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资源型城市如何转型发展
资源型城市如何转型发展
资源型城市如何走上科学发展之路,这是一个非常需要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问题。产业结构单
一、生产方式粗放、自主发展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较弱是资源型城市普遍面临的困难。一些资源型城市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长期依赖资源,抑制了人们的创造能力,结构调整缺乏内在动力,并且带来了生态恶化、收入差距悬殊等社会问题,加大了可持续发展的难度。山西省晋城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长期倚重于煤铁资源。近年来,晋城市坚持从资源型地区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之路,全力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快调产,增创优势,在优化结构中构筑支柱产业新格局
近年来,晋城市始终把转型发展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集中力量狠抓四个重点。
1.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努力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根据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坚定不移地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重组整合之后,全市保留矿井129座,产能规模为1.12亿吨,平均单井规模由32万吨提升到87万吨。在此同时,我们还及早规划新建玉溪煤矿1000万吨,东大800万吨,沟底、沁和各500万吨,国投一期400万吨等几个现代化的骨干矿井,力争把我市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无烟煤生产基地。
2.做强做大优势产业,增创经济发展新优势。按照“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的思路,在延伸煤炭产业链上下功夫作了三篇文章。一是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在稳步建设高浓度氮肥项目的基础上,将工作重点转向发展以醇醚燃料为主的碳一化工,形成煤肥电和醇醚烃及精细化工并举的产业链条,实现由主要生产化肥向现代煤化工转变。二是大力发展煤层气产业,加快了煤层气开发利用步伐。到2008年底,已建成地面煤层气抽采井2621口,年抽采能力达到22亿立方米以上。全市累计建成煤层气发电厂21座,总装机容量18万千瓦;同时建成煤层气加气站5座,累计改装煤层气汽车3000余辆,市区内出租车全部改装成为双燃料汽车。城市主城区80%区域和居民用上了煤层气。三是大力发展煤电化一体产业。主要是鼓励煤电化工企业整合重组,拉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目前途经我市的全国首条百万伏级特高压输电试验示范工程已经完成,实现了由输煤变输电的跨越。
3.精心培育新兴产业,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了形成多元稳固的产业格局,在发展煤化工产业的同时,十分注重装备制造业、新型建材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一是发展精密铸件和制造业。通过淘汰落后工艺、整合冶炼资源,延伸产品链条,积极扶持发展中高档铸件和汽车精密铸件。目前,全市已形成150万吨中高档铸件的生产能力。二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晋城市的电子信息和先进制造业已经起步,2011年底晋城市工业园区将实现产值百亿目标,成为全球重要的精密光机电产品生产基地。三是发展新型建材业。充分发挥当地陶土优势,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在阳城建成了建瓷工业园区,入区企业已达到6家,生产能力达到2100万平方米。
4.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在统筹发展各类服务业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领域,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大力拓展旅游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我市背靠三晋腹地、面对千里中原的区位优势,利用高速运输网络,通过整合资源,正在抓紧物流中心园区建设和各县(市、区)的物流园区和配送中
心建设。依托当地丰厚的旅游资源,2008年全市旅游收入达到50.6亿元,同比增长21.64%。
二、统筹兼顾,创新机制,在工作实践中探索转型发展新路子
转型发展是个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必须统筹兼顾,超前谋划,持之以恒,长抓不懈。
1.未雨绸缪,及早规划。转型发展是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不转型必然会陷入 “矿竭城衰”的困境。因此,我们借鉴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成功的经验,充分发挥资源稳定开采阶段的各种优势,抓住国际、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及时制订了全市转型发展规划,努力掌握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动权。
2.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革开放是转型发展的巨大动力。这几年,我们不断创优发展环境,努力营造了“重商、亲商、安商”的良好氛围,先后吸引了台湾富士康、香港华润、德国北威州RWE公司以及中海油、中石化、中煤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来晋城落户。这些大企业、大项目、大集团的引进落户,为我市的转型发展起到了牵引拉动的火车头作用。
3.注重科技,尊重人才。不断强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认识,大力实施科教强市、人才强企战略,坚持把科技和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特别是把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培养、培训和引进了一大批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实用技术人才,为转型发展提供了人才智力支撑。
