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时间:2019-05-14 16:55: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第一篇: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盘锦市人民政府关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

2006-4-24 13:49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发文单位:盘锦市人民政府 文

号:盘政发〔2006〕12号

发布日期:2006-4-24 执行日期:2006-4-24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建设创新型盘锦,根据省政府《关于印发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速老工业基地振兴若干规定的通知》(辽政发(2006)10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提出以

下意见。

一、激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1、强化企业技术开发投入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大幅度增加技术开发经费的投入。一般企业用于技术开发经费占当年销售收入不得少于1%,大中型企业要达到2%,高新技术企业不得少于5%.按国家政策规定,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经费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企业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在计税工资总额的2.5%以内的,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高新技术企业系指科技部和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由市科技行政部门负责申报确定;一般类型和大中型企业的划定标准,由市经济部门确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由科技行政部门认定;计税工资总额由税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确定。

2、鼓励、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对晋升为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的分别一次性补贴50万元、30万元;对认定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的一次性补贴10万元。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实施产学研共建的,市级科技计划给予择优扶持,并积极推荐申报上级科技计划。

3、允许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折旧。按国家政策规定,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单独管理,但不提取折旧;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可采取适当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或

加速折旧的政策。

4、支持企业加大消化吸收创新力度。对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项目,政府给予引导性资金支持。特别是对产学研联合开展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给予重点支持,优先列入市科技计划,并推荐申报上级科技计划。

5、鼓励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企业信息化项目优先列入市级科技计划。对于经市科技行政部门推荐,由省科技行政部门确认的省级信息化示范企业应用信息化技术过程中的贷

款,优先给予3—5年贴息支持。

6、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市政府设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为承担国家和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的企业提供匹配资金。

7、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市科技行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负责对民营科技企业认定。经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自认定之日起,由受益财政每年按企业所得税额给予最高不超过30万元的奖励;民营科技企业在申请各类计划时,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享有同等待遇;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出让金按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最低价标准缴纳,一次性支付困难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在3至5年内分期缴纳;支持民营科技企业通过

法律、法规允许的各种方式直接融资。

8、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在精细化工、装备制造、塑料建材及医药等重点行业选择部分骨干企业建设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通过引进和培养人才、完善研发手段、实施产学研合作等措施,引导企业逐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市政府设立科技创新奖,奖励在技术创新及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中取得突出业绩的企业。

二、加强科技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9、实施科技合作工程。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深化市校合作。搭建科技合作平台,建立健全科技合作互动机制,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建设,吸引院校科研成果来本市转

化。

10、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示范。积极推动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鼓励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通过联营、投资、参股等方式实现与企业的联合,共同创办经济实体。对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以各类生产要素直接投资入股的合作项目,政府在科技投入上给予大力支持,抓好一批对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有重大影响的科技示范项目,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和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和产品。

11、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市政府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资助和贷款贴息。县(区)政府每年也要安排一定数额的财政专项资金,资助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实施。

12、实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认定和奖励制度。由市科技行政部门负责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认定工作。经认定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对实施成果转化单位给予奖励。

13、经认定的科技成果作为知识产权或无形资产投资组建公司制企业的,其作价金额可达到公司注册资本总额的35%.合作双方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14、经认定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自认定之日起3年内实现生产或试生产的,返还科技成果转化部分项目用地土地出让金。购置用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生产经营用房,可免收交易手续费和产权登记费。改变土地使用性质或用于非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所享受的优惠须全额

返还。

15、经认定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所需进口设备及其关键零部件,按国家有关规定,可减

免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三、加快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

16、实施高新技术产品认定制度。市科技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定期发布科技需求,定期申报省高新技术产品目录,并对高新技术产品进行认定。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自投产之日起两年内,新增属地方财政收益部分,由本级财政全额奖励企业。科技、技改等各类专项资金对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及关键技术的研发予以重点支

持。

17、支持重点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精细化工、塑料深加工、先进制造、节能环保和现代农业等领域的高新技术攻关项目以及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项目,市科技资金给予重点支持,并通过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政策扶持,使其尽快成长为我市支柱产业。

18、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加大对专业园区的投入力度,各专业园区要将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纳入规划,并尽快实施,使园区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以现有专业园区为依托,加大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建立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扶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经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承担市级以上重大科技专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科技计划重点项目、重大技术装备研究开发项目和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且符合《当前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及《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除《外商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和《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商品外,所需进口自用设备以及按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及配套件、备件,可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对经认定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比照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各级财政视企业贡献情况对企业进行奖励。奖励资金须用于高新技术项目的研发。

20、扶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按照国家规定,对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服务中心和技术市场,自认定之日起,在一定期限内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其他符合条件的科技中介机构开展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可享受非赢利科研机构的优惠政策。对新创建的直接服务于我市主导产业的国家级、省级创新服务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确有贡献的,分别给予100万元、30万元的补助。

21、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设立专利专项补助资金,重点用于对发明专利申请的支持,不断提升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加速实现专利技术产业化,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知名品牌。建立健全适应知识产权管理、保护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加大专利执法力度,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

四、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22、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改革和完善企业分配和激励机制,鼓励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高新技术企业可以期权、期股或技术分红等形式激励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者。技术分红者可将技术分红作为出资,按照规定的价格购买公司股权,并依法办理股权登记手续。支持企业为高等学校和职业学院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推进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吸引优秀博士到企业从事科技创新。

23、鼓励科技人员离岗创业。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技人才离岗创办企业或进入科技企业工作,经批准,可在3年内保留原身份;到农村创办企业的,可在3年内保留原身份并保留工资待遇;重新进入国有单位的,工龄可连续计算。

