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城市蓝皮书》发布暨城市发展战略转型高层论坛总结[模版]

时间:2019-05-15 03:18: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0年城市蓝皮书》发布暨城市发展战略转型高层论坛总结[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0年城市蓝皮书》发布暨城市发展战略转型高层论坛总结[模版]》。

第一篇:《2010年城市蓝皮书》发布暨城市发展战略转型高层论坛总结[模版]

活动标题

 《2010年城市蓝皮书》发布暨城市发展战略转型高层论坛

活动描述

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社科学文献出版社定于2010年7月29日(星期四)14:00,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层学术报告厅,联合举办“《2010年城市蓝皮书》发布暨中国城市发展战略转型高层论坛”,并正式发布《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0)》。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 主持人 邹东涛: 2010年《城市蓝皮书》发布大会暨中国城市发展战略转型高层论坛现在开始。

首先,我介绍到会的领导和嘉宾。今天在百忙中到会的有: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同志;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同志; 城市发展所所长潘家华同志;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同志;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战略和区域研究部研究员、前部长李善同同志;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李国平同志;

还有其他各部门的负责人、专家和媒体朋友,我们一并表示欢迎。

2010-07-29 13:58:56  邹东涛: 《2010年中国城市蓝皮书》是环境与城市发展研究所做的蓝皮书第三本,《蓝皮书》的质量一年比一年提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直接管理的出版社,我们出版社的主要品牌著作是各类“皮书”,主体是蓝皮书,还有绿皮书和黄皮书。绿皮书关于健康、卫生、农村等方面的皮书;黄皮书是国际方面的皮书。作为以出版“皮书”为主的出版社,同时我们又出版各类社会科学、人文历史的著作,今年年底,出版品种将要超越五千种。出版社在发展过程中,得到社科院党组织的正确指导,也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尤其是社科院各部门,还有各部委的支持。在各种皮书的宣传发布方面,也得到了媒体的支持,在这里我代表出版社向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0-07-29 14:05:04  邹东涛: 现在请武寅副院长讲话。2010-07-29 14:08:24  武寅: 各位专家学者,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聚集一堂,举行2010年《城市蓝皮书》暨中国城市发展战略转型高层论坛,在此,首先对《城市蓝皮书》的出版发行表示热烈祝贺,对专家学者和新闻界的朋友们,以及为此书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0-07-29 14:08:46  武寅: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化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城镇化的速度和规模都堪称是史无前例。从2000年到2009年,中国城镇化率由36.2%提高到46.6%,年均提高约1.2个百分点。城镇人口由4.6亿增加到6.2亿,净增1.6亿人。城镇县城区面积由2000年的2.24万平方公里,增加到2008年3.63万平方公里,八年的时间增加了62%。截至2008年末,我国共有建制城市655座,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122座,城市市辖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到当年全国GDP的62.7%。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受教育机会以及医疗、失业、养老保障等等均得到大幅度的改善。西方国家伴随工业化而城市化的漫长进程在中国得以大大的浓缩,城市日益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成为决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生进步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2010-07-29 14:09:34  武寅: 当然,在我们为这些成就感到高兴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的城市发展过程当中暴露出诸多的矛盾和问题。

第一,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瓶颈约束日益增强。根据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发布的《中国生态足迹报告》,中国目前的资源消耗已经超过自身生态资源所能提供两倍以上,占全球承受力的15%。

第二,污染问题突出,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越发尖锐。目前,全国一半以上的城市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酸雨污染,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相当一部分城市的环境容量处于严重的超负荷状态;

第三,发展效率低下,城市综合竞争能力问题。以出口贸易为例,目前出口贸易当中50%为加工贸易,在发达国家通过控制技术和品牌掌握产品的主导权并获取高利润同时,我国大部分加工企业依靠大批量生产赚取微薄的加工费,并因此承担起高昂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代价。低效率的发展直接影响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制约了我国城市综合竞争力了提高。

第四,发展失衡,区域间城市内部不协调的现象严重。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区域间城市发展不协调。二是城乡之间发展不协调。三是城市内部贫富差距扩大,社会阶层分化,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2010-07-29 14:11:34  武寅: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历史进程当中,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过去那种建立在大量消耗资源,大量排放“三废”,缺少生态空间基础上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为继,城市发展已经进入了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需要在加快发展中实现转型,另一方面又需要在加速转型当中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层次,实现转型和发展的有机融合。因此,如何从发展理念、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发展动力、体制机制等等方面促进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的全面转型,推动城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广大城市工作者和城市研究者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

2010-07-29 14:14:27  武寅: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是我国城市发展研究的重要阵地,自2007年以来开始主持编纂《城市蓝皮书》,从学术角度审视和评判我国城市发展状况,并提出相应的战略思路和对策措施。虽然研究所建立不久,历史很短,但是影响力还是非常大。因为我在外面常常听人们说,我们这个城市怎样,是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评价,可见我们的研究成果影响力,一方面说明影响力大,同时说明我们的成果是科学慎重的,是占站得住脚,两方面相辅相成,影响力大。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把自己的品牌保护好。

2010-07-29 14:15:40  武寅: 我们的《蓝皮书》从学术的角度审视和评判城市发展状况,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战略思路和对策措施,对推动我国的城市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是一项值得肯定和鼓励的工作。今年的《城市蓝皮书》以中国城市发展“十一五”与“十二五”展望为主题,以城市发展战略转型作为主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和值得探讨的问题,尽管作者做了巨大的努力,但我们要看到,由于数据、时间和力量的限制,报告仍然是不可避免的会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希望同志们继续努力,把这项工作越做越好,也希望今天与会的专家学者能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当中,为推动中国城市科学发展贡献真知灼见。同时,我也希望通过与媒体界朋友们的共同努力,使《城市蓝皮书》研究成果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为我国城市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最后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2010-07-29 14:17:38  主持人: 感谢武院长精彩报告。下面请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代表课题组做主题报告。

2010-07-29 14:19:31  魏后凯: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代表,大家好。我现在代表课题组介绍一下主题报告。我们这个主题报告的题目是“加速转型中的中国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由于时间的限制,我想重点讲五个方面的问题。

2010-07-29 14:20:04  魏后凯:

(一)谈一下目前中国的城镇化是一种不完全的城镇化。我们之所以这么说,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理由。

1、现行统计的城镇人口,包括城镇常住的农民工。按照国家统计局2008年底的统计,外出的农民工在1.4亿左右,现在这些农民工里面,有多少常驻半年以上、统计为常住人口的还不太清楚。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常住在城镇的农民工,虽然被统计为城镇人口,他们在劳动就业、工资福利、子女就学、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购买等方面很难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2010-07-29 14:20:38  魏后凯:

2、中国现有的城镇人口统计中,包含有大量的农民人口。按照我国现行的统计口径,在中国设区的城市,假如市辖区人口的密度在1500人/平方公里以上,城镇人口是按市辖区总人口来计算的。这样的话,在2007-2008年,全国287个地级及以上的城市市辖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只有60%,农业人口所占的比重达到了40%。这样一个初步估计,仅此一项,将使中国的城镇化率高出9个百分点左右。这里面还没有考虑到农村的半城镇化人口因素问题。

3、无论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目前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城中村”现象。这些地区外来人口集聚比较多,人口密度比较大、公共设施匮乏、房屋比较破旧、环境脏乱、社会治安管理差、违法建设、违章建筑和私搭乱建严重,已经成为城市公共安全隐患的突出地区。2010-07-29 14:23:12  魏后凯: 所以,我们认为中国的城镇化存在着高估现象,也就是说目前中国的城镇化还是一种不完全的城镇化。尽管从统计上看,这些年来中国的城镇化人口比重在不断的提升,但是我们城镇居民的素质、生活质量、消费行为、思想观念、管理方法却难以跟上,城镇化的质量还比较低,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不相适应。我们说目前中国46.59%的城镇化率只是统计上不完全的城镇化率,假如考虑到刚才讲的三个方面的因素,大量农业人口的存在,还没有完全融入城市的大量农民工,城镇化率至少要降低10个百分点左右。

2010-07-29 14:25:03  魏后凯: 当前中国的城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非是速度过快,而是结构失衡和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大城市建设用地过度扩张,但人口集聚相对不足,大城市土地城镇化快于其人口城镇化。

2、由于资源的垄断和行政配置特点,各种资源向大城市和行政中心高度集聚,形成典型的极化特征,导致特大、超大和超特大城市过度膨胀,而小城市和小城镇发育不足。现在建制镇的规模很小,平均不到1万个,现在还有很多小城镇就处于萎缩的状态,原因就在于缺乏产业的支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比较落后。近年来小城市数量越来越少,城市规模结构优向“倒金字塔”型演变的趋势。

3、城市化推进方式的不科学和不合理,造成了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城中村”大量存在、“垃圾围城”等诸多问题,城市品质和城镇化质量较低。

4、城市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依靠外延扩张来支撑,但是这种高速的增长是依靠资源的高消耗、“三废”的高排放、土地的高扩张,这种外延式的、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来支撑,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社会发展失衡加剧,多种矛盾在显现。

2010-07-29 14:26:36  魏后凯: 第二,当前中国城镇化已经进入重要的战略转型期。(图)中国的城镇化从建国以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950年-1977年,是波澜起伏的时期,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0.25个百分点。

第二个阶段是1978-1995年,稳步推进的时期,我们城镇化的速度平均每年提高0.64个百分点。

第三个阶段是1996年以来,中国的城镇化处于一种快速推进的时期,我们城镇化的速度平均每年提高1.25个百分点。

但现在很多人,包括专家、学术界、新闻界,还有社会的政府部门,都在说未来中国的城镇化仍处于高速加速推进时期,根据我们的研究,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是不准确的。2010-07-29 14:29:28  魏后凯: 未来中国的城镇化仍然处于快速推进时期,但是已经由加速阶段转变为减速阶段。这里面可以看出,“九五”时期,中国的城镇化平均每年提高1.44个百分点,“十五”时期,城镇化速度平均每年提高1.35个百分点,到“十一五”的前四年,即2006-2009年,中国的城镇化速度平均每年提高0.9个百分点,在东部的沿海地区,比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减速更明显,以上的变化可以看出城镇化速度在减速,我们觉得未来城镇化的速度可能由加速转变为减速,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城镇化将维持平稳、快速、推进的态势,但是城镇化率每年提高的速度会有所减慢,根据我们的研究,预计今后城镇化平均每年提高的速度将保持在0.8-1个百分点左右,很难出现“九五”、“十五”时期1.35-1.45的增幅。根据我们的研究预计,到2015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2%左右,到2030年将达到65%左右。

2010-07-29 14:30:48  魏后凯: 中国各地区城镇化的进程严重不平衡。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东部和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是比较高的,已经超过了55%,中西部地区水平较低,西部地区2008年城镇化只有38%左右。从推进速度来看,东北地区推进速度最慢。从“十二五”发展态势来看,全国虽然整体处于减速,但是中西部地区仍然处于一种城镇化加速的阶段,东部地区处于一种减速的阶段,所以各个地区城镇化态势是不一样的,形成一种差异化的态势。

中国城镇化转型的方向来看,未来中国的城镇化要突出三个方面的转变:

一是,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我们要坚持速度与质量并重,把城镇化快速推进与质量提升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我们的城市化由单纯追求速度向着力提升质量转变,全面提高城市化的质量。

二是,由不完全的城市化向全面的城市化转变,要加快全面城市化,核心的方面就是着力解决农民的社会化问题。要解决城市的民生跟城市的社会问题,假如我们不解决上亿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中国的城镇化肯定是一种不完全的。

三是,由粗放型向可持续的城市化转型。过去中国城镇化发展存在高增长、高排放、高消耗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未来城市发展向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方向转变,走具有中国特色新型的城市化道路。2010-07-29 14:32:05  魏后凯: 第三,“十一五”时期中国城市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效。

1、城市规模快速扩张,中心城市地位凸显。自1997年以来,中国城市发展进入了数量不断减少、规模快速扩张的时期。这个时期我们城市数量减少,单个城市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张。“十一五”的前三年,全国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年均扩张幅度是“十五”时期的6.5倍。随着中心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以及人口、要素和产业大规模的集聚,城市的中心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的地位日益凸显。同时也出现了一批大城市群,这些大城市群已经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根据我们的研究认为,目前中国区域竞争已经进入到一个以城市群为核心的群体竞争新时代。

2、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融资渠道日益多元化。由于投融资的渠道多元化,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加,我们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在不断的完善,公益设施水平在大幅度的提高。