4.注重生态,优化环境。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坚持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重点,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先后关停了500多家污染企业和节能减排不达标的企业。2008年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47天,位居全省前列。扎实推进造林绿化工程,重点狠抓了通道绿化、交通沿线荒山绿化、城市绿化、镇村绿化和企业绿化,完成高等级公路沿线、白马寺山和城市可视荒山绿化任务,提高高速公路出入口、互通口、城市出入口绿化标准。森林覆盖率达到35.7%,市区绿化覆盖率45.8%,绿地率43.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5平方米,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
5.注重安全,促进和谐。在转型发展中,我们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的位置,认真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政府的安全监管主体责任,使安全生产保持了总体平稳态势。2009年亿元GDP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10万从业人员死亡率、万车死亡率、煤炭百万吨死亡率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2.8%、89.1%、16.6%、93.5%,为转型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安全环境。与此同时,深入推进“五大惠民工程”、农村“五个全覆盖”和实事工程,着力抓好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人们在转型过程中有稳定的生活条件和安定的社会环境。
6.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按照中心城市、县城、建制镇、新农村“四位一体”的思路,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市基础设施、特色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步伐。修编完善了城市的总体规划,将市区规划 “六位一体”、带状向心、联动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功能,带动了农村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和农民创业。加强新农村建设,坚持“抓住两头、带动中间、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方针,全力打造全省新农村建设样板区,重点搞好环城高速公路周边区域的村镇规划和产业规划,促进这一区域的城镇和新农村向中心城市融入,中心城市向外辐射,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作者:山西省晋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第二篇: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报告
**市转型发展的报告
**市依托境内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力发展煤炭、煤化工、煤电,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这种发展模式过度依赖资源,面临着煤炭资源减少的压力,也对环境造成破坏。近年来,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市又好又快的发展,全市上下做了大量工作,现报告如下:
一、近年来的工作。1.完善组织制度。
我市先后成立了循环经济工作小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等机构,各工作小组定期召开例会,协调全市经济转型工作,保障工作有序开展。我市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的工作意见》、《**市“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部门分工》、《**市“十二五”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工作方案》、《**市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行动纲要》等文件,为转型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2.调整产业结构。
针对我市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的问题,积极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充分挖掘**市历史文化资源,立足汉文化和红色文化旅游特色,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业;依托**市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积极发展
现代物流业。2014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8亿元,占本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6.3%,较2011年大幅提高了9个百分点。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市有比较优势的装备制造等产业,降低煤炭洗选和开采业的比重。
3.严把项目建设关口。
严格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提高新建项目节能和环保准入门槛,提高新建项目节能环保水平。对于不能通过能评或环评的项目,一律不予以审批、核准,不准许开工建设。积极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严格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等国家和河南省相关文件,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确保**市无落后产能项目。
4.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加大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监管,要求重点企业提升节能减排管理水平。各重点用能企业按照要求设立了能源管理岗位,聘任了能源管理人,完善了能源计量器具管理和统计分析制度。其中,裕东电厂已经建成了能耗及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极大地提高了数据的及时性与准确性。积极争取上级奖励资金,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支持力度。我市重点企业先后实施了矿井水综合利用、燃煤工业锅炉改造、永煤集团能量系统优化、神火集团铝电解槽低电压改造、裕东电厂脱硫脱销改造等项目,有效地提升了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完成了“十二五”节能任务,降低了污染