24、加快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以科技项目为载体,以培养重点领域和行业的科技领军人物、企业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为目标,选择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科技人员,重点支持其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支持其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技项目。对列入国家、省百千万人才计划及具有全日制博士、硕士学位的科技人员承担的重大科技项目,市科技资金优先给予重点支持。

25、鼓励科技发明、科技创新以及科技成果商品化。保护发明人享有合法收益,促进高新技术成果有偿转让,成果完成人和企业可在收益额度上进行自主协商。

26、建立有利于激励科技创新的人才评价和奖励制度。建立符合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改革和完善科技奖励制度,重点奖励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动企业技

术创新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

五、强化政府引导和协调作用

27、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投入要达到省内先进城市水平,到201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5%以上。

28、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各级政府要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在2006年财政科技投入实现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创新科技投入管理机制,促进财政科技投入效益最大化。

29、建立健全合理配置科技资源的统筹机制。完善财政、科技等部门科技资源配置的协调机制。改革和强化科技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对科技项目及补助资金申报、评审、立项、执行和结果的全过程实行严格规范的监督。建立健全财政科技资金的绩效评价体系,明确设立科技计划和应用型科技项目的绩效目标,建立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不断提高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益。

30、加强科技与金融部门的对接。科技行政部门要不定期地向金融部门通报高新技术项目实施情况,金融部门要依据企业不同特点,优先支持列入国家、省和市科技计划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及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

31、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补助、贴息、担保、风险投资和税收优惠等多种扶持方式,有效利用市场机制,增强政府投入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扩散和放大财政资金功能,充分调动企业及各类投资者积极性,建立支持科技发展的良性投入机制。

32、对政府直接投入计划项目的经费不征企业所得税。但计划项目完成后,拨款结余未上缴财政的,计入应纳税所得额,计征企业所得税。

33、建立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协调机制和采订购制度。由市财政部门牵头,科技、发展改革等相关部门组成协调机构,贯彻实施省相关部门制定的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具体办法,审查实施情况,协调和解决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34、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科普经费要单独列入财政预算,逐步提高投入比例。加强科普设施和科普基地建设,组织有影响的科普系列活动。积极开展农业技术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普及科学知识,营造创新

文化氛围。

35、各县区、各有关部门可根据本意见和有关政策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和实施细则。

盘锦市人民政府 二○○六年四月二十四日

第二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政策专题

中共嵊州市委文件

嵊市委〔2006〕12号

中共嵊州市委嵊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

展的若干政策意见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全国科技大会和省自主创新大会精神,结合嵊州实际,经市委、市政府研究,提出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促进嵊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以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为载体、创新服务机构为支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为嵊州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目标与任务

(一)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市科技创业中心建设,引进、孵化高新技术项目和产品,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围绕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创建长毛兔、电机、领带、电声、厨具、机械、防火建材、茶叶等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为提升区域支柱产业提供公共服务。到2010年,重点培育和发展具有一定研发能力的企业技术研发机构20家、具有较强服务功能的创新服务机构5家、省级农业科技研发机构5家。

(二)打造特色产业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建设“一个中心、四大基地、六大主产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领带行业扩大竞争优势,发展家纺产品,倾力打

造“国际领带都市”;厨具产业拓展出口市场,大力建设“中国厨具之都”;机电行业加强专业化协作生产,努力建设“中国机电名城”;扩大电声配件产品市场优势,拉长产业链,着力建设中国电声配件制造基地;引进汽摩配件生产企业,打造汽摩配件生产基地。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计划,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改造和提升领带、电机、锻压、粉碎、起重设备、针织服装、防火建材等传统产业的产品设计、工艺改进、生产制造和营销管理水平,大力推广数字技术、精密加工、新材料、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通过引进创新和自主创新结合,支持企业对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研发、推广、应用,提高支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加强企业自主创新和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产业优势与竞争力的显著提高。要大力发展一批前景广阔的高新技术产品、优势特色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和知识密集型产品。每年申报省级以上新产品50项以上。争取到2010年,全市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0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达12%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5%以上。

(四)大力培育和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选择一批成长型科技企业进行培育和扶持,使之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后备力量。到2010年,培育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5家,绍兴市级50家。

(五)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依托现有农业产业基础和农业科研院所,大力开展农业科技攻关,为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有效支撑。引进、转化和综合应用一批农业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成果,提升我市农业的总体水平。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鼓励科技人员兴办各类农业民营科技机构为重点,增强农业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提高农业技术服务的覆盖面。到2010年,培育省级农业科技企业10家、嵊州市级农业科技企业20家;培育扶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30个,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六)大力促进专利事业发展。深入分析与我市主要产业、重点产品密切相关的知识产权状况和国内外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市相关行业的影响,争取在五年内

建立省级以上专利示范企业8家、培训600名合格的企业专利工作者、累计专利授权量超过1500件。加强专利执法和维权工作,将专利纳入科技计划项目管理。

(七)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全面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加快信息技术在传统制造业中的推广应用。鼓励和引导企业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敏捷制造系统(AMS)、虚拟制造系统(VMS)、分散网络化制造系统(DNMS),提高连续性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加快信息和数字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推广企业资源计划(ERP)、产品数据管理(PDM)、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以及模块化设计、电子商务等,实现实时管理与数据资源共享,提高设计、生产、营销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大力引进和推广数控技术、自动化技术、嵌入式技术、数字化制造、精密制造、绿色制造、虚拟制造等先进技术,不断提高传统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八)形成多元化的科技资金投资渠道。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投入体系,继续加大政府对技术创新的引导性投入。到2010年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例达到2%以上,研究开发(R&D)总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3%以上。

