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理论研究

时间:2019-05-15 12:24: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资源型城市理论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资源型城市理论研究》。

第一篇:资源型城市理论研究

资源型城市理论研究

摘要:作为基础能源和原材料的供应地,资源型城市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

献。但是,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资源衰减等原因,这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失衡、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维护社会稳定压力较大等。由于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受到严格限制,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普遍面临严峻困境,因此,城市转型是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转型战略是资源型城市顺利转型的重要保证,发展循环经济,是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但是,转型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必然面临一系列的不确定性,再加上决策主体、决策目标、决策内容和决策实施等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必然会造成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战略风险。如何制定和正确有效实施转型战略政策措施,已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产业链优化

1.引言

资源型城市有明显的资源比较优势,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20世纪以来,随着资源的开采和开发,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经济增长缓慢等,其生存与发展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城市本身的兴衰,还影响到区域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研究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围绕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许多学者从资源利用的效率上,资源型城市环境治理,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政策等方面做了许多探讨。本文从资源型城市的界定,资源型城市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策略等方面进行论述。

2.关于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确定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2002年在《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报告中,提出了资源型城市的三个界定原则和四个界定标准。其原则为:

2.1发生学原则

即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与资源开发有密切关系。具体来讲,根据资源开采与城市形成的先后顺序,资源型城市的形成有两种模式,一种为“先矿后城式”,即城市完全是因为资源开采而出现的,如大庆、攀枝花、克拉玛依等。另一种为“先城后矿式”,即在资源开发前已有城市存在,资源的开发加快了城市的发展,如大同、邯郸等。

2.2动态原则

即考察资源型城市必须关注他的全过程,既要看他的过去,更要看他的现在。因为有些城市曾经是资源型城市,但经过若干年的经济转型之后,资源性产业在城市经济中所占比重已很小、甚至微不足道,城市经济对资源性产业的依赖程度不大或者已经很低,这类城市在过去某个阶段可以叫资源型城市,但转型后已不

再是资源型城市了,他的本质特征已与资源型城市相差很远。

2.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仅从定性角度去确定资源型城市,主观因素太多,难以做到科学、准确;同

理,仅从定量角度去确定资源型城市,过于机械,难以将很多不宜用数据表示的复杂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难免偏离现实。因此科学的方法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为主,定性为辅。

其四个界定标准为:采掘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10%以上。采掘业产值规模,对县级市而言应超过一亿元,对地级市而言应超过两亿元。采掘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在5%以上。采掘业从业人员规模,对县级市而言应超过1万人,对地级市而言应超过2万人。

3.资源型城市的特点

资源型城市是由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开发而形成发展起来的,资源型主导产

业在城市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城市。一般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资源型城市是由于对某种自然资源的开采、采掘、开发而设立发展的。

如河南的平顶山,内蒙古的乌海,安徽淮北。

二,资源型城市一般只对特定的资源开发利用主要限于开采,采掘和初加工

领域,产品附加值不高。资源型城市以上游产业为主,能源、原材料构成了城市产业的主体。

三,资源型产业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在城市以及城市经济发展

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所谓资源型产业是指包括从事资源性产品的生产,销售的企业,也包括直接为资源型企业服务的企业与行业。

4.资源型城市发展困境

在新中国的工业化历程中,资源型城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多数资源型城

市都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为国家持续、无偿的提供了大量的原煤、原木、原油以及各种金属、非金属矿物原材料,为中国的现代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资源型城市的廉价的能源、原材料也为其他城市的工业发展创造了很大的空间。在一些欠发达地区,资源型城市也是推进当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力量。然而目前大多数资源型城市都面临“资源丰富、经济贫困”的尴尬局面,而且有相当一部分的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已近枯竭,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已迫在眉睫。

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的储备严重下降,按照现有的开采能力测算,可供开发的不可再生资源的年限已经大大缩短。目前,我国铜资源的静态可开采年为 16.9年,铅6.7年,锌5.4年,形式十分严峻。根据中国矿业协会的统计,目前我国390多座以采矿为主的资源型城市中,20%处于成长期,68%处于成熟期,12%处于衰退期。全国有400多座煤矿已经或即将闭坑,大约50多座矿业城市的资源处于衰减状态,面临资源枯竭的威胁。云南东川,甘肃玉门,贵州铜仁都是因为资源的枯竭而走向了衰落。

资源型产业生产的主要资源性产品产量开始或已经下降。作为老工业基地之

一,甘肃白银市为我国的有色金属工业和地方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开采,白银工业经济发展所依赖的铜、锌等主要资源的探明储量已日趋

枯竭。

资源开采的成本上升,生产率下降,效益降低。主要资源型企业生产率的下

降和经济效益的降低使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缓慢,财政收入减少。近年来,吉林省工业企业的资产贡献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都很低。

5.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5.1资源型城市转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发展原则,二是可持续原则。人类

追求的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传统的发展模式是以增加投入、增加消耗来实现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这必然使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增强。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使得传统的发展模式无法持续下去。资源型城市转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和迫切需要。资源型城市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城市,是在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中,依赖外部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集中投入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对本地资源和外部的投入依赖性大。随着可采资源日益减少、资源开采收益下降或资源型产品市场发生变化,这种资源危机会引发城市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已经日益凸显,只有发展城市转型才能使资源型城市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5.2资源型城市转型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关键。

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是主导产业的竞争力。但由于资源型城市依赖发展的资源

型产业的竞争力弱,因而导致资源型城市的竞争力也较弱。根据周德群对中国51个矿业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得出结论,矿业城市的经济增长明显滞后于全国其他城市。资源型产业竞争力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资源型产业的附加价值低。二是资源产业的波动性较大。三是资源型产业具有边际收益递减的特点。四是资源型产业不是持续产业。五是资源型产业的有机构成低。

5.3我国的实际国情也决定了资源型城市必须转型。

我国的资源型城市的人口规模普遍较大,大部分的资源型城市都已具有了中

等以上的规模,如唐山、抚顺、徐州、鞍山都已经是人口过百万的特大城市,如此庞大的人口想实现异地移民是不可能的,资源型城市的衰退会给国家、社会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压力。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方案就是实现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就地安置这些人员。

6.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有其独特性,结构过于单一,依赖自然资源的发展等特点都是限制资源型城市的关键因素,只有大力深化制度改革和改变产业结构才能摆脱这一困境。而市场对技术进步虽有需求,但由于创新的周期长、投资的风险大或由于设备的更新改造的短期代价太大,使实际的产业结构难以升级。这时,需要政府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宏观调控能力,弥补市场作用的不足。

6.1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基础薄弱,城市失血过多而“造血”

能力不足,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处于劣势,单凭自身的力量实现经济发展有些力不从心,这就需要政府及时制定相关政策来支持资源型城市的发展。

6.1.1产业政策。

针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实际情况,政府应在产业布局、项目审批等方面,对

资源型城市采取适度的产业倾斜优惠政策。产业布局上,优先安排能够发挥资源优势、市场潜力大、国际竞争力强的重大项目。

6.1.2财政税收政策。

资源型城市因长期以来不合理的财政税收体系使地方利益受到很大损害,导

致城市各方面的发展欠账很多。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给予适当的财政税收倾斜政策。如资金支持,资金支持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建立专项基金。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建立一个国家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专项基金,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合理利用有限资金。在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发展科技产业,加强对资源型城市人才的培养也很重要。