物排放水平。
5.打造循环产业链。
依托我市煤、电、铝等优势产业,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积极“增链补环”,通过引进关键链接技术,建设链接项目,延伸生产链条,不断改进和拉长煤—煤化工—精细化工、煤—电—铝—铝材加工、煤—电—建材三大煤产业链和粮食—面粉加工—食品加工—饲料加工—饲养业—肉蛋奶、林果—蔬菜—果蔬加工两大食品工业产业链,增强生产要素循环转化能力。永煤、神火均顺利通过循环经济试点单位验收,基本达到了固体废弃物产用平衡、矿井水处理利用平衡、采煤塌陷地塌陷复垦平衡、循环经济发展动态平衡,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建设开来实业有限公司煤矸石烧结砖、开控水务有限公司矿井水利用、神火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煤层气发电项目,有效利用了煤矸石、矿井水和煤层气等废弃资源。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资源综合利用认定,使企业早日享受到优惠政策。
6.推进环境治理。
顺利实施“蓝天”和“碧水”大工程,有效控制了粉尘、大气、水和重金属污染。至2014年末,我市地表水责任断面浍河黄口、沱河小王桥水质及集中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均实现100%达标;全市城市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低于省下达的71微克/立方米的目标要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在90%以上。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累计建成5个国
家级生态乡镇和12个省级生态乡镇,改善了农村环境。
二、存在的问题
1.面临着经济下行的压力。
当前,全国经济增速下降,对我市煤炭、钢铁和铝等主要产品需求下降,导致我市企业效益下降,可能会使企业降低对改造升级和转型支持力度。
2.部分单位及人员仍对转型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
某些单位及个人对我市传统发展模式弊端认识不足,对转变发展模式缺乏积极性,导致相关政策措施落实不力,如:某些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负责人对节能评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备案项目进行节能评审的比例较低,影响了项目能效水平的提升。
3.产业机构不合理。
**市第二产业在产业机构中所占比重较高,并且第二产业内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电力生产和供应等高耗能、高排放产业所占比重也较高。虽然近些年来,通过加强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等途径积极进行调整,收到了一定成效,但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占优势的产业结构在短期内难以得到完全改变,对转变发展模式造成较大压力。
4.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市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使用率较低,可再生能源使用量更低。煤炭中硫、氮含量大,燃煤会产生大量SO2、氮氧化物及粉尘,对我市空气质量改善造成了压力。
5.节能减排能力建设有待加强。
我市虽已建立节能监察中心及环境监测机构,但面临着装备落后、人才短缺、规章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不能完全适应**市当前节能减排工作的需要。节能减排监督管理不够有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措施乏力的现象仍然存在,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三、建议 1.制定总体规划。
转变发展方式涉及许多领域,需要统筹规划,各部门协调配合。我市目前没有关于转型发展的总体规划,其内容散见于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和环保规划,不利于转型工作的开展。当前正是编制“十三五”规划时期,建议乘此时机编制转型发展总体规划,以有效指导今后五年工作。
2.严把项目建设关口,有选择地承接产业转移。
在新建项目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时候,严格落实能评、环评等制度,优先选择能效高、排放少和经济效益好的项目,降低煤炭开采和洗选、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
工、电力和热力生产和供应等高耗能、高排放、低附加值的传统行业比重。
3.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推进西气东输商丘——**段天然气管道建设,加大巡护力度,确保长输管道安全稳定运行。完善城区天然气管网,扩大天然气供应范围,实施“煤改气”工程,逐步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支持**刘河镇20MWP农光互补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提升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力度。
4.加强监督执法。
支持**市节能监察中心、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加强资源利用效率、能源利用效率等重要指标的监测分析。加大执法力度,严惩违法行为。将转型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纳入绩效管理,实行问责制,并按照有关规定对作出突出成绩的地区、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5.保障资金投入。
市政府应建立转型发展专项资金,并纳入预算。安排市级财政资金支持本地区重点转型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资金的支持,采用“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企业改造升级。创新投入机制,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多渠道引导企业、社会资金积极投入。完善财政补贴方式和资金管理办法,强化财政资
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第三篇:大武口区资源型城市转型情况汇报
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