三、政策措施

(一)鼓励技术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

1.对新认定的各类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实行奖励。新认定的国家、省和绍兴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分别奖励20万元、10万元、5万元。新认定的农业科技企业,奖励标准参照各类高新技术企业。通过省级鉴定和国家认定的新产品,分别奖励3万元和5万元。被认定为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的奖励2万元。通过国家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等国家级政策性引导计划验收的奖励5万元,2.积极鼓励、支持企业进行科技攻关。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大院大所合作引进高科技项目,引导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根据嵊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每年选择若干行业组织企业进行科技攻关,每年安排重点科研项目

5-10项,每项支持5-10万元,安排一般科研项目15-20项,每项支持3-5万元。

3.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对新认定的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奖励2万元。建立市领导和部门联系科技型中小企业制度,每年确定20-3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由市领导和部门负责联系,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4.加大科学技术奖的奖励力度。本市市级科学技术奖每年申报评审一次,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分别奖励10万元、2万元、1万元、5000元。

(二)支持科技创新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

1.鼓励企业通过多种途径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对新认定的绍兴市、省和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分别奖励5万元、10万元和20万元。

2.加快建设由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及科技人员等多元主体投入、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面向社会开放,服务中小企业,研究开发产业共性与关键技术,提供信息咨询和技术服务,促进产业升级。对新认定的绍兴市、省和国家级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村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分别奖励5万元、10万元和30万元。

3.积极培育科技中介机构。建立科技成果评估、技术交易、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知识产权代理等配套服务的科技中介机构和民营科研机构。对民营科研机构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方式获得的收入,经科技部门认定登记,税务机关审核,可免征营业税。年净收入在30万以下的,报经税务机关批准,暂免征收所得税。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与交流。

1.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加强产学研合作。企业从高校和科研机构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和国内外专利技术,签订科技合作合同及专利转让合同,每只签约项目奖励1万元。

2.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大院大所合作共建创新载体。根据我市产业、行业发展需求,高校、科研院所独立或与企业合作,在我市或在大、中城市设立技术研究开发分中心的奖励5万元;如果列入省级创新载体建设计划的,奖励 20万元。

3.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自主创新技术应用。对带高新技术成果、项目来我市科技创业中心实施转化的博士或副高职称以上高层次科技人才,一次性给予10万元的创业资金奖励。

(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1.鼓励申报专利。申报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授权后每件分别补助2万元、1500元、1000元;申报国外发明专利,授权后每件奖励10万元。

2.积极培育专利示范企业。对新认定的国家专利试点企业和省、绍兴市和本市专利示范企业,分别奖励10万元、5万元、3万元和1万元。

(五)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目标,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重点,通过实施市级信息化专项,建设一批产业信息化示范企业。新认定的绍兴市、省信息化示范企业和国家信息化标准企业,分别给予3万元、5万元和10万元的奖励。

(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动各类金融机构与科技项目、创业投资的紧密合作,积极探索发放科技开发贷款,支持企业技术创新。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创业投资公司和基金,对主要投资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风险投资企业,符合减免税条件的,按税收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对向高新技术企业及民营科技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并纳入全国试点范围的非营利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报省人民政府批准,3年内免征营业税。

(七)加大税收扶持政策。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税收优惠政策参照国家、省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执行。

(八)进一步完善乡镇(街道)科技创新目标责任制考核机制。加大对乡镇(街道)科技创新工作的考核力度,设立科技创新目标责任制考核奖,获一、二、三等奖的分别奖3万元、2万元、1万元。

四、有关说明

1.本《意见》的奖励项目,同一项目不重复奖励,奖励标准就高执行。

2.本《意见》涉及的科技支持政策由市科技局、财政局负责解释。

3.本《意见》自2006年1月1日起实施,此前涉及与本《意见》有关的政策按本《意见》执行。

中共嵊州市委

嵊州市人民政府

2006年4月29日

第三篇:试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

资源型城市是随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的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在社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曾为国家提供了主要生产资料、巨额利润和税金的资源型城市面对世纪之交资源短缺状况进一步加剧的新态势,其生存与发展不仅面临新挑战,而且直接关系到城市体系乃至区域和国家的持续发展大局。因此,及时研讨资源型城市要持续发展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特点与问题

资源型城市是伴随着资源开发,矿区经济的发展而壮大起来的,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仅以黑龙江省为例,伴随着煤炭、森林、油田的开发而崛起的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伊春、大庆等6个煤城、林城、油城,其城市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城市体系的近1/3,占全省的1/4,在全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

但是,资源型城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城市产业结构偏重,城市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城市布局随资源开发就近建设而过于分散等特点。

(一)资源短缺条件下资源型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单

一、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产出是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特征,而且资源型城市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都占绝对优势。以黑龙江省为例,1990年6个资源型城市主要资源型产品占乡以上工业产值之比平均62.6%,其中最高为92.6%(七台河),最低为32.6%(伊春);加上资源加工型产品,平均占乡以上工业产值之比为75.9%,最高为96.5%(大庆),最低为为58.4%(鸡西)。从中可见自然资源在资源型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近年来,由于可采资源日益减少,资源开采难度越来越大,缺乏足够弹性的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日益显示出其不合理性,资源危机进一步引发了经济危困和生态危机(表1)。资源型城市“三危”现象的产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长期以来,我国自然资源的产、供、销几乎完全在计划体制的控制下运行,资源产品的绝大部分被国家几十年一贯制地以指令性计划调拨的方式拿走,进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 www.xiexiebang.com查看入市场的自主权极校资源无价、原料低价、制品高价的价格体系使资源型城市缺乏足够的再生产及产品结构更新换代能力,同时也迫使资源型城市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强度,所以一旦自资源开采进入后期,资源型城市必然出现“三危”现象。可见,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所走的是一条既“不持续”也“难发展”的粗放式的发展之路。