2010-07-29 14:33:29  魏后凯:

3、城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8年,全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土地面积仅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5%,人口占全国的28.3%,但实现的GRP占全国的62.0%,完成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国的63.2%。

4、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建设管理水平迅速提高。由于各级政府积极倡导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所以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稳步提升。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在不断提高,到2008年达到人均28平米,城市的环境质量在明显改善。

5、城市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和谐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这些年来我们可以看出,城市的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在蓬勃发展,城市的公众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2010-07-29 14:33:59  魏后凯: 第四,当前中国城市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的城市发展在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问题:

1、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不匹配。图中可以看出,2001-2008年,中国的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3.55%,城市建筑区的面积平均每年增长达到6.2%,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平均每年增长达到7.4%。城市建设用地过度扩张,而人口的集聚相对不足,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的城镇化。2010-07-29 14:34:28  魏后凯:

2、城乡与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总体上看,中国各个城市的发展,东部城市发展水平最高,东北城市次之,而中西部城市较低,呈现出明显的“三级阶梯”的特征。同时城乡发展严重不协调,2007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达到3.33:1,比2004年扩大了3.7%。最近一些年我们的城乡差距还在不断扩大。

3、人口与产业集聚不协调。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一些大城市和城市群在大规模集聚产业的同时,并没有相应地大规模集聚人口。由此导致人口与产业集聚的严重不协调。2008年,中国287个地级以上的城市集中了全国52%的投资和62%的生产总值,但却只容纳了28.3%的人口,人口份额与生产总值的份额之比高达1:2.19。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三大城市群,这个比例高达1:2.13。在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一些大都市区人口和GDP的份额基本相配。

2010-07-29 14:34:54  魏后凯:

4、收入差距扩大与居住分异加剧。根据我们的研究,这些年,中国城市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在继续增大。2008年城镇居民家庭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户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之比达到9.17,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之比达到3.57,这个比例都比2007年扩大了4.9%,4.44%。这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根据我们的测算,80%以上主要来源于工薪收入和经营净收入差距的扩大,这两个收入差距扩大占主要。伴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居民的居住分异现象也有逐渐趋势。这种居住空间分异的拉大,也有可能产生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

5、各种城市社会问题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市贫困加剧。根据我们的研究城市的贫困问题跟农村贫困问题几乎是各占半壁江山。而且我们现在城市的贫困人口缺乏统一标准,根据我们的报告测算,2008年全国城镇居民的家庭年总收入低于1.5万元的贫困人口大概是2700万人,低于2万的低收入人口在城市中有6000万。二是,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三是,征地拆迁中的利益冲突。现在全国因征地而形成的失地农民大约有4000多万人,由于很多方面的原因,这些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三无人员”,“种地无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2010-07-29 14:41:16  魏后凯:

6、城市空间开发无序现象严重。包括城市用地规模在集聚的外延扩张,一些大城市贪大求全、好高骛远,全国有183个城市要建国际大都市,40个城市要建CBD,还有原来一些城市,开发的强度过高,资源环境压力高大。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工业用地比例偏高,价格偏低,利用效率太低。有一些城市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依靠土地的平面扩张来支撑的,土地跟空间的利用效率减低。

7、大城市膨胀问题亟待解决。这些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集聚扩张,一些城市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大城市膨胀病的现象。比如说摊大饼,交通拥堵、住房拥挤、房价高昂、资源短缺、生态空间减少、环境质量恶化等等。

2010-07-29 14:42:01  魏后凯: 第五,“十二五”城市发展思路与展望。

“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处于一个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双重转型的新阶段。城镇化的转型要速度与质量并重。加快全面城镇化的速度,着力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促使城镇化从单纯追求速度向提高质量转变,从不完全城镇化向全面城镇化转变,坚定不移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城市发展的转型,就是要以城市发展的转型为核心,以城市的制度转型和空间转型为支撑,着力推进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转型,坚定不移地走城市科学发展之路。双重转型中,关键是提高城市化质量和城镇发展质量,加快全面城镇化和城市全面转型的步伐,在报告中提出几个方面的建议。

2010-07-29 14:43:40  魏后凯:

1、加快全面城镇化进程。提高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推行“镇改市”,加快推进中西部城镇化进程。

2、推进城市发展的全面转型。包括促进城市集约发展,强化城市民生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发展,推进城市创新发展,倡导城市绿色发展。

3、加快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主要是搞好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分工,大城市向高端化和服务化的方向发展,中小城市主要是向特色化和专业化的发展方向。

2010-07-29 14:44:23  魏后凯:

4、合理规范城市空间开发秩序。我们在这个报告中对中国城市的科学发展进行了一个评价,我们建立了一个中国城市科学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的城市进行了一个评价,评价在报告里面都有,深圳排在第一位,杭州、广州、苏州、东莞等排在前十位。今后我会把中国城市科学发展的评价每年都做下去,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谢谢大家!2010-07-29 14:44:57  主持人 邹东涛: 感谢魏后凯精彩报告,现在会议转入发展高峰论坛,请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同志主持。

2010-07-29 14:45:41  潘家华: 各位领导、各位媒体朋友,下面进行中国城市发展高峰论坛。今天有几位在城市发展领域比较权威的专家就城市发展的相关问题以及我们提出的相关论点进行一些讨论,首先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的主任李铁发言。

2010-07-29 14:46:08  李铁: 首先代表我们单位向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和社科院文献出版社表示祝贺,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发现《城市蓝皮书》记述的很翔实,对城市化发展的研究也比较领先。城市问题研究在我们国家开展得比较晚,原来主要把城市研究放在城市建设里面,随着我国城市化加快,对城市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不仅仅是城市建设的问题,更多要考虑到城市的改革和发展。我们从九十年代开始这项工作,当时不敢提出城市化,到1995年以后,以小城镇为突破点,来研究城市问题,目前形成了一个比较好的研究团队,今后还要加强与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的合作。

2010-07-29 14:46:49  李铁: 简单谈一下我对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看法,可能和蓝皮书有些观点不太一致,互相交流。研究中国城市问题要了解中国城市和国外城市有很大差别,如果不了解这个差别很难理解现在城市化出现的诸多问题。

2010-07-29 14:56:53  李铁: 第一个差别,中国的城市是以区域化的行政管理概念产生的。举个例子,现在有234个镇,每个镇和每个城市都在管理农村,市长既是本市的市长,又是当地最高的行政长官,这是中国城市第一个特点,城市不仅仅是城市,我们看到的城市是区域的概念,特别是八十年代以后实行改市、地改市以后。

第二个差别,中国的城市等级化,由于是行政区域管理的过程,每个城市和城市之间是有等级的有直辖市、有副省级城市、有省会城市,还有地级市、县级市和镇。举例来说,美国三千多人可以称之为市,现在全国镇区居民人口达到七千多人,这些都是城市。这些问题上,我们想,中国等级化的管理城市会成为制约城市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报告里提了一句,这是非常核心的问题,因为有了等级化的城市管理,就会出现中国计划分配的物资尽量向核心趋势走,行政等级高的城市,越到等级低的城市拿到中央补贴资源少。资源都是往上走,从镇到县、到地级市、到中央的直辖市,资源分配上更多的集中在等级高的城市。这样,无论是市场资源还是社会资源,都是由低向高转移。2010-07-29 14:57:22  李铁: 第三个差别,中国的城市和国外相比不完全开放,不仅仅是城市对农村不完全开放,城市和城市间也不开放。整个1.53亿流动人口中,20%是城市间流动人口,有很多人是城市人口,可以在北京居住、工作,不能享受到当地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这是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一个很重要的差别。

第四个差别,土地所有制的区别,国外简单的是土地私有制,中国有三种土地形态,两种所有制,城市建设用地是国有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村的耕地是所有制的两种形态。

2010-07-29 14:59:50  李铁: 由于这四个特征决定了对城市化的认识和城市发展认识有非常大的区别,刚才提到了“城中村”到底是否是城市,我们认为是城市,因为它在土地所有制上仍然是集体的所有,但是已经在城市里,只不过破乱一点,只不过以社区的封闭形态出现,但仍然是城市的一个部分。农民工也是城市居民,只不过他是在城市里一个不同等级,不能享受城市居民同等公共服务的居民。现在看1.53亿农民工就是在农村拥有土地、拥有宅基地、拥有耕地,但是在城市同时又拥有一份工作,最关键是不能享受到和城市当地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比如说不能享受公租房、经济适用房,这也是我们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一个基本判断和基本认定问题。

2010-07-29 15:01:49  李铁: 中国城市结构和布局的判断,这个结论是大城市过多,过于膨胀,中小城市太少。如果我们把城镇区划的概念放掉,区域管理概念放掉,真正看一个人口密集区的城市化,19234个镇里面,其中80%以上在国外都可以称之为城市,因为我们建镇的时候居民在三千人以上,按美国的标准都是城市。按86年的城市规划,5-20万人为小城镇,千强镇平均人口7.9万人,也是一个小城市,其中还有一部分达到中等城市甚至大城市水平。实际上看着有市、有镇,中国的中小城市其实非常多,中国面临的问题不是小城市多,是大城市偏少,特大城市偏少,具有吸引能力,具有辐射能力的像上海、北京、广州这种强大的辐射功能城市还是少,中心城市少,而且特大的城市也不够大。为什么这么讲呢?刚才举行出去一个相反的例子,我们的地区GDP产值和人口密度不符,这说明在珠三角、长三角这些大城市产值很高,但是人口不多,没有达到东京的水平。这是我们在研究城市化中的错觉,为什么大城市人口不多,为什么我们这么高的GDP产值反而造成城市空间没有形成合理的人口布局,主要原因还是中国的城乡分割户籍制度,以及等级化的城市管理体制导致人口不能随着GDP的增长实行自由的迁徙和流动,宪法上也没有明确人口可以自由迁徙和流动。

2010-07-29 15:04:40  李铁: 我们在参加北京市“十二五”规划讨论的时候,最关键的就是农民工问题。但是一大批专家学者都认为北京不能再扩张了,提出生态问题、环境问题,当年王岐山见到马尼拉市长的时候,那时北京汽车最堵的时候,说北京交通环境很差,马尼拉市长说,如果我们像你们那样的话,感到很幸福,这是大城市必经的过程。说明现在城乡这种户籍制度,城市间的户籍制度分割造成人员不能合理的流动,这种等级化的城市管理体制恰恰使人口不能随着就业,随着GDP的增长向着更有利于就业和发展的地区流动,东京几千万的人口是以一亿的人口做支撑,北京到底能有多少人口继续容纳下去,不是简单的水的问题,要注意到现在所有行政资源基本上向大城市流。同时为了保证大城市的稳定,水价、电价现在都处于比较低的位置,无论多少外来人口在这里就业,既然居住环境差,但可以在这里很容易的就业,可以很容易在这里生活,因为基础价格相对偏移,这个判断上我们认为发展大城市、特大型城市是中国未来非常重要的选择,而改革的突破,比如说户籍管理体制等等方面选择中小城市相对稳妥一些,这是我们在政策上提的一些建议。

2010-07-29 15:06:34  李铁: 由于有了城乡差别,我们所有的举措,所有的媒体,所有的有钱人都集中在大城市,他们有话语的垄断权,等级越高的城市不希望人们往里进,等级越高的城市形成的公共资源越多,省会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镇,最漂亮的肯定是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越往镇里看,状况越糟糕,建得越漂亮越限制外来人口。我们在座很多人不愿意和农民工同乘一个电梯,不愿意在地铁里一起拥挤,这就是现在城市化发展到今天,中国特征下城市化存在的严重社会问题,也导致了我们现在在讨论城市化的时候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大城市不能再发展,已经膨胀了。实际说明,作为一个城市决策者不希望周边的农民工太多,我这儿资源已经满负荷了,中小城市可以去,中小城市说,我是中等城市,到地级市去,地级市说到小城镇去,占流动人口23%的农民工在千强镇也不愿意去,我们在制定方案的时候,跟很多镇长、镇委书记座谈,广东一个镇63万外来人口,他们说根本不可能解决外来人口。第一个农民城是龙岗镇,32万人口有十几万外来人口,当地农民解决没有问题,但是外来农民不愿意解决,大中小城市都不愿意解决农民工同等公共服务问题,谁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城市化面临的深刻制度性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引入注目的问题。无论今后城市化质量和水平有多高,都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两大社会群体,这个流动性的群体将来会对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随着时间的发展,随着城市的发展,随着我们对城市认识的深化,我们会逐步的感觉到这种改革步伐也必须要加快。2010-07-29 15:08:22  李铁: 现在侵犯农民利益的城市发展、花园城市的发展、强调低碳的城市发展观到处可以听见,但真正解决农民工、农民人口进入城市,把他们当作同等居民完成同样公共服务水平这个事情很少在各级市的市长中提到,而只是在中央政策里认真的考虑过这个问题。研究城市化问题,研究城市发展问题,都需要我们站在中国国情的角度上,放在特殊发展阶段上,站在现有特殊制度上来分析城市发展的症结,分析两类社会群体的矛盾,分析从哪些方面可以突破,怎样使人口在享受公共服务的同时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这是未来城市化发展非常重要的方向。