全面建设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核心区
大武口区是石嘴山市中心城区,辖区面积1008平方公里,总人口28.7万,其中城镇人口24.5万,占全区人口的85%。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建设目标,强力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城市化“两大”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资源型城市转型情况
我区是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老工业城市,也是国家“一五”时期布局建设的全国十大煤炭工业基地之一。随着煤炭资源的日益枯竭和企业改制的实施,带来矿区居民多、下岗失业人员多、贫困人口多等诸多问题,资源型城市转型任务艰巨。历届区委、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牢抓住石嘴山市被列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宁夏统筹城乡发展试点等机遇,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创新突破,经济转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转型步伐加快。坚持以优质增量调存量,加大经济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由“十五”末的1.5:65.4:33.1调整为2011年的0.7∶64.3∶35。一是做强新型工业。工业经济实现了以传统涉煤产业为主向新材料、机械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等产业的转变,新型工业占工业总量的比重由“十五”末的16%上升为2011年的30%,预计“十二五”末达50%以上;涉煤产业占工业总量的比重由“十五”末的70%下降为2011年 的55%,预计“十二五”末下降到50%以下。工业经济保持了年均20%的增长速度,对GDP贡献率达70%。二是做大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地产开发、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产业,第三产业实现了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变,服务业增加值由“十五”末的12亿元上升为2011年的46亿元,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达30%,预计 “十二五”末达36%以上。三是做优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城郊型现代农业,依托2000栋日光温室,扩大瓜果、蔬菜、花卉、蕃茄育苗等种植规模;依托湖泊湿地资源,加大“适水”产业开发,扩大螃蟹、渔类养殖,拓宽增收渠道。
(二)城乡环境巨大改观,城市转型成效明显。坚持蓄水、植绿、治污并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大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退出力度,实现了由“煤城”向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的转变。一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实施了星海湖、舍予圆、北武当景区等一批水利建设、生态绿化工程,辖区湖泊面积23平方公里,城区绿化面积33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6.5%、绿地率达3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5.7平方米。北武当生态旅游景区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二是加大节能减排力度。采取“关停并转”相结合,对山水大道、隆湖大道两侧高耗能、高污染的金属镁、铁合金、炭素加工等企业进行了转产、搬迁、淘汰。严格执行节能减排“十大铁律”和“一票否决制”,加强对重点用能企业的监控,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三是提升城乡管理水平。连续 五年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会战”,加大城乡乱搭乱建、乱堆乱放整治。大力实施农村环保项目,开展了一站、兴民、潮湖等村庄集中连片整治,配备环卫保洁人员,建设垃圾转运站,配置封闭式垃圾清运车辆和垃圾收集箱,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管理。
(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转型扎实推进。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任务来抓,加大投入力度,着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一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完成了19所企业学校移交,实施了12所学校校舍安全改造,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开展城乡教师轮岗、城乡学校结对,加快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了自治区教育强区和国家“两基”验收。二是加大创业带动就业。实施“创业富民”工程,规划建设了九大创业示范基地,制定了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等一系列创业扶持政策,深入开展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2011年,实现新增城镇就业1.1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6%,低于控制目标0.9个百分点。三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力抓好“五免一救助”、农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统筹等工作,健全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温暖夕阳”工程,实现城市“三无”老人和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全面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四是抓好矿区居民下迁。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和市各项政策扶持,配合神华宁煤集团规划实施了采煤沉陷区、棚户区改造迁建工程,计划总投资22.5亿元,规划建筑面积114万㎡,建房13813套,安置居民5万余人。锦林、丽日小区已投入使用,配套建设了学校、幼儿园、卫生院等社会公益设施,目前已安置 下迁居民7250户2.4万人。
