动能,这部分人就会奋力向前发展,不焦虑的人就不发展。正面来看它是发展动力的问题。负面来看就是由于焦虑的存在。它对执政、对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实际上也造成了社会的推动作用。[16:42]

第四篇: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3年《社会蓝皮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3年《社会蓝皮书》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18日讯(记者 陈郁)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今天联合发布2013年《社会蓝皮书》。蓝皮书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国民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出口成长为世界第一,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民生和社会建设事业取得显著进步。2012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2013年,中国将深化体制改革创新,迈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步。

蓝皮书指出,2012年我国就业形势稳定,农民工和大学生就业未出现紧张局面;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继续提高,生活水平继续提升;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家民生建设投入力度继续加大;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但同时,由于国际经济社会环境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突出,我国在就业、劳动关系、收入分配、社会管理等方面,仍然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

对此,蓝皮书建议:

2013年,应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09年以来的三年经验表明,在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的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货物和服务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已成定局。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保持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是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总的来说,至少在未来几年要维持GDP年均增长7%~8%的速度,从就业的角度来说,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调整和新增就业人口总量的减少,要求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0%的压力也会减轻。这就为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是要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使经济发展根植于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形成消费与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当然这种转型必然要经历一个较长的阵痛期。二是要优化要素投入结构,转变以往依靠人口红利、低土地成本、高能源成本和环境成本形成的所谓“投资成本洼地”效应,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加速人力资本形成、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化改革对经济增长的溢出作用,由粗放型增长向内涵型增长转变。三是要积极调整能源结构,把提高能源效率、大力发展新兴能源和清洁能源作为调整能源结构的突破口。总之,2012年经济增长速度降到8%或者以下,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会。要抓住机会,把挑战转变为机会,使其演化为中国经济迈上新台阶的促动力,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加快经济的大转型。

应把东北平原建成中国的大粮仓,确保中国粮食安全。中国的粮食安全总体形势是好的,但也存在挑战。近年来,国家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制定了18亿亩农业生产用地不得减少的“红线”,但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情况下,18亿亩“红线”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有鉴于此,在稳定农业用地的同时,中国还必须创新思路,大力挖掘农业生产资源条件优势地区的潜力,更好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从全国的地区粮食生产格局来看,大力发展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把东北平原建成中国的大粮仓,是一个必要而重要的政策选择。

经过党和政府多年的经营,东北平原的粮仓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了。2012年东北平原等四省区的粮食总产占全国总产的24%,提供的商品粮占全国的40%以上,已经初步起到了替代原来主产区的作用。更为可喜的是,东北等四省区的粮食增产的潜力还很大,未来粮食生产仍呈大发展的趋势。

以黑龙江省为例,分析表明:第一,黑龙江省现有耕地中,中低产田还占40%以上;第二,还有大片荒漠之地可以开垦种植,近几年农场职工在北纬49.5度附近引种德国玉米品种成功,亩产也达1000斤。只要水利建设到位,耕地面积还可扩大,这几年实际已经开垦了不少;第三,黑龙江农垦系统以大水利、大农机为标志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很成功(垦区的粮食单产比一般农村高1倍),如果把农垦系统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模式和经验,有条件有选择地推广到农村,对推动粮食增产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再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把黑龙江省的粮食生产潜力发掘出来,到2025年使总产达到1.25亿吨,是有可能的。2012年,全省公布的粮食播种面积为20913万亩,其中,农垦总局粮食播种4000万亩,总产436亿斤,平均亩产约达1100斤。如果全省农村播种的1.7亿亩,粮食亩产能达到农垦总局总体的水平,全省粮食总产就可以超过2000亿斤。据此测算,预计到2020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2000亿斤,是完全有可能的;到2025年,达到2500亿斤,也有可能。

其实,除了黑龙江省外,吉林、辽宁及内蒙古的东北部分的粮食增长潜力也很大,特别是内蒙古的东四盟和吉林,同样有40%以上的中低产田,同样有大片可开垦的荒漠之地。如果有相应的政策、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和大农机的投入,把这些地区的粮食生产潜力也发掘出来,那么,整个东北地区的粮食产量,就将从现在(2012年)的1.44亿吨(占全国总产的24%)提高到2025年的2.2亿吨以上(占全国总产的31%以上),成为未来中国的最大粮仓。