表1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分析问题/三危>总体表现具体表现油城煤城森林城资源危机资源存量状况恶化,石油资源剩余可采储量明显减少,森林蓄积量锐减,煤炭资源面临枯竭后续夫资源严重不足,老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开采措施增油效果变差,稳产难度逐年增加煤炭资源枯竭或濒临枯竭可开采森林资源数量急剧下降,面临着严重的森林资源缺乏危机问题,森林质量也争剧下降,蓄积量树龄比极不合理经济危困原有单一的城市产业结构适应不了资源渐于枯竭的局面,经济增长和效益大滑坡,资源生产量难以维系甚至大幅度下调,销售收入锐减,留利减少,但固定成本逐年增加,后续产业与多元经济脆弱,就业岗位不足,待业青年和部分老职工退休,逐年增加社会负担城市人口增加迅速,工业就业压力沉重,产业单一化,增长缓慢就业压力过重,城市产业结构过重,经济发展滞后产业总体发展仍然停留在计划产品经济阶段上,产业产品结构单一,企业产品结构单一,企业素质差,经济效益差生态危机空气污染严重,废弃物污染严重,植被破坏,噪音污染也较严重,某些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偏高,地表层损坏严重,林地、草地退化、沙化、碱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物污染加重,草原退化、碱化、沙化加剧煤炭开采后,水源受损,建筑物构筑遭到破坏,城市环境受煤矿石、粉煤灰污染,郊区农田大面积塌陷森林过度采伐,年降水日数减少,平均气温升高,相对湿度降低,大风天数增加,火险等级上升,旱、水灾年份增多,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附近地区农业失去了绿色屏障

(二)低层次产业结构之下的城市布局建设

城市布局与建设受到城市产业发展及城市建设政策的影响,以资源开采为主的产业结构使资源型城市布局呈现过于分散的特征,并对城市建设造成很大因难,城市布局迫切需要进一步更新和优化组合。

(1)过于分散的城市布局造成了聚集效益较差

资源型城市的布局一般存在“点多、线长、面广”的不利局面。即使是相对集中的地域也由于条块分割等原因存在各单位划地为牢,各自为政的问题,使相对集中区域也形成松散的结构。这不仅增加了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费用,而且浪费了土地,增加了经营费用,无论从现实还是从长远看,均是弊大于利、无生命力的。

(2)城镇体系建设尚未形成具有强大吸引力与辐射力的地域中心

当前资源型城市市域尚未形成具有较高综合功能和综合效益的核心地域,尤其是作为生活服务中心生产科研商服的生长点和辐射源的“技工贸”中心尚未形成,严重影响着矿区向城市过渡的进程。

(3)综合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优化组合空间

资源型城市建设的封闭性、高度指令性、内向性仍很突出;条块分割现象仍很突出;综合经济的起步和发展仍然很分散,未能形成较好的聚集效益和规模经济;城市现代化建设还氙乏发展综合经济的人才及其引入的良好环境;城市发展格局还不适应资源型城市战略转变的迫切需要。

(4)城市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更新、完善和提高

资源型城市是长期按“先生产、后生活”的方针及基本建设“三边”政策的影响,各类建设普遍存在千楼一面、标准低、投资大、效果差的问题,城市整体风貌缺乏建筑、绿化、道路、色彩的整体搭配和协调整合比例,更缺乏特色和文化口味,这与资源型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极不相适应。

二、可持续发展之路是资源型城市的必然选择

资源型城市一直沿袭传统的非持续发展模式,资源型城市目前所遇到的问题是长期沉积的结果,而且问题是综合性的,必须从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资源多方面进行调控才可能使之走出困境。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具体而言,资源型城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三个方面的迫切需要:

首先,是顺应全球城市化浪潮,贯彻国际上关于可持续发展共识,并尽快实现从概念到行动的迫切需求。统观全球经济态势,经济重心主要集中在城镇集聚区,因此只有城镇及其集聚区的持续发展,才会有区域的持续发展、国家的持续发展乃至于全球的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必须是建立在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上的。而对21世纪全球性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资源问题更成为可持续发展最为关注的主题之一。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焦点。作为集两个问题于一身的资源型城市的持续发展问题亟待关注。

其次,是深入贯彻落实我国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我国政府在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时十分注重人类住区持续发展及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可持续发展科技行动中,管理的理论模式等重要内容。资源型城市在国计民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

第三,是资源型城市自身克服“三危”困难,实现两个根本转变,进行二次创业、重振雄风、再创辉煌的迫切需要。资源型城市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和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体现最显著的城市类型,其自身的发展也受到这两方面因素的严重制约,所以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促进经济结构的演进,切实地从思想到实践积极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资源型城市摆脱困境,重振雄风的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长远眼光的发展之路。