讲的不对之处请批评指正,也希望加强合作。

2010-07-29 15:11:42  潘家华: 李铁教授讲的很有深度,是对中国特色城市化比较高度的概括和提炼,丰富了中国特色理论,非常感谢。下面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李善同教授发言。

2010-07-29 15:14:41  李善同: 首先祝贺社科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现在发展得越来越快,可以说是蓬勃发展,给我们传播知识带来非常广阔的渠道,也祝贺城市发展报告第三册出版。

我想就城市化发展的问题谈一点看法,有的时候我跟学者和国外专家交流的时候,他们问中国为什么非得想要城市化,我说城市化并不是政府想推进就可以推进的,城市化是伴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不是现在把城市化当成一个百分之多少的目标,而实际上这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工业化,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会转移到城市来。

从九十年代后半期开始,中国城市化发展比较快,有几个很重要的因素:

一是中央政府对城市化战略认识的改变,原来老是讲背井离乡,现在认识到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这是对科学规律认识上的改变,把城市化战略作为我们在发展中的非常重要的战略。

二是跟现在劳动力市场有关,过去劳动力市场很分割,这些年随着市场化的进程,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也是推进了我们城市化的进程。

三是这些年基础设施改变,我们看每年的农民工有这么大流动,没有这么好的铁路、公路的通达,在这方面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变也对城市化的进程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四是城市整个的体制改革,特别是融资。过去对城市发债都有很多疑虑,所以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但这些年随着城市体制的改革,特别是融资制度的改革,这些都是随着我们的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化本来的潜力释放出来了,而我们现在政府要做的就是顺应这种市场的规律,为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更有利的一些保障。2010-07-29 15:15:12  李善同: 这本书选择发展战略转型,在“十一五”规划即将结束、“十二五”规划即将开始的时候,“转”字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在“十二五”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转”字上更加注视,更加注重如何来转。我们很多都谈到城市化,从世界银行的发展报告中也特别关注到经济的聚集,这也是城市发展非常重要的原因。现在对于中国来讲,劳动力的成本实际上在不断的上升,特别是最近这几年以来,劳动力的成本上升得速度还是比较快的,土地的成本也在上升,随着要素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怎样保证提高中国的竞争能力,这是我们城市发展中间需要考虑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整个从竞争力这方面来讲,我们还应该注重在交通运输成本上很多还有降低的空间,很多国际报告表明,交通运输成本或者说物流成本还是很高的,现在高速公路收费,那么多收费站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到世界各国没有像中国高速公路收费站这么密集,而且每一个地方都得要通过一段时间,你看哪儿堵车肯定是接近收费站。我们今后在这方面,降低交通运输成本方面还有很多的空间。

另外,关于如何降低交易成本,城市本身是聚集很多要素,聚集经济,实际上本身在聚集中间降低很多成本。从世界银行报告来看,人才不是哪儿缺往哪儿去,是哪儿多往哪儿聚集,因为人才聚集到那个地方容易找到工作和信息,如果城市很好的发挥聚集效应,可以提高效率降低交易成本。还有在城市聚集中间更好的做到产业之间的配套,我们很多产业并不是完全的划一个圈,圈定一个工业区就成为聚集,这种聚集真正有效率是产业的上下游配套,这样可以降低好多交易成本。所以,产业链的配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2010-07-29 15:19:28  李善同: 还有,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外部效应也是非常大的,现在看哪个大城市,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比重比较强,对外部的辐射能力就比较强。特别是上海,最近看江苏有一些城市搞周边一体化,对于有些地方城市来说,南京作为一个行政中心,但从经济上的中心更多的依靠上海,实际上并不依靠上海工业的辐射,主要是上海大型比较高端的生产性服务业的辐射。各个省会也是一样,哪个省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得比较好,周边城市得到的好处就比较多。

还有一个成本也是我们这个所非常有强项的,可以考虑到生态环境的成本,这也是在我们转型中间特别要注意的如何降低这个成本。我们在讲生态环境成本的时候可能关注的不光是原来的污染物,二氧化硫、粉尘、COD,可能在“十二五”中间也要关注到温室气体的排放,从成本来讲,在整个城市发展中间,怎样通过降低交通运输成本、交易成本和生态环境成本来抵消要素投入成本上升,这样的话能提高整个国家的竞争能力。

2010-07-29 15:21:23  李善同: 城市很重要的是可以使人宜居,或者是共享的发展,让所有在城市居住的人享受到应有的服务。我在去年的会上讲过,户籍改革应该和公共服务供给的改革互动,现在不应该简单的把户籍改一下,把人口身份改一下,因为户籍本身是具有人口管理的功能,能够知道哪个人在什么地方,这本身是一个人口管理的功能,这应该是进一步完善的。前几年陈锡文在我们中心的一个会上讲到,中国的户籍过去经常是和一些短缺商品挂钩的,比如说过去粮食短缺,粮票的发放也跟户籍制度挂钩。现在我们也是很多短缺公共服务把它和户籍制度挂起勾来。现在的改革单纯改一个身份,可能还是不够的,更多的是应该改善我们这种当前公共服务分配体制,特别是要把公共服务的分配要和我们当前这种户籍制度脱钩这更重要,现在很多都是由于公共服务的短缺或者分配的不合理,配置是按照户籍人口来配置的,这可能是造成了很多问题的一个根源。简单的取消户籍限制可能不能根本解决问题,要把两个改革相互配合在一起。

这个报告是对过去的回顾和“十二五”的展望,这个报告在这时候出来对“十二五”健康发展会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以上是我的简单认识。2010-07-29 15:22:23  潘家华: 谢谢李教授,对我们这个报告工作的关键问题提出真知灼见。下面请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李国平教授发言。

2010-07-29 15:23:26  李国平: 首先祝贺2010年《城市蓝皮书》问世,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长期做城市问题的研究,我所熟悉的魏后凯教授在区域城市问题上也是非常著名的专家,潘所长这次亲自作为主编,组织这么强大的队伍,编了中国城市发展的报告,这个时候推出这个报告意义是非常大的,也非常有价值的。因为今年大家都知道是“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年,是“十一五”规划最后一年。我们中国也面临着很多方面的转型,李老师也强调了,在中国整个发展过程中变化和转型是至关重要的,经济强调转型,城市也应该强调转型。如果说仅仅从数据讲,我们在“十二五”期内可能中国所谓的城镇化率会达到50%,不管这个数字是完全的城市化,毕竟会有一半人生产和生活在这个城市,这样一个中国农村社会走向城市社会,这时候提出一个报告,我对报告的观点非常赞同,对各地制定“十二五”规划包括各地寻求城市发展会起到借鉴的作用,这个时间恰好是大家在紧锣密鼓编制纲要的时候,这个会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2010-07-29 15:23:48  李国平: 今天谈一下中国城市发展方面一点想法。因为长期以来还是比较关注这个领域,也在做这方面的研究,我学地理出身,离开空间就很难有自己的一个长处,更多的强调区域结构,空间结构。

第一,中国的城市化或者城市发展可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虑。首先有一个纵向分析,然后有一个横向就地理内部的分析。因为中国的城市实在太复杂了,可以从各个方面的视角进行结合。中国城市化有自己的一些独特的东西,我们可能区别于其他国家城市发展和城镇化,在这样一种过程中我们作为一种研究和总结,当然是需要在某些方面对一些共性的问题进行把握。纵向关注数字的问题,就是率的变化。刚才魏后凯教授也非常强调,在“十五”、“十一五”时间城市化水平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1996年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30%,然后就是加速增长的阶段,一直在30-70%阶段,2008年达到了46.6%,这段时间速度不会发展太快,但是降得不会太多,基本判断在一个百分点左右。但是那种迅速的通过行政区划的调整,人为放大的东西可能以后会少了,但还会有。

2010-07-29 15:34:43  李国平: 我们是不是完全的城市化,有人讲冒进式的城市化,给国务院有一定的影响。我们很多的城市化纵向上不完全是城市化,还有一些属于半城市化的状态。在很多数据方面能够看到很多的问题,比如说6.2亿的城市人口,2.3亿左右是农民工,这些人可以算作城市人口,但是他们非常微妙,在农村部分还算农村人口,在考虑各个区域数字的时候也时候并不是很准确的。在西部地区很多地方1/4的人移出了,但这1/4是农村人口,算作城市化,算作市民,但一进到城市在城镇打工肯定算作城市人口,还有一些数据人为的夸大了沿海和内地的差距,现在有接近20%的差距会是有问题的。这种纵向的发展大家讨论的是过快和过慢的问题。我倒觉得,在中国快速经济增长过程中,实现这样的一种城市化是对的,快速增长有需求,现在整个的经济肯定是城市为主体进行展开,城市是重要的生产生活的舞台。九十年代之前我们基本上是所谓的“北高南低”,现在是“东高西低”的区域城镇化,东边经过开发区吸引外在,沿海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带动了沿海地区快速发展,很多的经济发展也在城市展开。我们一旦接纳为城市人口就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进到城市里面,创造收入,自己得到一点点劳动报酬给家里寄过去,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得到。试想在北京的农民工工资收入到不了两千,而租一个房子就要三千,那么就十个人挤在十平方米的地下室,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城市化是数字上是需要的,但是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在这里生产的居民包括进城务工农民工,提升城市化不仅仅是量的问题,质的问题也是至关重要。我们在潘所长在序里讲到,今后的发展是外延扩张向品质提升的转型,这是非常重要的。

2010-07-29 15:35:54  李国平: 第一方面,纵向分析。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肯定达到55%甚至更高,这时候我们是不是带来一个问题,纵向分析的结果是考虑我们做好准备了吗?如果没有做好准备怎么办?这是纵向方面的课题。

第二方面,横向分析。中国非常大,不是一个面的问题,我们还要横向的比,一个是自身和自身比,可以划分区域,区域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巨大的。中国的城市化不均衡,我觉得是对的。为什么一定要均衡,东部沿海可能有三千万、五千万人口大的都市区,西部搞一个市可行不可行,这种情况下我们在横向比较不仅仅停留在数据,因为我们东部的城市多,大城市多,我们要和资源的禀赋来进行比较。同时,我们也看到到底是哪方面的差距,这种差距绝对不是数量方面的差距,更多的城市质量方面的差距,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一定要考虑区域之间的差异,有差异是必然的。但是我们在这方面到底差多大也是分析研究给出这样的结论。

2010-07-29 15:36:14  李国平: 第三方面,城市有各种的结构,城市到底是干什么的?城市首先是生产和生活的舞台,现在是最重要的舞台。但是生产和生活的时候在城市本身还是提供一种服务。现在我们还没有完全扭转,在城市里面非常强调招商引资建工厂停留在物质方面,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对未来的城市发展尤其是特大城市方面的发展,就会要考虑到结构转型,结构转型各个地区不一样,东部有服务化的倾向,这样的城市才有更大的生命力。一个城市人口密度相对比较高,这么高密度时,最近我们发生几次大事故,比如说大连输油管道爆裂,类似这些东西我们今后在人口非常密集的地区,产业要寻求怎样的进行安排,这和城市的安全是结合在一起的。在城市结构方面转型,产业结构升级也是我们今后城市应该考虑。当然工业城镇还是可以的,我们有特定的镇,还是要有分工,很多特大城市影响力不足,主要是对外的服务能力不足,这我是李善同老师非常高度强调的。对一些特大的一些城市发展时候,要怎样使它能够往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进行考虑。

第四方面,空间结构方面。中国会有一些城市是规模很大,但绝不应该集中在一个点上,应该在一个面上,应该是大都市圈。最近我在研究网络化大都市,我们不要把很多的职能放在一点上,北京、上海犯这个毛病,很多城市都犯这个毛病,单中心集聚这种结构不行,国际上的一些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趋势也是往多中心、集中式、网络化这方面发展。应该在一个大的区域里可以容纳三千万、五千万人口,但绝不在单一的城市或者很小的空间搞的每平方公里三万人,这样肯定不宜居,肯定发生守土现象,还有一个房价的问题。这样的一种情况之下,我们希望多个城市,每个城市规模不是很大,但每个城市承担特定的职能,区域里面四个五十万的城市加起来是200万,比一个200万的城市要好。这样既发挥大城市的作用,又避免一些大城市管理、交通、环境、住宅等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在空间结构上是可以往网络化大都市的方向进行发展。2010-07-29 15:37:29  李国平: 还有一个层次的发展,刚才从生产的角度,最重要的是一个生活的舞台,生活的空间。现在城市宜居吗?很多人说不宜居,这样和城市的设施有关系,和城市的房价有关系,现在农民工没有地方住,很多人买不起房子,还有那么多蚁族,北京至少有500万北漂,这种情况下我们觉得这些年城市忽略了他们需求,这个问题要改变,这样我们的城市才更有吸引力,大家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才能提高。

今后建议《蓝皮书》增加一部分,2010年的蓝皮书把2009年的发展文献可以收录进去,这样给大家一个索引是否更好一点。谢谢大家!