应加快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劳动就业向技能化转化。提高劳动力素质既是解决现阶段存在的劳动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途径,也是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需要。现阶段中国劳动力的素质结构,已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加快提高劳动力素质,一要大力改革教育和劳动培训制度及其体系,使其更好地面向市场、面向未来。尤其是现有的劳动培训体系,存在着供给不足、效率不高、结构不合理、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改革的方向是加快劳动培训的市场化,使目前大量劳动培训由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购买服务之下的市场主导。二要继续加大劳动培训公共投入,目前中国公共财政就业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仍然过低,远低于发达国家普遍达到的1%的水平。同时,用于就业的公共财政资源的配置,要尽快从以培训供给者为主要对象转变为以培训服务接受者为主要对象,以确保在劳动培训市场化的同时,劳动者有能力获得培训服务。

当然,目前中国普通劳动力的供给仍然大于需求,为促进他们的就业,还要继续坚持实行积极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扶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扩大就业机会;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力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创业。

应加快调节收入和利益分配结构的步伐,真正从根本上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应坚持富民优先发展的基本思路,将初次分配与再分配视为有机整体,不仅要从再分配环节即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总体水平及其合理结构入手,更要扩展到初次分配环节包括“工资、保险、福利”三位一体的薪酬体系的改革;不仅要调整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加大国民收入向个人倾斜的政策力度,还要调整资本要素所得与劳动要素所得之间的比例关系,完善按要素分配的收益分配制度。为此,要继续深化工资制度改革方案,克服阻力,尽快出台适应“两个同步”要求的《工资条例》。

要继续加快城市化进程,深化户籍制度等相关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进一步降低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差距较大问题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要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土地等资源配置制度改革,确保农民能够获得应有的土地增值收益;加大农村反贫困力度,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尽快实现城乡居民平等获得公共财政转移性收入的权利。

应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提高保障水平。目前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初步建构起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高目前适应不同社会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整合程度,促进社会保障获得的公平,是下一步完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目标。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农民应对治病需要,但一旦患上大病重病,他们仍感束手无策。二是要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人口覆盖面,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转移造成的养老风险。目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已经实现制度全覆盖,但人口覆盖率还比较低。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农民工保险工作,截至2012年9月,全国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者占农民工总人数的比重,分别仅为17.8%、19.7%、10.4%和28.0%(按全国农民工总数2.5亿人计算),提升的空间仍然很大。

加大环保问题治理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继续深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已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个领域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是完全必要和非常及时的。加强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经济增长的能源和资源消耗,在生产生活中强化生态文明理念,加强政府的环境监管,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环境问题的监督治理,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举措。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坚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和共同富裕。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以巨大的决心,努力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排除阻力,确立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理念和战略,深化经济体制、收入分配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最重要的是要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与经济发展增速不同步、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偏低等因素影响居民消费。中国居民收入增速与经济发展增速不同步。1979至2011年,中国人均GDP年均增长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均为7.4%,比人均GDP增速低1.4个百分点。2011年,虽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比GDP高2.6个百分点,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仍比GDP增速低0.4个百分点。

近年来,中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偏低且呈现出下降趋势,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50.7%下降到2011年的44.9%。从国际比较看,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50%~55%;日本、韩国在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化工时期,劳动者报酬所占GDP比重也出现过低于40%的年份,但从未出现过持续性的下降;英、美、德等国家在工业化时期,劳动者报酬占比始终是比较高的。这些因素都是导致中国居民消费不足的重要因素。

蓝皮书同时指出,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和居民消费率偏低,也导致居民消费不足。近年来,由于受收入水平、收入差距等影响,城镇居民消费倾向呈下降趋势,平均消费倾向由2000年的79.6%下降到2011年的69.5%。2010年和2011年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分别为74.0%和74.8%,比2005至2009年有所下降。

收入分配改革必须改变和改善社会收入分配结构。预测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为9.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率为12.0%。展望2013年,预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为9.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率为9.5%。

收入分配改革必须改变和改善社会收入分配结构,否则简单的收入翻番也不能叫做收入分配改革。未来收入分配改革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在促进社会财富增长的同时,逐渐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未来收入分配改革的重点是缩小收入差距,比如,加大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幅度是收入分配改革的关键,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收入分配改革的基石,适当限制高收入群体的增长是收入分配改革的作为。未来收入分配改革的难点是如何理顺社会分配关系,特别是如何通过加强规制理顺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关系,如何通过促进健康城市化理顺城乡收入分配关系,如何通过推进工资集体协商谈判理顺资本所有者、经理层与一般职工的收入分配关系。