二、区级领导班子在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区委围绕“产业升级、城市建设、民生工程、干部队伍”等重点领域,充分发挥区人大、政府、政协等领导班子的作用,全力“抓项目、引资金,夯基础、建城市,保民生、促和谐,强队伍、提效能”,为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坚强保障。
(一)全力抓项目、引资金。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严格落实区级领导包抓项目制和招商引资责任制,全力抓进度、抓投产、抓达效。区委、政府对每年确定的重点项目,成立由区级领导任组长的专项工作推进组,实行“一名区级领导牵头、一个部门具体负责、一个方案狠抓落实”,协调解决项目用地、规划审批等问题,用推进项目建设的成效来评价干部、衡量工作。加大“三争双招”力度,采取区级领导带队招商、小分队招商、部门招商等措施,紧盯重点区域、优势产业,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十一五”期间共引进项目358个,到位资金115亿元,争取各类资金4.6亿元。
(二)全力夯基础、建城市。区委、政府抢抓西部大开发、宁夏统筹城乡试点等机遇,积极争取自治区、市项目政策支持,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实施了贺兰山南路延伸段、星海镇“三纵四横”、隆湖大道改造、长城路等一批城乡道路工程,拉大城市框架,扩大城市规模。积极争取市星瀚集团、供电局支持,实施 了供排水、供热、天然气、高压电网改线等一批基础设施工程。建成区面积由37平方公里拓展到60平方公里,集中供热面积达920万平方米,城市产业、城市环境、城市管理全面提升,为经济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2008年、2009年我区连续两年被自治区评为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工作先进单位。
(三)全力保民生、促和谐。针对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下岗失业人员多、困难群体人数多,以及就业压力大、贫困救助面广、采煤沉陷区治理、棚户区改造任务重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区委、政府加大投入力度,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十一五”以来,累计投入民生项目投资占全社会固定投资的30%,涵盖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救助、住房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使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特别是针对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遗留问题,先后完成了农场户养老保险办理、企业学校移交、街道社区整合等工作,实施了矿区居民下迁安置、棚户区改造、城乡低保提标扩面等工程,解决了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全力强队伍、提效能。随着市区管理机制由原有的“市建区管”向“市区共建、重心下移”的转变,管理内容和服务范围剧增。针对行政事业编制少、干部队伍数量严重不足的现状,区委重视和加强干部队伍、机关效能建设,最大限度发挥现有干部的作用,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坚强保障。一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在2009年机构改革中,成立了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配齐配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强化“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 的主导作用。二是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积极争取自治区、市相关部门支持,在保持现有行政编制不变的情况下,于2011年、2011年先后招考了39名公务员,补充了新生力量,为干部队伍新老交替奠定了基础。三是创新干部选任机制。采取“署名推荐、海推提名,差额选任、岗前实践,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措施,扩大干部选任民主和选人用人视野,实现人岗匹配、适岗适能,激发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提高了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四是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围绕全区重点项目(工作)抓效能,签订目标责任书,制定考核细则,实行目标管理清单制考核;采取“周督查、月贴牌、季考评、年考核”的方式,加大督查督办力度,推动了全区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
三、几点建议
一是工业经济发展方面,加大对传统优势企业、改制企业的扶持力度。大武口区作为宁夏老工业基地,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特色明显,特别是原煤机一厂、二厂、三厂等传统机械装备企业,为国家、自治区工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建议自治区、市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充分发挥老企业、技改企业的资源、人才、技术优势,加大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促进同类产业或配套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和配套合作,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增强产业竞争力。
二是第三产业发展方面,给予政策、项目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十一五”期间,我区第三产业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整体呈现“总量不大、比重偏低,市场结构不尽合理、发展后劲不足,消费动力不强、产业发展体系不够完善”等突出问题。建议自治区、市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给予项目、资金方面的支持,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型专业市场、重大商贸设施及旅游景区景点、物流园区和大型物流企业、职业教育设施及四星级(含)以上宾馆用地,优先给予扶持;对从事仓储、配送的物流企业,实行与工业类项目用地同等的优惠政策;拓宽服务业发展资金来源渠道,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投入体系,保持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