2010-07-29 15:37:52  潘家华: 李院长对城市转型给予了建议,这样对我们今后皮书的编纂也提供了非常好的意见。三位专家都姓李,讲的也非常有理性,非常有高度。2010-07-29 15:39:21  潘家华: 首先,我觉得皮书对城市发展进行了比较好的概括,“速度快,规模大、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不断改进,管理水平不断增强”,这些年来要看到我们的成绩,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的人到中国来都是有目共睹的,对中国的发展都是叹为观止的,这一点必须要肯定,是毋庸置疑的,我们有巨大的成绩,在面临各种远近挑战的情况下能够有这么快的速度,这么大规模,这么高水平是难能可贵的,必须要加以肯定。我们在皮书中间也就这样一些问题做了总结和提炼。

第二,我们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我现在总结“四不一无”,不完全、不平衡、不协调、不公平、无特色。

2010-07-29 15:39:41  潘家华: 不完全:我们的城市化水平有虚高之嫌,我们居住、生活、工作在城市的人口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我们的社会服务,我们的城市基础设施相应没有到位。我们的城市化有不完全的事实。

不平衡:城市化的密度、地区差异在不断的扩大。即使在一个城市之内,也是集中到一点,其他的地方被忽略,或者被发展出现挤化的现象。

不协调:城市面临的挑战严峻,资源环境有压力,污染程度严重,尽管我们在不断的改进,但是没有得到改善。

不公平:资源配置挤化现象非常严重,导致垄断资源的分配,不管是在全国水平,北京、上海、广州这样一些一线城市对公共资源、社会资源、教育资源形成了全面垄断。即使在一个城市也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多像北京、上海比较有品质的医院都集中在城区,而且是在老城区,现在不管是多大规模的新社区,相应优质医疗资源、优质教育资源就不进行适当的空间配置,使得出现资源被挤化现象更为严重。这种挤化还包括收入分配,高收入和低收入之间的差异也在不断的拉达。

无特色:我们的城市发展千篇一律,千城一面,没有什么特色。都是那么几条大道钢筋水泥的结构,到了这个地方不知道身在哪一个城市。这些都是我们城市发展中间所出现的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加以认识和解决的。

2010-07-29 15:40:07  潘家华: 我们这本书的主题是转型,现在到了转型的关口,有五个方面的转型:发展的转型;体制的转型;社会转型;结构转型;文化转型。

1、发展转型。现在城市发展从外延扩张到品质的提升这样一个转型。北京、上海、杭州、广州已经没有空间可以让他们在外延扩张了,他们是一种被迫的品质提升,没有土地了。而且我们现在生产规模,钢材今年要达到6亿吨,也增长不到哪儿里去,全世界去年只有10亿吨钢材,原材料基本上都应该是处于接近、达到甚至超过饱和状态。产业发展也包括从外延扩张到品质提升转型。现在正在经历的资源、能耗、污染也迫使我们从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型,第一个转型是发展的转型,从外延扩张到品质提升转型。2010-07-29 15:40:21  潘家华:

2、体制转型。现在城市发展中间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根源还在于体制上的权力的垄断,造成资源分配的垄断。北京这个地方有必要搞总部经济吗?这也是中国特色,高等资源都集中在北京、上海这些地区,实际不对,现在北京和天津发展的差异就很大,这也是一种权力的垄断造成资源分配的垄断,我们应该从垄断、挤化到均衡协调的转型,在体制上要保证均衡和协调。

2010-07-29 15:41:09  潘家华:

3、社会转型。从阶层的分异到社会融合的转型。第二代农民工出身、教育、生活、生产都在城市,而他们不被接纳在城市里面,需要社会改良,需要社会转型,不需要革命,革命对社会代价太大了,所以我们需要社会转型。

4、结构转型。从生产导向向生活导向转型,以前都是先治窟再治污。现在环境质量、经济结构方方面面都需要结构上的转型。

5、完全转型。现在贪大求全,像北京、上海的建筑都是玻璃幕墙非常光鲜,但是品质内涵看不出多少。我们现在强调品质文化,但是我们现在的文化又走向另外一种偏向,我们是需要有品位、有底蕴的历史文化,所以,我们城市发展有文化品位、有历史底蕴、有自己的特色。

以上是城市化存在的问题以及转型的方向试图做了一个似乎不全面、不具代表性的总结,总结的不妥之处请领导、专家多多包涵,谢谢大家。

2010-07-29 15:42:39  潘家华: 下面请记者提问。

2010-07-29 15:43:54  中国房地产报记者: 今天主题讲城市转型,我想问一个比较个案的问题。我们报纸有一个城市土地版,做这方面报道,从大体形式来看,很多城市土地市场都比较低迷,但是海南这个城市不一样,昨天在土地拍卖的时候,有一块地价特别高,老师有做过相应研究的,对海南土地发展或者供应有什么看法或者建议? 2010-07-29 15:46:47  李铁: 这是带有商业化的回答,说海南房地产好,在那儿买房的人肯定骂我,到时候跌了肯定糟糕。13亿人口有10%的高收入人群,如果是10%的高收入人群代表1.3亿人口有高收入水准,除以3是几千万套住宅,从投资性角度还可以多买住宅。在中国首选的住宅肯定是北京、上海,特别是核心区房价高涨有趋势。海南是中国唯一的一个全季节的区域,未来的房地产市场能否像头一段时间那么快的去发展,我想可能不一定。但是如果假设有投资需求或者选择在一定的范围空间内,海南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010-07-29 15:48:00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记者: 请问两位李院长,我们做一个经济发展方式的系列报道,有五篇,借此机会问一下。首先请两位专家回答一下,小城镇的消费主体是什么?

2010-07-29 15:50:05  李善同: 小城镇发展这些年非常重要,中国还是要发展大城市,我非常同意李铁的观点,过去农民工是挣了钱回家盖房,现在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他们在一系列小城镇买房,离农民工家近的小城镇公共服务比农村更好一点。这可能是中国今后小城镇发展一个非常重要、很有潜力的增长点。现在他们还未必都回去,但是从长远来看,我觉得小城镇的发展,对于真正把公共服务,能够比较公平让全国农民享受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点,对于小城镇发展,小城镇公共服务的改善是非常重要的。

2010-07-29 15:50:37  李国平: 你的提问可能有点问题。小城镇的消费是什么消费,看提供什么产品。小城镇提供生活型、服务型产品,一类是生产型的产品,我们现在相当部分的小城镇消费的主体是外地不是在本地,跟服务的地产商业是另外一个概念。服务的主体一个是本地居民,如果是一个特色小城镇,是一个旅游城市,是外来人来消费。以前的一些消费,比如说在农村,就非常希望在县城盖一个房屋。以实现光宗耀祖。小城镇主要有生产和服务两种。2010-07-29 15:53:30  李国平: 从扩大内需的角度来讲还是收入的问题,有没有钱。像上海和北京有很多外来消费,在北京买房子,可能给孙子上学用,小城镇的房子升值空间不是特别巨大,但是有一个最基本的需求。中国的房价,在三线城市以下,不是特别的房子,一定和收入呈比例。小城镇的消费取决于收入水平。

2010-07-29 15:56:20  中国日报记者: 之前很多经济学家把中国的城镇化作为中国经济未来十年、二十年持续增长的一个很重要的动力,我看到蓝皮书里面关于经济有一个量化的东西,有七千万人带动住房消费,收入的增长,对GDP的贡献达到了一半,这种高速增长大概能够持续多久?到“十二五”规划中期会达到一个转折点,城镇化速度在放缓,对GDP的拉动会有变化吗?还是能够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保持非常大的贡献?

2010-07-29 15:57:14  魏后凯: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或者快速增长至少是15-20年没有问题。过去中国经济增长主要靠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少数一些地区的高速增长来支撑,我们还有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假如这些地区城市都比较快的增长,这就有一个很大的空间。

第二,这些年来我们的大中城市增长速度是比较快的,但未来还会继续保持一种快速的增长态势。所以,我们觉得城市的发展,并不是只要大城市,不要小城市,只要小城市,不要大城市,不是这样一个概念,我们认为城镇是一个体系,大中小城市要协调发展,我们这个报告里也没有提出只发展大城市,不发展小城市,我们这些年来大城市增长的速度比较快。根据国际的经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中小城市的增长速度会不断地提高。欧美有这样的经验,这又会把我们快速的增长态势维持一二十年没有问题。从这两个方面来看,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未来快速增长,包括那么多小城镇潜力都很大,我们认为未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态势应该是可期的。

2010-07-29 15:58:20  天津日报: 刚才看了一下蓝皮书的案例篇,中心生态城市案例之一,潘老师刚才提到中国城市的发展是从扩张走向品质提升转型,中心城市城是不是可以看作未来中国城市的发展方向,或者是一个探索的新模式?第二个问题,中心生态城运用很多高新的技术来建设环境油耗型的小城,成本非常高,这种中心生态城的模式是否适合在全国大范围推广? 2010-07-29 15:59:47  潘家华: 中心生态城是另外一种情况,是品质型的扩张,并不是属于现有城区品质的提升,但这个扩张是直接的品质提升,是在整个规划、建设、运行、管理方方面面都是寻求人居环境高品质、经济运行高效率的体系。这样一种模式在我们改革开放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间是遵循这样的模式,但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间,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索,有这么一个中心生态城新的模式出来,能否在其他地方进行一轮扩张受到一些条件约束。

第一,相应有大量的资本投入,因为中心生态城属于中国和新加坡政府间的协议,有这样的关注,有大量资本的投入。这样的外部条件在其他地方是否具有可复制性存在前提条件的问题。

第二,我们的中心生态城依托于环渤海京津唐地区有比较大的环境和氛围,其他地方能否具备这个条件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当然还有人才的问题。总体来讲,这样的模式对现在中西部地区在城市发展,人口城市化方面具有可借鉴意义。

在此,对领导和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2010年《城市蓝皮书》暨中国城市发展战略转型高层论坛本次会议到此结束。(完)

第二篇:九龙坡区城市发展战略构想

九龙坡区城市发展战略构想和形象宣传推广 1

重庆市区县经济发展及投资研究组

联盟单位

(排名不分先后)

重庆卫视《金重庆》栏目组

重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企盟战略投资咨询管理机构

重庆万通地产顾问有限公司

重庆三山广告传播有限公司

重庆澳美广告有限公司品牌推广分公司

九龙坡区城市发展战略构想和形象宣传推广 2

目录

一、前言

二、城市形象宣传推广的必要性

三、城市形象宣传推广的指导思想四、九龙坡区的优势和劣势五、九龙坡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构想六、九龙坡区城市形象宣传推广七、九龙坡区城市形象宣传推广的市场化运作

九龙坡区城市发展战略构想和形象宣传推广 3

一、前言

一个城市和地区的建设发展的战略规划,是一项极其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专家的相互协作和详细的调查研究,否则就不能得出准确的、有说服力的结论,也就不会有实用价值。由于这样的战略规划将会给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因此,它的准确性、可执行性以及对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性,将成为本构想的主要特点。因此,我们根据贵方提供的相关文件和资料,再加上我们实际的调研结果,并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专业的服务精神,提出九龙坡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构想和形象宣传推广的总体建议,并在本文中重点阐述九龙坡区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方面的有关建议。