初步预计,2013年整体拉开序幕的收入分配综合改革方案,将集中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收入分配总体改革方案将以切实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为重点,积极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和均等化。

二、以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为重点服务对象,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三、建立健全职工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

四、加强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严格规范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等高管人员薪酬管理。

五、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

六、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七、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提高收入分配的透明度。

八、加大税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力度,力争在切实减轻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责任编辑:王炬鹏)

第五篇:中国社科院发布2011年《社会蓝皮书》

中国社科院发布2011年《社会蓝皮书》

核心观点

●中国农民阶层悄悄分化农村文化卫生工作者减少

●“80后”渐成流动农民工主力转变户籍愿望不强烈

●中国城乡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下降小城镇最明显

●中国城镇居民职业理想首选公务员影响社会进步

●应不断壮大中产阶层有利于缩小分配差距

光明网北京12月15日电(记者李瑞英)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年12月15日发布2011年《社会蓝皮书》,同时举行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会议分析了2010年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预测了2011年我国社会发展趋势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正式发布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社会蓝皮书》主编李培林作主题报告。

●中国农民阶层悄悄分化农村文化卫生工作者减少

蓝皮书说,中国农民阶层在悄悄分化,传统农民正向现代农民转变,农村文化卫生工作者群体在减少。

蓝皮书指出,近年来,中国的城乡关系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中国已经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进入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乡村主导社会向城市主导社会的快速转型进程,以城乡统筹为标志,改变了以往以城市为中心,以农村为保障基地的城乡二元模式。城乡互动加强,城乡间社会流动增加,农民分化超越了乡村的局限,与城市社会和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

蓝皮书认为,进入城乡统筹阶段的农民阶层分化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部分农民流向非农产业,且就业结构和收入相对稳定,纳入城市社会管理。二是农民阶层变化不仅表现为农业生产者减少,而且表现为务农农民内部的持续分化。农业生产的组织经营形式由传统的农户经营农业为主转变为规模经营农业和农户经营农业并存,农业生产者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三是农民分层受城乡统筹、农村资源配置、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影响,表现为一种被动的职业变动。

蓝皮书强调,城市化一方面大量吸收农民劳动力进城务工,另一方面也改变着乡村社会结构和阶层关系。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由家庭承包经营为主正在演变为农户经营与规模经营并存。同时,务农农民素质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职业化特征开始显现。

蓝皮书指出,现阶段中国农民阶层的分化状况:一是农业生产经营户规模扩大。二是经过乡镇企业改制,原来的村办企业管理者和村集体企业职工阶层解体,并入私营企业主和农民工阶层。随着市场规模扩大,私营企业主的企业经营突破了本村地域的局限,私营企业往往不雇佣本村村民,而是使用外来劳动力。同时,市场经济也改变着传统乡村的习俗和社会交往方式,以前村落社会内部熟人帮工换工的习俗,正在为雇佣结算关系所替代。三是农业生产者队伍内部发生变化,正在经历从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在东部、中部地区,农业经营大户和农业公司进入乡村规模经营农业,体现了农业生产现代化的趋势。四是农村的文化卫生工作者群体有所减少。市场化服务对乡村民间文化生活和文化消费的渗透压缩了村庄知识分子的作用空间,也改变了村民的文化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农村文化工作者逐渐并入乡村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

蓝皮书预测指出,随着农用地流转制度建立和耕地相对集中,农业劳动者将逐步成为真正独立的现代农业的经营者,不再是传统的小农,有可能与非农领域中的中小业主以及其他自营业者一起成为社会中间层的组成部分。

●“80后”渐成流动农民工主力转变户籍愿望不强烈

蓝皮书指出,2010年,“80后”流动农民工占整个农民工群体的45.6%,他们的劳动时间长于“80前”,而收入水平较低。绝大多数“80后”流动农民工不愿转变为非农户口。在涉及承包地时,他们比“80前”的转户意愿更低。推进城镇化进程,不能简单地寄希望于农民工的转户。

蓝皮书说,新生代“80后”占农民工总数的比重为45.6%(“80后”占37%, “90后”占8.6%),“80前”占54.4%。每年新增加的农民工,或者每年从农村户籍地流出的增量农民工,其主体已经是“80后”与“90后”的新生代。但在“流出户籍地”三年或三年以上流动农民工中,老一代农民工仍然占据非常大的比例。