6.2制度创新--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在制度创新中,产权是重要的变量,有什么样产权就会有什么样组织,什么样的技术,什么样的效率。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深,导致条块分割、政企不分、所有制结构单一等,这些原有的产权内容严重约束了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必须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建立适应资源型城市发展需要的新体制。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成立全国资源型产业的统一管理机构,专门研究制订科学的资源型产业和资源型城市的产业政策、产业发展战略和长期发展规划,协调中央、省级、地方各方面的利益。同时,各资源型城市根据全国统一管理机构制定的战略,依据各自资源型城市产业现状,进行详细论证并及时反馈。加快政企分开的改革步伐,明晰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权力关系,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运行的主体,政府退出微观经济领域,成为为企业提供服务和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调控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软硬环境,为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协调内外关系,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资源型城市中,国有企业经济成份偏重导致城市经济缺乏活力,应积极进行所有制结构改革的探索。可以组建企业集团,实现股权多元化,创办中小企业的孵化器,推动中小型企业发展,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成份。

7.结语

资源型城市对资源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但是资源枯竭是每个资源型城市都面

临或将来要面临的问题。资源的枯竭时的这些地区的比较优势不复存在,产业集群更加难以形成,对当地的经济乃至所在区域的经济产生不利影响。这类城市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必须推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城市的再生。只有这样,这些资源日益枯竭,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环境污染严重的资源型城市才能摆脱困境,经济发展严重依赖资源的地区才能找到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界定和分类[J].宏观经济研究,2002:37-39.[2] 杨彬彬.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

学,2007,11(4):27-33.[3] 张新颖,吕萍.资源型城市加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7(05)

[4] 吴春玲.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问题研究[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

[5] 李健.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理论分析[J].城市问题,2008(03)

[6] 叶蔓.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J].低温建筑技术,2006(05)

[7] 刘玉宝.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现状特点及其历史贡献评述[J].湖北社会科学,2006(04)

[8] 周晓芳.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湖南耒阳市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04)

[9] 吴前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理论与模式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

[10]汤凤丽.资源型城市构建创新型城市的途径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

第二篇:新形势下资源型城市论文

1997年以来,随着我国买方市场格局的确立,市场需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发展遭遇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表现为不同发展基础的城市纷纷面临不同程度而又必经的艰苦抉择,诸如如何实现从资源供给型经济向市场导向型经济的转变,如何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快速、高效调整,如何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如何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等等,从而实现以提升财政收支能力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但所有这些,随机抽选一项,都是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探寻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之路,逐步形成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区域特色产业格局,时间紧迫,任务艰巨。

设立于1950年的邯郸市峰峰矿区地处冀南,因盛产煤炭、陶瓷、建材而一直享有“煤海、瓷都、建材城”之称,并曾因在冀鲁豫区域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和巨大经济贡献而被誉为“冀南大地上的一颗明珠”。与全国众多老工业基地一样,峰峰矿区也自1997年以来面对内需不足、资源衰竭关井压产、大批职工下岗的综合考验。在此情况下,矿区区委、政府没有退缩,积极探索加速结构调整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初步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特色鲜明的“转型发展”道路。2001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60.7亿元,其中区属三次产业增加值完成37.9亿元,比上年增长9.8%;财政收入完成3.3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1亿元,比上年增长9.2%;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8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428.5和5630元。2002年,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将比上年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4.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8%,农民人均纯收入则可望增长3%以上。

总结和研究峰峰矿区的经济转型历程,将对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不少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一、峰峰矿区经济转型的背景、举措与成效

(一)总体背景

峰峰矿区作为河北省最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类型之一,几乎“先天”注定了经济结构的单一化、初级化甚至刚性化,随之而来的必将是一系列经济能否得以持续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在矿区,煤炭、建材、冶金、陶瓷等行业产值比重曾经一度高达80%,占据矿区工业结构主导地位。据统计,仅煤炭、建材两项产值就达44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5%。近10年来,煤炭及炼焦行业产值大约增加4个百分点、建材为3.5个百分点,而陶瓷、机械、电子、轻工、纺织、食品等产业比重急剧下降,资源型经济色彩越加浓厚,能源重化工产业的结构特性越加坚挺,全区9个镇中有7个镇产业结构基本雷同。从而导致了矿区低效化、高耗型经济发展的刚性模式,社会各界力量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进入掠夺性阶段,最为疯狂的景象是乡镇小煤窑遍地开发,最多时竟达600余家,资源损耗与环境代价“相辅相成、齐头并进”,资本积累和产业转型能力受到严重制约,矿区经济效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每百元实现利税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0%,后续发展能力被大大削弱。

(二)应对策略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峰峰矿区区委、政府适时确定并实施了“围绕一个中心、营造两个环境、实施三个创新、促进四个转变”的经济结构调整战略。一个中心是“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两个环境是“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内外软硬环境”,三个创新是“思维、机制和科技创新”,四个转变是“地下变地上、短线变长线、官办变民办和低档变高档”。战略的支点则选择为城镇化建设、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1.“城建带动”。从1997年底1998年初开始,峰峰城建艰难起步,依靠最初的5000万元资金,以经营城市理念,通过修建道路——土地增值——中心地段出售的良性循环方式,至今累计投入7亿多元,完成了旧城改造、社区建设、中心广场、煤气暖气扩容、主题公园建设、城区景区绿化等多项重大工程,特别是绿化工程,仅2001年元宝山植林就完成103万株,城区绿地面积6万平方米,人均7平米,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6%,获得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一方面,带动了全区建筑材料、交通运输、生活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拉动全区经济增长3个百分点,有近7万人从中获得经济收益;另一方面,通过大刀阔斧的城市建设,促进了整体环境硬条件的改善和社会环保意识的全面增强,还为广大居民提供了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的有效载体。

2.“公退民进”。根据矿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区委、政府提出并实行了“做好四个加减法,落实三个一批,帮助民企绕过两个坎儿,促进民气走优走强”的新思路。做好四个加减法,即“在思想认识上民营经济成分增加点尊重、减少点偏见,在营造环境上增加点服务、减少点负担,在发展套路上增加点扶助、减少点放任,在组织领导上增加点实招、减少点虚策”;落实三个一批,即“在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中嫁接改造一批、在全区民营企业中择优扶持壮大一批、通过改善环境积极引进一批”;绕过两个坎儿,即“帮助民营经济解决土地受让、市场准入尤其是低成本融资问题”。在此指导思想和政策措施下,三年多来全区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3.3万户,从业人员5.9万人,资产总额4.3亿元,营业收入7.9亿元,民营企业也由不足200家发展为目前的520余家,从业人员已超过1万名。