二、城市形象宣传推广的必要性

首先,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因素,我们知道城市是由人、自然环境和建筑物所构成,人是其中最活跃、最基本的要素,建筑物和自然界都是在人的思想产生变化的过程中而产生变化。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城市的人文积淀需要去发掘,甚至去创造,并向在城市中生活的居民进行宣传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城市居民的自身素质,逐步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让我们为我们生活的城市而感到自豪,使我们的城市成为真正适合人们居住、消费和休息的生活 九龙坡区城市发展战略构想和形象宣传推广 4

特区,以吸引更多的人来这里生活,所有,对外的形象宣传就成为我们必须认真去做的一个重要工作。

从九龙坡区的具体情况来看,更是如此:长期以来,九龙坡区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均落后于本市主城其他地区,许多的内在优势得不到有效得发挥。因此,在很多人得眼中,九龙坡区还是一个大厂区,一个影响力有限得区域消费中心,档次、形象都不太高。为了彻底扭转这种局面,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除了实实在在地对九龙坡区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建设,在形象宣传方面也是煞费苦心,因此怎样让外界知道九龙坡区的优势,九龙坡区的变化以及九龙坡区的未来发展前景,就成为一个不能忽略的工作,所以,在战略规划指导下的城市形象宣传推广成为九龙坡区城市建设发展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城市形象宣传推广的指导思想

在政府制订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指导下,将九龙坡区的良好形象展现在公众面前,促进九龙坡区城市化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九龙坡区城市发展战略构想和形象宣传推广 5四、九龙坡区的优势和劣势

1、优势:

(一)本地区的工业发展基础较好,是重庆市的工业大区,拥有素质较好的产业工人群。

(二)如果政府“退二进三”的战略能够顺利实施,在主城区已经没有完整的地块可供开发的局面将在九龙坡地区得以改善,届时几个国有大型企业搬迁以后腾出的地块,可以进行规模化的开发。

(三)具有完备的铁路、公路和水路的交通运输设施,拥有长江上游最大的水陆联运港口——九龙坡港,还有西南最大的两个铁路货运编组站:重庆南站和重庆西站。同时成渝、渝黔、襄渝三条铁路干线汇贯境内,特别是直插西部的成渝高速公路横贯其中,李家沱、鹅公岩大桥横跨长江,连接渝黔高速公路,大件路、陈庹路、南北干道等城市干道也横贯东西南北,正在建设中的高架轻轨 沿杨家坪穿过,构成发达的交通体系。

九龙坡区城市发展战略构想和形象宣传推广 6

(四)农业资源丰富,相对于主城区,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具有典型的都市现代化生态农业的特征,是重庆市最具规模的、最具形象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五)在旅游方面,九龙坡区拥有著名的重庆动物园;重庆佛学院佛教圣地——华岩寺;全国最大的白鹭自然保护区;全市最大的人工湖——龙潭湖;全市最大的休闲场所——重庆第一垂钓俱乐部;十里荷塘观赏区以及观光农业等等。

(六)在科教文化方面,拥有全国知名的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工学院等大专院校;世界知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这里创办了育才中学,几十年间,为全国各大专院校输送了大量的优秀学生,至今仍然是全国颇有知名度的重点中学;另外拥有国家级科研院所145个,高新技术企业270多家。

(七)在区域位置上,介于重庆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南岸区南坪经济技术开发区之间,与渝中区、沙坪坝区相邻,加上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九龙坡区城市发展战略构想和形象宣传推广 7

2、劣势:

(一)城市各项建设发展滞后,特别是商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还处在低档次、低水平状态。

(二)众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厂房及其陈旧的家属区,占据了九龙坡地区的黄金地段,影响了城市的房地产开发以及经济的发展。

(三)原有的工业生产对环境产生一定的污染。

(四)娱乐、餐饮、购物等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水平偏低,而且在某些方面口碑不佳。

九龙坡区城市发展战略构想和形象宣传推广 8五、九龙坡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构想

1、整体构想:

以九龙坡区现有的工业为基础,以高科技手段改造老工业企业。同时,大力引进国际知名企业和国内有实力的企业来此投资,并以此来带动九龙坡区的房地产、餐饮、娱乐、购物、休闲、旅游等产业的全面发展。

2、具体项目构想:

(一)建立一个着眼于世界的工业园区,以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一批企业来此投资,既增强了地方经济 实力又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外来高素质人口的增加,会提升本地居民的整体素质,而且,他们的消费行为,会增加本地区的收入,使九龙坡区原有的水平较低的消费结构也得到改善。

九龙坡区城市发展战略构想和形象宣传推广 9

(二)外来企业加入,大大加强九龙坡区的人气,在房地产方面就可以以天宝新城为中心,专门针对这一高素质的人群打造具有超前意识的精品住宅,并可以此为契机,全面提升九龙坡区的房屋品质,摆脱低档次的形象,重新 塑造一个全新的、有品位的九龙坡区房地产市场,积聚更多的人气。

(三)在直港大道两侧至滨江路段,打造一个高尚的生活社区,主要是各种有异国情调的餐饮、娱乐、休闲设施,建筑和装修风格应该保持协调统一和品位,这样可以使九龙坡区,具有了有独特品味的都市消费场所。

(四)在商业步行街的建设上,要设计出自己独有的特色,在主城各区都在建设步行街的情况下,营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加大绿化面积,不能简单地堆积一些花盆,而要真正种植很多高大挺拔的树木,在绿树掩映下的商业步行街,更加具有地域特色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都市风景,让绿色成为九龙坡区都市街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份,使之成为重庆主城区的一个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与住家一体的,与自然更加接近的生活特区。九龙坡区城市发展战略构想和形象宣传推广 10

(五)在商业项目的引进上,尽量引进国际经营良好、有发展实力的商业企业,如上海联华超市、国际商业巨头沃尔玛、7——ELEVEN店等,这类型的连锁商业企业特别 适合九龙坡区的消费结构,并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充分提升了九龙坡区的商业地位。同时,良好的购物环境一定会吸引高品位的各种专卖店和特色商场。

(六)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所有项目都实行面向全国的公开招标,九龙坡区还政府可以主动邀请国内乃至国外的著名房地产开发企业参加竞标,充分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多年的、先进的房地产开发经验,进行规模化的整体开发,有力地支持和推动九龙坡区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建议选取万科、和记黄埔等知名企业。

(七)在天宝新城或杨家坪转盘的中心地带,建造一座综合性的活动中心,它以大剧院为核心,辅以美术馆、艺术院校、青少年活动中心、成人教育中心、名人馆以及社区活动中心等基础项目。这一项目的建设,在建筑设计和施工风格上要成为代表本地区的标志性的建筑,要在全国产生影响,这样的文化设施应该成为代表整个中西部地区的亮点。九龙坡区城市发展战略构想和形象宣传推广 11

(八)利用九龙坡区的旅游资源,做出有特色的旅游项目: A、首先,加强对重庆主城区内独一无二的资源——重庆市动物园的管理和资金投入,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区的自然优势,这将成为一个独特的亮点。

B、利用生态农业示范区、水果基地、全国最大的白鹭生态园区、十里荷塘的自然优势条件,努力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观光农业,大力吸引境内外游客,提升九龙坡区的旅游品质。

C、利用军工企业和白市驿空军基地的优势,建造一个大规模的军事主题公园,同样也可以作为本市乃至中西部地区重要的国防教育基地,项目设立有:大中小学生的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战史研究、战例评说、乘座军用飞机、装甲车、各种轻重武器的实弹射击、跳伞、学生军训、野外生存训练营、穿梭机模拟实景战斗等等。

D、参观佛教圣地——华岩寺,并具此开办佛学与社会道德讲座,净化我们的社会风气,使人们在紧张工作之余得到心灵的休憩。

E、最后,可以将这一系列的项目与城市景观结合成一条旅游线路,形成具有本地区风格的旅游热线,必能吸引众多的国内外游客。九龙坡区城市发展战略构想和形象宣传推广 12六、九龙坡区城市形象宣传推广

在九龙坡区的城市形象宣传推广过程中,我们把它分为不同的层次和重点,因此我们将具有雷同的城市景观放在宣传的辅助位置,而将九龙坡区的独特优势作为宣传的亮点,配合政府有关九龙坡区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将九龙坡区展现在公众面前。

1、建立城市形象识别系统:

(一)视觉识别:

运用视觉传达的设计方法,根据我们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有关要求,设计出系统的识别符号,以刻画九龙坡区的个性,突出地方的文化精神,使公众和本地各界人士对九龙坡区产生一致的认同感和价值观。

A、设计一个有代表性的吉祥物,作为城市的形象标志,如:九龙太子等,它可以是拟人化的龙的形象,也可以是人的形象。

B、并且在所有的对外活动中均采用统一的吉祥标志,如在本地的邮戳、信签等。

C、在各主要道口和中心地段塑立吉祥物雕塑,使之成为地方性标志建筑。九龙坡区城市发展战略构想和形象宣传推广 13

(二)理念识别:

这是九龙坡区的发展战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统一,是城市形象识别系统的精神所在,通常以座右铭似的口号形式体现出来。这种口号既是本地居民和各界人士必须遵守的信条和行为准则,又是取得社会公众信任和认同的一种语言概括。

A、在全面城市化,并坚持“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方针指引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侧重点不同的中心内容,如:在招商引资阶段,我们在对外宣传中提出“创业在九龙,腾飞在九龙”“你投资,我服务”“你发财,我发展”等宣传口号,而在大规模建设阶段我们则提出“创业者的生活特区”“高品位的生态都市圈”“城市、自然与人”“选择九龙就是选择了一种高品位的生活”“创业者不仅要承受都市的喧嚣,更应该享受生活的品味——九龙坡区为你打造创业新生活”等宣传口号。

B、这种城市发展战略思想的表现就是我们的理念,这不仅仅是一句或几句口号,而是城市管理者和公众的行为指南,对九龙坡区各界人士的行为起着规范和指导作用,是城市形象的核心内容。

九龙坡区城市发展战略构想和形象宣传推广 14

(三)行为识别;

在我们对理念进行确认以后,必须制订出一套使理念具体化的措施,以明确完善的理念为核心,通过对九龙坡区各界人士的日常行为方式的规范,并扩展到本地区以外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以获得社会的承认和肯定。

A、城市公共管理者的行为要求: B、城市居民的行为要求:

C、定期举行公益活动、文化活动:如针对环境保护、弱势群体等进行一系列的活动,体现我们对“人”的关怀;在文化方面,经常邀请文化名人搞讲座、画展等,并给音乐、绘画、戏剧以及其他文化活动创造出良好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的优质土壤。

D、开放美术学院,让一般居民都能够时时感受到艺术和创造艺术的校园给人带来的美的享受,对提高居民的素质大有好处。

E、邀请经济界名人和政府官员,定期举行“城市发展系列论坛”等以及各种与城市开发和经济发展有关的研讨会,提升九龙坡区在经济界人士眼中的地位。F、征集能够代表本地的音乐作品作为城市声音的形象代表。九龙坡区城市发展战略构想和形象宣传推广 15

G、设计出服务行业标准用语,并在本地所有服务机构和对外办事机构大力推广普通话。

2、九龙坡区城市形象宣传推广的形式:

(一)第一阶段重点对天宝新城及其招商引资进行推广和宣传,由政府进行整体宣传推广,并组织天宝新城内的开发商进行统一协调的对外宣传,在大环境下彰显各项目的独特个性。

A、围绕着天宝新城和商业副中心,进行整个地区的整体定位。例举如下:  创业大社区

 为未来富豪打造高尚的居家社区。 建设更加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态大都市。 山水重庆的后花园。

 大都市内的真正舒适生活特区。

B、针对九龙坡区内部的宣传:

主要是针对本地各界人士,重点是提高九龙坡区本地居民各方面的素质,树立起九龙坡人的自信心,让他们为他们居住地区产生自豪感。九龙坡区城市发展战略构想和形象宣传推广 16

主要方式有:  大力推广行为规范。 长期开展社区活动。

 利用集中学习的机会和电视加强宣传教育。 评选九龙坡城市之星。 向各界人士征集发展建议。

C、针对全重庆市的宣传:

主要利用本市各种媒体宣传九龙坡区的各项优势条件、城市发展前景、独特的都市生态圈等,使社会公众能够强烈的关注本地区,并重新审视对九龙坡区的看法。 向全市有奖征集对九龙坡区有关城市建设、工业发展、商业经营及其它相关方面的建议。 评选优秀外来工。