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更新观念,科学谋划,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新方略,重新认识资源型城市发展方针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发展与环境结合起,使我们取得的经济发展既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未来子孙后代满足他们自己需求的能力,贯彻联合国《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需要实现观念的更新。必须将充分利用资源的观念更新为适度利用观念,把片面追求资源利用观念更新为资源再生、保护的观念;把保证单一经济需求的观念更新为生态需求、经济需求的观念,进而从根本上适应两个根本转变的需要。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构筑应遵循三个面向的准则,既要面向世界,还要面向现实,更要面向未来。在新形势之下,对于一直作为资源型城市发展指导方针的由周恩来总理在60年代提出的“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的“十六字方针”应当重新认识并且给予崭新的时代含义(表2)

表2不同体制下资源城市发展方针的含义的比较

项目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型城市规划与发展模式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型城市规划一发展规模十六字方针工农结合男工女耕资源综合开发与现代生态大农业系统,工程互补建设城乡结合乡村式居民点现代化田园生态城有利生产居住点接近生产点布局,主要为开采资源服务既为资源深加工服务还为城市多元经济服务,形成优化组合聚集效益的城市空间方便生活职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 www.xiexiebang.com查看工就近上班,家属就近参加农业生产既要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而且要满足其精神生活的新需要,形成具有人情味的生机的城市化空间城市布局点多、线长、面广的大分散式的村镇本系分片组合,相对集中的核心边缘式城镇体系重点建设小城镇及村庄中等城市

(二)树立正确的思想模式,实现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与空间布局优化

1.更新产业结构,发展多元化经济

计划经济条件下过于片面强调资源配置与生产力布局的地域分工,忽视了资源产地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完善,使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缺乏足够的弹性,难以应付市场风险的冲击,其自我完善的能力也十分有限。一旦资源开采进入后期或市场发生波动,资源型城市的经济马上会随产生巨大不良后果,所以应积极更新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资源型城市的多元经济。

2.优化城市布局,创造可持续发展框架

根据资源型城市建设的现实态势和发展前景,其可持续发展、建设和再扩展不宜继续采用均衡增长,而宜借鉴生长极理论及核心边缘模式,而宜采用不均衡增长。现代均衡发展理论的主旨“动态平衡”(或称非均衡发展),它不是一开始就强调各城镇的协调统一,而是尽力发挥各自的优势,之的再在基础上,采用最小的调整和投入实现整体的协同。这对建设资源型城镇体系非常适用,作为综合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型城市,多部门齐头并进多元发展,是不现实的。其可持续性建设,应该集中有限的资金,吸引优势产业发展和集中。

生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程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以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资源型城市未来发展重点应寻求核心城镇和边缘城镇的合理划分及空间增长区别对待的多元发展策略。因此,按照城市经济发展客观要求,过去那种分散的以解决职工居住为主的矿区建设方式与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发展已经不相适应,必须进一步由分散的以解决职工生活居住为主朝着多功能的相对集中城市建设方向更新和转化。

3.构筑一系列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更要落实在具体建设上。及时构筑一系列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生态和基础设施等多领域,对资源型城市跨世纪发展有决定影响作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是关系到资源型城市集约化、现代化进程的关键环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资源型城市战略工程的实施,其目的的在于把资源型城市建设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经济、辐射力较强,社会功能比较齐全、生活方便、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与历史上重点工程建设相比,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具有较大的不同(表3)

表3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与历史上重点工程若干比较分析

体制/内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的重点工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持续发展战略工程建设目的国民经济计划的落实与深化在宏观计划指导下创造性地为发展经济、吸引外资、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服务建设背景影响因素单一封闭型复杂性、开放型把握因素程度确定性不确定性建设资金渠道国家投资渠道单一化国家、集体、个人、外商多方融贷(渠道多元化)建设措施行政手段为主行政、经济、社会、法律手段并重建设功能与意义对资源型城市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资源开基地起到骨干和保证作用对资源型城市未来发展成为具有经济活力、环境魅和的现代化城市,其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

跨世纪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的具体要求是:①要为市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②要完善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科技、体育、商饮服务等设施,使社会功能进一步健全;③要配套进行城市的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环保等系统建设;④要加强市容市貌和生态建设,美化城市环境(表4)

表4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构想举例

时段/领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目的与作用经济资源深加工产业链,地方经济发展工程经济上形成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社会文化产业文化主题公园,资源为主题的节日弘扬产业文化精神,创造高品位文化氛围环境生态河湖水系治理工程,污染源根治工程改善生态环境,形成宜人的生存与发展条件基础设施与城市风貌快速交通运输工程,充沛的给水工程体系,城市美化工程改善、创造可持续发展和招商引资环境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的实施,将促进其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相互协调,进而促进其快速稳步发展,使资源型城市发挥其在城市体系中的应有作用,实现我国区际间的公平发展。

参考文献:

1.阳建强现代城市更新运动趋向,城市规划,1995.2.杨宏烈、罗春钦略论石油城市的改造,城市规划汇刊,1993.9

3.林秋华关于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1995.2

第四篇: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机制探讨

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机制探讨

2013年11月22日 15:46 来源:《经济问题》2013年第9期 作者:张学春 张友祥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15

摘 要: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和吉林省积极推进转型发展战略,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生态改善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依然存在接续替代产业尚未形成内生动力、可持续发展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亟待健全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机制

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的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空间布局分散,经济地位重要。在国家实施转型发展战略之前,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的问题累积严重,转型发展困难;实施转型发展战略十年后,经济发展能力增强,产业经济转型加速,社会民生改善明显,生态环境良性向好。但是,目前在由转型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过渡阶段,吉林省资源型城市表现出老问题未完全解决,新问题又不断呈现,阻碍了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概述吉林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成效的基础上,廓清资源型城市由转型发展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探索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一、吉林省资源型城市概况及转型发展成效