3.农业产业化经营。1997年前后,由于驻区大中型企业在改制中大量清退农民工,加之乡镇企业开工不足、小煤矿关井压产,部分农民收入增长开始减缓。针对一情况,区委、政府实施了“332”工程,即抓好围绕市场需求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市场导向型农业,围绕特色农产品开展增值加工,围绕“三农”促乡镇企业搞开发等三项工作;建好项目策划、技术扶助、信息服务三个中心;达到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和促进农民增收两个目标。经过短短几年的实际运作,矿区农民开发出速冻野菜、方便配菜、梨枣、寒羊、瘦肉猪等一大批特色农产品。

(三)运行成效

1.农业实现了由传统种植型向种、养、加效益型的转变。养殖方面,以种猪繁育基地建设及各镇商品猪规模养殖基地建设为切入点,以饲料配套体系和防疫服务体系建设为关联点,以雨润集团峰峰生猪屠宰及增值加工和村镇肉类特色加工项目建设为增长点,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为基本特征、覆盖全区农村广大地域的养殖产业链条;种植方面,以万亩鲜果基地建设为其恶如点,以反季瓜果、中药材、油葵等高效作物的引进、示范、推广为关联点,以果蔬及野生食物资源深加工为增长点,形成了“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增值加工”为基本特征的产业化经营链条。

2.工业实现了由资源型向科技、名优、新特型的转变。陶瓷行业,以邯郸电磁厂技能改造为切入点,以驻区各陶瓷生产烧成技术改造工程和彭城镇陶瓷市场建设为关联点,以艺术瓷、仿古瓷、微波炉专用瓷和高档砂锅等瓷种的开发和扩能为增长点,增强与邯郸陶瓷公司的合作与联合,形成了以电瓷求突破、建筑瓷和白瓷为骨干、艺术瓷创特色的簇型产业链条;建材行业,以粉煤灰利用示范工程为切入点,以推进墙体材料改革、推广煤矸石及粉煤灰烧结砖为关联点,以发展特种水泥、发展新型建材为增长点,增强与太行集团的合作与联合,形成了传统建材与新型建材共存的互补型产业链条。

3.服务业领域不断扩展。旅游行业,以磁州窑开发性保护工程为切入点,以滏阳河沿岸绿化、水保及小响堂恢复性开发工程为关联点,以石窟雕塑、陶艺制作、采矿工艺、山林生态等旅游产品开发为增长点,形成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龙型经济形态;信息行业,以广电局信息业务综合工程为切入点,以区政务网合网运营示范工程为关联点,以电子商务系统开发为增长点,建设覆盖全区城乡的宽带网络,一种信息化

促进现代化的新经济已现雏形;流通领域,以市场建设为切入点,以扩散区域名优特新高产品为关联点,以温州商贸城、金明家具城、锦玉陶瓷建材市场、梦园家居城等一批市场建设项目的开发建设为增长点,与原有大中型商贸市场相配套,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性商贸物流集散中心。

二、峰峰模式的理论分析

长期以来,资源依托成为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最具普遍意义的基本特征。从峰峰矿区的发展历程来看,其资源主线在众多的资源型城市经济类型当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意义。

(一)资源型城市经济的生成原因

1.经济体制产生的惯性作用。资源型经济带有计划体制的深刻烙印。峰峰资源型经济主要是缘于全国能源需求和国家投资而建立并演进的,其所有制结构带有明显的公有制偏好,国有企业占据主体,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缓慢,市场化程度明显偏低。资源型地区与加工型地区形成的不合理的分工体系,具有强大的历史惯性。

2.投资领域的相对倾斜。建国以来,国家对于峰峰的投资主要集中于能源原材料工业领域,而轻工业和新兴产业所占比重甚低。峰峰矿区在“六五”、“七五”、“八五”时期,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在全区基本建设总投资中的比重分别达到50%、65%和60%。在资金的强力推动下,资源型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最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高度专业化的生产部门,虽然一直试图调整这种偏重的经济结构,但是由于资源型产品比较利益低,资本积累能力弱,难以及时进行设备、工艺改造,更无力投资于新兴产业领域,只能被迫或无奈地沿袭着现有产品结构的经营方式进行简单再生产。

3.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的侧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发展不够协调,能源、原材料一直属于短线产品,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为此,国家提出了“大、中、小一起上”、“有水快流”等能源开发政策,以期加快能源工业的发展。在峰峰矿区,受财政、投资、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的激励和影响,各类煤炭、铸造、冶炼、炼焦建材等产业得到迅猛发展,特别是乡镇小煤窑、土法炼焦、小高炉等遍地开花。在这种政策的倾斜支持和强力引导下,虽然暂时缓解了能源、原材料的供应紧张局面,资源型区域的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增长,但也带来了经济要素整体配置劣化,出现了资源型产业小型化、低效化、产业结构不合理和资源环境破坏等诸多问题。

4.思想观念保守化与思维方式刚性化。思维观念落后是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主要障碍之一。在传统的产业布局、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作用下,资源型地区形成了依靠矿产资源、依靠传统产业、依靠现有市场的思维惯性。各级地方政府和生产经营者往往把开发项目局限在本地现有资源的眼界内,缺乏对市场需求趋势的研究,“资源优势——优势产业——产品优势”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产业开发躺在资源的怀抱中,经济发展单纯拘泥于资源开发领域,资源型经济被固化、定格。这种发展模式不仅使区域贸易条件趋于恶化,更重要的是使产业发展失去了对市场导向的反应能力,对新的、更具有需求弹性的市场机会反应迟钝、无能为力。在多数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有煤可依”、“无矿不富”的思维观念,整个发展过程往往是围绕着资源开发及初级加工来逐步展开的。

(二)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普遍症结

在以上因素作用下,各资源型城市对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大多数最后都走入过度开发阶段,随之而来的各种区域经济病便开始显现并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反作用。

1.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与多重约束。在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中,现代工业生产与农业经济并存,且在这两个领域之间存在相当大的断层。区域经济由于规模较小,比较封闭,内部市场较为狭窄,受资源、市场、信息、资金、科技、管理水平、软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约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发展比较困难。

2.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在区域内部,由于各地对资源使用能力的不同,致使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产生一定差异,进而使得区域统一经济政策的制定与施行面对不同基础与来自不同基础上的反作用力,政策作用与效果往往难尽人意。

3.经济结构的趋同性较为严重。结构趋同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高档次产业的趋同,这种趋同从一个区域范围观察,属于有竞争力产品规模的不断提升,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是大有发展前景的,如果能够形成“一县一品、一乡一品”,则就可以成为真正的区域特色产业;第二层次是低档产品的趋同,表现为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降低质量、压低价格的恶性竞争。从现实情况看,大多数区域尚未摆脱第二层次的困扰。

3.域内不同利益主体的不良竞争明显存在。当一个较紧密区域内不同利益主体将开拓市场需求作为协作基础时,所遵循的发展机制是,共同开拓市场,一荣俱荣;但当大家将资源开发视为竞争的主要载体和手段之际,往往会导致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恶性竞争,最终可能是两败俱伤。