 发行各种专业画册或手册,如旅游、房地产、工业、观光农业等。

 发掘独特的旅游纪念品,并向外界推广:围绕白鹭、十里荷塘、观光农业、军事工业等,打破目前本市旅游纪念品品种单一,没有特色的历史,形成一个相关的产业链,逐步成为本地支柱产业。九龙坡区城市发展战略构想和形象宣传推广 17

D、针对市外的宣传:

主要针对全国甚至包括境外的一些地区,塑造出九龙坡区在重庆乃至整个中西部地区的突出地位,如生态观光农业、引人注目的标志性建筑、大量新型生态住宅小区、充满绿色的与自然更接近的购物商圈等组成的都市生态圈。

在新得经济时代,对外工作中的相互联系不能没有互联网,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内容丰富、信息及时、版面设计有新意的地方网站。如果以前已有网页,就在内容上及时更新,并将九龙坡区最新的发展状况及各项指标、信息公布出来,使九龙坡区的网站变得更有价值,用互联网的力量来帮助地方经济的发展,在对外的形象宣传方面,互联网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九龙坡区城市发展战略构想和形象宣传推广 18七、九龙坡区城市形象宣传推广的市场化运作

市场化的运作手段需要九龙坡区政府与新闻媒体、专业的投资分析和市场推广方面的专家进行合作,通过这些机构的专业化的整合运作,在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的同时,也通过对九龙坡区城市进行形象宣传推广,更有力推动九龙坡区的各项建设的快速发展,同时九龙坡区城市形象宣传推广工作由重庆市区县经济发展及投资研究组在九龙坡区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实施。

1、在报纸、电视等媒体上专门开辟一个九龙坡区专栏,分门别类地宣传本地区的各类产品、企业、旅游区、房地产以及发展规划和进展状况,做到准确、及时,信息渠道畅通。例如:目前九龙坡区天宝新城建设指挥部和重庆卫视《金重庆》栏目组正在进行中的战略协作行动,正是为了全方位帮助九龙 坡区更好实现“全面城市化战略”规划,首先选取对“天宝新城”的发展项目作为敲门砖进行宣传推广,并与九龙坡区天宝新城建设指挥部结成长期协作体,通过资源共享和信息互动,实现对天宝新城建设发展的有力推动。

九龙坡区城市发展战略构想和形象宣传推广 19

2、摄制一些电视宣传片,内容要适合现今人们的欣赏习惯。并制作成光碟,作为本地各界人士对外交流的赠品。这一项工作正在与重庆市区县经济发展及投资研究组及其联盟单位重庆卫视《金重庆》栏目组合作之中。

3、出版《新九龙》杂志,以人性化、生活化、有地方特色的内容,使之成为本地区各界人士与其他地区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平台。

4、配合步行街和天宝新城的建设,大力发展一些新型的广告媒体,营造出有品位的商业氛围。这项工作的执行由专业公司提出可行性分析报告,并报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进行审批。对于一些对城市景观和城市形象有负面影响的户外广告一律予以清除。

5、利用美术学院的专业优势,在各主要路口和中心地段设置一些代表本地区特色的雕塑作品,既向公众展示了新城的风貌,又把文化灌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

6、本区域内有关政府和各类企业的战略经济投资分析。

第三篇:城市基层管理体制转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突飞猛进。不同经济成分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制等,促使城市居民逐步突破了传统单位体制的局限与束缚,开始寻求不同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活动方式。“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改革思路要求政府和企业将大量的社会和服务职能剥离出来,交由社会或者市场来承担。因此,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现代公共管理理念的新型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已成为时代之需。

1954年12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统一规定:十万人以上的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应当设立街道办事处;十万人以下五万人以上的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如果工作确实需要,也可以设立街道办事处,作为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的派出机关。居民委员会是群众自治性的居民组织,参照公安户籍段的管辖区域设立,一般每一百户至六百户设一个居委会,由各居民小组推选的委员7-17人组成。企业职工居住集中的住宅区或者较大的集体宿舍,可以设立职工家属委员会兼任居委会的工作。这样,街居两级组织的名称、性质、任务和机构设置实现了全国统一。自此,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作为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组织载体,正式进入国家政治制度的视野。

从封建社会的“什伍”制、“邻保”制到民国时期的“保甲”制,我国传统的社会管理思想都是以对居民个人的控制为基础。街、居体制建立的初衷也秉承了这一思路。1953年6月8日

改革前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街道和居委会的权力很小,功能有限。除了国家主要通过“单位”传达各类城市管理信息,进行社会组织、社会动员和资源分配,街居自身处于边缘性地位外,区政府各类职能部门还在街道设立了相应的对口单位实行所谓的“条条”管理,于是“区政府政策实施主要通过各职能部门,然后再由各局传达到街道各所,街道办事处只是做一些辅助性工作,比如宣传和动员,以及随同税务人员和工商人员进行检查等。[4]”尽管在改革前的二十多年中街居组织的职能有所扩张,机构也不断膨胀,功能的虚拟性有所改观[5](p29-34),但其边缘性地位始终没有改变。即使创办托儿所(幼儿园)、副食品经营网点、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开展有限度的社会保障等,也都是以为“单位”外居民提供服务为主,并不侵入传统的“单位”内居民原有的利益圈。二是“单位”承担了过多的社会和服务职能,起到了“把市民组织起来”的作用,压缩了社会权力的存在空间。在“低工资、高就业率”的计划经济时代,“单位”就是一个小社会,为居民及其家属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各种生活服务。源于军事供给制的“单位”制度承担的不仅是经济职能,更多的是政治、教育、行政管理以及后勤服务等职能,这种复合功能特征使它具备了超强的动员和管理社会的能力,从而把街居组织的城市管理职能压缩在数量极少的无单位居民范围内。三是造成居民工作空间与居住空间的区域分离。对单位体制内的城市居民来说,“单位”就是其福利共同体,按照国家政策和规定负责为其分配工资、福利及各种政治、社会资源,大到就业、升迁,小到结婚、吵架,“有事找单位”,与居住地的基层组织没有太多关系。街居组织由于无法介入居民生活,不可能有效实施社会管理①。四是强化了居民的身份特征。在“单位”与街居组织的二元管理体制之下,城市居民被划分为两种类型,具有不同的身份特征。有单位的可以根据单位性质享受相应的政治、福利和社会待遇,没有单位的则处于城市社会的边缘。由于个人在单位中的不同序列及单位在整个单位体系中的不同序列,使得具有不同单位身份的居民拥有不同的社会感受。单位的封闭性特征则使单位外人员很难有机会流入单位内,单位与单位之间的成员流动也大都借助“关系”等非正式资源。

面对社会形势的迅猛变化,民政部门从承接企事业单位转移社会服务项目的需要出发,提出了“社区服务”的概念。1987年9月民政部在武汉召开全国城市社区服务工作座谈会,对社区服务的内涵作了定义,明确了社区服务的发展方向。1991年5月31日

进入1990年代以后,随着各项改革事业的逐步深入,城市基层基础工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方面,如前所述,附着在“单位”身上的政治、社会、教育、保障等功能迅速剥离,单位组织的整合作用不断降低;另一方面,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在维护辖区社会治安、引导下岗工人再就业、落实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区,正在形成城市社会管理的微观重心。上海、石家庄、青岛、沈阳、武汉等地先后开展了社区建设试点工作。2000年1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强化社区功能,巩固党在城市工作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加强城市基层政权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扩大基层民主,密切党群关系,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自此,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进入全面转型时期。

从近些年来各地开展社区建设的情况来看,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从单位主导型向街居社区主导型转变,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弱化单位的复合功能。主要是指国有经营性单位和国家财政供养单位继续分离办社会的职能,逐步与所办的幼儿园、食堂、学校、医院以及其他服务性机构脱钩,通过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医疗保障体系改革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等把单位的后勤保障逐步推向社会,实行市场化管理。二是通过简政放权,强化街居职权。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或者区政府的授权,街道办事处享有或者扩张了综合协调权、执法权、处置权、监督检查权等,从而能够行使相应的政府管理职能,对辖区内的社会治安、市容市貌、便民服务、精神文明建设、街区建设等进行有效的管理。武汉市江汉区按照费随事转、财随责走,责、权、利相配套的原则,把职权和工作重心下沉到社区,使社区居委会有职、有权、有钱。三是组建社区居民委员会。这是新型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组织基础。对原来的居委会按照居民居住的自然地缘关系、社区资源配置、适度的管辖人口和人们的心理认同等原则进行重组,以适应功能扩张、人口居住密集度增加以及管理手段现代化的客观情况。调整后的社区居委会规模一般在1000户至3000户之间。原来从属于各单位的家委会也一并转制为社区居委会。四是加大居民社区参与力度。居民参与社区事务是社区建设得以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和根本保证。目前的居民社区参与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参与渠道有所拓宽,参与的形式和内容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除了三年一次的居民委员会选举外,日常议事和决策的参与制度也有所完善。北京、上海等地都开展了居民直接选举居委会的试点工作,并准备大面积推广。沈阳、武汉等地在社区内普遍建立了由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代表组成的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每年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决定社区内的重要事项。居民已经可以通过自己的代表参与到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等事务的决策中来。

向街居社区主导型体制转型反映了我国政府以人为本治理现代化国家的新理念,对于当代城市基层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种体制关注的不是基于行政区域划分后的控制,而是对人的关怀,强调的是与居民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日常事务。从管理目的来说,由过去的控制向服务转变。单位体制限制人口流动,固化了职工与单位之间的关系,强调资源在单位内部的相对公平的分配。通过政府-单位-资源分配-职工实现城市管理的目标。社区体制则以服务为核心,强调合理配置社区资源,大力发展社区事业,努力为社区居民营造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人文居住环境,并不关注居民流动或其工作单位的变更。实现城市管理的链条是政府-社区-居民。从管理形式来说,由过去行政命令式的统治向强调居民参与的治理转变。在计划经济时代,单位具有很强的行政功能。政府与单位之间、单位与职工之间都是服从与被服从的行政命令关系。市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也都按照行政命令模式运行。社区体制则强调透明、回应与参与,要求社区事务的处理、各项措施的制定、实施必须体现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与居民的要求相适应,从而拓宽了政府与居民之间的对话渠道,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基层管理的方式。以小政府、大社会为导向下放权力是街居社区体制的一个重要特点。上海、北京等地都通过授权、委托等方式下放部分管理权,赋予街道办事处更多的权限[8],街道也同样向社区居委会下放权力。政府权力的回缩为社区组织的发展释放了更多的权力空间,不仅为居民代表会议、居民议事会等法定性社区组织提供了活动平台,而且促进了社区志愿者服务队、晨练队、法制宣传队、秧歌队等非法定社区组织的发展。街居社区体制从根本上改变了居民与社区之间的关系。社区不总是为了“管”居民,居民也不再“躲”社区。社区成了居民实现利益诉求的必备通道,居民愿意为社区发展出策献力。当居民与社区之间建立起紧密的利益关系,生活的重心从单位转移到社区,能够通过参与各种法定性或非法定性社区组织的活动,对社区事务的处理“说三道四”,从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时,受单位的束缚就会越来越少,也就为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打下了基础。

推动城市基层管理体制转型的标志性工作是开展社区建设。尽管目前全国的城市社区建设呈现出整体推进、全面拓展的可喜局面,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单位体制在城市基层管理中占据主体地位的基本态势。许多城市开展的社区建设尚处于示范和总结阶段。总体上说,目前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转型还处于初始阶段,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仍然是人们经济收入及福利分配的主要来源,绝大多数最具活力的社会成员仍然集中于各种各样的单位之中[5](p199)。但不容忽视的是,随着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入,单位体制正呈现出逐步弱化的趋势,街居社区体制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完善,正呈现出逐步强化的趋势。