根据对全省资源型城市相关统计数据的综合分析,参照国家相关的界定标准,吉林省初步认定共有32个资源型城市,比重较大。其中包括5个地级市(地区)和27个县级市(区),可分为煤炭、金属、森工、油气和综合型等5种类型(见表1)。吉林省32个资源型城市的土地面积为13.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2.6%;人口总数为138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0.67%;地区生产总值为3906亿元,占全省GDP的45%(截至2011年底)。作为工业经济时代的代表,资源型城市为吉林省的工业化提供了大量的物质、资金和人才,它的兴起和发展改善了区域经济布局,对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巨大的带动作用。同时,资源型产业能否稳定发展直接影响到吉林省工业的持续增长能力,关系到绝大多数工业行业的健康发展。

如表1所示,32个资源型城市中,辽源和白山市分别于2005年和2006年被列为国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并于2008年同时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城市;舒兰、九台和敦化市于2009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汪清、二道江区于201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

为解决资源型城市问题,国家做出了战略决策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2003年,国家出台《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03】11号),明确提出了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举措。2007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明确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目标、任务和具体推进措施。200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3号),明确提出从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构建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和进一步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等三个方面积极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与国家支持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相伴随,吉林省积极制定和部署推进本省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及工作,形成了《关于促进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调研报告》,建立了省、市、县三级配套联动工作机制,组织编制全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及“十二五”规划,从着力解决民生和历史遗留问题入手,积极争取和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着力依托园区培育和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经济发展能力增强。2006~2011年,资源型城市的GDP和地方财政收入双双总量增大、增速提高。城市投资环境逐步优化,资金“洼地”效应逐步显现。二是产业经济转型加速。通过引进拥有先进设备和高、精、尖技术的企业,加速资源型产业技术改造,以企业为依托组织产业经济发展链条,有效提高地区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接续产业发展迅速,替代产业取得突破发展,三次产业结构演变为0.14∶0.52∶0.34,明显优于转型前的0.22∶0.43∶0.35,经济内生增长机制逐步形成。三是社会民生改善明显。转型期间,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将棚户区改造、农村泥草房改造和廉租房建设列为改善社会民生的重要任务,强力推进安居工程建设,努力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走出一条“以治理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的成功道路。四是生态环境良性向好。转型期间,吉林省将资源型城市废弃矿区、沉陷区、水土流失区等列入土地整治规划,科学规划、整理和利用土地资源,有效解决老矿区遗留的污染、土地闲置问题。目前,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的城镇污水处理率和固体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90%以上,森林覆盖率由2004年的42%提升至2011年的49%,自然保护区达27处,总面积约64.1万公顷,生态环境良性向好。

二、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特别是自2007年开始中央财政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给予财力性转移支付以来,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产业转型、社会转型、生态保护以及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资源型城市的后续发展仍然困难,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还很不完善。

1.接续替代产业尚未形成内生动力,较为脆弱

吉林省资源型城市产业的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改变,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比重偏小。煤电、煤化、森工、石油等传统产业,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依然偏重,传统产业的新型化和技术化改造依然任重道远。

一是新兴接续产业层次较低,且规模不大、比重过小,缺乏大项目支撑;二是新兴替代产业的发展还带有很强的“植入性”特征,缺乏本土化的基础;三是受区位优势欠缺、环境状况欠佳、土地供应紧张等不利因素制约,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能力不强,对高科技企业和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仍需进一步增强。因此,吉林省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尚未形成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带动力、辐射性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转型体系。

2.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巨大,民生问题依然严峻

吉林省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巨大,民生问题仍然非常严峻。一是资源型产业的工人数量过于庞大,工人的技能相对单一,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很难快速融入到非资源型产业中去。二是新兴的接续替代产业很多属于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本土化基础相对薄弱,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三是资源型城市的财政实力有限,多数属于“吃饭财政”,搭建就业平台、开拓新增就业渠道的能力还很有限,社会事业的发展很难满足资源型城市居民对民生问题的诉求。

3.转型机制不完善,亟待健全可持续发展机制

2007年8月,国务院批复《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提出要“推进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积极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完善城市功能,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但是,就目前来看,尚未健全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诸如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接续替代产业调整机制、资源开发补偿机制、生态治理合作机制、发展资金积累机制、技术进步创新机制以及社会民生保障机制等。

4.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政策适应性亟需调整

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发展已受惠于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如沉陷区治理、企业社会职能分离、石油化工和冶金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等。但现行体制以及国家对吉林省的援助政策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来说,仍需调整。一是《资源法》的缺陷约束转型。矿山与林场均归部门所有,没有统一的开发规划,地方政府与林矿管理处于“两层皮”状态,开发治理的协同合作性差;现有矿区周边及深部矿产资源勘探评价、废弃土地整理复垦、新矿产资源开发权配置、资源型企业利用国外资源的限制等工作没有统筹安排。二是援助政策的区域适应性差。现行政策具有广泛化,没有区别对待和分类指导。同时,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城市,政策援助的方向和目标、支持领域以及政策效果评价也应有所不同。