三是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增加行政事业编制和干部职数。大武口区现有干部职工2490名,与辖区人口比例高达1:104,其中公务员337人,占干部职工比例在全自治区22个市、县(区)中最少。建议自治区、市对我区行政事业编制给予倾斜,加大新录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招考力度,补充新生力量,切实解决干部使用“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突出问题。
第四篇:资源型城市转型现状分析
文章标题:资源型城市转型现状分析
一、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发展和特点
资源型城市是随本身丰富的资源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利用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城市。我国存在较多的资源型城市。据统计中国现有矿业城市178座,占到全国城市总数的1/4以上。这些矿业城市按其开采年限,可分为幼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三种情况。其中有29座城市发展时间不足20年,属于幼年期矿城;有131座城市建市在20-50年之间,步入中年期;还有18座城市建市时间超过50年,进入了老年期。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体力和生活方式,一个城市亦然。也有其少年、中年和老年,也应该有不同的发展模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全部矿业城市中,有1/10的城市矿产资源开始枯竭,如辽宁的阜新市、甘肃的白银等,已经亮起红灯,开始了从资源丰富型城市向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滑落,开始面临经济衰退,环境恶化,就业困难,生活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急需转型,重振雄风。资源枯竭的定义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情况。按此分类,资源枯竭型城市可划分为发展型、警戒型和危机型三类。其中第一类约有20多个,正在成长,前途风光:第三类也约有20多个,日子十分难过;其余的都在第二类之列,再过10-15资源开始枯竭,属于眼下不急,马上就难过的境地。全国有95座高度依赖矿业的资源型城市,其中58座是煤城。解决资源型城市转型必须解决好认识、规划和环境和调产问题。资源是资源型城市的立身之本。资源型城市过去得以笑傲天下,依靠的就是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所谓人无我有。比较那些资源缺乏的地区,相对来讲处于较为优越的地位。但是,正因为如此,资源型城市大多依赖资源的开发,只是在扩大资源开发规模上想的办法比较多,在资源的深度加工上作的文章少。对本地优势资源以外的产业涉猎更少。过分依赖资源,靠山吃山的想法和做法都非常有市场,并且显得十分合理和可行。可是资源总量是有限的,他的可利用程度也是受到限制的。一味靠山吃山,结果必将是坐吃山空,资源枯竭。要想使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走上正确道路,首先要设法改变根深蒂固的单纯依赖自然资源过日子的思想。这方面的难度很大。但是不做就无法改变人们的认识。认识不改变。走转型之路就可能成为空话,或者被淡化和边缘化。其次我们要未雨绸缪,尽早对城市的发展和转型进行规划。俗话说: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到无时想有时。如不及早动手,现在那些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今天可能就是我们的明天。资源是有限的,不停的挖总有一天要采完的。我市的煤炭资源按现在的开采强度,大矿不到50年,盂县15年左右,郊区不到10年,平定也只是30年。而且现有的资源我们也不能吃干喝净,总要给子孙后代留下发展余地。第三、要尽早发展接续产业。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势在必行。就好象人要老一样,资源型城市也要老的。我们人老了要享受社会保险,城市呢,就必须发展接续产业,延缓他的寿命。造成空气污染,影响全市的城市形象和人民身体健康。已经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且还需要大量资金治理。我市的支柱产业是煤炭,经济结构缺乏足够的弹性和回旋余地,对付市场波动乃至市场风险的能力脆弱,一旦煤炭市场价格发生下滑,全市的经济马上围绕之发生不良后果。所以我们无论煤炭市场好与坏,都必须坚定调整产业结构的信心和决心,市委确定的建设两个基地,发展六大优势企业的方向不能动摇,速度不能走慢,步伐不能停止,更不能倒退。
三、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可行的办法
(1)要走科学发展道路。资源型城市转型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走循环经济之路。变废为宝。大力发展综合利用,大量煤矸石,粉煤灰和工业废弃物要充分用起来。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吃干榨净。提高资源的利用程度,增加其附加值。要走自主创新之路。过去我们走的是拼消耗浪费资源的路子,但是我们的资源储量和人口数量都不允许再走下去。要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我市去年的18项技术创新项目达效后就可以新增销售收入2亿6千万元。如有意识的加大扶持力度。将会产生更大效益。
(2)要早做规划,科学规划,合理规划。作好规划。要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引进新项目时,既要考虑经济效益,更要考虑环境因数和环境容量。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变企业与环境保护的对立关系为互助关系。
(3)进一步加强保护环境和生态的宣传力度,增强市民对城市转型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大家献计献策。
(4)要十分注重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人才缺乏是我市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人才老化和人才断档尤为突出。我市是山西省高考大市之一,每年外出到外省就学的人数以千计,恢复高考以来先后输出上万名大学生。由于我市发展速度较东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相对滞后。加上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活条件环境不尽人意,他们大多选择留在外地和国外境外。培养了没回来,为其他地区作了铺路石。可是要从另一