社区主导型城市基层管理体制主张合作、参与、效率、共享,符合当代治理理论在公共管理领域的理念。公共管理领域的治理以善治为目标。“善治实际上是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善治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9](p326)”这一体制承认政府能力的有限性,把政府“管不了、也管不好”的社区事务交由社区自己管理,强调居民与政府之间积极而有成效的合作。因此,有的学者提出将“善治”作为城市社区建设的目标模式[10]。对照善治的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和有效性六个基本要素[11],可以发现当前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转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第一,行政化倾向诱发了社区管理机构的合法性危机。这里的合法性是指被社区居民内心所体认并服从的权威和秩序,与法律规范没有直接关系。根据有关法律规定,街道办事处是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居委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但事实上,居委会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按照街道办事处的指令开展基层社会管理工作,并没有被居民体认为“自己的组织”。各地在社区建设中重构的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管理委员会等社区管理机构多数由户代表象征性选举产生,即使是在直接选举的地方,也都采取先选后聘的办法。功能上与过去的居委会没有实质性差别,主要工作仍然是承办“上级”部署的任务,工作人员的薪酬亦由政府财政拨款解决。在社区管理机构看来,政府是老板,社区居民是管理对象。行政化了的社区管理机构不能表达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也就无法获得居民的信任。

第二,居民参与不充分导致居民与社区管理机构之间的合作出现断裂。社区是居民生活的环境依托,只有居民知道社区真正需要什么。社区管理机构如果不了解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就会事倍功半,费力不讨好。所以新型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必须容纳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建立管理机构与居民之间协调的、稳定的合作关系。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居民参与普遍不足,参与机制很不完善。一方面,社区管理机构提供的、供居民参与的事项极少涉及社区公共权力的运作,居民对参与的价值和作用表示怀疑,缺乏足够的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另一方面,居民缺乏通畅的参与渠道。常常是社区管理机构感到有必要了,就召集居民来开会、布置、传达,或者是政府有关部门提了要求,街道和社区居委会赶快组织居民。即便是在成立了居民代表大会的社区,什么时候开、讨论什么主题也都是由社区管理机构定,居民代表只有“听”的份。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缺乏一套详细、规范、操作性强的程序或规定作支撑,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居民参与的缺失影响了社区管理机构与居民之间的有效合作。

第三,法律滞后模糊了社区各类组织之间的权利界线。法律是公共管理的最高准则,社区各类组织和居民都必须在法律划定的范围内活动。如果法律没有清楚地划定社区组织、居民之间的权利界线,就容易引发争议,造成管理的低效率。如果法律的规定得不到遵守,也同样不可能实现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转型。目前涉及城市基层社区的法律有《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和《居委会组织法》。前者制定于1954年,后者于1990年颁布实施。由于制定时间较早,这两部法律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比如对居委会结构、功能、范围、组织、产生等方面的规定就与当前社区建设的要求有很大差距,也可以说已经突破了法律所调控的范围。关于居委会与街道办事处之间指导与被指导关系的规定,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街道往往利用自己掌握的政治和经济资源,将居委会“改造”为自己的“派出机关”,形成事实上的上下级关系。一些新兴的社区组织,如物业管理、业主委员会、社区志愿者服务等与街道、居委会之间的关系,也缺少法律上的规范。由此引发的各类组织之间的权利纠纷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效、协调的社区管理机制的形成。

第四,职能转变不到位妨碍了社区管理的成效。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居民参与社区公共权力的运作。如果居民没有足够的权力参与社区的选举以及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就不可能热心于社区事务,所谓的善治也就丧失了基础。现在的问题是,政府部门的职责功能模糊不清。有些方面越位,包揽了过多的应由非政府组织承担的职能;有些方面又缺位,对社区群众自治组织、中介机构、社会工作团体的培育、指导不力,对介入社区发展的专业性非政府组织的“资助性投入”不足[12]。另外,还存在着职权不足的问题。虽然各地在推行社区建设的过程中,也都按照重心下移、费随事转的原则开展了简政放权工作,但效果并不理想。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许多条条上的实权部门并不情愿将权力下放给街道,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城市基层管理新格局还有相当一段路要走。由于职能转变不到位、责权利不对等,街道的管理尽管门类齐全,但效率并不高。街道对社区权力的制度性侵蚀,又削弱了居委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阻碍了社区自治的正常发展。

妥善解决上述问题,是构筑新型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必然要求。笔者认为,各地在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应着重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快社区立法进程。当前较为紧迫的任务是修改《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尽快制定《物业管理条例》、《社区服务办法》等一系列与社区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修改后的《居委会组织法》应吸收近些年来各地在推行社区建设过程中创造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做法,使之与城市社区建设的现实需求相适应。在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没有出台之前,各地应从实际出发,先行制定地方性法规,规范社区内各权利主体的活动。

二是深化街道体制改革。重点是以“小政府、大社会”为目标认真转变职能,进一步理清与区政府和社区居委会之间不同的职责定位和相互关系。一方面要努力完善自身职能,依据法律法规和区政府的授权,确立街道办事处对辖区管理负总责的地位;另一方面要从深化“服务”入手,充分调动非政府组织开展社区工作的积极性,并从制度上约束街道的“创收”冲动,使其专致于指导、监督和资金、政策上的引导。尤其要彻底摈除街道随意向居委会下派任务的制度根源,使街道与居委会之间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落到实处。

三是推动居民利益社区化。以街居社区整合城市居民的关键在于居民利益社区化。当社区与居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时,居民的生活重心自然就会转向社区。因此应当强化居民与社区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居民在利益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参与社区事务的愿望。从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史不难发现,社区建设本身就是居民利益社区化的重要表征,只是在深度和广度上还显不足。由于“单位”体制改革的不彻底,使得许多职工与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仍然非常紧密,这在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表现的尤为明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进一步将单位的服务功能向社区转移,特别是政治、福利、保障功能等,降低职工与单位之间的依存度,使居民除工作之外的其它利益关系都能在社区得到体现。

四是努力构建社区参与平台。参与冲动的强弱受制于社区与自身利益的关联度和参与渠道是否通畅。在城市,由于工作单位不同,居民们尽管生活在同一个社区,彼此却大都不认识。人文环境的陌生弱化了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因此必须努力构建适宜的参与平台,使居民的参与冲动能够有机会释放出来。构建居民社区参与平台应以居民代表会议、居民议事会、户代表会议等法定性平台为主,以社区志愿者服务队、秧歌队等非法性平台为辅。

五是促进社区自治制度化。作为社区建设的基础和依托,社区自治应走制度化之路,逐步健全和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使社区居民切实享有对社区自治组织的选举权、罢免权和监督权,以及对社区事务的参与权和决策权。首先要依法选举社区自治组织,逐步推广直接选举制度;其次要规范居民日常议事程序,不同的社区要依据本社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详细的、操作性强的议事规则;再次要推行区务公开,社区事务的决策情况、实施情况、存在问题等都要及时向居民公布,便于居民监督。

六是建立一支专业的社区工作者队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基层社区的需求也逐步向多元化迈进。过去那种以退休老人为主体的居委会成员结构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社区需求。因此,应将社区工作者及相关的社区专业工作,纳入正规的职业范围,促进社区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投身城市基层社区管理。同时要加强社区工作的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在职培训和岗前培训,尽快造就一支专业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城市基层管理体制转型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四篇:襄阳市城市发展战略分析

新时代 新发展

襄阳市城市发展战略分析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摘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实现襄阳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四个襄阳”建设,推进襄阳城乡一体化的迫切需要也是襄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迫切需要。按照“一主两副三城”、“一花园多节点”和“大小多少”的思路,构建以襄阳大都市为核心,以大中小城市1小时经济圈为重要支撑,以星罗棋布的镇级市、中心镇、特色镇为重要发展节点,以汉江经济带、鄂北岗地经济带和荆山山脉经济带为纽带,建设城镇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带动辐射作用明显的襄阳都市群。

关键词:四个襄阳一主两副三城一花园多节点大小多少

引言襄阳是湖北省的第二大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也是湖北除武汉外的经济,教育,文化和体育的中心。位于湖北西北部,长江支流汉江的中游,是1986年第二批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素襄阳自古分为汉水(沔水)南北两岸的襄阳及樊城二城,隔汉江相望,二城在历史上都曾经是军事与商业重镇。1949年以后两城合二为一称襄樊市,分别设襄城区和樊城区。2010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襄阳区改名为襄州区。2010年12月9日,襄樊市正式更名为襄阳市。至今,襄阳已大步跨入工业化,它将在未来成为周边地区的新核心。

一 新时期发展战略思想

当前,襄阳正由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这意味着未来引领襄阳发展的一定是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实现襄阳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四个襄阳”建设,推进襄阳城乡一体化的迫切需要,也是襄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迫切需要。因此要坚持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协调推进,不断推动全市城镇化向注重内涵提升转变,向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向注重城乡统筹发展转变,以打造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和绿色襄阳,建设名副其实省域副中心城市为目标,以襄阳都市群为载体,以星罗棋布的小城镇为重要节点,用足用活用好省委、省政府支持襄阳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好影响襄阳发展的体制障碍和制约因素,走城镇布局科学、城乡产业发达、经济高效、基础性公共服务到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文明和谐、城乡互促共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打造襄阳新名片,共同创造襄阳更加美好的未来。发展目标

2015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55%以上,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平均每年转移到城镇的农村人口在10万人以上,五年转移53万人以上,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的能力明显提高;建成1个200平方公里、2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建成2个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建成2个30万人以上的中等城市,建成1个20万人以上的小城市;3万人以上的建制镇由32个增加到50个以上,其中5万人以上的中心镇由8个增加到12个以上;镇级市数量达到30个以上;城乡产业良性发展,支撑作用明显,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配套完善,综合承载能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主要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位居中部地区前列;城乡发展体制障碍逐步消除,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条件大为改善,城乡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城镇快速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基本构成经济文化生态强市的城镇体系。

3发展方式

按照“一主两副三城”、“一花园多节点”和“大小多少”的思路,构建以襄阳大都市为核心,以大中小城市1小时经济圈为重要支撑,以星罗棋布的镇级市、中心镇、特色镇为重

要发展节点,以汉江经济带、鄂北岗地经济带和荆山山脉经济带为纽带,建设城镇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带动辐射作用明显的襄阳都市群。“一主”,就是到2015年,将襄阳中心城市建成200平方公里、2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两副”,就是将枣阳建成大城市,将谷城、老河口组团发展成大城市,成为襄阳市两个副中心城市,其城市人口规模都在50万人以上;“三城”,就是把宜城市、南漳县建成2个30万以上人口的中等城市,把保康建成20万以上人口的小城市;“一花园”,就是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把保康市中心城区建成生态花园城市;“多节点”,就是在汉江经济带、鄂北岗地经济带和荆山山脉经济带规划建设多个有产业支撑、有一定规模内涵、社会公共服务到位、统筹城乡、有鲜明个性的镇级市、中心镇和特色镇,成为襄阳都市圈内重要的发展节点。“大”就是把襄阳大都市做大,把大中小城市做大,把小城镇做大;“多”就是把3万人以上、5万人以上的小城镇,按照不同的规模标准要求做多;“少”就是村镇数量要少,农民分散居中的少;“小”就是人均占地一定要小。

二 新时期发展具体措施

1.做大做强襄阳大都市。按照“城乡统筹、城镇带动、产业驱动、优化结构、突出特色、绿色生态、集群发展”的原则和建设“四个襄阳”的要求,时刻牢记省委、省政府的殷切希望和重托,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兴市不动摇,构建襄阳大都市。依托襄阳山水城洲等资源禀赋和内外环等基础条件,大手笔、高标准谋划中心城区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紧紧围绕“一线串珠、二线环绕、一江(汉江)两河(唐白河、小清河)两山(岘山、鹿门山)、一洲(鱼梁洲)四城(襄城、樊城、襄州、东津)”,把项目当景点建,园区当城市建,城市当景区建;重点谋划推进东津现代新城、庞公滨江新城、襄阳古城保护与开发、隆中风景区、岘山森林公园、鹿门山风景区、城市景观大道、襄南大学城、樊西工业新区等重点片区的开发建设;进一步配套完善襄阳大都市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增强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两条腿”走路战略,既要建设都市襄阳,又要发展卫星城,在大都市外围发展新的工业或第三产业,二者相依相偎,相得益彰,整体推进,科学发展,逐步成为农村人口转移的主要载体,构建都市襄阳中心城区发展新格局。通过襄阳大都市的建设发展,把襄阳建成引领襄阳都市群发展的“龙头”,建成引领“襄十随”城市群发展的“龙头”,建成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

2.科学规划建设襄阳经济带。襄阳汉江经济带、鄂北岗地经济带及荆山山脉经济带是促推襄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带。要按照不同地理位置、区域特点、资源优势、文化背景和发展趋向,在更高层面,按照“城镇布局合理、产业到乡镇、发展措施到项目”的要求,对其进行科学规划,加快发展。要积极构建襄阳水运大通道,设立襄阳汉江水运,推动汉江沿岸城镇合理布局和产业集聚发展;将桃花岛、长寿岛划入鱼梁洲开发区管理,从牛首镇建