蓝皮书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的政策投入,就不能偏重“80后”,而应该一视同仁,使所有流动农民工都能够均等共享融入城市的机会。

蓝皮书强调,应该转变的一个观点是,与“80前”农民工一样,“80后”仍然保持着吃苦耐劳的本色。过去认为他们“宁肯待业也要找高收入工作”,以及 “怕吃苦又比较脆弱”等是不客观的。蓝皮书认为,那种认为“80后”农民工应该像“80前”一样任劳任怨、给工作就干的思想,既是一种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歧视性思想,也是未看清劳动力人口市场转变形势的短视行为。

蓝皮书还指出,在被日渐热炒的农民工转户意愿方面,原被寄予厚望的、对城市极其向往的“80后”农民工,却与“80前”的态度基本一致。在涉及承包地等问题时,“80后”更显示出不愿意“转户”的特点。不仅如此,伴随着文化程度的上升,“80后”农民工不愿转变户口的百分比,也呈现上升的态势。

蓝皮书认为,并不是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工,越愿意交出土地而转变为“彻彻底底”的城市市民。在城镇社会保障制度逐渐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接轨的过程中,在土地价值越来越趋于上升的大背景下,农民工保留土地的预期会更为强烈。

蓝皮书指出,要推进城镇化进程,就不能简单地寄希望于农民工的转户。中国的城镇化过程,很快将由城市政府“说了算”,逐渐过渡到城市政府与农民工之间共同“说了算”。也就是说,农民工愿不愿意进城,愿意进入什么样的城市,已经成为农民工自己的选择。

蓝皮书指出,中国未来只能走常住人口城市化、基本服务均等化的道路,仅仅把流动人口户籍化的城镇化道路不可持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历史有力地证明,无论城市政府如何努力,想要限制农民工进城,已绝无可能。那种不以投资改变产业布局,而仅仅以“宜居城市”的设计而强制疏散人口的做法,迄今为止都以失败告终。而户籍制度的最后一道门槛――给予当地户籍城市居民以优先使用城市公共资源的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做法,也会在劳动力的短缺中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废除户籍制度的资源配置功能,还其以人口信息的登记本貌,也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以身份证管理人口、以常住地配置社会公共资源的城市化道路,是中国未来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中国城乡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下降小城镇最明显

蓝皮书认为,2010年城乡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变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几项关键指标与2009年持平或有所下降。其中,城镇居民的职业满意度、社保满意度、业余娱乐生活满意度等指标下降至2006年以来的最低点,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则保持稳定;农村居民的职业、经济和社保满意度均下降至2006年以来的最低点,业余娱乐生活满意度也处于较低水平。

蓝皮书指出,金融危机对居民生活的负面影响在2010年逐步显现,城乡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下降。2010年,城市、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有所回调,分值分别为3.41分、3.37分和3.42分。其中小城镇居民降幅最为明显(2009年为3.59分),其次是农村居民(2009年为3.55分)。

蓝皮书认为,2010年城乡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变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几项关键指标与2009年持平或有所下降。其中,城镇居民的职业满意度、社保满意度、业余娱乐生活满意度等指标下降至2006年以来的最低点,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则保持稳定;农村居民的职业、经济和社保满意度均下降至2006年以来的最低点,业余娱乐生活满意度也处于较低水平。

二是城乡居民对国家经济形势和政府管理的信心回落。2010年,城乡居民对国家经济状况的评价小幅下降;政府管理信心度(包括管理经济事务、管理国际事务和管理社会事务)全面回落;国家国际地位感也终止了2006~2009年间的连续上升趋势,回落到与2006年基本持平的水平。

三是城乡居民对物价波动承受力下降,城乡居民消费信心指数存在差异。2010年,城乡居民的物价波动承受力下降,比2006年、2007年、2009年均有明显下降;在消费信心指数方面,城镇居民稳中有升,但农村居民降至200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四是对未来生活有信心也有忧虑,农村居民的生活信心值得关注。城镇居民对于未来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改善有一定的乐观度,对于自己未来的竞争力预期也基本持稳,但对今后养老问题的忧虑程度明显增强;农村居民对未来收入增长和未来生活改善的乐观度则有下降趋势,且低于城镇居民。

蓝皮书考察了影响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因素,认为在收入增长乏力、物价上涨、房价高企、社保体系尚不健全的现实压力下,个人经济状况已连续三年蝉联影响城镇居民总体生活感受的首要因素。同时,职业状况首度成为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感受的首要因素。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民就业及收入结构的城市化趋向日益明显,就业状况对农村居民整体生活感受的影响在逐步加大。