(三)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由于历史、区位和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各地在发展区域经济时,所采取的方法、手段是不尽相同的,有时甚至是迥然相异的,没有现存的发展理论和模式可以直接套用,而必须根据各地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换句话说,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不创新就没有希望,不趋同才有可能在优胜劣汰的淘汰性竞争中获得成长与壮大的一席之地。随着资源开发型经济成长过程的告一段落,区域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也存在横向不趋同的必然定势,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因素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一种特殊的传导机制,即在市场的作用下,区域内社会资源、人文资源更多地蕴含了区域未来支柱产业的发展必然。受此类资源禀赋的影响,具体为传统、血缘关系、文化、地理因素以及主体素质的近似性,使得市场利益的显现成为产业发展“相对集中”的关键诱导,高效益、高档次、协作型、链条型的产业群就有了萌芽与成长的可能,而具有市场竞争规模又符合当地“人情”实际的高层次“一乡一品、一县一品”就有了充足的发展条件,区域内纵向比较效益的发挥也就拥有了成熟的基础,区域经济便由此“特色”获得强劲的后发力。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规模思维需要转变,应明确,低层次上的规模不等于特色,更不等于效益;片面追求数量和产值的规模最终只会带来导引不力、丧失威信的恶果。

三、峰峰模式的启示与借鉴

(一)思维冲击波

1.观念转变是第一创新。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峰峰矿区上下纷纷认识到,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资源的可续性并非完全局限于同一行业这一范畴。于是,在矿区目前已发展起利用废弃工业场地兴办的5个万头猪场、30个千头猪场以及300多个养殖大户,2002年预计可使现存栏瘦肉型猪20万头,年出栏优质商品猪50万头。彭城镇张家楼煤矿被关停后,积极转产投资500万元,利用煤矿闲置场地建起一座占地5000平方米的万头养猪场,实现年创销售收入150万元。峰峰矿区利用废弃煤矿场地开展规模养殖业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观念的转变具有很强的创新力和生产力,要使经济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首先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2.思路决定出路。峰峰矿区的发展历程表明,在思想观念适时转变的前提下,形成并不断完善一以贯之的总体发展思路是激活区域经济的主要环节。由于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水平、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与特征、资源禀赋等方面客观差异的存在,在发展区域经济时,必须时刻把思路研究放在重要位置,注意根据不断变化的内外形势和自身的发展特点,坚持“边实践、边检验、边完善”的原则,提出科学、切实、可行、超前的战略构思。

(二)主导产业选择和培育的基本原

则峰峰矿区的经验说明,在区域经济支柱产业的选择和培育上要尽量做到:

1.研究、把握并不断提升各相关产业的关联度。产业关联是指一个产业的产生与发展对其他产业产生和发展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程度。如果产业链前后脱节,主导产业就不能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如农产品加工业就是把种植业、林业、渔业、和畜牧业的产品作为原料进行初步或深度的加工生产,具有较强的后方联系,其发展还能带动农业机械、维修、能源、技术服务、储藏、运输销售等产业的发展,创造较多的附加值。

2.研究、把握并主动扩展市场容量。区域经济发展所选择的主导产业应遵循市场容量原则,要对主导产业的市场进行细分,在此基础上选择目标市场,未来的产品既要有现实的市场空间,也要有不断递增的发展空间。如近年来,乡镇企业与国有企业结构趋同,导致互相竞争资源、资金、市场的格局,这种同一市场空间上的竞争,必将使资金、技术先天不足的乡镇企业处于不利地位,因此乡镇企业应运用创新的眼光,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市场空间。

3.学会应用需求弹性原理。在确定主导产业时,应选择具有较高需求收入弹性的产业。需求收入弹性是指人们对某一产业的产品需求量的变动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不同产品具有不同的需求收入弹性,需求收入弹性的大小表明不同产业潜在市场容量的大小。只有需求收入弹性大的产业才能不断扩大它的市场占有率,而这种产业往往代表着产业结构变动的方向和趋势。

(三)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必须把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放在首位。经济结构是各个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相互之间质的联系和比例关系。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两个根本性转变,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新世纪之初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只有把经济结构理顺,才能真正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才能进一步扩大内需,也才能增强发展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

2.必须抓好加快城市化进程这个关键。小城镇处在城乡交汇点,具有功能城市化、规模小型化和与农村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特点,在推进经济市场化、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有着十分特殊的作用。必须把发展小城镇,加快城市化进程放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切实强化措施,抓紧抓好。在具体指导上,一是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要建立以个人投资为主,政府、企业共同参与建设的投资机制,大胆将一些基础建设、公用事业推向市场。树立大开放思想,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确立市外、镇外就是“外”的观念,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极力营造“政府出政策、市场出资金”的引资效应,建立综合开发、滚动发展之路。对城镇土地可通过集体土地的转让、作价入股等方式,积累建设资金。二是加大户籍改革力度,吸引农村人员进入小城镇招商办企业,增加城镇人口。三是加快建制镇建设。建制镇要研究自己的兴镇支柱是什么,产业重点在哪里。根据自己的产业特点和区位优势培育发展一批商贸型、旅游型、工业型小城镇,推进全县城市化及城乡一体化进程。四是坚持高起点、高质量建设城镇。

3.以农产品加工和深加工为重点,建设大规模、高水平的产业化项目,发展专、精、特产业化群,推进农村工业化。新一轮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关系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次全局性、战略性调整。在调整的着眼点上,要由过去简单的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全面优化产业和区域布局,实现农业和城乡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在调整范围上,要由过去单纯的农业调整向整个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在调整的重点上,要由过去的整体推进向重点突破转移,不求其全,但求其特;在调整的方法上,要由过去行政命令向综合服务转变,尊重农民意愿,尊重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通过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自主调整结构。

4.以区域现代化总揽区域经济发展全局。要把提升区域经济和特色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全面提高区域经济质量、环境质量、人口质量和生活质量,实现区域人民生活现代化,作为实现区域现代化的目标要求。要确立经营区域经济的新理念,经营理念增强与经营思路的不断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各级政府要及时转变职能,增强规划、服务和经营意识。

5.采取适当举措,适时适度地促进产业适度聚集。产业聚集又称产业簇群是某一特定产业的企业大量集聚于某一特定地区,形成一个稳定、持续、有较高创造力和生产率的产业群体。合理的产业聚集是构建区域特色经济的关键所在。从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看,促进产业聚集的措施在于培育“三力”,一是充分发挥自然优势。自然优势的含义相当广泛,不但包括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等各方面的优势,还包括两者的组合优势以及自然形成的社会经济资源优势。二是充分发挥区域的外溢聚集力。外溢聚集即某一厂商的建成将降低其他厂商的成本或提高他们的竞争力的现象。三是人文聚集力。人文环境不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资源,也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聚集的基本动力来自传统人文环境的吸引力,如血缘、亲缘、地缘关系乃至社会信用环境等。对于一个具体的产业聚集而言,上述三类聚集力可以是独立作用,也可以是综合作用。一旦产业群体开始形成,就会出现一个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尤其是当地政府支持态度和地方竞争富有活力时将更是如此。

6.寻求区域经济发展的省级政策突破。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有关上级的支持。在当前各级综合经济实力都不是很充裕的情况下,可行的路径是集中精力重点突破。可以考虑,成立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机构,负责首批重点扶持区域的选择与论证,确定重点发展区域后,再协调各有关部门在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实行“特殊照顾”,发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能量聚积效应,相对加速该类区域的跨越式发展步伐,待其拥有一定实力后,继而选择并扶持下一批重点区域,最终通过全省经济构成的量变,达到全省经济整体质量质变的目标。