三、完善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一要靠城市自身组织功能,通过发展接续产业,开展二次创业,实现经济结构转型;二要靠外部动力,主要是中央政府的支持。地方政府负有选择正确的发展模式的重任,不同类型与发展阶段的城市应采取不同的对策与发展模式,要因地因时制宜,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要抓住国家支持资源型城市和地区发展的机遇,重点解决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就业和生态环境整治三大难题。而中央政府应从政策上支持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有针对性地加大资源型城市的重点项目投入,为资源型城市提供财政、税收方面的特殊优惠政策;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承担资源型城市的部分社会保障和生态治理成本,加大对资源型城市的反哺力度,以提高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吉林省资源型城市从转型发展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关键阶段,既需要国家持续的财力支持,更需要构建一整套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1.创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通过推进服务型政府的改革和创新,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及宏观调控职能,从多个层面上为资源型企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帮助企业减轻社会负担,分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尽快建立起独立于企业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资源管理和价格管制体制机制,完善有效反映市场供求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加快资源税改革步伐,比照新疆等试点地区推进相关政策实施。加快建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准备金由资源型企业在税前按一定比例提取,专项用于环境恢复与生态补偿、发展接续替代产业、解决企业历史遗留的问题等。

2.完善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支持机制

争取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专项拨款、财政参股、财政贴息等方式支持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针对资源枯竭城市的财力性转移支付期限即将结束,考虑到资源型城市的现状困境,争取国家延续对资源枯竭城市的财力性转移支付支持,同时扩大转移支付的范围。争取中央财政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专项支持力度,并逐步扩大专项支持的额度和范围。争取利用国家债券资金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相关产业、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争取通化、延边、松原等资源型城市进入国家可持续发展试点范围,并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开展试点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和市(县)财政共同出资设立预算稳定基金,该基金主要用于发展接续替代产业项目的补贴、人员培训、环境治理等,形成对资源型城市援助的长效机制。允许地方政府以政府信用为基础筹集债券资金,扩充地方融资来源,以加强地方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设立省级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接续替代产业园区与平台建设、充分吸纳就业等方面重点项目的引导补助资金。

3.健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机制

积极推动省域内资源型城市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接续替代产业发展。加强与国家进出口银行合作,支持煤矿、森工、油气、金属矿产等资源型企业走出去,建立国外原料基地,开发利用境外资源。吸引吉林银行等商业银行加大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信贷投放,对符合授信条件的项目给予重点倾斜,并设立绿色通道,缩短审批程序。鼓励和支持资源型城市利用世行、亚行贷款及国外资本参与经济转型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充分发挥政府投融资平台作用,吸引、整合各类信贷资金和国有资本,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发挥政府平台作用,积极组织资源型城市—银行—企业系列对接会,建立有利于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政、银、企长效合作机制。支持吉林省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公司在资源型城市中拓展业务,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合担保机制,提高中小企业担保贷款能力。

4.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促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民营经济在就业、税收等方面对繁荣地区经济作用显著,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建立形成一种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是促进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要有明确的地区指向,加强产业园区、产业基地的软硬件环境建设,打造承接民营经济创业的优质承载平台;降低民营经济投资的生态环境门槛,通过政府集中建设除污设施承担环境责任,放宽对一些项目的约束,促进一些产业项目的积极转移;各级政府部门要出台一系列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财税、土地等优惠政策。给予金融服务、财税奖励返还、科技成果促进产业化发展、优秀人才政府津贴等政策,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民营经济潜能。通过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培育,促进全省资源型城市快速转型发展。

5.强化科技人才支撑机制,培育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

鼓励支持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技术中心以产学研联合开发、技术转让和技术入股等方式参与资源型城市产业经济转型发展。建立开放式、流动性和虚拟化产业技术研发与转移平台,有效整合技术研发资源,为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培养和吸引一批复合型、专业型、技能型、实用型技术人才和大学毕业生到资源型城市工作,有条件的资源型城市可拿出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引进优秀人才的补贴和奖励。通过科技人才作用的有效发挥,培育资源型城市的创新发展能力。

6.实施项目带动机制,支持重大项目向资源型城市布局

鼓励和支持大城市、大企业参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选择发展基础较好的城市及重点发展领域,依托重要骨干企业和重大工程项目,组织实施一批带动力强、影响面广、见效快的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对新上的接续替代产业项目,要简化程序,加快审批,优先保障建设用地。重点支持一批生态健康、新型装备制造、新材料与新能源等接续替代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统筹推进城镇化”建设,要重点突出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持。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06&ZD038);国家发改委下达吉林省发改委委托项目(1208070);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点项目(2013A18);东北师范大学校内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重点项目(11QN001)

参考文献:

[1]张友祥,支大林,程林.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经济学动态,2012,(4):80-83.[2]侯明,张友祥.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J].当代经济研究,2012,(8):58-61.[3]张友祥,支大林.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及政府责任[J].学术探索,2012,(7):28-30.[3]董锁成,李泽红,李斌,薛梅.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与战略探索[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5):12-17.[4]吴新文,李剑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经济,2010,9(2):61-62、88.作者简介:张学春(1969—),男,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张友祥(1971一),男,山东寿光人,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吉林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财政学。

第五篇:资源型城市转型要在科技创新上做文章

资源型城市转型要在科技创新上做文章我国现有资源型城市118个,其中资源枯竭城市69个。“矿竭城衰”,曾经是许多资源枯竭城市共同的轨迹。国内外经验表明,资源型城市越早转型越主动,越早转型成本越小。济宁市位于鲁西南地区,境内煤炭资源丰富,年产煤炭近9000万吨,是国家重点规划建设的13个煤炭能源基地之一。多年来,对煤炭开采的路径依赖是济宁多数县市区的基本生存状态,由此引发的结构性矛盾和生态环境破坏成为济宁长远发展的隐患。济宁市委市政府以强烈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明确提出主动转型、率先转型,迈开了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的步伐。