方面看,这样也未必全是坏事。这些人在外面经历风雨和考验,有着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成果,他们是我们的一笔宝贵的人才库。虽然他们人在外,但是对家乡还是有感情的。对他们要作到不为我所有。
(5)民营经济在转型中要起到排头兵的作用。充分发挥一切积极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放开手脚发展非公经济。真正落实中央36条。消除发展民营经济的障碍,作到法无禁止既自由。要着力培养高速发展的中小企业。发展高速成长的“瞪羚企业群”。
(6)国企要做转型的主力军。**是资源型城市。开发资源型国企占的比重很高。其中煤炭企业的人数和产值在全市占有突出地位。煤炭作的贡献很高,它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全市的发展。国有煤炭企业责无旁贷地应该承担起转型的责任。其应该按照现代企业的模式和要求,加大改革的力度。促进其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社企分开、事企分开,加快主辅分离,减少办社会负担,在煤炭主业以外多元化发展,逐步改变过分依赖煤炭的单一结构,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避免煤兴企兴,煤落企衰,进而造成煤盛城兴,煤竭城衰。市委市政府已经看到了这一点。并且在支持煤炭主导产业的同时针对性的制定了调产的战略,并逐步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05年确定的23项重点调产项目中已有13个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可以年销售收入15亿元。实现利税3亿元。下面要做的就是在煤炭市场看好,价格高扬的时候,要坚持不懈的支持调产项目达产达效。
(7)借鉴国外成功转型的经验,为我所用。老工业基地重振,尤其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过中遇到过的一个共性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德国的鲁尔,法国的北加莱地区的转型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他们的做法大致有几条:
一、高层次设立专门机构负责老工业基地重振;
二、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对矿工进行免费转岗培训;给矿工进行创业咨询同时提供小额优惠贷款;允许不够正常退休年龄的矿工提前退休并给以较高的退休待遇,并对其免费培训。创造再就业条件;确保矿工的医药费来源,并对职业病进行免费治疗;由国家出资对矿区旧房进行改造。
三、采取多种措施支持资源枯竭地区发展接续产业。进行生产力布局时优先在矿城布点;同时给予价格补贴、税收优惠、投资补贴、环保资助、增加研究和发展补助等措施支持矿区。
四、营造良好环境吸引外来投资。
五、建立培养从事老工业基地重振的专业队伍。我们是资源准枯竭城市,应该学习别人好的经验和做法.(8)要选好项目。说千道万,这是关键。选好接续项目,这是实实在在的,要出真正经济效益的事。等煤炭,矿产等资源枯竭时,要依靠它吃饭的。这方面我建议要一方面利用过去的煤城的名气,搞好传统产业。传统产业要做强,要在产业链的延伸,产品的深加工,提高附加值上做文章。要在煤炭加工和利用上下工夫,还要特别注重煤层气的开发利用。这方面我们有着特殊的优势,而且每年放空的数量以亿立方米计算,必须抓紧进行利用。要发展煤炭加工产业链,大力发展煤化工,乙炔化工,煤机制造,煤炭工业配套产品。已有的煤电铝产业链要作大作精。进一步发展铝的深加工产业,发展铝箔,铝型材、铝镁合金、蒸发器等产品。利用**的能源优势和资源优势,建成全国的铝生产和深加工基地。要作好两个基地的大文章。另一方面。就要脱离传统产业,把眼睛盯在那些高附加值,高新技术产业上。这方面主要是要使有潜力的产品和产业做大规模。这个说来容易,但是做起来十分艰难。一来、本身高新技术产业就有较大风险,失败的概率较高;二来、掌握高新技术并使之产业化,商业化,进而为大家接受,在竞争和挑战下生存和壮大,成为能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支柱产业,其中每一步的困难,都是以指数形式增长。要正视困难。要百折不挠。
(9)要争取中央的政策支持。
(10)资源型城市转型时尤其要城乡兼顾。城市周边的农村是矿产丰富地区。开采时造成的损失也集中在农村。要及时足额给农村和农民以足够的补偿。转型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农民的利益,要优先推动农村的发展。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建好新农村。只有城市区的繁荣,没有高标准新农村的建设,城市的转型就不能说彻底和顺利完成。
《资源型城市转型现状分析》来源于网,欢迎阅读资源型城市转型现状分析。rjs
方面看,这样也未必全是坏事。这些人在外面经历风雨和考验,有着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成果,他们是我们的一笔宝贵的人才库。虽然他们人在外,但是对家乡还是有感情的。对他们要作到不为我所有。
(5)民营经济在转型中要起到排头兵的作用。充分发挥一切积极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放开手脚发展非公经济。真正落实中央36条。消除发展民营经济的障碍,作到法无禁止既自由。要着力培养高速发展的中小企业。发展高速成长的“瞪羚企业群”。
(6)国企要做转型的主力军。**是资源型城市。开发资源型国企占的比重很高。其中煤炭企业的人数和产值在全市占有突出地位。煤炭作的贡献很高,它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全市的发展。国有煤炭企业责无旁贷地应该承担起转型的责任。其应该按照现代企业的模式和要求,加大改革的力度。促进其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社企分开、事企分开,加快主辅分离,减少办社会负担,在煤炭主业以外多元化发展,逐步改变过分依赖煤炭的单一结构,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避免煤兴企兴,煤落企衰,进而造成煤盛城兴,煤竭城衰。市委市政府已经看到了这一点。并且在支持煤炭主导产业的同时针对性的制定了调产的战略,并逐步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05年确定的23项重点调产项目中已有13个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可以年销售收入15亿元。实现利税3亿元。下面要做的就是在煤炭市场看好,价格高扬的时候,要坚持不懈的支持调产项目达产达效。
(7)借鉴国外成功转型的经验,为我所用。老工业基地重振,尤其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过中遇到过的一个共性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德国的鲁尔,法国的北加莱地区的转型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他们的做法大致有几条:
一、高层次设立专门机构负责老工业基地重振;
二、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对矿工进行免费转岗培训;给矿工进行创业咨询同时提供小额优惠贷款;允许不够正常退休年龄的矿工提前退休并给以较高的退休待遇,并对其免费培训。创造再就业条件;确保矿工的医药费来源,并对职业病进行免费治疗;由国家出资对矿区旧房进行改造。
三、采取多种措施支持资源枯竭地区发展接续产业。进行生产力布局时优先在矿城布点;同时给予价格补贴、税收优惠、投资补贴、环保资助、增加研究和发展补助等措施支持矿区。
四、营造良好环境吸引外来投资。
五、建立培养从事老工业基地重振的专业队伍。我们是资源准枯竭城市,应该学习别人好的经验和做法.(8)要选好项目。说千道万,这是关键。选好接续项目,这是实实在在的,要出真正经济效益的事。等煤炭,矿产等资源枯竭时,要依靠它吃饭的。这方面我建议要一方面利用过去的煤城的名气,搞好传统产业。传统产业要做强,要在产业链的延伸,产品的深加工,提高附加值上做文章。要在煤炭加工和利用上下工夫,还要特别注重煤层气的开发利用。这方面我们有着特殊的优势,而且每年放空的数量以亿立方米计算,必须抓紧进行利用。要发展煤炭加工产业链,大力发展煤化工,乙炔化工,煤机制造,煤炭工业配套产品。已有的煤电铝产业链要作大作精。进一步发展铝的深加工产业,发展铝箔,铝型材、铝镁合金、蒸发器等产品。利用**的能源优势和资源优势,建成全国的铝生产和深加工基地。要作好两个基地的大文章。另一方面。就要脱离传统产业,把眼睛盯在那些高附加值,高新技术产业上。这方面主要是要使有潜力的产品和产业做大规模。这个说来容易,但是做起来十分艰难。一来、本身高新技术产业就有较大风险,失败的概率较高;二来、掌握高新技术并使之产业化,商业化,进而为大家接受,在竞争和挑战下生存和壮大,成为能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支柱产业,其中每一步的困难,都是以指数形式增长。要正视困难。要百折不挠。
(9)要争取中央的政策支持。
(10)资源型城市转型时尤其要城乡兼顾。城市周边的农村是矿产丰富地区。开采时造成的损失也集中在农村。要及时足额给农村和农民以足够的补偿。转型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农民的利益,要优先推动农村的发展。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建好新农村。只有城市区的繁荣,没有高标准新农村的建设,城市的转型就不能说彻底和顺利完成。
《资源型城市转型现状分析》来源于网,欢迎阅读资源型城市转型现状分析。rjs
第五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现代服务业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联系,特别是工业化的发展,服务业如何更好地为工业化服务,从工业化发展来确定服务业发展的速度和重点。服务业发展要与市场密切联系,服务业是构建市场体制、机制的基础,从市场需要及其变化来确定服务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服务业发展要与城市化结合起来,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与城市化发展慢有关系,指出报告中涉及的一些指标宜粗不宜细,服务业发展必须考虑城市化以及人们生活消费改变的需求。充分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特别是在总报告中,要把门户城市理解的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在城市化进程中制造服务需求,在人口集聚中发展服务经济,在工业进程中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把晋城建设成为一个以服务经济为主的城市。
晋城现代服务业发展应该特别重视要把晋城服务业发展放到区域分工格局当中来进行设计,从区域分工格局来了解和分析晋城服务业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发展的步骤、目标、道路。
晋城服务业发展必须处理好先进制造业和先进服务业的关系,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目标必须要处理好这样一个关系,产业调整的目标是一个驱动,两个轮子。驱动就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驱动力,两个轮子,一个就是先进制造业,一个就是先进服务业。
晋城服务业发展也不能脱离服务外包,把这个服务外包应该放到大的背景下来看。这个服务外包不单单局限于离岸外包,也包括在岸外包,晋城作为一个内陆城市,承接离岸外包可能有许多局限性和约束,但也不能脱离这个问题,因为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就是服务外包,我们不但要创造条件发展离岸外包,也应该大力承接其他大城市转移过来的在岸外包。
晋城服务业发展体制保证和政策措施,就是要进一步开放服务业,关于体制改革滞后的问题要通过建立公开规范的服务业管理体制,完善服务业基础设施,继续落实服务业的扶持政策,创新服务业创新体制,加大招商投资力度等等各个方面加以改进。
关于促进晋城市服务业发展要从二个方面来做文章。
(一)本地如何发展服务业。我想到四点:1.还是应该从商的角度,要改变我们过去不太重视商业,重视工业的倾向;2.建议我们在当地服务业发展过程中来考虑这种服务业的供需问题,一个是功能区,一个是聚集地,还有一个就是项目,我们这个报告里面提供了很多项目支撑和带动,我建议可以再往上提升一下;3.从公共服务来讲,要形成以社会民间资本为主体的教育、卫生、体育等多方面的公共平台;4.进一步用城乡一体化推进服务业发展。
(二)服务业要想跨区域发展,拓展市场范围的建议。1.如果为本地服务是有限的,就必须扩大我们服务业的范围;2.晋城将来有一个很好的产业方向就是煤化工,这个优势是比较突出的,要充分利用煤化工的优势来发展相关的服务业,包括从物流到研究到信息,如果能把这块服务抓起来是个新的经济增长点;3.建立一些在全国产业中具有独立性地位的产业。
我国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认识有一个共性的判断主要是基于两个指标:一个是服务业发展的比重低,我国这几年一直徘徊在40%这样的水平;一个是就业的比重低,我国十一五以来的就业水平比十五期间吸纳的就业人数少。
为进一步深化研究,提一些建议:1.研究晋城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与晋城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趋势紧密联系在一起,报告应该放在整个晋城经济社会包括工业、农业发展的整个规划当中。2.对资源型产业结构单一的城市要进行比较研究。晋城的发展与一般省会城市,产业结构比较完整的城市应该是不同的。也可再拓宽一下视野,与世界上同类型的城市做一些比较。3.找准重点服务业发展领域。把商贸流通和旅游都结合起来了,经过改造提升依然是体现当地特色的服务业重点领域。4.应该解决有效发展方式问题。它是要解决一个城市发展服务业的问题,它和一般理论上的研究是不一样的,不仅要有服务业发展的思路、原则、重点和目标这些战略上的咨询,而且要有战术上的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