第三篇:资源型城市转型现状分析

文章标题:资源型城市转型现状分析

一、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发展和特点

资源型城市是随本身丰富的资源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利用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城市。我国存在较多的资源型城市。据统计中国现有矿业城市178座,占到全国城市总数的1/4以上。这些矿业城市按其开采年限,可分为幼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三种情况。其中有29座城市发展时间不足20年,属于幼年期矿城;有131座城市建市在20-50年之间,步入中年期;还有18座城市建市时间超过50年,进入了老年期。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体力和生活方式,一个城市亦然。也有其少年、中年和老年,也应该有不同的发展模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全部矿业城市中,有1/10的城市矿产资源开始枯竭,如辽宁的阜新市、甘肃的白银等,已经亮起红灯,开始了从资源丰富型城市向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滑落,开始面临经济衰退,环境恶化,就业困难,生活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急需转型,重振雄风。资源枯竭的定义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情况。按此分类,资源枯竭型城市可划分为发展型、警戒型和危机型三类。其中第一类约有20多个,正在成长,前途风光:第三类也约有20多个,日子十分难过;其余的都在第二类之列,再过10-15资源开始枯竭,属于眼下不急,马上就难过的境地。全国有95座高度依赖矿业的资源型城市,其中58座是煤城。解决资源型城市转型必须解决好认识、规划和环境和调产问题。资源是资源型城市的立身之本。资源型城市过去得以笑傲天下,依靠的就是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所谓人无我有。比较那些资源缺乏的地区,相对来讲处于较为优越的地位。但是,正因为如此,资源型城市大多依赖资源的开发,只是在扩大资源开发规模上想的办法比较多,在资源的深度加工上作的文章少。对本地优势资源以外的产业涉猎更少。过分依赖资源,靠山吃山的想法和做法都非常有市场,并且显得十分合理和可行。可是资源总量是有限的,他的可利用程度也是受到限制的。一味靠山吃山,结果必将是坐吃山空,资源枯竭。要想使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走上正确道路,首先要设法改变根深蒂固的单纯依赖自然资源过日子的思想。这方面的难度很大。但是不做就无法改变人们的认识。认识不改变。走转型之路就可能成为空话,或者被淡化和边缘化。其次我们要未雨绸缪,尽早对城市的发展和转型进行规划。俗话说: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到无时想有时。如不及早动手,现在那些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今天可能就是我们的明天。资源是有限的,不停的挖总有一天要采完的。我市的煤炭资源按现在的开采强度,大矿不到50年,盂县15年左右,郊区不到10年,平定也只是30年。而且现有的资源我们也不能吃干喝净,总要给子孙后代留下发展余地。第三、要尽早发展接续产业。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势在必行。就好象人要老一样,资源型城市也要老的。我们人老了要享受社会保险,城市呢,就必须发展接续产业,延缓他的寿命。造成空气污染,影响全市的城市形象和人民身体健康。已经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且还需要大量资金治理。我市的支柱产业是煤炭,经济结构缺乏足够的弹性和回旋余地,对付市场波动乃至市场风险的能力脆弱,一旦煤炭市场价格发生下滑,全市的经济马上围绕之发生不良后果。所以我们无论煤炭市场好与坏,都必须坚定调整产业结构的信心和决心,市委确定的建设两个基地,发展六大优势企业的方向不能动摇,速度不能走慢,步伐不能停止,更不能倒退。

三、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可行的办法

(1)要走科学发展道路。资源型城市转型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走循环经济之路。变废为宝。大力发展综合利用,大量煤矸石,粉煤灰和工业废弃物要充分用起来。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吃干榨净。提高资源的利用程度,增加其附加值。要走自主创新之路。过去我们走的是拼消耗浪费资源的路子,但是我们的资源储量和人口数量都不允许再走下去。要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我市去年的18项技术创新项目达效后就可以新增销售收入2亿6千万元。如有意识的加大扶持力度。将会产生更大效益。

(2)要早做规划,科学规划,合理规划。作好规划。要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引进新项目时,既要考虑经济效益,更要考虑环境因数和环境容量。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变企业与环境保护的对立关系为互助关系。

(3)进一步加强保护环境和生态的宣传力度,增强市民对城市转型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大家献计献策。

(4)要十分注重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人才缺乏是我市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人才老化和人才断档尤为突出。我市是山西省高考大市之一,每年外出到外省就学的人数以千计,恢复高考以来先后输出上万名大学生。由于我市发展速度较东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相对滞后。加上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活条件环境不尽人意,他们大多选择留在外地和国外境外。培养了没回来,为其他地区作了铺路石。可是要从另一

方面看,这样也未必全是坏事。这些人在外面经历风雨和考验,有着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成果,他们是我们的一笔宝贵的人才库。虽然他们人在外,但是对家乡还是有感情的。对他们要作到不为我所有。

(5)民营经济在转型中要起到排头兵的作用。充分发挥一切积极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放开手脚发展非公经济。真正落实中央36条。消除发展民营经济的障碍,作到法无禁止既自由。要着力培养高速发展的中小企业。发展高速成长的“瞪羚企业群”。

(6)国企要做转型的主力军。**是资源型城市。开发资源型国企占的比重很高。其中煤炭企业的人数和产值在全市占有突出地位。煤炭作的贡献很高,它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全市的发展。国有煤炭企业责无旁贷地应该承担起转型的责任。其应该按照现代企业的模式和要求,加大改革的力度。促进其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社企分开、事企分开,加快主辅分离,减少办社会负担,在煤炭主业以外多元化发展,逐步改变过分依赖煤炭的单一结构,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避免煤兴企兴,煤落企衰,进而造成煤盛城兴,煤竭城衰。市委市政府已经看到了这一点。并且在支持煤炭主导产业的同时针对性的制定了调产的战略,并逐步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05年确定的23项重点调产项目中已有13个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可以年销售收入15亿元。实现利税3亿元。下面要做的就是在煤炭市场看好,价格高扬的时候,要坚持不懈的支持调产项目达产达效。

(7)借鉴国外成功转型的经验,为我所用。老工业基地重振,尤其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过中遇到过的一个共性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德国的鲁尔,法国的北加莱地区的转型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他们的做法大致有几条:

一、高层次设立专门机构负责老工业基地重振;

二、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对矿工进行免费转岗培训;给矿工进行创业咨询同时提供小额优惠贷款;允许不够正常退休年龄的矿工提前退休并给以较高的退休待遇,并对其免费培训。创造再就业条件;确保矿工的医药费来源,并对职业病进行免费治疗;由国家出资对矿区旧房进行改造。