舍得投入。科技投资本质上是对未来的投资。与建设有形的工厂、楼宇、道路等相比,对科技的投资往往更能体现政府的远见和胆识。国内外经验表明,资源型城市转型,仅有资本和项目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这一现代生产要素的充分投入和积累。近年来,济宁大幅度增加政府科技投入,市本级财政2011年科技支出达到3.6亿元,以此为杠杆,各县市区和企业也都显著加大科技投入,形成了政府与企业相互协同、产学研相互依托的科技工作新局面。

耐得寂寞。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从来都是寂寞的长跑,是厚积薄发的结果。济宁作为科技资源相对匮乏的城市,更需要有超常的耐心和坚持。成立于1991年的济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承载着全市产业转型的希望。历届市委市政府矢志不移,始终全力支持高新区的建设与发展。一方面量身打造最优惠的政策环境,高点定位、封闭运行,做到“放水养鱼”;另一方面不断优化高新区发展环境和服务能力,构建起人才、信息、知识产权、投融资、法律等一批服务于创新创业的公共平台,培育内生发展动力。正是这份锲而不舍、甘于寂寞的执著,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成果。2010年济宁高新区成功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生力军。

容得失败。创新意味着超越,也意味着更多的风险和失败。如果缺乏尝试和面对失败的勇气,创新和超越就只能永远停留在口号上。济宁充分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着力打造创新创业的实验田。济宁如意科技集团是一家传统的纺织面料生产企业,十几年来,他们在自主创新中经历了一次次失败,终于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其中“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织技术”荣获2009年国家

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纺织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也奠定了在国内纺织行业的龙头地位。化工领域的二甲醚常温液化是个世界性难题,新材料领域的石墨烯产业化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为解决这些难题,济宁引进了一支支创新团队,并在研发、中试和商业化等各方面提供全力支持。正是这种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环境,使得全社会创新思想不断涌流,创新活力不断迸发。

在济宁市,相对匮乏的科技资源是制约经济转型的瓶颈,多年来,我们坚持筑巢引凤,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让更多的人才和企业扎根济宁。着力构建技术创新平台。与传统经院式、个体式的研究不同,现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强调开放和协作,强调持续不断的知识积累。因此,建立技术创新平台就成为区域和企业推进创新的基础工程。近年来,济宁通过加大投入、创新体制、整合资源等举措,构建起了较为完备的技术创新体系。中科院计算所在济宁设立了物联网技术研究院,国家LED检验检测中心已投入使用,山东省科学院首家分院落户济宁。全市拥有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0家,院士工作站24家。这些创新平台已成为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关键支撑,成为孕育新兴产业的重要温床。

着力发展科技金融。研究表明,美国硅谷的成功不仅在于技术创新,还在于风险投资。以色列只有700多万人口,2008年吸引了近20亿美元的风险投资,也由此支撑了3850家创业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超过了除美国以外的任何一个国家。引导和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更多地关注创新创业,实现科技、人才和资本市场的融合,这是促进区域创新活动的重要途径。为此,济宁成立了创业投资公司,以母基金的方式引导各类创业投资基金落户济宁,成立了鲁南技术产权交易中心、中国技术产权交易所济宁中心、山东省首家科技银行,与多家金融机构合作,共同构建起了科技担保体系。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为各类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成长壮大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创造了良好条件。

着力引进优秀科技人才。美国真正的财富并不在华尔街,而在哈佛、斯坦福。环顾世界,当今经济和军事强国无一不是人力资源强国。在现代经济和科技活动中,人才已成为最关键的要素,成为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核心。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实质不仅是新产业的发展壮大,更是人力资源结构的转型与提升。

近年来,济宁坚持人才优先的发展战略,相继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引进与培养使用政策,努力营造一个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的人才成长环境。

着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开放与合作是创新的内在要求。对于科技和人才资源禀赋不足的城市来说,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最大限度地推进产学研合作,是实现创新跨越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济宁先后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60余所国内著名的大学院所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深圳高新区在承接技术、产业和人才转移等方面的实质性合作正在加速推进。与此同时,国内外众多顶级高技术企业也纷纷落户济宁。这些院所和企业不仅为济宁带来了资本,更带来了技术、人才和先进的发展理念。古老的孔孟之乡正以其海纳百川的恢宏气度,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局面。

(作者:中共山东省济宁市委副书记、市长)

下载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解读(合集五篇)

    统筹兼顾 全面部署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迈入新阶段 ——《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专家解读之一 2013-12-03 | 作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陆大道 | 来源: 中国政府网《全......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支持[大全五篇]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支持 来源:Bluehost http://[摘要]目前,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立法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缺乏矿产资源保护的单项立法,矿产资源环境监管立法体制不......

    如何因地制宜提高自主科技创新能力

    如何因地制宜提高自主科技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工作水平的高低和成效的好坏。作为一名医务工作人员,提高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因此,在工作中要苦练......

    发展接续产业优化经济结构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六大明确“支持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这是党中央、xx在新世纪、新阶段立足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实际,科学分析国内外形......

    创新管理-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创新管理 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晋政发[2008]19号)(含五篇)

    【发布单位】山西省 【发布文号】晋政发[2008]19号 【发布日期】2008-07-24 【生效日期】2008-07-2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山西省 山西省人民政......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论文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论文 作者:杨杰 黄星君时间:2007-11-21 21:38:00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 摘 要 以可持续发展为背景,运用生态学的整体论原则和系统科学基本原理,重点对科技创......

    科技创新烟叶生产加强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烟叶生产加强可持续发展 摘要:为了实现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加大了对烟叶生产的科研投资力度,加快了烟叶生产的现代化脚步。本文结合皖南烟区烟叶生产的实际情况,......