●中国城镇居民职业理想首选公务员影响社会进步

蓝皮书指出,职业满意度对城镇居民的总体生活感受位列影响力第二位,约半数(49.7%)居民对自己的职业状况感到满意,感觉“一般”的人占33.2%,17.1%的人“不满意”。两成城镇居民首选理想职业是公务员,折射出的整体社会心态值得关注。

在分析城镇居民对工作不满意的原因时,蓝皮书指出,排在首位的是对收入水平不满意。其中,城镇居民对收入水平的关注程度远高于对工作压力、发展机会、工作环境与自身能力兴趣匹配程度等的关注程度。相对而言,小城镇居民对工作环境和工作中人际关系的关注程度高于城市居民,而城市居民对于职业与自己能力兴趣的匹配性、工作的稳定性更为关注。

同时,个人月均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的群体,对于工作表示满意者占65.4%;而个人月均不满2000元、2000-3000元、3000-5000元的三个群体,这一比例并无显著性差异(48.8%、49.4%和52.3%)。为此,蓝皮书认为,月均收入5000元可能是提升城镇居民工作满意度的一个收入阈限值。

蓝皮书指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公务员以较大的优势(21.4%的提及率)成为城市居民的首选职业,其后依次是企业家(13.9%)、政府官员(13.2%)、医生(12.7%)。

但在小城镇,公务员的优势尚不显著。公务员仍是首选(16.8%),但企业家(15.8%)、中小学教师(15.4%)、医生(12.4%)紧随其后。

蓝皮书分析强调,当前城镇居民的职业心态,折射出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两成以上城市居民首选公务员,这一结果反映出整个社会对公务员群体的艳羡,工作稳定、收入高、社会保障充足、有更多的踏入仕途的机会。但同时,也应意识到,人们将工作目标定位于安稳地获得优厚报酬,缺乏锻炼能力、施展才华、成就事业、利泽整个社会的考虑。这会影响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应不断壮大中产阶层有利于缩小分配差距

蓝皮书指出,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正处在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时期,这种转型升级的过程既是中产阶层形成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国民经济实现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大好时期,要不断壮大中产阶层规模,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蓝皮书认为,中产阶层是最为活跃、最强有力的消费力量,对全社会的消费与产出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同时,发育中产阶层还有利于缩小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社会消费环境,有利于促进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建立,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努力增加中产阶层的比重,加快形成稳定的“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形社会结构,已成为政治、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蓝皮书强调,政府应通过立法实现就业服务体系的制度化、专业化,努力为中产阶层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同时,要积极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鼓励自谋职业和独立创业,鼓励合法致富,保护合法收入,形成中产阶层构成的多样化格局。

下载2009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9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就业蓝皮书发布

    大学生就业蓝皮书发布2014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今天发布。在大学生就业难愈演愈烈的形势下,由第三方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组织调查并撰写的这一蓝皮书,披露了去年毕业的各专......

    2012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发布

    2012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发布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2年06月12日 11:34 京华时报 昨天,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2010年城市蓝皮书》发布暨城市发展战略转型高层论坛总结[模版]

    活动标题  《2010年城市蓝皮书》发布暨城市发展战略转型高层论坛 活动描述 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社科学文献出版社定于2010年7月29日(星期四)14:00,在中国社会......

    2012年重庆经济展望蓝皮书发布

    2012年重庆经济展望蓝皮书发布 2011年12月17日 00时02分重庆商报 虽然由于欧美债务危机导致经济形势复杂,未来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但重庆经济保持着良好的势态,今年重庆GDP增速......

    温州发布2012年蓝皮书(合集五篇)

    温州发布2012年蓝皮书 2012年02月 2012年温州蓝皮书发布。本书旨在总结和预测温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作为温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参考。 在过去的一年,温州经济模式遇到了危机,......

    新生形势报告会

    田延光新生形势报告会今年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80周年。赣南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我们赣南师范学院作为一个扎根......

    形势报告会主持词

    形势报告会主持词各位领导、党员同志们! 我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阶段已接近尾声,按照我校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也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党员的理论素养和......

    形势报告会主持词

    “国际形势和我外交工作”专题报告会 主持词同志们: 今天,很高兴邀请到外交部部长助理李辉同志来给我们作“国际形势和我外交工作”的专题报告。组织专题报告会,是开展先进性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