三、采取多种措施支持资源枯竭地区发展接续产业。进行生产力布局时优先在矿城布点;同时给予价格补贴、税收优惠、投资补贴、环保资助、增加研究和发展补助等措施支持矿区。

四、营造良好环境吸引外来投资。

五、建立培养从事老工业基地重振的专业队伍。我们是资源准枯竭城市,应该学习别人好的经验和做法.(8)要选好项目。说千道万,这是关键。选好接续项目,这是实实在在的,要出真正经济效益的事。等煤炭,矿产等资源枯竭时,要依靠它吃饭的。这方面我建议要一方面利用过去的煤城的名气,搞好传统产业。传统产业要做强,要在产业链的延伸,产品的深加工,提高附加值上做文章。要在煤炭加工和利用上下工夫,还要特别注重煤层气的开发利用。这方面我们有着特殊的优势,而且每年放空的数量以亿立方米计算,必须抓紧进行利用。要发展煤炭加工产业链,大力发展煤化工,乙炔化工,煤机制造,煤炭工业配套产品。已有的煤电铝产业链要作大作精。进一步发展铝的深加工产业,发展铝箔,铝型材、铝镁合金、蒸发器等产品。利用**的能源优势和资源优势,建成全国的铝生产和深加工基地。要作好两个基地的大文章。另一方面。就要脱离传统产业,把眼睛盯在那些高附加值,高新技术产业上。这方面主要是要使有潜力的产品和产业做大规模。这个说来容易,但是做起来十分艰难。一来、本身高新技术产业就有较大风险,失败的概率较高;二来、掌握高新技术并使之产业化,商业化,进而为大家接受,在竞争和挑战下生存和壮大,成为能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支柱产业,其中每一步的困难,都是以指数形式增长。要正视困难。要百折不挠。

(9)要争取中央的政策支持。

(10)资源型城市转型时尤其要城乡兼顾。城市周边的农村是矿产丰富地区。开采时造成的损失也集中在农村。要及时足额给农村和农民以足够的补偿。转型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农民的利益,要优先推动农村的发展。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建好新农村。只有城市区的繁荣,没有高标准新农村的建设,城市的转型就不能说彻底和顺利完成。

《资源型城市转型现状分析》来源于网,欢迎阅读资源型城市转型现状分析。rjs

方面看,这样也未必全是坏事。这些人在外面经历风雨和考验,有着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成果,他们是我们的一笔宝贵的人才库。虽然他们人在外,但是对家乡还是有感情的。对他们要作到不为我所有。

(5)民营经济在转型中要起到排头兵的作用。充分发挥一切积极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放开手脚发展非公经济。真正落实中央36条。消除发展民营经济的障碍,作到法无禁止既自由。要着力培养高速发展的中小企业。发展高速成长的“瞪羚企业群”。

(6)国企要做转型的主力军。**是资源型城市。开发资源型国企占的比重很高。其中煤炭企业的人数和产值在全市占有突出地位。煤炭作的贡献很高,它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全市的发展。国有煤炭企业责无旁贷地应该承担起转型的责任。其应该按照现代企业的模式和要求,加大改革的力度。促进其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社企分开、事企分开,加快主辅分离,减少办社会负担,在煤炭主业以外多元化发展,逐步改变过分依赖煤炭的单一结构,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避免煤兴企兴,煤落企衰,进而造成煤盛城兴,煤竭城衰。市委市政府已经看到了这一点。并且在支持煤炭主导产业的同时针对性的制定了调产的战略,并逐步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05年确定的23项重点调产项目中已有13个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可以年销售收入15亿元。实现利税3亿元。下面要做的就是在煤炭市场看好,价格高扬的时候,要坚持不懈的支持调产项目达产达效。

(7)借鉴国外成功转型的经验,为我所用。老工业基地重振,尤其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过中遇到过的一个共性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德国的鲁尔,法国的北加莱地区的转型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他们的做法大致有几条:

一、高层次设立专门机构负责老工业基地重振;

二、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对矿工进行免费转岗培训;给矿工进行创业咨询同时提供小额优惠贷款;允许不够正常退休年龄的矿工提前退休并给以较高的退休待遇,并对其免费培训。创造再就业条件;确保矿工的医药费来源,并对职业病进行免费治疗;由国家出资对矿区旧房进行改造。

三、采取多种措施支持资源枯竭地区发展接续产业。进行生产力布局时优先在矿城布点;同时给予价格补贴、税收优惠、投资补贴、环保资助、增加研究和发展补助等措施支持矿区。

四、营造良好环境吸引外来投资。

五、建立培养从事老工业基地重振的专业队伍。我们是资源准枯竭城市,应该学习别人好的经验和做法.(8)要选好项目。说千道万,这是关键。选好接续项目,这是实实在在的,要出真正经济效益的事。等煤炭,矿产等资源枯竭时,要依靠它吃饭的。这方面我建议要一方面利用过去的煤城的名气,搞好传统产业。传统产业要做强,要在产业链的延伸,产品的深加工,提高附加值上做文章。要在煤炭加工和利用上下工夫,还要特别注重煤层气的开发利用。这方面我们有着特殊的优势,而且每年放空的数量以亿立方米计算,必须抓紧进行利用。要发展煤炭加工产业链,大力发展煤化工,乙炔化工,煤机制造,煤炭工业配套产品。已有的煤电铝产业链要作大作精。进一步发展铝的深加工产业,发展铝箔,铝型材、铝镁合金、蒸发器等产品。利用**的能源优势和资源优势,建成全国的铝生产和深加工基地。要作好两个基地的大文章。另一方面。就要脱离传统产业,把眼睛盯在那些高附加值,高新技术产业上。这方面主要是要使有潜力的产品和产业做大规模。这个说来容易,但是做起来十分艰难。一来、本身高新技术产业就有较大风险,失败的概率较高;二来、掌握高新技术并使之产业化,商业化,进而为大家接受,在竞争和挑战下生存和壮大,成为能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支柱产业,其中每一步的困难,都是以指数形式增长。要正视困难。要百折不挠。

(9)要争取中央的政策支持。

(10)资源型城市转型时尤其要城乡兼顾。城市周边的农村是矿产丰富地区。开采时造成的损失也集中在农村。要及时足额给农村和农民以足够的补偿。转型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农民的利益,要优先推动农村的发展。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建好新农村。只有城市区的繁荣,没有高标准新农村的建设,城市的转型就不能说彻底和顺利完成。

《资源型城市转型现状分析》来源于网,欢迎阅读资源型城市转型现状分析。rjs

第四篇:大武口区资源型城市转型情况汇报

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

全面建设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核心区

大武口区是石嘴山市中心城区,辖区面积1008平方公里,总人口28.7万,其中城镇人口24.5万,占全区人口的85%。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建设目标,强力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城市化“两大”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资源型城市转型情况