设跨长寿岛的汉江大桥,按照生态岛建设发展标准,多元引进资金,将桃花岛、长寿岛纳入鱼梁州生态岛整体开发体系,科学规划开发;开发以鱼梁洲为龙头,以崔家营库区、桃花岛、长寿岛为主要景观带的汉江观光休闲游;开发以谷城汉江湿地为龙头,以汉江王甫洲库区、丹江口水库为主要景观带的汉江观光休闲游;规划建设汉江新集等水电枢纽工程,并纳入汉江观光休闲游;完善汉江污染防控体系,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汉江及各支流的水污染防治。

要通过襄阳经济带开发建设,使区域城镇布局合理、产业发达、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市场繁荣、城乡协调、社会和谐、生态良好,成为襄阳发展的现代产业密集带、新型城镇集合带和生态文明示范带,成为区域要素承载力强、产业集聚度高、带动力和可持续发展力强的重要地区,在襄阳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培育星罗棋布、特色鲜明的城镇带。要采取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财政主动安排资金、多方筹集资金的办法,优先加快镇级市、中心镇、特色镇基础设施建设。要依据小城镇发展现状及趋向,因镇而宜,分类指导,采取得力措施,下大力气,分区域大力培育,培育不同类别的镇级市、中心镇、特色镇,并在数量上做多做强,成为襄阳城市群有力支点,形成众星拱月、星月同辉之势。要更新观念,解放思想,认真研究县镇管理的体制机制,只要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有利于镇域经济发展,该放的权限都要放。要放更多的权限到建制镇。

遵循城镇发展内在规律,根据城镇经济基础、历史延续、辐射功能和发展前景,每个县域要建成3个以上综合实力突出、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健全、特色明显的镇级市、中心镇或特色镇,挖掘内在潜力,分类指导,扬长避短,作为区域发展排头兵进行培育,使其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对布局不够合理、基础设施差、辐射带动功能弱小、又缺乏发展前途的乡镇,要进行科学合并。对符合建镇条件的乡,要适时启动建镇程序,按照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重新规划建设,加快发展。

4.加快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和中心村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和中心村建设是新型城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积极实施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中心村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抓手,科学规划,合理布点,以中心村建设为核心,以迁村并点、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为契机,加强舆论导向宣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将农民逐渐引到规模较大的中心村或农村新型社区。凡新址建房又不合分户条件的,其老宅基地要归还集体,既不能一户多宅,更不能出售老宅。要逐步实现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全覆盖,使更多的农民享受到社区服务,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

5.不断优化城市产业布局。在产业布局上,各地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加快产业发展步伐。要以县域为基础,依据现有资源优势,以关系发展全局、带动作用强的重

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城市建设项目为抓手,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推动产业升级,引领发展方向,增强发展后劲。要强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理分工和布局延伸产业链,增加和牢固产业集群,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服务业跨越发展的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的良性循环。要通过区域、技术、资金、产业、信息、人力资源等多种合作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共谋发展,共创伟业。区域性中心城市要通过产业发展、产业链的扩大和延伸、产业集群的增加和不断的科技创新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好区域的龙头带动作用,逐步向工业化、城镇化和基本现代化迈进。

三 新时期发展总结

襄阳市发展、都市体系的建设和经济的振兴,最终是为了襄阳人民有新的生活水平、新的生活环境、新的生活品质、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秩序和新的生活感受。遵循城市发展定位,既要有跨越的激情、实干的激情,还要讲科学。要有一个清醒的战略定位,紧紧围绕创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中西接合部的龙头城市、魅力都会这两大重点目标来谋划建设我们的城市;要有一个高能极的城市功能体系支撑战略定位,按照党代会提出的“城市东进、旧城更新、一心四城、组群发展”理念,进行科学论证,形成“四城望洲”,组群发展的格局;要有一个足以吸引关注的城市映像,形成城市功能和分区的差异化以及个性化的心理映像,使建筑与生态、城市格局相协调。各级党委政府要舍得花钱请大师和专业规划团队做建筑规划设计,保证城市建设的品质;要有一个贴近时代和现代城市的管理理念,不断创新城建模式,在旧城改造中保留历史文化和城市记忆,在新城开发中避免空心化和大城市病,合理布局社会功能满足人民生活的舒适度、便利度,解决好市场主体利益和公众利益的关系、大规模建设和城市承载力的关系;要有一个促进城市长远发展和解决现实民生问题相结合的按发展规划,对城市历史和人民负责。

参考文献

《襄阳市区域发展规划2015》

《襄阳市历史沿革》

第五篇:首届非公经济活力城市发布暨

2018/8/13

首届非公经济活力城市发布暨 2013(第五届)非公企业发展论坛

《驾驭变化 布局未来:非公企业的涅槃之道》

7月5日(星期五)

07:00–22:00 注册

(北京•全国人大会议中心)

16:3020:00 会员和赞助商欢迎晚宴

(全国人大会议中心中餐厅)

(仅限会员与赞助商)

19:0021:30 对话 ——厉以宁

(全国人大会议中心)

-回顾历史:30多年的高速增长,驱动力来自于哪些重大的改革措施?11:00 分论坛一

对话部长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对话)栏目演播室)城镇化新政:重塑经济新引擎

——非公有制经济扎根县域经济,城镇化过程释放出来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第三产业等发展机会,将为非公有制企业开拓广阔的市场平台。

——哪些行业、哪些产业将受惠于城镇化? ——非公企业你准备好了吗?

主 持 人: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陈伟鸿

对话嘉宾:住建部部长 姜伟新 企业界代表

2018/8/13

09:0011:45

12:0016:10

14:10企业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的新机遇

-中央改善民生,政府会更多的投入,投入以后释放出很大的需求空间、产品空间、要求空间、服务空间。2018/8/13

主持人: 北京电视台主持人 马 迟 讨论嘉宾:民政部部长李立国

原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 张维迎

民生首席经济学家 邱晓华

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花旗银行中国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沈明高

16:3019:30 20:00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首先要具备经营的国际化、产品与服务渠

道的国际化、更重要的是人才的国际化

-国际化不仅仅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更重要的是在国内这个繁荣的发展平台上吸引国外各类资源,在国内的家门口就与国际接轨,实现“近水楼台先得月”。

-低迷期间多并购”。适时收购低价而优质的海外资产、品牌、技术,对于转型之中的经济体和企业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同时,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也为并购行为和后并购管理带来更多的风险

-走出去的多元思路与途径:并购并非唯一选择-本地市场上的国际化竞争

主 持 人:新浪财经主持人 权 静 特邀嘉宾:科尔尼公司大中华区总裁 庄瑞豪先生(仅限受邀嘉宾)分会七

企业知识产权资本运营---------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助推企业转型

一是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少不了专业咨询服务机构的专业支持,而这些机构能够更好地服务企业但需要国家具体政策的扶持; 二是需要加快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特别需要能够直接为企业培养和输送知识产权实操型人才的平台来帮助国家和社会补足人才短板; 三是要建立跨区域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使中小企业能够通过市场化运作顺畅获得它们所需领域的创新成果或知识产权,比如中外知识产权网,就是通过网络平台实现知识产权交易和融资。惟其如此,才能快速促进我国目前存在的“闲置专利”、“公职专利”等知识产权资源更好的转化。

主持人:《财经》杂志主编助理 乔晓会

特邀嘉宾: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 林炳辉 北京产权交易所总裁 熊 焰

2012品牌中国(知识产权行业)人物获得者联瑞集团总裁 谢旭辉先生

自助晚餐 爱心夜话 酒会

公益事业与非公企业社会责任:公益慈善与社会企业的探索

(国际会议中心)

2018/8/13

-以企业化的运营方式解决社会问题,既追求盈利以实现社会公益的可持续,又不以盈利最大化为目标;既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公益慈善,也不同于商业社会的CSR(企业社会责任)。这种在欧美获得高度认知的创新方式,其在亚洲的探索之路才刚刚开始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

拟邀嘉宾: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 汤敏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 王振耀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爱心大使 成 龙

7月7日(星期日)07:30

对话嘉宾:

09:00 – 11:30 开幕大会

(主会场、网络媒体、电视媒体直播)

主持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持人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 谢经荣国家发改委副主任 张晓强主旨演讲:非公经济活力城市市长发言

12:0013:30 对话——获奖城市市长

(xxx)

12:3016:30 分会八

2018/8/13

对话投资人:2013投资形势、热点与变革

(xxx)

监管环境的变化

主持人: 英国《金融时报》Associate Editor 张力奋

讨论嘉宾:普迈卓然(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 Bill Owens

红杉资本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沈南鹏

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张懿宸

宏毅投资总裁、联想控股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 赵令欢 14:30

16:45

16:30 22:00

分论坛九

人口老龄化:结构、政策与经济

(国际会议中心一层)分析人口结构变化和人口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提出应对建议

-中国:人口数量红利的优势人口政策反思与调整建议

主持人: 凤凰卫视主持人

讨论嘉宾: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黄少安 分论坛十

东盟:好邻居 好伙伴

(人大会议)

主 持 人:《名人堂》制片人、主持人 路彬彬

讨论嘉宾:中国东盟秘书长 马明强 越南贸工部长武辉煌

泰国商务部长瓦差瑞(Vatchari)新加坡贸工部部长林勋强

柬埔寨王国商务部副部长笛斯·提纳 老挝贸工部长维亚吉

马来西亚贸工部部长穆斯塔法 印度尼西亚商务部部长冯慧兰

文莱外交和贸易部长穆罕默德亲王 缅甸商务部部长吴温敏

分论坛十一

文化分会

(国际会议中心一层)文化、艺术界人士的聚会

主 持 人:财新传媒《新世纪》国际新闻部主任 黄 山 讨论嘉宾:前任香港城市大学校长、香港文化委员会主席张信刚 北京京地人和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水霞 圆桌讨论

Tpp与中日韩自贸区:贸易规则主导的摩擦

-美、日等发达经济体都不同程度地遭遇过“产业空洞化”现象,2018/8/13

中国等新兴的制造业国家,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币值坚挺、原材料上涨等因素,部分制造业开 始外迁,开始感受“产业空洞化”之痛。

-如何正确看待产业空洞化现象?

-发达经济体应对产业空洞化的经验和具体措施-转型升级:制造业的战略突围

主持人:

讨论嘉宾: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会长 孙振宇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副会长 李 永 商务部外贸司

商务部研究院院长

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局长 商务部世贸组织司司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陈 淮 商务部国际贸易研究院副院长 陈文敬

下载《2010年城市蓝皮书》发布暨城市发展战略转型高层论坛总结[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0年城市蓝皮书》发布暨城市发展战略转型高层论坛总结[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资源型城市转型现状分析

    文章标题:资源型城市转型现状分析一、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发展和特点资源型城市是随本身丰富的资源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利用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城市。我国存在较多的资......

    城市转型专题研讨会发言稿

    专题研讨班分组讨论会上的讲话今天上午讨论大家发言都很好,都很精彩,反映了淮北干部良好的精神状态。这次市委利用一天半时间举办“加快城市转型、打造精致淮北”专题研讨班,主......

    大武口区资源型城市转型情况汇报

    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 全面建设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核心区 大武口区是石嘴山市中心城区,辖区面积1008平方公里,总人口28.7万,其中城镇人口24.5万,占全区人口的85%。近年来,我......

    城市转型工作情况汇报(修改稿)

    滕州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情况汇报 (2011年5月14日) 滕州位于山东省南部,隶属枣庄市,总面积1485平方公里,辖21个镇街、1246个行政村(居),总人口168万人,是山东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市。......

    资源型城市如何转型发展

    资源型城市如何转型发展资源型城市如何走上科学发展之路,这是一个非常需要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问题。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方式粗放、自主发展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较弱是......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

    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目前,我国也开始面临这一难题,且问题越来越突出。鉴于转型工作的复杂性、综合性,本文在总结和借鉴国内外已有转......

    2009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

    中新网12月15日电 “2009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今天下午在北京举行。09年《社会蓝皮书》主报告李培林指出,大学生今年毕业560万左右,估计到年底的时候,会......

    安康市城市发展战略确定的环境分析

    安康市城市发展战略确定的环境分析 学号:20140557008 姓名:陈一铭一、宏观发展环境分析 (一) 国际发展环境 1、 宏观形势 和平与发展仍将是时代的主题,国家长期坚定不移执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