我区是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老工业城市,也是国家“一五”时期布局建设的全国十大煤炭工业基地之一。随着煤炭资源的日益枯竭和企业改制的实施,带来矿区居民多、下岗失业人员多、贫困人口多等诸多问题,资源型城市转型任务艰巨。历届区委、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牢抓住石嘴山市被列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宁夏统筹城乡发展试点等机遇,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创新突破,经济转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转型步伐加快。坚持以优质增量调存量,加大经济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由“十五”末的1.5:65.4:33.1调整为2011年的0.7∶64.3∶35。一是做强新型工业。工业经济实现了以传统涉煤产业为主向新材料、机械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等产业的转变,新型工业占工业总量的比重由“十五”末的16%上升为2011年的30%,预计“十二五”末达50%以上;涉煤产业占工业总量的比重由“十五”末的70%下降为2011年 的55%,预计“十二五”末下降到50%以下。工业经济保持了年均20%的增长速度,对GDP贡献率达70%。二是做大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地产开发、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产业,第三产业实现了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变,服务业增加值由“十五”末的12亿元上升为2011年的46亿元,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达30%,预计 “十二五”末达36%以上。三是做优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城郊型现代农业,依托2000栋日光温室,扩大瓜果、蔬菜、花卉、蕃茄育苗等种植规模;依托湖泊湿地资源,加大“适水”产业开发,扩大螃蟹、渔类养殖,拓宽增收渠道。

(二)城乡环境巨大改观,城市转型成效明显。坚持蓄水、植绿、治污并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大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退出力度,实现了由“煤城”向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的转变。一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实施了星海湖、舍予圆、北武当景区等一批水利建设、生态绿化工程,辖区湖泊面积23平方公里,城区绿化面积33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6.5%、绿地率达3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5.7平方米。北武当生态旅游景区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二是加大节能减排力度。采取“关停并转”相结合,对山水大道、隆湖大道两侧高耗能、高污染的金属镁、铁合金、炭素加工等企业进行了转产、搬迁、淘汰。严格执行节能减排“十大铁律”和“一票否决制”,加强对重点用能企业的监控,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三是提升城乡管理水平。连续 五年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会战”,加大城乡乱搭乱建、乱堆乱放整治。大力实施农村环保项目,开展了一站、兴民、潮湖等村庄集中连片整治,配备环卫保洁人员,建设垃圾转运站,配置封闭式垃圾清运车辆和垃圾收集箱,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管理。

(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转型扎实推进。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任务来抓,加大投入力度,着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一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完成了19所企业学校移交,实施了12所学校校舍安全改造,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开展城乡教师轮岗、城乡学校结对,加快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了自治区教育强区和国家“两基”验收。二是加大创业带动就业。实施“创业富民”工程,规划建设了九大创业示范基地,制定了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等一系列创业扶持政策,深入开展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2011年,实现新增城镇就业1.1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6%,低于控制目标0.9个百分点。三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力抓好“五免一救助”、农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统筹等工作,健全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温暖夕阳”工程,实现城市“三无”老人和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全面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四是抓好矿区居民下迁。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和市各项政策扶持,配合神华宁煤集团规划实施了采煤沉陷区、棚户区改造迁建工程,计划总投资22.5亿元,规划建筑面积114万㎡,建房13813套,安置居民5万余人。锦林、丽日小区已投入使用,配套建设了学校、幼儿园、卫生院等社会公益设施,目前已安置 下迁居民7250户2.4万人。

二、区级领导班子在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区委围绕“产业升级、城市建设、民生工程、干部队伍”等重点领域,充分发挥区人大、政府、政协等领导班子的作用,全力“抓项目、引资金,夯基础、建城市,保民生、促和谐,强队伍、提效能”,为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坚强保障。

(一)全力抓项目、引资金。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严格落实区级领导包抓项目制和招商引资责任制,全力抓进度、抓投产、抓达效。区委、政府对每年确定的重点项目,成立由区级领导任组长的专项工作推进组,实行“一名区级领导牵头、一个部门具体负责、一个方案狠抓落实”,协调解决项目用地、规划审批等问题,用推进项目建设的成效来评价干部、衡量工作。加大“三争双招”力度,采取区级领导带队招商、小分队招商、部门招商等措施,紧盯重点区域、优势产业,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十一五”期间共引进项目358个,到位资金115亿元,争取各类资金4.6亿元。

(二)全力夯基础、建城市。区委、政府抢抓西部大开发、宁夏统筹城乡试点等机遇,积极争取自治区、市项目政策支持,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实施了贺兰山南路延伸段、星海镇“三纵四横”、隆湖大道改造、长城路等一批城乡道路工程,拉大城市框架,扩大城市规模。积极争取市星瀚集团、供电局支持,实施 了供排水、供热、天然气、高压电网改线等一批基础设施工程。建成区面积由37平方公里拓展到60平方公里,集中供热面积达920万平方米,城市产业、城市环境、城市管理全面提升,为经济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2008年、2009年我区连续两年被自治区评为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工作先进单位。

(三)全力保民生、促和谐。针对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下岗失业人员多、困难群体人数多,以及就业压力大、贫困救助面广、采煤沉陷区治理、棚户区改造任务重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区委、政府加大投入力度,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十一五”以来,累计投入民生项目投资占全社会固定投资的30%,涵盖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救助、住房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使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特别是针对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遗留问题,先后完成了农场户养老保险办理、企业学校移交、街道社区整合等工作,实施了矿区居民下迁安置、棚户区改造、城乡低保提标扩面等工程,解决了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全力强队伍、提效能。随着市区管理机制由原有的“市建区管”向“市区共建、重心下移”的转变,管理内容和服务范围剧增。针对行政事业编制少、干部队伍数量严重不足的现状,区委重视和加强干部队伍、机关效能建设,最大限度发挥现有干部的作用,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坚强保障。一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在2009年机构改革中,成立了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配齐配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强化“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 的主导作用。二是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积极争取自治区、市相关部门支持,在保持现有行政编制不变的情况下,于2011年、2011年先后招考了39名公务员,补充了新生力量,为干部队伍新老交替奠定了基础。三是创新干部选任机制。采取“署名推荐、海推提名,差额选任、岗前实践,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措施,扩大干部选任民主和选人用人视野,实现人岗匹配、适岗适能,激发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提高了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四是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围绕全区重点项目(工作)抓效能,签订目标责任书,制定考核细则,实行目标管理清单制考核;采取“周督查、月贴牌、季考评、年考核”的方式,加大督查督办力度,推动了全区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

三、几点建议

一是工业经济发展方面,加大对传统优势企业、改制企业的扶持力度。大武口区作为宁夏老工业基地,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特色明显,特别是原煤机一厂、二厂、三厂等传统机械装备企业,为国家、自治区工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建议自治区、市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充分发挥老企业、技改企业的资源、人才、技术优势,加大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促进同类产业或配套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和配套合作,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增强产业竞争力。

二是第三产业发展方面,给予政策、项目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十一五”期间,我区第三产业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整体呈现“总量不大、比重偏低,市场结构不尽合理、发展后劲不足,消费动力不强、产业发展体系不够完善”等突出问题。建议自治区、市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给予项目、资金方面的支持,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型专业市场、重大商贸设施及旅游景区景点、物流园区和大型物流企业、职业教育设施及四星级(含)以上宾馆用地,优先给予扶持;对从事仓储、配送的物流企业,实行与工业类项目用地同等的优惠政策;拓宽服务业发展资金来源渠道,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投入体系,保持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

三是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增加行政事业编制和干部职数。大武口区现有干部职工2490名,与辖区人口比例高达1:104,其中公务员337人,占干部职工比例在全自治区22个市、县(区)中最少。建议自治区、市对我区行政事业编制给予倾斜,加大新录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招考力度,补充新生力量,切实解决干部使用“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突出问题。

第五篇:资源型城市如何转型发展

资源型城市如何转型发展

资源型城市如何走上科学发展之路,这是一个非常需要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问题。产业结构单

一、生产方式粗放、自主发展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较弱是资源型城市普遍面临的困难。一些资源型城市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长期依赖资源,抑制了人们的创造能力,结构调整缺乏内在动力,并且带来了生态恶化、收入差距悬殊等社会问题,加大了可持续发展的难度。山西省晋城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长期倚重于煤铁资源。近年来,晋城市坚持从资源型地区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之路,全力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快调产,增创优势,在优化结构中构筑支柱产业新格局

近年来,晋城市始终把转型发展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集中力量狠抓四个重点。

1.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努力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根据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坚定不移地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重组整合之后,全市保留矿井129座,产能规模为1.12亿吨,平均单井规模由32万吨提升到87万吨。在此同时,我们还及早规划新建玉溪煤矿1000万吨,东大800万吨,沟底、沁和各500万吨,国投一期400万吨等几个现代化的骨干矿井,力争把我市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无烟煤生产基地。

2.做强做大优势产业,增创经济发展新优势。按照“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的思路,在延伸煤炭产业链上下功夫作了三篇文章。一是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在稳步建设高浓度氮肥项目的基础上,将工作重点转向发展以醇醚燃料为主的碳一化工,形成煤肥电和醇醚烃及精细化工并举的产业链条,实现由主要生产化肥向现代煤化工转变。二是大力发展煤层气产业,加快了煤层气开发利用步伐。到2008年底,已建成地面煤层气抽采井2621口,年抽采能力达到22亿立方米以上。全市累计建成煤层气发电厂21座,总装机容量18万千瓦;同时建成煤层气加气站5座,累计改装煤层气汽车3000余辆,市区内出租车全部改装成为双燃料汽车。城市主城区80%区域和居民用上了煤层气。三是大力发展煤电化一体产业。主要是鼓励煤电化工企业整合重组,拉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目前途经我市的全国首条百万伏级特高压输电试验示范工程已经完成,实现了由输煤变输电的跨越。

3.精心培育新兴产业,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了形成多元稳固的产业格局,在发展煤化工产业的同时,十分注重装备制造业、新型建材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一是发展精密铸件和制造业。通过淘汰落后工艺、整合冶炼资源,延伸产品链条,积极扶持发展中高档铸件和汽车精密铸件。目前,全市已形成150万吨中高档铸件的生产能力。二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晋城市的电子信息和先进制造业已经起步,2011年底晋城市工业园区将实现产值百亿目标,成为全球重要的精密光机电产品生产基地。三是发展新型建材业。充分发挥当地陶土优势,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在阳城建成了建瓷工业园区,入区企业已达到6家,生产能力达到2100万平方米。

4.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在统筹发展各类服务业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领域,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大力拓展旅游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我市背靠三晋腹地、面对千里中原的区位优势,利用高速运输网络,通过整合资源,正在抓紧物流中心园区建设和各县(市、区)的物流园区和配送中

心建设。依托当地丰厚的旅游资源,2008年全市旅游收入达到50.6亿元,同比增长21.64%。

二、统筹兼顾,创新机制,在工作实践中探索转型发展新路子

转型发展是个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必须统筹兼顾,超前谋划,持之以恒,长抓不懈。

1.未雨绸缪,及早规划。转型发展是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不转型必然会陷入 “矿竭城衰”的困境。因此,我们借鉴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成功的经验,充分发挥资源稳定开采阶段的各种优势,抓住国际、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及时制订了全市转型发展规划,努力掌握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动权。

2.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革开放是转型发展的巨大动力。这几年,我们不断创优发展环境,努力营造了“重商、亲商、安商”的良好氛围,先后吸引了台湾富士康、香港华润、德国北威州RWE公司以及中海油、中石化、中煤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来晋城落户。这些大企业、大项目、大集团的引进落户,为我市的转型发展起到了牵引拉动的火车头作用。

3.注重科技,尊重人才。不断强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认识,大力实施科教强市、人才强企战略,坚持把科技和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特别是把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培养、培训和引进了一大批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实用技术人才,为转型发展提供了人才智力支撑。

4.注重生态,优化环境。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坚持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重点,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先后关停了500多家污染企业和节能减排不达标的企业。2008年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47天,位居全省前列。扎实推进造林绿化工程,重点狠抓了通道绿化、交通沿线荒山绿化、城市绿化、镇村绿化和企业绿化,完成高等级公路沿线、白马寺山和城市可视荒山绿化任务,提高高速公路出入口、互通口、城市出入口绿化标准。森林覆盖率达到35.7%,市区绿化覆盖率45.8%,绿地率43.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5平方米,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

5.注重安全,促进和谐。在转型发展中,我们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的位置,认真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政府的安全监管主体责任,使安全生产保持了总体平稳态势。2009年亿元GDP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10万从业人员死亡率、万车死亡率、煤炭百万吨死亡率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2.8%、89.1%、16.6%、93.5%,为转型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安全环境。与此同时,深入推进“五大惠民工程”、农村“五个全覆盖”和实事工程,着力抓好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人们在转型过程中有稳定的生活条件和安定的社会环境。

6.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按照中心城市、县城、建制镇、新农村“四位一体”的思路,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市基础设施、特色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步伐。修编完善了城市的总体规划,将市区规划 “六位一体”、带状向心、联动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功能,带动了农村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和农民创业。加强新农村建设,坚持“抓住两头、带动中间、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方针,全力打造全省新农村建设样板区,重点搞好环城高速公路周边区域的村镇规划和产业规划,促进这一区域的城镇和新农村向中心城市融入,中心城市向外辐射,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作者:山西省晋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下载资源型城市理论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资源型城市理论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破解资源型城市发展难题

    破解资源型城市发展难题(调查与思考)资源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要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的支撑作用功不可没,资源型城市作出了重大贡献。但资源型城市在快速发展......

    试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

    资源型城市是随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的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在社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曾为国家提供了主要生产资料、巨额利润和税金的资源型城市面对世纪之......

    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机制探讨

    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机制探讨 2013年11月22日 15:46 来源:《经济问题》2013年第9期 作者:张学春 张友祥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15 摘 要:东北振兴战略实施......

    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体会

    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体会 发布时间:2005年08月13日 10:02 来源:《求是》 期号:2005.1 作者:马金忠 作为我国最早开发的三大煤矿城市之一,枣庄因煤而建而兴,但由于经济发展对资源......

    生态重建引领资源型城市转型

    生态重建引领资源型城市转型 王建鸣 2012年第1期 ——生态建设 黄石市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较为突出。近年来,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

    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 1、资源型城市概述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与资源开发有密切关系。资源型城市的形成有两种模式,一种为“先矿后城式”,即城市完全是因为资源开采而......

    资源型城市转型现状分析(最终版)

    文章标题:资源型城市转型现状分析一、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发展和特点资源型城市是随本身丰富的资源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利用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城市。我国存在较多的资......

    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对策研究

    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对策研究——以平顶山市为例【摘要】煤炭资源型城市是一类特殊的城市类型,作为全国工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煤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